支柱产业

2024-06-15

支柱产业(共8篇)

支柱产业 篇1

赴临武县考察心得体会——袁文雄 暖水镇党委书记

2011年9月19、20日,汝城县考察团在廖桂生县长的带领下,来到临武县考察学习,通过这次考察学习,我觉得两地尽管自然条件有所差别,具体做法各有千秋,但临武县的农业产业化之路,使我触动极大,给了我较深的体会:

一、选准支柱产业,搞好示范带动

临武的一只鸭子、松阳的一片叶子就能响动全国,所以要把主导产业做大做强,把拳头产品做大做优,关键是选准产业、选准对象。暖水镇山清水秀,无大型工业污染;冬暖夏凉,昼夜温差大;土地肥沃,有机质含量丰富;光照足湿度够,精耕细作的农耕传统历史悠久、经验丰富。根据暖水的这些环境特点和资源优势,我们请相关专家进行多次论证,得出一致结论是:在暖水发展茶叶非常有投资价值。产业选准了,然后经多方考察,我们于2009年引进了非常适应暖水环境气候并在全国享有盛誉的浙江松阳茶叶,采取“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根据汝城土壤含硒丰富的特点,取名为“汝城高山富硒松溪茶”,规划用五年时间,发展种植面积16000亩。2010年种植茶叶面积800余亩,2011年新增种植面积1000余亩。现在,茶叶长势良好,2012年即可初见成效,这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群众积极响应,预计2012年新增种植面积将达3000亩以上。

二、搞好土地流转,扩大产业面积

由于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的特殊要求,产业化及产业基地的建设规模尤为重要。土地不统一流转集中,就形成不了规模,也形成不了气候,更形成不了产业。临武的大冲辣椒面积、松阳的茶叶面积,无不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我们在引进松溪茶叶种植后,更是积极宣传,解放思想,将土地以最优惠的价格租给投资企业,以最优惠的政策扶持投资企业,而对种植农户,我们给予最实际的奖励、最好的技术服务。通过各种措施,从而使松溪茶叶能在暖水形成规模化、产业化。

三、打造产业品牌,实现多赢目标

在信息和商品高度发达的今天,品牌意味着高质量、高信誉、高效益、低成本。一只临武鸭,带动半个临武农户,一片松阳茶,给松阳带来总税收的三分之一。所以说品牌决定效益,效益决定发展,而发展就决定一切。依据松溪茶的优势,我们要加强引导,把松溪茶品牌建设列入公益宣传内容,加大宣传力度,充分调动经营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牢固树立品牌经营的理念;同时要坚持标准化生产,分步实现松溪茶通过国家“三品”认证,积极争取国际质量认证和安全认证,从而使松溪茶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有竞争力的品牌,真正的实现企业赢利、群众增收、国家增税的目标。

在缺资金、少政策等不利因素的制约下,一个山区小镇,要想打造一个在竞争激烈的商品经济中叫得响的品牌,其难度是可想而知。因此,在我县农业走向产业化的过程中,我向县委、县政府提几点建议: 1:整合全县的资金和项目,加大对重点产业项目的扶持和奖励。比如桂东为支持玲珑茶叶的生产,每亩由政府补助1200元,促进了茶叶面积的迅速扩大。

2:集中全县力量,搞好品牌的宣传和推介,尽快先打造出

一、两个有影响、高效益的品牌。远看松阳,靠一片茶叶就已名动全国、县强民富。近看临武,靠一只鸭子,人家就知道有个临武。其实,打响

支柱产业 篇2

20世纪90年代初, 湖南的文化产业在文化事业的基础之上起步, 到2000年后进入迅速发展时期。据湖南省统计部门统计, 1990年湖南全年文化产业的增加值仅为10.34亿元, 在当时全省GDP中只占2.4%;1995年时只有31.3亿元, 只占全省GDP的1.5%, 慢于当时全省经济的发展速度;从2001年初开始, 湖南省委提出了“发展文化产业, 建设文化强省”的发展战略, 从这时起到2015年省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建立文化产业引导资金, 鼓励文化产业的建设和发展, 使湖南文化产业进入了斩新的发展阶段。2001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了101.87亿元, 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2.7%;到2015年时全省文化产业总产值将达到了3500亿元, 增加值达到1900亿元, 为2000年的23倍之多, 占全省GDP的比重上升到8%以上, 湖南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湖南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一) 以项目建设为引领, 产业布局日趋完善。

近年来随着各级部门对文化产业重视程度的提高, 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陆续出台, 其中以通过狠抓文化项目带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文化领域发展为主的《长沙市文化产业引导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意义重大。2014年全市共对270个文化项目给予了不同程度的扶持额度, 单个项目扶持资金为10万元至80万元不等, 扶持项目既包括传统文化创意产业转型提质项目, 如湖南红太阳演艺有限公司的大型歌舞晚会《潇湘画卷》节目制作、长沙沙坪金球湘绣有限公司的湘绣刺绣工艺研究应用及推广等。

(二) 以产业融合为抓手, 经济转型稳步推进。

随着文化产业的深入发展, 以“文化+科技”、“文化+金融”等为代表的“文化+”概念应运而生。特别是对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底蕴、文化元素丰富和文化基础牢固的古城, 长沙“文化+”融合发展正稳步推进, 先进制造、传统文化、工艺设计与现代科技等日益交融, 相关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特别是“科技型”文化产品享誉海外。从2014年全市规模 (限额) 以上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企业发展情况看, 25家示范企业共拥有资产82.6亿元, 同比增长43.7%;实现营业收入56亿元, 同比增长12.3%;实现利润总额约5.8亿元, 同比增长1.4%。此外, 在科技型企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 受产业融合发展影响, 文化企业产品不断创新, 品牌效应日益凸显。如拓维信息的《啪啪三国》不仅受到海内外好评, 而且创造了中国游戏在海外销售的最好成绩;作为中国民营出版传媒第一股的天舟文化通过积极布局移动互联网游戏、数字教育等新兴业态, 不断整合业务内容, 成功入围2014年世界媒体500强。

(三) 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潜力无限。

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爱晚亭、岳麓书院和马王堆汉墓等众多的纪念地、古迹和文化景区为长沙旅游业发展增添了动力。2014年全市共接待境内外旅游者10487.1万人次, 同比增长10.6%, 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120.2万人次, 同比增长2.8%;国际国内旅游总收入为1192.1亿元, 同比增长18.5%, 其中国内旅游收入1143.6亿元, 同比增长19.4%;国际旅游外汇收入7.8亿美元, 同比增长0.4%。

二、湖南文化产业培养成为支柱产业的问题分析

(一) 湖南文化产业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虽然湖湘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处于领先的地位, 其文化产业也初具规模, 但是湖湘的文化产业意识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文化产业中始终存在着一些政企不分的现象。一方面, 政府对于文化事业的发展仍然有较大的干预, 另一方面一些中小企业的文化的产业化意识比较薄弱, “各自为政”的现象比较明显。

(二) 湖南文化产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不够。

虽然长沙市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诞生, 作为新兴产业得到长足的发展, 一些产业也颇具规模, 但文化企业还是以中小企业为主。截止2014年, 长沙市共有文化企业7.7万家, 但初具规模的企业只有约400家, 占总数的1.5%。由于规划滞后, 产业布局分散。如动漫业, 卡通动漫的两个龙头企业, 一个 (宏梦卡通集团) 在河东星沙的高新技术开发区, 一个 (三辰卡通集团) 在河西的麓谷高新技术开发区, 此外在长沙市星沙县建有一个“宏梦卡通城”, 同样在长沙市雨花区也建有一个卡通公园, 布局相当分散, 因而也就没有形成规模效应, 不利于文化产业的长远发展。同时, 长沙市的文化产业也存在产业链比较短, 文化产业之间有机联系不密切的问题。以“超级女声”为例, 尽管声誉鹊起, 但是由于没有产生什么衍生产品, 产业链非常短, 使得其进入的壁垒不高, 导致其他省市电视台的模仿与同质化竞争日益严重。虽然围绕“蓝猫系列”的卡通形象已经产生了一些衍生品, 但加工制造地基本上在广东、浙江等东部沿海地区, 对长沙市本土的产业带动效果不大, 打假的成本也非常高。另外, 产业集群也没有很好地形成, 产品的规模优势没有得到发挥, 文化产业低水平重复建设不断, 规模小, 缺乏集约化的文化产业集团。

(三) 湖南文化产业关键性领域创新有待突破。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 经济的增长越来越依赖于技术和知识的投入, 而文化产业正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 同样文化产业的发展也需要技术和知识的投入。然而湖南的文化产业在技术和知识的这两个关键性领域有待突破。如“蓝猫淘气300问”虽然在国内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但是相较于日本等动画发达的国家, “蓝猫淘气3000问”在画面质量和制作技术上都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很难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在文化创意方面, 虽然今年湖南卫视的两部电视剧《十五年等待候鸟》、《麻辣变形记》的收视率都比较高, 但是其中有不少经典的桥段都借鉴于台湾和韩国经典电视剧中的经典桥段, 缺乏湖南人自己的创意。有创新才有发展, 有改革才有突破, 在文化创新方面, 湖南的文化产业有很大的一步路需要走。

(四) 湖南文化产业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

近年来, 全国各地, 特别是以江苏、云南、深圳等省市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在江苏、云南、深圳等地, 旅游资源极其丰富, 为其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基础, 以文化旅游为优势的文化产业门类已基本形成, 出版发行、广播电视、休闲娱乐、工艺美术、动漫影视、文艺演出等发展也十分强劲。尤其是江苏省的广电事业在蓬勃发展之中, 几档王牌栏目的创办和2009年湖南经视的几大主持人改签江苏卫视都对湖南卫视和湖南经视造成不小的冲击。以“超级女声”为例, 尽管“超级女声”声名鹊起, 但是却面临着如何面对其他电台的模仿所带来的风险。

(五) 缺乏长远总体规划和人才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湖南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方面缺乏一个清晰明确的长远规划, 理论研究滞后, 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对文化产业如何定位以及如何发展的要求, 长期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尚未形成。与此同时, 对文化产业的管理在行政上机构交叉重叠、条块分割、多头管理、职责不清, 各方协调统一缺乏, 没有形成文化产业发展的合力。

(六) 文化产业中综合性专业人才缺乏。

湖南文化产业中缺乏懂产业经营、懂资本运作、懂高科技与文化产业融合的专业人才。目前, 湖南文化产业中, 懂文化的人很多, 但懂产业经营、懂资本运作、懂高科技与文化产业融合的综合性专业人才少。文化作为一种产业, 既需要懂文化的人, 更需要懂产业经济的人。湖南文化产业要想做大, 不仅要大力引进懂产业经营、懂资本运作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更重要的是要对文化产业中已有的文化人才进行高层次、专业化地培训, 使他们成为文化产业中的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七) 文化宣传促销力度不够。

近年来, 湖南文化产业虽然进行了一些宣传,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由于文化宣传活动的行动不到位, 在宣传的手段和方式上, 缺乏创新和突破, 缺乏通盘的长远计划。文化宣传促销已成为制约湖南文化产业跨世纪大踏步前进的一大障碍。

(八) 资金投入不足。

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地制约着湖南文化产业的发展。由于长期形成的文化产业是纯粹的公益事业和消费部门, 在资金来源上几乎完全由政府财政拨款获得, 缺乏现代化的投融资方式, 这种由政府财政包干的投资体制使得湖南文化产业的资金来源渠道十分单一和狭窄, 社会各方参与文化产业的投资极少, 根本不能满足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 很多重大的文化产业基础设施由于资金的缺乏, 无法建设, 严重制约了湖南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 湖南还缺少鼓励社会各界来共同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 也影响了社会各界投资者、特别是私营企业主办文化产业的积极性。

三、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湖南支柱产业的对策

(一)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建设马栏山创意集聚区。

近年来, 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文化强省”战略, 并将文化创意产业与智能制造产业列为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开展湖南“十三五”文化创意产业与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思路研究, 因此, 湖南在对待文化产业的发展上应积极推进体制改革和创新, 对文化产业进行企业化改制、资产重组、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研究开发等方面给予鼓励性的政策和措施, 为推动湖南文化产业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创造条件。要以湖南广播电视台为核心, 以文化与高科技、互联网融合发展为路径, 以生态型、集群化发展为特征, 以政府引导、市场运营、芒果操盘、复合运作为模式, 汇聚影视创意、策划、制作、动漫、卡通、游戏和技术、资本、电商、智能硬件等企业及人才, 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马栏山创意集聚区, 提升长沙“世界媒体之都”品牌影响力, 建设湖南文化强省新地标。

(二) 构筑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依托中南传媒、芒果TV、红网等文化品牌优势, 着力发展文化软件、广告服务、专业设计等创意设计产业, 优化提升数字媒体、数字出版、影视传媒、出版发行、演艺娱乐、工艺美术、体育竞技与表演等产业, 加快培育文博会展、绿色印刷、艺术品收藏及拍卖、动漫游戏、移动多媒体等新兴文化产业, 促进文化产业与科技、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的线上线下融合, 引导和扩大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积极发展湘菜、湘绣、湘瓷、湘茶、烟花等特色传统文化产业, 推动各地方文化产业的差异化发展。

(三) 培育壮大文化市场主体。

推动省内大型骨干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发展, 打造文化产业的行业龙头企业和跨界融合的文化产业集团;扶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 支持专业化的创意和设计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推进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建设, 重点是加强对文化园区的公共技术、孵化功能、信息资源、交易展示、人才培养等服务体系的建设, 以吸引文化企业入驻和文化产业项目落地;培育发展一批外向型文化企业, 鼓励文化企业对外投资合作, 推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出口, 努力开拓国际文化市场, 推动湖南文化产业“走出去”。

(四) 发展智能制造产业, 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大力推进智能制造是顺应世界制造业发展趋势、培育经济新优势的必然选择, 湖南作为我国制造业的大省, 要在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有关部委的指导下, 充分利用湖南在制造业中所具有的优势, 发挥智能制造对传统制造产业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 深入推进湖南制造业供给的结构性改革, 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 创新国有文化企业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 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兴办文化产业, 推动“湖南制造”向“湖南智造”跨越。

环保产业离支柱产业有多远 篇3

“环保产业迎来了春天”、“环保产业势头强劲”……近年来,类似的报道经常见诸报端,环保俨然成了一个炙手可热的产业,在许多人看来前途一片光明。然而,许多环保业内人士提醒说,虽然环保产业迎来了发展的机遇,但是当前环保产业良莠不齐、市场化不足等问题,仍然有待破解。

环保产业迎来发展黄金期

“节能环保产业过去这几年发展很快,每年大概以平均15%的速度增长。”中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秘书长骆建华指出,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与近年来国家节能环保政策和措施的制定与落实息息相关。

当前,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处于逐渐深化的阶段,但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近两年来在污染治理上再三加码,环保产业市场潜力被快速释放出来。2013年8月1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首次提出要将节能环保产业打造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原来对(节能)环保产业并没有说支柱产业,但这一次明确了。”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在“2013中国环保上市公司峰会”上表示,随着国家政策的进一步明朗,中国(节能)环保产业正在进入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主战场。

2013年9月,国务院又发布了被称为“史上最严”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要着力把大气污染治理的政策要求有效转化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市场需求,促进重大环保技术装备、产品的创新开发与产业化应用。

今年年初的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承诺将在今年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分析称,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政府将投入2万亿元,在水污染事件推动、政策利好支持影响因素下,从事水污染处理相关环保公司有望持续受益。

与国家政策相呼应,各省也相继出台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广东省近日就出台《关于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意见》,从积极推广节能环保产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技术和加快培育节能环保市场等方面提出了意见。该意见明确了广东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目标,即到2015年,全省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到6000亿元,培育一批节能环保骨干企业,年产值超50亿元的企业达10家,超10亿元的企业达50家。

这些相关政策、意见的出台实施,无疑为环保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应该说节能环保产业的作用地位越来越高,也可以说它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春天。”骆建华说。

政策利好的同时,环境监管的不断强化,无疑也为环保产业发展带来了更多机会。“目前企业环保设施该上的基本都上了,但是关键的问题还在于运不运行,这就需要加强环保监管,环保这只手收紧了,市场也就出来了。”广东省环境保护厅监测科技处副处长王大力说。

今年,环保部发布公告,对2013年脱硫设施存在突出问题的19家企业予以处罚。19家企业被罚的脱硫电价款或追缴排污费合计4.1亿元。“对他们的影响非常大,不得不让他们进行技术的革新进步,提升他们的标准。”全国绿色产业促进工作委员会新农村建设服务中心主任沈新榕表示。

“环保部处罚了对脱硫存在作弊现象的企业,而且也在不断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显然是要将国务院的一系列环保措施落到实处。随着环保工作不断深入,工业企业对于节能环保设备的投入将会显著拉动脱硫、脱硝、除尘及水污染处理设备等的需求,这对环保企业是一个机遇。”中商情报网产业研究院环保行业研究员王健军提到。

环保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仍然有限

虽然各界一致看好环保产业的未来,但是也不得不承认,“当前环保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仍然有限。”今年5月初,环保部发布的《2011年全国环境保护相关产业状况公报》显示:2011年,我国环保产品生产和环保服务的从业单位约1.3万家,营业收入3700亿元,从业单位的年平均营业收入仅为285万元。环境保护产品和环境保护服务营业收入占同期GDP比重不足1%,还远远不足以被称为经济支柱。

“环保产业的准入门槛比较低,行业素质良莠不齐。”王大力指出,目前部分环保公司只有几十个人甚至十几个人,人员不足、技术不够。可是为了生存,这些公司经常会承接一些他们本身难以独立完成的环保项目,结果由于不熟悉工业企业生产流程,提出的环保方案往往与生产实际脱节,或是环保方案实际操作起来难度极大,即使方案能够实行但是效果也不理想,这些公司往往几年过后就自然消亡了。

“与巨大的环保治理任务比,我国环保产业尚未形成规模效应,企业缺乏市场竞争力也是因为规模小,缺乏市场竞争力是我国环保产业面临的第一大问题。其次就是技术开发能力弱,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王健军说。“规模小,是行业特点决定的。”王大力指出,与其他行业动辄上千万、上亿元的投资相比,环保治理项目的投资很多时候只有几十万或者上百万,项目的规模自然就限制了环保产业的发展规模。

“企业治污的自觉性不够也是限制环保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王大力指出,由于环保投入并不产生效益,目前一部分企业对于环保治理的态度仍然不是很积极,其在环保上的投入更多是形势所迫,目的也是应付政府的监管,流于表面工程。比如水处理设备,企业的目标不是长期稳定的获得达标排放,往往是检查的时候开机,检查结束就关机。加上目前环保执法力量不足,存在“小马拉大车”现象,这也让部分企业存在侥幸心理。

环保产业发展面临另外一个重要挑战还来自于公众的非理性情绪。公众和社会对水价、水质、水污染、选址、垃圾焚烧的关注和质疑,正在快速抬高环境服务的标准,而服务价格跟不上服务标准提高的步伐,也是当前环保产业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污染治理项目,很多都属于政府管辖范围,政府行政手段的干预也限制了产业的正常发展,“有些政府主管的治污工程,企业不是想进就能进的,即使你技术再好他就是不给你做。”广州某水污染治理公司负责人提到。还有的领域,由于政府的重视力度不足,目前企业连运营模式都没有找到。以土壤修复为例,许多企业表示,该领域像早期的工业废水治理一样,没人重视、没人监督,也没有标准,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去做,因此这一领域目前还没有形成真正的市场。

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最为重要

“环保企业其实并不需要政府给予多少财政资金的支持,关键是要建立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环保部科技标准司副司长胥树凡认为。

“环保产业要做大,关键在于把污染治理推向市场化。”王大力指出,治污的责任在排污企业,企业选择什么样的治污技术及治污企业,政府不应该过多干涉,应该放开让市场进行竞争,技术过硬就上,技术不过关就淘汰,这样才能够形成一个公平的竞争氛围。另一方面,可以交给市场的业务,也应该尽量放开,环保部科技标准司司长熊跃辉就表示,环保部近期将出台关于加强环境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性意见,把污染物监测、企业环境监测、设施运营等更多领域交给市场。

此外,政府应该通过强化执法监管,为环保产业创造良好的市场。对企业的执法监管严格了,企业的治污积极性才会提高,只有企业的违法成本超过守法成本时,企业才会自主地加强环保投入。与此同时,要加强污染治理企业的信息公开,要把环保企业的治理效果、各项治理指标等向社会公布,信息透明之后排污企业就可以根据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技术,而环保企业迫于这种竞争压力也才会不断提升技术水平。

再者,目前从国家到各省都出台了各种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这是令人振奋的,不过,关键的问题还在于如何让这些政策真正落地。政府相关部门只有真正把环保产业列为扶持的重点新型经济产业,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加大环保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深化政、产、学、研结合,才能够有效把环保产业尽快培育成经济发展支柱产业。否则的话,环保产业的大发展可能只会长期停留在政策文件及各类报道上。

“最重要的还是技术创新。”对于环保企业如何抓住发展机遇,进一步做大做强,王大力提出了建议。他指出,目前市场上常见的污染治理项目都已经做得七七八八了,这一块的业务竞争大、利润低,企业如果要想有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向污染治理中剩下的“疑难杂症”进攻,这就需要企业练好内功。

在王健军看来,环保企业的发展还需要做好技术营销和推广工作。环保企业需要创意设计,需要技术的创新,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还需要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的创新。

“我们会首先优化设计,努力降低设备成本,降低能耗,以满足市场上更多客户的需求;其次,加大对高难度废水处理的针对性研究,包括出水的效果、剩余物的处理、有用物质的回收等等;然后就是多关注政府的政策导向,并积极与政府相关部门或产业相关团体进行沟通,在最需要的领域多下功夫。”澳大利亚创源科瑞环保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的Willem Vriesendorp表示。

支柱产业 篇4

当前的食品药品安全处在风险高发和矛盾凸显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既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实惠,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结构性、制度性矛盾,发达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分阶段出现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在我国现阶段集中暴露出来。近年来,国家各职能部门大力规范食品药品市场秩序,在化解风险上取得了显著成绩,食品药品安全形势总体平稳,并向着好的方向发展。但影响安全的深层次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面临的挑战还很严峻。从国内情况看,影响食品药品安全的产业基础和社会基础没有根本改变。产业集中度低、同质竞争、无序竞争的问题严重;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不足,研发设计、生产工艺、产品标准整体水平还不够高;市场流通秩序还不够规范,医药市场缺乏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有效机制;部分企业的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还很淡薄,在工业化大生产以及市场大流通、大开放的格局下,违法违规生产经营行为造成的危害容易成倍放大。从国际情况看,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加速给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带来了更多新的挑战。我国食品药品对外贸易在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食品药品进入国际市场,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将研发、生产和采购中心向我国转移,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显得更加复杂和突出。在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方面,我国将比发达国家面临更大的压力。

面对如此复杂和富于挑战性的环境,我们的职能部门应该从几方面去应对。首先是科学合理的制定、修改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完善部门执法依据,同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执法环境相适应。第二是加强执法队伍的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强有力的思想基础,打造一支具有较高执法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的队伍,才能应对各种挑战、实施科学监管、推动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科学发展。第三是进行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改革,以积极的态度推进改革,健全监管机构、探索监管新机制。

青海支柱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篇5

一、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青海在经济发展方面立足实际,经过不断的探索发展,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构筑了电力、盐湖化工、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四大支柱产业,走出了一条符合青海实际的经济发展道路。特别是党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随着青海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优势资源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四大支柱产业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并取得了明显成效。2002年,四大支柱产业的资产约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资产的57%,增加值、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分别占60%、56%和64%。对青海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支撑和带动作用。

1、电力工业。青海水能资源丰富,全省水能理论蕴藏量2537万千瓦,列全国第五位。其中黄河龙羊峡至寺沟峡段可修建大中型水电站13座,装机1302万千瓦,年发电量368亿千瓦时。装机128万千瓦的龙羊峡水电站和装机200万千瓦的李家峡水电站已建成发电;还有尼那等水电站都将相继开始发电。在电源结构上以水电为主火电为辅,水火电比为84:16。截止2000年底全省发电总装机容量为395.37万千瓦;变电容量434.48万千伏安,35千伏安及以上输(配)电线路6628.76公里。2000年全省发电量138.80亿千瓦时,供电量104.73亿千瓦时,用电量98.67亿千瓦时。2002年全省水电发电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52719万元,实现工业增加值80012万元,形成固定资产原值1915532万元,实现利税总额9298万元。目前青海形成的电力格局有力的带动了全省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2、石油天然气工业。青海石油天然气经过40多年的勘探开发,到目前已发现地面构造140个,潜伏构造94个,探明油气田24个,探明石油地质储量3亿吨,探明天然气储备1574.96亿立方米,建成了年加工原油生产能力100万吨的格尔木炼油厂;涩北至格尔木、涩北至敦煌、涩北西宁兰州天然气输气管道已投入使用。控制石油地质储量3353万吨,现生产原油200万吨,天然气4.5亿立方米,形成固定资产原值76.35亿元,净值45.45亿元。作为青海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的石油天燃气,在全省经济中占有重要比重,油气产量以10%的速度持续增长,2002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65479万元,实现工业增加值229987万元,实现固定资产原值1180531万元,实现利润总额62790万元,实现利税114915万元,油气产量突破300万吨,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和突破。

3、盐湖化工。青海柴达木盆地盐湖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储量大、品位高、类型全、资源组合好,多种有用成份共生等特点,现已累计探明储量3799亿吨,潜在经济价值65454亿元。其中,氯化钾储量占全国的97.9%,氯化镁占100%,氯化锂占94.1%。为了进一步加快盐湖资源开发步伐,2000年由国家批准确定100万吨钾肥项目,被列为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首批十大工程之一,该工程已于2003年10月27日建成投料试车成功02002年全省钾肥产量达41万吨,占全国产量的90%以上,完成工业总产值93659万元,实现工业增加值4229.3万元,形成固定资产原值226445万元,实现利润总额12875万元,实现利税17159万元。

4、有色金属工业。为充分利用青海的有色金属和水电资源,国家先后在青海投资建设了民和镁厂、青海铝厂、锡铁山矿务局等一批有色骨干企业。2002年全省有色金属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99052万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25380万元,实现固定资产原值616753万元,实现利润总额33916万元,实现利税总额57336万元。

二、困难与问题

青海省作为西部经济中相对落后的省份,缺乏技术储备和技术人才,目前来看四大支柱产业,还尚未形成对国民经济强有力的带动和支撑作用。从总体上看,目前青海特色支柱产业发展尚处于初级起步阶段,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于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原有的资源优势相对弱化,资源型产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随着经济结构调整、高新技术快速发展以及我国已加入WTO,产生了一系列弱化青海资源优势的因素。一是技术进步对青海资源优势产生了冲击。由于科技快速发展,资源相对短缺的东部地区在原材料,能源需求方面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这既降低了其对资源丰富的青海的依赖程度,也对青海依赖资源优势的发展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二是进口资源的逐步扩大给青海带来了挑战。从8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国内加工业的高速增长和国内资源价格逐步向国际市场靠拢,东部沿海地区利用国外资源的规模逐步扩大。特别是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将使资源短缺的东部地区在满足初级产品需求方面有了更为灵活的选择性,必然对资源丰富的青海产生新的冲击和影响。

2、边缘、偏远、区位条件较差,不利于支柱产业的发展。青海深居我国西部内陆高原地区,区位偏远,加之交通落后,运输不便,运费贵,是国内距海岸最远的省份之一,由于交通存在突出问题,既增加了产品的生产成本,又降低了其市场竞争力,使支柱产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3、基础设施薄弱,制约支柱产业的发展。从全国情况来看,目前青海仍是西部的“相对闭塞区”。在公路方面,不仅尚未形成大进大出的快速通道,而且公路通达深度不够,公路密度低且等级不高,公路密度为全国的1/5;铁路密度仅为全国平均的1/4,既低于东部的平均水平,也远低于西部的平均水平。信息高速公路和信息网络等现代意义的基础设施更为落后。总体上看,青海交通运输处于低水平的不完善状况状态,尚未形成现代交通运输体系,难以适应青海省发展支柱产业的要求。

4、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支柱产业受到影响。青海自然条件差,植被覆盖低,水土流失面积大,草地退化、土地沙化和碱化严重,水资源的短缺和时空分布不合理。如水电由于近两年春季黄河的枯水期间,造成水电站的发电量减少不得不采取对企业的拉闸限电,使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与此同时,青海作为原材料生产基地,工业“三废”排放量大,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这既是青海生态环境的主要矛盾,也是青海支柱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5、科技教育落后,人才短缺,四大支柱产业发展受到影响。青海是全国科技不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劳动力素质较差的地区。据分析,青海省的科技排名连续两年从全国29位降至30位(仅高于西藏),其中科技进步基础排29位,科技投入排31位,科技促进社会经济进步排28位。青海现有的劳动力素质和人才结构不适应支柱产业发展的要求,科技力量薄弱,人才短缺和教育落后,严重制约着特色经济的发展。

6、资金短缺,投入不足,制约着支柱产业的发展。青海是经济穷省,经济基础薄弱,财政困难,资金匮乏,属于典型的补助财政、吃饭财政。长期以来,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科技教育投入、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等欠账很多,加上地方经济自我积累能力弱,难以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经济建设,严重影响了支柱产业发展的规模。

三、发展思路

我国加入WTO后,面对日趋激烈的国内、国际市场竞争,青海应从宏观环境和省内的条件与优势出发,按照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的新要求,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和国际经济结构加速重组的新趋势,围绕优化结构调整,提高效益,增强国际竞争力,扬长避短,尽快做大做强电力、石油天然气、盐湖化工、有色金属资源的开发力度,促进青海经济的高速发展。

1、盐湖资源开发。以氯化钾、钾肥为重点,积极进行钠、镁、锂锶、硼等资源的开发利用,逐步将青海建成全国重要的钾肥、金属锂、碳酸锶生产基地。现已建成的100万吨钾肥项目,再经过3年的调试优化,到2006年按设计要求完全达标后,使盐湖集团包括一期生产装置能力,其氯化钾生产能力尽早达到150万吨的生产规模,届时全省钾肥生产量将达,200万吨,与进口钾肥基本形成“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格局,这将从根本上提高国产钾肥左右市场的能力,也将促进青海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尽快建成30万吨氯化钾反浮选冷结晶技术产业化项目、70万吨氯化钾生产装置、10万吨硫酸钾、5万吨金属镁、2万吨硫酸锂和5万吨氯酸钠项目。在此基础上,加快盐湖资源的综合利用步伐,在,“十五”期间加大镁资源和锂资源的开发力度,在镁资源的开发的方面。一是开发氯化镁系列产品,高纯度的轻质氯化镁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市场前景看好。二是积极开发氯化镁的国内市场。三是与科技院校合作开发脱水氯化镁,它是生产金属镁的理想原料。

2、电力资源开发。青海是水的故乡,电的摇篮,因此青海应抓住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力开发水电资源,按照梯级开发,连续建设,大中并举,滚动发展的原则,以黄河上游水电公司为龙头,加快黄河上游龙羊峡至寺沟峡段水电资源的开发步伐。积极做好拉西瓦、积石峡、苏只、康杨、黄丰、山坪、大河家、寺沟峡等大中型水电站的前期工作,争取到2015年黄河上游规划中的多。数大中型电站基本建成。针对近年来,黄河来水持续偏枯,使青海电力出现缺口的现状,应加大电源结构调整力度,同时,加快燃煤燃气电站的建设。一是要加快发展海北和格尔木煤电、燃气电站的建设。二是充分利用小水电建设具有资金投入较低,融资渠道多,融资能力较强,可以发挥启动民间资金等优势,以及建设周期短,选址条件低等许多优点,应加强和鼓励小水电的建设。三是青海还具有较丰富的风力和太阳能等资源,这些也都可以为全省电源建设注入更多新的品种,解决当前的电源结构性矛盾,为全省经济发展提供稳定、充足的电力供应,成为全国西电东送的重点基地。在加强电源建成的同时,加快电网建设步伐,扩大青海电网覆盖面。

3、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发。加大柴达木盆地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增加探明储量,扩大生产能力,建设天然气东送工程,开发下游产品,形成勘探开发并举、油气并举、油气化工与盐化工结合的发展格局。做好青陕天然气管线建设的前期工作,尽快与陕京二线连通,形成青海西气东输的第二条大动脉。另外,加强与省外优势企业的合作,发展天然气盐湖化工,建设电解镁PVC综合利用项目,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4、有色金属资源开发。结合青海资源优势,重点发展铝、镁、锌、铅、铜等有色轻金属和稀有金属产品,加大地方铝业整合使其尽快做大做强,争取到“十五”末期或稍长一点时间,使青海电解铝产能达到100万吨。同时要依托西钢现有设施,以铝型材加工为突破口,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的优势,扩大青海铝深加工能力,争取到“十一五”末达到50万吨左右的加工能力,使全省50%以上的电解铝资源得到就地转化。积极推进以金属镁及其合金为主的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加快无水氯化镁和5万吨金属镁项目建设,开发镁粒、镁基合金新产品,扩大生产规模,把青海建成全国的镁铝轻金属工业重要产地。以西部矿业和西部锌业为主体,扩大铅锌生产规模,把甘河工业区5万吨电解铅、8万吨电解锌和8万吨高纯氧化锌等项目,建成有色金属冶炼加工

骨干企业。

四、对策与措施

青海四大支柱产业的发展路子,既不能走过去的老路,也不能照搬其他地区的发展模式,更不能再走重复建设的路子,必须用新的思维和青海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来推动支柱产业的发展。

1、利用国家特殊优惠政策,扶持青海发展支柱产业经济。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将会引导资金、人才、技术与商品流向西部地区,青海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国家已出台一系列有关措施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政策措施,青海要全面了解这些政策措施,结合青海的优势,国家优惠政策转化为推动支柱产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首先,积极争取国家在资金方面的政策支持。选择最有发展前途的、最能带动整个青海经济发展的特色项目,争取国家有关政策的支持。①加大对青海环境保护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投资,为青海发展特色经济创造环境和条件。②建立西部开发促进基金和西部专项开发基金。③对青海资源开发项目实行投资倾斜,并较大幅度增加矿产资源勘探投资。④国家要引导东部相关省市向青海资源开发项目投入资本金,开发后的资源由投资省份按资本金所占比例分享资源产品。⑤争取国家财政国债专项(贴息)资金对特色项目的重点支持。其次,利用国家鼓励外资进入西部的优惠政策,找出相应的衔接点,进一步扩大外资投向青海支柱产业。①扩大外商投资领域。鼓励外商投资基础设施和资源开发,争取国家优先在青海对外开放支柱产业的开发市场,打破支柱产业由国有经济垄断的地位。②提高青海利用国外优惠贷款的比例,国内金融机构也加大外资投资项目的支持力度。③积极扩大青海队BOT方式利用外资的试点,开展以TOT方式利用外资的试点。允许外商投资项目开展包括人民币在内的项目融资。第三,争取国家金融政策对青海支柱产业的支持。由于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的能力有限,青海能否在大开发中受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金融政策的走势。①争取国家给予青海更加特殊的金融政策,建立和东部地区相应的证券交易所、期货市场、开发银行,用更优惠的政策吸引东部沿海地区和外海资本来青海投资、开厂设店、办银行。②青海应成立相应的开发银行和商业银行。加快培育和发展金融市场,争取列为金融保险对开放试点,探索各种渠道运用民间金融资本广积极争取招商、光大、民生中信浦东商业银行来青海设立分支机构。③扩大利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金融机构的环保与农业开发贷款规模。

2、拓宽投融资渠道,建立健全项目推介制度,把一大批投向好、见效快、回收率高的项目向金融部门推介,争取金融部门大力支持。按照市场规律调动各方力量,突出资本市场的融资、资源配置和制度创新三大功能,运用资本市场促进青海支柱产业的快速发展。一是要把青海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全国资本市场对青海的倾斜结合起来,采取有效措施,逐步使全国资本市场西移。二是加快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和各种建设债券,积极开展融资租赁项目采用BOT、TOT、ABS等投融资方式,引导外资和社会资金参与各类开发建设。三是争取更多的优势企业上市,扩大直接融资的渠道。通过上市直接融资促进青海优势企业的资产扩张、解决资金问题和特色产业发展。加大资产重组步伐,鼓励支持其增资扩股、配股。四是积极探索市场与政府的合理分工界线,调整财政职能,建立公共财政投融资机制。建立地方投资担保体系,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难的问题。五是走出国门,直接在国际金融市场招商引资。

3、积极吸引人才,服务于青海支柱产业经济。青海发展支柱特色经济,必须把人才的培养放在重要地位,青海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创业可从多方面入手。一是做好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智力引进工作,特别要加快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二是青海可依托本地开发的重点任务、重大建设项目及重要研究课题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吸引国内外专门人才投身于西部开发。三是试行必要的优惠政策,为全国各地人才和海外留学人员来青海创业发展提供良

好的环境和条件,使青海成为“创业者的乐园”。四是对从事支柱产业的科技专家教授授予特殊的荣誉,提高专家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对有突出贡献的知识分子实行重奖,使他们的经济收入超过东部地区同类人员的收入。五是建立公开、公平、择优的育人、选人、用人机制,把优秀人才集聚到支柱产业,推进科技力量进入支柱产业创新创业、转化科技成果。

4、加强资源勘探和资源开发的科技工作,使开发建设项目真正做到资源可靠,技术实用,实现综合利用,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切实做好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扩大项目储备。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都要按产业、产品发展重点进行评估、论证、审批、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支柱产业 篇6

一、××铁锅注册商标使用及发展状况。

1、地理条件优越、品牌形象较好。××县位于广西南部,是古属百越之地,从秦始皇平定南越置象郡到现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县交通发达,铁路贯穿南北8介乡镇,汔车运输素有“汔车王国”之称,交通运输非常便利,有利于工商企业的发展。××的铁锅行业经过不断的发展和规范之后,现在竞相发展,并形成了三大自主品牌,即“康&am宝””“恒丰”、“铁人”等品牌,这些品牌涵盖了民用锅、工业锅、包边锅、搪瓷锅、电磁炉适用锅、高级生铁锅、精品锅、炉排烤具等10个型号70多个规格,是国内大规模的生铁铸锅基地之一。产品畅销全国各地,远销日本、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铁锅特别是“康&am宝”牌炒锅自2001年初投放市场以来,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2002年获得广西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发的“广西质量达标产品认可”的称号。截止到目前“康&am宝”牌炒锅已经生产2000多万口,畅销区内外,为700多万家庭所选用与好评。该产品连获国家二级计量合格资质,2004年在同行竞争中脱颖而出,唯一被上级评为“广西优质产品”称号,2006年度广西消费者协会推荐“消费者信得过产品”称号。

2、规模小、底子薄但发展势态良好。目前××县有铁锅厂17家,与鼎盛期铁锅生产厂家70多家相比少了几十家,在数量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而且,企业的投资规模也比较小,大的企业投资额不超过五百万元,这样的规模和基础很难形成大的产业。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和相关政策的引导下,不论在生产规模上、技术改造各铁锅厂都有了很大变化,2005年,全县生产各种铁锅4400多万口,占全国铁锅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同时,在工商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我县铁锅行业的品牌战略意识不断增,相继注册了15个铁锅商标,“恒丰”“康&am宝”“铁人”等注册商标铁锅已深入区内外客户的青睐。从地理条件、生产技艺和战略思路来说,××铁锅有做强做大品牌的先天优势。

二、××铁锅注册商标管理使用状况。

对××铁锅行业的注册商标,我们主要做法是“搞好服务,当好参谋,抓好监管”。

1、紧紧围绕××铁锅行业注册商标开展工作。一是对注册商标的主体进一步的规范,帮助企业落实各项商标管理制度;二是组织相关铁锅生产企业和部门开展《商标法》商标管理相关规定的培训和学习;三是派专人到企业蹲点为商标注册人排扰解难,提供法律帮助,并全面监督注册商标的正确使用,做到心中有数。

2、为铁锅行业做强做大出谋献策。多年来,我局多次参与××县政府召集相关部门和铁锅行业召开铁锅行业论证会、研讨会,提出了很多建议,都得到了采纳。我局就商标注册、管理以及组建铁锅行业集团方面,我局还广泛走访了××县铁锅经销商,进行调查研究,并对调查研究的情况向政府和相关部门进行反馈,此外还组织召开了一次××铁锅行业注册商标协调会,协调和解决有关问题。

3、全面落实对××铁锅行业注册商标的监管。一是督促商标注册人按照规定建立健全注册商标使用管理制度;二是定期或不定期检查铁锅注册商标的使用情况;三是开展对印刷企业的专项整治,查处非法负责制商标的行为。

三、××铁锅行业注册商标使用后取得的初步成效。

1、××铁锅的质量管理体系初步规范。2005年××县启动了××铁锅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从铁锅生产环境要求、管理、生产、销售等多个环节进行规范,通过对××铁锅质量和商标标识的管理,从源头上规范了××铁锅市场。

2、××铁锅产业得到了初步发展。一是产业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比如:近两年来,××县铁锅经过××县委、县政府专门邀请全国铁锅业的专家为××铁锅业出谋划策,并引进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铁锅业。××铁锅在秉承传统独特铸造工艺和技术的同时,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在材质中掺入适量的有益人体健康的稀土微量元素,在外观造型设计上融进现代美学理念,使××铁锅形成了超薄、健康、抗腐蚀、抗爆裂和导热更快更均匀等突出特点。

3、经济效益显著提高。一是市场得到了拓展。比如:××县南发实业有限公司经过技术革新和研发新产品,成为美的集团电磁炉专用锅具的指定供应商,生产的“铁人”牌电磁炉专用锅出口美国、欧洲等地。二是品牌价值进一步凸现。未注册商标前,特级铁锅仅卖元/只,注册商标后,上涨到元/只,价格跟着一路上升。年产各类铁锅4420多万口,铁锅生产总值10.01亿元,销售额10亿元,实现利税7900万元,让企业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铁锅行业已成为该县最具特色的支柱产业之一。2005年12月上旬,××县铁锅行业喜获“广西铁锅生产基地”称号,这标志着该县铁锅行业的发展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四、申报著名商标,做强做大

××铁锅品牌。

××铁锅拥有先天优越条件,也存在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为做强做大××的铁锅产业,我局切实履行职责,充分利用职能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特别是对我县具有特色的产业,想尽千方百计为其做好服务工作,引导企业利用商标、广告战略品牌方面的工作下了一定的功夫,我们主要抓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1、向当地政府、铁锅生产经营企业提出了申请著名商标的建议。此建议得到了××县党委、政府的高度好评,也得到了铁锅生产经营企业的高度重视和配合,并由我局具体指导××铁锅企业申报著名商标事宜。

2、有针对性的在企业和相关部门中,广泛深入开展商标法律法规的宣传,上门服务,随叫随到,及时解答企业提出的各类问题。近期来,我局对商标法律、法规进行开展咨询宣传,发放《商标法》申请注册商标条件以及应知应会的资料1000余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3、发动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广西著名商标,对基本上符合条件的企业,我局派出工作人员深入其厂家进行调查了解,并指导帮助完善各种条件,提出要求,使其符合注册条件。

五、××铁锅申报著名商标注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工作方向。

××铁锅著名商标的申报还是一项比较新的工作,难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在××铁锅著名商标的申报上,很多企业观念有待改变,部分企业认为申报著名商标就是商标注册人想垄断××铁锅的生产经营,缺乏品牌大局意识;二是部分企业对著名商标的作用持怀凝和观望的态度;三是对著名商标的监管工作,因为没有现成的管理经验可以遵循,我们的工作尚待进一步探索。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下步我们打算着重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加大××铁锅申请著名商标的宣传力度。××县工商局将配合地方党委、政府把该项工作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常抓不懈;采取各种形式大力宣传××铁锅申报著名商标的重要意义;并在各家铁锅企业中广泛宣传和普及著名商标申报的相关知识,以适应新经济形势的发展。

2、加大打击力度,净化品牌市场。一是教育引导生产经营者增强××铁锅品牌意识,自觉抵制掺杂使假败坏××铁锅声誉的行为。二是开展专项打假行动,严厉查处制假、售假行为,保护××铁锅的品牌形象;三是对商标使用单位的产品进行不定期抽检,确保××铁锅符合著名商标的要求。

3、增强保护品牌意识。主要是从商标注册关口加以保护,企业商标的知名度高了,就必然有人以打擦边球的形式“搭便车”。为此,企业应尽可能通过联合商标和防御商标的形式注册,全方位加以保护著名商标,避免近音、近形或类似商品的商标被他人使用。此外,要注意查阅《商标公告》,发现有人申请的商标与自己的注册商标近似的,要及时向国家商示局提出异议或争议,如果确实是不当注册的,应申请国家商标局予以撤销。

四川支柱产业关联度分析 篇7

根据计算结果以及本文确定的支柱产业选择标准, 本文选择确定了11个产品部门为支柱产业, 如表1所示。在11个产品部门中, 属于第一产业的有一个, 属于第二产业的有七个, 属于第三产业的三个, 与四川省经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四川省委、省政府自2012年提出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节能环保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来, 其中的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已经被选入本文所遴选的四川支柱产业行列当中。

2四川支柱产业关联度纵向比较分析

产业关联分析是指对细分产业间投入与产出所形成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进行分析, 所以又可以称为投入产出分析, 这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提出的一种剖析产业的重要方法。产业是一个集群的概念, 一个单独的企业无法构成一个产业, 更加无法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当各个产业之间以某种要素为纽带联系起来, 便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产业集群, 于是便会形成产业间特有的集群效应。

产业关联的类型按供给与需求联系可以具体分为前向关联、后向关联, 再深入的可以拓展出旁侧关联。不同方向的关联对产业集群具有不同的作用与影响。前向关联为下游的产业提供更多的产品与技术, 创造更优的发展环境条件;后向关联带动了上游产业的迅速发展, 上游产业为其提供原材料、生产机器设备和技术等生产要素;旁侧关联表现为产业对其所在地的市场、就业、基础设施服务建设等产生积极的效应, 体现的是各个产业与整个社会经济所形成的关联。本文着重阐述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 分别用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来体现, 具体数据见表2。

2.1第一产业关联度分析

第一产业的农林牧渔产品和服务的感应度和影响力数值都稳居第一位, 这与第一产业的地位以及所包含的范围广有极大的关系, 从2012年投入产出表的数值来看, 农林牧渔产品和服务业与第二产业中的化学产品业产业关联度强, 与其他的制造业关联度弱。与第三产业中的食品和烟草、住宿和餐饮、金融业关联度强, 主要是前向关联, 农林牧渔产品和服务业作为这几个产业的基础性投入部门, 受其他部门的需求影响较大, 同时也制约着其他产业的发展。近年来看四川省农林牧渔产品和服务业虽然总量仍然处于增长状态, 但从2006年以来其感应度系数从6.38下降到2.82, 影响力系数从3.65下降到1.21, 虽然二者均明显大于1, 但已明显显示出:农林牧渔产品和服务业对前、后向产业的影响力正在不断减小, 这说明农林牧渔产品和服务业处于瓶颈状态, 随着四川省经济逐步从“一二三”到“二一三”再到“三二一”的产业结构转型的不断调整过程中, 农林牧渔产品和服务业在四川地区生产总值构成中的占比也在不断下降, 增加值占比从1978年的44.5%下降为12.8%, 处于衰退阶段。虽然从产业结构优化理论出发, 这具有必然性, 但是基于资源禀赋理论, 四川具有大力发展农林牧渔业的比较优势, 因此农林牧渔产品和服务业依旧在四川支柱产业中具有重要地位。随着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强农惠农,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出台, 农业又是一个国家的基础产业, “三农”发展环境持续向好。中央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有望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 使农村的发展活力不断增强。随着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外需向依靠投资、外需和消费相协调转变, 必将扩展广大农村市场、激发农民消费潜力, 引导各类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农村领域, 推动农民发展生产、增收财富 (资料来源:《2013四川经济展望》) 。

2.2第二产业关联度分析

第二产业入选的7个支柱产业中, 有5个产业之间关联度强, 其中煤炭采选业、化学产品、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电力和热力的生产和供应、食品和烟草业的后向关联度较强, 为其他产业提供基础能源和加工燃料。化学产品与通信设备业、建筑业、食品和烟草业之间的联系较为密切, 同样是后向关联, 化学产品业的影响力系数在2005年~2012年期间逐年上升, 在2010年~2012年期间上涨幅度明显, 这与省内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有直接的关系。金属冶炼业的感应度系数逐年递增, 其影响力系数在2005年~2012年期间小幅回落后升至1.9, 同样是受经济危机的影响, 经济萎缩, 制造业不景气, 所以金属冶炼业的前向关联小幅减弱。通信设备电子产品业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都是逐年上升, 不管是前向还是后向关联度都在增强, 但由于行业的性质, 与其关联度强的产业并不多。与食品和烟草业前向关联度最强的是住宿和餐饮, 为其提供最终产品, 但与其他行业的关联度不够突出。建筑业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都没有明显上升, 2007年~2010年之间小幅回落。根据《2012年四川投入产出表》所计算出的数据分析, 11个支柱产业中, 与其关联度较强的是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是基础能源产业, 为各个产业提供电力和热力的供应, 与每一个产业的发展都有密切的联系。其发展受整个经济形势的影响, 不会受某一个特定产业的影响, 所以, 在研究期间, 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都是中期回落后上涨。作为支柱产业的产业要求, 其不只是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的份额, 还要起到支撑性的作用, 要能成为一个产业群的核心, 以其为龙头企业带领与其相关的前向后向产业发展。

2.3第三产业关联度分析

此次有3个第三产业中的部门入选四川支柱产业, 分别是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第三产业的相互关联度较强, 但各个产业的前后向关联在研究期间走势不一致。批发和零售业的感应度系数一直没有上升, 在金融危机后一直处于疲软状态, 实体经济一路下滑, 前向关联减弱;影响力系数在2012年有较大幅度的上升, 后向关联增强。第三产业中的亮点是金融业, 不管是感应度系数还是影响力系数, 数值都在逐年上升, 2012年比2010年分别上涨了73%、98%。从银行、证券、期货等行业可以看出, 近年来四川的金融业发展速度很快, 增强了对其他产业的推动力。四川拥有许多旅游城市, 从资源禀赋的角度来看, 四川很适合发展旅游业, 但是现今第三产业中只有三个进入了支柱产业, 表明第三产业发展尚不完全, 也体现了四川省产业结构的不协调, 尚处于产业结构的转轨期。

3结语

根据产业关联度的分析可以看出, 未来农林牧渔产品和服务业总产量会趋于水平, 即增加值略微下降然后基本稳定的状态, 农林牧渔产品和服务业内部结构也会发生一定调整, 从原来的重农牧转变为注重农业服务业的发展。

四川省支柱产业的支撑作用有明显的不足, 与产业群中的其他产业联系不够紧密, 未能很好地带动其相关产业的发展, 才会在经济情况出现波动时不能很好地将各个产业紧密结合起来以消除经济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对于像通讯设备电子产业这类属于信息技术行业的新兴产业已经进入了四川的支柱产业, 而且感应度系数与影响力系数都在不断上升, 虽然目前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并不强, 但是作为国家要求发展的六大新兴产业之一, 其影响力正在不断扩大, 因此这类产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十分可观。

在四川成都要建立西部金融中心的大背景下, 四川金融业日益壮大, 金融业成为了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很符合现实的经济发展情况, 但金融业的发展并不稳定, 金融市场不完善, 金融界法律法规的不健全都影响着金融业的发展, 而且在四川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发展不平衡态势。如何在未来建立稳定强大、区域范围广泛的金融业将会是四川支柱产业发展必然要面对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周松兰, 刘栋.产业关联度分析模型及其理论综述[J].商业研究, 2005 (05) .

[2]蒋萍, 王勇.基于投入产出的中国金融业产业关联效应[J].财政研究, 2012 (11) .

[3]佘赛男.四川支柱产业选择及培育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 2014.

支柱产业 篇8

关键词:物流产业 与支柱产业 发展战略研究

花都作为广州北大门,是南北交通要道,素称“省城之屏障,南北粤之咽喉”。近几年,花都经济社会不断迈上新台阶。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亿元大关,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60亿元,增速达13.21%,地区生产总值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成为广州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一、花都物流产业优势

1.航空优势

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是国内三大枢纽机场之一,更是首个国内按中枢机场概念设计的机场,设计能力为年旅客流量8000万人次,并拥有国内最大的航空货站,年货运吞吐量300万吨。据统计,2006年白云机场全年旅客吞吐量突破2600万人次,邮货吞吐量突破65万,全年航班起降达到23万架次,分别比上年增长约11%、8%、9%。目前,机场附近有100平方公里土地可用于发展依赖航空经济的高新技术的产业基地和物流园区。

2.花都港

花都港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大宗散货中转基地和集装箱运输支线港,属国家二类口岸,花都港横渡珠江口可达深圳和珠三角各口岸城市。目前年吞吐能力为10万标准箱和100万吨散货,2007年中期改造工程完成后,年吞吐能力将增加至30万标准箱和300万吨散货。船舶经花都港可直航港澳,通达世界各地。

3.轨道交通建设

中国铁路大动脉-----京广铁路在花都设有广州火车北站,是广州地区三个始发站之一,规划中的华南地区最大的铁路集装箱结点站占地3500亩,年货运能力1700万吨,集运输和仓储为一体。正在建设的最高时速达340公里的京广快速铁路客运专线在花都设有车站。 广州市正加快规划建设地铁,实现与花都的无缝对接,连接花都汽车城到新机场和广州市其他区的地铁9号线将于2013年前开通。今后,还有广州北三环、城际列车专线连接花都与广州中心城区及珠江三角洲其他地区。

4.公路

产业基地周边南北贯穿花都的105、106、107国道以及广清高速、机场高速、京珠高速、北二环高速、西二环高速及环珠三角高速,与花都区内通往各镇的花都大道、山前旅游大道形成纵横交错的“井”字形交通网络,20分钟可达广州市中心,90分钟可达深圳、珠海,

150分钟可达香港、澳门城市中心。

二、花都物流产业优势和五大支柱产业发展关系

1.物流产业与汽车产业的和谐发展

花都汽车产业链跟国外相关的汽车产业发展规律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花都有一个不同的例子,它首先是把核心企业做大做强,然后通过核心企业再去吸引配套的零部件企业,通过零部件企业的集聚再推动核心企业的发展。花都风神汽车公司2006年预计生产各种汽车14万辆,占全国汽车产量的1/20,预计两年后将达到设计标准,年产汽车20万辆,将带动物流业的飞速发展。花都港作为花都最重要的物流基地之一,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仓库、堆场以及集装箱堆场等设施,水上运输与集装箱公路运输严格对接,按照“准时制”的要求,把各种汽车配件通过配送体系,安全、准时运往风神汽车厂,确保生产的正常进行。

2.物流产业与皮具业的和谐发展

花都狮岭国际皮革皮具城是花都目前第二大产业,拥有皮革皮具生产企业2700余家,辅料商铺2500家,合计超过5300多家;从业人员超过10万,年产值达到62亿元,皮具年产量4亿多件,占到全国市场的三分之一;狮岭的皮革皮具日交易量为全国第一,在欧洲中低档皮革箱包市场,50%是“狮岭制造”,大量的原材料和产成品通过各种配送渠道运往客户手中,花都狮岭制造的皮革皮具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物流产业与空港业的和谐发展

美国城市孟菲斯由于是联邦快递总部所在地,临空经济的发展推动当地经济繁荣,成为世界上一个著名的城市。致力于打造中国“孟菲斯”的花都区,目前正与广东省机场管理集团公司全力推出一项“大手笔”,总体规划20平方公里的空港加工保税物流中心项目即将启动,该项目将建成国内最大的空港保税中心。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美国联邦快递亚太运转中心落户花都,该项目占地2800余亩,设28个专用货机位,日吞吐货物1800吨,总投资24亿元。运转中心正式起运后,每周将有150个货运航班起降,有效实现亚洲一日达,衔接欧洲、北美一日达,加快花都人流、物流、资金流的速度,提高花都在全球货运网络中的地位,花都的外资物流和仓储业的总业务量正在迅速增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在花都区注册的外资物流、仓储企业已经近百家,其中包括DHL、NTN、UPS在内的多家国外知名快递企业和国际著名物流企业。

4.物流产业与珠宝业的和谐发展

花都已明确提出,要建中国华南地区的“金银珠宝加工制造中心”、“物流交易中心”和“文化旅游中心”,打造“中国金银珠宝之都”(简称“一都三中心”)。从2001年起至今短短5年,区域内珠宝城已有近百家企业,逐渐形成了明显的产业集群,预计年产值可突

破50亿元,从业人员多达3万多人。

珠宝首饰是一种流行时尚,花都珠宝业每一个星期都会设计开发出一大批新产品。而国内经营金银珠宝生意的企业不可能总是派人往深圳跑,但是为了保证货品的迅速到达,飞机运输是最为理想的途径。广州新国际机场的使用,为花都珠宝城的物流配送创造了条件。

5. 物流产业与批发产业的和谐发展

根据广州市政府的安排,广州市将用五年的时间,升级改造33个大规模较大、辐射力强、专业优势突出、经营特色明显的传统批发市场为现代展贸交易市场中心,升级改造11个批发市场群为批发市场园区,规划新建大型进出口批发市场园区4-5个,培育批发市场及物流上市公司。花都区目前经济发展的确缺少大型的批发市场,因此,要在广州市政府统一部署下抓住机遇,在花都区建立专业批发市场园区或新建大型进出口批发市场园区,使物流产业的发展与批发市场的发展结合起来,两者互相依靠、互相促进,达到和谐发展与双赢。要形成大流通、大批发、大市场促进花都区经济的大发展,促进花都区物流业的大发展。要把广州产品和花都区的产品销售全国、辐射东南亚、走向世界,必须以批发市场园区为起点,因此,要争取在花都区建立1-3个大型批发市场园区,促进花都经济发展,使花都物流业与其他产业形成和谐可持续发展。

三、花都区物流业发展战略

花都区物流规划建设应采取三个层次物流体系,第一层次为物流园区,建设空港物流园区、巴江港口物流园区和铁路集装箱结点站物流园区;第二层次为大型物流中心和进出口批发市场园区,在郊区的货物流通枢纽或生产基地附近,处理大宗商品;第三层次为综合型、专业型、社会化配送中心,以适应当地商业集约化经营和连锁商业的发展,最终达到和实现以下三个目标:

(1)2008年之前,奠定中国南方国际现代物流中心的基础设施;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在现有基础上下降2%;第三方物流占物流市场的比重达到l5%。

(2)2008年至2011年,形成中国南方国际现代物流中心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功能,初步建成两大平台(功能健全的物流信息平台和物流运输平台);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再下降3% ;第三方物流占物流市场的比重达23%。

(3)2011年至2015年,全面发展现代物流,初步建成中国南方国际现代物流中心;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下降达到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平均水平(10%左右);第三方物流占物流市场的比重达到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平均水平(30%左右)。

为达到上述发展战略目标,花都区物流建设要在其现有的土地资源、政策资源和环境资源条件下,充分发挥机场、港口、铁路、高速公路和批发市场园区的优势作用,在短时间内,把花都区物流业建设成广东省乃至全国一流的品牌,成为世界著名的物流基地。

1.认真做好战略研究、编制发展规划

花都区物流业的建设和发展与广州市长远规划相吻合。合理布局,利用土地资源进行总体规划,保护环境,规划要同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相协调。要坚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重点是空港经济,她是未来花都区经济发展的强大长极,是花多区提升区域竞争力和国际物流的制高点。根据广州市十一五发展规划总体布局,合理安排花都区物流业的建设和发展,要分层次对土地、环保、生存和发展空间进行整体规划。要依托广州市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高水平规划和建设花都区物流业的产业基地,提高花都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2.加强多层次的区域物流合作

参与多层次区域合作,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区域合作。花都区参与的合作层次主要有三个:第一,密切加紧与世界知名的物流企业合作,特别是于联邦快递亚太运转中心、DHL、UPS、TNT等世界重量级的物流企业合作。充分发挥机场经济和物流的作用,将广州白云机场建设成世界级的的枢纽航空港,目标在2010年将广州白云机场的物流园区建设成世界级的物流中心,并在长期定位发展成世界级的国际空运中心。第二,密切加紧与港澳的合作,参与大珠江三角物流圈。粤港两地唇齿相依,经济互补性强,往来流量十分巨大。利用CEPA的开放条件,开放物流、货代、仓储、运输等服务。物流业在服务贸易领域乃至整个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经济发展的大动脉和基础产业。加强粤港物流业合作,促进粤港物流业发展,必将大大促进两地经济的发展与繁荣。第三,推动“9+2”泛珠三角的物流合作,扩大花都区物流的辐射范围和市场维度。花都参与区域合作的主要策略有:实施“空海铁联运”,推动花都区与珠三角物流合作;利用机场物流园区兴建契机,推动花都参与大珠三角物流合作;扩大花都物流服务空间,推动花都参与泛珠三角地区物流合作。

3.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引进国际物流资本

花都区物流业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发源于外资企业,在物流发展转向现代物流的过程,需要积极引进国际物流资本,提高本地物流业竞争的层次。首先,要改善本地现代服务业投资的政府软环境。第二,应改善本地现代服务业投资的市场经济环境。第三,利用CEPA实施和WTO进程,积极引进国际物流资本。第四,鼓励跨国公司把更高技术水平和附加值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花都区,鼓励和吸引跨国公司来花都设立生产制造基地、配套设施、配套基地、培训基地、发挥技术溢出效应,鼓励外商在花都设立采购配送中心,快速推动花都物流业的发展。

作者单位:广东培正学院

参考文献:

[I]舒婷婷.我国物流发展现状及其对策[J].集团经济研究,2007,1 (下)90-91.

[2]丛瑞雪.刍议长三角发展模式选择[J].中国水运,2007,3:220-221.

[3]姜斌远.广州临空经济区发展的基本思路[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6,1:33-38.

[4]花都区政府网 .http://www.huadu.gov.cn/.

Strategic Study on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Logistics Industry and Pillar Industry in Huadu Distric

Jiang Binyuan

(Guangdong Peizheng College)

Abstract: This paper objectively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ogistics industry and the zone pillar industry, and put forth some constructive opinions to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logistics industry in Huadu District from the viewpoint of production, circulation and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near airport economy.

上一篇:幽默的老师作文800字下一篇:大班科学活动《海边的鸟儿》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