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集群效应研究

2024-06-28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集群效应研究(共8篇)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集群效应研究 篇1

2012-07-09

内容摘要:产业集群既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也是产业间相互关联且向纵深发展的集中表现,产业集群的发展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经济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文章阐释了产业集群的含义和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并提出了发展产业集群、塑造区域经济优势的措施。

关键词:区域经济,产业集群,产业升级,知识溢出

在市场经济体系中,产业集群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又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载体,对区域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促进作用。

产业集群理论

产业集群一词首次出现于1990年迈克尔·波特撰写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波特在该书中对10个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发达地区进行了实证考察,分析了其经济发展的动因,并指出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进程中共有的特征。

产业集群的涵义是指在某一特定的区域中,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的、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银行、风险投资机构)、知识创造机构(如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机构(如经纪人和咨询公司),为了从互补资本和知识同盟中获得先进的互补技术,缩短学习进程,分散创新风险,降低各种成本,克服(或构建)市场壁垒,获得合作经济效益,而建立的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网络。它是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

产业集群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产业集群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也称产业集群效应,就是指依托产业集群这种形式,集群内部的各个企业(服务机构)通过分工合作(竞争)获得超额利润、降低各种成本、实现资源共享和知识的溢出与技术扩散,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塑造区域品牌,最终提高整个区域的竞争力,形成经济增长极。产业集群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产业集群区域化有利于知识创新和知识溢出

20世纪80年代中期罗默、卢卡斯等人建立内生经济增长模型,认为知识的使用具有外部性和边际收益递增效应,从而可以弥补劳动力和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益递减效应,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在产业集群内部,一方面具有相似产业特征和主营业务的经济合作体比较集中,彼此之间存在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为了能在竞争中胜出,企业间不断进行技术升级改造和管理创新;另一方面,由于集群是一个相互关联、高度专业化的产业有规律的经济合作体,彼此之间有分工合作,也可以共享资源和环境,甚至企业间可以通过参观访问、正式交流、员工私下交流的方式获取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这有利于知识溢出,使彼此产生协同。

(二)产业集群区域化有利于成本节约

总体而言,产业集群的各种竞争优势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通过成本优势体现出来。在产业集群内部,彼此临近的企业之间可以进行密切的交流,从而具有了降低群内企业各种成本的倾向或能力,也就是产生了成本节约效应。集群减少了企业的创新成本。企业间通过知识外溢可以减少创新风险,降低研发成本;集群还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在集群内部企业之间可以通过关系网络和基于共同文化价值观的互信理念进行交易,减少了搜索市场信息的时间和费用,还减少了运输费用和交易费用;集群还可以减少管理成本和代理成本。集群内相互独立的企业可以按照市场规则,通过委托代管的方式进行管理。例如,有一些中小企业,可以通过人力资源机构进行委托招聘和人职培训;也可以通过会计事务所进行账务管理,还可以通过法律事务所进行法律咨询,可以有效地减少管理成本和代理成本。

(三)产业集群区域化有利于形成区域品牌

产业集群的一大重要特征是空间集中,集群内部相互关联的企业及其相应的辅助性机构通过空间上集聚,从而形成了集群区域整体的核心竞争力,并且创造区域品牌。区域品牌是众多企业个体品牌的综合体,和企业个体品牌相比,它的影响力更大、更广泛、更持久,这种区域品牌又有利于个体品牌的提升。很多知名产品都因其产地而著称,如硅谷的电子信息产业、意大利的皮草、我国苏州的刺绣等。

发展产业集群塑造区域经济优势的措施

(一)遵循市场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

正如波特曾经指出:“政府在与民间部门合作的过程中,应加强和建立现存和正在出现的族群,而不是努力去创造一个全新的族群”。政府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避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并购、投资行为,在形成产业集群的过程中要遵循市场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强化专业的市场,延长产业链条,形成富有特色的产业集群。

(二)政府要科学的制定产业集群政策

政府应该加强制度创新,制定科学的产业政策,形成有利于企业进行市场竞争的良好氛围。国内外产业集群发展的实践表明,在产业集群发展中具有竞争力的优惠政策成为招商引资和集群发展的一个重要诱因。这些优惠政策包括:房地产租售价格优惠。对企业购置和租赁的产房、办公场所实行优惠,优惠折扣率在20%-30%的幅度。例如,北京地区很多创业大厦和科技园区的办公楼每平方米的租赁价格大约在2.5元,部分园区企业还享受了每平米0.5-1元的房租补贴;税收优惠。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企业加大科技研究与开发投入的税收优惠政策。例如,研究开发人员的税收优惠政策;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的税收优惠政策;推进企业机器设备加速折旧的税收优惠政策;新技术或先进技术的引进和使用的税收优惠政策;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培训的税收优惠政策等方面。而且,高新技术企业认证管理办法规定,高新技术企业通过高新企业认定,可连续三年获得减15%企业所得税的优惠;贷款优惠。考察各国扶持产业发展的贷款政策和方式可知,一般通过银行贷款或者投资基金的形式向企业提供贷款贴息,美国和德国政府直接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优惠,日本设立了特别利息贷款制度,对技术密集企业提供特别利息贷款,新加坡规定如风险企业连续三年亏损,则可得到5倍的补贴。我国也逐步增加了对高科技产业扶持资金的投入和对中小微型企业的贷款投入,如国家财政增加了高科技产业发展专项拨款,实行部分拨款、部分低息有偿使用,专项用于重大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孵化期和产业化启动期的投入;外资引进优惠。如泰国规定外国企业永不收归国有,税后利润可自由汇出。这些政策的实施有力的促进了产业集群的发展。

(三)加强政府对产业集群发展的立法支持

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塑造经济优势,强有力的立法支持是必要的。我国国家和地区政府应该建立和完善产业集群发展的相关法令。如《科技开发贷款管理办法(实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税收政策》、《科技周转资金管理办法》等。还应该加强创业投资法律法规,如公司法、有限合伙企业法、信托法;其他的如知识产权法、小企业促进法、政府采购法和税法等;商业银行法、保险法和担保法等;公司法、破产法、证券法、企业并购法和投资基金法等。

(四)建立和完善各种服务体系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

产业集群的发展不应依赖外力,而应该借助市场自身的内在逻辑自然形成。在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过程中,应该注重集群内部各种服务体系的完善。提供全程化、一站式、全方位的服务。服务主要包括:人才引进、咨询管理、创新支持、科技评估、银行贷款、融资担保、税务代理、物流管理、外贸代理、废物管理、污染管制、质量认证和商标奖励、商品采购以及产品检验等。最终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现实生产力。

(五)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传统产业集群实现产业集群升级

正如波特所说,“事实上根本不存在低技术产业这种说法”,一个充满活力的集群可以帮助任何产业内的任何公司采用最先进的相关技术和最复杂的方式参与竞争。关键是要推动产业集群从主要依靠低成本竞争的低端集群向基于创新的集群发展。也就是说,无论是高科技产业集群,还是传统产业集群,发展产业集群都是获取竞争优势和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1.着力促进高新产业集群发展。世界各国为抢占科技制高点,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来促进国家经济发展,都纷纷酝酿和实施“大科学计划”,力争通过解决事关全球性的科技重大问题,激发和促进知识的创造和运用。美国于1944年11月提出“将科学对战争胜利所起巨大作用的经验用于和平时期,使科学服务于美国战后的国富民强”的新经济政策;在2000年提出“为了21世纪的信息技术”的重大计划。欧盟在2000年推出了要在10年内将欧盟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富竞争力和活力的知识经济体的“里斯本战略”。在此背景下,各种产业集群应运而生。例如,美国的硅谷、128地区、美国斯坦福研究园、英国的剑桥工业园、法国里尔技术城、以色列的特拉维夫、意大利瓦兰扎诺技术城、日本熊本技术城、印度的班加罗尔地区、我国的武汉东湖光谷工业园、中关村工业园等高科技产业集群,都成为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和增长极。

2.发展传统产业集群,处理好发展集群与解决劳动就业的关系。里夫金教授在《劳动的终结》一书中指出,信息时代所产生的更加自动化的全球经济,正在使劳动的本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一方面是使技术和资本对劳动的替代优势日趋强化,另一方面是导致产业空洞化以及由此引发的就业空洞化。传统产业集群在对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的同时,也解决了就业问题。例如,意大利的艾米利亚—罗马格纳地区、底特律的汽车制造业集群、意大利北部的皮革制造业集群等;我国目前也已经进入产业集群与地区经济增长高度关联的阶段,广东、江苏、浙江、福建等地相继出现了服装、轻工等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发展的现实选择。

(六)培育适宜产业集群发展的区域文化

1985年,彼得·F·德鲁克在《创新与创业精神》一书中首次把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视为可组织(且需要加以组织)的、有目的的任务和系统化的工作。美国《商业周刊》1997年8月25日的一篇题为《克隆硅谷最宝贵的东西》的文章分析了硅谷成功的关键是它的开放、动态、相互信任的社会关系网络,取得成功的最宝贵的无形因素是奉行允许失败的创业文化。我国发展产业集群

也应该注重培养企业家精神和创业文化。这种文化应是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善于冒险、敢于创新、崇尚合作、诚信友爱、道德风气良好、人际关系畅通、社会基本价值趋同的文化,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

结论

综上,国内外的实践表明,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总体趋势下,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和有效途径。通过对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可以为地区培育产业集群、塑造经济优势提供借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刘晋军(1962.1-),男,一级工程师,学士学位,单位:东北大学后勤服务中心副主任。

参考文献:

1.保兴.中小企业集群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2.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一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刘斌.产业集聚竞争优势的经济分析[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集群效应研究 篇2

金融产业集群的产生来源于产业集群概念的衍生, 产业集群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交互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不同层次的企业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 组织等行为主体, 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积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下面将从金融产业集群的概念和金融产业集群的现状与发展两个角度对金融产业集群进行阐述分析。

1.1 金融集群的概念

金融集群是指社会发展过程中, 由多个金融机构, 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 在指定地理范围内形成协同工作的一个整体, 使该地理区域内的金融机构的紧密程度高于未形成金融集群的金融机构。金融产业集群的产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1.2 金融产业集群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随着金融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和竞争的加剧, 金融产业出现了多样化发展的趋势。这也就促使金融产业集群化的发展。金融市场的逐步完善和企业的投资所需, 造就了金融产业的集群化发展, 它的出现既是市场需求的结果, 又是各金融机构不断合作的结果。金融产业的集群化一方面, 客户需要实现快速、方便的资金转移、资金更大程度上的保值增值;另一方面, 金融产业集群化的形成供给者获取更大资金的利益驱动, 区域金融企业在自身利润最大化和内外竞争压力的推动下, 通过同一种金融集群构成不同的业务, 实现金融服务的跨线提供, 进而获得更大的额外收益。金融产业集群的大力发展, 得益于市场化的急剧扩张以及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金融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同样对金融企业提供产品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金融产业集群从根本上说是复合性金融产品趋势强化的根本要求。

2. 区域经济增长的分析

促使区域经济增长, 首先要创新融资方式, 设立基金公司。借助综合性产业投融资打造优势平台, 通过共同出资的方式, 创建更大的企业平台, 在市政建设、基础设施等方面, 使优势企业股权投资及债务重组, 开辟新的投融资渠道。

着力扶持地方产业, 盘活区域经济。针对区域纳税大户、行业龙头企业, 在新上项目现金流紧缺等困难, 政府可帮助为其量身定制融资方案, 募集资金, 以基金化委托贷款模式向企业发放贷款, 专项用于到期债务的替换转贷以及生产流动性资金支持, 帮扶地方产业龙头企业度过短期困难, 推动金象化工产业良性发展。

加强风险调控, 确保国资保值增值。为防范流动性风险, 区域企业要采取必要增信措施。要求借款单位作出年度净利润目标、限期获得转贷融资等承诺, 利用其持有的股权进行质押、借款单位实际控制人及主要股东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等措施作为增信。按投资比例划分项目收益分配、企业清算清偿顺序、各方违约责任等, 以便最大程度规避投资风险, 确保国资安全增值。例如, 在辽宁省, 国有企业比例高, 国有企业的发展关系到区域经济的增长, 国有企业的良好发展, 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不竭动力。

3. 金融产业集群对金融产业提高收益的影响

经过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表明, 金融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相互关联, 两者相互影响, 经济发展会从整体上拉动金融业的发展, 而金融业的发展又会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阐述金融产业集群对金融产业提高收益的影响。

3.1 金融产业集群有利于提高金融创新速度和效率

金融产业集群的形成是金融产业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提升的重要体现, 金融产业的集群化, 会促使金融机构资金的注入, 提升了金融机构创新能力和发展水平, 大规模的金融产业集群化工作, 会为区域企业进行多样化的融资, 满足企业的金融服务的需求, 同时也避免了零散金融机构之间的无序、不良竞争, 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发挥了金融产业的整体合力。

3.2 金融产业集群有利于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风险管理和风险分摊

金融投资一定会带来风险, 运作方式的不同, 会带来不同的风险, 面对风险, 很多小的金融机构因缺乏合理有效的应对措施, 会对金融机构造成毁灭性的打击。金融产业的集群化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这种风险, 提高了金融机构应对风险的能力, 金融产业集群化, 会使风险管理工作更为合理、规范, 可以将风险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通过做好风险规避措施, 使金融机构面对风险有更强的抗击能力, 促使了金融机构的良好发展。

3.3 金融产业集群提高金融机构的运行效率, 促进新金融机构的建立

传统的金融产业以独立的方式运作, 在市场优胜劣汰的影响下, 一些新生的金融机构发展必然会受到限制, 这种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整个金融行业的发展。但金融产业集群化的发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金融机构的运行效率, 促使新的金融机构建立发展, 为整个金融行业提供了一个公平、公正的发展平台。

4. 金融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途径分析

在现代经济体系中, 实体经济始终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而金融的核心地位源于其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有效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日趋复杂的背景下, 实体经济和金融发展过程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开始显现。金融领域出现“脱实向虚”、“以钱炒钱”等非理性发展倾向性苗头,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有效性越来越引起关注。为探索新形势下金融改革的可行性、稳定性和有效性, 推动金融产业集群发展会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金融产业集群化发展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新模式和新途径, 未来发展的重点是依托新的经济形势, 深化金融和区域经济的有效对接。下面, 将从两个方面说明金融产业集群如何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影响。

4.1 提高金融资源使用效率

传统的金融体系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复杂经济形势下我国的经济发展需求。我国目前以大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体系在处理信息等方面具有规模优势, 更加适合提供大规模的融资服务, 但对于新形势下我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的金融服务需求还不能很好地满足, 整个金融体系的效率还有待提高。所以通过金融产业集群可调整金融结构与企业结构不对称的现状, 加快区域产业资金的周转效率, 使创新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迸发活力, 加快发展。

4.2 自我强化机制效益

自我强化机制效益重点在于要落实中央相关政策, 努力打造多元化的金融生态圈, 利用金融产业集群的优势, 共同推动金融产业集群和区域产业做大做强, 为相关企业投资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提供更大发展空间, 实现金融产业与区域经济共赢的发展模式。

总结

本文对金融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研究, 主要从金融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 区域经济增长的分析, 金融产业集群对金融产业提高收益的影响和金融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途径四个角度进行阐述, 通过分析表明, 金融产业的集群化作业对区域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所以在未来的发展中, 要充分利用金融集群发展的优势作用, 进一步加强金融领域的创新与合作, 共同推动金融产业集群发展, 努力打造多元化的金融生态圈, 为小范围乃至更大区域改革发展提供强大的金融支撑。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深入发展, 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开始采用产业集群的方式来组织交易和生产活动, 从最初的少数几家银行集中到金融控股公司的兴起, 再到今天各种不同种类的金融机构的空间集聚, 集群已经成为现代金融产业组织的基本形式。金融产业集群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增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 金融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得到了经济学家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金融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为今后该领域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金融产业集群,金融机构,金融产业组织,区域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韩丽娜.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机制构建[J].商业时代, 2013 (29)

[2]张春杰.金融生态视角下我国金融产业的结构特征及其调整[J].经济导刊, 2011 (06)

[3]刘仁伍.加快金融产业培育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助推浙江经济转型[J].浙江金融, 2011 (01)

[4]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5]Feldman M.P.and Audretsch D.B., Innovation in Cities:Sciencebased Diversity, Specialization and Localized Competition[J].European Economics Review 43, 1999:409-429.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集群效应研究 篇3

关键词:金融产业集群;经济增长

金融集聚作为金融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产物,也是产业聚集的重要方面之一。金融集聚指具有总部功能的金融中介机构、跨过企业及监管部门等机构向特定区域集中形成的集群,并且与国际大型企业、机构来往密切的特殊产业空间结构。

1.金融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1.1相关指标的说明

金融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体系通常从金融产业集群竞争力、环境支撑竞争力、技术创新竞争力及政府作用竞争力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

1.2样本的选取和数据整理

在选取样本时通常选择在金融业已经有一定发展规模,并且具有竞争优势的城市为例子,通过对其金融市场体系进行综合性分析,整理出能够体现集群竞争力的数据。

通过根据某城市实际情况建立计量模型对金融企业为区域经济增长带来的价值进行说明。为了确定金融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带来的影响通过协整检验及格兰杰因果检验加以分析。通过协整检验得出在%的显著性水平下,某城市的金融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只存在一个协整向量并具有稳定长期的均衡关系。如下图:

同时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对二者的因果关系进行进一步确定。得出以下数据:

在确定二者具有长期因果关系后通过建立VAR模型,如下图,得出金融聚集对经济增长有着很大效应。

1.3计算金融产业集群竞争力指数

通过对金融产业集群在经营效率、金融风险控制及区域金融创新能力的评估能够计算出金融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指数。

2.金融产业集群对金融产业提高收益的影响

2.1提高金融创新速度和效率

金融企业通过大批集聚在特定某一区域能够提高金融创新速度并提高效率。通过集聚形式不仅能够促进金融企业间的互相学习同时也加强了企业之间的竞争力。金融企业集群在彼此丰富的资源优势的基础上为区域经济增长及发展也提供了创新优势与可能。金融企业集群中各金融企业之间以及金融企业与科研机构、非金融企业间的紧密联系能够有效支持金融创新系统。通过不同机构之间相互交流并共享知识,及技术能够为金融创新提供各种技术支持及资源,并且具有较高的便捷性[1]。

金融创新是对金融知识进行创造并且共享、传播的过程。金融产业集群为具有创新性的金融知识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制,并且创新性的金融知识具有一定的默示性。通过金融产业集群形成的产业氛围能够加快实现金融创新的速度、效率及其区域化进程,同时可以促进金融企业间进行创新性地吸收、模仿并且进行金融创新成果及知识的共享,能够使集群获得创新性的区域性优势。

2.2有利于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风险管理和风险分摊

金融产业集群具有信息外部性的特征,因此能够形成良好的风险防御系统并且建立起信用文化。由于金融产业集群通过信息共享的形式促进各企业间的沟通与进步,其信息外部性特征不仅在传播及共享上具有很高的便捷性,能够使金融集群中的各企业快速适应市场的新形势并有准备地承受市场经济运行带来的压力,最终形成良好的金融风险预警系统,这对金融机构在风险控制、分摊及管理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金融产业集群化的形式,能够在集群内形成良好的信用文化氛围。信用文化基础作为市场化经济中的必要组成部分之一,能够促进集群的发展并且完善、健全区域金融信用。由于金融集群内的各企业间形成了长期性的合作关系,同时在非正式规则的约束下形成网络式社会关系,这样有利于企业间相互判断信用情况并建立起信用文化。集群内良好的信息流动性能够有效降低金融风险。金融产业集群的市场流动性较为良好,并且能够有效降低融资风险及成本,其先进的风险控制技术也能够在区域内得到快速传播。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对金融风险进行科学量化,从而通过风险成本将预期损失覆盖。在金融产业集群内的各金融企业可以通过专业化分工来承担金融风险并共同分享盈利机会[2]。

2.3提高金融机构的运行效率,促进新金融机构的建立

金融产业集群通过在空间上进行企业集中化并优化产业组织结构,能够有效提高运行效率,同时也能够促进新的金融机构的建立。由于金融企业集群在经济效应上能够产生范围化、集群化及规模化的效应,这些经济效应能够有效提高集群内企业的运行效率并成为其发展优势。

集群化的金融产业能够有效降低集群内金融企业的交易成本,通过共享客户信息系统及资料数据库等能够减少获取信息方面的使用成本,并且区域内的金融产业集群具有的地理优势也能够有效降低投资成本;集群内具有密切合作关系的金融企业间的关系网络也能够有效帮助其提高运行效率。集群内的金融企业通过资源共享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客户信息并通过网络资源共享提高运行效率,同时也能够促进交易双方快速达成合作。集群内的金融企业通过高效利用资源,通过将企业内部的部分项目交由外部企业承包的形式有效降低成本支出[3]。金融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之间可以通过协同营销的方式共同进行广告宣传,利用区域效应形成知名度高的品牌效应,同时通过专利专卖的手段进行垄断式销售能够获取客观的利润。金融产业集群通过形成区域性品牌效应,还能够促进新金融机构的建立。

3.金融产业集群竞争力对地区经济增长的效应分析

区域内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高低,会直接受到金融产业集群集中的特定区域的金融结构的影响。在金融产业的发展进程中会受到各种市场因素的影响和推动并使得金融机构和资源向具有经济优势的特定城市集中,在形成区域性金融产业集群的同时各金融机构会围绕金融产业集群进行分布。区域性的金融产业集群具有的极化效应随着金融产业集群的迅速发展,在实现外部效应的同时也能够促进区域内的原金融机构快速发展,并且在资金流通、商品流通与生产等方面都会产生极化效应。金融产业集群作为增长极能够带动促进整个区域经济增长并且产生集聚效应。金融产业集群的建立拉动着区域金融的形成,并且其发展水平对区域经济增长水平有着很大的影响力[4]。

4.金融产业集群竞争力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效应分析

4.1金融产业集群竞争力与第三产业发展

金融产业集群作为区域经济增长极能够通过资金、技术及产品等多种途径对周围地区产生影响。大量的资本输出在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能够有效优化产业结构并支持其升级。由于金融产业集群周围地区的金融辅助产业不够完善,例如中介机构、信息咨询机构、法律咨询结构等第三产业机构能够有效利用金融产业集群竞争力带来的金融服务。另外,金融产业集群聚集的大量研发机构、企业带来的技术成果对周围地区企业的发展也有重要作用。因此,金融产业集群竞争力对拉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十分巨大的作用。

4.2金融产业集群竞争力与产业结构升级

通过金融产业集群,能够降低投资成本并为本区域的金融企业提供便利。由于金融产业集群区具有健全的金融体系已经发展良好的金融市场,作为资金集散地金融产业集群区能够为本区域的金融企业解决资金瓶颈的困扰,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例如信托产品及风险投资等手段都能够多样化地满足各企业对资金的需求。

本地区内拥有闲置资金的投资者,能够通过健全的金融体系及发展良好的金融市场获得可靠的投资渠道,同时能够促进金融产品达到供需平衡。金融产业集群通过为有发展空间的高技术产业提供资金支持并促进其发展,对区域内的产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并且为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因此,金融产业集群的竞争力能够大力推进金融产业的结构优化升级。

结束语

金融产业集群作为金融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其稳定、健全的金融体系及发达的经济市场能够对金融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并且对区域经济增长有很重要的作用。(作者单位:河北大学)

参考文献:

[1]韩丽娜.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机制构建[J].商业时代,2013,(29)

[2]张春杰.金融生态视角下我国金融产业的结构特征及其调整[J].经济导刊,2011,(6)

[3]刘仁伍.加快金融产业培育,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助推浙江經济转型[J].浙江金融,2011,(1)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集群效应研究 篇4

1-15中,错误的已用红色标注。

1、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初步形成了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

正确

错误

2、“十二五”规划提出,坚持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正确

错误

3、中国西北干旱区土地面积约为全国的35%,水资源占全国总量的4.6%,造成严重的植被生态退化、土地荒漠化、沙尘暴灾害等。

正确

错误

4、中国的重化工业经历了轻工业化阶段——重化工业化阶段——后工业化阶段的发展。正确

错误

5、城市群的发展规划是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正确

错误

6、十七大进一步明确了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方针。

正确

错误

7、未来10年,都市圈、城市群覆盖地区以外的1千余个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吸纳新增城镇人口3000多万,约占全国城镇总人口的39%。

正确

错误

8、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包括水电、核电、风电和其它新能源。

正确

错误

9、《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2》2020年我国城镇人口将超过8亿,未来10年累计需转移农村人口1亿人以上。

正确

错误

10、华东平原地下水超采达1200亿立方米,相当于200个白洋淀的水量。

错误

11、十六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了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正确

错误

12、“十二五”规划提出,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正确

错误

13、中国水资源短缺且分布不均,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7%。正确

错误

14、“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正确

错误

15、国正在形成23个城市群,呈现为()的空间结构格局。

正确

错误

16、我国()城市群已跻身于国际公认的6大世界级城市群。

珠江江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

黄河三角洲

湄公河三角洲

17、我国耕地质量较差,中低产田比重超过()。

三分之二

二分之一

五分之三

八分之七

18、按照经济学原理来讲,粮食的价格需求弹性()。也就是说如果在粮食能够获得的情况下,公众不会因粮食的涨价而对粮食需求量出现大幅度波动。

不变

稳定

非常低19、2011年国土资源部下达全国城市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只有600万亩,而各地上报国务院的计划高达国土资源部下达的()倍。

1.5

2.5

3.5

4.520、世界最大漏斗区在()。

关中平原

华中平原

华北平原

华东平原

21、在做好生态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重点推进()大型水电站建设,因地制宜开发中小河流水能资源,科学规划建设抽水蓄能电站。

东北地区

西北地区

华南地区

西南地区22、1990年()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首先提出用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一词对集群现象的分析。

李察•基尔

迈克•波特

亚当•斯密

卡尔•马克思23、2011年国土资源部下达全国城市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只有600万亩,而各地上报国务院的计划高达()万亩。

1000

1250

1500

175024、近年来,国务院先后批复了大量区域发展规划,不属于2011年的是()。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

《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

25、从产业组织的角度看,产业群实际上是在一定区域内某个企业或大公司、大企业集团的()发展。

综合纵向一体化

横向一体化

26、产业集群的核心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产业的()。

链条化

同质性

高集中度

一体化

27、中国的重化工业化阶段将至少持续到()年左右。

2030

2020

2018

201528、海洋经济体系应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

海洋发展

统筹兼顾

和平发展

产业集群

29、我国批准建立12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不包括()。

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

天津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

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试点30、1998至2010年,全国耕地面积从19.45亿亩减少到18.26亿亩,已逼近()亿亩耕地红线。

202131、“十一五”规划提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几类主体功能区。

优化开发

重点开发

限制开发

禁止开发

32、人口资源环境的约束性作用急剧增强,引发了()等问题。

耕地问题

粮食安全问题

水资源问题

矿产资源问题

33、“十二五”规划提出,构建以()以及大江大河重要水系为骨架,以其他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为重要支撑,以点状分布的国家禁止开发区域为重要组成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青藏高原生态屏障

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

东北森林带

北方防沙带

南方丘陵山地带

34、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

电子信息行业

高端装备制造

新能源汽车

节能环保

35、“十二五”规划提出,构建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为三条纵轴,以轴线上若干城市群为依托、其他城市化地区和城市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化战略格局。沿海

京哈京广

京藏京哈

包昆通道

36、影响通货膨胀的两大因素是()。

粮食

物价下调

物价上涨

石油价格

37、两大战略下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特征是()。

人口资源环境的约束性作用急剧增强

城市群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地位大大提高

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成为未来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

传统工业化与现代产业体系相互叠加且加速发展

38、狭义现代产业体系包括()。

先进制造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

文化产业

海洋经济体系

39、“十二五”规划提出,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构筑()的区域发展格局,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区域经济优势互补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主体功能定位清晰

国土空间高效利用

40、《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1》指出,未来10年,环()三大都市圈将吸纳新增城镇人口4000多万,城镇总人口约约占全国城镇总人口的25%。

渤海

长江

珠三角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集群效应研究 篇5

当前世界产业发展集群化趋势日益明显,产业集群已成为产业升级的客观要求。如何发展产业集群,打造区域核心竞争力,已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一个地区产业综合竞争优势,集中反映为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强弱。一个地区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是产业集群,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是发展壮大一个地区产业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市纺织、建材、林竹等产业已有相当的规模,也具备产业集群的一些特征,但如何通过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加快纺织、建材、林竹等产业的发展,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产业集群的内涵及特征 产业集群的内涵,是指同一产业的企业以及该产业的相关产业和支持新产业的企业,在相对狭小的地理位置上的集中。集群的对象,包括处于产业链上下游的供应商、研究机构、金融机构、行业协会以及配套的其它中介组织。产业集群并非大量企业的简单聚集,是在一个相对狭小区域内,通过某个附加值的生产链而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企业网络。国内外产业集群现象大量存在,如在广东东莞聚集了一批计算机生产加工企业,计算机整机所需的95%以上零部件均可在方圆5公里范围内的生产企业获得。产业集群的主要特征具体表现在:一是具有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协同环境。集群内的单个企业没有较大的市场影响力,但所有的企业都按专业化原则构建核心竞争力,将这些核心竞争力进行整合后,就形成了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特有的协同环境。二是企业间关联性高。集群区内企业,包括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它们不是简单的集中,而是以某种附加值的生产链关联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的共同体。三是区域竞争力强。集群内的企业既分工又协作,既竞争又合作,分工与合作互为条件,促进了整个区域内的服务能力、基础设施、信息交换、创新精神、市场机制、交通运输、信用等级等竞争力的提高。四是生产要素流动快。产业化所需要的知识、技术、人才、资本、信息等要素因为具备“超流动性”特征。集群区内要素快速流动,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迅速聚集并组合起来,使产业化的效率随时按照市场的需要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五是中小企业密集。分散经营的组织形式是一个地区主导产业的重要发展模式。中小企业具有需求波动适应性和经营战略灵活性的特点,比大企业更依赖于这种创新和分散的环境,从而在集群区内形成了中小企业密集现象。六是供应渠道畅通。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能够使得厂商更有效率地得到供应商的服务;快速物色到符合自己意图的雇员;及时得到本行业竞争所需要的市场信息;容易获得配套的产品和服务,从而达到行业信息、买者意向和配套机构与设施的相对集中。

二、我市产业集群的现状和问题近几年来,我市按照依托资源求发展、依托城市求发展、依托大企业求发展的“三个依托”,实现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联动、国有经济与非公经济联动、地方经济与驻永企业联动的“三个联动”,壮大纺织、林竹、旅游“三个产业”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积极培育区域特色产业,促进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从而使我市的纺织、林竹、建材三大产业得以快速发展,逐步向产业集群方向发展。据统计,2003年全市共有纺织、建材、林竹企业214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9家,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的一半以上。纺织、建材、林竹三大产业实现工业产值30.2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6.2%。——纺织业。2003年全市纺织业实现产值12.7亿元,比增33.6%;年产纱23100吨、布3468万米,分别比增34.4%和28.5%。目前,全市各类纺织企业达70家,从业人员6767人,年纱锭生产能力达20万锭,居全省第五位,各种织布机2247台,针织机37台。主要产品有棉纱、涤棉纱、涤纶纱、无纺布、涤纶布、PU革、牛仔布、梭织布及针织布等。拥有福建化纤纺织集团、升汇公司、宝华林公司、兴发公司、方圆公司、田龙工贸公司等一批实力较强的纺织企业;京朋纺织、中珂纺织、英汉纺织、锦辉纺织、川龙纺织等一批纺织企业正在筹建之中,预计到2008年全市纺织业产值将超过3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林竹业。2003年全市林竹业实现产值15.4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8.8亿元,比增16.1%;年产强化木地板150万平方米、中纤板12万立方米、木胶合板3万立方米、竹地板44万平方米、竹胶板4万立方米。目前,全市各类林竹企业106家,从业人员5000多人。拥有永林股份公司、吉通公司、亨雅公司、永欣公司等一批上规模的林竹加工企业,其中永林股份公司为全国首家以森工资源为主的上市公司。今后随着我市的“两个百万亩”(百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和百万亩毛竹林基地)和“两个中心”(全省的木材人造板生产中心和竹材高效利用生产中心)的建设,预计到2008年全市林竹总产值将超过30亿元,年产中纤板50万立方米、强化木地板500万平方米、竹地板150万平方米。——建材业。2003年全市建材工业实现产值8.7亿元,比增12.3%;年产水泥336万吨,商品熟料62万吨。目前,我市建材工业主要以水泥生产企业为主,共有水泥企业38家,其中建福水泥股份公司为上市公司,水泥企业从业人员6630人。去年来,我市按照上大挤小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集群效应研究 篇6

关键词:产业集群,识别,集中度,集聚度

近年来,产业集群已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组织形式和载体。实践表明,产业集群在强化专业化分工、发挥协作配套效应、降低创新成本、优化生产要素配置等方面作用显著,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引导和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集约使用土地等资源,集中进行环境治理;有利于带动中小企业发展,提升区域和产业竞争力;有利于统筹区域和城乡发展,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产业集群的概念及其识别理论

(一)产业集群的概念

根据美国哈佛商学院波特(Porter)教授的定义,产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关联机构,它们同处或相关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现在对产业集群的概念还未形成统一的认识,综合多种定义可以概括出其主要特征为:相关产业在空间上高度聚集,形成网络化的空间联系;集群内核心产业与辅助产业相互促进、学习、竞争与合作的经济功能联系。

由于上述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所以集群内企业的集中度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产业集群的聚合度,因此,没有集中度就没有聚合度,但是产业集群的集中度和聚合度又存在本质的区别,集中度仅仅反映了一种密度,而聚合度反映其内在的联系程度,所以有集中度不一定有聚合度。

(二)产业集群的辨识

1.集中度和聚合度。产业集群的辨认(identify)就是确定产业集群的存在与否及其内部产业、企业间的联系(张建华、张淑静,2006),它是科学地进行产业集群规划的前提。一般地,采用产业集群度指标辨认产业集群的存在与否及其发育程度。集群中在一定区域内企业(或者产业)的数量和市场占有率以及生产规模的集中程度被称之为集群的量(集群的集中度),集中度是表征主导产业的专业化程度,用来判别某产业集聚与否,集中度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不均匀度,所以可以通过分析不均匀度来体现集中度。目前集中度的测定模型主要有:定性模型和定量模型。定性分析法主要包括专家观点法(expertopinion)。定量分析主要有区位商法、产业集中度指标法、基尼系数计算法、产业集中率(CR)法等。集群中成员之间相互的依赖程度(蔡宁、杨旭等,2002),反映了资源整合中协同效应的深度,即集群的“质”(集群的聚合度)。聚合度是指产业链的发育程度及相关行为主体之间的互动,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内在特征。集中度与聚合度相结合,才能判别某产业集群存在与否。因此,笔者的研究思路是先分析在某一特定区域中企业(或产业)的集中度情况,如果集中度很低就不再进行聚合度的分析,如果集中度比较高就再分析这一特定区域内企业之间的联系状况——聚合度。

2.集中度的测量。笔者借鉴国内外有关专家用基尼系数法来研究燕郊产业集中度的现状与发展。洛伦茨在研究居民收入分配时,创造了洛伦茨曲线。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依据洛伦茨曲线,提出了计算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统计指标——基尼系数。Keebleetc(1986)将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用于测量行业在地区间分布的均衡程度。梁琦用基尼系数研究中国工业的区域集聚程度(梁琦,2003)。

克鲁格曼用空间基尼系数测定美国制造业集聚程度(SpatialGiniCoefficient),即比较某个地区某一产业的总产值占该产业总产值的比重,以及该地区全部产业产值占该经济体总产值的情况。其公式为:

G=(st-xt)2

其中,G为基尼系数,Si是i地区某产业产值占全国该产业总产值的比重,Xi是该地区全部产业产值占全国总产值的比重。该方法的价值在于简便直观,系数越高(最大值为1),表明集中度越大,即产业在地理上愈加集中。

3.聚合度的测量。笔者认为对在一个具体区域集群内众多相关企业之间的联系的分析,可以借助于企业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I/O)进行,即对某个产业(在一定区域内)n个相关企业进行分析。考虑到集群网络内部企业之间的关系不仅是实物的交易,而且还包括知识、文化的学习和适应,所以对集群网络内部企业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也应该从生产系统(productionsystem)和知识系统(knowledgesystem)两个方面进行。

建立投入-产出模型。可如以下矩阵表示:

上述矩阵中Xij表示第i个企业销售给j企业的产值,Yi表示第i个企业销售到区域外部的产值。Xi企业的总销售价值为:Xi=(Xi1+Xi2+…+Xin)+Y1。其中Xi1+Xi2+…+Xin为Xi企业的中间需求(集群内的需求)。考虑到投入-产出的物质和非物质关系,在具体分析中,同时应该建立关于知识和学习方面的相似模型。

计算整个系统(集群)物质交易和非物质关系(学习等)的两个不关联度。企业i与区域内其他企业的不关联度为:K=Yi/Xi,整个区域内系统的不关联度为:。考虑到集群内各个企业活动对于整个集群的影响程度的差异,对a进行修正为A,A=K,Wi为企业i在整个集群内交易所占的比重。但是对于非物质关系(学习等)的不关联度的度量可以不加修正直接使用参数a。

4.计算整个系统(集群)的“集群度”。整个系统的集群度(C)可定义为:。在实际计算中,可以通过对某一产业集群的企业通过普查或者抽样调查进行。参考Bergman和Feser的研究,设A取值为0.75,0.5和0.25,分别表示低集群度、中集群度和高集群度,那么相对应的集群度(C)的取值范围分别为:0.5-0.57,0.57-0.67,0.67-0.77,0.77-1。这四个取值范围分别表示集群现象不明显,集群现象中等,集群现象较强和集群现象非常强。

如果忽略集群空间的特征,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联系:生产联系和知识联系。所以可以对生产交易以及知识和学习方面的集群度大小进行组合分析。

河北燕郊产业集群的识别与选择

(一)河北燕郊产业集群发展规模状况

燕郊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北京市通州区东面,隶属于河北省三河(县级市),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的直线距离约为30公里。燕郊西北距首都国际机场25公里,南距天津港120公里,东距秦皇岛港260公里,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2010年12月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

截止到2010年初,河北燕郊实现高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34.7亿元,同比增长30.7%,增速比河北廊坊市经济增速高出1.5倍。一批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正日益成为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龙头和主导力量。以汉王系列产品、高亮度LED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品,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汽车配件产业引入了10余家国内外高水平的汽车配件生产企业,产业集群迅速壮大。以华为北方产业基地、中兴产业基地、京东方廊坊信息产业基地为代表。

(二)河北燕郊产业集群集中度的测量

基尼系数是一个从宏观上反映每个行业在区域范围内分布集中还是分散的度量指标,可以根据其计算结果从总体上了解和把握河北燕郊产业布局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基于此,本文计算了河北燕郊产品销售收入前7个产业的区位基尼系数,从中选取比较典型的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产业、生物

医药产业、新材料产业和机械制造产业、软件及服务外包业、医疗保健产业(见表1),并以此作为衡量行业集聚程度的依据。

从表1可知,河北燕郊各大行业中,基尼系数最大的是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基尼系数在0.55以上,处于较高聚集状态。其次是机械制造和生物医药,基尼系数在0.54以上,河北燕郊各行业中,基尼系数最小的是医疗保健业,基尼系数只有0.394,说明该行业分布比较均衡。这些行业产品销售收入居前三位的占全行业的比例在27%以下。按照基尼系数的衡量标准,55.7%的行业集聚程度较高,29.6%的行业空间分布比较均衡。

(三)河北燕郊产业集群集群度的衡量

选择这7个大类行业中,基尼系数在0.54-0.77之间的有4大产业。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有效问卷79份。调查时间为2011年7月。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5个集群(暂且称作集群)进行生产联系以及知识和学习方面的调查(见表2和表3)。根据计算结果并参考C的取值范围和所界定的标准可知,从生产联系的角度来看,新材料集群(C=0.718)和新能源产业集群集群度(C=0.714)是比较强的,电子信息产业(C=0.703)和机械制造产业(0.692)居其次,生物医药产业集群(C=0.641)和软件及服务外包(0.599)集群现象中等,医疗保健产业(C=0.531)还没有形成真正的集群。

从知识学习和技术转移的角度来看,机械制造产业集群(C=0.697)和新能源产业集群(C=0.671)比较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C=0.658)和软件及服务外包业(C=0.652)居其次,但是医疗产业(C=0.531)还没有形成真正的集群,生物医药集群(C=0.609)的集群度也不明显。

结论

综上所述,河北燕郊产业集群的集群度总体不高。新能源产业集群无论在生产联系上还是技术方面,集群度相对比较高;医疗保健产业目前尚未形成产业集群;对于集群度较高的集群,政府部门应该继续加强扶持力度,促进其发展。对于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重点要加强社会资本(信任和创新网络)的建设以及知识学习和交流;软件及服务外包业在保持知识交流的基础上,要通过核心企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集群内部生产系统的合作程度。

基金项目:本文系廊坊市软科学研究项目——《燕郊产业集群实施区域品牌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0023092

参考文献:

1.张建华,张淑静.产业集群的识别标准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6(3)

2.蔡宁,杨旭等.协作与竞争行为和企业集群竞争力的关联机理[J].经济管理,2002(18)

3.梁琦.中国工业的区位基尼系数——兼论外商直接投资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J].统计研究,2003(9)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集群效应研究 篇7

一、产业集群与区域品牌的互动机理

区域品牌是某地域的企业品牌集体行为的综合体现,并在较大范围内形成了该地域某行业或某产品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根据区域品牌表现形式的不同,可以把它分为三类:一是区域品牌是以产品品牌表现出来,区域提供给市场富有竞争力的产品,此类产品可能是依靠区域内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如新疆的葡萄、西湖的龙井等;或者是依靠特定的技术工艺,如北京烤鸭。二是区域品牌是以企业品牌表现出来,区域内企业依靠优质产品或者良好服务,在市场上形成美誉度,此时区域品牌就和企业品牌紧密联系在一起了。三是区域品牌是以集群品牌为载体表现出来,产业集群带来的低成本和高创新能力赋予区域产品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在市场上占有较大的份额,在同行业市场上有很大的影响力,如嵊州领带、宁波服装。前两类我们可以看作产业集群的萌芽期,区域内在某一产业领域形成的企业较少,没有形成产业集群,但提供了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形成市场美誉度,此时区域品牌更多的是以产品品牌或者企业品牌表现出来。随着区域内同类企业的衍生、发展,其配套企业和相关中介机构的产生,各个主体之间增强交流与合作,促进区域创新系统的形成,企业创新能力增强,此时产生更多的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作为产业集群的支撑,此时区域品牌是以产业集群表现出来。可见,前两类形成的区域品牌由于较少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能力有限,因此,作为产业集群形成的区域品牌,与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相比较,其品牌效应更大,附加值更高。区域品牌随着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而发展,在产业集群不同的阶段,区域品牌的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其附加值不断增大,两者具体的互动关系如图1。

产业集群形成的产业规模、市场占有率、市场集中度是区域品牌形成的基础,如果区域的产品在市场上没有优势和影响力,区域品牌就不可能形成。区域品牌是随着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从区域产品到消费者的认知,形成区域美誉度,最终形成被大众接受的区域产业文化。区域品牌形成后,它是否能不断持久地扩大影响力,更依赖其有形资产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产业集群的发展直接制约着区域品牌作用的发挥。产业集群形成的专业化分工,以及集群内各主体间的相互交流,有利于促进区域创新,而创新正是区域品牌竞争力的源泉。同时产业集群作为功能完善的一个产业组织形式,只有各个组织之间有效协作才能更好地管理与维护区域品牌,不断提高区域品牌这个无形资产的价值。

区域品牌是产业集群的一种无形资产,同时也可以看作一种制度。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它能为每个企业带来利益,影响着企业的经营策略和行为,区域品牌也能促使集群内衍生更多的品牌,反过来又不断提高区域品牌的品牌支撑基础。作为一种制度,随着区域品牌的形成,与之相伴随的区域品牌文化和关于区域品牌管理的规章制度,将制约集群内企业的行为。区域品牌文化促使集群内企业对所在区域产生更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它为了区域品牌这个荣誉而努力,而不会轻易去损害它,这样促使集群内企业进行更多的交流与合作,同时区域品牌也增强了集群对外部的吸引力,提高消费者大众对区域的认知度和忠诚度。作为强制性的规章制度,它对利用区域品牌公共物品的属性,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破坏区域整体利益的企业进行惩罚,迫使集群内企业产生协同效应,共同经营区域品牌,不断提高区域形象,促进区域经济更好的发展。

二、产业集群对区域品牌的效应分析

1. 产业集群促进区域品牌的形成。

产业集群是特定领域大量密切联系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一定空间上的集聚。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集中于特定产业生产过程的企业越来越多,分工越来越细,各个企业专攻于自己擅长的生产环节,不断提高自己的核心技术。同时产业的生产规模也越来越大,从而使区域内企业获得了广泛的规模效应与范围经济效应,企业的成本普遍下降。最终导致集群内产品形成价格低、质量优、样式多等特点,从而使其产品迅速占领市场,成为产品的主要供应地,同时也形成了产业壁垒,很难在别的区域形成同类的产业集群对它构成威胁。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其影响范围不断扩大,提高了区域产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以及形成强大的市场影响力,这为区域品牌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

2. 产业集群包含了区域品牌的内涵要素。

产业集群的属性包括根植性、专业化和学习性,而这些正是形成区域品牌的基础。产业集群的根植性凸显了区域品牌的区域性和品牌个性。产业集群的形成是以区域内自然资源、历史、文化为背景,表现为有本土特征的内生性,在区域内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大量中小型企业的集聚。正是由于产业集群的根植属性,才使得产业集群发展具有自己的独特个性,并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这种独特个性在大众脑海中的印象不断被强化,使其个性不断被人们认识、认可、接受而逐步固定下来,成为区域产业的独特个性,并随着时间的累积,凝结为区域经济的象征性符号,成为产业集群形成区域品牌的个性象征,当大众需要该产业产品就会联想到该区域产业集群,此时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就形成自己的独特个性。产业集群的专业化特征凸显了区域品牌的产业性。产业集群的形成是在一个区域内选择具有优势的产业发展,并不是区域内所以产业都能形成产业集群。产业集群能形成专业化分工,区域内每个企业专攻于自己擅长的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不断提高自己的核心能力,从而提高自己企业产品的质量。产业集群的学习性特征是区域品牌的核心,区域内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相互学习,特别是隐性知识的传播,容易促进企业创新,形成区域创新系统,也使产业集群内衍生出大量的中小企业,使产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形成其他区域无法超越的产业规模和技术壁垒。

3. 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氛围是区域品牌的持久竞争力。

产业集群是特定领域大量密切联系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一定空间上集聚,集群内企业之间的信息流通频率加快,面临的竞争更加直接,企业之间不会面对其他企业创新视而不见,它们为了保持其竞争优势和市场地位,会不断地进行创新,这样最终的结果使得集群内企业整体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不断得到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提高为区域品牌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同时企业之间的竞争会产生一个企业品牌带动其它品牌的衍生效应,这样让区域品牌的建设有了品牌支撑基础。由于产业集群具有学习性特征,企业之间相互学习,特别是面对面的隐性知识的交流,这是产业集群内企业所具有的优势,因为创新过程涉及大量隐性知识的投入。许多企业就是为了获得创新优势,倾向于企业在地理上相互接近,这样有利于企业之间的相互学习。特别是随着学习难度的提升,企业之间地理接近的必要性也随之增加。集群内企业知识背景和商业运作模式的相似性可以很好地在产业集群内得到利用,主要基于产业集群提供的资源进行合作创新。可见,产业集群是一个天然的创新系统。

4. 产业集群有利于区域品牌的管理与维护。

区域品牌有公共产品的属性,是集群内企业共同拥有的无形资产,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一些企业可能利用这一属性,以低质量的产品利用区域品牌的荣誉充斥到市场中去,这样会造成“柠檬市场”效应。“柠檬市场”主要描述的是产品卖方比产品买方拥有更多的产品信息时,低质量的产品将会驱逐高质量的产品的现象,从而使市场上产品质量逐渐下降的情形。然而,质量是区域品牌的生命基石,质量下降会使得区域品牌的形象大打折扣。产业集群作为一个专业化分工的网络系统,从投入到产出,每一个企业专注于一个生产过程,相对于垂直一体化的大企业,这样的专业化分工对产品的质量有了更好的保证。由于广泛的市场选择,有问题的上游产品无法流动到下游,这样使得每个环节都精益求精,把产品的质量控制融入到产业链的每个环节当中去。区域内企业的产品质量得到有效的约束和保证,才能让区域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提高区域形象在消费者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最终有利于区域品牌的形成和发展。

三、区域品牌对产业集群的效应分析

1. 区域品牌的文化内涵对产业集群的效应。

区域品牌的文化内涵是基于区域内的历史文化氛围、现代价值观的基础上形成的,产业集群内存在大量的中小型企业,各自经营目标可能存在冲突,这就可能导致产业集群内竞争秩序混乱,就像企业内如果没有良好的企业文化指导公司的运行方向,企业的员工不知道企业发展蓝图,自然作为企业的一员也失去了奋斗的方向,导致公司人心涣散,这样企业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而区域品牌的文化内涵,就如良好的企业文化,为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提供了大家共同认可的价值观,使集群内企业产生协同效应,增强企业之间的信任和合作,增进信息和技术的交流,不断促进技术进步,增强企业实力,从而提高产业集群整体的实力。区域品牌的文化内涵使得集群内企业的发展是在共同价值观指导下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因此企业之间的发展目标不会有很大的冲突,不会因为一家企业的发展而损害集群内其他企业的利益,使得每个企业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区域资源得到最优配置,共同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

2. 区域品牌的利益约束机制。

区域品牌可以看作产业集群的一种无形资产,是集群内企业共同拥有的。良好的经营能为集群内所有的企业带来收益。此时,集群内的企业拥有共同的利益,这需要大家共同的经营,某一个企业的投机破坏了区域的形象,损害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利益,而是集群内所有企业的利益,因此大家的利益被拴在了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目前产业集群内存在的经营秩序混乱,就是因为大家没有共同的利益取向,不同的企业各自为战,没有考虑到整个区域的整体利益。一家企业可能为了短期利润生产伪劣产品,破坏了整个区域产业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损害的是区域产业整体的利益。通过打造区域品牌可以很好地克服这个问题,形成利益约束机制,企业之间相互监督,当一家企业行为损害了区域整体利益,就会受到集体的惩罚。

3. 区域品牌促使区域内相关产业品牌的衍生。

产业集群的发展不仅仅是本产业独立的发展,而且还包括与相关产业的密切合作和交流,一个产业的技术进步也需要上游产业的技术配合,如上游产业提供给下游生产要素不符合下游产业的要求时,就会限制下游产业的发展。因此,产业集群内产业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一个产业的发展就会带动相关产业共同进步。区域品牌反映了区域内某一个产业留在大众心中的印象,是该产业的象征符号,对该产业有促进作用。同时对该产业相关的产业也有促进作用,一个区域品牌的形成也表明其相关配套产业较完善,其生产能力和技术能跟上主导产业发展步伐,其能力也能得到大众的认可和接受。在区域品牌的影响下,其相关产业内的企业也会走品牌的持续发展道路,不断提高在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附加值。如一个服装产业集群能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在集群内集聚,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共同研发生产技术,提高各自的核心技术。服装产业品牌的发展,能更好地提高其配套产业在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有利于配套产业内企业如纺织企业、面辅料企业、纺织服装机器企业的发展,在区域品牌的影响下,这些企业在拥有核心技术的基础上走品牌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可见,区域品牌的形成能带动相关产业的企业发展,从而促进更多的企业品牌在配套产业内衍生。

4. 区域品牌可以吸引更多的外来要素到产业集群内,促使产业集群升级。

区域品牌反映的是区域内某产业的整体形象,区域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高说明区域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强。一方面,良好的区域品牌文化会吸引有共同价值取向的人才到此区域来寻找发展机会,这样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储备。另一方面,有的企业看重产业集群内良好的配套设施,带来技术在该区域内进行投资,不仅仅使自己得到了发展,也促使集群内相关配套企业技术得到升级,最终促使产业集群得到升级。最后,有的企业是由于集群内创新氛围带来了资本投资,和集群内企业进行合作,解决了集群内一些企业缺少发展资金的难题。可见,通过提高区域品牌的知名度,树立产业集群在人们心中良好的形象,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到该区域来发展,更多的技术和资本到该区域来投资,促进产业集群不断升级,提高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保证产业的可持续的发展。

5. 区域品牌有利于提高产业集群的整体形象,提高产业集群的整体营销能力。

中小企业单独创建国际品牌困难大、时间长。区域品牌相对单个品牌,其品牌效应更加持久,且能覆盖集群内所有企业,为它们带来利益。通过区域品牌的打造可以提高产业集群整体形象,提升集群内企业的知名度,增强区域吸引力,扩大区域影响力,促进集群内企业形象和企业产品形象的推广。如果有政府出面对外宣传区域品牌,其权威性和说服力都远远超过单个企业单独进行的营销活动,帮助企业提升品牌美誉度、创造需求、增强消费者信心、促进产品销售等。区域品牌的识别性让消费者很快了解其产业集群的核心专长和产业发展的重点,可以使消费者放心地在集群内企业做出选择,获得让自己最满意的产品或服务。如人们谈到领带就会想到“嵊州领带”,就是因为它已经在消费者心中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消费者乐意去接受它。区域品牌树立后,采取的整体营销策略,发挥集群的整体优势,使得每个企业花费更少的成本获得更多的回报。目前我国缺少国际性知名品牌,国内知名品牌与国外知名品牌存在很大的差距,依靠单个品牌与国外品牌进行竞争较难,可以依靠区域品牌,形成企业联盟,与国外知名品牌企业进行竞争,不仅提高了集群内企业品牌的知名度,也使产业集群得到升级。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 篇8

关键词:产业集群;无为电缆;科技创新

一、产业集群相关理论分析

(一)产业集群理论概述。集群理论最早产生和萌芽在西

方,1776年亚当·斯密在其出版的《国富论》里对分工与市场范围关系进行了相关研究和论述,被公认为是关于集群最早的解释和研究。斯密认为,集群是指一群中小企业集聚在一起,各自具有不同的分工,最终达到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益的目的。随着世界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产业集群现象受到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关于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呈现了多样化的特点。其中一个研究者波特认为,产业集群主要指产生在相同或相关产业领域区域上的集中,多家公司之间相互联系、相互竞争、相互合作,上下游生产企业、服务企业等相关有联系企业形成集群现象,拥有集群优势。不同行业、不同地点会形成不同的产业集群,不同的产业集群拥有不同的特点和运作方式。

(二)产业集群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1) 生产要素对产业集群的影响。早期的生产要素主要局限于自然资源,生产厂商由于技术条件有限,对水资源依赖性强,导致产业集群多形成在靠近河流,水资源丰富的地方,或者形成在煤、矿产资源丰富地区,地形多平坦。随着经济技术不断进步,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比重逐步上升,生产厂商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收益而将厂址多选在劳动力密集的地方。资金的吸引也是形成产业集群的另一重要影响因素,投资商为了节约成本、提高资金回笼速度多会将资金投入在生产厂商较多、企业合作较为密切的地方,从而扩大集群效应,发挥集群优势。(2) 政府政策对产业集群的影响。 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手段主要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调节主要是税收调节,货币政策调节主要是利率调节。政府可以利用税收调节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在产业集群地内给予税收优惠,适当减免税收,降低生产成本,吸引生产厂商。在货币政策方面,政府可以适当降低对集群厂商的贷款利率,降低贷款的门槛和条件,从而促进该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3) 生产技术和市场分工对产业集群的影响。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深,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面临着国内国外双重竞争。技术的研发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仅仅依靠单个企业很难提高生产技术,所以一部分企业选择与其他相关企业合作,降低技术开发成本,实现共赢;一部分企业选择将生产厂址选在靠近高新技术区,方便更好的学习最新的技术。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市场分工也越来越细。市场分工的发展产生了运输费用、信息成本等,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益,各相关生产厂商需要加强合作,产生新的产业集群,发挥集群优势,提高竞争力。

二、无为电缆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无为县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平坦,雨水充沛,形成产业集群的自然条件优良。从20世纪90年代到今天,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让无为电缆从一个不起眼的小作坊发展成为如今的电缆产业集群现状,成为无为县重要的经济发展动力之一,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无为电缆产业群凭借着其发展速度快、发展水平高的特点,成为了安徽产业集群的典型,其发展规模更是在全国四大电线电缆产业基地中处于第 2 位,因此,无为被称为“中国电缆之乡”。

高沟镇位于长江北岸,与芜湖市、铜陵市隔江相望,是一个以工业为主导的新兴城镇,是全国四大电缆产业基地之一,是全国闻名的电缆之乡,是无为电缆产业群的主导力量。曾获得过“安徽省民营企业科技园”、“省级星火技术密集区”、”安徽特种电缆产业基地”等国家级荣誉。在高沟镇内成立了华星、华海、新亚特、江淮电缆集团等规模较大、发展速度较快的电缆企业。

尽管无为电缆如今已经形成了产业集群,拥有产业集群的发展优势,在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上都处于较高水平,但是随着国内市场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无为电缆不仅面临着其他电缆产业基地如,江苏宜兴、河北宁晋、江苏吴江的强烈竞争,还面临着国外技术先进、实力强劲的竞争对手的威胁。无为电缆需要不断进步,扬长避短,尽快发展自己发展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以及出现的亟需解决的问题,从而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处于不败之地。

三、无为电缆产业集群中的问题研究

(一)融资渠道狭窄,融资规模有限。民营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最大问题就是企业融资问题,而企业融资问题又可以简单概括为融资渠道问题和融资规模问题。无为县的金融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只有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大型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缺乏,且大型国有银行对小企业的贷款门槛较高,贷款额度有限,多需要担保,导致许多电缆小企业无法贷款,贷款成本较高。

(二)人才引进制度不完善,人力资本弱。人力资本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不容小觑,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生产无为电缆的企业多为家族企业,管理层多为企业决策者和收益者,管理模式为传统管理模式,很多方面并不适应如今的人才管理和经济发展,个人决策也可能会导致决策失误等现象,从而对无为电缆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在人才的引进方面,并没有得到无为电缆的高度重视,企业宣传力度不够,也没有形成完善的机制;在人才培养上面,无为电缆没有意识到培养人才的重要性,使得无为电缆企业的员工综合素质水平有待提高。

(三)技术水平有限,创新能力较弱。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生产过程中技术的作用举足轻重。电缆产业对技术的依赖性比较大,而由于融资困难、人才引进机制不完善等原因导致无为电缆产业的技术发展受到许多限制,无为电缆在技术水平上与国外电缆企业及国内其他电缆产业基地相比较还是有一定差距。无为电缆产业如果只是批量生产,而不进行技术的改进,产品的包装,企业的持久发展能力会比较薄弱。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包括产品的创新和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创新。目前,无为电缆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不强,产品包装、生产方式和营销渠道单一,不利于无为电缆的市场占有。无为电缆产业的管理方式多为家族管理,缺乏创新,管理效率较低。

(四)自主品牌较少,品牌意识薄弱。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的是软实力的竞争,而品牌是企业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之一。在品牌知名度和和注册商标数量上,无为电缆产业基地远不及其他电缆产业基地。一方面无为电缆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没有注重对集群品牌的宣传,导致无为电缆的品牌知名度不高,不利于无为电缆市场的开拓,品牌收益较低;另一方面,无为电缆的品牌维护意识薄弱,让许多不法商贩有机可趁,生产质量不过关和价格低廉的电缆,使无为电缆集群品牌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

(五)基础设施落后,政府扶持力度不够。在产品运输方面,无为县的运输主要是公路运输,在水运和铁路运输上所占比例非常小,运输的方式单一,成本较高;在信息传播速度方面,无为电缆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高沟镇,距离消费市场较远,对经济反应不敏捷,从而产生时滞现象;在生活水平方面,无为毕竟是一个县级城市,生活质量远达不到上海等一线城市的水平,不利于吸引人才和提高员工的生产积极性。无为电缆产业作为无为县的支柱性产业,政府应加强对集群产业的扶持力度。

四、加快无为电缆产业集群发展的措施

(一)扩大融资渠道,改善融资环境。首先,政府要改善融资环境,严厉惩戒非法融资企业融资,减少金融机构对电缆企业融资的顾虑和风险,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在无为落户;其次,政府要给予集群企业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如适当减少当地中小企业税收,对信用等级良好发展潜力大的企业放款贷款条件,在贷款利率上给予适当优惠或减免,设立电缆生产专项资金,为继续资金的电缆企业提供帮助,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最后在融资渠道上,企业要采用多渠道融资的方式。

(二)重视人才培养,健全人才引进机制。企业应加大资金投入,为企业持续发展培养专业技术和管理等储备人才。首先,应建立企业文化,提高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在思想道德方面约束员工,让他们在工作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对企业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其次,应建立健全企业管理制度,结合现代管理与传统管理制度的优势。充分了解员工以及相关岗位的特点,进行合理分配,让员工发挥其最大优势;最后,无为电缆产业协会应加强对人才的专业化和集中化培养,为企业员工提供学习渠道,分享学习和工作经验,开展交流或户外拓展活动,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

(三)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创新水平。企业在扩大融资规模的同时,要加大对科技的投入,不断研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增加高端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提高生产效率。在技术改进和产品研发上,加强无为电缆产业集群企业间的联系,降低研发成本,实现共赢战略。同时,加强与国外先进电缆生产企业的合作,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与国内的消费市场相结合,生产出高质量,与市场吻合的产品。实力较强的电缆生产企业可以采取与国内外高校相结合,创立与电缆相关的研究项目,成立产品研究室,开立专门课程和专业,培养专业化高素质人才。

(四)提高品牌意识,增加宣传力度。 在品牌树立上,应增加自主产品、注册商标和自主品牌的数量,增加对无为电缆的宣传力度,线上和线下两个渠道同时宣传,适当开展有利于品牌声誉的活动,提高无为电缆的知名度,发挥品牌效应;在品牌维护上要学会利用法律武器,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行为,维护品牌声誉,保护自身的创新成果和收益,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形成强凝聚力和有序的行业秩序。

(五)完善基础设施,增加政府扶持力度。 产品运输应不仅依靠成本较高的公路运输,更多的要开发铁路和水运运输,运输量大、成本较低、安全性高。基础设施的完善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增加高速公路的修建,提高县内的医疗水平。政府应努力为集群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提供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促进集群企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贾文艺;唐德善.产业集群理论概述[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06)

上一篇:党章的主要内容讲稿下一篇:大学军训决心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