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教师演示实验的作用

2024-08-11

发挥教师演示实验的作用(精选8篇)

发挥教师演示实验的作用 篇1

化学是在大量实验基础上建立起的一门自然科学,以实验促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关键。演示实验,是教师通过实际的实验演示,引起学生观察、思维,从而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使学生认真、仔细、全面地观察实验现象,从中发现问题,把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形成准确的概念和理论。同时,演示实验也是初中化学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学生实验和家庭小实验。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学生能从演示实验中获取重要的第一手的感性材料。化学重要概念的形成和理解,学习兴趣的调动和保持,思维的启迪和科学品质的培养都离不开演示实验。总之,演示实验对课堂教学有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化学演示实验的作用,我认为从以下做起:

一、演示实验要有明确的实验目的,才能有的放矢

化学课堂演示实验本身具有现象新颖、丰富多彩的特点。这就使得许多学生在观察演示实验时,只顾看热闹,常常表现的异常兴奋,不能很好地将实验现象和课堂联系起来。因此在演示实验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本演示实验的目的,做重点观察。经常这样做能促使学生通过演示实验不断提高自我观察、自我思考、自我获得进步的知识技能,并不断掌握科学的观念、方法及实验创新的原则、技巧等方面的能力。

二、演示实验教师一定要先做,确保演示成功

实验现象往往受某些因素的影响,如果这些影响因素不能排除,演示实验就得不到预期的效果。如化学药品在长期存放中有可能变质,或浓度的变化,或其他方面的原因都有可能影响到实验的成败。所以在演示前,教师必需对该实验涉及到的仪器、药品、操作步骤作周密安排,精心策划。对于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故障做到心中有数并有应对措施。

三、演示实验现象要明显,面向全体学生。

演示实验的最基本的要求是能让所有的同学不仅都能看到而且都能看清楚,获得第一手的感性材料,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一些与实验内容有关的实验现象或其他方面的比如:“启迪学生的思维或验证重要的原理等等”。如果只是让前排的同学看到了或某几个同学看到,而其他同学都看不清或看不到实验现象,那么该实验就没有面对全体学生,该演示实验可以说是不成功的。要想让实验现象明显,教师课前对该实验一定要有充分的准备,准备全了,准备足了,并尽可能估计到该实验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提前克服,把握好实验时间。如果课本实验现象确实不够明显,应设法改进或寻找替代实验。

四、演示实验操作要有示范性,起到引领作用。

演示实验中,教师的操作要正确、规范,演示要有条不紊、镇静自若,即使有一点小小的问题也绝不能放过,这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操作技能、操作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学习作风以及良好的心理品质等都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比如:“在做氢气燃烧引发的爆炸实验时,教师首先不能有恐惧的表现。”再如:“做浓硫酸的脱水性实验时,教师也要从从容容,丝毫都不能表露出胆怯的心理。”给学生演示,自己要泰然自若。教师在介绍实验仪器、描述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时,语言必须准确,不能用摸棱两可的语言来表述,不能用方言和土语,要用化学语言来表述。

五、演示实验的设计要有趣味性,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化学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演示实验往往都很有趣,把这些演示实验稍作改动增加其趣味性,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有了好奇心,头脑中就有一些想法,就急于想知道“是什么、为什么、或会怎么样等等”这样或那样的想法,这时他们就有了探究的好奇心,有了好奇心,教师在这时加以正确引导和鼓励以激起他们强烈的探究欲,就好比一石激起千层浪,让思想的浪花产生涟漪。教师在演示的同时指导学生学会观察,不断启发提问,提出的问题应处在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对其可望又可及,能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并有一定的情趣,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分析、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做实验。

六、演示实验要有启发性,能发展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的能力

对于刚接受化学启蒙教育的初中生来说,实验观察的形成是不自发的,主要靠教师的引导和启发。要让学生积极主动探索,强化学生的思维。例如:“实验室氧气制取”的实验中,教师可以设置如问题启发学生思维:

①如何检验装置气密性?根据什么原理?

②如何安装实验装置,有什么顺序?

③用高锰酸钾制氧气为什么瓶口放棉花?

④待有气泡放出时,能不能马上收集,为什么?

⑤排水法收集时,实验结束后先撤酒精灯还是导气管?

⑥怎样证明收集的是氧气?

如果将上述问题能过思维训练而得到答案,那么其他制备和性质实验学生会知道怎么进行实验,要考虑哪些?注意什么?逐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发挥教师演示实验的作用 篇2

一、运用物理演示实验, 提高物理教学效率

1. 运用演示实验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 运用一些对学生来说富有新鲜感、新奇性的演示实验, 可以增添课堂生趣, 迅速吸引学生目光.在学生处于兴奋、疑惑之时, 教师趁机将问题的“彩球”抛给学生, 可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 引领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2. 运用演示实验形成表象, 帮助学生积累感性认识

物理教学中有好多概念和规律的学习, 倘若用语言表述的手段向学生讲解, 学生往往会理解不清楚、不透彻, 从而让知识的学习变得枯燥乏味, 使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厌烦心理;而如果借助实验, 就会将现象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学生眼前, 学生会迅速理解并掌握, 学习起来兴味盎然、劲头十足.例如, 在“光的反射和折射”教学中, 笔者运用激光光源演示光的反射和折射的现象, 学生一目了然, 学得轻松愉快.对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悉的、很难看到的, 尤其是与学生的经验相抵触的现象, 教师更应该借助演示实验, 形成表象, 让学生获取感性知识, 纠正经验上的错误认识,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 科学掌握物理规律.

3. 运用演示实验训练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 建立正确概念

教师的演示实验具有可控制性, 实验之前教师能够根据教学需要, 有目的地选择实验内容, 设计实验程序, 有的放矢地把需要呈现出来的现象展示在学生眼前.因此, 演示实验不仅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掌握相关物理知识, 还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和应用学过的物理知识.例如, 在执教“升华”这一教学内容时, 为了更形象地说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现象, 可以采用“碘的升华”这一演示实验:加热后, 烧杯中的碘消失了;冷却后, 玻璃片上出现了碘粉沫.如果条件许可, 还可以用干冰的升华产生缕缕青烟, 来帮助学生理解固体的升华.通过对演示实验的仔细观察, 可以丰富学生的感知,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会得到训练, 相关的物理知识也得以巩固和应用.

4. 运用演示实验传授实验技能, 培养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品质

演示教学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演示实验中教师要将实验中使用的仪器向学生进行介绍, 还要将相关的实验方法、实验步骤及需要形成的实验技能向学生讲解与传授;同时, 教师通过演示实验, 还可将自己操作过程中表现出的实事求是的探究品质及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态度真切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使之在今后的动手实验中也能够注意培养自己这种品质与态度.诸如天平的使用、数据的读取、安培表及伏特表调零、电路的连接等操作性活动, 都是培养学生实验基本技能和科学探究品质的依托.

二、运用物理演示实验需要遵循的原则

1. 周密性原则

周密性原则是实验取得成功的前提.演示实验是搞好物理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手段, 教师在备课时要对选用的演示实验进行一番周密的研究与准备.不能认为实验内容简单或熟手而不去细致地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以至于在课堂上出现准备不周、操作失误等情况.教师在课前, 一要准备好与实验相关的器材;二要反复尝试操作, 达到熟练程度.对于演示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要有预见, 并预设好相应的解决方法.

2. 规范性原则

规范性原则是实验取得成功的保证.遵循这一原则务必要做到两点:一是教师介绍实验的语言要准确, 二是操作规范.不管是对实验仪器的介绍, 还是对实验步骤的讲解及对实验结论的总结, 教师要坚持用标准的普通话来表述, 做到准确、规范, 不能含糊其辞甚至出现科学性的错误;否则, 会影响学生正确认识仪器、理解概念、掌握定律.比如, 在介绍仪器时不能随意更改仪器名称, 不能把类似的仪器混为一谈.在总结实验结论时, 措辞更要正确、科学, 不能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3. 互动性原则

发挥教师演示实验的作用 篇3

化学演示实验课堂教学实验内容化学教学是一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教师在课堂上的演示实验尤其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学生对该科的学习和发展。化学的教学过程,离不开实验,课堂演示实验是化学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辅助手段。正确、合理地使用演示实验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地接受新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可显著提高教学效率。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重视的是对化学实验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强调的是化学仪器使用的规范性,所以不肯“花时间”去做相关的演示实验,或者受学校条件的限制,常常变做实验为讲实验,变学生实验、边讲边实验为演示实验。如何做好演示实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总结出一些改进策略。

一、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

实验为主的学科最快乐的学习方式是在“做”中学和在“玩”中学。课堂中如果让学生由看实验到做实验,由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他们对化学学习有持续的兴趣和积极性都会大大增强。在条件许可时,应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动手实验。对于一些危险性小,操作容易的实验,采取“老师搭台,学生上台表演”的办法,让学生来做。

【案例1】在进行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对比教学中,将教师的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Na2CO3与NaHCO3分别与盐酸的反应,学生能十分明显地看到两支试管中马上都有气体产生,且NaHCO3产生气体的速率比Na2CO3快。师生分析实验得出结论后补充实验:往Na2CO3与NaHCO3溶液中分别逐滴滴入盐酸,观察现象。学生马上发现与前一个实验现象不同,即在Na2CO3溶液中开始没有现象,后来才产生气泡。这是为什么?我及时提出问题。这一不同现象唤起了学生的探索欲望,通过引导,学生共同分析、讨论,最终得出了正确的解释结论。

二、设计探究实验,激活课本实验

中学化学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大多为实证性实验,在教学过程中直接演示的话,学生只是被动地观察教师操作和实验现象,主动地参与、思考较少,这样不利于学生对化学实验现象的本质进行探索,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科学素养的形成。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多变实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

【案例2】从“含氮的化合物中硝酸的性质中”一课在生产生活中所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得到的思考。

[实验1]首先将一片铜片,放到试管的底部,之后再用一个分液漏斗中加入2毫升的浓硝酸进去,这样的目的,就是能将反应产生的气流通过放在水槽中的集气瓶收集起来,当完成这些步骤的时候,开始观察实验的一些现象。

[实验2]在分液漏斗中再加入5毫升的水,然后将硝酸进行稀释,完成之后,继续收集气体,观察实验所产生的现象。而这个环节也可以通过一些提供的药品而从而将这个实验设计成為“实验性探究”。这是因为,在设计的实验当中,可以利用这些提供的药品来通过实验来检验硝酸具有的强氧化性。应该应用的药品主要有浓硝酸、稀硝酸、铝、铁、铜、碳、氢氧化钠溶液。

学生设计1:铝和铁在浓硫酸中会发生钝化的现象,那由此推想铝和铁在浓硝酸当中会不会发生一些反应,会不会出现钝化的现象呢?

学生设计2:氢氧化钠的溶液应该是作为尾气处理的,因此,就可以将铜、铁、铝、碳和浓硝酸与稀硝酸分别发生反应,然后观察可能发生的实验现象。

同学们讨论得很热烈,最后老师进行点评,分各小组进行实验验证结论,最终总结了浓、稀硝酸的强氧化性。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不仅能够很好地掌握新的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还没有忘记和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迁移和对比,通过硝酸和硫酸的对比,同学们知道了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拉大实验过程,增加实验内容

课本上描述的操作实验,很多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使学生很容易造成知识上缺陷。因此有必要的对一些实验进行实地的拉大和添补,想法让学生可以从多层次,多方位的去理解实验。

【案例3】在学习SO2的化学性质时,可补充SO2的“喷泉”实验。

在干燥的空矿泉水瓶中收集满SO2气体,用单孔胶塞塞紧。实验时,用手挤压矿泉水瓶,让少量气体进入品红溶液,由于矿泉水瓶中的压强减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烧杯中的品红溶液会进入矿泉水瓶,形成美丽的喷泉。此实验利用了SO2的水溶性和漂白性设计演示实验,当学生看到形成喷泉时,会异常兴奋。同时设疑“SO2为什么能形成喷泉?”“喷泉的颜色为什么变成了无色呢?”不但能增强实验的鲜明性,而且能增加实验的趣味性。

四、利用“突发状况”,拓展学生思维

一般在课堂上的演示实验,教师在课前都会重复准备,做到“万无一失”,朝着既定的教学路线进行。但是如果所有问题都是从教师思维水平出发,一切都按着正确的思路进行,就难以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启迪和印象。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一些实验的突发状况,适当的调整实验过程,灵活地运用实验教学方法,创设必要的情景,时时注意激发学生沉睡的兴趣,使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实验教育活动中。

【案例5】课堂上演示“苯萃取溴”的实验时,实验的结果显示为正常,这就表明了在苯中加入了溴水之后液体开始分层。在分层之后,苯将处于上方的位置,而呈现浅黄颜色的溴水在处在下方的位置。而通过振荡之后,下层的液体就会转变成无色,上层的液体就呈现出黄色的状态。并且,在做完这个实验之后,并没有将这些混合液倒掉,而是将橡皮塞塞好之后放到试管架的位置上,接着观察现象。下课后,前排学生忽然跑过来跟我说“上层的黄色褪掉了,呈现乳色不透明状。”怎么会这样呢?我并没有直接回答他,而是让这个学生组织几个同学在课外一起来探究。这几个学生一起查阅资料,设计实验,还亲自去实验室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l]首先,取出两支试管,然后向其中一支试管当中加入大约2毫升的浅黄色的溴水,然后再继续加入大约3毫升的苯。然后向另一只试管当中加入大约2毫升的溴水和大约3毫升的四氯化碳。在完成这些步骤之后,再同时振荡这两支试管,然后观察反应。等待液体出现分层的情况之后,再分别用塞子将试管口分别塞好。然后将这两支试管拿到日光灯下进行照射,在完成这个过程之后,观察实验现象,并要记录一下光照的时间。

实验现象:在光照达到40分钟左右的时候,第一支试管中的苯和溴的混合液中的黄色将会全部褪去,现在第一支试管中会呈现出一种乳白不透明的状态。而第二支添加了溴水和四氯化碳的试管中在经过四十分钟的照射之后混合液的黄色基本不会发生改变。

实验结论:苯和溴的单质可以在光照的条件下发生反应。

[实验2]先取出两支试管,然后分别向这两支试管当中加入越2毫升的浅黄色的溴水和3毫升的苯。在加入完成之后,同时振荡两支试管,当液体出现分层的情况之后,用塞子塞住试管口,然后放置到暗处,对这两支试管进行观察。将其中一支试管在一个小时之后就取出,并观察实验的现象。然后将另一支试管在放置24小时之后再拿出,然后再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在两支试管当中的溴和苯的混合液都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实验结论:苯与溴单质在没有光照条件下不易发生反应。

最后得出结论:苯与溴单质在光照条件下发生了反应(应为取代反应),苯与溴单质在没有光照条件下不易发生反应。

高一物理教师演示实验 篇4

油膜面积的测量:油膜形状稳定后,将玻璃板放在浅盘上,将油膜的形状用彩笔画在玻璃板上;将玻璃板放在坐标纸上,以1cm边长的正方形为单位,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数出油膜面积的数值S(以cm2为单位)。

由d=V/S算出油膜的厚度,即分子直径的大小。

2加速度和力的关系加速度和质量的关系两个相同的小车并排放在光滑水平桌面上,小车前端系上细线,线的另一端跨过定滑轮各挂一个小盘,盘里分别放有不同质量的砝码。

小车所受的水平拉力F的大小可以认为等于砝码(包括砝码盘)的重力大小。

小车后端也系有细线,用一只夹子夹住两根细线,控制两辆小车同时开始运动和结束运动。

由于两个小车初速度都是零,运动时间又相同,s=21at2∝a,只要测出两小车位移s之比就等于它们的加速度a之比。

实验结果是:当小车质量相同时,a∝F,当拉力F相等时,a∝1/m。

实验中用砝码(包括砝码盘)的重力G的大小作为小车所受拉力F的大小,这样做会引起什么样的系统误差?怎样减小这个系统误差?3.卡文迪许实验左下图是卡文迪许扭秤实验的示意图。

其中固定在T形架上的小平面镜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利用光的反射定律可以把T形架的微小转动放大到能够精确测量的.程度。

设小平面镜到刻度尺的距离为L,T形架两端固定的两个小球中心相距为l,设放置两个大球m/ 后,刻度尺上的反射光点向左移动了Δx,那么在万有引力作用下,小球向大球移动了多少?

4.描绘单摆的振动图象对同一个单摆,如果两次拉出木板得到的图形分别如a、b所示,说明两次拉木板的速度之比为3∶2。

对摆长不同的单摆,如果两次拉木板速度相同,说明摆的周期之比为3∶2,摆长之比为9∶4。

5.波的叠加在一根水平长绳的两端分别向上抖动一下,就分别右两个凸起状态1和2在绳上相向传播。

它们在相遇后,彼此穿过,都保持各自的运动状态继续传播,彼此都没有受到影响。

观察一下:在它们相遇过程中,绳上质点的最大位移出现在什么位置?每个点都有可能达到这个位移吗?在同一根绳子上,各种频率的波传播速度都是相同的。

6.扩散现象装有无色空气的广口瓶倒扣在装有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广口瓶上,中间用玻璃板隔开。

抽去玻璃板,过一段时间可以发现,两种气体混合在一起,上下两瓶气体的颜色变得均匀一致。

a b m1 m2 F1 F2 扩散现象也证明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

从热力学第一定律分析一下:设环境温度不变。

在扩散过程中,瓶中气体将吸热还是放热?这个实验也证明扩散现象有方向性。

7.绝热过程,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用打气筒向容器中打气到一定压强,稳定后读出灵敏温度计的读数。

打开卡子,气体迅速冲开胶塞,温度将会明显降低。

(ΔU=Q+W,作用时间极短,来不及热交换,是绝热过程,因此Q=0,而W为负,所以ΔU必然为负,即气体内能减小,温度降低)。

迅速向下压活塞,玻璃气缸内的硝化棉会燃烧起来(ΔU=Q+W,也是绝热过程,Q=0,W为正,所以ΔU为正,气体内能增大,温度升高,达到硝化棉的燃点,因此被点燃)。

这就是柴油机的工作原理。

8.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静电计是测量电势差的仪器。

指针偏转角度越大,金属外壳和上方金属小球间的电势差越大。

在本实验中,静电计指针和A板等电势,静电计金属壳和B板等电势,因此指针偏转角越大表示A、B两极板间的电压越高。

本实验中,极板带电量不变。

三个图依次表示:正对面积减小时电压增大;板间距离增大时电压增大;插入电介质时电压减小。

由UUQC1知,这三种情况下电容分别减小、减小、增大。

因此可以确定C和S、d、ε的关系是dSC。

思考:如何测量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压?9.磁电式电表原理圆柱形铁芯的作用是在磁铁两极和铁芯间生成均匀地辐向分布的磁场。

不管线圈转到什么角度,线圈平面都跟磁感线平行,线圈受到的安培力矩的大小只跟电流大小成正比。

线圈绕在铝框上,线圈的两端分别和两个螺旋弹簧相接,被测电流由这两个弹簧流入线圈。

铝框可以起到电磁阻尼的作用。

指针偏转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

因此根据指针偏转方向,可以知道被测电流方向。

10.研究电磁感应现象首先要查明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和电流方向的关系(方法与画电场中平面上等势线实验相同)。

电键闭合和断开时、电键闭合后滑动变阻器的滑动触头移动过程中、电键闭合后线圈A在B中插入、拔出时,都会发现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说明有电流产生。

而电键保持闭合、滑动触头不动、线圈A 在B中不动时,电流表指针都不动,说明无电流产生。

结论:闭合电路中有感应电流产生的充要条件是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

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篇5

张熊飞

学生的认识过程是一种特殊的、不能脱离教学媒体的、间接的认识过程,要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充分地发挥教学媒体的作用,首先是教师的作用。“古之学者必有师”(《韩愈师说》)。现代亦然。研究表明:学生学习活动的自由度是与教师的管理能力成正比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教师对教学活动失去了引导,也不是削弱了教师在教学系统中的作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自由度越大,对教师的教学要求越高,越需要教师以更高级的教学身份和更优化的教学艺术参与教学活动,实现其教学职能,这就是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一、教师的职能

(一)教师的教学功能 在教学系统中,从教学职能观分析,教师是媒体。相对于学生主体的认知过程来说,教师是一种信息源。教师作为信息源,不同于教学系统中的其他信息源。教师是活生生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不仅和其他信息源一样,可以输出信息,更重要的是能够根据反馈信息,主动地、及时地、有的放矢地调控自己所输出的信息,使教学系统和谐一致地向着最终目标运行。

在教学系统中,教的真正含义乃是使学生真正地学,是促进和优化学生的学。就是说,教师不仅仅要充分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更重要的就是要以平等、开放、合作、民主的精神,积极主动地创造一切条件,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仅是信息源、媒介物,更重要的是引路人、催化剂,以便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向着全面发展转化。一句话:教是为了学,这是一切教学策略的第一要务。

(二)教育就是引导

教师是引路人,导师,导演,导游。比如,教师犹如导演虽不能代替演员形神兼备的体现角色,却要千方百计地诱导演员进入角色。然而,教师并非是一般的导演:要做“人师”,不做“经师”;人师教人,经师教书。因此,所谓人师,就是教学生学做人的教师。“师者,人之模范也。”(扬雄:《法言学行卷》)要求教师成为人类优秀品质的集大成者。教师要有事业心,那就是为时代培育优秀的人才。对教师来说,学生的健康成长,就是自己事业的成功。这种事业心是中华民族的良心,是作为教师的本色。在学生实现主体地位的全部过程中,时时刻刻凝聚着教师对知识深层次的挖掘,体现着对教学过程独具匠心的设计,闪烁着“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智慧的火花。教师恰似引导学生寻幽探胜的向导,时而似在峰回路转的迷途之中,时而又柳暗花明、豁然开朗;那满含激情、娓娓动听的诱导,使学生消除了攀登时的疲劳;那要言不繁、说理透彻的点拨,使学生排除了路途上的荆棘;那无比热情、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使学生终生获益匪浅。教师要确定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教学信息量,要选择最能体现客观规律的其他课程资源,要设计保证教学目标实现的教学流程,更要和学生一起去开发、创造、实现全部课程,并以启发引导、说服教育去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健康成长„„这正是人师的神圣职责。

这就充分表明了:要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不能靠堵,只能靠疏;不能靠控制,只能靠引导:引导学生能动地、独立地、创造性地为不断获得发展打好基础。因此,教育就是引导。正如孟子所言:”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孟子·尽心上》);正如朱熹所论:“指引者,师之功也。”(《朱子语类》卷八)。后汉末年儒家学者徐幹则给予恰当的比喻:“大禹善水,而君子善导;导人必因其性,治水必因其势,是以功无废而言无弃也。”(徐幹:《中论·贵言》)这一切,我们则称其为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因此,在教学系统中,以自身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主体充分实现主体地位为目的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在教学系统中,发挥引导作用;这样的承担者,就是教师。一句话:教师的引导作用,就是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实现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就是实现学生学习的独立思考;简而言之,教师为引导。这就是教师的职能;既是教师的权利,更是教师的义务;既是评价引导作用的惟一标准,更是国家和民族赋予教师的神圣任务和职责。

二、教师引导作用的基本特征

教师的引导作用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基本条件和根本保证,也具备四种基本特征:(一)情感性

情感性是指情感诱导,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意因素。它是优化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保障。大量实验发现:在学生的智力活动中,挫折、害怕、紧张、烦恼等不健康心理,会使学生思路闭塞、记忆力下降,从而损害智力;而当学生受到表扬所引起的喜悦、快乐等健康情绪,能促进智力发展。同时,人际关系好的学生往往其智力水平也高;那些排拒、疏远、冲突等不健康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则往往给学生心理上造成压力和挫折,使其产生焦虑、烦恼、嫉妒、抑郁、灰心等不健康的情绪,干扰智力活动的正常进行,阻碍智力的发展。

古语曰:“亲其师”,而“信其道”(《礼记·学记》)。引导作用的真正实现,在于使整个教学系统沉浸在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心理气氛之中,在融洽的人际关系交往中,使学生的自尊、自信得到尊重、理解和促进,使学生的个性心理得到健康发展,从而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深厚情感,调动学生的创造才能,最终转化为学生的自强、自律、自立。

师生之间的深情厚谊,其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教师。教育的根本是“爱”;“爱满天下”(陶行知)。为师之道,必须爱生。不爱学生的教师,根本不会成为好教师。“爱生尊师”是必然之义。教师具有爱心,是千百年来中华教育史的精髓,也是炎黄子孙中一代代英才辈出的源泉。晓之以理必须首先动之以情;情之感人往往超过理之化人。孔子提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正好表明了:如果教育中没有爱,没有真诚,任何教育方法都很难奏效。

深厚的师生情谊、融洽的师生感情,是引导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的先决条件。这里,尤其要以一颗深厚的爱心,去亲近那些所谓“后进学生”。我们要彻底批判美国心理学家霍尔的“泥巴塑造型教育观”: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用任何方法对他们加以塑造,或者使他们成为法官、医师,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盗贼„„”请记住陶行知先生的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情感性还表现在另一个方面:宽严相济,分寸和谐。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应当严格的地方,便须严格;应当放任的地方,便须放任。美国的教育偏重放任,中国的教育偏重严格。太放任了,虽是富于自由,不免溢出范围;太严格了,虽是谨守规则,却有些枯干气味,都不是应当有的现象。”引导作用要求教师既要有一颗严母的爱心,也要提倡“严师出高徒”。“严师”者,严谨、认真、负责的教师。重要的是:“严”要做到:有理,有度,有方,有恒。

(二)启发性

引导作用能否发挥,关键在于是否真正地实施启发教学。这是我国优秀传统教学理论的核心,其实质是正确处理教和学的辩证关系,也是一切施教策略、措施和方法的灵魂。因此,叶圣陶先生明确指出“愤悱启发是一条规律。”这正是发挥引导作用的根本标志和广阔天地。

(三)促进性

促进性是指引导作用既要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规律,以现有发展水平为基础,因势利导地实现其主体地位,更要创设最佳条件,最优化地促进学生身心向高一级水平发展。

学生的学习犹如到桃林里摘取鲜桃,要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既不是高不可攀,也不是俯首皆是,更不是伸手即得,而是在“跳一跳”过程中,不仅摘到鲜桃,还发展了摘取鲜桃的能力,又培育了科学的品德。因此,一切引导作用都要以促进现有发展水平为目的,确定一个适当的“知识能力品德最佳发展高度”,使学生通过"跳一跳”获得高一级发展水平。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的教学策略的一个基本点是:停止“教授”,开始“促进”。认为“我们不能直接去教其他人,我们只能促进他的学习。”为此,罗杰斯给教师起了一个专门述语:“促进者”。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盖奇等人对“促进者”做了比较妥帖的注释:“如同学习的一位向导,如同解决问题的榜样,如同一种发动学习过程的催化剂,如同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助力,以及如同学生能带着他们的问题前来拜访的朋友。”这恰好提出教师的职能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四)反馈性

反馈性是指引导作用要保证学生始终沿着目标和谐发展,必须沟通教与学、学与学,以及其自身的反思等多向反馈回路。

所谓多向反馈,一条是由学生的输出信息直接向教师提供的反馈,用以调整“教”的部署、内容、方法等,可以称为“学对教的反馈”。譬如,学生将自己的“疑”、“惑”反馈给教师,教师则给以释疑、解惑;而学生反馈来的学习中的错误,教师则给予纠正。另一条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输出信息,对“学”作出相应的评价,向学生提供反馈信息,用以肯定学生的成功,纠正学生学习中的偏差与失误,可称为“教对学的反馈”。譬如,教师对学生的肯定,鼓舞学生继续攀登,而对于错误理解予以纠正后,学生就要调整自己对知识的领会,使学习有序地向前发展。另外,在学生的亲身体验、探究活动中,学与学之间通过交往、沟通、合作,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相互反馈。更重要的还有学生个体自身的超短反馈,即自我反馈。20世纪中期,心理学家提出的元认知概念,实质上就是自我反馈,是人们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自我体验、自我反思、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自我监控的高级心理活动。既是人的认知发展的高级阶段,更是人不断完善自我、认识自身的过程中,实现主体地位的根本标志。这一切就是教学系统中的多向反馈。

三、教师引导作用的核心特征(一)核心特征是启发性

教师引导作用的核心特征是启发性,就是实施启发教学。有了启发性,就必定具有情感性,也就易于实现促进性和反馈性。

在我国,启发教学至迟在春秋战国时代,己由孔子明确提出来了。他概括自己的教学经验,指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愤者,心求通而未得;悱者,口欲言而未达。所谓“启”、“发”,朱熹注释为:“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开其意”、“达其辞”,就必须创设一种最佳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变得“心求通”,“口欲言”,亦即处于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心理状态,才能收到启发之效果,更好地实现主体地位,使教学成效最优化。教学中,学生之所以出现“启而不发”的现象,那是由于教师“诱之不当”造成的,也就是教师没有创设“愤”、“悱”的情境而造成的。所谓“则不复也”,就是要求教师不要再重复使用学生不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措施、方法了。

“启发”二字正是从孔子的这段论述中生发出来的。

《礼记·学记》则对启发教学作了更为详尽、更为精辟的论述:“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而可以为人师也。”是说:君子只有掌握了客观的教学规律,才能知教学的“兴”、“废”,才能成为“人师”。那么,客观的规律是什么呢?“故君子之教,喻也。”教学的规律就是“喻”:比喻,晓喻,这里的喻,就是启发诱导。如何启发诱导呢?“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就是说:要引导而不强迫,要激励而不压抑,要启发而不代替。做到这三点会产生什么效果呢?“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就是说:引导而不强迫,师生关系才能亲切和谐,才能“亲其师,而信其道”;激励而不压抑,学生才会感到自信愉快、轻松容易;启发而不代替,学生才能开动机器、独立思考。施教能使学生感到“亲切”、“愉快”、“思考”,就可说是善于启发诱导了。这里,“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十二字箴言,可以说是启发教学的纲领。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当今国内外所有的教学改革成果,无不是仍然在追求《学记》所阐述的这段真理吗?无不在追求“和易以思”吗?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和”与“易”不正是情意因素吗?“思”不正是认知因素吗?请看国内的教学改革:愉快教学、成功教育、情境教学、和谐教学„„不是在追求“和”、“易”吗?发现学习、探究教学、研究性学习„„不是在追求“思”吗?全身心都调动起来了,不正是实现了主体地位吗?这真是极为精辟的教学哲学,需要我们着力发扬光大。

我们还认为:谁真正地理解了这段论述,并且切实地运用于学科课程教学之中,谁的教学质量就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谁的教学艺术就会出现一个新的飞跃。

我国当代也有许多论述。譬如叶圣陶先生提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二)启发性是教学的灵魂

从上述经典性的论述可以看出:启发教学不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一种反映教学规律的教学思想。从古到今,不管具体的教学方法的名目如何繁多,具体的教学策略如何多变,但是,凡是符合客观教学规律的教学,其灵魂必然是启发教学。总之,愤启悱发是我国优秀的教学理论,也是我国优秀教学经验的结晶。

引而不发,开而弗达,相机诱导,和易以思,正是教师引导作用的精华。归结为一句话:循循善诱。师者,诱也。一个“诱”字,抓住了教师引导作用的要害;变教为诱,变教为导,这就是发挥教师引导作用的精要。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这一论述只是仅仅局限于知识之传授,早已不适用于当代教学了。诱思探究教学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因此:师者,所以引路、开窍、促进也。

体育教师作用发挥研究的论文 篇6

论文摘要: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主体,是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一个核心问题。体育学科专家、体育教师和学生是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主要参与者,构成了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三个不同层面的主体。其中,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中起着核心作用。

一、前言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社会、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体育课程对改善学生的体质状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增强了学生体质已成为学校体育工作者的共识;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规范的体育课程管理体系,教学内容的选择性大,由“一纲一本”向“一纲多本”转变,教材质量逐渐提高;体育教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注重学生主动、积极、快乐学习的成功改革经验,这主要归功于参与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主体之一——体育教师。

二、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主体——体育教师

1.体育教师在开发体育课程内容资源方面的特点

教师是课程实践的核心人物,他们在课程实施中扮演着主要角色。同样,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开发过程中也起着核心作用。他们虽然在教育及体育方面的理论水平不及体育学科专家,但却具有体育学科专家没有的优势:首先,他们与学生接触更广泛,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日常交往行为,最了解学生的想法和感受;其次,他们掌握了体育课程实践的第一手资料,而这正是体育学科专家所非常缺乏的。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体育教师所决定的。主要有以下特点:

(1)开发体育课程内容资源是体育教师工作程序中的重要环节。

教师是课程的具体实施者,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就必须完全地执行课程专家所编制的方案,而是应该在一定具体的现实条件下,从课程实施的现实情境出发,充分开发和利用一切课程资源,对有限的课程资源作无限的探索。因为影响体育课程实施的因素可能有很多,不仅受学生主体需要的制约,而且受学校场地、器材、师资、季节、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也就是说,在体育课程方案的实施中,不能也不可能复制或照搬课程方案,必须经过体育教师的再创造过程,他们必须根据自己的教学习惯、行为方式、学校条件、学生特点、场地器材、季节、气候等多种因素对体育课程目标、内容和方法进行适度调整。为了保证体育课程的实施效果,他们还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

(2)开发成果以各种具体的体育课程内容为主,开发过程具有动态性和连续性。

与体育学科专家不同的是体育教师开发的主要成果不是体育教材,而是各种具体的体育课程内容,或者说是如何实施体育课程的具体方案。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时刻面临着三个必须解决的问题:第一,如何根据课程要求选择课程内容;第二,如何使所选择的课程要求适应学生的特点、学校的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第三,如何将课程内容通过体育教学来具体实施,实施的具体目标、程序、步骤、方法、形式是什么等。这就构成了体育课程实施的三个基本环节,即体育课程内容选择、体育课程内容调适和体育课程内容应用。这三个基本环节的连续推进,每一步都涉及资源的开发问题,都必须以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作为前提条件和基础。由于体育课程实施的环节是连续不断的,因此体育教师在每个环节中对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也是连续的和动态的,而且每个环节的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经验和成果,反过来又为下一轮体育课程实施提供依据和参考。只要体育课程实施不结束,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活动就不会终止。

(3)教师之间的合作和与专家之间的合作是体育教师开发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主要方式。

在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过程中,体育教师并非独自探索,他们除了要接受体育学科专家的指导并与他们合作外,还要与本校或外校体育教师等人员进行多方面的合作。体育教师之间的合作,本质上是体育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之间的交往、互动与学习,其合作的基本形式包括对话、信息交流、经验共享、座谈会、专题讨论、协作研究课题等。无论采用何种合作方式,体育教师之间的合作、信任、支持、交互作用和开放性的交往越理想,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实施的效果就越明显。体育教师与专家的合作,是我们期待的较为理想的模式之一,但是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如专家是否愿意、有无时间参与合作等。

(4)课堂教学既是开发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主要途径,又是推广开发成果的主要途径。

课堂既是进行体育课程和教学研究的平台,又是推广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成果的主要途径。一方面,体育是在课堂实践中所开发的各种体育课程内容资源,都可以通过体育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来检验效果、发现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另一方面,有些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如学生的生活经验,需要体育教师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探究、实践才能完成,也就是说,没有师生在体育课堂上的互动与交往,就不可能实现这一类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

2.体育教师开发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任务

课程资源的开发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找到了一条理想的途径,课程资源开发过程就是教师专业不断成长的过程,开发程度和范围将决定教师专业发展的程度和水平。长期以来,体育课程内容基本上是由专家预先规划设定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体系和载体,形成了“专家设计课程、教师教课程、学生学课程”的模式。这不仅束缚了体育教师的手脚,使他们变成了固定的体育课程内容的传授“机器”,而且使得最宝贵的体育课程内容资源——体育教师和学生的经验被白白浪费了。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将打破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的体育课程模式,充分释放出体育教师的“能量”,有效地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体育课程开发的“主人”。(1)对体育教材进行二次开发。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体育教材也是如此,虽然它是体育学科专家根据体育课程标准和一定原则编写的,但要进入体育课程成为具体的体育课程内容,还必须经过体育教师的再次和多次开发。体育教师对体育教材的二次加工过程,实际上需要解决以下几个矛盾:第一,使体育教材内容具有适应性,即使体育教材能够适应本学校的条件和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第二,使体育教材内容问题化。在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不断探索未知的热情。第三,使体育教材结构化,尽可能让学生掌握各种体育知识和身体练习的基本结构和要素,知道事物之间的关联,并能举一反三。第四,使体育教材内容生活化,尽量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他们的学习起点,使教材回归生活。

(2)积极开发特色性强的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并将开发成果系统化。

除了体育教材的二次开发以外,体育教师还要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开发其他各种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特别是民族特色、地区特色、学校特色和学生特色的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并将这些资源转化为各种内容新颖、形式多样、适应性和操作性强的体育课程内容。另外,体育教师还要将这些开发的内容进行总结,使之系统化,并争取在此基础上编写出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教材。

(3)要重视隐性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利用。

更加关注隐性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利用也是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重要方面。所谓隐性体育课程内容,就是指隐藏在体育知识、技术、技能里的那些关于体育情感、体育精神、体育意识以及学生人格(心理、性格、社会化)教育等方面的内容。隐性体育课程内容具有极强的教育价值,对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个性品质、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但隐性课程内容也具有隐含性、不确定性等特点。因此体育教师要通过有意识的、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将体育课程内容中隐含的、不确定的课程内容开发出来,呈现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因为学生的经验是非常重要的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它们直接源自学生真实的生活,有些内容资源甚至可以说是学生集体智慧的象征。如果我们能够通过体育教学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将对体育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产生积极的影响,尤其可以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因此,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不仅应是教师发挥创造性的过程,同时还应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学生发挥主体性的过程。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我们应努力做到与学生的直接经验相结合,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与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以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更高效地发挥学校体育的功能。

(4)总结与反思体育教学活动。

有些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然而当这些教学内容进入课堂时,则出现了很多问题。有时教师教得力不从心,学生学得也很吃力;有时课堂教学缺乏明确的目标,学生学无所得,课堂教学如“走马观花”。之所以这样,原因就在于他们忽视了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成果的系统化和完整性。因此,体育教师除了重视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成果外,还要学会对体育教学活动的自我总结与思考,要善于通过课后教学记录、与他人交流教学心得、自我反思等,从实践中总结出有利于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各种经验。只有这样,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当然,在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过程中,除了体育教师外,还要充分发挥其他主体的作用,如体育学科专家、学生、学校其他课程教师、学校行政管理人员、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人员、学生家长、社区居民,以及其他专业人士如业余体校教练员、运动员等。在开发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根据需要尽量“人尽其用”。

参考文献

发挥教师演示实验的作用 篇7

计算机课程的实验教学是计算机课程教学的组成部分,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和验证。提高计算机课程的实验教学质量,不仅能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而且还会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

实际上学生是非常愿意参与计算机课程的实验的。但由于各种原因,学生在实验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实际困难,如对实验操作过程和步骤不熟悉,不会查看操作过程的错误,不会查看实验结果等,学生辛辛苦苦1、2个小时却得不到收获。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实验失去兴趣,进而不重视实验或者避免实验,影响实验效果,甚至影响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该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地帮助学生,既要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体谅,做到真心地为学生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做学生的贴心人和可以信赖的朋友;同时,自身也要以对学生充分负责的态度做好学问,以求实的态度,治学严谨的学风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在学生心目中竖立起教师的良好形象,让学生从心里佩服你、敬仰你,只有这样,才能做好计算机课程实验教学工作,才能够保证计算机课程教育的质量。

2 教师应该重视计算机实验教学

思想是行动的指导,教师只有从思想上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才能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实验教学,才会想方设法地去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

2.1 教师要重视计算机实验教学

计算机实验教学是计算机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计算机实验教学和学生上机实践操作,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知识,熟练地操作计算机和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要只重视理论教学,而轻视实验教学,让实验教学处于从属地位,忽视了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要改变过去按部就班的理论教学模式,认为只要把理论知识传输给学生,让学生理解了理论知识就万事大吉了,而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穿插一些实验内容,把下次实验中的实验难点、重点及可能出现的问题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讲解,实验后更应该把实验中多数学生出现的普通问题、实验的数据与结果在理论教学进行讲解和分析。这样,不仅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实验教学的重视,也能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2 教师要激发学生计算机实验学习的积极性

计算机实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学生从内心深处重视了计算机实验,他们才能掌握计算机知识,才能把计算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具体问题。为此,教师就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应主动做好与学生的思想交流,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感受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让他们愿意到实验室来进行实验教学。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该主动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对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得到操作结果,教师应给予的积极的评价与建议,进一步激发学生操作的愿望,增强学生的自尊和自强意识,使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创新能力。

3 教师应该重视计算机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

3.1 教师应该认真准备实验讲义

准备实验讲义就是随着教学大纲的修订和教学内容的变更,教师在制定实验教学计划和选订或者编写实验教材时,要注意同课堂讲授的内容相衔接,确定教学目标和实验内容。教学目标要十分明确和实用,便于学生清楚的知道每次实验课要达到的目标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验内容要依据大纲,非常简短以便于记忆,非常具体以便于操作,能顺利完成,让学生清楚每次实验课要完成的内容。实验内容不仅应该有验证性实验,而且也应该有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验证性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基本动手能力,加强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巩固学生的课堂学习成果,学生实验时也比较容易动手。综合性实验是对基础知识的综合,只要学生在实验前认真复习和准备也能完成,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实验前应该认真复习书本知识,广泛查阅资料,综合设计出实验方案,这是对培养创新型高素质的人才不可缺少的。

教师应该在实验课前要认真阅读实验讲义,了解实验的重点和难点,根据实验讲义的要求逐项试做,以便能及时发现问题,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办法,测试实验讲义对机器和软件的要求。教师应对所有实验的重点和难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实验的数据与结果都要心中有数,免得学生提问时措手不及,答非所问,保证实验课的顺利进行,保护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和教师权威性。另外,熟悉实验内容后,教师在指导学生实验时可根据每个学生设计的不同的实验步骤和方法,按其思路,设计出一些个性化的实验项目,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这样就会促使学生不断产生新的设想然后去探索实现的方法,能积极主动地与教师交流,自主地获取知识,达到实验课的理想效果。

教师还应该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专业特点和接受能力,仔细安排好教学方案,安排学生在实验课中必须完成的、选做的、甚至可以不做的实验内容,告诉学生准备实验的方法、资料、步骤,让学生在实验前对实验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实验准备能有的放矢。

3.2 采用机前示教的教学手段

随着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完善,局域网把教师机和学生机连接了起来,教师应该利用电子教室软件进行示教,结合实验内容边讲解、边操作示范,让学生边听课边练习。运用同步的示范性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便于学生掌握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验教学时教师要先对理论课上所讲授的知识做一简要的回顾,加深学生的印象,否则学生就只能对某个具体操作比较熟悉,不能进行归纳和总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然后总结学生预习自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及重点、难点,作简要陈述或重点讲解,时间不宜过长,讲话不要重复,要精讲。在讲解某种具体操作时,要慢慢地演示,着重强调操作要点和步骤。同时应该通过虚拟网上电子教室把教师操作计算机的步骤直接向学生展示,然后让学生模仿教师进行操作,这相当于教师在“手把手”地教每个学生,使学生能很快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步骤,直接学到教师的操作技巧,最大限度地减少误操作,是学习计算机操作的捷径。最后应该把新知识同以前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阐明模糊不清的概念及步骤,进一步扩展实验要求和内容,把学生的实验操作和理论学习结合起来。运用这样的示教方法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3 教师要精心辅导学生实验

教师在机房示教让学生了解了实验内容和掌握操作步骤和方法后,学生就开始实际操作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教师在机房内要勤于巡视,主动观察学生的实验过程,询问学生的实验感受,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实验情况,及早发现学生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教师应该把学生实验过程中比较普遍的问题集中起来,分析其原因,然后在适当时间进行讲解。对于学生的提问,老师态度要和蔼,语气要平和,从基本概念、解题思路及实现方法上引导学生,注意启发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去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再去请教老师,真正使学生成为实验课的主体。万一遇到自己一时不能回答的问题,切不可敷衍学生,应告诉学生待查证后再解答。当学生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本实验内容及操作后,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或选做其它内容,只有在上机实践中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3.4 教师要认真检查学生的实验作业

实验作业是学生的实验成果和对实验的总结,教师应该及时地检查学生的实验作业。每个实验完成后,教师要及时地清收学生的实验报告并认真地批改,批改时除了标注出操作结果和步骤的对错外,还应该对学生的设计思想和实现过程进行评注。对于那些实验作业完成得很好的,教师应该大力表扬,树立榜样。如果发现有抄龚现象,教师应该对他们批评教育,并且要求他们重新完成作业。对于学生实验中存在的问题,个别的教师可以直接在实验作业上标注或讲解,而那些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就应该在理论课堂上再重点讲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验情况也能及时地调整理论课堂的教学内容和进度,因材施教。这样,不仅能督促学生按时完成实验,重视实验作业,而且能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实验情况。

教师还应该在实验课堂上随时检查作业,查看学生的操作结果和检查操作过程,甚至改变一些数据和条件让学生重新操作,以此来检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上机效果。

通过对实验作业的检查和批改,教师能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习惯,提高了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和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实验的教学水平。

4 教师应加强计算机实验教学的管理

加强实验教学管理,改进实验教学的考核办法,也是检查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实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4.1 教师应该加强对实验教学课堂的控制和管理

教师在实验课教学时加强对学生的控制和管理非常重要。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思想作怪,学生对实验教学不重视,导致一些奇怪现象经常发生:如学生逃课、在机房上网和玩游戏、不完成上机作业等。为此,教师应该加强对实验教学课堂的控制和管理以杜绝以上的奇怪现象。在开学伊始,公布实验教学行程考核的要求,让学生明白实验课重要性,并将每次实验的成绩及时公布,通过实验考核的成绩来进一步督促学生重视实验教学。

4.2 教师应该改革实验考核记分方法

实验考核记分是体现学生动手能力的一种标志,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建立严谨的科学态度,最终保证实验课有秩序进行的一种手段。在考核评价时,教师不能仅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组织纪律和到课情况评分,而应该重点评价学生的实验完成情况。如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加入一些小题目测验,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等等。但由于学生人数多,操作不熟练,考核的知识点多,测试的内容相同等等,在评价时就可能流入形式,不能真正做到公正客观,而且会大量地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因此,教师应该花大力气开发或引进考试系统,对学生的实验过程和实验操作进行详细的记载和公正客观的评价,使学生重视实验课,提高实验课程的教学水平。

4.3 教师应该改革计算机课程总评成绩的组成部分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为了突出体现实验课的重要性,应该改革计算机课程总评成绩的组成部分,如规定实验成绩占总评成绩的20%~30%。教师对学生的每堂实验课评分,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压力和重视感,杜绝以往将实验课当成调节心情、玩玩电脑、抄抄报告的现象。

计算机实验课是学好计算机课程的必要手段,提高计算机实验课教学水平才能进一步提高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只有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引导和鼓励学生重视实验课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提高计算机实验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尧猛,陈军.注重创新人才培养的计算机实验教学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01):17-19.

[2]许征程.高校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J].河北师范人学学报,2005,7(1):92-94.

[3]李艳华.浅谈计算机实验教学中素质教育的作用[J].农业网络信息,2007,(03):87-89.

[4]杨怀卿,张丽.加强计算机实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J].高等农业教育,2000,(04):48-50.

[5]张娜,梁慧军.计算机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7,(08):141-143.

发挥教师演示实验的作用 篇8

一、课前,精心准备

课前要认真备课,对于实验教学亦不能外,实验教学上课前,我们教师应走进实验室,认真研究和准备,从教材的演示演示和分组实验的教学目的出发,反复操作,确保实验的正确.如果是分组实验,通过课前反复的实验去预计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果是演示实验,通过反复实验来控制实验演示的时间,实现实验与知识教学有机融合。初中物理教学很大程度上,实验器材是教师提供的,通过反复实验,实现实验器材的最优化组合。

除了要准备教材中的实验外,还应适当地补充和创新实验,尤其是源于生活的低成本实验,提高实验的可见度和直观性教学效果,让学生在观察实验和动手实验的过程中意识到可以进行创新,从而提高科学素养。

实验的准备出了要保证实验成功以外,还应研究在实验过程中有哪些有价值的现象和能够激发学生思维的点位,切实发挥实验最大的教学功效。

二、课始,助学生理顺实验原理

每个实验都有一定的目的,明确目的是实验教学的第一步,当实验器材摆在学生手边,学生的注意力被实验器材所吸引,这时需要教师给学生必要的指导,告诉他们要探究什么及那几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或是要验证什么规律?对于那些学生陌生的实验器材要给学生讲解使用方法和注意点,通过和学生一起分析实验器材及其作用,让学生自主熟悉实验中要测量哪些物理量,如何测量,理顺实验的基本原理,为提升自主实验探究的效率构建坚实的基础。

在该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犹如“导游”,给学生进行要点的讲解,同时也要给学生自主观光的时间,让学生有自己的发现。

三、课中,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实验课进行中,教师应给学生创造相对开放的探究环境,切忌所有内容都进行限制,要给学生留下创造的空间,通过开放性空间的设置带来百花齐放的实验结果,面对学生多元化的实验结果,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组织。

例如,我在和学生一起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时,分析教材,学生前面已经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及光的反射,对光线、光路及光学实验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我改变传统的演示实验做法,从生活中能够选材让学生自主探究,给每组学生准备了如下实验器材:热水一杯、空塑料杯一只、白硬塑料片一张、激光手电筒一只、一只长吸管等,借助于热水的水雾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显示光在空气中的光路.让学生结合这些器材和教材的文本分析,自主进行光的折射规律探究,整个过程学生探究兴趣很浓郁。也得到了不少的实验结论,进一步引导,有意义的结果也就自然生成了。①光垂直从空气中射向水中时,光原来的传播方向不会发生改变,不过从空气中斜着射入水中时,会改变光原来的传播方向,而且可以发现在水中的光线偏向于法线;②光线在水中也沿直线传播;③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增大入射角,可以发现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折射角)也随之增大;④空杯子用光斜着照射,可以看到空杯底有一亮斑,慢慢向杯子中加水,可以发现亮斑在杯底移动,向着靠近法线的方向移动;⑤将一只长吸管插入杯中,如果斜着插,我们可以看到吸管看上去向上弯折了;如果竖直插入水中,从上向下看,水中的那部分吸管看上去好象变短了,从旁边看,水中的那部分吸管又好象变粗了。

这些都是学生自己探究的结果,那么这些现象说明了怎样的物理本质呢?有没有共性呢?进而为进一步探究和总结提供了感性材料。

四、课后,引导学生反思实验

学而不思则罔,对于实验教学也需要反思.引导学生课后对课堂实验进行反思是教师最容易忽视的一环,课后的反思能够进一步理解实验和实验方法,提高实验技能,再次反思能够总结出一些问题,实现实验方案的优化.课后,应引导学生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反思呢?

(1)反思实验原理.原理是物理规律所在,反思实验原理有助于物理公式和规律的记忆和强化,也有利于实验方案的优化。

(2)反思实验方法.通过对实验方法的反思,在对比中发现不同实验方案的特点和不足,有利于实验方案的最优化。

(3)反思实验现象.实验中看到了哪些实验现象,通过对现象的反思,可以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进而提升学生的辨析能力。

上一篇:申请工伤认定程序下一篇:新学期学校的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