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食用菌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2024-05-17

关于食用菌产业发展调研报告(精选13篇)

关于食用菌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1

属中温带湿润温凉气候区,大陆性气候显著,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3.9℃,年平均10℃以上活动积温为2473℃,年平均降水量550毫米,年平均无霜期135 天。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气候特征非常适宜食用菌生长。

一、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

××县的食用菌产业发展已有多年的历史,1979年曾被国务院授予“木耳千担县”的称号。90年代末,根据“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政策,结合我县实际,县委做出了“建设食用菌大县、发展黑木耳产业”的决策,经过多年的努力,××县黑木耳产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生产规模迅速扩大。我县于1995年,被国家命名为“中国黑木耳之乡”;2001年我县成功的举办了“中国首届黑木耳节”,极大地推动了我县食用菌产业的发展;2005年和2008年,我县被中国食用菌协会分别评为“全国食用菌生产优秀基地县”、“小蘑菇新农村建设优秀示范县”、“全国十大食用菌主产基地县”,天桥岭镇被评为“食用菌生产优秀基地镇”。截止到2008年末,全县黑木耳栽培总量达到2亿袋,产量达8000吨,实现产值3.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5%、56%和64%,从业户数5,198户,农民人均增收1800元,占全县农民人均收入的43%,已建设规模在500万袋以上的标准化黑木耳示范园区8个,食用菌协会发展到12个,食用菌专业合作文秘杂烩网社发展到6个,经纪人150多人,黑木耳产业已真正成为带动全县农民增收致富效益最高、时速最快的支柱产业。

二、基地和龙头企业建设情况

多年的产业生产实践中,我们深深的体会到,实现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非常关键,重点是做好产品精深加工,如果基地建设跟不上,产品质量就不可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如果没有龙头企业的带动,或是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不强,必将影响产业发展。几年来,我们始终坚持 “招商引资,大力扶持,放手发展,不断提高”的原则,实施名牌战略,加强了对标准化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五年共投入上亿元,先后对延边丹华山珍食品有限公司、长白山绿野森健食品有限公司和天桥岭绿岭食品有限公司、吉林延边林业集团天桥岭林业有限公司食品加工厂,进行了技术改造,激发了企业活力,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加工能力,生产的丹华牌、山里友牌等系列产品,曾多次获得国家、省、地区名牌产品称号。其中,我县丹华公司生产的“丹华”牌食用菌系列产品远销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国内41个城市。该公司在2005年12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评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创新机构;2005年11月被全国食用菌协会评为“农业产业化优秀龙头企业”;2006年5月被吉林省绿色食品领导小组评为“全省先进绿色食品企业”;2008年1月公司管理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取得了美国fda食品认证,出口企业食品卫生登记证。2008年,我县又引进俄罗斯北龙集团和吉林省洪德堂济邦制药有限公司,分别投资2000多万,注资建厂,生产黑木耳保健食品,通过几年的努力,使我县的龙头企业已发展到六家,带户功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确保了产品畅销,全面推动了我县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完善组织机构建设

我县为了更好的发展黑木耳产业,成立了以主管县长为组长,有特产、供销、林业、金融、质量技术监督局等相关部门参加的黑木耳产业开发领导小组,成立了黑木耳产业发展办公室,各乡镇也都成立了相应的机构,配备专人管理,抓全县食用菌生产,使产业生产得到了有效的组织保障。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黑木耳产业发展

关于食用菌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2

一、食用菌产业存在的问题

1. 农户种植规模小, 生产条件差

农民

分散种植, 数量少而不成规模, 生产粗放, 生产条件脏、乱、差等现象较为严重。组织化程度低, 先进技术难到位, 栽培设施难改进, 产品质量标准难规范, 食用菌品质较差。种植户小农意识较强, 发展意识不强, 参与市场竞争机会少, 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

2. 食用菌加工企业带动能力不强

我区现有成都市润辰食品有限公司、青白江区玉虹罐头厂、成都宜家食品有限公司、成都康祖食品有限公司等食用菌龙头企业。但这些企业规模很小, 实力不足, 辐射面不强, “龙头”作用不明显, 与农民利益衔接不紧密。

3. 产品流通体系不够健全

目前的销售方式组织化程度低, 无序竞争激烈, 市场流通杂乱, 整个市场处于无序竞争中, 惯用价格战、以次充好、收购压级压价、销售抬级抬价的手法, 没有形成一个强势品牌。虽然许多乡镇都有自己的专业协会, 但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无组织的分散经营, 不可能发挥规模效应和集团优势, 难以形成较高的知名度和良好的商业信誉, 经营者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也就无法确立。

4.科技水平不高

一是加工企业技术力量薄弱, 科技人才严重缺乏, 装备水平低。专业技术水平低, 科技经费投入不足, 多数企业人员以短期盈利为目的, 不注重科技开发, 又不具备科研开发实力, 高科技产业没有形成, 很难适应目前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需求。二是农村劳动力大多文化水平较低, 对新知识、新技术接受较慢, 不能掌握现代栽培高技术和新优品种的技术要求, 生产不出附加值高的品种。

二、关于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按照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目标, 在政策、资金、技术、市场流通领域、品牌扶持等方面给予扶持, 要建立健全食用菌产业组织管理体系、科技服务体系、信息引导体系和市场流通体系, 并通过各种有效手段, 加强自身建设, 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和良好的服务。

2. 加强标准化基地建设

一是建设高标准的道路及沟渠, 进一步完善水电气等基础设施, 促进基地建设提档升级。二是尽快集中整治食用菌种植户的制袋场所、菇棚等生产环境和设施, 规范制袋、生产、菌渣处理等生产环节, 为食用菌生产创造美观、整洁的环境。三是协调好产业发展与资源保护的关系, 加大菌渣无害化处理生产企业的引进和培育力度, 培育菌渣高效利用生产体系, 切实解决由菌渣带来的面源污染问题。

3.强化竞争意识

从生产食用菌培养料开始, 到播种、发菌、出菇管理、采菇, 以及加工、包装、储运、销售的全过程, 都要严格遵循规范化、标准化种植技术规程, 树立质量至上的意识, 实现食用菌产品有机、绿色、无公害的目标。

4.强化科技支撑

一是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 通过专利购买或依托研发两种方式, 研发并筛选出适合的适销对路的名、特、优新品种, 促进我区食用菌品种改良和产品升级。二是为种植户和企业提供更全面广泛的技术支持, 通过举办菌种制作、技术规程培训等, 向从业人员传播标准化种植技术、新品种培育技术、先进经营管理经验, 并借助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现代媒介搭建学习、交流平台, 加大先进机械设备的推广力度, 变手工生产为自动化、标准化生产, 实现高产优质。

5. 壮大龙头加工企业

一是加强食用菌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研究与开发, 加大食用菌精深技术、储藏保鲜技术、系列产品研究开发与投入力度, 逐步向即时食品、休闲食品、保健食品等全方位、多元化渗透, 构建面向千家万户的“餐桌经济”, 增加产品附加值, 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是要提高食用菌生产经营水平, 优化食用菌产业结构, 拓宽消费渠道, 延伸食用菌产业链, 提高食用菌深加工产品出口份额, 增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6. 加强质量检测, 树立品牌意识

食用菌发展考察报告 篇3

关键词:食用菌 产业 考察报告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扎实有效地抓好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致富工程,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全县大力推广发展食用菌产业。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安排,由科技局领导及业务人员和职校教师一行四人组成考察学习组,对浙江龙泉市、庆元县、上海大山合集团等地的食用菌产业发展进行了全方位考察学习。考察组通过参观、座谈、交流等形式详细了解了食用菌发展的相关情况。

1、考察点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1.1 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是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浙江龙泉市、庆元县食用菌产业能够形成一个非常成熟的产业,与当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从政策、机构、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是密不可分的。两地的党委、政府始终把食用菌产业作为强县富民的特色支柱产业,纳入县域经济结构调整的总体规划,列入农副产业的首位,力度大、发展快,常抓不懈。一是组织成立了强有力的管理、科研及技术服务机构。为协调、支持与服务食用菌产业发展,设立有专门的食用菌管理局及办公室,乡镇专门设立了直属食用菌管理站,配有专职专管人员,将人员与经费挂钩,列入目标考核。二是在政策方面给予扶持。先后出台了加快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设立食用菌生产专项经费,制定一系列配套优惠政策。三是部门合力支持。

1.2 科技进步和普及是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在80年代以前,龙泉、庆元发展食用菌是高消耗、低收入,8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进步和普及,不仅解决了菇粮争地矛盾、资源消耗与环境保护的矛盾问题,而且使食用菌产量跃上一个个新台阶,实现了“千斤粮、万元钱”目标,成为龙泉、庆元数十万人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如龙泉的双益菇业有限公司、庆元的食用菌研究所和菇星机械节能有限公司就是专门从事菌种选育、栽培技术、加工机械设备发明和应用等研究。食用菌在龙泉和庆元已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科学研究、生产培育、环境卫生、病虫害防治、烘烤加工技术体系和保障措施,实现了食用菌工厂化、机械化、标准化、无木化、周年化生产。

1.3 社会化服务是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在社会化生产的条件下,食用菌生产同样需要有相配套的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龙泉、庆元两地经过长期的努力,已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食用菌生产、加工、销售等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服务体系。如龙泉建有浙闽赣食用菌交易市场、食用菌专业合作社80多家,经销企业200多家,购销队伍1500多人,这些中介组织为菇农提供功能比较齐全的商务项目,把服务渗透到从生产到流通的各个环节。

1.4建立科学的发展模式是推进食用菌更好更快发展的现实需要。龙泉、庆元都建立了“龙头+基地+农户”的模式,使企业与农民之间形成互相依存的“共同体”,既降低了农民的风险,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同时也为加工企业建立了稳定的生产基地,最终实现公司和农民的“双赢”。

1.5 实行标准化、品牌化生产是全面提高食用菌经济效益的有力举措。随着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技术和绿色壁垒越来越复杂和严格,标准化生产已成为解决食用菌产品安全和市场流通的重要环节。上海大三合集团、龙泉市、庆元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建立了生产加工和销售环节管理标准、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产品追溯制度,明确了产品责任制。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执行菌种生产标准、菌棒制作与管理标准、出菇管理标准采收与加工标准等生产环节的标准体系。政府出台了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创品牌,走出国门。如龙泉市对当年新获得的“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则一次性奖励80万元,同时还设立了跨越奖和开拓国外市场奖。

2、我县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可行性分析

第一,我县生态植被保护完好,林木结构合理,作物秸秆资源丰富。全县现有林地面积8.9681万hm2,森林覆盖率49.16%,有阔叶林2.7万hm2,其中,杨树1613.14hm2,硬阔类10387.64hm2,针阔混35.65hm2,阔叶混346.79hm2,软阔类9121.99hm2。农作物秸秆丰富。这些都是生产食用菌的主要原料。

第二,自然条件非常适合食用菌生长。印江境内最高海拔2493.8m,最低海拔377.7m,属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6.8常年降水量1103.2mm,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有丰富的野生食用菌资源。因此,地理气候条件与龙泉、庆元相似,适宜食用菌生长。

第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梵净山环线公路将于2011年7月前全面建成开通,杭瑞高速已正式动工建设,特色食品工业区就位于杭瑞高速公路匝口旁边,为发展食用菌产业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

第四,有技术基础和栽培历史。我县中等职业学校开设有《食用菌栽培》课程,为各乡镇培育了大量的食用菌栽培技术人才。长期以来,专业课教师带领学生引进新技术和新品种,进行试验和推广。在17个乡镇中,现有几十户食用菌种植户,种植的种类主要是平菇,已有少量的香菇、木耳、金针菇、竹荪、鸡腿菇、灵芝等栽培。栽培方式有室内、室外、袋栽、畦床等多种。由于规模不大,产量不高,则以鲜菇出售为主。在八十年代我县的灵芝产品“仙草牌”灵芝酒在马来西亚荣获国际金奖。

第五,市场前景看好。食用菌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无污染、集营养保健医疗为一体的纯天然食品,被誉为“健康食品”、“绿色食品”,经常食用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预防多种疾病。在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早已将“一晕一素一菌”作为最佳的膳食结构加以提倡,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用菌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食用菌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前景非常好。

第六,符合我县产业发展思路。根据我县十二五发展思路:以工业强县、农业富民为目标,办好特色工业、抓好特色产业和旅游业,实现集约发展、集聚发展和节约发展。由于食用菌产业具有周期短、投入少、见效快、市场前景广阔、集工农商为一体等特点,是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的一项“短、平、快”产业,符合我县产业发展思路。

3、我县发展食用菌的思考与建议

通过对龙泉、庆元等的考察学习,考察组一致认为龙泉、庆元等的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经验值得借鉴和学习。结合我县的实际,我县发展食用菌产业要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

3.1 解决好有人抓的问题。发展食用菌产业,必须要有专门的组织机构来抓。县委县政府提出发展食用菌产业的思路,符合印江实际,符合市场需求,为做好食用菌发展的相关工作,建议成立以县委书记任组长的下设食用菌产业办,由责任心强、工作务实的干部专抓食用菌发展。特别是在产业发展的初期,要将目标指标化,任务责任化,建立責任追究制度,做到目标明确、责任清楚。当务之急要尽快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指导食用菌产业发展。

3.2 解决好发展模式问题。为了积极稳妥推进食用菌产业发展,探索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一是出台企业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对愿意来我县发展食用菌的企业,可考虑建厂房交由企业经营,同时建立奖励机制,鼓励企业扩大生产、标准化加工和创品牌。二是以实施“千户工程”为载体,推选出1000名具有一定经济实力、有一定文化基础、创业积极性高、能吃苦赖劳的能人作为首批发展对象,从事过食用菌生产的农民优先,采用政府协调贷款贴息一年的政策予以扶持。三是强化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组建食用菌协会、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他们在生产、流通中的作用,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3.3 解决好资金和技术问题。一是要积极争取扶贫、培训及产业化项目等专项资金,加大对食用菌产业的投入,解决食用菌发展的资金问题。二是由招商局加强与上海大山合集团、龙泉、庆元等联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尽快引进三家以上的企业落户我县发展食用菌。三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即聘请专家来我县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与选送专门人员外出培训后回来指导全县食用菌发展。四是实行产、学、研相结合,将县中等职业学校作为科研和培训基地,开设食用菌栽培、食用菌病虫害防治、食用菌产品加工等课程,解决食用菌的技术创新和品种引进、试验、推广和创新问题。

台湾食用菌产业参访考察报告 篇4

2010年2月28日至3月7日,由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食用菌分会组织的大陆食用菌产业代表团赴宝岛台湾对其菇类产业进行了全面考察。大陆代表团由25位食用菌专业人士组成。代表团先后走访了桃园、台中、彰化、台南等地的多家菇类生产农场、生物技术公司及食用菌机械设备制造工厂,并参观了台湾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和台湾菇类文化馆。

近年来,随着两岸关系的不断改善,两岸各界的交流互访也日益增多。但因受一些客观条件限制,大陆食用菌产业界对台湾菇类产业的了解手段不多,认识也非常肤浅,因此,我会决定策划、组织本次赴台参访活动。虽然起初在赴台手续办理上遇到了一些波折,但最终参访活动还是取得了圆满成功。参访行程的安排得到了台湾菇类发展协会及多位台湾友人的大力协助,在此一并致谢。

现将本次赴台参访考察的几点重要心得体会小结如下:

一、台湾菇类产业整体水平先进

同大陆地区相比,台湾食用菇类产业起步相对早,发展比较快,整体水平领先。台湾菇类人工栽培可追溯到1909年,即南投县埔里地区段木香菇栽培唱功。早在上世纪60年代,台湾蘑菇罐头出口位居全球第一,为台湾赚取大量外汇,成为农业经济振兴的一大功臣。据有关资料,1978年台湾双孢蘑菇产量就达到12万吨,列当时世界第三位。2005年,台湾地区新鲜菇类年产量也达到11万顿以上,人均菇类年消费量超过3千克。台湾的菇类产地集中在中部地区,包括南投、台中、彰化、苗栗等几个县市。台湾地区菇类栽培品种和大陆大致相同,主要包括香菇、金针菇、秀珍菇、杏鲍菇和双孢蘑菇等。近十几年来,因受日、韩等国产业发展的影响,台湾地区菇类生产方式也由传统的简易菇棚栽培方式转变为设施化、工厂化栽培。

台湾菇类生产技术整体水平高。以本次参访的戴氏养菌园为例,该农场采用全套现代化瓶栽系统,日产金针菇30吨,雇佣工人60人。早在数年以前,该农场曾是亚洲最大的菇类生产农场。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该农场从瑞典引进的自动搬运系统,自动搬运系统实际上就是无人驾驶的电动小车,在电脑控制下,依靠激光定位,按既定线路行驶,将接种后的菌瓶搬运到培养室指定位置。相比日、韩等国用工人驾驶叉车搬运,自动搬运系统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污染并节省了劳动力开支。

二、台湾菇类生化产品开发很成熟

除一般性栽培外,台湾菇类产业十分注重下游开发,暨利用生化技术来研发以菇类为原料的保健产品。本次专程考察的葡萄王生物技术公司和金颖生物技术公司就是很好的典范。这两家公司都拥有多座2~50吨不同容量的发酵罐,利用发酵和萃取工艺,开发了牛樟芝、灵芝、云芝、桑黄、姬松茸、猴头菇、蛹虫草、蜜环菌等液态发酵产品,以及红曲、纳豆激酶、乳酸菌等产品。牛樟芝是台湾地区特有的珍稀药用菌,经证实具有解毒、解酒、调解血压及肝病治疗等功效。本次参访的另一家生技公司——康健生技,还成功利用太空包人工栽培出牛樟芝子实体。

和IT技术一样,菇类生物技术产业受到台湾地区政府和业界的高度重视,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生化、药理、毒理及临床方面的研究,本次参观的几家生技公司都同台湾相关大学、科研院所、医院进行了广泛合作,加速新产品开发,产品都获得了HACCP、ISO22000:2005及FDA认证,并为全球众多知名药厂提供保健原料代工业务。

三、台湾菇类休闲产业相当发达

在台湾地区,有相当一部分菇类生产农场是定位于悠闲观光产业的。本次考察过的阿亮香菇园和蕈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就是这方面的代表。菇类休闲农场可向游客提供菇类栽培教学,鲜菇采收DIY,菇类即食食品(菇类膨化脆片、菇类肉松等)、保健礼盒销售,农场还另设餐厅,供应各类菇类原料的菜肴。据了解,这些菇类休闲农场深受都市白领和中小学生的欢迎,不仅传播了菇类文化,也另辟蹊径实现了商业价值。

四、台湾菇类产销体系十分独特

台湾菇类生产体系形态多样,除个体菇农和大型农场外,还有产销班(地区性农名组成的非法人团体)、产销中心(地区性菇类集散地)和生产合作社(综合性菇类生产、加工、包装、配送团体)。就销售形态来看,合作社和农场也可分为专业生产、生产与包装、包装与营销或生产、包装与营销一体化等。与中国大陆、日本和韩国通常采用竞价拍卖制不同,台湾地区菇类价格形成一般采用长期议价方式。议价方式更有助于保护菇农的利益,特别是在市场情形不好的时候。

台湾菇类产品的各种标识也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例如,本次参观的彰化县菇类合作社包装的鲜菇产品就有CAS标识(台湾优良农产品)和TAP标识(产销履历农产品)。此外,考察团还在台北大润发超市货架上见到贴有“台湾香菇”标识的干香菇产品。各种产品标识及相应认证、登记制度的推出,促进生产者提高产品品质的同时,也提升了消费者的信心和购买意愿。

五、结语

台湾地区地狭人稠,适合发展无需占用太多土地且经济效益颇高的菇类产业。但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又抑制了菇类的生长,因此,需要运用一些现代科技手段和创新理念来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台湾菇类产业恰好做到了这一点。与日本或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台湾菇类产业在某些领域和环节上仍有一定差距。但是台湾菇类产业善于因地制宜、兼收并蓄,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特别是在菇类生化产品深加工和悠闲农业发展上,很值得大陆同行学习和借鉴。

由于台湾市场容量较小,近年来,不少台商来大陆投资菇类产业,促进了大陆食用菌生产技术的进步。这次赴台考察也是大陆食用菌产业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台湾菇类产业。由于时间有限,考察往往也只能是“走马观花”,但仍受益良多。今后,大陆和台湾菇类产业界应更多地交流,善于利用不同平台,在市场开发、技术转移和打击走私等方面加强合作,力争实现双赢。

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赴台考察团

关于食用菌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5

可行性研究报告

编制单位:金昌市农业建设指挥部办公室

编制时间:二○○六年七月

食用菌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项目概要

该项目充分利用永昌县沿祁连山贫困乡镇食用菌发展势头强劲的优势,在永昌县东部工业区,扶持金昌市春芽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新建年生产229吨的真空冷冻干食用菌生产线,在末来五年内辐射带动沿祁连山贫困乡镇发展食用菌大棚5000座,加快食用菌产业化基地建设,形成“一品一村”的规模化产业格局,带动沿祁连山贫困乡镇农民户均增收6000元以上。

二、项目背景分析及必要性

食用菌是具有高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食品及药品的产业,是21世纪解决人类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对蛋白质需求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我市永昌县沿祁连山的红山窑、新城子、焦家庄、南坝、六坝等乡镇地势以山地、平原为主,气候属典型的中温带大陆性气候,自然条件比较差,种植结构单一,至今还有2.4万农民的生活还比较贫困。为扶持这部分贫困群众摆脱贫困走上致富道路,近几年永昌县在省农科院科技人员的指导下,经过试种找到了在海拔较高、气候冷凉地区反季节种植食用菌的致富之路。目前全县已发展食用菌大棚2000座。种植食用菌也成为了投资少、周期短、产出多、销路畅、效益高的短平快项目,一户种植3000袋,投资仅为4500元左右,纯收入达到8000—12000元,可获纯利润3000—7000元。为了切实改变我市食用菌只买鲜货和产品附加值低的局面,延伸食用菌生产的产业链,实现食用菌的加工增值,提高食用菌农业产业化

水平,带动更多的贫困户种植食用菌,2006年金昌市春芽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投资新建的真空冻干食用菌生产线项目已开工建设,10月初将竣工投产,建成后可辐射带动5000—8000户农民种植食用菌。

三、项目建设条件

我市永昌县沿祁连山贫困乡镇地处祁连山北麓,气候冷凉,温差较大,干燥少雨,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4.8℃,平均降水量220毫米,无霜期134天,年平均日照2884.2小时,日照率65%,沿祁连山各乡镇平均海拔1950米,全年无霜期128天,全年中低温期长、昼夜温差大,极适应于食用菌生长,尤其是发展反季节食用菌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产出的产品不仅个大肉厚,品质上乘,而且不占耕地,我市沙滩面积大,发展沙产业前景广阔。另外我市常年农作物播种面积69万亩,仅小麦、大麦秸杆、玉米芯、作物籽壳就有40多吨,利用三分之一,就可栽培食用菌2万多亩。再次沿祁连山贫困乡镇的牲畜饲养量大,每年产生的牲畜粪便有近10万吨,也为食用菌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四、项目建设的内容和规模

1.建设真空冻干食用菌生产线一条,其中安装JDG100冻干设备2套,修建冷冻干燥车间、生产附属设施、污水处理系统、生活服务设施等。

2.辐射带动发展食用菌棚5000座。五年内食用菌生产量达到2000万袋、2万吨,总产值达到8000万元,3.技术培训。每年培训食用菌生产技术人员3000人(次)。

五、项目建设的期限和计划

1.建设期限:2006—2010年。

2.项目建设的计划。

2006年建成真空冻干食用菌生产线。辐射带动发展食用菌棚1000座,生产食用菌400万袋,年鲜品产量400万公斤,总产值达到1600万元。

2007—2008年辐射带动发展食用菌棚2000座,生产食用菌1200万袋,年鲜产量1200万公斤,总产值达到4800万元。

2009—2010年辐射带动发展食用菌棚2000座,生产食用菌2000万袋,年鲜产量2000万公斤,总产值达到8000万元。

六、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该项目总投资2600万元,其中企业自筹1780万元,银行贷款820万元。申请省上扶贫贷款贴息30万元。

1.建设真空冻干食用菌生产线一条需资金2540万元,辐射带动食用菌棚5000座。其中主设备1100万元,厂房及冷库700万元,辅助设施设备260万元,运输安装等费用200万元,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280万元。

2.食用菌栽培训技术培训费60万元,其中配备外聘技术人员工资30万元。

七、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

农户栽培1000袋投入生产成本1534元,可得纯收入2966元,投入产出比1:2.9,一个长20米、宽8米面积160平方米的温棚,立体栽培可放臵4000个菌袋,纯收入达到11864元,每平方米纯收入74.15元,每棚收入7415元。

2.社会效益

食用菌生产是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是一项投入低、见效快、产值高、风险小、易推广,家家户户都能干的项目,所有原料又都是农作物的下脚料。

在食用菌生产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大量有碍村容村貌的麦草、玉米芯、秸杆,不但改善了村容村貌,又可消除火灾隐患。食用菌生产结束后产生的菌糠,粉碎后可喂家畜、家禽,或施入耕地,又是优良的菌肥,不污染环境,提高了生物的转化利用率。因此,食用菌产业又是一项环保性产业。

食用菌基地建成后,不仅能够转移解决村富裕劳动力,而且可带动包装业、运输业、餐饮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该项目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可使沿祁连山贫困乡镇食用菌产业形成规模经营,克服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在更大范围内和更高层次上,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臵和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

3.财务评价

项目产品全部由企业实行保护价收购,按最低保护价3600元/吨计,达产后实现年销售收入7200多万元。正常年经营成本为1138万元。年利税总额为1001万元。静态投资回收期(含建设期)为

4.54年。

八、可行性研究结论

1.本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我市产业化发展方向。

2.项目建设可充分利用沿祁连山贫困乡镇的气候条件和资源优势,促进贫困乡镇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大连食用菌市场考察报告 篇6

一、为什么要考察大连市场

大连市地处中国东北辽东半岛最南端,东濒黄海,西临渤海,南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北依辽阔的东北平原。是东北、华北、华东以及世界各地的海上门户,自有得天独厚的港口优势,是辽宁省重要的港口、贸易、工业、旅游城市。同时又是辽宁省强劲的经济体,经济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经济发展的同时创造了庞大的消费市场,因此必需考察大连市场。

首先大连属东北,在饮食文化方面与东北其他地方有着相同之处,火锅的消费量很大,而食用菌是火锅原料的必备品,因此通过考察大连的食用菌市场,了解市场需求和公司研究相应的市场政策作一个充分准备。

其次大连经济发达,拥有560多万人口,蕴藏相应当大的消费群体,通过考察大大连的市场,为下半年白金针菇扩产,菇量增加做好分销准备,为以后其他菇类寻找客户。

最后通过本次考察进一步沟通客户和了解食用菌的市场信息,反馈市场的现状,了解本身的不足,知彼知已,才能百战不殆。

二、市场基本情况

市场的基本特点

1.大连双兴蔬菜批发市场

大连双兴蔬菜批发市场属大连双兴商品城地处有70多年经营历史的“大菜市”,是火车站、汽车站、快轨电车总站和出租汽车站四站合一的枢纽地段,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市场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其中菜果批发市场占地9万余平方米,并且蔬菜批发市场有铁路专用线,日交易量大,几乎占据了整个大连市场批发;以双兴商品城为中心的大菜市商圈一直是百姓重大节日批量采购的场所,但过去大菜市凌乱无序的管理,一直给人不够档次的感觉。随着双兴商品城的入主,大菜市一带面貌焕然一新,拓展成拥有写字楼,客房等全方位现代化的商品批发场所,而价格却一如既往的实惠。如果说天下武功出少林,那么大连商品就是出双兴了,它是名副其实的大连小义乌。

2.食用菌批发商少,但占据垄断位置

在双兴蔬菜批发市场,做食用菌批发生意的总共有四家,占据整个大连市场,每家都有相同的厂家提供货源,经营的品牌较多,有北京的维の鲜,山东济南益康,台企冠荣

3.菇类丰富,以金针菇为主导

在双兴蔬菜批发市场,以金针菇为主导的全国各大品牌争相而来,出现群雄逐鹿的场面,特别是金针菇进入了白热化竞争,争相采取降价不降质量的战略。其他菇类有

二、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批发商占据和垄断了整个食用菌市场

各大品牌争相加入,使批发商坐收渔翁之利,批发商成了代理商,由于正处炎热夏季,火锅消费量相继下降,使大量的上市的白针,一下子无所适从,各大品牌采起争相降价不降质量的策略,为在将来占有一席之地做充分准备。

2.各大品牌商,看好大连市场

各大品牌在大连市场采取白热化的竞争手段,必然有其目的性,经济发达,人口众多使大连拥有庞大的消费市场,3.白金针菇

以维の鲜为例,维の鲜的金针鲜长短均匀,约20㎝,鲜菇颜色成雪白透亮,四周无粘培养料,看起来整体洁净匀齐,顾客在心理上容易接受。众多品牌在包装上下狠功夫,可谓是树活一张皮,可见合理的包装能够为产品带来增值效应。

三、提出如下管理改进建议及对策

(一)严格质量,加强检测

质量是公司的生命,也是公司能保持强盛不衰的保证。因此,对公司产品的质量要高度重视。特别是要加强现在出的包装问题,对金针菇包装进行跟踪检测,以补现阶段金针菇改进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加强白金针菇在包装上的细节问题。

在具体如下:

1.剔除大于1.5公分的菇帽

2.在包装过程要注意菇长度的匀整,菇长比较接近包装成一包

3.金针菇四周所粘的培养料要清除干净

4.金针菇四周的再生黄菇要剔除

(二)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

建议生产部、技术部、销售部每周或俩周举行例会,生产部门加强在包装上的管理,销售部要及时对市场信息进行收集,并把市场信息及时反馈给其他部门,技术部在与生产部对反馈的信息加以分析后对产品的生产、包装加与改进。

(三)加强研究,改进工艺

辽宁特色食用菌产业发展思考 篇7

一、辽宁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

辽宁是我国食用菌主要生产省份之一, 特色食用菌产业被列入省政府“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纲要之中。品种结构以香菇、平菇和滑菇为主体, 占80%, 其余为双孢菇、金针菇、木耳等品种, 珍稀品种白灵菇、杏孢菇也有一定面积。除了灵芝以外, 北冬虫夏草人工栽培成为辽宁特色, 抚顺、本溪、丹东、阜新市及岫岩、庄河、东港等县 (市) 已经成为生产基地。辽宁滑菇生产占全国的80%, 形成全国滑菇优势区域。新宾县红升乡采用的半熟料地栽香菇成为新的栽培模式。

2 0 0 7年全省食用菌栽培面积11.02万亩, 总产量52.9万吨, 总产值23.77亿元, 27045万美元, 其中出口7.5万吨。从品种结构看, 香菇产量13.4万吨, 占29.4%, 平菇产量13.1万吨, 滑菇产量11.6万吨, 双孢菇1.4万吨, 占总产量3.07%, 金针菇163吨, 木耳2133吨, 其他食用菌合计5141吨。全省食用菌总产量在万吨以上的主产县有16个, 其中产值达亿元的县有3个。2007年全省食用菌产量位居全国第十三位, 产值位居全国第十四位, 出口量位居全国第七位, 创汇位居全国第一位。其中香菇总产量位居全国第八位, 平菇总产量位居全国第五位, 滑子菇总产量位居全国第一位。

食用菌市场销售形势为:平菇以内销为主, 鲜菇价格为2~3元/公斤;干香菇以外销为主, 价格为8~10厘米60元/公斤、6~8厘米80元/公斤、5~6厘米100元/公斤;鲜香菇5~6元/公斤;滑菇盐渍7800元/吨;东北黑木耳50元/公斤;金针菇常规3~5元/公斤, 反季节8~12元/公斤;双孢菇鲜品5~6元/公斤, 盐渍品6000元/吨;白灵菇常规12元/公斤, 盐渍品6000元/吨;杏鲍菇6~12元/公斤。

全省食用菌现有加工能力5.2万吨, 加工产值2.69亿元, 现有大型食用菌加工企业9个。其中加工销售企业有:大连格林食品公司、丹东市龙升食用菌有限公司、宽甸北方山奇菌业有限公司。工厂化企业有:阜新田园实业有限公司。产品有:褐蘑菇、蘑菇等出口外销品种。药用真菌企业有:本溪华夏集团、本溪华宝集团等。

目前, 辽宁食用菌产业发展有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沈阳农业大学、抚顺特产所、辽宁大学、辽宁省林业科学院、辽宁省微生物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在技术上予以保证。在品种引进、试种的同时组建了食用菌种质资源库, 开展了辽宁野生食用菌人工驯化, 近期成功驯化野生槟榔菇, 并获得专利。由以段木原料为主到代料栽培, 利用木屑、棉籽壳、秸秆等, 在栽培方法上也有所创新, 制定“块栽滑菇生产技术规程”等八项规程, 开展食用菌保鲜、药用真菌加工研究。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现有食用菌实验室有完整的工厂化生产成套设备, 为全省食用菌育种栽培提供实验基地。

二、辽宁特色食用菌产业与南方食用菌省区产业的比较优势

南菇发展迅猛, 使之遇到木材等资源匮乏的问题, 而北方气温低、温差大特点及60%阔叶树储量, 给辽宁实现“南菇北移”提供了商机, 使全省做大食用菌产业成为可能。

辽宁有丰富的阔叶树储量资源, 种植的玉米、水稻等副产物——秸秆资源丰富, 是发展食用菌良好的资源。食用菌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可吸纳大量农村劳动力和生产技能强的下岗职工参与。

辽宁属冬长寒冷, 夏短温暖气候, 降雨丰富, 境内地形复杂, 小气候类型多样化, 立体气候明显, 昼夜温差大给优质菇生产提供良好条件。

三、影响做大辽宁特色食用菌产业的瓶颈因素

1. 品种单一, 生产技术落后

辽宁省食用菌生产主要集中在平菇、香菇、滑菇、双孢菇、木耳等几个品种上, 约占总量的90%以上, 新菌种引进和开发工作进展迟缓, 很难适应市场多元化的需求。同时, 部分地区的食用菌生产规模小且分散, 生产技术较为落后, 不仅浪费了资源, 生产效益也不理想。一些不具备生产菌种条件的单位和个人盲目办厂, 造成菌种多、乱、杂, 低价销售劣质种, 造成无序竞争。食用菌是一个新兴的产业, 生产管理体系尚未完全理顺, 各地区普遍缺乏专业技术人才, 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 由于技术指导不到位或农民不按技术规程操作, 导致生产失败的问题经常发生。

2. 加工业发展慢, 自主销售企业少

全省许多地区在实际工作中单抓生产, 对产后加工、储藏等问题研究不够, 食用菌加工业发展慢, 初级产品多, 精细加工包装产品少;在加工企业中, 中小型企业多, 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大企业少;在产品销售方面, 依靠外地企业销售多, 自主建立销售企业的少, 且缺乏名牌意识, 没能在市场上更多地树立起自己的品牌。

3. 科技投入不足

食用菌科学研究工作起步较晚, 面对快速发展的食用菌产业, 科研力量投入明显不足, 科研工作对生产的针对性较差, 不能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至今尚未培育出具有本省特点的食用菌品种, 食用菌新品种引进速度慢、消化利用不够, 菌种基本为无性繁殖, 知识产权难保护, 品种主要依靠国外。在原料拓展、发酵料理论、菌下脚料综合利用和病虫害防治问题上急需改进和创新, 急需引进消化国外工厂化栽培技术。改变以盐渍为主加工形式, 发展鲜货市场、解决鲜菇的加工、储藏、运输技术, 强化罐头食品安全质量, 研究适合百姓餐桌食用菌食品, 开发保健品、药品和饮料工艺技术。

四、做大辽宁特色食用菌产业的几点思考

1. 建立领导小组, 组织协调食用菌生产资金使用, 制定规划, 集中产区, 形成区域布局

技术小组负责食用菌生产技术指导及管理等, 确保质量和产量。加强规划和布局, 做大优势产业区布局。抓住“南菇北移”的商机, 辽东山区发展木腐菌为主的食用菌 (香菇、滑子蘑、木耳) , 其他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发展草腐食用菌, 如平菇、金针菇、杏鲍菇、白灵菇、双孢菇和药用真菌灵芝、虫草。

2. 实行规模化基地与龙头企业对接产业模式

采取“依托龙头, 带动基地”形式, 连片开发建设一些高起点、高标准、上规模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在亿元产值以上县建立初级加工厂, 引进外资与外贸部门横向联合创建高档次、大规模的精加工企业。建食用菌批发和交易市场。

3. 加强科技投入

(1) 建设食用菌种子库, 选育新品种, 开展木腐菌替代料技术、发酵料工艺、立体栽培、下脚料再利用技术, 编制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 研制工厂化生产设施与智能化控制系统, 开发具有保健功能和药用功能的天然活性产品, 研制生物保鲜剂和绿色保鲜新技术。把育种、选材、栽培、采收、加工等方面的技术服务纳入农业技术推广范畴, 实行“产、学、研”结合的新的科技支撑模式。

(2) 以食用菌良种产业化开发为突破口, 形成食用菌成果转化新模式, 以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为中心, 建立省级良种繁育中心, 在重点产区开展“小蘑菇新农村行动计划”。选择有一定生产基础规模的重点村镇作为行动村, 建设多个“菌种和菌包标准化生产基地”, 形成统一菌种、统一原料、统一技术、统一服务、订单销售、统一废料利用的小蘑菇大产业的良性产业链条, 产品达到无公害产品标准、产值占当地农业产值的50%以上、纯收入在4000元以上、行动村成为区域性生产基地、贫困人口比例下降到2%、劳动力培训率达80%以上、发挥食用菌的小循环利用的独特功能美化环境。

(3) 以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为核心培训基地, 以星火示范户为 (协会) 辐射源, 建立示范户为实习基地, 成立专业协会的星火学校。建立技术市场疑难问题24小时热线。建立农户、企业、技术、市场相连的食用菌产业网络平台。

(4) 围绕中心城市成立日产3~5吨大型工厂化标准化企业, 围绕中小城市建设日产200~1000公斤小型设施化生产企业, 形成周年生产、均衡上市的格局, 开展金针菇、白灵菇、杏鲍菇、真姬菇、姬菇等品种的开发, 培育市场实行品牌带动市场消费。

(5) 积极宣传食用菌营养价值, 开展“食用菌与健康”专题报告, 通过食用菌烹饪大赛和媒体报道, 弘扬“一荤一素一菇”食用菌文化, 开拓市场、引导消费。

关于食用菌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8

摘 要: 为助力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作者以高校《食用菌栽培学》选修课为载体进行教学实践,并对该课程的定位与性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设计、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评价与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报告。

关键词: 食用菌 选修课 课程分析

我国食用菌栽培历史悠久,曾为世界人民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技术经验[1]。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我国食用菌栽培长期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建国后,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得到了迅猛发展[2]。目前,我国是世界食用菌生产大国,但还不算强国,近6—7年来,我国食用菌产业就走过了日本、韩国等20—40年的发展路程,处于一个迅猛发展的年代[3]。因发展迅速,产业基础不扎实,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也凸显出来。其中,“人才”是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因此,在有条件的高校开设《食用菌栽培学》课程显得尤为重要。除针对食用菌专业(或方向)学生开设的必修课外,为生物相关专业学生开设《食用菌栽培学》选修课,对于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及食用菌产业发展都大有裨益。现以青岛农业大学为例,对开设的《食用菌栽培学》选修课进行课程分析报告如下:

一、课程定位和性质

《食用菌栽培学》是为生物技术、生物科学、园艺、设施农业与工程、农学、植物科学等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共32学时,其中理论22学时,实验10学时。开课前要求提前学习微生物学、植物生理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等课程,这些先学课程是学好本门课程的基础。

《食用菌栽培学》是现代生物技术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在微生物学、植物生理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等相关学科基础上形成的一门新兴综合性学科,属专业拓展课程,是高等学校生物相关专业的一门实用技术课。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学生就业、考研等都拓宽了道路。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食用菌形态、育种及栽培的基础知识,明确食用菌的生长发育规律,从而更好地控制生产和改造食用菌。

能力目标:通过对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为从事食用菌菌种生产、栽培及资源开发等打下坚实基础。

素质目标:通过对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并解决食用菌生产开发中遇到的问题。

三、课程内容设计

根据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在这门课的授课过程中,应注重“授人以渔”而不仅仅是“授人以鱼”。通过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实用技术的介绍,同时密切联系生活中的案例分析,重点传授给学生遇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课堂讲授的基本理论知识相对稳定,但实用技术是在生产过程中不断更新改进的,学生应学好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然后学会将这些知识灵活地在实践中运用,才能取得我们希望达到的效果。课程共设置三个教学模块:基础模块、实用模块、实践模块。

基础模块核心知识点包括:食用菌形态结构与分类、遗传育种、生理、生态与分类等,共10个学时;

实用模块核心知识点包括:消毒灭菌、菌种生产、鉴定与保藏、3种典型食用菌的人工栽培技术、食用菌储藏加工与病虫害防治等,共12个学时;

实践模块核心知识点包括:母种的组织分离,原种的制作与接种培养,平菇生料栽培及盐渍菇的制作,共10个学时。

通过先学理论,再学技术,最后实践的模式,逐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强化其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学情分析

选修此门课的学生,大多具有一定的普通微生物学、植物学及作物栽培学基本知识。通过多年来在教学工作中的观察调研,发现选修此门课的同学大部分是因为感兴趣而选,还有一部分则是为凑学分而选。因此,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激发更多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上好这门课的一个关键;另外,学修本门课程的学生主要为大三和大四的学生。大三的学生课程学习任务较重,而大四的学生则因考研等原因,时间也比较紧张。因此,最好在有限的32学时中,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针对上述学情分析中存在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应综合采用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体验学习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以案例教学法为例,在多年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收到了良好效果。在讲授真菌菌丝体生长特性时,引入“蘑菇圈是怎么形成的?”,更加直观地解释菌落的辐射状生长;在讲授食用菌生理学时,引入近年来媒体热议的“金针菇是在逆生长吗?”话题,说明环境条件对食用菌生长的影响;在讲授杀菌消毒剂内容时,引入近年来媒体热议的“蘑菇中含甲醛吗?”话题,解释外源甲醛与内源甲醛的问题。这些都是生活中和我们密切相关的关注度比较高的一些话题,又都与我们这门课程有关,因此,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问题抛出后,先由同学们自由发言讨论,再由老师总结、更正并联系所讲授理论知识进行解释,既调动了同学们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又开阔了视野和思路,提高了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也为了在有限的学时内开阔同学们的视野,在教学中还可以灵活运用体验学习教学法[4]。根据学生人数多少和课时情况进行分组,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在每次课的课堂讲授结束后,增加学生汇报环节,允许学生围绕《食用菌栽培学》的各个方面制作PPT并汇报,并将此项成绩作为考试成绩的一部分计入总分。既调动了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又让同学们在搜集资料,制作PPT、做汇报和听汇报的过程中,锻炼能力,开阔视野,是正常课堂教学的良好补充。从同学们反映的情况看,实施效果良好。

教学手段方面,因《食用菌栽培学》中的绝大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单纯靠文字和讲授很难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为主的方式进行。通过文字、图片、视频资料等的综合运用,使所讲授知识能更好地被学生接收。但之前使用的部分视频偏老,所以对效果有一定影响,正在逐步寻找和替换成较新的视频资料,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与考核方式

教学评价采用以教评教法和以学评教法相结合的方法[5]。以教评教法主要通过学校学院及教研室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材料的监督检查实现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评价。以学评教法着重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关注状态、参与程度、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对教师教学的满意度、知识获得的满足感,等等。主要通过平时与学生的交流及课程结束时学生上交的意见建议条获得学生对教学方式、方法及效果的反馈,以便不断改进提高。

作为一门选修课,《食用菌栽培学》适宜采用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经过多年来的探索,笔者认为考勤10%,实验40%,课程成绩50%(含课上汇报20%+课程论文30%)的分值设置比较合理。

参考文献:

[1]杨新美.食用菌栽培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2]吕作舟.食用菌栽培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刘自强.关于发展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几点思考[J].食药用菌,2015,23(1):15-16.

[4]马洪艳.高等农业院校食用菌实践教学的利弊分析和建议[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8):346-347.

[5]牛贞福,国淑梅,徐金强,颜亚男,高霞.基于职业能力的《食用菌》课程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23):383-385.

食用菌产业发展工作汇报 篇9

近年来,我区紧紧围绕“一园多点”产业布局,不断建链、补链、延链、强链,打造食用菌发展“产、供、加、销”全产业链,通过以“聚合力、挖潜力、添动力、激活力”为主要内容的“四力”举措,切实走出食用菌产业发展新路子。

一是引进企业“聚合力”。

实施《食用菌产业扶持政策》等,通过“优势互补、保底销售、资金共管、风险共担”利益联结发展机制,引进贵州丰源、聚控科技、金山里等企业合作开展示范种植,通过“一园”示范引领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以“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种植大户+农户”等方式,辐射带动食用菌产业发展。2021年,食用菌产业集群建设获中央扶持资金800万元;全年兑现区级食用菌产业发展资金1020.21万元。累计完成食用菌全产业链招商引资签约项目10个,签约资金42100万元,到位资金41100万元。已建成连体大棚25栋、单体大棚30栋、双联栋大棚21栋,总占地面积100亩,总建筑面积27168平方米。

二是打造基地“添动力”。

采用“企业+村委会+农户““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发展本土大型标准化菌种生产高科技企业,配备菌种自动化生产线、万级洁净度生产车间和实验室,启动食用菌全产业链“智慧菌云”平台,利用PC管理端和移动手机端相结合方式,围绕食用菌全产业链菌种棒生产、种植、加工、供销、认证及检测6大环节,助推食用菌产业生产端实现标准化、规范化、数据可视化、闭环生产。截至目前,打造牛场布依族乡阿所村食用菌基地100余亩,建成食用菌大棚60个共计14400平方米,种植羊肚菌50万棒;通过“智慧菌云”平台建立数据采集点31个,建设智能菇房50栋,每个菇房可减少40%以上的人力成本,降低50%以上的管理成本。

三是创新工艺“挖潜力”。

按照“种植在全省、加工在**销售在全国”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食用菌初精深加工,主要涉及珍稀食用菌烘干、冻干、菌汤、菌粽;破壁灵芝孢子粉、孢子油、灵芝片加工,开发红托竹荪乳酸菌饮料等。同时,为确保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改用清洁能源锅炉灭菌,集中回收菌袋农膜,开展废弃菌棒综合循环利用及地栽培食用菌土壤无害化处理。截至目前,已建成中国一东盟青少年艺术交流活动中心、贵州菌菇博物馆、集种植加工、会议会展、科普教育、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老养生、商业服务为一体的“蘑力小镇”等。在麦架镇麦架村建成菌渣处理线1条,年产8000吨有机肥,获省农业农村厅肥料正式登记。

关于食用菌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10

2012届毕业论文中期报告

毕业论文题目:平泉县食用菌出口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研究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学生信息:

指导教师信息:

报告提交日期:2012-4-20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顺利地完成了前期工作。通过撰写前期报告,使我在理论上对平泉县食用菌产业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为了更好的完成毕业论文,我在平泉县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地调查。通过对该县食用菌种植和出口情况的深入了解,我对平泉县食用菌遭遇的绿色贸易壁垒有了更深入的把握。通过本阶段的调研工作我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并对搜集到的大量冗杂的不成系统的资料进行考证,在这过程中遇到一些自己无法克服的困难时向指导老师求助,与老师共同讨论解决办法,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论文的很好完成打下基础。对论文的思路也有了清晰的安排,论文的整体构架已经形成。到目前为止,我能按任务书规定的日程完成各个时期的工作任务,并将在规定时间内最终保质保量的完成毕业论文。

调查研究报告调查概况

1.1 调查时间

2012年2月20日—2012年4月1日

1.2 调查目的及意义

随着绿色贸易壁垒在国际贸易中的广泛运用,近年来我国食用菌出口遭受一定程度的打击,我国食用菌出口受到了明显的冲击。河北省平泉县是全国十大食用菌生产基地县之一,是北方地区最大的食用菌商品集散地,食用菌已成为平泉县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随着大环境的影响,平泉县食用菌的出口也遭遇了绿色贸易壁垒的阻碍,全县食用菌的出口也受到了影响。通过实地调查,利用各方面的资料,我对平泉县食用菌出口现状进行全面分析,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描述,以此找出平泉县食用菌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可行对策。

关于食用菌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11

关键词:洛南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7-58-02

洛南县地处秦岭东段南麓,号称“陕西东南门户”。全县辖16个镇办,243个村(居)委会,人口46.1万人,国土面积2 830km2,耕地4.51万hm2。境内气候宜人,平均海拔800~1 200m,年平均气温11.1℃,夏季平均气温21.8℃,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水质为三类水体。优越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宜于食用菌生长。目前,全县食用菌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成为农民增收的一项支柱产业。

1 洛南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

1.1 发展已初具规模 全县已形成了以高耀、石门、三要、灵口、城关、景村、古城等镇为基地,以袋料香菇、为主的发展格局。截至2014年底,从事食用菌产业有2 500户,从业人员达7 000人,发展袋料食用菌栽培1 120万袋,实现菌类总产10 053t,产值1.02亿元(其中袋料香菇980万袋,产量7 350t,加工干品1 470t,产值0.88亿元;平菇135万袋,产量2 700t,产值0.16亿元)。有较大规模菌种厂2个,年引进生产母种550支,(木耳150支、香菇400支);制做原种13 800袋(瓶),其中木耳4 500袋、香菇9 800袋;制做栽培种16.5万袋,其中木耳2万袋、香菇14.5万袋,合计24.7万kg。菌种70%主要用于本地栽培生产用种,同时30%还销往丹凤、商南等地,本县也有大量从河南西峡、卢氏县官坡镇等地购买香菇栽培种。

1.2 品种较多 主要以袋栽香菇和平菇为主,以中低温品种栽培为主,高温品种栽培较少。香菇品种以向阳2号、9608为主,平菇以黑灰265、德丰5号为主。

1.3 食用菌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较快 全县共有食用菌专业合作组织25个,有一定规模,示范带动作用发挥好的规范化食用菌专业合作社5个(洛南县七彩田园蔬菜专业合作社、洛南县高耀镇草木香食药用菌专业合作社、洛南县凤呜山食药用菌专业合作社等),发展社员500人(户),合作社规模化生产占整个食用菌生产15%。建设省级食用菌示范镇1个(高耀镇),建设市级食用菌示范园2个(石门、高耀镇)。

2 洛南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优势

2.1 环境和气候适宜 洛南县境内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1.1℃,夏季平均气温21.8℃,平均海拔800~1 200m,属暖温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日照时间1 799.7h,年平均降水量800mm,雨量充沛,产区及周边没有大型污染企业,空气新鲜,是食用菌的优质适生区。

2.2 资源丰富 县境内用于生产食用菌的树种较多,以栎类为主的林地面积较大,生产食用菌所需的树木和作物秸秆等原料十分丰富,为大规模发展食用菌产业提供了原料保障。

2.3 技术成熟 食用菌人工栽培在我县已有近30a的历史,广大菇农在生产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全面掌握了食用菌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技术。

2.4 市场需求量大 食用菌由于富含多种氨基酸和蛋白质,具有低脂肪、高维生素、低热量的特点,不仅营养丰富,食用味道鲜美,而且还有抗肿瘤、增强免疫力、调节血脂、保肝解毒及降血糖等多种保健和防治功能,因而备受人们的青睐。投入与产出大都在1∶(2.5~3)之间,并且生产周期短,因此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良好的经济效益。

3 洛南县食用菌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栽培品种单一 虽然我县食用菌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一定规模,但生产品种还仅仅限于香菇、平菇、等品种上,经济价值较高的金针菇、双孢菇、杏鲍菇、猴头菇等品种栽培较少或处于空白。同时,由于品种的单一化和生产工艺的落后导致生产原料离不开栎类树木和其他杂木,因而造成了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对立,制约了产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3.2 标准化生产水平较低 虽然食用菌生产得到一定程度发展,但是标准化、规模化发展数量还太少,主要表现为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规模小、标准低,大都为粗放经营。 (下转60页)

(上接58页)3.3 专业市场建设滞后 虽然有一部分的产品由合作社回收,统一销售,但大部分产品的出售一直靠那些小贩子上门收购,没有专业的交易市场和固定的销售渠道。

3.4 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我县食用菌技术指导机构经过几次改制,原有技术人员有的已经退休或年龄偏大,技术人才处于青黄不接状态。

3.5 资金投入少 食用菌产业政府项目少、投入少,群众自筹资金困难,生产规模难以做大做强。政府也没有明确出台相关的产业扶持政策,基本处于自由发展的无序状态。同时产业龙头缺乏,都是以原始产品直接流入市场,未进行深加工和包装,产业链条短,产品增值难。

3.6 原料来源紧张,生产成本较高 生产袋料的主要原料木榍由于林业资源限制,大量资源无法利用,一些生产大户只能从外地高价收购,造成成本增加,质量也得不到保障。散户一些利用本地资源,与林业政策对着干,时而会受到罚款等限制,人为造成成本增加。

4 加快洛南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对策

4.1 抓好基地建设,稳步扩大规模 抓好产业基地建设,在其最优适生区实行有计划的集约化、规模化栽培,避免家庭式的单打独斗和盲目扩大规模,确保食用菌生产的长期、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4.2 加大对食用菌生产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 每年定期开展食用菌生产技术人员培训,以提高种植的科技含量,增加效益。

4.3 在产业服务上下功夫 关心和支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加大对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及时解决其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一步发挥其带动示范和服务作用。依托专业合作社的产、供、销为一体的市场资源,引导更多的栽培户加入专业合作社,提高市场竟争力。进一步规范食用菌生产、销售、流通等环节的管理,确保食用菌产业的效益最大化。

4.4 多元化发展,解决品种单一的问题 加强与农科所等单位的合作,加大技术革新和新技术引进力度,在生产原料的转型上下功夫;积极探索用其它农林废料为原料替代传统的纯木屑栽培的新技术、新工艺,以解决生产原料与生态保护的矛盾;积极引进代料平菇、袋栽木耳等生产工艺和其它经济价值较高的菌类品种,多元化发展,以避免因品种单一而引起的市场风险。

4.5 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在可能的情况下,由政府投资或者采取招商的形式,兴办菌类产品深加工的龙头企业,以满足规模化生产的发展要求,拉长产业链条,通过深加工增值。

对加快内江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思考 篇12

一、发展食用菌产业的意义

食用菌集美味、营养、保健、绿色于一体。

1. 美味

绝大多数食用菌都味道鲜美。

2. 营养

食用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氨基酸, 其含量是一般蔬菜和水果的几倍到几十倍。食用菌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多种矿质元素, 被誉为21世纪的食品顶峰。

3. 保健

目前人类健康面临心脑血管疾病、癌症和衰老三大难题。而食用菌恰恰对这三方面都有益处:由于具备延缓血管硬化作用, 它能改善心血管功能;由于其含有多糖体, 它能提高免疫能力, 抵抗有害药物、有毒化学物品和放射性射线对身体的损害, 有抑制肿瘤、抗癌的作用;由于具有抗氧化作用, 而氧化是人类衰老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食用菌还有抗衰老的能力, 小孩经常食用可以增强体质。健康专家洪昭光教授认为:“食用菌的预防保健作用, 胜过半个医生”。

4. 绿色

标准化、规范化的食用菌生产过程不需要使用农药, 比一般蔬菜和粮食产品更加安全。食用菌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一荤一素一菇”的健康膳食要求。日本民众的食物结构是世界上较为合理的膳食结构, 日本人平均年龄女性86岁, 男性82岁, 是人均寿命最高的国家, 也是人均消费食用菌最多的国家, 所以, 分析家们把日本民众的健康长寿归功于多吃菌类的结果。

当今人类面临三个基本问题:食物短缺、环境污染和健康恶化。食用菌产业是大农业的“垃圾处理场”, 能有效地利用农业、林业、畜牧业的秸秆、枝屑、粪便等“垃圾”。不仅能使废料化害为利、变废为宝, 而且还能建立一个多层次的生态农业系统, 实现“点草成金、化害为利、变废为宝、无废生产”, 在农业循环经济的运行中扮演重要角色, 使农业废弃物得到“高效、优质、生态、安全”的循环利用, 从而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这种循环方式体现四方面优势:一是可大幅度提高农民的收入;二是可有效降低化肥的使用量;三是可提高有机肥质量;四是减少农村面源污染, 净化环境, 创造农村优质生态环境, 真正实现可持续的绿色的农业循环经济。这是农业生产中其他种植业做不到的, 是生态农业的典范。这使人们真正看到了解决人类面临三大困难的希望。因此发展食用菌产业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一项大事。

食用菌生产过程中需水量很少, 是典型的节水农业。由于其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技术简单、管理方便、栽培场所灵活、不与农争时、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 又是一种高效农业;我国食用菌产品在国际市场有很强的竞争力, 它又是一种创汇农业。食用菌产业可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四川省委九届六次全会的决定已把食用菌列为四川省重点发展的十大优势特色种植业之一。

二、内江发展食用菌产业的有利因素

1. 有优越的自然条件

内江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 具有气候温和、雨量丰富、无霜期长、冬无严寒等特点, 具备发展食用菌的气候条件。

2. 有突出的区位优势

内江交通区位优势突出, 是川东南乃至西南各省交通重要交汇点。境内有成渝铁路、内昆铁路、隆泸铁路以及成渝、内宜、隆纳3条高速公路, 是四川省仅次于成都的第二大交通枢纽。内江邻近成都、重庆两个特大城市, 2014年成渝城际铁路修通后, 内江距成都和重庆均半小时到达, 区位优势明显, 境内有四通八达的运输网络, 为食用菌外销创造了便捷的条件。

3. 有丰富的原料和人力资源

内江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 富余农作物秸秆多, 为发展食用菌提供了丰富优质的原辅材料。全市剩余劳动力多, 发展食用菌生产人力有保障。另外, 农民外出打工后有大量的空余房屋, 农村小学合并后闲置的校舍以及荒山荒地都可以作为发展食用菌的场所。

4. 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是有良好的经济效益。食用菌产业投资回报率高。二是市场容量大。食用菌属高蛋白低脂肪食品, 是人类新的营养源, 也是理想的保健食品, 需求量与日俱增。欧美国家甚至把人均食用菌的消费量作为衡量生活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 目前国外市场尤其是日本等国际市场缺口大;而我国人均年食用菌消费量还不到lkg, 随着人们对食用菌认知的深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量会大幅提高, 国际国内食用菌消费潜力很大, 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三、对加快内江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建议

1. 加强领导, 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

立足内江食用菌区域优势, 发挥比较优势, 积极融入成渝经济圈, 做好接轨大成渝的文章, 逐步发展成为成渝的“菌篮子”。食用菌产业是一项惠及千家万户的朝阳产业, 需要在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内江市政府要出台食用菌产业发展意见, 着眼于打造中国食用菌生产强市, 以统一思想、明确思路和重点, 制定相关的优惠扶持政策, 保障食用菌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各县区也要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制定支持食用菌发展的政策措施。

2. 加大科技支撑力度

科技进步是振兴食用菌产业的必然要求, 也是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主导因素。目前内江尚无一处集制种、生产、科研、培训为一体的示范基地, 广大菇农干无所学, 学无所依。若靠外出参观获取技术, 不仅花费大, 也往往蜻蜓点水, 取不到真经。建议内江市政府以市农科院为依托建一个综合性科普示范基地, 使之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以科技支撑产业发展, 增加对科研的投入, 重点支持新品种的引育和新技术的研究, 建立食用菌科研中心和菌种繁育中心, 为广大菇农提供正宗优质的食用菌菌种。

3. 实施龙头带动战略, 推动产业化经营

当前制约内江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瓶颈是农户分散经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明显。因此, 要把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作为推动食用菌产业发展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 大力发展食用菌加工业, 扶优扶强加工型、外向型、联基地的龙头企业。采取“市场牵龙头, 龙头带基地, 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方式, 走“公司+农户”的发展道路, 积极推进规模经营。

4. 推进标准化生产, 提高产品竞争力

建议尽快制定《内江市食用菌生产技术规程》, 推进标准化生产, 使食用菌生产、加工、流通的各环节都有统一标准和技术规范, 实行无公害生产, 进行全程质量控制。加大检验检测力度, 做到以标准为基础, 以生产过程为主体, 以投入品合理使用为关键, 以质量检测为手段, 确保食用菌“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安全, 提高产品竞争力。

5. 全力打造内江食用菌品牌

关于食用菌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13

利用棉柴秸秆栽培食用菌可行性研究报告

2010年3月18日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字号[ 大 中 小 ]

利用棉柴秸秆栽培食用菌的可行性

棉柴秸秆含有丰富的纤维素和木质素等有机物,是栽培食用菌的好材料。山东省传统的食用菌栽培多用木屑与棉籽皮,但是木材的过度砍伐,造成林木资源匮乏,而棉籽壳又因其用途广泛、用量大,造成木屑奇缺、棉籽皮价格呈上涨之势,这严重的制约着食用菌生产。利用棉柴秸秆作为基料栽培食用菌,较好地解决了这类培养基材料影响食用菌生产的问题,大大增加了食用菌生产原料的来源。同时,生产鲜菇后剩余的蘑菇糠是一种带菇香味的富含营养的菌体蛋白饲料,也可作为优质有机肥还田。这项技术的应用推广,使农业资源多级增值,既可大量利用作物秸秆,减少环境污染,又可增加农民收益。

首先,棉柴秸杆与木屑、棉籽皮的化学组成基本相似,只是含量与物理性状不一,不影响蘑菇栽培;二是实践证明可行。如双孢菇和草菇等,就是以麦秸为主。通过大量研究和各地的栽培试验,用棉柴秸杆与用棉籽皮的产菇量基本相同,以栽培金针菇为例,用棉籽皮栽培与用玉米秸、麦秸、稻草、玉米芯等栽培,其生成率都能达到80%~100%。进行商业栽培的食用菌大约有20多种,所有用木屑和棉籽皮栽培的,都可用棉柴秸杆替代。三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大方向。用棉柴秸秆栽培食用菌不仅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熟料的下脚料又可返田肥地,还是营养丰富的牲畜饲料,促进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利用棉柴秸秆发展食用菌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实践证明,利用稻草、麦秆、玉米秆、油菜秆、棉柴秸杆等作主料,可大量生产多种食用菌,此技术已具有成熟的配方和管理工艺,使出菇率达到甚至超过单纯用棉籽壳的标准。棉柴秸秆作为食用菌栽培的基础材料,5~8亩田的秸秆,经腐熟后可栽培l亩露地蘑菇,生产蘑菇2000~3000公斤,收入5000~6000元,是一项投资小,见效快,技术要求不高,倍受农民欢迎的致富项目,并可有效地减轻焚烧秸秆对环境的污染。特别是黄河三角洲地区有大量的剩余棉柴秸秆。

利用棉柴秸秆种植食用菌的工艺流程:

(1)原料准备:培养料可选用多种农作物秸秆(如棉柴秸秆、大豆秸秆、玉米秸秆等),应新鲜无霉变,并在阳光下充分晒干,并粉碎。应用不添加辅料的栽培方法时,用于种菇的新鲜秸秆细胞还有生命力,菌丝很难分解其纤维素和木质素,秸秆要进行浸泡发酵处理,一般发酵5~7天,发现秸秆长满雪花状物质时即可利用栽培。

(2)辅料:在培养料中所占比例较小,但对整个培养料的营养起着重要调节与平衡作用的原料我们称之为辅料。常用的辅料有麦麸(麸皮)、玉米粉、豆饼等。麸皮的添加量一般为5%~15%且越新鲜越好。作为辅料玉米粉添加量应为2%~5%,也是越新鲜越好。高温季节可少加些,低温季节可多加些。石灰主要作用是调节酸碱度,添加量为1%~3%。石膏,添加量为1%~3%。无机微量元素根据碳氮比适量添加。

(3)场地:栽培食用菌场地包括:原料储备场地、拌料与装袋场地、灭菌场地、接种场地、发菌场地。对场地的要求是,地势较高,便于排水和通风;四周环境清洁,远离垃圾场或污染较重企业。对于一个规模化食用菌场,这些场地的安排布局要合理,操作方便,减少搬运装卸和菌袋破损,提高工作效率和菌棒的成品率。

(4)拌料:配方。一般认为,不同的原料栽培食用菌由于自身营养物质含量的差别其产量有所不同。食用菌栽培实践证明,某种栽培食用菌的主料固然对产量有一定影响,但是对于许多原料而言,只要添加适量的辅料,做到营养均衡,配方合理,仍会得到很理想的产量。在制定一个培养料配方时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是针对每种菇对营养的需求特点,合理搭配碳素营养和氮素营养,做到碳素和氮素营养平衡。二是对于通气性较差的原料,可适当添加透气性较好的原料。料水比例。拌料时料水比一定要合理,含水量一般在65%左右,即用手捏料有水滴渗出,但不形成水流即可。拌料。拌料前先将拌料场地打扫干净。拌料时按配方比例,先将主料滩铺在场地上,而后将辅料先按配方比例混合均匀,再将混匀后的辅料撒入主料上,并用木锹混合均匀。最后按料水比加水。加水后再用铁锹上下翻匀,然后用拌料机将料搅拌两次即可。拌好的料水分大小是否合适,可用手抓一把料用大力攥,发现手指间有溢水出现,其料水比属正常范围。

(5)装袋装袋时间。料拌匀后可马上装袋。特别是夏季高温季节,培养料很容易酸败,使PH值下降到6.5以下。塑料袋的选择。熟料栽培食用菌最常用的塑料袋为17厘米×35厘米×0.04厘米的低压高密度聚乙烯,这种塑料袋韧性较好,袋子不易破损,污染率低。如果是机器装袋其规格应为17厘米×33厘米×0.04厘米的一端已封口塑料袋。也可用先扎口一端的筒袋。装袋。装袋时一定注意袋内料的松紧度要适中,装得太紧影响透气性发菌慢,装得太松易污染杂菌。

(6)灭菌是将料袋内的一切生物利用热能杀灭的一个过程。目前我国最普遍采用的方法是常压灭菌,而高压灭菌应用较少。常压灭菌过去是采用土蒸锅,用土蒸锅灭菌其缺点是装料少,装锅出锅操作不便,料冷却较慢。取而代之的是利用小锅炉(蒸气发生器)进行菌棒的常压灭菌,这种灭菌方法,操作方便,冷却也快。现在采用高压灭菌更能节省燃料,缩短灭菌时间。

(7)接种:菌种应选高产、抗逆、广温型菌种。接种就是将固体菌种或液体菌种接入菌棒的过程或方法。接种的整个过程都应按无菌操作要求进行。能否做到无菌操作是接种成败的关键,也是菌棒能否感染菌的关键。接种方法可分为接种室、接种箱和接种帐接种。

(8)发菌是指菌棒接种后菌丝长满整个过程。发菌不管是在室内还是塑料大棚,最重要的是:干净、干燥、通风、适温。发菌场所。在室内发菌,可先将室内打扫干净,如是水泥地面最好用水冲洗一次。冲洗后要通风晒干。塑料大棚作为发菌场所,关键是要通风干燥。搬运。接种完毕后,将接好种的菌棒及时运到发菌室或发菌大棚。菌棒的摆放。在夏季高温季节发菌,菌棒要单排摆放,每排可放3~5层。如场地允许可井字摆放。这种摆放有利菌棒散热及避免烧菌。在冬季生产菌棒时,菌棒发菌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发好的菌棒就地直接出菇,这种情况可将菌棒按一定行距摆放(每排之间的距离为70~80厘米),每排可摆放菌棒5~8层。还有一种情况是发好的菌棒发满后,再将菌棒移至出菇场所出菇,每排可摆放5~6层。菌棒的发菌管理。发菌温度要控制在20℃~25℃,冬季可采取土暖气或阳光增温,夏季主要管理措施是降温,降温的方法是在早晨和晚上进行通风。整个发菌过程决不

能喷水,湿度越低越好。发菌过程不需要光线特别是不能有直射阳光,在发菌过程中还要控制菌棒感染杂菌,菌棒发菌需要新鲜空气,发菌场所要结合温度情况进行通风换气。

(9)出菇管理

当菌丝吃透料层,秸秆由黄色变为黄白色或白色时,就快出菇了。这时要根据湿度、温度、食用菌长势和质量要求等因素采取喷水、通风、覆土等管理措施。头潮菇采收后,消除表面的杂物和死菇,用湿润新土将采后留下的空穴补平,并适当补充养分。

利用棉柴秸秆栽培食用菌,又因食用菌品种、原料、栽培设施、地理气候条件等因素不同,使其栽培方法各不相同,再加上原料组合不一,产品价格不一,在实际生产中,基于以上的基本流程,各地因地制宜出现了多种多样的食用菌栽培模式。

利用棉柴秸秆种植双孢菇:又名白蘑菇,其肉质鲜嫩,味道鲜美,富含蛋白质、多种氨基酸等,因此享有“植物肉‘的美称。栽培主料是棉柴秸秆和畜禽粪,很适宜农户生产。

(1)选择适宜的种植时间:双孢菇菌丝在8℃~27℃均可生长,最适生长温度20℃~22℃;子实体在8℃~18℃均可生长,最适温度10℃~15℃。据此,我国北方地区。双孢菇一般在8月上中旬沤制原料,8月下旬到9月上旬播种,中下旬覆土,10~12月采收,第二年还可收一季春菇。

(2)栽培场所:利用日光温室或大棚(东西走向,坐北朝南),棚上盖草帘,温度低时可卷起草帘利用日光增温。在棚内建南北走向菌床,菌床可搭架成2层或3层,每层间距50厘米。菌床宽120厘米,床间留60厘米的作业道。

(3)培养料的配制和发酵方法:①培养料的配制方法。一种是禽畜粪(干重)57%,麦秸40%,石膏粉、石灰、过磷酸钙各1%。另一种是棉柴秸秆或玉米秸秆89%,石灰、复合肥各2%,石膏、尿素各1%,豆饼5%,外加250~500公斤人粪尿。玉米秸秆在发酵前用铡草机切成3~5厘米左右,禽畜粪要晒干,同时防止被雨水冲洗。②培养料的堆制与翻堆。将干粪过筛,把棉柴秸秆粉碎。玉米可在建堆前3~4天,用2%的石灰水浸泡24小时,控制含水率65%~70%左右,另外,提前2~3天把粪肥加水拌湿。建堆时先把秸秆铺30厘米厚,宽2米,长度不限,再在上面撒一层调湿的畜禽粪,厚约5厘米,这样循序一层层堆起来,最上层用粪盖顶,堆高1.5米左右。堆好后,上面放些凉席、草帘之类,预防日晒雨淋,堆向南北为好。堆积发酵需要25天,其间翻堆4~5次,并不断加入矿物质。第一次翻堆为7天,将石灰、石膏粉、豆饼加入里面,人粪尿按比例加入一半;第二次为6天,将另一半人粪尿加入。同时加入尿素、复合肥、过磷酸钙;第三次是5天,第四次是4天,应把握水份,用手拧秸秆滴出两、三滴水为准。第五次是3天,不加水。当棉柴秸秆由白色或浅黄色变成咖啡色,料松有弹性,并伴有香味时说明已经发酵好。③培养料的后发酵。将前期发酵料趁热拆堆移入菇房,进行短时间的高温发酵,目的是改变培养料理化性质,增加其养分,彻底杀虫灭菌。方法是:将料堆在床架上层,关闭门窗和通风口,通过蒸气和炉火使温度升高到60℃以上保持5~6小时,温度降到25℃左右时,维持4天后,即可播种。当料温降至常温后,将料摊开,厚度20~25厘米左右。

(4)栽培与管理:①菇房消毒。播种前把菇房打扫干净,每立方米用甲醛10毫升、高

锰酸钾8克,熏蒸24小时,然后开窗通气,把培养料移入菇房。②播种。培养料发酵后,降温至25℃时开始播种。先将培养料平摊在床架上,厚10~15厘米。播种前要检查一下,菌丝浓白粗壮的为优质菌种。条播:把培养料每隔8~10厘米挖深3厘米的小沟,将菌种撒入小沟后合拢,部分菌种露在料外。也可散播:把菌种撒到培养料上,用手抓松,再用木板拍平。播种后关闭门窗和通风口,可在料面盖上塑料布,3天后菌丝萌发,逐渐打开门窗和塑料布,根据吃料情况,加大供氧量,若料面偏干,可盖纸喷水保湿。③覆土。覆盖的土质,应是团粒结构好,有肥力,如凉干的塘泥、菜园的二层土等,一般取10厘米以下的田园土,在日光下暴晒3天后,过筛分成土粒直径为1.5~2厘米的粗土和直径为0.5~1厘米的细土。然后堆放,用400倍的甲醛喷洒并覆膜24小时灭菌。覆土时间:播后15~20天,菌丝长至料厚2/3为宜。覆土分两次,先覆粗土粒,不重叠不漏料,用木板拍平适当喷水,不要渗漏到料中,隔5~7天再覆细土,补匀、喷水,总厚度3~4厘米左右。④出菇管理。首先是温度。从覆土至出菇约20天左右,最适宜温度22℃~26℃,其次是湿度。在出菇阶段,须采取人工喷水增湿,使空气湿度稳定在65%左右,子实体生长阶段应提高到90%~95%。喷水要做到细、勤、轻。然后是空气。早秋和夏季气温高,应在夜间和早晨通风,气温低时,在中午通风。⑤采收及收后管理。蘑菇应适时采收。当菌盖充分长大而未开伞前为采收适宜时期。采收时不要带出菌丝。收完一茬后,要清除料面上的死菇及残留物,并把采菇留下的孔洞用粗细土补平,重喷一次水,每收一茬菇后,应喷施1%葡萄糖、0.5%尿素、0.1过磷酸钙,以补充营养。棉柴秸秆栽培食用菌技术还有很多,如利用棉柴秸秆栽培平菇技术、棉柴粉碎栽培金针菇技术、棉柴秸杆种草菇、棉柴秸杆粉碎开放式畦栽平菇、棉柴秸粉加麦草粉袋栽鸡腿蘑、总之,棉柴秸秆粉碎后适宜多种食用菌的种植。

棉柴秸秆栽培食用菌技术应用。在上一世纪,由于人工培养纯菌丝的兴起,并开始采用木屑、棉籽壳等农副产品下脚料栽培食用菌。袋料栽培的探索,开辟了利用其他农副产品及工业生产的下脚料如啤酒精、甜菜渣、中药渣、废棉等配料栽培食用菌的途径,这些方法就地取材,使食用菌生产走出山区,向广大农村和城市郊区发展。栽培食用菌的培养料改进,推动了食用菌栽培技术的普及,促进了食用菌消费,带动食用菌产业化生产、加工、销售业的发展。近几年,我国的食用菌事业正以空前的规模向前发展,生产技艺也有很大提高,特别是越来越多的科研单位,在食用菌资源调查、野生品种驯化、栽培技术、产品加工和综合利用方面都取得了可喜成绩。对食用菌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遗传机制、营养生理、生殖生理及酶的功能的研究都有了进展。

食用菌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接受,食用菌生产在大农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大规模地利用各种廉价的秸秆基质和废物来生产食用菌,通过生物的作用,将粗纤维转化为人类可以食用的优质蛋白。菇类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比谷物更加全面,赖氨酸含量更高。食用菌即将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主要食源。目前世界上主要的食用菌进口国(地区)为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及香港。香港香菇消费量为世界第一,年消费量在2000~2500吨左右。食用菌的国内市场也在逐年扩大。中国人口众多,蘑菇食用文化传播之广、影响之深都是世界罕见的,只是由于宣传不够和消费水平较低,其人均消费量仅是国外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求新、求异、注重保健的观念,将主导人们对食用菌的选择,市场需求会越来越大。

与食用菌生产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的是,一方面,农作物秸秆生产数量随着农产品单产的提高而显著增加,由于秸秆的直接燃料价值的退化、建筑材料的用途减少、传统秸秆积肥数量的大幅度降低等因素,造成农作物秸秆恣意废弃浪费或焚烧,另一方面,食用菌栽培技

术的发展为棉柴秸秆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利用途径,棉柴秸秆成为食用菌的原料来源,由秸秆变成的菌糠,还可以再利用,菌糠中含有大量的氮磷钾等元素,是上好的有机肥,经测算,一吨菌糠,相当于200公斤复合肥的肥效,用来还田,肥效明显好于普通的农家肥。棉柴秸秆种菇既可以丰富城市居民的菜篮子,又可引导农民,农闲变农忙,增加农民收入,还可以为国家出口创汇,促进生态农业、高效农业和创汇农业的发展。

近几年食用菌产业发展十分迅猛,全省食用菌总产量达100多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6,其中平菇占总产量的53%,双抱菇占34%,总产值近20亿元,食用菌产业已成为全省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并成为一些地方的支柱产业。食用菌生产呈现品种结构优化,注重规模效益,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等特点。采取”龙头企业+农户“的运作模式,形成利益共同体。政府优化外部环境,龙头企业组织市场运作,向农户提供菌种和技术,与农户签订保价回收合同,将农户带入市场,农户只负责生产栽培。省科委组织实施了”秸秆种菇千村万棚亿元开发工程“,实行技术培训、原材料供应、销售服务一条龙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果。目前,全省食用菌生产形成产前、产中、产后相互衔接的良性循环,保证了食用菌产业的健康、稳步发展。近几年各地还引进一些珍稀品种,并进行品种筛选驯化、出菇试验、栽培技术的研究,有的品种已有了一定规模的推广。

上一篇:一生要看的五十部电影下一篇:兰台中学关于开展“戏剧曲艺进校园”活动的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