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文学艺术的大师教学设计教学

2024-07-13

第24课文学艺术的大师教学设计教学(精选10篇)

第24课文学艺术的大师教学设计教学 篇1

初三历史

第四十九中学

孙玉晶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主要介绍了世界近代史上文学艺术领域的三位大师,“天才的艺术家”—文学巨匠托尔斯泰,“用生命作画的人”—画家凡·高和“乐坛雄师”—伟大音乐家贝多芬。这三位大师是文艺复兴以后涌现的一大批文学艺术家的杰出代表。

17—19世纪是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时期,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或改革,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的先进性和残酷性决定了这一时期世界文化的迅速发展,出现了一大批文学艺术大师。他们的作品体现了时代特点和积极的不屈的向上精神,批判、揭露丑恶的社会现象,很多作品堪称人类历史文化艺术的瑰宝。

重点难点:本课重点是近代历史上文化领域的三位大师和他们对世界文化的贡献。本课难点是学生主要结合所学知识,联系时代特点和文学艺术家的生平,学会如何欣赏艺术品,感受作品的思想和精神。

二、学情分析

本课属于文化领域中的内容。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经过三年的学习有一定的基础。学习本课要有对艺术美的鉴赏能力,有会查找资料的能力,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本课学习更加加深学生对艺术的审美能力。对命运的抗争精神,对生活更加的热爱。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1、知识与能力

知道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一生中创作了许多长篇小说,其中最著名的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

知道凡·高是荷兰伟大的画家,他的代表作是《向日葵》。通过欣赏《向日葵》,说出它的艺术风格,提高对艺术美的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知道贝多芬是德国历史上的伟大的音乐家,他创作的交响乐《英雄交响曲》是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通过搜集贝多芬音乐作品及《英雄交响曲》的音乐背景资料,欣赏交响乐《英雄交响曲》,提高搜集资料的能力、对世界名曲的鉴赏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阅读课文,结合图片和引文,正确说出托尔斯泰的主要作品,《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以及作品的批判现实主义的特点。

学生欣赏课文所提供的凡·高代表作《向日葵》,了解其艺术风格。进行小组讨论,体会画家用生命和灵魂创作作品,使精神和艺术达到完美的统一。谈谈欣赏所得。

学生课前搜集贝多芬的音乐作品(录音、录像、光盘或其他音乐资料),阅读课文,了解贝多芬伟大而不平凡的一生,举行小型的贝多芬音乐作品《英雄交响曲》鉴赏会,感受作品那感人肺腑、催人奋进的心灵震撼力,谈谈我们应该学习贝多芬的哪些精神。

列表写出三位文学艺术大师的姓名、文学艺术领域、国家和代表作,以巩固知识、提高概括能力。

4、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生通过学习托尔斯泰敢于揭露俄国社会的黑暗、政府官吏的腐败和教会的虚伪,以及他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和对农民教会的热心,体会作品批判现实主义的特点、培养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敢于同社会邪恶势力和不公平现象斗争的勇气,关注和同情弱势力群体的人文精神。

学生通过欣赏《向日葵》,体会作者用生命和灵魂创作以及为艺术而献身的精神,从小培养热爱生活、善待人生、善待生命的意识以及对事业执著追求的精神。

通过小组讨论,感受贝多芬虽身处逆境,却发出“我要扼住生命喉咙”的呐喊的那种坚强毅力,坚信顽强的毅力可以克服成长道路上的一切艰苦,相信自己能取得成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依照《课程标准》,在历史教学中,应体现以人为本思想,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老师积极进取的评价机制,以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全程评价、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

五、教学或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教师课前,通读教材,准备好资料、查找资料、课前布置学生到图书馆或从自家藏书中查阅三位大师的相关材料。阅读或浏览一部托尔斯泰的作品。欣赏一幅凡·高的《向日葵》。欣赏一段感兴趣的 贝多芬的音乐作品。

(二)教学或活动过程

1、导入新课

播放《英雄交响曲》,问学生这是谁的作品?学生答:贝多芬。在世界近代史上出现了许多著作的文学艺术大师。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传世之作。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时代,去了解,贝多芬、托尔斯泰和凡·高。

2、学习新课

[“天才的艺术家”] 可采用读书指导法进行教学。带着问题认真阅读课文。问题设置:

托尔斯泰作品有什么风格特点? 托尔斯泰作品艺术表现领域是否广阔? 托尔斯泰作品语言给我们以什么启示? 为什么说托尔斯泰是:“心理指导大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肯定托尔斯泰的文学,肯定托尔斯泰的文学成就和地位。并请学生列举托尔斯泰的作品,越多越好。要求学生记住托尔斯泰的主要作品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并请三位学生分别介绍这三部小说。通过作品体会托尔斯泰作品的批判现实主义特点。最后由学生思考回答: 托尔斯泰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从而培养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敢于同社会邪恶势力和不公平做斗争。[“用生命作画的人”] 本目在教学时可采用读书指导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提出在书中可以找到答案的问题: 凡·高是哪个国家的人? 他对绘画艺术的贡献是什么? 凡·高的作品有什么风格特点? 他的最著名的作品是什么?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展示放大的《花瓶中的14朵向日葵》学生在欣赏的同时,老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

凡·高为什么喜欢画向日葵?

你是否喜欢《花瓶中的14朵向日葵》?为什么? 从而提高学生对艺术美的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善待人生、善待生命,对事业执著的追求和坚强的毅力。[“乐坛雄狮”贝多芬] 可采用活动法和材料收集法进行教学 举行小型的贝多芬音乐作品鉴赏会:

(1)利用学生提供的音像资料播放交响乐《英雄交响曲》。(2)由一位学生介绍贝多芬伟大而不平凡的一生。(3)由一名学生介绍作品的背景资料。

(4)然后学生各抒己见畅谈作品感人肺腑、催人奋进的心灵震撼力。(5)谈谈我们应该学习贝多芬那些精神?

(6)再欣赏《命运交响曲》,体会那顽强不屈与命运抗争的精神。

3、课堂小结

本课学习的是近代史上文化领域的三位大师和他们对世界文化的贡献。让学生完成表格,写出三位文学艺术大师的姓名、领域、国家、代表作品及特色。

4、课堂练习

(1)贝多芬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

我们应该学习他的那些精神?

(2)分别说出托尔斯泰托尔斯泰,凡·高和贝多芬的艺术成就与特色

5、板书设计

第24课 文学艺术的大师

文学大师: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凡·高:《向日葵》贝多芬:发展和创造奏鸣—交响曲结构形式 文艺巨匠:《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

六、评价:

根据课程标准,评价的方法应具有科学性、灵活性和实践性。针对这一节课的评价。或采用活动法和测验法。对学生进行评价,如:制作三位大师的历史图表、历史知识小竞赛。通过课堂上的练习题,来测验学生掌握课程度。学生对三位大师,对世界文化的贡献。回答得很好。谈应该学习贝多芬那些精神,也谈得很好。通多检测,可以看出这节课教学目标达到了,效果比较好。

七、教学自我反思

教师在上每节课时,都会有自己的感受,或愉悦,或平淡,或痛苦,或气愤,在不同的情绪中,往往蕴藏着宝贵的经验教训。这节课在三年三班上时,感觉非常惬意与喜悦。因为平时上课不听讲,很爱讲话的肖楠和张成同学,居然在这节课上,从始至终保持积极状态。后来,我仔细回忆每个细节,不禁豁然开朗;课前导课,我提到 贝多芬,肖楠、张成对贝多芬感兴趣,在下面接了我的话茬,我没有批评他倆,而是让学生给他俩鼓掌,肖楠和张成脸上洋溢着被肯定的自豪感。那堂课上的表现与以往大相径庭。潜心贯注的听讲,争先恐后的发言,面红耳赤地讨论。针对他们的变化课堂上共响起四次掌声,它缓解课堂的紧张气氛。就像润滑剂一样,使枯燥的知识变的有趣。使学生感觉像做游戏一样,在愉快中获得了知识。寻找闪光点、真诚赞美、赏识激励,这一条作为宝贵的工作经验被我收入行囊,并在以后的工作中运用,通过我的历史教学实践,总结教学反思,使我真正体会到反思对一个教师我成长的重要性。

第24课文学艺术的大师教学设计教学 篇2

一、反思教学收获

1、导入比较引人入胜,“语不惊人誓不休”,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兴趣。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为了使陌生的学生愉快而主动地接受我,为了在陌生的学情环境中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更为了减少历史课枯燥和抽象的说教,增强历史课的趣味性和课堂实效性。因此本堂课的导入我另辟蹊径,大胆创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2、教学理念符合新课程改革精神:我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有效提取材料信息等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我提供大量材料,创设相关学习情境,并提出探究问题。比如提供材料,探究“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

3、始终贯彻三维教学目标。重视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培养和情感价值观教育。比如在学习“中日关系正常化”时,抒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是何等的宽容;这是何等的魄力,这就是中日两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页”,进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等。

4、教学重点明确,难点突破有效。“恢复在联合国中的合法席位的原因”“中美关系开始改善的原因”“新时期的外交建树”是本课重点,“中美关系的改善和中日建交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影响外交的因素”确定为本课难点。为了突破重难点,我通过大量的文字及图片资料,创设学习情境,进而师生共同探究问题。

5、选材多样,角度新颖,密切联系现实热点。比如在学习“新时期的外交建树”时,密切联系当前时政热点,展示“亚丁湾护航”图片,展示“哥本哈根会议”图片和资料、展示“2009年新加坡APEC领导人‘全家福’”图片等。

二、反思教学不足:

第24课文学艺术的大师教学设计教学 篇3

淮阴区王兴镇中心小学

李永军

教学内容: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134页至136页。内容简析:

课文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了一只乌鸦通过动“脑”、动“手”喝到水的经过,向我们展示了一只可爱、聪明的乌鸦。故事虽然简单,却能给人以启迪。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将进一步培养学生思考和实践的科学探究精神,体会动手和用脑的乐趣,激发创造的热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其中3个只识不写。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鼓励学生遇到困难要积极动脑,设法解决。

教学重点:读准翘舌音、平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的字。理解“到处”的意思。教学难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准备:课件、图片。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师: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身穿黑袍子,长个丑样子,懂得爱妈妈,是个好孩子。(打一种鸟)师:猜对了,谜底就是“乌鸦”。(板书:乌鸦)

指名拼读后教学生字“鸦”:乌鸦是一种鸟,所以鸦是鸟字旁。

2、师:老师这儿还有几张乌鸦的图片,想看吗?(多媒体播放乌鸦图片)看了这么多乌鸦图片,谁来说说乌鸦长什么样?(指名回答)

3、师: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一首关于乌鸦的歌曲,你们想听吗?(播放歌曲)听完歌曲你觉得乌鸦是一只什么样的小鸟?(指名回答)别看乌鸦长得黑乎乎的,但它可是一只聪明的小鸟。谁知道歌曲的名字是什么?

4、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文,讲的就是乌鸦喝水的故事。(板书课题:乌鸦喝水)

5、指名拼读“喝”。问:为什么喝有口字旁?(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小朋友对猜谜语有着很高的兴趣,以谜语引入课堂,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促使学生积极动脑,从而愉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二、初读感知,学习生字

1、师:想不想自己去读一读这个故事?

要求:轻声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

2、师:瞧!课文中的生字想和你们交朋友呢,你们愿意吗?(出示生字)(1)自由拼读。

(2)指名拼读。

(3)齐读。

(4)去掉拼音读。

师:在这些字中,有两个字很相象,怎样记住并区分它们呢?(“渴”需要水—三点水,“喝”水要用嘴—口字旁)

3、师:生字都已经会读了,相信再读课文,一定会读得更通顺,请大家边读边标上自然段序号。

4、师:接下来,谁能告诉老师课文分几个自然段?那谁愿意站起来把课文读给大家听?(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并评议)

5、师:听你们读得这么起劲,老师也想读了。(教师范读)老师读得怎么样?那你们能不能学着老师的样子再读一读课文?

【设计意图:遵循“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原理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从而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三、朗读感悟第一自然段

1、师:(出示乌鸦图片)看!这就是文中那只口渴的乌鸦。你们口渴过吗?感觉怎么样?(指名回答)

师:乌鸦口渴难耐、口干舌燥,所以到处找水喝。

出示课文第一句: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

①师:你能通过读把这种口渴的感觉读出来吗?谁想试试?

②师:是呀,多渴呀!小乌鸦飞呀飞呀,飞到了小树林,找到水了吗?又飞到了小村子,找到了吗?小乌鸦还飞到了好多的地方,所以课文中用到了一个词——“到处”。③师:谁能把这只口渴的小乌鸦,到处找水喝通过读表现出来。(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学生通过回忆自己口渴时的感觉更能真切地体会到乌鸦找水喝的心情。】

2、师:乌鸦渴极了,到处找水喝,那它找到水了没有。出示课文:它看见一个瓶子,里面有半瓶水。

①师:自由读一读。终于找到水了,乌鸦这时候的心情怎么样?你能感觉到吗?谁能用高兴的心情再读一读这句话?

②指名读、齐读,体会乌鸦高兴的心情。

3、师:虽然乌鸦找到了水,可是它喝着水了吗?这是为什么呢?读一读这句话: 出示课文:可是,瓶口小,乌鸦喝不着。怎么办呢? ①自由读。

②(出示两个不同的瓶子图)

师:哪一个是乌鸦看见的瓶子呢?为什么?(小组讨论)师:乌鸦为什么喝不着里面的水?(指名回答)

乌鸦找到水,却喝不着水,心里怎么样? ③指导朗读:你能读出乌鸦心里的着急吗?

4、出示第一自然段。

师:把这一段连起来读读,要读出乌鸦的不同心情。

5、师:乌鸦到底想了个什么办法?想出办法之后又是怎么做的呢?这些问题留给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到处”、“可是”、“喝不着”,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感悟乌鸦想喝水的心情,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于 办 法 终 2.学生谈怎样写好这些字。3.教者指导重点:

“于”的两横,不能一样长,要上短下长;

强调“办”字两点不同;

“法”和“终”要写得左窄右宽。4.学生按笔顺描红,教师巡视,强调写字姿势。

五、板书设计:

24、乌鸦喝水

喝不着

第24课文学艺术的大师教学设计教学 篇4

【教学构想】

梁启超所倡导的“新文体”,具有“平易畅达”、“纵笔所至不检束”、“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等特点,这在本文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具体来说,有如下几点值得特别注意: iu 1.类比、对比手法的娴熟运用。

本文的类比、对比有两大特点:一是不局限于一时一事,而是自始至终,一贯到底。可以说,类比和对比是全文意理建构的骨架。二是类比处处渗透、笔笔投射,对比多角度多层面,洋洋洒洒。

2.排比、设喻,连珠喷发。

语言形式是文章风格的重要体现。本文语言给人以滔滔滚滚之气势美,除总体上的平易畅达外,主要得力于排比和设喻的连珠喷发。

如文章的第2自然段,在比较“老年与少年性格不同之大略”时,就一连用了几十个排比句和几十个比喻句。像这样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和类比、对比、层进等表达手法于一体的语言形式,像这样大面积连珠喷发的语言气势,可以说是梁启超“新文体”的一个十分耀眼的特点。3.激情滚滚,一气呵成。

梁启超的文章,得力于气势,而气势之来则得力于激情,激情之生则得力于感愤之深重。有了真实、激越的情感,文章才有逼人之盛气,作者才能“纵笔所至不检束”,“情”、“气”所至自成妙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能解释下列词语:恶、澌、硎、冤业、汪洋、八荒。2.能用现代汉语翻译重点语句。

3.能运用比喻论证法和类比论证法来阐述道理。4.能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教学重难点] 能运用比喻论证法和类比论证法来阐述道理。[教学安排] 两课时

用心

爱心

专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课文

梁启超是生活在清末民初的杰出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学问家。“百日维新”失败后,他流亡日本,创办《清议报》,大力介绍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批判封建专制主义。《少年中国说》就是当时发表在《清议报》上的一篇著名文章。此文影响颇大,被公认为梁启超著作中思想意义最积极,情感色彩最激越的篇章,作者本人也把它视为自己“开文章之新体,激民气之暗潮”的代表作。

作者知耻于当时中国之“老大”,对封建专制的黑暗腐败深恶痛绝,对满清统治者的老朽昏庸深恶痛绝,对国家的落后十分痛心,对国民的愚昧十分痛心,因而从内心爆发出一种不可遏止的激情,猛烈抨击这一切令人厌恶的东西,并热情呼唤一个充满生机的“少年中国”尽快到来。这种昂扬的改革精神和深切的爱国情怀令人钦佩。

用老年人来类比“老大”的中国,用少年人来类比“少年”的中国,并从少年人必将取代老年人,认识到少年中国必将取代老年中国,这是进化论的观点。这种进化论的社会发展观,使梁启超在极其黑暗、衰败的时代,看到了一个腐朽王朝的必将灭亡,并充满希望和信心地迎接新时代的到来,其积极因素不能抹煞。但进化论有待于发展为历史唯物主义,否则,它就只能是社会改良主义的思想武器。梁启超一生的政治思想多有变化,这恐怕正是进化论观点和改良主义思想在其社会改革实践中得失消长的体现。对此,我们应当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另外,与进化论相联系,他认为老年人一切都不好,青年人一切都好,这虽多半出于社会改革的宣传鼓动,但思想方法毕竟简单化、绝对化,亦当予以辩证看待。

二、个性化吟诵

请大家自由地吟诵《少年中国说》,然后相互评价。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要继承这一优良传统教法,落实到操作层面上,就是要突出诵读的地位,让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思想感情世界里去,从而受到感染,获得启示。通过自吟、分段朗读和表情读等多种形式,以声传情,活化出鲜活的人物感情。)

三、自主翻译

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小组交流翻译的结果,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做上记号。3.全班交流。

用心

爱心

第24课文学艺术的大师教学设计教学 篇5

教学内容:人教版《语文》第三册111至114页 教学目标:

1.认识“则”、“昨”等13个生字。会写“份”、“粉“等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小作者的转变,有助人为乐的意识。

3.有写日记的兴趣,并按照日记的格式开始写日记。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能按照日记的格式开始写日记。教学准备:

1.让学生课前读通课文,把字音读正确。

2.通过调查、访问、查资料等了解日记是怎么回事。

3.日记格式图。

4.准备日记本。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什么叫日记吗?(请知道的小朋友说一说,老师相机点拨,特别讲日记的格式)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位小朋友写的两则日记。板书课题,齐

读。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自由读课文两遍,用“□”标出课文中的生字。

2.认记生字:

⑴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生字认记,并为它组词。

⑵ 抽生说说记住了哪些字,是怎样记住的?

如:昨:“作业”的“作”去掉单人立,加上日字旁,就是“昨天”的“昨”。

纱:“沙子”的“沙”去掉三点水,加上绞丝旁,就是“纱巾”的“纱”。

粉:与“份”比较记忆。左边相同,右边不一样。粉:粉红。

份:几份。

妹:想一想,女字旁的字还有哪些?归类记忆。

3.同桌互读、男女生赛读、齐读生字。

三、再读课文

1.在识字的基础上再读课文,看看是否能把课文读得正确、通顺、流利。

2.抽生读课文。

3.齐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认读生字卡片。

2.齐读课文。

3.想想日记和课文在格式上有什么不同?师根据学生回答规纳总结。

二、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第一则:

1.学生自由读第一则日记,看看这篇日记是什么时候写的?

2.小作者在“六一”儿童节前一天做了一个美妙的梦,她梦见了什么?(她梦见妈妈买了一条漂亮的裙子送给她)

3.她的愿望实现了吗?我们一起去看看。

4.妈妈回来了!她的手里提着一大包东西呢!里边有些什么呢?(老师范读第二自然段,学生仔细听,看看包里有些什么)(抽生说说)

5.所有的东西都有两份,你知道为什么吗?(一份给我,一份给阿英)

6.小作者没有得到心爱的裙子,她心里高兴吗?如果你是她,你心里会怎样想?(抽生说说)

7.试读第四自然段,读出生气的语气。

8.齐读第一则日记。

第二则:

1.请女生齐读第二则日记,男生仔细听,看看这一则日记是什么时候写的?写了些什么?(7月20日写的,写阿英妹妹来到我家和我做的又一个梦)

2.阿英是个怎样的人?(她是一个贫穷的苗家小姑娘,很勤快也很好学)

3.阿英妹妹告诉我些什么?(她说妈妈一直寄钱帮助她上学)

4.读到这里,你觉得妈妈是个什么样的妈妈?你还生妈妈的气吗?你想对妈妈说些什么?(请生说说)

5.小作者又做了一个梦,这次她又梦见些什么呢?

生自由轻声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她又梦见了什么?(她梦见妈妈带她去买裙子,可是她没有买,她用钱买了许多书带到苗家山寨,把书送给苗族小朋友,还和他们一起高兴地玩。)

6.如果你是小作者,你还会买那条裙子吗?为什么?(请生说说)

7.齐读第二则日记。

三、学习写字

1.将生字卡片贴在黑板上。

2.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生字组词。

3.学生观察生字,说说观察的是哪个字,你想提醒小朋友写的时候注意些什么?

重点指导以下几个字:

“份”和“粉”:左边不同,右边一样。

“昨”和“晴”:部首相同。

“昨”与“作”比较:昨:昨天 作:作业。

“晴”与“清”比较:晴:晴天 清:清水。

“姑”、“娘”、“妹”三个字部首相同。

“姑”与“故”比较:姑:姑娘 故:故乡。

“娘”与“食”比较:娘:姑娘 食:粮食。

强调写在横中线和竖中线上的笔画。

4.学生描红、写字。老师巡回指导。

四、完成课后练习

1.出示小黑板,上有课后练习“看看写写”。

2.请一个小朋友上台做,其余在书上做。

3.集体订正。

4.齐读。

五、拓展训练

1.课文里树叶、苹果、桃子里的生字还有两个我们没学,你认识吗?认一认。

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诗经》和楚辞、汉赋和唐诗、宋词和元曲、明清小说各种文学体裁特点与成就;(2)理解:文学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同时,文学的发展、繁荣又是以经济、政治为基础的。揭示文学的发展与当时社会经济、政治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3)运用:比较不同历史时期阶段特征。探究文学发展趋势及其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阅读、比较、讨论探究、综合归纳法。

(1)通过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日常积累,通过阅读,讨论分析各个不同时期的文学发展特色;(2)通过阅读,欣赏等方式积极参与教学;通过独立思考或合作学习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合作学习和相互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我国古代辉煌灿烂的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的巨大贡献;(2)通过对古代辉煌灿烂的文学成就学习和文学欣赏,让学生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怀和美感教育。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通过初中和高一的学习,他们已经有4年的历史学习经验,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部分对历史有浓厚兴趣的学生,他们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是相当丰富的。高二学生由于经历了一年的高中学习,新鲜感有所下降,好奇心不大,处于学习的疲乏状态。因此,运用趣味性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重中之重。文学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通过语文学习有所掌握,因此可采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对文学内容进行分类整理等方法,使得这部分内容比较清晰。课堂上通过活动、文学视频的解读,引导学生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习能力。重点难点

重点: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的发展繁荣。

文学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反映;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社会背景紧密地联系,以更好地去鉴赏文学作品。难点:不同时期文学形式发展变化的趋势及其原因。

教材对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的形成和兴盛的原因分别叙述,只是了解了具体的原因,教师需要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分析文学形式发展的趋势及其原因。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看一些文学作品吗?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进入文学的殿堂。请欣赏小视频。你能感受到诗词的魅力吗? 生:能

师:很好,那么除了诗词,我国古代还有哪些文学体裁或形式,都有什么样的特点和突出成就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辉煌灿烂的文学》。【活动】自学展示

下面给大家10分钟自主学习时间,找出我国古代每个时期主要文学形式的代 表人物(代表作品)、特点以及取得的成就和地位并完成自学图表。自学完成后,我们将分成七组进行自学展示。

师:好,时间到了,下面我们来展示自学成果。

师:诗歌是人类心灵的窗口,时代精神的积淀。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什么? 生:《诗经》。

师:第一组同学给我们展示一下诗经的人物、特点、地位等知识点。生:展示自己的观点并配上音乐。

师:从地域上来说,《诗经》具有什么特色? 生:北方的诗歌。

师:那么我国南方有没有类似的诗歌集呢? 生:有,楚辞。

师:请第二组同学给我们展示一下楚辞的相关信息。生:……

师:楚辞盛行于汉代,文学家以楚辞为基础创造了一种新的什么文学形式。第三组同学给大家展示一下。生:……

师:汉赋是汉代民族精神的体现。积极、乐观、开放的民族精神使我国诗歌发展进入繁荣时期。繁荣时期在哪个朝代?第四组同学展示一下。生:……

师:唐诗繁荣的同时,诗的另一种形式——词出现并成为宋代文学的主流和标志。第五组同学展示一下。生:……

师:宋词的婉约含蓄是中国传统审美心理的重要体现。传统的审美心理把“善恶分明,善恶有报”元曲推向繁荣。第六组同学展示一下。生:……

师:元曲一方面继承了诗歌的清丽婉转,另一方面投射出反抗精神,把锋芒直指社会弊端。而明清小说则把对社会的批判推向一个新高度。有请第七组同学展示一下明清小说的相关内容。生:……

教师总结:自学展示过程大家都非常积极主动,部分同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说明自学过程中有深入思考。【活动】合作探究

小组活动展示

从文学形式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有什么趋势?分析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 感悟升华

教师总结:中国古代文学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丰沃土壤中,有着辉煌灿烂的历史、丰富绚丽的内容、鲜明独特的风格。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丰厚而珍贵的遗产,中国古代文学具有永恒的魅力和价值。【活动】课堂小结

通过自学我们知道了中国古代各种文学形式及其特点。通过合学我们探究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趋势及其原因。通过欣赏感悟我们体会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灿烂辉煌。

【练习】课堂巩固

1.下列文献中,有较多反映西周时期平民社会生活内容的是(D)A.《老子》 B.甲骨卜辞 C.《楚辞》 D.《诗经》

2.中国古代的一部作品,以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大量运用“美人芳草”的比兴手法和瑰丽的语言,闪耀着南方楚文化的奇丽色彩。该作品是(D)A.《诗经》 B.《老子》 C.《庄子》 D.《离骚》

3.王国维说:“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对这段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A.社会的发展是表达方式日益丰富的原因 B.新的表达方式比旧表达方式更方便、灵活 C.社会发展的成果必然要通过新的方式来表达 D.诗歌已不能满足人们的情感表达需求

第24课文学艺术的大师教学设计教学 篇7

一、依据课标,把握教学主题

本课内容比较碎片化,怎样才能使教学形散而神不散呢?

依据课标要求:

1.知道《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名著,了解明代科技的成就及影响。

2.通过明长城和北京城的建筑,体会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据此,本课教学主题是以“明朝”为大背景,从科技、建筑和文学的视角,进一步了解明朝的时代特色:明朝时期,农业生产水平提高、手工业技术进步、商业和城市经济繁荣,为科技发展和建筑成就的取得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明朝时期对西方自然科学的积极汲取也是明朝科技发展的一大特色。另外,明朝专制集权发展到极致,皇权空前强化,受政治和社会现实的影响,明朝北京城的建筑结构、布局和气势极显庄重。明朝政治、经济、社会风气与社会生活的变化,推动小说和戏曲等大众文学得到很大发展,深受广大民众喜爱,对后世的文学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挖掘教材,提升关键能力

(一)比较探究 认知科技发展

明朝三大科技名著《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分别涉及医学、农业和手工业,在了解它们的作者、内容及影响等史实的基础上比较、归纳: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共同点呢?

1.都总结了历代的成果,既具有实用性,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诞生都与经济发展有关,尤其是明朝时期,农业生产水平提高、手工业进步、商业和城市经济繁荣,为科技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3.都凝聚着作者的辛勤努力和智慧,他们注重实践,善于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注重归纳整理;博采众长、不盲从的创新勇气,有刻苦钻研的坚强意志。

(二)用足素材 助推历史理解

统编教材设计了大量的插图,配备了许多辅助性栏目,为教和学提供更多的资源和平台。

例如:如何从北京故宫的建筑理解明朝的君主集权强化的特征呢?一般地,用得较多的是两个平面图,一是北京城图,另一个是紫禁城平面图。的确,从北京城的布局设计可以看出,宫城(即紫禁城)在中心,但又如何从紫禁城平面图看出皇权中心呢?教材中明代《北京宫城图》就是极具价值的辅助素材。通过查阅大量资料:

明代《北京宫城图》画面中的紫禁城:以俯视的视角、中轴对称的形式,在祥云雾绕中若隐若现。

为何有祥云?有人说是画家没见过紫禁城的真面目,想象的,也有人说也许是为了显示神圣庄严,也许兼而有之吧。因为那时对一般百姓而言,这里的确是一个神秘而又神圣的地方,他们不可能知道里面的情形。

据考证“紫禁城”的由来:依照中国古代星象学说,紫微垣(即北极星)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皇帝自认为是 “天子”,他的宫殿就应当位于地球的正中间。皇帝居住的地方,防备森严,寻常百姓难以接近,所以故宫又称“ 紫禁城”。

综合上述分析:这幅庄严的紫禁城图有着巨大的象征意义,云雾中浮现的不仅是明朝初年建成的紫禁城,同时也象征着一个强盛而神秘的帝国。也许在当时人看来,天下的中心是中国,中国的中心是北京,北京的中心是紫禁城。

由此可见,北京故宫的建筑反映了当时君权至上的时代特点。

三、贴近学情, 促进历史认知

(一)温故知新 认知文学作品

从本课学情看:大部分学生对长城和北京城及《三国演义》《水游行传》《西游记》都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这都为本课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有助于学生归类、整理、分析、比较。

以文学为例,怎样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对明代小说进行更深刻的分析比较归纳呢?从查找的资料看,发现有不少人持这样的观点:在我国明朝时期,小说戏曲等大众化的文学艺术形式有了突出的发展,这些作品大都具有反封建的积极内容,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对以后的小说戏剧等文学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以为对于其中的“反封建”的内容值得推敲:水《水浒传》描写的梁山好汉反抗官府统治,《西游记》,描写唐僧取经的艰难历程,抒发了铲除邪恶势力的愿望。《牡丹亭》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但是《三国志通俗演义》(俗称《三国演义》)是有争议的,作者对于胆敢违抗封建秩序的曹操是一贬再贬,把他说的体无完肤,但对于封建正统的刘备则是多加褒扬肯定,可以说他是一心维护封建礼教的,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的,君君臣臣子子都是作者歌颂的对象。

因此,我着重从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对这些熟知的文学作品有更深刻的认知:

1.明朝是小说创作的黄金时期,对后世影响深远。

2.三部小说都是在群众或民间文学的基础上经作家加工再创作完成的,明朝文学由过去的高雅走向通俗,即所谓大众文学,即更加通俗易懂,适应了市民阶层的欣赏要求。

3.这些作品都描写了鲜明的人物形象,表现对人的主体个性的张扬,对君主专制的思想发起了强有力的.冲击,起到人文觉醒的作用。

(二)活动体验 感悟文化遗产

课本课后活动:1987年北京故宫和万里长城都被列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请阅读课文,并结合图文资料,思考故宫和万里长城都被列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的理由。

文化遗产指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物、建筑或遗址。因此,“文化遗产”是对历史文物、建筑或遗址的充分肯定,也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民族凝聚力、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最佳题材。为此,我以“文化遗产”为关键词设计活动,分组探讨长城和北京城被列入文化遗产的理由:

1.从历史角度看建筑的建立背景或目的。

2.从艺术或科学的角度看建筑的规模、结构或布局。

3.从文化的角度看建筑的文化内涵。

以长城为例,学生对长城的图片早已烂熟于心,引导他们从三个角度,层层剖析,认识长城:

1.建立背景:为防御蒙古贵族南扰而修筑。(与秦长城一样都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

2.规模结构: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以城墙为主体,形成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与以前的长城相比,规模大、布局合理,坚固、质量优异。以砖石建筑为主,比以前更坚固,今天看到的长城主要是明长城。

3.文化内涵

(1)从位置看,长城位于北方游牧民族与农耕地区的连接处,也是长城内外各民族贸易与文化交流的平台,是各族交往的纽带,是凝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纽带。

也就是说:长城的功能不仅以军事防御为主,而且还是长城内外各民族交流的平台。

(2)从所处地势看,长城依山而建,突起在山岗之间,被称为建筑的奇迹,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正如一位外国友人说:“建造长城的民族,是没有任何困难不能克服的民族。”

文学艺术的大师教学反思 篇8

以往遇到有关文学啊艺术啊科学啊思想啊等内容的课文,我往往合并同类项,即几课并成一课,将所谓的重要知识点也就是考点划一下。这一两年突然想有所改变,于是找资料,备课,着实花了一些功夫。功夫不负有心人,嘿,第一遍上课的感觉还蛮好的,学生听得象那么回事,较认真,两眼盯着我,不时地回应着我的问题。上课的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不就是学生上课时对老师所讲内容的关注度吗?所以我自我感觉良好,尤其在上《文学艺术的大师》一课时。瞧,学生对列夫·托尔斯泰外貌丑陋内心伟大的崇拜,对用生命作画的凡·高坎坷而悲惨的一生的同情,对贝多芬历经磨难却依然坚强不屈地笑对生活并取得重大音乐成就的钦佩,学生有所感有所悟,多好的一节课啊,这是我的一个重大突破,突破自我的懒惰,突破自身教学的空白,突破一贯思维的狭隘,我太开心了。

然而,随着第一遍教学的开始,我的心情却越来越沮丧,因为我不再简单满足于学生单纯的听我讲这些大师的生平故事,我自己越熟悉大师的故事,则越觉得课堂的严重不足,我的历史课堂似乎成了故事课,又似乎成了我的独角戏的舞台,有情感有生动,却偏偏缺乏历史的深度和内涵!历史课不应该是这样的肤浅,历史课的历史元素应该无处不在。那么,如果重新上这堂课,我该如何重新整合教材?我该提供给学生怎样的历史素材和历史观呢?我陷入了沉思。也许我应该读些这些大师的著作,更深入地了解大师所生活的历史大时代,学会剖析历史时代对这些大师成长的影响、作品的影响,更能归纳出大师们在特殊的历史时代的成长历史,以及他们成长为大师的相通哲理。简言之,我这所以原来这样处理该课的内容,并不是因为我对这些大师们的生平很熟悉的原因,恰恰相反,我是因为对他们了解的太少而如此稚嫩地处理教材处理自己所收集到的资料。

八年级上教案(第24课) 篇9

八年级上教案(第24课)

二十四  虞美人・听雨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依据时间顺序,理清三个不同时期听雨的场景。 2、通过三幅听雨场景的对比写法,分析出作者在文字背后隐藏的情感变化。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在初步朗读的基础上,借助圈划、品读等方法,把握文中有感染力的字词,感受作者在“听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身世之衰和亡国之恨相融和的情感。 2、难点:作者如何运用画面,来对比表现出他的家国情愁。 说明: 这是一篇伤时感事的词,针对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教学的重点设计为借助各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宋词”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朗读是把握文本、体会情感的有效方法,在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会圈划,抓住关键字词品读、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1、“雨”能听吗?在绵绵雨季中、在突如其来的大雨中,你是否也有过“听雨”的经历呢?请大家各抒己见。 2、你们的感受有些是深刻的,你们的回忆有些是遥远的,让我们穿越时空,去看一看宋、元易代之际的蒋捷,他“听雨”时的那一番感慨吧! 学生自由发言,用简洁的语言来说说自己的“听雨”的经历。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激发学生对这首词的阅读兴趣,唤醒学生已有的情感积累,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诵读课文 初步感知 1、请同学先倾听示范朗读,再自己有感情地自由诵读这首词,接着在四人小小组内初步感受作者笔下“听雨”的过程与感受。 2、请同学说说,自己在朗读过程中所感受到的作者“听雨”的经历。 1、(1)请同学先倾听示范朗读,再自由朗读课文,借助下面的`注释,并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读懂这首词的基本意思: 2、交流各自读后感受,谈谈感想。 倾听示范朗读,是为了让学生进入这首词创设的氛围,自由读课文是理解文章的基础,借助下面的注释、借助工具书和完成这首词的解释,是学生必须要养成的读词的习惯。 再读课文 圈划品读 理清画面 感知情怀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首词的内容: 1、先圈划出词中作者“听雨”的确切时期,即作者所截取的三个画面。 2、接着在词的上片中,请选择你最好理解的画面:每人单独圈划、完成所选画面中作者“听雨”的具体地点、当时的生活状况。3、最吸引你的是什么,请把这些语句挑选出来,带着情感自己读一读,体会其中流露出的感情。 4、请同学分别交流自己圈划的内容,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体会词中作者在“少年期”、“壮年期”“听雨”时不同的情感流露。可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渗透朗读指导。 5、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教师可适当补充关于蒋捷的简单介绍,来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 6、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重点感知作者“而今”“听雨”时的情感。 1、学生圈划“听雨”的三个时期:少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 2、每人单独圈划、完成所选画面的要求。 3、对关键的字词进行自我品读。 4、将自己的感悟在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共同感受作者“少年期”在歌楼上“听雨”时,是过着“锦衣丰食”的生活,心情是“欢快的、无忧无虑的”,有一种“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情怀。作者“中年期”在客舟中“听雨”时,是过着“东奔西走、漂泊四方”的生活,心情是“孤独的、凄冷的”,有一种“望断乡关”的情怀。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引导他们养成圈划等良好的阅读习惯,养成抓住重点字词分析文本内涵的好方法,并在学习实践中了解和掌握一些朗读的方法。 读读背背 增加积累 1、用几分钟时间,把这首词背一背。 2、小小组内比赛,看谁背得最富有感情。 学生根据课堂上教师的讲解与自己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富有情感的背诵。 用小小组内比赛的形式来背诵诗词,能激发学生的好胜心,提高学习的效率,并有助于更深的理解古代的诗词。 改词练习培养能力 文章用了词的形式展现了三幅作者不同时期“听雨”的画面,你能否试着把它改写成一首五言绝句或七言绝句。(可组内讨论完成) 小小组内讨论完成对这首词的改写。 初二的学生,给他们一点难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他们对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 课后作业 学习反馈 1、摘抄这首词,朗读背诵。 2、请记录下自己学完课文后的感受,或课堂上没有来得及说的话。 3、自选题:(1)请为这首词选择一幅画面。(2)请为这首词配上合适的音乐。(3)请把作者“听雨”的经历改写成一个故事。 学生按照要求,自主选择完成作业。 作业的多元化设计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多方面的学习潜能。

 

第24课文学艺术的大师教学设计教学 篇10

教学目标:

1.认识“畔、兜、穗、裹、嚼、肺、腑、撩”八个生字,能准确认读。2.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能有感情朗读。3.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热恋。

教学重点: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能有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乡村生活的欢快、柔美,和我们这些整天忙忙碌碌的现代人相比较,他们才是真正的生活的主人,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是真正快乐、幸福、自由的主人。

教学准备:《牧童短笛》的音乐,挂图或课件,识字卡片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 1.直观激趣

播放课件,观看乡村生活的场面,让学生对乡村生活的情趣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有助于学生接下来理解课文的意境。2.范读激情

教师配乐范读全文。要求学生闭目静听,全身心地感受课文的美好意境。3.初读感受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学新词,读通课文,初步感受课文大意。4.互助识字

相互交流生字学习情况,出示生字“畔、兜、穗、裹、嚼、肺、腑、撩”,要求每位学生至少选择一个生字(越多越好)准备参与交流,多音字的分析(和、应),形近字的比较(“俯”和“腑”)。发挥学生主体性,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说说自己曾经见过的字,自己容易写错读错的字,自己发现很特别、很有趣的字,(尽量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二、感悟文章

1.步入“欢快、柔美”的课堂

《麦哨》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读起来很有情趣,很有味道,令人陶醉。课文有两个词语特别重要,只要我们抓住并真正理解了这两个关键词,就可以说理解了整篇课文,到底是哪两个词语呢?

学生快速地默读课文后,请同学们来猜一猜,看看谁是老师“心心相印”的好朋友。

2.理解“欢快、柔美”的情态

(1)教师板书“欢快、柔美”,然后问学生:“欢快、柔美”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是谁在什么环境下“欢快、柔美”地干什么?

(2)学生“欢快、柔美”地自由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第一次感受人们的“欢快、柔美”。

(3)你平时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人、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是“欢快、柔美”?

从文本向生活拓展,使学生认识到“欢快、柔美的生活”是建立在一定的环境下和一定的基础上的,需要一定的条件,不是每个人随随便便就能过上“欢快、柔美”的生活。3.领悟“欢快、柔美”的内涵

(1)播放《牧童短笛》,师生一起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2)你喜欢这样的生活吗?找出你喜欢的部分,说说理由,朗读出感受。(3)乡村的生活为什么柔美、欢快呢?仅仅是因为乡村景色怡人吗?

提示: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家里的老人、孩子、父母,以及邻居,他们和人们的“欢快、柔美”有关系吗? 4.提升“欢快、柔美”的意境

(1)教师告诉学生,有一位诗人读了《麦哨》这篇课文之后,激动不已,将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用28个字概括成一首精美的小诗:

碧湖,绿田,孩子;清风,炊烟,农家;青山,翠柳,稻花;夕阳西下,幸福人,乐开花。

(2)引导学生反复吟诵,细细品味。

(3)最后告诉学生这首小诗的作者就是老师自己,希望同学们展开想象,课后也写一首精美的小诗。

三、总结收获: 你有哪些收获?

上一篇:连锁药店会员协议下一篇:英语作文连词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