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古代诗歌的意境》学案(附答案)

2024-06-09

《鉴赏古代诗歌的意境》学案(附答案)(共7篇)

《鉴赏古代诗歌的意境》学案(附答案) 篇1

学案(附答案)

鉴赏古代诗歌的意境

一、学习目标

1、正确理解意象和意境,感受古代诗歌的意象美、意境美。

2、学会鉴赏古代诗歌的意境,并掌握鉴赏诗歌意境题的答题步骤和答题模式。

二、相关知识

意象就是表意之象,即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

意境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即诗中“意”与“境”的和谐统一。

三、课前预习:(2012·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四、问题与题例

问题一:什么是意象、意境?

例1:《雨霖铃》的上片,通过哪些意象,渲染了怎样的氛围?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词人巧妙地把自己忧伤的感情融入对景物的描写中,通过 “寒蝉”“骤雨”“长亭”“烟波”“暮霭”等一系列意象渲染出一种凄凉沉郁的氛围,用以烘托离别的无限惆怅和难舍之情。

变式练习:请指出下列诗句中的意象与意境特点。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意象(明月、松、清泉、石)、意境(幽清明净)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象(杨柳岸、晓风、残月)、意境(雄浑壮丽)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意象(落霞、孤鹜、秋水、长天)、意境(高远辽阔)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意象(村庄、炊烟、狗吠、鸡鸣、桑树)、意境(和谐静谧)

问题二:如何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意境? 例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①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初春美景图。全诗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问题三:如何解答鉴赏诗歌意境的题目?

五、目标检测

(2011·安徽)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琅玡溪(宋)欧阳修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

学案(附答案)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②【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玡溪在滁州琅玡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案】(第一、二步)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幽静美好的画面。(第三步)表现了作者对琅玡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六、配餐练习

A组:阅读下面的古曲,回答问题。

双调·清江引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简要分析这首古曲的意境。

【参考答案】这首诗取西风、雁啼、红叶、黄花、芭蕉和秋雨等一系列富有季节特征的景物,渲染出一种浓深的秋意,萧瑟中带着浓烈,抒发了游子身处异地、思念家乡的浓烈的愁情,全诗以景衬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

B组: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日暮① 杜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②繁。

[注]①大历二年(767)秋,晚年杜甫流寓夔州(重庆奉节),写下了这首诗。②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

⑴诗中第一、第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参考答案】描绘了一幅牛羊归来、柴门深闭,寂静、清冷的山村日暮图景。⑵在全诗中,杜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复杂情感?

【参考答案】杜甫在诗中表达了自己怀念故园、思乡恋亲之情,以及人至迟暮,济世渺茫的悲凉之感。C组:(2012·上海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3题。(8分)

春江晚景 张九龄

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①那:同“哪”。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1.与诗歌题目中“江”字直接照应的词语有“江林”、“ ”和“客船”。(1分)2.对本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诗用典与写实相结合,含蓄而又自然。B.本诗以咏物为题材,脉络清晰而且顺畅。C.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要求。D.全诗的语言清新淡雅,又不失朴实之风。

3.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4分)【答案】1.津亭

2.D 【解析:A、单从试卷提供的材料看,很难断定诗歌有用典;即使对第2句作出注释,也不好说这首诗是用典和写实结合。从全诗看,应该是虚实结合或情景交融的写法。B、从题目看,这是一首写景诗,而不是咏物诗。C、两联对仗并不工整】

《感受文化的影响》学案附答案 篇2

【学习目标】(明确目标,有的放矢)

通过自主阅读教材、自主归纳知识、小组合作探究、知能自主检测等方式,识记文化对人影响的内容;理解文化影响的来源与特点。

第 一 部 分 生 本 对 话

与教材对话,自己能解决的问题一定要自己解决

【学习目标】宏观归纳知识体系,微观突破文化的影响来源,文化影响的内容以及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学习方法】自主阅读教材,在完成以下三部分内容的过程中提炼知识、自主内化;同时小组成员间可以交流成果,互相解疑答惑,完成学习目标,并标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准备展示。【学习时间】18分钟

(一)自主学习(10分钟)自主阅读课本,回答以下问题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源于哪里?

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是什么?

3.文化影响人的特点有几个?分别是什么?

(二)构建体系(3分钟)

将零散知识系统化,运用你的智慧构建本框知识体系

(三)误区警示(5分钟)

1.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是社会科学素养。

2.文化决定着社会实践活动。

3.文化对人的影响特点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自身传承,有形强制。

4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定,便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决定着人的终身发展。

5.处在一定文化环境中就一定能形成较高的文化。

我的疑惑?

第 二 部 分 生 生 对 话

与生活对话,与同学对话,合作探究中共同进步

【学习目标】通过独立思考、自主合作探究,在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结合中理解知识、内化方法,提升能力。【学习方法】在自主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合作探究,集中集体智慧,推选一人负责本组问题的解答,并认真听取其他组同学的分析,就同共的疑问积极思考并解答。【学习时间】15分钟

材料一:

今天刘大爷神采奕奕,一大早便来到机场接阔别四年的孙子刘维。四年前,因为父母赴美工作,刘维也跟着他们在美国完成了小学学业。

航班按点抵达,刚看见刘爷爷,刘维便热情地拥抱着他,说:“好久不见,爷爷!”刘爷爷被这意外的拥抱吓得猝不及防,心里想:“这动不动就搂搂抱抱,成何体统?”

今年刘维将在深圳某中学继续初中学业。没想到第一天班主任就打电话给刘爷爷,原因是刘维在课堂上公然顶撞老师。细问之下,原来在课堂上研讨“中美文化差异”时,他的观点跟老师的观点有些不同,两人在课堂上争吵了起来。回到家后,当刘爷爷问到这件事的时候,刘维说:“老师一边倒地说外国文化如何腐朽落后,这个问题理应客观看待。在美国的学校,老师用各种活动教会了我们“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我不赞同他的观点,所以站起来反驳了。”

探究问题一:材料中哪些地方体现出文化的影响来源于特定的文化环境与文化活动?

探究问题二:结合材料,总结文化对人影响的内容有哪些?

探究问题三:结合材料,总结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有哪些?

第 三 部 分 师 生 对 话

师生齐心,其利断金

【学习目标】通过限时训练加深对基础知识、核心理论的理解,学以致用,自我提升。在成功体验中学习乐趣,养成良好的习惯。

【学习方法】限时完成,组内互评互讲,提出疑问,师生合作解决。

1.“徜徉于山林泉石之间,而尘心渐息;意游于诗书图画之内,而俗气潜消。”这告诉我们()A.要积极参加各种文化活动 B.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C.文化活动使人高雅

D.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解析:解答本题关键要读懂材料中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本义是指安闲自在地漫步于山林泉石之间,就能使人世间的凡俗念虑逐渐停息。这体现了文化对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故B项符合题意。A项“各种”说法错误,应为“积极的、健康的”;C项忽视了文化活动的两面性;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合。答案:B

2.下图是一个德国人阐释的中国人与德国人表达个人观点的方式,这背后体现的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此认识正确的是()① 文化差异是由不同的经济、政治、历史等因素决定的② 不同地域的文化相互区别、相互交融

③ 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 ④ 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德国人认为:在表达个人观点时,德国人比较直爽,而中国人比较委婉,表明文化差异受综合因素的影响,故①④符合题意。②③与题意不符合。答案:C 3.一个大瀑布,美国人一看:“哎哟!这个瀑布的力量真大,可以发很多电!”印度人见了说:“啊!神的力量真是不可思议!”中国人一看说:“真是太美了!”由此可见()A.印度人和中国人不懂科学,不懂得利用自然 B.印度人只相信神而不相信科学 C.中国人既不相信神也不相信科学 D.不同国家人们的思维方式不一样

解析:文化对人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人们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无不体现出文化对人的影响。就本题来说,面对同一认识对象,不同国家的人们产生了不同的认识,主要体现了人们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上的差别。A、B、C三项都不符合题意。答案:D 4.近年来,曲阜启动“孝德之城”建设,针对不同群体设计开展各种主题活动,要求各单位每月进行一次敬亲教育、每两月进行一次奉养教育和侍疾教育、每季度进行一次立身教育,并在单位和农村开展“感恩社会、感恩他人”等活动,以促进孝德之风的养成。开展这些活动能够促进孝德之风的养成,是因为()A.文化能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B.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C.有文化知识就会有崇高的道德

D.文化作为精神力量能转化为物质力量

解析:文化影响人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许多是发生于潜移默化的过程之中的,所以,开展孝德等活动,“能够促进孝德之风的养成”,故B项正确。A项和C项说法不科学,D项不符合题干要求。答案:B

5.“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诗句反映了文化对人()A.潜移默化的影响 B.深远持久的影响

C.积极向上的影响 D.精神世界的影响

解析:诗句从时间角度说明了文化对人深远持久的影响,故选B项。答案:B 6.不同时代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念不同,人们在交往中采取的方式也不同,例如,在封建社会,受封建伦理的影响,人们必须遵循封建等级规范的交往方式。材料说明了()A.交往方式不同,价值观不同

B.交往方式来源于风俗习惯、文化程度 C.文化影响着人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 D.封建社会等级伦理制度是正确的

解析:价值观属于文化范畴,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方式,故C项符合题意。答案:C 7.《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曾深深地影响了几代革命青年的成长,由此可以看出()A.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B.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是在长期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形成的 C.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

D.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解析:从“深深地影响了几代”可以看出,D项最符合题意。答案:D

8.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用一年左右时间,在全党自上而下分批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样做的依据是,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A.特定的文化环境 B.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C.不同的价值观念 D.不同的风俗习惯

解析: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就是为了在活动中影响人,故B项入选,其他不符。[来源:学科网] 答案:B

9.近年来,我国国民对阅读的兴趣日趋减弱。数据显示,中国国民的阅读量正在以年均2%的数字递减。其实,读书本身就是一种“养心”的过程,抛开感官上的刺激,我们更需要感知书籍中的深沉积淀,感受文字里的营养魅力,进而让生命不再单薄,让内心充满感悟,让品行得以完善。而这些升华,恰恰需要人们在养成阅读习惯后才能得以完成,这充分说明()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有形的

B.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C.人们对先进文化的接受是消极被动的 D.只要读书就能获得健全的人格

解析:阅读的作用和意义,需要人们主动参与,养成阅读习惯才得以实现,这体现了B项。其他三项都是错误的。答案:B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美国人类学家基辛在《当代文化人类学》一书的开篇讲了一则真实的故事:一位保加利亚主妇招待他美籍丈夫的朋友们吃晚餐。当客人把盘里的菜吃光后,主妇就问客人要不要再来一盘。因为在保加利亚,如果女主人没让客人吃饱的话,是件丢脸的事情。客人中的一位亚洲留学生接受了第二盘,紧接着又吃了第三盘,使得女主人忧心忡忡地又到厨房准备下一道菜。结果,这位亚洲学生竟撑得摔倒在地上。因为在他的国度里,是宁可撑死也不能以吃不下来侮辱女主人的。从这则材料入手,谈谈你是如何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的?

答案:(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来自不同国度的人,受各国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文化的影响,其交往方式和行为方式会有所差别。(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素养、不同的价值观念,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的形成。(3)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又是深远持久的。来自不同国家的人,都深受自己国家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文化与经济、政治》学案师生对话答案: 选择题:

1-5:AACDC; 6-10:BDC 材料题:

(1)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对经济发展具有反作用。某市打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文化支撑,吸引了大量投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某市积极发展旅游文化产业,促进了经济增长。

《陋室铭》导学案附答案 篇3

1、积累文言字词、识记文学常识。

2、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和语言的音韵美。

4、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及本文的主旨。

【重点难点】

重点: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和语言的音韵美。

难点: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及本文的主旨。

【学习过程】

一、读顺课文,积累文学常识,掌握生字词:

1、了解本文的出处及作者,查阅有关资料弄清“铭”的含义。

2、查字典,积累生字词,注意字词的音形义。将重要的字词抄写在下面。

3、熟读课文至背诵,默写两句自己喜欢对偶句。

二、读通课文,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用法,了解课文内容:

1、写出下列加点实词的含义:

有仙则名 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有鸿儒 可以调素琴 无丝竹之乱耳 案牍之劳形

2、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

①无丝竹之乱耳,案牍之劳形。②何陋之有?

3、翻译句子: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④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⑤孔子曰:“何陋之有?”

三、读懂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及托物言志的写法

1、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第一题

2、想想本文托的是什么物,言的又是什么志?

四、合作探究:

1、本文写“陋室”为什么开篇要写“山”和“水”?

2、最后为什么要提到“诸葛庐”和“子云亭”?

3、引用“孔子云”有何作用?

4、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作者的陋室还有什么可取之处吗?

参考材料:

1、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这种文体现代还用吗?——座右铭。

3、关于本文的“文外曲致”

刘禹锡写此文时,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在宫中,宦官专废立之权,皇帝受制于家奴;在朝廷上,牛(牛僧孺、李宗闵)李(李德裕)两党互相倾轧不已,妒贤害能,任人唯亲。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刘禹锡对此深感忧虑(在他的同期作《金陵五题》中有所流露),却又无力回天,只能采取消极的办法,独善其身,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在本文中,他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把自己的“陋室”写得跟与世隔绝的幽居一样,又用“无丝竹之乱耳”表示了他对那些人灯红酒绿生活的鄙弃,就是这种消极情绪的反映。

4、刘禹锡,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和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

5、提问: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答: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山不在高一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一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南阳诸葛庐一孔子云:何陋之有?”

6、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板书陋室),却用山水(板书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叫比兴(板书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方法,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

7、提问:“可以调素琴”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无丝竹之乱耳。”

提问:“阅金经”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呼应。

8、“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会如此么?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提问:作者在这里用草庐和玄亭比陋室,其用意还是在说明陋室不陋吗?

答:不是,而是已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要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人。

教师肯定:很对。(板书:暗含、志向)

10、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回应“德馨”言尽而意无穷。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讲得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用孔子的后一句“何陋之有”。 ---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附答案 篇4

郑口中学

制作人:杨旭乾

王文丽

荆轲导学案

制作人:高建荣

审定人:王晓芳

2013-4-3

开,波澜起伏,惊心动魄,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得到了生动的表现。

二、背景介绍

公元前228年(秦王政19年),秦王政派其大将王翦攻赵,杀掉赵葱,遂克邯郸,虏赵王迁。王翦随即奉命率兵驻扎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准备向燕国进攻。燕国这时处于朝不保夕、危如累卵的困难境地。事实是:“燕弱小,数困于兵,今举国不足以当秦。”(《战国策·燕策三》)。燕太子丹这时好象热锅上的蚂蚁,在秦军压境的危急时刻,不得不采取派人行刺这种恐怖政策。

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

强敌压境,燕国危在旦夕,燕太子丹访得荆轲,即尊为上卿,然后派他到秦国行刺,其目的是要荆轲“劫秦王,使悉返诸侯侵地”,如不成,使“因而刺杀之”。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还是毅然前往,当事败后,荆轲身被八创却“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壮烈而死。本文记的就是这件史事。通过“私见樊於期”,“易水送别”,秦廷行刺等情节,塑造了荆轲这位敢于扶危济困、助弱御强、有勇有谋、视死如归的古代侠士形象。荆轲刺秦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千百年来,被受压迫的人们敬仰的原因,在于他站在了斗争的最前列,去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本文揭示了弱小燕国和强大秦国之间的尖锐矛盾和激烈斗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秦燕之间的兼并与反兼并的斗争。

战国末期燕秦两国的斗争形势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在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天下的大局已定。燕国是一个地处北方的小国。当初燕王为了讨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破赵以后,引兵向北,直逼燕境。燕太子丹为了抵抗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当初在秦被凌辱之仇,决定派荆轲劫持秦王,想要挟秦王归还秦侵占的各国土地;如果要挟不成,便刺死秦王,造成秦国内部的混乱。

但事与愿违,荆轲刺秦王失败,秦大举进攻燕,公元前222年灭燕。教师寄语: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学习目标

1.利用工具书梳理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词“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诏、被、兵、阵、私”的意义和用法,以及“乃、为、而、以、及、于、之、其、故、且、因”等虚词的用法。

2.了解几种特殊句式的形式和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翻译能力。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课前预习案

一、作家作品

刘向(约前77—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沛县(今属江苏)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的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雠(chóu)(梁代以后“校雠”亦称“校勘”)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

课文节选自《战国策·燕策》。初中语文第六册的基本课文《唐雎不辱使命》节选自《战国策·魏策》。高中语文第一册(必修)自读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一共三十三篇,按国别分为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战国”作为那段纷纭复杂的历史的名称正是由此书而来。《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生动流畅,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史记》中的《刺客列传》全文五千多字,共写了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高渐离六个人,刺客

而其中单是荆轲一个人就用了三千多字,可见荆轲是司马迁这篇作品要表现的核心人物。节选部分主要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叙述了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从准备、实施、到最后失败,事件过程完整。情节围绕一个“刺”字展

三、初读课文,注意下列词语的读音

至燕()南界 愿得谒()之 督亢()地图 皆为戮()没 痛于骨髓()揕()其胸 偏袒扼腕()切齿拊()心 收盛()樊首 匕()首

血濡()缕

为()装遣荆轲

不敢忤()视

变徵()之声

厚遗()蒙嘉

图穷匕见()

卒()起不意

以药囊提()轲

高一语文导学案

郑口中学

制作人:杨旭乾

王文丽

被八创()

箕踞()以骂

目眩()良久

课中探究案

1.通假字积累

吾曩者目摄之 荆轲嘿而逃去 祸必不振矣 北购于单于 心惛然 恐不能须臾 太子送至门,戒曰 其意不厌 莫敢合从 使悉反诸侯侵地 秦王必说见臣 右手揕其匈 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 请辞决矣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图穷而匕首见 卒起不意

2、古今异义词积累

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 古义: 今义: 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 古义: 今义: 且至于燕 古义: 今义: 秦将樊於期得罪于秦王 古义: 今义: 足为寒心 古义: 今义: 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 古义: 今义:

四、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发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发尽上指冠 2.故 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 3.就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轲自知事不就

4.诚 诚能得樊将军首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5.度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6.顾 顾计不知所出耳 荆轲顾笑武阳 7.为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为之奈何 乃为装遣荆轲

乃令秦武阳为副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8.而 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 古义: 今义: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太子逢迎 古义: 今义:

五、背诵段落默写

合别人的心意

不知臣精已消亡矣 古义: 今义:

长者为行,不使人疑之 古义: 今义: 丹所以诫田先生毋言者 古义: 今义:

此天之所以哀燕而不弃其孤也 古义: 今义:)高一语文导学案

郑口中学

制作人:杨旭乾

王文丽

3、一词多义积累

①卫人谓之庆卿 而之燕 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 居顷之

擅巴、汉之饶 田先生不知丹之不肖 ②使使往之主人 使使往之主人 使者还报 使得至前 太子受而舍之 使使以闻大王 臣海内之王者 太子迟之 群臣怪之

5、特殊句式积累

荆轲者,卫人也()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归而求为报秦王者()使得毕使于前 ③徙于卫 北购于单于 言足下于太子也 ④其先乃齐人 乃造焉

⑤以术说卫元君 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柰何以见陵之怨 以次进

⑥遂发

4、词类活用积累

盖聂怒而目之 必入臣 於期乃前曰 稍蚕食诸侯 南有泾、渭之沃 函封,燕王拜送于庭 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

使得毕使于前 荆轲游于邯郸

丹终不以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 其后乃可图也 酒酣以往 易水以北

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 发尽上指冠 秦王发图 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 太子前顿首 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 北有甘泉、谷口之固 乃遂盛樊於期首函封之 发尽上指冠 又举兵南伐楚

置之匈奴()可与谋()驽马先之()使悉反诸侯侵地()以试人()欲与俱()而为治行()待吾客与俱()见燕使者咸阳宫()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故尝质于赵()窥以重利()嘉为先言于秦王()燕王拜送于庭()北有甘泉、谷口之固()南有泾、渭之沃()擅巴、汉之饶()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 往而不返者,竖子也()

6、整体感知课文,划分结构层次

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顺序,可分成6个部分 序幕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声 尾声)

(高一语文导学案

郑口中学

制作人:杨旭乾

王文丽

7、讨论

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对荆轲其人,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认为

荆轲刺秦王答案

1.通假字积累

荆轲是怎样一个人?速读课文,根据课文谈谈你的看法。提示:可从思想、性格、才能、精神方面分析:

课后拓展案

陶渊明《咏荆轲》:“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你是否赞同陶说?为什么?

咏荆轲

陶渊明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吾曩者目摄之 通“慑”,震慑 荆轲嘿而逃去 通“默”,沉默 祸必不振矣 通“赈”,救 北购于单于 通“媾”,和好

心惛然 通“昏”,迷惑 恐不能须臾 通“耐”,经受得住 太子送至门,戒曰 通“诫”,告诫 其意不厌 通“餍”,满足 莫敢合从 通“纵”,合纵 使悉反诸侯侵地 通“返”,返还 秦王必说见臣 通“悦”,高兴 右手揕其匈 通“胸”,胸膛

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 通“拊”,拍 请辞决矣 通“诀”,告别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通“震”,震摄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通“捧”,捧着 图穷而匕首见 通“现”,露 卒起不意 通“猝”,突然

2、古今异义词积累

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 古义:性情谨厚之人 今义:年长辈分高的人 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山东省 且至于燕 古义:到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秦将樊於期得罪于秦王 古义:获罪 今义:招人不快或怀恨 足为寒心 古义:内心恐惧 今义:因失望而痛心 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 古义:处境困难 今义:经济困难

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 古义:消除借口 今义:害怕泄露秘密而害

死知道内情的人 太子逢迎 古义:迎接 今义:说话和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不知臣精已消亡矣 古义:消耗尽 今义:消失

长者为行,不使人疑之 古义:有很高修养的人 今义:年长辈分高的人 丹所以诫田先生毋言者 古义:表示原因 今义:表结果(连词)此天之所以哀燕而不弃其孤也 古义:表示依据,用来 今义:表结果(连词)

3、一词多义积累

①卫人谓之庆卿 他(代词)而之燕 到(动词)

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 的(助词)居顷之 起调节音节作用(助词)擅巴、汉之饶 定语后置的标志(助词)

田先生不知丹之不肖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

②使使往之主人 派(动词)使使往之主人 使者(名词)使者还报 出使(动词)使得至前 致使(动词)使得毕使于前 让(动词)使得毕使于前 使命(名词)③徙于卫 到(介词)荆轲游于邯郸 在(介词)

北购于单于 跟(介词)丹终不以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 被(介词)言足下于太子也 向(介词)

④其先乃齐人 是,表判断(副词)其后乃可图也 才(副词)乃造焉 于是(副词)

⑤以术说卫元君 用(介词)酒酣以往 而(连词)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 来(目的连词)

高一语文导学案

郑口中学

制作人:杨旭乾

王文丽

易水以北 用在方位词后表方位(助词)柰何以见陵之怨 因为(介词)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 凭借(介词)以次进 按照(介词)

⑥遂发 出发(动词)发尽上指冠 头发(动词)秦王发图 打开(动词)

4、词类活用积累

盖聂怒而目之 目视(名词活用作动词)

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 作人质(名词活用作动词)

必入臣 称臣(名词活用作动词)太子前顿首 上前(名词活用作动词)

於期乃前曰 上前(名词活用作动词)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 天天(名词作状语)稍蚕食诸侯 象蚕一样(名词作状语)北有甘泉、谷口之固 北面(名词作状语)南有泾、渭之沃 南面(名词作状语)乃遂盛樊於期首函封之 用匣子(名词作状语)函封,燕王拜送于庭 用匣子(名词作状语)发尽上指冠 向上(名词作状语)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 向西 向南(名词作状语)又举兵南伐楚 向南(名词作状语)太子受而舍之 使„„居住(使动用法)使使以闻大王 使„„知道(使动用法)臣海内之王者 使„„称臣(使动用法)太子迟之 以为迟(意动用法)群臣怪之 以为怪(意动用法)

5、特殊句式积累

荆轲者,卫人也 判断句 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 省略句 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 省略句 归而求为报秦王者 省略句 置之匈奴 省略句 可与谋 省略句

驽马先之 省略句 使悉反诸侯侵地 省略句

以试人 省略句 欲与俱 省略句 而为治行 省略句

待吾客与俱 省略句 见燕使者咸阳宫 省略句 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省略句

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 状语后置 故尝质于赵 状语后置 窥以重利 状语后置 嘉为先言于秦王 状语后置

燕王拜送于庭 状语后置 北有甘泉、谷口之固 定语后置 南有泾、渭之沃 定语后置 擅巴、汉之饶 定语后置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定语后置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 定语后置 往而不返者,竖子也 判断句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顺序,可分成6个部分

尾声(“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秦王被荆轲震慑。

讨论:

1、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他对樊於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报将军之仇”,除“燕国见陵之耻”。行刺失败,他仍宣称欲生劫秦王,“必得约太子也。” 性格:深沉,刚毅,慷慨。准备信物,深谋远虑。迟发见疑,他怒叱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於期。临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精神: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明知“一去不复还”,仍然一往无前,“终已不顾”,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

2.陶渊明《咏荆轲》:“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你是否赞同陶说?为什么?

【参考】太子丹对荆轲的决心、品质、谋略和性情并无充分了解,双方谈不上“知己”。荆轲要待机而动,太子丹却“疑其有悔改”,予以责难,甚至以先遣秦武阳相逼,太子丹急躁的言行,反映了他的焦虑心情、狭隘心胸,表现出他完全不了解荆轲周密思虑力求全胜的大略。性情刚烈的荆轲无法忍受太子丹的不信任,“怒叱太子”,仓促上路。既然太子丹对荆

轲的了解、尊重、信任都十分有限,那么,“君子死知己”这一说法自然难以成立。荆轲和太子丹的关系,显然不是一种君子之交。从主客关系看,双方各有所需,太子丹需要利用荆轲抑制秦国复仇雪恨,荆轲需要利用太子丹获取声名。历史记载:“尊荆卿为上卿,舍上舍,太子日造门下,供太牢具,异物间进,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太子丹对荆轲的心性是十分了解的,从这一角度,说他们是同气相求的“知己”也未尝不可。杀手荆轲“提剑出燕京”是为了报达太子丹知遇之恩,荆轲确乎是为“知己”而非为理念而赴死的。

序幕(“秦将王翦破赵”——“至燕南界”):简介背景,秦军大兵压境,燕国危在旦夕。

开端(“太子丹恐惧”——“愿足下更虑之”):太子丹请荆轲商量对策,荆轲提出办法,太子丹又不愿执行。提出行刺秦王,故事开始。

发展(“荆轲知太子不忍”——“终已不顾”):从准备“信物”到寻制凶器,从配备助手到易水送别,故事一步步向前发展。

《鉴赏古代诗歌的意境》学案(附答案) 篇5

精彩开篇词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曾经出现过许多杰出人物,他们中有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事家,有博学睿智的科学家,还有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艺术家……其中有一位备受世人瞩目的热情澎湃的诗人,卓越的学者,同时也是一位大勇的革命烈士,他就是闻一多先生。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中富有诗意和饱含激情的语言。

3.学习文章选材精当、剪裁得当的写作方法以及抒情、议论、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4.了解并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精神和敢说敢做、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格,做一个高尚的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祖国有很多鲜为人知的优秀的知识分子。他们无论何时何地都在默默地为祖国、为人民奉献着自己的青春热血。这甘愿为国为民的献身精神,时时刻刻都在我们心中回荡,时时刻刻都在激励着我们。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在反动派面前敢干“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的少有的优秀知识分子──闻一多先生。让我们从这个“大写的人”身上感受这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二、自学指导

(一)——预习与交流 1.请给下面加粗的汉字注音。

典籍(jí)慷慨(kāng kǎi)迭(diã)起 赫(hâ)然 淋漓(lín lí)目不窥(kuī)园 兀兀(wù)穷年 沥(lì)尽心血 无暇(xiá)及此 迥(jiǒng)乎不同 仰之弥(mí)高 锲(qiâ)而不舍 炯炯(jiǒng)目光 2.注意下面这些多音字。

⑴校(xiào校规;jiào校订)(2)壳(kã弹壳;qiào地壳)(3)藏(cánɡ躲藏;zànɡ宝藏)(4)行(hánɡ行列;xínɡ行动)

3.解释下面的词语。

诗兴不作:作:兴起;写诗的兴致减少了。锲而不舍:锲:刻;镂刻不停,比喻有恒心。

群蚁排衙:指许许多多的蚂蚁排列成行,文中指闻一多书写的密密麻麻、工工整整的蝇头小楷。

兀兀穷年:兀兀:劳苦的样子;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

迥乎不同:迥:差得远;很不一样。一反既往:既:已经;与以往完全不同。

潜心贯注:潜:隐藏的;全身心、全部精力集中做某事。

气冲斗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

4.作者链接

臧克家,现代诗人,山东诸城人。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入学考试中以三句杂感诗被独具慧眼的主考——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先生破格录取。学习期间经常出入闻先生的办公室和家中,向先生请教,受先生影响很大,于1933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以后连续出版诗集如《泥淖集》《淮上吟》等。闻先生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5.背景链接

闻一多,湖北浠水人,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五四运动时,参加了学生运动。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5月回国,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这以后他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愤然而起,积极参加了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5年“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于爱国民主运动中。1946年7月11日,著名的爱国民主战士李公朴先生在昆明遇害,闻一多先生不顾别人的劝阻,毅然参加并主持追悼李公朴先生的大会,在会上拍案而起,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讲”,使群情为之振奋。会后,闻先生又到《民主周刊》社参加记者招待会,在返家途中,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三、自学指导

(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熟悉内容,体会感情。

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根据这个思路,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这几部分又是怎样衔接的?

【交流点拨】从学者的方面和革命家的方面来写的。

第一部分(1~7)记述闻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说”和‚做‛

第二部分(8~20)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上下两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句和总起下文的‚闻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面‛的过渡句,使文章上下文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2.作者围绕这两方面分别写了哪几件事?从中看出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交流点拨】作为学者方面主要围绕闻一多十多年来默默钻研,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作为革命家主要写了起草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演说、参加游行示威三件事。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成就卓越的学者,一位言行一致的民主战士。

(二)深层探究

研读第一部分,推荐朗读展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然后用“我认为…..处写得好,因为 ……… ”这样的句式,表达自己对文本的感悟。

示例:这一部分对闻一多先生的介绍,给我们展现出一个潜心学术勤奋钻研废寝忘食的学者形象。我认为‚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球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这一处写得好,因为它运用了比喻和对偶的写法,句式整齐,音调铿锵,具有形象美、音乐美。‚钻探‛这个词用得好,比‚钻研‛‚研究‛词义程度更重,写出了闻先生对古代典籍的热爱和研究之深。

【交流点拨】1.我认为文中‚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一处写得好,因为他写

出了闻一多炽热的爱国热情。‚吃尽、消化尽写出了闻一多研究古代典籍的殷切心情,‚炯炯目光‛写出了他目光的深邃,钻研的精深。闻先生博古通今,学贯中西。闻先生治学是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药方,这让我们想到了弃医从文的鲁迅先生,想到了无数仁人志士的人生选择。

2.我认为‚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一处写得好,因为他多用四字短句,语言简洁有力,具有音乐美。‚目不窥园‛语出《汉书〃董仲舒传》,形容专心致志,埋头苦读。‚沥‛是滴的意思,深刻地表现出先生用心血一滴滴学术研究花朵的钻研精神。

3.我认为‚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一处写得好,因为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引用的手法。深夜唯有孤灯相伴,本应感到寂寞,先生却在这盏孤灯下畅游书海,他全力投身学术研究,乐此不疲,因而成就斐然。

4.我认为‚不动声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一处写得好,‚不动不响,无声无闻‛照应了下文‚他并没有‘说’,但他‘做’了‛,写先生沥尽心血、埋头实干;‚一个又一个‛‚密密麻麻‛写他研究硕果累累,‚群蚁排衙‛足见先生治学的一丝不苟。

5.我认为‚十年坚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一处写得好,‚赫然而出‛写闻一多《楚辞校补》的问世令人惊讶、引人注目,此处写出了人们对闻先生卓越成就的赞叹。

小结:作为诗人的闻一多,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他的全部诗作,成为他诗歌创作的基调。作为学者的闻一多,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他勤奋钻研的目的。他从没有躲进小楼书斋,逃避现实喧嚣,而是始终把目光投向现实,关注民生疾苦,关注战乱连绵,关注现实政治,积极勇敢地投身到改造旧世界的运动中去。

四、拓展延伸

闻一多、臧克家都是诗人,你能各写出他们的一首诗吗?把他们的诗歌抄写下来,并试着分别做150字左右的评价。

【交流点拨】比如:闻一多的《红烛》《死水》《静夜》《七子之歌》; 臧克家:《老马》。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闻一多先生,这位治学严谨、成就卓越的学者,作者臧克家先生把他的形象塑造得多么鲜明,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探究课文内容。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文本探究

研读第二部分,推荐朗读展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然后用“我认为….处写得好,因为….”这样的句式,表达自己对文本的感悟。

【交流点拨】1.我认为文中‚一反既往‛这个词用得好,‚既‛是已经的意思,译为‚完全和过去(做学问)的情况不一样‛。这个词语使人想起成语‚一如既往‛,表达简洁风趣,又领起了下文。

2.我认为文中对闻先生的外貌描写很好,因为他抓住了人物特征,用了两个四字短语‚昂首挺胸,长须飘飘‛,形象地展现了一个无畏的革命者形象。

3.‚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这句话读了很让人动情,它表现出闻一多先生赤诚的爱国之心和甘愿为祖国献身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他的话鼓舞了人们‚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志。

(二)写法探究

本文在写作方面有哪些技巧,请你加以概括。

1.这篇文章在叙述中运用了哪些形象的描写?并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交流点拨】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还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都能起到具体再现闻一多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2.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这六件事?

【交流点拨】闻先生一生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单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可见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以少胜多。

3.这篇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交流点拨】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音乐美。

⑴生动形象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就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

⑵精练含蓄:比如一个‚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

⑶富于音乐美。

①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等。这些词语的结构整齐,有节奏感。

②作者惯于使用对句的形式,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就是对句,这些句子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

四、拓展延伸

闻一多先生,这位卓越的学者,言行一致的民主战士,受到中华儿女的敬仰,中华儿女永远纪念他。读完本文,请你为闻一多先生写两句墓志铭或仿照下面两个例子写两句赞扬他的话。

【交流点拨】1.开口说话,掷地有声;脚不下楼,著作甚丰;唐诗杂论,楚辞校补;深刻钻研,一丝不苟

一诗一文一烟斗 一个脊梁一声吼 一画一印一文集 一代英豪一红烛

2.深夜提笔写校补,三更磨墨出杂论。一口一心为自由,专为革命献一生

《鉴赏古代诗歌的意境》学案(附答案) 篇6

第三章 古代诗歌鉴赏

训练一 课内古代诗歌鉴赏训练

(一)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下面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使:出使。

B.单车:自行车。

C.征蓬:泛指远行的人。

D.长河:黄河。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首尾叙事,中间写景,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B.颔联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诗人出汉塞入胡天时激动、自豪的情感。C.这首诗中最值得称颂的是颈联,它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色。D.这首诗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壮丽、奇特、别致的塞外风光,动静结合,意境雄浑。

(二)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千寻塔:名叫千寻的塔。B.眼:视线。

C.最高层:最高处。

D.“自缘”的意思是“因为”。

2.下面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以理入诗,表现了作者身居高位、踌躇满志的情怀。

(三)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把酒话桑麻”中的“桑麻”指的是()A.桑树和麻树

B.植物 C.农事

D.吃的和穿的

2.对这首诗中“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两句诗近景与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

B.这两句诗运用了对仗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十分工整。

C.这两句诗用词造句十分讲究,诗中有画。如一个“合”字,表现了绿树的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出了村边绿树的繁茂。

D.诗中的“斜”字,形象地描绘出了村外青山倾斜的特点,画面感特强。

http:/// http://【全免费】

(四)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昔人:传说中的仙人。B.悠悠:闲静的样子。

C.晴川:白日照耀下的汉江。D.乡关:乡间关卡。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是唐代诗人崔颢。

B.诗的首联借传说落笔,“空余”二字,令人心生遐思。C.颔联中“空悠悠”的“空”字写的是黄鹤楼。

D.这首诗的前四句与后四句相互映衬又联成一体,既烘托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愁绪,使全诗波澜起伏而又一气贯通。

(五)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大气势。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客路”指旅途。B.“青山”指北固山。C.“旧年”指年底天。

D.“乡书”指乡村的书信。

(六)泊秦淮 杜 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烟”“水”“月”“沙”由两个“笼”字联系起来。B.秦淮,即秦淮河。“江”在这里指长江。

C.商女,即歌女,旧时卖唱为生的女子。D.《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的乐曲,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写景,描绘了一幅清新热闹的水色夜景。B.第二句叙事,点明夜泊地点。

C.后二句由一曲《后庭花》引发无限感慨。

D.这首诗写诗人所见所闻所感,语言精当含蓄,构思精巧缜密。

http:/// http://【全免费】

(七)水调歌头 苏 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下列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把酒:举起酒杯。

B.何事:为何,为什么。C.恨:怨恨。

D.婵娟:月亮。2.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写作者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按照常识,从下阕“转朱阁,低绮户”可以看出时值刚入夜时分。

C.下阕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

D.全词以“明月”贯穿,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诗中的“杨花”在旧体诗中常常象征()A.离散、漂泊

B.时光飞逝 C.正直、高洁

D.怀旧

2.对这首诗的分析、鉴赏不准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题目中“左迁”是“贬谪”“降职”的意思。B.从诗体上看,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C.本诗通过“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渲染出一种哀伤、惆怅的气氛。D.诗人将“愁心”寄予“明月”,是因为月照中天,朋友见月如见诗人。

(九)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下面是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

B.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

C.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D.尾联详细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2.下列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孤山:孤伶伶的一座山。B.乱:繁,多。

C.没马蹄:初长的青草似毯,刚能淹没马蹄。D.行不足:游赏得还不够。

(十)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渔家傲是词牌名。

http:/// http://【全免费】

B.范仲淹,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岳阳楼记》就是他的作品。C.“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D.“霜满地”指夜深寒重。

2.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B.“千嶂里”中的“千嶂”是指很多像壁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C.“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地写出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

(十一)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下列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君问:您(致信)垂问。B.归期:归家之期。

C.何当:何时能够,为想象希望之词。D.共剪西窗烛:在西窗下一起剪窗花。2.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第一句写诗人虽日日思归,却没有准确归期,无可奈何之情跃然纸上。

B.第二句写想象景象,把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幻想中连绵的夜雨、涨满的秋池。C.第三、四句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让未来的欢聚反衬出今夜的愁苦。D.全诗“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回环往复的意境,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时思“君”的深情。

(十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下面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是作者为答谢白居易而作的。

B.“二十三年弃置身”写出了作者遭贬谪时间之长。C.诗的颔联用二则典故写出了人事的变迁。

D.诗的颈联作者以“沉舟”和“病树”自比,以“千帆”和“万木”比喻白居易。2.下面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凄凉地”一词富有感情色彩,表现出作者贬谪生活的痛苦。B.诗的颈联富有哲理,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C.“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现出作者意志不衰,坚忍不拔的气概。D.全诗慷慨激昂、感情豪放,蕴含哲理,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十三)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 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天狼”喻指西北方的敌人,在当时所指的应该是()A.宁夏

B.西夏 C.西藏

D.甘肃

2.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是说词人自己有少年人的豪情。B.“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是以孙权自比。

http:/// http://【全免费】

C.“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是指自己本来年纪已大,但借酒壮胆,依然充满了雄心壮志。

D.“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是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把边事委托给他。

(十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 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判断对诗歌中加点字词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涕泪:眼泪。

B.妻子:妻子和儿女。C.放歌:放声高歌。

D.青春:青年时期。

2.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或品味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颔联中,“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表达了作者听到叛乱已平的捷报后感情的变化,从乐极流泪到欢快欲狂。

B.尾联中,从“即从”“穿”“便下”“向”这四个富有动感节奏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作者已经以最快的速度回到了故乡。

C.这首诗一改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而以爽朗明快取胜,被称为杜甫“平生第一快诗”。

D.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中间两联是对仗的,它们实际上也是一副对联。

(十五)长相思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联系创作背景和词中对景物的描写,判断此词表述的时令,正确的一项是()A.早春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下面对这首词的分析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在词中描绘了山水、山海关、风雪、千帐灯、故园这些景物。B.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故名。C.榆关:山海关的别称。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三更。

D.上下片均用“一”字,不但对仗工整,而且使文字呈连续不绝之势,词风更加缠绵。

(十六)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对词中“绿肥红瘦”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叶茂花残。

B.红花绿叶相映衬。

C.红花绿叶很艳丽。

D.绿叶红花茂盛。2.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浓睡不消残酒”表明作者一夜未眠,但仍然酒意未消。B.“知否?知否?”是“卷帘人”在追问。C.这首词押韵的字是“人”和“旧”。

D.这首词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惜春伤感情绪。

(十七)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http:/// http://【全免费】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干戈:武器装备。

B.惶恐:恐惧不安。C.零丁:指孤苦无依。

D.汗青:史册,史书。2.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通过写过零丁洋的所见、所闻、所感,充分体现诗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B.本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感情趋势深沉。

C.“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采用拟人、对偶的修辞,借地名表现内心孤苦无依的苦痛。

D.本诗风格慷慨悲凉。始为悲愤,终为高亢,表现了诗人的铮铮铁骨、耿耿忠心。

训练二 课外古代诗歌鉴赏训练(一)玉楼春·戏赋云山

辛弃疾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西风瞥起云横度,忽见东南天一柱。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1.下面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常时:平时。

B.无觅处:遍寻不见。C.瞥起:骤起。

D.住:居住。

2.下面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前两句使用拟人手法,很容易使人想到词人喃喃自语的情态。B.词的上片透露出了词人遗憾的心情,而下片则反映了词人喜悦之情。C.词的最后两句是以老僧之喜衬托词人之喜。

D.这首词格调雄浑粗犷,清新活泼,反映了词人积极乐观的一面。

(二)江畔独步寻花

杜 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诗中____、____两个字写出了花的繁盛。2.第三句中“留连”改为“翻飞”好不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首句点明寻花的地点是在“黄四娘家”的小路上。“蹊”是指小溪。

B.次句“千朵万朵”形容数量之多。“压”和“低”两个字用得十分贴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花密密层层,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

C.诗人用“时时”“恰恰”这些极富韵律的字眼,使得全幅明丽纷繁的画面充满了动感,也使得诗歌有着更明快、更流利的节奏。

D.全诗表达了诗人在春天所感受到的由衷的快乐。

(三)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这首词词情极其哀愁。其中“__________”四个字写出了词人愁苦的缘由。2.下面对这首词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风住尘香花已尽”交代了暮春时节的景象。

B.“日晚倦梳头”用外在的行为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哀愁。

C.“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写出了词人泛舟双溪的欢乐。

D.“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化虚为实,说愁绪重得连船都承载不动。

(四)天净沙·秋 白 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http:/// http://【全免费】

1.下列与本曲描述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A.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B.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C.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D.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2.本曲前后两组景物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阙 题 刘慎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闻流水香。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释】①阙题:“阙”通“缺”,此诗原题在流传过程中遗失。②每:每当。

1.白云深处,清溪岸边,山路蜿蜒,柳条掩映,体现了“读书堂”环境之______。(请用诗中的一个字概括)2.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颔联从视觉角度描写了缤纷的落花,清澈的流水;从嗅觉的角度描写流水落花的芳香,表现出环境的清静。

B.诗中写诗人完全被青溪春色吸引住了,不知不觉中流露出“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感伤。

C.“闲门向山路”是说这里是没有多少人来打扰,所以门也成了“闲门”。D.尾联点明这里环境清幽,气候适宜,是专注读书的好地方。

(六)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①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注释】①亡:此处读作“wú”。

1.“最喜小儿亡赖”一句中“亡赖”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词的题目。

B.词的上片描写江南山村的景色,下片描写两代人的生活画面。C.这首词紧紧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展开人物的活动。D.全词表达了作者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之情。

(七)秋风引 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1.此诗中,诗人流露出的情思是()A.送别之情

B.思归之心 C.喜悦之意

D.愤怒之思

2.下面与“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意境相近的一项是()A.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B.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C.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D.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八)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 稹 ②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注释】①此诗是元和十年(815年)写的。这年三月元稹被贬为通州司马。②幢幢:摇曳。

http:/// http://【全免费】

1.下列字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授:授职,任命。B.残灯:快要熄灭的灯。

C.谪:古代官吏因罪被降职或流放。D.垂死:病死。

2.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B.诗中“垂死病中惊坐起”一语,是传神之笔,突出了消息的惊人、闻者的震动和心情的悲痛。

C.首句描写了自己处所之阴暗的背景,衬托出被贬谪又处于病中的作者心境的凄凉和痛苦。

D.全诗表达了作者知道好友被贬后极度震惊和心中的悲凉。

(九)塞下曲 李 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释】①楼兰:这里泛指侵扰西北的敌人。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塞下曲:唐代乐府曲名。B.折柳:折下柳条。C.直:径自。

D.李白是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2.请选出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首联从“天山雪”开始,点明“塞下”,极写边地苦寒。

B.颔联写战士听笛子吹着折杨柳的曲调,去寻觅杨柳青青的春天愉悦的心情。

C.颈联“宵眠抱玉鞍”一句中,用“抱”字生动地写出了将士们无心睡眠怀抱马鞍随时应战的景象。

D.尾联“直”与“愿”字呼应,语气斩截强烈,一派心声,喷涌而出,自有夺人心魄的艺术感召力。

http:/// http://【全免费】

第三章 古代诗歌鉴赏 【演练·巩固提升】

训练一

(一)1.B 2.B(二)1.A 2.D(三)1.C 2.D(四)1.D 2.C(五)1.D 2.D(六)1.B 2.A(七)1.C 2.B(八)1.A 2.B(九)1.D 2.A(十)1.B 2.D(十一)1.D 2.B(十二)1.D 2.D(十三)1.B 2.C(十四)1.D 2.B(十五)1.A 2.C(十六)1.A 2.D(十七)1.A 2.C

训练二

(一)1.D 2.D(二)1.满 压

2.不好,“翻飞”只写出了蝴蝶嬉戏花间的情状,而“留连”不仅写出蝴蝶留恋花间的情景,还流露出诗人对花的喜爱之情,做到情景交融。

3.A(三)1.物是人非 2.C(四)1.B 2.迟暮萧瑟 明朗绚丽(五)1.幽 2.B(六)1.顽皮,可爱 2.B(七)1.B 2.A(八)1.D 2.A(九)1.B 2.B

鉴赏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篇7

一、学习目标 1﹒理解意象和意境

2﹒了解常见诗歌意象的作用和常见意境的特点 3﹒能运用意象和意境的知识解题和命题

二、知识归纳

鉴赏诗歌的形象是高考诗歌鉴赏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诗歌形象包括景物形象、事物形象和人物形象。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寄寓了诗人特定思想感情的景物,通常称为意象。如月亮就是个常见的意象,人们由月圆联想到人的团圆,而当人无法团圆时,就自然产生思乡怀人之情;由月残则会想到人的分离,从而表达出内心的孤单、寂寞、凄凉之情。

1﹒请圈出下列诗句中的意象,并在后面括号里指出其代表的思想感情。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杨柳代表惜别怀远之意)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酒代表别离之情)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杜康酒代表消愁)举头望明月,低头思ZYB重油煤焦油专用泵故乡。——李白《静夜思》(明月代表思家)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柳永《雨铃霖》(寒蝉代表悲凉,长亭代表惜别)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白云代表漂泊,浦为送别之地,为离愁别绪代名词)

梧桐更兼细雨——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ZYB渣油齿轮泵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猿叫凄清,杜鹃啼血,表悲伤凄凉之情,表现环境的凄清、悲凉)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羌笛发凄切之音,成为征戍将士思乡和戍边幽怨的象征)

多个相关的意象组合成特定的意境。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由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相关意象,组成了一个凄凉孤寂的意境,真切地表现了一个飘泊旅人的孤寂愁苦之情。2﹒请概括下列各诗的意境。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2CY系列齿轮油泵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落日怅望

马戴(孤寂冷清)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小

杨万里(清新明丽)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西楼

曾巩(雄伟壮阔)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KCB铜齿轮泵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宿甘露寺

曾公亮(雄伟壮阔)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三、真题展示(阅读下面各诗及答案,并完成后面问题)

1﹒(2009年广东卷)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月

杜甫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南ZYB-B高压渣油泵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

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频频。

问题:⑴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答案:⑴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予着两地彼此的相思,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抒发了诗人对时局动荡、国事艰难的忧虑以及对家乡故园亲人的思念。作者通过描写春夜清冷静谧的月下景色,抒发了自己因国难而颠沛流离、生活动荡不定的凄凉伤感之情。

2﹒(2009年福建卷)5.阅读ZYB系列渣油泵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江行[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问题:(2)请从“景” 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分)答案:(2)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3﹒(2009年重庆卷)

12、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6分)【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ZYB煤焦油泵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2)“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2)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4﹒(2009年全国卷Ⅱ)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ZYB-B可调式渣油泵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问题:(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答案:(1)(4分)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5﹒(2009年全国卷Ⅰ)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BWCB沥青泵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问题:(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案:(1)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lqb沥青输送泵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四、命题探究及解题对策

1﹒意象、意境类考题通常会从哪些角度来提问?请予以归纳: 角度: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意象?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2﹒意象、意境类考题的答题思路是怎样的?请予以归纳: 思路分析:先点出具体的意象(即景物),然后结合诗歌的诗眼、抒情议论类句子和整体感情色彩ZYB增压燃油泵来分析诗歌意境,最后从情与景相统一的原则出发根据大意点出蕴含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五、知识积累

1﹒常见意象(见附录)

2﹒常见意境(氛围)类别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3﹒常见思想感情类别: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3GR三螺杆泵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六、实战演练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问题。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问:“朝雨”“柳色”这两个意象除了描写春色外,还表达了哪些言外之意?

答:“朝雨”这一凄冷环境还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伤之情;“杨柳”象征离别,折柳相赠表示留恋之情,增加了浓厚的离别情意。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YCB圆弧齿轮油泵面问题。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问:本诗用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怀?

答:用竹林、孤琴、深林、明月构成了清幽绝俗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恬淡隐逸的思想情怀。

七、我来出题

请仔细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编制两道试题并拟好参考答案。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①在诗中作者写了哪几种景物?KCB征?

②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景物有落月、啼乌、满天白霜、江边的枫树、渔火、寒山寺。特征是秋夜幽寂清冷。

②写出落榜后孤孑清寥、愁绪满怀的情感。

八、课后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问题。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1)请翻译这首诗歌的YHB轴头油泵大意。(略)

2)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渲染了怎样的氛围?表达了什么诗

型不锈钢齿轮泵这些景物有什么特人怎样的情感?

答: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表达了诗人的开阔胸襟和内心豪情。(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NYP高粘度泵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

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问题。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 离歌:离别之歌。

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的宫苑。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1)请翻译这首诗歌的大燃烧器油泵意。(略)

2)诗歌首联和颔联哪几个词表现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凄冷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送人东归

温庭筠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北京燃烧器油泵何当重相见,尊酒慰离颜。1)请翻译这首诗歌的大意。(略)

2)这首诗运用哪些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这首诗通过荒凉的边地、飞落的黄叶、秋高气爽的天空、飒飒的秋风和灿烂的朝阳等意象,营造了一种辽阔深远的意境。(落叶萧萧的寒秋,在临近荒凉冷落的古堡旁,作者送友人远行,当时旭日东升,整个荆楚大地秋高气爽,朝霞绚烂,面对着高耸的山峰,浩荡奔流的大江、飒飒吹拂的秋风,灿烂的朝阳,无论是临行的友人还是送别的作者自身,都常见得胸中荡漾着一股豪气。这里的意境是辽阔深远的。接着作者想象一面目送归舟孤零渣油泵ZYB-7.5/2.0零地消失在天际,一面遥想江东亲友大概正望眼欲穿,切盼归舟从天际飞来,而且他又进一步联想到:归客将遇见哪些故人,受到怎样的接待,这是对友人此后境遇的关切。最后作者又由想象回到了现实当中,写当此送行之际,开怀畅饮,设想他日重逢,更见惜别之情。)

3)这首诗和一般的送别诗在意境上有什么不同?

一般的送别诗多写离别时的哀伤与惆怅,但这首诗写送别而不伤离别。如离别,诗人只对深秋的苍凉气氛稍事点染,便浓墨重彩地纵横写去,营造出了一个山高水长、夹套保温泵扬帆万里的辽阔深远的意境,于依依惜别的深情之中,还闪现出对日后重逢的遐想。

4﹒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1)请翻译这首诗歌ZYB高温齿轮油泵的大意。(略)2)请编制两道题目并拟好答案。

例:①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②这种意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答案:①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②通过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中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是诗人高内环式高粘度泵尚情操的写照,也是为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九、学习小结

1﹒诗歌的形象有哪些类型?

2﹒什么是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3﹒关于诗歌的意象和意境会从哪些角度来命题,解题策略是怎样的?

4﹒请写出十个常见意象及其所代表的情感:

5﹒请写出常见的意境类型:

6﹒请写出常见思想感情的类型:

7﹒自我学习反思:

http://

上一篇:关于留守儿童家长的感想下一篇:草丛的村落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