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科论文

2024-06-26

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科论文(通用11篇)

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科论文 篇1

内容摘要:在课程改革正在向纵深推进的今天,幼儿教师专业素养发展问题非常需要我们有针对性地去加以研究。幼儿教师作为教师队伍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其专业知识结构又与其他的教师群体不同,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要求。因此需要我们从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特点、幼儿教育自身特点、课程改革需要、园本培训特征等方面去审视和思考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诸多问题。

关键词:幼儿教师 专业素养 发展

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幼儿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素养。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幼儿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素养。这是幼儿教师适应课程改革的必然需要。为了顺应幼儿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提高幼儿教育质量,促进幼儿和谐发展,我们有必要对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一番新的思考。

一、从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特点看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幼儿教师作为教师队伍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其专业知识结构又与其他的教师群体不同,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要求。参考教育部比较教育研究中心郄海霞关于教师知识结构的观点,笔者认为,一名具有专业素养的幼儿园教师,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

其一,有关自我的知识,即教育者的知识。

幼儿教师首先必须对自身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和客观的评价,包括对自身的文化素养、兴趣爱好、态度能力、经验积累等方方面面有明确的认识。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指出,一个教师“所要了解的第一件事就是他自己和他周围环境的心理因素和力量”,“教师需要了解他们自己的行为正如像他们需要了解他们所教的学生那么多。”这种了解会有利于教师在接受新事物新理念时,正确作出判断,有针对性地补充自身的不足;有利于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客观地评价自己的教学行为,有利于教师不用自身的喜好去影响孩子的学习。

其二,有关幼儿的知识,即学习者的知识。

幼儿教师面对的是3~6岁的幼儿,幼儿期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上,都是人一生中发展最为迅猛的时期,许多能力的关键期都在这一年龄段形成。因此作为专业的幼儿教师,必须对其教育的对象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掌握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特征及认知特点,从有利孩子终身发展、全面发展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组织教学。

其三,有关教育媒介的知识,如教材内容、学科知识、课程结构、现代教育工具等。

幼儿教师的学科知识是一个全科的概念,它并不一定要求教师对某一门学科有精深的、独特的研究,但必须对各类知识都有尽可能广泛的涉猎并形成相对正确的认知。幼儿教育在使用教材上相对来说较为自由,选择的范围也较为宽泛,这就需要幼儿教师能熟知各类教材,并能根据自身的教学所需作出合理的取舍。

其四,统合和协调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媒介并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知识,包括幼儿园教学法、教育哲学、情境知识和方法论等。

这些知识是教师展开教育教学活动的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有机融合,是一种动态的知识,比如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运用的知识,不断更新的教育理念,与幼儿的互动交往,良好的教育机智等等。这种知识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积累起来的。

二、从幼儿教育特点看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

华师大李季湄教授认为,《纲要》总则的第四条 “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这一特点,从本质上决定了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着不同的需求。

(一)全面正确了解和认识幼儿的能力

在教育中,我们面对的是一群个性迥异的儿童,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喜好和生活习惯,有着不同的智能强项和思维方式,当我们的教育力求促进每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充分、全面发展,弘扬个性,挖掘潜能的同时,对幼儿全面、正确的认识已成为所有一切教育活动的前提。

1 、尊重幼儿的主体性。

幼儿是一个完整的、各种能力都在发展的人。他们的生理和心理、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在不断成熟和发展。其次,幼儿是一个独立的人,每个幼儿都有其独特的个性,有各自的需要、各自的好恶,有各自的情感世界和情感倾向。因此,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不同个性、不同发展水平和不同需求,努力为幼儿创造各种条件,增强幼儿的主体意识,在活动中促进幼儿主体性的发展。

2、正确理解个体差异和面向全体。

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的原则对每个幼儿教师来说,都已不再陌生,多元智能的阐述更是从人的不同智能的角度提示了个体间的显著差异,但现在不少教师只是将个体差异定位在不同发展水平的差异上,或者理解为孩子间智力的高低和发展程度的快慢,而忽略了幼儿在发展的.不同特点上的差异。

(二)创设发展支持性环境的能力

随着课程的开发,环境已逐渐显现出其在教育上的作用和价值。但目前多数教师在环境的创设中固守着一种静态的、维持性的格局,缺少动态发展的内涵。如教室的摆布过于封闭和划一,每个幼儿都有固定的位置,教师也有固定的集体教学的场所,这样的环境明显地反映出以教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教师在创设环境中,应使环境具有教育的功能,利用幼儿园的每一处环境,为幼儿提供蕴含教育内涵的信息;使环境具有一定的问题情境性,让幼儿在环境中不断产生和探索新的问题;使环境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能将引起相关经验的各种环境因素组合起来;使环境富有弹性,能根据孩子和成人的需要不断变化,并鼓励幼儿参与环境的创设。

三、从课程改革需要看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

西方学者Ron Yang曾说过:“显性知识可以说是冰山的一角,而隐性知识则是隐藏在冰山底部的大部分。隐性知识是智力资本,是给大树提供营养的树根,显性知识不过是树上的果实。”幼儿教师能从书本上清楚地了解到幼儿阶段的认知特点,但在具体教学中,却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无法从孩子当前的状况来判断孩子的发展水平。同一教学情境下,有些教师能敏锐地捕捉到幼儿学习的兴趣点或闪光点,很好地加以利用和开发,而有些教师则惘然不知所措。这种隐性知识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亲历”和积累,并在反思中不断提炼、升华,最终转化为教师的一种教学智慧。苏霍姆林斯基曾引用一位历史教师的话:“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用了终生的时间来备课。不过,对这节课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四、从园本培训特征看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幼儿教师面对的是一群以获取直接知识和经验为主的幼儿,比其他任何一门学科更需要借助教师内在的隐性知识和人格魅力去感染和影响他们。英国著名的课程理论家劳伦斯·斯滕豪斯指出,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三条途径:一是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二是通过研究其他教师(包括自我)的经验;三是在教室里检验已有的经验。显然,这三条途径中的后两条,其目标指向便是隐性的实践性的程序性知识,而且必须在园本化的培训中才能达成。

相对于其他培训途径,园本培训的优势突出表现为:

其一,在实践中发展。

其二,在反思中提升。

在我国的课程改革正在向纵深推进的今天,教师的专业素养必定是课改成败的关键所在。而不同类型教育所需要的教师专业素养非常需要我们有针对性地去加以研究。其中,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同样需要得到充分的关注。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简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4月版。

2、冯晓霞:《新〈纲要〉与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4月版。

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科论文 篇2

课本知识、生活知识、教师智慧和理性的课堂实践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性。学生、课本、教师所拥有的知识意义性都表现并应用于生活。“作为知识的课程与学习者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即使课程是按照学习者的认识兴趣和认识可能精心设计的,也仍然是外在于他们的”。[1]很自然地,教师关注的课程能否符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学习者能否掌握课程里规定的知识以及知识的质和量成了教师、学生所关注的内容。因此,教师在上新课前要细读教材、教参,认真备课。

一、学科课程创生策略

教师设计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课程开发和创生的过程,不同的教师在进行情境、问题设计时,对教材的理解、途释都不一样。学生和教师一起参与的课堂又是动态的、开放的,所以,虽然课程是教育部门的权威人士编写的,但不一定能够满足所有教师的教学需求,因此,课程的创生尤为重要。

(一)创生资源:促进有效教学的一条可行路径

新课程淡化了知识内容,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但也面临着如何从一个恰切的视角来重新看待知识教学,进而有效实现知识意义性生成的问题。在此,笔者认为,教师根据自身的实践性知识与经验,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重新改组、整合课程资源,从而促进教学是一种颇具发展潜力的教学范式。

1. 利用课程图片资源创生进行有效教学

以历史科目为例,教材中的地图和文物史料是教学中最具魅力的部分,深受学生的欢迎。但许多图片连教师也看不懂,即使了解了大概,也不懂得背后所蕴含的东西,在勉强的解释中容易产生硬伤。教师在对图片进行讲授解释时,适当的细节描写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中学阶段是学生的求知欲高峰时期,许多学生在平时看电视、看课外历史书籍时会产生诸多疑问。以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教材为例,有一位教师在上《历史与社会》第五单元“面临挑战的中国”时,出示了一幅“清朝疆域”图片,在地图上介绍周边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然后将清朝的“怀柔政策”和“威严震慑”的地点和原因逐一进行分析,北有准噶尔叛乱;东北有雅克萨之战;西南有册封达赖、班禅的西藏;西北新疆有平定回部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科学运用动画,排列组合精当、形象,不仅让学生有一目了然的感觉,而且还帮助理解“明修长城清修庙”的利与弊,从中了解到我国的少数民族基本上都分布在边疆地区。原本教材的内容全是文字,对一些方位思维不强的学生来说,利用地图进行教学效果甚佳。在授课时,一幅地图能把零散的历史事件组合在一起,很好地把历史与地理之间的内在联系突显出来。而另一位教师在复习有关长江流域内容的时候,不但重点地突出地理知识的介绍,如长江的水系、水能的开发、沿江的重要城市以及长江的治理等,还把历史上发生的大事件联系起来,如列举发生在上海的历史事件有哪些?长江流域在近代史上曾经是哪个国家的租借地?当学生头脑中建构了这些知识后,又出现一幅幅图片加深印象。可见,这些教学方法能有效地将地理知识与历史知识有机的结合,既体现了史地一家,又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地图是最直观、最简明的地理“书”。学生获得知识大多来自视觉,从网络下载的彩色地图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学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2. 精用文本资源延伸进行有效教学

现行的新课程,知识内容相对偏少,教师教学的自由度很大,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展开教学,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此,在授课中教师在某一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地补充一些知识是必要的。这与传统的教师灌输式教学,视知识为绝对真理不同。教学过程中的文本拓展不是点缀和摆设,而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拓展内容是着眼于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深入文本,升华文本,落实好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态度、价值观目标等。文本是课堂教学之根、之本,拓展作为课堂教学之“末”,能强化文本重点,能在攻克难点的过程中起到“脚手架”的作用。美国教育家杜威有过这样的阐述:“一个真正把握教学内容、吃透教材结构的人,才能灵活自如地运用探究学习方法。否则,任何的生搬硬套,不论动机如何良好,只能导致两种结果,牺牲学生和败坏这种理论的声誉。”因为,文本拓展不仅源于文本,甚至还高于文本。例如:在“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拓展讨论曹操的为人、性格特点,迁移到做人的道理。道德观、事业观顺理成章地影响学生。拓展文本内容是服务于文本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要让文本拓展扎扎实实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要让文本拓展为理解课文服务,为突破重、难点服务。但文本拓展要适度适量,少而精,不拔高,不泛滥,因文而异,丰富多样,并遵循一定的规律。

3. 巧用信息化资沐促进有效教学

随着教学环境“信息化”的逐步实现,教学的“信息化”和“生活化”得到更进一步地发展,教学既源于具体情境而又超越具体情境。目前,义务教育阶段的教材篇幅都简略,有些内容需要教师的创生,通过视频使原来抽象的文本内容转化为形象生动的视频,既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又能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有益于问题的解决。但转换也有一定的原则,比如:“健康向上的体育精神”一课,如果用简单的理论说教或按教材照本宣科学生容易疲劳,因此,可以通过观看奥运会的比赛节目或一些体育运动员的比赛视频来讲解体育精神。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他们已开始对人生价值、生活哲理和社会现实进行思索。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和社会现象探求人生哲理的能力,提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探寻互补:课本知识和课外知识相结合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这句话不仅阐述了生活与教育的关系,揭示了生活教育的本质特征,同样,也说明了课程源于生活,又从属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道理。生活是一部活的教科书,把课程融入生活,把生活引进课程,我们的课程就会变得鲜活多彩,富有生命力。“生活世界是在个体体验基础上的反思性建构,个体体验与生活世界是同步显现的。生活世界是个体所处的境域。”[2]现代教学理论提倡知识的情境性迁移性,强调学习环境的真实性及学习主体在学习情境中的个体体验,知识建构。因此,要求课程内容要更加贴近现实生活。“课程需要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凭借个人的实践经验,对原有课程实施进行筛选、创编、重构或开发以满足学生个人经验建构的需要。”[3]为此,适时、适度探寻教材知识与社会热点的间接知识的聚合,是新课程创生的有效方法。

1. 引“乡土资源”进课堂

“乡土资源”是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的交汇点。如果在教学中将其充分而又合理地利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弥补现行教材的不足,而且还能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家乡伴随自己成长而发生的变化,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及对本学科学习的兴趣。例如: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的“情趣无限的世俗生活”一课涉及逢年过节的生活方式,可以通过让学生讨论划龙舟、“拦街福”等中国传统活动,弘扬民族文化,把温州南戏有影响的《温州女人》、《白兔记》、《泪洒相思地》片段给学生欣赏,展示民俗文化,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最熟悉的乡土乡情资源,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建构主义认为,“在学习中,学习者必须对新信息进行精制,并将其与其他信息关联起来,以便让学生在保持简单信息的同时,理解复杂信息”。[4]

2. 择社会热点进课堂

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关心热点时事。因此,我们可以利用热点时事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笔者曾听一位教师讲授“新月形沃土:西亚文明的发祥地”一课,该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该地区与当今世界上哪些热点问题有联系?很多学生能说出“伊拉克战争”、“世界石油宝库”等,但很少学生知道“巴以问题”,于是该教师就很自然地在电脑投影上显示出《2010年9月巴以直接会谈重启仪式》的图片及其会议的内容,继而向学生解释了巴以问题的由来。有一位教师本来是讲授中国的印刷术传播到朝鲜,学生又联想到朝鲜半岛问题上来。于是,该教师借机转换上课内容,就在课堂上用电脑找到朝鲜地图,介绍朝鲜半岛的历史和地理,以及美国和日本、韩国的关系,学生的兴奋点就来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适时地选取最新的时事热点,有效地吸引学生关注当今国际国内时事,让学生明白学习历史的目的还是古为今用。课程内容的整合不仅可以减少知识的分割和学科间的隔离,把受教育者所需要的不同知识体系统一联接起来,使学生的学习涵盖更多的新兴议题,使学生了解知识的多面性,使学生对人类和环境形成连贯一致的看法,而且有助于避免学生在不同的学科中重复学习同一内容,在增强学习内容综合性的同时,也防止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还可以突显学科知识与生活世界的联系,使学生认识到知识的生活价值。[5]教育者的职能不是传授简单的几个知识点,学生记忆下来就完成,而是教给学生的一种学习方法、学习能力,这是给学生终身受用的。只有教师的功底深厚了,教学设备先进了才能“大胆挖掘、处理教材,从教教材到用教材,对于教材难点,注意以浅显透视深刻,以感受突破理念,以参与代替灌输”。[6]

3. 带探究性学习进课堂

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习得知识。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中有这样一题:“有学者估计,如果用火车装运建造金字塔的石料,大约要用60万节车皮。如果把这些石头凿碎,铺成一条一尺宽的道路,可以绕地球一周。按照你的想象,四五千年前的人类是用什么办法开凿、搬运重达十几吨的石块呢?”学生讨论之后,笔者展示了“滚木运输石料”“沙土斜坡”建筑金字塔的示意图,讲巴比伦的“空中花园”时,设计了一个问题:“地处干燥的阿拉伯地区的空中花园,园丁养护花木的水是用什么方法运上去的?”学生很快就想到物理中的动滑轮提水法。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原有的知识经验背景决定了对事物的理解。历史学习也是一个建构的过程,问题探究则是这一过程的体现。由此可见,历史教师是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精神的指导者,主要任务就是促成或引导学生主动地有意识地去探究,实现知识的建构,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学生的科学意识的培养奠基。所以,一个学生是否具有探究意识意味着他是否能对自己的知识进行主动建构。

二、课程创生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价值分析

教师在课程创生中要重视基础和目标定位,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应用意识的发展;在内容创生上,教学内容要适应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强调学生学习的实践性、社会性和创新性,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还应该通过自己的研究和反思形成自己对课程和教学的认识,并逐步确立起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一)课程创生是教师专业知识的再提高

创生的课程实践要求教师从教学的角度来理解课程。教师的每一个教学设计就是一次课程开发和创生的过程。在创生中,教师要关注每项教学行为和活动达到什么程度才是合理的。即将每项教学活动置于学生发展结构的宏观背景中加以审视,使学生的各方面的发展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8]课程创生取向认为,课程实施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适合其个性发展需要的积极的教育经验过程。课程创生让教师深切地憨到这是教师教学方式、研究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同时也是教师自身学习方式的一场变革。课程创生让教师成为教学研究的主动参与者,策划者。

(二)课程创生有助于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

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离不开经验的积累。课程创生提倡学生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参与到教学中来,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来建构、生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师生一起来解读教材、重构教材,进而体验课程、创生课程。课程创生不是某一个教师闭门造车的结果,而是教师教的特点与学生学的需要的结合,所以,师生一起由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创生者。课程创生让教学过程成为教师、学生双方愉悦的“教学相长”的过程,一个不断前进发展的过程。教师大胆进行创生,这过程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一个发展、积累的过程,是教师自我对传统知识结构的补充和完善,也是教师在吸收他人经验和自我实践的结合上的再创造。

(三)课程创生促进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形成

知识创生是一个超越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创生知识的实体(个人、团队、组织)通过获取新知识对旧的边界进行超越,从而进入新的自我”。[9]知识只能由个体创生。组织自身不能创生知识,组织的角色是支援和激励个体的创生活动,或者说,应当为个体提供适当的环境。因此,课程创生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出现提供了契机。教师学习共同体是一个有目的地促进教师学习和使教师学习达到最好成效的学习群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与同事一起,以设计创生性的教学计划为核心,共同建构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方法以及情境的知识,分享教学的体验,讨论课堂教学的资源,形成“教师学习共同体”。组织的知识创生应当视为有“组织”地放大个人创生的知识,并通过对话、讨论、分享经验等形式将其“结晶”在团组层面。[10]概括说来,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形成,意味着从“公共知识”向“个体知识”的聚焦;从“外烁知识”向“生成知识”的聚焦;从“个体知识”向“团队知识”的聚焦。因此,教师的知识创生促进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生成。

参考文献

[1]丛立新.课程论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5:85.

[2]王峰.意义诠释与未来时间维度-探索一种意义诠释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03.

[3]王婷.课程创生性变异的内涵、功用与实现条件[J].教育科学研究,2010,(11).

[4]高文.建构主义学习的特征[J].全球教育展望,1999,(1).

[5]李小红.教师与课程:创生的视角[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203.

[6]吴光耀.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本可以精彩万分[J].历史教学,2009, (7).

[7](美)谢登斌,陈振中译.课程导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7:180.

[8]李小红,教师与课程:创生的视角[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318.

[9]秋田喜代美.教学研究与言说分析[M].东京:广播大学教育振兴会,2006:202-203

教师学科专业发展的层次等 篇3

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启亮在《教育发展研究》2009年第15~16期合刊上撰文指出,教师学科专业发展可分为掌握学科知识的层次、探究学科智慧的层次、体悟学科创新的层次,三个层次是依次提高的。这样的层次划分,认为低学历、低职称未必就是学科专业发展的低层次,反之亦然。

掌握学科知识的层次。这是教师学科专业发展的基础层次。能够熟练地掌握、正确地传授、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会确定性的、符合课程标准和教材范围规定的学科知识,是教师之为教师的本分,也是教师学科专业发展的基础层次。基础层次是必须的,同时也是有待发展的。局限于基础层次,有可能造成教、学、教学过程及效果的简单化,导致课业负担沉重、素质教育肤浅等弊端。

探究学科智慧的层次。这是教师学科专业发展的提高层次。教师探究学科智慧,要以知识为基础,但知识不等于智慧。教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从掌握知识向探究智慧发展、如何在有限的知识过程中探究无限的智慧。这种发展的关键,是从“教什么”的角度来改变教、学、教学过程及效果。

体悟学科创新的层次。这是教师学科专业发展的更高层次。教师体悟学科创新,要以掌握学科知识、探究学科智慧为基础。如果基础单薄却空谈创新,无疑是无源之水。

国际社会促进教育公平的

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在《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年第3期撰文认为,国际社会积极推进教育公平,积累了宝贵的经验:(1)借助立法与执法手段推进教育公平。(2)完善公共教育资源的公正分配与高效管理机制。(3)从“缩差”入手,关注弱势群体和农村教育。(4)重视特殊需求群众教育,兼顾公平与效率。(5)提高教师队伍的执教专业能力。

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建议:(1)确立以教育公平为教育持续发展的政策价值取向。(2)充分保障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提高经费利用效率。特别对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和社会处境相对困难的人口体现社会公平的资助支持。(3)深入推进课程与教学改革,构建合理有效的学业评价体系。提倡有质量的教育公平要追求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4)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水平,均衡配置师资资源。(5)有计划地发展超常教育,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有效教学”中

教师的教学责任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刘万海、大连交通大学土木与安全工程学院研究实习员李倩在《教育发展研究》2009年第15~16期合刊上撰文指出,当前,在“有效教学”中,教师至少有三种教学责任亟待加强。首先,教师有责任做真正的“儿童研究者”,尤其应在引发学习动机,唤醒并尊重自主学习的兴趣和欲望等方面加强研究。需要教师有足够的宽容、耐心、公平、自信的心态。其次,教师有责任创造一种自由的教学文化,引导学生自由地开展探究。关键是教师要相信和尊重学生,同时做一个真诚和负责的人。再次,教师应该秉承全纳的教学观,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负责。需要教师转变现有的非科学的学生观和教学价值观,并探索与之相应的教学效果评价方法,注重对学生独特性和历时性体验的考察。

在“有效教学”中追求教师教学责任的总体实现,至少要处理好两对矛盾关系:一是发展与权利的关系,即学生的成长发展一定要置于他们自主意愿的权利基础上,倡导真正主体性的教育发展;二是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教学在追求效率的同时必须兼顾公平,赋予每一位学生同等的发展机会,以激发各自最大的发展潜能。在此基础上,还应做以下努力:重建教师的教学责任观;提升教师的教学责任能力;积极改革教师绩效评价,优化教师权责统一的外部环境。

学科德育的实现途径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叶飞在《课程•教材•教法》2009年第8期上撰文指出,学科德育指将道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中,从而实现各科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相融合的一种德育形式,其开展并非轻而易举,要考虑到各个学科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特殊性。

首先,从教学目标的角度来看,各科教学应当把握好“教学的教育性”特征。各科教学不能只关注本学科的知识传授,还需要关注品德教育,以品德教育为一个基本的导向。

其次,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看,各科教学应当重视挖掘本学科中的价值因素,实现知识教学与品德教育的有机融合。各科教师并不是要把学科教学中与道德教育有关的内容单独挖掘出来,进行系统的道德教育,而是把学科知识中与道德相关的因素通过间接的、隐性的方式传达给学生。

再次,从教学方法的角度来看,要遵循欣赏性原则和生活性原则。即要让美的法则成为德育活动的一个准则;德育活动要尽量避免知识化、概念化的做法,坚持德育的生活取向,在具体的教学活动、生活情境、突发事件中展开德育。

最后,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应提高各学科教师的德育自觉性。学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适当的奖励与惩罚,公开的表扬或批评)加以激励,以提高学科教师的德育自觉性。

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科论文 篇4

过去我曾无数次想过:许多教师(包括教研员)几乎从不曾接触过学科教育史,他们既不知道过往两三千年的同行怎么教书,也不知道往圣前贤思考过什么问题,做出过什么努力与贡献,怎么就敢在讲台上毫不心虚地“诲人不倦”?就敢在文章中理直气壮地颐指气使?难道就不怕误人子弟、贻笑大方?

每逢听课、翻阅杂志时,我常常替他们的无知汗颜,因为我也是教师。然而,事情就是如此荒谬,恰应了那句名言:无知者无畏。一切仿佛都顺理成章,都是那样“正常”:课照上、文照发。久而久之,我也就见怪不怪、麻木不仁了。

进一步想,这责任也不完全在教师。他们中有我的学生,我也难辞其咎。其实,造成他们认知局限的原因有许多,光指责他们是不公平的。

我们的高等师范教育从来就没有开设过学科教育史的课程。今天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极不完善,只是在综合性大学的课程结构中加进几门课程,如教育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等。其他的基础课、专业课的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几乎没有任何“师范教育”的特点。担任这些课程的教师,从不联系中学教学实践,仿佛不知道他们是在培养未来的教师。这种“目无教育”的教育,最典型的就是“学科教育史”课程的阙如。如师范院校中文教育专业有中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史课程,竟然没有“语文学科教育史”课程,其他学科大约也都是如此,这就使培养出来的教师严重缺乏学科教育、学科教育史意识。

更难以理喻的是,学科教学法教师自身也普遍缺乏学科教育史素养,自然就不可能培养学生的学科教育史意识。1949年后,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在师范院校担任教学法课程教学的教师,多数来自中学。他们虽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教育教学理论素养严重不足,更遑论学科教育史素养。20世纪90年代以后,虽然学科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教育开始兴盛,师范院校开始有了“科班出身”的教学法教师,他们的理论素养也比前辈们有较大的提升,但是,由于他们接受的研究生教育未必都开设学科教育史课程,他们的导师自身对该课程的重要性大多认识不足,且他们毕业后所担任的师范专科、本科教育工作也没有设置学科教育史课程,这些都影响到他们在该领域进修与研究的意愿。上述原因,造成了长期忽略学科教育史教育的现状。

此外,中小学教师封闭式的经验型教学传统,也导致教师缺乏理论的自觉。由于教师相互间的交流、切磋的欠缺,与教育理论进修、教育教学研究的贫弱,多数教师一辈子都是凭一己的经验教学。在应试教育的语境下,居然也成就了许多“特级教师”“名师”。这种“井蛙”现象的陈陈相因,使一代代教师囿于自身的三尺讲台,自给自足、自以为是、自得其乐。也许还有理论界“不小心”的误导。例如我们常听到“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之类的说法,试想,在封闭式的语境中,作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反思”,又能“反思”出多少有价值的思想?对于教师的成长有多大益处?当然,这里说的是“有可能成为名师”,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或然性,不是必然性。但我还是认为应客观全面地审视当下,免得许多粗心的、急切期盼成为“名师”的教师,为着这种“可能”,埋头写了多年的“反思”还是枉费心机,岂不是比窦娥还冤?不禁想起《庄子•秋水》中“望洋兴叹”的寓言故事。难道我们甘做“‘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难道我们不该有“河伯”的觉悟——“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一己之经验是“河”,学科教育史是“洋”。“河”如果不能汇入“洋”之中,它便只有一个结局:干涸。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画地为牢、孤芳自赏的理由似乎又都不是理由了。

不了解学科教育史,不了解往圣前贤,不曾向他们请益、与他们对话,岂不等于褫夺了自己的发言权、话语权?这对于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业的教师来说,不就等于自杀吗?

学科教育史是教师永恒的家园。千百年来,无数同行的智慧都积聚在这里,经过岁月的淘洗,益发显出其价值。在教育史上,能扬名至今的人物,其智商都超平常人,其教育思想,都有深远的启示意义。在学科教育领域中的多数问题,前人已实践过、思考过,已有无数的经验积累与规律性的认知、逼真性的观点。这是今人难以超越的思想成果与精神存在。尽管就跟血缘一样,不论你是否承认,它都在相当程度上对你发挥着潜在的影响,甚至左右着你的行为,但是,对其作有意识的主动了解、思考,与只是无意识地被动接受,效果是大不相同的。是否具有学科教育史意识,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作用是迥然相异的。

思想成果、精神血脉的承传,需要后世“家族成员”的识别、认同与改良、优化,只有在有意识地识别、认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作自觉的改良与优化。学科、学术领域的识别与认同,仿佛是认祖归宗,需要拜见历代祖先,了解家族谱系、先人业绩,才可望续写辉煌、光宗耀祖。这便是人类天生的家园感、归属感、成就感。思想、精神的承传比起血缘的承传,其重要性有过之而无不及。

对于人类来说,家族的血缘承传,对于生命繁衍有一定的作用,但并非不可或缺。因为,个别种姓的存亡,对人类整体的影响微乎其微。其实,个人有没有“后”一点都不重要,可谓多你一个不多、少你一个不少。人类这个物种从来就不是以量取胜,而是以质取胜、以智取胜的。以质取胜、以智取胜,主要就体现在思想、精神的传承上,而这从来就不是个体生命的行为,而是人类整体的事业。

这个人类整体的事业,是以学科知识跨时空、层累式结构呈现的。只有进入这个结构之中,为某个学科、专业领域学术共同体所接纳,成为学术共同体的成员,才能发挥个体的效能。要为学术共同体所接纳,必须具备与其他成员沟通、对话的资格,其中最基本的条件就是对该学科、专业领域知识进程、进展的了解。一个教师,或一个学科教育学者,只有获得学科教育史知识的滋养,才可望成为该学术共同体的一员——“家园”中的“自己人”。否则,你“无畏”地说出的每一句话,都会遭遇“无知”的尴尬。你所做出的任何努力,也许都会遭到“家族成员”的拒斥。

一个教师如果缺乏基本的学科教育史知识,只凭一己的经验教书、思考,即便他教了一辈子书,“著作”等身,即便侥幸挂上了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的头衔,到头来他也许还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门外汉”,他做的可能都是无用功,他的一切教育经验与思考,都难以积淀到学科教育史这部皇皇巨著中。因为,他始终是外在于学科教育思想、精神潮流的。如果不知道前人做了什么,又如何能超越前人?如果不能超越前人,对于学科教育史——人类在该领域的认知进程又有什么意义呢?要有所继承,才能有所创新,这是最基本的道理。

冯友兰先生在完成自己的《中国哲学史》一书之后,谈到他的研究进程时,将做一个“哲学史家”和“纯哲学家”的工作加以严格区别:

我在这部著作里利用了汉学家研究古代哲学家著作的成果,同时应用逻辑分析方法弄清楚这些哲学家的观念。从历史学家的观点看,应用这种方法有其限度,因为古代哲学家的观念,其原有形式,不可能像现代解释者所表述的那样清楚。哲学史的作用是告诉我们,哲学家的字句,这些人自己在过去实际上是意指什么,而不是我们现在认为应当意指什么。在《中国哲学史》中,我尽量使逻辑分析方法的应用保持在适当限度里„„我不愿只做一个哲学史家。所以写完了《中国哲学史》以后,我立即准备做新的工作。(这个新的工作,指的是他后来写的阐明自己哲学观念的一系列哲学论著——“贞元六书”:《新理学》《新事论》《新原人》《新知言》《新世训》《新原道》)

他这里所谓的“哲学史家”的工作,指的就是对历代哲学家哲学思想的研究,先要搜集、考订相关的资料,搞清楚前人的贡献,历代哲学思想发展、沿革的脉络;在这个基础上,他才开始了“纯哲学家”的工作,就是他所说的“新的工作”——自己的哲学理论创造。他将这两个阶段的工作,通俗地称为“照着说”和“接着说”。必须先有“照着说”,才可望做到“接着说”。

这种治学方法并不是冯友兰先生的发明,源头可以追溯到孔子。孔子不但是我国私学教育的祖师爷,也是我国古代的“文化史家”,他开创了“向后看”——“照着说”的学术传统。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他对夏、商、周的文化都有精深的了解,才能做出“吾从周”的理性判断。他一辈子做的主要工作就是整理古籍、弘扬中华文明的工作。他称这一方法为“述而不作”:“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论语•述而》)朱熹注曰:“‘述’,传旧而已;‘作’,则创始也。故‘作’非圣人不能,而‘述’则贤者可及„„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皆传先王之旧,而未尝有所‘作’也。故其自言如此盖不惟不敢当‘作’者之圣,而亦不敢显然自附于古之贤人。盖其德愈盛而心愈下,不自知其词之谦也。然当是时,作者略备,夫子盖集群圣之大成而折中之,其事虽‘述’,而功则备于‘作’矣。此又不可不知也。”朱熹的评价是恰当的。没有“述”,何来“作”呢?“述”得好,能“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能“集群圣之大成而折中之”,“作”便也在其中了。这“述”——学旧、理旧、思旧、传旧的工作,学界称之为“述学”。这是作为一个“××史家”的基础工作。孔子说的“述”与“作”,就是冯友兰先生的“照着说”与“接着说”。

在学界,没有可以不“述”而能“作”,或不“照着说”而能“接着说”的。就是说,每一个研究者,都必须在做本学科的“××史家”之后,才可能成为该学科的“××学家”,才获得真正的发言权。一个学者型教师,要对学科教育史有基本的了解与研究,要先做“教育史家”,再做“教育学家”,这是无可逾越的铁律。否则,一定只能成为空头“教育学家”、伪“教育专家”。

那么,普通教师如何才能“照着说”呢?当然可以读些“××学科教育史”之类的书,但是,请注意,这是别人“照着说”的成果,是作者对学科教育史的资料搜集、整理、归纳、研究,反映的是作者个人的认知水平,也可以说是作者对学科教育史的“误读”。这对我们有启发,能从中获得一些教育史知识,但也可能会缩小了我们的眼界,甚至遮蔽、误导我们的认知。而且,我们所能看到的往往只是“一鳞半爪”,无法一窥全貌。因此,读是可以读,但只能作为一个“参照系”,切不可局限于此。最好的办法是读些历代有代表性的教育原著,作第一手的梳理与探究:走进学科教育史,直面往圣前贤,与他们进行思想的碰撞、深度的对话,才可能获得自己的“初感”,真正从中受益,形成自己的“照着说”的成果。

限于条件,在学科教育史研究领域,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就拿语文教育来说,已有三千多年历史,语文教育史资料汗牛充栋、浩如烟海,无论是谁都难以穷尽,都只能量力而行。我们可以先把重点放在现代语文教育史研究上,读读梁启超、黎锦熙、陈望道、胡适、朱光潜、朱自清、阮真、夏丏尊、叶圣陶、张志公、吕叔湘„„有余力再进入古代语文教育史,读读孔子、老庄、墨子、荀子、韩非子、王充、刘勰、颜之推、韩愈、苏轼、朱熹、谢枋得、真德秀、吴讷、章学诚、唐彪、曾国藩„„如果我们读现代还是力所不能及,也可以先读叶圣陶的著作,以此作为重心,读透之后,再读夏丏尊、朱自清„„逐步扩大阅读范围、思想的境界。请不要忘了,每读务必“提要钩玄”——“照着说”噢。读而不“述”,等于白读。前人的书是读不完的,所以,在学者的一生中,“述学”的功夫没有终结,不可能等到“述”完之后再“作”。“述”到了一定程度,有了基本的学科教育史背景之后,便可以“述”中有“作”、边“述”边“作”。这是一个水涨船高、水到渠成的过程,也是一个艰辛、漫长的过程。

如果你想当一个学者型教师,却想偷懒,注定会受到世人的耻笑,注定会一事无成。借

浅析历史教师学科专业素养 篇5

六中:何宝香

作为一名历史老师,从教十几年以来,颇多感触:

1.自己的专业知识积累不足。

虽然也受过高等学院历史专业教育,也符合初中历史教学的条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发展,“历史学科嘛,中考就那么几分,花那么大的力气不值得”,这种错误的思想导致我们一些历史老师的专业知识没有增加和更新,反而逐渐的减退了。

2.重视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研究,忽视对知识的把握和研究。

我们很多教师可能要教的内容还没有搞懂,就先去设计教学过程了,先想什么样的教法、什么模式,重视怎么让学生记住,怎么考好。这实际上就本末倒置了。我觉得如果先把这个教学内容在知识和认识上搞得圆融无碍了,然后再想怎么教,就可能想出很多非常精彩的教法来,课堂教学也就真正有效了。

3.教历史只是为了考试成绩。

很多时候我们教师大多是为了考试成绩而教,努力达成眼前的功利性的目标,忽视课程本身的目标,目标中有的是知识,有的是效果,而忽视育人目标。忽视了历史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这其实是反映出教师对历史教育理解的偏颇。

今后,我将在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针对上述自身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升自己:

1.多读书多学习:除了要读历史通史知识方面的书籍,也要读一些历史学术研究动态方面的书,平时通过博客上传和交流读书摘要和学习心得,而且在平时,通过落实全册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等,全面掌握教材,夯实教学基本功,努力使自己具备渊博的学科专业知识和综合的科学文化知识。作为一个历史教师,时代要求我们要有足量而精深的历史通史知识,起码要具备比中学教材更高深和广博的知识;其次,在当前社会多元化影响下,要求中学历史课教师,除了具备丰厚的专业知识外,还得具备相当综合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深与广博相结合的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它们的相互支撑,相互渗透,有机整合,才能保证学科教学的科学性、艺术性和有效性;另外,在课程改革的今天,不能只局限于教材,还得不断学习,能够追踪历史发展的动态,不断更新和发展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

2.努力使自己具备娴熟的专业教学技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课堂主渠道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备讲解分析、启发提问、组织学习、电化教学等专业教学技能。贴近新课程改革要求,把重点放在“积能”和育人上。再现历史的本来面目,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结合理论反思实践,结合实践研究理论,提升自我反思的能力和理性解读能力和变革能力。

浅谈初中生物教师学科专业素养 篇6

提到当前生物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不禁想起一位教育专家说的话:“教师的学科素养主要包括系统的学科知识、学科信仰、学科思维方式以及人格特征。”教师对此把握的程度,决定了其学科知识的宽度和深度。新课程标准要求生物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学习,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加入教师队伍一年多了,虽然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请教,我对初中生物教师学科专业素养有了些许的了解。具体如下:

l、初中生物教师应有研读教材的“全程”意识

教材研读原本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是教育中的一项基础的工作。其实作为初中教师,不仅仅要熟悉初中的教材,还应该熟悉小学和高中的教材。如果对高中的教材不熟悉,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更好地为学生今后发展服务就很难把握。同样,如果教师对小学的教材不熟悉,那么在教学的起点上就把握不好。如果一个教师对本学科的视野非常有限,不会站在更高的高度来审视自己的教学,难免会陷入题海战术的深渊,这样学生的负担无疑就加重了。教师在教材研读上做到“承上启下”,要具备“全程”意识,既要了解小学教材,又要了解高中教材。研读小学教材,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基础,在教学时更好地做到重点的把握;研读高中教材,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今后的需求,可以在难点的拓展上有的放矢,做到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服务。

2、初中生物教师能够引领正确的教育思想

古人说:“慧于心而秀于言。”教师语言美,则其心必然善良而正,必然追求自身的道德修养。教师的仪表是教师精神面貌的外在体现,是其内在素质的反映和个人修养的标志,对学生具有强烈的示范作用,所以教师应做到举止稳重端庄,着装整齐清洁。

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学生成长的重要保证。教师的人格之光对学生心灵的烛照深刻且久远,甚至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具有现代人的素质和高尚的人格。要有知识渊博的学者形象,要有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要有堪为师表的高尚品德。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3、初中生物教师必须关注社会热点

生物教师要想更好地实现教书育人和自我发展的双重价值,必须对社会热点问题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对社会热点和社会现象有深刻的理解。我们鼓励教师观看新闻联播,鼓励教师上网浏览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来提高认识社会、理解社会、分析社会的能力,并能在课堂教学及与学生的交往中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

当然,我们也非常关注学生所倾心的社会热点,从学生那里来触摸社会的脉搏,从社会发展的走势中来思考学生发展。这样,能更好地与学生沟通,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吉林省龙井市

亚 松 一 中

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科论文 篇7

功能一:开辟体育教师新的学习与了解学校体育发展动态的渠道

专业学科博客给体育教师提供了一个虚拟的信息交流的环境, 更为体育教师终身学习搭建了一个广阔学习与了解学校体育发展动态的平台。学习与博客的结合是信息时代的强强联合。博客的信息储备量大、更新速度快, 且对一些体育学科的前沿信息有快速传递的功能。如, 在《中国学校体育》官方博客圈成员的文章中就可以快速地找到最新的学校体育发展动态;在2月前, 教师们就可以最先学习与了解到新出炉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等等。

功能二:为一线体育教师创设了交流和资源共享的平台

专业学科博客是体育教师教育教学与训练后的延伸和拓展, 通过撰写自己工作中的问题让他人阅读后可为自己出谋划策, 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自己的教学心得可与他人交流分享;也可通过博客与体育学科专家进行对话交流, 拉近专家与一线教师的距离, 解决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疑难问题。此外, 打开许多教师的博客, 不难发现, 很多教师的博客中有着大量的学科资源, 如浙江高礼宏老师的博客、北京龚朝晖老师的博客, 这些博客对于体育教师来说是容量非常大的资源库, 在里面可以寻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识。

功能三:为体育教师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

不管是体育教师, 还是普通的任何一位教师, 在自己的岗位上由于工作环境相对独立与封闭, 除了在课堂之中, 似乎缺少自己可以发挥才华的空间。很多体育教师就是由于在日复一日的烦琐的学校体育工作中“消耗了”自己, 很多个人的思想与才艺得不到展示, 热情往往随着才艺一起被磨灭。专业学科博客的出现, 正好可以给教师提供一个实实在在的平台。在自己的专业学科博客中, 老教师可以畅所欲言, 倾诉心中的对于教育教学的困惑与烦恼, 平时不被他人理解的做法或者是想法;可以找到知音, 寻找那份属于自己的喜悦, 寻找对自己的鼓励和欣赏的目光;可以寻找与自己一起分享教育教学中的成功与失败的同行, 可以相互勉励, 共同促进提高。

功能四:有利于培养体育教师教育教学反思习惯的养成

教学反思是每个教师不可缺失的一种教育教学后的习惯, 其对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与效益有很大的帮助, 也有利于教师的快速成长。传统的反思基本上是以自己日记或者笔记的方式进行记录, 这样的反思相对封闭, 只能供个人使用, 特别是对于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难题或者提出的困惑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 会使反思变成“闭门造车”的一种形式。而专业学科博客的建立, 能在传统反思的形式上扬长避短, 让我们在自己的空间中发表在教育教学、训练过程中的任何问题, 也能把自己对于解决某种问题的独特见解进行阐述, 让更多的和自己有同样问题与困惑或对这个问题同样感兴趣的教师一起参与进来, 大家一起探讨交流, 一起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中国学校体育》官方博客圈创建后的几年中, 甚至于有些教师将自己的博客在运转中进行不经意的“转行”, 将博客圈纯粹地变成了自己日常撰写教育教学反思的平台。想想也是, 有些习惯就是在尝到“甜头”后慢慢养成的, 这样好的习惯更加有利于教师专业的成长, 也是专业学科博客最重要的功能所在。

博友点评:

离阳光最近的人:学体博客圈成就了不少像吴老师这样的老师, 使人达到了新的高度。学体博客圈如此丰富的资源, 为学体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信息和知识。阳光书香:好文章!相信看过此文的体育教师会迫不及待地加入学体博客圈的。

超于自己:网络时代我们赶上了, 我们从封闭的困境中走出来, 我们的明天会更好, 谢谢学体这颗大树!王安:我是最大受益者了, 博客已经成为大家学习、成长的主阵地。

叶子:谢谢吴老师分享!在这方面, 我要好好学习呢!曹占良:每天上网必做的一件事情——来学体博客圈看看, 这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

博主:爱军云轩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waj9555 (本文选自《中国学校体育》官方博客圈, 地址:http://q.blog.sina.com.cn/zgxxty)

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科论文 篇8

【关键词】青年教师的特点;问题;成长规划

一、研究背景

跨入21世纪,信息时代的来临,经济全球化趋势,高科技迅猛开发与运用,物质财富的空前增长。在社会变革和发展趋势的作用下,英语教育的重要性变得无可比拟。社会,公众对英语教育的期望、对英语教师的教育的教学素质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人们愈来愈理性地认识到:英语教育的推进的成败关键在教师,而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直接影响到未来教育改革的成败。随着小学英语教学开展的逐年深入,小学英语教育作为英语教育的基础部分显得尤为重要。小学英语学科开设的时间并不长,这个学科汇集了众多的青年教师,促进这部分青年教师的专业可持续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积极推进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的关键一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且急需开展的课题。

二、英语学科青年教师存在的问题

1.理论与实践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转化的瓶颈难以突破。教师对已学的教学理论无法自如地运用到教学教育工作中去,有的教学实践工作又无足够的教学理论支撑。对自己教育教学中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自己的思考很难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形成书面的总结,推动自己的发展。

2.能教与善教 大部分青年教师都能轻松地完成自己的教学教育工作,也都下意识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如何使自己的教学特色鲜明化,有效化,形成一个个性化,创造性的教学模式。如何使这些教学模式值得推敲,值得借鉴,扩大成果,形成影响。在参与的各项课堂教学竞赛和观摩教学中,要让教师不仅关注展示的那节课,还要关注课堂前、中、后的各个环节的设计和记录,做好课后的问题解决和反思重建的工作,保证上的每一节课能真正的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而不是追求短暂的荣誉和赞美。

3.科研与发展 青年教师都参与了课题组,但缺乏主动性,没有自己的主攻方向,别人参加了自己也参加。缺乏对课题的深入思考,无法领会课题的教学指导作用,无法将课题所研究的成果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在参与的各级课题研究中,如何真正发挥课题组这一研究平台,真正提高青年教师的理论水平,成为教学实践中的“理论专家”。

4.时间与精力 大部分青年教师都有发展的紧迫感,但不知如何寻求机遇,把握最佳机会,谋求最佳发展,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每个青年教师心中都有自己的目标,也积极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但青年教师由于种种原因,日常工作的忙碌,家庭孩子的负担,无成绩成果的收获。就形成了自己职业的倦怠,便安于现状,盲目前行。

三、对英语学科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建议

校级层面的工作 创造发展氛围

学校牵头制定青年教师发展和培训规划、校本培训计划、课题申报研究等。建立“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活动专题网页,提供青年教师相互学习、相互讨论的平台。组织青年教师上传教材研究小结、教材教学案例、教材教学随笔心得等。每学年都精选出部分青年教师优秀的教育教学论文、案例编印 “优秀青年教师论文、案例集”,供英语教师学习。

建立教师 “专业成长袋”,不断完善评价机制。由学校统一管理,定期检查。把每一位教师教育、教学实绩复印件存档,并作好专门的记载,以便学校能及时掌握每一位教师的成长情况,有利于更好地做好骨干教师的培养、指导工作。学期年级组考核,学年学校考核,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评优、评先、评聘职称的重要依据。并于每学期末评选“优秀青年教师”。利用橱窗、校园网等宣传推广优秀青年教师个人发展的心得和成长路径。

个人层面的工作 制定合理规划

我们提出了如下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即“自我认识和反思 ——理论的学习和准备——实践和行动研究——总结和专业提升”。这种模式与已往的模式(学校要求——学校组织学习——教师实践——总结)相比,更具有主动性、针对性、研究性,是青年教师成长的一种理想模式。为了这一模式的顺利实施与完成,制定了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予以保障。而对如何制定教师专业发展规划,目前的研究与实践比较少。我们采取了三年专业发展规划、五年专业发展规划等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扎实有效的规划目标。在三年、五年的专业发展规划中包括了以下的一些建议:

在三年专业发展规划中

(1)读书是教师成长的基石。教师只有静下心来博览群书,吸纳先进文化精髓,潜心学习前辈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继承与创新并重,自己的文化素养才能不断得到提高。关于读书有一句名言“不动笔墨不读书”。把抄书、摘录、背诵作为增长知识、提升自己素质能力的重要手段。

(2)“名师教学”是教师成长的捷径。“教师的成长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那么可供教师依靠的巨人是谁呢?是“名师”。教师要不断“学”名师,可通过观看特级教师的教学视频,整理听课记录,记录教学中的“闪光点”,值得学习的地方,如何借鉴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

(3)写作是教师成长的必要条件。写作是教师用文字表达自己思想的一种途径。写作能使你的心思更为缜密,精神更为集中,思维更为敏捷。写作和读书是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只有写才能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知不足才能加倍地读。教师可以从一些随笔、反思性的小文章入手,不必长篇大论,引经据典,只要有感而发就行了。

(4)定目标,要成绩。在做大量扎实的理论学习准备的基础上,可给自己定一些实质性的目标。如,学历的进修,职称的评定,论文的发表,更多公开教学的机会……。

在五年专业发展规划中

(1)研究型 學习了大量的理论知识,能够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实现理论与实践中的相互转化,能够形成自己有理论支撑的实践的成果模式,有自己的个人经验总结集,随笔反思集等。

(2)智慧型 形成自己的课堂教学的艺术,不盲从;课堂的驾驭能力,得心应手;能够合理处理自己发展与工作生活中的冲突,达到相互和谐。

(3)名师型 在理论与境界的提升下,形成自己独特鲜明的教学模式,能将自己的理念与方法给别人带出帮助与思考,能有一种专业的引领的榜样作用。

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科论文 篇9

2015山西教师招聘考试语文学科专业知识

(九)【文学概论】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文学理论的性质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文学理论作为研究文学普遍规律的学科,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价值取向。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这三个分支具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它们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和渗透。文学理论要以文学史所提供的大量材料和文学批评所取得的成果为基础。如果文学理论不根植于具体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文学发展历史的研究,文学理论所概括的文学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失去了存在的依据。反过来,文学史、文学批评又必须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离开这种指导,文学史、文学批评就失去了活的灵魂,成为一堆混乱的材料的堆砌和随心所欲的感想的拼凑。这三者之间,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包容,相互渗透。由此可以对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有一个总的概念: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三个分支之一,它与其他分支有极其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的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二)文学理论的任务★

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包括五个方面,即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文学不是以成品这种形式而存在的,而是以活动的方式存在的。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了文学四要素的著名观点,他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文学理论把握的不是这四个要素中孤立的一个要素,而是四个要素构成的整体活动及其流动过程和反馈过程。

真题点睛

美国当代著名文艺学家艾布拉姆斯认为,一切文学活动都由四个要素构成,这四个要素是()。

A.世界作者作品读者B.作家时代读者社会 C.作品社会生活读者D.创作阅读批评审美

2015山西教师招聘考试

2015山西教师资格考试

2015山西教师招聘考试

【答案】 A 【名师点评】美国当代文艺学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提出了文学四要素的著名观点,他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四个要素组成的。因此本题选A。

(三)文学理论的品格

文学理论作为一门科学,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1.文学理论的实践性

文学理论作为一门理论形态的学科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个别理论家杜撰出来的,而是从长期的、多种多样的文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换言之,文学理论是对古今中外一切文学活动实践的总结,它的出发点和基础只能是文学活动的实践。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文学理论的真正科学不但在于这些学说形成之时,而且在于尔后为文学实践所印证之日。文学理论的实践性,不但在于它来源于文学活动的实践,而且在于它必须经得起文学活动的实践的检验。

2.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

文学理论既然是文学实践经验的总结,那么文学理论家在总结实践经验时,总是要依据一定的哲学、政治、道德、美学观点等,从而体现出一定的价值取向。文学理论也是一种意识形态。它肯定什么作品,否定什么作品;赞扬什么文学现象,批判什么文学现象;提倡什么艺术趣味,反对什么艺术趣味,都应该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就目前而言,我们的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应该是民主的、科学的和现代的。

【文学活动】 文学的含义 ★★★★

文学包括诗、小说、散文、戏剧、影视文学等多种样式,至少包括两种不同的含义:广义的文化含义和狭义的审美含义。

(一)文学的文化含义

在中国,文学最初泛指一切文章,这正体现了文学的广义的文化含义。所谓的“诗以言志”“陈诗以观民风”,并没有着意去寻求诗的特殊审美属性,而主要关注其一般文化内涵——由诗歌发现民俗文化状况。当然,随着文学活动的逐步发展和演化,诗的特别的审美意义也受到重视。

2015山西教师招聘考试

2015山西教师资格考试

2015山西教师招聘考试

在西方,18世纪以前文学也往往是在文化含义上使用的,即文学属于一般文化,没有被称为美的“艺术”。古希腊时代尚无一般文学概念,而只有特定的史诗、颂诗、演讲术、悲剧等概念。

(二)文学的审美含义

文学可以被视为一种审美形态。文学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这正是文学的审美含义。这是从文学的观感的文化含义中分离、独立出来的狭义文学观念。文学不再指代用语言或文字传输的所有文化现象,而仅仅指其中富有审美属性的那一部分。这也是文学的特性之一所在,它与一般的文化形态不同,具有特殊的审美属性。

(三)文学的通行含义

上述两种文学含义,分别突出了文学概念所包含的文化意义和审美意义,各有其合理处。但在现代,通行的还是文学的审美含义:文学主要被视为审美的语言作品。文学的审美含义在现在通行,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结果,概括起来有两个方面:第一,人类活动的持续发展,促进了人类符号表意能力的丰富与发展,使得文学这类专门的审美表现领域得以从一般文化形态中独立出来;第二,现代性在全球的扩展,推动了世界文化、学术、学科的分类机制的建立和健全,而在各种人类活动的合理化分工机制中,文学被划分到审美—表现领域,专门承担以语言符号形式表现审美体验的任务。这样,文学的通行含义就大体形成了:文学是一门艺术,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文类。与此含义不相符的哲学、历史学、科学等其他文化形态,就不属于文学范畴,而成为非文学了。当然,这种通行含义的采用,并没有简单地意味着把文学局限在狭义审美领域中。

(四)文学与非文学

判断文学与非文学的标准主要在于:第一,文学的语言富有独特表现力;第二,文学总是要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这种审美形象具有想象、虚构和情感等特性;第三,文学传达完整的意义;第四,文学蕴含着似乎特殊而无限的意味。

更多山西教师考试信息请关注:中公山西教师招聘网

2015山西教师招聘考试

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科论文 篇10

山西教师招聘考试语文学科专业基础知识二

1.五常(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

2.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3.五音:宫、商、角、徵、羽。

4.春秋五霸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公、秦穆公、宋襄公。

5.五等爵位指:公爵、候爵、伯爵、子爵、男爵。

6.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7.五行:金、木、水、火、土。

8.英国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李尔王》、《奥赛罗》、《麦克佩斯》。

9.五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金瓶梅》。

10.五谷:稻、麦、黍、菽、麻。

11.五彩:青、黄、红、白、黑。

12.唐代以后的五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13.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

14.五更与时钟的对应是:一更(19-21)、二更(21-23)、三更(23-1)、四更(1-3)、五更(3-5)。

15.五官:耳、目、口、鼻、身。

16.新中国五位语言大师: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赵树理。

17.五味:甜、酸、苦、辣、咸。

18.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9.六艺经传指:诗、书、礼、易、乐、春秋。

20.通五经贯六艺中的六艺指:礼、乐、书、数、射、御。

21.诗经六义措:风雅颂、赋比兴。

22.六亲:父、母、兄、弟、妻、子。

23.六畜:马、牛、羊、狗、猪、鸡。

24.科举考试中的五魁:各级考试的第一名。

运城中公教育

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科论文 篇11

教育优质而均衡发展的关键在教师。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十七大”以来,已把教育作为加速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之一,将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列为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和宏观政策的重中之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为了实现“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争取早日迈进省级名校的行列”这一目标,我校在八届一次教代会上明确指出:今后三年,学校将下大力气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和保障。

结合实际情况来看,目前我校实行的是年部教育教学双实体制管理模式。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科组作用,通过学科组的建设来实现教师的业务提升,走出一条“科研兴校”之路,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加强学科组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意义

(一)为教师提供了自主发展的平台

一直以来,我校的发展得到了县委、县政府、县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他们为学校的发展营造了一个十分优越的外围环境,但我们知道,事物的发展,依靠的不仅是外因,更重要的是内因。我们必须意识到:学校的自身努力才是发展的核心!因为不能自主发展的学生是一个失败的学生,不能自主发展的教师是一位平庸的教师,同样,不能自主发展的学校是一所落后的学校。

学校努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固然是为了造就一支优秀的教职工队伍,以能担负起“创建省级名校”的任务。而教师专业化发展实际上就是我校为促进教师实现“自主发展”而搭建的平台。

(二)有助于一个团队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形成

以往,日常的教学活动,体现更多的是“个体化”“单兵作战”的方式。这是必要的,但是“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才能走得很远”。现如今,教师要完成教育教学任务,靠一个人的力量与智慧是不行的,因为一个人的力量与智慧毕竟有限,它不能兼顾高效与课时问题,不能保证每一个知识点都准确无误,不能解决课堂教学中所遇到的每个问题。

萧伯纳说:“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如果我们的教师懂得分享思想,分享智慧,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能够本着“共同开发、共享资源”的原则加强合作,那么不仅我们每个人的长处能够得以发挥,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够取得1+1>2的成果。

(三)使学生终生受益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同样,“高徒也促名师”,只有我们的教师专业化发展了,做到了“高效有法”,我们的育人目标才能实现,真正地“把学生培养成文明守纪、自立自强,会求知、会做事、会做人、会生存,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现代公民。”

三、对教师的要求:

(一)教师要做到“五有”

我认为,从总体来讲,教师要做到“五个有”:一有积极的专业态度。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只有具备积极的专业态度,我们才有可能做好自己的工作,实现自己的价值。二有远大的专业理想。一个人有什么样的追求,就有什么样的素质,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把我们的职业当做一种事业,树立明确的育人目标,用远大的理想来点燃激情,照亮生命!三有坚定的专业意志。四有评价与自我评价的能力。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总结自己的优点,而是为了找寻自己的缺点,进行评价与自我评价,是我们教师不断完善自己、改进自己的过程。五有自我改进不断发展的动力。教学活动中,不仅我们的学生得到了发展,我们的教师也同样在发展,这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

结合我校校情,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的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旧观点中教师一支粉笔一本书的历史已经过去了,若是只就课本而讲课本,必将落后于学生,无法让学生满足我们所教授的内容。

(二)大处着眼,小处入手

教师专业化发展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个很抽象的命题,我们的教师在理念层次上可能不是很好的把握,但中国有句古话,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也就是说,再高深的思想,再高远的目标,也都是靠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也都是经过实践中的许许多多案例总结出来的。

四、学校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搭建平台

(一)政策扶持到位

学校将在政策层面给予各学科组必要的政策扶持,对学科组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的想法、规划给予肯定;对学科组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与问题帮助解决;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发挥团队精神;营造一种校园内各学科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氛围。

(二)制度建设到位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也就是规章制度,是我们应该遵守的、用来规范我们行为的规则、条文,它保证了良好的秩序,是各项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制度不仅可以促使目标的实现,促进效率和业绩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制度能使所发生的一切良好的变化持续下去。

结合我校年部双实体的管理模式,为更好的配合“加强学科组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念,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学科组与年部管理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科组专业引领的作用和年部行政管理的作用;我们需要认真完善《学科组评价制度》和《学科组内部评价制度》,做到使工作有序、规范,评价公正、客观;我们需要研究学科组和各个备课组的关系,做到引领与落实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上下齐心,确保沟通。

(三)资金投入到位

学校将给各学科组实际提供必要的活动经费,为学科组开展各项活动提供经济保障;其次,学校将对各学科组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取得的、能够指导实践的优秀教研成果给予奖励,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投入教育教学的积极性,使具有优秀成果的教师名利双收。

上一篇:描写北京说明文600字下一篇:感恩励志征文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