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工程实施方案

2024-05-12

对接工程实施方案(精选9篇)

对接工程实施方案 篇1

实施方案

《工程制图》是中等职业学校建筑、市政、道路桥梁、水利等土木工程类相关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是相关专业学生未来从事施工员、资料员、安全员、制图员以及钢筋工、测量放线工等岗位工作,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所必修的课程。既是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因此,该门课程在大土木工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2010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的重点是贯彻落实政府工作报告中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明确要求,继续加强职业教育,以就业为目标,整合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职业教育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这是新时期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根本要求,为此,我们要对《工程制图》的教学进行改进。为贯彻“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的职业教育教学思想和办学方针,《工程制图》的教学进行改进要突出以下中等职业教育特色:

(1)以就业为导向,与职业资格标准衔接,在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岗位实际。

(2)适应中职学生的特点和知识结构,授课时理论知识浅显易懂,贴近生活体验;采用丰富的图样、图片和三维渲染图,使教学表达直观化和情境化。

(3)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和识读工程图样等实践活动掌握工程图识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突出“做中教、做中学”的职业教育特色,能适应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

(4)以应用为主线,摒除脱离实际应用的制图知识,紧密围绕以工程图样识读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目标进行授课;并采用工程中的施工设计图实例作为图样示例教学。

(5)为推动信息化环境下教育教学模式,采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立体化教学资源,为教学提供全面的支持。弥补传统教学缺乏立体感和直观感。

为了达到上述要求,这就要求我们专业课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下企业实践学习

职业学校的教学改革本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提高质量为重点。这需要教师有很好的职业素质,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是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的重要形式,是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

我们课题组老师通过下企业实践,在实施过程中及时观察、收集信息并进行反思,完成以下工作:

①搜集和整理图纸、最新的规范和标准;了解行业的新变化;完善专业教学计划及实习计划,了解企业的用人标准和学生的培养标准。

②课程内容选取的要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作为依据,为学生尽快的适应岗位和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③理清课程内容组织与安排的思路要有条理性和一贯性: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安排要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设计合理。

④领会教材及相关资料的选择与整理要具有时代性和实用性:为选用先进、适用教材,与行业企业合作编写工学结合特色教材提供了思路,使课件、案例、习题、实训实习项目、学习指南等教学相关资料收集、整理能够符合课程要求,并能够满足网络课程教学需要。完善专业课教学,贴近实践,丰富教学,形成特色。

⑤了解行业的变化,学习所教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材料;进一步修定和完善《工程制图》课程标准、调研学校教学与工程实践的最佳衔接点和切入点。

2、教学策略的实施

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好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动手和思维的过程中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他们确立科学的态度和严谨治学的学风。采用项

目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通过实际操作训练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与同学的协调与合作能力为培养相应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打下一定的基础。

3、不断的学习和反思

学习,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教师职业和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学习应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只有学习,教师才能不仅仅局限在自己经常任教的那一个或几个班级,而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教学,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才能设身处地地用学生的眼光看待教材,使自己的教学真正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

善于反思是成功者一种优良的品质。反思的过程,是对自我的锤炼过程,更是一个提升的过程。其实,当我们静心反思的时候,我们已经超越自我,站在了“我”外或比“我”高的境界了。现在,许多教师失去或者说没有教育的激情,实际就是忘记了思考

作为一线的教师是直接参与教学改革的一份子,新课改有诸多的问题需要去思考、去探讨,如教学设计的步骤、怎样钻研理解教材、怎样研究学生、怎样编写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的情境设计;这要求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驾驭能力和扎实的专业知识。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现状,利用得当的教学手段,把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有意识地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为生产现场提供合格的技能人才。

对接工程实施方案 篇2

关键词:课程体系改革,“双师型”教师,教学方法,评价模式,实作实训,互惠双赢

党的十八大后, 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 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从而对建筑工程提出了更高要求, 建筑专业型人才也将出现供不应求的态势。那么, 中职教育培养建筑类工程人才应该如何去适应市场需求呢?笔者认为中职教育建筑类工程人才的培养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与市场对接。

1 不断加强课程体系改革

近年来, 中职教育在教学改革中对“能力本位”的认识逐步加深, 但距全面贯彻落实“以就业为导向, 以全面素质为基础, 以能力为本位”的精神还有较大差距。课程体系, 还远远没有摆脱“学科型”体系的束缚, 需要决策者具有一定的风险能力。学校应该不断改进专业课程与教学, 改革的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等, 更需要企业行业的参与和支持。企业希望学校能进一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强调测量、监理、计算机应用、预算软件等知识体系的建构。加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学生毕业时持施工员、质量员、资料员等职业资格证书上岗, 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课程标准相衔接, 并融入各教学环节。专业教师与企业人员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开发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体系, 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一步适应社会、行业、企业的需求, 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2 加快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职业建筑类“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还刚刚起步, 还远不能适应职业教育的需要, 目前还有许多不足:

(1) 是学校的专业教师中, 已获得的技能及职业资格证书的情况有所不同, 有的以专业技术为主, 有的以高级工为主, 这势必在教学中会有所偏差。 (2) 是以教师为中心, 以知识为本位的观念, 仍在一部分教师头脑中根深蒂固, 教学理念及手段与时代脱节, 极大影响教学效果。 (3) 是学校普遍缺乏能胜任理论与实验实训一体化教学的教师。

为此, 迫切需要强化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邀请国内外专家及行业技术人员到校开展讲座和培训活动, 聘请行业专家和能工巧匠到校担任兼职教师, 以工程项目的参与和到企业实践的途径来提高教师的技术能力。

3 创新教学方法, 改变教学手段

(1) 要创设工作环境, 加大实训实作的容量, 紧密结合职业技能证书的考证, 加强考证的实作项目的训练, 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2) 要应用挂图、投影仪、幻灯片、多媒体课件、投影等教学资源辅助教学, 帮助学生理解施工技能知识。 (3) 在学生基础文化素质普遍薄弱的情况下, 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和突出个性的学习方法, 将理论课, 实践课, 在校学习课融为一体:以理论课讲授专业知识, 实践课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沟通能力。

4 加强评价模式的多元化

学校应改革现有的考试方式, 减少背诵性的试题, 实行终结性考核与过程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以实际技能为导向, 把实践能力和项目能力纳入考核范围, 可采用笔试、口试、综合作业、项目评审、毕业实习考核等方法, 并以此全面衡量和控制教学质量, 逐步与职业资格考试接轨。采用分值来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 一是学校内课堂对学生的评价、核心课程试题库考试成绩、实作课程的操作考核等;二是行业企业对学生的要求是对学生真实的评价标准, 吸纳行业企业对学生的评价, 让企业专家参与对学生的评价。

5 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实作实训环境

校内实验实训条件不能满足全面开展生产性实训的要求, 远不能满足使学生毕业即能顶岗工作的需要。改善教学实践环境, 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 具有真实工作环境的校内实训基地, 全面开展生产性实训, 大力开展技术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构建区域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6 校企合作机制应体现“互惠双赢”

多年来, 由于校企合作不畅, 教学过程与生产实践脱节较大, 企业先进技术与新标准教学过程引入存在时间差, 影响了实践教学效果的提高。

紧跟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趋势, 在原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基础上, 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 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和咨询计划, 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咨询服务, 增强本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 积极探索校企人员身份互兼、基地共建、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各种形式的合作模式, 以此达到“互惠双赢”。

7 强化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重视就业教育

由于建筑行业的技术是不断更新的, 这就要求中等职业教育在强调就业教育的同时, 仍然要关注终身教育、素质教育。学校不仅要教会学生当前的就业技能和专业知识, 而且还要教会学生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潜力。按照职业生涯设计, 综合素质展现, 职业技能训练和就业服务指导等不同任务的要求安排活动, 做到主题鲜明, 形式多样, 突出经历教育, 配合能力训练, 经历性教育与经验性传授同步, 素质培养与技能类训练相通, 校内教育与社会培训并举的总体效果。

我们应深刻认识职业教育建筑类人才培养的地位、作用和迫切性。加强课程体系改革, 提高“双师型“师资水平, 创新教学方法, 改进职业教育的评价模式, 改善实作实训环境, 加大校企合作, 树立科学发展观, 坚决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与时俱进, 以优质、高效的速度去适应市场的“对接”。

参考文献

科技对接技术实施许可 篇3

无毒害、无三废排放的HW、HM、HK系列工艺材料,是一系列用于金属表面处理的防腐蚀工业生产材料,是一种可使传统产业中重污染行业从源头清除“三废”污染源、无毒害、无“三废”污染排放的生态循环新材料、新工艺。

这种新型工艺材料的使用,可使我国年产值5000多亿元的防腐蚀传统产业,转变为可持续发展的、集约循环的新型经济增长点,实现节能环保的优化升级,确保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环境资源的安全。

目前,这种工艺材料正在试用过程中。

KD066:M85、M100甲醇燃料(非车用)

以甲醇燃料替代目前烧火油,不仅可以降低污染,并且降低了成本,转换了能源。由于甲醇加入了改性剂,增加了热值,提高了闪点,可望取代目前用柴油或柴油与渣油混兑而成的燃料油。

甲醇可以稀燃,稀燃就是一种节能燃烧,它可以和重质成份燃料互补,甲醇可以分解成为CO+H2,其热值可提高20%,以甲醇为主,重质成分燃料油为辅,可以克服粘度大、含有害成分过多的缺点,经过改造,甲醇的闪点可提高到39℃,只要严格注意安全性,甲醇可以进入燃料油市场。

2011-12-1KD067:冷暖头盔

头盔既是施工工人、摩托车驾驶员保护头部、防止外伤的用具,也是消防队员防止烫伤、砸伤的必备用具。在一些特殊的场合,头盔也需要具有保温、降温的功能。

冷暖头盔是一种能产生热能与排除热能的特殊头盔。冷暖头盔在内外有两组散热片与两个微型排气扇,可将热量以对流方式置换。它的原理是在头盔内安装一个半导体致冷片,通电即可将热能从头盔内向外排出,以达到降温的效果;同样也可使外部热量实现向内移动,以达到升温效果。

2011-12-1KD068:硫化氢分解制氢气的方法

本项目根据硫化氢结构不稳定的特点,加温使其达到300℃以上,分解生成氢气和活性硫磺,经过分离,得到氢气。与现有技术对比,该项目的改进与创新之处在于:生成制硫化氢的技术和硫化氢高温催化分解生成氢气的方法。生成硫化氢气的主要原料是松香和硫磺。硫化氢经催化分解和成氢气。硫磺可在反应器内循环反应,因此并不消耗硫磺。

氢气是高能燃烧无污染物排放的新能源,可广泛用于工业、农业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

KD069:能源独立建筑体系

能源独立建筑体系集中了发明者自行研发的四项装置。其关键技术为:分体式垂直轴风力发电装置、主水管涡轮水利发电装置、漂浮式风力发电装置、新型染料敏化ZnO纳米阵列太阳能电池及新型能源一体化的建筑整体。

建筑体可起到风能收集及太阳能聚集的作用,使太阳能电池接受光能率提高60%;运用垂直轴发电机,利用建筑纵向轴长,使建筑表面汇集风能,相比已有风能一体化建筑,能源利用率可提高50%以上。

本项目的风力发电机具有创新的磁悬浮系统及风翼系统。磁悬浮系统使上部旋转装置悬浮于空中,将旋转摩擦减到最低,提高了发电效率,减少了运行噪音,使发电装置在极低的风速下即能启动。由于没有摩擦,增加了风力发电机使用寿命,降低了维护成本,提高效能30%以上。

KD070:海浪浪涌发电平台

该发电平台由平台、传动装置、发电装置、发电机和浮体组成。平台为框架结构,传动装置与浮体相连,发电机与传动装置相连。在该平台上设置了若干个传动装置,每一个传动装置分别与所对应的发电机和浮体相连接。浮体在海上平台与海下平台框架的中间位置,在海上和海下两个平台的推动下,上下运动,带动传动装置,实现发电机发电。

2011-12-1KD071:M70高甲基车用液体燃料

以60%的甲醇、10%的甲醇改性剂、30%的碳氢化合物组成M70高甲基车用液体燃料,其标号>100,可用于使用任何标号汽油的汽车发动机上。

功能有五点:一是高能量。甲醇注入改性剂后,改变了热效率和压缩比。二是高清洁。利用甲醇含氧量高和催化技术大量转换一氧化碳、碳氢和氮氧化合物,消除甲醛和残余甲醇。三是高转换。即高比例的替换汽油组分。四是低能耗。达到国家规定的相关乘车耗能量的标准。五是低成本。高比例的甲醇组分必然带来低成本的效率。

2011-12-1KD072:MTBE-MMT改性剂

该产品有五项功能:一是能够降低或取消MTBE的含量,因而能大大降低该剂的含氧量和生物降解周期,为MTBE的市场运用开辟了新的增长点。二是提高了MTBE的抗爆性1~3倍。三是为生产高标号汽油提供了新的工艺方法和组分,在只有催化裂化装置的情况下,可以将90#油直接加入该组,使其成为97#、98#。四是可以用该剂结合MMT的抗爆性,一般可以提高3~5倍,大大降低了MMT的生产成本。五是该产品可取代MMT的产品,而成本却能够降低到原来的十分之一。

KD073:乙醇汽油

一种符合国家车用乙醇汽油标准的E10乙醇汽油。

E10乙醇汽油采用了WMT—3纳米胶体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先进技术,使成本大大降低,一般为MMT的三分之一至五分之一,这是一项具有独占性和首创性的科学成果。该项目因为加入了一定的清洁添加剂,所以使可用功率曲线向左位移,能够满足发动机功率要求。该项目采用了先进的技术措施,能够克服发动机动力性能下降的问题。

KD074:捕捉、分解、消化CO2的工业树

该项目能够有效地解决空气中大量二氧化碳的排放问题,能够把二氧化碳转化成可以再次利用的新能源。从各地电厂的角度看,运用这个“捕捉、分解、消化CO2的工业树”项目,既可以为各地电厂节省燃煤的消耗,又能让各地电厂的经济效益增加3~5倍。

KD075:污泥炼油装置

一种能够将污泥转变为燃料油、可燃气体与固体燃料的新型高科技设备,可以把生物质转化为今天人类急需的煤、油、气。该装置能够用“一步法”将污泥直接转变为燃料油,包括车用汽、柴油。这种污泥炼油装置目前已经通过了实验室和小试,并且已经从实验室、小试到中试,通过不断改进技术,达到了把污泥变为车用汽、柴油的目的。其主要原理就是,利用先进的复相催化剂,能够将生物质分子转变为汽、柴油分子。该装置是专有技术项目,具有首创性、独占性和先进性,可年产1万吨车用汽、柴油,从投产到安装调试完毕,大约仅需要9个月。

2011-12-1KD076:太阳能—浅层地热能综合供暖系统

该系统是一种新型的供暖系统,实现了低品位能源和清洁能源在供暖中的应用。该系统主要由太阳能屋顶集热器、外墙面集热器、吸收式热泵、地源井、蓄热水池、供热终端装置和相应的循环管路构成。本系统的供热负荷面积约为10280㎡,太阳能屋顶集热器和外墙面集热器大约把水温提升7℃,地下水可提升5℃,在实际的运行中供热终端的循环水系统的水温将达到44℃以上,完全可以满足用户对热量的需求。该系统的优点是:在保证供热可靠性的前提下,高效地利用了太阳能和浅层地热能资源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运行中无有害的副产品产生,对环境不造成任何污染,真正实现了供热系统的环保节能减排。

KD077:新风换气机

这是一种应用于北方等冬季寒冷地区的室内空气更换设备。它能够将室内混浊的空气排出,同时换入与混浊空气温度相当的新鲜空气。这款设备主要由排风系统、进风系统、换热系统三部分构成。

新风换气机能够通过排风系统,将室内常温的混浊空气排出,通过进风系统将室外寒冷的新鲜空气引入。在换热系统的作用下,提取排风系统中室内混浊空气的热量,用来加热进风系统中输送的寒冷的新风,从而在保持室内人体舒适温度的同时,达到更换室内空气的作用。其特点是:换气速度快,效率高;设备机体安装于室外,仅排风和进风系统与室内连接,不占室内空间;更换新鲜空气的同时不改变室内温度;设备结构灵活,可根据用户空间大小进行优化配置。

KD078:高效填料塔萃取技术及装备

化工厂的各种物料中常含有可利用的物质,利用它们的亲水亲油性的差异而导致的两相分配的不同,可以通过萃取的方法将其分离回收。高效填料塔萃取专利技术根据废水中物质在有机溶剂和废水中的溶解度的差异和废水与萃取剂的比重不同,采用新型萃取装备及工艺对溶液中的物质进行有效分配,达到回收利用的目的。本技术解决了中高界面张力体系萃取效率低的技术难题,加强了液-液两相的混合,提高了传质效率;同时使用高效萃取设备及我们自行设计的高效萃取专用填料,进一步强化了中高界面张力体系液-液两相间混合分散和传质,提高填料塔的传质效率。此项技术已通过鉴定,并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该技术可用于农药、医药以及化工生产行业中界面张力在5~25达因范围内废水中物质的提取和回收,具体工程可根据不同的表面张力和萃取体系进行现场设计;还可根据企业的具体要求和具体体系进行相关试验后,为企业进行量身订做的工程工艺设计。

KD079:机动车尾气净化催化剂

机动车尾气中含有HC,CO,NOx和颗粒物等污染物,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以高性能稀土储氧材料的制备技术、耐高温高比表面材料的制备技术、贵金属及助剂的负载技术和耐久性涂层的制备技术四大技术为基础的密偶催化剂的制备技术取得了全面突破,已形成五项发明专利,涵盖了汽油车、天然气汽车和摩托车尾气三种类型的净化催化剂,并已经建立了高性能稀土储氧材料、耐高温高比表面材料和机动车尾气净化催化剂三条生产线。已形成汽油车尾气、摩托车尾气、压缩天然气汽车尾气、柴油车尾气以及通用汽油机和通用柴油机尾气净化催化剂的生产能力。其中在天然气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所生产的压缩天然气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已通过一汽-大众公司捷达车的欧Ⅲ标准检测,同时汽油车尾气净化催化剂也已通过该公司的欧Ⅲ标准检测。目前正与多家汽车厂和摩托车厂进行催化剂的配套实验。

KD080:便携式机车轴承智能诊断仪

便携式机车轴承智能诊断仪适用于对牵引电动机轴承、轴箱轴承、空心轴承等进行不解体检测和故障诊断,能够完成机车顶轮、新轴承、电机备品和车上轴承等轴承检验生产。

本系统以小波分析和包络检波算法为核心并结合模糊分类和故障诊断技术,能够直接获取轴承振动信号中所包含的故障特征频率,并全自动判断出轴承故障类型;采用双CPU紧凑型结构,提供图形化人机界面和检测数据库,可扩展GSM无线数据传输功能,是一种新型的便携式机车轴承故障诊断系统,2004年已通过湖南省科技成果鉴定(鉴字[2004]第081号)。

主要功能及特点:1.基于小波理论对轴承振动信号进行时频域分析,捕捉由不同故障原因所引起的突变信号即轴承故障特征频率;2.基于模糊分类技术对不同的轴承故障进行智能诊断,自动指出故障类型及其严重程度,可实现对机车轴承故障的智能诊断,检测精度高;3.采用双CPU结构将信号检测、诊断与控制操作等功能相对分离,提高了系统运行速度和可靠性;4.人机界面友好,操作简单,能够直观地显示轴承振动信号的波形、参数和诊断结论,完成检测报表和波形的存储、查询和通信;5.可选择扩展GSM无线传输功能,将机车轴承诊断数据上报中心服务器,以便及时掌握并指导机车检修生产工作。

2011-12-1KD081:EVA快熟剂

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氯化聚乙烯(CPE)、乙丙橡胶等弹性体材料,无法采用硫磺硫化体系进行硫化,一般只能采用有机过氧化物(如DCP、BPO)进行硫化。但采用单一的有机过氧化物硫化,硫化时间过长,硫化不充分,难以保证良好的机械性能和物理性能。添加EVA快熟剂,可以大大缩短硫化时间,提高生产效率。

适用于发泡制品、橡胶鞋底、EVA中底等,可明显缩短熟化时间;用于橡胶轮胎可有效增强轮胎的耐磨性,提高弹性。只需简易搅拌混合设备,设备投资小。

KD082:水溶性混凝土密封材料

本产品是液态碱性高强度硅酸盐基混凝土密封剂。适用于新旧混凝土、水磨石,以及其他以水泥为基材的产品。能永久地提升地面抗压、抗渗、耐化学品、耐磨性能。HARD-TC-102内含特殊活性成份与催化剂,能与混凝土形成三维网络再结晶结构,从而形成一个坚固、密实、光洁的实体。本产品能提高混凝土的耐磨度、抗压强度、抗渗性。适用于新旧混凝土的表面增强,投资省,见效快。

扶贫对接活动方案 篇4

为了使家庭困难的学生能够坚持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任务,最大限度地控制学生流失,切实为贫困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本,对贫困学生帮扶计划如下:

一、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争取社会援助。

首先做好贫困学生的摸底调查工作,建立贫困生档案,确实掌握学生的家庭状况,真正了解学生需要哪些方面的援助,把贫困学生分出类别,以便于有针对性地进行救助。其次,学校班子协调市区有关单位及办事处有关部门,争取政府援助资金。第三,积极宣传、广辟渠道,争取社会、私营企业等方面的援助。

二、挖掘学校内部的潜力,力争把贫困生留在校园。

1、对家庭特殊困难的学生,经班主任老师核实后,每班给两至三个减免学杂费的名额。

2、学校领导每人包保一名贫困学生,帮助其解决初一至初三阶段在学习生活上存在的困难。

3、每名教师要和贫困生结成帮扶对子,每学期帮助一名贫困学生。

扶贫对接活动方案

长春市一五六中学

对接工程实施方案 篇5

周田、西江人民法庭、各乡镇司法所:

为适应新形势下化解矛盾纠纷的需要,切实加强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的衔接,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在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和谐中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化解各种矛盾纠纷。根据《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人民

调解工作若干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等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的规定,结合本县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指导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围绕全县工作大局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要求,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加强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在调解纠纷过程中的衔接工作,依法及时化解社会各种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为构建“开放的、生态的,和谐平安小康的会昌”提供有力的法律服务和司法保障。

二、目标任务

通过加强诉讼与调解的对接,畅通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之间的信息渠道,搭建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相互支持配合的工作平台,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和司法调解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各自独特作用,减少诉累和对抗,实现优势互补,不断提高预防和调处矛盾纠纷的能力,切实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做到案结事了,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三、具体措施

(一)夯实调解衔接基础力量

1、明确“诉调对接”工作联系机构和工作主体。县法院和县司法局共同成立由分管副院长、分管副局长、立案庭长、法庭庭长、基层股长组成的人民调解和司法调解衔接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法院立案庭,具体负责诉讼与调解衔接的组织实施、信息联络、数字统计等日常工作。人民法庭和司法所为“诉调对接”的工作主体,在乡镇党委政府的统一支持下,加强与人民调解组织的沟通联系和工作衔接、提高人民调解组织依法调解的能力,指导人民调解组织调解各类矛盾纠纷。

2、充实加强人民调解组织力量。挑选政治坚定、知晓法律、清楚政策、作风正派、责任心强的人员担任人民调解员。建立以村(社区)人民调解为基础、乡镇司法所调解为轴心、法庭司法调解为后盾的调解网络体系。以乡镇为单位,将辖区内的人民调解员、司法所工作人员、法庭工作人员的名单和联系电话等编制成册,确保各方信息畅通、方便工作。

3、完善信息通报制度。人民调解组织、人民法庭、司法所均应建立纠纷调处台帐和档案。以各乡镇每月定期召开的矛盾纠纷排查例会为平台,人民调解组织、人民法庭、司法所互通矛盾纠纷调处情况,人民法庭、司法所应及时将情况上报县法院立案庭和县司法局基层股。司法局与法院要定期互报情况,共同研究工作、总结经验。

4、建立经费保障制度。积极争取乡镇党委政府支持,加大对人民调解工作的经费投入力度,保障正常工作经费。努力探索人民调解工作奖励激励机制,增强人民调解员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把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当地。

(二)构建“诉调对接”工作机制

1、程序衔接。一是强化诉前告知。结合会昌地处山区,社会发展相对落后,法律知识欠缺的实际,让百姓知晓发生纠纷后,有人民调解、司法调解等多种救济途径,并且明白各种救济途径的优势、特点,赋予当事人根据自己的时间、纠纷性质、利害关系、经济状况等因素而定的选择权。二是加强庭前调解工作。人民法庭可安排专门法官和选聘法律水平较高、调解经验丰富的人民调解员负责庭前调解,共同做好息诉罢访工作。三是实行诉讼内委托调解和诉后执行和解机制。在征得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尝试委托人民调解组织调解矛盾纠纷和进行诉后执行和解。四是实行人民调解和诉讼调解的快速转换。经人民调解组织调解未果欲起诉的矛盾纠纷,人民法庭应与人民调解组织一道迅速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诉前调解,调解未果,再予立案。

2、实体衔接。一是对人民调解组织出具的调解协议,人民法院要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除调解协议有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强迫调解等情形外,一般应确认调解协议有效。二是当事人持人民调解协议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的,只要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条件,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并及时下达支付令。三是对公证机关依法赋予强制效力的人民调解协议,债权人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四是经人民法院庭前调解达成的调解协议以及诉讼内委托调解由人民法院制作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与法院判决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五是当事人对刑事自诉案件和其他轻微刑事案件达成的人民调解协议反悔提起诉讼的,经审查,可依据民事赔偿部分的人民调解协议直接制作刑事附带民事判决书。

3、救助衔接。经人民调解组织调解未果,当事人欲向法院起诉,需人民法院提供司法救助和司法行政部门提供法律援助的,一律凭基层组织出具的家庭困难证明和相关证件,符合条件的,依法给予救助和援助。

(三)强化人民调解业务指导培训。一是建立健全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机构,人民法庭和司法所可以共同成立人民调解工作指导委员会,具体负责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和人民调解员的业务培训。二是实行个案现场指导,人民调解组织可邀请人民法庭、司法所工作人员到疑难纠纷的调解现场进行指导,抓住焦点,有针对性的指导纠纷调解工作。三是加强人民调解业务培训工作。法庭、司法所要共同制定培训计划,提供必要的法律书籍,定期对人民调解员开展形式多样的业务培训活动,提高人民调解员依法调解的能力。四是人民法庭要加强巡回办案工作,通过组织人民群众旁听和人民调解员观摩,实行以案讲法,开展法制宣传,提高人民调解员的调解水平。

四、工作要求

1、县法院、县司法局要高度重视诉调对接工作,并将此项工作纳入本部门的岗位责任予以考核。人民法庭、司法所要结合本辖区的实际,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既要强调整合力量,又要保证依法发挥独立职能作用,实行优势互补,努力形成大调解工作格局。

2、人民法庭、司法所要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落实相应工作经费,建立完善对人民调解工作的监督考核和奖评激励机制,将人民调解工作纳入年底目标责任考核,切实发挥出人民调解在维护当地社会稳定中的第一道防线作用。

3、人民法庭、司法所要加强信息沟通,不断总结经验,创新工作机制,进一步深化“诉调对接”工作。

4、司法所要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管理,健全人民调解组织机构、人员,完善人民调解的工作程序、文书制作、档案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并予以检查落实,促进人民调解工作规范化。

项目对接会内方案 篇6

--投资人中华万里行2011太原站

一、时间:2011年9月27日上午9:00-12:00(暂定)

二、地点: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二楼交易大厅(暂定)

三、主办单位:第六届中部博览会组委会

四、承办单位: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

山西省投资促进局

五、规模:约150人

六、议程:

主持人:(待定)

09:00-09:05主持人介绍嘉宾、会议内容及形式

09:05-09:10第六届中部博览会组委会相关领导致辞

主题演讲

09:10-09:20股权投资方式的主要特点和关键因素

--知名VC、PE机构投资人

09:20-09:30VC/PE关注什么类型的企业

--知名VC、PE机构投资人

09:30-09:40浅谈中部地区优势产业的股权投资商机

--知名VC、PE机构投资人

09:40-09:45问答交流

重点项目推介

09:45-10:45甄选5-6家项目企业做推介演示(7分钟),投资人点评并做初步交流(3分钟)

自由对接洽谈

对接工程实施方案 篇7

一、船舶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与行业标准要求的差异

(一) 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现状。

目前我国各高职院校中的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多延续以往的课程体系, 采用理论教学模式来培养专业实践性较强的技术人才, 这对于人才就业后的工作开展带来诸多问题, 并在大格局上限制了行业的发展步伐, 因此, 进行课程体系改革迫在眉睫。

(二) 当前船舶工程行业标准存在的问题。

一是船舶工程技术行业标准配套不齐。尽管我国船舶行业目前已有700余项国家军用标准和上千项行业标准, 涵盖了军用及军民两用层面, 可以说已经形成初步的标准体系, 但在造船工艺标准上还相对缺乏。当前行业体系中多是对船舶技术要求方面的检验与试验标准, 在安装工艺通用标准上相对缺乏, 直接导致无法指导实际生产。高校的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旨在为各大生产企业培养人才, 企业结合自身需求来制定的设备安装工艺标准能够很好地弥补行业标准。二是船舶工程行业标准不够协调。由于标准均有各自的适用范围和时限, 因此每个标准的使用通常会涉及到其他相关标准。就CB764-91《船用接线盒、开关、插座安装板》中的安装板来说, 它只适用于CB3412-92《10A船用开关》中的开关, 对于CB3412-92《10A船用插头插座》 (原CB★356-77) 中的开关则不适用, 一定要区分清楚它与CB3411-68的实用性和新旧标准之间的差异,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减少或避免因配套安装失败而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和安全损失。鉴于产品用途与延续性能的不同而协调配套使用标准, 不仅对编写标准人员提出更高要求, 同时也在考核使用标准群体对标准的掌握水平, 技术人员只有熟悉并了解标准内容和范围, 才能选择适宜的标准来开展工作。三是船舶工程行业标准的转换标识相对模糊。经过长期的实践工作与经验总结, 行业相关部门对标准进行了有效的整顿转换, 这就使得一些行业标准转为国家标准, 而有些国家标准则转成了行业标准。然而, 由于这些行业标准目录上未设置明显的替代或作废标识编号, 使标准使用过程中难以实现快捷高效。查询标准的目录要及时收录并明显提示每个标准的最新适用范围, 以防在实际工作中被误用而影响工作。鉴于计算机已经被全面普及并广泛使用, 可借助计算机手段来建立数据库, 有效归纳整理行业标准并建立目录查询系统, 使设计人员或生产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能够高效使用标准。

(三) 船舶企业的不平衡发展推动了高校对多元化专业人才的培养。

船舶企业的不平衡发展主要体现在:企业对人才要求的不同和企业发展两方面:由于造船业不仅需要具备创新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还需要高技能的设计人才, 因此在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时, 必须以满足船舶行业各企业的人才需求为终极目标;造船企业发展不平衡指因造船企业规模不同而导致的发展步伐差异, 造船企业大致可划分为大型骨干船厂、中型骨干船厂及其他小型船厂。尽管我国船舶企业近年来都有较为迅速的发展, 但因政府重视度等因素使其发展存在不平衡情况。大型骨干船厂具有一流的管理、技术和施工队伍, 有强大的技术开发和生产能力。中兴骨干船厂的造船模式正在逐步转向现代化, 其发展动力强大, 前景无限。而中小型船厂多处于刚起步或正转向现代造船模式的试探过程中, 并且由于传统落后的生产工艺等因素的束缚使其需要一个较长的转变过程。鉴于此, 高校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应有针对性地培养多元化专业人才。对于大型船舶制造企业, 则主要为其培养输出生产施工人才。大型船舶制造企业需要大批量的生产施工人才, 并要求其能适应现代造船模式, 这类人才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高的计算机能力、读图能力等, 同时还要注重培养人才的吃苦耐劳和敬业精神。中型船舶企业则需要定位与综合性较强的生产、管理与设计型人才, 这类企业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 且规模相对较大, 其要求高校毕业人才既能够从事生产、施工管理以及制造检验工作, 又能够具有一定设计能力。中型企业有效地检验人才并促进人才成长, 同时为人才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机会。小型造船企业则相对劣势, 其人才缺口较大, 对于专业扎实、设计、生产、管理等综合能力过硬的人才殷切渴望。

二、对船舶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由于我国船舶企业已经实现或者在逐步实现现代造船模式, 在设计、生产、管理一体化和壳、舾、涂作业一体化上有飞速进展, 因此高校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在课程体系改革时应坚持:靠近行业、贴近市场需求发展与岗位要求原则;坚持综合能力培养、重视专业技能培养原则。

在进行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时要将综合能力培养作为主线, 并采取对口人才培养模式, 从而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结合船舶企业要求, 专业课程体系要以基础知识和技能为着重点来对理论与实践课程比例进行合理分配, 从而有效突出专业知识的综合性和专业技能培养的系统性。例如课程系统中的机械制图与机械CAD、计算机应用基础以及船舶CAD/CAM等课程的合理分配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技能, 进而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对口人才培养模式即与相关企业直接签订岗位输送计划, 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岗位培养。

三、对船舶工程技术行业标准修订的探讨

标准作为行业技术规范的核心而存在, 随着经济水平与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 标准的使用性也应随之进行必要的修订才能满足社会及行业需求。其中《行业标准管理办法》就明确指出:行业标准实施后, 应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适时进行复审;复审周期一般不超过五年, 确定其继续有效、修订或废止。

(一) 修订行业标准的基本原则。

鉴于修订标准的严肃与严谨性, 要求修改人员不仅要基本具备相关专业知识, 还需遵守与时俱进、实事求是、使用为主以及安全可靠的原则。就船舶行业标准来说, 只有以国际标准为基础来对现行标准进行有效的标准框架结构等进行修改编排, 同时实事求是才能确保标准的使用性。

(二) 修订标准的一般程序。

修订标准一般有三个工作环节, 即征求意见稿、送审稿和报批稿。征求意见稿作为标准修订的关键环节对新标准有着重要影响, 这个时期要求修订小组成员能够合理分工协同合作才能高效完成工作;意见稿完成后要以调研函的形式发给评审组, 经评审后得出最后结论;报批稿环节则是将评审组的意见进行修改后向相关单位进行报批, 最后方可公开发布并实施。

总之, 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只有通过必要的课程体系改革以及行业大环境的支持, 才能进行有效对接, 从而为我国船舶企业培养更多专业人才, 大幅提高我国国防建设力量与发展速度。

参考文献

[1]谢英姿.湖南省高职院校对接地方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成效分析[J].职教通讯, 2013, 4

[2]徐文华.产业集群和城市群互动发展研究综述[J].中国商贸, 2009, 5

对接工程实施方案 篇8

【关键词】中职 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岗位群对接 实践 建议

一、专业建设背景分析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随着基本建设规模持续增长,建筑业处于重要战略发展阶段。2009年,宁波市出台了《关于加快建筑业转型发展提升发展的若干意见》及相关配套政策,全市建筑企业实力不断提升。2014年,建筑业完成总产值3714.14亿元,同比增长18.46%,各项经济指标持续创新高。建筑业抓住新型城市化战略机遇,依托大桥经济迅猛发展,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打造产业发展平台,为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发展与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建筑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和途径是非常关键的,笔者结合所在学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建设进行了实践与思考,供大家参考。

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岗位群对接的实践

笔者所在学校的建筑专业,创办于1985年,主要培养建筑施工基层管理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分施工、装饰、造价三个专门化方向,目前在校学生600多人,在宁波地区现有开设该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中是规模较大的一所。其中,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是浙江省示范专业,并且是第二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的重点建设专业。近年来,学校不断探索和实践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岗位群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实习条件改善上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一)创新岗位群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以建筑产业为引领、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深入探索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建筑施工企业的人才需求,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从事基层管理岗位的工作,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因此,确定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岗位群对接”人才培养模式,以工程施工中员岗位课程的专业知识与职业能力为目标,通过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学习,以学校实训基地为依托,将工种课程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的体验式教学。以工学结合的方式,学生自主选择岗位方向,借助校企合作的施工项目部环境和员岗位的顶岗实习,形成五大员岗位(施工员、质检员、资料员、安全员、材料员)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与职业能力,最终达成近距离对接行业企业岗位群的需求。通过实践,所培养的学生成绩喜人,无论是技能获奖还是高职升学都有显著的进步,尤其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工程算量、建筑CAD、建筑装饰等项目中均获得一等奖。

(二)建立岗位群对接模式的课程体系

课程内容以“要用”“够用”为标准,打破原有体系,以工、员岗位的工作项目为中心将知识重新整合,使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行业规范、工作态度、职业道德在课程中统一起来。通过不断创新,已逐步建立起适合施工过程导向的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岗位群对接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第1—2学期,学生通过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建筑概论、建筑识图等课程)的学习,形成岗位专业基础能力;第3—4学期,以工种实训教学项目为载体,整合传统的材料、识图、构造、施工、质检等内容,通过项目体验形成员岗位基础能力;第5学期,学生从五大员方向中自主选择学习员岗位课程,并初步形成岗位能力;通过最后学期对接岗位的顶岗实习,强化员岗位能力,达到培养的目标。

(三)构建科学的多元评价体系

基于员岗位群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理实一体”的理念设计,根据建筑施工行业岗位能力要求和企业的岗位需求,结合学校实际教学设备和师资条件,同时参照职业资格考核标准,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的课程标准,确定了准行业化建筑工程项目部的评价方式,分为工、员两种。工种课程根据考评标准采取分层分级考核,即分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级别,改变原来传统的评分方式,学生每个工种学习阶段可进行工种等级预鉴定,通过初级的同学可以进入中级的学习与考评,学生可以在多种工种选择一项或者多项较强的项目。另外,通过参加全国工种等级鉴定,达到多层次、多工种的考核,并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技术骨干参与评价把关。学生在完成工种岗位课程后,结合自身发展,通过项目部中五大员岗位群中五选一形式,自主选择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方向,进行理实一体的校内外学习。此外,还可以尝试采用员岗位对工种岗位的学生评价方式,不断丰富评价多样性。

(四)打造优秀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建筑专业教师是专业建设的主导者,提高专业师资队伍素质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环节。但专业教师中大多数以年轻教师为主,普遍缺乏教学经验和工程实践经验,打造一支教学教研能力强、技能水平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更为迫切。以本次重点专业建设为推手,动员全体专业教师主动参与进来,切实做好提升计划,提高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另外积极聘请社会“能工巧匠”和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成为专职或兼职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充实专业师资队伍。选拔优秀教师为专业带头人为重点培养对象,制定培养目标,通过参加国内外先进的中职教育考察、培训、研修、建筑工程施工企业挂职锻炼等途径,提升专业带头人的职业能力与素养,逐步形成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的研发团队,主持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课程开发与改革,参与课题和教材的编写,提高专业带头人的科研和创新能力,注重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并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等方面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通过建设,由行业能手、专业骨干教师组成的优秀教学团队,其创新协作能力不断增强,整体的学历、年龄、职称结构日趋合理。团队中多人获得“全国优秀指导教师”“宁波市专业首席教师”“专业术能手”和“宁波教坛新秀”等称号,专业教研组被评为当地的“工人先锋号”。

(五)建设工员融合的校内实训基地

校内实训基地是人才孵化中心,应与课程体系相匹配。积极创建以“工”到“员”岗位能力提升相适应的实训条件,形成建筑工程施工项目部式的实训体系,实行实验实训室规范化管理模式,提高校内实训基地的使用效益。基于项目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理实一体”的要求,整合原有的校内实训基地,结合项目化、高仿真、理实一体的要求,调整校内实训基地布局,优化实训项目,提高实训实习效果。在原有的建筑工程实训区,根据建筑工种类别和建筑功能要求,重新优化实训区,划分为施工工艺流程展示区、工艺流程学习区和工艺工种操作区,布置时三个功能区相互穿插,做到教学做合一。

同时,加强校企合作力度,创建五大员岗位对接的工作室,完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创设模拟工作环境,建成建筑工程施工项目部专业员群岗位,包括施工管理(施工员)工作室、质量管理(质检员)工作室、资料管理(资料员) 工作室、安全管理(安全员) 工作室、材料管理(材料员) 工作室,骨干教师担任工作室负责人。引进建筑企业管理制度,开展校企合作实训室的建设工作,聘请相对应的优秀技术人员和专家进行业务指导,创建企业五大员工作室必备的实训设备和教学条件,引入工程项目必备的软件系统(如操作软件和仿真系统),进行真实项目化教学,实现学生从单项能力到综合能力的提升,最终达到上岗能力的培养,并着力打造工作室牌子,提高地区知名度,起到带头示范作用,并成功评选为浙江省示范基地。

三、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岗位群对接的发展建议

目前,建筑施工技术日新月异,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相对陈旧,自主开发教学资源程度有限,且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为更好地适应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特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建立以教学专家、行业企业专家为主的建筑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为开展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提供帮助,为专业发展提供咨询与指导。通过对本区域建筑行业企业的调研,基于区域建筑行业发展需要,不断完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岗位群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强化专业知识,提高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通过行业企业专家参与指导课程体系建设,以工作项目进行编制,把企业文化、工作环境和建筑新规范、新工艺、新技术融入教材编写中,根据岗位群的课程标准,整合基于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岗位能力培养的综合实训课程教材。丰富与之配套的专业数字化教育资源,构建数字仿真、信息模拟教学等新的教学平台。利用构建仿真的工作场景或仿真软件进行理实一体教学,使学生通过真实角色进行仿真的协同工作数字化仿真实训,容易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技能。

(二)提升教学团队和专业辐射效应

虽然教学团队取得不俗的成绩,但是由于专任建筑教师总量不足,转岗教师占建筑专业教师的比例较大,所以工作相对集中在部分骨干专业教师身上,任务重,事情多,如何调动和发挥骨干专业教师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学团队工作效率的主要因素。在新的课改形势下,我们团队建设应具备较大的提升空间。为此,我们积极探索导师制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助推中职教学改革,有助提升整体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管理能力。借助企业、行业专家指导,以优秀教师作示范引领,起到传帮带的作用,能够激发专业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有助于团队精神的培养。建设岗位群对接的校外实习基地,知名建筑企业为校外实习基地,聘请实习基地技术骨干为指导教师,通过企业岗位的真实锻炼,提高顶岗实习率和实践能力,逐步扩大专业辐射效应。

【参考文献】

[1]张建荣主编.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教学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对接工程实施方案 篇9

经信局促进农产品产销对接工作实施方案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指导意见》精神,多渠道拓宽我县农产品营销渠道,助力我县脱贫攻坚,结合我局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加强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

大力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以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为重点,通过产业政策扶持、品牌建设资金扶持、品牌营销宣传、市场监管等措施培育打造具有市场号召力的农业区域公共品牌。通过质量管理、品牌培育、挖掘文化故事、科学技术创新和宣传等方法创建我县农产品品牌,提升我县农产品附加值。

二、建立稳定的产销对接机制

搭建市场生产和销售环节的桥梁,促进我县农产品销售。

一是做好我县农产品商品化工作。大力挖掘、包装、开发优质农产品,建立农产品商品化、标准化体系、指导农产品从业者申办相关许可手续,鼓励农产品企业办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等;指导农产品企业严格控制农产品质量,做好检验检测,农产品企业生产出来的农产品须做到证件齐全,落实好相关制度,促进农产品商品化、品牌化、提升产品附加值。

二是加强农企对接。推广“龙头企业+农产品基地+贫困户”模式,利用市场需求,将我县农业企业或合作社与贫困户、农产品与市场连接起来,积极引进大型农业龙头企业,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龙头企业+贫困户”等模式,让我县具有劳动力和生产要素的贫困户参与生产销售、享受产业利益。

三是开展产销对接工作。组织我县农产品生产企业、大型合作社与县内、市内各大商场超市、电商企业以及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开展产销对接,鼓励扶持我县农产品进入超市、特产店、电商企业和平台以及大型农贸市场进行销售。

三、健全和完善农产品销售物流体系

完善我县农产品采摘、加工、分级、包装、冷链、仓储、运输等农产品流通网络体系,依托各电子商务运营商,整合各物流企业和村镇服务网点、便民站等现有公共服务资源,将快递物流服务延伸至我县各个行政村,实现全县村村通物流,实现多站合一、服务同网、信息共享。推进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协调发展,畅通我县农产品“最后一公里”物流通道,实现农产品48小时内从出村到出县城的物流速度。

四、积极培育我县农产品发展新业态、新模式

支持我县发展农村电商农产品加工业、旅游养生、休闲农业等新业态,深入开展电商扶贫。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建设,积极开展电子商务专题培训,激发青年创业创新活力,助推电商扶贫攻坚。重点组织村两委班子、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青年、村民合作社成员等参加农村电商知识专题培训,壮大电商人才队伍。扩展扶贫农产品消费渠道,形成扶贫产业产销对接,以消费帮产业、助增收、促进脱贫稳定脱贫。

五、加大对农产品宣传力度

上一篇:第八册《自然之道》的教学反思下一篇:晨诵午读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