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不可能性说课稿

2024-06-25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不可能性说课稿(精选7篇)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不可能性说课稿 篇1

南台新昌小学 赵翠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不确定性》,首先我对本课的教材来做一些分析

一、说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第八单元《可能性》的第一节《不确定性》的内容,位于书本第95页到96页。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可能性”这一数学概念,但是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只是没有形成一个知识系统。由于概率知识本身比较抽象,所以教学这些内容主要以直观内容为主,引导学生通过“猜测----试验----分析实验数据”进行初步的猜测和推理。通过有趣的活动和游戏丰富学生对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大小的感知,提高推理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结合“掷硬币”的游戏,通过丰富的生活实例体验一些事情发生的不确定性,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

2、结合具体的问题情景,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简单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3、在抛硬币、摸彩球的具体事件探索中培养学生猜想意识、表达

能力和初步的判断、推理能力。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对一些事件的可能性做出正确判断。

教学难点:能对一些事件的可能性做出正确判断有数学语言描述探索发现的过程和结论。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使学生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课前我要学生准备好硬币学具,然后给学生足够时间,让学生同桌两人轮流掷硬币10次,每次掷硬币之前都猜一猜那个面朝上,再把实际结果记录下来。最后组织学生全班交流。让学生说说通过活动,有什么感受和发现。这样教学情境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奠定基础。

学法本节课我将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完成学习任务。

五、说教学过程

最后,我来谈谈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1、游戏激趣,谈话导入

出示一元硬币,让学生玩“猜正反”游戏。并通过表格记录结果。问“猜正反”结果能确定吗?学生说“不能确定”揭示课题:这节课

我们一起来学习“不确定性”。出示主题图(第95页)练习生活实际,让学生发现:在生活中像这样的事件存在着不确定性,这些是数学课中的一项内容,可见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这样设计通过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究竟能够出现什么样的结果,通过表格记录的方法,让学生在自己尝试中得出结论,理解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2、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小组合作摸球

小组长组织组内学生,每人都分别从装有10个黄球的盒子,10个白球的盒子,5个白球和5个黄球的盒子内摸球,每次摸球之前先猜一猜是什么颜色,摸到球之后看看什么颜色,看看猜得对不对,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自己摸到的球的颜色。各人摸完后,根据各组的记录球的颜色情况讨论一下有什么发现,再汇报摸1号盒和2号盒的情况和猜的结果。体验用“一定”“不可能”来描述事件的情况。从3号盒体验用“可能”描述事情发生的情况。

这样设计通过摸球游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玩中教会学生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来表述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这一活动为后面的的可能性的大小做好铺垫,起到“引路导航”作用。

3、联系生活,巩固新知

出示教材第95页说一说的内容让学生对几个与我们生活紧密相关的现象进行准确的判断,再说一说还有那些生活中发生的“可能性”?

这样设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在亲历。、、体验的过程中感悟、体会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4、实践活动,巩固新知 完成96页练一练

这样设计有了前面的实践活动做基础,再通过此环节师生、生生交流讨论,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下主动理解、体会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性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让学生用所学到的知识描述生活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加深了应用意识。而举出沈阳的冬天一定会下雪,可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身边,增加了学习的兴趣。

5、总结评价,深化新知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那些不明白、有疑问的地方?

《不确定性》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结合“掷硬币”的游戏,通过丰富的生活实例体验一些事情发生的不确定性,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

2、结合具体的问题情景,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简单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3、在抛硬币、摸彩球的具体事件探索中培养学生猜想意识、表达能力和初步的判断、推理能力。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点:能对一些事件的可能性做出正确判断。

三、教学难点:能对一些事件的可能性做出正确判断有数学语言描述探索发现的过程和结论。

四、教具学具

课件;硬币;每个小组准备三个盒子(1号、2号和3号盒子);10个白球,10个黄球,和5白球和5黄球。

五、教学设计

(一)游戏激趣,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一元硬币:“这是什么?用它可以干什么呢?” 师:利用这个硬币我们可以玩一个游戏,同学们想玩吗? 教师先介绍硬币的正反面,再介绍游戏玩法。

玩多次“猜正反”。(有的同学猜正面,有的猜反面。)问“猜正反”结果能确定吗?。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不确定性”。(板书课题)出示主题图(第95页),联系生活,让学生发现:在生活中像这样的事件存在着不确定性,这些是数学课中的一项内容,可见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小组合作摸球活动 1、1号和2号盒体验“一定”。(猜一猜,摸一摸)

小组长组织组内学生,每人都分别从装有10个黄球的盒子,10个白球的盒子,5个白球和5个黄球的盒子内摸球,每次摸球之前先猜一猜是什么颜色,摸到球之后看看什么颜色,看看猜得对不对,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自己摸到的球的颜色。记录之后把球放回盒子中摇匀,再轮下一个同学摸。

各人摸完后,根据各组的记录球的颜色情况讨论一下有什么发现,再汇报摸1号盒和2号盒的情况和猜的结果。

师小结:当我们知道摸的结果只有一种情况时,我们可以用“一定”来描述这件事情。

2、体验“不可能”

在1号盒里能不能摸到白球?篮球呢?2号盒里能不能摸出黄球

呢?红球呢?

让学生体验到“不可能”。3、3号盒,体验“可能”

4、小结:一般事情的发生都有“一定“可能” “不可能”三种情况。

(三)联系生活,巩固新知 1请你当判官

出示教材95页说一说内容。

2、说一说生活中发生的“可能性”的事情。

(四)实践活动,巩固新知 完成96页练一练1题2题

(五)总结评价,深化新知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那些不明白、有疑问的地方?

板书设计

不确定性

确定事件

不确定事件 一定、不可能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不可能性说课稿 篇2

可能性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可能性,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合作交流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巩固本单元知识。教学重点:

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教学难点:

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教学过程:

1.掷骰子游戏,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2.通过有趣的抽签游戏,让学生体会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3.让学生用“最不可能”和“最有可能”说一说其他两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1)猜硬币在哪个盒子里。(2)简单统计猜测情况。(3)揭示结果。

(4)说说为什么猜错的比猜对的多。

4.开放题,学生会有多种涂法,只要涂色后正方体的红面比蓝面多就可以。

小组合作,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和实验情况,在全班交流。

数学三年级上册《可能性》说课稿 篇3

本课是北师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八单元第一节课的内容,在本课中渗透了概率的思想,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确定性。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实践------验证,经历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的探索过程,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2、对一些简单事件的可能性进行进行描述,并和同伴交换看法。

3、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并在和同伴的交流合作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到事件发生存在可能性,并能描述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教学难点: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是不同的,能根据已知条件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进行比较。

说设计思路:

本课设计的主线是: 摸球实验-------机智问答-------解释生活现象-------描述生活现象。从摸球实验入手使学生理解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确定性;通过摸球游戏引入可能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采用动手操作,实验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可能性有大有小,并找到其中的规律。学生经历了猜测,实验,验证的过程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另外,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积极参与游戏,学会简单的推理方法,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游戏中学习,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初步的推理能力及良好的学习态度。

机智问答,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本课重点,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对应的问题,拓宽学生的思路。帮小明解释生活现象,将知识从纸上延伸到生活中,学生明确学习了可能性之后有什么用呢? 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

用所学词语说一句话,来描述生活中的事情,学生可以更加灵活的运用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来联系实际,阐述生活现象,进行简单的推理,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中来解决问题。

北师大数学一年级上册说课稿 篇4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北师大数学一年级上册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北师大数学一年级上册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第一册第一单元8、9页的内容。本课是在了解儿童的认数、数数情况,以及1~5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小猫钓鱼这一生活情境让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理解0的含义,即0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也可以表示起点和(或)分界点,学会读、写0。教科书的编排是先认识0的意义(表示什么物体也没有),再认识、理解0的其他含义,最后书写0,并将知识拓展到课外,寻找生活中用到0的地方。根据一年级新生喜欢听故事和做游戏的特点,通过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使学生乐学、爱学。

二、说学前分析

对0的认识,许多学生只把0理解为什么都没有,对0可以表示起点(或分界点)基本没有接触过,因而对0的更深刻的认识,单独安排一节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0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可以认识到一个数所表示意义的多样性,体会答案的不惟一性。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初步知道0的三个含义,通过直尺认识0在数中的顺序,会读写0.能力目标:

2、指导学生规范写0,培养学生书写能力。

3、体会数的意义的多样性,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4、通过探究活动发展的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

在生活中会运用,初步培养学生的运用意识;进一步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做事要认真的态度。

教学重点:

1.初步知道0的含义,0在数中的顺序,会读写0.

2.指导学生规范书写,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难点:

理解0的三种含义

四、说教法,说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以多媒体为教学手段,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中完成教学,并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情境导入法:创设富有情趣的活动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容易疲劳,因此,我以钓鱼游戏的形式为切入点,将数学知识融于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之中,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很自然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引入多媒体教学,设计小猫钓鱼的情景图,以鲜活的图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我通过出示直尺、温度计等实物引导学生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开放性的讨论中架起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去获取新的知识,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索方法的过程中,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发现不同于常规的思维方法和途径。

学法可归纳为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好学。

(二)举例说明法:学生说出生活中用0的例子,理解0的含义,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悟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操作观察法:利用直尺、温度计、台秤等实物或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来直观感知0表示起点和分界线的意义,突破学习的难点。

(四)活动练习法:把练习设计成各种活动,使学生乐于参与,激发学生乐学的欲望。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播放数字歌)

(一)组织学生做钓鱼游戏,并计数,比比看在一定的时间里谁钓的鱼最多?多者获胜。

利用游戏的形式开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今天,小猫们也举行了一场钓鱼比赛,你们想不想去看看比赛的情况呀?我们来帮小猫记一记,四只小猫分别钓了几条鱼,好吗?(出示主题图).

(点评:“借助小猫钓鱼”的有趣情境,呈现一组情景图,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变化过程.我在这里注意联系学生的儿童心理特点,通过学生喜欢的童话形式,丰富学生的感性积累,发展学生的数感.)

二、新知探究:教学0的含义。

(一)0表示没有。

你们能把这些数(小猫钓的鱼的条数)写在下面的田字格里吗?

1.出示图片

(1)学生在书上写数.

(2)展示

教师:你认为他哪写的好,哪还需要改进呢?

(点评:学生之间的评价也很重要,在学生评价中我有意识的进行引导,让学生可以看到其他同学的优点,引导学生正确的进行互评.)

教师:小黄猫一只也没钓着,在他的下面应该写几呢?(写0)它怎么一条鱼也没有钓着呀?(因为做事不认真,三心二意……)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我们做事时不能像小黄猫一样,应该认真做事,专心致志……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0”的认识.(板书:0的认识)

教师:你们的知识可真丰富!0也和1、2、3这些数一样,也是一个数.

师指着小猫下面的0问:在这里0表示什么呢?(没有)板书:没有

2、实践体会0表示没有的意思。

(1)猜铅笔的游戏。先是师生猜再由学生小组合作活动猜一猜,注意要创造出用0表示的。

(2)教师举例让学生理解:如小猴吃桃、放飞气球等。

(3)学生举例: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0表示。(我有一支铅笔用玩了,剩下0枝。妈妈给我了三个苹果,我一天吃完了,我还有0个苹果……)通过这一环节,不但使学生可以清楚地理解0表示没有的含义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就可以用0表示,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师对说得好的学生应及时给与表扬和奖励。

3、教学书写0。

1、教师:我们刚才已经认识了0,那么0像什么呀?说一说,你会写0吗?

2、课件演示:0的写法,学生认真观察。

3、教师在黑板上边演示边讲解,强调格式,学生书空。

4、描红,练习书上的第8页写一写,写完后进行展示。

北师大数学一年级上册说课稿2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第3637页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三单元加减法(一)第八课时,所呈现的内容是学生学习8和9的加减法后的一节练习课,本节课是利用可爱的企鹅这一学生熟悉的有趣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提出有关加减法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进一步巩固8和9的加减法。由于图中第一次呈现大括号的形式,所以教学中需要教师作适当地讲解,对图中每个符号的出现,都应让他们清清楚楚,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理解图中的大括号、问号所表示的意义,进一步加深对加减法意

义的理解。

2、巩固8和9的加减法,能够正确迅速地计算;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

际问题。

3、引导学生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加减法的含义,理解大括号、问号表示的意义。

教学难点:看图正确理解数量关系,准确熟练地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五)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学具图片、小棒等。

二、说学生

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刚入学不久,好动、好奇、好玩,大部分学生对猜谜语、帮助小动物解决问题有极大的兴趣。经过两个月的常规培养,学生的听课习惯正在逐步的得到规范,有了初步的数感和问题意识,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很欠缺,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强训练。

三、说教法和学法

1、情境教学法。

生动、熟悉的生活情境可以使数学由抽象变具体,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因此,我们要积极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使学生从生活情境中去感受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由于本课第一次出现大括号和问号,学生理解其意义有一定困难,因此在本节课我充分利用学生喜爱的小动物企鹅在冰山上玩耍的情境,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一方面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体验到用数学解决身边实际问题的成功喜悦,找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的思维。

北师大数学一年级上册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方程的意义及等式的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方程的计算方法。学好本节课的内容不仅为以后学运用方程解决小数,分数的问题奠定基础,而且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的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2.教学目标

结合新课标对方程这一部分的要求,本节课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结合实际情景,理解和掌握方程的解法并正确的计算

(2)在探索中,培养学生用方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合作能力

3.教学重难点:依据本节课的具体情况和教学目标,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培养学生正确解方程,并能用方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法

本课的教学以自主探究为主线,以发展创新为宗旨,主要采用谈话法,引导探究法和观察发现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全面,全程,全心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充分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具:多媒体课件

三、学法

根据《新课标》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本节课学生主要以尝试法,自主探索法,合作交流法进行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总体思路,我设计了激趣导入约3’、探索新知约20’、巩固应用约15’、课堂总结约2’,四个环节进行教学,具体过程如下:

1.激趣导入

我是这样导入的:大屏幕出示情境图,一天笑笑和淘气在做猜数游戏,笑笑:把你心里想的数乘2,再加上20,等于多少?淘气:等于80。笑笑:你想的数是30。淘气:你是怎么知道的?同学们你知道笑笑是怎么知道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猜数游戏》问题(教师板书)这一环节,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发现问题,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

2.探索新知

这一环节我分三步进行教学

第一步自主探索方程的解法

同学们,在上面的情景中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等量关系呢?你能用一个是子把它表示出来吗?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汇报结果:在上面的情境中我发现了心里想的数×2+20=80,如果我们把心里想的数看

成是x这个使等式可以改写成什么?生:这一环节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和探索,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合作和探索的精神。

第二步学生汇报,师生交流

现在大家自己动脑试试看你能不能把这个方程解出来?教师提示:如果用等式的性质来解该怎么做呢?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汇报结果2x+20=80,我先在等式两边同事减去20就变成2x=60,再在等式两边同事除以2得出x=30(教师板书)非常好,刚才他说出了解方程的过程,在解方程中有些步骤是可以省略的,下面老师把这个方程完整的解给大家看:因为原题中没有x,所以我们在列式前要先把x设出来,解:设这个数为x 2x+20=80 2x=60 x=30 答:这个数为30。

在解方程过程中,等号要对齐,计算完了不要忘记写答。现在你知道笑笑是怎么猜到了吧!这一环节让学生从具体问题出发,主动参与有效的保持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三步验证结果,巩固知识

我们能不能验证一下我们的结果是否正确呢?怎么验证呢?引导学生把x换成30进行验证2×30+20=80,所以我们的结果是对的,现在同学们俩人一组也来做一下猜数游戏吧!这一环节让学生尝试验证计算结果使知识及时内化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

以上三步,引发学生带着问题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小结,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

3.巩固应用

练习是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径,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我设计了三种练习:

(1)基本练习:解方程6道题让学生独立思考,集体订正,巩固对知识的掌握

(2)变式练习:解决问题1.2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集体订正,进一步巩固对知识的掌握

(3)拓展练习:拓展题先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在全班交流经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五、板书设计

这样的板书设计,突出重点,使教学目标一目了然,便于学生观察、比较。

北师大数学一年级上册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本课内容选自)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第60-61页。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前后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但方位感不强,不一定能准确的加以判断。而“上下” “前后”“左右”都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要达到熟练、准确地辨别“前、后”的位置,就需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通过大量的活动来完成。

为了让学生直观地 认识物体的 前后相对位置关系,教材借助“森林运动会”这一有趣的情境,让学生用“前、后”描述物体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日后学习方向与位置做好铺垫。

3、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结合学生年龄的特征,本节课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能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二)过程与方法.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的良好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4、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能正确描述物体的“前、后”位置,而教学难点定为让学生体会“前、后”的相对性。

5、教具准备方面,(我选用)多媒体课件、小红花、动物图片等、课前还为学生准备了卡丁车图片作为学具。

二、说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一年级的小学生更喜欢用形象来思维的。在本节课中,我主要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引导探究法,运用多媒体,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贯穿于整节课,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森林运动会”这一情景,仿佛身临其境,便于学生充分地 感知物体间的前后位置关系。

同时,<<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我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让他们采取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在观察、描述、想象、合作交流中体验前后的含义,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探索的乐趣。

三、说教学设想

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充分挖掘现场资源来启发学生学习,采用各种有趣的小活动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一个自主的空间中观察、操作,在问题情境中主动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 学习的主人。

学生将通过说、找、摆、做、练的活动,逐渐加深对“前后”位置关系的认识。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本课的设计理念,我构建了探索性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课

同学们,你们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结果是——对!小兔子骄傲自满,结果输给了小乌龟。小兔子为此很不服气,今天,又找到了乌龟,非要再赛一次,乌龟明白,这次小兔子肯定不会睡大觉了,就对小兔子说:“比赛可以,但这次的路线必须有我来定。”小兔子连想都没想就答应了。现在我们就到赛场去看一看。

(二)观察交流,获取新知

同学们,今天森林之王老虎给我打电话说森林王国有一场运动会,邀请我们一年级二班的同学去观看。还等什么,赶紧去看看吧:百米赛跑都快要开始了,我用电脑出示动物赛跑图,问:同学们,你们看到哪些小动物?老师最喜欢小兔子(我把小兔子的图片贴在黑板上)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小兔子的前面、后面有哪些小动物?学生在观察中很容易发现小兔子的前面是小松鼠,后面是小乌龟。同时也可能有学生会发现小兔子的前面是小松鼠和小鹿,后面是小乌龟和小蜗牛。只要回答合理,我都给予表扬说“你真棒”、“观察得真仔细”等等,并用小红花作为奖励。

通过这一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同时,动态的信息资源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维空间,让学生从情境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学生还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介绍给其它的同学,这也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的自主权。

然后,我激发兴趣,看完了紧张的百米赛跑,可惜我们错过了卡丁车比赛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这时利用笑笑发来的短信

2号车排在最前面,3号车排在4号车的后面,1号车在最后面。

请各小组同学根据短信的内容,利用手中的卡丁车图片在小组内说一说,摆一摆。小组交流汇报,然后请一组同学到前面利用图片边说边摆。这里我会给说的好的学生给予评价。学生汇报后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回放,让学生对照自己摆的对不对。

卡丁车大赛的情境新颖时尚,同学们团结合作,认识字的同学读信息,其他同学摆图片,在小组内观察与交流中,解决了这样一个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初步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三)结合实际,启发思维

在这个环节中,我通过让中间一横排同学起立,说说前后分别是谁,向后转再说一说前后分别是谁,让学生发现问题,明确方向发生了变化,前后顺序就变了。然后我继续问学生:前在哪儿?后在哪儿?方向转一转,前后怎么办?学生可能会说(小脸)对着就是前。(后背)对着就是后。方向转一转,前后就(改变)。最后根据问题和学生的回答编出下面这首儿歌:

小朋友们告诉我,前、前在哪儿?

老师老师告诉你,(小脸)对着就是前。

小朋友们告诉我,后、后在哪儿?

老师老师告诉你,(后背)对着就是后。

123、321方向转一转,前后怎么样?动脑想一想。

123、321方向转一转,前后就会(改变),就会(改变)

这样的设计,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前后的意义,体验到前后的相对性,同时更深一层理解到以什么为标准,确定前后的重要性,既考查了学生是否掌握“前后”概念意义,又培养了学生初步的空间概念,使学生再次获得愉快、成功的数学情感体验。

(四)拓展应用,培养能力

在这一环节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小明和同学们去儿童乐园买票的情境图。在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明前面有几个人?后面有几个人?一共有多少个人在买票?

之后,我出示了一道排队的思考题作为这节课的拓展延伸。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运用多种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由于一年级学生识字少,对直观的事物感兴趣。因此,我采用了这种图文结合的板书,使教学内容更加美观实用,学生更加容易理解。

北师大数学一年级上册说课稿5

尊敬的各位领导和老师:

大家好!

一、说教材、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加减法(一)第八课时《分苹果》。本节课是在学生理解了加减法含义,对加法交换律有一定认识并掌握9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展开。同时,本课10以内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后续学习20以内加减法应用以及100以内加减法应用的基础知识,需要每一个学生切实掌握。

教材编写首先通过分苹果为学生积累对10的加减法的感性认识奠定基础,教材创设丰富多彩的练习活动,不断强化数的分与合的意识。有关10以内的加减法在计算教学中十分重要,让学生将每次的分配过程用数据记录下来,从而引入10的各种分配方法。接下来通过练一练中连一连以及口算进一步巩固掌握10的加减法。爬台阶、说一说,填一填等环节的设置让学生开阔思维自主探索,结合教师的引导,锻炼从而提高学生的对运算学习的兴趣、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方式及运用数学运算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说学生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受过学前教育的儿童。他们对新知识有很高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但年龄小,认识与思维方式仍处于直观形象的阶段。在教学中要注重联系学生的实际,重视直观实物操作与言语解说引导相结合,采用多种练习方式,设计不同层次教学习题,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激发兴趣巩固所学,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解决简单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能力。学生们通过本章节前几节课程的学习和练习,已经理解加减法的含义,体会到加法的交换律,掌握9以内的加减法以及一定的运算思维方法,教学时要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逐步构建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三、教学目标

1.在分苹果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实际意义,逐步发展解决问题的意识。

2.初步掌握10的加减法,并能正确计算。

3.发展有条理思考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北师大数学一年级上册说课稿6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小猫钓鱼》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在了解儿童的认数、数数情况,以及15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小猫钓鱼这一生活情境让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理解0的含义,即0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也可以表示起点(或)分界点,学会读、写0。教科书的编排是先认识0的意义(什么物体也没有时),再学习书写0,最后认识、理解0的其他含义,并将知识拓展到课外,寻找生活中用到0的地方。根据一年级新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使学生乐学、爱说。

学情分析:

对0的认识,许多学生只把0理解为什么都没有,对0可以表示起点(或分界点)基本没有接触过,因而对0的集训,单独安排一节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0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可以认识到一个数所表示意义的多样性,体会答案的不惟一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从有到无的变化过程,理解0的意义,知道0和1、2、3.....一样,也是一个数。指导学生规范写0,培养学生书写能力,使学生初步知道生活中0所表示的几种常见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观察图,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

教学重点:

1.初步知道0的含义,0在数中的顺序,会读写0.

2.指导学生规范书写,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难点:

理解0的不同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鱼形卡片,直尺,温度计。

课型

数的认识授新

教学时间分配:

见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实践操作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谈话: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幸福的家,你们看!(出示课件)小猫也有自己幸福的家,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猫爷爷带领着他们一家人外出钓鱼,说一说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北师大数学一年级上册说课稿7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北师版教材一年级上册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统计的初步知识,体验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最喜欢的水果”的情境是学生学习象形统计图的载体,教材通过设置这一活动性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深入的体会到,统计图对数据处理的方便,从而体会到学习这些知识的必要性。

2、教学目标

(1)、借助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培养初步的统计意识。

(2)、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认识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图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二、说教法、学法

1、设计思路

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统计活动会有一些接触,虽然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统计知识,但对于本课的学习他们不会感到陌生,所以设计了一个“小熊请客”的情境,让学生帮小熊调查朋友们最喜欢吃的水果,在他们动手操作进行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

2、教法

这节课主要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活动,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内收集数据,进行整理,在班内展示;通过全班交流,得出制作统计图表的基本方法。

3、学法

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上,我力求体现: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发现问题,感受到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分三部分进行教学。

北师大数学一年级上册说课稿8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位 置与顺序第二课时:上下。

教材简析: 在新课程标准中,有明确指出各个学段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具体目标。本单 元是通过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从而初 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属于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第一学段。本节内容上下 是学生学完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学习的,继续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描 述事物的好习惯,学会用上下正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进而初步发展学生的空 间观念,为以后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标准》中对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具体化为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 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根据以上四点,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我制定以下的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与顺序,体验上、下位置关 系的相对性,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知识技能目标)

(2)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简单的空间推理能力。(能力培 养目标)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素质培养目标)

(4)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推理等思考活动,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学习数学是有趣的,以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情感态度目标)

教学重点:学会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与顺序。

教学难点: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说教法与学法设计:

本节课要让学生在具体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相关体验,不能把它作为单纯的知 识点来讲授,而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获得体验和理解。结合一年级学生 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和本节课学习素材的特点,实现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我设计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既重视选择灵活的教法,又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创设情境,直观形象法。

北师大数学一年级上册说课稿9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三单元“摘果子”一课。

一、说教材

本课是学生学习减法的开始,学生对减法的含义体会不深。教材从学生日常生活入手,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及必要性。初步体会减法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因此,我根据教学要求,学生特点确定教学目的为:

知识目标、初步体会减法与生活的联系。

在具体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减法含义;能正确列出并读出算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与语言交流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大胆发言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体会减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体会减法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具: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二、说教法

本课我采用观察操作,练习,讨论多种方法交进行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摘果子”这一生活情境中初步感知减法含义。

三、说学法

学生本课中通过观察操作,提出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加深对减法的理解。

四、说教学流程

根据数学“创境——探究”教学模式,我把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一)复习准备,创设情境

l 在这一环节,我充分利用“摘果子”这一情境。“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园,自然过子里的果子成熟了,兰兰提这篮子来摘果子。她请我们一起去,你们说好吗?那我们出发吧!这样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渡到第二阶段。

(二)探究新知,总结规律

首先让学生看图观察,树上原来有几个果子?兰兰摘走几个?还剩几个?教师引导学生讲图意提问题,这样即可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问题能力,又为以后学习减法应用题打下基础。接着指名列式计算,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自己读算式,认识减号。为了加深对减法的理解,我问:“你是怎样知道

还剩3个果子?为什么用减法算?”学生对减法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我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寻求不同解法。

为使每个学生对减法含义的理解,建立在亲身体验和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我设计了同桌摆铅笔的小练习。一人说另一人摆。最后我引导学生:生活中还有很多事情与减法有关,你能举例说明吗?让学生找找身边的减法,初步体会减法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再进行小结质疑:兰兰见到同学们学得这样好高兴得忘了刚才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谁能告诉她?如果没有问题进行第三街段。

(三)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练习是发展智力,形成技能的重要手段。练习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题1看图填算式。让学生对本课知识点进一步掌握。2算一算检查学生离开图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3到5题也是看图计算。其中4,5题答案会有不同的结果,只要学生解释合理,我都给予肯定。为了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我设计第6题是比较大小。这道题我采用同桌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互相帮助合作解决困难,让他们每个人都产生成功的喜悦,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 因素。最后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游戏“摘果子”让孩子们在玩玩,笑笑,算算中结束本节课。

(四)全课总结,强化新知

一堂课的结束,要让学生明确所学的知识,建立知识网络。我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这节课我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同时,自主感受,协调发展。力求圆满完成教学任务,使课堂教学优质高效。

北师大数学一年级上册说课稿10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在教材第3637页。所呈现的内容是学生学习8和9的加减法后的一节练习课,图中所安排的企鹅活动情境,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本课是第一次出现带大括号和问号的图画式应用问题。要让学生在理解主题图图意的基础上,说一说图中大括号、问号各表示什么。在一定的情景画面中解决应用问题,巩固8、9的加减法。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刚入学不久,好动、好奇、好玩,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比较浓厚,大部分学生对帮助小动物解决问题有极大的兴趣。经过两个月的常规培养,学生有好的听课习惯,有初步的小组合作意识,有一定的观察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学生也基本上已经理解8、9的加减法的意义,但对于首次出现的大括号比较陌生,不容易理解其意思。对南极的情况有少数学生有些了解,大部分学生不知道企鹅的生活情况。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问题情景中的大括号和问号的含义。

2、学会做相关的加减法。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与人交流的能力,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的快乐;

2、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信心和勇气。

四、教学重点

1、对括号和问号的理解

2、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五、教学难点

结合图和图中括号、问号对图意的理解。

六、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小圆片

2、试一试中的两张表格。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授

师:同学们,开学快两个月了,你们跟老师在一起开心吗?(开心)

师:我也非常地开心,做梦都想跟你们在一起。昨天晚上,老师做了一个美梦,你们想和老师一起分享吗?(想!)老师梦见,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老师跟你们一起乘坐热汽球飘到了南极!一到南极,你们跟老师一样,都兴奋极了。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在那里,我们看到了许多可爱的企鹅(板书课题:可爱的企鹅)。你们拼命地召唤企鹅,想和企鹅交朋友。可企鹅们没有马上答应,而是要我们共同努力,答对了它们的问题才跟我们交朋友!你们有信心答对吗?

北师大数学一年级上册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本课选自北师大小学数学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上下》,它属于“空间与图形”中的内容,为以后学习“方向与位置”及“方向与路线”做好铺垫。

2、教材处理:我选取了P62和P63页这部分内容(课件)在这一课时里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这一知识的学习融入到参加生日派对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上下的位置关系。

3、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精神和学生实际,结合教材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及想象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在有趣的课堂活动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及数学学习的快乐,并养成热情好客尊敬长辈的行为习惯。

4、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学生会用自己的的语言描述上下位置关系,难点是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二、说教法

1、创设情境

2、观察发现

3、游戏激趣

4、指导实践

5、引导反思

三、说学法

1、在活动中学

2、活动中巩固

3、活动中反馈

四、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步骤: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设计意图:这一情境的创设目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揭示主题,探索新知

课件先出示两只小动物,引导学生说说这两只动物的位置关系,再引导学生用“谁在谁在上面,谁在谁的下面”说话。由于上下关系具有相对性,当出现三只小动物时,学生可能就不会准确描述它们的位置了,为了解决这个教学难点,我让学生先讨论后汇报,接着我利用课件,引导学生再次观察,当小松鼠跟小兔比时,小松鼠在小兔的上面,当小松鼠跟小鸟比时,小松鼠在小鸟的下面;这样就帮助学生准确地构建起上和下位置相对性的概念,再引导学生说,如果三只小动物比时,小鸟在最上面,小兔在最下面,松鼠在小鸟和小兔的中间,为了让学生把所学的新知及时反馈,我把小鸟与小松鼠位置调换,再让学生说一说,之后引导学生小结:当我们在描述物体位置关系时,要清楚它是跟谁比,在说的时候应该具体说出它在谁的上面,或者它在谁的下面。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动画引入,先解决小鸟和小兔两只动物的位置关系,再解决小鸟、小兔子和小松鼠三只动物的位置关系,由浅入深,有效引导学生掌握新知。

(三)操作实践、巩固新知

派对的第二个节目“我能行”: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就地取材,先根据我的提示,让学生动手摆好数学书、作业本、铅笔盒,并说说他们的位置关系,然后再让学生互相摆一摆,说一说。

第三个节目是开心做游戏:小学生喜欢在玩中学,为此我设计了一个点脸谱的游戏,用一首儿歌:“点子点兵点到谁就是大兵”跟学生一起做,然后随机选择脸上的一个器官,让学生用“()在()的上面或()在()的下面”来说说刚才点中那个器官在脸上的位置。

以上两个节目是让学生体验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养成从数学的角度去看世界的思维习惯。

接下来第四个节目:送礼物,固新知

我扮演小白兔先送上一只小船(放在最下面),然后,指名学生扮演小动物到教坛上拖动课件的小礼物,并要用“上下”说出礼物的位置关系。由于小礼物的摆法是多种多样,我不拘泥于课本的摆法,给出更多空间让学生发挥想象,加深对“上下”位置关系的理解,最后,为了检查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让学生动笔完成课本的练习。

第五个节目是:开心寻宝,新知更牢

我把解题的各个步骤设计成锦囊,指导学生”运用排除法的思维方式解开谜团。

首先第一锦囊;(课件出示)这样学生排除了1号盒;然后(课件出示)第二个锦囊:最终让学生找到宝物。

设计意图:用寻宝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寻宝过程中进一步深化知识

(四)学以致用,深化新知

最后一个节目是快乐分房,拓展提升;这一活动我让学生先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然后每个小组都在早已准备好的“房子”上贴上动物的头像,在小组内先用“上下”练习说说动物的位置关系以及这样安排的理由,接着,各小组派代表展示作品。

设计意图:这一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及创新意识,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体验,完善认识

学会总结与反思是学习的好习惯,所以在本节课结束前,我设计这样一幅情境,夜幕星空,明月高升,响起了舒缓的音乐,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总结体验。

通过引导学生总结,加深了学生对上下位置关系的认识,明白要养成待人有礼热情好客的行为习惯,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反思和总结的能力。

六、评价方式

最后让我说说本课的评价方式和板书设计,整节课我采用了师评,自评和互评的评价方式,尤其是在师评上我设计一棵爱心圣诞树,在树上挂满礼物,因为众多的的礼物本身就存在上下的位置关系,我让表现好的的同学摘下指定礼物上面或下面的礼物,如我会对孩子们说:“请你摘下这个圣诞老人下面的一个礼物”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让孩子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七、板书设计:

在板书上力求简洁明了,把知识的重点展示给学生。

课堂上将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学生会学、乐学,寓学习于活动中,学生始终在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嘴表达、动手实践中学习,学生参与面广,学得轻松愉快,学习效果好。

北师大数学一年级上册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中《有几瓶牛奶》一课。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有几瓶牛奶”的情境中教授9加几的进位加法。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前面的相关内容有本册教材第三单元《加与减(一)》中的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而本课又同时是为本单元的20以内数进退为加减法及其应用、及一年级下册的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做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1、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2、通过组织摆小棒、数小棒、说一说的教学活动,教会学生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3、通过创设“有几瓶牛奶”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图中搜集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

三、说教法说学法

1、教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策略。

2、学法: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合作。

四、说教具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小棒模型、计数器模型

2、学具:小棒

五、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难点:会运用“凑十法”计算进位加法。

六、说教学设计

1、进入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在开课时以谈话导入新课“小朋友们知道早上喝什么最有益健康吗?”这样导入可以使学生能够想到牛奶,进而再进一步创设情境,教师接着说:“老师也很喜欢喝牛奶,而且老师家里有好多牛奶,你看!”并出示情境图。导入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要用教师的生活情境充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出示情境图后,给学生几秒钟的时间观察情境图,然后提出问题“你能从图中得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由于有第三单元学习加减法的基础,已经基本能够从图中搜集到有用的数学信息,学生可以从图中得到数学信息“左边有9瓶牛奶,右边有5瓶牛奶。”在这里,习惯培养点体现的是搜集信息习惯的培养。接着教师让学生质疑,“你能提出一个加法问题吗?”体现质疑问难习惯的培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又有前面学习的基础,能够提出“一共有几瓶牛奶?”这样的加法问题。这时教师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有几瓶牛奶。并用多媒体呈现问题。

2、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为了能让学生顺利解决问题同时帮助后进学生复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设计了简单的复习环节,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提出“求‘一共’就是求什么?”,学生回答“求‘一共’就是求总数。”,进而教师提出“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的要求,学生在10以内加减法及其解决问题的学习的基础上列数学算式“9+5=”。为了让学生体会加法交换律,教师追问“还可以怎样解决?”,学生列式“5+9=”。在这里,教师希望学生能够只列数学算式,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算法探究,但是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由于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直接口算得数,因此学生可能会直接说出9+5=14,这时教师就可以质疑:“你是怎样算的?”但是并不需要学生在这时给出答案,而是组织活动并提出要求“请你用你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可以动手摆小棒,可以用多种方法,也可以同桌互相帮助合作,并试着讲一讲你是怎样计算的,等会我们说说看谁的方法最多、最好。”教师提出这样要求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用手中的学具进行算法多样化的自主探究及合作式的学习。在这里让学生摆小棒是为了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算式转化成实物,在学生的脑中建立表象的加法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算式的意义。同时,为后面的“凑十法”的教学做好铺垫。接着学生就用手中的小棒进行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活动,教师在这个时候巡视班级,加入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到学生对多种算法的探究达到了什么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去解决问题。

在汇报交流中,让学生到黑板用小棒模型进行演示,边讲边摆小棒,“我先摆9根小棒,再摆5根小棒……”。这样可以让其他学生清楚地看到计算的过程,并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让学生全神贯注的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在汇报中,学生一般都能够首先想到用“一个一个数”的方法进行计算,接着可能会有学生仿照这种方法“两个两个”的数等等。这样的汇报只要一个,两个就可以了,不用演示,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踊跃发言但要及时的止住学生类似的想法,以免浪费时间。教师可以说:“这些同学说的其实是一种方法,就是数小棒的方法,谁还有其他的方法?”班级中会有少数学生想到用“凑十法”计算,学生汇报时同样到黑板演示,“先摆9根小棒,再摆5根小棒,我从5根小棒中拿出1根小棒,1加9等于10,再加上4根小棒就是14根小棒,所以9+5=14。”学生汇报后,教师要进行质疑“你为什么要从5根小棒中拿出1根小棒给9?”学生会回答,“因为9根小棒加上1根小棒就是10根小棒。”这时学生可能用语言解释不明白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帮助,告诉学生凑成10之后,剩下几根小棒再和10相加就是十几,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用“凑十法”,并理解“凑十法”的简便之处。然后讲解“这种先将一个加数凑成十再进行计算的计算方法叫做‘凑十法’。”同时板书。然后教师用课件边演示边讲解“凑十法”,规范讲题语言,“我想将9凑成十,把5分成1和4,9加1等于10,10加4等于14,所以9+5=14。”然后组织学生边摆小棒边讲题,采取的形式有自主练习和指名汇报,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和说一说的过程理解“凑十法”。

在学生基本能够理解“凑十法”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这个算式用“凑十法”还能怎样计算?”学生在这里马上会想到还可以将5凑成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摆小棒和说一说的活动,采取的形式是自主练习、同桌交流和全班指名汇报。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让学生能够用“凑十法”正确的进行计算,同时检验学生对于“凑十法”的理解应用程度。

为了帮助学生能够运用“凑十法”解决9加几的进位加法,在这里设计了两个小练习:

9+3=;7+9=。

要求:用“凑十法”计算。

形式:自主探究,全班汇报、交流。

回到解决问题中,针对算式9+5=,教师提问“还有其他算法吗?”学生如果有其他方法就汇报,只要合理,就给予鼓励。然后教师介绍第三种方法:拨计数器。教师用计数器模型演示,先在个位上拨9个珠子,再在计数器上拨5个珠子,满十进一,向十位进一。个位上剩下4个珠子,所以9+5=14。此处的教学目的在于利用计数器帮助学生理解十进制,为一年级下册学习100以内的进位加法打下基础。这部分只需要学生理解,不需要掌握。

3、巩固练习,解决问题

练习第一题是“圈一圈,算一算”。设计此题目的在于巩固“凑十法”。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教师可以先演示第一小题,然后在让学生自己完成。然后全班交流反馈,说算法。

练习第二题是解决问题“一共有几条鱼”。此题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解决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实际问题。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先审题,说清楚图的意思,求什么,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然后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并讲解算法。鼓励算法多样化。

4、总结提升。

总结本课的知识点,教师展示本课学生解决的数学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学生能够从算式中找到相同点“这些算式都是9加几的算式。”此时教师板书副标题,《9加几的进位加法》。之后教师提问“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可以总结计算方法。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 篇5

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第一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认识图形》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认识图形》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第一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这部分教材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类的知识,本课时安排的内容是在巩固学生已有分类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的特征。小学低年级的几何教学,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建立初步空间观念。这节课丰富学生对物体的形状和图形的感性认识,体验图形的一些特征,激发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兴趣,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立足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着眼于新课程理念,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在观察、分类、动手操作等活动中,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特征,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表达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懂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3.教学重点

由于一年级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要抽象出直观的立体图形,建立表象,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不容易。再加上一年级儿童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差。所以,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再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试着给这些物体分类。

4.教学难点:描述几何体的外形特点。

5.教学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各种实物图形、课件及学生的学具。

二、说教法、学法

“孩子的天性就是爱玩,让学生在玩中感知的知识是最深刻、最牢固的。”我本着“玩中学,学中玩”的理念与直观教学原则,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将采用情境法、游戏法、谈话法和实践法等教学方法。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组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每个孩子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从而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中采用了能吸引低年级儿童积极主动学习的有效方法:操作学习法、游戏学习法、竞赛学习法等方法指导学生运用一系列活动去实现教学目标,以获得物体形状和图形的感性认识,建立学生空间观念,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三、说教学过程

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与图形和空间有关,入学前已有了一些关于物体形状和图形的感性经验,要把这些经验上升到清楚地知道图形的特征和名称,会辨认几种物体和图形,应该通过大量的观察、操作、游戏等活动。为此,在教学上我准备这样安排教学活动:1.问题指向、预习先行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3.互动探究、合作求解。4.小组活动、交流展示。5.适度拓展、强化训练。6.本课小结、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问题指向、预习先行

请你们把袋子里的东西倒出来看一看,然后让学生来说说都有些什么。如果让你来分一分,你会怎么分?

第二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我将努力创设一个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环境,让学生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拟这样引入:利用课件出示学生喜闻乐见的喜洋洋,并旁白:同学们,你们看,谁来了?我们每组都有一个装满东西的袋子,这是喜洋洋送给你们的礼物。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吗?请你们把袋子里的东西倒出来看一看。然后让学生来说说都有些什么。

第三环节:互动探究、合作求解 1.分—揭示概念

可以用一句话引入:看,喜洋洋把爱思考问题的习惯带来了:他要同学们想一想,如果让你来分一分,你会怎么分?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分一分,并说说这样分的原因。这样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先组内分、再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分的结果。我再着重讲解按形状来分的结果。先利用课件显示分类结果,让其他小组也这样分一分。再问学生:每种形状相同的物体它们都有共同的名字,你知道是什么吗?我按学生说的在电脑上出示实物名称。并板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在黑板上。我再接着提问:为什么这堆是长方体?这堆是正方体呢?这样的提问让学生初步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区分大有好处。这里运用了多媒体手段,结合具体实物,揭示几种物体的概念。

2.摸—感知特点

喜洋洋真不死心,还有问题呢?你们有没有信心接受他的挑战?他要求大家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件物品,仔细看一看,它长什么样,再摸一摸,看有什么感觉,并与小组的同学说一说。学生充分体验完后,再来汇报,此时,汇报到哪种立体图形,我会让全班同学闭着眼睛摸一摸、感觉感觉。并强调正方体和长方体的不同。

茶叶筒:有点长,有点胖,上下一样粗,它的两头是圆圆的、平平的。如果躺在桌子上,它就能够滚动,但是如果立在桌子上,它就不能滚动了,摸起来滑滑的,圆柱横着放只能向前或向后滚动。

牙膏盒:长长的,方方的,摸起来平平的,放在桌子上一动不动。

魔 方:四四方方的,摸起来平平的,无法自由滚动的,它有6个平平的面而且每个面的大小都是一样的。

球:可以任意方向滚动,还可能在桌面上转动。

在刚才的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等学习方法中,学生将触觉与视觉相结合,初步感知各种立体图形的一般形状特征。而在强调正方体和长方体的不同时,学生既再次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又培养了观察比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第四环节:小组活动、交流展示 1.找—图形抽象化

喜洋洋也把这些物体分类并画在了纸上,他带给我们的问题是:他画的分别是什么物体的立体图形?谁愿意上黑板上来贴一贴,其他同学静静看,当小裁判。贴在对应的位置。(评语:同学们观察得非常认真,小助手贴得也准确,这四幅图就是和实物对应的立体图形。)

这样让学生观察发现,经历从具体实物到抽象图形的变化过程。2.摸—再次感知

想一想:我说出一种图形,学生闭着眼睛想一想它的样子。

摸一摸:我说出一种图形,学生摸出;说出一种图形实物,让学生闭着眼睛摸出,并说出它的形状。

空间观念的建立,必须有学生的亲身体验做基础,学生在想一想、摸一摸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这样宽松有趣的活动中能更好地掌握教学重点,通过多种方式感受物体的形状,不同角度的认识物体形状,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

第五环节:适度拓展、强化训练 1.找朋友 2.填一填

3.说一说:让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这些形状的。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学生慢慢学会发散地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用数学的乐趣,体现了其应用性和开放性。

4.搭一搭:让学生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搭一搭。

通过搭,使学生明确:球没有平平的面,能任意滚动,搭在一起不稳固;圆锥只有一个平面,不能叠在一起。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都有平平的面,搭在一起比较稳固。

5.找一找

以上练习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通过观察、操作、发现,用感观来体验不同立体图形有不同的特点,既加深了对各立体图形的认识,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做,用脑想的能力,在活动中还学会合作与创新。

第六环节:本课小结、布置作业

这节课跟着喜洋洋,你有什么收获呢?喜洋洋对大家的表现也十分满意。今天的作业是预习”

四、说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

(对应贴图)(对应贴图)

(对应贴图)

(对应贴图)

五、教学问题预设:

1.分类时学生可能会出现混乱。

2.当出示概念后,学生可能会受原有平面图形的影响,将其说成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

3.在让学生感知特点时,学生不一定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各种图形的特点。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不可能性说课稿 篇6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分桃子》,出自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数学上册第54、55页内容。就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我想按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一、说教材与学情分析;

二、说教学目标;

三、说教法与学法;

四、说教学流程;

五、说板书设计;

六、说设计理念。

一、说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教材首先创设了《猴子分桃》的故事情景。第一次2只猴子分48个桃子。这一内容在第一单元口算除法中学过,在这里主要介绍除法竖式的写法,以及竖式中每一步的具体意义。第二次是3只猴子分48个桃子,十位上的数不能被3整除,口算就不太容易了,需要列竖式计算。

学习本内容前,三年级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方法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对于除法竖式的书写已有一定的基础,初步具备利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本课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三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感。

3.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实验、类比、建立模型的过程,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

本课的重点是: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本课的难点是:除数不能被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整除而出现余数的除法。

二、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为唤起学生对已有除法计算知识的回忆,在教法上导入时先复习旧知,再创设情境。在探索时采用直观的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认识算理,形成初步印象。在学习活动的形式上,又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二)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算法的掌握上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在算理认识上采用合作交流,强化理解。

三、说教学流程。

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特点与确立的学习方式,其教学程序按以下几个环节进行:

(一)复习旧知,创设情境;

(二)问题驱动、探索算法;

(三)情境延伸、再探算法;

(四)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五)归纳总结,拓展升华;

(六)作业设计。下面我就各个环节的设计作具体说明:

(一)复习旧知、创设情境

首先出一些简单的除法题目,让学生回忆起这些题目的做法,通过复习,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为学习本节课做准备。其次,创设情境:“花果山果园的桃子丰收了,可是两只猴子正在为怎么分桃子而犯愁,我们一起去帮帮它们好不好?”

利用故事创设情境,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引出问题,为下面的学习做了心理上和知识上的准备。

(二)问题驱动、初探算法

“2只猴子怎么分48个桃子?”问题引出以后,学生很容易列出算式,接着安排了借助直观的图片探讨“48÷2”的算法。这一环节我分两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自主探讨、寻求算法”;第二层次“合作交流、认识算理”。

在这一环节的探讨中,主要完成对笔算除法(列竖式计算)的基本认识与理解。首先通过交流,然后在对几种算法的比较中,突出列竖式计算的意义。

在这一环节的安排上,从教学的意义上讲,符合课改的精神和现代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即面向全体学生。因为交流算法对他们来说有机会参与,也有能力参与。在认识算理时,让能力强的同学说一说十位上的商表示什么意思?个位上的商表示什么意思?这种把问题的探讨引向深入,来发挥他们的优势,正是考虑到个性的差异。

这一环节我基本上是放手让学生自主去探索。因为,第一是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其次是学生有能力、也有一定的心理驱动。对于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我在巡视中注意发现,并及时地予以指导。

(三)情境延伸、再探算法

这一环节主要是学习例2,计算“48÷3”。在环节过渡上采用情境延伸,将例1中的“2个猴子分桃”改为“3个猴子分桃”。这样既延伸了情节,又暗示了探讨方法的延续性。

在过程的安排上我又依照如下两个层次进行:第一,操作体验、直观感知。学生通过摆小棒来体验分法,这样达到对“48÷3”的直观认识。第二,小组合作、探讨算法。因为这是一个认识的升华,所以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学习的作用。但这里不同于上一环节中对算法的认识,要突出引导学生对十位上商1后余1的认识,即十位上余1表示1个10,再与个位上的8合起来被3除。

(四)深化知识,巩固提高

我选择安排了书中的两个习题,即教材第55页试一试的第1、2两题,但对两题的练习提出不同的要求。第1题首先要求学生估算出每题的得数,然后再让他们利用本节所掌握的算法计算各题。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估算是小学阶段应该具备的一个基本能力,它必须渗透在每个学段的教学中;第2题突出应用意识的训练。首先根据题中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完成编题练习,然后再进行解答。而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内容之一。

(五)归纳总结,拓展升华

“1.同学们,你们在这节课里,有哪些收获? 2.在计算两位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要注意些什么?”通过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归纳,加深学生对本节知识点的理解,并让学生找准自己的易错点,明确努力的方向。

(六)作业设计

本着巩固本节重点,以及作业量适中的原则来设计。

四、说板书设计。

结合本课的特点,采用图文结合式的板书设计,从直观性与条理性考虑,既突出重点,又力求简约。

五、设计理念。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力求在学习方式上有所突破,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

1、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作为课堂教学的基调,在情境的创设中激发心理需求,在问题的探索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2、以促进学法的掌握作为本节课的重点。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不可能性说课稿 篇7

教学内容: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正比例》,这是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期第二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中第三节的内容。

一、说教材,说学情:

(一)说教材

教材在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安排了比的意义、比的化简与比的应用等内容。体会了生活中存在的变量之间的关系。正比例关系是数学中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为此,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计系列情景,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相关联的量,他们之间的关系有共同之处,从而引发学生的讨论与思考,并通过具体的讨论,使学生认识成正比例的量以及正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教材从不同的角度(实际生活、图形)提供了有利于学生探索并理解正比例意义的情景。

(二)说学生

学生在学习乘法的时,已经初步接触了正比例的变化规律,在六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比的意义、比的化简与比的应用等。学生最容易掌握的是判断有具体数据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最难掌握的是离开具体数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三)说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经历正比例意义的建构过程,通过具体问题,具体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初步感受生活中存在很多成正比例的量,并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过程与方法

2、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并尝试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提高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判断推理能力,同时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并乐于与人交流。

本着在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教学难点:能准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我学法上谈谈。

二、说学法

在本节课中,我着重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学会小组合作交流。具体表现在学会思考,学会观察,学会表达,学会思考教师要设计好问题,学会观察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表格和图像,学会表达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说,并对学生进行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乐于说,善于说。

三、说教学过程

我们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秉着这样的指导思想,整个设计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具体设计如下:

(一)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引入正比例的量

在生活中存在这许许多多变化的量,我们每个人从小到大身高体重会变化,时间会变化,年龄会变化。但是有时候两个量的变化并没有直接的联系,比如年龄的变化和汽车速度的变化。但也有这样的两个量,一个量会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比如买同一件东西,买的数量增加,应付的总价也要增加。

问:谁还能举出这样的两个量呢?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较好地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同时也为了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思考,发现内在的规律。

教学效果与反思:

从实际效果看,这样的学习材料学生较感兴趣,能顺利地发现生活中存在的规律。我利用对学生的评价,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思考。在学生回答完后评价:你真聪明,会发现生活中一些变化。这样一来,第二位学生就会继续往生活中学过的知识思考。

(二)自主建构正比例的量

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并能正确判断正比例的量是本节课的中心任务,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在教学中安排了二次感知、体验正比例的活动:

(1)在比较中继续感受成正比例量的特征

引入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情况,材料如下: 下面是边长与周长,边长与面积的变化情况,把表填写完整。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四人小组讨论,思考:哪一张表格的变化情况和前面的变化规律一样?

设计意图:

像这样同时出现正面与反面的例子,是为了让学生在比较中把握正比例量的本质特征。这样的比较,与教材安排相比,比较的时间推后了。教学效果与反思:

教学时,学生通过四人小组讨论,顺利地完成了任务。课后反思,发现把比较的时间推后,学生理解较深刻,因为在前面探究正比例时,学生对正比例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这样,比较时学生心中也就有了一个标准,容易找出成正比例的一组量了。在此基础上,引入正比例量的图像,如下: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思考:这四张图如果让你来分类,你会怎么分?为什么这样分?

并进一步思考:其中三张怎么都呈直线状态,朝一个方向生长?(比值一定)其中一张图为什么呈曲线状态?(比值不一定)设计意图:

上一篇:感谢你老师作文500字下一篇:插班生入班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