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管理标准

2024-05-14

医院感染管理标准(共9篇)

医院感染管理标准 篇1

科室

时间

总分

质量标准

分值

扣分原因

得分

无菌

物品

无菌

溶液

无菌

技术

20分

无菌包归类,按灭菌日期依次排列,关闭严密

外包装完整、清洁,无破损、日期标注清晰,在有效期内

镊子筒启用后注明日期、时间、签名,在有效期内

无菌包开启后注明日期、时间、签名,在有效期内

无菌物品规范放置,标记明显,专柜保存,柜内清洁

无菌液开启后应注明日期、时间、签名

启封抽吸的溶媒液有效期在24小时内

浸泡容器清洁、加盖,标识清晰

物品浸泡时间、浓度、方法正确,2

止血带一人一根,消毒方法正确,干燥保存

84每日监测,戊二醛一周监测一次,有记录

10分

一次性物品使用后及时毁型

医疗废物分类放置,有标识,不与生活垃圾混放

使用后锐器物必须置放于专用利器盒中(针尖、刀片等)

包装、封口、标识贴、交接、存放等环节规范

组织

制度

建设

5分

科室建立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及职责

有完善的医院感染管理及消毒隔离制度

本科室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每季度一次,有记录

年参加院感知识培训人数>全科总人数的2/3

定期进行院感管理质量分析,有持续质量改进措施,有记录

10分

散发医院感染病例填卡24小时内报院感科,暴发病例及时报告

查看病例、记录,一项不合要求扣1分;感染率每超1%扣0.5分,漏报率>5%每漏报1例扣0.5分,病原学监测送检率<80%每低1%扣0.5分

医院感染发病率≤7%(依专业特点而定)

医院感染漏报率≤5%

医院感染病原学检测送检率>80%

20分

一床一巾湿性扫床

污被、污物入袋放置、不落地

出院病人床单终末处理符合要求

床边隔离有标记,用过的器械、物品进行特殊消毒处理

15分

无菌物和非无菌物分别放置,符合要求

治疗室整洁、区域符合规范、物品定点定位

治疗车清洁、规范

治疗室拖把专用,有标识

考核者:

门诊消毒隔离质量考核标准

科室

时间

总分

质量标准

分值

扣分原因

无菌

物品

溶液

技术

20分

无菌包归类,按灭菌日期依次排列,关闭严密

外包装完整、清洁,无破损、日期标注清晰,在有效期内

镊子筒启用后注明日期、时间、签名,在有效期内

无菌包开启后注明日期、时间、签名,在有效期内

无菌物品规范放置,标记明显,专柜保存,柜内清洁

无菌液开启后应注明日期、时间、签名

启封抽吸的溶媒液、青霉素皮试液有效期在24小时内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无违规

物品

消毒

灭菌

10分

有消毒工作制度及卫生工作制度并掌握相关内容

浸泡容器清洁、加盖,标识清晰

物品浸泡时间、浓度、方法正确

需达到消毒的物品,一用一消毒;需达到灭菌的物品,一用一灭菌;消毒、灭菌方法正确

熟悉各类物品的消毒方法(消毒液名称、浓度、配置)

传染病人用过的器械物品按规定消毒处理

10分

工作人员了解标准防护的主要内容

工作人员掌握隔离技术,合理使用各类防护用品

工作人员掌握洗手指征,执行手卫生

工作人员掌握预防利器伤的方法及利器伤的应急处理

10分

一次性物品处理符合要求

医疗废物分类放置,有标识

医用废弃物不与生活垃圾混放

使用后锐器物必须置放于专用利器盒中(针尖、刀片等)

传染性废物双层垃圾袋,并注明“传染性”字样

考核者:

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考核标准

科室

得分:

分值

扣分原因

40分

器械包重量≤7KG,敷料包重量≤5KG6分

2分

器械包大小:预真空≤30cm*30cm*50cm,下排气≤30cm*30cm*25cm

2分

手术包包布一用一洗,外观清洁,无血迹,无破损

1分

手术器械采用闭合式包装方法,双层包装并使用专用胶带

2分

无菌包外面有化学指示带,包内有灭菌指示卡,标识注明物品名称等,并具有追溯性

2分

手术包内物品齐全,器械性能良好,排列有序,无血迹、锈斑

2分

手术包按灭菌有效期排列,无过期包

2分

快速压力蒸汽灭菌不可作为常规手术器械的灭菌方法

2分

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分开放置。无菌包内器械无锈、包布清洁。

2分

外来器械清洗消毒灭菌处理符合要求

3分

55分

手术安排合理,先无菌手术,后污染手术

5分

特殊感染手术安排在固定的手术间进行,终末处理正确

10分

定期对手术间空气、物表、医务人员手、无菌物品、腔镜器械进行细菌培养并记录

2分

需达到消毒的物品,一用一消毒;需达到灭菌的物品,一用一灭菌;消毒、灭菌方法正确

5分

一次性灭菌物品存放在清洁干燥的区域,已去除外包装的灭菌物品需入手术室柜内或带盖的容器中。

3分

医疗垃圾与生活垃圾不混放、使用后锐器物必须置放于专用利器盒中(针尖、刀片等)

3分

内植物管理符合要求

6分

消毒灭菌包达到灭菌效果,有质量追溯标记

5分

组织

制度

建设

5分

科室建立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及职责

1分

有完善的医院感染管理及消毒隔离制度

1分

本科室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每季度一次,有记录

年参加院感知识培训人数>全科总人数的2/3

2分

定期进行院感管理质量分析,有持续质量改进措施,有记录

1分

被考核者:

考核者:

消毒供应中心(室)医院感染管理考核标准

科室

得分:

分值

扣分原因

得分

50分

器械、器具和物品清洗质量监测,目测或带电源放大镜检查

清洗消毒剂及其质量,每批次物理参数及运转情况,并有记录

定期监测消毒剂浓度并有记录

灭菌质量监测:每锅次需进行工艺监测、化学监测,并有记录

压力蒸汽灭菌器每锅有记录

生物监测(高压灭菌)应每月监测一次,并有记录

压力蒸汽灭菌的物品包布或容器上必须有化学指示胶带、胶带上有灭菌日期、失效期和操作人

植入物每批次必须进行生物监测,合格后放行

新锅安装、移位和大修后生物监测连续3次,合格后方可使用

物品灭菌不合格要有招回制度并记录

高、低温消毒锅定期进行安全、保养维护,并有记录

45分

每日进行紫外线消毒,并有记录;定期进行空气培养

定期进行工作人员手培养蒸汽

定期进行物体表面培养

定期进行无菌物品细菌监测

定期进行化学灭菌剂生物监测

医疗废物每日清理,保存好交接单

组织

制度

建设

5分

科室建立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及职责

有完善的医院感染管理及消毒隔离制度

本科室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每季度一次,有记录

年参加院感知识培训人数>全科总人数的2/3

定期进行院感管理质量分析,有持续质量改进措施,有记录

被考核者:

考核者:

医院感染管理标准 篇2

感染性疾病科是发热门诊、肠道门诊、呼吸道门诊和传染病科的整合。2011年, 笔者在对全省二级以上综合医院的检查中发现, 感染性疾病科的建设较前已有较大的改观, 但并不完善,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感染性疾病科功能设置中的选址和平面布局: (1) 选址:60家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中, 感染性疾病科与其他建筑物的设置距离<30m的达32%; (2) 平面设置:单片、单区存在的呼吸道门诊或肠道门诊 (冬春、夏秋交替使用) 作为感染性疾病科的70%, (急诊室、放射科) 呼吸道门诊和传染科门诊两独立片、两区整合感染性疾病科的10%;多病区、多门诊 (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肝病、发热、肠道门诊) 多独立片并存整合的5%。

就选址而言, 卫生部要求, 感染性疾病科应与其他建筑物之间保持必要的间距。三级综合医院由于地理位置的优越和面积的相对狭小, 平面空间无法拓展, 这个距离很难达到这个规定。蔡霞芳等[1]曾强调指出:“感染性疾病科门诊须与其他门诊分开”。而平面布局的多块、分散办公管理, 不仅增加了感染性疾病科总面积、总投入, 也无形给医院增加了巨大浪费, 更重要的是会给传染病的管理和控制带来更大的困难。

而在2005年, 广西省率先制定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工作规范》, 对感染性疾病科设置和要求进行了统一。2009年, 山西省出台了《山西省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设置基本标准》。

广西、山西的工作走在了我省的前面。鉴此, 笔者正好应借此为契机, 借鉴先进经验, 并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卫生部关于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的通知》、《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工作制度和工作人员职责》、《感染性疾病病人就诊流程》和《感染管理办法》等, 探讨出一个适合我省二级以上综合医院特点的感染性疾病科标准。

笔者探讨的感染性疾病科设置标准, 适合于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的新建、扩建医院。除外选址和平面示意参考图2个方面自行规定外, 在设置原则及基本要求、工作制度、工作人员职责、医院感染管理、疫情管理、监督管理和感染性疾患者就诊流程方面, 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工作规范 (三级综合医院) 》一致。

1选址

为控制交叉感染, 感染性疾病科各诊室与办公区、生活区、病区的建筑物之间直线距离必须>30m[2]。

2平面示意参考图

针对感染性疾病科的设置要求, 既要相对独立, 又要布局合理, 分区清楚, 人流、物流合理。

笔者统一设置标准, 从布局上将2个相对独立的呼吸道门诊 (非典型肺炎门诊、禽流感门诊、甲型H1N1流感等, 可随时增减) 与肠道门诊 (肝炎、手足口病, 也可随时增减) 一分为二;候诊区、诊室、治疗室、隔离观察室, 检验、放射检查、专用卫生间等彻底分开;收费、药房分窗共用。

这样, 污染区、潜在污染区、洁净区自然分开, 患者、医护人员实现双通道, 提供合理的就诊环境, 有效地预防感染和交叉感染。不仅减少了感染性疾病科总面积, 也减半了收费取药窗口, 既有利于总体管理, 又减少了人、财物的浪费。详细平面设置参见图1。

参考文献

[1]蔡霞芳, 赵淑玲.感染性疾病科规范化建设初探[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09, 25 (1) :68-70.

医院感染管理标准 篇3

【关键词】医院感染;质量标准;感染控制

近年来,由于我院外科住院大楼的启用以及管理上的加强,我院手术室在医院感染管理控制工作中收到较好的效果,但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考核在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针对问题,现将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考核量表在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报道如下:

1 考核方法

1.1 健全手術室感染管理组织

手术室成立科室感染小组,负责手术室的微生物检测,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及平时手术室感染工作督促,定期检查考核,并就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措施。

1.2 加强感染管理培训

手术室工作人员通过培训,掌握手术室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及感染控制重点环节,并按照质量控制标准加以防范,提高医院感染知识水平。

2 考核内容

根据手术室医院感染控制的重点环节,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核:环境、人员、物品、操作技术、感染手术管理、洁净手术室的管理。

3 完善手术室感染管理质量控制标准

3.1 完善手术室环境的卫生学管理质量控制标准

每日开始手术前和手术后对手术室物体表面进行湿式擦拭方法的清洁、消毒,不同区域及不同手术用间的清洁用品、消毒物品应当分开使用;手术室应当选用环保型,中、高效化学消毒剂。

3.2 医务人员在手术操作过程中质量控制标准

手术室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手术室的门在术中应当关闭,减少人员的出入;患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者其他传染病的人员应当限制进入手术室;手术结束后脱下的手术衣、手套、口罩等物品放入指定的位置。

3.3 操作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用具必须达到灭菌要求

一次性医疗设备、器械不得重复使用;接触病人的麻醉物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使用无菌物品或设备时,应检查包装的完整性和灭菌有效期,物品放入手术室洁净区域,药物应该去除其他外包装存放于无菌物品区域内[1]。

3.4 洁净手术室的管理质量控制标准

进入洁净手术室清洁区、无菌区人员应当更换手术室专用工作服;每个区域的缓冲区应设置显著标识,各区域的门应保持关闭,不要同时打开,温度应在20℃~25℃,相对湿度为40%~60%;净化系统应当在手术前30分钟开启,手术结束后30分钟关闭,每周定期对设备层的新风机组设备进行彻底清洁,并进行记录;消毒气体、麻醉废弃的控制排放,应当利用单独系统或送风系统连锁的装置[2]。

3.5 洁净手术室的质量评价及监测要求

投入运行前,应当经有资质的质检部门进行综合性能全面评定;日常实行动态监测,必测项目为细菌浓度和空气的气压差;每月对非洁净区域局部净化送回风口设备进行清洁状态的检查;每半年对洁净手术室的正负压力进行监测。

4 按照质量考核标准加强日常督导检查

通过日常督导检查,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违规行为,并进行质量的持续改进,防止手术室医院感染的发生,督导考核检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4.1 手术室环境质量考核评价

物体表面应定时做湿式清洁(擦拭),湿式清扫。遇有血液、体液的污染时,先用消毒溶液擦拭,后用清水擦拭,每周做终末消毒(包括无影灯、手术床),清洁用具应有不同使用区域的标志,使用后洗净、消毒、晾干。

4.2 手术室物品质量考核评价

所有手术室内的物品必须保持清洁;外来物品必须除去外包装,擦拭干净后方可进入手术室;器械、敷料、内镜等物品选择合适的清洗消毒灭菌方法,合格后方可使用,使用前必须再次确认其有效,启用后的无菌盒24小时内有效,无菌持物钳干燥保存,开启后4小时内有效。外用冲洗溶液现开现用,未用完者,于手术结束后弃去;无菌物品应存放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物架上,一次性物品与布类物品分别存放;软质内镜应垂直挂在清净、干燥、通风、温度适宜的房间橱柜内[3]。

4.3 手术室操作技术质量考核评价

无菌技术操作提倡全过程无菌;规范无菌技术操作以减少或防止癌细胞的医源性播散。

4.4 麻醉操作技术质量考核评价

保障病人麻醉过程安全,保持麻醉区域的整洁,严格实施无菌操作。

4.5 感染性手术质量考核评价

术前访视,充分准备,术中规范操作,加强防范;术毕将所有物品在手术间内进行分类后方可出手术室,并根据不同的感染性质,相应做好术后的消毒处理,包括室内空气[4]。

4.6 洁净手术室管理质量考核评价

手术室间内尽量减少人员走动,限制参观人员数量;进入手术室的工作人员须按规定更换专用工作服,由交换车接送,戴隔离帽,步行者换鞋;病人上手术台后尽量减少翻动,在安置完病人手术体位后方可开启无菌包;严禁术中门户敞开;设立手术室工作人员通道、手术病人通道和污物通道;清洁工作必须采用湿式打扫;粗效过滤器1~2月更换,中效过滤器3个月更换,高效过滤器每年检查1次,当阻力超过设计处阻力160pa或已使用3年以上时予以更换;回风口过滤器每周清洗,每年更换。

5 小结

医院手术室感染管理是预防及控制医院感染的极为重要的环节,是手术室质量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科注重手术室重点环节的监控,加强手术室医院感染质量控制的日常督导检查,降低了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保障了手术患者手术安全,避免医疗纠纷,提高了手术室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代文杰,张启龙.无菌技术的正确应用[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8,28(10):39.

[2]黄风华,马育璇.手术室护理学[M].第2版.北京军医出版社,2006:168.

[3]楚智慧,张黎,王凤华,等.手术室医院感染的控制与管理[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0,31(1):71-72.

医院感染管理标准 篇4

制订者:感染办 2012.2

一、建筑布局:

布局合理,设有普通病人血液透析间(区)、隔离病人血液透析间(区)。治疗室、水处理室、储存室、办公室、更衣室、待诊室等。

二、人员管理:

(一)医护人员的管理

1.工作人员进入血液净化室时应更衣、换鞋、戴帽子、操作时戴口罩。

2.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可能接触血液时应戴手套、勤洗手,尤其在病人上、下机时医护人员应更换手套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消毒双手,抽血、静脉穿刺、处理血标本、清洗消毒透析机时,医护人员应戴手套和口罩,处理废物时应戴手套,必要时穿防渗透围裙。

3.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并按照标准预防的原则,落实个人防护措施。

4.每年对工作人员进行HBV、HCV、HIV等经血传播疾病相关标志物的检查和免疫注射,表面抗原和抗体均阴性者注射乙肝疫苗。

5.加强医护人员消毒灭菌知识和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提高医院感染控制意识。

(二)患者的管理

1.患者应更换清洁拖鞋后方能进入透析室,非患者必须用品不得带入透析室内。2.在进行首次透析治疗前及透析治疗后每半年对患者进行经血传播疾病相关标志物的检查。对乙肝、丙肝病毒阳性者与阴性者分开机器透析,所用透析器、血管路,必须一次性使用,对透析者表面抗原和抗体均阴性者建议注射乙肝疫苗。

3.传染病患者透析在隔离间内进行,固定床位,专机透析,急诊患者应专机透析。4.患者透析中出现发热反应时,及时进行血培养和透析液培养,查找感染源,采取控制措施。

三、工作环境及质量控制管理

(一)环境管理:

1.保持室内清洁、干燥,室内每日通风换气不少于2次,限制流动人员,治疗和护理操作时禁止探视。

2.透析室地面、桌面、透析机表面等物体表面保持清洁;有血液、体液及分泌物污染时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

3.血液透析机每透析一人次必须进行高温(85℃)化学剂消毒(50%柠檬酸)。4.床单、被套及枕套一人一用一更换,做到每班清场。

5.血压计隔离区专用并每天用紫外线照射1小时,体温表用后放入75%的酒精缸内浸泡。

6.透析用一次性医疗物品,认真执行一次性医疗物品的使用规定,使用前检查物品的有效期及外包装的完整性,用后装入黄色垃圾袋,集中处理。

(二)透析设备的使用管理

1.加强透析液制备输入过程的质量控制。定期监测消毒剂有效浓度;消毒剂配制和保存方法正确,有效含量准确。盛放消毒剂的容器定期消毒或灭菌。2.每透析一人次应根据透析机的型号和要求进行清洗消毒。3.定期对透析用水、透析液等进行细菌学监测和内毒素检测。

4.禁止一次性使用的透析器、管路重复使用,可重复使用的透析器按照《血液透析器复用操作规范》合理复用;急诊透析患者、HBV、HIV阳性患者使用的透析器不可复用。

(三)水处理系统的维护与消毒 水处理设备包括前处理、反渗机,前处理包括沙滤装置、除铁装置、吸附装置、过滤器、离子交换装置等。

1.水处理系统必须进行日常维护。在细菌超过50CFU/ml或内毒素超过1EU/ml应提前进行干预并监测水质。提倡在供水管路中安装内毒素过滤器。水处理系统维护主要包括:

①反渗机和供水管路的清洗、消毒;输水管道、水箱、水处理系统用0.3%过氧乙酸消毒,每季度1次。②前处理的再生与更换; ③反渗膜的清洗与更换。

2.根据设备的要求定期对水处理系统进行冲洗、消毒并登记,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①沙滤器每周多次或每天进行反冲,防止沙滤器阻塞,影响出水压力和过滤器。②水处理系统消毒应该包括反渗机本身和供水系统,建议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

四、监督检查

(一)科室感控小组对本科室人员要进行血液透析室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的培训,要有培训内容并记录。

(二)护理组长兼任医院感染监控护士,在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领导下完成规定的各项消毒灭菌检测工作,并按要求做好记录。

(三)由护理组长组织每月全面检查一次;护理组长每周重点检查并记录;对抽查、监测中存在的感染因素,薄弱环节有分析和改进措施。

(四)每月进行卫生学监测一次,每次监测不少于四种标本,其中必须有空气、手、消毒液、物体表面监测项目(超标项目需有整改后达标报告)。每接受市疾控中心进行卫生学监测,未达标者整改后必须达标。

(五)每月对入、出透析器的透析液、透析用水、使用中的灭菌剂进行监测,有问题时增加监测点,查找原因,达到标准要求。

三甲医院感染科岗位工作标准 篇5

在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及主管院长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一、具备较强本岗位的业务能力,能熟知相关的法律、法规。并能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完成本职工作。

二、能够根据国家和本省行政部门有关医院感染的法规、标准,拟定全院感染控制规划、工作计划。

三、能够组织制定医院及各科室感染管理规章制度。

四、监督医院各部门感染控制的具体实施。

五、能够完成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或院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感染科防疫岗位工作标准

一、能在科长和护士长领导下完成本职工作。

二、能够完成环境、物表、地面和空气的消毒工作。

三、能对院内污染、半污染区域进行日常消毒,对传染病流行区域进行终末消毒。

四、能完成全院的卫生灭害工作,日常工作有;灭蚊蝇、灭蟑螂和灭鼠。

五、能每天对院内各疗区和科室排放污染性和日常生活污水进行药物性污水处理,做到达标排放。

六、能每季度对院内各疗区、科室的紫外线消毒灯(机)进行强度检测,控制范围在国家规定标准以内。

七、每天24小时随时进行传染病和死亡报告卡的网络直报,协助取卡人员核实准确信息后在录入国家疾控网。

感染科工作人员岗位各种标准

在科长和护士长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一、能对有关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和指导。

二、能对医院感染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检测、分析和反馈,针对问题提出控制措施并指导实施。

三、能对医院感染发生状况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并向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或者医疗机构负责人报告。

四、能对医院的清洁、消毒灭菌与隔离、无菌操作技术、医疗废物管理等工作提供指导。

五、能对医务人员有关预防感染的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工作提供指导。

六、能对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提供指导。

七、能对医院感染暴发事件进行报告和调查分析,提出控制措施,并协调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处理。

八、能对医务人员进行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培训工作。

九、能参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工作。

十、能对消毒药械和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器具的相关证明进行审核。

感染科护士长岗位标准

一、在感染科长及护理部主任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二、具备较强的本岗位业务能力、能熟知法律、法规。能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完成本职工作。

三、协助科长建立和完善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各项规章制度,并督促检查落实情况。

四、认真完成年初制定的感染培训计划。

五、做好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及时收取疗区填报的传染染病报告卡、院内感染报告卡、死亡病例报告卡。每天与网报员核对一次传染病报告卡,杜绝传染病的漏报、误报。

六、组织参与院内感染监测工作。每月完成一次对全院各疗区的环境微生物学监测及使用中的消毒剂、无菌物品监测;每季对全院各疗区医院感染监测进行一次分析反馈。对存在问题的科室,提出整改意见。

七、对器械科购进的一次性医疗用品进行审核,禁止不合格产品进入临床科室。

八、对医院感染暴发状况进行调查分析、提出控制措施,并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处理。

九、完成上级下达的指令性任务。

十、做好科室内部分档案材料的保管工作。

医院感染管理标准 篇6

一、填写通知单

已知具有感染的手术患者,手术医师应在手术通知单上注明感染类别名称。

二、手术安排

手术应安排在专用感染手术间内实施手术,谢绝参观。

三、患者转送

1、合并有空气或飞沫传播疾病的患者应戴医用防护口罩。

2、患者应更换清洁病号服并使用敷料覆盖裸露的感染部位;转运过程中,应避免不必要的停留。

3、平车使用防水的一次性床单和被套,严禁与其他患者共用。

四、隔离措施

医务人员应在遵循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接触传播(或血源性传播)的隔离与预防,如合并有空气或飞沫传播疾病时采取相应的隔离与预防措施。

(一)术前

1、物品准备:

(1)手术间开启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机。

(2)将手术间内本次手术不需要的物品移到手术间外。

(3)准备一次性铺单、手术衣及医用耗材用品等,手术中均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

(4)患者转运床上粘贴隔离标识,手术间门口根据病原菌的传播途径悬挂相应的隔离牌,如接触隔离、空气隔离、飞沫隔离。

(5)医疗废物桶大小要合适,套双层黄色医疗废物袋。(6)手术间内各种设施、设备专用。

(7)器械护士备齐术中所用物品、术中常规的器械包、中心吸引等手术设备。

(8)手术间备含氯消毒剂。

2、医护人员准备:

(1)手术人员进行外科洗手和手消毒。(2)手术人员皮肤完整无破损。手术人员戴帽子;戴外科口罩,若为空气传播疾病的患者应戴医用防护口罩;戴防护面罩;在日常手术着装外加穿专用一次性防水防护服,长短要合适;穿防护胶鞋和高筒鞋套; 戴双层乳胶手套。

(3)巡回护士和麻醉医生戴防护面罩、双层乳胶手套。(4)遵守无菌操作技术和消毒隔离制度。

(5)手术间外应配备1名巡回护士,以便传递短缺物品,防止交叉感染。

(6)巡回护士核对病人,使用安全封闭留置针建立静脉通路。(7)协助麻醉医生进行麻醉,遵守无菌技术原则,利器直接放入利器盒内。

(8)配合手术医生安置好合适的手术体位。(二)术中

1、应始终保持手术间房门关闭,不要随意走动,手术间保持安静,禁止接打电话。

2、医护配合:

(1)器械护士手术中应全神贯注,根据手术步骤按顺序摆好手术器械,传递做到稳、准、轻,保持手术台清洁与干燥。(2)较小锐器的传递

2.1 传递手术刀、剪、缝针及骨凿等锐器时,应将锐器放在无菌弯盘中,由近术者器械护士托住弯盘,尖端朝向自己,柄端递予术者。

2.2术者用后应将锐器放在弯盘中,托住弯盘,尖端朝向自己,柄端递予护士。

(3)较大锐器的传递

(3.1)传递电钻等较大锐器时,应上好钻头或探针,尖端朝向自己,柄端递予术者。

(3.2)术者用后也应将尖端朝向自己,柄端递予护士。

(4)缝合伤口时应使用组织镊和钳

(4.1)术者应一手持持针器,一手持镊夹起组织,不应徒手操作。

(4.2)助手在协助中应使用止血钳夹住缝针或组织,使用拉钩扩大术野。

(4.3)缝合结束后,术者应用持针器夹住缝针递予护士,不可将持针器与针分别递予护士。

(5)暴露切口时助手应使用辅助器械

充分暴露切口时助手应使用牵开器等辅助器械,以免锐器穿越组织后刺伤。

(6)微创穿刺时应使用止血钳

放置伤口引流时,应使用止血钳撑开组织,以免锋利器械穿入时刺伤。

(7)安装、拆卸手术刀片应使用持针器

安装和拆卸手术刀片时,应使用持针器协助,不应徒手操作,以免刀片划伤。

(8)注射器覆帽时应借用止血钳

注射器若需覆帽,应一手持注射器,一手持血管钳夹针头保护套而覆帽,或单手覆帽。

(9)术中缝合时,严格一针一线缝合,防止锐器损伤。对易产生体液(如剖宫产大出血、颅脑损伤、开放性外伤等)和血液的手术使用带有收集功能的手术巾,贴在手术切口两侧和下边进行收集,防止污染。

(10)用后的手术器械及时收回,并将手术器械上的血液、体液擦拭干净,随时清理台面,保持台面整洁。

(11)术中取出的病理标本,放入双层戴锁边的厚标本袋内,再由外巡回护士外套一次标本袋注明HIV字样送检。

(12)被血液、体液污染的医疗垃圾放入医疗废物桶内,禁止用手向下直接挤压废物。

(13)术中发现手套破损立即更换;帽子、口罩、防护面屏污染立即更换。

(14)手术过程中,术者完整的皮肤接触到病人的血液或体液时,应立即用清水和皂液进行清洗。

(15)手术者在术中黏膜被病人的血液或体液暴露时,立即用大量清水进行冲洗(可由助手和巡回护士协助)。立即报告感染管理科,进行评估和阻断用药。

(16)手术者在术中如被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的利器刺伤、划伤皮肤时,应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伤口,将污染的血液挤出,同时用大量清水冲洗,用碘伏或酒精消毒。立即报告感染管理科,进行评估和阻断用药。

(17)手术中医护人员之间相互提醒,手术室定时音乐提醒,防止手术时间较长时产生麻痹思想,降低防护意识。

(三)术后

1、手术后清点手术器械及敷料,数目无误。手术中未使用的物品使用清洁包布集中打包,由巡回护士使用清洁污衣袋收纳,注明感染性标识后,由相关部门按照相应标准操作规程处理。

2、可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处理操作流程应遵循卫生部消毒供应中心相关规范要求。由器械护士到处置间穿全套防护用品进行初步清洗处理后放入密闭容器内,由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回收处理。

3、医务人员在手术间按照规定脱卸防护用品并洗手。脱手套、防护眼镜、口罩、帽子、防护服、鞋套和防护胶鞋,手套、口罩、帽子、防护服、鞋套放入套有双层黄色医疗废物袋的桶内,防护眼镜和防护胶鞋分别放入待消毒桶内进行清洗消毒处理,然后洗手离开。

4、病人用过的一次性用物、手术敷料、血纱布等物品放入套有双层黄色医疗废物袋的桶内密封,放医疗废物暂存处待回收。利器盒关闭盖口,2/3满时密封盖口放医疗废物暂存处待回收。

5、手术中产生的污水、污血全部吸入一次性负压吸引装置内,按感染性医疗废物处理。

(四)环境清洁

1、空气:手术间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机应继续开启至少30 min。

2、物体表面:清洁消毒人员应按照相应隔离标准操作规程的相关要求做好个人防护。先使用清水擦抹各种物体表面,注意擦拭顺序应从污染较轻的表面到污染较重的表面;再使用相应浓度的消毒剂擦拭消毒,保留30 min以后再使用清洁抹布清除残留消毒剂。

3、地面:地面有明显污染时,应先使用消毒剂覆盖消毒,再按照常规清洁消毒程序处理。有大面积血液或体液污染时应立即用消毒剂浸泡过的吸水物质覆盖被污染的地方,待15分钟后移走吸水物质,再消毒剂覆盖消毒。

基层医院ICU医院感染的管理 篇7

1.1人员繁多, 手卫生和院感控制意识参差不齐, 进出ICU的医务人员有:ICU本科室医师、ICU本科室护士、保洁人员、会诊医师、探视人员等。这些人员与患者接触可能带来病原体的播散, 也可能从患者或环境中获得病原体而存在职业暴露的风险。

1.2手卫生依从性差, 有的医务人员不想洗手, 没有洗手意识, 工作太忙, 忘记了。

2具体管理改进措施

2.1建立ICU的上岗制度每年年初对新上岗医师和新上岗护士集中进入ICU病房时, 进行系统性院感知识培训 (学时不少于2小时;由院感管理科组织、ICU主任和护士长参加讲课) , 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对其他时间进入ICU的轮转医师或护士, 由ICU护士长、住院总医师和院感管理科人员共同组织培训, 考试合格后上岗。

2.2强化保洁人员的培训和监督保洁人员流动性较大且受教育背景较差, 需强化培训。由后勤处对保洁人员进行每年两次的培训, 院感管理科配合和监督。培训后进行考试, 合格后上岗。病房护士负责监督保洁人员的相关操作。院感管理科每月组织对ICU保洁人员手卫生。对手卫生和消毒操作好的保洁人员应予以一定现金奖励, 以鼓励其继续保持。

2.3建立进出ICU的强制手卫生措施ICU人员上班后, 均应进行手卫生 (洗手或擦手) 后再接触患者和医疗用品。对会诊医师等各类医务人员、医院行政和后勤人员以及患者探视人员在进入ICU时均应行擦手后方可进入病房。

集中安排探视时间,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访客探视。若被探视者为隔离病人, 建议穿访客专用的清洁隔离衣。探视呼吸道感染病人, 建议戴一次性口罩。在ICU入口处, 建议以宣传画廊、小册子读物等多种形式, 向访客介绍医院感染及其预防的基本知识。各类人员在离开ICU时, 均应行手卫生 (洗手) 。

4加强手卫生的监督管理

目的是以此促进手卫生的贯彻执行, 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严格掌握手卫生指针。由院感管理科组织对各医疗和护理小组各成员进行随机强制性手部微生物检查, 每两月一次, 结果反馈给本人、医疗小组和科室;对执行好的医护人员, 在年终予以现金奖励。对手卫生问题突出者, 予以强制性培训和考试合格后复岗。

3医疗操作的控制措施

3.1关键在于集中管理和专业化操作对一些相对较大的设备如呼吸机, 指定两名护师在经过专业培训后统一进行消毒和维护。呼吸机外置管路及附件应达到一人一用一消毒。如临床怀疑使用呼吸机病人的感染与呼吸机管路相关时, 应及时更换清洗、消毒外置管路及附件。必要时对呼吸机进行消毒。呼吸机各部件消毒后, 应干燥后才保存备用, 且备用时间不能超过一周, 过期重新消毒干燥保存。

3.2必须保证有足够的医护人员ICU医务人员岗前应注射乙肝疫苗 (乙肝指标阴性者) , 每年注射流感疫苗。接触有或可能有传染性的呼吸道感染病人时, 或有体液喷溅可能时, 应戴一次性外科口罩。当口罩潮湿或有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3.3应将感染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安置对于疑似有传染性的特殊感染或重症感染, 应隔离于单独房如无禁忌证, 应将床头抬高30°。如果没有单独房间, 必须做好床边隔离。

3.4做好病人的口腔护理对存在医院内肺炎高危因素的病人, 建议洗必泰漱口或口腔冲洗, 每2~6h一次。

3.5留置导尿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插管时严格无菌操作, 动作轻柔, 减少粘膜损伤。对留置导尿病人, 采用密闭式引流系统。悬垂集尿袋, 不可高于膀胱水平。保持尿道口清洁, 每天评估能否拔除导尿管。

医院感染管理标准 篇8

【关键词】医院感染;信息预警监测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4-0160-02

前言:作为医院感控制的重要手段,预警监测系统集大量数据于一体,包括抗菌药物应用、细菌耐药性监测、感染病例监测以及高危因素等信息。尽管近年来医院对该系统建设给予足够重视,但投入使用中有较多不足之处,要求做好设计与改进工作。因此,本文对医院感染管理中感染信息预警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医院感染信息监测现状分析

医院感染监测水平是决定感染控制的关键性因素,从当前感染监测现状看,有一定的不足之处,表现为:①感染爆发难以预测。实际识别感染病例中,多依托于现场判定、手工操作,而实时预警、自动分析与监测都未实现,仅在患者出院一段时间,才发现有感染问题存在,这样将无法为临床感染控制提供帮助。需注意的是,感染暴发的控制,要求以预警机制作为保障,使感染暴发苗头被控制,才可及时采取针对性的策略;②数据采集问题。一般信息采集的信息多来源于各科室医护人员,人员将信息汇报给院感科,在此基础上由专职人员重新做好信息收集与整理工作,许多医技信息、检验信息难以及时被院感科人员获取,其导致无法及时反馈指导,最终造成管理决策不具备较高的准确度与效率。③数据分析与统计问题。由于感染管理涉及的内容较为繁杂,如多重耐药菌监测、抗菌药物的应用,单纯利用人工分析方式,不仅受人员知识层次、知识结构等影响,且因信息数据过于复杂,难以保证分析效果,且处理中易疏漏,这样最终分析的结果难以为医院感染管理提供参考[1]。

二、医院感染管理中信息预警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信息预警监测系统设计中,主要考虑将抗菌药物监控、多重耐药菌监测、医院感染预警以及其他模块等融入系统中,确保整个预警监测系统的应用有前瞻性。具体设计如下几方面。

(一)感染预警模块

感染预警模块设计中,要求与其他AIS、EMR、RIS、LIS与HIS等做到数据信息交接,这样整个系统既可做到筛选感染病例,也能满足其他统计、查询、干预与监测功能要求。同时,对于其他留置导管、发热、抗菌药物、感染暴发等,都可实现自动预警。需注意的是模块设计中,要求对感染预警指标进行明确,可结合相关的感染信息,如抗菌药物应用、微生物学细菌培养结果、常规化验结果等,在此基础上完成预警指标构建过程。系统会根据预警指标,自动确认感染病例,并对疑似感染病例进行筛选,由专职人员对病例分析。

(二)多重耐药菌监测模块

该模块设计中,要求对接微生物室系统,对具体的监测范围进行确定,由系统完成采集细菌药敏实验相关信息,检测其中病例并预警。当人员从系统中获取定植病例、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后,便可从干预专家库内寻找耐药菌防控SOP方案,并提供给主管医生。另外,多重耐药菌监测模块设计中,要求做到将数据作为导航,通过检索对耐药菌感染情况进行查询,可将任一时段内的耐药菌药敏变化信息导出,为用药选择与耐药菌防控提供指导[2]。

(三)抗菌药物应用监控模块

抗菌药物应用监控模块,在作用上主要表现为可使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被监控。模块设计中,可根据预防、治疗与用药的相关标准,对抗菌药物的不同应用目的进行统计,做到分级管理,一旦存在不合理使用情况,模块可进行预警。此外,对于其他如Ⅰ类手术切口,在抗菌药物使用剂量、用药时间以及药物种类等方面,都可被纳入自动预警的范畴中。

(四)其他模块

系统设计中,其他如切口感染监测、手卫生管理模块等也需进行合理设计。如在切口感染监测方面,设计中主要考虑系统可实时监控切口感染情况,并对其中的手术风险进行评估,在手术风险等级确定的基础上,对可使感染率、感染例次进行统计。另外,对于手卫生管理模块,且在院内感染控制方面可发挥重要作用,系统构建中,要求对手卫生数据做到实时记录,并根据记录信息完成分析、统计与报表过程。这样在数字化管理手卫生依从性下,能够使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得以提高[3]。

结论:预警监测系统的构建是医院感染管理水平提高的关键所在。实际进行系统设计中,应正确认识当前医院感染控制的现状,从感染预警模块、多重耐药菌监测模块、抗菌药物应用监控模块以及其他模块进行设计,在保证所有模块设计合理的基础上,使预警监测系统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通过预测与预警,使医院感染率得以降低,推动医院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运萍,潘丽杰,万志红,周文莉,马世民,董颖,王俐. 医院感染预警监测与统计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 护士进修杂志,2013,17:1551-1554.

[2]钟山. 医院感染信息预警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5,07:15-18.

医院感染管理标准 篇9

一、手卫生(实地访视、抽查操作考核、调查访谈)

(一)手卫生依从性(实地访视)

观察手卫生依从性:医务人员在五个手卫生指征下(接触病人前、清洁无菌操作前、接触病人后、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后、接触病人周围环境后)均应进行手卫生。手卫生依从性应≥95%。

(二)手卫生正确性(抽查操作考核)

抽考科室医务人员六步洗手法:不管在流动水下洗手还是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均应按六步揉搓法进行揉搓;流动水下洗手时六步揉搓至少15秒;同时,在流动水下洗手后应进行干手。手卫生正确性应≥95%。

(三)手卫生设施的配备情况(实地访视)

应配备流动水洗手设施、洗手液、干手物品或设施、速干手消毒剂、手卫生宣教图等手卫生设施,且洗手设施均合格。

(四)手卫生知识掌握情况(调查访谈)

需全体人员100%知晓。(详见《医院感染相关法律法规文件汇编(2013版)》P164-171)

二、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资料查看、实地访视、调查访谈)

(一)多重耐药菌日常、终末消毒登记记录(资料查看)1.正确判定多重耐药菌,若不是多重耐药菌,不应将其登记。

(1)多重耐药菌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

(2)若为多重耐药菌,检验科微生物检验报告单的最下列备注中会写出多重耐药菌的名称;同时会在微生物检验报告单后附《常见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通知单》,提醒医务人员按照通知单中的相关要求进行消毒隔离。

2.准确登记多重耐药菌的全称。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ESBLs)、多重耐药/泛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MDR/PDR-AB)、多重耐药/泛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 1

(MDR/PDR-PA)、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VRSA)等。

3.物体表面及物品采用1000mg/L的“健之素”消毒液擦拭。

(二)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医院感染防控措施落实情况(实地访视、调查访谈)医生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后,应及时开具隔离医嘱,告知科室人员。科室人员应切实落实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患者临床感染症状好转或治愈,方可解除隔离;若患者转诊,应当通知接诊的科室,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如果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为医院感染,还需填写《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医院感染病例登记表》,及时上报医院感染控制科。

具体预防控制措施如下: 1.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

2.严格落实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隔离措施。

(1)尽量单间隔离,没有条件实施单间隔离时,应当进行床旁隔离。应当有蓝色隔离标识。不宜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或者定植患者与留置各种管道、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2)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要专人专用,并及时消毒处理。不能专人专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要在每次使用后擦拭消毒。

(3)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时,应当将高度疑似或确诊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排在最后进行。应视情况戴手套、穿隔离衣。

3.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范,特别是在实施各种侵入性操作时,应当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标准操作规程,避免污染,有效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

4.加强清洁和消毒工作。要使用专用的抹布等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物体表面采用1000mg/L的“健之素”消毒液擦拭。

5.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医务人员应当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基本原则,切实落实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正确合理地实施个性化抗菌药物给药方案,根据临床微生物检测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严格执行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相关规定,避免因抗菌药物使用不当导致细菌耐药的发生。

6.建立和完善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1)加强多重耐药菌监测工作。(2)提高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检测能力。

三、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险因素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落实情况(实地访视、调查访谈)

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险因素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是等级医院评审的核心条款(★),医务人员应根据《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防与控制对策》等要求,严格执行预防、控制外科手术部位感染、血管内导管所致血行感染、留置导尿管所致感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的各项措施。(详见《医院感染相关法律法规文件汇编(2013版)》P197-203);《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手册(2013版)》P219-229)

(一)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措施(实地访视、调查访谈)

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1.手术前:

(1)尽量缩短患者术前住院时间。择期手术患者应当尽可能待手术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

(2)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3)正确准备手术部位皮肤,彻底清除手术切口部位和周围皮肤的污染。术前备皮应当在手术当日进行,确需去除手术部位毛发时,应当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避免使用刀片刮除毛发。

(4)消毒前要彻底清除手术切口和周围皮肤的污染,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合适的消毒剂以适当的方式消毒手术部位皮肤,皮肤消毒范围应当符合手术要求,如需延长切口、做新切口或放置引流时,应当扩大消毒范围。

(5)如需预防用抗菌药物时,手术患者皮肤切开前30分钟—2小时内或麻醉诱导期给予合理种类和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需要做肠道准备的患者,还需术前一天分次、足剂量给予非吸收性口服抗菌药物。

(6)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参加手术。

(7)手术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行外科手消毒。(8)重视术前患者的抵抗力,纠正水电解质的不平衡、贫血、低蛋白血症等。

2.手术中:

(1)保证手术室门关闭,尽量保持手术室正压通气,环境表面清洁,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数量和流动。

(2)保证使用的手术器械、器具及物品等达到灭菌水平。(3)手术中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循无菌技术原则和手卫生规范。

(4)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者手术时间长于所用抗菌药物半衰期的,或者失血量大于1500毫升的,手术中应当对患者追加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

(5)手术人员尽量轻柔地接触组织,保持有效地止血,最大限度地减少组织损伤,彻底去除手术部位的坏死组织,避免形成死腔。

(6)术中保持患者体温正常,防止低体温。需要局部降温的特殊手术执行具体专业要求。

(7)冲洗手术部位时,应当使用温度为37℃的无菌生理盐水等液体。(8)对于需要引流的手术切口,术中应当首选密闭负压引流,并尽量选择远离手术切口、位置合适的部位进行置管引流,确保引流充分。

3.手术后:

(1)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手术部位或者更换手术切口敷料前后应当进行手卫生。

(2)为患者更换切口敷料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及换药流程。(3)术后保持引流通畅,根据病情尽早为患者拔除引流管。

(4)外科医师、护士要定时观察患者手术部位切口情况,出现分泌物时应当进行微生物培养,结合微生物报告及患者手术情况,对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及时诊断、治疗和监测。

(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措施(实地访视、调查访谈)1.置管时: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5)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6)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2.置管后:

(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6)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7)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

(8)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时内尽快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并作相应处理。

(9)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应当及时拔除导管。必要时应当进行导管尖端的微生物培养。

(10)医务人员应当每天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不需要时应当尽早拔除导管。

(11)导管不宜常规更换,特别是不应当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

(三)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措施(实地访视、调查访谈)1.置管前:

(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征,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导尿包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应当使用。

(3)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尿道等情况选择合适大小、材质等的导尿管,最大限度降低尿道损伤和尿路感染。

(4)对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应当采用密闭式引流装置。

(5)告知患者留置导尿管的目的,配合要点和置管后的注意事项。2.置管时:

(1)医务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后,戴无菌手套实施导尿术。

(2)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原则留置导尿管,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尿道粘膜。

(3)正确铺无菌巾,避免污染尿道口,保持最大的无菌屏障。

(4)充分消毒尿道口,防止污染。要使用合适的消毒剂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粘膜,棉球不能重复使用。男性:先洗净包皮及冠状沟,然后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女性:先按照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的原则清洗外阴,然后清洗并消毒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会阴、肛门。

(5)导尿管插入深度适宜,插入后,向水囊注入10—15毫升无菌水,轻拉尿管以确认尿管固定稳妥,不会脱出。

(6)置管过程中,指导患者放松,协调配合,避免污染,如尿管被污染应当重新更换尿管。

3.置管后:

(1)妥善固定尿管,避免打折、弯曲,保证集尿袋高度低于膀胱水平,避免接触地面,防止逆行感染。

(2)保持尿液引流装置密闭、通畅和完整,活动或搬运时夹闭引流管,防止尿液逆流。

(3)应当使用个人专用的收集容器及时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时,要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集尿袋的出口触碰到收集容器。

(4)留取小量尿标本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时,应当消毒导尿管后,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标本送检。留取大量尿标本时(此法不能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可以从集尿袋中采集,避免打开导尿管和集尿袋的接口。

(5)不应当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溶液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以预防尿路感染。

(6)应当保持尿道口清洁,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后还应当进行消毒。留置导尿管期间,应当每日清洁或冲洗尿道口。

(7)患者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应当把导管浸入水中。(8)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不宜频繁更换导尿管。若导尿管阻塞或不慎脱出时,以及留置导尿装置的无菌性和密闭性被破坏时,应当立即更换导尿管。

(9)患者出现尿路感染时,应当及时更换导尿管,并留取尿液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

(10)每天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不需要时尽早拔除导尿管,尽可能缩短留置导尿管时间。

(11)对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拔除导尿管时,应当训练膀胱功能。(12)医护人员在维护导尿管时,要严格执行手卫生。

(四)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防与控制措施(实地访视、调查访谈)1.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指征。对于需要辅助通气患者,应尽量采用无创正压机械通气。

2.宜选择经口的气管插管,经鼻气管插管可增加肺炎的风险。

3.气管插管的气囊压力应保持在20cmH2O以上。

4.吸引气管分泌物时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程。

5.呼吸机螺纹管和湿化器应每周更换1-2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倾倒,不可使冷凝水流向患者气道;湿化器添加水应使用无菌用水,每天更换。

6.尽早拔出气管插管。每日停用或减量镇静剂一次,评估是否可以撤机和拔管。

7.对插管并接受机械通气的患者应常规进行口腔卫生,包括使用消毒剂(如氯己定)漱口、口腔黏膜擦拭或者冲洗。推荐采用0.12%—2%氯己定溶液,每4—6小时一次。

8.若无禁忌证,患者床头应抬高约30°—45°。9.严格遵守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10.器械、设备消毒灭菌应符合《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要求。11.不应常规采用选择性消化道脱污染(SDD)来预防VAP。

12.当转运患者、改变患者体位或插管位置、气管有分泌物积聚时,应及时吸引气道分泌物。

13.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率、危险因素及常见病原体等)的目标性监测,定期对监测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和反馈。

14.对从事呼吸机相关工作的医务人员开展培训教育,使他们掌握VAP预防与控制方面的相关知识。

四、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会议记录(资料查看)

(一)记录本首页附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成员名单(组长、副组长、监控医师、监控护士)。小组成员名单要与报送医院感染控制科的名单一致。

(二)至少每季度记录一次,参加人员为医院感染管理小组成员(非科室全体人员)。

(三)会议记录形式:有时间、地点、参加人、记录人、会议内容等项目。

(四)会议内容: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现状分析,对存在问题有反馈及改进措施。

五、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对本科室内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规章制度落实工作的自查记录(资料查看)

(一)至少每季度记录一次。

(二)自查记录形式:有时间、自查人员、记录人、自查内容等项目。

(三)记录从2012年1月起记录。

(四)记录中应体现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对医院感染相关制度有监督检查,对发现问题及缺陷及时反馈,有持续改进措施。

(五)自查内容应有:

1.医院感染相关制度、SOP落实情况(详见《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手册(2013版)》):

如对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职责、医院感染知识培训与管理、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医院消毒与隔离工作、消毒药械和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器具管理、医院感染监测与报告、各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职业防护与生物安全、医疗废物与污水管理等制度以及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SOP等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并实施。

2.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落实情况(详见《医院感染相关法律法规文件汇编(2013版)》P194-196):

如对本部门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诊疗时的手卫生、隔离措施、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清洁消毒等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并实施。

3.手卫生执行情况(详见《医院感染相关法律法规文件汇编(2013版)》P164-171):

如在接触病人前、清洁无菌操作前、接触病人后、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的手卫生执行情况、手卫生正确性以及手卫生设施配备情况等进行监督检查,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并实施。

4.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定期分析、评价及整改措施(按药学处最新规定); 如对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并实施。

5.对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险因素相关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落实情 9

况(详见《医院感染相关法律法规文件汇编(2013版)》P197-203);《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手册(2013版)》P219-229):

如对外科手术患者、留置血管内导管患者、留置导尿管患者、使用呼吸机患者的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并实施。

6.对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存在问题与缺陷的改进措施(手术科室)(按药学处最新规定):

如对外科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给药时间进行监督检查,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并实施。

需注意:管理小组会议记录内容与科室自查记录内容比较:管理小组会议记录侧重于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层面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改进措施;科室自查记录内容侧重于科室内对医院感染管理相关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及存在问题、改进措施。

六、医院感染知识学习记录(资料查看)

(一)至少每季度记录一次。

(二)培训记录形式:有时间、地点、参加人、主讲人、记录人、学习内容等项目。

(三)需有参加人员签名(科室全体人员),不能代签。

(四)内容为医院感染管理相关知识与技能。

七、普通病区日常消毒工作登记(资料查看)

(一)每日消毒:

1.紫外线空气消毒:安装紫外线灯的数量为平均≥1.5W/m3,照射时间≥30min。

2.物品(体温计、止血带等)的消毒:细菌繁殖体污染的消毒,使用500mg/L 的“健之素”溶液浸泡30分钟;细菌芽孢、分枝杆菌和经血传播病原体(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污染的消毒,使用2000mg/L-5000mg/L的“健之素”溶液浸泡30分钟。

(二)周末消毒:

1.治疗室、处置室彻底清洁。

2.物体表面消毒:细菌繁殖体污染的消毒,使用500mg/L的“健之素”溶液擦拭消毒;细菌芽孢、分枝杆菌和经血传播病原体(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污染的消毒,使用2000mg/L-5000mg/L的“健之素”溶液擦拭消毒。

3.地面:进行湿拖消毒,消毒方法同物体表面。

4.紫外线灯管消毒:使用70%-80%的酒精进行紫外线灯管消毒。5.空气消毒:照射时间≥30min。

八、医疗废物管理(实地访视、资料查看)

(一)医疗废物实施分类管理(实地访视)

应根据《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对医疗废物实施分类管理(感染性废物、损伤性废物、病理性废物、药物和化学性废物等)。(详见《医院感染相关法律法规文件汇编(2013版)》P57-63)

(二)医疗废物交接登记记录(资料查看)1.准确登记各类医疗废物种类及重量等。2.医疗废物交接人和接收人必须签名。3.医疗废物日产日清,每日均应有交接记录。

九、消毒、防护用品的配备及正确使用情况

(一)有满足消毒要求的合格的设备、设施与消毒剂(实地访视): 消毒设备、设施及消毒剂选择、配置等应符合要求,满足临床消毒要求。(详见《医院感染相关法律法规文件汇编(2013版)》P42-

46、P83-125;《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手册(2013版)》P96)

(二)防护用品的配备及使用(实地访视、调查访谈):

根据不同临床工作特点配备口罩、护目镜/防护面罩、隔离衣/防护服、手套、鞋套、防水围裙、帽子等防护用品,并能根据不同情况正确使用。(详见《医院感染相关法律法规文件汇编(2013版)》P126-146)

1.口罩:

(1)普通医用口罩:适用于普通环境下的卫生护理,不得用于有创操作。(2)纱布口罩:适用于普通环境下的卫生护理,不得用于有创操作。

(3)外科口罩:适用于有创操作中阻止血液、体液和飞溅物的防护,以及经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护。

(4)医用防护口罩:适用于接触经空气传播或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患者。

2.护目镜或防护面罩:

(1)在进行诊疗、护理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时。(2)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时。

(3)为呼吸道传染病患者进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近距离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喷溅时,应使用全面型防护面罩。

3.隔离衣:

(1)接触经接触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如传染病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等时。

(2)对患者实行保护性隔离时,如大面积烧伤患者、骨髓移植患者等患者的诊疗、护理时。

(3)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4.防护服:

(1)临床医务人员在接触甲类或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患者时。(2)接触经空气传播或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

5.手套:

(1)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污染物品时,应戴清洁手套。

(2)进行手术等无菌操作、接触患者破损皮肤、粘膜时,应戴无菌手套。6.鞋套:

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时和从缓冲间进入负压病室时应穿鞋套。7.防水围裙:

可能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其他污染物质喷溅、进行复用医疗器械的清洗时,应穿防水围裙。

8.帽子:

进入污染区和洁净环境前、进行无菌操作等时应戴帽子。

十、应知应会知识:

(一)抽查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成员(科主任)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职责。(详见《医院感染相关法律法规文件汇编(2013版)》P38)

(二)抽查科室监控小组成员(组长、副组长、监控医生、监控护士)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职责。(详见《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手册(2013版)》P7)

(三)抽查医务人员以下医院感染相关知识

1.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核心条款,需全体人员掌握并落实)(详见《医院感染相关法律法规文件汇编(2013版)》P194-196)

2.重点部位、重点人群和高危险因素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核心条款,需全体人员掌握并落实)(详见《医院感染相关法律法规文件汇编(2013版)》P197-203);《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手册(2013版)》P219-229)

3.手卫生知识。(需全体人员100%知晓)(详见《医院感染相关法律法规文件汇编(2013版)》P164-171)

4.医院感染暴发报告流程和处置预案。(需全体人员100%知晓)(详见《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手册(2013版)》P136-150)

5.本部门、本岗位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相关制度及要求。(需全体人员知晓并落实)

上一篇:小学音乐课题研究下一篇:高中志愿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