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教案

2024-06-01

第22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教案(共10篇)

第22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教案 篇1

(二)建湖县裴刘学校 周华

【教与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使学生了解新式学堂的出现,京师大学堂的创办,新式教育体制的拟定及科举制度废除等史实;了解民国时期著名文学艺术家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郭沫若、赵树理、丁玲及主要成就。

②指导学生归纳本课文艺成就,提高归纳、概括能力;引导学生分析民国时期时代特征,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编演短剧,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历史有直观、深刻的印象,从而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指导学生归纳民国时期文艺成就,创制表格,使学生对本课知识条理清晰,以便从宏观上把握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教育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并服务于社会,对学生进行唯物史观教育。通过对民国时期文艺作品思想性的分析,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与学重点及处理】

①科举制度废除。利用已有知识,创设短剧《蔡元培访谈》,突出重点;②近代文艺成就。阅读归纳,制作表格《民国时期文艺成就》。

【教与学难点及处理】

①知识点杂乱,头绪多;②郭沫若历史剧《屈原》的思想性。通过搜索知识要点,编写提纲突破难点①;通过讨论及编演历史小话剧突破难点②。

【教与学方法】

讨论法,活动法,多媒体教学手段。【学习准备】

①预习搜索本课知识要点。②学生课前通过网络等渠道搜集有关民国时期文艺作品的资料,加深对作家、作品的了解。③编排短剧《蔡元培访谈》;历史小话剧《屈原》(片段)。

【教与学渗透】

①通过上网查询有关资料及剪辑影视资料,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②通过编演短剧渗透相关语文学科知识。③通过歌曲欣赏演唱渗透音乐学科知识。

【教与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及相关图片。【教与学的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你还记得我国古代从什么时候开始实行科举制度的吗?旧式学堂和科举制度是否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你知道新式学堂在中国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中国第一所国立的综合性大学是什么?今天著名的高等学府──北京大学是如何创办起来的?

京师大学堂 北京大学

二、自主学习,建构知识:(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自学。)

1、我国近代前期的新式教育体制是怎样逐步建立起来的?

2、近代进步文学、艺术家的神圣使命是什么?

3、清朝晚期为什么要变革教育制度?

4、对照《奏定学堂章程》里的中学里的课程,课时与今天课程、课时设置,看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有这种不同?

5、出示鲁迅《狂人日记》中的一段,播放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看他们各主要怎样的主题思想?

三、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㈠生生合作:采用同桌→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

㈡师生合作:(共同探究解决本课的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知。)

1、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开始学习西方,改革教育,创办新式学堂;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创办

京师大堂,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表明近代中国教育改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后来清政府拟定《奏定学堂章程》,建立起新式教育体制,废除科举制度。

2、清朝的科举制度禁锢了人们的头脑,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为清朝统治者培养了忠实的奴仆。而清朝后期随着闭关政策的破产,与西方国家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而科举制度培养的人才越来越不能够满足形势的需要,所以清政府开始逐步变革教育制度,向新式教育制度迈进。

3、《奏定学堂章程》设有“读经”“讲经”课,我们的课程表没有。它里面没有我们今天的化学、音乐等课程。另外,我们今天的政治课它叫“修身”,数学课它叫“算学”,生物课它叫“博物”,美术课它叫“图画”,体育课它叫“体操”。

两者相比较,最大的差别在于《奏定学堂章程》规定有“读经”“讲经”,而且所占课时比例很大,反映出它还带有浓厚的封建主义的色彩。

4、鲁迅的《狂人日记》借狂人之口,大胆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罪恶,批判了黑暗的封建制度。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在中华民族的危急关头,激发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争取民族解放的信心和斗志,建国时被定为国歌。

四、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1、近代中国教育大事记

(一)1862年,京师同文馆正式成立,以培养外语翻译和外交人才。这是清政府创建的第一所新式学堂,开创了近代中国官办新式教育的先河。

(二)随着洋务运动的展开,洋务派又陆续开办了一批科学技术学堂和军事学堂,如福州船政学堂(1866年)、天津电报学堂(1879年)、天津北洋水师学堂(1880年)等。

(三)1872~1875年,清政府先后派遣4批、共计120名幼童赴美留学。在这些小留学生当中,便有后来成为我国著名铁路工程师的詹天佑。

(四)1877年,清政府派遣福州船政学堂30名学生分赴英、法学习海军,这也是第一批留学欧洲的中国学生。在这批留学生中,便有后来成为我国著名思想家的严复。

(五)1898年,作为戊戌变法时期的“新政”之一,京师大学堂创办。这是我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

(六)1911年,留美学务处下设的肄业馆建成并改名为清华学堂(因在北京西郊“清华园”旧址上修建而得名)。清华学堂最初仅是一所利用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用来资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的预备学校,后来发展为今天的清华大学。

(七)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学校教育分为初等、中等、高等三个阶段。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且在全国普遍实行的学制。

(八)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发布上谕,宣布“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延续了1 300多年的科举制度最终被废除。

2、《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当每一个中国人听到《义勇军进行曲》时,都会被它激昂的歌词和雄壮的旋律所感动。可你知道它是怎样诞生的吗?

1934年,在中华民族的危急关头,戏剧家田汉决定写一个以抗日救亡为主题的剧本《风云儿女》。剧本的主要内容是,生活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下的知识分子辛白华,在经过一番苦闷、彷徨之后,勇敢地走出书斋、冲向抗日前线的故事。在剧本中,田汉为主人公安排有创作长诗《万里长城》的情节,该诗的最后一节,后来便成了电影《风云儿女》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1935年2月,当田汉刚刚完成剧本梗概后,便不幸被国民党当局逮捕。随后,为电影《风云儿女》主题歌谱曲的任务便交给了年仅23岁的音乐家聂耳。在为《义勇军进行曲》谱曲时,聂耳把对祖国、对人民的一腔赤诚和对敌人的无比愤恨,倾注到了每一个音符当中。仅经过两夜工夫,聂耳便把曲子的初稿谱好了。由于白色恐怖的迫害,聂耳离国赴日。在到达日本后不久,他就把《义勇军进行曲》的定稿寄回了祖国。

1935年5月,随着电影《风云儿女》在全国的公演,影片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也迅速传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鼓舞着一批又一批中国人奔赴国难、奋勇向前。

3.詹天佑不掠人之美

火车自动挂钩是美国人伊利·汉尔顿·詹内发明创造的。詹内于1868年4月21日获得了这项发明的专利权。后来,詹内继续改进,并于1873年4月29日获得第二次专利权。

詹内发明的火车自动挂钩与现今火车使用的自动挂钩基本一样。詹内发明的火车挂钩,英语写作“Janney CoupIer”。我国早期铁路材料目录把它简译为“詹氏车钩”。由于詹天佑是我国早期最著名的铁路工程师,所以,有些人误以为火车自动挂钩是詹天佑发明的。像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徐启恒、李希泌著《詹天佑和中国铁路》一书中,有一幅火车自动挂钩照片,题目是“詹天佑自动挂钩”。

据说,詹天佑生前曾听说过这种误传,他诚恳地对周围的人说:“请同事们帮助我解释解释,没有这件事。”后来,詹天佑编著《新编华英工学字汇》,书中收录“詹氏车钩”这个词条,在音译时,詹天佑有意不用“詹”字,改用“郑”字,译为“郑氏车钩”。

这一字之差见精神。它表现出詹天佑严肃、诚实,不掠人之美的高尚品德。4.徐悲鸿秩事

1941年,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国立中央大学的进步师生对蒋介石的倒行逆施深恶痛绝,纷纷口诛笔伐。在中大艺术系任教的徐悲鸿怀着无比愤怒的心情,回到他在盘溪筹办的中国美术学院后,满怀悲愤画了一幅《怒猫图》,图中一只小老虎似的雄猫立于巨石上,竖起两耳,怒睁着一

双像电灯泡一样闪闪发光的圆眼睛,猫须挺直如利锥,咬牙切齿,微张巨口,面向纸外作捕鼠状。图上没有题词,只写上了寓意深刻的“壬午大寒”4个小字,并盖上了悲鸿名章。不久田汉来访,悲鸿将此画给他看,田汉赞不绝口,当即吟诗一首,用遒劲的书法写在画幅的右上角。诗云:“已是随身破布袍,那堪唧唧啃连宵,共嗟鼠辈骄横甚,难怪悲鸿写怒猫。”诗中对徐悲鸿爱憎分明的正义感给予褒扬。

第22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教案 篇2

讲述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

教学过程

第22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教案 篇3

第二单元第五课: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通过复习,进一步引领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教学方法】:归纳法、练习法、案例分析法等。【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生课堂迅速浏览课本:

〖二〗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该教材考试范围:

〖三〗归纳本教材的知识(第二单元第五课)要点,明确各个知识点的能级要求: 第五课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是什么让中国闪亮地走向世界,打动了世界?①今非昔比的强大国力;②良好的国际形象;③日益增长的国际影响力;④5000多年灿烂瑰丽的中华文明;⑤当代中国融合中西、独具风格的文化魅力;⑥蓬勃向上的民族精神。(教材p63)

1、灿烂的中华文化 p64(1)讲到中华文化,你会想到什么?旗袍、中国功夫、长城、京剧、孔子、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和中国四大名著即《三国演义》(罗贯中)、《水浒传》(施耐庵)、《西游记》(吴承恩)、《红楼梦》(曹雪芹)等。p64(2)中华文化的产生: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p64(4)中华文化的组成(/主要内容/表现): 语言文字、文化典籍、科技工艺、文学艺术、中国哲学、道德伦理„„ p65(6)中华文化的影响:①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远影响。②对人类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66(7)中华民族有哪些传统美德(/传统美德的内容)? ①敬业乐群,公而忘私——奉献精神;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情操;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崇高志趣;④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昂扬锐气;⑤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浩然正气;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政风范;⑦厚德载物,道济天下——广阔胸襟;⑧奋不顾身,舍生取义——英雄气概;⑨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社会理想,等。p67(8)中华传统美德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作为传统道德的精华,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其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2、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 p68(1)民族精神的重要性: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民族的魂。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一种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因为)一个民族只有具有高尚的民族品格,坚定的民族志向,远大的民族理想,才能有巨大的凝聚力,才能成就伟业,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什么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p68(2)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p69 中华民族精神的地位:是中华民族生命肌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p69 爱国主义就是一个国家的人民在千百年实践中形成的对自己的祖国最诚挚最深厚的感情。(4)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p70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 新中国成立后: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

改革开放以后: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族法制意识、求知精神、科学精神、服务精神、开拓创新精神、无私奉献精神等。(5)什么是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 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持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胜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p70 井冈山精神就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敢于胜利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精神。

载人航天精神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6)为学习载人航天精神召开的主题班会设计一个主题和宣传标语:主题——弘扬航天精神;宣传标语——发扬航天精神,做时代栋梁。

青少年应如何学习航天精神?①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②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勤于实践,敢于创新;③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承担当代青年的历史责任。

(8)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如何传承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为之增添富有生命力的内容。②我们要不断增强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求知精神、服务精神、开拓创新精神等等,使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更加丰富,使民族精神在保持优秀传统的同时更具有现代气息和时代风貌。p71(9)青少年应怎样以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①要以积极的态度自觉接受民族精神的教育。②要积极参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社会实践活动。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更多的是落实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四〗课堂练习:

学生练习中考复习指导相关的习题师生共同讲析上述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华世纪坛序言中写道:“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槃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这说明() a.中华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b.中华文化极大地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①中国文化已经取代世界各国文化 ②中国文化的发展不能与外界隔绝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面向世界,具有开放性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正以深厚的东方底蕴、鲜明的民族风格走向世界

答案:b 3.2010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政协委员时发表了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讲话。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

①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的要求 ②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 ③社会主义荣辱观与中华传统美德的要求是一致的 ④当前我们的中心工作

答案:a 4.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将中国传统的印章和书法等艺术形式和奥林匹克精神完美结合,获得了国内外人士的齐声喝彩。这说明 „() ①我国传统文化都是精华 ②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③要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 ④对外来文化要全盘吸收

答案:b

①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一切优秀文化传统 ②要努力学习和吸收一切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 ③要传统的文化少一点,外来的文化多一点 ④要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6.(2010浙江金华)中法互办文化年和“意大利文化年”在上海的举办,展示了文化的多样性。文化多样性的作用是()

①全球统一价值观念形成的基础 ②体现不同民族的创造力 ③文化传播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 ④建构和谐世界的最大障碍

答案:b 7.(2010山东济宁)国际“孔子教育奖”——第一次以中国人的名字在联合国设立的奖项。山东曲阜的孔府、孔庙和孔林也早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0年9月28日的全球祭孔,曲阜更是万人空巷。这一材料反映了()

①中国古代创造了辉煌的科学文化成就 ②世界上只有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优秀的 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④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8.(2010浙江绍兴)“福娃”的形象设计具有浓郁的中国文化特色,又融入了现代奥林匹克的文化元素,吉祥物一经面世便赢得了世界人民的普遍喜爱。我们从中深深地领悟到,要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不仅要学习和吸收世界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更要() a.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袭b.珍重和弘扬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答案:b

二、理解与分析

9.《时事》杂志1~6期共向我们介绍了十几位时代先锋。其中有:当代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许振超;公平正义的守护神——宋鱼水;人民的好卫士——任长霞;飞翔在世界田径巅峰的运动员——刘翔;人民的好干部——牛玉儒;雪城神医——李素芝;爱心铺就助学路的离休干部——江诗信;等等。他们身上体现了哪种时代精神?请简要评述。答案一:他们身上体现了立足岗位、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主人翁精神;艰苦奋斗、努力开拓的拼搏精神;与时俱进、争创一流的创新精神;团结协作、互相关爱的团队精神。作为中学生,要学习他们的时代精神,努力学习,立志成才。

答案二:他们身上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我们要弘扬民族精神,努力学习,立志成才。答案三:他们身上体现了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创业精神、创新精神、女排精神、拼搏精神等。这些精神是对民族精神的升华。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我们要弘扬民族精神,努力学习,立志成才。

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开放性试题,给我们的启示是材料具有时代性,答案具有开放性,思维具有多维性,立意具有创新性。10.民族精神“重在弘扬”“重在培育”,但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过程中尤其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继承是前提,创新才是根本,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永恒动力。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仅有历史的传承是远远不够的。唯有创新,才能发展;唯有创新,才能不朽。历史没有止步,创新就不应该停止,民族精神也就不会终结。 你同意以上观点吗?

答案:同意。中华民族精神是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它始终是发展的、前进的。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每一个重要历史关头,都会孕育出新的民族精神。无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还是建设和改革年代形成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等,都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精神的延续与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时代创造。 解析: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既要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做到古为今用,借鉴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做到洋为中用,又要大胆创新,这样才能发展。11.(2010湖南怀化)去年9月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立于芷江县的抗日胜利受降纪念坊,不仅记录了中国人民悲壮的抗争历史,同时也见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什么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

答案: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12.(2010浙江)浙江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省份之一,在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前提下,以民营经济的发展带动经济的起飞,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浙江经济”。我省经济的快速发展,重要的一点是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浙江精神”,如“千山万水、千难万险、千方百计、千辛万苦、千言万语”的“五千精神”和“既能做老板、又能睡地板”的“两板精神”。(1)“浙江经济”反映了我国实行什么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是由什么决定的?(2)列举我省改革开放以来的一项重大经济建设成就。(3)“浙江精神”体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作为中学生应如何发扬“浙江精神”?答案:(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2)列举内容的要求:①是浙江的。②是经济建设方面的。③是有一定影响的。④是改革开放以来的。⑤是具体的。

第22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教案 篇4

知识方面:学生掌握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仁”的学说的内容;孔子在教育和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百家争鸣”的概念;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墨家墨子、儒家孟子、法家韩非子等代表人物及其政治主张;《孙子后法》与《孙膑兵法》。

能力方面:引导学生结合前几课所学的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以“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为出发点,使学生明白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促进文化的空前繁荣,进而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观点、政治与思想文化相互作用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学为主,以列表的方法总结“孔子的教育思想”,指导学生利用图表掌握历史知识的方法,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回答“战国百家中,哪一家的学说对战国时期的封建统治者最有用”,培养他们的对比分析能力。思想方面:指导学生阅读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民贵君轻”等教材所摘录的材料,及讲课所过讲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教育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生活态度。通过对老子、孔子为代表的许多大思想家的观点及其著作的讲述,使学生明白这些宝贵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对后世以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以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孔子和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思想

三、学法设计:讲述法为主,兼用谈话、讨论、讲故事、图示等方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首先进行复习提问:东周分为哪两个时期?分别说出各自的起止年代。并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点。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同学们已经知道,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并逐步确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诸侯争霸,七雄并立,社会动荡,战争不断。而贯穿整个时代的是奴隶制度的没落和消亡,新兴的地主阶级异军突起,封建经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日趋繁荣。大的社会变革促使那些有识之士去深入思考当时的种种社会现象,提出这样或那样的政治主张。当历史的车轮由滚滚前进的时候,科学文化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思想、军事、科技、文字各个领域英才辈出,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科学文化领域的有关内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思想领域的内容,了解几位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和它们的主张和著作。

一、思想家老子

让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内容,并指导学生归纳出以下内容:老子是春秋时期人,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一书。

由教师或学生讲述塞翁失马的故事,通过对失马、得马、伤人到避战祸的关键内容的分析,体会到老子思想中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即各种事物都有对立面。

二、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1、思想领域

教师首先提问:孔子的姓名是什么?生活在什么时代、所创立的什么学派。估计学生阅读教材后可归纳出: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关于孔子 “仁”的学说,由于比较难理解,建议教师用比较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以讲授。“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爱人”,即爱别人,爱众人。“仁”对于统治者来说,就是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让百姓有安定的生产环境,反对严刑酷法繁役,在不把奴隶当作人看的奴隶社会,孔子从维护统治秩序的角度出发在当时社会矛盾不断尖锐的情况下,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提出“仁”的学说,要求统治者推行“仁政”,减轻剥削、压迫,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者的利益,在客观上有利于劳动人民,所以他的主张对后世影响很大,后来被封建统治者加以利用和改造,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比的正统思想是有进步意义的。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被后世的封建统治者利用和改造,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影响深远。

2、教育领域的贡献

关于孔子在教育领域的贡献,建议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加以归纳补充: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对我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注意“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要求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要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教育学生要养成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文化领域的贡献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教案 篇5

一、祖国统一问题的由来

1、澳门问题的由来: 葡萄牙 侵略

2、香港问题的由来: 英国 侵略

3、台湾问题的由来:中国内战 → 国家 分裂 ( 内政 问题)

二、实现祖国统一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

1、形成过程

①最初提出:《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以 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②具备雏形:叶剑英发表谈话, 提出九条方针

③正式形成: 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并全面阐述

一个中国(前提): 中华人民共和国

大陆: 社会主义

港、澳、台: 资本主义

△实行一国两制后的台湾与香港、澳门在享有的自治权方面有什么不同?其原因是什么?

①不同:台湾可以保留 军队 ,而香港、澳门不能

②原因:台湾问题是中国 内政 , 而港澳问题是 国际 问题

三、“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港、澳回归

△学思之窗:

关于中国能够收回香港的原因,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的看法有何共同点?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①共同点: 中国的国力增强

②看法: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这是香港能够收回的最主要原因,所以决定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国家实力 和 国际地位 。

△依据上述答案,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我国收回香港和澳门的有利条件有哪些?其中根本条件是什么?

中国国力 增强 ——根本条件

1、有利条件 中国国际地位 不断提高

有关方针政策 日渐完善

2、香港回归(、7、1)

3、澳门回归(、12、20)

四、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停火:1979年元旦, 停止炮击金门——实现真正停火

2、交流:三通限制逐渐 放宽 ,两岸交流日益 频繁

汪辜会谈, 达成“九二共识”: 一个 中国 原则

连战访问大陆,与会谈,坚持“ 九二共识 ”

△中共在台湾问题上的基本立场怎样?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不承诺放弃 使用武力

△实现台湾和大陆的统一有何重大意义?

实现台湾和大陆的统一,也就实现了祖国 完全 统一,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 伟大复兴 。

第22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教案 篇6

全面内战的爆发教案

课程标准: 知道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重庆谈判,通过学习重庆谈判期间国共两党政治较量的有关史实,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培养依靠基本历史史实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了解内战全面爆发的情况,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

2、过程与方法:

(1)结合有关史料,通过学生情景探究教学,探讨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用意,毛泽东冒着巨大的风险赴重庆的原因,以及重庆谈判取得的成果。(2)通过多媒体演示,资料展示,结合教科书的文字描述,分析全面内战爆发的原因,了解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的基本史实。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

通过学习国共双方在和平民主与内战独裁之间的较量,理解民主与和平是中国人民的心声。

二、教材分析:

1、要以重庆谈判这个具体的知识点,通过一些具体的史实,使学生了解抗战胜利后的中国局势,认识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专制独裁的本质,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巨大努力。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双十协定、加快内战步伐、进攻中原解放区。

2、重点难点:(1)、本课重点:重庆谈判和全面内战的爆发。

(2)、本课难点:国共双方在重庆谈判期间复杂的政治斗争。

三、学情分析:

1、八年级学生课程多,为了激发学生兴趣,避免枯燥的历史课堂,教师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并在讲课时用历史视频资料的形式,使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到那个年代的历史史实。

2、八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为教师在教学上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在讲课时补充材料,让学生依据历史史实分析历史问题,史论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1)模拟新闻播报:这里是新华社人民广播电台,这里是新华社人民广播电台,有重要消息宣告:今天,是1945年8月15日,在中国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下,日本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八年抗战,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伟大胜利。抗战胜利后,中国仍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决战(2)展示图片《挥手之间》:同学们,你知道当时中国面临的两种命运、两个前途是什么吗?决定这两种命运的政党有哪些?图片中毛泽东下飞机到了哪里?去干什么?要回答这些问题,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2课全面内战的爆发吧。

2、新课学习:

1、谈判桌上的较量

(1)抗战胜利后的局势

① 结合教材中《抗战胜利后,各地群众在平毁碉堡》的插图,引导学生思考其中隐含的内容,思考:这幅图片说明了什么?答案1:当时人民要求和平的愿望之强烈。答案2:说明抗战胜利后,人民要求和平,反对内战,要求民主,反对独裁。

②(过渡)教师:当时的人民群众要求和平,渴望和平。可是当时决定中国命运的两大党——共产党和国民党也都是要求和平吗?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第112页第一段,结合PPT的两段材料,思考: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了哪些努力?答案1:制定了正确的方针和策略,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力图通过和平的途径来实现中国的进步和发展。答案2:清醒地估计了战后的国内外形势,统一了全党的思想,为应变蒋介石发动内战做好了思想准备。(教师补充):国民党“六大”的召开,制定了坚持独裁内战的反共路线,因此抗战胜利后,和平与内战的可能性同时存在。

(2)重庆谈判前后国共两党的政治较量

情景再现:

(一)学生一旁白:1945年8月,陕北延安。

学生一旁白:周恩来说。

学生二周恩来:主席,这里有两份急电。一份是我地下党窃获的情报,国民党在美帝国主义的积极支持下,正把大批军队从大西北、大西南运往东北、华北、华中各地,抢夺抗战胜利果实。另一份是蒋委员长给我党中央发的急电。

学生三毛泽东:(接过电报)看来蒋委员长再也坐不住了。

学生一旁白: 万急,延安

毛泽东先生勋鉴:

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能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切悬盼之至。

蒋中正未寒

1945年8月14日

学生一旁白:

这是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去重庆商谈和平的电报之一。从字面上看,蒋介石“诚心诚意” “以国家利益为重”,实际上真是这样吗?毛泽东敢不敢去重庆赴“鸿门宴”?

(二)学生一旁白:时间,1945年8月;地点,国民党陪都重庆。人物:《中央日报》总编陶希圣、陈立夫。

学生一旁白:陶希圣和陈立夫的谈话

学生二陶希圣:用软的一套手法把共产党吃掉,谈何容易!

学生三陈立夫:可是,国内有厌战情绪,国际形势也不允许中国打内战,一打起来我们更被动,利用谈判拖一拖也好,共产党拒绝谈判,我们更有文章好做。

(三)(旁白):1945年8月20日、23日,中共中央再次收到蒋介石电邀毛泽东的电报。时间,1945年8月23日;地点,中共中央所在地陕北延安。人物: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

学生(任弼时):我坚决不同意。

学生(朱德):这分明是一个“鸿门宴”。

学生(周恩来):不去,这正中老蒋的下怀。国民党就会把蓄意制造内战、不愿和谈的罪名,强加在我们共产党头上。

学生(刘少奇):去!我们必须做好去的准备。

学生(毛泽东):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民主、和平,这是大势所趋。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为了更好地宣传我党的方针政策,为了唤醒广大人民,我毛泽东愿冒这个险。

① 教师:出示探究问题一:蒋介石为什么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进行谈判?引导学生归纳出重庆谈判目的。答案1:毛泽东如果不去就会宣传共产党没有和平诚意,就会制造舆论,把发动内战的责任推到共产党身上。答案2:如果去就利用谈判之机,诱使共产党交出政权和军队,获得准备发动内战的时间,调兵遣将、部署内战。教师:因此重庆谈判国共双方的目的截然不同。(出示课件)

② 教师:出示探究问题二: 人们为什么说毛泽东的重庆之行是“弥天大勇”?答案1:当时国内形势虽然抗日战争已经结束,但局部地区国共摩擦是非常激烈的。答案2:张学良的前车之鉴,人们记忆犹新。因此,毛泽东赴渝谈判实乃“弥天大勇”之举,是当时震动世界的重大事件。教师:毛泽东用行动向全中国和全世界说明了,中国共产党是真诚地谋求和平的,一贯地代表人民愿望的,同时也有力地揭露和孤立了蒋介石。

(3)重庆谈判的结果

教师:播放重庆谈判视频,出示探究问题三:重庆谈判最后的结果怎样?

学生:经过40多天惊心动魄的较量,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正式签署《会谈纪要》,也就是著名的《双十协定》。

教师补充:(1)在“和平、民主、团结、统一”的基本方针上两党取得了一致。(2)国民党始终不承认解放区民主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因此,国民党通过重庆谈判没有达到预定的目的,于是蒋介石单方面撕毁协定,加快了内战的步伐。

2、加快内战步伐

教师:出示一组图片,结合教材中的插图及部分小字内容让学生体会蒋介石“假和谈真备战”的阴谋。同时指出蒋介石加紧内战的做法激起了全国民主运动的兴起。(略讲,主要为承启下面的内容)

3、全面内战的爆发

(1)全面内战的原因及性质

A:原因:蒋介石依仗其军事优势,扬言只要3—6个月,就可以“速战速决”,打败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进行国民党独裁统治。

B:性质:这场战争的性质是美帝国主义出钱出枪、蒋介石出人的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C:标志: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2)全面内战的爆发

教师:

(1)(多媒体展示)材料三: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我们不但必须打败蒋介石,而且能够打败他。

——毛泽东

(2)播放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视频,出示探究问题五:人民解放军是如何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的?

学生: 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集中兵力打运动战。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

五、课堂总结:

(一)、谈判桌上的较量——重庆谈判,1945年8月

1.目的: 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产党:争和平揭骗局

2.成果: 签订《双十协定》,1945年10月10日

(二)、全面内战的烽火,1946年6月

1.内战爆发: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

2.作战方法:解放军以运动战为主要方法

3.粉碎了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

教师指出: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决战,国共两党在重庆谈判期间,展开了激烈的较量。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是一个谋求和平的党。因此,也必将取得粉碎国民党独裁内战的伟大胜利。

六、做练习题。

七、板书设计:

第22课

全面内战的爆发

一、谈判桌上的较量(重庆谈判),1945年8月

目的 :

国民党:掩盖假和平真备战的阴谋。共产党:要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

结果: 签订《双十协定》,1945年10月10日

二、全面内战的烽火,1946年6月

第22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异国的田园风光。

3、揣摩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并摘抄下来。

教学重难点

揣摩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课前准备

1、搜集查阅有关荷兰的`图片及资料。

2、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导题

荷兰以郁金香、风车、牧场和运河而闻名天下。同学们,你们了解荷兰吗?

(请2—3名同学交流有关荷兰的图片或资料)

的确,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让我们随作者一同走进这优美、恬静的地方吧!

读文

1、边看插图,边读导读。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说说“牧场之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默读课文,重点读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部分,想一想为什么这都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画出你不理解的地方。如:课文第一自然段与全文是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为什么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交流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3、指名板书。

品味

1、带着你个人的感受读一读你喜欢的部分。

2、试着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积累

抄写你最喜欢的词句,并试着背一背。

运用

1、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1、用“是……也是……”“仿佛”“悠然自得”写一句话。

2、找一篇优美的文章读给爸爸、妈妈听。

第22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教案 篇8

灌钢法

齐梁时,上虞人谢平和右尚方师黄文庆并号为冶炼绝手。当时官营冶坊生产横法钢,百炼而成,用作刀剑极其锋利精巧。但这种钢的冶炼非常费功,成本很高,不适于生产工具的广泛需要。于是,梁朝陶弘景发明了“灌钢法”。它是把生铁和熟铁混合在一起冶炼。由于生铁含碳量高和熔点低,生铁熔化后包裹和渗入熟铁,增加了熟铁的含炭量,再经过几度锻打锤炼,挤出杂质,便成为钢铁了。

锦署

东晋南朝时,丝织业在南方已较普遍。刘裕灭后秦时,曾南迁长安百工,在建康立锦署,从此南方织锦就不限于成都一地了。刘宋时期,江南织工、缝工随日本使者东渡,对日本的丝织技术和缝纫技术的提高,起了促进作用。

附一:练习题提示

一、选择题:B

二、问答题:

答:江南地区的开发,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农业方面。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出大量良田;水稻栽培技术提高,稻米产量大幅度增加;北方粟、麦等旱田作物南移;利用水力加工谷物的水碓和水磨广泛应用。②手工业方面。养蚕缫丝技术提高,丝织业水平提高并得到普及;冶铸水平提高,出现许多著名的冶铸作坊。③交通商业方面。交通网形成,商业活跃,不少城市繁荣起来。

附二:本课参考书目

《中国史稿》(郭沫若主编,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三册第四章。

《中国史纲要》(剪伯赞主编,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二册第五章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史》上册(王仲荦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史纲》(韩国磐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三编第五章。

《南北朝史话》(程应著,北京出版社1979年版)。

《中国通史》(白寿彝总主编)第⑦⑧册。

第22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教案 篇9

听一听

【教学背景分析】:

在周围的生活环境里,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大自然的风声、雨声、雷声、蛙声、鸟鸣声,人类活动产生的汽车声、鞭炮声、说话声、读书声、歌声……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声音对于学生来说好像是熟悉的东西,但学生没有真正思考过关于声音的问题,没有思考过他们经常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听一听》是青岛出版社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学生通过敲击不同材料的杯子,认识耳朵,蒙上眼睛听塑料杯里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从中真切地感受到声音的不同,并试着进行科学地描述。

观察是科学课最基本的教学目标之一,进行正确的描述是小学科学教育的重点,在观察的过程中,必须让学生学会对被观察的对象进行客观、准确的描述。在当前的科学课堂中,教师一般都会要求学生进行描述,让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但往往会忽视对描述内容的准确性指导。一年级学生对观察、描述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本教学设计中,我着力创设环境,让学生在生生、师生交流观察结果中,教师多进行引导,学生尽量进行描述,教师进行总结,学会科学地描述。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2、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构成的,外耳的耳廓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信号传递到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 过程与方法:

1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2、观察耳朵,了解耳朵的构造,知道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并乐于与同伴交流。

【教学重点】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

【教学难点】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教学准备】材质不同的杯子,塑料瓶、沙子、石子、包含各种声音的课件。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这个单元我们要开始进行声音研究的活动,说说你所知道的关于声音的事情。你对声音的哪些问题比较感兴趣?你想研究关于声音的哪些问题?”

二、探究内容:

(一)倾听周围的声音

从本节课开始,我们要开始研究关于声音的问题,在研究的过程中,务必要保持教室内的安静,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研究有效进行。

1.打开教室们,让学生在教室里倾听周围的声音,学生认真的倾听。

师:你听到了哪些声音?

生:学校其他班读书的声音。

生:其它班级唱歌的声音。

生:隔壁教室老师讲课的声音。

生:学校操场上同学们说话的声音。

生:风吹树叶的声音。2.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

3.小组讨论: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反馈交流: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当你们听到这些声音的时候,经常思考哪些问题呢?

小结: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逐一的研究这些问题。

(二)听听不同材质发出的声音1.向学生展示、介绍不同材质的杯子。1.实验1:用同样的力度,敲击不同材质的杯子。比较:不同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能描述一下它们的声音吗? 2.实验2:选择其中一种杯子,先轻轻击打,再重一点击打,两个声音有什么不同吗?

3.实验3选择其中一种杯子,在杯中放入不同的物体(沙子、石子),晃动杯子,让学生闭上眼睛,猜一猜杯子里是哪一种物体。

4.小组交流讨论:刚才听到的这些声音,能进行描述和分类吗(尝试着用高、低、强、弱等词语对声音进行归类)?

(三)物体振动产生了声音,并且以波的形式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那么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

(四)、认识耳朵的构造和功能

1.要知道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必须认识耳朵。小组之间互相观察耳朵。

2、出示耳朵的结构图。师介绍耳朵的各部分,外耳、中耳、内耳主要有哪些作用?了解鼓膜在帮助我们听到声音中的作用。

三、拓展

(一)、游戏1 师:我们来做个游戏,把全班分为A、B两组,分别向左、右转,背向而坐。请A组某学生讲:“猜猜我是谁”,B组的同学在不回头看的情况下,猜出是谁讲的。然后B组讲,A组猜。

师:你是怎样猜到是哪位同学的?

生:从他的声音。

生:熟悉她的声音。

师:同学们都是根据声音猜出来的。游戏2 师:我们来做游戏听听不同方向发出的声音。请一位同学站在教室中间闭上眼睛,老师点他前后左右四个方向的同学叫他的名字,让这位同学辨别是从哪个方向发出的声音,如果说对了大家对他说“你真棒”,如果说错了大家对他说“继续努力”。

进行游戏让学生感受不同方向发出的声音。

师:我们来做游戏听听不同距离发出的声音。请一位同学站在教室前面闭上眼睛,老师点与他不同距离的两位同学叫他的名字,让这位同学辨别哪个离自己近、哪个离自己远,如果说对了大家对他说“你真棒”,如果说错了大家对他说“继续努力”。

进行游戏让学生感受不同距离发出的声音。

师:我们来做游戏听听声音的不同大小。先请一位同学拍手发出声音,然后全班一起拍手发出声音。

师:现在我们倾听周围的声音。

师:老师搜集了一些声音,现在放给大家听听。

课件播放搜集的声音。

师:声音有大自然发出的,人类活动发出的,还有各种固体、液体、气体发出的。

师: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把你平时生活中听到的声音说给大家听听。

生:小狗、小猫发出的声音。

生:汽车发出的声音。

生:工地施工发出的声音。

生:小鸟的叫声。

生:唱歌、弹钢琴的声音。

生:小孩的哭声,老师讲课的声音。

生:物体相撞发出的声音。

师:这些声音听起来有什么不同?

小组讨论、思考问题。

生:有的声音好听,有的不好听。

生:有的声音大,有的声音小。

生: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不同。

师:回答的非常好,大家掌声鼓励。

师: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生:声音传播的我们耳朵里就听到了。

师:我们生活中声音无处不在。有哪些动听的声音?

生:歌声。

生:演奏乐曲。

生:诗歌朗诵。

生:好听的音乐。

师:现在让大家欣赏一首动听的音乐“让我们荡起双桨”,会唱的一起唱。

播放音乐“让我们荡起双桨”。

师:在家里倾听各种声音,并记录下 1分钟里发出声音的物体的名称。

第22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教案 篇10

第一课时

一、素质教育目标

1.理解本文独特的写景特点,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2.欣赏西湖美景,培养审美情趣。3.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疏通文字,理解句意,掌握虚实结合的写法。难点:理解作者超凡脱俗的审美情趣,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解决办法:通过整体感知师生共同研讨解决重点、难点。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对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质疑,师生共同回答。2.训练朗读能力,交流欣赏体会。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西湖一 导入新课

杭州西湖,是我国最优美的名胜之一。多少文人墨客不惜笔墨来赞美它。大家想一想宋朝著名诗词作者苏东坡的《饮湖上初晴雨后》中谈到西湖的两句诗是什么?对,“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今天,我们学习明代文学家袁宏道写的《西湖游记二则》,看看作者是怎样独具慧眼,描绘西湖胜景的?(一)明确目标

整体把握全文,掌握重点词语,疏通文意,重点学习西湖一。(二)整体感知

1.听录音范读课文,掌握以下重点词语。

棹、岚、勒、突兀、相次、歌吹、艳冶、染翠、设色、夕春、受用、目酣神醉、山容水意、花态柳情。

2.看大屏幕出示的西湖风景,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字,把握文意。

3.《西湖一》直抒灵性,写出了西湖迷人的景色及自己的心境。《西湖二》作者以清丽 明快之笔,描绘出西湖由白堤断桥至苏堤六桥一带春日盛景,并显示出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作者及背景简介。

(1)袁宏道:明代文学家,字中郎,湖广公安(今属湖北省)人。他的美学思想的核心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作品有《锦帆集》《解脱集》《瓶花斋集》等。(2)写作背景:袁宏道于万历二十三年二月由京师至江苏吴县任县令,虽颇有政绩,但却感到性与俗违,官非其器”(《与朱司理》)“一入吴县,如鸟之在笼,羽翼皆胶,动转不得”(同上)备尝“人间恶趣”(《与丘长孺》),因此又羡慕陶潜“归去来兮”,决心“掷却乌纱,作世间大自在人”(《与李本建》)。于是自万历二十四年起连上《去吴七续》,终于在万历二十五年春被准解官,此时恰如游鳞纵壑,大有“无官一身轻”的解脱之感,是年辞官后自春至夏,乃畅游惠山、西湖、五泄、天目等东南山水名胜,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寄托其追求自由的心灵,欣赏造化之奇妙。而作为“才情超忽,如千里神骏”的贺怡孙(诗筏)的才子,袁氏不能不将其所见所感形诸笔墨。其中描叙杭州西湖山水风光的散文即十六篇之多。《西湖一》又名《初至西湖记》,是其西湖游记的第一篇。它为西湖媚人的风光写照传神,宛若一首优美动人的散文诗。

2.分析欣赏《西湖一》,品味其重点词、句。(1)再次请学生朗读课文。(2)重点词语理解:

突兀:高耸的样子。棹zhào:划船。娥:这里指眉上的彩“黛”(青黑色)。颊jiá:面颊。这是说桃花艳丽如少女的颜面。

(3)分析课文,品味语句。

①中哪句话写出了作者急欲见西湖的渴望心情?(讨论后回答)为什么? 答:“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因为作者初至杭州,最为心往神驰的是西湖。作者渴慕已久的是一睹西子芳容以解相思之苦。这种感情蓄积已久,其发必速,故游记开篇不容许多笔墨交待,一落笔就直抒性灵:保叔塔为西湖北侧门户,塔身挺秀,卓立山巅,未近西湖而先入眼帘,本也是一处胜景,但作者仅以“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一笔带过,是因为他心不在焉,“已心飞湖上也”。整个杭州山水风物此时惟“湖上”才是作者钟情之所在。“心飞”的夸饰把他急欲见西湖的渴望心情表露无遗。

②为何插入一闲笔“午刻入昭庆”?(思考后回答)答:这是欲扬先抑,造成顿挫之致,然后才续“心飞湖上”之意。③下文“茶毕,即棹小舟入湖”中哪个字写出作者此时急不可待之意。答:“即”最能表现。

④当作者终于亲眼目睹到朝思暮想的春日西湖时,运用了什么修辞写出了它的妩媚与迷人? 答:作者连用了四个比喻、一组排比句描摹之:“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远处孤山葱绿,宛若美人的黛眉;岸上春花嫣红,恰似少女的面颊;湖上和风,如同酒香一样醉人;湖中波纹,似白绫一样起伏。

⑤以上描写西湖风景是实写还是虚写? 答:仅四句话,但由于选取了西湖典型风物,足以见西湖秀媚的风姿。此为实写。⑥作者见到此景后,内心感受如何?是实写还是虚写?起到怎样的作用?(分组讨论后回答)答:“才一举手,已不觉目酣神醉”,这是虚写西湖,借以反衬西湖之美。⑦同学们感悟一下“目酣神醉”是何等心态? 作者虽云“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实际上他却已巧用一精彩之至的妙喻:“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这种感觉与联想虽然模糊,但境界空灵,意蕴丰富,颇堪品味。它既启发人联想到西湖如洛神,又使人想像作者如曹植“浮长川而忘反,思绵绵而增慕”的痴情醉态。作者的感情由此进入极高的审美境界。由此可见,山水在作者心目中是具有性灵的,是极其妩媚迷人的。这样比拟就显示出山水风物的精神、情趣,亦体现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爱恋之情,与“吏情物态,日巧一日;文网机阱,日深一日”(《与何湘潭》)的官场相比,就更觉自然界的清纯可爱。作者对其初游西游之日,如同与心爱的女人第一次约会一样珍视,因此郑重其事地记下具体日期:“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而在另外十五篇西湖游记中则不再注明日期。

⑧本文在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答:西湖在作者笔下重在写意,勾勒西湖天然娟秀的风情,一种引人酣醉的整体魅力,以及作者的内心体验,而不精雕细刻其山水面目细节。这是本文最重要的特色。

(四)总结、扩展

总结:这节课我们分析了西湖美景及作者的内心感受,品味了重要词语和句子。从而提高我们鉴赏古文的能力。

扩展:据你的理解,互相交流你的欣赏点。(五)布置作业

上一篇:绿色环保教育课外活动下一篇:中国古代文化文学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