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思维的文章:思维创造未来

2024-08-29

关于思维的文章:思维创造未来(共15篇)

关于思维的文章:思维创造未来 篇1

这段时间,流的眼泪真不少。

眼泪流多了,也就不值钱了。

流的眼睛疼,头昏眼涩。

但一冷静想想,依然伤心。

高中之前,我以为已基本把此生的眼泪流光了,没想到,还有今天泪无止境的时候。

最近,无论是看电影还是电视剧,都很容易被感动,很容易眼中饱含泪水。

似乎进入了一个感情丰富的阶段了。

对于流泪,我无所谓多少,也无所谓贵贱。

触动心灵,就流泪了,也是一种自然反应吧。

前晚跟山人、田总等人共进晚餐,山人聆听田总的经历,我则用手机记录了下来。

山人给田总指了路,说具体的后续事宜再约详谈。

这中间我插了一句:那我是不是也要做点儿什么事儿了呢?

其实,我这也就是句玩笑话。

山人就把我要做什么又郑重其事地说了一遍。

前晚用餐的我们六位中,我是年龄最小的。

我在想我身边的朋友,我所做的事情,为什么会是现在的状况。

思来想去,还是因为我的思维。

思维决定未来,思维创造未来。

思维,天生、后天多种因素交错在一起。

之前我也想过人生路。

可是走着走着,有些迷失了,现在似乎在微调。

可此刻的微调,觉得自己失去了人生目标。

失去目标后,就像大海上毫无航向的小舟——充满惶恐、不安、恐惧。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都希望自己的生活时刻充满阳光、温馨。

话语直接说出,用手机打出来再说出,用笔写出来告知,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因为,思考的时间越长,会对要说的话有不一样的理解。

我这几天的状态,就有些百感交集。

放在之前,我可能会躁动不安,通过各种方式去发泄。

而现在,则会安静地自己去想想,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了。

当然,我这个换位思考还是很不到位,不经意间就会又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想事情。

面对各种问题,面对各种话语,面对各种行为,会静下来想想他为什么会这样对我,就自己想想,什么都不做。

虚幻的这种无意义的思维,到底有何用呢?

我有时会惊叹那种特别忙的人,还能关注小细节,觉得这是对人、对事的尊重与重视。

不过也有一类人,不知道他是否知道自己错了,但总是装作没事儿人一样按原状待人接物。

这种人,是可笑,还是故作聪明?

无论如何,这种人,会让与其共处的人难受。

至少,会让人觉得他没有自知之明。

人,本性会有些趋利避害、安于现状。

谁想改变谁都很难,除非当事人因为某种原因要自发改变。

生命很短,余生很长。

我的心绪,真的有些“未老先衰”。

思维、思想、见识,无论如何,在当下的环境,继续加油吧。

希望明天会更好。

作者:夏沫

关于思维的文章:思维创造未来 篇2

宁老先生在语文教学改革的长期探索中, 深刻地认识到:语文教学改革要想真正改出成效, 不能局限于教学方法的改革, 而要把改革的触角深入到学生的思维领域, 从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上解决问题, 因此, 必须在语文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思维, 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此, 他提出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研究课题, 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创造性思维教育观”。

宁老先生的“创造性思维教育观”是他“未来语文教育观”的进一步深化。宁老的“创造性思维教育观”的内涵主要是指营造民主氛围——宁氏教学原则, 即“三不迷信”“三个欢迎”“三个允许”。它旨在创设一种民主、自由、宽松的教学环境, 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 进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 “三不迷信”

“三不迷信”指不迷信古人, 不迷信名家, 不迷信老师。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 古人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对于那些科学的、有现实意义的东西, 我们要继承和发扬, 但是由于受历史和阶级的局限, 古人所言并非都绝对正确。因此, 宁老先生在语文教学中允许学生对古人的观点有所补充和发展, 允许学生提出异议。关于不迷信老师, 宁老先生说:“老师并非是一贯正确的。老师和学生的知识水平, 其高与低是相对的。如果学生对老师迷信了, 就会束缚住学生的手脚, 不利于他们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因此, 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坚持独立思考, 勇于发表自己不同于老师的见解, 勇于和老师争论问题。”宁老先生鼓励学生做到“三不迷信”, 他们就会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见解, 碰发创造性的火花。

(二) “三个欢迎”

(一) 欢迎质疑

宁老先生在课堂上大力提倡学生质疑, 让学生解除一切顾虑, 大胆发问。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 在宁老先生的课堂上, 学生敢于质疑, 敢于发问, 学习的热情极为高涨, 思维的创造性也得到培养。

(二) 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

宁老先生认为:对于教材, 学生首先是学习, 最主要的也是学习。但是在学习的基础上, 也应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于教材的见解。只有使学生认真学好前人知识的同时, 又不受其拘束, 敢于打破旧框框, 另辟蹊径, 标新立异, 才能有创造性的发现。

(三) 欢迎发表与教师不同的见解

宁老先生说:“师传生受”的观点, 已自古沿袭至今。这就是教师讲什么, 学生听什么;教师怎样教, 学生便怎样学。学生当然要向教师学, 但是若仅限于此, 学生的创造力又从何培养呢?在宁老先生的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学生与老师热烈争辩的场面, 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

(三) “三个允许”

(一) 允许学生说错做错

宁老先生说:“学生出错, 这是正常的现象。因为, 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是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的, 不可能对什么事物都一下子就认识正确。从不正确到正确, 从片面到全面, 这是合乎客观规律的。”因此, 要保护学生的创造精神, 就必须尊重学生人格, 维护学生的自尊心, 允许学生说错做错。

(二) 允许学生改变观点

创造学认为:否定, 是创造活动的重要环节, 只有敢于否定传统观念或自己头脑中已经形成的固有认识, 才能提出正确的、有创造性的见解。宁老允许学生改变自己已经认识到的错误观点, 进而阐明考虑成熟的新观点, 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三) 允许学生保留意见

在课堂教学中, 有时老师与学生对问题的看法存在分歧, 老师在不能说服学生的情况下, 宁老认为, 应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因为这不但是为了尊重学生的个性, 维护学生的自尊心, 而且也是给学生以思考问题的时间。况且, “压而不服”, 压的结果只能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要想让学生接受自己的正确观点, 必须使他口服心服, 一时说服不了的, 可以允许其保留意见, 以后慢慢讨论。

综上所述, 只有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的环境, 才能使他们畅所欲言, 独立思考, 从而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二、宁鸿彬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训练艺术

宁老在教学实践中, 结合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语文知识教学, 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以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 阅读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训练艺术

宁老吸取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的求异思维三特性理论, 通过多端性训练、变通性训练和独特性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 多端性训练。

宁老认为, 多端性就是对一个问题进行多方向、多角度、多途径地思考, 以得出多种合乎情理的答案。“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苏轼的诗形象地写出了客观事物多侧面的特征。为了较全面地把握客观事物, 必须具备与之相适应的多视角, 从而获得认知的自由和创造的灵感, 从平淡中见奇崛, 于单一中见丰富。

2. 变通性训练。

宁老认为, 变通性是指思维随机应变, 不拘泥定势, 不恪守常规, 其重点是个“变”字。只有思维善于开拓变异, 才能产生超常的构思, 提出不同凡俗的观点。

3. 独特性训练。

独特性指的是思维方法新颖、奇特, 能从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观点去反映事物, 其重点是一个“独”字。只有做到独一无二、异于他人、异于前人, 才是典型的创造性思维。

(二) 写作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训练艺术

通过写作教学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是宁鸿彬教学的着力点之一。他的写作教学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就是多以“口头作文”的形式出现。而且一般都是即兴发言, 教师出题以后, 给三两分钟的准备时间, 就要请同学作答。因此, 对于学生来说, 没有充分的时间供他们深思熟虑、反复推敲;既要想得快, 又要想得好, 这对思维能力是一种很有意义的锻炼。经常进行口头作文练习, 无疑对于学生思维的敏捷、思路的开阔、思维的条理化和周密化, 都会起到良好的作用。

(三) 知识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训练艺术

多样性组词造句是宁鸿彬在语文知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常用方法, 它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 使其思维向多角度发散。就如宁鸿彬让学生用“无边无垠”造句, 并要求将其用于多种实物, 前面同学使用过的事物, 后面的同学不能再用, 从而充分地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宁鸿彬创造性思维教育观的启示

(一) 高扬创造教育的主旋律

创造教育起源于20 世纪40 年代的美国, 与西方国家相比, 我国对创造教育的研究起步比较晚, 在语文学科中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探索则更晚。但是, 近年来, 随着人们对创造教育重要性的日益了解和重视, 语文教育界的许多学者、教师纷纷结合语文学科的具体情况、特点进行了研究与实验, 宁鸿彬的“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是其中颇有影响的实验之一。因而, 为适应素质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的要求, 语文教育必须高扬创造教育的主旋律。

(二) 大力倡导主体性教育

从宁鸿彬的创造性思维教育观中可以看到:无论是教会学生学习, 还是培养学生的研究探索和实践能力, 其中无不体现着学生主体精神的高扬, 也正是因为有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 才实现了宁鸿彬语文教学的高效率。宁鸿彬的创造性思维教育观启示我们, 语文教学改革要摆脱这种困窘的处境, 就必须大力倡导主体性教育。

参考文献

[1]宁鸿彬.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8.

[2]董明旺, 宁鸿彬.走“思维训练”之路[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1.

[3]宁鸿彬.怎样提高阅读能力[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1988.

[4]张凤英.浅谈如何培养初中生的语文阅读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 2011:31.

[5]李娟.宁鸿彬中学语文教学思维能力培养经验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 2009.

[6]张红香.审视宁鸿彬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 2005.

关于思维的文章:思维创造未来 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 创造性思维 培养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种有创新性的思维,它是人类的高级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往往会发现新的方法、新的规律或新的科学。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培养人才的需要,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文仅就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谈些看法和做法。

一、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

教育实质上是创新的一个全过程,教师作为教育领域的骨干力量,首先必须具备创新意识,进而改变传统的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应重新制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的教育目标,要不断在教学思想至教学方式方面,进行大胆地突破,始终坚持创新教学原则。在数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各种解题方法探索中,积极开发学生的智力,不断激励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总之,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启发学生运用各种灵活的方式,对数学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创造性地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學问题。

二、利用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积极性

“兴趣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中,我们不要把问题的答案强加给学生,不给学生思考的机会。我们要给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动手进行操作,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行合理的猜测和推理,从而得出结论.教师在教学中要出示恰如其分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例如,我们在学习“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时,可以给学生出示以下问题:怎样折叠一个三角形才能使折线两旁的部分完全重合?哪些线段重合,哪些角重合?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动手操作,思考探究,引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培养创造性联想

联想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人类的创造活动,往往离不开创造性联想。创造性联想就是由一个事物联想到另一个事物的思维过程,各种不同属性的事物反映在头脑中,便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联想,如类比联想、化归联想、数形联想、因果联想、反向联想等。例: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的中点,所得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那么顺次连接特殊四边形的各边中点可得到什么图形?学生一般都能够得到:1.顺次连接平行四边形各边中点可得平行四边形;2.顺次连接矩形各边中点可得菱形;3.顺次连接菱形各边中点可得矩形;4.顺次连接正方形各边中点可得正方形;5.顺次连接等腰梯形各边中点可得菱形。假如要求学生对上述命题加以证明,这就要求学生要发挥联想了。教学中,要灵活设计联想型问题,创设思维情景,激发学生的创造欲,通过发散思维、直觉思维以及各种思维的有机结合来训练,注意数形结合,加强知识的相互渗透及综合运用,培养学生联想思维能力。

四、注意培养观察力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性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会有创造。学生的观察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

首先,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再次,要科学的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仔细、深入地观察。最后,要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五、加强对逆向思维的利用

逆向思维是和习惯思维互相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其最主要的特点在于:在解决一个问题时,能从正方向解题思路的相反方向,对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即是正推不行,选择逆推;郑敏体研究未果,则进行逆命题研究;直接解决未果,则采用间接方法解决。利用逆向思维,高中数学教学中特别适合,有利于克服学生习惯性思维的保守性,很有可能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进而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在数学教学中,具体的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方法由以下几点:

(1)重视对数学公式的逆向使用。逆向使用公式和正向使用公式是同等重要的。(2)注意对数学阐述定义具有的可逆性。有些问题可通过定义进行逆推后,直接得到答案。(3)重视对常规的问题和推断方法进行逆向的思考分析。(4)注意在解题过程中存在的可逆原则。部分题目在解题时,正面分析容易受阻,可选择逆向思考。

六、培养动手能力,提高实践探究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体,而教师是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和帮助者,主动为学生构建一个交流、质疑的平台,从而来发散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期间,动手操作是非常重要的,是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用到的一个主要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载体,从而让学生不断的探索、发现新现象,鼓励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探究性学习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更要让学生学会用所学到的知识,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由此看来,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让学生多动手操作,这样一来,学生的手、脑、眼等一同并用,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就会探索出新的结果,验证得出的结论等,从而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融入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之中。注重培养学习兴趣,尊重和鼓励学生,让学生大胆求异、敢于质疑和善于总结,不断开阔学生的视野,重视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

参考文献:

[1]张雄,李得虎.数学方法论与解题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金耀东.例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数学教学与研究(考试周刊),2009,(1)

[3]朱晓鸽.逻辑析理与数学思维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浅谈关于计算机领域的创造性思维 篇4

姓名:郭亚敏 学号:2104021650 内容摘要:

当今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在于创造,这个时代的特色就是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而计算机作为一个智力工具,计算机的普及和使用正以其特性影响和改变着人的思维方式,正在成为推动人类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工具。

对与计算机学习者来说,创造性思维是根本,而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我们更应积极进行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学生学习兴趣、技能、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教师教学手段的实施这两方面着手,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供了新思路、新途径。在计算机教学中,校方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全而深化素质教育,为学生将来发展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计算机学科 创造性思维培养 教与学两方面 兴趣

正文: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命力的直接体现,如果没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是不会发展和壮大的,相反,如果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民族,最终会超越其他的民族而强大起来。所以我们国家提出来,创新是国家的灵魂,创新教育是最基本的素质教育,是教育的关键所在。创新教育是指以创新人格的培养为核心,以创新思维的激发为实施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基本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素质教育。

我认为教育教学中所提的创新,并不仅仅是指学生进行什么样的发明创造,因为在任何一个程序的编程过程中,都是一个施展创造性思维的舞台,更重要的是指我们学生在探索式的学习进程中,成长为新式的独立的“学习者”和“创造者”。

而作为一名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我们深知——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崭新的学科,它与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有许多不同之处,计算机科学技术内容十分丰富,名词术语很多,各知识点之间联系密切,具有难以掌握,且知识更新换代速度快的特点。

一 教学方面

既然计算机是一门有别于其他科目的学科,且只是更新特别快,所以与那些传统的学科相比,教师对其掌握也不全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应该在授课方法和授课思维上来引导学生,运用启发式的创新教育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学习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

经显示,由于我国计算机技术起步较晚,并且教师资源、教学实验经费等教育资源的相对不足,导致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1.教师教学观念方面。有些教师认为计算机只是一个辅助工作的工具,掌握一些基本的操作技能就可以了,如果进行计算机方面的研发和创造,那是计算机专业人士的工作,与大多数人无关。孰不知,计算机已经走进了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就像我们离开了水、电不能够生活和工作一样,离开了计算机,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也会陷入一团糟。所以掌握相当的计算机知识,不只是计算机专业人士的事情,而是新时代中每一个人都应该做到的。

2.教学手段方面。部分教师在计算机教学中还在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一本教材、一份讲义,一支粉笔,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的单向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因为计算机学科的特性是比较抽象、难以理解,仅仅采用这种教学方式,会造成那种课堂上好像听懂了,下课后好像不懂了,用的时候就什么都不知道了的结果。

3.教学经费方面。国家管理体制和教育体制的原因,办学要兼顾到教、学以及学生和老师的生活等,既要保证老师和学生的工作和学习条件,又要给他们的生活、安全等提供保障,等等,学校承担着他本来不该承担的社会功能,再加上本来国家的教育经费投入就不足,一直没有达到《教育法》里法定的国民生活总值的比例。所以学生的学习设施、实验设施等相对不足,学生的学习实践环节一再被压缩。这一问题在计算机学科的学习中矛盾更为突出。

结合我们学校来谈,老师的教学的观念虽然是尽心尽力的去教,也认为我们需要精细的指导每一个知识点,但是却没有深入去考虑如何去培养学生这种创新的思维,上课的方式也需要改进,学校机房的配置确实需要更新,这样才能顺利的去完成上机操作。

综合这三个方面,计算机教学要加以改进,首先,作为一名计算机课教师,要有创新的教育观念。

教师首先要从思想上增强创新意识,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责任心,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创新的教育,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不要拘泥于一种答案,充分发挥想象力,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引导也很重要。教师不只是创新教育的主导者,更是实践者。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创新教育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创新性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使学生从创新的教育走向创新的人生。老师通过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和教育观,通过学校的科技设备,如网上答疑论坛等为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提供客观条件。

其次,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渠道和方法,积极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

比如老师可以经常给介绍学生目前计算机应用的领域,以及此方面的细微发展的新闻并 向学生描绘计算机未来可能具有的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之认识到计算机在以后的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作用,认识到计算机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另外告诉他们计算机发展的快速性和未来的不确定性,给他们创设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环境,激发他们的探索未来的欲望,培养其创新能力。

再次,推行问题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问题式教学模式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学习者通过互相合作来解决这些问题,发现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中,应克服扼杀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行为,注意挖掘教材内容中潜在的教育因素,采取问题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宽松、民主、和谐、平等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情境。要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设计出针对性、启发性较强的问题,点燃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对于在回答疑难问题时出现的不同主张和见解要“沙里淘金”,肯定其中的合理成份。要改变教师“一言堂”或“唱独角戏”的老方法,还学生以自我学习和钻研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独辟蹊径,敢于质疑发问、想象猜测,敢于打破常规、不拘一格。

最后,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

要创设各种机会,鼓励学生去主动参与,把他们智慧的火花尽量激发出来。在课堂中,由于时间有限,倾向于训练基本功,掌握基本操作,而课外则可以让学生们自由发挥,教师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把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延伸到课外,把课外这个第二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课外成为课内所学知识有益的巩固、补充,从而促进课堂教与学,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拿计算机这一学科来说,上机操作是必不可少,甚至是相当重要的,没有动手实践,就不会发现问题,更不会说这么获得灵感,有所创新了。

二 学生学习方面

通过老师在教学方面的引导,我们会逐渐对计算机产生更大更浓厚的兴趣,其实,兴趣就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石,一个人的创造能力离不开自信,有了老师给予的帮助和引导,我们要学会在此学科上逐渐的敢于动手去做,去实践,经常去关注身边关于计算机领域的发展动态,只有逐步去积累知识并深入去思考,创新的能力才会一步步得到培养并在不知不觉中,获得创造的灵感和源泉。

参考文献:

创造的思维,教育的尴尬 篇5

一、要善于对孩子发问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发问对于培养孩子是很重要的。

要想激发孩子的潜能及创造力,父母必须掌握向孩子发问的形式和技巧。要善用发问的技巧,也学会听孩子发问。因为这既有助于增进亲子关系,更可激发孩子的思考能力,同时可培养其表达能力。

发问时,不要只问对或错的封闭式问题,最好依据孩子的能力,问一些没有惟一答案的开放性问题,如:茶杯有些什么用途?多少加多少等于10?等等。

台湾学者陈龙安总结出发问技巧的“十字诀”。

这“十字诀”是:假、例、比、替、除、可、想、组、六、类。

·“假”:就是以“假如……”的方式和孩子玩问答游戏; ·“例”:即是多举例;

·“比”:比较东西和东西间的异同;

·“替”:让孩子多想些有什么是可以替代的;

·“除”:用这样的公式启发,除了……还有什么;“可”:可能会怎么样。·“想”:让孩子想象各种情况;

·“组”:把不同的东西组合在一起会如何。

·“六”:就是“六何”检讨策略,即为何、何人、何时、何事、何处、如何。

举例来说,孩子要去郊游,就可和孩子讨论请谁一起去? 何时去? 为何要去? 到哪里去? 带什么去? 问题愈多元化,孩子所受到的思考刺激愈多;

·“类”:是多和孩子类推各种可能。

二、为孩子创造“想问”的情境

孩子积极思考,主动提出问题、这对孩子思维的发展极其重要。

或许有些父母会问,如何才能让孩子想问。

会问?要让孩子想问题并提出问题,一个重要的做法、是安排一个情境,以激发孩子想问的兴趣。所谓安排“情境”,有某些技巧可依循。

首先,让孩子感到好奇。

·如故事说一半、让孩子好奇地想问结果;

·玩猜谜游戏,给一些暗示,等等。

然后引导孩子如何问得清楚,而且能有礼貌地问。其次,鼓励孩子积极思考,主动提出问题。

在孩子的天性中,有一种求知的欲望、他们心中原本有着无数个“为什么”,想了解这个奇妙世界的本来面目。是成人习以为常的姿态和不以为然的态度,逐渐扼杀了孩子的这种求知冲动。

因此,父母如果能够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积极思考,对孩子的提问努力表现出自己的兴趣,与孩子一起去思考,去寻求未知的答案,孩子提出问题的欲望就会不断增强。

“教育就是叫人去思维”

教育教人以知识,是因为再没有别的东西可教。但知识并不能代替思维,如同思维不能代替知识一样。在大多数实际生活中,知识从来就是不完全的(因为我们处理的事情往往涉及到将来),所以我们需要思维。

创造力也是一种思维能力,它并不是漫无边际、天马行空式的创意,而是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新事物、帮助人适应环境的能力。

但相对来说,并不是比较聪明的人,就一定有较高的创造力。

事实上,历史上有很多有成就的人,本身智商不一定很高,书也不一定读得呱呱叫,但因为他们点子多。心思巧,遇到问题决不放弃,所以成就反而比一般人高出许多

知识与思维有密切的联系,但决不是同一个东西。有些孩子非常善于思考,很有创造力,但在校的考试成绩可能很一般;有些孩子的考试成绩非常好,但不善于独立思考,没有创造力,所谓“高分低能”就是指这类学生。

因此,孩子读书。学习,有着双重的目的:一是掌握知识,一是发展思维技能。大多数父母和教师往往注意前者而忽略后者。但教授一门知识课的更为重要的意义恰恰是为了使孩子的思维技能得到发展。“

教育就是叫人去思维”,这句话很有道理。所以,家长在培养孩子的思维力方面应注意一些方法:

··在一项“创造力发展调查”中,结果在近5000份问卷中,约有三成的人认为自己“没有创造力”或“很没有创造力”。

尤其是女性,认为自己没有创造力的比例高于男性甚多。年龄超过60岁的受访者,认为自己“非常没有创造力”的比例更高得惊人。

同时,也有三成的人,认为自己的爸爸没有创造力,有三、五成的人,认为自己的妈妈没有创造力。

·· 1994年,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中国、香港等九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未来家庭娱乐产品概念设计大赛”,中国共有20所学校1300多名选手参赛、真可谓阵容强大,气势磅礴。

然而,比赛结果却令人寒心,两个组的冠军、亚军、季军中国孩子连边也没沾上,最后只获得一个带有鼓励性质的纪念奖。

在人家闪耀着想象大胆、构思独特的作品面前,中国孩子的作品显得那样苍白,缺乏独创性,这怎能不令中国的家长们感到震惊!

关于思维的文章:思维创造未来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造性思维,自主性思维,想象力

小学阶段是人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 此时教师对学生思维方式上的启蒙很大程度上就奠定了学生的思维基础, 所以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活动时, 应把课本和实际相结合, 引导学生不断探索与发现, 培养他们的自主思维, 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本文从阅读和写作两方面出发, 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做出了简要的分析。

一、在阅读中积累与升华

正如一句名言:“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大量的阅读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丰富语句的表达方式, 锤炼语言以及改变他们的阅读模式。可是对于小学生而言, 如何引导他们去大量地阅读呢?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课堂上或家里朗读文艺作品是非常有意义的。”教师应该抽出一些课堂时间来给学生阅读或者请学生朗读一些名著美文, 例如《西游记》《水浒传》《悲惨世界》等, 并在这一过程中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 引导学生去思考。长此以往, 学生不但能真正读懂文章, 而且还会获得自己的理解和见解。特别对于经典名著这类内容晦涩且篇幅较长的书籍, 小学生在阅读时需要有强大的毅力支撑和知识辅助。作为教师, 我们应该提供更多的资源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引导他们自主阅读, 同时还要了解学生的需求与变化以便能够适时改变教学方式给予学生以更好的学习平台。更重要的是,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离不开知识的积累, 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知识, 才会“举一反三”, 以已知为基础来创造出新的见解和思路。教师在教学中应提倡学生多读书, 并提出不懂的问题或写出自己的观后感, 鼓励学生进行多元化创作。只有有了丰富的知识积累, 才能在文学创作方面信手拈来, 独具一格。

二、在创作中实践与发现

观察力与判断力是对一切事物理解和思维的基础,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正是通过观察和判断来了解周围的一切的。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多开展有关的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例如, 出示两幅不同的图, 图一中小女孩坐在窗边学习, 窗外柳叶低垂, 花骨朵儿飘荡在池塘中;图二中树叶变成了黄色, 天高云淡, 大雁飞过, 小女孩在树下睡着了。教师可引导学生比较这两幅图中的异同, 再类比我们生活中的四季变化, 让学生判断图中是什么季节, 说出该季节有什么特点, 让他们思考怎样能够丰富画面或者画中有哪处不符合常理等等, 然后再进行写作。这种训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 还增强了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在写作练习中, 语言的准确表达是从最基本的单句开始练起的, 然后是段落, 最后才是整篇文章。因此在写作教学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先从“四要素”的单句开始练习。例如, 先让学生自己想出确切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并且能够写出完整准确的一句话;接着慢慢加大难度, 将事件变为结果, 让学生通过假想合理地写出一个段落;最后将这四要素自由地排列组合, 引导学生写出合乎情理的文章。这种训练方式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还能让学生语句连贯地将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

在这些写作练习中, 教师可以通过了解学生在用语写句上的难点和缺点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比如, 学生在叙述过程中动词用得不贴切、不够传神, 那么在讲课或者布置课下阅读时教师可以多多提到这方面的技巧和知识, 拿一些优秀的文章让学生进行阅读和比较, 让学生在写作中能够了解自身的不足并加以强化。

三、在阅读写作中想象与创造

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结合所教授的课文与生活实际,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求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乌鸦喝水》这一课时, 我提出的问题“如果你是那只乌鸦你会怎么办呢?”不同的学生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回答, 从可行性、付出和收获的比重等方面来分析解决这一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和质疑, 让学生逐渐能够自主地、全面地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其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好的培养。教师应鼓励学生课下的时候按照课上的学习方法进行阅读, 写下值得思考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并定期检查, 方便教师了解学生的情况并给予及时的引导。

而对于小学生作文教学, 教学中一般会注重两点, 一是语言的表达, 二是主题的表达。语言的表达通过大量的阅读或者多练笔可以得到明显的提高, 而想要从本质上提高主题的表达能力, 就需要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即拥有发散思维能力。在教学实践中, 看图说话以及材料作文等题型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针对一幅画、一段话或者一篇小故事, 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 确定不同的中心主旨, 创作出不同立意的文章;或者围绕同一命题或中心, 从不同的方面选材, 从而达到训练目的。并且, 在多角度思维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 正反面辩证地思考问题, 写出新颖独特的文章, 进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求异思维。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最佳阶段。小学生的思维定势少, 好奇心重, 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 教师在此阶段适当地组织教学活动, 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还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咏柳》《静夜思》等古诗时, 教师可以用图片、多媒体或者实地教学的模式让学生感受柳枝、燕子和月光, 并利用“头脑风暴”让学生说出他们的想象和感受。这样不仅丰富了课堂的教学模式, 活跃了课堂气氛, 而且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总结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小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任务之一, 小学教师应该根据各自班级的情况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安排, 了解学生的需求与缺陷, 通过积极改变教学模式和组织教学实践活动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阅读中积累素材, 在创作中发现缺陷, 让学生才能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总而言之,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为学生的学习、成长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和更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张永红.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五种方法[J].青春岁月, 2010 (03) .

[2] .周美玲.浅探小学语文阅读方法[J].文教资料, 2009 (08) .

关于思维的文章:思维创造未来 篇7

关键词:小学体育;体育教学;创造性思维

小学体育是小学教学中的基本课程,这门课程不仅可以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独立进行学习和活动,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改变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提高学生敢于表达、敢于创新的能力,教师的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着举足重轻的作用。

一、进行趣味教学,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的培养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根基,因此教师应从基础出发,通过引导和动员,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打破传统思维模式的限制,为培养创造性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

1.通过语言描述和动作示范,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进行相关训练方式的动作示范,再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描述,根据动作要领编一些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顺口溜,使学生能够从直观和主观两方面对相关体育运动展开学习和想象,让学生参与其中且乐在其中。如:在学习自然站立式起跑时,教师可在进行动作示范的同时,利用“听到预备线后站,前后开立腿要弯,身体前倾听信号,跑字喊出箭离弦”这种趣味化的语言来进行教学。

2.通过相关事物的联想,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在小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引用与教学内容关联的事物,动员学生对该体育运动进行大胆思考、大胆发言的探索。如:在学习立定跳远时,教师可通过一个趣味的故事展开体育教学,引发学生的想象。“一只小羊在小溪边喝水,后面来了一头狼,狼很怕水,这时小羊该怎么做?”“跳过去!”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从直观上对此体育运动有所理解,从主观上对其产生相关的联想,将体育运动与自己的联想相结合,对该体育运动形成记忆,进而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二、转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反向思维

反向思维由著名哲学家德博洛提出,即打破常规的顺向思维,从反面观察和变换角度处理问题,由果索因的思维方式。反向思维利于学生更有效地进行创造性思考,从而学会用不同的办法解决问题。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教学的流程大部分都是先讲解相关的体育动作,再示范如何去做,引导学生对动作学习和思考,最后使学生掌握这节课的学习内容。

如:先针对学生错误率较大的体育动作进行示范,再讲解出现错误动作的原因及改正错误动作的方法,激发学生对正确动作的兴趣,最后使学生能够正确掌握体育动作的要领。这样的反向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还可以调动学生对体育课程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体育课程产生了兴趣,就会自主地学习相关的课程知识,并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的问题,且对其问题进行合理的改正。由此可见,反向思维的思维模式可以大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设置问题情境,发散学生思维

著名的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指出,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发散思维,它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构成部分。发散思维使人的思维活跃且视野开阔,因而可以产生大量的新思想。教师要善于从体育活动中发现学生想要表达新思想的欲望,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充分发挥想象力的平台。

如:在教学过程中提出相关体育知识的问题,淡化标准的答案,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篮球除了在赛场上打还能干什么?”這样的问题让学生能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模仿保龄球做游戏”,“两人背靠着背夹住篮球,比赛从起点跑到装球的筐,谁能装得多谁赢”等各式各样的答案就会被学生提出。发散思维的教学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发散思维的特点,通过提问、设疑或示范等手段,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在思考的同时找到正确答案,并在互动中相互学习,大大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有计划、有目标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使学生在问题面前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能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进而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提升综合素质水平,使之成为新时代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程勇.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11(33):208.

[2]蓝清贵.分析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J].快乐阅读(上旬刊),2013,12(06):115.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篇8

第二,极大的灵活性。创造性思维并无现成的思维方法和程序可循,所以它的方式、方法、程序、途径等都没有固定的框架。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人在考虑问题时可以迅速地从一个思路转向另一个思路,从一种意境进入另一种意境,多方位地试探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创造性思维活动就表现出不同的结果或不同的方法、技巧。例如面对一个处于世界经济趋于一体化、竞争趋日激烈之中的小企业的前途问题,企业的职业经理不能无动于衷或沿用老思路,否则,只有死路一条。企业职业经理必须或是考虑引进外资,联合办厂,或是改组企业的人力、财力、物力的配置结构,并进行技术革新,或是加强产品宣传,并在包装上下功夫,或是上述三者并用。企业职业经理也可以考虑企业的转产,或者让某一大型企业兼并,成为大企业的一个分厂。这里的第一条思路是方法、技巧的创新,第二条思路是结果的创新,两种不同的创新都是创造性思维在拯救该企业问题的应用。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还表现为,人们在一定的原则界限内的自由选择、发挥等。一般来讲,原则的有效性体现在它的具体运用上,否则,原则就变成了僵死的教条。

第三,艺术性和非拟化。创造性思维活动是一种开放的、灵活多变的思维活动,它的发生伴随有“想象”、“直觉”、“灵感”之类的非逻辑。非规范思维活动,如“ 思想”、“灵感”、“直觉”等往往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问题和对象而异,所以创造性思维活动具有极大的特殊性、随机性和技巧性,他人不可以完全模仿、模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上述特点同艺术活动有相似之处,艺术活动就是每个人充分发挥自己才能,包括利用直觉、灵感、想象等非理性的活动,艺术活动的表面现象和过程中以模仿,如凡高的名画《向日葵》,人们都可以去画“向日葵”,且大小、颜色都可以模仿,甚至临摹。

然而,艺术的精髓和内在的东西及凡高的创造性创作能力只属于个人,是无法仿照的。任何模仿品只能是“几乎”以假充真,但毕竟不是真的,所以,才有人愿冒生命之危险,设法盗窃著名画家的真迹。同样,创造性的领导活动的内在的东西也是不可模仿的。因为一旦谈得上可以模仿,所模仿的只是活动的实际实施过程,并且自己是跟在他人后面,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习他人。尤其是,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无法象一件物品,如茶杯,摆在我们面前,任我们临摹,仿造。因此,创造性思维被称为是一种高超的艺术。

第四,对象的潜在性。创造性思维活动从现实的活动和客体出发,但它的指向不是现存的客体,而是一个潜在的、尚未被认识和实践的对象。例如,在改革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寻求适合本国国情的改革之路,那么,这条路究竟怎么走,各国正在探索,即各国的职业经理们分别依据本国所面临的各种现实情况,进行创造性的思索,大胆试验,所以,这条路至今还不太清晰,还是潜在的,至多是处在由潜在向现实的不断转变之中。所以,创造性思维的对象或者是刚刚进入人类的实践范围,尚未被人类所认识的客体,人们只能猜测它的存在状况,或者是人们虽然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认识尚不完全,还可以从深度和广度上加以进一步认识的客体,这两类客体无疑带有潜在性。

第五,风险性。由于创造性思维活动是一种探索未知的活动,因此要受着多种因素的限制和影响,如事物发展及其本质暴露的程度、实践的条件与水平、认识的水平与能力等,这就决定了创造性思维并不能每次都能取得成功,甚至有可能毫无成效或者作出错误的结论。

有关创造性思维的书 篇9

《应用性想象》(Applied Imagination),作者Alex Osborn。它是所有商务创新书籍的鼻祖。书籍作者结合了脑力风暴,而且书中内容通俗易懂,很容易执行。书中包括理论、技术和实践,写的很棒,虽然书中不见得有很多支持研究(supporting research),但是我敢打赌,你会为他所说的“常识”而购买的。

《101创新型问题的解决技巧》(101 Creative problem solving techniques),作者James M. Higgins。很多创新型作者都觉得关注技术方面比关注视角简单的多。而这本书不是。这本书提到超过100个创造性游戏和技术,每个占据一个页面,很少会说道如何使用技术的指导。它的包装比较简陋,70年代风格的书籍(即便最近的第二版也一样),但是我没有看到过比它好的关于创造性游戏/技术的书籍了。

关于思维的文章:思维创造未来 篇10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思维导图 创造性思维

思维导图(Mind Map)的方法是由英国伟大的教育家Tony Buzan(托尼·巴赞)在20世纪60年代所提出来的,他在《思维导图:放射性思维》这一书中,将思维导图定义为:一种具有放射性的思维表达方式,在这一表达方式中,人类的思维可以在自然的功能中对信息加以优化组合,在这一过程中就利用到图形的技术,将学习中的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点,通过图形的形式加以优化,从而增强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这是挖掘学习者大脑潜能十分重要的万用钥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这一方法能够将信息加工贯穿于大脑各个阶段中,同时,它作为处理数学知识的有效方法,可以给小学生提供思考的框架,积极地帮助小学生构建完整的数学知识的网络,从而促进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及逻辑思维等能力的提高。

一、教师要重视对数学知识导图的构建

根据我国当前新课改的要求,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实施人性化的课堂管理策略,从而保证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基于此,在小学教学中,教师要对数学教学加以优化,积极地构建良好的数学知识导图[1],从而帮助小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与了解,从而促进小学生在灵活的知识运用中达到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目的;例如在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中,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法告知小学生关于理解面积这一问题,教师可以课前做一个长方形的教具,然后在课堂上通过展示这一长方形教具的作用而解释其中的面积计算问题,进而帮助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得到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长乘以宽;然后再学习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又借助教具长方形的展示,此时教师可以剪短长方形中较长的边长,构成正方形再引导小学生思考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如下图:

二、通过思维导图改变数学教学的模式

小学生在接受知识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而数学知识中又有较多比较抽象的概念,这对小学生来说难以理解与接受,而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基本是简单的措施——满堂灌,然后反复将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许多知识点相似的地方对于小学生学习来说难以区分,从而导致数学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出现,而教师采用思维导图的教学模式,就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同时还可以使得小学生能够在图文并茂的学习模式中提高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辨析能力及认知能力[2],进而促进小学生可以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得到思维能力的锻炼。

三、建立数学复习的错题集

小学生由于年纪比较小,自制能力较弱,因此在学习中他们需要来自外力的帮助,从而帮助他们巩固知识,在数学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的策略帮助小学生构建数学错题集。这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在数学知识复习阶段中做到心中有数,从而提高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复习效率。另一方面可以改变教师对小学生在解答数学知识中所出现的错误而加以有效指导的方法,使得小学生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获得较好的知识[3],防止小学生再次出现同样的错误。例如学生对两位数的减法运算中,如果出现不够减时,小学生知道要向前面一位数字借一位,但是经常不知道下一步的计算中要先退一位,然后再计算。

例如题目:32-24=?对于这道题目首先要进行列竖式计算,其中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位置上的数字要对齐,然后再进行减法运算,其中在个位上的2比4小,所以2不能够减去4,因此被减数中个位上的数字2,就要向十位数的3借10,从而使得个位上的数字变为12-8,此时12减8等于4。一般而言,小学生计算这一步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问题就出现在十位上的3,由于它被个位上的2借了10,因此十位上的3只剩下2,但是许多小学生不能较好地理解这一概念,而直接将被减数十位上的3减去减数十位上的2,由此而导致错误产生,这需要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加以总结而为学生建立一个数学错题集,在导图思维的指导下,教师可以将具体解答方法展示出来,如下:

解: 3 2

- 2 4

8

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际中,随着收集的错题越来越多,然后在一定的时间通过思维导图加以对小学生进行指导,使得小学生能够在这一方式的指导下,积极地反思自己所发生的错误,然后通过教师所提供的思维导图加以改正,进而促进小学生能够反思其中的问题,诱导小学生对这些错题加以思考,从而达到培养小学生对这些错题知识加以创新的能力。例如有的小学生就能够发现这些错误都存在于减法的运算中,这就警示他们在做减法运算时要格外小心,从而避免错误再次发生。

四、结语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小学生充分获得“阳光普照”,从而改变他们对数学学习的“黑洞”,而“思维导图”这一方法能够在数学课堂中调控这一积极作用,通过图文结合的办法帮助小学生充分了解与掌握其中的知识点,从而帮助小学生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同时在这一方法的指导下,也对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进行较好的锻炼,在追求数学的高效课堂中,教师以其中的一个兴趣点激发小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然后结合图画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数学课堂中帮助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呈现出良好的思维导图,达到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亚芸,周小蓬.思维导图: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工具[J].江苏教育研究,2016,01:73-76.

[2]景嫣.以“图”为媒:从模仿到创作——例谈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高年段写作训练中的应用[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6,02:42-46.

法拉第的创造思维 篇11

研究科学家们的创造性思维, 是学习创造的重要途径。一百多年前的英国杰出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法拉第创立了电磁感应定律, 为今天的电气文明时代立下了不朽的、功勋的构想, 也许会点燃你今天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逆转思维”的价值

1820年英国伦敦皇家学院化学教授戴维发现, 当电流通过绕在铁块外面的导线时, 铁块便成了磁铁。这就是电能够产生磁铁。

年轻的法拉第当时还是皇家学院的实验员。他在多次重复戴维的实验之后, 大胆地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

“既然电可以产生磁, 那么反过来, 磁能否产生电呢?”

正是这样一个问题, 叩响了通往重大发现的大门。

法拉第所提出的问题是逆转思维的成果。思维沿着原思路的相反方向前进就是逆转思维。它从相反的角度来考察对象。逆转思维之所以具有创造的功能, 是因为它反映了事物间对立统一的共性。相互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相互转化。当甲转化为乙的事实已被发现的时候, 我们就有理由推测乙在一定的条件下也能够转化为甲。

但是人们常常不习惯于运用逆转思维。习惯势力使我们的注意力总是集中于既成的事实, 而不敢作大胆的相反的设想。

法拉第的提问才能并不是天生的, 他对问题的洞察力是在科学研究中培养起来的。1819年, 丹麦的哥本哈根大学物理教授奥斯特发现通电导线能使旁边的磁针偏转。英国的著名化学家华拉斯顿对法拉第提出了一个相反的问题, 既然通电导线能使磁针转动, 那么, 磁铁也一定能使通电导线旋转。法拉第非常赞赏华拉斯顿提出的问题, 他不久就动手作这个实验。一年后, 法拉第终于在实验室里高兴得大喊起来:“它们转动了!它们转动了!”法拉第用实验证实了华拉斯顿的假设, 磁铁能使通电导线旋转。这一事件给法拉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因而当戴维发现电可以产生磁时, 法拉第就毫不犹豫地给自己提了新任务:“必须转磁为电。”

可贵的想象力

科学家的任务不只是发现新现象, 还要科学地解释新现象。法拉第在思索, 为什么只有在磁棒插进或拔出的时候才有电流产生, 而当磁棒静置在线圈内就没有电流?显然, 磁棒的运动是一个必要条件。又经多次实验, 法拉第发现磁棒在线圈内上下或左右移动, 也不会有电流产生。线圈必须经过磁棒两端才会有电。这是什么原因呢?

法拉第是一位严谨的实验科学家, 他总是依据严密的实验来创建他的理论关系。他大胆地设想有无数条看不见的线, 把磁棒两端连接起来, 并把它们称为“磁力线”。

多么伟大的想象力啊, 法拉第的理论终于依赖这些看不见的磁力线形成了。

法拉第解释道, 只有当线圈切割磁力线的时候, 导线才会产生电。在磁棒插进或抽出的时候, 线圈切割了磁棒一端的磁力线, 所以有了电;当磁棒置于线圈内, 线圈没有切割磁力线, 所以没有电;当磁棒在线圈内稍作上下左右移动时, 导线只是平行于磁力线方向运动, 没有切割磁力线, 所以也不会产生电。这是多么清晰的说明。

接着法拉第发现, 导线切割磁力线的速度愈快, 导线产生的电动势也愈大;切割磁力线的方向不同, 产生的电流方向也不同。这就是著名的电磁感应定律。发电机就是依据这个定律制成的。

创造性思维的哲学探讨 篇12

创造性思维的哲学探讨

从哲学的`角度去探讨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环节,论证了创造性思维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统一,阐述了研究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对理解我国当今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新理论有指导意义.

作 者:梁瑞琪  作者单位:韶关学院韶州师范分院,政史系,广东,韶关,51 刊 名: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英文刊名:SUN YATSEN UNIVERSITY FORUM 年,卷(期): 24(4) 分类号:B804.4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   逻辑思维   非逻辑思维  

创造思维 篇13

人的思维规律是极为复杂的,但培养严格、严密有条理地去思考问题的能力,不仅可能,而且是十分必要的.首先是想象能力的培养,只有善于想象,才能使思维灵活,思路开阔.其次是培养理想实验的思维方法,通过想象和逻辑推理相结合,掌握科学的学习和创新方法.第三是培养善于抓住思维机遇的能力,养成多疑好问、置疑善问的习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学有长进不断创新.

作 者:吴建英 作者单位:吕梁会计学校,山西,离石,033000 刊 名: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ULIANG HIGHER COLLEGE 年,卷(期):20xx 19(1) 分类号:B842.5 关键词:创造 思维 培养与训练

关于思维的文章:思维创造未来 篇14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破除,思维定势

一、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1. 独创性

创造性思维的独创性,首先新颖性,表现在打破陈规,有新的结论或假设; 其次表现为独特性,表现为个体能够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再次是表现为发散性,它能从某一具体的信息中找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可能答案、结论或假设.

2. 求异性

数学学习中常说的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要求学习在对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倒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用“倒推法”或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进行探索,让思维向对立面方面发展.教学中要善于设置问题情境,不受传统观念束缚,改变由“因一果”的思维程序,改为由“果一因”,倒过来解决问题,沿根溯源,寻找解题方法.

3. 联想性

遇到问题时,从条件和结论多方面联系已学习过的知识,联想相似问题的解决方法,一步步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 联想中有纵向联想、横向比较,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思维过程.

4. 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表现为主体根据已知的条件,能够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从一维、二维甚至多维视角思考问题,把握问题的核心,然后迅速确定解题突破口.

结合创造性思维的特征,笔者认为,可以从锻炼学生的思维的品质上思考破除思维定势,着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求异性,进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二、破除思维定势,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1. 鼓励质疑,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及时发现学生思维中的进步点、突破点,并及时予以鼓励. 同时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把质疑、答疑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这首先要求学生在预习中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其次教师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问题设计具有启发性的小问题,为学生架设解题的阶梯,帮助学生化解难题,也可以提供一些相对或相反的问题,启发学生进一步探究,使他们在探究中有所发现和创新.

如,多元函数的最值问题,它能充分考查学生的各种能力,尤其是知识迁移能力、问题探究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等,它要求解题者有较为深厚的数学功底,成为在高考难点和数学竞赛的热点问题. 所以,它也是中学教学中关注的重点题型. 其实,解决这类问题技巧性强,但是方法却是灵活多样,可以引导学生运用配方法、换元法、不等式放缩法、待定系数法等.

2. 暴露思维中的定势,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思维定势造成思维的固化,影响主体思维的灵活性,更会影响主体思维的发散性. 发散性思维要求主体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 对问题中的条件与结论间的关系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去联想.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为防止学生思维程式化,必须要引导学生破除思维定势,通过变换视角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这样既可以揭示数学问题的层次,又可以充分暴露学生自身的思维层次中的定势,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

在进行创造性思维时,我们需要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 且创造性更多地是表现在发散性上. 发散性思维要求主体在思维中要打破常规,摆脱常法,通过不断的开拓和变异来不断地创造.

例1让学生对“1 = ? ”这个问题进行发散性思维,可以得到许多答案:

3. 培养学生求异性思维

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就要培养学生破除思维定势,就要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要引导学生从已有思路的反方向去思考问题. 顺推不行,考虑逆推; 直接解决不行,想办法间接解决; 正命题研究过后,研究逆命题. 也就是帮助学生去求异、求质、求新解.

例 2 设 a,b,c > 0,求的最小值.

解: 由于给出的关于a,b,c的函数表达式比较复杂,特别是分母,但通过换元就可简化分母,当把表达式整理成关于x,y,的解析式后,其结果水到渠成:

另外,特别注意换元后的新元的取值范围不一定是任意的,题设条件或其自身将可能影响新元的范围,这正是很多使用换元法解题不正确的原因所在.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15

一、对思维能力及创造力培养的认识

1.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及创造力是时代的需要。当今世界,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科技的竞争,国民创造力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人才,尤其是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民族振兴的关键。思维能力及创造力培养也早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然而,前些年我们在“应试教育”思想支配下的教学模式,严重地阻滞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这与我国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相背离。因此,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站在了民族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学生思维能力及创造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需要。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实践也证明:只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造力,才是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学生如果在学习过程中具备了这种创造性思维品质,那么就会在语文学习中以这种创造性思维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实现语文教育的真正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中学阶段是青少年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能否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对他们将来能否成为创造型人才至关重要。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五个方面的要求,都蕴藏着大量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培养的因素,如能积极挖掘,系统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也能使学生不断地自我完善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语文学科在创造思维的培养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1.要改变阻滞学生创造力发展的观念,强调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发扬课堂民主,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创设生动活泼、主动探索和大胆质疑的课堂气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的主要途径。例如,我们据此可以把阅读教学的目标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表层——识字、释词、理解文章内容;浅层——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思路和阅读该类文章的方法、技巧;深层——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感知、理解、评价,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阅读教学的过程因之分为以下五个步骤:理解文意——理清思想——分析手法——鉴赏妙处——剖析不足。五个步骤从易到难,依次进行。前三个步骤属理解性的,后两个步骤属创造性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作为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的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要先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深钻细研,揣摩品味,然后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组织集体讨论,自由发言,教师相机诱导、点拨,鼓励学生敢于对未知的事物进行探究,最终有所发现;敢于否定权威定论,提出新见解;敢于否定一向认为“是”的事物,通过创造性认识,发现其中的“非”。因此,学生思维活跃,兴味盎然。长此以往,一是使学生基本解决了拿到一篇作品后应读什么、怎么读的问题,增强了自学能力;二是把知识储备式教育转变为智力开发式教育,变被动接受为积极探究,学生支配的时间长,动手动脑的机会多,参与意识逐渐增强;三是使学生养成不盲目接受、深入思考、敢于否定和勇于发表见解的优良心理品质,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2.结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总目标,搞好课外阅读,广蓄知识,为思维提供丰富的材料。思维活动要依赖于充足的材料、一定的社会知识和生活阅历、较宽的知识面,这是进行再造想象,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基础。学生必须把握好从语文教材中学到的系统的语文基础知识。但是知识涵盖如果仅局限于文本教材,学生的视野将是狭窄的。人的“知识量”与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是成正比的,没有广博的知识面,就谈不上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所以,我们要按《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强化个性体验、感受性阅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并把其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为此,既可以让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也可以让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如开辟语文活动课,举行各种辩论会、演讲会,自编自演课本剧,自办校园广播,建立阅读课教室,向学生开放图书馆、阅览室等,使学生从多种渠道吸取各方面的知识,开阔视野,丰富情感。这些有利于提高语文活动过程中的思维速度和质量,从而达到提高其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3.为学生创设多样的实际情境,激励学生独立探索,促使他们能够提出一定数量并有一定质量的问题,启发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意识及习惯,并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是单一的,其答案也不可能是惟一的,而是多样的,即开放式的。这就要积极地鼓励、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认识到事物的多样化、复杂性,使学生能够突破思想上的封闭性。例如:结合阅读与写作,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联想与想象的形象思维训练;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等抽象思维训练,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等。

4.教师自身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加强理论修养,更新教育观念。教师自身要具有创造力,乐观大方,不墨守成规,能够创设理解、宽容、和谐的课堂气氛,尊重学生个性,具有与学生一起共同学习的态度,具有能激发学生创造渴望的教学艺术。这就要求教师:一是要树立新的学生观。要坚持树立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观,应该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人,对喜欢质疑、喜欢提“怪”问题,回答问题超越文本的学生,应持热情欢迎的态度;要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教师的结论,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二是要有科学的教学观。“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知识的掌握、智能的发展,除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外,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尤其是非智力因素——如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促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要针对语文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选择最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教学方式,让其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学习,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与积极的求知欲中学习,在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在与教师的沟通与对话中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总之,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虽要经过一个长时间的系统训练过程,但只要我们真正对此加以重视,并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加以科学训练,一定是能够获得成功的。

上一篇:呼啸山庄读书笔记800下一篇:元旦主题国旗下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