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升研讨会》心得体会

2024-08-11

参加《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升研讨会》心得体会(共11篇)

参加《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升研讨会》心得体会 篇1

简单的表达

参加《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升研讨会》有感

福林学校:王敏

2011年9月24日—9月25日,我有幸参加了中国重庆“2011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升研讨会”。聆听了六位专家的精彩讲座,亲身体验了专家的课堂。虽然两天的听课,听讲座的学习生活,紧张而劳累,时光却如在指缝间悄悄溜走,回头看来,是一次愉快的丰收之旅,精神之旅。留给我最大的感触可用两句话概括“丰富的感动,简单的表达”。

特别是窦桂梅老师的课,在她的课堂上,你听不到华丽的词藻,丰富的语言,但却会让学生,让听课者不得不潸然泪下。这次她给我们上的观摩课时六年级上册教材《我的爸爸叫焦尼》,这已经是我第二次听她上这节课了,不但没有厌倦之感,反而更让我感动,我好像也沉浸在了窦桂梅老师的课堂里,也把我带进了书本中。看似简单的教学(读一读、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练一练)环节,却蕴含了十分深厚的内容。把学生所要完成的学习目标有机的串联起来,糅合在一起。利用了文中的六幅插图和两句话“这是我的爸爸,他叫焦尼”“这是我的儿子,他叫狄姆”贯穿全课,简约、实在、思路清晰,学生学习兴趣高,学习效果好。真的让我受益匪浅。

同时,窦老师的讲座也非常精彩——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升策略。听了他的讲座,真的,我不由得不想:在我的教学中,我到底在“教什么,怎么教”。直到她提出了既全面又简单、明确的“三个一”的质量目标。即“一手好字”、“一副好口才”和“一篇好文章”。

“一手好字”包括识好字和写好字,具体体现在“正确、规范、美观”。

“一副好口才”既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方面,又是21世纪的人应具有的基本素质。具体表现在“倾听、表达、应对”三个方面。

“一篇好文章”包括“读懂一篇好文章”和“能写一篇好文章”。“读懂一篇好文章”体现在“理解、统整、评鉴”信息的目标水平中,这三个关键词既代表十分重要的阅读能力,又代表十分重要的学习能力。“能写一篇好文章”指引学生课内得法,课外得文,从“积累、观察、运用”这三个方面努力。强调“作文既生活,作文既做人”作文就是生命记录的过程。窦桂梅老师讲得实在是太贴切了,平时我好像也在做这些事,但就是缺乏系统、科学的整合起来。此时,我好像豁然开朗,仿佛看到了黎明前的一缕曙光,一丝希望,我觉得我已经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于是,我决定效仿窦老师的《小学语文质量目标手册》,我想它可能会给我们小学语文老师带来意外的惊喜。

“丰富的感动,简单的表达”同时也表现在王振会老师的身上,她的课时那么简约、实在,但让人快乐,真正体现了“乐学乐教”。听了她的课后,我反思了很久,我觉得在识字和写字方面,我对学生的指导书写做的还不够;在口语交际方面,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还不够;在班级常规管理方面,读书、背书、写字、识字等习惯都不好,应及时纠正。除了窦桂梅老师和王振会老师,同时授课名师还有:孙双金老师、陈金龙老师、陈琴老师、韩军老师。他们各有千秋,把更多的精彩留给了我们,同时也有很多让我思考与学习的地方。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实在太多太多,自我反思的地方实在太多太多。在今后只有在不断实践中学习,在学习在不断实践。

所有的作课者与所有的报告者,他们都是在不断地勇于实践、勤于思考和总结,努力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并完善体系,成为名家。

参加《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升研讨会》心得体会 篇2

研讨会上, 美国埃里克森儿童发展研究院院长山姆·麦索尔斯教授、台湾师范大学人类发展与家庭学系廖凤瑞副教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课程教学研究部幼儿教育研究中心刘占兰研究员和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虞永平教授分别作了专题报告会, 介绍了国内外关于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最新成果, 分享了作品取样系统在美国和台湾地区的实践经验, 以及大陆幼教界对于课程与教学评价的积极探索。此外, 与会代表实地考察了南京三所幼儿园, 就其课程与评价方面的相关经验进行了广泛的分享和交流。

一、专题报告与交流

(一) 用“作品取样系统”改进教与学

美国埃里克森儿童发展研究院院长、《作品取样系统》的作者山姆·麦索尔斯 (Samuel Smeisels) 教授, 就作品取样系统的相关研究和实践应用情况, 作了题为“用作品取样系统评估幼儿的学习”的专题报告。

山姆·麦索尔斯教授首先对“评价”进行了简单的定义, 即为了做出教育决定而收集信息的过程。针对“评价就是考试”的观念, 他指出大规模的标准化测验只能显示教学的成绩, 却不能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在他看来, 积极的评价应该是一种教学评价, 它关注的是个体的学习, 而不是给学生排一个等第, 它可以澄清学生正在学习和已经掌握的东西, 并为教师的教学决策提供指引。同时, 评价应呼应教学情境, 是日常教学活动过程中由教师与孩子共同参与的一个环节。对此, 山姆教授提出的“观察性评价”, 即根据从儿童日常活动中收集到典型信息进行评价的方法。他通过将其体系化开发出“作品取样系统” (The Work Sampling System) 。

作品取样系统作为一种真实性表现评价, 目的在于协助教师运用教室内真实的经验、活动与作品来记录并评价儿童的技巧、知识和行为。它适用于从3岁到小学六年级 (12岁) 的儿童, 包括三个相互关联的系统, 即发展指引与发展检核表 (Developmental Guidelines and Developmental Checklists) 、档案 (Portfolios) 和综合报告 (Summary Reports) ;三个系统涵盖个人与社会发展、语言与文学、数学思考、科学思考、社会文化、艺术、体能发展与健康七个学习领域 (或称“学习范畴”) ;每个领域又开发出六十个具体的发展指标。

发展指引与发展检核表列出并详细描述每一个年龄/年级儿童在七个领域上应具有的技巧、知识及行为, 帮助教师有目的地观察儿童表现。山姆教授提醒教师们必须对发展指标内化, 才能做到熟练地观察。针对有的教师关于应用难度的疑问, 山姆教授建议教师们可以从一个领域开始, 使用能够帮助自己的方式持续地进行观察, 并选择适宜的记录方式, 逐步掌握发展指引与检核表的使用。

档案是对儿童作品进行有目的的收集, 可以提供儿童如何学习与应用知识的质性信息。这种收集不是收集儿童的所有作品, 而是要选择那些能够表现工作 (学习) 品质、展现发展进步、展示各领域学习、吸引儿童参与并辅助教学计划的作品。档案还可以参照发展指引中的指标, 追踪儿童的表现, 进而评估儿童。

综合报告是一种取代传统成绩单, 用来向家长和学校呈现儿童表现及进步信息的形式。它可以统整发展检核表和档案的信息, 为儿童的表现和进步评定等级, 对儿童的长处、需注意的问题和今后的计划加以强调说明;同时, 可就这些信息与家长进行沟通, 还可将儿童发展的整体情况报告给政府部门, 为决策提供依据。

最后, 山姆·麦索尔斯教授从教师的观察判断是否可信、家长的态度如何、观察性评估对儿童的学习是否有意义三个角度阐释论证了作品取样系统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基于坚实的研究基础和二十多年的实践经验, 作品取样系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和教育机构采用。作品取样系统, 并非使儿童变得更加聪明了, 而是让教师变得更加出色了。改善学习的最好方法是教孩子而不是考孩子, 让每个孩子都绽放出最美的笑容才是教育最终的目的。

(二) “作品取样系统”在台湾的经验

美国密西根大学教育学博士、《作品取样系统》的译者、台湾师范大学人类发展与家庭学系廖凤瑞副教授, 围绕“作品取样系统”在台湾的多年探索与实践, 做了题为“从‘作品取样系统’看见孩子的优点”的报告。

廖凤瑞在报告中指出, 在台湾, 通过不断地多方协商, 以及结合当地幼儿教育的实际情况和文化传统进行的探索, 已经形成了一套具有台湾本土特色, 可操作性强的“作品取样系统”。在这套“作品取样系统”中, 评量的本义是:从孩子的观点、从他的位置、用他的眼睛观看, 用他熟悉、对他有意义的方法, 了解他的想法、优点和需求, 即“坐在孩子旁边”的评量。这种评量方式包含五个基本标准: (1) 与自己比较, 而不与别人比较; (2) 全面地收集资料之后再下判断; (3) 除了看孩子的不足之处, 更看优点; (4) 有可以对照的标准; (5) 用孩子熟悉、能理解的方式 (或情景) 来评量。同时, 这种评量还具有高表现性、高真实性和高课程相关性三个重要特征, 即评量时要让孩子依自己的理解、能力和兴趣, 展现自己真正的能力;评量的情景或项目要与孩子真实的生活相近;评量的内容要与课程内容相符, 且是重要而有意义的。具备这三个特征的真实性评量能够让教师确实了解幼儿学习和发展的状况, 知晓幼儿的进步, 并有根有据地向家长或关心幼儿的人士报告, 或与他们沟通;评量的结果还能够提供教学计划所需要的信息, 并展现教学的实际成效。

随后, 廖教授以基隆市深美国小附幼和台北市洲美国小附幼探索、实践和发展“作品取样系统”的生动实例, 介绍了“作品取样系统”在台湾的具体实施方法:在具有目标性、系统性、架构性的事先规划的基础上, 邀请多方人员, 通过观察、问问题、研究作品、使用记录单和测验四种方式共同持续地收集幼儿在真实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对有代表性的数据和资料进行批注、分析和诠释, 以阐释幼儿行为的意义;定期回顾众多记录, 撰写综合报告, 进行整体评鉴;与家长进行沟通, 将新的教育观念带到家庭中, 帮助幼儿也帮助家长;同时确保每一名幼儿都有同样接受评量的机会。廖教授认为在规划课程活动的同时就思考评量能够做到事半功倍。

报告的最后, 廖教授提供了她在台湾所作的三项有关“实施‘作品取样系统’的成效”的研究, 分别是《从档案看幼儿经验课程》 (2003~2004) 、《档案本位的幼小衔接实验研究》 (2007~2008) 和《幼儿档案评量的成效及其影响因素之研究》 (2006) , 让与会代表和嘉宾对“作品取样系统”在台湾的经验有更加深入和全面的了解。

(三) 幼儿园教师的观察与评价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幼儿教育研究中心刘占兰研究员的《幼儿园教师的观察与评价》报告从幼儿园教育质量整体评价体系研究入手, 通过科学地调查研究, 对当下幼儿园教师观察和评价的情况进行了深入地了解。

刘占兰研究员介绍, 在2008年进行的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研究中, 共选取了11个省市、22个区县、440所幼儿园 (城市和农村各半) 的440名主班教师和880名幼儿及其家长作为研究样本。对样本班级内的半日活动安排、教师行为和师幼互动行为三个核心的过程性变量进行研究。

通过对半日活动安排、教师行为和师幼互动行为的观察和评价, 研究得出了这样一些有关教师行为特点的结论:与中央教科所1992年的《六省市教育评价》研究相比, 教师更加注重自身行为的教育价值和意义, 减少了无意义的行为与活动;能通过多样性的保教行为促进幼儿的发展;更加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方式;比较注意运用肯定的方式促进幼儿的发展;在参与幼儿活动时, 教师能根据活动的性质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方式。但教师的行为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1) 教师倾听和关注幼儿的想法和愿望少, 个别解决问题少, 而且不会观察孩子; (2) 教师缺乏对幼儿的感情表达与交流; (3) 教师不能提供适合年龄特点的材料和发展性课程; (4) 笼统评价多, 具体的建设性评价少。

针对上述问题, 刘占兰研究员指出, 发展教师观察幼儿、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对幼儿进行有促进性评价的能力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至关重要。要着力提高幼儿教师的学历起点, 改革教师培养课程内容与方式, 采取适宜有效的在职培训方式, 有重点、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能力。

(四) 幼儿故事与课程评价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虞永平教授就什么是幼儿园课程评价, 什么是幼儿故事, 如何记录和分析故事, 幼儿故事说明了什么、故事有什么评价意义等问题作了题为《日常故事与课程评价教学经验分享》的报告。

虞永平教授从当前幼儿教育评价面临的现实困境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 首先就幼儿园课程评价领域内的核心概念, 如幼儿园课程、课程编制、课程评价等做了深入的分析。他旗帜鲜明地指出, 幼儿园课程就是做事, 做符合幼儿需要、适合幼儿天性、幼儿力所能及、幼儿能够感受到挑战和趣味的事, 因而幼儿园课程必须是有意义的;课程需要编制, 而课程编制的过程就是意义注入的过程, 课程的意义指向幼儿整个生命的成长;课程的评价就是确定意义的落实程度, 课程的意义反映在幼儿行动里、表情里、语言里和作品里, 因而课程评价就是关注幼儿表现的意义。

随后, 虞永平教授具体介绍了幼儿故事的概念, 以及幼儿故事记录和分析的方法。幼儿故事关注幼儿的表现, 是一种有选择性的连续行为的记录, 是一种“全息”性的资源;它广泛地存在于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 存在于幼儿园的每一个角落, 存在于班级、家庭和社区中。幼儿故事可以是教师记录的故事, 也可以是幼儿自己或家长描述的故事, 可以是一则文字故事, 也可以是照片、视频或作品。教师在记录和叙述故事时, 要努力保留故事的核心信息, 展现故事的进程, 关注必要的细节, 同时必须坚持客观性。在分析幼儿故事时, 既要关注故事产生的情境, 又要关注幼儿的原有经验、特定感受、生活背景和行事特征, 从不同幼儿的不同特点出发, 努力寻求理念支撑和合理的、适宜的结论, 发挥教师的专业性。利用检核表和登录表对故事经验进行登录也是故事产生价值的重要途径。

在具体谈到如何分析幼儿作品时, 虞永平教授强调必须秉着接纳和欣赏的原则, 从作品中听到声音, 实现感觉信息的转换, 同时结合具体的情境关注作品的每一个细节, 并向幼儿请教和征询。他还呈现了一些国内外幼儿绘画作品的实例, 以帮助与会代表更好地理解如何透过绘画作品解读幼儿的内心世界, 挖掘幼儿已具有的和还需要具备的核心经验, 因为正如安东尼·德·圣德克旭贝里所说的那样:“本质的东西用眼睛看不到, 只有用心才能看得到”。

报告的最后, 虞永平教授总结道:无论是哪一类故事都蕴含了幼儿的经验, 明了幼儿已经得到的和需要得到的经验是课程评价的重要任务。作为教师应该收集更为广泛的信息, 让课程评价更加开放, 让课程体系更加完善。

二、现场观摩与讨论

与会代表分成三路前往南京市实验幼儿园、太平巷幼儿园和北京东路小学附属幼儿园参观, 并与分会场的专家和嘉宾、三所幼儿园的园长和老师进行了“档案评价”的经验分享和交流。

在实验幼儿园分会场, 曲新陵园长首先作了题为“幼儿成长记录册———发展性评价的有效载体”的发言。在发言中, 曲园长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实验幼儿园在探索以“成长记录册”为载体的幼儿过程性评价中所做的有益尝试, 并指出通过使用“幼儿成长记录册”这种新的评价方式, 实现了三个重要的转变:将过去评价的单一甄别功能转变为评价幼儿教育与发展相互促进的功能;将过去的终结性评价转变为个性化过程化评价;将过去的单一评价转变为多元化和发展性评价, 这三个转变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有效观察、准确把握、反思提高, 家长教育责任感的提升以及幼儿对自己全面认识能力的提高。随后, 实验幼儿园的张艳老师和黄菲老师分别就“我们的故事———小中大班幼儿成长记录册的制作特点”和“以成长册为载体———对幼儿进行科学的评价”两大内容作了主题发言, 向与会代表和在场的嘉宾呈现了不同年龄班成长记录册关注和记录的侧重点, 以及成长记录册丰富多样的呈现和评价方式和幼儿园中的具体评价实例。

在太平巷幼儿园分会场, 汪丽园长就幼儿园的田野课程评价做了详细的论述, 分别介绍了田野课程的四个发展阶段、田野课程评价的几个要点, 并列举了教师的评价案例。接下来, 太平巷幼儿园的三位教师与观摩教师进行了经验交流:陆晓民老师介绍了在区域活动中使用的便签、照片或录影、观察记录等六种评价方式;陈丹琴老师讲解了在美术区剪纸活动中的剪纸档案袋和观察记录评价表两种评价方式;邱梅蓉老师分别从表演的价值、评价指标、表演区中幼儿活动的轨迹及各过程中的评价四方面阐述了表演区活动中的评价。与会代表就“关键经验”的制定依据、评价是否遍及各个活动区域等问题与太平巷幼儿园的教师进行了交流。

参加《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升研讨会》心得体会 篇3

通过认真听取四位教师的授课,受益匪浅。四位老师的课都很精彩、生动。各自有着独特的教学风格。

于洁老师的《画夜景》,根据《美术新课程标准》,《画夜景》一课属于“造型· 表现”学习领域,即“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这节课面对的教学对象 是二年级的学生,这一学龄儿童是想象思维最为活跃的时期,他们那快乐的、充 满童真、童趣的,不受制约的想象会像火山一样喷涌不止。因此,本课的教学目 标:了解美妙的灯火使我们的生活变的绚丽多彩,感受到现实生活的美好与幸福。使学生了解颜色有深浅的变化,而深浅颜色会使画面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学习表现夜色的几种基本方法,能运用明亮色和暗色的对比关系来表现美妙的夜色,进而创作出大胆、生动的画面来。

本堂课用回忆想象的方法,进行颜色对比,让学生了解颜色的深浅是对比出来的。用两种方法来表现色彩的对比,用砂纸和油水分离法,认识色彩,提高了学生对色彩的理解,生活中的灯光让二年级的学生感受到了对黑夜的美。让学生体会到了画画用黑色产生了强烈的对比,使画面的色彩更强烈。整节课于老师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通过注重了对过程的理解,让学生知道为什么。练习中能利用学案,学生学得扎实,师生互动较好,学生作品丰富多彩,对知识掌握牢固,练习适中,课堂效果好。

崔斌老师的《威武的盾牌》是人美版小学美术实验教材第六册中的第六课。盾牌是一种古老的战争武器,它最初的功能是用来防御敌人的攻击的,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到:“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从这一课中,我们很明显地感受到编者的这个意图。教材向我们传递的信息是从美术角度来阐述的,告诉我们盾牌除了具有防御功能以外,还可以通过盾牌上的动物头图案设计使盾牌增强威武感,给敌人造成心理上的恐惧感,从而削弱敌人的战斗力。本课主要是学习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段来表现动物头图案的威武感。最重要的是通过盾牌这一渠道,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让学生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它的独特作用,去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文化传承的热情。

在导入部分崔老师通过创设动态教学启动情景,播放战争场面的录像片,力求营造一种轻松、自由的气氛,通过直观感知,给学生一个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感受古代人民的勇敢和智慧,引导师生共同进入良好的参与状态,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角色。

然后通过学生介绍关于搜集到盾牌的资料,了解盾牌的古今发展史,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文化传承的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比较是提高观察力的有效方法。通过欣赏动物的头像,请学生分析威武的表现方法,老师创设悬念能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并以“悬”牵住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在比较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观察、比较,以及认真地分析,最后自己得出结论,突破了本课重难点。

然后在欣赏丰富的学生作品又一次激发了学生创作的欲望,使学生的思维全面开放,思考能力更广更宽,并从中吸取到了新的美术营养,崔老师的角色就是只点燃鞭炮的小火引,让串串鞭炮爆发出去。通过有序的分工及合作,又进一步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增强了团队精神。

在作品的展评部分,让各组学生上台介绍自己小组的作品,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并可以通过学生的介绍,在普通的作品中,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同时,也能使学生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最后崔老师播放具有战争气氛的音乐,学生手持盾牌,以有力的步伐走向敌人,轮换感受战争气氛。这堂课上完,从学生的作业反映出了他们较强的合作能力与动手制作能力,而且也体现出了他们强烈的创新精神。

陈方凌老师的《我的书包》一课当中没有带领学生分析书中的作品而是直接分析学生自己的书包,从贴近学生身边的物品开始非常贴切学生们的生活,同时让学生初步感受到艺术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在课上陈老师在小组中选取出三个最有特点的书包放到讲台前面来。它们的外形不同、色彩搭配有所不同、个别功能也不一样。正因为这些书包设计的非常出色,投资者才愿意投资把它们生产出来。

每个小组领回自己组推选出的书包,回到小组当中去进行研究,研究后每个小组进行简单的汇报。让学生来分析书包的不同,在同学们介绍的时候陈老师不断的肯定和指导他们的汇报。并在关键时刻给与指导和讲解。在学生思想逐步打开的时候,陈老师出示了多种书包的造型,引导学生通过图片中的设计思路,并询问他们给了你什么样的启发。欣赏并感受到在设计中,要考虑到书包的美观性、实用性、合理性、可行性和书包的空间形式、造型色彩和气氛营造等。通过这堂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所展现出来的作业可真是异常的精彩。

听了朱晓艳老师的《橙色的画》一课,朱老师采用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参与积极,使我受益匪浅,我有以下几点深刻的感受:

1、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源泉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美术教育在小学阶段主要是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和制作过程,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在教学时,首先抓住学生的视线,让学生对美术学习充满浓浓的兴趣与好奇心,更自然地融入课堂,积极地参与美术活动。

在《橙色的画》一课教学中,朱老师首先用一个小实验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与观看欲望。实验很简单:把红色的颜料和黄色的颜料混合起来涂。学生目不转睛,兴趣浓厚。从实验中很快便发现颜色产生了变化,并观察到由于加入红色的量的不同,颜色还有了深浅的变化。一个小小的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自然轻松的氛围中就感受到了颜色的变化,水到渠成地接受了“橙色”这个概念。

2、结合实际生活,提高学生审美感受力

让学生自己动手去进行调色实验,只有结合他们的实际生活,通过他们感兴趣的世界,带领他们逐步感受到身边的美。

学生认识了橙色后,如果让学生直接说出对橙色的感受,他们是没有任何情感来源的。对橙色的感受最多停留在明亮上面。欣赏大师的作品,让学生用不同的色彩进行比较欣赏,朱老师现场进行了现场示范(油画棒在棕色卡纸上的风景画),出示以橙色为主的儿童画,使他们一下子感到了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美丽的橙色东西和场景就在自己的周围,感受多亲切啊!这时,在教师的引导下便很快能说出自己对橙色的感受:喜悦、温馨、欢快、明亮等等。

学生的这些体会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自己的所思所感。不仅提高了自身的审美能力,也激发了他们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3、采用合适的开放式评价

美术教学评价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全面的美术教学评价不仅帮助教师掌握学生心智及创造力的成长情况,及时给予学生启发和帮助;而且使教师明确学生表现自我时的需要并给与激励和支持。

在教学评价时肯定了学生的创作,发现了每件作品的闪光点,学生们在课堂上掌握了该掌握的知识,体验感受到了橙色的魅力。

黄山中小

参加《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升研讨会》心得体会 篇4

上周末,我有幸去xx参加了全国小学语文著名特级教师深度教学观摩研讨会,真是受益匪浅,让人耳目一新。这次培训又解答了心中的一些疑惑,在教学的路上多了盏指明灯,感觉浑身有满满的待释放的能量。

我非常珍惜这次的学习机会,每天早早地来到会场,坐在最前排,聆听老师的教诲,感受那些特级教师的教学魅力,汲取他们的授课精华。

第一天上午,听的是xxx老师的课,有很多值得我借鉴的地方,讲到《xxxx》,xx老师先是让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又讲了创造性复述是什么,复述的方法有哪些。又让学生以海力布或者乡亲的口吻,复述海力布劝说乡亲们赶快搬家的内容。每一个内容都显得那样的连贯,那样的水到渠成。

在这次的学习过程中,我感受最深的是xx老师很注重学生的读书能力,她总是自己亲身去读书,给孩子推荐更好的书,使得学生的视野更开阔,因为她深知学生会写作文不是老师给的,是他们的遗传所致,而真正的写好作文,靠的就是读书,腹有诗书自然出口成章,能写出很多的好东西。所以,作为一个老师要善于读书,多读好书,使我们学会独立思考。我们通过读书去积累各个领域的知识,通过读书去认识形形色色的人物,最终提高自己的文本解读能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了解孩子的阅读心理,知道他们需要什么。其次,最重要的是尽量的、适度地扩充,而不是为了单单营造一些学习气氛,无限制地增加课文容量。

第二个授课的是xxx老师,他讲的是《xxxx》,在我看来古诗的教学难度有点高,他却讲出了别样的味道,给学生和听课老师一种美的享受。他说,他要把中国的传统发扬光大;他说,吟唱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应该是最不陌生的;他说,能做到“讲、看、读、写、吟”,是老师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他说,他的老师给了他很大的帮助。又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老师,可他却将古诗教得那么传神,给了我们莫大的惊喜。

戴老师从纠正字音开始,又从平仄入手,这样在唱的时候、在吟的时候,就显得那样的水到渠成。当老师讲到他们的学生时,眼里流露的是自豪与兴奋,他说,如果要教好你的语文课,首先你要爱你的学生,还是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

x老师注重学生读书不光用眼睛看,更要学生用心看;还让学生多读书,多思考。在这里记得最深的是,x老师给学生读书,当她声情并茂地读出以后,学生也学会了那种感情,也学会了读,感受了当时的心境;当学生说出那么多关于父亲和“我”的生活的词语时,是那么的自然,要学会读每一句话,读出每一句话的表情、语气。

在这节课里,x老师不仅注重学生读的能力,还注重学生写作的能力,让学生写写自己的童年趣事,告诉学生写的时候要写好字,读好书,做好文。同时,x老师还对我们有更多的要求,希望每个老师都能用安静平和的教育淡化技法,在情境中生发能力。

最后,我还有一些其它启发。读,应多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教师要做到多读课文,多读,多感受。写,每一节课设计一些写的内容,让学生学会表达,学会抒发。多读书。培养自己好读书,多读书的习惯,让学生在自己的带动下多读书,读好书。多研究。教师要善于学习,采百家之长,才能开出属于自己的花朵。多规范自己的板书。板书好了给了学生一个提示,一个榜样,做好学生的示范。多学一技之长。自己在课余时间多充电,多学习更多方面的技能,使自己做学生崇拜的学生。热爱自己的学生,只有一个人做到了热爱,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爱自己的孩子,才会干出非凡的工作。

参加《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升研讨会》心得体会 篇5

他们的课是那么的实在。返朴归真的原生态语文教学又回到了我们的课堂。我们看到了语文课堂的三实:真实、朴实、扎实。他们都非常注重朗读的指导。朗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读书,这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文章中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必须通过朗读才能充分地体现出来。文章读得越好,越能说明学生理解得透彻并受到感染,就如同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替作者说这番话一样。因此,文章一旦被学生高声诵读,就会变得好懂和易解,我想这就是所谓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语文课还有一点也是尤为重要,那就是背诵,学语文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如果我们的语文老师在自己的语文课上给学生两三分钟时间,背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段话……持之以恒这样去做,学生会受益的。这四位大师在自己的课堂上都体现了如何朗读和背诵。

下面我就薛法根老师执教的《我和祖父的园子》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综观薛老师的整个教学过程,让我感受到了语文训练的“实在”和“精妙”。薛老师从词语的听写入手,步步深入,环环紧扣。不管是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还是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情景,或是进行有感情地朗读,用好词来练写句子,都充分体现了教师教学的实在。教师教得实在,学生自然得益匪浅。

一、真正的大自然课堂

辅助手段简单。薛老师没有让事物投影、电脑、多媒体、各种精美的音乐动画占领讲台和课堂。学生在课堂上所能的,是自己的个性化理解,是自己独特的个性化感悟。教学程序简单。薛老师突出文本,注重阅读,整堂课就是在阅读中体验、交流、感悟,最后加以提升,让学生学习作家独有的语言方式来模仿写作。真正做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我以前也听过语文课,觉得很多老师是把文字和图片呈现给学生来理解课文,而薛老师却是把文字和图片融进了学生的脑海和记忆中。

二、轻松幽默的自由课堂

课前,薛老师和同学们进行了一次对话,他向同学们问好,问同学们知不知道他的名字。刚开始,同学们不怎么敢说,在薛老师的微笑鼓励下,同学们开始大胆发言,有的甚至直呼其名,薛老师听了还对其进行表扬,说明他认真听老师的自我介绍。整节课,我们大家都被幽默诙谐的语言,灿烂的笑容,教学的艺术深深感染,似乎满屋子的学生、老师和作者一起走进了祖父的园子,感受到园子的生机勃勃、自由自在、丰富多彩、鸟语花香、鸟栖虫居;

和祖父一起下种、栽花,一起拔草,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自由、快乐、无拘无束,尽享祖父的宽容、疼爱、慈祥;

和作者一起畅想、怀念、憧憬……薛老师,带给了大家轻松与自由,让学生觉得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

听了薛老师的课,我深刻地领悟到真正能吸引住学生的是老师的魅力,这要靠自己在平时教学中不断地积累和探索。

三、令人向往的实效课堂课始薛老师让学生听写三组词语,然后给词语分类。之后说出听写词语的目的是训练学生上课时要用心听、用心记。接下来让学生朗读课文,先让学生找到“园子里有什么,”再说说“我在园子里怎么样,”最后提出疑问“我为什么会这样?”从而明确了本课的中心:因为祖父的爱和宽容,让儿时的我享受到快乐。教者独具匠心,让学生用自己已经掌握的词语概括园子的美、概括“我”在园子里的感受,体会在园子里自由自在的心境。玉米可以长,也可以不长,长与不长,就看它愿不愿意,有随心所欲的感觉,完全没有约束,看过蝴蝶飞么?忽高忽低,忽近忽远,忽快忽慢……那才是真正的自由。让学生体会到一份无法体验到的自由和快乐。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感悟人物的思想感情,他以朗读为突破口,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地读书活动,使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怀念。学生的每次阅读,薛老师都注意点评和引导,有时也范读,让学生注意听,把自己读的和老师读的进行比较,并告诉学生,读时要有节奏,有变化,重音要读出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与主人公融为一体,和她一样调皮,一样自由,一样可爱。

这样入情入境,感情自然流露,对课文也就有更深刻的理解了。同时,让学生尝试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借昆虫、庄稼来表达自己的快乐,叫借物抒情。表达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的幸福感。这一点,对学生今后的阅读、理解是非常有帮助的。一系列有序、有目的的引导不露痕迹,看似平淡,却是功夫深啊。

灵活运用的诗意课堂,在学完课文倒数第二自然段后,薛老师没有放弃将学生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写作上来,引导学生用笔来思维,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用“……愿意……就……”来写句子,在他的指导下,学生写出了不同的句子。薛老师让学生进行交流,读自己写的句子。薛老师也范读学生写的句子,并强调:三分文章七分读,给学生带来积极、愉快的情感。从孩子们交流的语句中,不难看出孩子们的心情也沉浸在作者祖父的园子里,自由地放飞。

一节课下来,薛老师在努力让学生接触诗意的语言、回归诗意的朗读、创造诗意的语言,真正扎实有效地引领学生展开阅读,理解课文的深意。

参加《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升研讨会》心得体会 篇6

9月26日至28日,xx市小学阅读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在梅列区第二实验小学举行,由十二县市和两所市直属校选送的14节阅读课参加本次评选活动。本次活动呈现出如下亮点:

一、参赛选手素质较高,无论是久经沙场、挥洒自如的骨干教师,还是初出茅庐、教风清新的年轻老师,都能准确把握教材重难点(教学目标值得商榷),精心设计教学预案,立足学生阅读本位,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但这似乎还不够)。阅读教学中读的形式更加丰富,除了朗读以外,默读、略读、浏览、快速读等各种读书形式都进入课堂(但老师更多关注的还是朗读指导,对其他几种读的能力只见布置,未见指导)。在课前不能进班熟悉学生的情况下,他们大多能在课前10分钟的交流时间里较快熟悉学情,调动学习气氛,不少课堂都能体现出学生由“冷”到“热”的过程,学生刚开始不爱发言,思路没有打开,后来随着课堂教学的进程,学生的学习潜能被不断激发,渐渐融入课堂,大胆发表见解,且发言、朗读的质量也有明显提高。

二、阅读教学有新的突破。一些课堂呈现出了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的转变,以课文为例子教学语文的知识和技能的意识有所增强。如《祖父的园子》《我最好的老师》等,既关注了课文表达的内容,同时也关注到其表达的形式。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孟令全老师指出:“阅读教学中,对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研究得比较多;对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形式研究得比较少。这不能不说是阅读教学中的一种失衡。只讲内容,不讲形式或讲得极少,是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十分普遍的现象,这种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语言阅读教学,如果只局限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上,是不完整的教学,最多只能说完成了教学的一半。只有把理解内容和形式有机统一结合起来,才能说走完了阅读教学的全过程。这样的过程是由语文教学的本身特点所决定的,否则就不是语文的阅读教学。”这应该成为我们当前阅读教学改革的一个指导思想和努力方向。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是课时目标不明,虽然是上第一课时,但大多数的课堂呈现却是基本上囊括了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比较突出的是六上《只有一个地球》的第一课时其实已经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老师在结课时交代的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讨论为什么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地球?”已经脱离语文学科的本位。大概是老师们总想在第一课时尽可能展示其引导学生阅读理解的精彩部分,所以才在第一课时大包大揽,但第一课时的教学有其既定的目标,如字词教学、初读感知、了解大意、理清脉络等,再把第二课时的大量阅读理解挤进来,难免贪多嚼不烂,好几节课都出现前面教学的生字在后面又出现读错的现象,如:“引吭大叫”“净角”“大模大样”“瀑布”“磨坊”等,说明读准字音这关未过。四上〈白鹅〉与三上〈风筝〉理解课文都是三个部分内容,在第一课时既定教学任务这么重的情况下,还学完了两个部分内容(〈白鹅〉的叫声、步态,〈风筝〉的做风筝、放风筝),只留下一个部分内容在第二课时学习(〈白鹅〉的吃相,〈风筝〉的找风筝),这样是不是会头重脚轻了?课时划分比较恰当的是六上〈老人与海鸥〉,在了解大意、理清文脉后,学习第一部分“老人爱海鸥”,将第二部分“海鸥送老人”安排到第二课时学习,这样第一部分就能学得比较充分些。

二是学段目标不明。四上〈白鹅〉用了14分钟学习生字新词,有无必要?四年级学生已具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在字词教学中老师可以更加放手一些,这样就不会导致后来学生两次读书时间不足,有点匆匆走过场。又如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要求“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但是大多数老师都只关注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忽视了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还有一点缺憾:老师自身的语文素养不高、语文意识不浓、语感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多数语文老师在课堂上不太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对于学生在回答问题或谈感受时出现的表达不清或表达困难等问题,不能予以及时帮助和指导,甚至对于有明显语病的表达也轻易放过,如一个学生评价老师的朗读“又大声又响亮”,还有一个学生说“我们激烈地喊叫着:风筝飞得再高一点”,老师都没有注意。其实这些不都是最好的修改病句的范例吗?可惜老师错过了一个规范语言表达的机会。学生在发表见解时,不仅关注其思想内容,也要关注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是语文老师不同于其他学科老师的特有的教学任务,我们责无旁贷。二是个别老师自己的语言也不够规范,如“长长的瀑布”“这样长的瀑布让你想到什么”用“长长”来形容“瀑布”不妥。三是出现知识性的错误,如老师说“读古诗是有节奏的,如果你喜欢哪个字,还可以把这个字读得重一点,拖得长一些。”古诗诵读的音长是由学生喜不喜欢来决定的吗?老师缺少相应的专业知识,在指导朗读时很想给学生方法,却只能在“大声、有感情地读”中绕来绕去,无法提升。四是有一个老师把“贾平凹wā”读成了“āo”。一点思考:阅读教学还有没有别的招?

参加《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升研讨会》心得体会 篇7

培训心得

——听贲友林老师《十年反思的力量》有感

4月14-15日,我有幸参加在凯里篮球馆举行的全国著名专家小学数学教学展示与研讨会,听了贲有友林、赵震、刘劲苓三位特级教师的六节示范课及讲座,我学到了许多。其中,贲友林老师的《十年反思的力量》讲座,使我受到了很深的启发。

贲老师的出生和我们一样,同样是农村的孩子,通过努力读书,考上师范,在村小教过四年书。与我们不同的是,他能够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写反思,善于思考并总结,因此走上名师的道路。贲老师就是把上课之余自己的想法写出来。如他在教学四年级学生认识角时,巧妙地引导学生认识角。平时老师们都使用两根小棒来作一个活动角,来演示角的大小,即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但学生在认识角的时候有一个难点,就是角的大小与两条边所画的长短无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贲老师在一次看电视机的时候想到了一个办法,利用电视的天线作了一个活动角,这样它即保留了原来活动角的功能,在天线一拉出来,推进去的过程中,能直观地使学生明白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度无关。在教二十年前的学生认识播种机的作业宽度时,贲老师想到了在黑板上演示的方法:在黑板上用粉笔涂了一大片,把这一大片被涂的黑板当作一块要播种的地,拿黑板擦当播种机,在黑板上擦出一个长方形,用粉笔把长方形描出来,并标明宽1.2米,长200米,怎么求播种机播种的面积,什么叫作业块,学生一看马上就明白了。一节课是否具有现代的理论,并不是由我们的教学媒来决定,而是由我们的教学理念来决定,不

用课件照样可以上好公开课。课堂一定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研究解决学生的问题,让学生在他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学习为重心。一堂课不一定按照教师的教学设计完成教学任务,只要上课能够解决学生不理解的问题并使学生弄明白,这样的理论就是现代的理念。贲老师二十年前使的教学手段到今天来演示,仍然不过时。粉笔+黑板擦同样可以体现现代的教学理念——直观教学。用一筒卷纸,就可以形象地表示压路机的轮子,打开卷纸,同样可以表示圆柱体的表面,解决表面积问题„„用这些简单而又实用的教具向学生出示,让学生觉得,数学其实很好玩,数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学习数学就需要我们用数学的眼光去审视万物。

文字是记忆的保险柜。写文章就是写教学时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在实践中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问题并延着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把发现和解决的过程用文字记录下来,便成为了文章。贲老师的第一篇文章就他在教学四年级数学时出现问题。十年以来,贲老师每天都坚持写教学反思。最初他在笔记本上记录,后来在笔记本电脑中写。2007年他们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此岸与彼岸》。这本书写道:“从2002年2月27日开始,我每一在上完课后就写。每次,或几十字或几百字或几千字,无论繁忙与悠闲、疲惫与轻松。这是我给自己布置的作业。”这本书是他对教学手记的凝炼与提升。这些文字是不折不扣真实记录与切肤之感。十多年来,他每天记录、思考,因此而成为名师。其实,我们每位老师都在反思着,更多的表现为行动中的反思,也许,行动后的反思,不是持续、系统,偶尔为之。我们常常缺失的是:反思,没有留下文字的痕迹。我们想过了就过了,时间长了就忘了。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作为老师,我们能够把教学后的想法写出来并加以提炼,就会

写出好文章了。

在探讨教师教学这么多年的书,你是越教越聪明还是越愚蠢这个问题上,贲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事例:“一个中师生经过层层招聘考试,被分配在一所学校里任教二十年的小学一年级数学,在参加学科骨干、学科带头人的评比笔试中,这位老师考的是一份小学六年级数学的试卷,拿到试卷后,作为一个中师毕业的他,发现有许多题都不会做。他发现经过二十年的一年级数学教学之后,六年级的数学题不会做,自己的知识已经发展到一年级的数学水平。”这种现象在我们的生活缕见不鲜。我们的老师们有没有想过,上课之前,你所知道的和四十分钟之后学生所知道的常常是不是一个等号?从这个角度来看,是不是仅比学生知道的早四十分钟?在许多老师的身上,随着时间的积累,许多老师就变成了仅比学生早知道四十分钟。在探讨你做老师这么多年,你是越来越幸福还是越来越痛苦时问题。如:几个调皮的孩子在球场上玩得起劲,你看到了怎么办,你会大吼一声:“你怎么又玩了?你怎么不开始写作业?”那几个孩子在你的吆喝下,很不情愿地回到了教室,很不情愿地拿出了笔,拿出了作业本„„你发现,孩子痛苦了,你幸福了。你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学生的痛苦之上。在探讨你对于教的这门学科,你是越来越有兴趣还是越来越乏味这个问题。贲老师说了这么一段话:“如果一位数学老师,你越来越乏味,那你的学生学习数学会有兴趣吗?”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

教师工作非常辛苦、非常乏味。《国家教育督导报告2008》指出:教师工作时间长、压力较大,据抽样调查,小学初中教师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2.4个小时,班主任周平均工作时间达到52.1个小时,90%的老师反映周六、周日还要备课、批改作业和家访等。工作压力过大直接影响老师身心健康,抽样

调显示,反映睡眠质量较差和非常差的教师为21.5%;反映经常感到精神疲惫的为28.4%,其中城市为36.5%,高出农村12个百分点;教师经常因为一些小事而不能控制情绪的为13.4%,城市这一比例为17.7%。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中写道:日本老师的工作的时间是平均每周52课时。超过劳动省规定的标准12个小时,所以老师是非常繁忙的。但是,体现老师是教育专家的工作时间,如授课、课前准备,研究活动、课程建设等,却只占其中的一半,另外近一半的时间是浪费在各种各样的杂务上的。美国Thomas L.Good Jere E Brophy《透视课堂》中写道:对于一个典型的高中老师来说,每天要与125—175个学生打交道,晚上还得改作业,还要准备第二天的课,当然更不用说要处理家庭琐事和做钟点工了,教书是个没完没了的工作,只要你愿意,花的时间和精力再多也不会觉得多。„„相比之下,我们中国的老师,尤其是我们农村教师,还是有一些空余时间的嘛!贲老师给我们支了招:

一、在辛苦中寻求工作的快乐。我们大多数的日常行为都是习惯反复而已,时间长了,习惯进入潜意识中,便成了秉性。习惯,有些是有益的,有些是无益的,甚至是有害的。将无益,有害的改为有益的,哪怕一个小小的改变,假以时日,必能受益无穷。否则,我们仍只会继续那种我们以往一点一滴积淀的旧的行为方式。他让我们反思教育生活,就是提醒自己不满足单调的、简单的、重复的生活,在试图改变的、重复的生活,在试图改变的过程穷尽创意生活的可能性,不断调整工作心态。我们不希望改变发生,而是给自己的工作生活添加创意,有了创意,我们辛苦,而不心苦。

二、浮躁中保持心灵的宁静。记录课堂,反思言行,多一份理性,不随波逐流。用文字的形式研究自己的课堂教学,对自己的实践进行反思的

课堂教学,对自己的实践进行反思和重建,以实现持续的“悄悄的革命”。贲老师坚持把他们每天的课堂记录下来,他有一天记录是这样记的:“今天,早上到校,首先帮英语李老师看早读,然后,帮语文李老师看操和晨会;第一节课,听课;第二节课,上课;第三节课,第四节课,评课,再帮另一位老师备课、说课;中午,吃饭、值班;下午,第一课,帮体育老师代课;下午第二课,听另一位老师上课,紧接着,安排本周六、日的东大活动。然后,评课、帮助备课,直至5点半,回家。课间,批改作业。”一天的忙碌下来,他用文字记录他的课堂,他觉得是幸福的,快乐的。用文字记录自己的实践,给日渐贫瘠的心灵以丰富、温暖的慰籍,给平淡无奇的日子以清新明丽的感动。我们要守着我们内心的那一片宁静,我们在浮躁的过程中千万不要糊涂。

参加《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升研讨会》心得体会 篇8

2010年4月12日~13日,我参加了临沂市音乐教研室在三中高中部组织的“市中小学教学研讨会”。在这二天里共听课6节。这些课都是参加省、市音乐讲课比赛一等奖的课,讲课水平特别的高,并且省里的音乐教研员李东主任也参加了这次音乐活动,并给我们作了指导,让我们听后,回味无穷。

一、我们的音乐教育应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我们的课标中早就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所以在我们的音乐课堂上要让学生感受到音乐所给我们带来的美感,再就是让学生通过音乐喜欢去展现美。

二、我们的音乐课堂要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所以我们要想办法让我们的音乐课生活化,变得更容易让孩子们接受。让我们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学习音乐。省专家李东主任提到我们小学三年级以前的孩子在学习音乐的时候,一定让孩子去玩音乐,把理性的东西变成感性的东西,这样学生就会变得更加的喜欢音乐。

三、我们的音乐课堂要求教师要善于启发,善于运用对比的方法来感受音乐。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双“感知音乐的耳朵”。培养学生听觉、感受音乐,只要教师不断启发,学生就能够懂得,就能够发挥出丰富的想像力,去感受音乐。另外利用对比的学习方法来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也是一个非常可行的方法:如利用不同的速度来学习歌曲,感受不同的速度所给我们带来的不同情绪,音乐力度符号的有与没有的对比,让学生感受歌(乐)曲所带来的不同感受,进行二度创作。

四、我们的音乐课堂要求我们教师要善于利用综合艺术,通过各种艺术门类来引导学生感受音乐。教师在课堂上用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帮助诠释音乐,其教学手段变音乐的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形象、直观、鲜活,极易带动和感染学生参与亲身体验并获得感受。

五、我们的音乐课堂所设及的内容要有选择性。对课本上的教参书上的内容不要死用,感觉不合适的可以不用,感觉课本上没有的若要用可以加入。

六、我们音乐课堂上的音乐教学一定要用琴。李东主任特别的强调,音乐课堂必需用琴,并且在学生学会之前必须单手弹旋律,若开始学习旋律就进行伴奏,这样就扰乱了学生学习音乐的主旋律。

七、我们的音乐课堂要求我们的音乐教师具有及高的音乐素养及综合素质,要有与时俱进的教育新理念。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还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知识,要有独创性和知识包容性。

参加《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升研讨会》心得体会 篇9

质课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体会

4月26号-----4月27号我有幸参加了河南省第八届小学英语优质课教学观摩研讨会,11名英语教师现场作课,作课老师从我省使用的不同版本小学英语教材中选取授课内容,分不同课型进行现场作课。他们高超的语言水平,教学能力,和丰富的肢体动作,每一节课都带给了我不同的惊喜,受益颇多。

几点收获

一、精彩的导入,一鸣惊人

每位老师都会在自己的课中设置一个精彩的热身导入环节,比如:flash 动画(加上动作,边唱边做),chant 等。老师的课堂操控力和渲染力很强,将这些活动都做得很好,课堂气氛很快被调动起来。比如安阳市安阳桥小学杨晶晶老师,他以自创的一首英文歌为导入,从一开始就仅仅吸引住了学生们的注意力,再加上随性幽默的教态,更使学生沉浸在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当中。其实在我的平时教学中我总认为采取歌曲导入的方式,太占用时间,不够大胆。

二、精美的课件,引人入胜

马东方老师精心制作的课件,自拍的视频一直是他课堂上的亮点,同时还改变歌曲,课后还才艺展示了一段歌曲,充分展示了个人魅力;展现了独特的教学设计,使我明白有助于服务教学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信阳羊山外国语梅丽老师的一节词汇课,课堂活动丰富多彩,游戏新颖,幻灯片非常精致。尤其是南阳市镇平县的一所农村小学柳泽丽老师,虽来自农村小学但课堂相当精彩,ppt制作精致,很有激情,课堂非常活跃,同时还把现在很流行的《爸爸去哪儿》中的Kimi和Angela带进课堂,作为角色扮演,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颇有创意。

三、精致的板书,赏心悦目

洛阳市涧西区的孙亚楠老师,她的简笔画不得不让人佩服,基本功非常扎实,课堂上快速的以简笔画呈现文本既吸引学生注意又形象、生动、直观。并且语篇教学中设计非常合理,注重引导。孙老师给我的启发是以后要加强教学基本功的练习,除了借助多媒体,简笔画也是我以后应该多加练习的教学技能。

四、精准的口语,妙语连珠

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各位教师教学语言的运用。每位老师都是采取的全英教学。作课教师出色的口语表达让我记忆深刻。标准的发音、富有亲和力的表情和声音,即使彼此第一次见面也能很好的拉近师生距离。比如,三门峡市外国语小学的丹丽老师,其丰富多变的肢体语言,轻松、活泼、幽默的形式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乐、乐中听、听中获,这种课堂学生爱上。郑州管城区南十里铺小学的马东方老师的语音,听起来非常舒服,让人有一种如浴春风的清新感觉,他的一首老调换新词的歌曲,博得了会场的一片掌声。

五、精细的设计,独具匠心

十一节课展现了不同的教学环节,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直观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活动教学法、合作教学法等等,比如:长垣县河南宏利学校的职艳丽老师,她的整堂课突出小组合作,学生通过组内合作,发散了学生思维,从而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得到高效的练习;郑州市管城区的马东方的老师以故事性的流程开展整节课,课堂环节流畅,在语境中学习句子,在句子中学习单词;郑州市金水区的孟老师,教学环节层层递进,动静结合,突出教学重点,使学生在微笑中完成学习任务;焦作市焦西小学的冯磊老师的课堂却动中有静,课堂上多强调学生的书写,重点突出,很好的培养孩子的书写情况;长垣县宏力学校的职艳丽老师一节语音课,给人印象深刻,教师口语流利,课堂上以活动教学为导向,课堂以孙悟空导入,非常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三门峡外国语小学英语教师丹丽的一节《story time》非常精彩,课堂有趣生动,设计新颖,并且老师很有激情又不失亲和,把学生带到故事情境中演绎;郑州的孟江涛老师的课相当精彩,孟老师的幽默风趣,课堂轻松愉悦,驾驭课堂能力,改编的chant朗朗上口以及独特的英语教学魅力赢得了在场的阵阵掌声。

几点思考

一、让我的课堂震撼你,保持激情,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多融入动画flash/chant元素,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手段辅助教学,使学生接触到的知识更立体,更直观,更生动,汇集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激发学生求知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

二、让我的课堂带动你,提高素养,培养学生语音语境。努力做到全英式教学,口语流利,发音准确,充实课堂。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保证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从而学到正确的知识,地道的语言。

三、让我的课堂塑造你,别出心裁,把握学生学习情况。根据六年级学生的特征设计与众不同的教学环节,从而充分地了解学生,实事求是地分析学生的学习现状。激发学生兴趣、求知欲、好奇心、上进心,找出学生的进步点,提供好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向上的学习动机与行为,并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四、让我的课堂成就你,给力英语,打造学生美好明天。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共事能力,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激发学习兴趣,建立学习信心,养成良好的习惯,提升学习品质,不仅使学生学会知识,而且使他们会学、乐学、善学。改变单一呆板式教学,让学生“动”起来,让英语课本“活”起来,让英语教学“趣”起来。几点感慨

参加《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升研讨会》心得体会 篇10

——参加第16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有感我很荣幸参加了第十六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相约在东南大学的礼堂里,与名师的近距离接触,我感受到现代与经典的完美结合:欣赏他们精彩的课堂演绎,聆听他们充满哲理的报告。他们对教育教学的深思以及在课堂上所呈现的教学素养、文化底蕴、创新思维等,都让我感叹不已!

一、背好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

我是数学本科生,凭着自己目前所掌握的知识,教小学生是搓搓有余:没有任何问题能难倒我。不得不坦白地说,上班近三年来,我从没有真正用心背过一节课,偶尔的公开课,我也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做课件上课。觉得自己只要把问题讲明白了,学生会了,就行啦!但是聆听了刘德武老师的报告《备课是个手艺活儿》,我感触很深!

充分备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首先要抓好备课这一环节。在刘老师眼中,备课是个手艺活儿,所谓手艺活儿,它是手工的技术和艺术的结合。备好课带来了如下好处:《图形与变换》的教学实例让我明白了,课题呈现方式的新颖别致,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点阵中的规律》的教学实例让我明白了,交给孩子的不仅仅是“数”有量的关系,还有形的属性;《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实例让我明白了,交给孩子的不单单是会这个知识点,更需要在数感的培养中建立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太多的实例,让我真切感觉到,老师要交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一种能力。而要想达到这些深层的教学目标,教师必须备好每一节课!

二、完美的课堂演绎让我震撼

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大家对教材的钻研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四天中,我听了很多课:欣赏名师们的课堂风采,仿佛在享受一场精神盛宴。内心的教育激情彻底被燃烧起来:其实,数学课堂是可以这样美丽的。在贲友林老师《圆的认识》这节课上,他那亲切的语言,和蔼和亲的态度,别样的教学方式,让每一个孩子都感受自己的重要性。首先,贲老师尊重学生色彩斑斓的个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自由地成长。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能力的差别是天生的,习得知识的快慢也可能是不一致的。身为老师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把那哪怕一丁点儿的学习热情放大并点燃,让每一个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找到自信,体验快乐和幸福。其次,贲老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钻研,对学生的用心,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快乐幸福课堂。贲老师敢于放手让学生去学,并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学习;把课堂上大部分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学习;在学习交流中,愿意等待、倾听、欣赏……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充分展现了自己的独特思维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赢得了学生的精彩,也带给老师意想不到的美丽瞬间:真正是无限风光在学生那的课堂!

可能因为自己也是低年级老师的缘故吧,我对强震球老师的《认识厘米》一课感触很深。他那亲切随和的语言,和亲的态度让孩子们把他当成了一个大哥哥。强老师的语言幽默、丰富,教学独特,富有激情。课堂中,他通过不断地引导,让学生在探索尺子的形成过程中,感受数学的魅力以及获得知识的快乐。他的课堂没有威严,没有对与错的指正,有的是丰富多彩的赞美语言和耐心地引导。孩子

们在这样的课堂里,就像生长在森林里的百灵鸟,唧唧喳喳地“歌唱”不停,把单调乏味的数学课堂演绎的五彩缤纷!

华应龙老师的《台湾长什么样》这节课属于“综合与实践”活动领域。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一般会通过数学问题的解决联想到生活实际,但华老师却从生活中的旅游出发,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一次又一次的修改台湾地图,让学生真切地明白了“学以致用”的道理!也告诉了我们老师:其实数学并不只是书本上的固定知识,它完全可以从生活从经验中提取,并及时生成。同时华老师的课堂语言幽默诙谐,更多地关注于学生,让本来不活跃的孩子们慢慢地放轻松起来,并融入课堂。老师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作品,给大家充分的展示时间。最让我感动的是:课前,华老师反复要求摄影师将镜头多对准孩子,多记录孩子们课堂中的真实表情。这样的话语温暖着孩子的心,也温暖了我们听课老师得心。我想,只有时刻心装孩子,才会有如此的真情流露吧,才会上出堪称完美的课堂吧!我尊重华老师,但更主要的是学习华老师“我不只是数学”的精神。

参加小学校务管理研讨会心得体会 篇11

学习心 得

王景义

6月16日、17日,我参加了“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小学校务管理教学研讨会”,聆听了几位校务管理名家的报告。两天时间里,专心听取了四位高水平教育专家富有新时期教育、教改特色的校务管理报告,使我受益匪浅,感受颇深。

郭振有教授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从素质教育改,讲述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方法,并要求教师从立志、、大爱、道德、读书、大公、欣赏、幽默感等十二个方面做起。他例举的生动鲜活的事例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法国老太太六年内成为汉语专家,并写出了著作《不像想象的那样难》,给教师们以信心和力量让教师们相信,只要向着目标前进,整个世界都会给他让路的。又如:某一教授来到一所学校做报告,发现厕所里的墙壁上有些脚印,在作报告时,他对全校的师生这样说:“走过那么多的学校,发现从来没有哪一所学校厕所里的墙壁上的脚印踢得那么高”’,这样的诙谐性的语言比起校长们的三令五申还要管用,校长们深爱启发。

张景浩校长和崔其升校长的报告最让我长见识,同样都是薄弱的学校,却在他们的手中变成了全国名校,真是非常了不起。是什么原因让学校起了这样的大的变化?这是我们参加听课的所有校长最关注的,所以在报告会上,校长们听得入了迷,时不时地把打在大屏幕

上的课件内容拍摄下来,保存下来,还有些校长不抬头地记录着,校长们一心想把专家们宝贵的经验一字不落地记录下来,加以应用吧。纵观名校成名的必由之路有:首先要有一位好校长,一位业务能力强的校长,一位全心全意为教师们着想的校长。崔其升校长上任杜郎口中学时,曾经许诺过,他所带的每门学科在全校前三名,如果做不到立刻辞职。这样精通业务的校长,你不佩服吗?到杜郞口五六年了,经历了别人无法承受的磨难,被多次巫告、恐吓,没有退缩,知道是谁干的,却不追究,以一颗宽容之心感化他,也感化着全校的每一位教师的心。当然他全想着老师们的发展。科研兴校。请进来。他们都舍得花钱请名师指导教师的课堂,老师们跟名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建立师徒关系,还经常在网上向名师请教,保持着密切的关系。校长们也很注重校本教研的开展,认真听每一位老师的公开课,对老师们的课提出整改的意见,打磨着教师们的备课上课能力,提升了教师们的业务水平。走出去。他们都愿意给教师们提供各种出去讲课的机会,让有能力的教师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学校,走向镇、区、市、省甚至全国的舞台,成就老师们的梦想。

他们学校的老师星期

六、星期天主动到学校备课,平时对自己上的每一节课立求精益求精,公开课时有不足之处,主动惩罚自己。这是怎样一支团结奋进的队伍,这是怎样的一位业务精湛、公正无私的校长,这样的学校怎么不成名呢?“成在教师,败在校长”这是崔其升校长总结的一句话,道出了杜郎口学校成名的真谛,可也道出了其他学校成为薄弱学校的原因。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收获:

1.实现观念的转变,学会经营学校。学校的管理要从人出发,以人为根本,实现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打造属于自己的特色品牌,让学校充满生机与活力。

2.优化结构、提高效率。在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同时,积极借鉴先进的经验,真真正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努力形成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坚持从实效出发,提高课堂效率。

3.培养骨干,提高教师凝聚力。一所学校的管理,光靠校长以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还必须注重骨干教师的培养,建立一支强有力的教师队伍,凝聚起全校教师的力量。这样,工作才能有高效率,才能出大成绩。

4.结合实际,联系社会,实现家长、学校、社会三位一体教育。对学生的教育,不单纯是学校的教育,必须依靠家长,甚至社会力量的共同协作。学校需加强家访、校访和与村社的联系、组织多项校外德育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形成了学校、家长、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网络。

上一篇:精密仪器实验二报告下一篇:留守儿童教育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