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体育教学评价

2024-05-21

什么是体育教学评价(共10篇)

什么是体育教学评价 篇1

城关镇中心小学

钟秀娟

今年小学数学教材是北师大版第四版,在内容上作了很大改动,用情景问题串贯穿始终,加大练习梯度,降低难点,分散难点,更注重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愉快地接受知识,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为了适应新的课改趋势,我有幸参加了教研室组织的《小学数学评价与反馈》培训班,特别是听了洪娟老师的这堂课,使我受益匪浅,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一、对教材的拓展与加深:

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普遍较差,尤其是一个新的数学概念的形成阶段,教师利用丰富的素材让学生充分感知周长。首先动画出示小蚂蚁围着树叶的边线跑,让学生明确什么是树叶的周长,知道起点和终点,然后动手指一指物体的周长,并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接着进行判断,最后描一描物体的周长,让学生对周长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是对教材的拓展。另外,把数学书抽象为长方形印在黑板上,指指它的周长,然后通过提问角有周长吗,让学生进一步探究所有的平面图形都有周长吗,理解图形的周长必须是一个封闭图形,最后让学生用具体化的语言解释周长,这是对教材的加深。

二、在感悟中学习数学:

悟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它体现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由表及里,由形象到抽象。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积累。从指周长、找周长、说周长、描周长、猜周长、量周长等一系列环节中,以学生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使学生对物体周长的理解从浅层的、表面的逐步过渡到深刻的、本质的。学生通过丰富的实践体验获得了周长的概念,这不是老师说教式的灌输,而是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得的知识,让学生在轻松、愉悦、民主的氛围中学习,发展思维,培养能力。

三、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少而精,学生学得乐而活。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广阔空间,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量一量、数一数等实践活动,深刻理解了周长的概念,也学会了平面图形的学习方法。教师注重的不是学习的结果,不是生硬的知识,而是让学生充分经历学习的过程,学会独立思考,不断积累活动经验,找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方法,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良好的数感。

四、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在测量一元硬币时,有学生说用线把硬币绕一圈,然后把线拉直,用直尺量出长度;或者在硬币上找到一个点,对准直尺的零刻度线绕一圈,在直尺上直接读出刻度即可。学生运用了“转化”的思想,把曲的线转化成直的线,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当比较两个图形的周长时,先猜测再论证,适时地向学生渗透:平移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数学方法,我们应该很好地掌握。

什么是体育教学评价 篇2

中国亚运会的金牌数一路飘红, 我们是该大力赞颂, 还是冷静思考呢?

初看新华社这篇署名的文章确实有让人心里一惊之感, 作为国内最具权威的通讯社, 如何能在如此大型的体育盛会举办之时抛出一番与时下喜庆的气氛不相适宜的悖论呢?难道就不怕得罪举办方或者是体育人士吗?况且, 在国人已经满足于金牌越多越光荣的年代, 建议今后派遣业余选手参加亚运会是不是也会引发民众的不满呢?体育官员的回应首先应验了笔者的第一个猜想, 网上民众的反应却没有一边倒, 而是褒贬不一。

以笔者看来, 新华社记者的文章不但没有像殷宝林所说“要炮制一些高论”的想法, 反而是要做出这样一篇与时下气氛“不相适宜”的言论, 着实需要一定的勇气。

一家独大看似可以独领风骚, 但会导致亚洲体育失衡, 使其他参与者感到成为陪衬。举个通俗的例子:本来是请大家做客的, 结果, 鱼翅和熊掌都让主人抢吃了, 剩点汤汤水水的给人家分, 咱好意思吗?生物界和自然界法则告诉我们:只有共存才能共荣。让一个“巨人”和一群“常人”按照相同规则玩角力游戏, 场面未必有趣。尤其是在实力绝对不对等的情形下, 在看客的助威下, 穷追猛打, 没有观赏价值。

另外, 这会引导本来就畸形的中国竞技体育走向极端。多年来, 我们一直把体育等同与金牌, 把体育当作强国符号, 这其实是扭曲了真正的体育精神和本质。体育是什么?毛主席早就说了:“发展体育运动, 增强人民体质”。体育是属于大众的运动, 是老百姓们的健康生活方式, 不幸的是, 这个属性被漠视了, 精英体育一度成为主导。

众所周知,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同样是举国体制的中国体育由于国力等等的原因尚处于相对落后的状况, 甚至在亚洲, 我们也落后于近邻日本和韩国。那时候, 每一次中国队国际比赛的胜利几乎都能激发起国人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奋发的精神。然而, 随着我们综合国力的增强, 举国体制也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优势, 不仅我们在亚洲“一骑绝尘”, 甚至在两年前家门口举办的奥运会上也登上了金牌第一的宝座, 国人的金牌荣誉感着实被满足了一把。但是, 正如评论文章里所指出的一样, 我们国人的身体素质又成什么样的一种发展趋势呢?是否也跟我们的体育健儿在国际赛上披金斩银一样得到长足的发展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北京奥运会后, 胡主席已经英明地给中国体育指出了正确发展方向: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我们应该立刻转型和转轨, 把重视竞技体育转变成重视全民健身, 淡化金牌, 强化国人体质和健康, 提倡大体育和大健康的概念, 让体育理念真正回归。

目前, 中国有1.6亿人是高血压、1.6亿人高血脂, 有2亿人超重或肥胖;城市里, 每5个孩子就有1个小胖墩儿, 高中生里85%以上的学生是小四眼儿;和日本孩子比, 我们的中学生在身体素质多项数据上差很多;我们参加运动的体育人口只有28%, 人均体育设施在世界上排百名开外;在亚洲, 我们的体育人口和体育设施人均比绝对排不进前10名, 就在中国竞技体育取得辉煌成就的这20年中, 中国人的体质正在明显滑坡!然而, 我们的金牌总数是世界第一, 亚洲绝对第一, 这难道不是讽刺吗?难道这不令我们汗颜吗?

为什么一方面成为了体育大国, 而另一方却不能成为体育强国呢?杨明文章中所要提出的正是举国体制与成为体育强国之间的矛盾, 说到底是一个体制的问题。而殷宝林所回应记者的应该说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 即竞技体育该不该争第一的问题, 其实与文章所要说明的问题有风马牛不相及之嫌。

正如我们日下所要着力提倡的经济发展的方式转变, 体育的发展方式是不是也需要转变。要想转变, 首先就要冷静地确定发展的最终目标, 也就是说奥运会、亚运会拿多少金牌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体育的最终目标是要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 如果我们的机制能够保证全民的素质能够稳健的提高, 那么拿不拿金牌第一又有什么关系呢?况且, 如果我们与其他国家的体育体制存有天壤之别, 我们就算拿到金牌第一又有什么自豪感可谈呢?如果投入不能更好地实现这个目标, 那么我们就要改变投入的方式或者说执行这种投入的体制。

近日, 在深圳举办的高交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论坛上, 吴敬琏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缓慢归咎于体制性问题, 其中包括政府对重要稀缺资源的配置权力, 以GDP增长速度为主的政绩标准等。正如国民的身体素质是我们发展体育事业的第一要务一样, 提高全体国民的生活水平也是我们发展经济的第一要务。如果我们仅仅沉醉于GDP赶超日本, 甚至超过美国又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可谈呢?

什么是360度评价反馈? 篇3

浩是一家制造企业的人力资源主管。他从杂志上看到360度评价反馈管理手段,感觉很有意义。于是开始收集各方面信息,详细了解实施360度反馈对企业的作用,同时向公司高级主管、经理推荐这种绩效管理方式,希望借助这种方式能改善目前公司绩效管理不佳的状况,同时也促进员工职业发展。

公司领导在听取他的提议后,初步同意他的方案,并组织成立以人力资源部为班底的360度绩效反馈工作小组;委任刘浩为该小组主管,着手360度反馈方案的设计和实施。但随着计划的深入实施,公司却出现了很多问题。大家对工作不重视,全当走过场;人力资源部累得死去活来,实际效果有限;评价反馈难以实施,没有人当一回儿事;更严重的是一些涉及个人的反馈资料外泄,导致同事间彼此相互猜忌,严重影响团队团结……最终不得不宣布终止。

经过与人力资源专家一起讨论总结,刘浩发现,在设计和实施360度评价反馈体系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错误。概括而言就是没有抓住这个体系的实质,并且对实施中的细节没有引起重视,结果犯了歪嘴和尚念错经的毛病。

问题一:缺乏具体目标——公司没有确定明确的目标,只提出总体的方向,没有细化目标。

专家分析:公司之所以采用360度反馈是因为上层主管看到这是一种好的新工具,可以提出具体存在的绩效管理问题并加以改善。但仅有这些期望,而没有考虑到360度反馈体系是否符合公司的组织文化,是否符合公司的战略需求的情况下,贸然采用360度反馈,风险自然难以避免。

360度反馈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要符合具体企业战略的需要,必须给员工设计一个清晰、易于理解的具体目标,如管理发展、成功的绩效管理计划、培训或职业生涯发展等,仅仅试一试的想法则是非常幼稚的,会给组织造成巨大的损失。

问题二:未做试点预测——公司急功近利,在未做预测工作的情况下,就在全公司上下实施360度反馈系统,最终导致计划失败。

专家分析:当组织进行任何重要的变革时,过快、过于热切地实施会带来极大的风险,这需要在实施前充分预测到变革带来的风险。这样不仅保证变革的成功,还能降低变革所带来的风险。

究竟如何进行预测呢?首先在组织中选取一些管理人员试行360度反馈,推断体系的有效性和潜在影响。然后,让其他人参与计划、实施和评价,以便对试验性方案进行修改,并探讨一些方法将360度反馈系统与人力资源系统进行整合。只有充分做好360度反馈的预测工作,发现其潜在的影响,检验其可行性、有效性之后,才能全面推行这种体系。

问题三:缺乏主要人员的参与——仅以人力资源部的人员为主组成工作小组,而没有让高层主管和其他部门的主管等人员参与,从而造成考核内容的不适宜,实施过程受到一定阻碍等情况的出现。

专家分析:在设计和使用360度反馈体系的过程中,主要人员(如主要股东、总经理)的参与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们需要知道重要的决策和决策的合理性,并能够参与决策和提供建议与帮助。这种体系承担的责任和共享的信息越多,主要人员参与的重要性就越大。

应该确认主要人员名录并让其参与,所有成员都应该知道要测量的目标特征,确保得到大家的支持和公平、客观、积极的反馈。积极做出变革就能够形成一种有利的氛围和角色模式,从而有利于360度反馈体系的顺利推广与实施。

问题四:沟通不足——在公司实施360度反馈体系的过程中,没有给予员工充分的沟通机会,因而出现怨言和分裂。

专家分析:充分沟通对于360度反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要想避免潜在的误会和对感情的伤害,就必须对共同关心的话题进行清楚的沟通,了解主要决策的合理性,通过讨论并达成一致。对一些重要的问题,譬如,如何保密,负面的反馈信息对某人的职业存在哪些潜在的影响,都必须进行交流,再交流。同样,对那些较不重要的问题进行交流也很重要。管理和评估整个反馈过程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但这个方案应该与所有参与者分享。

问题五:保密工作疏忽——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反馈信息泄露,一些不该知道信息的人知道了他们的信息,造成部分员工感到丧失了安全感、信任感。

专家分析:360度反馈是建立在员工对提供的匿名反馈信息感到安全、信任的信念之上的,如果信息泄露,或有泄密的征兆,这可能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为了避免泄密,首先应该向员工明确指出收集和反馈的信息数据是保密的、匿名的,如果员工想要自由交谈,他们必须对讨论严格保密。尽管接收反馈信息的人认为自己可以从反馈信息中受益,但保密是必须得到保障的。其次,在讨论中,许多敏感的话题可能会影响到反馈的严肃性和对此的理解,所以在此之前一定要对这些问题加以注意并申明。

问题六:将360度反馈体系用作替代工具——公司认为360度反馈是一种灵丹妙药,希望能够激励员工去提高自己,以此促使业绩差的员工进行自我改变,从而可以不去管理员工的日常工作。

专家分析:360度反馈不是管理的替代性工具,而是一种员工明确他人怎样看待自己、知道人际交往改善和提升管理效率的体系。尽管360度反馈体系中的反馈能刺激员工的自我意识,但它无法替代员工与管理者之间的直接交流,不应该作为管理和评价员工绩效的替代工具。

管理者的任务应该是以积极的方式面对员工的低绩效或不适宜的行为,必须以一种发展性的基本原则来面对无法接受的行为和管理比较差的员工,不能依靠360度反馈体系来替代绩效管理,否则不可能让员工做出改变。

问题七:不明确谁“拥有”反馈信息——部分员工不知道有关反馈信息的归属问题——哪些反馈信息是他们应该知道的,哪些是他们不应该知道的。由于公司没有具体明确员工反馈信息的归属问题,才导致了部分员工的抱怨。

专家分析:在实施360度反馈前,要明确目标,进而明确反馈信息的归属。除了涉及员工的尊严问题外,这也是一个公平问题。在360度过程用作发展目标时,如果员工有权选择什么时候与谁共享他们的反馈信息,那他们会感到拥有了更多的权利。另外重要的一点就是当员工没有很高的兴趣与他人分享信息时,不要向他们施加敏感、不确定的压力。

教你认识什么是自我评价 篇4

求职者在 简历 中常常要写到自我评价,那么什么是自我评价呢?只有先了解自己要写的事物我们才能很好的去发掘内容组织语言。这里大家一起学习一下自我评价的意义吧。

自我评价(self-evaluation)自我意识的一种形式。主体对自己思想、愿望、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儿童把自己当作认识主体从客体中区分出来,开始理解我与物和非我关系后,通过别人在对自己评价和对别人言行评价的过程中,逐渐学会自我评价。它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产物。其发展的一般规律是:评价他人的行为→评价自己的行为→评价自己的个性品质。它是自我教育的重要条件。人对自己的思想、动机、行为和个性的评价,直接影响学习和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也影响着与他人的交往关系。一个人如果能够正确地如实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就能正确地对待和自理个人与社会、集体及他人的关系,有利于自己克服缺点、发扬优点,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是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之一。

自我评价(Self?-Evaluation)个体对自己的思想、愿望、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这种评价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自我评价是自己行为的主要调节器。自我评价较高的人往往具有较高的抱负水平,可以取得较高的成就。积极的自我评价有助于保持身心健康,有助于适应新环境,有助于摆脱孤独。

L.E韦尔斯和G。马威尔在1976年出版的《自我评价:概念与测量》一书指出,人们通常根据两个主要标准进行自我评价:(1)对自己的能力或效能的感受;(2)对自己的德行或价值的感受。一般情况下,这两个标准是通过反映评价、社会比较、自我归因和角色扮演等具体评价手段来实现的。

反映评价的理论基础是C。H。库利的“镜像自我”和G。H。米德的符号相互作用论。反映评价强调自我概念的基本社会特性,例如自我概念的形成反映了处于我们的环境中的他人、尤其是重要的他人的评价和知觉。反映评价过程是社会心理学中关于不端行为“标签论”的基础,也是社会心理学中自我实现过程的基础。

社会比较是指个体通过他人的比较来评价自己的能力和德行。接近的群体和接近的成员可以作为参照组和参照个体,最有可能被用作这些比较的参照系,尤其是在竞赛情况下,诸如运动比赛或课堂活动等更是如此。

自我归因是指根据对自己行为的直接观察而作出有关自身的推论的倾向。D。J。贝姆的“自我知觉理论”认为,个体是以观察自己外显得为的基本上进行推论来确定他们正在感受和思考的东西的。

角色扮演作为自我概念形成的一个过程,在社会化研究中是最明显的,它强调自我概念是通过积压种社会角色的学习和内化(例如,年龄和性别角色、家庭成员角色、职业身分)而发展起来的。在这种学习和内化的过程中,个体不断地对自己进行着评价,调整自己的行为。

社会心理学家一般采用自我评价量表进行研究。M。J。罗森堡1965年的自我评价量表是使用较广的一个。他认为,被试在这个量表上的得分可以预测其情绪和行为。例如在精神病人中,那些自我评价低的人往往是不愉快的、沮丧的。这与医院护士对病人的评价是一致的。

如何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

什么是体育教学评价 篇5

上一张下一张

原子弹也是靠人去掌握的 “打核战争,肯定要死不少人,即便那样,我们还是能最后赢得战争……” 赫鲁晓夫吃惊地半张着嘴巴,他并没有听懂毛主席的话。许多年后,他仍在自己的回忆录里引用了这段话,并认定毛主席是“疯子”、“战争狂人……” 波兰的哥穆尔卡也没有听懂毛主席的话,他抱怨说:“你们中国人多,可我们波兰仅有5000万人口,叫我们怎么个死法?” 但当时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却听懂了,他曾叹息说:“原子弹的最大威力是在发射架上,而不是飞出去之后。毛泽东是一个极难对付的人物,恐吓、威胁对他没有用。”

上一张下一张

法国城市广场建毛泽东雕像(虽然不像)

7月24日,法国城市蒙彼利埃“20世纪广场”增加5尊20世纪历史人物塑像,包括毛泽东、印度“圣雄”甘地等。毛泽东的影响力不仅是全国15亿人民心中,同时也是世界性的。

奥巴马和萨科齐心中的毛泽东(图)

奥巴马在一次全民演讲中提到:“毛泽东那样的人物,在一个世纪,也许一千年里只能产生一位,他们占领了舞台,以天才的灵感写下了历史的篇章。毫无疑问,毛泽东是巨人中的巨人。他使历史显得渺小。他的强有力的影响在全世界亿万男女的心中留下了印记。毛泽东是人民的儿子,是革命的精髓,确实是革命的旋律和传奇,是惊天动地,改变世界的出色的新秩序的最高缔造者,他的光辉事迹,受到各国政要和人民的关注,他的思想将继续指导各国人民和各民族的命运,一直到太阳永远不再升起。如果仅仅是从中国的范围来衡量他的划时代的功绩,那将有损于对这位非凡人物的纪念。当然,他为中国及其人民做了了不起的事情,但是毛泽东也是一位崇高的世界领袖。

列宁曾经公正地称赞过“美国人的求实精神”,奥巴马体现了这种求实精神,并且是在尊重、承认中华民族精神及准绳的前提下称赞毛泽东,并没有像某些人那样按照所谓普世价值的观念来衡量、歪曲毛泽东,仅为此,我们就应当尊重奥巴马,尊重他所代表的具有求实精神的美国民族。

今天,全世界都怀念和纪念毛泽东,都颂扬他,崇拜他和信仰他。任何知识都是没有国界的,强国的知识也没有国界。外国人能从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变成现实的中国中学习到知识、智慧,怎么有些中国人自己倒要诋毁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原因何在?概因中国的精英和有些执政人物心里装的不是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他们是心胸狭窄,站在个人感情的立场进行思维的小人,是利己主义者,亦或是天生的奴才天生的卖国贼。

查韦斯:我一生都永远是毛泽东的崇拜者

查韦斯说,不管发生什么情况,他永远都是中国人民的朋友

查韦斯一生中6次访华,是拉美现任领导人中访华次数最多的总统。昨日,中国驻委内瑞拉前大使王珍回忆,查韦斯喜欢吃中国菜,每次见到自己总称呼“兄长”,对中国的感情“真实、深刻而坚定”。

“我崇拜毛泽东”

首次访华瞻仰纪念堂

上世纪80年代,青年查韦斯从军后就阅读了很多毛泽东著作,尤其是毛泽东关于政治、军事问题的论断。1992年—1994年服刑期间,由于时间充裕,查韦斯阅读了所有已经翻译成西班牙语的毛泽东著作。就任总统后,查韦斯仍保留着这个习惯。对于毛泽东的一些论断,查韦斯经常脱口而出,甚至还能说出某段语录出自《毛泽东选集》第几卷。

作者:救中国82013-12-26 10:47:21阅读:51269 参与:4964 回复:62

肯尼迪:“调查不够不决策,条件不备不行动。”

1965年7月20日,前国民党政府代总统、国民党军队桂系实权派首李宗仁夫妇从海外回国。7月27日下午,毛泽东在周恩来的陪同下热情地接见了李宗仁夫妇和程思远先生。在交谈中,程思远说,美国总统肯尼迪生前在他的办公桌上,总摆着一部《毛泽东选集》,随时两种制度但是他崇拜毛泽东。有一位国民党的朋友曾介绍,肯尼迪也用毛泽东思想办事,肯尼迪把毛泽东思想概括成两句话:“调查不够不决策,条件不备不行动。”

尼克松:曾流泪赞扬毛主席“高瞻远瞩”,“毛主席就是充满思想活力的伟人” “无论人们对毛有怎样的看法,谁也否认不了他是一位战斗到最后一息的战士”,“毛泽东是一代伟大的革命领导人中的一位出类拔萃的人。他不仅是一个完全献身的和重实际的共产党人,而且他也是一位对中国人民的历史造诣很深的富有想象的诗人”

美国公民高举毛泽东画像支持中国加入联合国

福特:“毛主席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位巨人,他对历史的影响将远远超出中国的国界”

“在任何时代成为历史伟人的是很少的,毛主席是其中的一位”。“他的着作给人类文化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对历史的影响将远远超出中国的国界”,“美国人不会忘记,正是在毛主席的领导下,中国同美国一起采取行动结束了一代人的敌对情绪,在我们两国关系上开创了一个新的和比较积极的时代。”

尼泊尔街头宣传画像 1992年

卡特:一生之中最佩服的人就是毛泽东。

在他的言论中,常常提起毛主席,包含中美座谈会,开场白就令人赞叹:“9月9日是毛泽东逝世34周年的日子,这位从湖南走出来的智者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全世界。”

几内亚工人阅读毛泽东选集

克林顿:毛泽东无愧于世界级领袖

„毛泽东热‟在中国内部乃至国外不降反升现象,更令人不可思议,美国人应当研究他的思想精髓。”克林顿「写」道:毛泽东说「若想了解梨子真滋味,就必须亲口尝尝」,这句话真让我欣赏。

刚果青年为人民民主而战

小布什:“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他在中国人民心中的位置是无法取代的”

他在耶鲁大学“思想与战略”的研讨会上,突然向众人发问:大家知道世界上哪本书发行量最大?看的人最多?众人被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弄的摸不着头脑。片刻的宁静后,布什从笔记本下抽出一本“毛泽东选集”向众人展示!接着说道:就是这本书——《毛泽东选集》!布什继续说道: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英雄和伟人,一个没有英雄和伟人的民族是悲哀的民族!我们美国的青年不仅要知道华盛顿和林肯,也应该知道毛泽东。我的父亲曾经跟我说,中国青年对于我们的华盛顿和林肯都非常了解,甚至超过我们的青年......大家都知道我的父亲,70年代曾经当过驻华大使,深深的感受到中国人对毛泽东的崇敬和爱戴,他的思想影响了几代中国人,并且还在继续影响着现在中国青年一代。这本书是我父亲当年从中国带回来的,已经收藏了几十年。

上一张下一张

印度大游行

事实上,在美国和加拿大的白人中间,也有不少人是毛主席的“粉丝”。我曾经在美加留学多年,认识很多白人教授和同学,他们的家里摆满了毛主席的像章、书籍;在大学课堂上,毛主席的“语录”也一直是老师和同学们最乐意引用的,从“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到“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我还认识一些黑人同学,他们更是毛主席的“超级粉丝”。

教学管理需要什么样的评价 篇6

在传统的教育中,流行的是一种直接单纯的教学活动,即强调的是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规范性和效率性。而针对教学活动的评价,也主要集中在学生是否可信地、有效地掌握了以学科知识为主的教学目的的实现。而教育发展至今,我们已经充分地认识到,成功的教学活动不仅仅是一个教与学的认知过程,而是一个更为丰富复杂的教育过程。受教育者有着复杂的心理活动,有着不同的价值标准与追求,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与背景。因此,针对教学活动的评价,不能仅限于知识的教授上,而以往笼统地针对教学活动的评价概念也逐渐细分,产生了教育评价和教学评价的两种标准。

一、纯粹的教学评价难当现今教育之大任

教学评价有着多种不同的界定,我国有的学者把它概括为三类: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的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评价,以及各种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评价。

我们可以发现,长期以来,学校管理中的教学评价所对应的学校教育活动,主要是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知识与能力的需要而设定的。这些教育活动有着明确的达到目标和详细标准,采用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进行群体大规模、高效率、集约化传授,主要是培养学生特定的、系统的分科知识和能力。

但是,作为促进人的成长的教育活动,是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和不确定性的。因此,人的成长发展,并不一定全都符合长期以来摸索总结出的许多规律,即传统教学评价(长期以来我们把它等同于教育评价)探索的规律并不是教育以及教育评价所具有的唯一规律。人们需要一种真正的教育评价,而不是传统的,仅仅把人看作是掌握特定知识、能力的工具的教学评价。

因此,真正的教育评价的概念,应该在包含上述教学评价的同时,还应囊括对学校教育工作产生影响的管理、服务、环境等各个方面。所有这些工作,从根本上讲,都有一个共同的终极目标,就是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

二、教育评价与教学评价有何不同

直接目的不同:教学评价是以鉴定并促进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达成为基本目的,其目的本身就具有目标的确定性和实践的具体性;而教育评价是以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为根本目的,因此,它本身对于实现的目标具有不确定性,具有发展的多样性和多种的可能性。同样的一个教育事件,在不同的场景下,由于教育对象的不同,评价的性质和所起到的作用可能是截然不同的,如,一场重要考试的失败,可能是培养人的坚忍不拔优秀品质的契机,也可能是把人压垮的最后一片树叶。

评价对象的变化发展规律不同:教学评价具有线性累积层次结构特点。也就是说教学评价中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不可缺失、跳跃的过程,有一定的规律,不可随意变动。而教育评价在认可人的成长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的同时,承认个体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认同即使在同一发展阶段内,由于成长经历的不同、教育背景的差异、家庭环境及价值追求的相异,每个人都需要个别化的、不尽相同的教育。

评价的标准不同:教学评价的标准有着明确的达标程度要求,包括分阶段的具体的教学内容、程度、进度和考核标准,一般反映在具有教学法规性质的课程标准以及教学大纲中。因此,教学评价中的成功最可能在于教学对象群体整体具有良好学业成绩。缩小至个案,几个各类考试的状元也许是最典型的成功者。

但是,科学的教育评价的评价内容更为丰富。首先,它认为人成长过程中犯了成长中的“错误”是必然的,也是必需的。因此,对这类事件的价值评判不能仅从事件现象本身做出判断,还要从它对学生未来长期发展产生的影响做出价值判断;其次,科学的教育评价需要正确理解人的全面发展,这不是苛求人在所有方面都具有高的素质水平,而是既承认人有素质缺陷,也承认人可以拥有素质特长。从这个意义上说,用所谓的“短板原理”对人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是不正确的,它会使儿童具有负罪感,把教育变成了宗教。因此,在教育评价中,成功者并不一定是人生事业的成功者。教育评价的成功无一定标准,各种不同的人生价值取向,会有不同的成功人生的标准。

评价的直接功用不同:教学评价的直接功用在于鉴别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业成就,为改进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准确地掌握学科知识能力添砖加瓦。而教育评价从小的范围来说,它调整的是学生学习的价值取向,调适的是其内在的心理活动,通过这些举措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心态,更积极地、更坚韧地去学习。从大的方面来讲,教育评价能更好地认识自我,从而调整自我,探索更好的人生道路,实现人生价值。

评价的主体不同:教学评价主体主要是外在的,虽然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是认知活动实现的主体,是自我评价的主体。但是,学生只可能掌握相关学科知识体系的有限内容,不可能掌握学科知识体系和人的认知规律,以科学地、自主地开展学科教学设计与评价。因此,教师和制定课程标准的相关部门或其代表自然成了教学评价的主体。

相对而言,教育评价的主体更具有内在性。虽然教师、家长等有责任指导和教育学生,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各种发展可能,但是,真正科学的教育评价认为家长和教师既不应该,也无权代替学生做出人生的抉择,只有学生自己才有权最终对自己的人生道路做出价值判断和抉择。因此,教育评价的主体主要是学生自己。

三、促进教育评价和教学评价的科学相融

现实中有这样两端的状况:有的地方各种教育评价的新理念、新措施不断出现,但是由于没有能够清晰地区分两种评价之间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观念上的混乱,甚至把两者对立起来,放松了教学评价应有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有的学校和教师把新的评价方法和措施仅仅作为公开课和经验汇报的材料,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仍然采用所谓传统的教学评价方法,习题如山,狂轰滥炸。诸如此类的状况,正是将教育评价和教学评价两者割裂开来,没有科学认识教育评价与教学评价之间的关系。只有教育、教学评价的科学相融,才能帮助学校和教师面对众多的教改方案与措施时,有更清醒的选择与正确的使用。

什么才是真正的教学 篇7

那一次公开课,我选择了《麻雀》一课,那是俄罗斯伟大作家屠格涅夫的作品.作家以精炒的笔触、强烈的对比展示了爱的强大力量,爱的博大胸怀,读来动人心魄,感人肺腑。

如何让学生体悟老麻雀面对强敌威胁,勇救小麻雀而不顾一切舍命博斗的精神,体会老麻雀对小麻雀深深的爱,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复习导入,让学生再次感受小麻雀的可怜和无助——学生通过贴画、朗读、评议、表演等方式体会猎狗的凶残和狡猾——通过角色转换,设身处地地想像老麻雀当时的心情和做法——通过读老麻雀的表现,摆一摆老麻雀飞下来时的情景体会老麻雀为救小麻雀而奋不顾身,悟出老麻雀对小麻雀深深的爱——设置写话练习,体悟作者的情感:“我急忙唤回我的猎狗,带着它走开了。补写‘我’当时的心理活动。”

教学中,同学们通过读中悟、评中议、演中说,体会到了猎狗的凶残和狡猾。更令人欣喜的是通过角色的转换,学生一步一步进入了情景,这时他们的内心已与老麻雀融为一体:“看到我可怜的孩子马上要被猎狗吃掉,我着急极了,我一分钟也不能耽搁,虽然斗不过猎狗,但是拼上老命也得斗一斗。”“我的心情紧张极了,猎狗那么庞大,我肯定不是它的对手,但是为了我的孩子,我要去啄瞎它的眼睛,绝不能让它伤害我的宝贝。”“我的心情紧张而着急,我宁愿自己替孩子死掉,也要保住自己的孩子,我要马上飞过去,用自己的身体挡住小麻雀,保护好自己的孩子。”“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亲生骨肉将成为猎狗的美餐,我是多么的悲痛和恐惧呀!我要把这悲伤和恐惧化作一股力量,一定要救出自己的宝贝。”

至此,学生对猎狗的痛恨,对小麻雀的同情,对老麻雀的敬佩之情已交织在一起,学生似乎已走进教材,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教学似乎已达到水到渠成的地步。但是,我似乎又觉得少了点什么。当学生在谈到老麻雀会怎么做时,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飞过去跟猎狗展开博斗,要去啄瞎它的眼腈,啄疼它的身躯,把它赶走,以此来保护自己的孩子;一种是挡在小麻雀的面前,用自己的身体去掩护小麻雀。乍听之下,学生们的两种说法好像都合情合理,但是细细考虑,又有所区别:前一种是先斗后救,后一种是先护后斗,而后一种行为更表现出爱的无私与博大。此时,若顺势推舟,一掠而过地进行教案上的下一个教学步骤,也完全说得过去,然而,我却灵机一动,何不抓住这个稍纵即逝的机会,引导学生辩论一下呢?

于是,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老麻雀的这两种做法究竟哪种对小麻雀更有利?要用足够的理由进行说明。本来活泼的课堂一下子沉静了,孩子们静静思索起来。片刻,刚才说要与猎狗搏斗,要啄瞎它眼睛的男孩站了起来:“我要把猎狗的眼睛啄瞎,让它吃不了我的小麻雀,就算啄不瞎,也会啄疼它,猎狗就顾不上吃我的宝贝了。”又有一个男孩表达了同感:“我要飞过去与猎狗搏斗,想方设法把猎狗引开,好让同伴去救小麻雀。“话音刚落,持不同意见者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猎狗是那么大,老麻雀是那么小,它们的力量实在是太悬殊。老麻雀跟猎狗搏斗,根本啄不疼它,反而会让它趁机把小麻雀吃了。”“猎狗离小麻雀距离那么近,它不会等老麻雀飞过去和它搏斗的,它只要一伸头,一张嘴,就能把小麻雀吃了。”“老麻雀像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用自己的身躯掩护小麻雀,这是一种最快、最有效的保护办法,至少可以抵挡一下,阻止猎狗吃小麻雀,”“老麻雀明明知道自己不是猎狗的对手,但它还是像石头似的落下来挡在小麻雀面前,它是在用自己的行动告诉猎狗:‘你想吃我的孩子,先得过了我这一关,我即使被你吃了,也算是尽力了。’这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孩子们在辩论着,我的思绪也在涌动着:

四年级的学生也许还不会辩论,不知道怎样驳倒对方,但是先斗后救,还是先护再斗,哪个更有利于小麻雀,却在辩论中逐渐明确。更为可贵的是,学生在辩论中真正是自我体悟到了老麻雀那种“母爱”的良苦用心,懂得了爱的无私与伟大。

教学,究竟该教什么,是教教材,还是教做人?是教知识,还是教智慧?反思以往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忽视了智慧和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教师常按预先的设定,施行的是一些程式化的步骤。在这种传授的过程中,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缺乏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这样的教学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可以说毫无价值,课堂教学因此丧失了素质教育的功能。如果能引领学生走进教材,让学生的心灵与教材对话、碰撞,和教材里的思想产生共鸣,丰富他们的智慧,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应该说具有很大的价值意义。

本案例中,我采用了实践的感性的活动方式,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贴画,表演和角色转换,努力引领学生一步步走进教材。学生走进教材后不仅仅是获得知识和技能,更多的是经历了人生的智慧活动,并由此丰富了自己的智慧,提升了精神境界。这课堂上,当学生谈到老麻雀的做法,出现预设之外的小插曲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方法,我意识到这其实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所引起的。因而马上抓住机会引导学生进行辩论,让他们展开心灵的碰撞,进行思想的交锋,使他们的认识一步步清晰,有利于指导今后的行动。应该说,他们所经历的是一次智慧的学习,是一个自我认识、自我理解、自我完善的过程。

什么是体育教学评价 篇8

第六章

121.何谓汽车的行驶平顺性?汽车行驶平顺性的评价指标是什么?简述ISO-2631《人承受全身振动的评价指南》标准的有关内容?其评价方法又是什么? 122.何谓路面不平度的功率谱和路面对汽车输入谱(即激励谱)。123.何谓悬架的弹性特性?它对汽车的行驶平顺性有何影响? 124.“疲劳-功效降低极限”振动加速度允许值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25.空间频率谱密度与时间频率谱密度的换算关系式如何?请用图说明其关系。126.什么是频率加权函数、加权均方根值、总加权振级? 127.试述汽车单自由度和二自由度振动模型的特点。128.已知悬架固有频率,如何确定求悬架弹簧刚度和静挠度? 129.悬架弹簧较软有何好处?会带来什么问题? 130.画出汽车平顺性试验的仪器框图。131.如何选择汽车悬架的固有频率和阻尼比?

132.测得汽车坐椅的加权均方根值为某值(例如0.7,1.2m/s2等等),该位置舒适度如何? 133.设通过座椅支承面传至人体垂直加速度的谱密度为一白噪声,Ga(f)=0.1m2·s-3。求在0.5~80Hz频率范围内加权加速度均方根值aw和加权振级Law。

134.设车速u=20m/s,路面不平度系数Gq(n0)=2.56×10-8m3,参考空间频率n0=0.1m-1。画出路面垂直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Gq(f)、Gq(f)、Gq(f)的谱图。画图时要求用双对数坐标,选好坐标刻度值,并注明单位。

135.设车身-车轮二自由度汽车模型,其车身部分固有频率f0=2Hz。它行驶在波长λ=5m的水泥接缝路面上,求引起车身部分共振时的车速ua(km/h)。该汽车车轮部分的固有频率ft=10Hz,在沙石路面上常用车速为30km/h。问由于车轮部分共振时,车轮对路面作用的动载荷所形成的搓板路的波长λ=?

136.设前、后车轮两个输入的双轴汽车模型行驶在随机输入的路面上,其质量分配系数

ε=1,前、后车身局部系统的固有频率均为f0=2Hz,轴距L=2.5m。问引起车身俯仰角共振时的车速ua=?相应随机路面输入的λ=?

137.某汽车在常用工况下要求“疲劳-功效降低极限”时间TFD=4h,问相应垂直方向总加权加速度均方根值

pw和总加权振级

Lpw为多大?

22G(f)0.1(ms)/Hz。求中心频率138.设传至人体加速度的谱密度为一白噪声,P在1~80Hz范围共10个1/3倍频带每个频带的加速度均方根值分量均方根值分量以及加权加速度均方根值分量中的最大值根值

pi

和加权加速度

什么是有效教学 篇9

一、什么是“有效教学”

所谓有效教学,是指在师生双方的教学活动中,通过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得到很好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指出: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有效的教学提倡老师少说精讲优释,提倡学生有较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有较浓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兴趣,“教”的不苦“学”的不累,学生的整个生命体得到真实的进步和成长。

二、实施有效教学,教师应关注什么

(一)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教学要有“对象”意识,不能“唱独脚戏”,因为离开了“学”,也就无所谓“教”。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这种发展是“全人”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如智育)或某一学科(如语文、数学等)的发展。

(二)关注教学效益。教师教学要有时间与效益观念,既不能“跟着感觉走”,也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或“多化时间多出效率”。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和化多少时间,而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的综合。

(三)关注教学的可测性。教师教学要有明确的目标,并应尽可能使目标具有可测性,教学完结时,能够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实施测量。当然,不能简单地说“可量化”的教学就是好的、科学的教学。有效教学既反对拒绝量化,也反对过于量化。应该把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综合起来,全面体现学生的学业成绩与教师的教学成绩。

(四)关注教学反思。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这更有效的教学?”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更加有效。

三、如何实施有效教学

(一)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

1、备好课;

2、重视课前有效预习;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5、合理利用多媒体;

6、营造和谐课堂氛围;7.及时教学反思。从整个课堂教学结构来说,教师真正要做到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性的学习,在学生自学过程之前,教师提出明确性的学习目标,然后围绕一个中心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学,给予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大约15分钟,保证了能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有所悟,有所思,学生将自己的学习心得批注在书旁,培养了他们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二)课堂上正确处理好四种关系是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备课是战略问题,授课是战术问题,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要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课堂上应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

1.处理好重点、难点与一般知识的关系。2.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教学中要以知识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为目的。学习好的学生,他的能力可能得到较好的发展,但知识和能力两者不一定是正比关系,能力不会随着知识的增加而自然形成,关键是教学指导思想是什么。课堂上让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觉配合、努力实践,才能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协调发展。这里我们需要强调活动性教学、开放性教学,千方百计地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与社会联系起来,开展丰富多彩的拓展型延伸性的学科活动,只有在活动中学生的能力才能真正得到培养和提高。

3.处理好教法与学法的关系

课堂上以学法促教法、以教法指导学法,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学”是“教”的基础,“教”的目的是教给学生“会学”。我们强调衡量是否有效教学关键看学生,而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取决与他们能否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独立的学习,能自己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这些需要一定的方法。所以老师在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多的要教学法,教学方法有多种,它们各有千秋,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使各种教法互相配合、取长补短,并通过学生自学、实践来完善和巩固学法。

4.处理好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学生的学习效果与他们的注意力、学习兴趣、学习情绪等非智力因素相关。因此老师在重视学生智力培养的同时,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要重视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学得轻松舒适;重视师生的感情交流,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要倾注慈母般的爱,使他们振奋精神,愉快学习。老师风趣幽默的教学风格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情景教学不失为影响学生兴趣、情感、注意从而提高他们学习效率的好方法。

(三)优化练习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 1.练习有“方”

“对症下药”总比“滥施药方”有用得多。每一次练习就好比一张方子,要有一定的针对性。每一次教学的目标与重、难点成为练习设计的导航。设计的练习既要有利于学生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掌握,又要有利于学生理清知识点间的联系和区别,更要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2.练习有“味”

练习有“味”指的是练习的设计要兼有一定的生活味、趣味和思考味。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真正回归生活的练习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亲切感,同时处处体验成功的喜悦。如果练习还有那么点儿趣味,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意识会陡增。而一定的思考味对那些喜欢动脑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帖最好的兴奋剂。因此,丰富多彩有“味”练习,学生往往趋之若骛,而练习的效果也“事半功倍”。

3.练习有“层” 学生因个体的不同总存在着接受能力、思维空间等方面的差异。因此,练习的设计要依据学生的特点创设一定的“层次”,能够让学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饱”,学优生“吃得好”。

4.练习有“时”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中确实存在着遗忘。遗忘对于知识的掌握和思维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学生常常因遗忘而出现思想干扰或障碍。因此,练习要把握“时机”。教师应抢在知识遗忘前,组织学生对已学的知识进行练习。同时,“艾宾洛斯遗忘曲线”证实了遗忘的规律先快后慢。教师对每个知识点循环练习的间隔时间也应由短而长,以确保练习的最佳效果。

什么是真正参与了探究的教学 篇10

一、探究教学,放手让学生自己走

数学探究学习是指学生自己或合作共同体针对要学习的概念、原理、法则或要解决的数学问题主动地思考、探索的学习活动,强调的是一种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 数学的任何一个知识都有一个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参与过程的探究,并不是直接再现数学家们发现知识的历程,而是通过教师创设合适的探究情境,感受探究的合理性、必要性,并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新知的探究,切身体验知识的发展过程,积累丰富的探究活动经验,提高自身数学素养,并形成科学地探究未知世界的方法. 笔者在平时的听课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听到有些课虽然也有知识产生的探究,但是往往只是一种“形式”,探究的过程在教师预设的沟渠里自然地流淌,课堂很流畅,结果的发生却很突兀,没有真正凸现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形成探究经验.

现以具体的案例对比分析如下.

案例1 苏科版教材八年级下册“10. 7相似三角形的应用(1)”一课中,“在平行光线的照射下,不同物体的物高与其影长成比例”的教学设计片段.

活动探究:上午9点,太阳光照射大地,如图1所示,垂直地面的木棒甲的影长为BC,请你结合图1完成下列问题:

(1)请你在图中画出木棒乙的影长;

(2)请你在图中另画一条任意长度且与地面垂直的线段,表示木棒丙,并画出它的影长;

(3)请你用刻度尺度量图中木棒的高度和影子的长度并填表:(长度单位:厘米)

(4)通过观察、测量,你发现在平行光线的照射下,不同物体的高度与影子长度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评析】以上的教学设计中,教师确实想让学生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发现“在平行光线的照射下,不同物体的物高与其影长成比例”,也设计了一定的探究过程. 但是,这个过程完全被教师的设计思路控制着,学生则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有主动参与去探索和思考的环节吗?教师设计的每个环节学生都会跟着计算,发现随着物体高度的变化,物体高度与影子长度的比值在误差范围内保持不变. 但是,为什么会想到探究物体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怎样发现这个比值在平行光线照射下是保持不变的?笔者认为,这样的探究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按照一定规则(作图,测量,求比值,比较结果)的数学活动,缺乏一定的探究空间,学生不是在一个主动探究的状态下的学习,只是一种按部就班的简单机械操作,又怎能激发起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热情呢?以下是经过改进的教学设计片段.

活动探究1:上午某时,太阳光照射大地(设计时采用特殊情况BC=AB,学生不知道),如图2所示,垂直地面的木棒甲的影长为BC,请你结合图2完成下列问题:

(1)请你在图中画出木棒乙的影长;

(2)请你在图中另画一条任意长度且与地面垂直的线段,表示木棒丙,并画出它的影长;

(3)请你告诉老师木棒乙、木棒丙的高度,老师可以立刻告诉你它们的影长,试试看.

活动思考:想一想,我们是怎么做到的?(提示:量出甲的物高与影长,结合探究)

活动探究2:上午某时,太阳光照射大地(设计时采用特殊情况BC=■AB,学生不知道),如图3所示,垂直地面的木棒甲的影长为BC,请你结合图3完成刚才的三个问题.

活动思考:此时,物体高度与影长又有了怎样的关系?

请你结合刚才的两种特殊情况,猜想物体高度与影长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可以借助表格进行发现和探索,也可以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说明】以上的教学设计片段中,教师创设了一个“学生说物高,教师立刻说出影长”的互动激趣情境,有种神秘感,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 当学生好奇时,就会主动去探究这里的奥秘. 量出甲的物体高度与影子长度,发现具有相等关系,于是就会想到乙和丙高度与影子长度也是相等. 这时会产生错觉,认为物体高度与影子长度都是相等(比值是1∶1),于是紧跟着用了一个一半关系的,及时拨正学生探究中产生的错误认识,这时学生就知道甲的高度是影长的2倍(比值是2∶1),那么乙和丙同样满足,自然地出现了他们的比值是相等的关系. 这样的探究过程,学生在不断的思维碰撞中,达到水到渠成的感觉,而且渠是学生自己去挖,水是学生自己去引,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提供了工具和适当的引导. 另外特殊到一般的探究思路,也让学生积累了探究问题的经验,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探究教学,学生缺乏真正参与的三个原因

教育家朱熹对于学生的要求,“事事都用你自去体会,自去探究,自去涵养. 书用你自去读,道理用你自去探索,某只是做得个引路的人,做得个证明的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 可见,朱熹的教育理念,也凸现了探究要让学生真正自主地去参与,体验. 然而在目前的教学实施中,为何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探究过程中去呢?

1. 扼杀学生的参与热情

在案例1中,教师为学生的活动搭建了“桥梁”,铺平探究活动的通道,追求自然、流畅的教学指导方式,将本该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的问题包办代替,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只要进行一些简单的操作,没有认知和思维的冲突,于是不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冲动,当学生的求知欲不是很浓厚的时候,那也就扼杀了学生课堂的参与热情.

2. 遏制学生的探究意识

教学中,我们如果长期呈现给学生一些缺乏认知冲突的探究,学生只是按部就班地完成老师预设的操作,那么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学生也会因此丧失探究的意识,缺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阻碍学生的经验生成

探究永远是学生的主动捕捉和叩问尝试,而不是被动等待教师给予结论或表演性地去证明现成结论. 探究意味着让学生参与结论怎样得出的过程高于一切,直接给予学生结论或让学生站在终点对结论反复运用,代替不了从起点开始对探究过程的经历. 这个过程才能真正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积累基本数学经验.

三、探究教学,激发学生真正参与的三个要素

根据现代教学理论,教学中的“探究”具有三层含义:①作为教学目标的探究,指学生理解科学探究特性,掌握科学探究技能. ②作为教学原则的探究,指的是激发学生积极探究未知,主动建构意义的基本要求. ③作为教学方法的探究,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所采用的类似科学探究过程的学习方式. 当我们的教学渗透了这三层含义时,我们才能说学生真正参与了探究学习,那么在具体的探究教学中,我们要激发学生真正参与,笔者认为还要具备下面三个要素.

1. 好“情境”,激发“参与性”热情

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学习的指导与参与,立足于把握过程要素,展开一些具体的活动,设计具体的问题情境,可称之为“问题引导,过程探究“模式. 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提供合适的探究场所,根据实际情况由教师给出要探究的问题,或让学生自己提出、发现问题,产生探究问题的心向.

案例2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2. 1勾股定理”一课,对于勾股定理的探究教学设计片段.

(1)请学生观察邮票图案(如图4),看有哪些发现?

(开放性的问题设置,学生不仅能发现小方格数量的关系,而且能发现邮票的设计思路,初步发现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为下面的操作探究作准备. )

(2)让学生能利用邮票的设计思路,将等腰直角三角形放到方格纸中研究,分别以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为边向外作正方形,请学生求出这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并发现面积之间的关系.

(此处重在引导学生利用邮票的设计思路,即提供一种利用小方格数量表示正方形面积,来探究特殊直角三角形以三边为边的正方形间的面积关系,同时学生通过正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探究可以初步感受到对于直角三角形而言,三边满足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

(3)提出问题:是否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有这个性质呢?以同样的方法,探究一般直角三角形的情况.

【说明】这是笔者参加一次大市级评优课时的教学设计,当时产生了较好的效果. 最大的原因就是相对其他同课异构的老师们的设计,这样的设计被评价为真正让学生参与了结论的探究. 其他老师都是设计这样一些情境,直接在格点图上画出直角三角形,并以三边为边画出三个正方形,让学生计算三个正方形的面积进而发现结论. 或者画三个直角三角形,让学生量出三边的长度,填入设计的表格,表格的最后一栏让学生去计算三边的平方,进而发现结论. 同样一步一步把学生引入到预设的轨道上,我们不仅要问为什么需要在格点图中计算面积,怎样想到去计算三边的平方关系. 这些疑问我们需要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找到答案,这样才能让学生自主发现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 否则学生感受不到探究的问题所蕴藏的深层次的东西,再现毕达哥拉斯曾经发现勾股定理的过程,他到朋友家做客,发现地砖上的漂亮图案,通过计算后来发现了勾股定理,数学教学当然需要给学生创设这种利于学生再发现,再创造的情境,去激发学生的探究、创造热情,形成探究意识,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 在探究问题的同时,并不断积累,就会形成探究问题的思路和经验.

2. 精“抛锚”,创设“微科研”空间

让学生更好地参与探究,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探究空间. 这种问题探究空间不是简单地呈现一个或多个已被老师加工、抽象好的数学问题或教学流程,而是要提供与问题有关的背景材料,设计必要的活动场景,形成良好的“问题探究场”,也就是要为学生的探究活动精心抛下可以依托的、具有一定吸引力的“锚”. 这种“锚”可以是一段数学资料、一系列需要提炼的模糊问题、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一种活动素材等等,学生可以围绕“锚”展开一系列有价值的数学探究活动,真正为学生创设探究的“微科研”空间.

在这个空间里,我们需要凸显“问题”,一方面通过问题进行学习,另一方面通过探究学习生成问题,将个体学习的过程真正变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关注“生成”,坚持教学问题的预设与学习问题生成的辩证统一,预设是生成的前提,生成是预设的超越与发展,没有充分的预设,就不可能有效地生成. 要让学生在预设中有生成问题的可能性和空间,而如果让学生机械操作,那么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探究过程就彰显不出应有的活力. 优化“思维”,探究表现为一连串思维,其本质即是叩问与尝试. 在叩问中,学生的思维逐渐深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学生的思维逐渐发散,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而在一连串的思维中,拉长了学生课堂有效思维的长度,提高了教学效果. 在尝试中,学生不断积累各种探究问题的思路,为学生的经验积累提供了有效的空间.

3. 巧“搭桥”,铺平“探究性”通道

课堂内的探究活动不像课外的自由探究有着充分的时间保证,为了减少探究的盲目性和空泛性,提高探究的质量和效率,教师应针对具体探究任务的特点,为学生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巧妙搭建“桥梁”,为学生有效参与探究构建思路.

课堂上教师为学生的活动搭建“桥梁”,铺平探究活动的通道,是极其自然、平常的教学指导行为,关键是要恰到好处. 在具体教学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一是指导得过多、过细,将本该学生自己思考、自己探索的问题包办代替,指导太满,教师急于求成. 二是指导得过少,过粗,缺少一些必要的引导和说明,学生尚不能明确问题指向,有效的探究根本无从谈起,这就是暗示太少,教师没有掌握学情. 当然,有时探究的起点较高,部分学生无法跟上课堂探究的步伐,只有一些尖子生能跟着老师的节奏,导致大部分学生无法真正参与探究过程,教学没有关注全体学生;有时探究的起点较低,导致大部分学生在一种无思维状态中,简单机械地参与,探究也只是流于形式. 因此,怎样有效地把握“巧”的内涵,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给予恰当的指导与帮助,是能否铺平探究性通道的关键之处.

上一篇:无本生意下一篇:县卫生局解放思想跨越发展发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