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爱国情怀的诗句

2024-06-24

陆游爱国情怀的诗句(共12篇)

陆游爱国情怀的诗句 篇1

陆游《关山月》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陆游《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注词释义

示儿:写给儿子们看。

元知:原本知道。元,通“原”。

九州:指中国。古代中国分为九州。

同:统一。

王师:指南宋军队。

定:平定,收复。

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家祭:祭祀家中先人。

乃翁:你的父亲。

古诗今译

我知道人死后万事皆空,只悲叹看不到九州统一。大宋军队收复中原之日,家祭时别忘了告我亡灵。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释】:

1.将晓:天将要亮.篱门:竹子或树枝编的.门.

2.三万里河: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它的长,是虚指.

3.五千仞岳:指西岳华山.“五千仞”形容它的高.古人以八尺为一仞.

4.胡尘:指侵略者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胡: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民族的泛称.

5. 王师:指宋王朝的军队.

6.仞: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八尺为一仞(一作七尺).岳:指北方泰、恒、嵩、华诸山,一说指东岳泰山和西岳华山,7.摩天:碰到天.

8.遗民:北方沦陷区的人民.

9.胡尘:指金兵铁骑扬起的尘土.

10.王师:指宋朝的军队.

【古诗今译 】

三万里黄河东流入大海,

五千仞华山高耸接青天.

铁蹄下遗民欲哭已无泪,

盼望官军收失地又一年.

关于爱国情怀的诗句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明·于谦《咏煤炭》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唐·李白《古风》(十九)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国仇未报心难死,忍作寻常泣别声。劝君莫惜头颅贵,留得中华史上名。——近代·何香凝《赠别廖仲恺》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王昌龄《从军行》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满江红》南宋.岳飞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魏·曹植《白马篇》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仍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陆游爱国情怀的诗句 篇2

爱国主义情感在陆游诗中的渗透是一种心灵之间的呼唤, 是心与心的连锁感应, 是心与心的强烈触碰。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诗歌创作中, 陆游是最多产的作家, 他是一位创作力和想象力非常旺盛且丰富的作家, 他一生都在辛勤的写作, 甚至达到“无诗三日却堪忧”的境地。因此, 在我国文学史上他的作品极其丰富, “六十年间万首诗”, 而现今存在的有九千四百多首, 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笔丰厚的遗产。

一、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体现在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怀上

陆游诗歌的内容涵盖了当时社会的的各个层面, 其中爱国主题是其最大的特点与成就。陆游诗歌的气势磅礴体现在他将爱国情怀表现在“金戈铁马”“气吞残虏”的英雄气魄上。

1. 借助幻想梦境寄托报国理想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中, 孕育了千万优秀的子孙。华夏儿女热爱和平、注重礼仪、追求真理、崇尚自由、自强不息。每个儿女都有一颗爱国的心和报国的梦。陆游的一生虽然命运坎坷, 却常常在梦境中幻想自己热血报国, 起笔写下现实的冷酷, 陆游热爱人民生活, 常常亲自深入到劳动人民的生活中, 体验人民生活的疾苦, 满怀同情。他的《楼上醉书》中“三更抚枕忽大叫, 梦中夺得松亭关”, 就是将报国理想寄托于梦境中, 他往往是通过在日常生活中的联想来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感。

2. 探寻自我理想的存在方式

陆游诗歌中深刻的爱国情感也源自于他家庭生活的熏陶以及他所处时代的影响, 诗歌中体现了护国杀敌的英雄气概和宁死报国的献身精神, 无情地讽刺了南宋朝廷的屈服、妥协的投降态度。所以其诗歌中爱国主题体现在探寻自我理想的从存在方式上。陆游的诗歌《秋思》中有一句“壮心自笑何时豁, 梦绕梁州古战场”, 恰恰解释了他将爱国情怀寄托梦境的原因以及宣泄情感的内容。在这类型的诗歌中, 陆游将自己时而想象为一员大将, 一跃而起, 过关斩将; 时而想象自己成为一名军师, 披荆斩棘, 随帝亲征。当他做一幅草书时, 就好像对敌激烈的作战, 故诗中有闻: “酒为旗鼓笔刀槊, 势从天落银河倾”。当他一听见鸿雁的啼鸣, 便会勾起无限的遐想与感慨: “夜闻雁声起太息, 来时应过桑乾责” ( 《冬夜闻雁》) 。陆游这种借梦境幻想抒发的深刻爱国情怀, 在诗歌中也是一种独到的体现, 他的独特情感注入方式实现了人生的超越。

二、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体现在对劳动人民生活的关注上

1. 陆游与劳动人民共同生活数年,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陆游于农村的生活长达三十多年的时光, 中国古代没有一位诗人能与之相比。他的目光几乎都投在了老百姓的身上, 不仅与人民朝夕生活在一起, 而且还深刻了解、忧虑人民的劳苦辛酸。他将自己与人民进行对照, 深深查验自我, 对老百姓倾注了深切的同情与关怀, 看到人民群众的疾苦, 他不顾一切地想办法帮助那些贫困的人民摆脱穷困潦倒的生活, 亲自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迈向光明的大道上。在这一点上充分表现了陆游悲天悯人的伟大爱国主义情怀。在诗歌《农家叹》中表现了广大农民辛勤劳作、善良性格以及残酷的剥削阶级对他们的无情掠夺, 表达出作者对农民大众深受劳苦的莫大关心。陆游还曾为融入到人民生活中而作诗表达情怀, “身杂老农间, 何能避风霜。夜半起饭牛, 北斗垂大荒。”他经历着农民的生活, 亲自扮演纯粹农民的形象, 体验真正农民的生活, 用远离尘世、淡泊名利的方式来贴近人民大众的内心。只有像陆游这样切身的去体会广大农民的艰难困苦, 才能发自内心的对农民的生活报以强烈的同情, 才能有感而发写出感人心扉的诗句。在对广大农民的疾苦的同情与关怀方面, 深深体现了其诗歌中的人文关怀。

2. 陆游与人民感情深厚, 同甘共苦

陆游的诗歌中不乏多篇与人民共命运、同生活的内容, 他为平民百姓送医问药、赠送礼品, 忧人民之忧, 喜人民之喜。以“雨”字为例, 他就写了许多关于人民生活的记载, 有久旱逢甘雨的快乐, 有大雨滂沱的忧虑, 还有雨夜不能寐的慨叹。陆游融入人民生活而且还十分虔诚地为自己身为一名农夫而感到自豪, 为自己能够远离喧嚣的士大夫阶层而感到光荣。他的诗中无比热情的歌颂着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流露着真实淳朴的感情。其诗作主题涉及到的范围也是十分广泛, 草木虫鱼无孔不入, 纷纷被纳入诗中, 正所谓“村村皆画本, 处处有诗材”。

三、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体现在他忧国忧民、心系国家上

陆游所生活的年代是饱经风霜、内忧外患的年代, 由于宋朝统治者的重文轻武, 导致外族的不断侵略, 陆游因此自小从少年时代就饱受流离失所、兵荒马乱的疾苦。但是成年后的陆游也没能摆脱坎坷的命运, 虽然走向仕途, 可也无比艰辛。不过陆游并不委身屈服, 他坚持自己的信念, 励志要成为一名反对投降、决不妥协、坚持抗战的爱国将士。所以他以笔墨代利剑、立场坚定地站在民族大义上, 挺身而出, 不仅不屈不挠地痛斥入侵者的行为, 而且还极力揭穿卖国者的丑恶面目。他坚持身为一名爱国志士该有的雄心壮志和远大抱负, 坚持“雪耻御侮, 收复失地”。其爱国之雄心并不局限于纸上, 他不满足于以口击贼, 而是要亲临战场杀敌, 将爱国情怀化为热血, 为国效力。陆游的诗歌直抒胸臆, 如“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就是《书愤》中情感的直译。但是他如此报国的丹心并没能得到重视, 没有为国效力的机会, 只能借助诗赋抒发自己的压抑和愤慨, 用慷慨激昂的词句吟唱思国的悲怆。

陆游的壮志雄心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但并不影响他对国家的热爱, 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由衷感慨。在他的心中, 爱国家、爱人民、爱山河这三者是一样的, 并且他描绘祖国的山河壮丽的情感与他的爱国情怀密不可分, 如《思故乡》中“千金不须买画图, 听我长歌歌镜湖”, 诗人无比畅怀的感情抒发。还有《柳桥晚眺》中“小浦闻鱼跃, 横林待鹤归。闲云不成雨, 故傍碧山飞”, 陆游借助描写纯美的自然风光来感叹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再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将黄河、五岳群山这样气象雄壮、意境宽阔的祖国山河十分形象生动的展现出来, 饱含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由衷的赞美以及对沦陷区人民由于国家沦陷而艰难生活的真切怀念。

四、结束语

杰出的爱国主义诗人陆游, 他的充满着爱国思想感情的庞大诗篇给宋代的诗坛特别是给那些迂腐顽化、萎靡不振的南宋封建王朝带来了激情澎湃的战斗气息。但是, 诗人出身在一个封建官僚的家庭, 避免不了存在着许多时代性的、阶级性的局限。诗人虽然与人民共同生活数年, 接近人民, 并且体会到了他们的痛苦和希望, 但他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 还不能把自己的命运与人民紧密结合起来, 所以他的爱国情怀与抱负只是寄托希望在封建王朝最高统治者的想法和决策上面, 还要依靠统治者的重用才能建立自己为国奉献的伟大事业。他还把对抗外敌、舍命救国的志愿常与个人的功名成就紧紧纠缠在一起。于是, 当他一旦遭到了最高统治者的厌弃和打击时, 便会顿感失去力量与支持, 而产生一种孤独、空虚、悲观的思想感情。遂他时而面对现实的残酷采取逃避的态度, 时而以“狂放”“旷达”“不羁”的性格从精神上将自己麻醉。所以在他的诸多诗篇中有不少消沉、感伤的情绪融入其中, 有时甚至在他写得那些慷慨淋漓的诗中也避免不了夹杂一些消极的情绪。难能可贵的是, 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直至终寝时候, 还写了一首感人至深的《示儿》: “死去原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毋忘告乃翁。”可见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情怀是多么的深厚和挚烈。

陆游的诗歌以南宋现实残酷的环境为背景, 广泛真切地反映了南宋前期的社会黑暗, 跳动着这一封建时代的脉搏。他的诗歌内容显得颇为丰富、有力, 所涵盖的层面涉及了当时社会的各个生活方面。陆游诗歌中所洋溢的炽热的爱国情怀, 风格多种多样、气壮语豪, 感情真挚、激昂、慷慨, 从诗歌的本质特征来说, 是无比自然地表现出了一种独特的人文精神。它就像一泓清灵却看不见底的深泉, 一旦激发, 却具有震人心弦、贯穿人心的巨大艺术力量。后人对其诗歌中爱国情怀的深入研究和宣传, 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精神, 是极其必要而有深远意义的。

摘要:通过对陆游诗歌作品中所表现出的爱国主义情怀的分析, 具体论述了他诗歌中的爱国主题对后人发展爱国主义精神与崇高理想的深远影响和强烈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陆游,爱国主义,诗歌主题

参考文献

[1]游国恩.中国古代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0.

[2]严修.陆游诗集导读[M].成都:巴蜀书社, 2009.

[3]游国恩, 李易选.陆游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

[4]钱钟书.唐宋诗集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

陆游的爱国情怀 篇3

陆游出身于一个爱国家庭,父亲陆宰,有坚定的民族立场,常常谈论国难国耻以至痛哭流泪,饭都吃不下。由于家庭的关系,陆游从小接触的都是爱国人士,他的老师也都是有骨气的人。陆游又从小饱受战乱的苦难,他出生的第二年就碰上靖康之变,跟随家人颠沛流离,他在国难中诞生、成长直至逝世。这样的家世,这样的经历,促使他产生“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英雄志愿。本诗系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62岁,这分明是时不我待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诗的开头两句回忆过去,那时的诗人,遥望被金人占领的北方,满腔愤慨,气势如山,可望一举收复失地,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既是叙事,也是写景。这一联概括了南宋抗金斗争中两次让宋人引以自豪的“大捷”,字句里充满了战斗的豪情。其中的冬雪与秋风、水兵的楼船与陆军的铁马、东南的瓜洲渡与西北的大散关,对仗工整,且只用几个名词排列,句式别致。可叹诗人空有一腔爱国热情,空有一身本领,可朝廷并不给他施展抱负的机会,只能任由时光流逝,年岁渐长。尾联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出师表》)“北定中原,兴复汉室”(《出师表》)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这首诗的颈联与尾联,都用典明志。“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出师一表”出自《三国志》。

写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传达的依然是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当时诗人已近古稀之年,僵卧孤村,诗人心中所想,仍是“为国戍轮台”,建功立业,收复失地。

这种爱国情感,一直延续到了诗人那篇千古流传的临终绝笔《示儿》。

[思考]

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剑门道中遇微雨①

陆 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②,远游无处不消魂③。

此身合是诗人未④?细雨骑驴入剑门。

[注释]

①此诗作于乾道八年( 1172)十一月。正当诗人意气风发地要协助王炎收复长安、大展宏图的时候,王炎突然被调回临安,陆游也被改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这首诗即写于诗人由陕入蜀的途中。剑门,山名,在今四川剑阁东北,古去成都必经之地。 ②[征尘]旅途中沾上的灰尘。 ③[消魂]黯然伤情而不能自已。 ④[ “此身”句]我这辈子大概注定了应该只能做一个诗人吧?合是,应该是;未,否。

1.读“衣上征尘杂酒痕”这句诗,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一位诗人形象?请体会这句诗所传达出的诗人的心情。

2.诗歌鉴赏需要知人论世,请结合陆游其人及其生活的时代,分析“此身合是诗人未”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表达爱国情怀的诗句 篇4

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乌江》)

3、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4、出世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陆游

5、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陆游

6、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唐.杜牧《泊秦淮》

7、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战国.楚.屈原《离骚》

8、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

9、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题临安邸》———(林升)

10、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战国.楚.屈原《国殇》

11、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宋.郑思肖《二砺》

12、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战国策》)

13、“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秋瑾

14、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狱中题壁》)

15、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辛弃疾

1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17、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18、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19、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辛弃疾)

20、“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辛弃疾《鹧鸪天》

21、“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杨济翁

22、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己亥杂诗》)

23、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唐.戴叔伦《塞上曲二首》

24、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宋.陆游《示儿》

25、粉身碎骨寻常事,但愿牺牲报国家。(秋瑾《失题》)

26、楚虽三户能抗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宋.陆游《金错刀行》

27、“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陆游《陇头水》)

28、寸寸山河寸寸金———清.黄遵宪《赠梁任父母同年》

29、烈士不怕死,所死在忠贞。(柳宗元《韦道安》)

30、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宋.文天祥《扬子江》

31、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徐锡麟《出塞》)

32、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3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34、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步出夏门行》)

35、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李百药《元景安传》)

36、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37、“十年之功,毁于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岳飞

38、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关山月》陆游

39、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关山月》陆游

40、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南乡子》(辛弃疾)

41、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宋.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42、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满江红》(岳飞)

43、一寸丹心为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于谦《立春日感怀》

4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文天祥)

45、“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岳飞

46、位卑未敢忘忧国———宋.陆游《病起书怀》

47、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读陆放翁集四首》(梁启超)

48、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金错刀行》陆游

49、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丘迟《与陈伯之书》)

50、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游《病起书怀》)

51、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52、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金错刀行》陆游

53、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54、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55、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同上)

56、读书本意在元元———宋.陆游《读书》

57、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辛弃疾)

58、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辛弃疾

59、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60、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愤》(陆游)

61、“归来报明主,恢复旧神州。”岳飞

62、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辛弃疾

63、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爱国情怀的诗句古诗 篇5

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陆游

“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陆游《陇头水》)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宋·陆游《病起书怀》)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破阵子(辛弃疾)

“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 杨济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战国策》)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曹操《步出夏门行》)

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南朝·丘迟《与陈伯之书》)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唐·李百药《元景安传》)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王昌龄《从军行》)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词》)

烈士不怕死,所死在忠贞。(唐·柳宗元《韦道安》)

一寸丹心为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明·于谦《立春日感怀》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爱国情怀的古诗句 篇6

2、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陆游

3、今夕会,万里故乡情。——杜甫

4、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谭嗣同

5、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6、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岳飞

7、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岳飞

8、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渐泪,恨别鸟惊心。——杜甫

9、有谁知?鬓残,心未死。——陆游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文天祥

11、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杜审言

12、时今夕会,万里故乡情。——杜甫

13、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14、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15、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16、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霍去病

17、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陆游

18、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

19、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李白

20、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21、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2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我以我血荐轩辕。

浅谈李清照诗中的爱国情怀 篇7

李清照少女时期所作的《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便是她所写政治诗的最初成就。在这两首诗中, 对于大唐的兴衰之由, 她公正地归结为朝政腐败、奸佞得志。第一首诗中她首先指出唐玄宗晚年的荒淫腐朽是导致安史之乱的主要原因。“五十年功如电扫”, 高度概括了李隆基盛极而衰的一生。诗作接着又指出战乱的平定固然是由于郭子仪, 李光弼的战功, 但人心的向背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第二首则侧重于批判唐肃宗信任张后和宦官李辅国, 致使玄宗父子之间更增猜忌和隔阂, 而忠于玄宗的高力士也遭流放。诗中指出, “西蜀万里尚能返, 南内一闭何时开”。战乱可以平息, 流亡者可以回来, 但若为外戚宦官所左右, 君臣父子也难免兵戈相见, 对人民的祸患就更不用说了。两诗的结句分别指出一国之君一不可荒淫腐化, 二不能宠信宦官小人, 并以此来作为对宋朝统治者的鉴戒。当时宋徽宗宠信奸臣蔡京、童贯, 追求享受, 不问政事, 群臣又互相排挤, 新旧党争激烈, 李清照耳闻目睹这种种事实, 预感到民族危亡的风雨即将到来, 于是以借古讽今之笔赋写了此诗, 向徽宗提出劝谏——“夏商有鉴当深戒, 简策汗青今俱在”, 同时热情歌颂了历史上的忠臣良将, 表达了女诗人高度的政治洞察力和对国家的关切。

十八岁那年, 李清照与赵明诚喜结良缘。赵、李二家虽有亲姻关系, 政治上却分属“新”、“旧”两党。明诚父赵挺之是个政治投机家, 后来位居宰相, 李清照对他的舞权弄势非常反感, 故而化用杜甫诗句“炙手可热心可寒”加以讥讽, 表现了她正直、纯洁,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南渡以后, 随着金兵的入侵, 李清照从一个社会上层的贵妇人沦为民间嫠妇。国破家亡夫死的惨祸, 颠沛流离的流亡生活, 再加上目睹了祖国山河的破碎和广大人民悲惨的命运, 更是加深了她对异族入侵者的仇恨和对腐朽统治者的愤慨, 此时的李清照, 已将自己与祖国的命运紧紧地牵系在了一起, 这就使得她后期作品中的爱国情怀较之早期更为强烈。

李清照后期的词作中虽然不乏爱国主义思想, 但她的爱国情怀表现得最为强烈、最为明显的, 还是在她的诗作之中。如她那首脍炙人口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短短四句, 句句掷地有声, 热情歌颂了宁死不肯过江东的项羽, 赞美他是“人杰”、“鬼雄”, 用托古喻今的手法, 有力地揭露和抨击了在中原沦陷、山河破碎和国难当头的形势下偏安江南的统治者, 同时也表现了对在水深火热中仍坚持抗金的将士及中原人民的怀念与敬仰。靖康之变后, 金人先后扶持了伪楚、伪齐两个傀儡政权来对付抗金武装和广大人民, 针对于此, 李清照写下了《咏史》一诗:“两汉本继绍, 新室如赘疣。所以嵇中散, 于死薄殷周。”这首五言绝句, 以古喻今, 言简意赅。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出李清照的确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和强烈的爱国情怀的作家。她诗中所表现的对社会时事的干预和对重大政治问题的深切关注, 都充满了爱国主义精神。李清照的一生, 尽管遭到时代风雨的无情摧残, 尝尽了人间甘苦, 但她始终未向命运屈服, 她把自己强烈而又深沉的爱国情怀, 通过手中的笔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谱写了一曲曲爱国篇章!

任庆玲, 河北沧州艺术高中教师。

摘要:李清照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女词人, 更是一位具有爱国情怀的女作家。李清照的词中有婉约柔细的一面, 而她的诗作之中则更多地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情怀。李清照诗中所表现的爱国情怀, 与其家庭环境和特殊经历是分不开的。

爱国情怀的诗句有哪些 篇8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

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南乡子》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

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夏日绝句》

归来报名主,恢复旧神州《送紫岩张先生北伐》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题林安邸》

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读陆放翁集》

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易水歌》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元景安传》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滕王阁序》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凉州词》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南园》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左迁之蓝关》

锦绣河山收拾好,万民尽作主人翁《记南征诸将》

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白马篇》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日知录·正始》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秋夜将晓出》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赴戍登程口》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就义诗》

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过若松町》

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立春日感怀》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夜泊水村》

位卑未敢忘忧国《病起书怀》

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示儿》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诉衷情》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愤·其一》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关山月》

抒发爱国情怀的名诗句 篇9

2. 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郑畋《马嵬坡》

3. 天时地利与人和。——刘过《西江月·堂上谋臣尊俎》

4.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屈原《国殇》

5.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屈原《国殇》

6.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梁启超《读陆放翁集》

7. 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张祜《集灵台·其二》

8. 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

9.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0.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1.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李煜《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12.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咏史二首·其二》

13. 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张养浩《山坡羊·骊山怀古》

14.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

15. 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张昪《离亭燕·一带江山如画》

16.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17.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刘禹锡《金陵五题·石头城》

18. 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岳飞《满江红·写怀》

19.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

近代国货运动中的爱国主义情怀 篇10

一、鸦片战争与“洋货”的入侵

长期以来, 由于交通、经济等条件的限制, 外来货物进入中国的数量和品种都是十分有限的。直至19世纪, 外国货才开始大量进入中国, 此时“洋货”一词也开始被大量运用。在此之前, 中国的典籍中多用“异物”、“奇物”、“夷物”等来指称外国货。据《史记》记载, 虞舜时代“……四海之内, 咸戴帝舜之功。于是禹乃兴九招之乐, 致异物。”[1]34《汉书》中同样记载了“殊方异物, 四面而至”[2]4343。由此可知, 外国货很早以前就进入了中国社会, 只是在当时天朝人的眼中, 仅仅关注外国货的奇异特点, 对其经济贸易往来方面的作用始终比较忽视。最重要的一点是, 外国货在中国封建社会一直以“贡品”的形式出现, 仅供皇室等特权阶级使用。官方为制造“朝贡神话”煞费苦心, 无论来者多少, 贡品厚薄, 都能得到朝廷的隆重接待, 无不乘兴而来, 满意而归, 为图“朝贡神话”的虚名破费国家巨额财富。不仅如此, 连民间的商贸关系也要戴上一顶“朝贡”的帽子。《明史》记载:“明初, 东有马市, 西有茶市, 皆以驭边省戍守费。海外诸国入贡, 许载方物与中国贸易。因设市舶司, 置提举官以领之……”“市舶职司进贡方物, 其泛海客商及风泊番船, 理不当预……”[3]1980由此可见, 当时的边境贸易获利丰厚, 本来只是名正言顺的贸易往来, 但为编造一个“朝贡神话”, 正常的贸易关系被冠上了“入贡”的名义。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很长时间内, “洋货”进入中国的贸易本质被官方的“朝贡神话”所遮蔽。

如果东西方以互不干扰的方式各自发展, “洋货”对普通百姓的生活影响甚微, 这种被冠以贡品的洋货贸易或许可以延续一段时间。然而, 19世纪以后的现状是, 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踏步地朝着现代国家快步前进, 工业的进步使商品市场变得异常重要, 每个国家无不渴望扩大海外市场, “资本家阶级已经不仅要求掠夺现成的财富, 而且要求开辟世界上一切国家为它的市场。”[4]89中国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 其贸易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 由于我们的经济是自给自足的, 基本上用不着外国货, 所以直至19世纪中叶, 我们的国际贸易总有很大的出超。我们对国际贸易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 清政府包括普通民众认识不到对外贸易的重要性, 反而认为西方国家一定需要中国的大黄、茶等产品。与其说是我们卖大黄、茶等产品给西方国家, 是进行经济贸易, 不如说是一种恩赐。当时的天朝人有着一种无知的自大。

西方发达国家一直希望打开中国市场, 为洋货寻找平等贸易的地位。因为中国的强大, 他们首先希望寻找一种合法的途径进行合作。清乾隆时期, 英国政府派遣马戛尔尼 (George Macartney) 来华, 携带精心准备的礼物, 请求协调通商等外交事宜。这次交涉因马戛尔尼不肯向乾隆下跪叩头而失败了。当西方人开始意识到和平的方式解决不了贸易平等问题时, 鸦片战争的爆发只是时间问题了。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自给自足的经济体制, 一系列不平等的经济条约使“洋货”变成“洋祸”, 整个中国被迫纳入世界市场, 成为商品倾销国, 洋货的进入就不再是清政府能够控制的事情。从此以后, “洋货”在某种程度上与现代化进程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二、国货与洋货之争

为夺回利权, 中国与列强进行了多次战争, 每次战争的结果都是列强在中国获得更多经济、政治方面的特权, 使“洋货”在中国市场更加泛滥成灾。以第一大通商城市上海洋针进口量为例, 1867年是21百万枚, 两年后激增为89百万枚, 又过了五年, 到1874年更增至133百万枚, 短短七年间, 就增加了约6倍[5]5。毫无疑问, 洋针的流行源于其物美价廉, 极大地便利了普通家庭妇女。而传统的土针都是手工制作的, 制针工匠把铁丝磨细、截段、锉尖, 再一个个钻针眼, 这样的土针针杆粗, 针尖钝, 而且极易磨损。国人理智上都知道“洋货”只是来自外国的商品, 并且与产自本国的土货相比, 它显得时髦且实用。但问题的关键之处在于, “洋货”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最主要的经济手段, 因此抵制“洋货”在中国近现代被当成一种爱国方式。在历次战争中, 腐朽的清朝政府都不能战胜列强, 与西方进行武力抗衡是自取其辱, 所以生产“国货”对抗“洋货”就成为一件现实可行的事情。1900年以后, 在民族工商业兴起的同时, 民族意识普遍觉醒, 支持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成为社会上下的共识。因而一些文化人士为了与西洋人所产的“洋货”进行区别, 将民族企业制造的机制品称为“国货”。无数国人自发地将对洋货的仇恨转化为对洋货的抵制, 几乎每一次民族矛盾的激化都会爆发大规模的抵制“洋货”活动, 它们被看作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 成为战败国人民心理补偿的一种重要方式。洋货与国货由于生产者不同, 直观地代表着民族工业和外国工业, 被当成一种政治倾向的标志, 这种认识就像一根链条贯穿了整个近现代。自1905年爆发第一次抵制美货的运动以来, 1915年为反对北洋政府承认日本提出的21条不平等条约引起的抵制日货斗争, 五四运动期间的抵制日货斗争。其后抵制洋货的斗争也日益频繁:1925年“五卅”运动期间爆发了抵制日货、英货的斗争;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爆发了抵制日货的斗争;1932年“一·二八”淞沪战争以后爆发了抵制日货的斗争等。

从晚清到现代的诸多文学文本中随处可见仇恨“洋货”的情绪。如在晚清小说《海上繁华梦》有一段描写“洋货”的情节, 方端人无意中看见杜少牧里面穿了件外国汗衫, 立刻发话道:“……好好的一个中国人, 为什么要着这样不成器的东西?”现代小说《春蚕》中的老通宝是一个痛恨“洋货”的小生产者, 他家道的衰落与洋货的泛滥密不可分, “看到自从镇上有了洋纱, 洋布, 洋油这一类洋货, 而且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 他自己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 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他父亲留下来的一份家产就这么变小, 变做没有, 而且现在负了债。”亲身的经历让老通宝对“洋货”产生了本能的憎恨和厌恶。由于“洋货”是中国战败后不得不接受的负产品, 全面冲击着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体制, 造成无数手工业者的破产, 当时国人对“洋货”有一种本能的排斥和仇恨。

三、时尚的洋货

随着通商口岸的增加, 洋货的市场进一步扩大, 逐步进入普通人们的日常生活, 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中国人的生活状况, 这是农业时代简陋的物质生活无法想象的。郑观应在19世纪90年代初写的《商战》中, 历数当时常见的日用洋货, 涉及食物、用品、玩好等57种。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 洋货使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更便捷、舒适和美观, 在某种程度上推动着古老中国缓慢地向前行进, 帮助中国在器物层面上完成了现代转型。但在爱国情怀的作用下, 消费洋货带上了政治道德的负面色彩。如果一个中国人要表示“洋货”对中国社会产生的进步意义要远远超过其“压迫”中国带来的负面影响, 哪怕这是真相, 但此话一说出口就会受到接踵而至的声讨。

但我们不难发现, 近代以来, 社会现实生活中充斥着各色各样的洋货, 成为普通人日常生活中须臾不可离的必需品。即使是京城那些思想保守的官场中人, 居家生活也已经不能再摒绝洋货。普通人都有趋乐避苦的本能, 洋货将一种物质享乐主义普世化, 从物质层面改变了中国人。所以, 尽管社会舆论呼吁使用国货, 对“洋货”深恶痛绝, 但这一切对普通人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在这个过程中, 正是来自西方的商品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它没有大炮那么可怕, 但比大炮更有力量, 它不像思想那么感染人心, 但却比思想更广泛地走到每一个人的生活里去。”[6]231人们也不再遵循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的自然经济生活规律, 开始了“摩登”时代的生活。“洋货”也被贴上了时尚的标签, 成为现代社会人人追逐的消费对象, 形成争用洋货、以洋货为时尚的消费风气。洋货轻易地使人们释放着人性深处潜藏的对享乐的渴望, 当人们亲自体验了火车、轮船带来的方便快捷、洋布的细腻和花色的繁多等之后, 便坦然地享受洋货带来的生活乐趣。

参考文献

[1] (汉) 司马迁.五帝本纪.史记[M].卷一.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1.

[2] (汉) 班固撰, (唐) 颜师古注.汉书[M].传第六十六下, 中华书局, 1962.

[3] (清) 张廷玉等撰.明史·食货五[M].志第五十一, 卷八十一, 中华书局, 1974.

[4]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1842-1949) [M].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3.

[5]上海百货公司、上海社科经济所等编著.上海近代百货商业史[M].1988年.

陆游有哪些爱国诗句 篇11

1、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愤》

2、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爱国名句

3、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

4、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出师》

5、位卑未敢忘忧国。《病起书怀》

6、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7、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8、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著名华侨企业家黄奕住的爱国情怀 篇12

一、黄奕住的生平及其爱国情怀

1. 家境贫寒,从最初的理发匠到后来的大银行家。

他自幼家境贫寒,从小便辍学在家,生活异常艰辛。他的父亲通过租种六亩田地养活家庭,母亲为人纺纱织布。虽然其家境贫寒,但在黄奕住五六岁时还是被送入私塾学习,随着三个弟弟及二个妹妹的出生,本来就贫寒的家庭使得其更无法继续读书,只能辍学回家种田,一家人辛勤劳作,在缴纳田租后几乎没有什么剩余,生活还是非常的艰辛。幸运的是,黄奕住的伯父会剃头,他年龄稍大时便跟随伯父学习理发手艺,以微薄的收入添补家计。二年后,黄奕住便成为一个独立的理发匠,每天挑着担子四处在乡村为人服务。在闽南地区,黄奕住所从事的剃头行业属于底层,在其理发时就从人们的言谈中得知南洋有着很多发财的机会,他便决定只身前往南洋谋生。19世纪末,黄奕住携带父母变卖祖产得到的三十个银圆及理发工具来到新加坡,并成为当地有名的“剃头住”,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黄奕住辗转到印尼棉兰市,并最终移居在爪哇的三宝垄市。在当地,由于语言的不通及没有乡亲店的“弄帮”,刚开始生活还是有些窘迫。没多久,由于得到同乡的帮助,他便在街头摆了一个理发的摊点,专门为华工理发。[1]21

在给别人剃头的过程中,黄奕住逐渐接触到当地的底层百姓并学会了当地的语言,与各行各业的人员建立了联系。在老板魏佳寿的支持下,黄奕住将自己的理发工具丢进大海,发誓要重新开始,从其二十多岁起便开始肩挑小贩的行业。每天他都肩挑着各种日杂及食品走在街上,并根据当地乡民生活水平不高的状况,在经营上采取了薄利多销的策略,逐步取得了当地乡民的信任,使得其买卖有了进一步发展。当时,他在三宝垄花旗银行附近租下一个固定摊位,生意逐渐兴盛起来。19世纪末爪哇地方的甘蔗种植业有了较大发展,并逐渐成为当时主要的糖业销售的中心。黄奕住便开始专门做糖业生意,他以比较低的价格向中小榨糖者收购并转售至世界各地,获得了巨大的利润。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欧洲食品奇缺,糖果价格迅速上升,黄奕住抓住机遇将库存的蔗糖销售一空,获得了空前的暴利。业成归国后,黄奕住逐渐认识到银行的重要作用,并最终成为一代银行家。

2. 热心兴办学校,为国家培育人才。

回国后,黄奕住便在南安县创办斗南学校,并创建师范班,培育教师人才。同时,他也主动捐献图书,一般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图书,除了学校课本外,每种都要订购一册,前后一共支付有三万多银圆。为了更好地培训师资,他不惜重金聘请江浙一带著名的教师充当教员,当时学校的学生多来自于农村贫困家庭,学校便给予膳食、住宿及教材方面的优惠,小学生一律不收取任何费用,远道而来的同学都可以吃到免费供应的饭食。当时的师范班迁移至泉州小开元寺,并继续扩大规模,而由于当时地方势力的骚扰,最终使得扩建计划没有付诸实施,连师范班也被迫停办。二十年代,黄奕住还在鼓浪屿创办女子中学,并附设有小学。抗日战争爆发后,厦门沦陷,由于日军实行奴化政策,使得女子中学被迫停办。同时,对于新加坡创办的爱国学校、厦门大学、岭南大学等,黄奕住也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兴建厦门同文书院,他一个人捐助一座教学楼,并被命名为奕住楼。1928年初,黄奕住还向厦门大学捐助图书、设备费用三万元,对此,厦门大学刻有碑文:“奕住君,慷慨相助有益图书,其谊可著。”[2]51

3. 爱国爱乡,积极发展慈善事业,有着高尚的民族气节。

黄奕住非常关注祖国的文物保护及慈善事业。当时泉州开元寺有着闻名中外的文物古迹,由于长年失修,损失殆尽,当时的寺僧及地方人士积极倡导返修,黄奕住便捐资一万多元独修东塔,同时还修筑泉州的顺济桥。二十年代,华北旱灾,黄奕住慷慨捐资三万元,在福州发生水灾时,他又积极捐助以体恤灾民,“毕生对四方之慈善事业劝募者,乐为之应,不胜枚举”。“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沦陷,淞沪会战失败,黄奕住在菲律宾积极倡导航空救国,便慷慨捐款五万金,购买飞机以馈赠国民党军队。“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正式进入全面抗日战争时期,同年十月日军占领金门,当时的厦门局势紧张,便有人劝他加入外国国籍,以保护自身生命财产的安全。黄奕住听后愤怒地说道:“身为中国人,我决不能加入外国籍。吾无意时髦,共赴国难,何惧之有?岳飞‘满江红’墨舞心声,千古流芳。”[3]109当时,他所担心的是万一战火燃烧到厦门,日兴银庄怕耽误了存户,恐怕损害了自己平生的信誉。他目睹了日机、战舰袭击厦门,而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又不作为。同时,当时的鼓浪屿范围很小,熟人又多,要想避开敌人耳目非常困难。所以,他只好逃避至上海,蛰居居所,谢绝接见。黄奕住的这些活动都体现其高尚的民族气节。晚年的黄奕住每闻时事便郁郁寡欢,“谓天不相中国,降此鞠凶,并呼其子告之:吾爱国爱乡之心不后于人,一入国门便思涓埃之报,卒未酬所志”。1945年六月,在黄奕住临终之际,他还告诫自己的子孙要继承父亲的遗志,报效祖国。纵观黄奕住的一生,他是非常爱国的,并真切希望中国能进一步强大,同时他还是爱国华侨的杰出代表之一。

二、黄奕住的实业救国实践及重要成就

1. 创办银行以图实业救国。

黄奕住在南洋生活期间,深受资本主义金融企业的影响,在其从国外携巨资投资国家建设时,便考察了中国当时的银行投资情况,决定在国内创办银行以达到其实业救国的目的。1919年初,黄奕住借为母亲庆生的机会,着手筹划创办金融企业,同年年底他便奔赴菲律宾的马尼拉,为当地华侨资产多为外国银行操控感到痛心,所以他便在中华总商会中召集华侨领导李清泉商讨创建中兴银行事宜,拟筹资五百万菲币,该银行建立之初实际资本只有二百多万元。在短短一年之内,其营业额便由起初的二百多万增至五百多万。他认为厦门与港粤毗邻,投资实业非常有希望,所以他便精心策划在厦门创办日兴银行,与南洋群岛交相呼应,其资金之巨大为厦门各银庄之首。由此,黄奕住在海外经营的企业便被称作“日兴行”,这块招牌在当时的华侨社会有着广泛的声誉。所以,在厦门的日兴银行开办后,南洋各地的华侨都非常信赖,纷纷将其国外的闲置资产寄回至厦门储存,以备日后兴建事业备用。例如,当时的印尼华侨李碧书便曾寄回四十多万大洋。1920年,黄奕住还专程前往上海与当时的金融巨鳄胡俊共同商讨创办银行,最终中南银行注资二千万元,黄奕住拥有百分之八十的股份,这是当时华侨创办的最大企业。中南银行创办以来,先后投资各项事业,如上海的新宇纺织公司、天津永利化学工业公司等,这些企业的投资与创建一定程度上推动着民族工业的兴起,对社会经济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2. 兴办交通设施,发展闽南经济。

19世纪30年代,闽粤著名侨区市政建设发展迅速,吸引了众多的爱国华侨回国投资实业,并进一步促进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然而,市场经济的繁荣、运输量的增加迫切需要交通事业的跟进。所以,黄奕住为了发展闽南经济,开始大力兴办交通事业。他首先兴办水陆联运,注重发展城乡贸易。当时的厦门是一个山林较多的岛屿,鲁迅曾执教厦门大学时提到:“那街道真不错,其实是围绕人家的墙檐走,无所谓路名。”正是如此,对发展商业及货物的流通带来了很大的阻碍,到这里的游客、商人等就得乘坐帆船过海,如果遇到恶劣天气便会带来更大的安全隐患。为此,黄奕住积极筹建船务公司,修建晋江县东石码头,并购置多艘汽船,游走于厦门、安海、集美等地,同时他还开拓了通往五通、何山的公路,实现了水陆上的联合运输。当时的各私营及官办汽车公司都愿意与黄奕住创办的汽车公司联合,对闽南地区的商业流通及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另外,黄奕住还修建漳龙铁路,开采龙岩煤矿等,随着当地民族工业的发展,为当地人们的生活补充了源源不断的“粮食”。当时的龙岩有着数量众多的无烟煤,就是因为交通堵塞使得其无法向外运输,当时的漳厦铁路只有三十公里,到厦门还有近四公里的路程,只有延长漳厦铁路才能真正解决煤炭的运输问题。黄奕住修建的漳龙铁路真正为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真正走上了实业救国的道路。

摘要:黄奕住是近代中国著名的爱国华侨企业家,他积极兴办企业,提倡实业救国,发展民族经济。同时,他还热心教育事业,捐巨资兴办学校及师范班,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同时,他爱国爱乡,积极发展慈善事业,有着高尚的爱国情怀。

关键词:华侨企业家,黄奕住,银行家,爱国情怀

参考文献

[1]吴金藻.爱国华侨企业家黄奕住[J].厦门文史资料,2002.

[2]沈凌.华侨黄奕住的爱国思想及其业绩[J].华侨史话,2005(3).

上一篇:宝钢技术创新战略分析下一篇:网店货源一件代发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