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当今中小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2024-06-24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当今中小学英语教学的启示(精选8篇)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当今中小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篇1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48 更新时间:2009-3-23 8:47:49

摘要: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的“事情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学的法子要跟着做的法子,教的法子要跟着学的法子”的思想对我国当今中小学的英语教学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当今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教学过度语法化,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教学跟着考试走的现象,忘记了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把测试、教学等手段当成了目的。今天重温七十年前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对我国目前中小学英语教学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小学;英语教学

一、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而不是考的法子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认为:“事情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学的法子要跟着做的法子,教的法子要跟着学的法子”。而我国现行的英语教育是学的法子跟着教的法子,教的法子跟着考的法子。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几乎成了中小学英语教学的全部,学生学了十几年英语,听不懂,说不出来的现象很普遍,根子就在我们的英语教学存在一定的误区。学生跟着教师走,教师跟着考试走,唯独没有跟着学习英语的真正目的走。纵使外语教学的法子怎么变,从翻译法到交际法,再到功能法,任务驱动法,如果还是学法跟着教法走,教法跟着考法走,那就很难走出英语教学低效的怪圈。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服务和帮助,而不是跟着考试的步子走。否则教师会越教越觉得难教,学生越学越没有信心。原因不在于学生不用功,不是教师工作不卖力,而是我们的英语教学南辕北辙,离我们的目标越来越远。

二、学的法子要根据用的法子,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交流

英语在我国是外语,学习的目的是交流,交流最主要的是口头交流。因此英语听说训练在基础教育阶段就是英语学习最主要的目的,书面的考试可以向后退。不能在学生还没学几句,既不会听,也不会说的时候就开始书面语法、知识点的学习、练习和考试。语言的最大功能是交流应用,没有交流的语言是死的东西,死的东西学生经常记不住,不少学生把大部分时间用于背单词、抄单词,对语法知识生吞活剥,以应付书面考试。杜威认为,“语言主要是一种社交的事情,是我们把经验传递给别人、又从别人那里取得经验的工具。当人们使语言离开了它的固有目的时,语言教学就变成了一个复杂的困难问题,为语言而进行语言教学是多么荒谬啊。……如果以社交的方式求助于语言本能,就会不断实现与现实接触,结果是儿童心理总有事要讲,有话要说,有思想要表达。当儿童有了各种材料和事实要求谈论时,他们的语言就变得更优美、更完整,因为它是来源于现实的。”[1]

教的法子跟着考的法子的一个直接影响就是教学中过于强调语法教学,导致英语教学过度语法化现象,其结果之一是使得中国学生普遍对自己的英语水平没有信心。想想看,如果一个人在开口说话前,先想着用什么句型、哪种时态,他的表达会是什么样的呢?尽管中国学生的英语水平并不是最差的,但是对自己的英语是最没有自信的,见了外国人不敢说,怕听不懂,怕答不出来,怕出现语法错误,在说一句话前,先想要用什么句式,及物动词还是非及物动词,那怎么说话呀?过度语法化导致的另一个结果是,聋哑英语现象大面积出现。语言是日常生活中的最经常使用的工具,必须进入一个人的自动化状态才能随时灵活使用,哪能没说一句话就要分析主谓宾、定状补,那我们还说得了话吗?我国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应用,是交流,于是英语教育的方法论应该是学的法子跟着用的法子,教的法子跟着学的法子,考的法子跟着用的法子,考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法和学法,唯有如此,我国长期低效的英语教学才可能走出低谷。

三、考的法子要跟着用的法子,考试为达成学习目的服务

陶行知先生坚决反对违反教育教学目的的考试,他指出:“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学校成了会考筹备处。会考所要的必须教,会考所不要的就不必教,甚至于不教。”“大规模的消灭民族生存力的教育行政,不是出于信仰而是出于敷衍,不是出于理性而是出于武断,我所接谈过的主考官没有一个相信会考。他们是不信会考而举行会考”。[2]陶行知在当时就呼吁“停止那毁灭生活力之文字的考试,考试要考生活的实质,不是纸上的空谈”。[3]书上没有的,考试不考的,管它有没有用,全不在学校学习的范围之内。在英语学习中,从知识学习到能力培养、听说的能力测试,全部都变成简单、方便、便于评比的标准化的书面考试,在简单、方便之余,我们忘记了考试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在教学中,只要开口说了,别人听了,才知道自己发音准不准,语调对不对。我们现在中小学英语教学还是以书面知识为主,加之教师的讲解分析,把富有生命力的知识肢解得七零八碎,儿童无从获得知识学习的乐趣。我们忘记了语言是一种用来交流的工具,而把它知识化,神圣化。知识是知识,是书本的死知识,生活是生活,是没有变化的日常生活。不是为教育而教育,教育的直接目的是生活,生活的改变和变化是教育显现作用的地方。“不论哪种语文,对他的完整的和细微的知识是很不必要的,如果有人要去达到这种目的,那是荒谬和无用的”。[3]一切语言通过实践去学比通过规则去学来的容易。规则的作用是帮助和强化从实践得来的知识。[3]把第二语言分离成语言技能来教只会破坏语言的整体性,使语言的学习费力且低效。

四、学生要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

陶行知先生认为,受教育的目的是改造生活。用在英语教学上,就是通过英语学习改变学生的生活,具体的就是通过学习英语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用英语与人交流的能力。学习心理学认为,学习就是一种变化。陶行知认为“生活里起了变化,才算是起了教育的变化”。受教育的直接目的是生活,教育的目的是儿童个体内在,而不是外界任意制定的。若为学习英语而学习英语,就在英语学习和生活实际应用之间造起了一道高墙,学习是学习,生活是生活,没有生活基础的学习从来是低效的,因为这是读死书、死读书。

陶行知在生活教育理论中更是强调要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用在英语教学上,就是要在生活中去学英语,通过电视、广播、磁带、光盘来读活书;通过应用去学英语,与教师、同学交流,见了外国人积极交流,把课本所学及时恰当地应用到生活中去,要活读书;通过学习英语能够及时在各种媒体上获取英文信息,与外国人打交道,把书读活。通过某个水平的考试不是英语学习的全部目的,而是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副产品。学习的真正目的是致用,是指导和改变生活,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教育。教师要少用考试这个紧箍咒,真正给学生学习的空间与时间,让学生能在自己的空间里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

五、从中国实际出发,开展外语教学

从中国实际出发来办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最伟大的思想之一,他曾留美师从著名的美国教育家、哲学家约翰·杜威先生,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陶行知回国后企图在中国用这个理论改革中国的教育,实践了八年,发现行不通,于是对此理论进行改造,便成了有中国本土实践特色的“生活即教育”的理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对今人有着深刻的启发:只有从本国实际出发,才可能真正解决中国的教育问题。同样道理,我国的中小学外语教学也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

英语是我们的外语,生活在母语环境中是我们的现实,而且汉语是中国学生最基础的认知系统,母语也作为原有的经验,是新语言学习在认知上的一种准备,不可避免地参与到新的语言学习中。有学者认为,排斥母语,把英语和母语对立起来,忽视母语可能对英语学习所产生的正迁移效应,致使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体系迟迟未能建立起来。[4]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意义的学习中一定有迁移。我国学生的英语学习就是在掌握母语的基础上进行的,必然受母语习惯影响,在英语教学中竭力避免母语的迁移是不现实的,也是无效的。汉语与英语在语言知识、信息交流、感情沟通方面是相似的。汉语中的感情表达在英语中同样存在。在生本教育实验中,我们发现对小学一年级学生来说,英语句子的表达习惯如果和汉语相同,学生就能很快掌握,反之较为困难。汉语中,当有人敲门时我们会问:“谁呀?”或“你是谁呀?”但是在英语中常说“Who is it?”两种语言的表达有差异,学生在说这一句时遇到的困难就多。而英语中的“This is John,my classmate.”和汉语中的“这是约翰,我的同班同学。”表达习惯一致,几乎没有人认为后一句难。母语对第二语言的学习有正、负两方面的迁移,但我们似乎更关注负迁移,忽视了正迁移。母语作为我们固有的认知结构其存在是客观的,如果我们确切知道了两种语言的差异,在英语教学中,母语在很大程度上能促进我们的教学,而不是相反,关键是要弄清汉英两种语言的可迁移之处而用之,易混淆之处而防之,从而促进两种语言间的正迁移。学生是教学的资源,[5]学生可以借助自己生活中获得的悟性来学习,所以英语教学中不必忌讳使用母语,当然也应尽量多地使用英语交流与教学,尽量少地使用汉语作解释说明。一旦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了讲英语的默契,就会逐渐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当今中小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篇2

就表面来看, 我们历史学科好像跟生活没有直接联系, 其实不然,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历史与现实息息相关,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 现实是未来的历史。以铜为鉴, 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 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 可以知兴替。。生活教育理论与新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 可以这么说, 新课程改革在许多方面是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践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

一、教学目的:学以致用

陶行知认为教育的双重目标就是学本领, 学做人, 而这两个目标又可以归结为一个:即学会生活。新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很明显, 这意味着历史教学的目标也是两个方面:德育和智育, 这与陶行知提出的教育目标是相同的。可实际上在当前的历史教学中, 教育脱离社会生活、脱离学生实际的情况还不少见。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技能的现象大量存在, 德育成了空洞的说教, 教学成了死的条条框框, 教学是为高考服务而不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这一切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早在五六十年前陶行知先生就认识到教育要为生活服务的事实, 而今天我们还存在着类似的现象, 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一个异化。培养与提高人的综合素质,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品德, 这才是我们教学的宗旨。所以, 这种现象必须引起教学工作者的反省, 并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加以改进。

二、教学内容:贴近生活

陶行知认为, 教科书应是“活的、真的、动的、用的”, 而不是“死的、浮的、静的、读的”。他进而提出了“在生活里找教育, 为生活而教育”的理念, 提倡理论与实际结合, 学校与社会结合。教师应具有不断学习的精神和发现生活、感悟生活的意识, 从而不断把生活中新鲜的素材引入到课堂上, 让课堂重现真实的生活。

1. 教学情境生活化

陶行知说过, 处处是学习之地, 天天是学习之时, 人人是学习之人。运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实施生活化教学, 即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强烈愿望, 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 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 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 陶冶学生的生活情操。这样的教学将学习活动介于学生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 是真正的内部动力驱动下的主动学习。

例如, 在讲《经济大危机》时, 本人在分析了这次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原因、特点和各国采取的应对措施后, 把现在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和我国为克服这场金融危机的影响而采取了增加4万亿元人民币来扩大内需的应对措施时, 学生在这堂课中获得的不仅仅是单一的历史知识或技能, 学生所进入的也不仅仅是遥远的历史记忆, 学生在历史与现实生活之间找到了沟通的桥梁, 使两者之间融会贯通, “以史为鉴”, 洞察、反思现实问题;以现实为生活起点, 穿越时空, 在此基础上重新构建了历史, 在这种让历史贴近现实生活、与时俱进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情感体验、成功感受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 教学资源生活化

《新课程标准》指出:“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历史课程资源既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物质资源, 也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引导学生发掘生活中的历史资源, 是让历史教学生活化的有效手段。

生活中的历史资源是很多的, 需要我们根据所需细心发掘。我们常见的铜钱、粮票、中山装、各地的历史人物、一些地名……都可以成为我们发掘的对象, 从而丰富我们的课堂, 让很多人印象中干巴巴的历史在我们身边活起来, 充满生活气息。要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以前更多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 而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策略来学习的。死记硬背、题海训练得到的高分, 掩盖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 所以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

三、教学方法生活化

由于历史学科本身所具有过去性的特点, 要使学生走进历史, 感悟历史, 体验历史, 拉近与历史的距离, 教学手段的重要性自不待言。教师在历史教学, 可以采用生活化的手段, 用投影、录音、录像、电脑的演示, 再现场景与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在情感的熏陶中, 在情境的氛围中, 感知历史, 陶冶性情, 活跃思维。通过这些手段, 把历史再现出来, 让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走进学生的视野, 让学生身在其中感受过去的风风雨雨, 调动他们的历史情结, 使他们在强烈的感官刺激和心理刺激的冲击下, 接受知识。

例如:讲述都江堰为什么修建在岷江流域, 教师用PPT直接展示一张都江堰修建之前的岷江 (下转第37页) 流域图地形图, 引导学生:“现在我们就穿越历史的长河, 来到两千多年前的岷江流域, 请你看看此图, 你发现了什么问题了?”学生通过地形图, 很明显发现, 岷江由北向南流去, 水道越来越窄。岷江下游东岸有一座玉垒山, 玉垒山东边有一个大平原, 叫成都平原, 由于玉垒山的阻挡, 适合农业生产的成都平原, 遇到一个很尴尬的问题, 缺少水源。而岷江下游西岸地区却时常受到洪水的祸害。一张地形图就可以使学生更直观的分析出都江堰修建在岷江流域的原因。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总之, 历史课堂教学生活化是历史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 也是历史教育的生命之泉。而要做到历史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就必须多方位、多层次地去思考和努力。“生活中不缺乏历史, 缺乏的是发现历史的眼睛。”这就要求历史教师除了埋头书本, 批改作业外, 还要认真、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世界、周围的人, 捕捉教学灵感。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 “生活即教育”、“在生活里找教育, 为生活而教育”。

参考文献

[1]《陶行知文集》,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

[2]20世纪90年代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综述金林祥李庚靖《教育研究》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当今中小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篇3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中提出的“事情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学的法子要跟着做的法子,教的法子要跟着学的法子”的理念对我国当今高中语文教学有很强的启发作用。

【关键词】陶行知先生 “生活教育”思想 高中语文教学 启示

陶行知先生(1891~1946),安徽歙县人。原名文,后改名知行,又改为行知。他先后致力于平民教育运动、乡村教育运动、普及教育运动等,创办了南京“晓庄师范学校”、上海“山海工学团”、重庆“育才学校”等。陶行知先生为普及人民大众教育、培养人才和中国人民革命、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陶行知先生是我们古徽州人值得骄傲和自豪的著名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为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鞠躬尽瘁,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他在教育实践中富有开拓和创新精神,经过几十年的不懈探索,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和理论体系,在中国教育史上大放光彩。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本文试就他的“生活教育”思想对当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启示意义做一个简要阐述。

一、“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而不是考的法子

陶行知先生的语文教学理论源自他的“生活教育”思想。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生活和教育原本是没有界限的,应该是一个统一体。因此,他提出“生活教育”就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思想认为“事情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学的法子要跟着做的法子,教的法子要跟着学的法子”。而当前高中语文教育的现状则是反其道而行之:“学的法子跟着教的法子,教的法子跟着考的法子”。“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这几乎成了目前高中语文教学的铁律。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学了十几年语文,听不懂说话者说话的真正意思,说不好一口流利的中心明确的话,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文章。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根子就在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存在一定的误区。“学生跟着教师走,教师跟着考试走”,唯独没有跟着学习祖国语文的真正目的走。实践证明:无论语文教学的法子怎么该变,如果还是“学法跟着教法走,教法跟着考法走”,那么就很难走出高中语文教学低效的怪圈。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服务和帮助,而不是跟着考试的步子走。否则教师会越教越觉得难教,学生越学越没有信心。原因不在于学生不用功,不是教师工作不卖力,而是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南辕北辙,离我们的目标越来越远。

二、“学的法子要根据用的法子”,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是运用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方法就是教育方法,即“教学做合一”。“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批评传统的教学,因为内容和生活脱离,必然造成采用的方法只能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僵化模式。语文教育既然是工具教育,就应该从生活中“吸取培养它自己的血液”。如果脱离生活,语文教育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头脑是空的,感情也会枯竭。所以说生活是语文赖以生存的土壤。另外,承认语文是工具,就得和社会生活相结合。仅靠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和机会,是不可能完全掌握的。

陶行知先生认为语文只有成为“大众高兴说、高兴听、高兴写、高兴看的语言文字”,才能保证语文快速地被大众掌握,进而为大众的生活服务。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学习语文为生活服务,其内涵有两个方面:一是使语文真正成为大众生存、发展和服务社会的基础工具;二是使语文担负起培养大众具有追求民主生活、救国兴邦等精神的责任。这就是说,学习语文首先要培养人们日常生活所必不可少的能力,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学以致用”。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不应是为教学而教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后续的个性发展奠定基础。

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这是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最主要的目的。语言的最大功能是交流应用,没有交流应用的语言是死的东西,死的东西学生经常记不住。不少学生把大部分时间用于对知识点特别是考点知识的生吞活剥上,以应付书面考试。杜威认为“语言主要是一种社交的事情,是我们把经验传递给别人、又从别人那里取得经验的工具。当人们使语言离开了它的固有目的时,语言教学就变成了一个复杂的困难问题,为语言而进行语言教学是多么荒谬啊。……如果以社交的方式求助于语言本能,就会不断实现与现实接触,结果是儿童心里总有事要讲,有话要说,有思想要表达。当儿童有了各种材料和事实要求谈论时,他们的语言就变得更优美、更完整,因为它是来源于现实的。”

“教的法子跟着考的法子”的一个直接影响,就是语文教学中过于强调知识点特别是考点教学,导致高中语文教学过度功利化。其结果之一是使得我们的学生普遍对自己的语文水平没有信心,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语言是日常生活中的最经常使用的工具,必须进入一个人的自动化状态才能随时灵活使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目的是应用,是交流,是表达,因此,高中语文教育的方法应该是“学的法子跟着用的法子,教的法子跟着学的法子,考的法子跟着用的法子”。高中语文教学必须改变观念,回归到正确的思想上来,返璞归真,真正认识到考试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法和学法,考试只是检测教学的手段,而不是教学的全部。唯有如此,我们长期低效的高中语文教学才可能走出低谷。

三、“考的法子要跟着用的法子”,考试为达成学习目的服务

陶行知先生坚决反对违反教育教学目的的考试,他指出:“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学校成了会考筹备处。会考所要的必须教,会考所不要的就不必教,甚至于不教。”“大规模的消灭民族生存力的教育行政,不是出于信仰而是出于敷衍,不是出于理性而是出于武断,我所接谈过的主考官没有一个相信会考。他们是不信会考而举行会考”。陶行知先生在当时就呼吁“停止那毁灭生活力之文字的考试,考试要考生活的实质,不是纸上的空谈”。书上没有的,考试不考的,管它有没有用,全不在学校学习的范围之内。在语文学习中,从知识学习到能力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测试,全部都变成简单、方便、便于评比的标准化的书面考试,在简单、方便之余,我们忘记了考试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我们现在高中语文教学还是以考点知识为主,加之教师的讲解分析以及大运动量的“题海战术”训练,把富有生命力的语文知识肢解得七零八碎,学生成了考试“机器”,无从获得知识学习的乐趣。我们忘记了语言是一种用来交流的工具,而把它知识化,神圣化。知识是知识,是书本的死知识;生活是生活,是没有变化的日常生活。不是为教育而教育,教育的直接目的是生活,生活的改变和变化是教育显现作用的地方。“不论哪种语文,对他的完整的和细微的知识是很不必要的,如果有人要去达到这种目的,那是荒谬和无用的”。一切语言通过实践去学比通过规则去学来的容易。规则的作用是帮助和强化从实践得来的知识。把鲜活的语言分离成语言技能来教只会破坏语言的整体性,使语言的学习费力且低效。

四、教师要引领学生“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

学习语文要学习生活的内容。陶行知先生认为受教育的目的是改造生活。只有通过学习生活的内容,才能培养生活的能力和精神。他主张“所学的,即是所用的。有用处的事物才给学生学,用处最大最多最急的事物在课程中占有优先权。”就在高中语文教学而言,就是通过祖国语文学习改变学生的生活。学习心理学认为,学习就是一种变化。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里起了变化,才算是起了教育的变化”。受教育的直接目的是生活,教育的目的是儿童个体内在,而不是外界任意制定的。如果为学习语文而学习语文,就在语文学习和生活实际应用之间造起了一道高墙,割裂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应用之间的有机联系。学习是学习,生活是生活,没有生活基础的学习从来是低效的,因为这是“读死书、死读书”。

陶行知先生号召大家“读活人的书,做活人的事,过活人的生活。”他批判传统教育的“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强调要“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用在高中语文教学上,就是要在生活中去学习语文。我们语文教师要注意引领学生树立大语文学习观,引导学生通过报刊、影视、广播、互联网等途径来读活书;通过应用去学语文,与亲友、与教师、与同学等交流,把课本所学及时恰当地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要活读书;通过学习语文能够及时在各种媒体上获取信息,与人打交道,把书读活。学业水平考试抑或高考升学考试,得到高分,取得优异成绩,这并不是语文学习的全部目的,而是语文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副产品。学习的真正目的是运用,是指导和改变生活,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教育。教师要少用考试这个“紧箍咒”,要彻底抛弃“考、考、考,教师的法宝”的陈旧教学理念,以彻底改变“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现状,将学生从“题山题海”中解放出来,解开束缚他们思想和手脚的绳索,真正给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空间与时间,让学生能在自己的空间里“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

五、尊重差异,尊重个性,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语文教学

陶行知先生曾留学美国,师从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约翰·杜威先生。杜威先生“教育即生活”的思想对他影响很大。陶行知先生回国后曾企图在中国用这个理论改革中国的教育,实践了八年,发现行不通,于是对此理论进行改造,便成了有中国本土实践特色的“生活即教育”的理论。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的方法论对今人有着深刻的启发:只有从本国实际出发,才可能真正解决中国的教育问题。同样道理,现阶段的高中语文教学也要从我们现阶段的学生实际出发。

21世纪的高中学生,崇尚个性,注重差异。我们语文教师就要顺应时势,与时俱进,尊重个性,尊重差异,营造和谐。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各个方面都充满着差异。语文教学要将这种差异视为一种不可多得的资源,努力创造条件,展现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氛围。”实践证明,只有理解和信任学生,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课堂上,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大力推广,抓住课文中能激发学生创新的点和进行个性化学习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就可以形成。有了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就有想与大家交流自己学习体验的迫切愿望,他们才会主动和同学、教师进行平等对话,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课堂真正成了学生开启智慧、放飞心灵的天空。

六、与时俱进,更新观念,以“三化”促进语文教学生活化

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指导高中的语文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语文中感悟生活,汲取生活的智慧,又要引导学生以生活诠释语文,以语文反哺生活,实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要做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还需做到“三化”。

首先,教师的语文教学理念要“现代化”。所谓语文教学理念的“现代化”,就是指教师应该根据人类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及时更新语文教学观,以培养适应当今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需要的现代型人才。要实践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使高中的语文教学符合现代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教师首先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

其次,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要“生活化”。语言是一门独具魅力的艺术,擅长者,可令听者云集,甘之若饴;不善者,则听者寥寥,嗤之以鼻。于丹教授在CCTV“百家讲坛”谈读《论语》心得和易中天教授在CCTV“百家讲坛”说品《三国》时,正说、趣说、妙说文化和历史,语言妙趣横生,通俗易懂,鲜活时尚,诙谐幽默,无怪乎学生们“喜欢你没道理”。同样,王立群教授在CCTV“百家讲坛”评说汉武帝,语言洗练风趣,现代词汇流行用语俯拾皆是,用得圆熟贴切,说得明白通透。我们语文教师要善于学习,善于借鉴,我们的教学语言应该向于教授、易教授、王教授学习,改变以往课堂上经年不变的“陈词滥调”,给语文教学语言引进时代活水,注入生活气息,带上现代色彩,引进流行词汇,用今词达古意,用实际生活中常见的事和物贴切地比喻语文内容,让学生们在充满生活气息的教学语言中,既能形象理解语文境况,又听得带劲过瘾,让我们的课堂轻松愉悦,卓有成效。

最后,教师的语文教学形式要“灵活化”。人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要体现丰富多彩的人类生活语文,语文教学的形式也尽可灵活多样化。那些富有生活情趣,轻松活泼的教学形式始终是学生最爱最乐于接受,且教学绩效最好的,它们在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增加了更多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

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课上记笔记,课后抄笔记,一切为考试,考后全忘记”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探索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富有生活特色的教学形式,真正做到让语文教学“从生活中来,在生活中学,到生活中去”。

总之,“教育即生活,语文即生活”。为学生的发展和终生幸福夯实基础,应是每一位教师不懈的追求。我们高中语文教学不能拘泥于教材,应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关注社会现实,贴近学生生活,从当今社会和学生的生活中,捕捉与语文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现象、情境或者问题,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课堂教学丰富而生动起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了解语文,发现语文,探究语文,从语文中吸取智慧,体会生活哲理,感悟生活真谛,从而更好地理解当今的世界,解答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是为实现他的培养“有知识、有实力、有责任心的国民”的目的服务。作为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从教育促进社会发展和培养全面人才的思想出发,建构起了他的“生活教育”思想体系。他的理论和实践无疑是一份非常宝贵的、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遗产。以上所谈,只是笔者结合高中语文教学实践,学习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一点粗浅体会,现在不揣浅陋,将其呈现出来,意在抛砖引玉。敬请行家、专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 方明.《陶行知先生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2] 约翰·杜威 著,赵祥麟 译.《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3] 约翰·杜威 著,王承绪 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4] 约翰·杜威 著,傅统先 译.《经验与自然》,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

[5] 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6]《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当今中小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篇4

陶行知先生,现代教育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为我国现代学前教育和教育思想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他的教育思想宝库中,生活教育理论便是其中璀璨的一颗。它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集中反映了他在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主张,反映了陶行知探索中国国情和时代需要的教学理论的努力。生活教育理论虽然对普通学校教育都不适合,但却符合学前教育的一般理论,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先生提出生活教育理论共包括三个方面:首先,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其次,社会即学校。“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重要主张,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再次,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又一重要主张,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鉴于各方面的原因,本 文将对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的思想作以简单论述,以及所引发的一些小思考。

一“生活即教育”与“教育即生活”

杜威认为,“传统教学的最大浪费是由于儿童完全不能把在校外获得的经验我完整地、自由地在校内利用。同时另一方面,他在日常生活中又不能应用在学校学习的东西,那就是学校与生活的隔离。”在杜威看来,教育必须关注现实生活,教育是儿童生长于发展的过程。因此,教育应该使儿童体验到生活的乐趣,并在生活中培养民主与生活的能力。所以,杜威主张在学校中引进一些社会活动,使学生在社会活动中通过获得经验来学习掌握书本知识。在理论上,杜威并不反对书本知识的学习,但他更重视儿童经验与书本知识的整合。

与杜威有别,陶行知则提出“生活即教育”这一命题。在陶行知那里,他把教育看成是生活原本应有的东西,不是外加于生活之上的东西,由此,他强调了教育与生活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他看来,教育若不能通过生活来进行,就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如果要体现其对生活的改造作用,也必须通过生活来进行。所以,教育要着眼于儿童的生活,要用生活来教育,通过生活而教育。尽管二者命题不尽相同,但有一点不容置疑,那就是:生活史教育中的一个永恒的主题,生活原本就是多彩的,而回归生活的教育也必然应是丰富的。

二 生活即教育

(一)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

陶行知说:“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生活即教育’。”为什么生活具有教育的作用?他认为是由于生活中的矛盾使然。他说:“受过某种教育的生活与没有受过某种教育的生活,摩擦起来便发出生活的火花,即教育的火花,发出生活的变化,即教育的变化。”所以说,“生活与生活一摩擦便立刻起教育的作用。摩擦者与被摩擦者都起了变化,便都受了教育。”正因为生活的矛盾无时无处不在,生活就随时随地的在发生教育的作用。从生活的横向展开来看,过什么生活也便是在受什么教育:“过康健的生活便是受康健的教育;过科学的生活便是受科学的教育;过劳动的生活便是受劳动的教育;过艺术的生活便是受艺术的教育;过社会革命的生活便是受社会革命的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从生活的纵向发展来看,生活伴随人生始终:“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陶行知主张人们积极投入到生活中去,在生活的矛盾与斗争中去选择与接受“向前向上”的“好生活”。

(二)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他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生活与教育是一回事,是同一个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无论教育的内容还是教育的方法,都要根据生活的需要。他强烈批判以书本、以文字为中心的“老八股”和“洋八股”教育,认为书本和文字不过是生活的工具,书本和文字的教育之过在于把书本和文字当成教育的本身,一位读书之外无教育,是大错特错了。因此,要“用生活来教育”,通过生活来教育,教育与生活要有高度的一致。试想,如果“过的是少爷生活,虽天天读劳动书籍,不算是受着劳动教育;过的是迷信生活,虽天天听科学的演讲,不算是受着科学教育;过的是随地吐痰的生活,虽天天写卫生的笔记,不算是受着卫生的教育;过的是开倒车的生活,虽天天谈革命的行动,不算是受革命的教育。我们想要受什么教育,便须过什么生活。

(三)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先生说:“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生活决定教育,表现为教育的目的、原 则、内容、方法都为生活所决定,是为了“生活所必需”当我们提倡民主教育时,它“应该是健康、科学、艺术、劳动与民主组成之和谐的生活,即和谐的教育。”;当我们在中国办教育时,这种教育就应当是为了人民大众的生活需要和幸福解放的教育,如果不是这样,教育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另一方面,教育能改造生活,推动生活进步。先生说过:“教育史民主解放、大众解放、人类解放之武器。”说明了教育对社会政治改造的作用。而他本人一生从事教育,就是在培养能够承担改造社会重任的人。教育不仅改造着社会的生活,也改造着每个个人的生活,“教育的作用,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因此,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相辅相成。陶行知提示说:“在一般的生活里,找出教育的特殊意义,发挥出教育的特殊力量。同时,要在特殊的教育里找出一般的生活联系,展开对一般生活的普遍而深刻的影响。把教育推广到生活所包括的领域,使生活提高到教育所瞄准的水平。”

综上所述,对于先生“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的理解,引起我的无限思考。对于启示不敢妄谈,只是不成熟的想法及未经深思熟虑、经过调查、检验的想法。

一 过幼儿教师的生活也便是在受幼儿教师教育

我们一直在接受教育,鉴于我所学专业是学前教育专业,所以接受的是学前教育专业所开设的教程理论。志在把我们培养成合格的幼儿园教师人才。例如:“ 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具备较高情智结构、较强实践能力、一定科研能力和初步管理能力的幼儿园教师,以适应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新需求。” “本专业培养热爱幼儿教育事业,具有现代教育理念,能适应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具有宽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扎实的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过硬的专业技能及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综合素质较高,能在幼教机构从事保教、管理、教育工作的幼儿教师。”„„尽管在表述上有所差异,但其中都有在强调“实践”。先生说,“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过什么生活便是在受什么教育。” 我们是要成为幼儿教师所以在接受学前教育的教育。那么,我们是否更需要幼儿教师的生活?过幼儿教师的生活便是在受幼儿教师的教育。当然,我们不可以否定课本知识的系统性与一定的科学合理性以及学校的正规教学。在教学课程的设计中,应有“过幼儿教师生活”的开设。去世纪的生活中与幼儿进行摩擦,与已成为幼儿教师的工作者进行摩擦,接受幼儿教师的教育。

二 具体的开设

(一)入学前的开设

对于本专业的招收是普通高校毕业生,在未接触之前并不是很了解这个专业。我个人认为:在接受系统的学校课程理论教育之前,应占用相当长的一部分时间去幼儿园,亲身去过幼儿教师的生活。发现所出现的矛盾、问题,进而能够明确我们所应努力的方向,增强我们学习的动力,加强我们对于本专业的理解。当然在此生活过程中,我们就已经接受了大部分的教育。

(二)假期的实践

“过幼儿教师的生活”并不等同于要摒弃我们课程理论的教学。在学校我们也要学习知识理论。理所当然的几乎占用了我们所有的时间,这就要求我们利用假期的时间去接受另一种教育,积累该方面的知识。同时,我们还可以对学到的知识进行应用,找两者的结合点,甚至说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检验。学校并没有对此做详细的要求,只是一直在提倡,这就只能依靠我们自己的个人意志。我想:学校可以对此作出明文的规定。可以采用强制与鼓励的原则。1,强制原则。每位同学按教学规定须在假期进行实习教育,并纳入教学评定当中,收入档案。2,鼓励原则。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精神的奖励。例如:颁发荣誉证书或者素质拓展方面的奖励。

蒙台梭利教育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篇5

蒙台梭利教育是由意大利著名的幼儿教育家玛丽亚·蒙台梭利博士所创建的。它以其独特的教育法和富有成效的教育魅力风靡世界,影响了整个20世纪。21世纪,蒙台梭利教育依旧在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幼儿教育领域独领风骚。蒙台梭利教育模式在当今学前教育体系重要地位以及对当今世界各国学前教育发展与改革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已经越来越多地被我国幼教界人士所认识。全面了解蒙台梭利教育理论的内涵,借鉴蒙台梭利教育理论的先进之处,用于我国当前的幼教工作,是摆在我们每一位幼教工作者面前的任务。下面就我对蒙台梭利教育的一些感触,写出来与同仁共享。

一、权宜的教育策略

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是智慧的,是在顺应人本发展的基础上,使教育活动与个人的自由发展有机而巧妙的结合,使教育活动容易显现出来的枯燥乏味力,必须遵守的一些规则规章制度的痛苦与吃力尽可能的淡化下去,把可能发生的教育活动中的劣势降到最低,而充分发挥教育活动中的优势与积极方面。与此同时,个人的自由发展被充分的重视与强调,最大程度的让个人自由的发展,顺应个人的自由,个人的充分发展,让个人的幸福感与快乐的感觉自觉的向着最大化发展。比如,蒙台梭利批评了在纪律教育中不恰当的强调纪律,贬抑儿童自由,使纪律和自由二者完全对立的做法,在她看来,纪律教育的目的不是限制、惩罚、控制和命令儿童,而是通过激发儿童的“内在纪律”,以给他们带来更大的自由。蒙台梭利认为纪律教育的前提是:一个人能够成为自己的主人,能够根据情境的变化、按照自己的准则调节自身行为[1]。可以说,这种纪律的维持靠的不是由外而内的灌输和压抑,而是基于“内在纪律”之上、由内而外的自然生发。通常的教育很难的把教育与被教育的矛盾如此智慧的淡化,并从同一的方面去机智的结合,充分发挥教育与被教育的优势,并结合起来体现更大的优势,使两方面都向着最大利益化靠近,互相促进,互相支持。这充分体现了教育与被教育的双赢。这种教育思想应用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了人性化与智慧的力量,使教育成为一件让儿童感到快乐的事,对当前我们的教育来说应该体会到这一点,并作为教育的基本原则来执行,应用于实际的教学中,灵活的处理教育活动中的各种矛盾,实现教育最大利益化。

二、敏锐的观察与适宜的指导

蒙台梭利以女性特有的视角,细致入微的观察、分析来了解儿童,深入幼儿内心去探索儿童的世界,真真切切认真的把儿童当作研究的对象,不把成人的一些看法随便的来看待儿童。蒙台梭利认为,幼儿在教育活动中是处于主动地位的,教师则是幼儿活动的观察者、指导者。蒙台梭利说:“应用我的方法教师教得少,而观察得多;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儿童心理活动和他的身体的发展。”[2]。我们实际的教学中应树立这种观点:儿童有自己内心的看法、观点。这种观点是非成人的,有时让人感到费解,为什么儿童会有那样与成人不一样的看法,对于这些教师有必要顺应儿童的观点来从事教育活动,在儿童以有的观点平台上教育与思考。每一位幼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都要努力扮演好观察者这一角色。因为只有通过观察,才能真正摸清楚每位幼儿的“不同水平”。因此,我们要切实提高观察水平。观察作为一种方法,要求教师既要掌握观察的技术,又要有正确的观察态度和强烈的观察欲望。要通过不断的实践去提高自身的观察水平,发挥观察为教育服务的功用,提高教育的质量。教师要学会敏锐地观察幼儿、分析幼儿的行为,还要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灵活地调整教育方法和策略,教师要在教育过程中不断锤炼与锻造自己的专业素养,学会敏锐捕捉、分析、统整来自各方的信息,充分研读幼儿,学会根据实际情况择取适宜有效的教育方式和策略实施教育。

三、适宜的环境创设

蒙台梭利认为“环境”是她的教学法中所必须强调的第一要件,是为了满足儿童的需要及自我建构而设计的。环境材料都是由教师精心筹划和提供的,有儿童按照实际生活的要求和规则操作的真实材料、实验器材和一系列教具[3]。蒙台梭利理论在材料的提法上强调儿童的需要,根据幼儿的不同认知水平投放材料,激发儿童的内在需要,给予儿童独立工作和获取经验的机会。儿童可以按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使用它们,引出自发的能力,使智力、意志力和个性都得到发展我国在环境材料的提供和投放上盲目性、随意性较大,在教具材料使用的永久性上也欠缺,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在这方面我们应以蒙氏理论材料提供的原则和方法丰富我们的环境材料,使幼儿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得以提高,真正发挥环境的积极作用,强调环境对儿童发展的作用,通过对环境的创设,尤其是活动材料的投放,实现儿童教育的目标。

四、深邃的反思

教师对信息的反思能影响到自身知识结构、教育教学理念的建构,进而影响到教学;教师对技术技能及方法的反思能影响所采用的教育手段;教师对教育活动过程与结果的反思能影响到是否要调整教学行为的判断。反思的基础足自我认知,客观、正确的评价。评价是教师反思是否有成效的前提,教师有意无意地扩大自己的优点或者掩盖和缩小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只会使反思流于形式。教师的评价尤其是教师的自我评价是教师反思的内在动力机制,培养教师的评价能力是培养教师反思的有效途径之一。而一个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教师,应具有很强的评价调控能力,不仅能对信息、技术、技能、方法的要素进行评价,而且能综合多种评价,对所进的教育活动过程与结果形成客观的认识,并根据评价结论重新反思活动要素,调整和驾驭活动过程。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当今中小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篇6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其一生不但有大量的教育实践活动,与实践相伴随的理论探索也非常丰富。集陶行知思想大成的,适合中国国情,又符合世界现代教育潮流的、充满无限活力的是生活教育理论。

早在1921年,陶行知目睹旧中国教育“守陈法而不革,拘故步而自封”,教师闭门教书,学生埋头读书,教育与时势严重脱节,与学生个性发展严重分离的情况,对腐朽没落的旧教育、旧课程提出了尖锐的批判,而后通过一系列的教育调查、实践和思考,创立了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核心的生活教育思想。陶行知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陶行知进一步说:“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陶行知认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过“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的一个核心观点是“以生活做中心”。他认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生活即教育的另一个核心观点是“生活决定教育”。陶行知说:“过什么生活,便是什么教育。”人们的社会生活不同,因而受到的教育不同,过哪样的生活,就是哪样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可见,“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第二,“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陶行知反对杜威“学校即社会”,而主张“社会即学校”。就如鸟儿放飞于空中,可任意翱翔,是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去,如此学生可以学得更多,更广,更活。“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场所,也即教育场所。”凡是社会空间所有的一切有用的物质条件,都可以成为资源,学校的教育教学不仅要把学校的全部生活作为教育的材料,而应把社会生活纳入学校的教育。“社会即学校”是与“生活即教育”紧密相联的,是“生活即教育”同一意义的不同说明,也是它的逻辑延伸与保证。因为生活教育的“生活”是社会生活,所以“整个社会的运动,就是教育的范围,不消谈什么联络而它的血脉是自然相通的”。“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教学做合一有两种具体涵义:一是方法,二是生活的说明。在方法方面,他主张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生活教育内之教与学必是以做为中心。”他所谓的做便是在劳力上劳心。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是在劳力上劳心,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在陶行知先生意中,“教学做合一”实际包括三层意思:一是指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二是指关系,对事说是做,对已说是学,对人说是教;三是指目标,教育不是教人学,而是教人学做事。他同时强调,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而“做”是根本,是中心。他的“做”有三种特征:行动;思想;新价值的产生。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是现代科学的教育观和人生观,在今天的教育改革大潮中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由于各方面复杂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仍局限于传授书本知识,教师的任务就是传授教材知识,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教材知识。而这些知识大多为抽象的理论知识,并且远离生活。因此,一方面学生因陌生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觉得所学的知识无用武之地,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加强教育与生活的联系,教材的编制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尽可能的做到知识的呈现从学生的经验出发,使学生在熟悉的经验范围之内,理解知识的意义和作用,产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主动学习。此外,由于高考现状,造成了高分低能的现翔普遍存在,学生的生活能力低下。学生能力的培养是目前素质教育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我们可以从陶行知“生活即教育”中得到启示:就是把生活本身当作一种教育,利用生活进行教育,使学生在生活中增长才干,锻炼能力,在生活中学会生存。

陶行知一再强调要将“死教育”变为“活教育”,也是力图使教育不离开发展的学生和变革着的社会生活。“社会即学校”的办学理念,对传统学校的模式产生巨大冲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社会即学校”要求改革传统学校的时空观。学校不能关起门来办学,必须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二、“社会即学校”要求改革传统学校的办学主体。传统学校是被少数有钱人所垄断,所占有,广大人民群众被拒之门外。

三、“社会即学校”要求改革传统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内容。陶行知认为传统教育是教学生读死书,死读书,他消灭了学生的创造力、生活力,他不教学生用脑。总之,他主张把学校和社会连成一体,面向社会生活,面向人民大众,把人民大众生活的场所都当成教育的场所。显然可见,陶行知倡导“社会即学校”并不是把社会和学校截然等同,而是要冲破传统学校的桎梏,打破当时少数统治者对学校的垄断;更不是要取消学校,宣扬“学校消亡论”,只是要建立一种和社会生活相联系的,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民大众所享有的新型学校来取代“老八股”、“洋八股”教育,和取代社会生活根本脱离的传统的“死学校”。在“社会即学校”理论中我们有许多可借鉴的地方:第一,“社会即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活力和创造力。第二,“社会即学校”打破了师生之间的严格界限,它注重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相互尊重、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的情感处于自由、安全、宽松的状态,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入一个自由驰骋的心理空间。第三,“社会即学校”赋予了学校改造社会的功能。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当今中小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篇7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主要内涵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主要包含“生活即教育”、“社会及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内容。这短短的几个字,不仅是陶行知先生毕生教育实践的积累,同时也蕴藏着深刻的内涵。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部分,是生活教育体系的基础框架。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1]有什么样的生活就应该有什么样的教育。生活与教育是一致的,教育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同时,教育需要紧跟时代的发展,不断改革与发展、不断变化与创新,这样的教育才能满足社会生产力和人们生活的发展需求。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活即教育”实现的前提。陶行知先生主张打破传统的学校观,提倡将学校与社会生活充分接触,学习的场所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学校,更应该存在于社会的一切场所,学习的内容不应该仅仅拘泥于书本知识,更应该转向社会。不论时间、地点、形式,只要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才是具有生命力的教育。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思想的方法论,他主张把“教”与“学”相结合,“教学”以“做”为中心,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陶行知先生指出:“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么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2]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紧密联系的,即所谓“教学相长”,而教和学的基础是实践,只有在“做”中探索,才能找到教和学的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检验教和学的效果。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产生的基础

1.兼容中西方文化精髓,是生活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陶行知先生于1891年10月在安徽农村出生,自小学习努力。中国传统文化及孔子、墨子、王阳明的教育思想对他的思想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他也逐渐认识到封建传统文化对于人思想发展的束缚。在陶行知就读于南京金陵大学时,就受到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思潮的影响,思想上第一次受到了洗礼。1917年,陈独秀等人领导的新文化运动蓬勃开展,陶行知积极倡导新教育,改革旧教育,成为了新文化教育的大力倡导者之一, 在革新过程中,他没有盲目地把中国传统文化全盘否定,而是批判地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与发展。1914年,陶行知先生以优异的成绩从金陵大学到美国留学。在三年的留学生涯中,陶行知先生对美国教育中存在的优点和长处进行记录和思考,这些都对他后来思想的形成有重要启发。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书期间,当时美国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杜威成为了他的老师。作为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杜威的教育思想对陶行知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中国的国情是生活教育思想产生的社会基础。陶行知生活在政治动荡、民族危急的旧中国,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直接使中华儿女置身于水深火热中。当时的中国教育萧条,书本教育、学校是唯一中心等旧思想根深蒂固,封建文化和传统制度使教育停滞不前。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在近100年的屈辱历史中,资产阶级革命派、革新派进行了一次又一次救亡图存的运动,在文化方面,以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最负盛名。陈独秀、李大钊等代表人物对中国教育进行了不同的理解与探索,作为新文化倡导者之一的陶行知也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反思和革新,创造性地提出了一整套生活教育思想理论。

3.乡村教育事业是生活教育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吸取精华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实践、不断探索而产生的。他在1927年3月开始了乡村教育实践,晓庄师范学校成为了陶行知先生进行教育改革的实践基地。他在学校中大刀阔斧地进行了创新,根据“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设定了教育的目标、方向、方法等。不死读书、与生活亲密接触等这些做法获得了很多国内外教育家的赞赏和肯定,陶行知先生用教育实践检验并不断完善着生活教育思想。

三、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重要特征

1.生活教育理论以“生活”为中心。以往的教育主要以书本为主,教师只负责讲授,学生只是被动学习,教与学的双方都局限在狭小的空间,缺少实践基础,也脱离生活实际,“教”、“学”与“做” 相分离,属于传统灌输式教育。而生活教育理论的一个特征就在于它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束缚,提倡教、学、做合一。陶行知认为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社会也是一个没有围墙的学校。教育不能脱离实际,应该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而不应该只注重分数、成绩,使学生成为“高分低能”的书呆子。因此,教育不能闭关自守,而是要走开放之路,只有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教育,学生才能学到真本领。

2.生活教育理论蕴含“以人为本”的理念。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都肯定了教育的核心在于人,教育应该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发展,随着学生的成长而调整,体现出“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以人为本”是指以尊重学生自身的发展,尊重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从而使学生的人格得以健全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思想[3]。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主张学生要平等、友善的与他人相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前提就是和谐相处,只有这样生活才会充满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教育才能取得积极的效果。

四、生活教育思想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

1.当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人为本,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在当代,一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只是单纯地依附于书本知识,一味地灌输,忽略了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需, , 不懂得学生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课堂上知识讲授空洞,因此,学生们们有的呼呼大睡,有的左耳朵听、右耳朵冒,教育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陶先生认为“,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4]。思想政治教育要提供给学生的是德性的养成、人生的指导,要给学生提供人生的方向和动力。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灌输大道理固然重要,但更应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充分尊重学生、了解学生,要注重学生的需求,抓住他们最关心、最感兴趣的点来有针对性的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指导学生实践活动,与社会紧密联系。陶行知先生认为,把学生仅仅局限于学校中好比把一只活泼的鸟儿关进笼子,而“社会及学校”则是把这只关在笼子里的小鸟放到大自然中,让它们在实际生活中汲取养料来不断历练与成长。因此,高校应该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充分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例如,有很多高校定期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在与社会的接触中加强对社会的了解,开拓个人眼界和阅历,不断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前提。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5]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爱为基础的,因为教育不仅仅只教道理,更不是以对立者的身份单纯地批评或斥责学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高校学生作为个体, 是需要受人尊重和信任的,因此教师应该用爱心来感化学生,用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对他们多一点关爱和尊重,多一点宽容和理解,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不仅能够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深入人心,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构建。

4.高校应注重校企合作,把产、学、研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训环境。从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得到启发,目前,我国高校应该注重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把生产、学习和研究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进行校内理论学习的同时,能够有机会在企业或实训环境中进行操作与实践,从而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这种办学模式不仅能够使学生学以致用,同时也有利于校企间实现资源共享,为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可靠保证。

总之,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内涵丰富、意义深远,特别是对当代我国高校的思政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高校应该学会用这一理论来指导教育工作,使教育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 培养出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

摘要:陶行知先生一生中的教育思想建树颇丰,其中最核心的是生活教育理论,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理论思想。本文将对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产生的基础、重要特征及其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进行探究。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启示

参考文献

[1]令狐波涛.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学术交流,2010(11).

[2]课题组.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及现代价值[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13(3).

[3]薛涵.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启示[D].成都理工大学,2013.

[4]陶行知全集(第2卷)[M].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当今中小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篇8

一、教学语言生活化

课堂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将教学语言生活化,可以让理论联系实际,也能使课堂充满情趣,像磁石一样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保持课堂活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苏人版九年级第一册第四单元中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课,考虑到过于专业化、理性化的教学语言会使教学内容过于抽象和枯燥,因此,在新课开始我就为学生播放了歌曲《春天的故事》,利用多媒体播放了深圳的夜景、风光等图片,让学生认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然后结合具体生活实例:小张在我国知名企业扬子石化集团工作、小李自己经营一家书店、小王在一家韩国人创办的电子公司上班。让同学们说说这些人的工作单位各属于何种性质。用生活化的案例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二、教学情境生活化

丰富多彩、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因此,我们在营造学习氛围的同时,要让生活化的材料、生活化的情景为我们的教学服务,增强思想品德课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在苏人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成长不烦恼”的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了动画片《快乐星球》的插曲《小小少年》的flash动画,每天做不完的作业、考不完的试、父母没完没了的唠叨……学生一下子从动画中小小少年的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激起了情感的共鸣,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有效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

三、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师需要整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从教材内容出发,积极挖掘教材与生活的结合点,从生活经验中选取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机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表达。在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中,进一步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调动起学生的兴趣。

在《生命只有一次》的学习中,我结合一位花季少女跳楼自杀的材料,引导学生讨论:这位少女离开了我们,她的行为给我们留下了哪些警示?有的学生说:自杀不仅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也给自己家人、同学、老师带来了极大的痛苦,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也有的同学说:每个人不能简单地结束自己的生命,而应该珍爱自己的生命。在热烈的探讨中,学生懂得了要热爱自己的生命,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更要尊重别人的生命和健康。

四、教学活动生活化

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去应用,从而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尤其在思想品德课中,教材通过一些案例,使复杂抽象的理论知识回归于生活实践中的运用与发展而变得更加生动与简单。

“感悟成长”一课,我让学生分别扮演了小红、小红妈妈、男同学三个角色,小红妈妈因为是男生打电话给自己的女儿而偷听了电话,并偷看了小红的日记。小红非常生气,跟妈妈大吵了一架,说她犯法。然后引导学生针对这件事谈谈自己的感触。通过真实又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把学生置于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懂得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有烦恼,关键是要学会处理成长中的烦恼与困惑。

五、作业设计生活化

知识源于生活,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些生活化的作业,使教学内容与生活真正融为一体,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会全身心地投入。

在学习完“好习惯受用一生”后,我让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对同学们的好习惯、坏习惯任选一项展开调查,并简单写出调查报告。引导学生对习惯的影响进行分析,将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总之,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该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且充满生活气息的教学内容,给学生生活与学习是一体的感觉,让学生主动、踊跃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使思想品德课堂更加精彩、高效。

上一篇:枫林绿洲消防工作报告下一篇:每个生命都已经鲜活心情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