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网络学习

2024-06-11

初中数学网络学习(精选13篇)

初中数学网络学习 篇1

我有机会参加了初中数学新课程培训,使我受益非浅,对新课程改革也有一些心得体会。教育改革是科学的,应该按照科学规律办事,否则要受到规律的惩罚。教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在教学中充分考虑数学的学科特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同水平、不同爱好、学生的学习需求,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把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它们所体现的思想方法,发展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对数学教学有较为全面的熟悉,提高数学素养,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为未来发展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通过学习,我体会到认识到要上好数学课,我们教师非下苦工夫不可。为了适应数学新课程改革需要,尽快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我在新学期里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制定学习计法

数学学习切不可盲目,一定要制定一个切实可行、周密有效的计划。同时老师要给学生明确各阶段的学习目标,并制定相应的措施来保证目标的实施,要加大督促检查的力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思想教育与知识教学互相渗透,寓思想素质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如:向学生讲述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急需大量的外语人才、北京奥运会的举办更需要更多的人会讲数学等,让学生认识到学数学的重要性,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努力学好数学

二、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二.尊重学生

学生只有对自己、对数学及其文化、对数学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数学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数学学习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应该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为此数学教师要做到:

1、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2、把数学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

3、特别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

4、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长。

三、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尽量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数学,完成学习任务。促使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用数学与他人交流,发展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积极鼓励学生把活动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四、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为他们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是数学课程的重要任务之

一、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让他们在学习和运用数学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我们应做到:

1、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制订阶段性学习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2、引导学生结合语境,采用推测、查阅或询问等方法进行学习;

3、设计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4、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发现、归纳和实践等方法,学习语言知识,感悟语言功能;

5、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并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

五、要树立新的学生观和教学观,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积极开展各种课外活动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和个性、展现才能,例如可以利用第二课堂的时间开展数学对话朗诵、唱歌、讲故事、演讲、表演等数学课外活动,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

六,教师必须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新课程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目标。教师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学生相关的能力的提高和新课程目标的实现。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同时,教师还必须学习新的知识,发展新的教学策略,研究如何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文化知识,通过数学课程促进学生积极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

初中数学网络学习 篇2

中山市石岐中学在原来教学系统的基础上,应用微信群、微信公众号、QQ群、“作业盒子”APP、“洋葱数学”APP等网络工具建立起了对微课及课件的制作与发布、教学交互、学习支持等教学过程进行全面支持的网络教学平台[1]。这些网络教学平台给学生提供了学习导航、在线与离线课程、答疑辅导、讨论、在线自测等服务,提高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水平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

长期以来,初中数学易错题易混点是考试出题的热点之一,也是容易导致学生“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难点之一。在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不少学生的错误总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不断重复,得不到及时克服。初中数学中的易错题和易混点严重困扰着学生和教师。第一,由于课堂教学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难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加上学生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导致课堂上对易错题易混点的解析,经常会产生优秀学生吃不饱,而基础差的学生吃不透的现象。第二,由于学生对概念理解不透、思维定势、粗心大意、忽视分类讨论等导致解题错误;第三,错误出现后,教师也缺乏对学生易错题易混点的收集与分析,导致不能在后面的习题课、复习课等二次教学活动中给予及时有针对性的辅导,如此不断的知识盲点堆积,学生后续的学习将受到严重影响。

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运用了QQ群、微信群、微信订阅号、“作业盒子”APP、“洋葱数学”APP等网络平台对初中数学易错题易混点进行了教学实践,使课前和课后自主学习的内容更加丰富,课前和课后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多样,打破了课堂教学在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实现了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的良好互动。

二、初中数学易错题易混点的教学现状分析

在学生平时易错题易混点的解题中,所犯的错误有的是不易察觉的,而有的本是可以避免的。在笔者近二十年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发现学生经常因为对概念理解不透、思维定势、粗心大意、忽视分类讨论等导致解题错误[2]。

(一)概念模糊,本质上理解不透

由于受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的限制,教师不能在课堂上对相关的知识点过多地展开,容易导致一些学生对相关概念理解模糊,本质上对相关概念理解不透。

例如: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绝对值、点到直线的距离等的概念,学生经常混淆不清。

对于这类错误,学生往往是单元测试错后改正,到综合测试时又错,意识不到是因为平方根的这个概念没有理解透切,类似错误还有:若,则x=(),错解为x=8。

例如:在x轴上的点A,与y轴的距离为3,则点A的坐标为()。错解为(3,0)或错解为(0,3)。

又如:,则x=(),y=()。有的学生说,老师这道题我不会,当教师提醒时该学生就恍然大悟,可是测试时照样空白,事实上就是该学生没有理解平方数和算术平方根都是非负数这一性质,同时也没有理解两个数的和为0,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这一性质。针对这一状况,通过教师制作和从网络平台借用关于初中教学阶段的概念、性质及定理的微视频及相关易错题和易混点的错题集,通过微信订阅号和网络平台推送微视频,供学生课前预习及课后复习,通过网络平台让学生在课下收集、整理相关的资料,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不仅理解了概念本身,还理解了它的内涵与外延。

(二)思维定势,以偏概全

有些学生在解题时,考虑不全面,没有经过深入的思考,只把注意力放在一般情形上而遗漏了特殊情形,只能写出多种答案中的一种或几种,通常会造成答案不完整。

例如: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分别为3cm和4cm,则该三角形的第三边长为cm。

错解:该三角形的第三边长为5 cm。

错因分析:把3cm和4cm当成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忽视了4cm的边也可以作为斜边。

正确解析:本题要分两种情况考虑:a)当3cm和4cm为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时,利用勾股定理得5cm。b)当4cm为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时,利用勾股定理得。

又如:已知关于x的方程有实数解,求m的取值范围。

错解分析:本题只考虑了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时方程有实数解的情况,本题并没有说明方程有“二次”和“两个解”的条件,允许它是一次方程,正确的解法应该增加:。

对于类似的易错题和易混点,传统的做法是章节复习时教师总结出题,学生紧跟教师的步伐,基础稍微薄弱的学生一般很难跟上步伐,课后又常常因为其它功课需要完成导致顾不上及时复习、巩固加深。导致知识点已经听懂,但是一到考试,还是错漏百出。通过网络平台,教师整理类似的资料,放入网络平台资料库,让学生在课后随时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取相关资料复习,可以以点带面,资料重复使用,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及时与教师跨时空交流,与学生合作,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使学生避免了只把注意力放在一般情形上而遗漏了特殊情形而造成答案不完整的情况出现。

(三)粗心大意,审题不严

审题是解题的关键,有些学生在审题时粗心大意,只求大概,要么答非所问,要么忽视隐藏条件。

例如: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根是0,则m的值为()。

(A)1;(B)-1;(C)1或-1;(D)0

错解:将x=0,代入得。选(C)。

错因分析:忽略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条件。

正确解析:本题是有关一元二次方程的,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形式是。所以首要条件应该满足,所以最后的结果是(B)。

对于同类问题:一次函数一般形式为:,二次根式的一般形式为:等,对于这种粗心大意,审题不严的错误,需要类似的题型巩固,传统的教学中常常因为资料不全,整理不到位而在这类题上顾此失彼,利用网络平台中的“作业盒子”完成作业时,可以自动形成错题本,学生通过作业盒子中的错题本,整理错误题型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在解题时尽量做到思维缜密严谨,有效避免了类似错误的发生。

三、利用网络学习空间促进初中数学易错题易混点的教学实践

基于以上对初中数学易错题易混点教学的现状分析,笔者认为利用网络学习空间促进初中数学易错题易混点的教学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实现教学过程的师生、生生互动交流以及优化教师的作业批改方式。

(一)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网络学习空间打破了学生学习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可以让不同学生完成不同的任务;这样能使所有学生挑战适当难度的任务,使所有学生都能获得成就感。网络学习空间可以让所有学生的成长目标都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但同时又让他们不能因差异而降低对自己的要求。

比如在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过程中,除传统课堂教学外,通过微信公众号和“作业盒子”APP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后完成不同的分级任务。对于学困生,要求课后认真观看四种不同解法的微课并完成“作业盒子”中的基础题;对于中等生,要求课后认真观看四种不同解法的微课,要求将视频中的问题进行改编、拓展、反复研究;并要求完成“作业盒子”中教师布置的作业题;对于优等生,则要求完成“作业盒子”中教师布置的提升题、一题多解、最优解法等题目。通过上述网络学习空间的任务分级,使所有学生都熟练掌握了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在同样的时间和空间里,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网络学习空间的应用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二)实现师生、生生互动交流

网络学习空间使课堂摆脱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实现了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的良好互动。

一方面,通过微信群、QQ群等网络平台,学生可以通过在线或者留言的方式将遇到的易错题、易混点传达给教师,不仅方便了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也能够进一步密切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另一方面,也鼓励学生把易错题易混点的各自不同解题思路、解题方法通过微信群、QQ群等网络平台进行共享,方便了学生进一步探讨,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最后,教师亦可以把易错题易混点的优秀作业通过微信群、QQ群、微信订阅号等网络平台进行共享,达到对优秀学生进行激励和对学困生进行引导的效果。

(三)优化教师作业批改

在笔者的教学经历中,每年会任教两个班级近100人的数学,在使用“作业盒子”APP之前,近100位同学对相关知识点掌握的好坏情况,自己全凭大脑去模糊记忆。

近年来,对于易错题易混点,笔者常常使用“作业盒子”布置作业,特别是客观题,学生完成作业后网络平台可以直接进行批改,大大减轻了教师批改作业的负担;在学生提交作业后“作业盒子”能及时提供正确答案,师生均可在该平台上对相关作业批改进行语音或文字备注分析;该平台还可以及时统计学生相关作业的正确率,这样方便教师第一时间了解学生对相关易错题易混点的掌握情况,能使教师在习题课、复习课等二次教学活动中,针对问题去优化教学方案,达到因材施教、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束语

通过笔者近年来的教学实践,网络学习空间在促进初中数学易错题易混点的教学活动中有着较为积极的意义。一方面,网络平台摆脱了传统课堂在时间与空间方面的限制,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能够进一步丰富数学教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网络平台能以多种形式来呈现易错题易混点的知识,可方便地向学生重现教学内容;实现了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的良好互动。

摘要:随着“互联网+教育”的逐步拓展,运用Flash动画、微视频、多媒体、网络学习空间等能够让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进一步丰富数学教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此,本文探讨了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初中数学易错题易混点的教学实践。实践表明:利用网络学习空间促进初中数学易错题易混点的教学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实现教学过程的师生、生生互动交流以及优化教师的作业批改方式。

关键词:网络学习空间,初中数学,易错题,易混点

参考文献

[1]危妙.中山市石岐中学田世兴:以应用为导向课题为纽带构建网络学习空间[J].教育信息技术,2016,(4):07-09.

初中数学网络学习 篇3

【关键词】网络环境 初中数学 探究性 实践

1网络环境下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的要点环节研究

1.1网络环境下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准备阶段要点

教学准备阶段相应教学资源的开发设计是探究性学习开展实施的重要基础,在网络环境下,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课程资准备主要是相应的多媒体资源或者课件的制作。(1)探究型学习情境的创设。网络环境下,教师可以依托信息科学技术创设出更贴近现实的探究性学习情境,从声光电等维度对探究主题的现实情况进行模拟,能够有效的将学生代入探究問题当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在现有知识与研究对象间建立联系。(2)探究性学习问题的提出。在导入问题后,教师应围绕主题,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出差异性问题,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进行思考探索,并对学生群体进行合理的分组,完成任务布置,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和任务进行探究性学习。(3)探究性学习资源的优化。网络环境下,教师和学生能够获取的信息资源是极为丰富的,教师应筛选出其中具有较高质量并且适用于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内容,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优化组合,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提供更加全面有用的素材。

1.2网络环境下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探索阶段要点

网络环境下的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探索阶段,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网络信息工具自主进行问题分析研究的环节。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通过电脑和网络加以实现,这种开放和自由的形式,确保了学生能够自主安排探究内容与方法,创新能力的发挥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证。在这一阶段中,教师应对学生或学习小组的探究行为进行观察,选择合理时机进行过启发帮助,推动探索的持续深入。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给予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对于学生的问题分析、方案制定以及网络资源运用等活动进行适当的指导,扮演好观察者和建议者的角色。

1.3网络环境下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互动协作阶段要点

互动协作是网络环境下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特征,借助网络交流平台,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更为便捷,课堂内探究性学习与课外探究性学习能够实现全方位的无缝对接,学生在互动写作过程中的合作意识与分享交流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依托网络环境开展探究性互动协作学习,应重视一下几点内容:首先,在合作小组组建过程中,应将人数控制在2-4人,并合理搭配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实现协作的灵活性与实效性;其次,应在对互动协作中各个成员负责的任务进行明确的分工,根据学生个人能力和探索意愿进行任务分配,保证合作小组成员各司其职;第三,依托网络环境丰富交流形式,通过网络即时通讯软件或平台进行便捷的探究性学习交流。

2网络环境下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实践效果探讨

2.1网络环境为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提供资源性支持

在参加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互联网获取到极为丰富的学习资源,丰富了学生与教师准备与应用素材的途径,同时网络技术能够为探索性学习提供更具实效性的热点内容,达到了将探索性学习的主题与社会实际有机融合的目的。同时,互联网便捷分享的特征,使得教师和学生能够在网络上查询到高质量的教育和学习案例,借鉴他人的先进经验,提升探究性学习的水平。另外,学生在互联网上,根据探究性学习主题进行相关内容的检索收集,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与二次认知,提升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水平,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应用工具完成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提升。

2.2网络环境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在网络环境下还能够模拟各种教学所需的环境,场景,使学生对于较复杂抽

象的问题能够通过网络环境得以真实的展现,帮助学生消化理解问题,通过实践应用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比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书中的“探究性活动:镶嵌”教学,中也完全可以通过图片和视频来展现镶嵌的效果,让学生根据镶嵌的原则来尝试正三角形,正四边形和正五边形的镶嵌以及两种或两种以上多边形进行镶嵌。在研究阶段由简单到复杂加深力度,让学生选择两种到三种的正多边形进行镶嵌的实践,然后展示实践的成果。这样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由浅入深的展开了探索研究活动,探究性学习的内容与实施都由学生独立完成。

2.3网络环境增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互联网+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具有更为便捷的交流与沟通方式,探究性学习的进行也能够实现及时性、大信息量的探索互动。教师可以借助微信、QQ等移动终端的软件,通过建立探究性学习讨论组、微信群的形式,将学生组织在一起,及时的对学生的探索行为进行监督指导,同时获得学习反馈。网络环境为学生及师生之间提供更为开放灵活的研究的坏境,使老师和学生之间关系更加平等,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互动对话环境,并使每一个独立个体的话语权都得到尊重,有利于促进自我尊重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教育观念的不断转变,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活动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对网络教学的逐步丰富和完善,将会对初中教学研究性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在不久的将来初中教学研究性学习课程在网络环境的应用中必将越来越广泛,一个网络化的数字校园时代即将来临。

【参考文献】

[1]张海青.网络环境下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研究与实践[D].河北师范大学,2012.

[2]王轲.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导学案的设计与应用[J].中学数学,2015,16:72-74.

[3]马勇.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初中数学问题化教学实验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

数学网络培训学习总结 篇4

1、《信息技术下的教学准备》课程,专家们精心演讲了如何利用多媒体课件来支持学科教学,以促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并通过本专题对课件设计、课件制作和课件应用三个方面进行讲授,让我完全了解多媒体课件的设计过程,并能根据教学需要进行课件的设计;熟悉课件的使用方法,并能够在教学实践中正确的利用多媒体课件,以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学习与实际的课堂教学操作,让我能在平时的多媒体课件教学中懂得如何变通,在应用信息技术上课时,不过于手忙手乱,较熟练地采用课件与文本内容同步、协调地上完一节数学课。

2、《在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课程,专家们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工具。并运用具体案例分析,总结梳理开发多媒体课程资源的流程,帮助中小学教师掌握课堂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最佳结合点,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和视觉化,有效组合网络资源,真正实现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愉快中获取知识。

通过学习,让教学课堂瞬间变得丰富多彩、神秘莫测,激发学生灵感及探究兴趣,突出教学效果,节约了时间。

通过参与专家答疑、研修活动、坊內答疑区主题研讨活动以及学科论坛交流等,我觉得老师们的参与都非常积极,他们都把自己在一线的教学困惑、教学问题、学生问题、师德问题等都抛出来,能够及时释放自己的心里压力,寻找积极、健康、有效的教学方法,真的是“有难同当,有福同享!”让我们彼此互不认识的同行们能有心灵的沟通、思想的碰撞!

通过学科论坛,我的数学教学疑惑已得到帮助与解决,他们的见解及思考很值得我学习与借鉴!

在学习期间我提交的最困惑的问题是:怎样做才能让学生学好数学?

现在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

1、教师要不断地学习,要学会利用信息技术整合自己的教学,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

初中生物远程网络学习心得 篇5

经过了这几天的培训之后,我才发现原来自己对课本的理解和认识依然是停留在了肤浅的表面,对很多深层次的内容和思想我都还没有领会到。到今天本来觉得薄薄的几本书,我现在刚刚意识到它的博大精深。

首先,对教材编排的理解更深了一步。我们初中时的教材编排就是先植物后动物然后才是人,而现行教材是完全打破了原来的教材编排次序,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这种编排别别扭扭的,不如以前的教材编排合理。经过这几天的研修,我终于明白教材为什么这么编排了,现行教材更注重生物与生物圈的关系,看问题的角度更宏观一些。生物圈是我们唯一的家园,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场所,所以,我们先上来讲生态系统生物圈。在生物圈中,绿色植物能够为其他生物提供能量,是必不可少的部分,所以,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在教学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而对生态系统影响最大的就是人类活动,我们当然要对我们自己有个深入的了解。然后,讲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这里面包括动物和细菌、真菌等。比较而言,细菌、真菌地位又显得比较突出。因为生物圈中,生产者和分解者是必不可少的。

(二),通过培训我认识到教学中应该贯穿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比如生物的结构层次,讲完了动物的结构层次、植物的结构层次和单细胞生物,这时候最好让学生自己总结一下它们的共同特点,那就是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以前总是给学生灌输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单位,而如果在这里让学生自己总结一下的话,学生的理解就会更深刻。

(三),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一次研修是全省一起迚行的,通过和其他老师讨论,看其他老师的优秀作业和优秀的文章。自己学到了很多有创意的教学设计,一些非常成功的教学经验。

高等数学网络课程学习心得 篇6

最近学习了郭镜明教授的《高等数学》的网络课程培训,郭老师主要从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提高概念教学的效能等方面进行了讲解,既有理论深度,又跟实践结合紧密,对概念引入的背景阐述,对理论在其它方面的应用上,都完美体现了高等数学课程的应用性、广泛性、严谨性。郭老师的课程对自己启发颇多,收益匪浅。

1、高等数学教学改革

各个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不同专业对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内容的要求也不同,所以,分层次、分专业教学非常必要。对纯数学专业的学生,需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严密性、系统性,并希望学生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下去。对于非数学专业的学生,必须以数学的应用和应用数学为主要教学内容,教学中应加强习题课的教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的同时,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训练,如自学例题、图解分析、推理方法、理解数学符号、温故知新、归类鉴别等,学生在应用这些方法求知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数学能力,形成创新和应用技能。对偏向文科的学生,不需要把定理证明全讲,可以将形象化的内容加入,注意植入一些专业知识,既保证课程的趣味性,又保证课程的实用性,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一些抽象的东西,可以达到相对好的教学效果。分层次、分专业教学涉及到教材、考试、学分、课时、成绩评价、选课等一系列问题,需要统筹协调加以解决。

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适当应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率。通过借助数表、图形、动画等将抽象的概念用具体、直观的形式表达,用实例和示例加深对概念、方法的理解。另外,开设数学实验课,通过mathmatic和matlab等软件,让学生动手实践进行计算和画图,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直观了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老师教学要做到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好辅导答疑工作。例如,对于学习一般的学生,可用讨论的方法与学生一起分析问题,对于学习较差的学生,经常关心他们,让他们逐步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同时,将学生作业中的各种情况进行分类汇总,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耐心讲解。

2、用好教学资源,提高概念教学的的效能

加强基本概念教学是高等数学教学中的一个永恒主题。数学的学术形态和教学形态是不一样的;在教学形态中,教材形态和课堂形态也不应该一样要注意区分。引入新的概念和定理时,注意与前面的相关概念和结论加以比较,突出它们的有机联系,便于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微积分的不同知识点。为了提高概念教学的通俗性,备课时要多换位思考,多想想学生的问题可能在哪里。另外还要提高概念引入的应用性,运用中外教材和教学资源中丰富的应用性案例,根据学生和教学实际进行改造和选用,尽可能揭示概念的实际应用背景,提高学生学习抽象概念的兴趣。在讲课中可以视情况适时插入一些既有趣味又带有一定深度的资料,可调节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使数学概念的教学变得更生动、更平易、更有启发性。

3、中美微积分教材的比较研究

1965年到1975年,美国学习微积分的学生人数急剧增加,美国数学家们的最初反应是以同样的方式和较慢的速度教授同样的内容,这就产生了易懂但不太相关的教材和大规模的班级,并且导致了大量学生不能及格,他们对数学再也提不起兴趣。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随着微积分改革的开展,数学家们才开始重新思考:他们在教些什么,为什么要教以及如何教。这种反思还在持续,由于美国大学生选修微积分的人数下降,更显得重要。目前还不能确定这些改革成果最终是否会成为大部分美国数学家所采用的微积分的教学方式。然而,这些讨论显然使得美国的微积分教学充满了活力。我希望随着中国高等学院的扩招,你们能避免我们的错误,并且开始考虑适用于你们社会的微积分教学改革方向。

郭老师还详细给我们讲授了中美微积分教材的比较及启示和从美国微积分教材的演变看信息技术对教学内容的影响,我们的微积分教材体系单一,内容趋同,而美国微积分教材改革历史较长,有较多经验,美国教材的编者在习题配置和选材上破费功夫,使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我们要吸取美国教材中图形和数值的作用及课后题目的设计些具体应用和启发式题目的必要性,参考外文教材认真备课,而学生可以借鉴外文教材理解概念和理论。

初中数学学习心得 篇7

在精神层面上, 不论是课堂上, 还是课后, 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摄取知识是学习并且学好各学科的基础。然而, 人非圣贤, 学生的精力也是有限的, 偶尔上课开小差是允许的, 这并不会对知识的掌握产生多大的障碍。归根结底, 我们应当培养学生对知识的饥饿感, 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这一方面, 教师应当充当一个成功的引路人, 一堂新课开始, 教师可通过新课导入的设计、学习氛围的创设, 教材所蕴含的兴趣教学因素、课堂内外的各种资源来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 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意愿和动力。同时, 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突出主动学习, 主动探究。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撷取现实生活中有助于数学学习的花朵, 启迪学生的应用意识, 鼓励学生主动探索, 自己提问题, 自己想, 自己做, 进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以及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

在学习技巧上, 应该特别重视的是基础理论, 基础理论是学习的根本, 是形成能力的前提。因此, 在对数学的学习过程中, 注重对基础知识的练习, 使学生能透彻地理解并掌握教材, 以不变应万变, 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应充分利用课后复习总结, 归纳各节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辅以例题练习, 通过对例题的分析和点评, 掌握解题所用的通性通法以及小窍门, 快速提高解题能力。同时, 梳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易错点和易混点, 通过错因透视, 扫除学习中的困惑和障碍。由于数学这门学科的特殊性和典型性, 基础牢不牢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对往后知识的吸收难易程度。

最后, 应当注重能力培养, 注重对知识点的提炼和总结, 注重习题的典型性和迁移性, 体现由基础到提高, 由课内到课外, 循序渐进的学习和认知规律。也就是说, 针对大多数学生而言, 学习数学除了要让学生掌握这门学科知识外, 更希望能通过对数学的学习, 培养逻辑思维, 强化学生的认识观。

怎样学习初中数学 篇8

学好初中数学需要抓好下列环节:(1)制订计划;(2)课前预习;(3)认真听讲;(4)及时复习;(5)独立作业;(6)解决疑难;(7)系统小结;(8)课外学习.

一个初中学生只要能够按照这八个环节学习,步步落实到位,那么他就将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明确学习一个数学概念、定理或公式应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1. 学习数学概念的方法.

数学概念反映的是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学习一个数学概念需要记住其名称,能叙述出其本质属性,知道所涉及的范围,并能应用概念准确进行判断.下面我们归纳出数学概念的学习方法.

(1)阅读概念,记住名称或符号.

(2)背诵定义,掌握特性.

(3)举出正反实例,体会概念反映的范围.

(4)进行练习,熟练应用.

(5)与其他概念进行比较,弄清概念间的关系.

2. 学习数学公式的方法.

公式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的特征,公式中的字母可以代表一定范围内的无穷多个数.有的同学在学习公式时可以在短时间内掌握,而有的同学却要反复体会,才能跳出千变万化的数字关系的泥潭.下面是学习数学公式的方法.

(1)书写公式,记住公式中字母间的关系.

(2)懂得公式的来龙去脉,掌握推导过程.

(3)用数字验算公式,在公式产生过程中体会公式中反映的规律.

(4)将公式进行各种变换,了解其不同的变化形式.

(5)将公式中的字母想象成抽象的框架,达到应用自如.

3. 学习数学定理的方法.

一个定理包含条件和结论两部分,定理必须进行证明,证明过程是连接条件和结论的桥梁,而学习定理是为了更好地应用它解决各种问题.学习定理的方法如下.

(1)背诵定理.

(2)分清定理的条件和结论.

(3)理解定理的证明过程.

(4)能应用定理证明有关问题.

(5)体会定理与有关概念的内在关系.

三、探索和掌握自学的方法

在数学教材的自学过程中,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有代数自学法和几何自学法两种.

1. 代数自学法.

(1)抄标题,定目标.

(2)阅读并记录重点内容.

(3)试做例题.

(4)快做练习,归纳题型.

(5)回忆总结.

2. 几何自学四大步.

(1)书写标题,浏览教材,写出目录.

(2)按目录读教材,自我讲授几何概念及定理.

(3)阅读例题,形成思路,写出解答例题的过程.

(4)快做练习,总结解题方法.

初中数学网络学习 篇9

最近学习了黄廷祝教授的《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的网络课程培训,黄老师主要从数学建模课程概况、数学建模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讲解,既有理论深度,又跟实践结合紧密,对概念引入的背景阐述,对理论在其它方面的应用上,都完美体现了数学建模课程的应用性、广泛性、严谨性。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数学建模有关概念、特征的学习和数学模型应用实例的介绍,培养学生双向翻译能力、数学推导能力、简化计算能力和熟练运用相关数学软件的能力,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洞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坚忍不拔精神和团结合作精神。黄老师的课程对自己启发颇多,收益匪浅。

1、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课程概况

数学建模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将数学建模课程建设与其他工科数学教学改革有机结合;数学建模课程建设与数学建模培训、竞赛有机结合;数学建模课程建设与培养青年教师有机结合;努力将数学建模的思想融入工科数学主干课程中去;以介绍数学建模的一般方法为主线,着重训练学生运用数学工具建立数学模型、应用数学理论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数学建模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介绍

数学建模课程努力实现在教学理念上以下四个转变: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的继承性教育转变到以培养能力素质为主要目标的创新教育;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教育转变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探究式教育;从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从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到新型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模式应是学生三人为一组集体完成,指导学生开展数学建模课外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三项数学建模竞赛,组织学生参与校学生创新基金项目活动。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问答式教学方法、研讨式教学方法。

3、基于数据的建模方法

数据作用于模型的形式主要有:建立数学模型的初始研究阶段,对数据的分析有助于寻求变量间的关系;利用数据来估计模型中出现的参数值,称为模型参数估计;利用数据进行模型检验,通常用实际数据与模型运算出的相应理论值进行比较。

总之,数学建模是用数学语言描述实际现象的“翻译”能力;是综合应用已学过的数学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处理的能力;是想象力和洞察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初中如何学习数学 篇10

现在有人过分强调兴趣是天生的,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兴趣是可以培养的。比如我是江苏人,在上小学和中学时,经常跟着家长听京剧,对京剧逐渐产生兴趣、能听出味道来,但如果电台里播放的地方戏远离江苏,比如秦腔,我是一定会换台的。原因无他,就是接触很少,没兴趣。因此,要想培养兴趣,没有别的办法,就是多接触。数学也是如此,接触多了、多下了功夫,慢慢就会觉得并不那么困难;再多下些功夫,就能掌握得更好一点,开始有一些心得和体会,兴趣自然就来了。

但多接触也要讲究方式、方法。我知道现在不少孩子在小学时就开始上奥数,我认为现在奥数的偏难偏怪的许多内容,以及采取的强制灌输的学习方法,不仅不利于培养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反而可能让孩子对数学产生厌倦心理。

其次,要有学习的自觉性。我前面说过,我上小学时,因为年纪小,还很不懂事,学习没什么自觉性,上课思想开“小差”,成绩一般。到了中学,学习才成为一件自觉的事。

初中数学网络学习 篇11

做好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知识的衔接

一些学生在初一、初二的数学成绩不错,等到初三时就厌学了,原因是函数定义不理解,函数图像不会画,一看到函数问题就头疼,而高中数学的第一册第二章就是函数,为了学生能把这章学得明白,在之前有必要把初中学过的三类函数整体复习一下。对函数图像一定要非常熟练,函数图象熟练后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初中讲一元二次方程解法时,对于因式分解,立方和公式不做太高要求,而到高中这两个知识点经常用到,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有必要先把这部分知识练到位。教师还要研究初中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了解初高中的数学知识体系,以便于教学时帮助学生分析初高中数学在学习方法上的区别,便于学生下一步的学习。其次,要引导学生发现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的区别与联系,如初中函数是利用运动变化的观点下定义的,而高中函数是从集合、映射的角度下定义,使学生感到高中数学是初中数学的推广延伸,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便较快的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高中数学概念抽象、定理严谨,逻辑性强,要有较强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加上知识增多、难度加大,典型题增多,这样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授课时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交代出定理、定义,在讲解题型时由简入深,循序渐进,该归类的归类,要教会学生解题步骤及最佳的解题方法,让学生逐步适应高中的学习,成功地完成由初中到高中的过渡。

一、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提高学习效率

一些学生在初中时靠脑子聪明,不爱下笔,数学成绩也高,原因是初中的知识点少而浅,到高中后还按原来的方法就行不通了,高中数学需要既动手又动脑,一些题课上老师讲好像会了,而自己做时就不会了,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自己动手做题,才能知道自己是否真的会了。高一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学习习惯不良的问题,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高中数学的重要因素,必须要求学生要做到:课前预习,课上专心听讲,课后及时复习,独立完成作业,要自己学会总结知识点,有时间经常复习前面学过的知识及题型。高中课堂容量大,知识点多,有时一节课下来要学习几个定理、公式,学生若不进行课前预习,很难跟上老师的步伐,课前预习,带着问题听课,可明显的提高学习效率,还培养了自学能力,也能较快的适应高中的数学学习;学生在课堂上要注意力集中,对于概念、典型题的剖析要学会独立思考,找出解题的规律方法,适当的时候要做好笔记;课下对知识点进行理解、消化、总结,保持知识的完整性;要经常复习学过的知识点、题型,不但能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而且有些问题当时学的时候可能没太理解,等过一段时间后再看它,却感到豁然开朗。总之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思想方法,提高数学能力

初中数学知识点浅,题型少,而高中知识多且深,典型题多,不能靠背题提高成绩,要想数学学得好,就必须掌握一些解题方法,那教师在授课中就得注意对解题方法的培养。如求函数值域,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等都要用到数形结合的思想,由形反映数,能做到一目了然;再如,集合、解含参数不等式等要用到分类讨论思想。数学中的思想方法还有很多,教师必须以题带方法,反复训练,达到游刃有余。此外,还要提高一些数学能力,如: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而在初三时,由于学生的学业负担重,缺乏积极思考、自主分析的能力,一直在按老师教的方法套用解题,实质就是背题,高中如果还按照此方法,就不能对知识做到真正的理解,不能灵活应用知识,花了很多时间,但收效不大。这些都是因为没有学会数学思想方法而导致的。因此,做好初高中数学学习衔接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就是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

三、在班级建立数学兴趣小组,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在平时的教学中,可在班级建立数学兴趣小组,组和组之间比赛,适当的时候可以做一下物质奖励,这样就能使学生感到不但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还要对本组的成员负责,若自己不努力,就要拖自己组的后腿,遭到组员的谴责,那样该多没面子。同时能形成组员之间能相互督促,相互帮助的局面,使小组内部形成合力,共同学习,共同提高,进而形成积极上进的学习风气,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感知更清晰,观察更细致,思维更深刻,想象更丰富,记忆更牢固,有一种敢比、赶超的想法,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总之,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要不断地探索新规律、新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自身的业务素质,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用严谨的作风感染学生,早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完美地完成由初中的学习到高中学习的过渡,学好高中数学。

如何学习初中数学几何概念 篇12

第一, 几何概念大多来自生产、生活实践, 因此, 学习几何概念要紧密联系实际, 寻找实例, 帮助学生从具体实例中去理解抽象的概念.比如, 生活中常见的“两地间笔直的路”就像几何中定义的“线段”, 从而不难知道, 线段有两个本质特性:直的, 有两个端点.又如, 射线的特性是:直的, 有一个端点;向一方无限延伸, 它就像电筒射出的一条光线.

应当指出:几何概念与生活中的概念是有区别的, 不能完全等同.比如, 人们常说, 两段线接起来就成一条线, 但是几何中线段AC与线段CB“接”起来 (如图1) , 就有三条线段, 即线段AB, BC, AC.又如, 图2中的∠1与∠2似乎“位置相同”, 但它们不是同位角, 因为它们的位置不符合几何中“同位角”定义的要求.

第二, 要善于抓住几何概念的本质特征, 排除非本质的特征.比如, “两个角的和是180°, 这两个角叫做互为补角”这个概念有两个本质的特征: (1) 它定义的对象是两个角, 不是一个角, 也不是两个以上的角, 因此, “∠1=180°, ∠1是补角”, “∠1+∠2+∠3=180°, ∠1, ∠2, ∠3互为补角”等说法是错误的. (2) 两个角有特定的大小关系———它们的度数之和等于180°.

应当注意:“互补”的定义并没有规定两个角有任何特殊的位置关系.例如, 一个50°的角画在广东, 另一个130°的角画在北京, 这两个角相隔几千里, 但仍然互为补角.

第三, 要学会正确地画出和识别表示某个几何概念的图形.比如, 在图3中过点C画出AB的垂线, 其中图 (1) 是人们最习惯的标准位置图形, 垂线CD较易画出;与图 (1) 相比较, 图 (2) 改变了位置, 是变式图形, 如果把图形转一下位置就可以恢复到图 (1) 的样子;图 (3) 与图 (4) 中画出了AC与BC, 它们起了“干扰”作用, 如果能把AC, BC“视而不见”, 画垂线就不困难了, 通过画图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垂线”的概念.

又如, 图4 (1) 中BCD是一条直线, CE∥AB, 那么图中有哪些相等的同位角、内错角、互补的同旁内角?只要在图 (1) 中“分解”出图 (2) 、 (3) , 就容易识别出:∠1与∠B是相等的同位角, ∠ECB与∠B是互补的同旁内角, ∠2与∠A是相等的内错角.

第四, 要学会把概念的定义“翻译”成符号语言, 为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打好基础, 为此, 让学生学习每一个重要的概念时可以制作如下的一张图片:

这样, 学生对概念就会有整体的理解, 克服死记硬背的毛病, 把概念学活.

第五, 要学会运用概念进行推理、计算, 几何概念常常可以直接用于推理.比如, 因∠1与∠2互余, 故∠1+∠2=90° (互余的定义) .

在几何计算、论证中, 也经常运用几何概念进行推理.例如, 图6中∠ABC=50°, ∠DCF=25°, BE平分∠ABC, BE∥CF, 证明CF平分∠DCB, AB∥CD时 (证明过程略) , 就要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及∠ABC=50°, 推得∠EBC=25°, 再根据内错角的定义及平行线性质, 推得∠BCF=25°;从而根据角平分线定义, 由∠BCF=∠DCF=25°知CF平分∠DCB, 以及根据内错角定义和平行线判定由∠DCB=∠ABC=50°, 推得AB∥CD.

第六, 要学会对概念进行分类.分类可以帮助学生把知识系统化, 分类时应先确定分类的标准, 比如几何中学习了许多“角”的概念, 可以按如下的方法把它们分类:

按角的大小定义的有: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等;按角的大小关系定义的有:互为余角、互为补角等;按两个角的位置关系定义的有:邻角、对顶角、内错角、同位角、同旁内角等;按一个角与一个三角形的位置关系定义的有:三角形的内角、外角, 等腰三角形的底角、顶角等.

学生掌握概念是一个主动的、复杂的心理过程, 并不是老师把现成的概念简单地、原封不动地交给学生, 而是结合他们自己已有的知识, 运用较多的感性材料,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 得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教师要善于抓住新旧知识的本质联系进行引导、启迪, 真正主动积极的参与课堂教学中, 在主动学习中使几何概念牢固把握.

几何概念的教学是几何教学中主要矛盾的重要方面, 处理好这个问题, 学生们就会举一反三, 几何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几何概念的教学对于引发学生思维、发展智力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数学概念是数学基础知识的基石, 几何概念是学习几何的基础, 在几何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高度重视几何概念的教学, 讲清几何概念, 使学生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几何概念, 这无疑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能力的前提条件.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 篇13

博树中心校初中理科组

一、课题的提出:

现阶段我们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广泛地进行“初中数学分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旨在通过对现行的以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教师传授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但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多是形式上的合作,没有完全体现出合作学习的真正作用,还有许多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还不够完善,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过程中,还存在许多误区。我们就这一内容进行研究,以使我们对合作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优化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建构

心理学理论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课堂上积极交往的机会,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在交往中促进学生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是有极大帮助的。学习交往理论认为,思维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受课堂教学气氛的影响,多项交往的组织形式,信息交流量大,交流渠道多,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课内信息的沟通,有利于学生间互帮互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也强调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自主研究、民主探索、平等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增加学习质量和个体素质,形成一种生动活泼、潜力无穷、人人参与、主动积极学习的活动形式。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初中生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知识的获得是一种主动的认识活动,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小组合作学习正是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种参与实践活动的可能,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孩子们这种与生俱来的天性,充分挖掘这种极难得的宝贵的教育资源。

(二)、研究目的1、分析目前我在数学课堂中学生学习效率低的原因,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2.探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师生角色的转变。合作学习要协调师生、学生同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从而为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点。

3.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研究的内容

1.课堂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策略的研究

(1)组建合作小组的研究

具体操作如下:

①分组前:通过多种方式与渠道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性格爱好、学习态度、家庭环境等。如通过摸底测试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通过问卷调查、谈话聊天、家访、观察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性格爱好、学习态度、家庭背景。

②分组时: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性格爱好、学习态度、家庭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以组间同质、组内互质的原则,将班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4-6人,并可以让小组的同学为小组起名。

③分组后:对组内的同学进行分工,根据学生的识能力水平、性格爱好、学习态度综合考虑,每个小组选出组长(组织者)、记录者、发言者、计时者各一名,这个环节可由教师指出或学生自己选均可。其中组织者负责组内分工、组织纪律、监督和保证每个成员都有参与机会。记录者负责本组实验操作过程的实验现象和数据的记录。发言者汇集本组的讨论结果、实验结论,代表小组在班内交流。计时者控制好每个组员发言的时间,保证组内讨论按时有序完成。

④课堂教学中设立组间竞争机制,把竞争引入课堂中去。

⑤根据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组员进行必要的重复调整。

(2)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内容设计的研究

拟通过以下环节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内容设计的研究:

①在新旧知识衔接时设计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内容。

②在动手操作、探究问题时设计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内容。

③在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中设计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内容。

④在课堂练习出现普遍性错误时设计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内容。

⑤复习、巩固总结阶段时设计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内容。

⑥解答“开放性”问题、自由创作时设计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内容。⑦在知识深化、拓展时设计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内容。

(3)小组合作探究的时机的研究

拟通过以下环节把握小组合作探究的时机:

①在新旧知识衔接时把握小组合作探究的时机。

②在动手操作、探究问题时把握小组合作探究的时机。

③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内容开展时把握小组合作探究的时机。

④在课堂练习出现普遍性错误时时把握小组合作探究的时机。

⑤复习、巩固总结阶段时把握小组合作探究的时机。

⑥解答“开放性”问题、自由创作时把握小组合作探究的时机。

⑦在知识深化、拓展时把握小组合作探究的时机。

(4)课堂中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的操作的研究

在课堂教学中拟通过几下措施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的操作的研究:①备课时选择好2-3个有价值、最有利于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内容进行设计。

②教师努力把握好备课时备好的合作点及注意把握好课堂出现的合作时机。③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交流时间。

④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中,给予学生充足的合作探究的空间。

⑤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中,教师要经常到各小组巡视,指导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有序开展,有效率地完成合作的内容。

2.小组探究学习与学生能力培养的研究

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主要是拟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的。拟从几下几方面对小组探究学习与学生能力培养的进行研究:

①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培养学会倾听、学会讨论的能力的培养

拟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发,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在小组合作中,教师要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它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准备发言。

②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善于发言的习惯

拟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学生间的交流和自我表达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述,教师通过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讨论的时间和空间,创造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慢慢敢说、会说,教师要求小组成员人人都说,而且要能大胆地完整地说。③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对别人的发言进行辨别、评价的能力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中的评价不只是教师对学生做出的简单的评价,还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等。拟教学中通过教师的范评引导学生互评,让学生倾听他人发言后,也尝试用语言作出评价,对别人的发言的异议点说出自己的看法。

④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培养归纳总结的能力

拟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教师多给机会学生尝试归纳总结,那怕归纳到一点点,教师及时给予一定的鼓励,并继续给予引导。

3.小组探究学习与培养学生团队意识的研究

拟通过以下措施对小组探究学习与培养学生团队意识的进行研究

①通过课堂教学活动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特点,设计一些适合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活动,拟通过激励性的评价,尽量让每个人的长处都能在集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②通过数学实践活动

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组织一些合作参与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合作,并让学生在生动、活泼、有趣的数学活动中体会到合作的作用、合作的乐趣。

4.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的教学评价的研究

(1)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评价的角度的研究

(2)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评价的方式的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课题研究的重点:课堂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策略的研究及小组探究学习与学生能力培养的研究

课题研究的难点: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的教学评价的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个案研究法

针对某一个学生、某一类学生、某一节课进行深入而具体的研究。

2.行动研究法:针对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的开展,在行动研究中不断探索,不断修改、总结。

3.经验总结法:运用经验总结来建构数学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以及具有校本、地方特色的教学经验。

六、课题研究的保证措施

1.转变观念,加强理论学习,参加各种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2.力争上级教研部门和研究机构的支持和技术指导。

3.定期进行教学反思,探究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完善实验方案,改进实验措施和方法。

4.按计划举行实验探索公开课,做好个案分析,积累原始资料。

5.定期按计划进行检测、评估、总结,写好阶段性实验报告。

七、课题研究的过程

实验计划用三年,分三个阶段实施:

(一)准备阶段(2012年9月—2013年7月)

1.在初三年级95班通过实践论证这一课题在数学课堂中开展的可行性。

2.通过网络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观看相关课堂实录,将优点及时用运到具体的课堂实践中。

3.收集资料、制定方案,做好课题研究的各项准备。

(二)研究阶段(2013年9月—2014年7月)

在教学中加以组织实施,初一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期间,要坚持写课后小记或个案分析,组织阶段性小结,不断地检查教学效果,并加以完善。探索出在数学课堂中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形成新的数学教学模式。

(三)课题的总结阶段(2014年9月—2015年7月)

在资料原始积累和每一个阶段性总结的基础上,汇总分析研究过程和结果,撰写研究报告和专题论文。

八、预期目标和成果

1.预期目标:

(1)通过开展数学课堂的小组合用探究学习活动,培养学生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教师设计有效的教学问题和明确的教学目标,为学生创造小组合作探究的条件;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扩大学生课堂参与效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教学效率。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积极探究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求知精神。

2.预期成果

(1)结题报告、教案、论文。

(2)示范课汇报,同行点评。

九、实验对象

上一篇:隧道工程质量管理奖惩办法2014.08.20下一篇:医院慢性肝病科室巾帼文明岗先进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