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宣文本与翻译变通

2024-07-21

外宣文本与翻译变通(精选4篇)

外宣文本与翻译变通 篇1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企业将有越来越多的机会进入国际市场.要参与国际竞争,首先要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这不仅与企业自身息息相关,还涉及到国家的.对外形象问题.但是企业在对外宣传中的问题也应运而生,外国顾客往往被不确切的宣传翻译所误导而引起不必要的纷争.中式英语的普遍存在就是其中一个.然而很多企业并未意识到不合格宣传翻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本文通过陈述企业对外宣传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和造成的负面影响提出几点解决问题的建议.

作 者:徐晟  作者单位:浙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刊 名:商场现代化  PKU英文刊名:MARKET MODERNIZATION 年,卷(期):2006 “”(9) 分类号:H3 关键词:企业   外宣翻译   中式英语   负面影响   改进措施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图书馆公共关系现状和发展策略

★ 论文:浅谈电力营销现状与营销策略

★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 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翻译及赏析

外宣文本与翻译变通 篇2

1 文登旅游外宣文本翻译中的误译与原因分析

1.1 文登旅游外宣文本翻译中的误译

文登市系山东省威海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 历史人文资源丰富、环境宜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 文登市利用各种手段开展对外宣传, 不断加大外宣文本的翻译力度。该市最初利用旅游画册进行对外宣传 (画册中附有英文译文) , 其后通过博物馆市情图文介绍, 近来建立了内容比较全面的文登市情网, 中英文双语运行。然而经过调查笔者发现, 以上外宣文本的翻译工作多由翻译公司完成, 这就导致了翻译赶时间、质量无保障、审核不严格等问题, 相关部门的人不懂或者不精通外语, 而懂外语的人责任心又不够强, 因此外宣文本的翻译质量整体不高。其中存在的问题可分为死译 (字对字翻译) 、误译 (对原文理解错误, 译文措辞错误) 、成分缺失 (原文中有些要素没有翻译出来) 、词性错误 (如该用名词的地方用了动词) 、译名不一致 (前后译名不统一) 以及书写不规范 (标题中的实词首字母按没有照惯例应大写) 等几大类。以下18例便可见一斑。

仙山之祖Seazan the fathers of (死译;书写不规范)

北方道宗Way north of (误译;成分缺失;书写不规范)

齐东古韵李龙故里The Hometown of Dragon King Li Long (成分缺失)

李龙故事Li Long story (误译;书写不规范)

回龙山会Hui Long Shan will (死译;书写不规范)

星星之火The fire of stars (误译;书写不规范)

天福风雷Tianfu hoop (误译;书写不规范)

英雄儿女Hero children (死译;书写不规范)

鲁绣之乡The Hometown of Shandong Embroidery (“鲁绣”的译文与下文中的译文不一致)

古老的鲁绣Old lu embroider (死译+词性错误;书写不规范)

鲁绣的历史Lu embroider of history (死译+词性错误;书写不规范)

传统鲁绣工艺流程及工具Traditional lu embroider process flow and tools (死译+词性错误;书写不规范)

鲁绣的工艺Lu embroider of process (死译+词性错误;书写不规范)

鲁绣的题材Lu embroider of subject matter (死译+词性错误;书写不规范)

文登鲁绣的传承与发展Lu embroider tangerang, located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成分缺失+死译+词性错误;书写不规范)

文登传统民间绣Traditional folk embroidery tangerang, located (成分缺失+误译;书写不规范)

文登鲁绣的发展The development of robust tangerang, located embroidery (成分缺失+误译;书写不规范)

文登鲁绣的辉煌Lu embroider of tangerang, located glory (成分缺失+误译;书写不规范)

1.2 文登旅游外宣文本翻译问题原因分析

上述各译例皆出自文登市博物馆图文介绍的汉英对照本和市情网, 皆为不同专题介绍材料的内容。不仅相关标题的英译本存在这些问题, 正文中的类似翻译问题更是不胜枚举。这样的译本让译文读者难以理解, 更难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就上述问题来看, 这些外宣文本英译本的译者除了责任心不强之外, 更重要的是没有真正廓清翻译此类文本应达到何种标准这一问题, 因此在处理文本时, 他们多半只是机械地进行了文字层面的转换, 却忽略了文化层面的转换, 换言之, 即译者做出的英译本没有实现汉语原文的文本功能。

旅游外宣文本翻译不仅仅涉及语言层面, 更涉及文化层面。要做好外宣文本的翻译, 译者首先要了解两种文本的写作差异, 了解译入语的语言规范和译文读者的社会文化准则。 (吴敏焕, 2010:175) 。外宣文本内容涉及文化、历史、地理、风物、军事等等;这些内容的翻译很大程度上不单纯是语码转换, 更多的是语言背后的文化信息传译。旅游外宣文本的翻译工作应当以目的论为理论指导, 以实现文本的功能为目标。

2 旅游外宣翻译:目的论指导下的译者适应与选择

2.1 目的论与旅游外宣翻译之间的契合性

20世纪70年代, 德国出现了功能派翻译理论, 其重要代表人物汉斯·弗米尔 (Hans Vermeer) 认为翻译不应注重译文与原文是否对等, 而应以实现译文预期功能为目的, 选择最佳处理方法, 即译者必须能够针对特定翻译目的选择特定的翻译方法或策略。 (张锦兰, 2004:35) 目的论强调翻译活动最重要的不是忠实传达原文文本内容, 而是实现原文本的功能和目的。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 汉语外宣文本的功能是文化传播和旅游宣传, 英译时译者不但应注意传达原文的语言信息, 更应注重传递其文化信息, 让译入语读者最大限度地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翻译时应当根据目标读者的需求调整翻译策略, 如英译本读者为从事中华文化研究的学者, 对很多问题的研究比较深入, 此时译者就应侧重异化译法, 注重再现汉语文本的细节;如译本读者是对中国历史文化了解程度不深的普通读者, 译者则应侧重归化译法, 可以对原文进行大胆改译、编译乃至删译。因为对于前者而言, 了解真实的史料是最重要的;而对于后者而言, 了解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事物便足矣。因此, 目的论可以作为旅游外宣文本翻译重要且必要的参照理论, 随时用于指导此类文本的英译实践。

2.2 旅游外宣翻译中译者的适应和选择

有学者指出, 除了所有翻译工作都要遵循的“信、达、雅”标准之外, 外宣翻译更需要翻译工作者熟知并运用“外宣翻译三贴近” (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 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 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 的原则。 (黄友义, 2004:27) 实际上, 以上“三贴近”之实现就是在目的论的指导下, 发挥译者主体性的过程, 因为主体性包括主观能动性、受动性和为我性, “译者主体性中的‘为我性’, 在翻译理论上的表述, 就是汉斯·弗米尔 (Hans Vermeer) 的翻译‘目的论’”。 (查明健、田雨, 2003:22) 译者主体性或者中心地位的发挥, 要求其在适应外宣生态环境 (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 的基础上做出合理选择, 通过译者中介作用实现如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 (Schleiermach-er) 所提出的要求, 或者“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 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 或者“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 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 (转引自谭载喜, 2004:108) 前者大致相当于直译, 后者大致相当于意译, 当然二者以及二者的结合皆服从于表达的“功能目的”。

1) 直译法

直译法是翻译实践中最常见的技巧之一, 也是很多译者钟情的方法, 直译法简洁、直接。外宣文本中大部分内容都是记叙性的, 而这种故事式的娓娓道来的手法比较适合直译, 只要不涉及到文化特性很强的内容, 译者都可以考虑“异化”选用直译法来翻译。下面各例都采用了直译法。

古城神韵The Charm of the Ancient City

士学文登Flourishing Academism of Wendeng

秦铜诏铁权Iron Weight of Qin Dynasty (with a Bronze Board Carved with Imperial Edict)

这里曾是先民祭日的圣地, 海洋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在此交汇。

Wendeng used to be the Holy Land for our ancestors to worship the sun.Marine culture and the cultivation culture of the central plains of China integrated here.

上例中提到“海洋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在此交汇。”译文为“Marine culture and the cultivation culture of the central plains of China integrated here.”, 文登属于沿海城市, “海洋文化”是指当地的本土文化, 而“中原”农耕文化则为传入文化, 因此翻译时可以考虑在marine一词前加上“local”或者“native”, 以体现其文化的包容性。

2) 意译法

旅游外宣有着鲜明的文化特色和地方特色, 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人文知识, 因此更多时候译者仅凭直译法无法将原文文本的语言信息和文化信息同时传译为目的语, 此时译者在“目的论”“壮胆”下可以采用“同化”即意译法来弥补直译法的不足。有学者据此提出了自己的“翻译适应选择论”。 (胡庚申, 2004:108) 请看下面的例子:

蓝色文明Marine Civilization

羲仲宾日Xizhong Watched the Sunrise to Determine Vernal Equinox

召文天下Imperial Edict of the First Emperor of Qin Dynasty

此处引用三个标题的译例, 第一个容易理解, “蓝色文明”在此处即是指“海洋文明”, 如果直译为blue civilization就会令读者产生误解, 不知所云, 因此应译为Marine Civilization。而后两个标题的历史背景对许多中国读者而言也是不太熟悉的, 外国读者更是少有人知这两个标题的含义了。

羲仲宾日:《尚书·尧典》:“分命羲仲宅嵎夷, 曰旸谷。寅宾出日, 平秩东作。”

有学者指出, 上文中的“羲仲是受封者, 旸谷是地名, 嵎夷是部族名, 居住在旸谷地方” (刘玉明, 1986:22) 尧帝封羲仲旸谷之地, 而羲仲则能做到“寅宾出日, 平秩东作。”尧命羲仲宾日处是中国天文历法的观测起源之地。查阅资料, 可以确认“寅宾”一词中的“寅”为“敬”,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编写组, 1997:344) “宾”为“导”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编写组, 1997:18) ;故“寅宾出日”意为“敬导出日”, 也就是说羲仲到了旸谷后, 率领嵎夷族众, 按当时的礼仪对万物赖以生长的“日”进行毕恭毕敬地祭祀, 顺乎东方的时令, 发展 (原始) 农业生产。 (刘玉明, 1986:22) 上文中“寅宾出日”译为“Watched the Sunrise”, 查阅双解词典可知, “watch”一词意为“look at someone or something usually for a period of time, and pay attention to what is happen-ing”, (2007:1939) 即为“留神观察”的意思, 再加上译文中根据史料记载补充出观测的目的是“determine vernal equinox”, 基本上译出原文意义。译文虽然没有将原文中对“出日”这一事物的敬畏之心传译出来, 但这个译本已足以使译文读者对这个典故有一个基本了解了。只是译文中羲仲这一人物的汉语拼音有误, 当为Xi Zhong。

相对于第二个小标题而言, 中国读者对第三个小标题的熟悉程度要高些。根据历史记载, 秦始皇东巡, 令地方官召文人登山共议治国平天下之大计。当地文人纷纷为其歌功颂德, 山呼万岁。后来这座无名小山便被人们称做文登山, 简称文山, 后置县亦取名文登县, 延续至今。这段话也道明了“文登”这一地名的来历。

了解了这段历史, 我们便明白“召文”一词表明始皇帝东巡的目的之一就是广纳良才。“文人”一般译为literati/scholars, 但是上译中没有体现这个词汇的意义。而且“Imperial Edict of the First Emperor of Qin Dynasty”回译为汉语近似“秦朝始皇帝的圣旨”之意, 与原文信息不对等。另外, “秦始皇”一词在英文中可以译为the First Emperor of Qin Dynasty, 但我们同样可以将其译为汉语拼音Qin Shi Huang, 始皇帝的汉语拼音已经成为一个常用的英文名词, 这个译文比the First Emperor of Qin Dynasty要短, 更适合做标题。综前所述, 我们可以将“召文天下”改译为Qin Shi Huang longing for Literati。

3) 音译意译结合法

旅游外宣文本中有很多地方特有同时也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和语言形式, 这些内容在英译时无法找到对应的英文, 只能用汉语拼音加上英文解释的翻译形式来完成。

请看下例:

文登, 古为嵎夷地, 因秦始皇东巡在此召文人登山而得名。

Wendeng, located in Yuyi Region in the ancient times, was named after the historical fact that in the East Inspection, the First Emperor of Qin Dynasty (221-206 B.C.) called on the literati to climb the mountain.

上例中有“文登”这一地名的名称由来, 其中提到文人登山, 但是英译本没有体现出这一点, 所以应当用音译 (汉语拼音) 加上意译 (英文释义加上汉语拼音) 来解释, 这样读者才能明白究竟为何得此名。因此可以考虑改译为

Wendeng, located in Yuyi Region in ancient times, was named after the historical fact that in the East Inspection, the First Emperor of Qin Dynasty (221-206 B.C.) called on the literati (Wenren in Chinese) to climb the mountain (Dengshan in Chinese) .

4) 直译加注法

直译加注法是外宣文本英译实践中常用的翻译方法。我国外宣工作的老前辈顾连城先生将之称为“解释性翻译”。 (顾连城, 1990:8) 外宣文本如果较长, 涉及很多历史、文化、军事、地理等特有知识, 翻译时加注说明很有必要。加注的方式主要有文中注、脚注和尾注等方式。文中注即在需要说明的事物或者人物之后加上括号, 里面简要写上需要说明的内容;脚注也叫页末注, 即在每一页的页末加注, 对需要解释和补充说明的内容进行详述;尾注也叫文末注, 即在文章末尾加注, 对文中需要补充说明的内容进行详述。依旧以上文中的例子来说明:

文登, 古为嵎夷地, 因秦始皇东巡在此召文人登山而得名。

短短的一行文字, 需要加注释的就有两处, 一处是“嵎夷”, 一处是“东巡”。翻译时, 译者需要加注解释“嵎夷”这一古地名的由来、位于今天的哪个方位等信息;后者属于历史事件, 译者需要简单介绍始皇东巡的目的及大体线路。再如下例:

春秋以降, 凭借陆极东方、三面环海、昆嵛幽静的地理环境, 文登成为游士学子在列国纷争的乱世中拜师悟道的一块净土。

此例中的“春秋”一词之后便应加上括号, 做一个文中注释, 或者就在此句末加一个注释标识, 然后采用脚注的方式加上具体内容, 解释一下春秋列国的战乱状况以及齐鲁圣地的尊师重道的史风, 帮助译文读者了解文登市在那个时期的风貌和民情。

3 结束语

旅游外宣文本翻译, 译者不论采取直译、意译, 还是采取音译意译结合或者直译加注 (解释性翻译) , 都需要在多维度适应的前提下做出翻译方法选择,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需要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和深厚的文化素养、对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的关照, 当然更需要有着极强的责任感。如果译者适应出现偏差, 功能目的“解码”出现失误, 翻译方法也会出现偏差, 产生误译。该文虽然以文登外宣部分内容的英译本作为对象进行分析, 但其中反映出来的误译在其他外宣翻译工作中也会不同程度地存在。作为文登外宣部分翻译文本的审校者, 该文作者根据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几项翻译策略和方法, 对于其他省市和地区的外宣翻译工作也应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为了使我们的古老文明和灿烂文化走向世界, 从事外宣翻译的译者应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翻译水平, 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 使我国外宣的英 (外) 译本忠实传达这个古老国度的历史和今天。

摘要:旅游经济之发展, 对旅游外宣文本的翻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登旅游外宣部分英译本中存在的失误实际系脱离目的论指导所造成。旅游外宣文本翻译应以目的论为指导, 发挥译者之主体性, 通过译者的自觉适应和选择, 合理选用妥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旅游文本,翻译,目的论

参考文献

[1]吴敏焕.顺应论视角下陕西博物馆文本的汉英翻译[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9) :175-176.

[2]张锦兰.目的论与翻译方法[J].中国科技翻译, 2004 (1) :35-37.

[3]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 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中国翻译, 2004 (6) :54-55.

[4]查明健, 田雨.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中国翻译, 2003 (1) :22.

[5]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M].北京:商务印刷馆, 2004:108.

[6]《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编写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修订版) [Z].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344.

[7]刘玉明.嵎夷考略[J].东岳论丛, 1986 (2) :22-23.

[8]Collins Cobuild English-Chinese Learner’s Dictionary[Z].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7:1939.

从翻译腔角度谈外宣文本的翻译 篇3

摘要:汉语和英语属于不同的语系,翻译时容易出现翻译腔。外宣文本作为对外宣传的文本材料,正确流畅的翻译尤为重要,但是不少外宣文本的翻译存在翻译腔问题。本文从词汇、句法、篇章三个层面就外宣文本翻译腔问题进行分析,尝试提出相应解决措施,以使译文流畅自如,提高可接受性,尽量避免翻译腔。

关键词:翻译腔;外宣文本;词汇;句法;篇章

一、引 言

“翻译腔”是翻译实践中的常见病,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称之为“Translationese”(Nida,2004)。在我国,许多学者如范仲英(1999)、余光中(2002)、刘宓庆(1999)、程熙旭(2006)、孙致礼(2003)等对翻译腔做过定义。“翻译腔”又称“翻译体”,是指把原语的语言形式、表达方式、句法结构机械地移植到译语中,因而形成一种不土不洋、不符合译语表达习惯的语言混合体。其主要特征是只顾在形式上逐词逐句地紧扣原文,忽略译语语言结构的特点和习惯表达方式,译文生硬牵强,文笔拙劣,可接受性差(范仲英,1999)。

二、外宣文本的特点

英国翻译理论家和语言学家纽马克把文本类型划分为三类:表达功能型文本、信息功能型文本、呼唤功能型文本。任何文本都可能含有表达、信息和呼唤三种功能(Newmark,2001)。外宣文本注重的是向读者介绍客观事物本身,属于信息功能型文本。纽马克认为信息型文本最好采用语义翻译方法(Semantic translation)进行翻译。语义翻译注重向读者传达与原文语义和句子结构相近的译文(Newmark,2001)。根据纽马克对语义翻译的定义我们可以得知,运用语义翻译时,要保证译文准确传达原文的信息内容,因此外宣文本翻译要确保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

三、外宣文本中翻译腔的表现

笔者拟就翻译腔问题从词汇、句法、篇章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当然,任何事物都具有双重性,合理的翻译腔在一定程度上承载了一定的异国风情,不失为一种翻译技巧(尹超,2011),应该发扬。本文只就不合理的翻译腔进行分析。

(一)词汇方面

在汉译英中,由于英、汉语的表达方式不同,译者对原作理解不深不透,造成翻译腔现象出现。

1.理解错误,生硬翻译

例1.原文:5号余热房

译文:5 Preheating Furnace

解析:例1中的译文之所以出现翻译腔是因为译者不理解“余热房”的作用,或者将其理解为“预热房”,译为“Preheating Furnace”。“余热”是指在高温生产水泥的过程中剩余的热量,余热房就是收集这些热量进行循环利用。另外,译文对“5号”的翻译也不清晰,我们可以分析一下,译文中的“5”在目标语受众者看来是表示数量词,会理解为这个屋子里有“5个”余热房。可将其改为“No.5 Surplus Heat Furnace”。

2.逐字翻译,表达错误

例2.原文:名称:台式钻床

年代:1958年

译文:Name:Bench Drilling Machi

Years:1958

解析: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形合”(hypotaxis)指借助语言形式手段(包括词汇手段和形式手段)显示句法关系,实现词语或句子的连接;“意合”(parataxis)指不借助语言形式手段而借助词语或句子的意义或逻辑联系实现它们之间的连接(刘宓庆,2006)。英语属于形合语言,年、月、日的表达要借助介词这一词汇手段显示句法关系,介词没有实际意义,但是不能省略。汉语属于意合语言,年、月、日等时间的表达不需要借助语言形式手段就能明白其中的意义,没有必要加介词。形合注重的是句子成分的完整性,即英语成句必须有主语、谓语和与之相应的其他成分。意合注重的是句子表达的意义是否充分,并不要求主语、谓语齐全。上述例子中,改为“in 1958”是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

3.选词不慎,搭配不当

例3.原文:名称:启新老东门

译文:Name:Chee hsin old east gate

解析:此处“老东门”是指这座门是启新水泥厂以前的东门,意味着现在的东门不是这里,所以“老东门”译为“old east gate”不妥。“old”在《牛津高阶双解词典》(第8版)的英文解释是“having existing or been used for a long time”,但是现在启新水泥厂的东门已经不存在了,用“former”替换“old”意思更准确。

(二)句法层面

在这一层面,由于对英、汉句子结构和成分的差异缺乏必要了解,翻译时生搬硬套,从而影响译本的可接受性。

1.语序照搬,不符逻辑

例4.原文:名称:启新老东门

建于1906年10月,1966年8月被拆毁

复制还原比例:1:2

译文:Name:Chee hsin old east gate

Built in October 1906.August 1966 be broken down.

Copy reduction ration:2-1

解析:对于名称“启新老东门”的翻译已在例3中介绍,此处省略。“建于……被拆毁”此句英译明显照搬汉语语序,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在汉语意合的地方,英语总是要以各种联接手段将它形合化,不允许留下结构上的“脱漏”(刘宓庆,2006)。根据英语形合的特点,在英语译文中,我们必须把主语加上以达到形合化效果,可将其改为“Built in October 1906,it was broken down in August 1966”,改后主、谓语齐全,是正确的英语表达。

2.语句啰嗦,不够凝练

例5.原文:启新,跨越三个世纪,历经一百二十余年的发展与变化,创办于积贫积弱的清末民初,成长于风雪飘摇的旧中国,经历了建国后的风云变幻,饱经磨难,几度兴衰,为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和国家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是中国早期水泥工业的缩影。

译文:Originating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 China of piled-up poverty and weakness,growing in the precarious old China experiencing great changes after the People Republic of China was established,going up and stepping down several times,contribut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national industry and construction,it is an miniature of early cement industry of China.

解析:原文用排比的句式呈现了启新水泥博物馆的悠久历史,英语译文可采用短句表述。上述译文完全照搬原文语序,片面强调忠实,状语成分过多,不易达到一目了然的效果,与语义翻译方法背离。

(三)篇章层面

1.缺乏对文化差异的认识,造成跨文化交际失败

例6.原文:1891年(光绪17年),细棉土厂厂址选在在大城山南麓(今唐山陶瓷厂院内),占地面积60亩,日产量不足30吨,所用水泥商标为“狮子”牌。

译文:In 1891(the 17th reigning year of Emperor Guangxu),the Cement Plant was situated at the southern foot of Dacheng Mountain(within present Tangshan Ceramic Factory),occupying 60 mu and producing the cement of Shizi brand of less than 30 tons every day.

解析:英语国家与中国的单位表达法不一样,尤其是日常用的长度、面积、重量单位。在汉译英时,需做必要转换,否则读者不能理解数据的具体概念。例11中的面积单位“亩”和重量单位“吨”分别译为“mu”和“ton”不为不妥,但是为了方便英语国家读者理解,最好折合成英语的面积单位“英亩”和重量单位“磅”。

2.内容照搬,片面强调忠实,缺乏灵活性

例7.原文:1892年,唐廷枢病故。江苏后补道张翼继任开平矿务局和细棉土厂总办。

译文:In 1892,Tang Tingshu died of illness.The second-string intendant of Jiangsu Province,Zhang Yi,succeeded him in the official-general of both Kaiping Mining Affairs Bureau and Cement Plant.

解析:文中出现的名字虽然对于中国人可能很熟悉,但是英语国家的读者却很难了解其中的含义。因此,译文要对这些人物进行解释,如唐廷枢可以翻译为:“Tang Tingshu,the former official-general of Kaiping Mining Affairs Bureau during 1870s to 1892”,这样运用英语同位语知识使译文更加完整。

四、克服外宣文本翻译腔的策略

(一)译者应努力提高双语水平,加强英汉对比的学习

翻译腔出现的原因主要是表达问题、片面强调忠实和对原作理解不深不透,因此,加强译者的双语水平对尽量避免翻译腔意义重大。努力提高英汉两种语言的水平,对于克服翻译腔问题有很大帮助。同时,因为英、汉在词汇、句法、篇章等方面有很大差异,为了更好地摆脱原语的语言外壳,将原文意义用符合译语习惯的表达方式展现出来,不仅要加强双语修养,更要加强英汉对比的学习。

(二)学习应用合适的翻译策略及合理的翻译理论指导

从事翻译工作,有必要学习、掌握一些翻译理论、策略及方法。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对实践起指导性作用,翻译理论不仅指导我们去认识客观规律,更能引导我们能动地掌握和运用翻译的客观规律。在现代语言科学看来,所有的语言规范都只是相对的,因为语言中找不到不受交际环境、语言集团、语言形式(口语或书面语)、语言心理及历时的和共时的语言变异等诸多因素限制的所谓“公认的、不变的标准形式”。在翻译理论中,“规范”虽然也是指某种公认的标准形式,但强调它的相对性、变通性则更有必要(刘宓庆,1999)。所以译者要熟悉一些翻译理论,在从事翻译工作时,选取适当的翻译策略翻译理论做支撑。

(三)养成查译习惯,学会恰当使用翻译工具

奚德通先生曾说过“如果翻译只是拿一些除了自己什么人都看不懂的东西去糊弄那些除了中文什么文都看不懂的人的话,当然可以恣意任性、自‘译其是,但若真把翻译当作一门严谨的科学,就必须遵守翻译的基本准则,不可自以为是的乱翻一气”(奚德通,2014)。“查译”的传统工具是各种词典,但是词典的更新总是滞后于新词的出现,在翻译时可以结合网络的优势,进行在线查词,“bing”、“google”及“yahoo”都是有利的翻译工具。养成查译的习惯,翻译就会用词准确、地道,尽量避免了“翻译腔”的出现。

五、结 语

翻译腔的实例分析充分证明,造成翻译腔的根本原因是英语和汉语表达方式之间的差异。在翻译的理解过程中,译者难以突破原文表层结构的束缚;在表达过程中,译者将译语与原语过分机械地形式对等。要消除英汉翻译中的翻译腔,只有研读原作,理解原文深层含义,熟悉和掌握英汉民族思维差异以及语言表达差异,使用符合译入语的习惯表达,才能使译文流畅自如,提高译文的可接受性。当然,在努力消除翻译腔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辩证地认识到不能不加鉴别地一律否定带有异国风味的译文。总之,我们要坚决消除不符合译入语基本结构规律,破坏译入语语法规范、影响交际的翻译腔。

【参考文献】

[1]Eugene A.Nada and Charles R.Tabe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2]Peter Newmark,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程熙旭.翻译体与直译[J].语文月刊,语文学刊,2006(15)

[4]范仲英.使用翻译教程[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5]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6]刘宓庆.新编汉英对比与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7]孙致礼.新编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8]奚德通.有些翻译不能“翻”只能“查”[J].翻译教学与研究,2014(04)

[9]尹朝.英汉翻译中“翻译腔”的合理性[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6)

外宣文本与翻译变通 篇4

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旅游资料种类众多,包括旅游景点介 绍、旅游宣传广告、旅游告示标牌、民俗风情画册、古迹楹联 解说等各方面的内容,而其中景介翻译最具有旅游特色,也 是旅游翻译中的重点和难点。旅游景点的翻译是向外国游 客宣传和介绍本国、本地的人文、自然风光的重要途径,这 就要求译者既要忠实于景点特征和文化内涵,让外国游客 准确、全面地了解该地风貌,又要使译文对西方游客有良好 的可接受度。汉英旅游景点介绍性文本有其自身的语篇特 点,而其语言和形式受各自特定文化的制约,是以各国游客 的阅读目的、欣赏水平和文化背景为基本参照的,因此在文 体风格上存在很大的差异。要使旅游景介文本实现其预期 功能,译者必须了解目的语读者对该类语篇的阅读期待,在 保持基本意义功能一致的基础上,利用删减和改译等手段 在句子结构和表达方式上对原文进行调整,在信息上进行 整合。也就是说,旅游文本的翻译固然首先要遵循翻译的基 本原则,但更注重目的语读者的反应和信息获取的时效。因 此,本文以我国主要旅游景点的介绍资料及其英译本和英 美两国的相关旅游文本为语料,结合翻译的功能理论,对比 分析英汉语旅游景介文本的差异和功能实现方式,具体探 讨汉语旅游景点介绍文本英译中信息重组的必要性和原则 以及可以采用的翻译方法。

一、旅游景介文本类型分析

旅游景介的翻译属于实用文体的翻译,目的和功能是

实用文体翻译的依据。文本类型和它的内容形式、翻译策略 有直接关系。不同文本类型的语言特点、文本重心不同,译 本所要实现的预期效果也不一样。要研究汉语旅游景介的 英译,就必须明确旅游景介文本的类型和功能,了解译文的 预期目的。在这一点上,国内外学者基本上达成了共识,认 为旅游资料旨在通过对景点的介绍,提供有关自然、地理、文化、风俗等方面的知识,激发人们的旅游动机。换言之,汉 英旅游景介都是通过传递信息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的。从 文本功能看,该类文本具有两个功能:信息功能和呼唤(也 称诱导)功能。其中,呼唤功能是主导功能和内在功能,因为 旅游资料的最终目的在于吸引游客,关注的是“语后效果”,刺激旅游者的参观欲望。但读者在做出决定去游览某地之 前和在参观景点的当时都希望得到相关信息和背景知识,因此信息性也是旅游资料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呼唤功能得 以实现的前提。

在功能翻译理论看来,“呼唤型”文本的核心是“读者

层”,强调信息传递的效果和读者的情感呼应。为了感染受 众,译者必须充分揣摩译文读者的文化心理和审美习惯,了 解他们的需要、期待和所具备的知识,从原文中选取他们易 于理解并乐于接受的旅游信息,用符合译文规范和文化标 准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在具体的操作中,译者不必拘泥于 原文的语言形式,可重组译文的语言结构,使译文地道流 畅,明白易懂。因为原语文本和目的语文本的受众属于不同 的文化和语言群体,译者提供的信息量不可能和原语文本 作者提供的信息量完全相同,等量的信息也并不一定等效。事实上,翻译目的论强调指出,对实用文体的翻译,我们所 关注的不是译文与原文是否对等,而是译文在多大程度上 实现了它所要达到的交际目的。根据此观点,旅游景介的翻 译要以实现译文的预期功能为首要原则,即遵循译文的目 的性原则。

二、汉英旅游景介文本的对比

尽管汉英旅游景介文本都以实现其呼唤功能为目标,但社会文化、思维方式、语言的差异使二者在语言和文体风 格、信息容量与传递、篇章模式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汉英旅游景点介绍文本的对比分析与翻译* 孙红梅

(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曲阜273165)摘要:汉英旅游景点介绍文本具有相似的文本功能,但二者在语篇模式和文体特征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异。要使旅游外 宣文本实现其预期功能,译者必须了解目的语读者对该类语篇的阅读期待,对原文信息进行调整。该文对比分析了汉英旅游 景点介绍文本在语言特点、信息功能方面的差异,从翻译的功能理论角度探讨了汉语旅游景点介绍文本英译中信息重组的必

要性和原则以及可以采用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汉英文本;预期功能;功能理论;翻译方法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0)10-0125-03 Vol.31 No.10 Oct.2010 第31 卷第10 期 2010 年10 月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Chifeng University(Soc.Sci)

* 本文为曲阜师范大学校级科研基金项目“英汉旅游资料的对比与翻译研究”(XJ0656)的部分成果。

-125-本文重点探讨汉英旅游景介间的语言差异和信息功能的对 比。

(一)汉英旅游景介的语言特点

汉英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因而他们的审美观和语言逻辑观也不尽相同。表现在汉英 旅游景介中,汉语表达的华丽溢美和英语表达的直观明快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典型的中文旅游文本在传递信息时往 往用字凝练含蓄、言辞华丽,多用修饰和同义反复,行文讲 究声律对仗,景物刻画笼统,强调描述语言的朦胧美。而英 文文本则用词简洁明确、逻辑严谨、文风质朴,行文讲究简 洁明快,描写大多客观具体,描绘直观可感。如: 例(1):崂山,林木苍翠,繁华似锦,到处生机盎然。春天 绿芽红花,夏天浓阴蔽日,秋天遍谷金黄,冬天玉树琼花。其 中更不乏古树名木。景区内,古树名木有近300 株,50%以上 为国家一类保护植物,著名的有银杏、桧柏等。

例(1)是对崂山的介绍,它包含汉语中典型的四字结

构,形式对称,辞藻华美,极具音律之美,迎合了中国读者的 审美心理。

汉英语景介文本的语言差异还表现在修辞手法的使用

上。汉语中往往会使用大量的四字词、叠词、排比句来强化 表达,达到修辞的效果。杨敏和纪爱梅指出:“英美旅游篇章 具有明显的非修辞性,汉语旅游篇章里修辞的运用和形容 词使用频率均高于英语旅游篇章。”汉语景介文本对景区的 描写所用语言大多空灵,往往采用同义重复的手段,更多地 强调一种主观感受。描写景区所使用的词汇在西方人看来 非常的空泛,没有什么实际的意思。看下面这个例子: 例(2):云来时波涛滚滚,浩瀚无际;云去时,无声无息,瞬息万变;天晴时,金光万道,色彩缤纷;浓雾时,影影绰绰,不视其容。云生景变,云动景移,动静结合,神秘莫测。百里 黄山因云而变幻无穷,绝妙天下。

为了突出黄山云的多种变化,这个景介使用了大量的

形容词和比喻、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段,典型地体现了汉语的 修饰文风。如直译成英文,外国游客一定会感到扑朔迷离、不胜其烦,但在中国读者看来却非常地生动形象,极易引发 联想,激发他们一睹为快的兴趣。另外,大量的四字短语增 强了行文的气势,提高了语言的表达效果。

相比较而言,英语景介的描写往往通过提供细节来向

读者显示出某种印象,让读者自己去作判断。在语言上表现 为以名词、动词、副词、非谓语动词为主要成分的结构特征,并通常以叙述说明的方式来提供实在、有效的旅游景点信 息。洪明在分析汉英旅游语篇在描写景物的异同时指出,这 主要是由于汉英民族思维方式、文化传统和审美情趣不同 造成的。汉语景物刻画不求明细,讲究“情景交融”,符合汉 民族“重整合,重中和”的人文思想和艺术审美观的特点。而 英语描写景物,客观具体,重理性和写实,重形象而非意象 的直观可感,追求流畅自然之美。如: 例(3):Exeter is an important commercial center for the South West, and successfully combines the advantages of a modern city with the charm of one with a long and colorful history.Aspects of this history are easily seen in the medieval Cathedral, the Guildhall and the Quay, which is now a popular waterfront venue.Exeter has a population of around 100, 000 and has all the shops and cultural and recreational facilities you would expect to find in a thriving university town.这是一则关于英格兰西南部城市埃克塞特的介绍。作 者用平实、客观的语言向读者传达了关于这个城市的主要 信息,即“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的商业中心”。同时又对 这个城市的主要景点、人口和设施等基本信息作了明了的 陈述,风格朴实直白,符合英美文化崇尚简单明了和实实在 在的明快美的审美要求。

(二)汉英旅游景介的信息功能对比

旅游语篇包含大量的旅游信息,这些信息都是为了实

现旅游语篇的呼唤功能服务的。大量的语料显示,汉英语旅 游景介文本信息量和传达的顺序上存在差异,二者在传递 信息时侧重点不同。杨敏、纪爱梅在掌握大量语料的基础 上,对山东旅游篇章和英语旅游篇章的信息功能进行了对 比分析,指出:“英美旅游篇章重在景点地理环境、服务设 施、优势与不足方面的纯信息传递,而风光景色的描述性篇 幅着笔不多;齐鲁旅游篇章则更加突出旅游资料的社会身 份特征,如社会影响、历史沿革、发展业绩,更突出旅游资源 的风光景色和人文特色,尤其是史书和文学作品及诗歌对 于景观的颂扬和描述占了较大篇幅。”这一研究成果对我们 研究汉英景介文本的信息功能的转换具有重要启示。曾利 沙对《香港旅游锦囊》中汉语旅游资料的主题结构进行了分 析,并根据其性质及功能分布区分了一级主题、二级主题和 三级主题。其中,对景观的介绍归为二级主题,认为“其信息 的译介倾向于具体化,描述和评价性文字比较突出,其目的 是给游客提供感性认识,以唤起其潜在的兴趣”。汉语在描 述某个景点时,总喜欢引用一段俗语、名人名言或中国古诗 来做验证,如例(4)和例(5)。熟悉中国文化的中国读者对此 类引证喜闻乐见,看完后会加深印象,并从中获得艺术享受; 但对于外国游客却是画蛇添足,增加了信息负荷。例(4)新疆伊犁素有“塞外江南”、“天马的故乡”的美 称,来到伊犁感受那拉提草原的辽阔,领略古老游牧民 族———哈萨克族的热情好客,探寻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西 征路线,目睹“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风 光。

例(5)张家界武陵源境内“奇峰林立,怪石嶙峋,树茂林

丰,溶洞群布,沟壑纵横,溪水潺潺,珍禽竞翔,奇花争艳,赃 峰、桥、洞、湖于一体,汇名山大川之大成”,被著名园林学 家、清华大学教授朱畅中誉为“天下第一奇山”。

与英文旅游景介明显不同的是,汉语在介绍景点信息 时非常注重强调旅游景点的价值和该景点在旅游业中的权-126-威地位。类似于“(中国航空博物馆)是亚洲规模最大的航空 珍品收集与展览之地”、“被……评为……”、“被……授予 ……”以及“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4A 级景区”等 表达在汉语景介文本中大量存在,而相对应的信息在英语 文本中的出现频率较低。这符合中国文化尊重和信任权威 的特点,因此也被认为具有较强的说服力,能够增强诱导 性。

三、汉语旅游景介文本的英译

(一)信息重组的必要性和原则

旅游篇章为了达到宣传交际目的,考虑到汉英民族风

格的差异,以及信息突出模式的不同,翻译时在保持基本意 义功能一致的基础上,有必要在句子结构和表达方式上对 原文进行调整,在信息上进行整合。这是由旅游景介文本的 特点决定的,也是翻译目的论的必然要求。在翻译目的论看 来,任何文本都是“信息的提供”,每个接受者都可以从中选 取自认为有趣或重要的信息。但是对信息的调整和重组要 以实现译文的交际目的和功能为原则。曹波在《指示型旅游 资料的编译策略》一文中为信息的调整提出了更为具体的 指导原则。他认为,对译文信息的调整是以信息度和关联度 为准则的,前者指原文信息对实现译文预期功能的必要性,后者指原文信息与译语读者的相关程度。原文的主要信息 是诱导译语读者不可或缺的基本信息,对实现译文预期功 能具有重要意义,在翻译过程中不能随意删减。原文中与译 语读者的阅读动机密切相关的信息最容易吸引译语读者,并诱发其旅游冲动,翻译过程中也必须予以保留甚至增补。

(二)处理信息的具体方法

汉语旅游景介的英译过程中,针对原文所提供信息量 的多少,译者可以选择具体的翻译方法。根据译文的预期目 的,我们可以判断出原文所提供的信息是过量还是不足,进 而采取增补和删减等具体方法。汉语旅游景介文本和其英 译本的目标读者在文化背景和知识结构上都存在这差异,汉语文本中不言而喻的信息对外国读者来说却可能是非常 陌生的,进而无法被英文读者所接受。因此,为了实现译文 的预期功能,译者必须找出原语文本中所缺失的部分,并将 其增补出来。对原文中文化信息的增补尤为重要,具体包括 增词、加注、类比、解释等方法。下面两个译文就利用增补和 类比的方式,使原本对于目标读者陌生的信息更容易理解,还拉近了读者和译文的距离,很好地达到了交流的目的。例(6)炎帝陵历代为炎黄子孙敬奉先祖的圣地。

The Mausoleum of Emperor Yandi(legendary god of Chinese agriculture)has ever since been a holy place where the Chinese people offer sacrifices to their ancestors.例(7)鲁迅纪念馆现已发展为极富旅游价值的著名人 文景观。

The museum has now emerged as a celebrated cultural showcase and a tourist Mecca for millions of people.同样,汉语旅游景介中也存在一些信息,对于译语读者 来讲是次要的甚至是多余的。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就要结合 翻译目的,做出明确的判断,进而采取删减、释义等方式加 以转化。如,对汉语景物的描写性语言在翻译过程中就要作 适当的删减和改译。

例(8)西湖在杭州市区的中部,面积约6.03平方公里。沿湖四周,花木繁茂;群山之中,溪泉竞流;亭台楼阁,交相 辉映;湖光山色,千古风情,令多少人流连忘返。“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赞语真是恰如其分。

Situated to the west of Hangzhou, the West Lake area covers 6.03 square kilometers.The causeways, bridges, pavilions, springs, trees and flowers in and around the West Lake make it a paradise on earth, where one cannot tear himself away.可以看出,译者将原文的四字成语用一系列的名词短

语所代替,符合我们前面对汉英旅游景介文本特点的分析。本文结合文本分析理论和功能翻译理论,对比分析了 汉英旅游景介文本的差异和功能实现方式,指出翻译目的 论对汉语旅游景介文本的英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该文 本的翻译要以目标语读者为中心,充分考虑其认知环境和 心理期待,对原文信息进行调整,突现其“呼唤”和信息功 能。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可以根据英汉文本信息量的差异选 择适宜的翻译方法,以成功实现译文的预期功能,达到有效 交际的目的。

——————————————————— 参考文献:

上一篇:煤矿通风安全管理下一篇:上海铁路局机构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