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景观园林设计

2024-08-30

城市景观园林设计(共8篇)

城市景观园林设计 篇1

转型换档是大背景,去库存是新形势,未料一二线城市房价暴涨;行业层面,海绵城市每平方公里投资过亿,总共拉动投资有望超过1.2万亿元,开放式小区讨论的余音还在绕梁,住建部发文要求综合管廊建设采取周报制度。这些看似不着边际的事件(还有PPP、垂直园林建筑等)背后,有着怎样深刻的联系,中央布的是怎样一个大局?企业层面,按照行业的一般特征,将海绵城市业务内容分为规划、设计、设备、材料(建材)、施工、运营、模拟、投融资和综合类(参与三项以上),对初步调研的企业进行分类统计,超一半省份没有专门从事海绵城市建设的企业,这背后有多大的企业机会和个人机会?本文将逐一给出观点。

一、海绵城市建设之建设内容

什么是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是比喻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海绵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海绵城市示意图海绵城市核心理念是“低影响开发”

海绵城市核心理念是“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或低影响设计(Low Impact Design,LID),是指在场地开发过程中采用源头、分散式措施维持场地开发前的水文特征,其核心是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包括径流总量、峰值流量、峰现时间等。简单来说,海绵城市就是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尽量模拟原有的自然生态水循环模式,削峰补枯,从传统“人定胜天”开发模式转向新型的“天人合一”的生态文明开发模式。海绵城市建设并不存在技术障碍,以目前技术水平完全可以实现。

海绵城市雨水生态循环图 我国大多数城市土地开发强度普遍较大,仅在场地采用分散式源头削减措施,难以实现开发前后径流总量和峰值流量等维持基本不变,所以还必须借助于中途、末端等综合措施,来实现开发后水文特征接近于开发前的目标。“海绵城市”核心在“海绵孔”和“海绵孔”之间通道,还原到城市建设中就是城市中的各个调蓄水设施和给排水系统。海绵城市核心调蓄水方式包括入渗、蒸发、滞留、蓄集等,采用的基本设施有生物滞留带、绿色屋顶、植草沟、雨水花园、储水池等。

”海绵城市“开发建设是一个立体的系统工程

传统的城市建设过程中,对于水的考虑主要围绕着“给水”和“排水”两个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其设计规划是线性和平面的,但正如海绵是三维立体的,“海绵城市”的规划建设自然也是立体工程。虽然“海绵城市”概念提出针对的是城市的“水”问题,但由于水本身涉及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海绵城市”的开发建设注定是一个立体的系统工程。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到城市水系、绿地系统、排水防涝、道路交通等多领域规划,同时需要政府规划、排水、道路、园林、交通等部门与地产项目业主之间协调合作,以及排水、园林、道路、交通、建筑等多专业领域协作。城市改造建设牵一发而动全身,一般周期又相对较长,这就决定了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详尽合理的顶层设计。

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途径示意图

海绵城市示范区总体建设技术路线框架

海绵城市建设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互为补充

海绵城市建设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互相补充,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地下综合管廊是重要市政管线(供水、热力、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燃气、排水等)的公共隧道,旨在提高城市在供排水等公共服务领域的综合负载能力。海绵城市建设重在低影响开发(LID)雨水系统,通过源头分散、储存的方式,降低地下管廊排水负担。二者互相补充,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负载能力。海绵城市建设与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均涉及对地下排水系统的改建,均属稳增长、惠民生的“有效投资”,未来有望常态化,成为基建投资稳增长的最重要方向。

海绵城市设计趋势一:

弹性城市和垂直园林建筑建筑是城市最基础的细胞,如果建筑对雨水能呈现海绵特性,那么城市离“海绵”也就不远了。这里需要引进弹性城市和园林建筑的设计理念。一是引入弹性城市的设计理念。弹性城市(Resilientcity)是目前国际上非常流行的概念。所谓弹性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准备、响应特定的多重威胁并从中恢复,并将其对公共安全健康和经济的影响降至最低的能力。联合国建议打造“弹性城市”应对自然灾害,城市必须在制定低碳可持续发展路线的同时,采取措施提高其弹性应对的能力。二是结合园林设计的理念。如果把中水和雨水在建筑中的充分综合利用,就可以把整个园林搬到建筑上去,即垂直园林建筑。这种建筑整体上呈现出海绵状态,能将雨水充分收集利用,实现中水回用,排到自然界中的水体污染物几乎等于零,所有的营养素都能在建筑内循环利用,并且绿色植物还能够固定二氧化碳。如果城市广泛推广垂直园林建筑,不仅可显著减少地表水径流量,而且会营造出一个非常美妙而且可以四季变化的城市景观。

海绵城市设计趋势二:

海绵社区结合水景观再造海绵建筑推而广之就是海绵社区。快速城镇化到来之前,我国许多地方曾经有过良好的城市水景观被称之为“山水城市”,当代城市规划师应该传承历史文化,回归社区魅力,增加社区的凝聚力。通过由下而上的再设计,将社区水的循环利用和景观化、人性化相融和,并结合特定的历史文化,开展海绵社区建设。

海绵城市设计趋势三: 海绵城市建设智慧化海绵城市建设可以与国家正在开展的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相结合,实现海绵城市的智慧化,重点放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的领域,以及灾害应对领域。智慧化的海绵城市建设,能够结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使原来非常困难的监控参量,变得容易实现。未来,我们将实现智慧排水和雨水收集,对管网堵塞采用在线监测并实时反应;通过智慧水循环利用,可以达到减少碳排放、节约水资源的目的;通过遥感技术对城市地表水污染总体情况进行实时监测;通过暴雨预警与水系统智慧反应,及时了解分路段积水情况,实现对地表径流量的实时监测,并快速做出反应;通过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智慧水污染控制与治理,实现雨水及再生水的循环利用等等。此外,建筑智慧化方面,可以通过公共建筑水耗在线监测,显示公共建筑水耗、能耗的排名情况。根据试点城市调查,建筑单位面积水耗最高和最低相差十倍之多,有的建筑由于设计和运维问题,水管出现了严重的漏损,这些缺陷都可以通过公共建筑水耗在线监测系统诊断出来。将水耗情况在媒体进行公开排名,有助于建筑管理和产权单位清楚的认识水耗情况,主管部门可以要求对水耗最高的建筑进行强制性改造,明确控制性指标性和针对性措施,从而推动整个城市的水循环利用和用水效率得到提升。在这方面,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做的非常好,低影响雨水设计系统通过数字模型和信息化技术的精细化管理,能够把GIS、云计算这些技术落实到位,并将其作为一种手段,使海绵城市智慧起来。

二、海绵城市建设之市场规模

海绵城市全国性市场形成才刚开始

海绵城市建设效益突出,具备全国推广潜力。海绵城市对于北方城市将主要起到“止涝济旱”,防止地面沉降、地下水漏斗的作用。对于降水量较大的南方城市,则主要起到防灾减害,分化利用的作用。预计在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南城市(涵盖我国城市数量90%以上)将作建设海绵城市的强制性要求。当前全国658个城市中仅有130多个城市制定了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全国性市场形成才刚开始!

海绵城市每平方公里投资过亿

据测算,建设下凹式绿地、透水铺装、绿色屋顶等“绿色投资”每平方公里投资需求约在3000~5000万元。新城建设将加入管线建设等基建内容,整体投资需求每平方公里在1亿元以上。按照国务院设定目标,海绵城市不仅在新城建设中将起到吸纳雨水,综合利用的作用,还将在旧城改造,推动水环境综合治理中扮演重要角色。旧城改造难度大,与原系统兼容性要求高,设计复杂。单位投资将超过新城建设。整体而言,海绵城市每平方公里投资将超过1亿元,达到1.5亿左右。

海绵城市市场规模测算一:

据国泰君安预测,根据国家近期提出海绵城市75号文要求,657 个城市在2020 年全面完成任务——即不低于20%的海绵城市建设任务。按照海绵城市建设导则,海绵城市每平方公里建设投资成本在1.5-1.9 亿元之间,全国657 个城市如果都要在2020 年完成任务,整体投资接近10 万亿元。海绵城市市场规模测算二:据住建部城建司副司长章林伟估算,海绵城市总的建设成本大概在1.6亿-1.8亿元/平方公里。2013年我国城市建成区面积已达到47855.28平方公里,近5年来一直保持约5%的增长率,依据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要达到目标要求,由此可得,2020年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投资规模至少需达2万亿(47855.28*(1+5%)7*20%*1.6)。据悉,首批16个城市的国家级“海绵城市”试点城市已公开的数据显示,16个城市公开计划投资已达1359.23亿元。在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方面,中央财政对16个试点城市的专项资金补助目前在200亿元左右,未来有望扩大试点并加大补助预算。仅16个试点城市,已披露的未来三年投资额已近1200亿元。其中,湖南常德未来三年计划投资高达266亿元,山东济南计划投资148.75亿元。16个城市平均每个城市投资额71.6亿元。试点面积约400平方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投资额高达2.8亿元。我国共有332个地级行政区,若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铺开,保守假设每个地级市未来投资60亿元建设海绵城市,则未来3-5年,全国海绵城市建设投资总额将至少高达2万亿。市场规模测算二:16个试点海绵城市投资规划统计

市场规模测算二:16个试点城市试点面积和试点区域海绵城市

市场规模测算三:根据公布的2015年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名单,按照“一定3年,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的补贴政策,仅试点城市未来三年的补贴约为(6*1+5*4+4*11)*3=210亿元,如采用PPP模式达到一定比例的,上述补助基数奖励10%,最高可至231亿元。从现有公开信息可以看到,目前16个试点城市2015年到2017年拟投资金额将达到1300亿元左右,每个城市平均投资约83亿元。2013年开始,李克强总理明确提出新型城镇化战略,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并重。即使不考虑新城镇建设的增量投资,一旦海绵城市建设由试点推广到全面铺开,假定过去三年中出现内涝的300多个城市中一半需要进行海绵城市改造,按照每个海绵城市83亿元投资额估算,总共拉动投资有望超过1.2万亿元。海绵城市建设投资既是补旧债,又是启新程,当下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这种类型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将尤其被政府重视。

海绵城市的投资构成

以安徽省池州市海绵城市试点建设项目为例,未来三年规划相关项目共117个,总投资约221.6亿元,包括道路交通海绵城市系统、园林绿地系统、建筑小区系统、水生态及水安全系统、能力保障系统5大类,全方位打造城市水环境整体解决方案。从投资金额看,建筑小区系统投资金额最多。

海绵城市投资带动作用

(一)除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投资之外,海绵城市所必需配合的传统排水管网的改造、水体生态修复等都是动辄数亿级别的投入。有城市曾做过测算,仅现有排水管网改造,每平方公里大致需要1亿元投资。水体生态修复也耗资巨大。例如,江苏宜兴对城区西氿湖进行的生态修复,计划投资10亿元。此外,在中央政策扶持和地方政府政绩驱动之下,海绵城市建设与全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棚户区、危房改造有机结合,将掀起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

海绵城市投资带动作用

(二)海绵城市建设将带来我国绿色技术创新,我国工程设计界长期以来沿用灰色排水方案,造成城乡社区大量的硬化地面,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实施海绵城市技术以后,新的技术规范和技术体系将逐步建立。社会资本被引导到绿色科技领域投资,大量的企业创新转型,相应的产业技术装备也会跟进,形成新的绿色产业链,带动就业及经济增长。另外,海绵城市建设也将在我国节能减排领域发挥关键性的作用,并带动产业转型,绿色生态产业将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现有2万多个社区,假设每个社区投资500万元进行生态修复,仅北京市的投资就是一个很大的数字。有专家估计,我国城乡生态修复领域的投资,将从最初的几千亿元发展到成熟期的数万亿元,市场规模庞大,生态工业体系将得到完善。

三、海绵城市建设之掘金方向

海绵城市涉及上下游多个行业

海绵城市要求构建低影响开发的先进雨水系统,包括从前端的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生态恢复,中端的低影响开发建造多种雨水系统组件,如透水性铺装、绿色屋顶、植被覆盖、雨水蓄水池、下渗装臵、雨水管道等,到后端的污水污泥处臵,涉及包括生态修复、园林绿化、绿色建材、管网建设与运营、智慧城市与物联网技术、污水污泥处理等多个行业,投资巨大,将拉动新一轮城市建设的热潮。

海绵城市受益领域

海绵城市建设是立体的系统工程,从设计施工到运营维护涉及到多部门多领域,市场也将会让多个领域受益。对于长期的系统工程,首先获益的将是具备相当实力的城市规划设计公司。事实上,第一批海绵城市试点申报过程中,部分实力雄厚设计院通过申报方案的设计已经中获得了不菲的收入。

掘金海绵城市之建筑建材

1.建筑路面。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对建筑建材的需求最大,据相关专家估计,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本质上是过去城市化建设的“升级版”,住建部印发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中明确了对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建筑与小区建设进行了详细规定,要求建筑屋面和小区路面径流雨水能通过相关设施进行有组织的汇流与转输。这一规定将使特殊建筑屋面、绿色建材的需求大幅增加,业务已涉及该领域的企业将直接利好。

2.城市工程。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人民政府是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主体,要从城市规划层面上对新老城区区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由此,从事水务工程,具有城市综合工程经验的企业有望受益。

掘金海绵城市之水处理

海绵城市对污水净化要求很高,而我国现阶段水污染严重,城市污水中含有大量氮、硫、磷等物质,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形成恶臭水质。在海绵城市建设会增加城市雨水的留存,这些留存的水如不能得到很好的净化处理,将造成很大的城市污染。海绵城市的构建,将对雨水回收系统、净化系统、供排水系统产生大量需求,相关企业将受益。

掘金海绵城市之地下管网

海绵城市建设将大量地表径流转至地下,大大增加了地下水流量,需要在地下铺设大量管道,原先落后的地下管网系统难以适应地下水流量的大幅增加。雨水在地下的分散过程中将提高对地下管道、管材及设备的需求,布局立足于综合管廊工程、管网材料及设备制造的企业。

掘金海绵城市之园林产业

海绵城市建设强调回归自然,加大园林建设,园林设计过程中需要改良增强土壤渗透性能、选择适宜乡土植物和耐淹植物等方法,避免植物受到长时间浸泡而影响正常生长,影响景观效果。建设海绵城市过程中需对城市内部已有湿地、山体进行扩建、复建,为了维持城市生态空间的比例,需要建设一系列人工湿地、生态公园等设施,将极大程度地使涉足园林修建、生态设计的园林企业受益。

掘金海绵城市之智慧海绵

信息化管控平台在建设中有重要地位。立足城市规划实践,海绵城市建设的首要阶段就需要对现有规划进行海绵评估,评估数据需用于对新一轮规划的前置性参考文本和专项规划,后续形成的大量数据也将用于实现海绵城市的常态化建设,包括对城市高程信息、水文气象条件、城市排水设施和雨水利用设施进行动态信息管理和监控,进而得出海绵城市建设中的方法、技术指南和相关费用效益。信息化管控平台将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具有良好的运用前景。

四、海绵城市建设之竞争态势

超一半省份没有专门从事海绵城市建设的企业

截至2015年8月,从事海绵城市建设的企业总数约为84家,覆盖我国48.4%的省(市、区),超过一半的省份基本没有专门从事海绵城市建设的企业。其中海绵城市建设企业数量位居前5的省(市、区)依次是江苏、广东、北京、上海和山东,占行业企业数的比例分别为22.6%,19.0%,17.9%,16.7和6.0%,前5个地区的累计总和约占行业总量82.2%。

海绵城市从业企业涉及的业务数量分析

按照行业的一般特征,将海绵城市业务内容分为规划、设计、设备、材料(建材)、施工、运营、模拟、投融资和综合类(参与三项以上),对初步调研的企业进行分类统计。84家初步统计的企业当中,通过对从事的业务数量分析,81.0%以上都能够承担三项以上的业务能力,承担一项的主要是材料(建材)和模拟;承担两项的主要是设备、施工等。

海绵城市从业企业涉及的业务领域分析

从单项业务分析来看,规划、运营和投融资领域的专业企业目前没有。由于海绵城市规划具有跨学科、跨专业的特点,涉及空间规划、市政排水、园林绿化和生态环境等专业。因此,传统的城市(乡)规划设计院、水利规划设计院、市政设计院和景观设计院等涉及城市排水领域,但是,从事雨水综合利用规划的专业人员较少。运营需要有稳定的市场和有效的盈利模式,才可能促进市场化的公司发展,特别是私营部门的参与,当前,海绵城市正处于培育阶段,运营即便要开发,主要还是依托公共部门。而投融资领域专业企业的空白,主要是行业处于培育期,但不排除有相关的融资机构正在考虑这一新兴市场。而海绵城市工程设计、设备和施工类的企业占总调研企业数83.3%以上。从事城市雨洪模拟的企业有两家(北京、上海),其中北京HY企业有雨水排水模块的开发,而上海WB企业则能够为城市提供区域性商业化的雨洪风险预报服务。从事海绵城市材料(主要指建材),约占11.9%,企业数量与分布均分散和有限。

海绵城市供需矛盾严重不平衡

经估算,2013年,7个省(区)份洪涝直接经济损失超过当地GDP的1%,包括海南(2.05%)、江西(1.66%)、广西(1.38%)、吉林(1.30%)、甘肃(1.17%)、四川(1.12%)和湖南(1.08%),而安徽接近1%(0.91%)。海绵城市行业可认为是传统城市市政排水行业的子领域,行业产能和规模占城市排水行业总量的比例微乎其微。有限的产能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和山东等地,其中东北、华中和西部(包括西南)严重空缺。我国城市雨洪灾害空间分布极为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华东、华中、华南和中西部地区,其中华北和东北同样存在较高的城市雨洪风险。将产能和洪涝分布对比可见,以江西、湖北为代表的中部地区供需矛盾严重不平衡。

五、海绵城市建设之PPP模式

PPP模式将会大规模应用于海绵城市建设

由于海绵城市的建设涉及的资金规模大,以及国家对PPP模式的政策补助,可以预见PPP模式将会大规模应用于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而项目本身的复杂性又要求PPP项目公司有强大的统筹、协调和规划能力。这几方面的特性将会使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同时又具有相当市政项目施工经验的城市规划设计公司成为PPP项目合营公司的热门之选。

海绵城市将成为未来环保PPP领域的最重要模式之一

财政部鼓励海绵城市的建设采用PPP模式,新型城市化建设的整体战略,一个地区的海绵城市建设方案将是经过系统设计的城市水资源整体利用方案,包括雨水利用系统、排水管网系统、污水处理系统、水环境监测系统的提标改造或建设运营等,因此我们认为海绵城市将成为未来环保PPP领域的最重要模式之一。DBFO(设计-建造-融资-运营)是其常见商业模式。此外还有ROT(改建-运营-移交)、BOT(建设-运营-移交)等模式相结合。项目收入一般由项目运营收益、政府购买及财政补贴三部分构成。其中运营收益将受政府特许经营权的保障;政府购买费将列入政府跨财务预算,其支付的费用所形成的回报率按合同约定执行,通过人大代表会议审核

海绵城市PPP项目DBFO模式示意图

DBFO(设计-建造-融资-运营),由社会投资人负责项目的设计、投融资、建设、运营、期满移交等相关工作。①项目参与公司和试点城市当地政府授权部门联合建立PPP项目特许经营公司,并负责相关管理,具体工程建设招标及建成后运营;②政府在运营期开始后依据绩效考核标准进行付费;③合作期满,项目资产使用权和经营权按约定方式移交至政府指定机构,或委托项目公司继续运营。

六、海绵城市建设之趋势前瞻

海绵城市项目进展处在初级阶段

目前海绵城市项目进展处在初级阶段,国家支持PPP 模式在海绵城市中的运用。根据16 个试点城市工作会议(武汉召开),16 个试点城市目前进展大多数还处在项目规划以及小尺度项目建设阶段。对于试点城市,国家已经提出重要奖励要求,即采取PPP 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项目、国家给予10%的资金奖励。从16 个试点城市的中期工作汇报情况来看,所有试点城市对PPP 运作尚未有实质性成果,有的城市还没有思路,有的城市仅有1-2 个项目马上开始招标。因此2015 年4 季度投资机会预计不会太大。但是在4 季度还有不到3 个月的时间里,所有关心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机构一定在思考75 号文带来的影响、以及自身如何介入海绵城市投资方向。

海绵城市建设资金来源尚处探索阶段

号文中最核心内容之一是第9条“创新建设运营机制”,即要和以往运营机制有所不同。此前污水处理领域执行的是单个项目,采取的模式是BOT、TOT 等,是传统成熟的市场化运作模式,这种模式也促使国内污水处理在近10 年内实现高速增长,但是海绵城市建设领域产生的是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生态效应,看不到经济效应。从国外情况来看,欧美许多城市的建设项目资金部分通过激励机制来解决,即如果通过收费不能解决径流排放任务,那么管理部门将征收管理费。但是我国目前尚未有城市开展此项工作,更多还在政策探索阶段。

2016年或是海绵城市项目落地黄金时段

预计 2016 年1 季度将成海绵城市项目落地黄金时段。第一批16 个示范城市从名单公布走到今天,经过三部委上报3 年行动预算以及专项规划工作等流程,近期已有一部分城市的先期项目(如道路、局部小区等)开始进入招标程序,有些规划设计也在招标。财政部正式下达拨款以来,2015 年下半年是海绵城市紧锣密鼓的准备阶段。目前从市场来看,海绵城市还没有实现产业爆发,需等到2016 年。2016 年第1 季度预计第一批16 个示范城市的绝大部分PPP 合作方均将确定。

海绵城市单独对大型企业的资金压力不会过大

海绵城市单独项目金额在20-40 亿元,对于大型企业产生的资金压力不会过大。未来5-6 个月内,海绵城市PPP 招标中比较大的合同包金额应该在20-40 亿元,10 亿元级别项目比较常见,很少会有50 亿以上。所以对大型企业的资金压力不会太大。

七、海绵城市建设之对策建议

建议一:选择标的城市非常重要 与以前污水厂单一标的不同,PPP 项目比较复杂、尤其是海绵城市的PPP项目,甲乙双方无论在商务条款还是具体技术实现互信都需要长期标前沟通。针对具体项目,只要有意向投标、均要提早准备,因为后面成立PPP 项目公司需要政府与企业长时间合作,像一次婚姻,需要长期的沟通过程。城市选择公司、公司选择城市属于双向选择,公司也将在具体合同中投资很大,选择标的城市非常重要。

建议二:强化集约化运作能力

海绵城市项目模式未来发展趋势是从“碎片化”走向“集约化”,对企业综合实力要求不断提高。从整个海绵城市建设运营来看,国家未来明显趋势是不希望项目碎片化运营。例如16 个城市申报项目之时,需要完成不低于15平方公里的建设任务,但是有些城市报了400-500 个项目,数量众多不便于管理。住建部希望把碎片化项目进行集约化运作。集约化运作对投资机构的要求比较高:首先要具备资本实力,即融资成本要低,其次需拥有运作资本能力,此外还要有解决方案的整合技术。因此海绵城市工程是系统性工程,目前具备综合实力企业或投资机构很少,有些企业资本实力很强、但是解决方案技术来源存在问题;有些企业原本做下游终端产品、长期做雨水利用产品并积累了大量经验,尤其在北方缺水地区的雨水利用企业经验确实丰富,这些企业也看到了海绵城市行业未来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因此目前存在相关企业欲从下游走向上游。这对该类下游企业是一大挑战:虽然这类企业在雨水利用产品方面拥有丰富经验,但是要提供海绵城市全流程解决方案并不容易,这些企业可能仅掌握海绵城市建设的某几个环节,但是全流程的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还达不到。

建议三:建筑企业需要做两大方面准备

针对海绵城市,建筑企业需要做两大方面准备:一是资金筹措,二是技术储备。从资金筹措方面看,如果公司是上市公司,则可以制定并上报定增计划;公司自身资产、以及资本运作(集中资金、或采取低成本资金)也可用于海绵城市项目。从规划、设计、建设、运营产业链来看,公司需要在人力资源、技术细节、产品储备实现明显改善。如果公司不具备相关业务优势,可以通过收购拥有甲级资质的设计院进行外延式拓展,如缺乏道路业务经验、则可并购具备道路建设资质公司来满足海绵城市建设需求,为后续工作提供保障。建议四:好项目特征=擅长领域+回报率高+支付能力

城市景观园林设计 篇2

景观 (Landscape) 一词原意是自然和想象中的开放和广阔景色, 类似于“风景”或“景色”。17世纪后期画家们对于自然景物的认识和描绘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此时“景观”开始成为专门的绘画术语。1885年, J.温默将景观引入到地理学概念中, 19世纪初德国自然地理专家洪堡德和苏联景观专家库恰耶夫等人的学术思想中也沿用了类似的概念, 从此“景观”一词开始作为一个专业名词广为传播, 专指开放而广阔的自然景色。从景观学科的词源看, Landscape Architecture 的直译应为“景观建筑学”, 西方国家一直把景观设计纳入建筑学的范畴。但是从景观设计的起源, 设计内容和发展趋势来看, 景观设计更应该是和设计、绘画建筑属同一层次的学科。在城市化不断扩大和蔓延的今天, 自然景观已日趋缩小, 人类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多的被人工环境所围绕, 人类的景观意识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 现在给景观设计下一个封闭的定义是不恰当的, 所以我们应该动态的理解景观设计学科。

1 城市景观设计

1.1 城市建设与环境设计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性的城市化趋势, 地球的自然环境, 尤其是人所居住的环境发生了本质性的转变。农业社会时代那种清新的自然景观已越来越难以寻觅了, 取而代之的是犹如工业机器般的城市建筑。既然城市化的全球性发展趋势不可逆, 人口不断增加, 如何改善城市的环境, 景观就成了当今城建的首要任务。除了城市整体空间环境和建筑间的联系外, 城市内部的一些细节也是相当重要的。因此像城市标识, 广告牌, 公共汽车站, 路边休息设施, 电话亭, 邮筒, 垃圾箱, 城市雕塑小品, 路灯等都应纳入整体设计中。

1.2 现代城市景观设计

1) 城市中心设计。现代城市中心往往与商业中心联系在一起, 同时也是一些重要建筑物的积聚地, 所以城市中心景观设计从某种角度来讲, 是反映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准, 由于该区域地理位置的经济价值原因, 它的环境空间尺度一般都不会太大, 再加上该区的人口密度, 是超越常规的, 这就给景观设计增添了许多问题。2) 林荫道设计。林荫道在传统城市规划中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它具有吸尘, 隔音, 净化空气质量, 遮阳, 抗风等作用, 而且林荫道自身的形态空间也是一条美丽的风景线。它两边对应的植物所形成的强烈的透视效果具有戏剧性特色。3) 城市开放空间设计。我们指的城市开放空间主要是大型开放空间, 例如:公园, 广场等, 它是当地政府作为社会福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类公共开放空间最好是放在城市的中心地带, 并用交通网络与各个区域尤其是居民区联系起来。4) 社区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它指社区内各建筑之间的公共空地,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是城市居民接触最多的户外环境, 也是我们景观设计的重要区域。对于这样的区域, 我们的设计不仅需要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 还需要满足审美、经济等要求。

2 实例分析

中山美术公园——城市景观绿地。

2.1 设计理念

对于公园的设计一般人的观念通常只是做做步道, 种种树以及放个儿童游乐场, 摆个座椅。对于台北市中心二号公园的设计构思, 设计师以一种崭新的城市开放空间观念及突破传统的操作手法来加以规划设计并提出了一种“3D设计原则”。其理念如下:

1) 人本化设计 (Design for people) :设计时考虑的主题是空间的使用者, 尤其是公共空间的使用者——社会大众, 而非设计者本身的喜好。故设计时应该注意人的特性和需求, 达到人性化的目标。2) 自然化设计 (Design with nature) :设计时注意自然法则, 也有生态的观念, 考虑基地的地质, 水文, 植被以及气候等因素。3) 场地设计 (Design of place) :一个工程基地所处的地域特性, 历史背景, 以及文化特征等是设计时所不能忽略的因素, 因此应考虑如何用基地所在地方文化的特征去创造一种富有场所感的空间, 给使用者一个有“意义”的记忆。

2.2 设计原则

1) 休憩与文艺兼具之空间:于美术公园提供艺术品创作与展示空间, 同时满足一般公园绿地应有的休憩功能, 以发挥城市开放空间的最大潜能。2) 绿地与活泼色彩的引入:公园内的硬体设施应尽量减少, 以绿化的草坪, 多彩的植栽花卉创造出活泼宜人的绿地景观。3) 多元活动空间的创造:除户外展示与休憩空间外, 也考虑户外教学, 演奏及园游会等多功能空间的设计, 还有户外剧场休息回廊, 以及小型的咖啡屋等多功能活动空间设施。4) 设计师与艺术家的集体创作:在设计过程中与艺术家座谈, 将之融入设计当中, 同时于公园设计中, 尽量定位于建立一个富有弹性的展示构架。5) 美术公园是美术馆的延伸, 未来的美术馆要另辟南门, 使美术馆与公园连为一体。

2.3 设计内容

1) 广场区:美术馆与公园高差5 m, 用平台解决, 并设1/4圆形林场和户外剧场来容纳美术馆处较高强度的活动, 也将公园的厕所放在平台之下。2) 艺术展示区:阶梯式看台及人工湖面构成湖面雕塑展示区, 湖中的圆形水景创造水幕式流水, 本身即为空间艺术之一景。3) 表演剧场区:公园之北端与美术馆东北侧创造的下沉式表演剧场, 用软硬交错的设计手法创造出表演艺术展示空间, 并兼具户外教学、赏景休憩之功能。东北侧回廊即界定空间, 也提供市民遮阳避雨的息坐区。4) 花园展示区:流水引进人工湖创造一个水景花园, 兼作雕塑展示。奔放的流水声也可缓和飞机起降的噪声。5) 展廊:连接大圆丘与精致花园的直线通廊, 两旁地势较高, 并以阶梯平台及坐砌石墙创造一雕塑区, 可供人通行。6) 雕塑花园区:此处原为第三美术馆的预留地, 不植大树而仅以花草为主, 并可搭配艺术品做不定期展示。可促进人, 艺术品, 空间三者之互动。

2.4 评价

公园位于市区内, 是一块城市绿地, 其使用性强, 紧邻美术馆。其周围环境属性决定了不能采用传统园林形式。所以在构图上以个性线条为主, 保留绿地在80%以上, 整个园区感觉上充满绿色。水景作为公园之重要因素, 创作水景空间作为园区之主景点并结合下沉广场和山丘的平衡地景艺术。公园现在只是提供了一个大框架, 它创造的许多空间与机会供未来的艺术家参与与展示创作。此公园现已成为台北市的地标性场所, 对什么是“城市景观”做了一个良好的诠释。

3 结语

在城市发展的同时, 除了资源, 能源, 交通, 空气, 噪声, 污水, 垃圾等问题以外, 人造物以及自然环境间所构成的城市景观, 会因人造物的形式位置, 以及所包含的活动关系的变化而改变已经形成的或正在形成的社会关系与城市景观。

我们应当深刻调查, 思考, 理清本地生活文化与空间历史脉络, 以跨越旧有思维的新态度与价值观, 重新发现城市所具有的各种特点和优势, 借由全盘规划设计与民众参与的落实, 一步步的完成与环境共存的景观重建梦想。

参考文献

[1]易西多.景观创意与设计[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8.

[2]张维妮, 马晓燕.景观建筑初步[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0.

[3]刘少宗.景观设计纵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0.

[4]罗宾卡而森.美国景观设计[M].北京:中国建工出版社, 2000.

基于景观评估的城市景观设计 篇3

对城市景观进行评估,可以提高城市环境品质、改善居民生活状况、增强人们对城市的认同感。本文以廊坊市新世纪步行街改造设计为例,尝试从可达性、景观要素、空间感知、触觉感知等几个方面进行景观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廊坊新世纪步行街进行改造设计,以不同的设计理念,打造风格各异的主题街区,并通过建筑色彩营造商业氛围,实现“赏”、“游”、“购”一体化。本文重点叙述了景观评估结果同景观设计实践的协同关系,探索景观评估体系纳入到设计实践中的可行性。

关键词:

城市景观 景观评估 步行街改造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4-0036-04

一 城市街区景观评估的意义

在日常的设计实践中可以发现,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法规政策有不少,但是多指一些经过专业部门鉴定过的、列为文物的、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区域,而在现实生活中,大量承载历史记忆,寄托城市情感的建筑物和街区往往被简单地推倒重建,造成了城市历史的割裂和城市发展的无序。譬如一棵树木的生长,或许它有一些伤疤、或许它有一些横枝野权,只要经过适当修剪,总能找到让其焕发青春的方法,完全没有必要将其连根拔掉,换种新树。这种对待城市街区的简单行为从当时看有可能是正确的,但是以历史的角度看,往往得不偿失。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城市景观资源一再遭到破坏,城市发展过程中要直面发展和保护的矛盾关系。城市景观中哪些资源值得保留?哪些需要改造?改造的力度需要怎样控制?这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中国现今的建设环境下,由于缺乏相应的评估机制和保护意识,过多地承载着城市记忆和具有历史价值的城市环境被大面积破坏,城市的发展轨迹被完全抹去,随之消失的是人们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如何在现有的城市环境下,对城市的景观价值进行评估,在保留城市文脉和发展轨迹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设计手段,提高城市环境的品质,改善周围居民的生活,增加人们对所在城市的认同感,是本文探讨的主题。

二 景观评估的程序和方法

(一)景观评估的程序

国外较早出现的景观评估体系是产生于19-20世纪的以英美为主体的景观评估体系,在这一阶段,西方发达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有关景观保护的法律法规,例如英国在1949年颁布的,以保护乡村历史和景观,维护国家公园和地方景观特色为目的的《国家公园和乡村土地使用法案》,美国在1964年颁布的,以保护原始自然环境,野生生物为目的的《美国荒野保护法》等,在制定法规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评估体系和学术流派,但是这些评估工作的评估对象往往以自然景观为主,鲜有涉及到城市景观和人文景观,本文尝试借鉴专家学派中Litton的形态学理论和经验学派的Lowenthal.D的偏重心理感知的相关观点,完成对于廊坊新世纪步行街这一位居城市中心且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城市街区的景观评估工作。

(二)景观评估的方法

在任何一种评估指标体系中,组成景观的各个要素都会被详细地罗列出来,并且制定严格的评估标准,如地形地貌是否多变、植被种类是否丰富、景观色彩是否多样且生动等等,而对于城市景观则多从空间、序列、光线、色彩、植物种类等方面进行评估,所以此次景观评估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评估。

三 廊坊新世纪步行街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发展对于步行街的影响

廊坊新世纪步行街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东西长5.4公里,分成8个街区,几乎横穿了整个廊坊市,成为当时廊坊市最著名的一条大街。虽然体量巨大,但是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设计导向问题,步行街在建筑形态、空间利用上带有明显的时代特色,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问题慢慢显现出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空间划分不合理:步行街中央50米的间距过于宽大,产生强烈的隔阂感,不符合人们购物休闲的行为习惯。(图1)

建筑形式过于单一:尤其是临近城市主干道的街头立面没有风格特色,可辨识度底。(图2)

各个步行街之间被城市干道隔断,无法形成连续的整体效果,随着城市机动车流量的迅猛增长,这种割裂感越发明显。

建筑色彩过于单一:全是米黄色,缺乏商业活力和业态特点。

随着网络电商的兴起,实体商业受到巨大冲击:步行街缺乏相应的商业配套和商业设施来吸引客户,市场竞争力逐渐减弱。

(二)业态变化对于景观的要求

新世纪步行街设立之初,其商业定位并不是十分清晰,随着近几年廊坊城市的快速发展,步行街的外部商业环境和内部业态结构都有了非常明显的变化,这在客观上对步行街的景观改造提出了现实的要求。首先,在步行街南侧兴起了一个以万达广场为核心的新商业中心,集中了大型购物中心、影剧院、餐饮服务等全套的商业服务设施,形成了新的城市热点,其次,步行街内部经过多年的经营,各个街区都形成了自己相对稳定的业态环境,如第三大街主营电子产品和办公用品,第四大街主营时尚用品和服装等,这些外因和内因都会对景观改造设计起到非常明显的限制和引导作用,而且会对景观的内容和形式提出非常具体的要求。

四 景观评估在新世纪步行街改造设计中的应用

(一)新世纪步行街景观评估的内容和标准

鉴于新世纪步行街位于城市中心,且完全是人造环境,所以其评估内容和标准同现行的诸多景观视觉资源管理系统评估指标体系不尽相同,在综合考察了步行街的周围环境和景观现状后,我们尝试从可达性、景观要素、空间感知、触觉感知、配套设施完整性、维护管理便捷性等六个方面进行评估,具体评估标准见表一1。

(二)新世纪步行街的评估结果

经过对廊坊新世纪步行街进行多次调研,及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对廊坊新世纪步行街整体状况从评估指标所给定的六个要素进行讨论研究后,制定出符合廊坊新世纪步行街景观评估的调查表,先后7次组织业主开会讨论,并对当地的百余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再结合专家的意见进行综合考虑后得出的评估结果如表一2所示:

nlc202309031936

通过对评估结果表一2的解读我们可以得知,新世纪步行街在交通可达性、道路通畅性等方面得分较高,即原始的规划框架基本合理,但是由于当时的设计思想陈旧并且缺乏足够的前瞻性,在空间的丰富程度和停车场数量等方面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商业环境的需要,另外随着时间的推移,街内的绿化植物和地面铺装破损严重,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步行街的景观感知。

五 根据评估结果对新世纪步行街的改造设计

(一)新世纪步行街改造设计的方向

根据景观评估的评估结果,步行街的景观改造设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调整步行街的功能分区,理顺功能布局:解决停车面积不够等现实亟待解决的问题。

丰富步行街内部空间组织形式:打破街内空间形式单一、风格一致的僵局,将每段步行街自己的独特风貌展现出来。

通过丰富色彩和增加亮化来烘托步行街的商业氛围。

全面整顿每段步行街的端头空间:使之具有显著的风格特征,并能够起到联通每段步行街使之成为有机整体的作用。

(二)新世纪步行街的改造设计方案

廊坊地处北京和天津两大城市之间,位于京津走廊中心,在地理位置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同时又是河北大学城的所在地,这就使新世纪步行街天然具有了联通京津,承接北京的传统文化和天津的西洋风尚,将东西方文化熔于一炉的区域优势和文化优势(图3)。同时,步行街又地处城市中心,两侧都是非常成熟的住宅社区,步行街是当地居民主要的休闲、娱乐、购物场所,因而当地居民对步行街怀有深厚的情感,所以这次改造设计的主旨确定为——“京津通廊,人民乐坊”。

新世纪步行街1-8大街东西贯穿廊坊市中心,总长逾5.4公里,这样的规模和体量国内罕见,只是整条步行街被7条城市主干道分割开来,无法形成统一有序的整体,所以在规划设计中将1-8大街有效连接,形成一种既是有机整体,各个街区内又各具风情的街道景观,使新世纪步行街重新成为廊坊市的商业主轴、文化主轴、景观主轴和亮化主轴。同时,步行街的改造设计不仅仅局限在内街这一条线上,应当充分利用交通流线、城市家具、标志表识和夜景亮化等手段将两侧的商业空间和住宅社区吸纳进来,利用城市屋脊效应,打造城市景观带,真正做到“纵向连接、横向沟通”。

在步行街原有的建筑设计中,建筑立面风格和建筑色彩较为单一,缺少变化。本次改造设计在尊重原有建筑风貌,不做大规模改造的情况下,利用增建屋顶、修建山墙等手段(图4),打破原有建筑过于统一,僵化刻板的局限,以造型各异的设计手法,在对原建筑不进行大量拆改的前提下,打造不同风格的主题街区(图5、图6),同时丰富建筑色彩,营造热烈的商业氛围,真正实现“赏”、“游”、“购”一体化。以第三大街为例,这段步行街以经营电子产品和办公用品为主,在建筑风格上采用了简洁硬朗的德意志绗架结构形式,在内街新建的建筑物和步行街两端的沿街立面上,笔直挺括的绗架线条代替了柔弱的石膏线脚,明朗的视觉效果给人以精确、高效的心理暗示,和业态特点相符的同时也赋予第三大街强烈的视觉语言街道特点和可辨识度明显提高。

在本次规划设计中有两个重点,一个是各段步行街内部的设计定位和风格体现,一个是各个街区之间的连接与沟通,它们就像玉带上的玉版和串珠那样密不可分。其中,各街区的连接将是亟待解决的设计难点。通过分析其他城市解决同类问题的案例,连接方式最终确定以天桥为主,采用交叉式、平行式、单一式等不同的构造手法,能够使街道两侧的游人可以非常方便地到达街道的另一端,同时,由于这些天桥位于城市干道的十字路口,背靠步行街风格迥异的沿街建筑,完全可以利用不同风格的立面造型,配以现代化的亮化手段,使其成为具有极高显示度的都市明珠。

新世纪步行街的内庭宽约50米,这样的尺度对于一条步行街来说过于宽大了,步行街两侧的行人很难产生交流,无法形成交融贯通的商业氛围。所以规划设计中在内庭增加了大量的商业设施和商业建筑,如酒吧长廊、IT体验馆、灯光廊架等,这些商业设施—方面提高了区位品质,凝聚了商业氛围,同时也拉近了步行街南北两侧的距离,使人们在步行街内部的穿行和购物变得更加惬意。例如,在第二大街的南北两侧各增加了数组西班牙风格的廊架建构,距离原有商铺9-14米不等,这样的尺度对于购物的人来说是最适宜的尺度,廊架内侧的轻体构筑物里还可以提供餐饮和休憩服务,同时两组廊架之间还有广场和喷泉等景观元素,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步行街内庭的使用效率,同时提高了步行街的环境品质。

近年来,商业和艺术相结合,通过艺术来提高商业品质,通过商业来推广艺术价值,已经成为人们共识的商业发展方向,无论是上海的“新天地”,还是北京的“三里屯”、“798”,随处可见艺术融入商业环境的成功案例,所以在新世纪步行街的改造设计中,必不可少地要融入艺术的相关元素,并且要做到结合业态特点,体现地域文化,引领时尚潮流,成为改造设计中的点睛之笔。例如第四大街的“风情意大利”设计主题,就紧紧结合第四大街时尚服装的业态现状,通过曲线形的平面布局,具有雕塑特性的街心钟楼钢架(图7),营造出一种浓郁的艺术气息,使之不仅成为购物休闲的场所,更是一种城市的标记和时代的印记。

六 结语

本文在调研国外的理论方法与实践案例,结合国内城市发展的实际状况,从景观评估的评估标准入手,力图梳理出一套城市环境下景观评估的依据和方法,并以廊坊市新世纪步行街为例,重点叙述了景观评估结果同景观设计实践的结合过程,探索了如何将景观评估体系纳入到设计实践中的可行性。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快速发展的重要历史时刻,大量新城建设和旧城改造的工作正在进行,对于城市环境下景观的评估与保护却一直没有形成系统的方法和体系。在世界艺术的历史上,我国曾以意境深远的文人山水画和优美生动的东方园林享誉世界,但是就现代景观视觉语言,尤其是城市环境中景观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却始终没有系统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方法,因此迫切需要加强相关内容的理论研究和方法创新。

在城市环境中进行景观评估和改造设计,所面临的问题将不仅仅是地形、植被、水质等自然因素,更多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人为因素也必须纳入到评估体系中来,如交通系统的可达性、城市设施的完备性,空间形态的丰富性等,这些条件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景观元素,甚至同城市规划和建设存在很大的交集,但是这些因素会直接影响人们对城市环境的整体感受,所以在评估和设计过程中必须予以充分考虑。同时由于景观评估中评估指标的多样性,且多数指标具有很强的模糊性、很难用清晰的数值去衡量和描述,所以选择较为模糊的评估方法较为合适。

城市沿街景观整治设计 篇4

——以合肥市花园街立面改造为例

摘 要:提炼出影响城市沿街景观的各类元素,以导则的形式提出改造方案,为具体的沿街改造项目提供指导框架,整体协调整个城市街道空间。关键词:景观整治 设计导则 功能需要

1.1 城市沿街景观整治的目的在城市道路改造过程中对沿街建筑同步进行清理改造,达到道路畅通,市容整洁,为市民提供良好的城市景观环境。

1.2 城市沿街景观整治的主要内容

保持建筑物的整体形态的完整;建筑色彩和城市整体色彩协调;建筑物上的附加物体的掩蔽或整理;建筑物上广告设置符合城市空间的要求和建筑物自身使用性质;店招、店牌尺度宜人协调一致;沿街店铺风格协调;街头绿化丰富。

1.3 城市沿街景观整治的总体原则

“强规详规”:强化规划的管理,详细对沿路纵深方向和重点地段进行规划。所谓强化规划管理,就是使现有的规划要求能得到认真的执行。

“引商隐商”:现状道路状况较差的重要特征是,道路二侧留空少,商家将道路作为最好的面向,争先恐后沿路开门面,同时将沿路绿化破坏.尽可能将门面暴露出来。实际上沿街门面大都呈区段有固定客户的小门面,服务范围很小,并不需要挂大招牌,同时,地区商业门面缺少向垂直纵深发展的商业环境,因此长远看在各路段有商业要求的地段,引导商业向纵深发展,减少对道路的景观和交通压力,近期对沿街门面尽可能用绿化做成绿色屏障,改善沿路景观。“营空净空”:营造空间、净化空间。营造空间就是对各条路的重点地段的空间进行分析、塑造。净化空间指净化道路空间的网线,同时对沿路各种广告的设置方式加以引导、规划,使广告能为城市增加活力,增加色彩,合理的设置还能在近期起到美化环境的效果。

“护绿扩绿”:对于重点道路的沿街绿化和绿化带加强保护,同时在规划条件中增加区间绿地。

2.1 项目背景

花园街是合肥市最有历史的道路之一,是正对省政府大门的一条重要道路。随着道路改造的完成,原有道路两侧沿线景观暴露了很多问题。例如:新老建筑外立面差异较大、不同类型性质建筑沿线的无序和各类广告设施的随意设置等。对沿线两侧进行景观整治规划显得极为重要。进而通过沿街景观整治提升自身品质,为营造市府广场整体形象做贡献。

此次花园街沿线景观整治规划范围是从淮河路至长江路路段,全长400M。总体整治原则:重点对年代较老的建筑进行外立面重新设计,对新建建筑进行外立面整治,统一商业广告行为,增加街头公共绿化空间,整体打造崭新的花园街形象。

2.2 设计方案

2.2.1 一般整治建筑

这里对一般整治建筑的定义是:沿线的部分近期新建建筑,外立面装饰较清洁、整齐;建筑附属物(雨棚、遮阳棚及防盗设施等)布置也较统一、隐蔽;建筑店招广告位置较适当,且尺度大小样式适合。

对于此类建筑的整治措施,我们建议清洗建筑表面;统一一层广告招牌,对屋顶大型广告采用白色百叶做底,表面镶嵌镂空字体的形式,字体最好采用LED发光材料制作;隐藏空调室外机,设置遮阳设施;统一内装防盗设施。

2.2.2 重点整治建筑

这里对一般整治建筑的定义是:建筑建成年代较远;建筑外立面装饰混乱陈旧,有的破损严重;建筑附属物布置混乱、无序;建筑店招广告位置随意,没有统一尺度大小样式。

对于此类建筑的整治原则是:在节约成本的前提下,尽可能出效果;立面改造图纸为通则性图纸,对于传统或特色店面,要进行专门设计。对于他们改造后的效果有十点要求:

1、建筑物立面清洁、整齐;

2、改造建筑物的色彩以明亮的浅灰色系为主。原有建筑饰面为涂料、干粘石或水刷石,目前脏、旧现象严重的,重新粉刷涂料;原有建筑饰面为粗糙面砖,破损严重或色彩陈旧的,铲除面砖重新粉刷;

3、沿街住宅阳台作封闭处理,材料、选型、规格统一协调;

4、主、次干道沿街多层平顶住宅建筑,力争结合节能减排政策,实行平屋顶改坡屋顶工程(平改坡);

5、在主、次干道建筑物上外置空调机位要求完全掩蔽,城市支路外置空调机位做到整齐排列;

6、沿街店铺原则上采用大玻璃门窗,不设卷闸门,如确需设防盗设置的,在玻璃门窗内部设置;

7、同一建筑店招位置适当,尺度统一,统一底板,不同形象;

8、利用沿街建筑物表面或屋顶设置广告要符合合肥市广告设置规划要求,位置恰当、尺度合理;原则上非商业建筑不得架设广告,办公建筑只能出现建筑物名称的文字及符号标识;商业建筑墙身广告设计合理,屋顶广告只能出现透空式品牌标识广告;

9、沿街小区、单位如区域管理需设围墙者,必须采用透空式围墙,并做好围墙内绿化和环境整治工作;

10、近期即将整体开发改造的三层以下低矮破旧建筑可采用临时公益广告墙、临时艺术围墙做外维护实体,保持环境整洁。

3、结束语

城市景观规划设计 篇5

景观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对周围环境要素整体考虑和设计,包括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与自然环境产生呼应关系。从规划及建筑设计角度出发,关注人的使用。提高城市景观生态质量,对城市的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环境质量

在人们对自然风景观念普及的同时,景观设计也早已深入人们的视野,”景观” 与规划、园林、生态、地理等多种学科交叉、融合,在不同的学科中具有不同的意义。我所认识的景观设计是指在建筑设计或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对周围环境要素的整体考虑和设计,包括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使得建筑( 群) 与自然环境产生呼应关系,使其使用更方便、更舒适,提高其整体的艺术价值。这个概念更多的是从规划及建筑设计角度出发,关注人的使用,即与作为自然和社会混合物的人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1.景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意识

建立生态意识的首要问题是确立自然生态观,自然生态观基于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认识,既包括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人类明智地利用自然的观念,也包括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自然整体选择的概念。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人应该适应自然,而且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认识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创造适于人居住的环境。

1.1城市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学是一门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来为人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的环境的科学和艺术。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历史悠久的造园活动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景观也是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伦理道德的反映,是人类的爱和恨,欲望与梦想在大地上的投影,而景观设计是人们实现梦想的途径。现代意义上的景观规划设计,因工业化对自然和人类身心的双重破坏而兴起,以协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为己任。与以往的造园相比,最根本区别在于,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主要创作对象是人类的家,即整体人类生态系统; 其服务对象是人类和其他物种; 强调人类发展和资源及环境的可持续性。

1.2 城市规划中生态意识的形成

尊重自然的建筑设计,就是具有环境意识的设计。将建筑融于自然,使其与自然有机结合,保持地方和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持自然环境要素不被破坏,因为自然景观和大自然的环境质量,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设计结合自然的观点应该说更符合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这种自然观认为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应取得一种和谐的关系。在建筑实践中,以中国的风水理论为代表,风水理论对选址模式的论述,其实质是审慎周密地考察自然环境,顺应自然,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这种环境观是人们认识自然的基础。西方现代工业的发展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因而人们看到了改造自然的力量,西方一些建筑师认为建筑物与自然景观的结合,应表现建筑与自然成的反差才是完美的。

2.景观规划中的生态设计策略

当前,生态化建设实践正在我国蓬勃展开,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城市生态化发展及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生态型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简单地说,它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形式,自然、人、城融为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结构。生态型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型城市与传统城市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生态型城市具有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整体性、区域性五大特征。

2.1 设计原则

2.1.1 稳定性原则

景观在自然或人为干扰下不断发生变化,不同强度的作用力产生不同的生态反应。不受干扰

时,景观水平结构向同质化方向发展,景观处于动态平衡状态。适度干扰可迅速增加异质性,景观还能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而严重干扰则使异质性迅速降低,景观难以再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而产生新的动态平衡。

2.1.2 生态美学原则

设计是一门艺术的学科,景观是一个综合的整体。设计师应当以现代艺术的思想理解现代景观的生态设计,以此来创造即饱 含艺术美感,又满足社会功能的现代新景观。景观作为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不仅具有经济、生态价值,而且具有美学价值。

2.1.3 实效性原则

景观生态规划强调生态合理性,即相对符合自然规律合理规划,以达到符合人类生态的长远利益,在规划中深入分析区域及景观生态系统的结构、能流与物流特征以及规划实施后的生态风险等,维护与改善景观的生态完整性,达到生态合理性。同时由于人类在景观系统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也决定了景观生态规划必须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二者之间的协调统一。

3. 生态原则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运用

景观规划设计利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地理学、建筑学、城市规划、环境艺术、市政工程设计等学科知识,把景观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协调人与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生物与非生物及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使景观空间格局和生态特性及其内部的社会文化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协调,达到景观优化利用。充分体现了艺术与科学的结合。景观设计学要解决的是“一切关于人类使用土地及户外空间的问题”。在有关环境规划设计的领域内,景观与生态的关联最为密切,景观设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是最直接有效的。 把生态价值取向作为一种崭新的景观设计目标,是景观设计发展到今天的必然趋势,现代景观的生态设计则反映了人类的一个新的梦想,一种新的美学观和价值观: 人与自然的真正的合作与友爱的关系。景观生态适宜性分析是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部分,其目标以景观生态类型为评价单元,根据区域景观资源与环境特征、发展需求与资源利用要求,选择有代表性的生态特性,从景观的独特性,景观的多样性,景观的功效性,景观的宜人性和景观的美学价值入手,分析某一景观类型内在的资源质量以及与相邻景观类型的关系,确定景观类型对某一用途的适宜性和限制性,划分景观类型的适宜性等级,适宜性分析的.方法有整体性、因子叠合法、数学组合法、因子分析法和逻辑组合法五类。由此可见,景观规划设计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科学。

景观生态学理论指导公园景观建设城市园林绿化是对城市公园系统、绿地系统和城郊风景区的规划与管理,城市是其对象与主体。从景观生态学角度看,城市是典型的以人类干扰为主的景观,是一种连续动态变化的特定景观,也就是说,城市园林绿化的主体是一种特殊的景观,其主要特点在于自然景观的破坏和人工景观要素的扩大。

具体表现:( 1) 工业拼块数量增多,环境污染源增多、面扩大。( 2) 内部绿地和水域等环境资源拼块锐减。( 3) 城市建筑急剧膨胀,向郊区扩展,取代农田模地和绿地拼块。( 4) 城市景观的平均净生产力呈负值,比其它任何景观都更具有依赖性,需要依靠廊道运输大量燃料及其它形式的能量来维持其正常运转。

城市公园系统是城市绿量体系的重要部分,是城市中的生态景观。这些景观的形成既有自然的因素又有人为干扰的因素,有引进拼块又有残留拼块,具有镶嵌度高、景观元素类型多种多样、异质性大的特点。这类景观把自然伸入到城市之中,为改善生态环境服务,是一种开放空间,开敞度大,以近自然的特色与魅力吸引人们去享受、理解,并提供开放游憩的功能。 总之,城市景观的质量问题较为突出,如何治理城市环境,提高其景观生态质量,对城市的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主要有两条途径: 一是减少污染; 二是提高绿地面积,增强城市景观的自净能力。城市公园系统的绿量是城市绿量的主体,城市公园系统生

态状况,生态功能发挥状况是衡量城市景观质量的重要因子,它的开发建设要与模拟地带性生态,贯穿景观生态学的规划原理。

参考文献:

[1] 高黑,倪琪 .当代景观设计中的生态理念与手法初探 [J]. 华中建筑 . (04)

[2] 陈波,包志毅 .生态恢复设计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应用 [J]. 中国园林 . (07)

[3] 王向荣 . 生态与艺术的结合──德国景观设计师彼得 ? 拉茨的景观设计理论与实践

[J]. 中国园林 .(02)

园林设计的城市景观规划应用论文 篇6

关键词:城市规划;园林设计;运用

1园林设计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必要性与应用原则

1.1必要性分析

人们的生活质量直接关系到城市建设和规划。良好的城市环境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必须建设绿色城市,促进城市生态健康发展。景观设计是通过城市绿化规划策略,通过人工手段改造和改善城市自然环境,使园林成为整体的综合美学设计。

1.2城市规划中园林景观设计运用的原则

1.2.1综合原则景观是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是自然环境的主要载体,是改善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控制综合影响因素以满足设计要求的有效措施。1.2.2个性化原则由于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景观设计也有很大的差异,在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环境、功能和区域的特点,以更好地满足实际需要。1.2.3多样化的原则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就必须以表现形式积极创新。由于各类城市的生态结构,园林景观也呈现出多种形态。由于景观环境的不同,园林植被的生长也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2城市园林的现实意义

2.1城市园林的生态效益

在现代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城市的绿地面积不断缩小,已经开始完全从城市中撤出。绿色植物正在被砍伐,道路正在被现代水泥铺设,房屋正在被钢铁和水泥建造,整个城市缺乏活力和绿色。这样,我国城市生态循环系统遭受了不可弥补的破坏和损失。一旦城市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将影响城市的热循环系统,导致城市没有自动调节温度的功能。使城市处于不平衡的温度状态。

2.2城市园林的社会效益

通过在城市中划分一些地方进行园林建设,首先可以为居民提供一个凉爽放松的场所,其次可以大大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这为居民锻炼身体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城市园林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它对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辅助作用。带有娱乐设施的城市花园更有助于减轻人们的压力和放松他们的情绪。

2.3城市园林的实际作用

城市的发展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发展,而城市园林建设的发展是具有代表性的内容之一。一个好的城市发展,不仅取决于它的经济发展,而且还要从城市园林的发展中看到,城市园林建设能够直接反映城市发展的真实情况,存在的景观美化也有利于提高城市的整体形象和面貌,在城市的对外宣传中有助于提高城市的知名度。除了科学合理地设计城市园林,有助于城市生态平衡和防止水土流失外,城市园林还可以净化污染的水,降低政府在水污染控制方面的投资成本。

3园林设计在城市景观中的应用分析

3.1强化景观建设,提高城市绿化范围

作为城市景观规划、绿化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城市发展大大减少了城市绿化面积,必须加强城市绿化的范围。绿色植被不仅可以吸收灰尘,减少城市污染,而且还可以提高城市的观感,提高城市景观的观感。通过扩大户外绿地的建设规模,提高园林、园林、公园的采样强度,可以在不影响城市正常运行的前提下提高城市的绿化率。

3.2适当的增加绿地面积,科学合理的布置植物

城市规划和建设要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进行,景观设计要合理进行植物布置工作。例如,你可以选择在几个空闲的地方设计植物,用来观赏。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将占用绿色空间,因此需要在这一地区进行有效的布局。绿色空间设计需要与实际环境特征有效结合,以确保更好的设计效果。就目前情况而言,为了促进城市规划与景观美化的结合,应有效地开展工进行植物布置,以满足实际需要。

3.3保存和繁育种质资源

在城市景观规划中,应注意种质资源的保护和育种。在城市建设中,要广泛采集、培育和利用野生植物,积极引进具有观赏价值的树种,净化城市空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园林植物资源,提高景观设计质量。

3.4设计丰富的园林景观

城市景观规划应考虑其观赏性质。因此,有必要设计一个丰富的园林景观,进行科学的植物景观,并利用植物的颜色和层次建立一个观赏景观。此外,景观设计不应以建筑设计为基础,应与当地城市特色相结合,应以自然景观设计为基础,以当地特色树木和古树为主要设计要素,以实现观赏和绿化城市的目标。

3.5构建园林景观系统

充分发挥园林设计的积极作用,保证城市景观规划的合理性。在新型建筑设计中,有必要全面考虑本地环境和区域特点。城市的发展历程和特征可以表现城市的文明,而城市景观系统是城市文明的载体。景观系统需要以地方特色为标准,然后将不同类型的植被与建筑设计相结合,综合城市景观的价值,包括功能价值和观赏价值,从而构建一个更加丰富多彩和与众不同的景观,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保证城市景观规划的合理性。

3.6园林设计中现代灯光技术的应用

近年来照明技术发展迅速,突破了人们只能白天观赏风景的限制。近几年,夜晚色彩斑斓的灯光成为一种新的景观和园林设计的新领域。现代照明技术超越了传统照明,进一步满足了人们的观赏需求,使彩灯、园林建筑、自然景观相结合,呈现出美丽的夜景。以杭州西湖音乐喷泉为例,它将水与现代照明技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美丽的西湖,电、光、声的结合,使景区脱颖而出,成为游览西湖的热点。同时,在园林设计中应用智能控制光线、激光效果和引导效果,使夜景设计更加丰富多彩。

4结束语

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基础上,人民生活水平也在逐步提高。在我国城市规划过程中,对景观设计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在实施景观设计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结合当今的文化因素,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设计理念,从而提出个性化景观设计的概念。我们应该重视生态发展观,营造适宜居住的环境,从而更好地展示园林景观的意境。

参考文献

城市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研究 篇7

关键词:城市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研究

城市中的景观园林为居民提供生态、环保、文化、美化、舒缓、休憩的空间, 是城市肌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对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城市景观园林的规划与建设已变成城市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城市景观园林建设能否适应城市居民的需要, 满足城市发展的要求, 这是衡量一个城市是否“宜居”的重要指标。

一、建设城市景观园林的意义

(一) 改善城市环境

改善城市面貌, 美化环境, 增加城市居民幸福感, 这是城市景观园林建设的首要任务。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导致众多的工业企业把大量的有害气体排放到大气之中, 对空气造成了严重的污染。绿色植物可以调节城市温度, 吸收有害气体、释放新鲜氧气、净化空气, 减弱噪音, 对人居环境有着极大的改善。城市景观园林不仅体现物质文明, 同时也象征城市的精神文明。城市景观园林应该布局合理, 建筑精美, 设施配套齐全, 运转有序, 管理完善, 四季葱翠, 绿茵遍地, 繁花似锦。人们生活在生态环境和谐、景色美丽的这种城市里, 有利于保持居民的身体健康, 充满精力, 带有旺盛的创造力。这样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 使城市变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因此, 城市景观园林的建设直接影响城市的环境质量。

(二) 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

景观园林和社会发展是密切联系的, 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决定了景观园林的内涵和形式, 同时景观园林也是社会经济活动的组成部分之一, 反过来对经济和文化也有促进作用, 可以极大的提高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目前, 我国的很多地区都借助城市景观园林的建设来改变城市面貌, 提供一个良好先期的投资环境, 并取得了实质性的效果。因此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景观园林建设的发展, 同时优美的环境又促进了城市经济和文化的更加繁荣。

(三) 城市文化内涵的展现

当地民俗文化、生活习惯、建筑文化、特色产业等都可以作为城市景观园林设计中的元素, 加以提炼升华通过布局形式、雕塑、小品、铺装等景观手法以艺术形式表现出来, 容易引起居民意识上的共鸣增加城市自豪感与幸福感, 同时也容易形成城市名片, 提升城市形象。

二、我国城市景观园林设计的现状

近十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 我国城市面貌有了显著的变化, 但我国城市景观园林的设计还处在由“粗放设计”到“专业精致设计”的过渡阶段, 还需要不断的改进。目前, 我国城市景观园林的设计主要存在下面几个问题:

(一) 城市景观园林设计中缺乏责任心

很多的城市景观园林设计在具体建设时存在很多的人为及复杂地形等因素形成的困难, 而当问题出现后设计者很难解释清楚, 最后只能临时更改设计或者重新施工, 导致不必要的浪费及设计效果达不到最优化。这种情况是因为设计人员没有充分对场地实践, 没有考虑实际情况, 盲目求新, 片面的讲求丰富景点, 没有考虑现场条件下布置是否合理, 只是简单的把设计按固定模式完成。缺乏责任心表现在进行景观园林项目设计时不能坚持认真实践的态度, 不论证设计方案的科学性。这样很难保证设计的实际效果, 后阶段施工中也很难保证完整的实施, 景观园林的建设也就无法保证质量, 往往会产生很大的损失, 因此, 景观园林设计项目必须要坚持认真对场地进行实践研究、认真负责的原则。

(二) 城市景观园林建设缺乏个性

很多的景观园林因设计者遵循一成不变的设计手法或盲目模仿、生搬硬套, 完全不考虑城市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居民生活习惯, 不能体现出城市的特色之处, 使得景观园林缺乏个性, 也没研究场地周边建筑、现有植物、小品设施等的材料、色彩、形式等导致设计同周边环境相脱离。另外对当地地理、气候条件、植物生长特性等也没研究, 出现南北方植物物种互调而导致成活率低或景观性差的现象。设计中虽然可以借鉴其它城市优秀的景观园林的设计手法, 但在设计中更要注重发掘当地的特色文化, 把先进的设计方式应用到体现当地特色的文化内涵中来, 才能做到创新, 设计出来的东西与城市也才能变的更贴切。

(三) 缺乏城市景观园林整体意识

受到观念和经济条件的制约, 很多城市不能正确的认识城市园林在保护城市环境和城市文明建设中的功能与作用, 只是简单的想建设的气派, 不考虑景观园林的自身功能以及市民实际需求, 盲目追求美观, 不重视景观园林的生态效益和实用性, 因此一些城市景观园林的建设只追求眼前的暂时利益, 忽视了景观园林中“硬质要素”与“软质要素”要相互结合、“以人为本”的原则。

三、园林景观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一) 注重细节, 科学规划

在设计景观园林时必须遵循宏观与微观相统一的原则, 首先要把握准确、鲜明的立意, 制定科学的规划, 把景观园林放入区域环境或整个城市中, 结合城市的现状准确的对景观园林的形式、功能和性质进行定位, 协调好好构景要素、周边环境以及与园林绿地的建设, 景观园林建筑的形式、色彩、质地、体量、尺度必须符合周围环境的需要, 协调统一好其它的景物。景观园林的布局要做到主次分明、前后呼应、承上启下、烘托对比, 从而让所有的景物都能发挥其作用。再计划确定之后, 园林景观必须注重细节。设计的特色都要透过细部传达。景观园林也是一种观赏艺术, 必须要得到游人的认可, 所以景观园林的细节部门应该要做到可以“娓娓道出”。

(二) 经济适用、因地制宜

在景观园林设计中要根据绿地的地貌、地形以及周边环境造景, 不仅要做到富有层次变化、美观大方, 同时还要节约经济。目前, 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在景观园林的建设中, 不能追求奢华, 照搬发达国家那种在城市中营造大型的森林和园林绿地的做法。现阶段我国城市景观园林设计主要任务是改善居住环境, 保证居民的身体健康, 调节城市生态系统, 景观园林应多为“林荫型”绿化, 加大小区、广场、游园、道路的遮荫效果, 扩大绿地的面积, 从“平面型绿化”变为“立体型”绿化, 发展屋顶绿化、垂直绿化和阳台绿化, 在城市中建造不同层次空间的绿化格局。

(三) 保护多样性原则

景观园林的建设不能破坏本地区生物的多样性, 要保护原有生物的生长环境, 并为新引入植物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保护城市中包含丰富野生动植物和乡土植物栖息地, 如湿地, 低洼地, 自然河川, 沙地、盐碱地等脆弱的生态地带。必须有节制地引进外来物种, 在建设人工草地的同时, 注意野生草花与杂草的保护。在设计中考虑生态平衡原则, 从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考虑, 把自然地形和绿地系统协调好, 应用生态位原则, 对物种生态位特征必须充分的考虑, 植物的种类必须合理配置, 消除物种间发生直接竞争, 形成合理的结构, 形成健全的功能, 坚持互惠共生的原则, 把共生植物尽可能的栽植在一起, 分开种植生长相克的植物。

(四) 植物造景为主的原则

借助植物的多样性, 营造多样的景观园林。配置植物应该坚持以乔木为主, 形成乔、藤、灌、花草等充分结合的混交复层绿化模式。充分的把植物的生命美、姿态美、色彩美、人格化、多样化、风韵美的特性, 把立体绿化和平面绿化结合起来, 把常绿树种与彩叶树种配置结合起来, 使景观园林在四季的静态构图, 可以相应的季相动态变化, 实现四季见绿, 三季有花, 优美的生态环境。景观园林必须要根据自然地形进行营造, 形成和谐的植物群落, 坚持生态化的种植方式。景观园林要包括完善的园林设施和适度的园林小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城市景观园林建设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并成为生活中的重要元素。由于我国城市景观园林的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 同时景观园林设计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涉及到了植物学、林学、环境生态科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美学等众多的学科。因此, 城市园林工作在规划设计景观园林时必须实事求是, 把各学科理论综合利好, 把城市景观园林建设的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陈自新.城市园林绿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J].中国园林, 2008.

[2]金新琼.浅谈城市园林设计存在的问题及设计原则[J].安徽农学通报, 2010.

[3]王焘.浅议城市绿化管理趋向[J].中国园林, 2009.

[4]李黎, 兰志鹏.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现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城市景观湖设计探讨 篇8

关键词:城市景观湖;设计;生态;可持续

在现代城市,人们为了打造优美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建造了不少美丽的景观湖。景观湖无论是前期的规划设计,还是后期的水质维护,都必须站在环保生态的高度,以人为本,合乎健康舒适的原则,才能达到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下面谈谈景观湖设计的相关问题。

1 景观湖的组成要素

一是滨水开放空间。滨湖开放空间不仅是满足市民日常交往的户外活动场所,其重要性还体现在改善城市环境方面所做的贡献。为城市提供了一个以山水为背景的舞台,为人们提供了亲近自然、亲近湖光山色的交往空间。二是滨湖步道。景观湖设计的重要原则就是亲水性,这是建设滨湖步道的重要目的。三是生态驳岸。生态驳岸设计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为使用者提供舒适宜人的供游憩的场所,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服务于人。四是视景走廊。在景观湖的设计中,以现存和未来的观景点为依据,顺应城镇街区原有的道路肌理,将景观区重要的地标引入周边地段视野,加强人们对景观湖的认知。五是滨水植物。植物是景观湖区景观塑造的重要要素,有了它水域景观才显得更加丰富多彩。在水景方面可以通过植物的色彩搭配上表达出不同的情绪。如不同花色的荷花与睡莲在湖中争艳,给人时而宁静时而热烈的情绪。

2 湖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原则

一是整体性原则。城市景观湖区生态规划的“整体性”原则意味着其设计者必须将景观设计、城市设计、市政设计乃至防洪防汛设计看作一个整体,而不是割裂它们。只有在这种整体的统筹安排下,才能够生态的规划和管理保护,湖景区的设计才可能使城市活力得到复兴。二是开放性原则。景观湖地区应当是开放的,供全体市民享受的公共资源。城市景观湖区涉及的对象是城市的“水空间”,它们是公众的社会财富。因此城市景观湖区的设计应当遵循“开放性”原则,尽可能鼓励土地的混合利用,加强公共设施和项目的建设,促进空间的公共性和公平性的实现。三是亲水性原则。无论从物质生理需求还是文化心理因素上分析,水都对人有着天然的吸引力,这是“亲水性”原则的基础。水体承载着水分循环、水土保持、贮水调洪、水质涵养、维护大气成份稳定等功能。在改善城市小气候方面能调节温湿度、净化空气、吸尘减噪、有效调节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促使城镇的生态可持续健康地发展。

3 城市景观湖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注重生态保护与景观设计的结合。生态保护规划,是在自然环境不遭受破坏和一个部门的经济活动不给另一个部门造成损害的情况下,应用生态学原理,计算并合理安排自然资源的利用及组织地域的利用。生态规划强调运用生态整体优化的观点,研究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途径,进而提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规划对策。生态规划能充分体现人为调控生态的能动性,具有明确的整体性、协调性、区域性、层次性和动态性等特点,并有明确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建设目标。设计师所要解决的问题是通过景观的整合保护维持己经形成的生物多样性与脆弱的生态系统,并将被保护地域改造成为一个有社会、经济、美学、生态价值的景观。所以在景观湖的设计中,就应渗入生态的理念,做好景观湖的景观和生态环境上的平衡,从一开始就注入生态环保的元素,将景观的保护与设计完美的结合,这样在景观湖的开发与管理中,保持景观的可持续性上更具有现实意义。

其次,要注重视觉景观层面上的生态设计。景观湖在视觉景观上给人们带来的作用非同小可。它是城市中自然与人工要素最为丰富的景观区域,同时也受到外围城市人工景觀的衬托。为了在视觉感官上保护景观湖自然与人工景观的纯净与周边城市建设的协调,景观上主要考虑建筑高度的控制、风格形式、色彩、体量以及细节处理形式的统一与限定条件、以及景观时间变化控制等等。通过相应的控制与限定,最终达到规划所构想的创造一个“水、绿、建筑”交融的城市湖泊景观环境。

第三,要注重人文活动层面上的生态设计。人们在工作之外接近大自然是每个人的迫切需求,而景观湖就是渴望回归自然的人们最理想的归宿。目前各个城市的管理层已经认识到了景观湖的景观旅游价值,纷纷建设景观湖或者建设专门的公园、风景游览区或自然保护区,在对景观湖加强保护和管理的同时,也满足了人们的景观需求。另外,还应设立相应的生态恢复区,或者生态修复区,避开游人的活动,通过自身修复能力的增强,从而提升整个景观湖区的生态修复能力。

第四,规划设计时要注重可持续发展。景观湖规划设计与可持续发展涵盖内容是一个综合的环境。城市景湖观规划设计与发展涉及的不仅仅是建成景观环境这一单一的系统,它更广泛地涵盖了包括河流全流域的自然生态系统、滨湖地区的人工建成系统和城市湖泊的历史文化环境等系统。城市湖泊景观规划设计与发展,不仅关注自然环境的破坏,还应关注人文环境的丧失,因为这一地区是整个城镇中最具活力的地区,在地域特色和历史人文风情等方面极具多元化的特征。因此,在景观湖的规划设计中,必须注重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引入,因为人文环境一旦破坏,将是不可恢复的。

上一篇:幼儿园中班教案:中班艺术活动《果汁手帕》教案下一篇:做合格的小学生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