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急诊科制度

2024-06-06

医院急诊科制度(共8篇)

医院急诊科制度 篇1

根据卫生部《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及《医疗废物处理条例》等法规,结合医院实际,制订本制度,科室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制度健全、职责明确,实行责任制管理。

一、科主任作为科室医院感染管理的第一责任人,组织院感监控小组按照医院要求开展院内感染监控工作,认真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控制措施。医务人员必须认真履行医院感染管理职责。

二、在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的指导下,配合医院感染管理科做好各项监测,按要求报告医院感染发病情况,对监测发现的问题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医院感染暴发流行。

三、普遍病房不允许收治传染病人,其他患者安置原则: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

四、加强医院感染病例的监测与管理,按《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报告制度》的规定(24小时内)上报,同时作好登记:院感小组应定期对散发的医院感染病例进行分析讨论,针对诊疗、护理及消毒隔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危险因素和隐患,不断改进工作。

五、出现医院感染聚集性发生或有发生倾向时,应按照《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及处置管理规范》,及时报告科室院感管理小组,经核实后立即报告院感科,并配合调查和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其蔓延,发现法定传染病,须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报告疫情。

六、按照《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及医院《消毒隔离制度》及《无菌操作规程》严格无菌操作,做好病室的空气、物品、设施、环境的清洁与消毒工作。

七、抗菌药物的使用采取“非限制性、限制性、特殊用药”三级管理,按照卫生部下发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医院相关规定指导医生合理用药,预防和减少滥用抗菌药物导致的医院感染。按照卫生部关于《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通知》要求建立多学科协作机制,加强监测控制,预防多重耐药菌造成医院内传播流行。

八、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和我院《手卫生制度》加强手卫生管理,以控制和降低医院感染的危险性,保证病人及医务人员安全,提高医疗质量。

九、加强职业防护,规范各项操作流程,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当出现职业暴露时按《贵州省人民经血传播疾病职业暴露防护制度》和流程进行处理,做好个人防护,防止锐器伤。

十、认真执行《医院隔离技术规范》,根据医院有关《预防和控制经空气、飞沫及接触传播等感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及“预防血源性疾病感染控制原则”,做好经空气、飞沫及接触传播等感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防止造成院内传播流行。

医院急诊科制度 篇2

目前县级综合医院急诊科急诊模式为通科通治的综合模式, 基本上均为支援型或依赖型。以抢救生命、稳定病情、缓解病痛、安全后送为目标, 承担着院前急救和院内接诊抢救分流任务, 除有一定数量的观察床外, 有些医院依自身能力选择性收治部分住院患者。由于学科定位模糊, 缺少技术施展平台, 急诊医师队伍不稳定, 流动性大, 医学生也大多不愿投身急诊工作, 再加上各医院对急诊科重视支持程度差异, 使同级医院急诊科建设水平参差不一, 发展缓慢。而各临床医学专科的运转规律均是门诊为前沿, 病房是基础, 急诊医学的运转特点也应是接诊为前沿, 急诊ICU病房为学科基地。急诊ICU成为急诊后移次级抢救室, 作为急诊临床科研基地, 它不仅是急诊科接诊的减压器, 也是急诊医疗队伍稳定的基石[1]。此种模式符合EMSS, 对于急诊量大的三级医院和少部分二级医院是良好的运行模式, 对于急诊量小的大多数二级医院, 人员和设备投入均存在困难, 此类医院大多尚无中心ICU, 可考虑急诊ICU与医院中心ICU一体化, 优点为: (1) 入口为急诊科急危重症伤病员和各专科危重患者, 解决了患者来源, 节省了投入资金; (2) 完善了EMSS服务链, 有利于急危重患者的抢救, 提高了成功率; (3) 急诊队伍有了临床技术实践平台, 有利于急诊医疗水平的提高和急诊医学的发展; (4) 有利于急诊医疗队伍的稳定; (5) 健康性价比最大。王庚状提出急诊科与ICU共同发展的思路[2], 以解决综合ICU患者入出口瓶颈问题, 管理上可将急诊科与ICU统一为急救监护科, 人员设备可相互支援, 取长补短, 急诊医护人员酌情与ICU人员调配轮换使用, 对县级综合医院可作借鉴。

从事急诊医学专业的人员, 应具备一专多能。“多能”要求急诊专业人员的能力必须全面, 不仅能准确识别重要器官的功能状况, 也要具备“急救”方面的“多能”, 对各脏器功能支持的基本手段, 各脏器功能不全的药物治疗必须掌握。“一专”则是急诊医学专业人员的特长, 除中毒和心肺脑复苏外, 依据所在地区疾病特点及专业人员兴趣, 每个人有专业特长, 科室形成专业特色, 如创伤救治、心脑血管病救治等。马遂教授在2008北京协和急诊医学国际高峰论坛上的急诊工作“上善若水, 敢于拿和善于拿”, 值得思考和研究。

基层急诊专业人员的培养, 卫生部《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试行) 》规定[3], 在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地区, 急诊医师应当经过规范化培训并考核合格。在不具备条件的基层医院, 应让急诊医师在急诊科及选择性有针对性地到心内科、神经内科、呼吸内科、麻醉科、骨创伤科等科室完成急诊急救基础理论、急救技能技术及临床处置急危重患者能力的学习和培训, 培养急诊医师的专业特长。有选择性地送到上级医院进行专业进修学习, 不断提高技术水平。

总之, 基层医院急诊科的建设和发展, 需要一支稳定的急诊医疗队伍, 一个合理的急诊科建设模式将有利于急诊医疗队伍的稳定和急诊医学的发展。探索合理的急诊科建设模式,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急诊专业队伍, 不仅需要急诊专业人员的努力, 更期待国家管理层出台适合中国国情的急诊科建设规范, 以避免由于医院领导认知和行政干预等不同对急诊医学发展的消极作用, 促进急诊医学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田英平, 石汉文, 佟飞, 等.急诊模式与急诊医学的稳定发展[J].中国急救医学杂志, 2009, 29 (8) :755.

[2]王庚状.急诊科与ICU共同发展的思考[J].中国急救医学杂志, 2009, 29 (3) :278-279.

医院急诊科制度 篇3

【关键词】 急诊科;护理;管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61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910-01

在当今的医疗环境下,医院和患者对于急诊科护理人员的工作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急诊科的护理质量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医院的整体工作质量,而能否提高护理的管理水平则对护理质量的提升有着直接的影响[1]。本文就护理工作中出现的各项护理管理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以寻找合理的解决方案,有效提高护理管理质量。现报告如下。

1 常见问题

1.1 护理人员流动性过大,从而提高了护理管理的难度 随着职业自由化程度的提升,急诊科医护人员的流动性随之提高,从而使得急诊科的护士日趋年轻化,合同用工的比例也越来越高。而新近的护理人员通常都具有基础学历较低、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不足,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护理工作质量的提升[2]。此外,由于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较大,人员离职率长期居高不下。介于人员流动性过大,使得护士长花费大量的精力进行重复的培训、教育,从而加大了工作负担,阻碍了护理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并直接影响了及时处理并解决临床出现的问题,最终导致了护理管理工作质量下降,护理人员无法尽其职能,即使发现错误也不能予以及时的纠正,从而增大了今后工作的困难程度,进而引起工作忙乱、效率严重低下、员工过于疲惫等。加之医院往往对护士人员及其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护士的人员编制偏少、待遇偏低。缺乏合理的监督奖惩机制,从而抑制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也阻碍了护士个人潜能的发挥。

1.2 护士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不足,无法同病人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渠道 病人往往具有多元化,是整个社会的一个缩影,由于不同的病人具有不同的背景、不同的学历程度和不同的社会地位,对于其所患疾病也能够通过各种渠道加以了解,其维权意识也得到了日益的提升[3]。介于上述情况,护士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质也必须随之而提高。但是护士不可能对每一名患者的背景、教育情况等都进行了解,加之护士本身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不足,从而阻碍了护患间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渠道,也成为了诸多医患纠纷的导火线。

2 解决方案

2.1 建立并完善各项考核制度 由护士长作为提升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的第一责任人[4]。当日当班护士的工作业绩由当日组长负责考核。组长应对夜间工作量进行督查和记录,以每个人的工作总量折算出相应的分值。以周为单位,对近期重点进行抽查,并对抽查结果进行记录,并在月底公示,每季度进行一次汇总,每年进行一次总结,并将其结果作为年度评优的重要依据,若员工工作表现突出则应予以嘉奖。从而有效激发护理人员全身心地投入到本职工作中来,彻底扭转过去大锅饭、干好干坏一样的状况,从根本上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升医护工作的整体工作成效。只有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满意度,医院才能够留得住护理人才,才能为护士在医院中拓展出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当中,要从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个方面共同提高护士的满意度。同时也要倡导护士职业生涯规划,让护士了解医院情况,信奉医院文化,提高护士对医院的感情,以实现护士和医院的良性互动发展。

2.2 加强培训工作,完善培训体系 由于急诊科会涉及多个领域,同时也是病危重患者最为集中、抢救任务最为紧迫、急救患者最多的科室,因此在医院的各个科室当中,对于急诊科护士的要求最为严格,不但要求其具有过硬的急救技能、扎实的理论基础、良好的应变能力以及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外,还要求急诊科护士能够不断提升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5]。因此,必须要对急诊科护士的各项培训进行完善,尤其是给予新进护士进行体系完善、目标明确的培训,培训合格后才能上岗;护士长和老护士也应该接受相应的在职培训,从而提升急救護理的能力和素养。

2.3 建立健全急救护理制度 护理人员在进行急救时能够开展高效、合理的护理工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急救护理工作程序是否合理。合理有效的护理制度也决定着急救护理人员在进行合理分工、急救护理等工作的有效性。在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时,应对人员的分工保持严谨性和灵活性,从而保证可以有效应对各类突发情况,保证工作的衔接性,达到急救的要求。

2.4 提升急救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 由于急救护理工作的强度大、节奏快且时间没有规律,从而使得护士往往要承受更大的压力,这对护士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6]。所以,在日常工作中,护士长一方面应关注护士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提升,另一方面还要对护士的心理波动、心理素质的提升多加训练。

2.5 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 作为服务性行业,医院的服务中心是患者。因此,无论是哪个部门、何种岗位,各级人员都应对病人予以同情和理解,用热情、周到的服务为患者解决难题。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又是有效控制医疗纠纷发生率的重要方式[7]。护士既要努力和病人构建良好的沟通,为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奠定基础,还应和同事、领导之间建立和睦的人际关系,从而促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最终确保急救工作可以顺利、有效地进行。护理管理人员则应合理使用各自的权利对工作安排进行合理化调整、优化人际关系[8]。各级人员都应有一颗容纳的心,能够包容和自身性格存在差异的人,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积极为同事工作的开展创造有利的条件,最终达到各级人员都能够在团队中找到各自的位置,拥有高度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为整体工作质量和工作品质的提升而努力。

3 讨论

在各项工作中,若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得到更有效的释放和发挥,其服务品质和管理水平都将获得大幅度的提升。因此,各级护理人员不论是重大抢救还是日常工作,都要做到众志成城、团结一心、协同作战,在平凡的岗位为抢救生命争取时间,从而提升急诊科的抢救成功率。更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防止护患矛盾,有效控制医疗纠纷,提升病人对于医院的满意度。作为医院的窗口,急诊科以及急诊科护士的工作质量代表着整个医院的形象,对急诊科各级护理人员进行有效的教育及培训,为其发展提供空间和条件,一方面符合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精神,另一方面也为提升护理质量奠定了结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育存.急诊科护理纠纷原因分析与防范措施[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10):107.

[2] 尹冬梅,温冬娣,黄榕贞.急诊科护理文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10(9):95-96.

[3] 陈毓霞,金晔,张玉勤.急诊科护理带教工作的难点与改进措施[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29):7268-7269.

[4] 洁陈.急诊科护理纠纷的原因及防范措施[J].中国保健营养,2012(4).

[5] 黎东眉.急诊科护理工作中的护理隐患及防范措施[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24):277-278.

[6] 邱立新.急诊科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29):7128.

[7] 孙艳华,徐艳花,司马海娟.急诊科护理纠纷的防范措施[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4):364.

医院会诊制度与急诊抢救制度 篇4

1、凡遇疑难病例,应及时申请会诊。

2、科间会诊:由经治医师提出,上级医师同意,填写会诊单,一般在24小时完成,并写会诊记录。如需专科会诊的轻病员,可到专科检查。科间会诊,原则上由专科高年资医师承担,进修医师和无资质医师不能独立执行会诊。

3、急诊会诊:被邀人员随请随到。

4、科内会诊:7天不能确诊的,由经治医师或主治医师提出,科主任召集有关医务人员参加。

5、院内会诊:10天不能确诊的,由科主任提出。经医务科同意,并确定会诊时间,通知有关人员参加。一般由申请科主任主持,医务科要有人参加。

6、院外会诊:本院一时不能诊治的疑难病例,由科主任提出,经医务科同意,并与有关单位联系,确定会诊时间。会诊由申请科主任主持。必要时,携带病历。陪同病员到院外会诊。也可收集病历资料,寄发有关单位进行书面会诊。

7科内、院内、院外的集体会诊:经治医师要详细介绍病史,做好会诊前的准备和会诊记录。会诊中,要详细检查,发扬技术民主,明确提出会诊意见。主持人要进行小结,认真组织实施。

8、病情需要申请医技科室急诊检查者,主管医师填写申请单需经上级医师签名后送出,非急诊病例或病情需要者,一般不作急诊申请和床边检查。

9、门诊必须执行首诊科室、医师负责制。连续三次未能确诊者、危重病人应及时请上级医师复诊签字,涉及两个或多个科室,一时不能确诊者,应由挂号第一科和第一个接诊医师负责,确诊后方能转入另一科。

1 0、凡遇疑难门诊病例,应本着先科内、后科外,先院内、后院外的原则分别办妥会诊手续进行会诊。必要时门诊办公室可以出面组织会诊,协商责成科室收入院。

附:转诊制度

1、转院病种:对结核病(开放型)、麻疯病等特殊病种,因病房条件和病人管理问题,有关科室可提出转院申请。

2、转院程序:由经治医师提出,科内讨论或科主任审核,门诊病人经门办、住院病人经医务科或主管院长批准后方可转院,任何个人或科室不得自行决定转院,不得借故推诿病人,更不得为谋取私利向兄弟医院介绍病人。

3、对危急、重病人转院时,如估计途中可能加重病情或死亡者,应留院处置,待病情稳定或危险过后,再行转院。转院途中应有医务人员陪同。

4、病人如需要专科治疗,须经转入科同意,转出科写转科记录,并通知住院处。

5、兼有两种疾病或不易判断是哪种疾病时,应按主要疾病(或原收治科)确定收治科室,严防互相推委,延误治疗。

急诊抢救制度

1、抢救室设备要齐全,制度要严格,做到随时投入急救工作,在抢救当中需要各有关科室支持时,必须及时、积极地给予支持;病人需要转入病房时,要及时收容,严禁推拖,抢救科室有呼救权和转诊权。

2、一切急救用品施行“四定制度”(定数量、定地点、定人管理、定期检查、消毒及维修)各类仪器要保证性能良好、避免抢救时出现故障,抢救室物品一律不外借,值班护士要接班交班,并作记录。

3、参加抢救的医护人员要严肃认真,紧张而有序地工作,由主要的医师和护士长组织抢救,必要时科主任或院领导组织有关科室共同进行抢救,各级人员应听从指挥,既要明确分工,又要密切合作。

4、参加抢救人员必须穿工作服、戴口罩和工作帽,非参加抢救的人员,未经负责人允许,不得进入抢救室。

5、抢救工作中遇有诊断、治疗、技术操作等方面困难时,应及时请求上级迅速予以解决。一切抢救工作要求作好记录,要准确、清晰、扼要、完整,而且必须注明执行时间。

6、医护密切配合,完成自己所担负的任务,口头医嘱要求准确、清楚,尤其是药物的使用,如药、药量、给药途径和时间等,护士要复述一遍避免有误,并及时记录于病历上补开处方。

7、各种急救药物的安瓿、输液空瓶等用完后要集中放在一起,以便统计与查对,避免医疗差错。

8、病人经抢救后,如病情不允许搬动者,应留在抢救室继续观察与治疗,确定专人看护或经常巡视。

9.对已住院治疗的急诊病人要定期进行追踪随访。

10.抢救室物品使用后,要及时归还原处,清理补充并保持整齐清洁。

门急诊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篇5

为了加强门急诊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做好医院感染预防宣教和培训、监测与报告、预检分诊、预防和控制感染的基本措施、基于传播途径的预防措施、医疗废物处置等工作,特制定门急诊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1 呼吸卫生/咳嗽礼仪: 呼吸道感染患者佩戴外科口罩、在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盖住口鼻、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实施手卫生,并与其他人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的一组措施。1.2 安全注射(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

注射不伤及接受者和提供者,并且保障所产生的废物不对社会造成危害,因此要确保提供安全注射所需要的条件,并坚持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从事注射、穿刺、治疗、换药等无菌诊疗操作时,应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1.3 门急诊应配备合格、充足的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相关的设施和物品,包括体温计(枪)、手卫生设施与用品、个人防护用品、消毒药械及设备等。2 宣教和培训 门急诊工作人员的培训: 门急诊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应每年制定培训计划,并依据工作人员的岗位特点开展有针对性培训。培训内容为

a)门急诊医源性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特点,医院感染管理相关制度,基本的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如手卫生、标准预防措施、血源性病原体职业防护、个人防护用品的正确选择和使用、清洁消毒的方法和频率、医疗废物管理、多重耐药菌管理等,有疫情发生时,培训内容应包括相应的预防与控制知识及技能。

b)对门急诊从事医院感染管理的兼职人员,培训内容还应包括手卫生依从性观察、医源性感染病例监测等。

培训要求

a)所有人员均应参加岗前培训。

b)在岗人员应定期接受培训,每年至少一次,并做好记录。c)根据传染病疫情发生情况,及时接受针对性培训。

培训效果评估:每次培训后,宜对培训的效果进行考核或考查,形式包括现场抽问、填写考卷、现场操作等。

患者和家属、陪同人员的宣教

宜对进入门急诊的人员开展多种形式的宣教,可利用折页、宣传画、宣传海报、宣传视频等。宣传内容宜包括手卫生、呼吸卫生/咳嗽礼仪和医疗废物分类等。

对确诊或疑似经空气或飞沫传播疾病的患者,宜进行口罩使用方法和手卫生方法的培训。对确诊或疑似经接触传播疾病的患者,宜对患者和家属宣教相应的隔离措施。宜对留置透析导管、PICC导管、导尿管等侵入性装置的患者和家属宣教相应的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3 监测与报告 3.1 监测内容与频率 3.1.1开展医源性感染病例的综合监测和目标监测,如手术监测、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血透事件等。监测开始前应制定详细的监测计划、措施,每季度对监测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估和总结。监测过程应包括确定感染或其他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实施降低该危险因素的干预措施以及监测干预措施的效果。3.1.2开展手卫生依从性的监测,至少每季度一次。3.1.3开展环境卫生学监测。

3.2 医源性感染暴发或疑似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门急诊短时间内出现3例以上的症候群相似的医源性感染病例时,按要求及时上报并开展医源性感染流行病学调查,并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4 预检分诊

4.1 严格执行《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的规定,建立相应的预检分诊制度。

4.2 门急诊应做好预检分诊工作,设置预检分诊点(处),发现传染病患者,及时采取针对其传播途径的相应隔离措施。

4.3 发热腹泻门诊应分区挂号、候诊。

4.4 设置醒目标识、告示、指引牌等,指引确诊或疑似传染病患者至发热腹泻门诊就诊。4.5 对无条件收治的传染病,指引患者至有条件收治的医疗机构诊疗。4.6 人员管理

医务人员掌握标准预防和基于传播途径的防控措施,有疫情发生时,应接受针对性的培训和考核。

接诊患者时,应采取标准预防的措施。如怀疑其患有传染病时,应及时穿戴适宜的防护用品,并正确指导患者穿戴适宜的防护用品。疫情发生期间,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疾病传播途径穿戴相应的个人防护用品。5 门急诊预防和控制感染的基本措施 5.1手卫生

5.1.1.1 门急诊每间诊室均应设置手卫生设施,包括流动水洗手设施或速干手消毒液。

5.1.1.2 可能高频率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的诊室如换药室、皮肤科、耳鼻喉科、妇科、口腔科、发热腹泻门诊等应设置流动水洗手设施。

5.1.1.3 新建门急诊每间诊室均应设置流动水洗手设施。手卫生的指征应遵循的要求:

a)直接接触就诊者前,如查体。

b)清洁、无菌操作前,如穿刺、注射、配置药物等操作前。c)接触就诊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后。d)直接接触就诊者后。

e)进行上述操作时,如需使用手套,在戴手套前和脱手套后也应执行手卫生。手卫生的方法

5.1.1.4 手卫生方法包括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卫生手消毒或用皂液和流动水洗手。

5.1.1.5 当手上有血液、体液等可见污物时,接触确诊或疑似患艰难梭菌等感染性腹泻的患者,应使用皂液和流动水洗手。5.2 标准预防时个人防护用品的选用

5.2.1手套:

a)直接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或被其污染的物品时。b)接触黏膜、不完整的皮肤或其他有潜在传染性物质时。

c)直接接触患有经接触传播的疾病如多重耐药菌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等患者时。d)当工作人员皮肤感染或破损时。

e)常规皮下、皮内和肌肉注射可不戴手套。5.2.2 外科口罩:

a)对患者进行可能产生气溶胶的诊疗、护理操作(如吸痰、气管插管)时。b)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分泌物及排泄物喷溅时。

d)手术及麻醉等相关操作,护理免疫功能低下患者,进行体腔穿刺、留置导管、鞘内注射化疗药物等操作时应戴外科口罩。

e)近距离(<1米)接触确诊或疑似患有经飞沫传播疾病的患者时,应戴外科口罩。f)门急诊从事预检分诊工作的人员工作期间。g)候诊的呼吸道疾病患者病情允许时。5.2.3 医用防护口罩

a)接触经空气传播疾病患者或对经飞沫传播疾病患者进行可产生气溶胶的诊疗、护理操作时,应佩戴医用防护口罩。

b)在使用医用防护口罩前应进行密合性测试。5.2.4护目镜或防护面屏

a)对患者进行吸痰、气管插管等诊疗、护理操作,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分泌物及排泄物喷溅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屏。

b)接触患有经飞沫传播疾病患者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屏。c)使用护目镜时应佩戴口罩。5.2.5隔离衣

a)工作服或皮肤可能有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暴露风险时,应穿隔离衣,如直接接触大小便失禁患者。b)对免疫抑制患者或需要实行保护性隔离的患者实施操作时,如大面积烧伤、骨髓移植患者等患者的诊疗、护理时。c)即使重复接触同一患者,不宜重复使用隔离衣。

d)离开接受隔离患者环境前、操作完毕后应尽快脱隔离衣,并执行手卫生。5.2.6防护服

a)接触疑似或确诊为埃博拉病毒病、急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疾病时。b)接触新发传染病或突发不明原因传染病患者时。c)若隔离患者可能发生大面积喷溅时,如霍乱患者。5.2.7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的注意事项

a)工作人员应掌握个人防护用品(PPE)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b)在进行任何一项诊疗、护理操作之前,工作人员应评估人体被血液、体液或感染性物质暴露的风险,根据评估结果选择适宜的个人防护措施。注意使用适合个体型号的个人防护用品。c)摘除PPE时应避免污染工作服和皮肤。

5.3 安全注射

医务人员应掌握治疗和用药的指证,减少不必要的注射。注射应使用灭菌的、一次性使用的注射装置。

对患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患者实施注射时宜使用安全注射装置。

不应将同一个注射器、输液或给药装置用于多个患者,包括更换针头或通过中间管路给药,不应重复使用同一注射器抽取药物或稀释液。

使用后的注射针头等锐器应直接放入耐刺、密闭、防渗漏的锐器盒内。

5.4 医用物品的管理

诊疗过程使用的医疗用品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购入前应查验经营者资质和产品合格证明文件,并按照产品说明书和标签标示要求运输、储存、使用。

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腔隙,或接触人体破损黏膜、组织的诊疗器械、器具、物品应进行灭菌;接触完整皮肤、完整黏膜的诊疗器械、器具、物品应进行消毒。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用后应当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

按照规定可以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后应按照产品说明书、技术规范等要求选择适宜的方法进行清洁、消毒或灭菌。

应使用通过卫生安全评价的消毒剂和消毒器械,并按照使用说明书在有效期内规范使用。

5.5环境及物体表面清洁消毒:对不同污染程度的区域环境及物体表面进行清洁与消毒。门急诊环境污染程度可分为以下三区。

a)轻度环境污染风险区域,包括门急诊办公室、门急诊药房内部、挂号室内部等区域。

b)中度环境污染风险区域,包括门急诊大厅、挂号和缴费窗口、候诊区、普通诊室、心电图室、超声科和其他功能检查室等区域。

c)高度环境污染风险区域,包括采血室、换药室、穿刺室、注射室、耳鼻喉科诊室、感染性疾病诊室、肠道门诊、发热门急诊、门急诊手术室、口腔科、血透室、内镜室、化验室、病理科等区域。卫生间的环境及物体表面的清洁和消毒

a)工作人员开始清洁和/或消毒前,应穿戴好必要的个人防护设备。

b)应至少每日清洁或消毒一次马桶及其周边区、盥洗池、水龙头等,如果墙壁上有可见污物也应进行清洁和消毒。

c)对疑似或确诊有感染性腹泻的患者,宜在其使用后立即对卫生间进行清洁和消毒。空气净化措施的要求

a)普通诊室首选自然通风,自然通风不良可采用机械通风、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器或静电吸附式空气消毒器或其他经审核合格空气消毒器。应根据产品特性、使用区域空间大小配置适宜的消毒器。b)诊治患经空气或飞沫传播疾病的患者时,其诊室宜采用安装空气净化消毒装置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或使用空气净化消毒设备。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使用负压隔离诊室。

5.5 呼吸卫生与咳嗽礼仪

进入门急诊区域的所有人员应遵循呼吸道卫生与咳嗽礼仪 宜对患者开展呼吸卫生与咳嗽礼仪教育。

宜在就诊和等候就诊区域宜张贴呼吸卫生宣传画、发放或播放宣传资料。对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当其能够耐受时,应指导其戴口罩。应避免与有呼吸道症状患者的不必要近距离(<1米)接触。有呼吸道症状的工作人员在工作期间应戴外科口罩。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宜将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集中安排就诊。6 基于传播途径的预防措施

6.1 应执行预检分诊制度,尽可能早期识别有呼吸道症状、腹泻、皮疹、引流伤口或皮肤损伤等可能有活动性感染的患者。

6.2 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与防护措施。6.3 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接触传播的疾病及存在大小便失禁、伤口引流、未控制的分泌物、压疮、安置引流管或引流袋以及有皮疹的患者,应采取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措施。宜将上述患者安置至单独的诊室。患者离开后宜尽快对房间进行清洁和消毒。应指导感染性腹泻的患者使用专用的卫生间。6.4 飞沫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飞沫传播的疾病及A群链球菌感染治疗的最初24小时内,应采取飞沫传播的隔离与预防措施。

宜将患者安置于房门可关闭的诊室,特别是剧烈咳嗽和痰多的患者;或在候诊时要求患者佩戴外科口罩,并与其他患者分开,同时执行呼吸卫生和咳嗽礼仪。患者离开后宜立即对诊室进行清洁和消毒。6.5 空气传播的隔离和预防

空气传播的疾病及播散型带状疱疹等疾病的患者或免疫缺陷患者感染的局部带状疱疹,应做好空气传播的隔离和预防措施。宜与普通门诊分开。

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宜尽快将患者安置于负压隔离诊室。

对确诊患者,病情容许且能耐受时应戴外科口罩,并执行呼吸卫生和咳嗽礼仪。

如果没有负压隔离诊室,应将患者安置于房门可关闭的单间;要求患者在院期间佩戴外科口罩,口罩湿润时应更换。无条件收治时,应尽快将患者转诊至有条件接收此类患者的医疗机构。患者离开后,该隔离间宜静置一小时以上,但也可根据实际通风次数缩短时间;并对诊室进行清洁和消毒,如果医务人员必须进入房间,应佩戴医用防护口罩。废物处置

7.1 医疗废物应遵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进行分类、密闭运送,相关登记保存3年。与集中处置单位的交接联单需保存5年。

7.2 门诊公共区域应放置生活垃圾桶,内装黑色垃圾袋。但特殊科室如:检验科抽血室、注射室等周边患者可能丢弃医疗废物的区域应放置医疗废物桶,内装黄色医疗废物袋。

7.3 门诊换药室、抽血室、注射室、耳鼻喉科诊室、妇科诊室、感染性疾病科诊室等可能进行诊疗操作的房间应放置医疗废物桶,内装黄色医疗废物袋,其余诊室宜放置生活垃圾桶。

7.4 盛放医疗废物的包装物和医疗废物桶应符合《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标准和警示标识规定》的要求。

8、门急诊应完善以下医院感染管理相关制度

c)d)e)f)g)h)i)j)k)l)

门急诊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及其职责 门急诊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医院急诊科制度 篇6

1、急诊预检分诊工作必须由熟悉业务,责任心强的护士担任。

2、预检护士必须坚守工作岗位,临时因故离开时必须由护士长安排能胜任的护士替代。

3、预检护士应热情接待每一位前来就诊的患者,简要了解病(伤)情,重点观察体征,进行必要的初步检查及化验并记录,尽量予以合理的分诊,遇到分诊困难时,可请有关医生协助。

4、根据病情轻、重、缓、急,优先安排病情危重者诊治。急危病人一般先抢救后挂号。

5、对危重患者,一边予以紧急处理,一边及时通知有关医护人员进行抢救。

6、遇有严重工伤事故或成批伤病员时,应立即通知科主任及医务处组织抢救工作。对涉及刑事,民事纠纷的伤病员,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医院急诊科制度 篇7

关键词:急诊科,护士,压力源

压力源 (stressor) 是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压力反应的任何需求或刺激[1]。如果个体评估该刺激超出了自身的应对资源就会产生压力, 威胁到身心健康。急诊科作为医院的窗口, 是医院最繁忙、最赋予挑战的岗位。急诊病人以危、急、重、复杂为特点, 急诊科护士面对急诊的特殊人群, 身处特殊环境, 肩负着抢救病人生命的特殊使命, 承受着内外环境的双重压力源。然而, 以往有关临床护士的压力源研究较多, 很少涉及急诊护士的压力源研究。为此, 本研究探索急诊护士的压力源, 为减少急诊护士压力源, 缓解其工作压力提供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长沙市5家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工作的143名护士。

1.2 研究方法

采用自评式问卷的调查方法。纳入标准:了解并同意参与本次研究者。共发出问卷143份, 收回有效问卷共124份, 有效回收率为86.7%。资料收集时间为2006年12月~2007年2月。

1.3 测量工具

1.3.1 一般资料问卷

包括研究对象的年龄、工龄、文化程度、技术职称等内容。

1.3.2 急诊科护士压力源量表

急诊科护士压力源量表是在阅读文献的基础上, 参阅了国内外工作压力量表, 并根据急诊科的情况由作者在李小妹[2]的“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基础上进行适当修改而成的。该量表由45个条目组成, 分为6个维度: (1) 病人护理; (2) 工作环境及资源; (3) 管理及人际关系; (4) 护理专业; (5) 工作量及时间分配; (6) 晋升及奖励。采用1~4级评分法, “1”没有压力, “2”轻度压力, “3”较大压力, “4”很大压力, 得分越高说明该条压力源所带来的压力程度越大。

本研究测得急诊科护士压力源量表各亚量表的信度系数 (Cronbach:α) 分别为:病人护理, 0.873;工作环境, 0.804;管理及人际, 0.881;护理专业, 0.872;工作量及时间, 0.850;晋升及奖励, 0.873。效度系数为0.937。

1.4 统计分析方法

本研究所有的数据均输入统计软件包SPSS13.0, 采用频数、百分数、最大值、最小值、均数、标准差、方差来进行处理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状况

2006年12月~2007年2月, 长沙市5所三甲医院143名急诊科护士参与了本次问卷调查, 年龄22~54岁, 平均年龄为28.77岁。从事急诊科工作年限平均为9.08年, 最高为35年, 最低为0.5年。文化程度最高为硕士, 占1.6%;本科33.9%;大专55.6%;中专8.9%。职称最高为副主任护师, 占1.6%;主管护师22.6%;护师39.5%;护士36.3%。

2.2 急诊护士自评的前10项压力源

急诊护士自评的前10项压力源分别归属于“病人护理”、“护理专业”、“工作环境及资源”、“工作量及时间分配” (表1) 。位居首位的压力源是“病人及家属的不礼貌行为:漫骂、不合理要求、打人等”, 其次是“需要接触有传染性或潜在传染性的病人”。

2.3 急诊科护士压力源在各维度的分布

由表2可见最高的维度为病人护理, 最低为病房管理。

注:各维度之间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F=10.240, P<0.01。

3 讨论

本研究表明急诊科护士的压力来源主要是来自“病人护理”, 它在各种压力因素中位居首位 (占50%) 。文献[2]对临床科室的护士研究显示, “护理专业及工作方面”为主要压力源。此结果说明, 在急诊科特殊的环境下, 护士面临的压力源不同于临床科室。其中“病人及家属的不礼貌行为:漫骂、不合理要求、打人等”, 以及“需要接触有传染性或潜在传染性的病人”分别居压力源第一、二位, 这在以往的研究中尚未见报道。

急诊病人以危、急、重、复杂为特点, 急诊护士往往忙于急诊救治, 没有足够的时间跟病人及家属进行有效沟通。急诊病人及家属由于突如其来的病情变化, 身心处于高度的应激状态, 情绪容易激动。当急诊的治疗、检查、检验得不到满意的处理, 等待检查化验的时间较长, 病人及家属的期望值得不到及时满足等, 就容易趋怒于护士。如果护士静脉穿刺不成功, 稍有不慎, 粗心、疏忽大意等, 容易导致护患矛盾甚至招致病人及家属的漫骂殴打[3]。近几年来医疗模式的改变、资源重新分配, 病人及家属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度下降, 个别社会舆论的错误导向, 法制的不完善, 导致医务人员在受到人身攻击时得不到法律的保护。以上种种, 导致“病人及家属的不礼貌行为”成为护士首位压力源。

另一方面,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慢性传染病死灰复燃, 新型传染病出现, 如肺结核、SARS、禽流感、艾滋病等。曾有报道[4], 在美国被艾滋病感染的卫生工作者中, 护士占63%, 说明护士受感染的危险最大。在急诊抢救和处理时, 护士往往首当其冲。这些疾病早期的隐蔽性及其传染性, 无形中增添了护士潜在感染的可能。目前, 医院对医务人员职业感染的关注尚处于初步阶段, 甚至基于减少资源消耗, 连必要预防的一些基本措施尚未到位。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5], 当“生理需要”被满足之后, “安全的需要”将成为最重要的需求。急诊科护士在工作中最需要得到的是人身安全保障, 这是最基本的需要[6]。

临床护理工作是一种专业性的以特殊人群为服务对象的工作, 具有轮流倒班的特点, 是兼体力与脑力劳动的职业, 而且是需要连续对病人进行监护和照顾, 这种工作特点扰乱了护士的生物钟节律。同时, 周末及节假日必须轮流值班, 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护士心理和家庭之间的矛盾, 以及工作与家庭生活中不同角色转换间的冲突。因此, 频繁的倒班成为急诊护士第三位压力源。

危重病人多、病种杂、病情变化难以预料成为“病人护理”中第四位的压力源。与医院其它临床科室相比, 急诊科危急重症病人多, 病情复杂, 变化莫测, 护士饱受病人生与死的各种考验。治疗技术的局限, 医学未知领域的挑战, 有时倍感无助、无奈与徬彷。因此, 危重病人多、病种杂、病情变化难以预料成为护士的主要压力源[7]。同时, 由于危重病人多、病种杂、病情变化难以预料, 因而护士担心工作中易出差错而影响病人生命安全, 导致担心工作中出差错成为护士的另一主要压力源[8]。

本次研究“工作量太大”排在第十位, 与DEBRA[9]及吴欣娟等[10]报道, 工作量太大排在第一位有所不同。“工作量大”是护理工作的一大特点, 特别是在遇到重大意外发生时, 但相比其它更重要的关于“病人及自身安全”而言, 急诊科护士认为工作量大带来的压力居后。导致与该研究不同的可能原因是, 后者研究对象大多数工龄在3年以下及新毕业人员, 工作的熟练程度、应急的能力相对较差些, 对病人的护理包括如生活护理、转运、康复、饮食治疗集护士于一身等有关。相反, 本研究中63%以上的护士高学历、高年资, 处理急诊病人游刃有余, 工作效率高, 同时技术性较低的劳动如铺床、生活护理等转由护工承担, 减少了护士一部分工作量;另一方面, 这也说明急诊护士能吃苦, 有很强的职业责任感, 将救死扶伤作为己任, 任劳任怨!然而, 长期超负荷工作, 势必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 带来医疗隐患, 管理者仍不应忽视这个问题, 应合理增加编制, 从源头减少护士压力。

急诊科护士感到压力较小的前5项压力源为:缺乏相应的经验和技能、同事之间缺乏友好合作的关系、同事之间缺乏理解和合作、对环境不熟悉及专业知识缺乏。本研究对象中, 大专以上学历占91.1%, 护师及主管以上占63.7%, 这说明三级甲等医院的护士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 丰富的经验与娴熟的技能, 同时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

4 小结

本研究显示急诊科护士面临来自病人、环境及自身工作的各种压力源, 而且在新的医疗环境下, 三甲医院急诊科护士面临的主要压力源已经发生根本的改变。为此, 研究者建议, 医院管理者应注意急诊护士的工作压力对护理工作的不利影响, 在优化医疗服务环境, 构建健康和谐医患关系, 加强职业防护措施, 合理配备人力资源, 建立合理人力应急预案等方面, 应有强有力的举措;同时能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 缓解护士的心理恐惧;引导急诊科护士使用有效的应对方式, 正确面对压力源, 缓解工作中的压力, 促进急诊科护士的身心健康, 为急诊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LAZARUA RS, FOLKMAN S.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J].Newyork Springer, 1984:11-21.

[2]李小妹, 刘彦君.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溃感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00, 35 (11) :645-649.[2]LI XM, LIU YJ.Job Stressors and Burnout among Staff Nurses[J].Chinese Journal of Nursing, 2000, 35 (11) :645-649.Chinese

[3]WEI HY, GAO YL, FENG XG.The potential legal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during Pre-hospital care[J].Modern Nursing, 2005, 11 (1) :98.Chinese

[4]CUI SM.Occupational hazards and self-precautions in Nursing[J].Journal of Qiqihaer Medical College, 2004, 25 (3) :332-333.Chinese

[5]MASLOW A.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M].New York:Harper and Row, 1954.

[6]DENG QY, ZHANG GQ, LI YL, et al.Investigation and Coun-termeasure of Mental Status in Nurse of Emergency Department[J].Journal of Nursing Science, 2005, 20 (11) :73-75.Chinese

[7]Hawley MP.Sources of stress for emergency nurses in four urban Canadian emergency departments[J].Journal of Emergency Nurs-ing, 1992, 18 (3) :211-216.

[8]LASHINGER HK, FINEGGAN J, HAMIAN J, et al.Testing Karasek's damands control model in estructured healthcare set-ting:effective of job strain on staff nurses quality of work life[J].Journal of Nursing Administrsion, 2001, 31 (5) :233-243.

[9]DEBRA SH.Work-Related Stress of Registered Nurses in a Hospital Setting[J].Journal for Nurses in Staff Development, 2004, 20 (1) :6-14.

美国医院急诊亲历记 篇8

这次本来就是一般感冒,手头正好有国内的“白加黑”,就吃了。体温下来了,但是肚子不舒服,接着就发现消化道出血,赶紧去医院。我大概上午10点到达医院急诊室、出示保险。一进候诊室,吓了一跳,等候的病人一大屋子,这也叫急诊?只好耐心地等。突然一个黑人姑娘浑身颤抖,口吐白沫的就要倒下去,旁边护士一个箭步冲上来扶住她,几个护士蜂拥过来把她送进抢救室。我慢慢地看出了门道,原来旁边总有一个护士看着,谁坚持不了,要倒下去了,就叫人过来抢救。这里的急诊是如此安排优先次序的。随着这些人在我面前前仆后继地倒下去,我开始着急起来,照这个样子倒下去,什么时候轮到我呀?可我偏偏不晕不颤的稳如泰山,只好让别人先进去,大概晚上6点才轮到我,看急诊,等就等了8个小时!

急诊室有两排床,当中是1米多的过道。床之间用白色的布帘隔开。感觉上像国内早年大澡堂子的休息室。一个黑人医生过来问话,检查,下胃管,通肠镜,使用的都是在国内常见的器具,折腾了半天,他疑惑的说,没有什么问题呀,要不然你先回去观察一下?这时候已经超过半夜,一天不吃不喝,我早就坚持不住了,赶紧答应回家。明知道病得不轻,到了医生这里却查不出问题,多少觉得有点郁闷,悻悻地回家。

您可能知道,一般情况下,如果不是创伤性消化道出血,只要不吃不喝,是不会出血的,所以一天在急诊室里耗着,就没有症状。现在回家后吃了喝了,自然就有问题,赶紧打电话给保险公司。一位小姐立即把病历调出来,然后严肃地说,仔细听清楚,放下电话立刻打911,叫救护车!我知道不远处就有救护车站,所以,想换好衣服再打911,形象也要注意嘛。可那位小姐1分钟不到就打来电话质问,你打911了吗?我说马上打,她居然急了,她要亲自打911,问我住的什么房子,听说是高层公寓,又问是否有电梯。我刚刚放下电话,就听到救护车的声音远远地传过来,真快!急救人员一进门,就问病人在哪里,听说是我,而且好好地站着,好像有些失望。我和他们一起走出大楼,天还没亮,好家伙!外面红的、蓝的警灯闪成一片。一辆救护车,一辆装备有通天梯的消防车,还有一辆警车准备截断交通。不好意思,惊动了这么多人。救护车呼啸着向医院跑,看到路上的车纷纷让道,我心里暗暗得意,美国总统上班也不过如此吧。

急诊室是一间明亮整洁的大厅,当中是一个监控中心,靠墙一圈是开放式急诊病床,用隔音板隔开。我一进去,各种监控装备开动,身上到处连接上电线电缆。我后悔没有买这个医疗保险,贵是贵,可是急诊室的条件和另外一家比较,差距也太大了。美国法律不允许歧视,但是,医疗保险的保费差别决定着你可以享受的医疗水平。救护车是就近原则,所以送到这里,但是需要得到自己保险公司的同意才可以进入病房治疗。因为采用救护车protocol,又是一级护理,由一个护士小姐专门照顾,不允许家属探望,而且需要通过护士传达电话。老婆一阵问候以后好像还意犹未尽,就听护士说,我知道你要说什么,你要说“我爱你”对吧?So Sweet!

上一篇:少年风采中考作文下一篇:伊索寓言故事《发现金狮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