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地貌实习报告

2024-07-25

野外地貌实习报告(精选8篇)

野外地貌实习报告 篇1

实习地点:国家地质公园秦皇岛市

实习人员:太原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学生

实习目的:

1、学会地形图、地质图的使用和阅读地质现象,2、掌握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

3、练习做野外笔记,锻炼野外工作技能

4、能比较正确地分析和认识一些地质现象

5、了解实习区地层发育情况及接触关系

6、了解实习区总的构造构架和特点

7、初步分析实习区矿产、地貌、水文地质等的一般轮廓

实习概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并对地质地貌知识有更深的理解,提高运用能力,在杨东林等几位老师的带领下,太原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100多名同学到河北省秦皇岛市进行了为期11天的地质地貌实习。尽管只有11天,但是在老师们的精心讲解和耐心指导下,配合一些背景资料,我们得以比较系统地了解当地的地质地貌知识,并学会了一些外出实习的基本考察方法,同时也通过实践,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目录

1实习区概况

2实习主要内容

3结束语:实习的心得体会及总结

一、实习区概况

实习地点在美丽的海滨城市—河北省秦皇岛市柳江盆地周围及海滨地带,距太原市900多公里。其中北区实习区是本次实习的主要区域,所在柳江盆地位于秦皇岛市抚宁县境内,南距秦皇岛市约23公里。本区地处燕山山脉东段,南临华北平原和渤海湾,北依燕山,为南北延伸的低山丘陵区,最高峰为西北部的老君顶,海拔493.7米,最低处为大石河河谷内的南部落,海拔70米。行政属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石门寨乡管辖,有秦青铁路、地方铁路与秦皇岛市相通,交通便利。气候受海洋影响较大,比较湿润温和。实习区主要河流有大石河、汤河、北戴河。沿海产鱼、虾、蟹等,是我国北方主要水产基地之一。

二、实习主要内容

(一)地层

柳江盆地为一向斜构造,它位于华北地台山海关至遵化之间的一个隆起构造上,地层序列与华北地台标准剖面大同小异,见下表

1、元古界

(1)龙山组

分布于张崖子至东部落,南部鸡冠山等地。由两个沉积韵律组成。不整合于下元古代之前形成的绥中黄岗岩之上。主要是紫红色、黄绿色、灰黑色及蛋清色等杂色页岩,底部为砂岩。属典型滨海相沉积,与下伏的绥中花岗岩呈沉积接触关系。厚91米。

(2)景儿峪组

主要分布在区内的东部地区,出露最好剖面在李庄北沟,在黄土营村东也有出露。岩性由粗至细,由碎屑岩—粘土岩—碳酸岩,构成一个完整的韵律,具有海侵沉积的特点。与龙山组呈整合接触关系。其分界标志是其底部黄褐色或铁锈色的中细粒铁质石英砂岩,其中含大量海绿石,其底部的中细粒长石石英净砂岩具大型海成风暴波痕。本组地层属滨海相至浅海相沉积。厚38m。

2、古生界

《1》寒武系

下统

(1)府君山组:

在东部发育良好,东部落北剖面可作为标准剖面。是寒武系最下不的底层,岩性主要为暗灰色豹皮状含沥青质白云质灰岩,含较多的莱得利基虫化石。本组属浅海沉积相,与下伏景儿峪组,上覆的馒头组均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分层标志十分明显。底部尾暗灰色含沥青质、白云质结晶灰岩,局部含碎屑。厚146m。

(2)馒头组:

该组由于岩体的侵入破坏和构造破坏,出露零星,东部落的北部和西部都有出露,可作为标准剖面。本组上下界限明显,与毛庄组的分界是以顶部的鲜红色泥岩作为标志层的。岩性特征是鲜红色泥岩、页岩为主,页岩中含石盐假晶,并夹有白云质灰岩。没有发现可靠的化石依据。与下伏的府君山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与上覆毛庄组为整合接触。厚71m。

(3)毛庄组

在沙河寨西出露比较好,化石丰富,可作为标准剖面。主要岩性以紫红色页岩为主,含少量白云母,其颜色比馒头组页岩的颜色暗一些,俗称猪肝红。以褶颊虫类三叶虫化石为主。厚约112m。

中统

(4)徐庄组

分布较广,东部落西剖面出露较好,化石十分丰富,本组地层上下界限清楚,可作为标准剖面。岩性为浅海相的黄绿色含云母质粉砂岩,夹暗紫色粉砂岩、细砂岩和少量鲕状灰岩透镜体或扁豆体。含有三叶虫化石。与下伏毛庄组的分界是以黄绿色粉砂岩与暗紫色粉砂岩互层为标志。厚101m。

(5)张夏组:

受到覆盖和破坏较少,是寒武系地层在区内分布最广的地层之一,几乎盆地周围都有分布,在揣庄北288高地以东的山脊上出露最好,是区内较好的标准剖面。下部为鲕状灰岩夹黄绿色页岩;上部以鲕状灰岩为主,夹藻灰岩、泥质条带灰岩。三叶虫化石最丰富。本组与下伏地层为整合接触。厚130m。

上统

(6)崮山组

本组与张夏组在区内的分布相仿,比较好的有288高地上的剖面,可为标准剖面。下部和上部都以紫色砾屑灰岩及紫色粉砂岩为主;中部则是灰色的灰岩与张夏组界限明显,接触部位两者岩性差别很大。化石十分丰富,几乎每层都可以采到。主要三叶虫化石有:蝙蝠虫未定种、帕氏蝴蝶虫。厚102m。

(7)长山组:

出露较好的剖面在揣庄北288高地,为标准剖面。岩性为紫色砾屑灰岩、粉砂岩与页岩互层,夹有藻灰岩及生物碎灰岩。三叶虫化石主要有:蒿里山虫未定种、长山虫未定种、状氏虫未定种。与下伏地层为整合接触两者分界清楚。本组在区内出露厚度较小,只有18m左右。

(8)凤山组:

本组分布与崮山组、长山组相同,出露较好的揣庄北288高地可作为标准剖面。主要岩性为黄灰色泥灰岩夹砾屑泥灰岩。黄绿色钙质页岩及薄层状泥质条带状灰岩。泥质成分增多,容易被风化,风化往往形成黄色土状物。化石丰富三叶虫化石垂直分带明显。砾屑形成小团块,本组与下伏长山组为整合接触,分界是以底部的青灰色砾屑泥灰岩为标志层。厚92m。

《2》奥陶系

(1)冶里组

分布于区内东、西部,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出露较好的是在潮水峪至揣庄一带。下部为灰色微晶质纯灰岩夹少量砾屑灰岩及虫孔状灰岩;上部为灰色砾屑灰岩夹黄绿色页岩。所产化石有三叶虫、笔石、腕足类等。与下伏的凤山组为整合接触,其分层标志是以灰色砾屑灰岩作为底界,此砾屑灰岩很薄,厚度不到0.5m,其上是纯灰岩。厚125m。

(2)亮甲山组

位于石门寨亮甲山。属浅海沉积。主要岩性是中厚层状豹皮灰岩,下部夹少量砾屑灰岩和钙质页岩。含有头足类、腹足类和蛇卷螺未定种等化石。与下伏冶里组为整合接触,分界以亮甲山底部的中厚层状豹皮灰岩为标志,风化后呈泥质条带状,局部含泥质结核。层厚118m。

(3)马家沟组

本组分部与亮甲山组一致,以亮甲山及北部茶庄北山发育较好。属浅海相沉积,较深水环境。本组岩性以白云岩和白云质灰岩为主,底部具微层理、含角砾、含燧石结核黄灰色白云质灰岩。化石有:头足类和腹足类。与下伏亮甲山组为整合接触,界限十分明显。白云岩具“刀坎痕”。层厚101m。

《3》石炭系

(1)本溪组

中石炭本溪组在本区的东、西部分布都很广,发育和出露最好的是半壁店191高地、小王庄一带发育较好,小王庄剖面可作为本区的标准剖面。有2—3个由陆相到海相的完整沉积韵律。本组岩性特征与华北地区一致,是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陆相粉砂岩中含植物化石:鳞木、科达、芦木等。下部为铁质砂岩、褐铁矿和粘土岩,平行不整合与马家沟组之上;上部为细砂岩、粉砂岩及页岩,夹3—5层泥灰岩透镜体。石门寨西门—瓦家山剖面地层厚度为70.7m。

(2)太原组

在半壁店、小王山一带发育较好。本组岩性比较稳定以灰黑色砂岩含铁质结核为主要特征,夹少量煤线及灰岩透镜体,由两个韵律组成,是海陆交互相沉积。含植物化石:脉羊齿、鳞木,动物化石:网格长身贝、古尼罗蛤。与本溪组呈整合接触,分界明显,本组底部青灰色铁质中细粒长石岩屑杂砂岩,具小型球状风化。瓦家山剖面厚48m。

《4》二叠系

下统

(1)山西组

主要分布于东部黑山窑至曹山一带,西部也有出露。有两个韵律,第一个韵律含煤层,第二个韵律的顶部含铝土矿。本组是区内重要的含煤地层,属近海沼泽沉积。主要岩性为灰色、灰黑色中细粒长石岩屑杂砂岩,粉砂岩炭质页岩及粘土岩。含植物化石:芦木未定种、带科达、纤细轮叶。与下伏太原组呈整合接触关系。厚度变化较大,约在35m至60m。

(2)下石盒子组

分布于黑山窑至石岭一带,西部有零星分布。由三个韵律组成。属湖泊相沉积。主要岩性为灰色中粗粒长石岩屑杂砂岩。含植物化石:多脉带羊齿、山西带羊齿、带科达。层厚115m。

上统

(3)上石盒子组

主要在黑山窑、欢喜岭至大石河西侧有出露。发育较好的剖面是欢喜岭,可作为标准剖面。岩性特征以河流相的灰白色中厚层状含砾粗粒长石净砂岩为主,夹极度少量紫色细粒砂岩及粉砂岩。本组未获得化石资料。与下伏下石盒子组为整合接触关系。层厚72m。

4)石千峰组

最初的命名地点在山西省太原市西25km的石千峰。本组是二叠系最上一个组。出露较好的剖面是欢喜岭至瓦家山一带,可作为标准剖面。主要岩性是一套河流相的紫色岩层,包括粉砂岩、泥岩、夹少量砾岩、粗至中细粒净砂岩和杂砂岩。含植物化石:太原带羊齿、尖头轮叶、朝鲜羽羊齿。与下伏上石盒子组为整合接触关系,两者可以从颜色上区分。厚150m以上。

-----4中生界,新生界,第四系--------------

(二)岩浆岩

柳江想写内部与边缘存在规模不等时代不同的火成岩岩体。盆地西侧有大面积出露的燕山期花岗岩,形成高耸陡峭的地势;侵入向斜西翼的岩脉岩墙一般偏酸性,向斜动东翼为规模不大的中性岩脉,岩墙等,中生代的火山喷出岩(鞍山岩)分布于向斜盆地的核部,形成盆地内的高山。

1.侵入岩:花岗岩、花岗斑岩、灰绿岩、闪长玢岩

(1)花岗岩所见出露于东部张崖子村附近,岩石为肉红或灰白色,岩体分布很不均匀,结构构造变化大。其中有很多混合岩化迹象和老变质岩的残留体或捕虏体。西部花厂峪一带的花岗岩,属于中生代晚期侵入的花岗岩。岩体大,呈肉红色,由正长石、斜长石、石英和少量黑云母组成,具中细粒显基斑状结构。

2.花岗斑岩

潮水峪村和沙锅店等地出露花岗斑岩岩墙。

3.灰绿瑸岩

比较集中于亮甲山采石场,岩石呈暗绿色,部分辉石已绿泥石化和硅酸盐化。

4.闪长玢岩

分布于潮水峪村西北,砂锅店东等地,呈岩墙状产出

喷出岩:安山岩

安山岩

分布于柳江向斜核部的中侏罗统地层中,类型丰富,颜色以灰绿色为主,少数为暗紫红色,呈块状构造,少数有气孔构造和杏仁构造。

(三)构造

本区位于燕山沉降带东段,山海关隆起的东南边缘,又因现代燕山隆起与渤海拗陷的过渡带以及燕山山脉由东西转转向北东向的肘状部位,应力比较集中,故新、老构造均比较发育。据地矿部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资料,本区断裂构造发育,其中以nne向断裂最为发育,其次为nw向断裂、ne--nee向断裂和ew向断裂,此外,在山海关之北尚发育有环状断裂。

柳江盆地地处秦皇岛市北,其地质构造以断裂为主,褶皱不发育。(1)褶皱:

柳江向斜位于华北地台。。。。

(2)断层

(3)地质构造发展简史分析

(四)地貌

(五)矿产

野外地貌实习报告 篇2

众所周知,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高校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地质专业以地球为研究对象,注定野外是地质研究的主战场,决定了野外地质综合实习是地质课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地质类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野外地质实习不仅能够巩固和加深学生对课堂上地质理论知识的理解,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加形象和具体,理论知识与实践认识得以结合,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地质问题的能力,初步建立起正确的地质思维模式,为学生今后从事相关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可以检验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果,为今后的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依据。因此做好野外地质实习,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构建合理的地质思维模式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地质教学中一项“教书”与“育人”并举的教学活动。当前地质实习面临着教学资源匮乏,教学模式过于传统等一系列问题,如果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地质实习教学效果将得以有效提升。

1 野外地质实习基地缺乏有效保护

野外地质实习基地的选择要求较高,根据地质学科的特点,一般都是选择地层出露齐全,分层分界清楚,地质现象丰富,便于观察的地点,并且实习地点周围能够提供较好的后勤保障、生活和工作条件。近年来,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一些实习地点和路线先后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典型地层剖面、地质结构的观察受到影响。与此同时,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对地质现象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在利用地质资源进行教学的同时,我们还面临着如何有效保护地质资源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2 高校扩招,师生比例严重失调,人均教学资源匮乏

近年来由于各大高校扩招,导致学生人数急剧增加,但是各个高校,由于种种原因,实习教师队伍及教学资源规模变化缓慢,远远跟不上学生的扩招速度。根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0年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556.09万人,专任教师46.28万人,生师比为12.02:1。2008年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2021.02万人,专任教师123.75万人,生师比为17.23∶1。“1个茶壶灌30个杯子”,生动显示了目前国内高校扩招下师生比例失调的现象。这种变化带来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学生人均占有教学资源急剧下滑,严重制约了野外地质教学质量的提高,成为当前野外实习教学改革所面临的首要难题。

3 学生对野外地质实习缺乏合适定位

对于野外地质实习的重要性,部分同学缺乏足够的认识,甚至把野外地质实习当做一次游玩,实习过程中,仅仅是走马观花,流于形式,遇到地质现象,不主动思考,无法与理论知识联系起来。实习报告相互抄袭,千篇一律。同时,在相当多的学生看来,室内研究已经逐步取代了野外工作。学生对野外实习的目的性认识不清,最终导致其实习态度漫不经心。

4 传统的教师讲解、学生被动听讲的教学模式需要转变

实习过程中,很多的带队老师充当了“讲解员”、“导游”的角色,将看到的地质现象,详细的为学生进行讲解。这种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其实是剥夺了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与野外实习的初衷背道而驰。如何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到主动学习知识,是每一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针对目前野外地质实习教学中存在的这一系列问题,笔者结合自己近年来的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建议:

4.1 保护好现有的实习基地,开发新的实习路线

野外实习地点的选择是经过多年的勘测和实践定下的,因此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应该加以爱护,对于个别遭到破坏的观测地点,及时予以为修补和维护,为下一次的实习做好准备。同时实习基地的建设,应与基地共建单位协商,建立“厂校共建”的发展模式,既促进学校实践教学的质量,又能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实现双赢,走可持续发展路线。

同时部分实习基地随着经济的发展,原来一些合适的、良好的地质现象无法保存良好,这就需要我们地质人员重新勘测新的实习基地,开发新的实习路线,以备今后选用。

4.2 根据学生人数,配备合适数量指导教师

每个实习小组应该严格控制师生比例,学生过多,教学效果不好,学生过少,浪费师资力量。每个实习老师带的学生人数以15人左右为宜,保证实习质量的同时,又不至于浪费师资力量,达到预期的实习效果。

4.3 严格要求,积极引导,使学生充分认识实习的重要性

转变学生的实习态度,是保证实习质量的根本。只有让学生充分认识实习的重要性,才能促使其积极主动的学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野外地质实习与课堂教学的要求相差甚大,要在保证安全和纪律的基础上,达到实习的目的,使学生能够有所收获。因此,除了必要的实习动员外,也应对学生提出明确而严格的要求,确立合适的实习目标,使学生的学习有目的性。同时,对于野外实习的重要性,带队教师可结合野外实习的特点、地质学科的发展以及已经毕业学生的亲身工作经历,对其启发引导,使其认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对于其今后从事相关地质的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4.4 启发式教育模式代替传统灌输式教育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任何一个课程的教学,其效果主要看学生的主动性,如果能使学生认识到野外地质实习的重要性,积极主动的参与,那么其他的困难就都能够克服。实习老师应充分利用野外实习的特点,抛开过去灌输式的简单的讲述,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独立观察,独立思考,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使学生在实习中主动探索,而不是被动接受,这样,给学生一个积极主动学习和探索的空间,使原本枯燥的地质学习变得生动活泼,富有吸引力。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以后,实习质量自然得以保证。

同时,做好野外地质实习,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那就是务必保证学生的安全,野外实习一般都是在暑期进行,天气炎热,住宿条件有限,对周围环境不够熟悉,容易突发伤病,比如中暑、过敏、扭伤等等,同时还存在一些比如交通、游泳等安全隐患。这些都要求实习老师认真对待,准备一些应急药品,同时掌握一些必要的常用的急救措施。

野外综合地质实习,是课堂知识与野外实践的一个完美结合点,对构建基本的地质知识框架、创建完整的地质思维模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不断探索其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学质量,让学生真正的从野外地质实习中受益,使其在掌握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基本思路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培养学生实际的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为今后从事地质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心源等.安徽省巢湖野外实习基地建设与改革研究.中国地质教育,2007.2.

[2]无花果.地质基础教学与野外地质实习及我见.石油教育,2000.9.

[3]赵靖舟等.提高野外地质实习教学质量的几点体会.石油教育,1999.

林学专业野外实习管理模式探讨 篇3

关键词:林学类专业;野外实习;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8-162-02

Discussion on the Management Models of the Forestry Field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Sun Yueyan et al.

(Forestry College,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Taigu 030801,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ollege of Forestry as an Example,the process of practice management on different levels is discussed,the research result can afford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field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of relative majors.

Key words:The forestry;Field practical;Management models

山西农业大学林学专业自成立以来,坚持每年组织大三本科生到庞泉沟自然保护区进行野外課程综合实习,野外实习已成为我校林学专业本科教学的必修环节,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管理模式。野外实习既克服了传统教学中“灌输式”课堂教学的单一现象,又可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寓学于乐”、让老师“寓教于乐”,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相关专业素质、专业技能及团队协作精神的重要途径[1-2]。本文以山西农业大学林学院林学专业野外综合实习为例,主要从学院分级管理角度来探讨实习前的管理,实习过程中的管理,实习结束后的管理等方面进行探讨,为完善该专业野外课程综合实习提供理论指导。

1 野外实习的分级管理模式

山西农业大学林学院林学专业的野外实习实行分级管理的模式如下:教学院长→系主任→任课教师→系主任→教学秘书。

教学院长督促系主任按照教学计划在规定的时间内组织、安排、执行实习任务;由系主任组织相关任课教师负责完成实习计划、实习指导书的制定等前期准备工作及安排任课老师按照实习计划准时完成实习任务;实习结束后班委把实习报告装订成册交给系主任,由系主任组织任课教师评阅实习报告,将实习成绩和实习报告交系主任,组后系主任统一交给院教学秘书,由教学秘书保存实习报告和成绩并存档。

2 实习前的管理

2.1 野外实习任务的安排 按照山西农业大学林学院林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的规定和要求,每年春季学期(第六学期,主要专业课的理论教学已经完成)教学院长督促系主任上交实习计划,经院领导审议通过后,安排系主任组织大三学生到庞泉沟自然保护区进行野外综合实习。

2.2 制定实习计划 野外实习是林学专业本课教学的必修环节。教学计划经院领导审议通过后,教学院长安排系主任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实习大纲和路线来制定详细的实习计划。

2.3 实习动员 系主任制定好详细的实习计划后,出发前组织召开师生动员大会,把具体的实习安排通知到学生和教师,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加野外实习,把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3 实习过程中的管理

3.1 教师的管理 参加实习的教师包括各门实习课程的指导教师(负责相关课程的实习)、生活后勤教师(负责学生的食宿及相关生活要求)及辅导员(负责学生的安全、了解学生的生活、实习情况),由学院统一指派。实习指导教师要服从学院领导和实习负责人的具体安排,协助管理学生生活起居、安全和实习情况。生活后勤教师和辅导员跟随学生一起出发,课程指导教师应于实习前一天到达实习地点,做好实习准备工作。到达实习地点后,按照日程安排,指导教师带领学生按照实习目的、要求及实习内容开始调查、记录及标本采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结合课程实习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学会野外调查、记录和整理调查资料的方法,学习动物、植物、微生物标本的采集、保存及压制方法,帮助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野外工作的能力。

3.2 学生的管理 由于实习学生较多,需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责任心强的学生担任实习小组的组长。各组长实习前通知组员携带相关的实习仪器、生活用品等;在实习时负责清点人数整队并及时传达教师布置的任务,并将实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现象反馈给指导教师;每门课程实习结束后,组织组员编写实习总结和心得体会。学生应按要求完成实习内容,做好实习记录,并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实习报告和内业工作。

4 实习结束后的管理

4.1 调查数据及资料的管理 野外实习结束后,实习的学生按小组对采集到的标本(动物、植物、微生物)整理归类并制作成标本以便保存;人工及天然林调查数据、样地及标准地调查数据、森林种群及群落数据、土壤、自然地理景观及森林景观图片等进行整理分析,结合野外实习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撰写各门课程的实习总结报告。

4.2 实习成绩评定 各门课程实习指导教师依据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表现、实习作业和实习报告的完成情况,提出所负责课程的建议成绩,系主任结合各任课教师的评定成绩给出综合成绩。

4.3 总结经验教训 实习工作全部结束后,教学院长安排系主任组织各实习教师召开教研活动,分析野外实习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认真总结,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和措施,取长补短,为今后的实习奠定基础。

5 几点建议

5.1 实践教学方法需改进 实践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以致用,目前传统的实践教学是教师边走边讲,学生边走边记[3]。笔者认为,可在野外实习出发前先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播放具体实习地点的生态现象,然后通过实地讲解,最后在撰写实习报告时形成科学思维,真正实现“让学生有所见、有所问、有所悟”,引导学生应用专业知识解释现实问题。

5.2 实践教学基地需多样化 建议野外综合实习专业基础课程(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等)可增加具有一定特色的森林旅游景区;专业课程可根据课程体系的侧重点不同优化选择特色实习地点,增加实习地点。

秦皇岛地质地貌野外实习报告 篇4

实习时间:2010年5月25日—5月31日

实习地点:国家地质公园秦皇岛市

实习人员:齐齐哈尔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系学生

实习目的:1.练习做野外笔记,锻炼野外工作技能

2.能比较正确地分析和认识一些地质现象

3.掌握地质罗盘的使用

4.了解实习区地层发育情况和接触关系

5.初步分析实习区矿产、地貌、水文地质等的一半轮廓

实习要求:1.要听从老师的安排

2.在实习过程中要认真做笔记

3.在实习过程中要注意安全

日程安排:第一天,上庄托——花厂峪。第二天,石门寨西门——瓦家山。

第三天,砂锅店——潮水峪。第四天,北戴河

实习区概况:实习地点在美丽的海滨城市——河北省秦皇岛市柳江盆地周围及海滨地带。秦皇岛市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北依燕山,南临渤海,西隔缸山与嵑石山遥望,东越长城与辽宁绥中为邻。市区划分为秦皇岛、山海关和滨海3个区。其外围尚有抚宁、昌黎、卢龙和青龙4个市管县,所谓秦皇岛地区即包括上述3区4县。秦皇岛区是全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山海关区的“天下第一关”是万里长城的东端起点,雄伟壮观,为山、海相接的隘口,向为兵家必争之地。海滨区为疗养避暑胜地,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滨海沙滩最适宜海浴。秦皇岛市为东北和华北两大经济区得交通咽喉,铁路和公路交通发达。现在有京沈、京秦、大秦和青秦四条铁路。公路除了京沈和津秦两条国道外,并有地方性沥青路多条。柳江盆地位于秦皇岛市区之北的抚宁县境内,属石门寨乡管辖。南起黑山窑村,北至义院口长城脚下,长约15km,东起张崖子村,西至伍庄——山羊寨一带,宽约12km。盆地中心南距秦皇岛市23km,由秦皇岛市区开来的班车通往盆地内个村寨,青秦铁路纵贯盆地中部,交通较为便利。

在柳江盆地范围内,个时代地层的发育具区域代表性且连续出露,岩石类型也较齐全,地质构造清晰直观、外动力地质作用现象较多。此外,在海滨和山海关一带可以观察到许多近、现代海洋地质作用现象及各种地貌。

实习区地形和水系:俯瞰秦皇岛地区,表现为北高南低,总趋势为西北高,东南低,总体上属丘陵区;但其北部和西北部的局部为低山区,临海地带长约为50km,发育有狭窄的向还倾斜平原和台地。柳江盆地地处燕山山脉东段,为南北延伸的低山丘陵区。北、东、南三面为燕山期花岗岩形成的陡峻山岭所包围,东南面多为丘陵。总的地貌特征与全区相同,亦表现为西北高,东南低。盆地内的主要水系为大石河,即沿此方向纵贯盆地,出盆地后于山海关注入渤海。境内的主要河流有大石河、汤河、代河和洋河等,均系入海河流,为临海小型水系。它们大都发源于北部的低山丘陵和台地区,其流向均为由北向南、由西北向东南流入渤海。

实习区工农业生产状况:实习区气候属温带,半湿润,季风型气候。但受海洋影响较大,实习区农业为重。农业主要种植玉米,小麦,高粱等。山坡多种植果树,尤以桃树,杏树较多。工业以采掘业为主。有煤,耐火黏土,建筑石材以及水泥原料等。

第二章 地层

柳江盆地为一向斜构造,它位于华北地台山海关至遵化之间的一个隆起构造上,地层序列与

华北地台标准剖面大同小异。

1.奥陶系 :马家沟组 :本组属浅海相沉积,较深水环境。本组岩性以白云岩和白云质灰

岩为主,少量的石灰岩。底部具微层理、含角砾、含燧石结核黄灰色白云质灰岩。化石有:头足类和腹足类。与下伏亮甲山组为整合接触,界限十分明显。白云岩具“刀坎痕”。层厚 101m。

2.石炭系

(1)本溪组中石炭本溪组在本区的东、西部分布都很广,发育和出露最好的是半壁店

191高地、小王庄一带发育较好,小王庄剖面可作为本区的标准剖面。有2—3个由陆相到海相的完整沉积韵律。本组岩性特征与华北地区一致,是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陆相粉砂岩中含植物化石:鳞木、科达、芦木等。下部为铁质砂岩、褐铁矿和粘土岩,平行不整合与马家沟组之上;上部为细砂岩、粉砂岩及页岩,夹3—5层泥灰岩透镜体。石门寨西门—瓦家山剖面地层厚度为70.7m。

(2)太原组在半壁店、小王山一带发育较好。本组岩性比较稳定以灰黑色砂岩含铁质

结核为主要特征,夹少量煤线及灰岩透镜体,由两个韵律组成,是海陆交互相沉积。含植物化石:脉羊齿、鳞木,动物化石:网格长身贝、古尼罗蛤。与本溪组呈整合接触,分界明显,本组底部青灰色铁质中细粒长石岩屑杂砂岩,具小型球状风化。瓦家山剖面厚48m。

3.二叠系下统

(1)山西组

主要分布于东部黑山窑至曹山一带,西部也有出露。有两个韵律,第一个韵律含煤层,第二个韵律的顶部含铝土矿。本组是区内重要的含煤地层,属近海沼泽沉积。主要岩性为灰色、灰黑色中细粒长石岩屑杂砂岩,粉砂岩炭质页岩及粘土岩。含植物化石:芦木未定种、带科达、纤细轮叶。与下伏太原组呈整合接触关系。厚度变化较大,约在35m至60m。

(2)下石盒子组

分布于黑山窑至石岭一带,西部有零星分布。由三个韵律组成。属湖泊相沉积。主要岩性为灰色中粗粒长石岩屑杂砂岩。含植物化石:多脉带羊齿、山西带羊齿、带科达。层厚115m。

4.二叠系上统

(3)上石盒子组

主要在黑山窑、欢喜岭至大石河西侧有出露。发育较好的剖面是欢喜岭,可作为标准剖面。岩性特征以河流相的灰白色中厚层状含砾粗粒长石净砂岩为主,夹极度少量紫色细粒砂岩及粉砂岩。本组未获得化石资料。与下伏下石盒子组为整合接触关系。层厚72m。

(4)石千峰组

最初的命名地点在山西省太原市西25km的石千峰。本组是二叠系最上一个组。出露较好的剖面是欢喜岭至瓦家山一带,可作为标准剖面。主要岩性是一套河流相的紫色岩层,包括粉砂岩、泥岩、夹少量砾岩、粗至中细粒净砂岩和杂砂岩。含植物化石:太原带羊齿、尖头轮叶、朝鲜羽羊齿。与下伏上石盒子组为整合接触关系,两者可以从颜色上区分。厚 150m以上。

5.中生界蓝旗组:本组以一套火山岩系分布在盆地中部老君顶至大注山一线。在上庄坨,傍水崖一带出露较好。本组岩性主要为火山熔岩与火山杂屑岩 互层。

第三章岩石

一.沉积岩:以物质来源为主要考虑因素的分类,沉积岩被分成三类,即由母岩风化物质、火山碎屑物质和生物遗体形成的不同沉积岩。母岩分化产物形成的沉积岩是最主要的沉积岩类型,包括碎屑岩和化学岩两类。碎屑岩根据粒度细分为砾岩、砂岩、粉砂岩和黏土岩;化学岩根据成分,主要分出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卤化物岩、硅岩和其他一些化学岩。

二.岩浆岩: 柳江想写内部与边缘存在规模不等时代不同的火成岩岩体。盆地西侧有大面积出露的燕山期花岗岩,形成高耸陡峭的地势;侵入向斜西翼的岩脉岩墙一般偏酸性,向斜动东翼为规模不大的中性岩脉,岩墙等,中生代的火山喷出岩(鞍山岩)分布于向斜盆地的核部,形成盆地内的高山。

1.侵入岩:花岗岩、花岗斑岩、灰绿岩、闪长玢岩

(1)花岗岩所见出露于东部张崖子村附近,岩石为肉红或灰白色,岩体分布很不均匀,结构构造变化大。其中有很多混合岩化迹象和老变质岩的残留体或捕虏体。西部花厂峪一带的花岗岩,属于中生代晚期侵入的花岗岩。岩体大,呈肉红色,由正长石、斜长石、石英和少量黑云母组成,具中细粒显基斑状结构。

2.花岗斑岩

潮水峪村和沙锅店等地出露花岗斑岩岩墙。

3.灰绿瑸岩

比较集中于亮甲山采石场,岩石呈暗绿色,部分辉石已绿泥石化和硅酸盐化。

4.闪长玢岩

分布于潮水峪村西北,砂锅店东等地,呈岩墙状产出

三.喷出岩:安山岩

安山岩

分布于柳江向斜核部的中侏罗统地层中,类型丰富,颜色以灰绿色为主,少数为暗紫红色,呈块状构造,少数有气孔构造和杏仁构造。

第四章 构造

本区位于燕山沉降带东段,山海关隆起的东南边缘,又因现代燕山隆起与渤海拗陷的过渡带以及燕山山脉由东西转转向北东向的肘状部位,应力比较集中,故新、老构造均比较发育。据地矿部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资料,本区断裂构造发育,其中以 NNE向断裂最为发育,其次为NW向断裂、NE--NEE向断裂和EW向断裂,此外,在山海关之北尚发育有环状断裂柳江盆地地处秦皇岛市北,其地质构造以断裂为主,褶皱不发育。(1)褶皱:柳江向斜位于华北地台。(2)断层

第五章 地貌

大石河河流地貌,柳江的褶皱地貌,海岸地貌,溶蚀地貌等等...第六章 地质发展史

柳江盆地于晚元古代早期发生海进,在长期遭受风化侵蚀而使地势平缓的古老变质岩系之上,开始接受沉积,直至古生代,沉积了厚度较大的相互平行的岩层。在这一漫长的时期里,柳江盆地与华北广大地区一样,有过时间长短不等的上升侵蚀期,如自中奥陶世起至中石炭世初的漫长时期,遭受风化侵蚀,以致上古生界与下古生界之间有一个长时间间断所造成的平行不整合;景儿峪组与下寒武统府君山组之间有一个较短暂的沉积间断.上古生界的小、晚石炭世为海陆交互相,而至二叠纪时全为陆相,在陆相的沼泽环境下有煤形成,自晚元古代至古生代末,古地理曾有明显复杂的变化。尽管海陆变迁,和大陆条件下的气候变化,但柳江盆地地区只发生过平稳的刊降运动.所以这个时期的所有岩层的接触关系都是整合或平行

不整合,而没有角度不整合的接触关系.从小生代初以来的整个中生代时期里,所经历的构造变动在性质上与古生代不同,中生代的构造变动使本区的青白口系及古生界地层发生褶皱及断裂,经历几个阶段后形成了柳江向斜。

第七章 实习心得体会

地貌实习报告 篇5

地貌实习报告

李洺宇地理科学学院师范二班李洺宇 *** 班级:指导老师:徐刚姓名:学号:

白虎咀---庙咀地貌实习报告

一、实习地点:

北碚区白虎咀----庙咀,嘉陵江沿岸

二、实习时间:

2012年12月2日

三、实习过程:

(1)白虎咀---水塔处

此处岩层性质为新田沟组泥岩,岩石硬度较小。此处以旁边的小路为分界线,可以明显观察到小路西面与该处的岩石性质有所不同。

(2)水塔处---煤矿工人疗养院

此处的岩性与上一层岩石性质不同,为下沙溪庙组砂岩。在该处我们利用罗盘分别测量了岩石的产状(走向,倾向,倾角),倾角约为60度,走向为135度,经过测量,可以大致了解该地的产状特点。

(3)煤炭工人疗养院---李家院

经过观测此处的岩性为泥岩,靠近李家院处,岩石性质多为砂岩,或为泥沙互混岩,此处地貌为向斜槽部,槽部有河流流过。

(4)李家院---海拔246.2米处

此处岩性多为泥沙互混岩,地处背斜中心处。

(5)海拔246.2米处---齐家湾

此处岩石性质为泥岩,岩性较软,地貌则表现为东面为背斜翼部,西部则表现为

背斜核部。

(6)齐家湾---郭家沱

此处的岩石性质为泥岩,地貌类型表现为背斜,在嘉陵江沿岸,清晰可见河流阶地,有两级。(河流阶地:过去的河谷底部因为河流的下切作用而相对抬升,并高出洪水位高度,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两侧)

(7)郭家沱---张家沱

此处岩性为砂岩,在岩石产状中,倾向不变,倾角约为57度,地貌表现为向斜翼部。

(8)张家沱---白鱼石

此处岩石岩性也为砂岩,地貌则表现为背斜翼部,在河流沿岸,亦可清晰可见河流阶地。但是在接近白鱼石附近岩石性质则多表现为泥岩,岩性较软。

(9)水塔---金刚碑

此处岩石性质为砂岩,泥岩互混层,地貌则表现为背斜翼部。

四、实习总结

本次地貌野外实习路程为白虎咀---庙咀,在此段路程中,我们可以清晰的观测到河流阶地,向斜,背斜,河流作用形成的河漫滩等河流地貌。在这次地貌实习过程中,利用到了在上学期《地质学》学习到的岩石产状测量方法,了解岩层产状,对该地区的地貌类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一个重要的知识就是河流阶地地貌。

在这次的地貌实习中不仅学到了地貌知识,将课本的理论知识应用与实际,而且也在野外的环境中和徐老师,同学们亲密的接触,受益颇多。

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篇6

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地理科学学院

2014013406 牛金梦 目录:

一、绪论

·兴城地理、地质概况

·秦皇岛地理、地质概况

二、地层

·兴城存在地层

·秦皇岛存在地层

三、岩浆岩

·岩石种类

·节理

四、构造现象

·背斜、向斜

·断层、断层三角面

五、地貌现象

·河流地貌

·海岸地貌

·岩溶地貌

·坡地地貌

·构造地貌

六、小结

一、绪论

·兴城地理概况

1.1 地理位置

兴城,原名宁远州。辽宁省葫芦岛市辖区,位于辽宁省西南部,丘陵地带。地理坐标为东经120°06′至120°50′,北纬40°16′至40°50′之间,总面积 2417平方公里。1.2地形地貌 :

兴城境内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为松岭山脉延续分布丘陵地带。最高山峰黄顶山海拔701.8米,渤海沿岸为狭长的海滨平原。1.3气候特点:

兴城地处于北温带亚温润性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8.7℃。一月平均气温-8.8℃,最低气温-24.2℃,七月平均气温24℃,最高气温38.2℃。年平均降水量600毫米,雨热同季,无霜期175天左右。1.4 人口分布:

经2010年统计,兴城总人口约56万,为多民族聚居地。有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等17个民族。其中满族人口最多,占全市总人口的52%。

·秦皇岛地理概况 1.5 地理位置:

万里长城犹如一条腾飞的巨龙,而“龙头”入海处,就是秦皇岛。秦皇岛市位于河北省东北部,东北接辽宁省绥中县,西北临河北省承德市,西靠唐山市的滦县、迁安,南临渤海。西南距石家庄483公里,西距首都北京280公里,距天津220公里。地理坐标为北纬39°24′~ 40°37′,东经118°33′~ 119°51′。总面积约为7812.4平方千米。

1.6 地形地貌:

秦皇岛地形趋势是西北高、西南低,从而形成山地、丘陵、平原、浅海等四个地带,呈梯形分布。整个山地属燕山山脉东段,以东西走向为主。丘陵主要分为山间丘陵、山前丘陵和蚀余丘陵,海拔一般在100—200米之间。其中山前丘陵是境内丘陵主体,其分布不连续且面积较小。平原连成片、少有起伏,北高南低少有倾斜,广阔而平坦。全市共有3个大盆地,其中柳江盆地位于抚宁县东部,地层齐全,是现代地质学的发祥地之一,并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地学野外实习基地。

1.7 气候特点:

属于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光照充足,降水丰沛。年平均气温为10.1摄氏度。年降水量为400—500毫米,多集中在七八月份,占年将水量的70%.二、地层

·兴城存在地层

兴城出露的地层为典型的华北地层。发育较为齐全。由老到新包括:太古宙岩石单元,中、新元古界地层,2.1 太古宙片麻状花岗岩

华北地台基底岩性整体以块状花岗岩为主,在兴城市到南部绥中一带大面积分布,称为太古宇绥中花岗岩(Ar3Sy),即为似斑状花岗岩。其风化面与新鲜面均为肉红色,似斑状结构、块状构造。其中石英含量约为50%,长石含量约为50%。野外表象为深成岩侵入体,部分被伟晶岩与细晶岩等岩脉穿切。

太古宇的绥中花岗岩在兴城地区实习路线中在首山、夹山、台里海滨、龙回头路线中均有出露。

2.2

中、新元古界长城系、蓟县系、青白口系

中国燕山地区中、新元古代为大陆板块(地台)槽环境。发育一套地台型海相碎屑岩、富镁碳酸盐岩及粘土岩。其中蓟县地区最为典型,该套地层划分为三个系十二个组。自下而上分别为长城系(常州沟组、串岭沟组、团山子组、大红峪组、高于庄组)、蓟县系(杨庄组、雾迷山组、洪水庄组、铁岭组)以及青白口系(下马岭组、长龙山组、景儿峪组)。

一、元古界

A.长城系(Ch)a.常州沟组(Chc):本组俗称“常州沟砂岩”或“长城石英岩”。在首山、夹山地区有较好的出露。该组与太古宙片麻岩由于吕梁运动呈角度不整合,为沉积接触。界面产状为57<43。其上存在明显的灰褐色古风化壳,凹凸不平,且岩石破裂严重。其主要特征呈大型交错层理发育。在首山地区可见明显的沉积旋回。

b.串岭沟组(Chch):本组俗称“串岭沟页岩”。本组主要为浅海相潮间带沉积。区域上本组底部常形成铁矿。其中发育的红色铁矿(宣龙式铁矿)是与常州沟组明显的分层标志。c.团山子组(Cht.):泥岩、页岩、泥质灰岩较为常见。上部以叠层石为主,常见的有卷心菜叠层石、层状叠层石、柱状叠层石。中部以石英砂岩为主。

d.大红峪组(Chd):下部以灰白色厚层的石英砂质砾岩,磨圆度差,局部见有灰黑色页岩和褐灰色白云质灰岩砾石。与下层不整合接触。

B.蓟县系(Pt2Jx)

a.杨庄组(Jxy):俗称 “杨庄页岩”。仅在白庙子路线中见到。由于构造运动,产生多个褶皱,因此产状不断变化。并且由于滦县运动,其与下伏高于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杨庄组在蓟县地区具有特殊的红色、红白相间色,属泻湖相蒸发盐建造。相较于蓟县地区,兴城地区的杨庄组不具有典型的红色层。

b.雾迷山组(Jxw):仅在实习路线中的上长茂地区见到。主要岩性为燧石条带燧石结核白云质灰岩,硅质胶结。层面产状为335<47。硬度较大且风化面与新鲜面均为灰黑色。

c.因在实习路线中未见明显的铁岭组(Jxt)、洪水庄组(Jxh)等地层,在此不做明细介绍。

C.青白口系(Pt3Qn):见于实习路线中的上长茂。a.下马岭组(Qnx):俗称“下马岭页岩”。在实习路线中未见明显出露。b.长龙山组(Qnc):见于上长茂地区,该地区中,该组与下伏雾迷山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底部为底砾岩,风化面为黄褐色,新鲜面为青灰色。碎屑结构、块状构造,硬度大。定名为长石石英砂岩。

c.景儿峪组(Qnj):见于上长茂,风化面灰白色,新鲜面灰黑色,中薄层,层理构造。层面产状为320<46.二、古生界(Pz)

A. 寒武系

a.府君山组:主要分布在东部落地区且出露较全。岩石标志明显。属于浅海相沉积。

b.馒头组:分布与府君山组一致。岩性以鲜红色泥岩为主,往上过度粉砾质页岩夹白云质灰岩透镜体。与其下府君山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分界标志为底部含角砾状薄层泥岩。本组属于旱气候条件下浅海相与泻湖相沉积。

c.毛庄组:暗紫色,紫色云母页岩为主夹灰岩、泥质灰岩,夹少量透镜体。d.徐庄组:为浅海相泥质、碳酸盐沉积,以黄绿色页岩、粉砂岩和鲕状灰岩互层为主。与下伏毛庄组呈整合接触。[ e.张夏组: 曾称“张夏泥灰岩”,为浅海相碳酸盐沉积。灰色的鲕状灰岩(鱼籽),块状构造。在张夏组所在地层,我们看到了藻硅岩以及几亿年前的化石。与下伏徐庄组呈整合接触。

f.崮山组: 以泥质条带灰岩、泥质灰岩为主,夹竹叶状灰岩、鲕状灰岩及页岩,颗粒较细。与上覆长山组和下伏张夏组呈整合接触。

g.长山组:灰岩、页岩、细砂岩与竹叶状灰岩。与下伏崮山组呈整合接触 h.凤山组:曾称凤山层。为浅海相沉积,泥灰岩、碎屑灰岩。泥质灰岩是长山组向凤山组的过渡。

i.冶里组:灰绿色薄层灰岩夹黄绿色、灰黑色页岩,泥晶灰岩,泥质含量多,陆源物质来源多,能滑动的是方解石,在底部;碎屑辉石破碎更剧烈

三、中生界(Mz)

a.北票组:在本区分布面积广,主要在中部区。分界标志为被北票组的底砾岩。属于湖泊、河流及沼泽相的沉积环境。

b.兰旗组:在上庄陀、傍水处出露较好。与北票组等老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四、第四系

主要分布在大石河,且分布广泛。该处砾石砂岩具有高度分选与磨圆,并见有下部河床相与上部河漫滩相的二元沉积结构。是典型的河流作用的产物。

三、岩浆岩

3.1 深成岩 花岗岩:

夹山线路:如图3.3—1所示:表面为紫灰色,浅色矿物组成包括钾长石、石英,暗色矿物组成为角闪石、黑云母。两种矿物都是斑晶,其中钾长石斑 晶较大。

(图3.3—1)钓鱼台线路:斑状二长花岗岩被呈细脉状的二长花岗岩切穿。如图(3.3—2)所示:

(图3.3—2)

此处花岗岩中含大量花岗岩捕俘体(浅色岩石即正长岩形成时将深色岩石即闪长岩捕获后冷凝形成,故浅老深新,下老上新).并随处可见大量花岗岩岩脉。张岩子线路:出露于张岩子村附近。岩石颜色多为肉红色或灰白色。

闪长岩:钓鱼台线路,斑状黑云二长花岗岩中有透镜状的石英闪长岩捕俘体。主要矿物为中性斜长石和普通角闪石。多为快粒结构,为灰色和灰绿色。

正长岩:钓鱼台线路:主要矿物钾长石及角闪石、黑云母等,颜色浅淡,一般为肉红色、灰黄色和灰白色。组成矿物与酸性侵入岩相似,但暗色矿物含量有所增加,石英含量减少。多处正长岩穿切二长花岗岩。

3.2 浅成岩

辉绿岩:如图(3.3—1),辉绿岩多呈岩墙、岩床、岩脉分布在潮水峪等地。侵入于前中生代沉积岩或变质岩中。呈灰绿色,斑状结构,基质为细粒或灰绿结构。此外,辉绿岩在龙回头和钓鱼台线路中也很常见:

(图3.2—1)龙回头线路:辉绿岩岩脉,表层可见暗色矿物被侵蚀之后残留的褐色铁质物,多为细粒到中粒结构。有较大的斜长石斑晶。呈板状或柱状,并穿切多处砾岩。

钓鱼台线路:起点和终点可见辉绿岩岩脉。并在起点处可见其穿切了斑状黑云二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

伟晶岩:钓鱼台线路。西礁海蚀崖下部可见正长石穿切石英、长石,脉状伟晶岩穿切正长石。其中钾长石斑晶较大,沿垂直节理侵入。

花岗斑岩:沙锅店线路:主要分布在沙锅店东山、蟠桃峪等地。呈岩墙、岩株状产出。

细晶岩:钓鱼台线路:可见花岗细晶岩岩脉分布很广。细晶岩是具有细粒结构的浅色岩脉。主要矿物为石英和钾长石,冷却时间长,具他形、半自形等结构。岩石颜色较浅,颗粒较小,多在花岗岩边缘部分呈岩脉产出。

闪长玢岩:具有明显的斑结构,基粒为细粒结构。斑晶为中性斜长石和普通角闪石。颜色多为灰和灰绿色。常以岩床为其边缘相。

夹山线路:岩脉,基粒为细粒。斑晶为中性斜长石和普通角闪石。颜色多为灰和灰绿色

张岩子—东部落线路:闪长玢岩的岩床。府君山组:斑晶主要是斜长石,角闪

石较多,有的基质中含少量石英,有的可见球粒结构和流线结构

潮水峪线路:三条闪长玢岩的岩脉,在沟里花岗岩和闪长玢岩相互交错。斑晶主要为斜长石,有时角闪石较多,有的基质中含有少量。

四、构造现象

·向斜背斜

柳江盆地向斜,南北方向延伸不对称甚至局部倒转的向斜,西翼产状陡峻且发生倒转,依次经过马家沟组、本溪组、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兰旗组。而东翼产状平缓稳定。且在西翼多断层出现,可见西翼构造运动较东翼频繁。

由于强烈的构造运动,向斜背斜相间分布且相互挤压。.(图4.4—1)

·断层与断层三角面

在张岩子—东部落路线中发现存在断层角砾岩,且分布分散,不同等级粒度混杂堆积。证明该地曾有断层活动。

东部落商店处发现远处山梁截面为断层三角面。如图4.4—2所示。

(图4.4—2)

五、地貌现象

·河流地貌(大石河路线):

在大石河的上游河床和河漫滩处发现存在直径大于1米的砾石,且砾石的分选和磨圆度都很高。这些砾石大多来源于两岸的山系。以花岗斑岩为主,形成于燕山运动时期,柱状节理非常发育。顺河流走下去,岩石粒径逐渐变小,河床相沉积物由砾变成砂。

在大石河中部发现离堆山的存在,通过对离堆山与两岸岩性以及岩层产状的观察,发现这是由于河流的截弯取直造成的。在小傍水处发现河流阶地,并通过远程观察、实地走访证实共有五级阶地存在。一级、二级阶地皆为堆积阶地,三级阶地为基座阶地,四级、五级阶地皆为侵蚀阶地。阶地由下至上高度依次增大,但相对高度依旧较为平缓。·海岸地貌(龙回头路线):

依次发现海蚀崖、海蚀穴、海蚀洞以及海蚀阶地的存在。该处仍然发现逆断层的存在,且中间盘对于两侧岩体来说都是上盘。岩石层理发育,依次发现水平层理、斜层理以及波状层理(如下图),这是海水作用过的证据。海蚀阶地上的岩石由于潮涨潮落对其的作用导致其表面凹凸不平。

(图5.5—1)(图5.5—2)

·岩溶地貌(潮水峪—沙锅店路线):

构成岩溶地貌的岩石主要为石灰岩,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碳酸钙在流水作用下发生溶蚀,形成溶沟和落水洞。该处岩溶地貌发育不全面,并没有典型的地下河以及溶蚀洼地的出现。

(图5.5—3)·坡地地貌(崩塌—张岩子路线),在蟠桃峪发现滑坡体的存在。这是由于重力作用大于其所受的摩擦力,导致岩石受到沿斜坡向下的分力,从而发生位移。斜坡上部较陡,岩石以花岗岩为主,而下部较缓,斜坡是由于上部岩石崩塌散落堆积造成的。之所以判断为该地貌过程,理由如下:

1、物质来源:此处虽地处河谷但属于河流上游不存在明显的河流作用,且岩石分选、磨圆度都较差。

2、岩性:通过对上下两部分岩石岩性的观察发现,此儿处岩石为同一种岩石种类。

·构造地貌(单斜地貌)

之前提到过的路线中存在褶皱、断层以及各种背斜向斜都属于该地貌类型。在此不再细细说明。

而在张岩子—东部落路线中,发现单斜地貌,即不是很常见的单面山。如图5.5—4:

(图5.5—4)沉积地层往同一方向倾斜,该地形断面坡度大,层面坡度小。两坡不对称,为典型的单面山。

六、小结

充实而精彩的实习生活已然结束,虽然在这过程中有劳累、有疲惫,但在这十几天的集体生活中,我们不仅收获了知识,更值得回忆的是我们一起度过的时光。这也是我人生道路上一段精彩的旅程。相信在今后的学习之路中,这段经历是值得支撑我们跋山涉水并走过艰难岁月的支柱与慰藉。希望以后能够有更多这样的野外实习机会,让我们能够更深地感悟知识,学得道理,体验生活,体会人生。

附图(报告后面): 兴城地区白庙子路线从第一个点到断层发现处剖面图(素描),方位标注。

潮水峪,(岩脉穿切)

关于药用植物野外实习的几点思考 篇7

关键词:药用植物,采集,鉴定,野外实习

药用植物课程结束后, 就要进行野外实习。药用植物野外实习通常是利用暑假时间整班进行。在掌握植物的外部形态、内部构造、植物分类的基础上, 以采集标本、分类鉴定和生态观察为目的, 学习植物标本的采集、鉴定与制作。此外, 在植物生态和植物地理等知识的基础上, 可进一步学习实习资料的分析和整理, 进行排序调查和植物地理学研究。整个实习过程, 具有参与人数多, 时间集中, 任务多且重的特点。

如何组织好药用植物野外实习, 发挥人数多、时间集中的特点, 有效地完成各项任务, 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在此, 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和实际工作, 对实习计划和实习内容的安排阐述几点认识。

1 做好药用植物野外实习前期准备工作

药用植物野外实习的前期准备工作内容多, 涉及面广。主要包括:确定实习地点、预算经费、准备物资、制订实习计划、分发《药用植物实习指导手册》、确定实习内容和目标等。

在以往的药用植物野外实习中, 学生主要是进行药用植物个体的采集和辨认, 以野外采集为主, 兼顾植物标本的鉴定和前期制作。多采取教师讲解, 学生学习的方式。在同样的时间和资金条件下, 应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独立操作技能, 能够采集和发现更多的药用植物资源和植物新种;使学生在具有药用植物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 全面了解该地区药用植物的种类、分布及蕴藏概况。在药用植物野外实习前集中时间强化植物分类中常用术语的记忆和练习, 达到正确、灵活应用专业术语的程度。必须掌握的专业术语包括: (1) 植物器官质地; (2) 植物表面毛的类型; (3) 花的形态; (4) 花冠类型; (5) 花序类型; (6) 雄蕊类型; (7) 花药着生位置类型; (8) 花药开裂方式; (9) 雌蕊类型; (10) 胎座类型; (11) 花托类型; (12) 花在花托上着生位置类型; (13) 叶片形态类型; (14) 叶片缺刻类型; (15) 叶基类型; (16) 叶尖类型; (17) 叶缘类型; (18) 叶脉类型; (19) 叶序类型; (20) 叶的类型; (21) 果实类型; (22) 根的类型; (23) 植物类型。只有熟练掌握以上专用术语, 才能为顺利地、准确地描述植物, 完成实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2 练好标本鉴定技能

在药用植物野外实习前, 以实习小组为单位, 提前安排学生到标本室学习植物鉴定方法及过程。通过观察植物标本或采集环境带鲜花标本进行解剖, 练习准确描述植物特征。在准确描述植物特征的基础上, 学习植物鉴定操作过程, 掌握检索表, 训练植物分类检索表的使用。

目前, 广泛采用的检索表有定距检索表和二歧检索表。要求学生掌握常见检索表, 包括:分属检索表、分科检索表、分种检索表等, 分别用于检索属、检索科和检索种。正确使用检索表, 就必须掌握植物的特征, 通过检索, 指出各属、各科、各种之间的共同特征和主要区别。

在使用检索表进行植物鉴定时应注意: (1) 选择的标本尽可能完整, 除营养体外, 应有完整的花、果。 (2) 使用检索表时, 要顺次查找到底, 绝对不能跳跃查找。 (3) 每查一项都必须查出它的对应一项。 (4) 检索出的结果, 应寻找有关资料进行核对, 确保结果正确。 (5) 学习和掌握植物命名的规则和特点。基本格式为:属名+种名+人名。

3 熟悉标本制作

在药用植物野外实习前, 以实习小组为单位, 安排学生到标本室学习蜡叶标本制作。

蜡叶标本制作使用以往的未上台纸的干燥标本进行练习。选择那些压制完整的植物, 用纸带或者线绳固定到台纸上, 制成永久性的蜡叶标本。粘贴标签:注明标本的种名、学名、生境、习性、采集时间、地点、鉴定人及标本编号。做好防腐处理。

制作好的标本按系统分类, 放置在恒温、密闭的标本柜内, 避免光线直射而损害标本。

通过练习, 先让学生知道一份完整标本的制作过程和基本要求。

4 落实专人指导

在药用植物野外实习中, 每项实习内容都要有专人指导。

4.1 现场采集

采集植物标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实物 (原植物) 的典型性、代表性:采集标本应该特别注意采集具有繁殖器官 (如:花、果实或孢子囊、子实体等) 的植物作为标本。寄生植物应带寄主。高大植物一般采集具有代表性的部位。标本采集时间应选择在代表性部位生长的季节。标本采集应在此期间进行。

(2) 草本植物全株采集:草本植物特别是体形偏小的种类, 应全株采集。在一个植株上, 能见到各个器官者最好, 有利于以后的标本鉴定工作。

(3) 木本植物选择代表性强的部位采集:木本植物多高大, 不可能全株采集, 一般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部位采集, 采集那些既带果又带叶的枝条, 制作成标本。

(4) 丛生植物应保留其丛生特征:如菊科植物银莲花为丛生草本植物, 采集时应注意保留地面部分的丛生状态, 留少量叶片做成标本。

(5) 藻类植物采集3~5份。

(6) 菌类植物采集3~5份。

4.2 采集记录

在整个标本采集工作中, 记录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凡是在标本上不能直接表现的特征, 都必须在记录本上详细记载。如:松树的记录上还应该注明:高大乔木、单生、海拔、生境等特征。另外, 对植物的茎、叶、花、果、枝的颜色、气味等特征也要特别记录。要求记录内容涉及的项目应全面。

4.3 标本处理

采集到的高等植物应及时压制、干燥。采集高等植物时, 对重要部位的压制要妥善处理, 突出代表性部位。在标本压制时选择植物的典型部位 (包括草本植物) , 如高大乔木、藤本植物、灌木植物及大型草本植物, 其他特征在记录本上记录。

标本夹里的标本应及时换纸, 防止原植物霉烂。换纸时间一般是:开始3天, 一天更换一次;3天后, 每隔一天更换一次;更换3~4次之后, 每隔三天更换一次;待植物大部分干燥之后, 每隔一周更换一次;待植物完全干燥之后, 不再换纸。

藻类植物采集后立即用福尔马林溶液处理。

菌类植物采集后立即切片、压制、吸水、干燥, 制成标本。

4.4 现场鉴定

标本的整理与鉴定、调查数据的整理与统计等工作, 最好在实习驻地或居住地进行, 这样如果在材料或资料处理过程中、在标本的压制中出现破损和鉴定中出现破坏或者出现资料、数据、标本遗失时都可以就近弥补。尽可能多的工作应该在现场完成, 原因是标本和数据可以再次获得。

4.5 植物特征介绍

实习期间, 利用雨天和休息时间, 进行代表植物典型特征的介绍。陈列样品, 开展形式多种多样的室内实习, 包括:整理标本、补充记录、解剖鉴定、专题介绍等。

5 注重环境了解

实习前后, 对实习地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做必要的、周到的研究与了解。初步掌握实习地区植物的生长和分布。

研究与了解内容包括如下几方面。 (1) 地理位置:即实习地区范围大小, 所在行政区划 (省、地、州、市、县、乡) 及经纬度。实习地区及附近的山脉、河流、湖泊、交通干线等。实习地区的生活条件及经济水平。 (2) 地形、地势:选择实习地区典型地段作为实习点。地区内的河流、海拔、主峰高度、坡度、坡向等。 (3) 气候:查询、记录当地气象资料。调查当地农作物的下种、收割等情况。常见树木的发芽、展叶、开花、结实等物候情况。气候记录的主要项目包括以下几个。 (1) 温度:年平均温度、最高月平均温度、最低月平均温度、绝对最高温度、绝对最低温度、初霜期温度及终霜期温度。实习期间的最低温度、最高温度和平均温度。 (2) 降水:年平均降水量、最高月平均降水量、最低月平均降水量、冬季积雪时间及厚度。实习期间的降水 (平均) 量。 (3) 湿度:年平均湿度、最高月平均湿度、最低月平均湿度。实习期间的湿度 (平均) 量。 (4) 风:常风情况、季风情况及风力等。实习期间的风向、风力等。 (4) 土壤:记录土壤的种类和分布。可从自然剖面 (例如:开山、修路、矿坑、水井等剖面) 观察土壤层次、深度、颜色、结构、质地等。有条件时, 可测定土壤水分, 腐殖质含量, 有机物含量, 酸碱度, 氮、磷、钾含量, 碳酸根离子浓度, 对岩石种类、土壤母质可作一般了解。

对实习地区内实习期间发生的自然现象如: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洪水、飓风等现象做记录。

6 开展植物地理学研究

在药用植物野外实习中, 确定一个实习小组, 专门进行植物地理学内容的工作。结合实习, 开展课题研究, 进行植物地理学探讨和药用植物的排序。

植被是一个地区植物区系、地形、气候和其他生态因子的综合反映。采集到的每一份标本都可以用于科研、教学。在初步了解实习地区的植被特征和植物种类后, 还要大量采集标本以满足分类学鉴定和研究的要求, 为药用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资料。

(1) 实习中, 对实习地区植被类型、分布、面积等也可分别调查和记录。特别是对实习地区内的典型植物群落, 进行样地调查并分层记录。

(2) 样地调查:在调查范围内选择不同的地段, 按不同的植物分布设置样地, 在样地内做细致的研究工作。样地设置多按照不同环境 (包括各种地形、海拔、坡度、坡向等) 拉上工作线, 在工作线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样地 (样地可以是方形、圆形和长方形。草本植物:1~4米;灌木:4~50米;乔木:100~1 000米) 。在样地内也可以对药用植物的株数、多度、盖度 (郁闭度) 及每株植物的湿重、干重等分别测量和统计。

对植被群落的调查和记录包括: (1) 植物群落的名称:一般是根据植物群落中的优势种类来命名。若植物群落中有成层 (上、中、下等层次) 现象, 就各层次取其主要代表植物命名, 同层中, 种名与种名之间用“+”号连接, 异层之间用“—”号连接。例如:落叶松—兴安杜鹃—草类植物群落;羊草+贝加尔针茅+粗隐子草群落等。如果植物群落被破坏 (砍伐、开荒、火灾等) 应多加注意。

(2) 多度的确定:多度是某种植物在植物群落中分布的密度。多度常采用计名计数法和目测估计法计算。计名计数法:即在样地中统计全部植物的个体数目, 代入下列公式:

目测估计法:按预先规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的多少, 一般用布朗-布朗喀 (Braun-Blanguet) 的多度等级。5表示非常多;4表示多;3表示比较多;2表示比较少;1表示少;+表示很少。

(3) 盖度的确定:盖度即植物覆盖地面的程度, 以百分数来统计, 常用布朗-布朗喀 (Braun-Blanguet) 的盖度等级。5级表示100%~75%;4级表示74%~50%;3级表示49%~25%;2级表示24%~5%;1级表示5%以下。

(4) 频度的确定:频度是指植物群落中某种植物出现样方的百分率, 计算出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目, 代入下列公式可得频度 (用百分比表示) :

例如:调查兴安杜鹃在某落叶松—兴安杜鹃—草类植物群落中的频度, 共设置20个样方, 调查统计有10个样地出现兴安杜鹃 (不计多度的大小) :

其调查统计中必须设置10个样地。

7 做好后期资料处理

一段时间的药用植物野外实习结束后, 整个工作就转入了室内整理及植物标本后期制作阶段。

调查材料的整理包括:植物标本的整理与鉴定;调查数据的整理与统计等。

(1) 植物标本鉴定:对采集到的样品都应该进行鉴定和确认。明确实习地区植物种类和分布。对新发现的变型、变种和新种, 详细记录其形态特征及其他。

(2) 对新种进行理化分析, 确定其药用价值及开采价值。记录分析结果和分析过程。

(3) 根据掌握的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实习地区大小、地形地貌、土壤、气候、植被、植物种类、分布、多度、用途等资料信息, 对该地区进行全面的分析, 对实习地区资源 (药用植物) 排序。也可以进行单品种药用植物的深入调查和研究。

(4) 编写植物名录和药用植物名录。归纳出药用植物的种类和储量, 并根据药用特征对其进行分类。

参考文献

[1]傅承新, 丁炳扬.植物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2.

[2]路金才.药用植物学实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6.

[3]杨祯禄.药用植物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9.

[4]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高等植物图鉴[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3.

[5]孙启时.药用植物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4.

[6]魏学智.药用植物野外实习指导[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教学体系初探 篇8

关键词:野外实习 教学体系 主体性教育 自然地理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是自然地理教学环节的有机组成部分。相对于课堂理论教学,野外实习教学更具有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2]。它对于培养科学思维习惯,提高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方式。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体系的建立应以自然地理学课程体系为基础,并从属于该课程体系。而自然地理学课程体系则以圈层、要素系统为模块,以圈层、要素系统相互作用为核心,以空间思维、综合能力培养和可持续发展观树立为目标来构建。具体地说包含如下四方面的内容:(1)作为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基础的圈层和子系统,如行星地球、地壳、大气等;(2)自然地理环境6大要素——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动物界;(3)自然地理环境6大要素、4大圈层之间的相互关系(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特性)、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自然地理区划和土地类型划分;(4)自然地理学的应用,如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评价、生态环境调控和区域整治等。同时,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教学内体系合理与否关系到学生知识面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其内容既要以自然地理学课程体系为依据,体现学科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又要兼顾学生的主体性。因此,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教学体系的确立要求做到学科的基础性与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创新性相统一,树立以学生自主性为中心的主体性教育理念,建设“基础——要素——综合——应用——创新”五个层次相结合的多层次立体化的野外实习教学体系。

1.基础实习。具体应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指岩矿、地质构造、化石、植物等的认知性实习。二是指借助相关仪器进行观测的技能性实习,如气象要素观测实习、水文测验实习等。这类实习除了认证自然现象,还具有为其它类型实习奠定技术基础的作用。因此,也属于技能和能力培育的实习。它们一般不安排集中的实习时间,而是在课堂实验实习之后,就近选择典型地点在较短时间内进行单一性的实习。

2.要素实习。主要是针对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6大要素的实习,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基本特征。同时通过要素实习,不仅获得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感性认识,加深对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理解,而且也从中体会和掌握认识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方法。要素实习具有验证性和技能性的双重特性,是任何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必不可少的内容。一般采用如下两种模式进行:(1)就近选择典型地区进行单要素的短期短途实习;(2)在较大地区范围内进行多要素联合实习,时间相对较长。

3.综合实习。多要素的联合实习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实习。因为如果野外实习只停留在各个具体要素的认知验证上,就不可能对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有清晰的认识。所以,综合实习必须以认识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为首要任务。在自然地理综合实习中不仅要认识通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形成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的特性,还要揭示区域内部不同部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也就是要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可见,综合实习要求学生通过全面细致的分析比较,最后总结出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点。它着重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代表了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的基本方向,一般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方法有序地进行。

4.应用实习。自然地理学发展到今天已经不仅仅具有理论性,更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和实践意义。自然地理学理论对开展资源环境评价、区域环境整治、区域规划和开发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自然地理学应用性和实践性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部门和规划建设单位的关注和认可。有基于此,我们认为在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体系中应该突出应用性实习的内容。这不仅是学科性质和发展趋势的要求,而且也是培养直接服务于社会的有用人才的需要。

5.创新实习。创新使教育活动充满了活力。创新教育是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的关键环节。在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体系建设中,要更新观念,加强创新实习教学,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其内在的创造力和能动性。创新实习实际上是一种教育过程的升华。通过创新实习可能会有新的发现和补充,达到只有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才能实现的目的。通常有三种途径:一是通过让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承担其中的一部分工作来进行。在老师的指导下,严格按照课题研究的程序、标准和方法,独立地或者与他人合作开展野外调研工作;二是申报各级大学生科研项目,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野外调研,进行相关课题的研究;三是结合自然地理方面的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进行。

由于学时的限制,上述五个层次的实习并不都要求在计划的学时内进行。根据需要,有些内容可以以第二课堂、开放实习(实验)、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科研项目研究、参与教师科研成为老师助手等方式进行。从时间上来说,五个层次的实习体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伴随于大学四年专业学习的全过程。随着实习层次的提高,学生与社会的距离不断缩短,对社会了解逐渐增多,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加强,技能和能力的培育也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

[1]朱高龙,吴文英.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8,(6).

[2]倪杰,龚建周,林淑玲,等.自然地理野外實习课程优化的思考[J].实验室科学,2010,13(3).

[3]张天宝.试论主体性教育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00,(8).

上一篇:教师转正定级下一篇:地区门户网站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