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计特色专业建设工作总结

2024-05-17

服装设计特色专业建设工作总结(精选9篇)

服装设计特色专业建设工作总结 篇1

服装系服装设计特色专业在学院党政领导关心和支持下,在学院院办、教务处、高教所等部门指导协调下,专业教师共同努力下,顺利完成省品牌特色专业验收工作,回顾三年的专业、课程改革建设过程,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也存在着某些不足,在此进行特色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有利于专业的长远发展。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专业理论学习

首先系部成立品牌特色专业建设与验收工作小组,组织专业教师学习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 苏教高〔2008〕16 号、省教育厅关于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实施意见 苏教高〔2008〕15号文件、《省教育厅关于开展第二批高等学校省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点检查验收工作的通知》(苏教高〔2009〕36号)的精神和要求,领会省教育厅对品牌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相关文件精神,在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服装纺织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专家指导下,充分发挥服装专业指导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的作用,聘请高校教授、企业家、技术顾问指导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教学计划修订工作。

在此基础上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细化专业建设目标、以课程改革为切入点推进服装设计专业项目教学改革,将课程改革与师资团队建设相结合,打破专统教研室师资结构,将服装设计、服装工程二个教研室骨干教师组成服装设计项目教学师资团队,形成由企业及专业委员会专家、教研室主任共同制定并论证专业教学计划,项目负责人骨干教师共同制定模块课程标准、课程评价机制。

二、专业建设主要内容

我们以验收工作为契机,以建设方案促进专业建设,以“教学改革”为主题,以“课程改革”为重点,在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和支持下,与企业合作更加密切,专业建设措施得到有力保障、系部管理水平得到提升,教师双师素质得到较大提高。

完善了“融合+项目+市场”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融合指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的融合,艺术创新与生产技术的融合,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融合,课程考核与职业资格鉴定的融合。

项目指根据服装企业工作过程,将专业教学内容分解成6个项目,通过项目引领教学过程,并按照项目进行教学管理和考核。

市场指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来自于市场,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依据于市场,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返哺于市场,企业参与课程设计和建设,最终由教师和企业共同参与成衣样品的评审,任务返哺于企业。

依托行业、企业,共同开发以工作过程体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企业专家与专业团队共同确定职业岗位能力,对职业活动进行分析与归纳,根据岗位要求设置课程,根据企业对于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完善“融合+项目+市场”工学结合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规格无缝对接,做到人才培养“源于企业,用于企业”。

(二)以“五个结合”为途径打造了双师型教学团队

注重全体教师素质和综合能力提升,打造专兼结合,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实施了以“五个结合”为主体的多种训练途径:即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结合、艺术与技术结合、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结合、国内背景和国际视野结合、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结合。

(三)实现了“课证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广泛调研企业岗位群工作范围和技术领域,分析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确定毕业生综合技术应用能力结构和应有的知识素质结构,整合课程内容,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先进技术水平和最新岗位资格要求,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教学评价与职业资格鉴定融通,使学生完成项目课程学习的同时取得相应岗位职业资格。

(四)推进了以“项目课程为主导”的教学改革与管理

针对企业产品企划、设计、生产加工为一体的服装产品类别细分化的趋势,推进了以“项目课程为主导”的专业改革与教学管理。专业教学项目化、核心技能模块化、课程教学团队化、教学设备实境化的新模式,构建了以女装设计与工艺等六个项目课程体系。

课程优势体现如下

1、创新意识与技术能力结合

教学注重启迪思维方式,构建服装设计的创意理念,培养学生服装技术的岗位职业能力,使学生的职业素养与技艺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2、以企业工作流程为教学主线,注重学生学习成就感的体验

将知识与技能模块化,以主题或任务完成过程作为实践教学的核心,培养学生岗位工作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促成学生服装产品设计职业能力的形成,体验学习成就感。本专业修定课程标准21项,其中实习、实训指导书6项。2008年针织服装设计课程被评选为院级精品课程。2009年女装设计与工艺课程被评选为教育部服装类教职委级重点建设精品课程,2009年服装工艺课程被评选为省级精品课程。

三、专业建设成效

“融合+项目+市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都得益,企业运用新产品,获得经济效益;学生在项目中学到知识,掌握技能,提升了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能力,提高了学校办学能力和社会服务功能。

(一)取得了丰硕的教科研成果

教师发表专业学术论文55篇,15篇核心期刊。承担省、市级纵向教学改革项目14项,横向课题3项,省级教学改革课题2项,教育部服装类教职委重点立项教改课题1项,省部级精品课程2门。

(二)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毕业生受到企业的好评,初次平均就业率100 %。我院被江苏省教育厅评为2007“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三)取得了社会声誉

市场调研和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结果表明,服装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准确的,得到社会充分认可,获得社会声誉。2007年服装设计专业被确立为江苏省高职示范园区十七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服装设计实训基地”被评为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四)增强了社会服务能力。

连续五年按照服装企业的要求,针对企业员工进行服装技术与管理等项目的订单培训,提高了社会服务能力。学院与省纺织工业协会、意大利普利亚大区教育局联合举办了2007中国·意大利服装高层论坛。承办2007’首届全国纺织服装类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技能大赛,加强国际教育机构、院校交流合作。

四、整改措施

服装设计特色专业建设工作总结 篇2

1 课程体系建设

按照学院示范性院校建设要求, 以教会学生学会做人与做事为课程建设理念, 以知识性学习、技能性训练、态度性养成为课程建设目标, 以典型工作任务重构课程内容, 以学中做、做中学为课程教学组织模式, 对《船舶管系与设计》课程进行重点建设, 通过建设, 使其在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材、教学资源六大方面都达到优秀标准, 并达到在省内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的知识、技能、态度三位一体的特色课程体系。

课程内容是依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的。针对某船舶管路系统, 将管子及附件选型知识、管子加工与安装知识等确定为岗位必备知识;将船舶管系设计作为可持续发展知识。以船舶管路加工、系统安装、管系放样操作技能作为必备技能;计算机辅助船舶管系设计技能等作为个性化技能。教学中注重以学习促进生产、以生产督促学习,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工作态度。根据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可分成五个模块, 每个模块按照工作流程来划分, 由易到难。以典型船舶管路系统工作过程作为课程内容, 以中国船级社钢质海船入级与建造规范作为教学标准, 通过模块化教学, 使学生初步了解船舶管系的组成原理, 熟悉船用管材、附件的性能、应用范围及选用原则, 掌握船舶管系设计、加工与安装的技能和相关理论知识, 能利用船舶管系放样软件对简单管系进行生产设计;能编制管子的加工与安装的工艺规程。在教学过程中, 采用“学中做、做中学”的多元教学模式。

2 教学方法建设

2.1 教学方法多样化

课程在“学中做、做中学”的多元教学模式下, 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 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主要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点。

(1) “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将与船舶管系相关的理论课、实验课、实习训练和计算机 (船舶计算机辅助生产设计) 等几门课有机地整合, 将船舶制造行业软件技术、网络教学技术及技能实践等引入《船舶管系与设计》课程教学。以典型船舶管路系统工作过程作为课程内容, 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 也参与到实际操作中。

(2) 模拟现场教学法。模拟现场教学中以某船舶管路为载体, 在模拟的工作环境中, 完成管路系统的生产设计、管子的安装、调试及附件选型。

(3) 多媒体组合教学法。应用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学设备, 通过图片、录像、声音等影像资料, 大大丰富教学内容, 让师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2.2 教学手段现代化

(1) 多媒体教学。在本课程的教学中, 应广泛地采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录像等进行教学。丰富生动的多媒体教学资源, 有利于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2) 行业软件教学。教学过程中引入东欣、申博、TRIBON等专用船舶设计软件及Au to CA D绘图软件等培训, 这些软件是市场上应用较广泛的软件, 学生在学校熟悉了软件, 到工作岗位上就能直接进入岗位角色。

(3) 仿真教学。应用船舶设计的专用软件, 可以模拟设计、安装的场景, 而且对学生设计的产品可以判断,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有成就感。

3 优秀教学团队的建设

3.1 加强技能训练, 提高双师素质

组织专业教师每年下企业实训不少于十五天, 青年教师要利用假期或轮岗的方式下企业一个月左右, 参与实训室的建设学习相关船舶设计软件, 尽快提高实践能力。所有的专业教师全要求取得中、高级职业技能鉴定证书。

3.2 密切行业合作, 优化教师队伍

密切与企业的合作, 从企业聘请一批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专业的兼职教师, 参与本课程的建设, 协助课程教学、对教师进行培训、收集教学资源等。让教师多参与些对外交流和培训工作, 让每位教师掌握本行业最新动态, 学习最新软件、新工艺, 努力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素质。破除论资排辈的传统观念束缚, 建立和营造促使教学骨干脱颖而出的机制和环境, 在时间和资金上支持教师参加各种职业培训和岗位实践活动, 鼓励教师攻读硕士及博士学位。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 努力将专业教师队伍培养成一支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较高的教学水平、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 符合高等职业教育要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4 课程建设的特色

4.1 教学模式多元化

将目前与船舶管系相关的理论课、实验课、实习训练和计算机 (船舶计算机辅助生产设计) 等几门课有机地整合, 将船舶制造行业软件技术、网络教学技术及技能实践等引入《船舶管系与设计》课程教学。进而形成一种以学习促进生产、以生产督促学习的新型的多元教学模式。进而培养基础知识够用、职业技能适用、职业态度端正的高技能人才。

4.2 课证融通

为提高学生适岗能力, 结合专业的职业岗位面向及岗位升迁的要求, 本课程与行业和企业深度合作, 将船舶管系设计相关资格证书考试贯穿整个学习过程。

改革传统考核方式, 结合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测验、实训成绩、技能考试等情况, 综合评价学生成绩。使考核评价的多元性。

摘要:本文通过对《船舶管系与设计》课程的建设, 研究探讨出切合课程专业特点、适合学生实际理解掌握能力、能够直接面向企业生产的特色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以推动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发展。

关键词:船舶管路,特色课程,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付锦云“.船舶管系放样与生产”课程建设与实践[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8) .

[2]李艳.船舶管路与安装工艺课程特色教学方法探讨[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9) .

[3]张建国, 赵惠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发展趋向[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2) .

服装设计特色专业建设工作总结 篇3

关键词:高职服装专业;工作室;实践教学按照服装企业生产流程,进行服装专业系列化工作室建设,使服装专业的实训体系更加完整,为学生提供具有职场氛围的实训环境,承接企业项目,学习与创新结合。以此打破专业方向设置与定位不明确,培养目标含糊等的现状,研究并实践形成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有效的手段方法。

1构建具有特色的工作室实践教学模式

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以就业为导向,针对服装专业特点,全面进行具有职业教育特色并适应专业和课程建设需要的新型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僵化、理论和实践教学脱节、教学内容和市场需求脱节等瓶颈问题,将教学内容按照服装生产流程进行有效整合和衔接,既相互独立,又互相支撑。我院先后建立了服装品牌设计工作室、服装营销实训工作室、服装立体裁剪工作室、服装实训车间等十几个实践教学工作室。积极开展主题式项目教学、情景模拟教学、工作室教学、市场延伸教学等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改革,融“教、学、做”为一体,促进学生基本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培养。

2高职服装专业工作室实践教学的特色

在进行实践教学内容整合、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的同时,理顺了实践教学的管理体制,建立了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质量体系,改变了以往将服装教育“学院派”,与实际行业及企业需要脱轨的问题,实现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真正达到切合行业需要、促使学生能很快地适应从学校到职业岗位角色的转换。

(1)通过市场和行业调研,大胆调整教学计划,将教学内容按照服装生产流程进行有效整合和衔接。将实习实训环节分为认知实习、分项训练、综合实训(模拟、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就业等几个阶段,逐步建立一套具有高职特色的服装专业实训基地方案,形成全方位、多层次、交叉互动的大实践教学体系。

(2)开放式工作室教学体系研究。按照服装企业生产流程,建设多个服装专业开放式工作室,使服装专业的实训体系更加完整,为学生提供具有职场氛围的实训环境,承接企业项目,学习与创新结合。进一步确立了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搭建服装设计基础教学、服装专业工艺基础教学、整体形象设计专业教学、市场营销方向实践教学的多维立体实践教学模式,为专业学生提供了认知基本理论、锻炼基本技能、提高动手与实践能力、激发创新精神的公共学习平台。

(3)校企合作常态化。积极巩固和开拓校外实训基地及就业基地,建立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用项目驱动引领实践教学进程。引进企业项目为主要授课内容,以企业工作过程导向设计教学,进行服装品牌设计、服装商品企划、服装工艺与制作、服装产品陈列、服装营销策划,最大限度体现企业的生产过程。创办校园品牌——巴贝提品牌,已经注册了品牌商标,并以开始设计生产。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按照企业生产流程设置实践课程内容,从目前以“课程实践+课程设计”为主导地位的实践教学向“实验教学平台+工程实践”模式转变,根据企业订单情况循环进行。

(4)采用“产、学、研、赛、展”等多种实践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服装专业大赛和服装生产、科研的要求作为设计主题,通过增加实践环节的教学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能力,提升其自身发展的能力,并拓展大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目前,项目组成员在研究的过程中,带领学生参加国内外80余项赛事,并取得优异的成绩。

(5)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以及学院“培养与引进结合,提高素质,改善结构,强化梯队,完善考核”的思路,促进“双师、双高”教师的培养。参与本项目研究工作的具有双师型教师比例占90%以上,具有高级和副高级职称以及被授予省市十佳设计师称号的教师占80%以上。参与本项目研究的师资分别兼任全国、省、市级服装设计师协会会员、理事和常务理事等职务,在研究过程中,提高了课程开发与教学过程设计能力,加强了专业实践能力和技术开发服务能力的培养,在职业道德、专业理论、实践技能、技术服务与应用等方面有了大幅度提高。

3高职服装专业工作室实践教学的创新

(1)打破专业方向设置与定位不明确,培养目标含糊等的现状,研究并实践形成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有效的手段方法。工作室项目研究,可以在保证正常授课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兴趣进行因材施教,同时针对专业上优秀的学生实行重点培养,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其内在潜力,拓展其创意发挥的空间。

(2)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僵化、理论和实践教学脱节、教学内容和市场需求脱节等瓶颈问题,将教学内容按照服装生产流程进行有效整合和衔接,积极开展主题式项目教学、情景模拟教学、工作室教学、市场延伸教学等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改革,融“教、学、做”为一体,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培养。

(3)实践教学打破专业和班级界限,学生在完成专业基础平台的课程学习后即以自由开放形式选择专项重新组合,采用工作室上课模式,教师以团队的形式组合授课,进一步确立了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搭建服装设计基础教学、服装专业工艺基础教学、整体形象设计专业教学、市场营销方向实践教学的多维立体实践教学模式,为专业学生提供了认知基本理论,锻炼基本技能,提高动手与实践能力,激发创新精神的公共学习平台。

(4)引进企业项目为主要授课内容,以企业工作过程导向设计教学,最大限度体现企业的生产过程。在教学计划上,时间安排上,与企业保持一致,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岗位环境,使学生的实践学习与企业产品开发相结合,以生产带动实训教学,“工”与“学”紧密结合,实现了教学服务企业,企业带动教学的双赢局面。

(5)根据服装行业发展和人才需求的情况,引进服装及相关专业技能认证(板型师认证、陈列师认证、设计师认证、化妆师认证等)的实践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更系统地掌握服装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由过去的封闭式下的被动进行设计变为开放式的主动创新设计。有效改善实践教学环境,提升实践教学的质量,同时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在校即达到企业用人标准。

(6)创办校园品牌,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校园品牌从筹建调研、定位分析、公司实体的注册、商标品牌注册到设计生产历时2年时间,目前已经逐渐走向正轨,已经到了样衣投产销售阶段。在校园品牌的创建过程中,充分利用工作室老师的技术能力,带领工作室学生全程参与完成,这种实操训练,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技术能力与市场感觉,使学生的设计能力也得到了大力提高,不再单纯地把设计当成艺术,而是实实在在的市场需求。这不仅锻炼了学生,也让他们看到设计从灵感到产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知识能力上的不足,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参考文献:

[1] 黄永利.高职院校服装设计工作室建设的模式类别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8(7).

服装设计特色专业建设工作总结 篇4

汇报材料

一、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基本情况

专业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单位,专业建设是职业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核心。学校十分重视专业建设,坚持“理念先进、校企共建、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的建设原则,按照“携手企业、瞄准一线、多方推进、动态建设”的工作思路,采用差异性建设和错位发展的策略,重点抓了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的建设。经过几年努力,该专业在2012年常州市中职专业建设水平评估中,名列前茅,被市推荐为省特色专业备选单位。

目前,本专业在校学生219人,专任专业教师12人,师生比例1:18.25.专任专业教师均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硕士以上学位)6人,站50%,其中高级职称5人,占41.7%,双师型教师10人,占83.3%。学校建有平面广告设计实训室、室内设计实训室、数码摄影工作室、广告工作室、漫空间家装工作室、影视工作室、画室等,专业设施设备达154.7万元,生均设备值7063.9元,实验实训开出率100%。近三年来,共向地区输送241名合格的中等专业技能型人才,为社会培训641人次,毕业生全部就业,其中对口就业率达到88.3%,当年签订合同比例达到94.2%。此外,三年内该专业有6名师生在省技能大赛艺术类设计项目中获奖,其中,谢琪、何晶晶分获2010、2012年环境艺术设计一等奖。

二、专业建设举措、经验与成效

专业建设是职业学校内涵建设、创新发展的核心内容,是学校抓质量、上水平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为此,学校把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建设列入学校创新发展的重要议事内容,坚持经常研究分析,在盘活学校资源存量,壮实本体的基础上,注重拓展开发,在内涵建设上下工夫,力争做到硬件真硬,软件做优,使该专业不断换新貌,做到常办常新。

1、注重专业方向拓展,提高专业与产业对接度

专业开发与拓展是专业建设的前提。“十二五”期间,常州将建设广告产业园区,以园区为重点,带动全市广告产业发展,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平台和广告人才培训基地。常州广告业迅猛发展,对广告设计人才的数量与质量提出新的需求,为此,学校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开展市场调研,利用一年一度学生定岗实习的教师巡视机会和教师下企业定岗实践齐期间,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和规格,对毕业生进行质量调研,研究行业现状和发展态势,在调研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的指导下,不断改造、拓展专业方向,动态修改专业教学计划,调整培养目标和规格,更新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奖励了专业设置的动态调整机制,有物质的静态的建设向功能性、动态性的专业开发转变,由硬件建设为主转向软硬结合的建设。根据常州市住房建设规划,将新建住房7500万平方米,我校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在平面广告设计基础上拓展了室内设计方向,并开设数码摄影、影视制作等多门选修课程,形成专业群,使专业对接产业发展,强化错位发展,提高了专业竞争力和后发优势。

2、优化专业团队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关键。学校根据“内培外引、专兼结合”的师资建设方针,采用提高学历、本校培训、课题引领、“名师”工程、下企业顶岗实践、推进青蓝工程、聘请兼职教师等多重途径和方法形成了一支数量基本满足、结构合理、专兼结合胜任理实一体化教学的专业教学团队。学校制定“师资队伍建设与培养计划”,建立达标考核机制,安排专项资金,形成教师分层培训学习制度,有效促进专业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专业教师带课题、带任务定期赴企业挂职锻炼,切实保证定岗实践时间与成效。学校组织专业教师参加市举办的技能培训和考证,要去年轻老师轮流参与省、市技能大赛,把师德师风、专业发展、服务学生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目前,学校正在探索固定岗和流动岗相结合的设岗和用人机制,从而进一步优化专业教学团队的综合素质,有效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目前,本专业12位专任专业教师,有6位攻读硕士学位,5位获得高级职称,有10人

获得高级职业资格或行业职业资格,已建成一支师德高尚、理念先进、业务精湛、胜任理实一体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创新实训环境,提高人才培养吻合度。

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动态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良好的实训实习条件,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本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按照“突出重点、适度超前、仿真环境、同步企业”的要求,继续加大投入,不断完善,适应需要,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围绕基地生产话原则,在改造上下工夫。我们筑巢引凤,引企入校,与大陆广告公司、田俊设计工作室等企业合作,共建广告设计工作室和“漫空间”室内设计工作室,从设施设备的摆设,到企业文化氛围的营造,都仿真企业,使校内实训基地成为培养学生职业意识、职业情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场所,为学生“零距离”适岗打造一个良好的平台,提高了人才培养吻合度。学校还重视实训基地管理,在提高使用效益上做文章,充分发挥基地实践教学、技能竞赛、社会服务功能,承担对外培训。我校承担了常州市艺术类的技能大赛,充分发挥了实训基地的作用,得到了上级本门和兄弟院校的肯定。

学校先后与武进大陆广告公司、常州大地装潢公司、江苏印象乾图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常州美家园金鼎装潢工程公司等八家企业签订了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协议,借助企业的设施和技术服务,共同培养学生,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并且拓宽了就业渠道,为此,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100%,对口就业率达到83.3%,用人单位满意度达到96%,有两位学生在省级技能大赛获一等奖。

4、以课程改革为抓手,提高专业内涵建设水平

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实现、培养目标的达成、培养模式的实施,都是以课程为载体,所以课程改革是专业建设的核心,是提高专业竞争力、吸引力的重要手段。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按照《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的要求,根据三贴近(贴近企业、贴近岗位、贴近学生)的原则,积极推进专业课程改革,着力打破以学科为中心的专业课程体系,努力构建“三以一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并改革以知识逻辑体系为主线的课程内容,通过项目整合知识与实践重组教学内容,编写了“平面广告设计项目课程”“家装设计项目课程”等校本教材,将职业标准和技能大赛要求渗透到教材,提高课程内容和职业岗位的匹配度。在课程改革同时,该专业也逐步推进教学模式的改革,改革先理论后实践的传统教学方式,普遍推行做中教、做中学、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并灵活运用场景教学、虚拟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知行协调发展。本专业还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的分析,整合多方面力量,建立由职教专家、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横向沟通、产学研一体的课改协作机制,提升专业内涵建设的水平。为此,本专业的课改、促进和推动了其他专业的课改,学校被省评为课改实验学校。

5、加强实习管理,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

就业质量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专业建设水平集中体现在毕业生就业质量和终身发展上。在专业建设中,我们坚持顺应市场需求,动态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调整,实行按需施教。我们还加强顶岗实习的管理,学校由专业部、教务处、招就办协同管理学生顶岗实习,并成立实习管理领导小组,完善各项管理制度,重视对实习过程管理,做到顶岗实习与专业对口,工作内容安排科学合理,使实习与就业对接,并督促企业为学生办理保险,支付合理的劳动报酬,做到校企共同负责学生实习,顶岗实习管理做到规范化、制度化。学校还搭建就业信息平台,尽力就业指导系统,加强对学生进行就业心理辅导,对毕业生进行全方位的就业指导,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为此,本专业近几年就业率均达到100%,对口就业率为88.3%,当年合同签订率达到94.2%。

三、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下一步发展思路

专业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是职业学校发展的永恒主题,是没有止境的。推着社会经济发展,“两个率先”的推进,迫切需要职业教育培训大批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调整升级相适应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进一步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是支撑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一项战略举措,也是促进学生顺利就业、幸福生活的重要保证,针对专业目前的现状,专业下一步发展思路如下:

1、以教科研和技术研发为突破口,提高专业教师的整体水平。要以全面提高专业教学团队的专业素质为中心,一培养和引进中青年骨干教师、学科和专业带头人为重点,遵循开放、创新的高校原则,建立起优秀人才成长的有效机制,加快名师工作室建设,壮大名师队伍。

2、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构建凸显能力发展的专业课程新体系。要加大专业课程改革的推进力度,完善以项目为主体的模块话课程体系,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能力为主体、任务驱动等教学思想。要加快推进文化课德育课程改革力度,建立以能力为本位,评价立体、方式多元的评价体系。

3、进一步创新教学环境,继续构建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实训环境、教室环境。坚持校企合作建设并完善先进、实用、设施配套的现代技能教室和工厂化教学环境,进一步发挥教学工厂的多功能作用,提供啊实用效率。加大专业文化建设力度,真正达到企业文化进基地,企业文化进教室,发挥文化的熏陶和育人作用。

服装设计特色专业建设工作总结 篇5

模具制造是一种技术、资金、人才密集型的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模具制造一直就有“一切制造之母”的称号。模具工业作为国家的基础产业,早在1989年就被国家定为机械工业技术改造序列第一位,在“十五”规划中列为重点扶持产业。鉴于模具作为包括机床工具、汽车制造、食品包装等在内的机械行业中机械基础件产业,以及电工电器、电子及信息行业的支持产业,在发展先进生产力当中,处于非常关键并服务全行业的地位,其发展对产业配套能力的提升和促进产业聚集优势的形成将起到链接和枢纽作用。

我院自2004年开办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以来,已有两届毕业生,且就业率均在97%以上,目前在校生329人,具有一定师资、教学、实验及实训条件和教学管理经验。纵观4年来的办学情况和发展趋势,我们不断地总结经验,改正教学环节中存在的种种缺点和不足,重点进行专业建设和以工学结合优质核心课程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改革,充实师资队伍,扩建实训室、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坚定不移地走工学结合的办学道路,充分整合社会资源扩建本院实习实训基地和实践指导教师队伍。专业办学4年来,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创立了一套高职模具专业的教育模式,形成了高效的教学管理系统,并且在4年来的教学研讨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取得了较大的进步。4年来,我们为珠三角地区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活跃在模具设计、制造、销售、调试安装、生产管理等工作岗位的一线人员,就业率高达97%,且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4年来的教学和改革,使我院高职模具专业办学的各种条件已经具备并且基本完善了。目前师资队伍结构合理,课程设置科学规范,实验实训设备日趋完善,教学管理体制科学高效,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系统全面,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和各项管理工作均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使本专业形成较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教学管理体系,成为珠三角地区同行业最具竞争力的专业之一。

专业教学改革使得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形成如下鲜明的特色、创新点和亮点:

课程开发的动态适应性,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色

本专业课程开发的主要原则如下:

1)以社会需求为前提。要以满足人才市场需求作为学校办学的定位坐标和课程设置的出发点,社会需求什么,我们就增设开发相应的课程,力争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接轨,模具专业开设了《英语能力考证》、《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员(高级)》、《助理模具设计师》的考证课,使毕业生在毕业时获得双证或三证,更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为此,将《机械制图》绘图实训和《计算机绘图AutoCAD》实训整合为《绘图能力综合实训》。将原来《冲压模具设计》课程设计、《塑料模具课程设计》和《模具拆装实训》,整合为《冲压模具设计综合实训》和《塑料模具课程设计综合实训》课程。实训课程中加强机械制图的训练,持续提升学生的制图能力。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还增加《压铸挤压模具设计》课程,以增加学生就业范围。

2)以能力培养为重点。普通高等教育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高职教育旨地培养应用型人才,“能力为本”是高职教育的特征之一。因此,对学生掌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要按“需用为准、够用为度、实用为先”的原则开发课程,在全面培养学生综合技能上多下功夫。尤其是在专业课阶段加大学生操作技能训练的力度,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的比例达到52%以上。我院近两年加大了实验、实习环节的投入,以强化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过程。(这里所说的能力培养应是一个综合性、多方位的能力,还应包括计算机应用能力、学生就业创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文献检索能力、未来发展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等)。

3)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学生在校3年,在确保教学任务的实施和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根据就业形势的变化,我院的课程设置也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灵活性,以适应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在保证主干课程的同时,留下一定课时设置相关课程,以限选课或选修课的形式加以实施。可供模具专业选择的课程有:《公文写作》、《CAD/CAM技术基础》、《模具CAD/CAM》、《企业经营与管理》、《专业英语》、《产品设计与开发》、《表面处理技术》、《模具现代应用软件》、《材料成形设备》、《现代制造技术》等。

在教学过程中,模具专业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将素质教育与业务培养相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传统教学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相结合。体现在:①课程体系结构设计思想:模具专业的所有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体系结构设计能充分体现职业教育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指导思想,体现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培养,并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结合本行业各不同岗位的实际情况确定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内容;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针对本专业培养目标,建立了由公共基础模块、模具设计技能模块、模具制造技能模块、岗位锻炼模块、能力拓展模块构成的科学、合理、完整的课程体系,并以课程改革为基础,进行必要的课程整合。②理论教学体系:教学内容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中重点侧重于原理和主要技术环节的讲授和深入分析,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加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每门课程讲授前均安排较为详细的说课和本学科基础知识和背景的陈述,使学生用全局的观点看待该门课程;在讲授过程中阐明理论课程体系的主要构成、组成部分(知识模块或重要基础课专业课)之间的关系及对人才培养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学习能力,并激发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针对学生“底子薄,基础差”的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与生产实践紧密挂钩,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行业的需要。及时把教改教研成果或职业技术领域(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一线)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相关课程内容关系处理得当。对课程的整合、设置的新课程以及改革形成的系列课程,将这些优秀的教研成果有效地转化为实用的教学方法。开设较多的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其中包括一定的文化素质教育课),促进学生个性发展。③实践教学体系:我院积极探索和构建相对独立的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占教学活动总学时比重高达52%以上。本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组成合理科学并且实用。2.创新“以模具应用为重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人培养模式

本专业实施以模具设计与制造及模具技术应用为重点,以模具设计、加工、装配及模具应用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

1)以模具应用为重点,加强岗位核心能力课程建设。围绕本专业的岗位及岗位群,如模具工艺实施人员、模具设备操作与维护人员、模具装配与维修人员、模具加工与制造人员、模具设计与工艺编制人员、专业一线岗位管理人员等岗位,重点加强《冲压模具技术》和《塑料模具技术》课程的建设。《冲压模具技术》由过去《冲压与塑压设备》、《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模具制造工艺》等课程整合而成。主要包括各类冲压成形方法与设备、典型冲压模具(冲裁模,弯曲模,拉深模,其它成形模,多工位级进模等)设计、主要模具零件加工方法及装配方法、通过对冲压成形工艺、冲模结构设计与冲模制造工艺的教学,使学生具备中等复杂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能力。《塑料模具技术》由过去《冲压与塑压设备》、《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模具制造工艺》等课程整合而成。主要包括各类塑料成型方法与设备、典型塑料成型模具(压缩模,注射模,压注模等)设计、主要模具零件加工方法及装配方法。通过对塑料成型工艺、塑料模结构设计与塑料模制造工艺的教学,使学生具备中等复杂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能力。

2)以模具应用为重点,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围绕培养目标,制定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采用与课程模块化相结合的学分制,以此推动课程改革与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下厂实习、军训、出操、就餐、宿舍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社团活动、社会活动等环节或项目中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教育训练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生活、为人处世等的行为习惯,使他们逐步成为具有自学、自律、自立、自强能力的新型大学生,以适应现代社会对高职毕业生的职业素质要求。

3)以模具生产工作过程为导向,实施创新人才培养

以模具生产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展教学,不仅要求学校要有模拟企业的实践教学环境,而且还要求在企业进行的现场实践,且为其中的关键。对于模具专业而言,学生如果没经过在真实的生产车间中的现场实践,达到毕业即上岗的目标是绝不可能的。必须充分利用两种教育资源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基于这样的认识,本专业经过三年的努力,先后与东莞台一机械有限公司、广州市黄埔伟源精密模具厂、广州悦楷机械有限公司、广州友利模具有限公司、广州市天弘机电有限公司、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构筑了校企合作、模具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和效果,为提高创新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还可以以此为基础实现技术应用上的创新。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独立思考问题,培养了学生提高创新能力的主体意识。

3.与职业经验增长相一致的课程教学,奠定了模具专业的教学特色

从2004年开始,结合专业建设的目标,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在教研教改过程中,始终贯彻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的指导思想,深刻领会职业技术教育的核心和本质为根本出发点,以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生产第一线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积极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本专业的教学质量。(1)打破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理论教学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用模具工作过程来联系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教学,进行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的设计。将冲压模具技术和塑料模具技术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技能的培养相结合,将传统模具技术与现代模具技术有机结合,“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产品任务为驱动”。完全参照与职业经验增长相一致的工作过程进行学习,从模具和机械制造主要是做什么的、模具为什么是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中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模具是如何动作的、不同成形方法中的差异,高级复杂模具如复合模、级进模知识等,从原料及成型工艺、到零件结构设计与模具结构设计、制造,同时在教学内容中加入综合典型技术实例,融入模具的加工、装配、安装、调试等工艺知识,适度介绍先进成型工艺及模具。做到基础理论适度,突出专业知识的实用性、综合性、先进性。并借助职业工作来学习和教育使学生认识职业工作任务,从而竖立职业认同感、培养职业能力、逐步进入实践社会。

(2)积极开展多媒体教学,特别是实训课、工学结合优质课程的教学。多媒体教学一方面是网络教学,例如《冲压模具技术》已经申报为省级精品课程、《塑料模具技术》被评为院级精品课程,其授课内容均已可以在网上查阅,授课时也可以采用网上教学的方式,第二,《机械制造基础》、《模具制造工艺学》等与生产实践紧密相连的课程,主要的教材选用从工厂录制的录像带等影音教材,使学生更加熟悉目前的生产工艺和流程。第三,《机械设计基础》等专业基础课采用网上辅导的方式,将所有习题和答案上传到本专业的网络,供同学们课后复习。

(3)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依据本专业的职业核心技能开展校内实验课的教学、模拟职业生产氛围的操作、毕业会考、技能考证训练等,通过一系列与理论知识密切相关的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了本专业的大部分实用性知识,更快地适应市场的需要。

(4)恰当地进行课程整合。根据教学经验的总结和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本专业逐渐淡化学科界限,对一些相互之间有内在联系的若干学科进行有机整合,打破原有课程之间的界限,对一些课程进行重组,对职业关键技能的综合实训进行整合。本专业课程整合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的整合:职业群基础及技能课程的整合(如上所述)。

(5)理论和实践教学系统化,且能全面系统地完成所有核心技能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在岗位群基础及技能课程的实验课教学中,配合理论知识,采用有针对性的实验项目,为核心技能的培养奠定基础。在核心技能的实训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课外实习、综合训练每个环节有机结合。特别是教师在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深入工厂、生产车间拍摄各个技术环节的录像,制作模型,加强了核心技能课的教学效果。

(6)课程教学内容适应目前模具行业的需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模具专业的各类设计技术、制造技术、工艺技术技能等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科。行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对模具专业的技术型人才培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职教育要紧跟专业的发展,随时掌握新知识并应用于实践,在教学中保证新知识的学习和在实践中的应用,使教学内容与专业发展相一致。

4.渐进式多层次实验实训教学,体现了本专业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

本专业积极探索和构建相对独立的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占教学活动总学时比重超过50%。目前本专业正在构建科学合理高效的实践教学体系。

主要包括四个阶段的实践教学:

一、基本技能训练。主要是英语水平、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应用能力、机械制造基础、电子电工等,使学生具备最基本的职业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基本技能的培养,这些教育均由授课教师言传身教,在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

二、操作技能训练。主要是教学大纲中实践教学部分,如Pro/E、UG、Mastercam专业软件的使用、数控机床的操作。数控电加工操作、普通机加工操作。该部分课程的设置紧密结合生产一线的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性质,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核心技术。目前,本专业拥有近600万元的设备和大型仪器,建立了车工实训场、钳工实训场、零件测量实验室、CAD/CAM中心、电加工实训场、液压与气动实训场、数控加工实训场、注塑成型实验室、冲压成形实训室、模具拆装实训场等10个校内实验实训室,能够满足教学的需要,特别是专业技能训练的需要。

三、装配技能训练,通过虚拟仿真手段、模具装配实训场、模具装配车间的训练,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这些基础较差、底子较薄的学生在接受3年的高等教育之后具备较高的实操技能和实践能力,较高的就业水平,收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在实践教学中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四、调试技能训练,通过虚拟仿真手段、模具调试实训场、模具调试车间的训练,能够使学生更快适应岗位的需要。

特色班级建设工作总结 篇6

天津市南仓中学

卢珍

没有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就没有个性。教育家陶行知说:“最好的教育是教学生自己做自己的先生。”传统的班级管理中经常出现见“事”不见“人”,以“事”为本,是教师强制管理的弊病。这种班级管理是让学生服从于“事”,顺应于“活动”,把自主和有活力的人,僵化为按“号令”行动的一种工具。众所周知,缺乏独立自主精神的人是不可能具有创造性个性品质的,因此在班级管理中关键是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精神。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要有:团队合作能力;自信心和毅力;自理、自立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如果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学习和管理中,就很难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谈不上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在这方面我们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顺应了形势的需要,成立了能够充分发挥学生才能的各种组织机构,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在这个大好形势下,在班级管理中,我进行了深深的思考:我觉得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使教育目标自我内化,是使学生实现道德思想目标和学习目标的重要方式。

如开学初,我组织学生制订班规,每们同学都参与,提出自己的建议,通过集中制订出:“教师在与不在一个样,班主任课与课任课一个样”这两条班规。并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由学生干部带领全班同学制订和落实班级工作计划,并由学生及时验收计划的完成情况,认真填写各项工作计划完成情况记录表。

班级自治并非对学生放任自流,而是要把握好班主任管理和学生自治二者之间的关系,班主任做好宏观指导、个体辅导,学生做好内部管理和监督。这是实施班级自治的关键和基本原则,否则会适得其反,带成乱班和差班。为此,我做好了班主任和学生的职责分工,分阶段逐步进行,并不断深化。为此实行了以下工作措施:

首先我制定了达成目标:1.培养学生拥有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观、世界观等21世纪人才所必备的道德人格。2.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锻炼、自我教育,并养成终身自我教育的能力。3.强化集体意识,培养学生集体的荣辱意识,学会相互监督与合作,学会优势共享,实现班级同化意识,促成班级归属感、认同感的形成。4.创建成南仓中学在德、智、艺体劳等方面的优秀班集体。其次,我详细制定了实施方案,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

任务:初建班级,班主任直接管理,逐步形成内聚集体(“他律”阶段)。措施:

1.班主任通过多种渠道,科学分析学情(包括生源、男女生比例、思想、身心,学习情况等)。班内40名学生中,有20人的父母从事个体,5人出自工人家庭,4人家庭条件较好,其余11名学生出自农民家庭。总体出自一般家庭,学习改变命运的欲望强烈;另外在男女生比率中,女生18人,男生22人,男生比女生的多。

2.实行阶梯式任命班级组织成员:班主任任命班委,班委组织成立值日小组、学习小组、课代表。

3.每周投票评选在卫生、仪表、学习、艺体等方面的优秀生,作为同学们学习的楷模。定期表扬在不同方面进步的学生,形成良好的班风导向。

4.以班委为核心,集体制定班训:“勤奋、笃学、阳光、奋发”、班规:“目标越大,责任感越强,成就越大”。班歌:《相信自己》。制定的班徽的寓意如下:翅膀上的长城代表了我们的坚强与团结,恰如数字“八”是两个翅膀代表了我们的热情,借助翅膀的力量飞翔于书海之上,从而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5.穆迪、张振等同学征集班内每一位同学的建议,对教室内的墙壁进行了装饰,融入了“光荣榜、教师寄语、留言板、学习园地”等多元形式,力求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增添了班级的积极向上、团结互助、争当先进的良好风气。

6.协调任课教师、家长、学校等多方力量,做好“育心”工作,尤其是暂差生的思想转化工作,重点对一些学习动力不足等人进行心理疏导,采取感化式和震撼式、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策略,逐步改变他们的缺点,进而抓好常规管理,优化“班风”与“学风”。第二阶段:

任务:建立竞争机制,班主任辅助管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班主任引导,学生“互律”阶段)

措施: 1.学生投票选出监督委员会和仲裁委员会各一名,与班委、小组长、课代表平行,再由委员长各任命两名委员。班长、监督和仲裁委员长为首的三个部门协商解决班内出现的问题:如张鑫同学迟到,三个部门达成一致,由该生义务为班级做贡献。监督委员会及时做好处理记录及实施情况,从而强化了学生的互律和自律意识。

2.加强管理,强化优秀班风:学生间互查仪表,督促学生保持健康向上的中学生形象;每周由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思想动向跟踪调查,对情绪波动的学生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同学们解除心中的疑难。

3.在学习上,实行优势互补,成立各科“学习俱乐部”,每科以较优秀的学生为领导的十名会员实行“优带差”的学习模式,帮助弱科学生提高成绩,工作流程如下:每天由两科的学科部长与任课教师交流,找出要辅导的知识点,由十名会员各帮助三名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再由学习委员统计完成情况,随时与任课教师交流解决。在课间,随处可见各俱乐部成员帮助同学们解决学习上的问题,学习氛围非常浓厚,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第三阶段:

任务:实行岗位轮换制,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创建优秀班集体。(班主任引导,学生“自律”阶段)

措施:

1.优化组织机构,让“先进”成为习惯:定期进行班组织机构投票选举,选出在岗位中尽职尽责的学生,形成一条“流动的彩虹”,带领班集体向更好、更强的方向发展。

2.增设班级岗位:桌长、图书管理员、考勤主席、纪律检查长等,让人人参与班级管理,增强民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强化自律,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

通过各项措施的实施,我班已形成了民主、团结、奋斗,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学习气氛极为浓厚,集体使命感、荣誉感极强。形成了“以违反校风校纪为耻,以为个人、集体争光为荣”的良好班风。

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自我管理等能力不断提升:原来自私自利的学生开始学会了理解、尊重他人;性格内向、孤僻的学生开始敞开心扉,学会了与教师、同学的团结合作;学习刻苦但收效甚微的学生学会了取长补短,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学习效果不断提升;经常迟到、仪表不合格的学生学会了自我约束与管理,违规违纪现象逐渐减少;更多的学生在管理班级事务中得到了充分的锻炼,组织管理能力不断提高。

我班在学校组织的班级量化考核中多次获优秀班集体流动红旗;在历次月考和期中、期末考试中均获第一名;在校团队组织工作、文体比赛中获得多项荣誉。

经过不懈地努力,同学们已形成了良好的班级归属感,均以八班为荣,以南仓中学为荣,初步实现了管理目标。

服装设计特色专业建设工作总结 篇7

1工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办学目标不明确

工科院校开办艺术设计专业一般是近几年的事, 起步比较晚, 很多院校所开设的专业停留在一个较原始的模仿状态;基本上都是将文科类院校或专业美术学院所开设的艺术设计专业的科目和教学课程照搬过来, 致使工科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无工科院校的办学特色, 因办学时间、经验和专业影响力无法和美术院校及其他文科大学相提并论, 从而使工科院校的艺术设计毕业生就业有很大的压力。学生毕业后能在城建、规划、园林、广告公司、电视台、报社等部门及相关企业从事策划和设计等方面的工作。以上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没有突出工科院校的特点, 套用艺术类院校、综合类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不利于教育资源的整合。

1.2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工科院校艺术设计教育起步太晚, 工科院校增加了各类设计专业的招生人数。而艺术设计教育的条件还停留在过去的基础之上, 缺乏一些专业设计教师和专业设备。尽管从发展角度来看, 从建立一个崭新的与世界艺术设计教育同步的中国艺术教育体系的宗旨而言, 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 导致专业教学的师资严重不足, 学历层次和知识结构不合理。教师缺乏艺术设计的实践和全面系统的训练, 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比较缺乏, 从事艺术设计教学工作的能力尚显不足, 一些专业教师是刚毕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 缺乏实践经验, 也缺乏教学方面的经验。

1.3课程设置比较孤立

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体系尚不完善, 由于课程的内涵、目标不清, 教师上课随意性太大, 课程名称不规范, 因人设课, 盲目随意增减课程的现象还依然存在。课程设置比较孤立, 还是采用三段式的教学模式——造型基础、设计基础和专业设计, 缺乏贯通和衔接。

1.4人才培养模式单一

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科特点决定了艺术设计专业的前沿性和交叉性, 而且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日新月异, 那么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使之适应当前社会需求就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但很多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几年如一日, 很少进行调整, 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造成学生学不到最新的知识, 使教学和社会脱节。另外, 艺术设计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很多课程应以实践为主, 应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 在教学手段上加以创新。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 有些院校还在沿用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 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 这样做只能降低教学的质量, 限制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1.5不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目前大学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忽视设计实践。毕业生的实践技能普遍低下, 在设计教学中理论脱离实践, 实践技能的训练没有得到重视。学校认为实践是学生毕业后在实际工作中训练的。然而, 实践是创意转化为实现的唯一途径, 在大学里缺乏设计实践的学生, 走上社会后往往感到无所适从, 缺少最基本的实践操作常识, 不熟悉材料与施工工艺, 缺乏动手能力和专业创新能力。感到学非所用, 不能迅速融入复杂的社会实践中。

不少高等院校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时数多, 学生自学时间少, 不给学生留出思维的空间和余地, 难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开拓设计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设计观念陈旧, 设计手法单调, 尤其是缺乏实战经验, 不了解当今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不了解企业的运作方式, 不会为企业的长远利益着想。

2构建有特色的工科院校办学体系

2.1找准目标定位

工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的定位是创新能力、实际设计能力和适应能力三个方面结合、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培养从事一线实践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强化创新意识的培养, 强化艺术修养的培养, 强化实践教学和突出工程训练。

2.2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形成特色

师资的问题是办学中的重要问题, 教育水平的高低实质是师资水平的高低。良好的师资配置及学风, 高水准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都是依靠师资的素质而定。目前, 我国的设计教育还相当年轻, 教育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因此利用现有的条件, 多渠道的培训和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是各院校迫切的工作。提高师资素质的方法有:一是在现有的教师中挑选重点培养;二是选派中青年教师出国培训和吸收国外留学人员来校任教;三是与国内院校之间合作, 互派中青年教师;四是吸引社会上的专业人才来校任教, 与企业合作, 聘请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成果的设计师、工程师;五是公开向国内外聘请工作室责任教授或学科带头人, 也可以考虑校际间联合起来办设计专业师资班, 联合聘请外国、国内专家到师资班讲学, 培养一些高水平的师资就容易实现。

2.3课程设置科学

工科院校在课程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到其自身的特点, 在教育中合理安排科技、艺术、管理三大类课程的比例关系, 并力求课程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以艺术设计贯穿始终, 才能做到知识体系、道德体系、能力体系的综合培养, 从而加强对复合型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

在专业设计课和社会需求、生产实践的关系上, 应根据实用、价廉、美观的设计原则, 综合运用新材料、新加工工艺和形式美的观念,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要加强艺术设计基础理论培养, 在设计概论、设计美学、设计史、人体工程学、材料学、工艺学、营销学、设计管理等方面加强教学研究。所开设的艺术设计课程是要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新特点, 同时体现专业教学与素质培养的综合特点。

加强专门工作室和实验室建设, 艺术设计专业不同于其他学科, 它具有自己鲜明的专业特色, 无论是教授方式还是设科实践, 都应从自身的规律出发。在教学和实践过程中理论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掌握固然重要。然而由于本专业的时代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对设计发展都产生深远的影响。建立设计工作室和工艺美术作坊不仅具有科研攻关的功能, 也能够使相同学术观点的人相聚共同推动学科的发展, 同时对于参与社会实践以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都大有益处。设计工作室和工艺美术作坊对艺术设计在新的经济条件下的具体实践有积极的作用, 工作室制和工艺美术作坊都有利于他们传授知识, 同时在实践当中也避免了盲目性和学生工作后的不适应, 有利于对学生的深入培养。工艺美术作坊对手工艺的实践更是提供了便利的场所。

2.4重视创新教育

创造性是艺术设计的一个重要前提, 没有创造, 也就没有创新, 就不会有进步;表现力意味着必须具备专业性的表现能力, 然而其形成则需要靠良好的基础技能和专业技能来支撑;感知力是对事物有良好的观察、理解和审美能力, 这类能力的培养往往是潜移默化的过程。

目前工科院校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院校更多的是以技艺的方式使学生达到眼睛与手的熟练配合, 一些基础课程如素描、色彩、三大构成占较大的学时比例, 加强模仿训练, 对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是始终比较被动的。教学以填鸭式的知识传授为主, 往往以设计作业的画面效果作为评定成绩的标准。形成学生文化素质偏低、模仿能力强而创造性不足的通病。德国卡塞尔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马蒂亚斯在比较中德艺术设计教育的专业基础课程时说, 中国学生往往是先学了技术, 再发现自己的想象力, 而德国学生往往先有创意目标, 再去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学技术, 努力实现自己的创意。对于中国学生来说, 目前最重要的似乎是技术, 但对德国学生来说, 重要的是设计思想, 即创意。创造是设计的核心和灵魂。高等院校设计教育的目的不是要求学生画出的效果图多么完美、设计软件运用得多么熟练, 而是要以设计的创新性和适用性作为标准。古人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技巧是可以通过反复实践而比较轻易达到的, 而设计思维和方法的养成却需要长期的磨炼。学院教育对学生的设计思维的熏陶和感染, 要比知识授受重要得多。因此, 我们的教育方式应该要求学生学会动脑, 更甚于动手。

2.5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工科院校要彰显特色,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非常中药, 学校要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技能, 要把教学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在课程设置上, 要改变封闭教学模式, 应当使设计教育和社会项目、企业产品开发结合, 学生在企业、公司真正搞设计、做项目, 让设计的产品成为市场上的商品。这才可以真正锻炼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 从根本上实现实践教学的目标。学校和任课教师应当给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 安排学生按照专业进行相应的设计实践。

培养市场意识让学生对自己的前途有清醒的认识, 使其在压力之下产生动力, 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并知道要学些什么;而抗风险能力, 则主要包括广博的专业知识基础, 预见市场发展的能力, 及时拓展甚至转换专业的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等。

学校不仅要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技能, 而且要把教学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积极开展不同地区的艺术设计产业开发、设计教育、设计信息研究等合作研讨和交流。要克服重理论、轻实践, 重视课堂教学、轻视现场实践的观念, 提倡崇尚实践、善于实践的教学观念。

摘要:未来的设计教育面对的是早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世界, 巨大的发展空间将带动教育事业走入一个全新的认识平台。工科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 应当建立以创新为特色的设计教育体系, 按创造性原则组织教学。这是当务之急, 也是工科院校设计学科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院校要结合自身情况准确定位, 充分考虑办学条件、地域经济文化特色、学生生源条件等因素, 发挥各自优势, 使专业办学水平不断提高, 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的专业办学特色。

关键词:工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办学特色

参考文献

[1]潘鲁生.设计艺术教育笔谈[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5.

[2]尹定邦.设计艺术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3]朱铭、奚传绩:设计艺术教育大事典[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1.

服装设计特色专业建设工作总结 篇8

关键词:高职服装专业;实践基地;特色研究

服装设计与工程学科是一门艺工交叉、文理融合的边缘学科,也是直接面对市场的产业学科,尤为强调知识的应用性与实践性,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就是培养“动手能力强并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技术人才”,所以,实训环节的教学工作是服装设计与工程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基本实践技能养成—专项核心技能形成—职业环境下的技术应用”的思路,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有机衔接与融通的实践教学体系,按照“校企合作、多方共赢”的原则,建立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内外服装专业实训基地,开展特色实践研究。

一、构建具有特色的实际运作模式

在进行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将实习实训环节分为认知实习、分项训练、综合实训(模拟、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就业等几个阶段。带领学生广泛、深入地进行服装市场和行业调研,根据目前行业发展现状大胆调整实践教学计划,逐步建立一套具有高职特色的服装专业实训基地方案,制订相应的教学规划,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课堂教学和工作室教学有机结合,校内学科各方向间有机结合,校内教学和校外实践基地有机结合,形成全方位、多层次、交叉互动的大实践教学体系,并形成一个实训类型的教材体系。

二、建设具有特色的校内实践基地的实际操作

1.按照企业流程设置不同的专项工作室,组合管理形成符合行业现状的专业链条。工作室的教学与实践的模式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教学实践环境,它比传统的实践教学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和更广泛的实践教学面。学生在完成专业基础平台的课程学习后即打破专业和班级界限,以自由开放的形式选择专项重新组合,采用工作室上课模式,教师以团队的形式组合授课。我院先后建立了服装品牌设计工作室、特种机工艺样衣实验室、服装营销实体店铺、璐比大学生创业基地、内衣设计工作室、服装表演多功能厅、形象设计工作室、摄影工作室、服装实训车间等实践教学工作室,进一步确立了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搭建服装设计基础教学、服装专业工艺基础教学、整体形象设计专业教学、市场营销方向实践教学的多维立体实践教学模式,为专业学生提供了认知基本理论、锻炼基本技能、提高动手与实践能力、激发创新精神的公共学习平台。

2.项目驱动引领实践教学进程,引进企业项目为主要授课内容。以企业工作过程导向设计教学,最大限度体现企业的生产过程。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我们有计划地安排了服装品牌设计、服装营销策划、服装产品陈列、服装商品企划、服装工艺与制作、发型设计、化妆技法等针对性、实战性、综合性强的实验教学环节,设置了实践教学周,加强对学生专业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服装设计基础教学、服装专业工艺基础教学、市场营销方向实践教学、整体形象设计专业教学多维立体实践教学平台。

3.校企合作常态化。将企业项目引进学校的实践教学中,由于企业的产品研发项目具有时效性和延续性的特点,可以保证我院实践教学常态化、持续化,同时也要求我们在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上,与企业保持一致,并按照企业生产流程设置实践课程内容,根据企业订单情况循环进行。通过校企合作,巩固并建设一批校外顶岗实习和就业基地群,为了更深层次地进行实践教学改革,我们主动与企业加强联系,根据岗位不同要求,设计工学结合方案,与企业寻找利益的结合点,将项目贯穿于实践教学过程。

4.采用“产、学、研、赛、展”等多种实践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改变传统教育的标准化培养模式,实行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特色教育模式。针对社会需求,把服装专业大赛和服装生产、科研的要求作为设计主题,通过增加实践环节的教学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能力,提升其发展能力,并拓展大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项目组成员专项技能突出,无论是教师参赛还是指导学生参加国内外各级赛事连连获奖。目前项目组成员在研究的过程中,带领学生参加国内外80余项赛事并取得优异成绩。

三、构建具有特色的校外实践基地研究

1.双向介入式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企业化管理、准市场化运作”的思路,将服装企业生产车间引进学院,双方共同参与教学和管理,教师和学生参与企业的实际生产和设计项目,由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对学生进行指导。同时,利用学院的人才资源,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学生通过参与款式设计、版型制作、样衣制作和生产工艺单制作,获得更多的实战锻炼机会。

2.真正实现共建共管理,校企双赢。关于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研究,有效解决了实践基地建设停留在表面、企业大多数都是被动地接收实习的学生、学生实习的效果不佳、就业矛盾突出、达不到校企双赢等突出问题。学校多年来非常重视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根据专业的办学特点,与多家知名企业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建立了教学实习基地,并聘请企业的优秀管理者和设计师作为专业顾问、兼职教师。向这些企业开放我系的资料室和相关实验室,并共同进行科技研究和市场开发。

特色中队建设工作总结 篇9

(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

张萍萍

虽然随着我班的素质教育的推进,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呼声很高,但在我们的思想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依然是教师的权威性。教师“一言堂”,教师的师道尊严不容置疑,班级管理更是班主任自唱主角的舞台。传统的教育观念严重阻碍了和谐师生关系的发展,形成了学生唯“老师命令”是从的不健康状况。长久以来学生的人格得不到尊重,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学生惧怕老师,很多教学行为都是因为慑于老师的威力而不得不为。因此,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教育民主落实到实处已成为当今教育的当务之急。鉴于此,在“自主管理型班级创建课题研究”中,我把追求民主和谐的班级管理氛围作为重中之重,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尽量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做到人尽其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平等协商,制定班规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家有家法,校有校纪,一个班集体的良好运作当然也离不开严明的班规。学生是班级制度的实施者和执行者,如果班级制度得不到学生的认可,就起不了应有的作用。在总结我个人以往班级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本班各项规章制度时,我首先根据本班实际,草拟方案,再让班干部出初稿,最后在班会上征求全班同学的意见讨论通过。最重要的是我们的班规不是一成不变的,面对61个正处于身心急剧变化中的性格迥异的孩子,我们的班规也在适当的时刻作出具体的调整,以更好地服务于全班同学,为每个孩子的成长护航。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这样的制度因为有群众基础,故而有生存的空间,也最终保障了班级各项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

二、人尽其用,参与管理

只有让学生在集体中充当合适满意的角色,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自己是集体中不可缺少的一员,他们才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班集体才能充满新的生机和活力。因此,在班集体工作中,我积极创造条件,与学生坦诚交流,广泛征求大家的意见,让学生担当主角,给学生提供自我管理、施展才华的舞台,广开各种渠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管理。开学之初,我首先向学生们强调他们在班级中应具有的主人翁地位,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然后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把自己想担任的职务写下来,我再统筹安排,尽量遵照学生的意愿委以职责。这样以来我在班级内设定了更多的岗位,板报小组、早读主持、学习组长、路队队长、卫生组长、卫生班长…… 以课间操的管理为例,介绍一下具体做法:每周选举三名认真负责的同学分别把守走廊、大厅和操场,对站队、行走和做操的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发现违纪同学及时批评指正并作以记录,对于屡次违纪且不听劝告的同学将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点名批评,并包干当天的值日。这样让学生来监督、管理学生,即解放了老师又发挥了学生的能动作用,且问题发现及时,处理得当,即使是违纪的同学也心服口服,因为这一举措是经全班同学一致表决通过的。其他如学习、纪律、做操等方面的管理程序也大致如此,实行的是分层多角度民主管理。总之,这些岗位的设定为每一名学生提供了参与管理班级的机会,形成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的班级氛围,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担任不同的角色,使学生在集体活动的参与中找到自我,激发学生管理班级的主动性、创造性。

三、班级形象,大家维护

日常班级生活中,我时刻注意以民主平等的态度,真诚地向学生渗透“班荣我荣,班损我损”的思想,让学生切实认识到自己的形象是和班级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我真诚的态度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老师是真心实意地为他们好,而且也深切体会到只有在保证集体利益不受损害的情况下,才会有个人的进步和提高。久而久之,学生集体荣誉感增强了,主人翁意识提高了,很多事情都能积极主动做好。比如,干值日拖拉应付的现象减轻了,不交作业的同学减少了,令大家头疼的室外卫生区----两楼之间的空地上,自觉捡拾垃圾的身影增多了。

四、榜样示范,典型带动 “优秀少先队员”“星级学生”“四好少年”的评选,无疑一股和煦的春风,吹起了学生们讲文明、讲礼仪的激情。我借班会机会对学生大讲文明守纪、诚实做人的重要性,并顺机把选举“百优红星少先队员”的权利交给每一名同学,请他们在平日的学习生活中及时发现典型,树立榜样。

五、家校联系,形成合力

学生每天约有75%的时间在家庭学习生活,他们的很多行为习惯也受其家长影响颇深,因此,争取家长的理解和配合,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在班级管理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开学之初,我就请家长们将自己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写下来,解决了的写出解决方案,没解决的写出自己的困惑。我再对家长的问题进行归类整理,借家长会的机会和家长们交流寻求解决途径,以此拉近和家长的距离,争取家长对我们班级管理 中很多做法的支持。家长们感到老师和自己一样是真心为孩子的发展着想,这样在开展班级工作时,家长就站到了我们老师一边,和我齐心协力管教学生,我的一些工作也变得轻松了不少。

因为在平日的学习生活中我给与了学生充分的尊重和信任,平等和真诚,所以在推行“自主管理型班级创建”过程中我也得到了相应的丰厚的回报。大闹课堂的现象减少了,文明守纪的同学增多了;干值日围追堵截的场面越来越少,主动积极维护班级卫生的同学越来越多;课间操噪杂混乱的情景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无论老师在场与否的井然有序。学期接近尾声,以往飞扬浮躁的现象并未出现,我们班的同学依然在按部就班的学习、生活,并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进步着。这一学期,在卫生班长、卫生组长的尽心工作下,我们的卫生状况有了较大改观;在各路队长的精心组织下,路队走得比以前好了很多;在各学习组长的积极带动和帮助下,后进生的学习情况得到了好转,不完成作业的情况明显减少,学习成绩有所提高。在学校组织的歌咏比赛中,我班取得了歌咏比赛一等奖,优秀指挥奖,劳动技能大赛优胜奖。

虽然取得了些许成就,但也不可避免的遇到了一些困难。期间,由于自控力不够,有些同学的行为出现了反复现象;还有的学生长期习惯于被老师“统治”,一旦接受同学的监督就开始刁难同学,甚至恶语相向;还有的同学从来没有在班级中担任过职务,在管理中显得比较盲目,甚至遭受挫折打击后不再愿意担当重任。最让人头疼的是个别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家长的放任自流使得孩子形成了一些恶习,教育过程中家长再次出现不配合现象,作为老师我个人孤掌难鸣。

上一篇:四年级英语上册 Unit3 My Friends教案下一篇:有关于感恩母亲的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