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的由来是什么

2024-08-31

中元节的由来是什么(共13篇)

中元节的由来是什么 篇1

17—18世纪的欧洲正处于启蒙运动中。1687年, 法国诗人佩罗 (Charles Perrault) 在其作品《路易十四的时代》中断言今人并不比古希腊罗马的作家逊色, 并由此在欧洲文学理论界引发了那场著名的“古今之争”, 其核心问题直指诗歌。在德国, 则表现为高特学特派的新古典主义与瑞士派浪漫主义 (主要代表人物为波特默和布莱丁格) 的论争。鲍桑葵在其《美学史》中说:“据说, 《拉奥孔》主要就是针对瑞士派而发的, 正像德的角度去解释古希腊造型艺术是所谓的造型艺术的形式美这一法则。为此, 莱辛在书中通过对古希腊史诗中的拉奥孔所表达的情感进行解读, 来阐述自己的美学思想。莱辛赞同“诗画异理论”, 据说, 早在公元前一世纪迪昂就指出:诗的领域比绘画要广阔得多。莱辛从诗与画各自媒介的性质中推出两者的区别。在这样做时, 莱辛无疑成了近代美学真正道路的开拓者。

鲍桑葵给予莱辛很高的评价:“我们必须一劳永逸地指出, 不仅从他的成绩来看, 而且从他的风格和方法来看, 他都比前人进了一步。的确, 有人说他是一个富于理解力的人———从唯心主义的哲学赋予理解力一词的技术意义上来说。这就是说, 他是一个充满尖锐对比的人。这类对比的对立面是不能彼此解释的, 只能当做是终极的对立面。不过, 首先, 我们必须记住, 我们现在所谈的是美学的资料, 而关于明确的经验性的对立面的清楚叙述, 在一批资料中并没有什么不好。其次, 理解力和理性的真正区别当然是程度上的区别, 而不是种类上的区别。我们不断地指出过, 这种对比是加在这个时代的人们头上的, 尝试把事情归结为原则, 这在什么时候都是调和和统一的开始, 而这种种尝试确实莱辛的特色。因此, 他的风格表现了富于理解力的人的最好的才华。”

莱辛在其作品《拉奥孔》中阐述了自己对于美与丑的定义。

美是什么, 又是如何产生的?这一问题困扰着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大思想家。莱辛对此并没有作直接、正面的回答, 而是在《拉奥孔》的前言中描述了三种人, 一种是艺术爱好者, 第二种是哲学家, 第三种则是艺术批评家。从其中哲学家的观点, 我们会看到莱辛自己的一些思考:

另外一个人要设法深入窥探这种快感的内在本质, 发见到在画和诗里, 这种快感都来自同一个源泉。美这个概念本来是先从有形体的对象的来的, 却具有一些普遍的规律, 而这些规律可以运用到许多不同的东西上去, 可以运用到形状上去, 也可以运用到行为和思想上去。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首先, 美可以激起人的快感, 而问题是这快感的源泉在哪里?其次, 美的概念之所以会产生, 在于客观上存在着“具有一些普遍规律”的“有形体的对象”。再次, 美的事物, 是美德普遍规律分别运用到事物的形状或行为和思想的结果。

由于莱辛坚持美的概念产生于客观对象之中, 作为物体美也产生于客观对象中。他说:“我关于一般物体对象所说的话, 如果应用到美的物体对象上去, 就更有效。物体美源于杂多部分的和谐效果, 而这些部分是可以一眼就看遍的。”物体美源于杂多部分的和谐效果, 这是古希腊以来古典主义的传统看法。“寓杂多于统一”, 就见出形体美。形体丑则是“不完美”, 只是杂多, 没有统一, 没有和谐。

接着莱辛讲到人的美丑, 认为最高的物体美就是人体, 就是有充分发展的自由人的形体美。因此造型艺术并不是去追求“寓意”, 不是去表现冷冰冰的抽象的美的理念, 而是去再现物质世界的美, 去“模仿美的物体”。他反对温克尔曼对“拉奥孔”雕像所作的解释, 认为英雄不是超人, 仍然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他们与普通人一样, 有时会因极端痛苦而哀痛号叫, 情感冲动这都无损于英雄的伟大, 也并不违背艺术理想。也就是说, 要让情感自然地流露, 而不是矫情造作。

莱辛同样对与美相关的丑作了探讨和研究, 他认为美与丑的概念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

关于美, 每人都可以形成自己特有的理想, 这和最高的真正理想多少有些距离。诗人要从这种理想中所提出的一些个别特征也是如此, 它们不可能对一切读者都产生同样效果, 而他却要对一切读者一起同样的概念。所以他能让每个人的想象有自由发挥的余地, 而满足于让人从效果上去判断主要原因的威力。

关于丑的概念, 人们却比较一致。通过分解丑的组成部分, 丑所赢得的却多于它所丧失的。

从上面两段话可以看出, 在莱辛看来, 丑的概念可以从对象本身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不和谐、不完美、不完善而直接被人一眼看出。相对来说, 丑的概念要比美的概念简单、直观多了。相对于形体美的形体丑, 莱辛认为:“看起来不顺眼, 违反物品们对秩序与和谐的爱好, 所以不管我们看到这种丑时它所属的对象是否实在, 它都会引起厌恶。”美感的愉悦和丑感的厌恶, 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另外, 莱辛也对丑的心理效果作了分析。他认为, 诗人在他的作品中, “可以利用丑作为一种组成因素, 去产生和加强某种混合的情感”, “这种混合的情感就是可笑性和可饰性所伴随的情感”。丑以它的不完善来对比、反衬作为完善的美, 可以造成可笑性的混合情感。比如尊严和礼仪的表象和可嫌厌的东西形成反衬, 就会变成可笑。

莱辛的美丑观在德国启蒙运动中很有典型意义, 既不同于高特雪特崇拜的法国新古典主义的义法和理性, 又不同于温克尔曼提倡的静穆精神。他更多的是从狄德罗、博克那里吸取营养、面向现实的。鲍桑葵评价道:“在莱辛和温克尔曼以前, 我们笼罩在传统和空洞公式的重雾中。经过他们的努力, 我们就走上了把各个时代联结在一起的光明的人烟稠密的人生康庄大道。”莱辛论美与丑是在这样一种自觉的方法论意识流贯中进行的。无论是形体美、美的心理效果, 还是形体丑、丑的心理效果, 他都以具体的现象或事例作为论说的材料支撑。既不乏严密的学理论证, 又处处充满着现实气息和人文关怀。为西方此后的美学研究和文艺评论写作 (如尼采等人) 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范式。歌德说:“这部著作把我们从一种可怜的观看的领域里引到思想自由的原野。”对后世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鲍桑葵著.张今译.美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

[2]吉尔伯特, 库恩.美学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9.

中元节的由来与民俗 篇2

一、中元节的由来

民间相传,每年农历七月一日阎王大开地狱之门,让那些中年禁锢在地狱的鬼魂获得短期的自由,游荡人间享受血食,所以七月十五这一天衍生出多种祭祀忆祖的习俗。农历七月十五,既是佛教盂兰盆节,又是道家中元节,更是民间鬼节,僧、道、俗三流合一。佛经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据说释迦牟尼有个叫目莲的弟子,其母青提夫人虽然年轻貌美却口舌尖刻,为人吝啬刻薄,无端仇视僧人,死后被打入恶鬼行列饱受折磨。目莲为救其母,遵照佛祖的指示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敬设盛大的盂兰盆供奉,具呈百味五果及各色食品,供养十方僧众,使其母脱离恶鬼界、获得安宁。鉴于此,佛祖要求佛门弟子尽心行孝,并于每年的七月十五日做孟兰盆法事施舍僧众,同时报答父母的养育恩情。在道家思想上,每年七月十五称为"中元",是地官大帝诞辰,也是地官赦罪日。那一天,地官大帝降临,定人间善恶,所有道观都要诵经济渡,使恶鬼囚魂得以解脱。因此,在七月十五前后,各家的新亡人和老亡人都要回家看看,所以这天是祭祖的最佳时机。

二、中元节民俗活动

1.普度。“普度”仪式是中元节中最最重要的环节,大致可分为街普、市普、庙普等。普度时家家门前都会摆设祭品於供桌,屋檐下挂纸灯,用来照明,使孤魂野鬼能找到供养他们的地方。普度活动通常以寺庙为中心,附近居民将祭品拿到寺庙来祭拜。普度活动一般带有以下三个目的:一、祭奠先祖亡魂;二、施食无主冤魂;三、超度新死亡鬼。

2.烧街衣。中元节前后两天,人们通常会在天黑后,备香烛、金银衣纸和一些祭品如豆腐、白饭在路边拜祭一番。这个当街烧衣纸的习俗主要分布在广东珠三角,当街发善缘,把纸钱和食品供给这天的阴灵。不过烧街衣后,不要立即返回家中,要先预备柚子叶然后沾水,在入屋前洒一下。

3.放河灯。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度水中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民间就用“放河灯”的方式为它们超度,希望这些水鬼能不再受苦早日投胎,以免危害人间。

4.上坟祭祖。中元节在很多地方被称为"七月半",意思是盛夏已经过去,秋凉刚刚开始。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有些地方在一年中选择中元节这天上坟拜祭,祭拜时,依照辈分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祈求祖先保佑自自己平安幸福。但是在中元节这天上坟的话,阴气相对于清明节更加重,所以更加忌讳在墓地里大声喧哗,谈笑风生,出言不逊或者有不雅举止,据传会打扰到死者的灵魂,重者更会招致怨气。上坟祭祀回去的路上也不要回头,民间传说中,如果回头会把死者的魂魄带回去。

5.念佛回向。中元节当天,可以念佛持咒诵经,并将功德回向给鬼道亲人,这是佛弟子最应该做的,而且最圆满、功德最大。如果做得好,甚至有可能将祖先直接从三恶道中解脱出来,这比扫墓供鲜花、供食、焚香更能利益祖先。一般可以读诵《无量寿经》、《地藏经》、《阿弥陀经》等。

三、中元节的民间禁忌

1.夜晚十二点以后不要出门。因为中元节这一天鬼门大开,鬼魂回家探亲。十二点以后,阴气最盛,无家可归的孤魂野鬼会寻找夜行的人,趁阴气最盛阳气最衰的时候勾走他们的魂魄,以达到重新投胎转世的目的,所以这一天晚上午夜之后一定避免出门。

2.不要剪指甲。在民间人们普遍相信鬼魂最怕人身上的指甲、角质类的东西,所以中元节这一天一定不能剪指甲,如果剪掉了指甲,一些恶鬼可能会趁机找你麻烦。

3.不要随便拍别人的肩膀和头部。从民间灵学的角度来讲,阳间的人身上有三把火,分别在两个肩膀和头顶上,这是三昧真火,用来保护自己不受阴邪之气之害。所以鬼节这一天千万不要随便拍别人的肩膀和头部,以免把火拍灭而招来"不干净"的东西。

4.不要游泳,潜泳一个猛子扎下去,可能就上不来了。不可去危险水域戏水,传说中“水鬼”会找人当替死鬼,以便投胎。

5.睡到半夜,不要起来小便或者四处张望。如果看到家里有什么东西,也不要慌张,装作什么都没看到,然后继续睡觉去。

6.午夜如果失眠了,千万不要去看时钟。可能看着看着时钟,指针不动了,因为那时可能有什么东西正在试图将你赶出你的身体。

7.别说“鬼”字。中元节这天,据说鬼魂们会倾巢而出,尤其是寺庙和普度法会的地方,往往是鬼魂最多的,而且中元节也不要乱说话,说不定鬼魂正从你的身边经过。

8.别乱踩冥纸。路边往往有烧纸的人,散落的冥纸不要乱踩,那是烧给鬼魂的钱财,往往会有鬼魂在帮捡拾,如果你踩到他们的东西,他们不高兴也是很容易联想到的~

【参考文献】

[1]张海英。中欧传统节日与文化『M』。太原:书海出版社,2006:9-11

中元节是什么节日由来和传说 篇3

目录

中元节的由来

中元节的传说

中元节习俗

中元节的由来

“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是道教的说法。根据古书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是“上元”,为天官赐福日;七月十五是“中元”,为地官赦罪日;十月十五是“下元”,为水官解厄日。据《修行记》记载:“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因此,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民间都会准备丰富的牲礼,祭拜地官大帝及祖先。

中元节是道教与中国传统民俗相结合的产物,二者能够相应,主要是基于同一宇宙观:即天、地、水三界,被神格化为天官、地官、水官所统辖的三界府署。民间通称的“三界公”,便是以三官泛指三界众神。

中国东汉末年,天师道便已综合前道教期的宇宙观,首过需上“三官手书”,分别投于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忏悔罪过,以祈求平安。经历六朝时期的发展后,三会日与三元思想结合,在唐代官方的提倡下,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为祈福纳吉、祭祖拜神的三元节日,皇帝率百官参与节日仪式。唐、宋以后,三元日成为民俗节日。

中元节时,道教宫观,如地安门火神庙、西便门外白云观等为了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每年照例举办“祈福吉祥道场”。因为惧厉的心理,民众于日常生活中复合儒、佛、道三教,将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称为鬼节,称农历7月为“鬼月”。

佛教传入后,佛教中也有一种追荐祖先的超度仪式,称为“屋兰玛纳”(印度话ULLAMBANA),也就是“孟兰盆会”。孟兰盆的意义是倒悬,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著、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於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绝食物给孤魂野鬼。此举正好和中国的鬼月祭拜不谋而合,且佛教也是在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举行超度法会,因而中元节和孟兰会便同时流传下来。

<<<返回目录

中元节的传说

民间普遍流传目莲解救母厄的故事:“有目莲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莲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中国从梁代开始照此仿行,相沿成中元节。不过后来除设斋供僧外,还增加了拜忏、放焰口等活动。

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上书“盂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仪式是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的。紧接着,法师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种咒语和真言。然后施食,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叫“放焰口”。

到了晚上,家家户户还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征着五谷丰登,这叫作“布田”。有些地方有放水灯的活动;所谓水灯,就是一块小木板上扎一盏灯,大多数都用彩纸做成荷花状,叫做“水旱灯”。按传统的说法,水灯是为了给那些冤死鬼引路的。灯灭了,水灯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过奈何桥的任务。那天店铺也都关门,把街道让给鬼。街道的正中,每过百步就摆一张香案,香案上供着新鲜瓜果和一种“鬼包子”。桌后有道士唱人们都听不懂的祭鬼歌。这种仪式叫“施歌儿”。

上元节是人间的元宵节,人们张灯结彩庆元宵。“中元”由上元而来。人们认为,中元节是鬼节,也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不过,人鬼有别,所以,中元张灯和上元张灯不一样。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鬼魂就在那里沉沦。所以,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

<<<返回目录

中元节习俗

中元节“庙普”

每逢七月,民间必定会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全国各地,无论是商业区还是组屋区,都可以看到庆中元的红色招纸,张灯结彩,设坛酬神。“普度”仪式是中元节中最最重要的环节,大致可分为街普、市普、庙普等,以街坊为主的普度称为“街普”,以市场为主的普度称为“市普”,由庙宇住持的普度称为“庙普”。普度通常以寺庙为中心,附近居民将祭品拿到寺庙来祭祀,也有很多人在家门前摆放供桌,陈设祭品,还会在屋檐下挂纸灯。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所以简称“七月半”祭祖。但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平常日子要对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动先人的牌位。到了祭祀的时候,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一请出,恭恭敬敬地摆放在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三十送回为止。有先人画像的,也要请出挂起来。祭拜时,依照辈份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祈求祖先保佑自己平安幸福。

送回时,要选择断黑之后,一般是一家之长及家中男丁携带炮竹、纸钱、香烛,找一块僻静的河畔或塘边平地,用石灰撒一圆圈,表示禁区。再在圈内泼些水饭,烧些纸钱衣物,称烧「包衣」,鸣放鞭炮,恭送祖先上路,回转“阴曹地府”。

现在,中元节的祭祖仪式已经简化,大部分地区都是在农历七月十五或七月十四傍晚开始举行祭祖仪式。祭祖仪式也已经简化了,逐渐剔除了迷信色彩,保留祭奠形式,作为对祖先的缅怀和纪念。

<<<返回目录

中元节的意义

从有关中元节的传说中,可深切体认到中元节的祭祀具有双重的意义在,一是阐扬怀念祖先的孝道,一是发扬推已及人,乐善好施的义举。这全是从慈悲的角度出发,很有人情味。所以,我们在庆赞中元的同时,应该跳脱鬼的角度,期勉互爱。

中元节的意义是什么 篇4

中元节,是一个传统节日。节日需要传承,传承中元节有利于弘扬中华文化。祭祖是中国文化的一种传承形式,并且此种方式的影响最为深远。中元节承载着绚丽多彩的民俗文化,弘扬中元节即传承中国文化。中元节祭祖有利于弘扬慈孝文化。中国文化中,儒释道三家都推崇孝道文化。儒家讲“百善孝为先”,民间祭祖理所当然在于传承规约与弘扬慈孝,佛教盂兰盆会的目连救母也是讲慈孝,道教地官赦罪也讲慈孝。因而,中元节祭祖也是弘扬孝道文化。传承中元节有利于保存有利于保持我中华民族的特色。21世纪的竞争,不仅是科技、资源的竞争,更是文化的竞争,没有本民族面目的文化,必将在竞争中惨败。我们要牢记自己的文化。

中元节是什么节日 篇5

正月十五日汉族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汉族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汉族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

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但也有部分在七月十四日。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个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系中国民间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

节日由来

正月十五日汉族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汉族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汉族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

汉人于中元节放河灯,道士建醮祈祷,乃是汉族传统民俗,佛教与道教对这个节日的意义各有不同的解释,道教强调孝道;佛教则着重于为那些从阴间放出来的无主孤魂做“普渡”。

中元节的源头,应与中国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祖有关。据说天官生日在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赐福。地官生日在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赦罪。水官生日在十月十五日,称为万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解厄。

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个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成了中国民间最大的鬼节。

七月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一说:“中元前一日,即买练叶,享祀时铺衬桌面,又买麻谷巢儿,亦是系在桌子脚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七月小秋作物成熟,讲究孝道的中国人,例要向先祖报告,并且请老祖宗尝新,所以七月例行祭祀祖先。

传说地宫掌管地狱之门,中元节这一天地宫打开地狱之门,也是地狱开门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又是鬼节,所以民间要设道场,放馒头给孤魂野鬼吃,这一天要祭祖、上坟、点荷灯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观举行盛大法会祈福吉祥道场,内容是为死者的灵魂超度。

中元法事是为亡魂赦罪,但是绝对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减轻了一些,希望他们早日安息。在法事中,他们不单只超度亡魂,而且更为无主孤魂和那些为国捐躯,战死沙场的死难者施予救侪。而在法事中得的香油钱,主要是用作购买祭品之用。

按佛教典故,关于“盂兰节”的起源,有着以下一个典故: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在世时,收了十位徒儿,其中一位名叫目连的修行者,在得道之前父母已死,由于目连很挂念死去的母亲,就用了天眼通去察看母亲在地府生活的情况,原来他们已变成饿鬼,吃的、饮的都没有,境况堪怜。目连看了后觉得很心痛,于是就运用法力,将一些饭菜拿给母亲吃,可惜饭菜一送到口边,就立即化为火焰,目连看到这种情境后非常心痛,就将这个情况告诉释迦牟尼,佛祖教训他说,他的母亲在世时,种下了不少的罪孽,所以死后就堕入饿鬼道中,万劫不复,这孽障不是他一人能够化解的,必须集合众人的力量,于是目连就联同一众高僧,举行大型的祭拜仪式,以超渡一众的亡魂。后来,这个传说一直流传后世,逐渐形成一种民间习俗,每年到了农历七月中,人们都会宰鸡杀鸭,焚香烧衣,拜祭由地府出来的饿鬼,以化解其怨气,不致于遗害人间,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鬼节的风俗。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1.中国中元节是什么节日

2.日本中元节是什么节日

3.中元节是什么节日?中元节的来历

4.中元节是什么节日?广西中元节习俗介绍

5.节日介绍:中元节是什么节日?

6.节日介绍:中元节是什么节日?

7.中元节的节日介绍

8.中元节是个什么节日

9.中元节是什么节日 在那一天

教师是谁教师是干什么的 篇6

近来业界提倡教师应过专业的生活, 有些教师嗤之以鼻:现在怪我们没专业, 我们没有专业, 责任在谁?这种反感不是没有道理, 如果列举教师没有专业意识、能力和专业品格的罪魁, 抱怨者可排出一长串名单。但我估计, 这些反感者不会把自己列在其中。问题就在这里, 拒绝责任承担同时指斥他者犯错的习惯思维, 让我们成了今天的样子。也正是从这个视角, 我觉得再谈教师的身份意义很有必要。

关于教师, 业者都知道韩愈说过的一句话: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在这句话中, 韩愈说了教师的两个责任和一个功能, 两个责任是教师要教给学生知识、告诉学生做人的道理, 一个功能是教师要解决学生在求学与为人方面的困惑与不解。我们古人不大追问教育的哲学命题, 西人在这方面比我们做得好。他们追问了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什么?结论是:教育即人。关于人的思考, 又费了他们许多周折, 这里不说。表面上看, 西人教育即人的结论与我们的“传道受业解惑”似乎没有大的差别, 我们道传了业授了惑解了, 人不就成为人了吗?其实不是, 西方教育命题下的人是独立的人, 是自由的个体, 我们教育命题下的人是从属的人, 是依附的个体。这种差别是本质上的鸿沟。近代以来, 我们已经用了很长的时间很多的精力去弥补, 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一直到今天, 我们的教师都没有真正把教育行为落实到个体自由的场域内, 尽管我们的教育理念表面上已经很现代了。这就是传统的力量。也正因此, 教师身份在今天的意义特别重要, 我们要清楚教师是谁, 是干什么的。

还是从“传道受业解惑”说起。在这句师者名言的背后, 我们能看到一个端坐的教化者形象, 他正襟危坐, 不苟言笑, 令人敬畏。这么说可能有人会反对, 因为韩愈在《师说》中还同时说了人人可以为师以及师与弟子关系的相对性。韩愈是说了, 但韩愈的解放性后人没有吸取, 他对师者的完整阐释与后世既成的教育传统关系真不大。我尤其在意的是, 学生在韩愈的师者那里是“接受”者而非自由的个体, 学生要成的“人”是规范好的“人”而非独立的人!今天, 社会虽然在理论上拒绝了教育奴化人群的立场, 但现实中意志各异的功利群体仍然逼迫教育发生了异化, 教师的身份意义仍是传统的而非现代教育的专业定义。我们一直没有专业意识, 没有真正的现代教师身份意识。这就会产生一个非常让人难过的社会现象, 一方面社会逼迫教师要合乎自己的功利性追逐要求, 而另一方面社会又对按自己的欲望制造的教育现状满腹抱怨。教师群体亦多有不满与牢骚, 但在我看来, 教师受指责是应该的, 因为你群体性没有了专业的立场, 没有真正的专业坚守又想获得社会功利的承认, 这本身就是个悖论。

所以, 我不想说教师在教育困境下的委屈, 我只想谈作为教师应有的身份概念。不论社会如何不懂教育, 为师者自己必须清楚, 什么样的行为是专业的行为, 什么样的教育行为是教师必须拒绝的。很可惜, 我们目前还做不到专业的行为判断, 更做不到清醒地专业地实施自己的教育行动。我们以最不利于学生心智成长的方式作职业的努力, 让社会的功利性需求绑架教育, 丢失自己的专业品格, 这是应该受到专业内部的否定和批评的。

教师常常抱怨教师这个职业不受重视, 我很纳闷, 我们用那点专业知识, 炒了一辈子冷饭, 反反复复地对一茬又一茬的学生宣讲一生, 没有创造, 没有帮助学生真正成长, 凭什么让这个社会尊重你?我们没有自己的专业价值判断和专业生活坚守, 屈从于社会的功利需求, 世俗的社会又怎么可能尊重你?我们凭知识教育让学生进入重点中学, 把学生送进大学, 让学生从大学毕业, 但要知道最重要的“人”在我们的专业领域仅仅得到口头和口号的重视。我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贡献, 这才是致命的地方。

一个人走过青少年时期, 我们的任务首先是帮助他成为活泼泼的生命, 让他有担当地成为社会公民, 对这个社会抱有创造的热情与能力, 这才是教师的意义。其间, 所有的外界干扰都不是我们的教师意志应该屈从的, 这才是教师的身份价值。我们改变不了自身之外的许多东西, 但我们必须面对自己。教师要过专业的生活, 首先要有教师身份意义的自觉才行。

因此, 教师是谁, 教师是干什么的, 追问这个似乎老掉牙的问题十分必要。

中元节是什么时候 篇7

您知道2014中元节是什么时候吗?中元节是哪一天呢?中元节是什么节?中元节为三大鬼节之一。我们一起来揭开中元节的神秘面纱吧。

中元节是什么时候:农历七月十五日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元节”。公历8月10日, 星期日。

中元节的习俗

中元节的源头,应与我国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祖有关。道教盛行后,附会传统,创立了天、地、水三官神祗。据说天官生日在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赐福。地官生日在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赦罪。水官生日在十月十五日,称为万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解厄。

与道教相抗衡,佛教确定七月十五日是盂兰盆节。佛教提倡慈悲为善。古印度雨季的三个月里,佛教仪规禁止僧尼外出,说是外出容易伤害草木虫蚁,要求僧尼在寺内坐禅修学,接受供养。这段时期称为安居期。佛教传到我国以后,根据我国的季节变化,规定安居期为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后来又依据经书产生了“目犍连救母”的佛教传说故事。大意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弟子目犍连,看到死去的母亲在地狱里受苦受罪,惨不忍睹。使尽一切办法相救,均告失败,只好求助于佛祖。释迦牟尼解释说,其母生前罪业颇大,非一人之力可救,告诉目犍连要在七月十五日,僧众安居终了之日,备好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借助众僧之力,才可使其母亲解脱苦难。目犍连遵嘱照办,果然凑效。这种佛教活动,被称为盂兰盆会。盂兰是古印度梵语的音译,意为倒悬,形容亡人之苦。盆是汉语,指盛放供品的器皿。盂兰盆即指这样的佛教活动,可以解脱先亡人的倒悬之苦。

我国佛教借助儒家传统的“孝亲”礼俗,将七月十五日演化成了宏扬佛法的“孝亲节”。不仅得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可,也受到了官方民间的普遍欢迎,因而对七月十五日的民俗活动影响也最大。

五台山佛教界,在七月十五日要照例举办盂兰盆会,念经超度亡灵。周围一些信教群众要到寺庙摆供、响炮、祈祷,为祖宗赎罪,祝亡人解脱。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1.中元节是什么时候2014

2.上元节中元节是什么时候

3.2014中元节是什么时候

4.中元节是什么节日

5.中元节是什么

6.中元节是什么节

7.中元节是什么节了

8.今年中元节什么时候

9.中元节是什么节日?中元节的来历

中元节为什么是“鬼节” 篇8

在民间,人们常常把农历七月十五称之为“鬼节”。据说在这一天前后,晚上最好都不要出门,尽可能在太阳落山之前回家。尤其是小孩子,更是禁忌出门。传言,在这天地府会放出全部的鬼魂,不当的行为很容易招致不干净的东西。

那么,七月十五,到底是什么节日呢?据记载,在古代七月十五被称为中元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是古人置放河灯祈福的日子,也是道士建醮祈祷的日子。其中,关于这个节日,佛教和道教各自有着不同的解释。道教强调孝道,佛教则着重于为那些从阴间放出来的无主孤魂做“普渡”。

道家有三官,天关、地官和水官。谓天官赐福,生辰是正月十五,被称为上元节;地官赦罪,生辰是七月十五,被称为中元节;水官解厄,生辰是十月十五,被称为下元节。

关于这一说法,还有这样一个传说故事。相传,很久以前,道教有个名叫陈子祷的人,他与龙王的女儿结婚后,分别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生下了“天官”、“地官”和“水官”三个孩子。

这“三官”主管人间的“赐福”、“赦罪”、“解厄”等三大任务。每年的七月十五“中元节”,正值“地官”校籍赦罪之时。这一天,“地官”要拿出厚厚的花名册,根据神仙、凡人、动物们的表现,勾勾画画,赦罪免刑。

所以,民间在“中元节”这天,其进行的所有祭祀活动,目的就是拯救那些孤魂野鬼,希望“地官”赦罪他们的所有罪行。

在佛教看来,它们把七月十五称之为“盂兰盆节”。 据说盂兰盆可以解先亡倒悬之苦。举行“盂兰盆会”是根据西晋竺法护译的《佛说盂兰盆经》而抄见历代祖先的佛事。

据说,佛陀弟子中,有一个神通第一的尊者叫目莲,他非常惦念过世的母亲,就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时的贪念业报,死后堕落在的恶鬼道,过着吃不饱的生活。

目莲于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给他的母亲,但其母不改贪念,见到食物到来,深怕其他恶鬼抢食,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无法下咽。

目莲虽有神通,身为人子,却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请教佛陀如何是好。佛陀说:七月十五日是结夏安居修行的最後一日,法善充满,在这一天,盆罗百味,供巷僧众,功德无量,可以凭此慈悲心,救渡其亡母。

中元节与清明节、寒衣节并称为中国三大鬼节,也是道教和佛教的重要节日。民间谚语有云:七月半,鬼乱窜。说的是这段时间人间的阴气加重,阴间的鬼魂被放到阳间来接受祭拜。

于是,在全部不同的地方,都流传下了不同的风俗和禁忌。在这一天,不仅要祭祀祖先,还要赈济孤魂野鬼,来祈求未来生活的美好平顺。

民间主要的风俗活动有:放河灯,祭祖,烧街衣,祈丰收,蒸面羊,吃鸭子等。其中主要禁忌有:忌买鞋,忌说鬼,忌夜游,忌游泳,忌偷吃祭品,忌晚上拍照,忌把玩冥纸,忌乱吹口哨,忌披头散发,忌床边挂风铃等。

关于中元节的习俗,全国各个地方均有不同。比如河北省泊头市、南皮县七月十五携带水果、肉脯、酒、楮钱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扫。山西省永和县读书人于此日祭魁星。长子县的牧羊人家与中元节屠羊赛神。河南省商丘县中元祀地官时,悬挂纸旗于门口,传说可以防虫。孟津县中元节放风筝等等,不一而足。

中元节要干哪些事情

祭祖

民间信仰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但祭祀活动一般在旧历七月底之前进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某些地区通过一定仪式,夜晚接祖先灵魂回家,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卅日送回为止。送回时,烧纸钱衣物,称烧“包衣”,或佛门或道教的超度法事。在江西、湖南的一些地区,中元节是比清明节或重阳节更重要的祭祖日。

放河灯

河灯一般就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农历七月俗称“鬼月”,鬼节当天是阴气最重的一天。民间也流传着很多关于中元节的禁忌,日常家居生活中,大家千万别触犯。

中元普渡

中元节,不少人会在旧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间,择日以酒肉、糖饼、水果等祭品举办祭祀活动,以慰在人世间游玩的众家鬼魂,并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顺利。较为隆重者,甚至请来僧、道诵经作法超度亡魂。也有人会在这段时间,请出地藏菩萨、目连尊者等佛像放置高台、或请艺师扮演驱魔大神钟馗(有的是请艺师操控钟馗之傀儡),以消弭亡魂的戾气。

据说七月半恰逢夏秋交替,此时恰恰是天地阴阳交替的节点,阳气盛极而衰,阴气显现,在这一天地宫打开地狱之门,放出鬼魂,所以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后世亦有说法认为,整个农历七月都应当是“鬼节”,阎王于每年农历七月初一打开鬼门把鬼放出来到阳间觅食,享受人们的供祭,七月最后一天,重关鬼门,群鬼又得返回阴间。

烧纸

中元节日中,民间俗信行为中,最为突出的是烧纸。据传说,阳间的纸就是阴间的钱,人们烧纸就是给亡故的先辈亲人送钱。通常上坟烧纸时要留下几张,到十字路口焚烧,目的是给尤家可归的野鬼一些施舍,它们就不会再去抢劫送给其祖先的钱了。

焚香燃炮

每到七月十四日或十五日晚,在门外焚香燃炮,同时“烧包”(也叫“荐包”)。

祈丰收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篇9

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我经常思考这样一类教育问题:学校是什么地方,课堂是什么地方,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呢?教师应扮演什么角色,应当怎样教育我们的下一代呢? 20多年的教育生涯与学习经历让我逐渐明晰了这样一些道理:

我认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可以归纳为这样一句话:教育是为了培养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的人。这里必须强调的是“未来”“社会”“生存”“发展”八个字。我们要改变过去中国教育,不,是整个世界教育“面向过去”的缺陷,让我们的下一代“面向未来”;我们有必要把一个“自然人”通过学校的教育,变成为能适应社会,并有强烈责任感的“社会人”;我们还要强调通过今天的课堂教学,赋予我们的孩子在未来社会生存的能力。因为,只有活得下去的人才谈得上发展自己,才谈得上发展社会。

学校是什么地方呢?是增长人的智慧的地方; 是诞生理想和希望的地方;是焕发生命中最美情感的地方;是净化人的心灵的地方;是继承发扬人间真情与智慧的地方;是让人获得在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能力的地方……

课堂是什么地方呢?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自由学习的地方;是师生情感与信息交流的地方;是学生个体表现、体验成功、自信、快乐的地方;是学习旧知产生新知的地方;是学生共同质疑、释疑、生疑的地方;是学生感悟做人道理的地方。我称之为课堂教学的五种地方观。

台湾校园里有句口号: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愿我们的教师能够为了孩子的未来,自觉地把培养学生学会做人真正放在比考试成绩更重要的位置之上。更希望我们的教育评价制度改革能有突破性的进展,还教育以本来面目,还孩子以真正的青春年华。

中元节是哪一天有什么讲究 篇10

不可偷吃祭品,不可乱捡冥钱。

在我家那边的习俗里,每每到七月半也就是中元节,前几天都会分好冥钱,比如冥纸,元宝等,然后将他们装进纸袋子里,并在纸袋上写好祖先的逝者的名字,然后带到各自的坟前焚烧,那些钱是给祖先亲人用的,我们不可以在坟前乱捡那些钱,不然先人会有怨气而找上你。

避免夜晚出门,不要走路时回头。

中元节那天气氛是比较诡异的,感觉晚上的时候路上都是亡者的魂,这天最好不要走夜路,万一一点风吹草动,会吓着自己,特别是生辰八字不怎么好的人更要注意,如果实在有事要夜晚出行,最好一定要拉上几个人和自己一起,给自己一点安全感,毕竟人多力量大嘛。

切忌半夜照镜子,熬夜。

中元节前后人间的阴气是比较重的,万一在照镜子的时候,鬼像恐怖片里播放的那样突然出现在镜子里,然后伸出手来把你掐了怎么办,这是非常恐怖的,半夜的时候,是人体比较虚的时候,元气比较弱,万一鬼近身了怎么办,在养生上也告诉我们尽量早点休息。

中元节象征着什么

从有关中元节的传说中,一是阐扬怀念祖先的孝道,另一方面是发扬推已及人,乐善好施的义举。

中元节的禁忌有哪些

1、姓名勿直呼 晚上不要穿戴绣有自己姓名的衣物,以免元神被附身,另外避免连名带姓的直呼别人名字,否则一旦给好兄弟听到后,会趁机取走他的三魂六魄,同时若听到有人喊自己的名字时,也千万不要立刻回头或回应。

2、别拍肩膀 从灵学的角度来说,人的身上有三把火,分别在头及两个肩膀上,所以鬼月的时候不要随便拍别人的头及肩,以免熄掉他身上的火,让好兄弟有机可乘。

3、不可吹口哨,当心好兄弟喜欢你; 经过坟地时,口中要不断默念“对不起,打扰了!”并保持肃穆不可吹口哨,以表示对好兄弟的尊重。

4、不可去危险水域戏水,传说中“水鬼”会找人当替死鬼,以便投胎;

5、不可偷吃祭拜的祭品,与鬼争食,恐遭来厄运;

6、床头不挂风铃,因风铃会招阴;也不玩碟仙 。住家门口前别种容易卡阴的榕树,另外屋子内也别乱挂风铃,不玩碟仙、不上阴庙,这样可以减少阴灵上身的可能。

7、夜晚,少去荒郊野外或偏僻的地方,八字轻的人怕会撞见好兄弟;

8、地上的零钱及红包袋,不要乱随便捡起来; 不要随便捡起路边的钱,因为这些钱可能是好兄弟们的,要不然这些就是冥婚招亲用的。

9、路经丧事场所,嘴里及心里不可有不敬的念头或言语;

霜降的由来是什么 篇11

每年阳历10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10°时为二十四节气中的霜降。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节气。秋晚地面上散热很多,温度骤然下降到0°C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或植物上直接凝结形成细微的冰针,有的成为六角形的霜花,色白且结构疏松。

霜降时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关于霜降说: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此时,中国黄河流域已出现白霜,千里沃野上,一片银色冰晶熠熠闪光,此时树叶枯黄,在落叶了。古籍《二十四节气解》中说:“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可见“霜降”表示天气逐渐变冷,露水凝结成霜。

我国古代将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豺狼开始捕获猎物,祭兽,以兽而祭天报本也,方铺而祭秋金之义;大地上的树叶枯黄掉落;蜇虫也全在洞中不动不食,垂下头来进入冬眠状态中。气象学上,一般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叫做“早霜”或“初霜”,而把春季出现的最后一次霜称为“晚霜”或“终霜”。从初霜到终霜的间隔时期,就是无霜期。也有把早霜叫“菊花霜”的,因为此时菊花盛开,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有诗曰:“千树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初霜愈早对作物危害愈大。

我国各地的初霜是自北向南、自高山向平原逐渐推迟的。除全年有霜的地区外,最早见霜的是大兴安岭北部,一般8月底便可见霜;东北大部、内蒙和北疆初霜多在9月份;10月初寒霜已出现在沈阳、承德、榆林、昌都至拉萨一线;11月初山东半岛、郑州、西安到滇西北已可见霜;我国东部北纬30°左右、汉水、云南省北纬2°左右的地区要到12月初才开始见霜;而厦门、广州到百色、思茅一带见霜时已是新年过后的1月上旬了。

“霜降始霜”反映的是黄河流域的气候特征。就全年霜日而言,青藏高原上的一些地方即使在夏季也有霜雪,年霜日都在200天以上,是我国霜日最多的地方。西藏东部、青海南部、祁连山区、川西高原、滇西北、天山、阿尔泰山区、北疆西部山区、东北及内蒙东部等地年霜日都超过100天,淮河、汉水以南、青藏高原东坡以东的广大地区均在50天以下,北纬25°以南和四川盆地只有10天左右,福州以南及两广沿海平均年霜日不到1天,而西双版纳、海南和台湾南部及南海诸岛则是没有霜降的地方。

霜降时节,北方大部分地区已在秋收扫尾,即使耐寒的葱,也不能再长了,因为“霜降不起葱,越长越要空”。东北北部、内蒙东部和西北大部平均气温已在0°C以下,土壤冻结,冬作物停止生长,进入越冬期。华北大豆收获,尚未下地的晚麦宜选用春性品种赶快抢种,已出苗的要查苗补种。在南方,却是“三秋”大忙季节,单季杂交稻、晚稻才在收割,种早茬麦,栽早茬油菜;摘棉花,拔除棉秸,耕翻整地。“满地秸秆拔个尽,来年少生虫和病”。收获以后的庄稼地,都要及时把秸秆、根茬收回来,因为那里潜藏着许多越冬虫卵和病菌。华北地区大白菜即将收获,要加强后期管理。

霜降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了干季,要高度重视护林防火工作。霜降又是黄淮流域羊配种的好时候,农谚有“霜降配种清明乳,赶生下时草上来”。母羊一般是秋冬发情,接受公羊交配的持续时间一般为30小时左右,和南方白露配种一样,羊羔落生时天气暖和,青草鲜嫩,母羊营养好,乳水足,能乳好羊羔。到了10月下旬,我国北方冷空气活动频繁,随着大风天气的不断光临,温度迅速下降,大家要注意保暖,防止感冒。

霜降形成

霜是水气凝成的,水气是怎样凝成霜的呢?

南宋诗人吕本中在《南歌子·旅思》中写道:“驿内侵斜月,溪桥度晚霜。”陆游在《霜月》中写有“枯草霜花白,寒窗月新影。”说明寒霜出现于秋天晴朗的月夜。

秋晚没有云彩,地面上如同揭了被,散热很多,温度骤然下降到0℃以下,靠地面不多的水汽就会凝结在溪边、桥间、树叶和泥土上,形成细微的冰针,有的成为六角形的霜花。

霜,只能在晴天形成,人说“浓霜猛太阳”就是这个道理。

霜降三候

一候豺乃祭兽

豺狼这类动物,从霜降开始要为过冬储备食物。

二候草木黄落

此时节草木枯黄,落叶满地。

三候蛰虫咸俯

理想的教育应当是什么 篇12

想在言说教育。因为教育事关国

家未来、民族命运和每个人的

的幸福, 是文化发展与社会进步的

精神基础。那么, 如何实现教育

教的理想促进社会发展?怎样造

育就人的好品质和健全的情感?如何通过接受教育解决生存的应人们对教育的看法难题, 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 ?源于当有什么样的时代价值观念时代的价值观和社会文化观, 就。是功利化思维和唯物欲有什么样的教育哲学。主义社会, 以的什最高评价物质利益、尺度社会, 并成为用以衡地位和财富为么朱量人生成功和生活意义的标祥准。这种功利主义的价值观严

海重影响和制约着当代的教育,

造成了教育自身承载的理想不再神圣, 仅仅是次优目的。

当代教育给人的直观印象, 多是光鲜的教学大楼、现代

化的电气化教室、规范的通用教科书、名目繁多的考试、五花八门的证书以及想象中的功名富贵, 读书和教育只是生存的必要技能和手段。教育的原旨是追求卓越, 使人变得优秀, 能获得人类文明积累下来的优秀成就, 最终过一种有意义的优质生活。但是, 当教育不再执著于造就卓越的人, 而以社会功利为目标, 通过复制知识的方式训练人, 忽视对智慧、思想、创造精神、想象力和崇高价值的追求, 致使知识创新能力迅速衰减, 便造成了文化发展与竞争中的弱势, 并且更少有创造性的世界性成就, 也难以对整个人类做出知识上的贡献。教育如何走出困境、实现教育的理想?唯有回归教育的原旨, 即培育卓越的人。

理想的教育应当是什么?

能够说出一种智慧

每一种教育都试图说出一种生活的智慧, 即如何过好的生活, 并依此目的进行知识传授。这是古希腊把智慧列为四大美德之首, 中国传统文化以省悟为教育核心的缘由。好的教育, 应当是能够说出过好生活需要何种智慧的教育。因为教育是人类用以应对外部世界的理性方法, 经由智慧、知识与技艺来解决无法避开的各种难题。但由于受到自身理性能力、欲望和情感的制约, 人只能是一个有缺陷的存在。社会生活中处处充斥着矛盾、冲突和争夺。有高贵与梦想, 也有卑贱和堕落。同时, 每个有理智的人都希望过大致公正、合理、安定的生活, 这就需要用高度的生活智慧来解决现实或潜在的各种冲突。因此, 好的教育应当培养人具有生活的智慧, 使人能够理解生活的真实, 逐步达致洞明世事、通达人情。生活的智慧绝非纯粹的知识, 现实要求把知识转化为生活智慧。生活大于知识。现实生活不是知识的逻辑推演, 而是对经验与智慧的考验。

激发追求真理的创造精神

没有创造精神, 人类文明就无法发展。同样, 没有批判, 也不会有知识的增加。勇敢地运用自己的理性, 独立思考和执著地追求真理, 是促使人类文明发展的深层动因。好的教育, 应当注重对人的创造精神的培养。教育的理想在于, 它是对真理的执著追求。教育的功利化求取的则是赖以谋生的技术性训练, 没有了对真理的爱与执著, 关注的仅是知识的复制, 结果必然造成人的思想、灵感和想象力的匮乏。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言, 真正的教育应先获得自身的本质, 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质。教育应当培育对真理的热爱、对创造的永恒追求。

培养卓越的美德与健全的情感

好的教育, 追求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绝非以知识累积为唯一目的, 而是更为注重培养人的高贵品质和健全情感。拥有卓越的美德、健康的情感和完备的知识, 才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若缺少美德和健康情感, 知识不过是谋生技术, 既无法洞见生活的意义和伦理之善的境界, 也可能造成对社会的危害。好的教育, 应当追求向上向善, 使人得到智慧、勇敢、诚信、友善和公正的美德, 对他人、社会乃至整个人类, 都拥有一颗善与美的心灵, 由此才能创造一个充满意义的幸福世界。

传承并创造出崇高的价值

纵观人类历史, 凡是能使社会、经济和文化取得重大进展的时刻, 都能够创造出崇高而伟大的价值, 生发出光辉灿烂的精神意义。在旧有的价值系统发生严重问题而无法为人的生活提供意义支点, 新的价值意义又难以建立起来的时代, 往往造成人的精神焦虑和生活的沉重化。所以, 在社会变迁时期, 教育必须创造新的价值观来消解各种精神难题, 否则, 将导致持续化的价值虚无主义。无论时代如何艰辛, 生活还要继续。于是, 人们就会在精神无以安放的困境中, 转而运用各种手段去争夺所有利益, 以物欲来填补精神。好的教育, 应当能创制出生活中的意义, 缺乏崇高价值的生活就会失去严肃。

启蒙追求生命意义的超越精神

马克思极为深刻地指出生存与生活的区别, 人的高贵性表现为超越单纯的生存而去追求生活意义。人是一种精神性存在。人的高贵性和超越性, 充分表达在其精神世界里。在一定意义上, 人类的历史即是寻求超越的精神史。寻求超越支撑着人战胜各种各样的艰辛, 创造文明, 扩展生活意义。人是具有理性、独立意志和情感的存在, 在通过物的生产解决生存问题的同时, 更致力于寻求超越现实而努力探索生命的本真价值与生活的应然意义。求索终极价值, 才能创造出属己的理想生活与意义世界。尊重传统、寻求超越, “崇尚自我, 仍有敬畏”。因此, 好的教育, 应当注重培育一种蕴含敬畏情感的超越精神。这在科学主义滥觞的技术理性时代和物欲崇拜的时代尤为重要。

促成对美好未来的想象

现实的生活世界决定着人的眼界, 制约着人对未来的想象。所有的想象都在现实的生活场景中展开, 并且, 现实的生活世界是一切未来想象的基础。这些想象以多样的文化观念形态表达出来。教育必须能够促成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想象。不论一个社会处于何种人类文明的发展阶段, 人都在当下生活中憧憬着理想的未来, 都力图实现美好理想。过一种有尊严的好生活, 是所有人的梦想, 是支撑着人忍受各种现实困境的精神力量。

白露名称的由来是什么 篇13

根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的记载:“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意思是说在这个时节,因为早晚的温差比较大,在晚上的时候地表的水汽就会遇冷凝结成为了水珠,然后碰到了地面的草本植物,然后就形成了露水。而古人又是以四时配五行,其中秋属金,金色白,故以白来形容秋露。白露时节,天高云淡,气爽风凉,早晚的温差较大,晚上会感到一丝丝的凉意,明显地感觉到凉爽的秋天已经到来。

白露节气的传统习俗

收清露

中国民间在白露节气有“收清露”的习俗,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上记载:“秋露繁时,以盘收取,煎如饴,令人延年不饥。”“百草头上秋露,未唏时收取,愈百病,止消渴,令人身轻不饥,肌肉悦泽。”因此,收清露成为白露最特别的一种“仪式”。

饮白露茶

白露茶就是在白露时节采摘的茶叶,民间有“春茶苦,夏茶涩,要喝茶,秋白露”的说法,此时的茶树经过夏季的酷热,白露前后正是它的另一个生长佳期。

吃番薯

红薯富含蛋白质、淀粉、果胶、纤维素、氨基酸、维生素及多种矿物质,含糖量达到15%~20%。有抗癌、保护心脏、预防肺气肿、糖尿病、减肥等功效,中医视红薯为良药,有“长寿食品”之誉。

吃龙眼

福建福州有个传统习俗叫“白露必吃龙眼”。民间的意思是,在白露这一天吃龙眼有大补身体的奇效。

白露有哪些习俗

1、祭禹王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风俗不已,在白露时节的时候也是太湖人祭禹王的日子。禹王就是治水的英雄大禹,每年的白露时节,太湖畔的渔民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大禹的香会。

2、吃龙眼

福州有个传统叫做“白露必吃龙眼”的说法。民间的人认为,在白露的时候吃龙眼会对身体有很大的好处,而且这个时候也正是吃龙眼的好时候,所以这个习俗就一直流传下来了。

3、喝白露茶

老南京人都十分青睐白露茶,此时的茶树经过夏季的酷热,白露前后正是生长的极好时期。这个时候的茶叶带着一种独特的香味,非常受一些爱茶人士的喜欢,并且喝这个茶对身体也有很大的好处。

白露节气的经典诗词

《白露》

(唐:杜甫)

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

圃开连石树,船渡入江溪。

凭几看鱼乐,回鞭急鸟栖。

渐知秋实美,幽径恐多蹊。

《秋露》

(唐?雍陶)

白露暧秋色,月明清漏中。

痕沾珠箔重,点落玉盘空。

竹动时惊鸟,莎寒暗滴虫。

满园生永夜,渐欲与霜同。

《南湖晚秋》

(唐?白居易)

八月白露降,湖中水方老。

旦夕秋风多,衰荷半倾倒。

手攀青枫树,足蹋黄芦草。

惨澹老容颜,冷落秋怀抱。

《白露为霜》

唐(颜粲)

悲秋将岁晚,繁露已成霜。遍渚芦先白,沾篱菊自黄。

应钟鸣远寺,拥雁度三湘。气逼襦衣薄,寒侵宵梦长。

满庭添月色,拂水敛荷香。独念蓬门下,穷年在一方。

《白露为霜》

唐(徐敞)

早寒青女至,零露结为霜。入夜飞清景,凌晨积素光。

驷星初晰晰,葭菼复苍苍。色冒沙滩白,威加木叶黄。

鲜辉袭纨扇,杀气掩干将。葛屦那堪履,徒令君子伤。

《诗经》

蒹葭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曦。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有兄在淮楚,有弟在蜀道。

万里何时来,烟波白浩浩。

《月夜忆舍弟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凉夜有怀》

[唐]白居易

清风吹枕席,白露湿衣裳。

上一篇: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研究论文下一篇:街道安全生产监督检查的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