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

2024-09-04

浅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通用11篇)

浅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 篇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是幼儿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当今这个信息化的时代,教师要有新的思想,新的理念,新的知识和新的能力,光靠粉笔和黑板是绝对不行的。要适应二十一世纪信息社会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我们要努力探求网络环境下的幼儿教学,突出儿童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使儿童从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者。目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会熟练使用多媒体课件,熟悉并学会多媒体教学设计和编制多媒体教学课件,真正掌握多媒体教学技能,从而在教育教学的改革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当今这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学校的幼儿教育教学也出现了许多新手段、新方法。其中像是VCD、DVD、电脑、投影仪、音响等多媒体现代化教学设备及Authorware、Powerpoint等多媒体教学软件及网络资源走进了幼儿教学课堂,这些辅助幼儿教学模式创设了形象生动的教学意境,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大了知识信息容量,也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主宰课堂、手段单一的教学模式,极大地丰富和提高了幼儿教学方式,提高了幼儿教学的教学质量。

幼儿教师应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兴趣特长、智慧、经验和方法充分开发这些课程资源,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多方位、多角度、有目的的整合幼儿课程资源。现代的信息技术教育改变了过去光靠嘴、钢琴、录音机、和黑板,以及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而具备了多元化、多样性,具有突破时空局限,扩大容量的特点。它使描述的内容由相对单一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的审美对象,并加快美的信息速度,加大美的信息容量,使学生直接受到美的熏陶。

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上的资源也越来越丰富多彩,许多幼儿教学资料都可以从网站上查找,下载,而且音效音质都不错,文件容量不大,适合教师存放在电脑资料库中,可实现网络共享。Flash动画歌曲还有与之相配的画面,歌词字幕,这使得幼儿更感兴趣。所以教师更要发挥网络作用,为儿童打开另一扇窗,正确对待网络资源,根据需要,从网络上查找、获取资料,更好地运用网络资源。

爱因斯坦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要对某件事产生了兴趣,就会表现出积极、热情和肯定的心里倾向,而在这种倾向的驱使下,就会推动人们去探求新事物、研究新问题,从而形成一种创新意识与能力的精神力量。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学习兴趣来源于求知的需要,而求知欲、好奇心和热爱美好的事物是人的天性。

对于儿童而言,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产生情感的基础,同时也是幼儿在学习方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有了兴趣,才有学习的动力;有了动力,才会觉得学习是愉快的、轻松的;有了动力,才会去探究,学习才能变被动为主动,这样有利于培养儿童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师在儿童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对儿童加以指导,要始终把儿童放在首要位置,但自主并不是放任自流,教师在其中的作用是引导。比如在小班早期阅读活动《好饿的毛毛虫》中,为了把静止、无声的画面变为动态、温馨的场景,我利用计算机给小朋友们展示了一段动画片:月光下,一个虫卵“啪”地裂开,然后因为肚子饿,不停地爬着,找各种不同的食物吃。这时,孩子们已置身在一个色彩斑斓的童话世界中了,我不失时机地引导道:“小朋友们,我们来当这只毛毛虫,也来找点吃的,好吗?”天真的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要把想吃的食物说出来,那些平时不说话的小朋友也跃跃欲试,有前面看到的情境的帮助,他们说的异常流利。这样,借助多媒体给小朋友们创设了一个语言环境,使他们在模拟的情境中产生强烈的说话欲望,变“要我说”为“我要说”,使教学气氛显得轻松愉快,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浅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 篇2

1.运用信息技术营造真实的音乐情境

由于高中生在心理和思想方面都逐渐走向成熟化,对音乐知识的需求远远超出了课本,更多渴望的是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因此他们对课堂中的音乐教学内容不感兴趣。而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不但能营造真实的音乐情境,让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内容加以了解,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平时积累的音乐知识充分运用到课堂中,从而拥有对音乐欣赏怀有持久的积极性和热情。例如,在鉴赏《婚礼场面》这首乐曲时,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舞剧《鱼美人》的录像片段,让学生对这首乐曲的创作背景有一定了解,这样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就会和实际的画面联系起来,有效提升了音乐鉴赏教学的效率。

2.信息技术实现高中音乐教学的视听融合

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能为学生营造出一种视觉和听觉相互交融的课堂环境,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热情,让其主动参与到音乐欣赏的讨论中去。例如,在鉴赏《第六交响曲》(悲怆)第一乐章时,教师可以先在课前为学生播放该交响曲的创作背景视频,让学生了解到当时处于沙皇俄国末期,人们一直处在一种被压制的心理状态,但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却用音乐向社会发出了强有力的抗议。这样视听融合的教学环境促进了学生音乐鉴赏的学习效率。

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各种能力

1.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

在当前的高中音乐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营造出一种声情并茂、多姿多彩的音乐氛围,不但能有效拓展学生的想象力,还能发展学生的艺术创造性以及对音乐的欣赏能力。例如,在欣赏京剧的课堂上,学生由于年龄小,普遍对京剧了解较少,所以他们对京剧基本上没有太多的兴趣,更不可能体会到其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而此时教师有针对性地举办“京剧知识探究”的课堂活动,让学生从网络上搜索并下载有关京剧的发展知识,寻找有关京剧的发展文化,可以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京剧文化和这种表演形式,以此来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

2.运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

浅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 篇3

一、打破时空的界限,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

随着信息和科技的不断发展,教育时空也得到了大大的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应该尽量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吸引学生,可以和多媒体信息技术联系起来,还可以将各种不同的信息,如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有机集成在一起展现教学内容,有利于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由于课件设计的形象可感,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得到较充分的训练和提高,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这样,就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比如,在快速切换中,可以是一段文字,一张图片,也可以是一段视频,这种展现内容的方式,能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思想高度集中,让学生的思维主动地与多媒体信息充分地相互作用、相互激发,进而优化了课堂教学。

二、利用信息技术,师生共同参与,激发学生自主地学习

教学内容呈现技能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参与。教师既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成绩的评判者,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人人参与、平等进行,因此教师、学生的参与也应在其中,一方面教师通过Powerpoint演示文稿,现场演示和指导及录像相结合。老师可就学生在录像中无法细致体会的细节、难点加以放大,现场指导。另一方面,在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参与活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更好地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呈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的模式。学生在其中完全自主地、愉快地、没有任何压力地去学习和思考,每个学生都在激励、竞争、奋进、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中去思考、去创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主动地学习。这样,不但提高了学习兴趣,而且自信心和自豪感倍增,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得到发展,从而建立真正的师生关系,彼此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进一步优化了课堂教学。

三、丰富教学内容呈现,调动学生情感

信息技术的出现,在教学内容的呈现上极大地突破了传统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传统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主要包括口语、教材、板书、图表、标本、模型、实物等,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对多种信息具有数据处理、存储、播放等功能,成为课堂教学信息呈现的重要手段。

因为它承载着多种信息,具有处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音频、视频、三维动画的综合能力,集中了幻灯、投影、电影、电视、录音、录像、立体模型等教学媒体的优点,并且具有人机交互的独到之处。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使用,能创造生动形象、自然逼真的学习情景,它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深刻的表现力以及强烈的感染力,能够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艰涩为通俗的良好效果,并能够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的立体化交流网络,还可以提高教学媒体的展示力,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因此丰富教学内容呈现,有利于调动学生情感,对于优化课堂教学是一种必要的手段。

信息技术是一项时刻更新永远发展的技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我们要面对现实,只有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才能将新型的信息技术更好地配合传统教学手段。教师也只有用自己的教學智慧和创新精神,时刻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思维,才能顺应信息社会的发展,课堂教学才能进入新的圣地。利用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的各种优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给学生更好的学习和发展空间。也只有这样才能如新课标所指出的那样:“要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才能让课堂教学得到升华。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 篇4

岱山县蓬山小学吴妍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也不断发展。电教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逐步进入课堂教学,为当代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生机。实践证明,运用电教媒体,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能够扩大信息量,增加课堂教学密度,活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提高语文课堂效益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运用电教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运用电教媒体,其声像并茂,视听结合的特点,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迅速把学生带入浓厚的学习氛围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在教学《海底世界》时,教师一边演示电脑课件制成的海底世界的景象,一边播放配乐朗诵,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们聚精会神地听,目不转睛地看,寻找着自己知道的和不知道的鱼儿,熟悉的和不熟悉的景物,好奇心油然而生。求知欲在这种引发的过程中向学习课文内容,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

二、运用电教媒体,突破教学难点。

运用电教媒体,可以突破时空的界限,让学生看到生活中不易直接看到的现象,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知,从而化难为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课文写到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人”字形路线。由于这方面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太远,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这时,为减少教学的坡度,突破教学难点,教师在让学生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演示电脑课件,先出示一条“人”字形路线,再出示一列有两个火车头的火车,点击鼠标,火车顺着线路往上开,在“人”字形的贫道口,两个“火车头”进行闪烁,让学生看清原来推的火车头拉,原来拉的火车头推„„这样巧妙的演示,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也体会到了詹天佑超人的智慧和杰出的创新精神。

三、电教媒体,渗透美育思想。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体现在各科教学之中。小学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人性美和意境美。绝大多数课文是情文并茂的美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美育作用,用美来润泽学生的情感和智慧,引导学生欣赏文章的美,使之因文生情,达到情感的共鸣,获得美的享受,陶冶道德情操。运用多媒体,可以展示课文的情景,把活生生的景物展现在学生面前,引领学生进入特定的氛围。如教学《鸟的天堂》时,教师可以凭借电脑课件直观形象的优势,让学生欣赏大榕树的静态美和鸟的动态美,让学生领略“翠绿的颜色明亮在我们的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的的迷人景色。以及“众鸟纷飞,百鸟争鸣”的壮观景象。通过电脑课件,使学生领悟到语言文字的深层的美的内涵,陶醉于大自然的美景之中,走进了审美的情境之中,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四、运用电教媒体,品味语言内涵。

在课文中常会遇到一些重点词句,它们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意味,抓住它们进行推敲、品味,揣摩它们在文中的含义,感受作品的意境和情感,体会遣词造句的妙处,就会达到训练语言,培养语感的目的。如《翠鸟》这一课中写道:“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下去叨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这些瞬间完成的动作和“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的含义,学生不易领会。此时,使用电教媒体,演示翠鸟叨鱼的情景,让学生反复看,对照课文有感情地读。这样,学生好像置身于翠鸟叨鱼的情境之中,看到了翠鸟轻快、敏捷的动作,理解了句子的含义,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教学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我们应该顺应时代潮流,合理运用电教媒体,发挥它特有的作用,提高课堂效益,培养学生素质。

电教媒体——语文教学的好助手

一、利用电教媒体,有利于生字教学。

识字是阅读和习作的基础,也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一、二年级的学生天性好动,注意力难以持久集中,为了提高生字教学的效率,教师必须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运用电教媒体能达到这个目的。学习生字时,我在屏幕上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让学生先自己拼读,再指名读,然后让学生说说觉得哪个字很难读。学生每说一个字,我就用鼠标点击相应的拼音,使其变成红色,更加醒目突出,然后让学生着重朗读,加深印象。教学字形时,我先让学生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一些生字的,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利用电教媒体把生字的各部件按书写顺序依次出现或按笔画依次出现。如“赞”,先出示“先”,再出示另一个“先”,最后出示“贝”。这样,“赞”的结构及笔顺就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记忆中。指导书写时,我在屏幕上出示几个田字格,将难写的字一笔一画在田字格的相应位置上展示出来,并进行讲解。这样,学生对怎样起笔、怎样收笔、哪里重些、哪里轻些等都一目了然了,有利于掌握运笔技巧。在书写评议时,我挑选学生书写的优、中、差三个层次的字在屏幕上显示出来,让学生评议其笔画、结构是否恰当。这既满足了儿童的竞争心理,又有效地进行了书写指导。实践证明,这种评议直观、方便,便于及时找到优缺点,有利于提高书写的教学效率。

二、利用电教媒体,有利于理解重难点。

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碰到一些师生都从未接触过、感受过的内容。学生脑中是一片空白,教师虽有参考书、备课书中的资料作后盾,但毕竟是一些抽象的东西,教学仍然具有较大的难度。而这些内容往往是学生非弄清楚不可的教学重点,怎么办?电教媒体能为师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教学突破时空的限制,摆脱困境。如《开国大典》一文写了会场、大典、阅兵、游行四个动人场面,但要让学生仅凭借课文想像理解当时场面的庄严、隆重、热烈,有一定的难度。为克服以上困难,我用录像将50多年前的《开国大典》场面搬进课堂,将海陆空三军的雄姿、人山人海的广场、毛主席的言行和举着火把的游行队伍一一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时,学生注目凝视、侧耳倾听,情绪高涨,仿佛自己也已成为首都广场上万人中的一员,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就这样,《开国大典》那庄严、隆重、热烈的场面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运用电教媒体,还有助于学生理解重点句子。像课文最后一句:“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这是一句双关语,学生理解此句有颇大的难度,但他们看了录像中举着火把的游行队伍向东西两头走去的情景,便轻松地理解了“两股红流”、“流”以及“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的字面意思。在此基础上,教师稍加启发点拨,句中蕴含着的意思学生也就不难领会了。

三、利用电教媒体,有利于朗读指导。

近来,小学语文界提出“以读为本”的口号,要求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然而,部分老师的“以读为本”却未收到成效,学生一遍遍地读,却读不出感情来,更谈不上在朗读中有所感悟、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的指导方法还不到位,只是纸上谈兵式的强调要用“高兴、自豪、赞美、愤恨…… ”的语气来读,而根本未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最终还是不甚明白该怎么读。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方法不一,其中利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来指导朗读是一种好方法。本人曾先后两次执教《狼牙山五壮士》一文。第一次为了读好“顶峰歼敌”中的“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一句,我在朗读前这样问学生:“五壮士为什么这样恨敌人?该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这句话?”学生的回答只不过是“因为敌人侵略我国”、“用痛恨的语气来读”等笼统的回答,朗读时根本未读出预期的效果。于是,我再三强调:表情要严肃,要带着愤怒的心情去读。不料,非但没提高效果,一小部分学生竟“扑哧”一声笑了,效果真是糟糕至极。第二次教学此内容时,我吸取了上次的教训,将事先准备好的图片呈现在学生面前。画面上一个日本鬼子举着带有刺刀的步枪,刺刀上挑着一个鲜血淋淋的婴儿,这个日本鬼子狰狞地笑着,他的脚下横七竖八地躺着男女老少的尸体,地上血流成河;画面的背景是一条大街,街旁的房屋有的倒塌,有的正在燃烧。远处,还有几个日本兵正在杀人、放火、抢东西。学生看了这日寇残杀无辜百姓的场面后,笑容不见了,无不流露出对日本鬼子的痛恨,有的甚至摩拳擦掌、咬牙切齿。这时,我趁机说:“同学们,这就是万恶的日本鬼子,他们根本没把中国人当人看,在中国的大地上实行„烧光、杀光、抢光‟政策,多可恨啊!我们一起来读好句子。”这次学生的情感非常投入,一字一词无不恰到好处,与第一次相比,真是天壤之别!

四、利用电教媒体,有利于作文教学。

一谈到作文,大多数老师会说难教,大多数学生会说难写。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状呢?原因诸多,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教师未能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愿望,以及学生缺乏选材的能力。电教媒体能帮助师生克服以上困难。一是因为电教媒体能将一些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作文提供素材;二是因为电教媒体凭借那生动、新颖的画面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写作《美丽的公园》,课前,我虽带学生们去游览过,但回来后,学生只能说出很美及什么景物怎么样之类干瘪的、无血无肉的话。如果就这样写下来,又怎么能写出一篇好作文呢?于是我把事先拍好的几处公园景色用电教媒体再现出来,再作适当指导。此时,学生一般均能抓住自己喜欢的几处景物的特点,写出生动有趣的好作文。

浅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 篇5

浏正街小学 朱艳明

当前,教学改革实践活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现代化的课堂教学形式多种多样,这首先得益于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当三机一幕还未普及的时候又被先进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所更新,接下去更是吸引人的网络教学。现在我国倡导采用现代教育手段,在教学中培养复合型的人才。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循素质教育的方向,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他们的思维,和创新能力。而采用多媒体教学更是成为教师的重要教学手段。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Treicher)作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就是人类获取信息到底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大量的知识”。因此,通过教学,我认为在数学课中运用多媒体有如下优势:

一、利用多媒体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

例如我在教学第六册《年、月、日》时 ,考虑到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全面,我先让学生将自己了解到的有关年、月、日的知识讲给大家听,然后,让学生从软件中了解基本的天文知识,看到用媒体的演示出:茫茫的宇宙中有无数的星座和天体在运行,地球在围绕太阳旋转同时自身也在转,再配上解说学生便明白地球围绕太阳转的同时自身也在转,因此产生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于是就有了平年和润年之分,也就有了一个特殊的二月份。媒体的形、声、色、光结合,生动形象,使学生通过媒体看到自己从没看过的天文现象,产生了许多联想 。对于年月日的知识十分感兴趣都主动学习, 整堂课气氛活跃,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二、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诱发学生的求知欲 。

在教学中,用多种媒体来创设情景,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例如我在教学《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时,其中有一内容是教学生估测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考虑到这一内容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所以我先提出问题质疑: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猫是怎样抓躲在洞里的小老鼠吗?此时学生都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特别想知道小猫是如何抓躲在洞里的小老鼠的。于是我让学生观看一段动画片:一只小猫在追一只老鼠,忽然这只老鼠窜到了小洞里,于是小猫就用自己的胡子在洞口量一量,如果小猫的胡子的宽度与洞口一样宽,说明小猫的身子能进入洞口,才有希望抓住老鼠。学生看到小猫就是靠用胡子来估测洞口大小,才能进入洞里抓住老鼠。接着我揭示本堂课的主旨: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习如何估测物体的长度。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有尺子,学生们在刚才情境的熏陶下,对这一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好奇,纷纷寻找身边的“尺子”,有的说自己的一柞宽就是10厘米;有的说自己的食指宽就是1厘米;还有的说自己的课桌是80厘米等,只要把要测量的物体与这些生活中的“尺子”比划,就能估测长短,最后得出结论:用这些“尺子”同样可以估测出物体的长短。可见,媒体恰当的演示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好奇心,激起了他们探索知识的欲望,并使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计算机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用的最多就是PowerPoint制作课件,PowerPoint能制作出形象、色彩鲜明、声色结合的背景,并且教师在制作时有较大的随意性,可根据自己教学的需要制作一些有针对性的课件。例如:在教学混合运算时,学生往往对运算顺序这一重点掌握不好,利用 PowerPoint制作的幻灯片就可以突破这一重点。先出示混合运算试题让学生判断每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把学生说的先算部分用红色闪烁的线条标出来且配以声音,再现知识点,以此突出重点,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再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有这样一题:许多正方体有序的叠在一起,要求学生数出共有多少个。这样的题也可以用PowerPoint制作的课件来演示每一层正方体重叠的情况,让学生通过演示一层层的数出总个数,清楚明了且效果良好。

四、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现代教育要求教育者要培养出具有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 篇6

歙县城关小学 刘永霞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目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成为一个热点问题。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恰当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数学 创新思维

近年来,我努力以崭新的观念,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学习、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践证明,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去,能使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师生的互动,让学生变得易懂易学而喜欢学。这样的课堂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还能促进学生在探究发现中全面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下面就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情况,谈谈几点具体做法。

一、创设丰富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课经常被认为是最枯燥的,部分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缺乏兴趣。在课堂上,我经常利用多媒体集音、像、动画于一体的特点,为学生提供各类感知材料,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从而轻而易举地抓住每个学生的注意力,能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发现数学规律、领悟数学思想等。

例如,在三年级《位置与方向》的数学教学中,为使学生理解东南西

北的位置与方向,我设计了《西天取经》的数学课件,虽然学生已有了太阳东升西落的概念,但位置与方向知识仍然很抽象,它的引入效果对于今后学生正确判断图上某物所处的位置与方向起到至关重要的启蒙作用。因此,在刚上课时,我播放动画课件:“路在何方”音乐起,唐僧一行四人在四面环山的山地上向前行走,他们背后山坳里一轮红日冉冉升起(定格)。我提问学生:能说说他们是朝那个方向行走吗?生1:去西方取经呗!生2:因为他们背后远处太阳在升起。说明背后是东,东西相对。所以他们是朝西走的。……

在整节课上,我通过生动有趣的画面,直观动态的演示,使学生不仅对位置与方向的对应关系有了初步了解,并学会了初步的判断方法,而且印象特别深刻,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位置与方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凭借多媒体课件功能,突破教学重难点

多媒体课件能把学生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变成直观形象的画面,以声、形、像的形式展现于学生的眼前,变抽象为直观,变难为易。因此,只要有效地开发多媒体课件,并且准确把握、巧妙运用,教学就能事半功倍,是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有效手段。

例如:在帮助学生体会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与它们的长、宽、高的关系时,我播放了一副自制的动画,让学生清晰地看到长方体的长、宽、高发生变化时,长方体的体积也随之发生变化,让这一教学难点瞬间突破,学生印象十分深刻,这是其他教学手段达不到的效果。再如,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教学,过去,我们总是强调长方形的周长公式,学生很难理解,“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长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概念。利用课件就可以突破这一重点。利用多媒体颜色线条闪烁,各种图形的边长,长方形相对的两条边用不同的颜色飞入,并配以声音,再现知识点,以此突出重点,加强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

三、变抽象为直观,训练学生思维发展

多媒体课件的动画功能,不仅能清晰地展示实物图像,而且能通过跳跃、移动、变形、闪烁等功能,化静为动,变抽象为直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进而发展其抽象思维的能力。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他们容易被实物图像或运动着的事物所吸收。

1、利用动态,培养学生联想思维

例如我在教学 后在屏幕上展示的是圆柱的两个底面(圆)、一个侧面(长方形)的一系列演示动画。在演示的过程,我提出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这样,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创新都得到了发展。

四、创设民主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在数学教学中,利用课件的交互功能,创设学习的民主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是体现他们主体地位的重要保证和有效途径。

如:我在教《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推导面积公式时,利用下载的课件:屏幕上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屏幕左上角有“一堆”面积1平方厘米的小卡片,让学生操作计算机,将左上角的小卡片拖动到长方形中沿长摆好,每排摆5个,再拖动,沿宽摆放,可以摆放3排,再得出这个长方形面积的平方厘米数正好是长的厘米数与宽的厘米数的积,继而得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与宽的积。这样,学生自主学习,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从中真正体会到一种设想、一种探究、一种尝试、一种发现、一种创造的乐趣。这样的教法学法,学生喜欢学,效果较好。学到的知识会掌握得更加牢固,运用得更加灵活。

信息技术可以将动画、声音、图片、视频有机结合,它所具有的这些特性特别适合于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教学环境,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浅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 篇7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使用现状

1. 流于形式,盲目使用

许多人认为只有选用最先进、最现代的多媒体计算机教学才是现代化教育,往往置教学内容不顾而追求形式,纯粹是为了使用而使用,盲目走极端,总觉得非多媒体计算机不成气候。如有的教师整堂课没写一个字,练习时,电脑只作简单的“对了”、“错了”回答,而对于为什么错了,错在哪里,却未曾说明,只能使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殊不知,教育的现代化首先是观念的现代化,倘若用传统的教育观念来设计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势必会形成由师“灌”到机“灌”,由师“问”到机“问”的局面,甚至出现教师和学生都被机器牵着鼻子走。

2. 忽视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

传统的教学方式过分重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形象思维的培养。但一些多媒体课件又走向另外一个极端,把一切问题都直观化、形象化,这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而数学又是一门特别需要抽象思维的学科。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向学生揭示思维过程,启发、诱导学生展开思维活动。因此,教学内容要有一定的难度,课堂设计要留有一定的余地,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然而,多媒体教学都热衷于如何把教学内容表现得更直观,更简捷,更容易将思考的过程演示出来,让学生一看就懂,没有做到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促使其运用已有的概念知识通过判断、推理,得到正确的方法或结果。这样忽视了学生积极思考习惯的养成以及抽象思维品质的培养。长此以往,只会增加学生的惰性,使学生懒得去思考。

3. 课件过繁过杂易分散学生注意力

小学生由于其年龄特点,注意力容易分散,不能将注意良好地分配。因此,我们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与运用上应充分注意到小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许多教师在制作课件时,满足于使课件看起来生动、精美,在画面上往往搞得花里胡哨,在内容的置换过程中伴随一些嘈杂的声音,这些都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如一位数学教师在出示例题时,旁边有一个与例题毫无关联的动画在不停地闪烁,一只老鼠在咬一个苹果,苹果很红,老鼠很可爱,这些活泼好动的小学生能不被吸引吗?教学手段的运用讲究恰到好处,切勿把课件做得过繁过杂,分散学生注意力。

4. 多媒体使用错位,功效甚微

目前,在教学改革中也有一些误区,似乎不采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就是保守,不顾内容、目标、时间、条件就去“上”,结果存在着多媒体使用不当的现象。多媒体的出示不是在最需要、最关键之处,以至未能很好地发挥其作用,不能达到最佳效果。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优势

1. 直观形象,易激发学生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选择性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积极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动力。”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新事物有着天生的亲切感。多媒体计算机以其特有的感染力,通过声情并茂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形式对学生形成刺激,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心理需求,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2. 化静为动,加深理解

教材中的一些图形、虚线框中的计算过程等内容的主要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但是,这些内容图片的设计是静止的,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优势,把图片情境由静态变为动态,把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淋漓尽致的呈现在学生的眼前。

3. 呈现过程,降低教学的难度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的信息传递形态,主要以静态形象和口语交流为主,以模型、挂图、板书和实物演示为辅,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常常感到单调、枯燥、注意力易分散,学习效果不理想,而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等独特功能和综合优势,可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以多媒体计算机和通讯网络为标志的信息技术必将成为教学活动的首选。

1. 多媒体教学在新授课中运用

从心理学的观点看,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索研究事物的最好动力。多媒体可以创设生动、直观、形象的情境,可以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是激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唤起求知欲、启动认知、创新的有效方法。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把教学过程设计为鲜艳、新奇、逼真、动感强的画面形式,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巨大的学习动力。

2. 多媒体教学在复习、练习课中的运用

复习、练习课是巩固已学过的新知识。简单的方法就是再现学过的知识,并通过做练习,背公式,背定义,甚至大量的作业,强调一些技巧,造成过度的训练。由于课内外时间总量是有限的,超量过度训练,使学习差的学生为完成作业而疲于奔命,只能就事论事,无暇顾及有效地反省。也会使学习好的学生长久地停留在此阶段,客观上延缓了上升的速度。它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由发挥的机会。而多媒体教学,它收入信息多、快,节省了时间。只要我们教师在课前把复习、练习的知识制成课件,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定会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3. 多媒体教学在活动课中的运用

活动课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从学生的活动经验出发,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在“玩”中“学”,“学”中“玩”,以获得直接经验和提高实践能力为主的课程。数学活动课,它能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能最大限度开发智力。多媒体技术及设备能再现声形,图文并茂,我们在数学活动课中使用这一手段,无疑会收益更大。

总之,利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的素质,而且提高了教学的效果。只要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就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学好数学,使“讲堂”变为“学堂”,让学生在数学的海洋中尽情遨游!

摘要: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已成为新形势下的教学趋势。如何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学科课程中,从而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需要教师们认真研究。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教学,现状,优势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人民邮电出版社,1997.

浅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 篇8

一、信息技术让学生轻松记住主题音乐

主题音乐是乐曲中具有特征的,并处于显著地位的旋律,它表现一个完整或相对完整的乐思,为乐曲的核心,是其结构与发展的基本要素,所以在欣赏教学中,让学生多次聆听主题音乐,演唱主题音乐,表现主题音乐,记忆主题音乐等尤为重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主题音乐所反映的画面与听唱结合起来,有助与学生的记忆。例如:学生记忆《骞马》主题音乐时,教师可让学生一边随着音乐演唱,一边欣赏紧张激烈的赛马场面,这样将视、听、唱结合起来,学生如临其境,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主题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加深了对主题音乐的记忆。在以往的音乐教学中,聆听音乐主要是通过磁带,这样的实际教学中,重点乐句,片段的聆听,教师很难在磁带上马上准确找到所需要的地方,破坏了音乐效果,给教学带来极大的不便,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这些问题轻松得到较好的解决,给欣赏教学中主题音乐的学习带来极大便捷,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信息技术让学生便捷掌握音乐要素

音乐要素,是指构成音乐的基本元素,包括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色、快慢等,由这些基本要素互相结合,形成音乐常用的“形式要素”——节奏、曲调、和声、调式、曲式等。如欣赏乐曲《单簧管波尔卡》,乐曲由三个不同的乐段依次反复出现,组成回旋曲式“A—B—A—C—A”,在小学阶段让学生接触回旋曲式,从理论上讲难度很大,但信息技术的巧妙手段,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化。在教学中设计电脑音乐软件进行,首先把乐曲分成五部分,每部分隔离开来,教学时可任意点击其中一部分来进行乐曲的聆听,让学生进行对比,乐曲的完整聆听,分段聆听可由教学的需要灵活运用,给教学带来极大便捷。另外在分析某一作品的这些基本要素时,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入音乐内容所展现的画面,使学生能生动,形象地理解,感受音乐要素。

三、信息技术让学生准确理解作品内涵

一首好的作品,总是有着很深的作品内涵,带给你无尽地遐想,让你无尽地去体验,去理解。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手段,产生生动的画面、鲜明的色彩、感人的音响,使学生正确理解音乐的同时,激发情感,受到美的熏陶,美的感染。例如,在教学四年级的欣赏教材中有一首美国歌曲《Singing in the Rain》,在欣赏歌曲之前,先让学生利用多媒体观看美国电影《雨中曲》的片段,影片中,男主角在歌曲中表演的那场雨中舞蹈已成为经典画面,让学生欣赏到动听歌声与优美舞蹈融于一体的歌舞精品,学生感受到它不但是音乐歌舞电影中的杰作,也是一部好莱坞影坛从幽默片时代转为为有声片时代的许多片长趣闻的佳作。在学生充分了解歌曲背景的基础上,再来欣赏全曲,学生都能较好的理解此曲用轻松诙谐的演唱方式表达了对昔日好莱坞的怀念与批评,充分理解了作品的内涵。

四、信息技术让学生充分展示音乐创作

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给学生画面,让学生结合画面,进行音乐创作教学,培养学生的创作兴趣和创作思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另外,借助电脑进行歌曲创作,也可以说是方便之极,例如:在教学一年级歌曲《捏面人》时,老师在学生学唱后可以带着孩子们进行即兴歌词的创编,并把学生即兴的创作用电脑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是全体全体师生都可以看到孩子们的创作作品,请能跟着伴奏马上长出新的创作内容,学生会对学习产生无比的兴奋感;再如:在教学四年级歌曲《铃儿响铃铛》是,可以利用电脑从一个配好节奏的歌词中选句创编曲调,首先引导学生细心领会歌词的内容、意境、情感、感受词的旋律。让学生自由创编,然后将学生创编的旋律输入电脑,在电脑中播放出来,当学生听到自己的旋律变成音乐时,那种兴奋劲就别提了,即使不喜欢音乐的学生,此刻也兴致勃勃。因此,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创作兴趣,形象思维及创新能力。

五、信息技术让学生直观了解器乐知识

在学生有关器乐学习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制作电脑课件,储存各种民族乐器及西洋乐器,学生不但可以形象、直观地看到乐器的形状,还可以任意点击乐器,欣赏到它的音色。在欣赏器乐曲时,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乐队演奏中的主要乐器及乐器间的配合等,让学生耳目一新,在轻松愉悦中,增长了知识。例如,在教学交乐曲《彼得与狼》时,有许多西洋乐器都是学生平时少见少听,当学生听赏时,教师用多媒体配上相应演奏的乐器图片,学生可以清晰地了解到每种声音是从怎样的乐器中发出来的,从而能较好的认识乐器的构造和声音,同时还能知道每个角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能将本课得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的介入,打破了时空的限制,给学生以畅想的空间,但切不可喧宾夺主,本末倒置,电教手段是为音乐教学服务的,不可把学生的兴趣引到电教媒体上而离音乐越来越远。

浅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 篇9

作 者:张德锋 都培江 王道栋

作者单位:沂水县高庄镇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2441187 ***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语文信息素养

张德锋

都培江

王道栋

【内容摘要】

在当今信息时代,信息已成为社会各个领域中最具活力的,也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对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及对信息工具的掌握和运用等,日益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语文是各学科的基础,它具有鲜明的综合性、工具性和人文性。语文信息素养的培养,特别是小学生语文信息素养的培养,更是值得关注的一大问题,小学生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中获取更有价值的信息,并能在课堂学习中通过各种学习方式,加工、处理、评价和运用信息,是提高学生整体语文信息素养的关键所在。我们通过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碰到的一些问题,并结合我们自己的观点与做法,总结了一些收获和体会。

【关键词】

信息素养

语文信息素养

培养方法《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对不同的学段也提出了搜集信息和资料,扩大阅读面的要求。许许多多的教师都在努力的实践着。可是,有一种现象:一些阅读课上,信息资料一窝蜂的充塞课堂,甚至学生连下载的资料都读不成句,更不用谈理解、谈资料与课文的关系。”这个另人深思的问题引起了我们的共鸣,于是,在各种教学理念和中心组教研活动的指导下,我们也在语文教学中大胆的实践着。下面,就谈一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养:

一、正确把握信息素养的内涵,潜移默化地渗透信息意识

信息素养大致包括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利用、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及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这些能力的综合体现才是全面的信息素养,而并不是在一些课中,教师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搜索引擎找到某一篇相关的文章”,就说能达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的目的。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在实际的教学中,对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还应注意训练他们在短时间内对大量信息的快速浏览能力、把握文章重点的能力、提炼主要观点的能力、评价分析综合表述的能力、下载发布信息的能力。新课程标准中同样十分关注学生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如查阅资料、浏览网络、收集信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个别化教学,进行探索性学习等。因此,只有全面正确理解信息素养的含义,教师才能有的放矢,潜移默化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信息意识。

二、找准语文教学的切入点,有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下,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体,要求教师要从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转变为教学情境的创设者、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指导者、学习工具运用的帮助者、协作学习的组织者、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较低,自制力有限这一情况出发,找准语文教学的切入点,有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一)自主收集,开阔视野

社会的发展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具有更高的主动性与更高的独立思考水平,在知识经济的发展中知识已成为第一生产力,个体的发展也必须在终身教育下考虑,要求更为主动。高效的学习来发展自我,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和挑战。信息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必须具有很强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利用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先教给学生在图书室、图书馆及网上阅读的方法,并亲身带着学生去实践。初步学会搜集信息的方法。然后,每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我都会解放孩子的手脚,让他们自主的、多渠道的去搜集。校图书室里去阅读摘抄;自己的课外书上阅读查询,登上网络搜集积累……例如学习《白杨》一课,我要求学生依据个人兴趣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搜集内容,形成不同的搜集小组:(1)关于新疆过去的文字资料及图片。(2)关于新疆现在的文字资料及图片。(3)关于新疆建设者的资料。对如此自主开放的作业,学生兴趣盎然,都积极主动的行动起来,几天以后,上千字的文字资料、几十张的图片带到了课堂,内容广泛、图片新颖……面对自己的劳动成果,学生们各个洋洋得意,都有一种成就感,对此,我也大加表扬他们,孩子们更加开心得不得了。每篇课文都这样坚持搜集,可多可少,只要孩子们主动搜集,就会得到老师的赞扬。天长地久,孩子们已经养成了收集资料的习惯。这样一来,不仅培养了收集资料的习惯,而且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二)引导筛选、去粗取精

学生搜集来了大量的信息,只是完成了信息搜集的第一步。面对学生大量而杂乱无序的信息资料时,最重要的就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将各自搜集的资料加以归类,从而发展学生整理、归纳信息的一般能力。在归纳整理的过程中,将相关文字、图片与课文内容有机结合,进行筛选,去粗取精,并制成读书卡片;遇到与文中的内容不相符的做好标记,共同探讨;与主题无关的内容暂且不加考虑。例如:我在教学《趵突泉》这一课时,教学的重难点 是理解趵突泉的美和老舍先生对趵突泉细致传神的描写。但是小学生很难从课本图片和字里行间了解到趵突泉的真正魅力。于是,课前我按照教学设计,帮助学生选择适合本次教学的书籍、网站,搜集趵突泉和作者的有关资料,然后,引导学生将资料按(1)趵突泉的地位和作用;(2)趵突泉的旅游文化;(3)趵突泉的图片;(4)趵突泉的形成。进行分类整理,制成读书卡片。讲授课文时可浏览老师制作的网页上对济南趵突泉的介绍、图片,点播有关趵突泉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浏览一次泉池。切身感受一下“泉中冒出的气泡”、“泉中涌起的三个水柱”,学生接受来自教师和课本的信息,同时接受来自计算机的信息。学生自然异常兴奋,接着,教师生情并茂的说:“面对永不疲乏的趵突泉,你们有什么感受呢?顿时,教室内发言此起彼伏,这正是主体高度参与、学生智慧发展高潮的表现。每个学生都积极投入,自主参与,也有了展示自我的机会。我也参与到学生的小组讨论中去,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在讨论中,学生们各抒己见、互相争论、互相补充,使问题在广泛发表意见和争论的基础上达到统一,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三)展示观点、深入认识

通过自主收集、引导筛选后,学生的信息,则变得有条理。这时,再让学生将信息资料与课文内容结合起来细细阅读。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定会有所加深,真正达到课内外结合,以课内带课外,以课外促课内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展示自己的认识和观点,通过不同观点的相互补充,完善,加深了对课文主题的认识,是信息资料深度加工阶段。例如:教学《白杨》一课时,文中描述的茫茫戈壁和那些默默无闻的建设者离学生太遥远,光通过教材中单调的文字,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课前,我就让学生去搜集关于新疆的过去和现在以及建设者的图片、文字、视频资料。通过搜集阅读,再加上课上教师的点播,同学的讨论,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真正的理解。学文结束,学生对白杨的喜爱,对建设者的崇敬都是有感而发。

三、找准评价杠杆,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评价对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同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实践中,我首先改变单一评价主体的现状,加强自评、互评,如公开答辩、分组辩论等,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我往往不光要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并评价这节课上哪些信息资料用得好,从而加深学生对处理信息过程的认识;还要对这节课运用信息资料的过程做一个引导性的评价。例如,可让同学们说说,哪些同学在信息的收集、加工等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是大家需要努力的方向。因为有具体的事例,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通过带领学生不断重新回顾信息运用的过程,通过具体的分析查找,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与表达能力,还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实践证明:让学生主动利用图书室、图书馆、现代信息技术收集信息,能充分地将课本内容、课外知识、现代信息有机融合,扩充个体信息容量,优化课堂教学内容,促进主体充分参与,真正实现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教学目标。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归根到底是让学生学以致用,教会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学会应用深入了解语言文字,提高阅读水平和人文修养,从而提高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小学生语文信息素养的相对低弱目前是客观存在的,那么作为我们小学的一线教师,在信息应用或传播指导中,更需要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注意目标性和实用性的统一,尽可能的多一些信息资源充分地利用到语文教学中去。【参考文献】: 《高效课堂》 《教育学》

《小学语文教育新视野》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心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学习论》 施良方

人民教育出版社

浅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 篇10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内涵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就是教师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语文课本为凭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指导学生开展语文阅读实践活动。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是学生学习语言、理解语言、掌握阅读方法,吸取知识,提高认识,发展思维,丰富思想感情,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合理使用信息技术的意义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学过程中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的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中提出: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运用现代技术更好地养成收集、处理信息的习惯,提高语文能力。教师应充分、有效地运用媒体、网络等现代技术搜集、处理和运用信息,并在学习过程中合作交流,使现代技术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信息技术有着其独有的作用,合理使用将在学科教学中起到较好的辅助和促进作用。成为学生获取信息、合作学习、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知工具和途径。尤其可以改变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式,让课堂教学更加形象、生动,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起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阅读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难点,克服学习困难。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现状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所体现的先进性,得以广泛应用于小学教学的各个学科之中,特别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更突出了它的优势。但是实践证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中还存在盲目性、形式主义的现象,甚至将语文阅读教学课变成了教师课件制作水平的展示台。没有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辅助、促进作用。

四、合理运用信息技术的策略和产生的相应效果

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体现的优势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它毕竟只是辅助学习的一种手段,我们应把握好信息技术使用的量和度,要让课堂锦上添花,教学效果才能事半功倍。因此,只有根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深入研究使用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方式方法,才能发挥这种教学工具的巨大作用,产生相应的效果。

(一)启其所感,导其所难

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合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可帮助教学突破难点,突出重点,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达到“启其所感,导其所难”的目的。

1.筛选具体形象信息资源将抽象事物具体化,帮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皮亚杰(J.iaget)的构建之一:理论形象的学习情境,使教学直观化、模型化、动态化。能够表现思维的复杂性,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引起学生持续探索的兴趣,对问题从多角度进行解释,完成知识的意义构建。

【案例1】人教(实验)版小学第四册中《北京亮起来了》这篇课描绘了我国首都北京那灯光灿烂迷人的夜景,展示了北京这座文化古城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表达了作者对首都北京的热爱、赞美之情。本课教学重点是识字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难点在于词语句子的理解。

全文六个自然段都是围绕灯光夜景写的。北京是灯的海洋,光的世界……为了表达北京城的迷人景色,文章运用了很多四字成语。如:夜幕降临、金碧辉煌、光彩夺目、绚丽多彩、川流不息等。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虽然思维已具有可逆性和守恒性,但这种思维运演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和发散性思维还很弱。对于抽象的事物,还无法较好的理解和掌握。特别是对课文中比较抽象的字、词的理解能力还很薄弱。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可见具体形象的直观作用不容质疑。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字、词的意识,为理解句子和课文内容打好基础,只有将抽象的事物转换为具体形象的事物。而信息技术它不仅能将大量的知识信息快速地反映给学生,而且还能将抽象的事物通过具体的画面变得通俗易懂。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图片的展示,使学生真正能感受到课文所描绘的北京夜晚的辉煌、亮丽。

例如:理解“金碧辉煌”“绚丽多彩”和“光彩夺目”这三个词,学生对于三个词语理解还是模糊的,甚至将三个词语的意思理解为同一个意思。

1.1首先收集相关的图片资源

1.2 接着根据词语的意思进行选择

【解释】绚丽多彩:形容色彩华丽。

【解释】光彩夺目:光彩极为鲜明,令人眼花缭乱;也用来形容某些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的极高成就。其中夺目:耀眼,形容鲜艳耀眼。

【解释】金碧辉煌:碧:翠绿色。形容建筑物装饰华丽,光彩夺目。

还如【解释】华灯:雕饰华美而光辉灿烂的灯。

根据需要选择了几张简单的图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调动学生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信息,提高教学效率,激活学习的内因。解决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和体会到词语的运用方式,为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做好铺垫。在许多类似的课文教学中同样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借助图片帮助学生对生字、新词的理解。

2. 合理运用视频,激发学习兴趣。

保尔?朗格朗说过:所有教育和教学不能逃避支配人类活动的重要规律,那就是兴趣……

语文文本教材中提供的虽然可以帮助学生解决某些字词理解等学习困难,但是一个静止的画面图像,产生视觉效果比较差,对于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不大。而在信息技术参与下的教学则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再现课文内容,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神经,调动情感,激发学习的欲望,产生良好的视像效果。

【案例2】“当北京夜幕降临时,北京城就成了灯得世界,光的海洋。”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教学中利用flah视频,展示太阳渐渐西沉,幕布缓缓拉下,太阳放射出的余晖被遮挡了,天色逐渐暗下来,北京城陆续点亮各色灯光的场景。具体形象的视频效果,吸引了学生的视觉,集中了学生的听觉,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与文本情感产生共鸣,帮助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又如《趵突泉》这一课,由于条件的限制,学生在没有信息技术的支持环境下,只有借助书本的文字、图片帮助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人的认知发展规律显示: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单靠静止的图无法更深刻体会趵突泉的特点。如:“三个水柱都有井口大,没昼没夜地冒,冒,冒,永远那么晶莹,那么活泼,好像永远不知疲倦。”怎样冒?晶莹、活泼、不知疲倦是怎样的?图片远远不能体现它的意思,只有凭借信息技术视频效果,展现趵突泉永不停息往上冒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动态效果中与文本产生共鸣,感受到趵突泉的独特。

又如“有的要隔一会儿才冒出十来个气泡,只见气泡轻快地往上蹿,好像你追我赶似的。有的半天冒出一个气泡,那些气泡比较大,大多扁扁的,一边往上升一边摇晃,碰着水面就碎了。在阳光照射下,大大小小的水泡五光十色,没有哪一种珠宝能比得上。”本段文本,描写了趵突泉冒水时的形态,体现了它的美。如果单通过对文本分析、讲解,学生无法感受到趵突泉“你追我赶”的特点,更体会不到“大大小小的水泡五光十色,没有哪一种珠宝能比得上。”的深刻含义。就算教师的讲授生动、形象,学生的感受也是颇浅。如果根据小学生尤其是低中年级学生的生理特点,合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收集或制作一个“灿烂阳光下的趵突泉五颜六色的泡泡,在阳光下一个接一个连接在一起,就像一串珍珠。”的动画视频。可以更大程度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器官,调动学习的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在生动、直观的视频中由衷的发出赞叹之声,体会到趵突泉的美。可见如果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对解决教学难点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发挥运用信息技术作用,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环境。

二期课改中崭新的语文教学理念:“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构建开放的、适应时代发展的课程体系。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为学生营造主动、自主、探究的学习语文的环境。”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已经列入小学学习阶段,每间学校都配备了一间电脑室。语文教师可以充分运用现有的资源,组织学生到电脑室开展语文教学活动。

【案例】小学语文综合实践:了解祖国的文化生活

过程:先明确目标,接着成立活动小组,然后上机收集资料,最后小组根据目标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类和推荐汇报代表。

活动的整个过程主要借助信息技术的手段,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目标的获得到目标的实现都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完成的。

《海底世界》这篇课文,如果教师直接把知识点传授给学生效果是有限的,学生的阅读和思维的发展是事倍功半的。而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上学校的局域网阅读提供的关于本课的资料,到网站上去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甚至可以根据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上别的网络寻找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共同解决学习中的疑惑。在信息技术的指引下学生的心逐渐走进文本,走进海底世界,一个个奇形怪状的动物、一种种姿态万千的的植物、一座座奇异的山峰、一朵朵盛开的珊瑚,就那样真切地呈现在学生们面前。因此在小组汇报的时候,学生们汇报的丰富程度是始料未及,对海底世界美德感受和海底物产丰富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信息技术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特别是丰富的语言文字、引人入胜的图片、视频,在以语文文字为基础的语文学习环境下,信息技术的优势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快捷方便的教学条件,为学生打开了知识的殿堂,为学生的阅读理解、思维的发展搭建了平台,主要在于教师合理的运用,让其发挥更大的辅助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3.李国兴《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中国教育技术装备第15期)

4.陆雪珍《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现代教育教研》第3期

5.孟令全《漫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

6.欧阳芬 徐小平 郭联发 《新课程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能力培养与提升》 (新华出版社)

7.沈龙明、丁莉、郁琼蕊、顾利平等《小学语文使用课堂教学艺术》

8.韦朝英《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优越性》

9.王倩《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探究 》(《当代教学论坛》20第5期供。)

浅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 篇11

关键词:行为导向学;任务载体教学法;教师主导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2-0142-03

一、行为导向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行为导向教学法”在国内发展的时间并不长久,是近几年才从德国引进的现代的职业教育新模式,这种教育方法是以行动为目标,教学是的导向被认为是行动,行动为导向主要是以强调以行动为学习的目的,通过自主地对信息的获取,进而拟定行动计划,逐步实施到最后计划地评估。通过以上手段,对职业技能以及专业技能的学习有了自己的经验以及知识体系。该学习法对于学习者而言,最主要的是能够拥有自己的学习方法,目的性十分明确,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行为导向学,教学活动的开展,一般是以某个课题或者项目进行开展,以任务为载体,引导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过程。

行为导向学以教育学生学习方法为初衷,使学生们能够懂得如何学会学习,即将职业教学的重点从如何教到如何学进行转变,让学生与学习更加贴近。该方法通常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教师作为活动的启发与引导者,而学生则是主体。

行为导向学能够充分地体现出“以学为本”的教学标准,教学中。学习才是人的主体活动,而教应该是以引导的方式,因人而异。教在学生的成长与学习中主要起到辅助与促进作用。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能够学会知识,更应该能够让学生们懂得如何学习。

行为导向在职业教育教学中意味着:知识的传授和应用取决于行为导向的学习组合,具体指“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教学媒体的使用”等方面的重新组合,强调的是对个体行为能力的培养。个体行为能力由专业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伦理道德反映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组成。

二、根据专业、课程类型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行为导向教学法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以行动或工作任务为导向的一种职业教育教学指导思想与策略,由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所构成,实际上包括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基于项目的引导课文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实验法、现代四阶段教学法等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师应根据专业特点、课程要求、课程类型以及训练目标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机械基础课程是高等职业教育机械(机电)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内容包括“常用机械传动”、“常用机构”、“轴系零件”等多方面的知识,它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在机械基础专业课程中引入行为导向教学法,可以使本专业教学达到依托任务训练、强化学生主体、突出能力目标的课程教学目标,能较好地满足该课程对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

因此,本人根据机械基础课程的特点,选择了任务教学法,所谓任务教学法就是能够利用任务来引导学生们学习。该方法的能够通过工作任务的核心地位进而对学生们的专业以及构建理论知识等技能进行锻炼。还教学法的核心思想是基于工作任务。从职业教育的角度出发,能够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注重工作任务与课程内容的紧密结合,工作任务应该能够与知识息息相关,也就是说课程的内容是工作任务的前提;第二,学生要具有任务意识,要能够在学生的大脑中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结构,要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的知识结构,知识与任务进行整合。就是将课程知识、教学目标以及学习内容等通过任务的形式来实现。

第一,任务的提出。教师应该将所需完成的工作任务的内容目标以及相关条件清楚地讲给学生,任务给出后并给予学生任务提示,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第二,任务的完成。

教师先进行比较简单的演示操作,鼓励学生们积极完成任务,老师可以进行适当的指导。当工作任务的难度较大,而学生由于缺乏知识储备而无法完成的时候,应该进入第三阶段。第三,任务的分解。教师引导学生把一个较为困难和复杂的任务,分解为几个相对容易和简单的任务来完成。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模仿来完成简单的任务;另一方面,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提示,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来完成较为复杂的任务。第四,剖析任务。就是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对每个任务进行剖析,归纳、总结,得出要完成这些任务所需要的专业技能知识和理论知识,从而把它提升为学生必须要掌握的知识,并通过剖析任务的实施与完成的全过程,来完成教学目标。第五,拓展任务。当学生掌握了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后,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一方面,回顾前面所完成的每个任务,能否还有更好更佳的解决方法;另一方面,对任务进行拓展,通过所掌握的知识。去完成更为复杂、难度更大的工作任务。

三、行为导向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

行为导向教学法是由目标群体、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质量控制这六个方面组成的优化教学系统。下面本人将以一堂公开课《齿轮传动》为例,谈谈行为导向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本人主要通过任务来引导学习,通过设计一些任务,这些任务从易到难,环环相扣,层层深入。通过引导学生完成这些任务,来实施和完成教学目标。

第一,课题引入。本人是用生活和生产中的实例来引入,提出第一个任务:

[任务1]找出我们生产、生活当中齿轮传动的实例。

让学生自由发言,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身边的齿轮的实例,比如他们找到的变速箱,汽车变速箱,也就完成了这个简单的任务,然后再作评点,引出齿轮传动的应用,顺理成章地过渡到新课。这样设计的目的:一是让同学们明白,我们所学的知识,就是来源于生产和生活的实际,二是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接着引入第二个任务

[任务2]了解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运动过程。

通过模型演示,让同学们对直齿圆柱齿轮传动有一个具体直观的了解。当学生对齿轮传动的运动过程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再进一步引导,提出第三个任务:

[任务3]找出不同的齿轮传动,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

通过模型的再演示,学生们经过认真的观察和思考,并通过分组讨论,自己发现、自己总结,最后得出这几种传动形式各不相同(直齿圆柱齿轮传动,斜齿圆柱齿轮,齿轮齿条传动……)本人根据学生的发现,作出简单的归纳,然后再进一步引导,提出了第四个任务:

[任务4]“说明为什么不同?除了以上几种以外,还有没有其他形式?如果有,找出来,如果没有,说明原因”。这个任务很难,因为要完成这个任务,仅仅靠观察已经解决不了问题,必须要从理论上对它进行分析与推导,从而把前面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论知识。这个任务本人引导学生分步完成。第一步,引导学生通过齿轮传动的工作原理来分析。通过模型演示,使学生明白齿轮的几何尺寸和齿轮传动的工作原理。第二步,引出各种传动形式的优缺点和应用,这是本堂课的重点内容,为了掌握这重点内容,本人精心设计了一个简单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动画课件,使每个学生们都积极参与到教学环节中去。

[任务5]分析齿轮传动的轮齿失效形式。

通过模型演示,请学生对模型作简单分析,包括分析它们的工作原理、各构件的运动方式,然后老师作归纳:同学们分析在开式和闭式传动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在冲击载荷的作用下会出现什么现象。完成了第五个任务后,再提出第六个任务:

[任务6]生产、生活中还有那些普通齿轮传动,它们是属于哪一种应用形式?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讨论、去探索,把学生能找到的都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分析,通过引导学生完成第六个任务,也就完成了第三个教学目标。至此,也就完成了本堂课所有的教学目标。

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能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与主动学习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学习能力。

还有,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把难点的知识,通过具体的实例来简化,做到把难化简,很好地完成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通过行为导向教学法在《机构与机械零件》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发生了改变,也得到了改善,学生们拥有了更加有效的学习环境。,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书本的理论知识,更使他们懂得如何在实践中灵活应用,从而全面培养了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应变能力、交流能力与合作能力。它不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更体现了职业技能教育的教学模式与特征,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得到了更大的提高。

基金项目:本文是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课题《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职机电专业教学中适用性研究》阶段性成果

上一篇:乡下趣事作文400字下一篇:简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暨表彰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