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名党员干部下基层

2024-07-31

万名党员干部下基层(精选9篇)

万名党员干部下基层 篇1

活 动

简报

第87期

中央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办室2010年6月25日

【县市区创先争优专刊】

访民情解民忧保民安

江西省永丰县万名党员干部下基层

江西省永丰县在创先争优活动中,组织万名党员干部下基层访民情、解民忧、保民安。全县党员干部组成106个工作组,集中7天时间深入乡镇、行政村走访农户,全面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帮助群众办好事、解难事。访民情,争做亲民党员。坚持“三访三到位”,即上门访、田间访、重点访,人员到位、帮扶资金到位、严守纪律到位。党员干部带着《民情日记》,利用村民早、中、晚在家时间上门走访,倾听群众意见,理顺群众情绪,现场解决问题。通过进村入户走访,共收集群众有关新农村建设、社会保障、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意见建议1700多条,当场解决150多个,协调解决300多个,梳理上报1200多个。

解民忧,争做利民党员。党员干部从基层热点、难点问题入手,努力为群众做实事、办好事。一是关心群众送温暖。工作组共走访困难群众1600多户,送去慰问金80多万元,资助山区经济困难学生150多名,资助金额达20多万元,并实行“1+1”结对长期帮扶。二是带资金、技术和项目进村。实施“挂乡扶村帮扶工程”,发挥自身职能优势,每个工作组为挂点村落实一万元以上的帮扶资金,积极争取项目、引进技术,扶持产业发展。活动期间,各工作组为帮扶村共争取水利、交通、种养殖产业等项目达85个,重点联系引进了有机白茶、优质百合等16个新品种,从县内外聘请56名科技特派员深入田间地头具体指导,利用乡村党校举办29期农村产业实用技术讲座。

保民安,争做卫民党员。面对矛盾纠纷,工作组不回避、不搪塞,发现苗头,及时处理。一是建立台帐,把握先机。工作组每到一个地方,摸底排查,全面掌握现存的各种纠纷以及可能引发的矛盾,建立矛盾解决台帐,掌握矛盾消解主动权;二是及时处理,化解矛盾。对于已经发生的纠纷,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召集相关单位人员调查走访、重事实求证据,做好劝说调解工作;三是宣传引导,促进和谐。帮助村里完善便民服务点和矛盾纠纷调处站,做好政策宣传、解释、咨询和服务工作,引导群众构建和谐,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

万名党员干部下基层 篇2

一方面, 这些基层干部直接面对群众, 矛盾多发,容易成为媒体关注的对象;另一方面,在媒体曝光后,他们又往往成为被问责的牺牲品。在这种情况下,“怕躲堵”就成为基层干部面对媒体的常态,这不仅不利于工作的开展, 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其与媒体的对立情绪。

笔者认为,只有提高基层干部的媒介素养,让他们正确地认识媒介,有效地利用媒介,批判地接受媒介提供的信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一、“怕躲堵”成为基层干部应对媒体的常态

“怕”是基层党员干部应对媒体时的普遍心态。在这种心态支配下,“躲”和“堵”就成为应对媒体的主要招数。

一是“怕”。怕被关注、怕被曲解、怕被曝光……在近些年的新闻实践中,笔者发现,说“怕媒体”的党员干部越来越多,怕的程度也在不断增加。

说了事实,怕领导不愿意、兄弟单位不接受;不说事实, 怕日后被揭穿脸上无光; 更怕稍出一点差错,引来广泛关注,耽误了大好前程。

二是“躲”。记者到办公室不见,打手机不接,发短信不回,一些基层干部担心惹火上身,简单地采取鸵鸟式的躲避政策。明明就在办公室里坐着,听到记者来到如临大敌躲得无影无踪。负责人不肯表态,下属没有得到授权不敢轻易表态, 让媒体从业人员难以得到有价值的信息,采访难以深入。

一些地方或部门甚至用所谓的“内部规定”来躲避采访。即使是持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颁发的记者证,记者到县区采访,往往也会被要求到宣传部门“登记备案”, 并要有宣传部门人员陪同在场才能接受采访;一些公检法机关则往往用“案件正在侦查”“案件正在起诉”“案件正在审理”不方便接受采访为由回避采访;一些国企或者垂直管理的单位往往以“需要上级部门批准方可”为由拒绝采访,本来正常的采访被搞得扑朔迷离,令人生疑。

三是“堵”。一看躲不过或者看到躲要出事,一些基层干部就开始“堵”。堵记者、撤稿件、删帖子,动用各种关系公关,不惜拿钱消灾,挖空心思摆平记者和媒体。更有甚者,一些基层干部甚至上演自扇耳光、向记者下跪求饶的闹剧。他们没有意识到,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才是最佳的解决办法。

“怕躲堵”成为应对媒体的常态 ,结果只能是形成恶性循环,无论是对基层干部还是媒体,均百害而无一利。基层干部将媒体视为敌人,将应对媒体视为负担,而不是工作的助手、推进工作的武器;媒体越来越难得到官方说法、权威声音,一边倒的稿件越来越多,反过来又加剧了与基层干部的对立。

二、“怕躲堵”的主要原因

基层党员干部面对媒体时“怕躲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现实的客观原因, 也有干部的主观原因。但笔者个人认为,认识不够、能力不足、缺乏专业人员是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

一是认识不够。许多基层干部对媒体的认识,还停留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水平,他们认为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应该服务于政府,应该以正面宣传报道为主,不应该报道那些所谓的负面消息。

不少基层干部没有意识到,当下媒体和媒体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除了传统的党报党刊外,那些自主经营、面向普通大众、以都市报为代表的市场化媒体,以及包括微博、微信等在内的网络媒体,更多地关注民生,突出地发挥舆论监督特长,在舆论引导和议题设置方面甚至更胜一筹。越来越多的媒体从宣传转向传播,从单向传播转向互动传播,更多地满足于群众对知情权、表达权的要求。这些变化也都要求基层干部做出改变,要从控制媒体转向引导媒体,要深刻地了解各种媒体的特性, 知道哪些容易成为媒体关注的话题,报道出来后会引发什么样的反应,只有这些问题的答案了然于胸,才能做到从容面对。

二是能力不足。不少基层干部坦言,之所以对媒体“怕躲堵”,是因为应对媒体的能力不足。尤其是面对一些紧急突发事件或者热点事件, 不知该如何应对,该说什么,在什么时候说,如何说能让人信服。正因为对这些问题心里没底,应对起来才会手足无措。的确,中国社会突飞猛进的发展,以及媒体日新月异的变革,给基层干部提出了很多新的课题,基层干部仅凭原有的经验来处理显然会力不从心。

三是缺乏专业人员, 不能够灵活机动地应对舆情。目前在市、县、乡三级党委政府中,负责与媒体打交道的主要是宣传部门, 政府的新闻办和外宣办通常也设立在宣传部门。而宣传部门主要承担的是宣传任务,工作的重心是将党委、政府的工作成绩和亮点通过媒体让群众知晓。因此,他们往往与党报党台党刊联系密切,能够妥善处理好双方的关系,但应对市场化媒体和网络媒体,经验明显不足。

三、出路:提高基层干部媒介素养

2014年初,美国一部名为《纸牌屋》的电视剧风靡全球。剧中,一些政要熟练地运用媒体引导舆论、发布施政理念、攻击对手、推进工作开展,让不少中国观众叹为观止。相比之下,我国政府官员在媒体上的表现就要逊色得多。这与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缺失有很大关系。

媒介素养教育,也叫传媒教育或媒介教育,最早是由英国学者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20世纪70年代,随着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传播技术的日益成熟, 大众传媒在社会中的作用以及对公民成长、生活的影响逐渐增大,人们接触和享用传媒资源的机会和时间都在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正确地认识媒介、有效地利用媒介、批判地接受媒介提供的信息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2000年以来,随着我国媒体的快速发展,各级政府的媒介素养在不断提升。新闻发布制度日益完善,新闻发言人不断亮相, 越来越多的党政干部通过电视、报纸、网络与民众沟通,数千个政府机构微博随时发布权威信息,这样的变化令人欣喜。相比之下,基层党员干部成了媒介素养教育中被忽视的短板,这也是导致基层干部“怕躲堵”的一个重要原因。

要解决这一难题, 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加大培训力度, 更新基层干部对媒体的认识。面对无处不在的媒体,与其“怕躲堵”,不如去面对它、了解它。实际上,多数基层干部对媒体的认识还停留在“一报两台”上,他们还没有认识到,今日媒体的种类、数量、运行机制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 让媒体有了崭新的定义。一条微博, 微信朋友圈的一张照片,论坛里的一条评论,都能引爆眼球,迅速扩散形成社会热点, 最终成为舆论事件。形形色色的自媒体、社交类媒体,却能够一次又一次制造出让全国人关注的话题。更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在很多基层干部看起来不算正规的媒体,同样具有杀伤力。

知己知彼,方能从容应对。一方面,地方政府应该以地方党校为培训基地,依托党校的教学资源,对基层干部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另一方面,利用目前宣传系统广泛开展的通讯员培训班, 对宣传骨干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宣传系统应结合本地实际,组织人员编写富有时代性、针对性、实用性的教材,提升培训的效果。

二是创造机会, 让更多的基层干部主动地利用媒体,提升能力。无论媒体如何发展,形式如何多样,都可以为我所用。在了解媒体现状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与媒体沟通、借助媒体推进工作,能够快速提升自身的媒体使用能力。

地方党委和政府官员应该积极主动地利用媒体, 通过发表署名文章、时评表达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对一些热点事件进行积极回应,并与群众展开平等交流,在与媒体打交道的过程中,学习了解媒体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全面掌握媒体的运作方式和工作程序,从而提高应对媒体的能力。

三是引进一批经过专业学习、培训的媒体人员进入基层政府。随着媒体的极大丰富和快速发展,应对媒体、引导舆论变成了一件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仅靠原有的老经验和短期的培训已不能轻松应对。从长远来看,基层政府也需要充实应对媒体的专门人员。

从国际上来看,在发达国家,应对媒体主要由掌握专门技能的人员来完成。每一个政治团体、大型企业都有专门的团队来应对媒体、引导舆论、与公众进行有效沟通。也正因为此,在公共关系学和舆论研究方面,这些国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务上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笔者的一个设想是,在一些媒体事件多发、高发的地方,政府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招录一批经过新闻专业训练和具有丰富媒体实践经验的人员,担任信息员或者舆情员,收集关于本地区的舆情,并根据事态发展为舆情处置提供专业建议, 从而缓解人员不足的难题,为地方政府应对媒体增加底气。

横山万名干部下基层 篇3

1、夯实工作责任。市直部门26个工作组包抓26个四类村,县上52名县级领导直接包抓全县所有四类村、矛盾村和换届尾留村,同时确定这些村子也是县级领导的下基层活动村和党建联系点。全县349名县乡科级领导干部包抓349个农村、社区、学校等各类基层党组织,402名县乡干部全部派驻到农村和社区等基层组织开展工作,保证每个村和社区都有包抓领导和驻村(社区)干部,实现干部下基层农村和社区全覆盖。

2、加强舆论宣传。活动开展以来,县委专门开办了《横山党建》简报,印发简报5期,横山报、横山广播电视台、横山新闻网、横山县人民政府网等主流媒体开辟了“万名干部下基层,扎扎实实帮群众”专栏,先后刊发文章和报道154篇,市级以上报刊、电视台采用25篇,制作横幅标语332条,大力宣传报道活动中的好经验、做法和先进典型,在全县上下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

3、坚持为民服务。各级领导和干部带头下基层,率先垂范搞工作,在“问”上下实功,在“解”上抓落实,扎扎实实为包抓的四类村搞规划、引项目、谋发展,促和谐。市政协工作组先后4次到包抓的南塔办事处胡沟岔村和姬沟村,广泛走访了解两村现状及群众春季备耕情况,向生活困难党员群众送去米面等慰问品,联系慈善医疗机构为村民免费体检,发放价值1万多元的药品和466本科普书籍,市委组织部工作组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了解基层干部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和思想动态,并将掌握的实际情况建立工作台账,从群众最盼最缺最想的问题出发,真心实意为农村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自活动开展以来,市直部门领导干部深入一线工作,以优良作风联系群众,以良好形象面对群众,以深厚感情服务群众,真正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不仅服务了群众、化解了矛盾,而且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树立了市直部门单位的良好形象。

目前,按照县委确定的工作目标,时间紧迫,任务繁重,为切实做好下基层活动各项工作,确保工作实效性。

1、分析利弊,认真梳理工作思路。在调查走访的基础上,要静下心来分析村情,找准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因素和有利条件,帮助农村理清发展思路,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对农村存在的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主要问题,要进行系统梳理归纳,能够解决的问题要及时解决;不具备解决条件的问题,要认真分析根源、找准症结、理出思路、多方协调,创造条件逐步解决。

2、解决问题,注重讲求工作实效。要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从所在村的实际出发,从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帮助村“两委”班子制定发展目标,研究发展对策,化解矛盾纠纷,做到真心服务群众,真情破解难题。对这次市县领导包抓的四类村,要帮助其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阔视野,找准制约所驻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选准选好发展农村经济的路子,帮助制定好远、中、近期规划,并在人才、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提供有效帮扶。

万名干部下基层 篇4

一、切实提高对开展“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开展“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加快推进基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迫切需要;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工作的部署,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镇党委、镇政府在全县统一部署下开展“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是站在全镇发展的战略和全局高度,在认真学习???次会议精神的基础上提出的具体要求,是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党的群众路线,不断加强基层领导干部思想政治建设、作风建设、能力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推进领导干部在主动联系人民群众、服务人民群众中践行宗旨、争先创优的具体体现。在全镇范围内开展“干部下基层”活动,对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推进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开展“干部下基层”活动的目标任务

以访民情、解民忧、顺民意、帮民富、促和谐为主线,通过开展“干部下基层”活动,在全镇领导、干部中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大兴密切联系群众、求真务实、艰苦奋斗、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真正使干部作风实现转变、基层组织晋位升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具体来说,要实现以下几点目标任务。

(一)加强基层组织。帮助基层组织建章立制,改进工作,建设“五好”党支部,实现晋位升级。帮助“两委”换届后有遗留问题的村组查找问题根源,协调有关部门予以解决。建立流动党员信息库,向流入(出)地党组织和党委组织部门反馈。

(二)化解矛盾纠纷。帮助基层组织建立矛盾问题台账,设立矛盾问题信息员、建立以村党组织牵头的矛盾纠纷调处委员会,吸收群众信任、威望高的同志进入调委会。对群众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和信访案件,及时调处化解,维护和谐稳定。

(三)推动科学发展。想方设法帮助基层化解一些群众想办、发展有效、作用长远的实事。农村围绕“升级晋档”,推动落实“一有三有”,突出帮民致富、促进和谐。

三、开展“干部下基层”活动的工作部署

此次“干部下基层”活动,以全镇党员干部为重点,县文体广电局有关同志予以指导,在全镇11个行政村范围内进行。活动共安排11个组,抽调干部40名;活动时间为2012年3月到2012年7月,分三阶段进行,按照“集中进村10天,定期联系半年”的办法,在3月1日前全部到位,每月到基层不少于1次,每次不少于3天。具体工作步骤安排如下。

(一)了解民情、建立台账阶段(2012年3月1日—3月17日)分别召开党员座谈会、群众大会或代表会议,介绍来意,听取意见,统一思想。开展一次大走访活动,听心声、拉家常、议发展,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准确把握群众所需、了解群众所怨、掌握群众所盼;不足100户的全部走访,超过100户的,走访不少于100户。在此基础上,建立矛盾台账,明确帮扶对象,确定拟办实事。

(二)组织实施、深入推进阶段(2012年3月18日—6月30日)根据既定任务,建立挂账销号制度,明确负责人员、实施目标、完成时限,逐一推动,认真落实。带着责任干好工作,带着感情为民办事,把事实办理到位、把矛盾化解彻底、把发展谋划长远。引进的项目、资金必须公开透明。坚持边做边查边改,及时倾听、掌握新的群众诉求,排查化解新的矛盾问题。

(三)总结回顾、评估考核阶段(2012年7月1日—7月31日)组织开展“回头看”,着重查看实事是否办理到位、支部是否晋位升级、矛盾纠纷是否化解、群众是否得到实惠。没有完成的,一律补课,确保取得实效。认真总结活动中的好做法、好经验,撰写好调研报告和工作总结。以群众评价为基础,完成评估考核工作。

四、加强组织领导

在县文体广电局、镇党委、镇政府的指导下,各工作组要切实加强对“干部下基层”活动的组织领导,精心组织实施,全面推进对活

动各项任务的落实,确保真正取得实效。

(一)领导带头,深入推进。镇政府领导班子成员要带头深入各个联系点,下基层不少于10天,每人结对帮扶困难群众4户以上。选派干部下基层不少于30天,每人结对帮扶困难群众2户以上。各工作组负责同志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经常性的联系沟通,加强组内干部的管理与指导。镇政府下派干部要服从工作组的管理,使干部下基层活动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真正成为群众欢迎和满意的民心工程。

(二)上下联动,真抓实干。干部下基层活动由镇政府统筹安排,指导开展。各小组下基层前,要自觉接受党委的指导。民情台账,工作方案要及时征求党委意见,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和各类不稳定因素,要详细列出单子提供给党委。具体问题的解决,以镇政府为主,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形成工作合力。镇政府要根据问题解决进展,定期召开会议,听取各方意见,共同演技措施。下基层干部的生活补助、工作用品、交通问题等,一律由派出单位解决,坚决做到“五不准”:不准优亲厚友,不准增加负担,不准收受馈赠,不准娱乐消遣,不准借机徇私。

(三)严格考核,做好督查。镇政府实行督查、考核,其中重点督查后进村、矛盾村活动情况。督查、考核结果作为创先争优、考核奖惩的重要依据。下基层干部必须翔实记录深入基层工作情况,形成“工作日志”,撰写调研报告。下基层期间,基层发生重大社会问题或重大信访案件的进行问责。完不成目标任务的,小组不能脱钩,干

部不能撤离,必须继续开展工作。

万名干部下基层工作总结 篇5

活动汇报材料

铜仁市政协办公室

自8月26日召开“万名干部下基层,扎扎实实帮群众”活动动员大会以来,市政协积极行动,精心安排,认真落实省、地、市的文件精神,派出18名干部入村驻户,开展工作。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紧紧围绕转变作风,积极组织落实工作责任制。

市政协紧密结合作风建设年活动的开展,按照作风建设年活动的有关要求,坚持在实践中锻炼干部,在实干中转变作风,让工作小组干部面对面贴近群众、心贴心帮助群众、零距离服务群众,进一步了解社情民意、转变思想观念、增长能力才干、培养优良作风。为此,市政协针对这次工作要求,制定了入村驻户的专项工作制度,确保万名干部下基层工作的有序推进。市政协党组书记、政协主席刘先银亲自到苗哨溪村督促检查旱情,深入调研,帮助群众解决急需的问题,市政协副主席刘泽辉亲自深入到花果山社区,了解社区群众疾苦及社区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同时,还加大了督查力度。为确保活动深入扎实地开展,市政协领导班子成员经常亲自检查,查看干部是否坚持到岗,是否深入群众,是否开展调研

工作,由于督查力度到位,市政协驻村干部增强了工作的责任心、加强了工作的主动性,在驻村期间,与村驻干部一起,不辞辛劳地走访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深得该村干部群众的欢迎和好评。

二、以深入排查和化解矛盾为重点,确保矛盾纠纷化解到最基层。

通过深入调研,苗哨溪村在生产生活、矛盾纠纷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民受灾情况较为严重,全村22个村民组全部受灾。河、堰沟两边的谷子受灾较轻,高坡上的稻子几乎绝收,全村997亩稻田,干旱严重的有400多亩,损失严重;二是村级债务问题。因2007年扩宽通村公路欠农民占地补偿款30多万元,由于村级财力有限,70多户群众至今没有全额领到占地补偿款,群众意见非常大;三是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部分沟渠或因年久失修、或因修建通村公路时受损而不能正常使用,导致部分农田得不到灌溉,从而影响农业生产;四是人畜饮水困难问题。目前部分高坡上的水井已经干涸,群众生活用水只能到山脚河沟中取水,十分不便,同时,农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不容忽视;五是农村群众行路难问题。目前,苗哨溪村还有徐家、反坡等几个村民组至今没有通公路,数百名群众外出、买卖物资、运输等只能依靠肩挑背驼最原始的方式,生活十分艰苦,群众强烈要求修建通组公路;六是教育设施破损等

方面的问题。苗哨溪民族小学现有135名学生,操场上的篮球架是学校唯一的体育设施,是1995年从坝黄中学拆来的旧篮球架,目前已经锈迹斑斑,摇摇欲坠,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通过深入走访群众、召开矛盾分析会、认真了解群众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突出问题及群众反映的诉求,进行梳理汇总,逐一建立台账,并深入调查,认真研究,制定解决问题的措施,协调相关部门,明确具体责任人和解决问题的时限,逐一将问题解决。着力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三、切实解决好群众反映的有关政策落实和生活困难问题。市政协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一条一条的研究、一个一个的解决,切实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问题。一是解决抗旱经费。市政协刘先银主席先后从领导经费中解决1.5万元用于支持该村抗旱救灾。市政协工作队其他同志一起到市直相关部门协调抗旱经费,其中市水务局为该村解决抗旱经费0.3万元。市政协副主席沈俊亭为瓦层乡司解决抗旱资金6000元。并深入到该村与乡干部和村干到处寻找水源,帮助司前村对以前的老沟渠进行了清於。二是访贫问苦。走访慰问贫困党员、困难群众和五保户等弱势群体,为他们送去慰问金、大米、油等生活物资,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力所能及地为他们提供一些帮助。市政协副主席刘泽辉率经济委主

任杨再复等机关干部,深入市中办事处及江宗门社区看望和慰问柳文国、蒲廷安、甘云泉、杨世纯困难党员。针对柳文国家中有患癌症病人的特殊情况,刘泽辉副主席帮助协调解决了5000元慰问金,针对蒲廷安、甘云泉、杨世纯三户困难党员,每户协调解决了1000元慰问金。为市中办事处江宗门社区解决工作经费2000元。刘泽辉副主席在接待信访群众工作中,了解到硐镇谭再强、谭再来两位兄弟,无父无母成为孤儿,生活困难的情况,协调民政局为兄弟俩解决生活经费5000元。王晓玲副主席率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杨昌喜、支边办主任田碧虎看望和慰问了六龙山小冬云村周启华、张天送、杨仁元等困难党员和群众。向他们每户送去了200元慰问金,与他们座谈,详细了解了他们的生产生活困难。政协副主席、工商联主席沈俊亭到瓦屋司前村,深入了解该村危房改造工作进展情况,帮助农户理清施工问题,实地察看,并解决危改困难户2000元帮扶资金。副主席邬小沿为川硐坞泥村解决帮扶资金3000元,为川硐村解决帮扶资金12000元。三是解决秋冬种的种子。今年该村受灾情况比较严重,损失惨重,工作队积极鼓励和动员群众尽早作好今年秋冬种物资的准备工作,争取做到大季损失小季补,实现农业减产不减收的目标。市政协工作队协调市农牧科技局支持该村部分油菜籽和绿肥种子,另外还解决了价值1万元的洋芋种、地膜等物资,为该村秋冬种工作做出一定贡献。

四是关心教育事业。今年8月,市政协协调铜仁市武陵冶化厂邓德义厂长支助坝黄镇苗驻哨溪村苏木塘组贫困大学生王莉、王彪每人3000元学费。为苗哨溪村解决破旧的篮球架并修复有安全隐患的厕所。苗哨溪民族中心小学现有在校学生160人,在职教师10人,学校教学楼、操场等硬化设施基本完善,但学校的篮球架、厕所由于使用年限已久,篮球架铁管生锈腐蚀严重,厕所内墙粉石脱落,这些都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工作队了解到这些困难后及时向市政协刘先银主席作了汇报,并请其到苗哨溪小学现场视察,最后,协调市文体广旅局为该校解决新的篮球架,请市教育局帮助维修厕所,确保学校师生生命安全。目前,新篮球架已安装投入使用。五是解决花果山社区五保户的生活困难。工作队成员与社区干部一起深入到辖区开展工作。一是帮助花果山社区解决办公场所维修经费5000元;二是协助社区干部动员黄素珍、张继珍两位五保户到政府养老院去养老,目前正在为他们申请办理入驻养老院的有关手续。

四、帮助村支两委理清发展思路。苗哨溪村被定为市政协对口帮扶村以来,市政协领导班子就一直非常关心该村的发展,经常深入该村指导工作,与村组干部座谈,帮助该村理清发展思路,协助该村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关工作。协助该村办理木材加工厂的相关审批手续,以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与农业技术干部一道向农户宣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好

处,帮助农户转变落后的种养殖观念。通过协调,市农牧科技局支持该0.5万元用作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经费,帮助该村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关工作。

司法局万名干部下基层 篇6

四措并举推进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

为转变干部作风,密切干群关系,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深化和拓展干部作风教育整顿活动,略阳县司法局按照县委部署采取四条措施扎实推进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

一、加强组织领导,精心安排部署

1月19日,该局先后召开局务会、全体干部会,认真传达县委“万名干不下基层”活动动员会精神,学习县上实施方案,进行宣传发动,深化思想认识。成立了司法行政系统“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结合部门工作职能和实际,研究制定了颇具特色的活动实施方案和日程表,提出下基层人员要达到局机关干部总数的50%,分3批进行,首批下基层人员不低于应下基层干部人数的三分之一,干部深入基层的时间累计不少于30天。并要如实填写全县“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情况统计表和进村入户纪实及情况反馈表,提出了严格的工作纪律,确保了活动收到实效。

二、率先深入基层,进行走访慰问

动员会后,该系统干部积极响应号召,踊跃给包村扶贫的白水江镇梁家湾村困难群众捐款献爱心。1月20日上午,分管副局长立即率领5名干警奔赴包扶村,深入农户走访慰问困难党员、退职村组干部、复退军人和特困户、受灾户,了解他们生产生活情况,帮助困难家庭和有困难的老党员、1老干部解决基本生活问题,并征求对司法行政和包村扶贫工作的意见建议,做到了全覆盖、不遗漏,使群众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他们带去了司法行政系统干部捐献的2250元慰问金、8袋化肥、10床棉被、450斤大米、15桶食用油和新春佳节问候,确保困难群众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

三、充分发挥职能,扎实开展帮扶

该局将在春节过后组织干部深入包扶村宣讲党的十七

届五中全会、市委三届八次全会和县委十三届七次全委会议精神,指导村级组织制定科学的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编印发放《农村政策法律知识问答》,举办外出务工人员依法维权知识、实用技术培训班,帮助困难群众做好春播备耕,尽力为群众提供技术、信息、政策、市场等方面的服务。结合村级党组织“升级晋档、科学发展”活动,围绕一村一品组建专业合作社、一户一业制定增收计划,帮助村组、农户分析经济发展薄弱环节,引导群众结合本地和自身优势,选准产业项目,制定发展措施,重点抓好大棚蔬菜、生猪养殖等产业发展,解决制约经济发展和增收致富的“瓶颈”问题加快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步伐。

四、开展主题活动,维护社会稳定

该局将积极参加全县政法系统开展的“百名干警下基层,进行法制大宣讲”主题活动,选派政治素质高、法律知识精、业务能力强的20名司法行政干警参与,组成法制宣讲团深入乡村、学校、社区和人口密集的集镇开展“法律六

进”活动,扎实宣传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编印发放《侵权责任法》、《人民调解法》法律宣传小册子,组织开展20场法制报告会,每个乡镇举行1次“以案说法”宣传大会,法制副校长给学生上1次法制课,重点培训1次人民调解员和“家庭法律明白人”。深入开展“百日”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维护春节及“两会”期间社会大局稳定。积极排查调处“十天”高速公路等重点项目建设中出现的矛盾纠纷,筑牢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保障重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进一步加强社区矫正和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落实刑释解教人员帮教措施和责任,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通过主题活动的开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动平安略阳建设,进一步提高司法行政队伍满意度。

万名党员干部下基层 篇7

一、当前基层党员干部参与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由于各方面原因, 基层党员干部在实施具体工作过程中存在或多或少的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

1、干群之间的感情逐渐淡漠

近年来, 腐败案件频发, 大案要案增多, 有的党员干部贪污受贿, 以权谋私;有的党员干部嘴里说的是“主义”, 心里想的是“生意”;有的党员干部官僚作风严重, 群众观念淡漠, 宗旨意识淡化, 高高在上, 导致群众办事情“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部分党员干部不重视群众工作, 方法简单粗暴, 甚至作威作福, 欺压百姓;有的党员干部“嫌贫爱富”, 热衷于“傍大款”而不愿意“结穷亲”, 有的党员干部“坐老百姓的床怕有灰、吃老百姓的饭怕染病”, 到群众中去西装革履, 很难与群众交流沟通。有人说:当前党群干群关系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的现象, 曾经的干群“鱼水关系”变成了“油水关系”或者是“水火关系”。这些不良现象严重影响了党员干部在群众心中的形象, 使得干群关系越来越淡漠。

2、部分基层党员干部责任心逐渐缺失

党员干部的责任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某些党员干部对自己不负责任, 表现在对事业目标不明晰, 因为种种原因而进入公务员系统后, 发现理想与现实有差距后出现消极怠慢思想, 从而影响工作质量。另外在实际工作中不注意工作方式不仅影响工作甚至付出了更大的代价。事业和前途不是在学习和奋斗中升华而是在投机取巧中止步, 既可惜又可悲。二是对自己所在的集体不负责任, 领导干部有没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 充当“甩手掌柜”, 曲解“无为之治”。三是对群众不负责任, 为应付检查, 闭门造车, 做表面文章, 玩“数字游戏”, 汇报“假大空”。有的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不认真对待, 不及时解决, 相互推诿, 习惯“打太极”、“踢皮球”。有些干部实行“走读”, 区县干部住主城、乡镇干部住县城, 一些便民服务机构形同虚设, 群众办事经常找不到人。

3、部分基层党员干部不重视民生问题

一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慢, 多年山河依旧, 面貌不改, 特别是贫困地区财政困难, 无力解决群众实际问题, 群众感受不到发展带来的实惠。部分地方党员干部不注重发展社会事业, 公共服务基础薄弱, 群众关心的看病难、看病贵、上学难、就业难、房价高、社会保障水平低等问题长期解决不好;有的地方在征地拆迁、移民迁建、企业转制、资源开发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上, 制定政策不周全, 甚至与民争利, 甚至出现某地村民为阻止强拆而自焚的干群扭曲现象。

4、部分基层党员干部急功近利

在现有的制度框架下, 干部的考评、选任依然存在各种制度落实上的缺憾, 利益分配上的差距也在不断拉大。各种干部公选、上挂、下派、借调时有发生, 很多干部卯足劲思考如何才能升迁, 恐慌、焦虑、攀比、郁闷, 种种负面心态时时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困扰。于是, 干部中热衷“短、平、快”的急功近利者有之;兴师动众, 搞“政绩工程”的好大喜功者有之;架空程序, 轻率随意地“拍脑袋”决策者有之。结果导致“官场打假”、升迁无望跳楼自杀、“跑官、买官、要官”等现象层出不穷。另外从基层年轻公务员、选调生、大学生村官集中报考国家、省级公务员现象来看, 虽然反映了年轻一代积极向上、追求进步的昂然士气, 同时也暴露出部分年轻基层干部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

二、推进基层党员干部积极参与社会管理的对策

基层党员干部积极参与社会管理的状况如何, 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直接影响到科学发展观的落实。除了加强对党员干部进行思想教育之外, 还必须积极探索, 建立健全制度, 和谐党群干群关系, 调动党员干部积极参与, 充分发挥他们在社会管理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1、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服务性职能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转型, 政府财政体制对生产型和服务型经费的投入比逐渐减小, 政府的职能将会转变为以服务为主导。因此基层组织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切实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要坚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发挥人民首创精神, 依靠人民群众构建新型基层组织。要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 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良好局面。

2、建立健全机制, 用制度促进党员干部积极参与社会管理。

通过建立健全一系列符合现实需要的制度, 促使基层党组织、党员和群众在公允的和谐氛围中扮演自身所充当的角色。一是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工作制度、党员干部的规范行为确保基层工作氛围风清气正, 形成一种良好的地方社会管理文化。二是完善群众监督机制, 实行定岗定员定责的公开绩效考核制度, 将每一位基层党员干部所从事的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工作目标面向群众公开, 确保人人身上有指标, 充分做到政务公开、责任明晰, 将群众的评分权重加大, 打破干部考核领导说了算的陋习。三是制定基层干部驻村制度, 要求干部深入到老百姓家里了解群众面临的住房、交通、教育、医疗、就业、人畜饮水、饮食卫生、空巢老人、特困家庭和留守儿童生活状况等民情社情, 解决好民生问题。四是要制定更加适合优秀干部 (年轻干部) 施政创业的激励政策, 让他们在基层创业中享受成就感。

3、关怀基层干部, 提高物质待遇

基层党员干部工作待遇水平亟待提高。部分地区干部每月的工资无法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有些干部上有老体弱多病, 下有小学习生活费用高。有些年轻干部因待遇低而面临住房压力、婚恋压力以及后续学习与发展事业的压力, 导致他们忧心忡忡, 精力分散, 不利于很好的开展工作。对此, 应该以人为本, 帮助解决基层党员干部面临的困难。基层党员干部始终战斗在第一线, 他们在长期的工作与生活中也会面临很多困惑。党组织应适时给予关怀与帮助, 从思想上引导他们, 从精神上鼓励他们, 从物质上帮助他们。对于家庭特别困难的党员干部, 上级党组织要积极予以帮扶, 让他们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

4、加强培训与学习, 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

基层公务员实行逢进必考的准入机制是目前选材用人比较好的方式, 在进入公务员系统后的培训也必不可少。在进入工作岗位前期应对基层党员干部进行群众工作知识、法律法规知识、市场经济知识、财务管理知识、农村实用技术知识、生产经营管理知识等的培训, 让他们尽快学习了解基层工作特征, 尽快适应农村发展的形势, 尽快实行角色转变。做好人才梯队建设, 把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懂得经营组织管理的年轻干部吸纳进入领导后备人才库中。严格按照“两推一选”办法把回乡知识青年、退伍军人、务工青年、大学生村官中的作风正、懂政策、能力强的优秀党员选拔到村支部书记岗位上来。严格按照《组织法》选好选准村委会主任, 真正选出群众的带头人。通过这些方式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素质[2]。

三、结语

“正心诚意, 身心和谐, 知行合一”对于今天党员干部从事社会管理应具备的道德修养的借鉴来说仍然有其现实意义。当党员干部身心失衡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将引发诸多社会问题与矛盾。干部个人身心和谐, 群众也能受感化而和谐, 人群的和谐, 最终使整个社会达到和谐, 这正是我们所期待的。

摘要:转型时期, 基层党员干部如何紧跟时代步伐带领基层群众走出一条幸福路, 是当前党建工作重要思考的问题之一。正确认识基层党员干部在参与社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进行分析探讨并予以改进, 对推进当前基层党建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基层,党员干部,社会管理,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李学举:《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 《求是》, 2005年第6期。

万名党员干部下基层 篇8

【关键词】党章党规;基层党员干部;政治意识

一、加强基层党员干部党章党规学习的必要性

(一)学习党章党规是党的事业需要

纪律严明是我们共产党的光荣传统和优势。我们必须要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充分认识党的纪律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党的纪律充分体现了党的政治意志和阶级属性,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内在要求,是不断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的重要基础,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有力保障。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更完整地展现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总体框架,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这对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提供了强力保障。推进“四个全面”,实现从严治党,必须把党的纪律规矩挺在前面,发挥其引导、规范、推动和保障作用。

(二)是解决党员队伍突出问题的实际需要

习近平同志指出,凡是党章规定党员必须做到的,领导干部要首先做到;凡是党章规定党员不能做的,领导干部要带头不做。要严格按照党章规定的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六项基本条件,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经常检查和弥补自身不足。特别是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实事求是、推动科学发展、密切联系群众、加强道德修养、严守党的纪律等方面为广大党员作出表率。

(三)党章党规是党员加强党性修养的根本标准

党章党规对党员需要掌握的党的基本知识做出了系统阐述,对党员的权利和义务、党员领导干部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党的纪律等做出明确规范,为广大党员、干部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提供了最好的教材。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的素质,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重要任务。只有认真学习和深入贯彻党章党规,才能有效引导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严格遵守党员标准,牢记党的宗旨,严守党的纪律,时刻把党和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和发扬共产党员政治本色,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和骨干带头作用。

(四)是维护党团结统一、完成党各项任务的保证

建党以来,我们党一直把学习贯彻党章党规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之一贯彻于始终,并且在不同历史背景及不同现实需要的情况下,还会作为一项重要性工作,集中地、突出地、单独地加以安排。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只有坚决维护党章党规的最高权威,按照党章党规的要求教育管理党员干部,才能保证全党严格执行党的制度和纪律,为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完成党的各项任务提供坚强保证。

(五)是巩固党执政地位,保持党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同志指出,党章就是党的根本大法,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规矩。在各级党组织的全部活动中,都要坚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自觉学习党章党规、遵守党章党规、贯彻党章党规、维护党章党规,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切实做到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

二、加强党章党规学习强化基层党员干部政治意识的有效策略

(一)强化纪律教育

党章党规是党员干部的行为准则,只有使基层党务干部将党章党规熟记于心,并转化为自觉遵守的内在动力,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才能促使基层党员干部从思想上强化政治意识。坚持将党章党规教育,纳入各级党委中心组学习和党校教学计划,把纪律执行情况作为党组织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内容,市委常委会带头专题学习并严格贯彻执行“五个必须、五个决不允许”要求。结合“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党委书记带头讲党课,充分运用党课教育、专题研讨等方式,强化基层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

(二)加强党内监督

强化党内监督,对于强化基层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具有重要作用。实践告诉我们,脱离党内监督,一些党员干部律己用权时就会把底线调低,在不知不觉中滑向深渊。只有通过有力有效的党内监督,强化基层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才能使守纪律讲规矩成为党员干部的自觉行为。认真落实党内监督各项制度,健全市委常委会、全委会工作规则,实行重大问题表决制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形成较完备的“三重一大”事项决策制度体系。实行干部考察“党风廉政一票否决制”,落实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离任审计、诫勉谈话等制度。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标准化建设,实现党政机关、政法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全覆盖。与此同时,注重抓早抓小,把纪律挺在前面。通过开展经常性的明察暗访、“点穴”督导、交叉检查等方式,及时发现违纪行为,根据不同情况及时处理,给党员干部以及时警醒触动,把自己的行为归位于党章党规的要求。

(三)贯彻落实责任制

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是党章赋予党委和纪委的重要政治责任,也是强化基层党员干部政治意识的重要保证。坚持把“两个责任”牢牢抓在手上,制定落实“两个责任”具体意见、责任追究实施细则和市级检查暂行办法,开展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年度检查,通过召开主体责任座谈会、集体约谈、督查提醒等形式,层层传达压力,以此发挥教育和警示作用。

(四)从严执纪,违纪必究

强化基层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全面从严治党要具有严肃性和认真性,切实解决执行纪律失之于宽、松、软的问题。从严执纪,就要用纪律管住大多数,把纪律执行到位。对于基层党员干部而言,遵守党章党纪党规属于其应尽义务。全面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廉洁纪律等,对党风廉政建设、反腐斗争等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党中央明确规定全面执纪、违纪必究,加大对党员的监督、管理力度,以提高党员对党章党纪党规的重视,并相继制定、颁布了《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等相关法律、制度,以确保执纪严明,切实强化基层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

(五)将党章党纪党规视为行动指南

党章为党纪党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立党、治党、管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规范党员言行积极地意义。作为党员,基层党员干部须严于律己,遵守党章规定,在工作中做到讲规矩、守纪律,进而促进基层党组织团结、统一,为确保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党章对党性、指导思想、组织制度等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基层党员须熟悉、理解、记忆党章内容,并在思想、言行方面认真贯彻落实。党章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基层党员干部必须牢记心中,努力树立良好的党员形象。

三、结语

总而言之,为了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基层党员在思想、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进行了适当地转换。而与此同时,我国基层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而加强党章党规的学习,并以此强化基层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是成为了党建工作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部分。因此,希望全体基层党员干部严于律己,认真贯彻落实党章党规,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铁雄.在全厅党员干部党章党规党纪专题学习培训动员会上的讲话[J].浙江国土资源.2015(08).

[2]郭文亮,洪汛.中国共产党党规党纪建设实践与经验梳理[J].人民论坛.2014(35).

县万名干部下基层工作汇报1 篇9

工作情况汇报

(2011年8月26日)中共*****委 *****人民政府

省委督查组:

省委、地委作出开展“万名干部下基层,扎扎实实帮群众”的工作部署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及时组织召开了全县“千名干部下基层,扎扎实实帮群众”工作动员部署会,并结合“创先争优”、“三个建设年”和“四帮四促”活动的深入开展,扎实推进“干部下基层”各工项工作。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精心谋划、周密部署,迅速启动“千名干部下基层,扎扎实实帮群众”活动

县委成立了“千名干部下基层,扎扎实实帮群众”领导小组,制订出台了《*****“千名干部下基层,扎扎实实帮群众”工作方案》,组建了办公机构,明确了办公人员,组织召开了全县动员部署大会,各单位和乡 1 镇按照县委部署,及时明确抽派人员组成工作组深入到各联系点。一是领导带头深入联系点。全县明确35个县领导分别联系1个乡镇,35个县直牵头部门和70个县直单位抽派2个以上精干人员组建工作组深入各镇、村开展工作。在动员大会结束的当天,地委委员、县委兴友书记就带头深入联系点草海镇,对产业园区征地拆迁问题进行实地走访调研;陈波县长深入联系点小海镇,安排解决小海镇松山村“五园新村”建设所需资金问题。自年初以来,县委兴友书记深入联系点64次,帮助解决基层发展难题115件次;陈波县长深入联系点58次,解决基层发展难题122件次。县四大班子主要领导深入联系点共250余次,现场解决基层实际困难365件次。为各乡镇、各单位开展“万名干部下基层,扎扎实实帮群众”工作做出了表率。二是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要求各工作组成员要当好政策宣传员、问题调查员、矛盾调解员、作风监督员、发展帮带员、和谐促进员,对乡镇当前严肃换届纪律、搞好换届选举等各项工作进行全面指导、全面统筹,要求各工作组要集中排查联系点困难问题和矛盾纠纷,集中力量解决一批突出问题。切实制定下发了《*****“千名干部下基层,扎扎实实帮群众”工作记录表》,要求各工作组下基层的 当日要填报所到乡镇和村、解决的重点问题、采取的工作措施以及取得的效果等内容。目前,全县抽派干部已达1025人,深入联系点开展工作1500人次以上,填报工作表800多份。三是纳入动态跟踪考核管理。由县实绩考核办牵头,制定下基层干部动态跟踪考核制度和奖惩办法,并将考核结果作为下基层干部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切实加强对下基层干部队伍的监督和管理,确保下基层干部队伍的作用发挥。

二、与贯彻落实“四要十不准”规定有机结合,着力加大 “三项整顿”工作力度

8月15日,我县组织召开了全县文明执法教育动员大会,全面安排部署全县文明执法工作,切实制定了《关于在执法队伍中集中“开展三项整顿、树立三个形象”活动的方案》,从思想、纪律、作风三个方面加强执法队伍整顿,组织城管和交警在文明管理、热情服务等方面举办了3期培训,并将执法干部纳入了“双考双评双挂钩”考核机制。与“作风建设年”活动和贯彻落实“四要十不准”规定有机结合,组织了78个县直单位在威宁电视台进行了公开承诺,向全县执法干部队伍和各级干部职工发送以“四要十不准”为主要内容的手机短信2万多条、下发“四要十不准”小卡片5000 张,在威宁报、威宁电视台、威宁党建先锋网开辟了“四要十不准”专栏。根据县实绩考核办的随机,全县干部职工对“四要十不准”的知晓率达100%。各乡镇、县直各部门设立了举报投诉电话。县作风建设年办公室联合机关党委和环境办,派出5个督查组,对各乡镇、县直各部门执行“四要十不准”规定进行定期不定期明查暗访,严肃查处利用职权索要财物和吃、拿、卡、要行为,着力纠正滥用职权、越权执法、徇私舞弊等现象。

三、与“三个”建设年、“四帮四促”活动有机结合,力求帮扶活动出实效

按照“转变作风、提高效率、服务基层、推动跨越”的要求,我县把“干部下基层”与“三个”设建年、“四帮四促”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力求帮扶活动出实效。一是深入开展“四进四帮”活动。按照“四帮四促”活动部署和要求,我县结合威宁县情实际和领导干部岗位职责,以“四进四帮”(进项目,帮助排忧解困,加速建设;进村组,帮助理清思路,加速发展;进农户,帮助增收致富,加速脱贫;进社区,帮助创建和谐,加速转型)为实践载体,强力推进农村经济社会事业提速发展。“四进四帮”活动开展以来,全县28位县党政领导班子已建工作联系点60个,建立党建扶贫联系点 56个并与112个困难户结成帮扶对子。截止目前,共深入基层开展“四进四促”活动1000余人次,帮助联系点解决发展中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600多个。帮助基层制定发展规划239个,落实帮扶资金4980.3万,解决具体问题284个,化解矛盾纠纷193起,提供就业信息447条。二是开展“科(局)长下基层”活动。建立健全了科(局)长下基层、结对帮扶、矛盾纠纷排查调解等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全县全县200多名科(局)干部轮流深入基层、园区和群众,切实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截至目前,全县科(局)级领导干部深入基层单位200个,深入生产一线829次,深入工程一线360多次,深入农村一线960多次,深入招商引资一线180多次,走访群众5183人,解决突出问题420个,落实解决措施200多条,协调资金514.2万元,化解矛盾157个,撰写调查报告120篇,撰写民情日记1200余篇。三是设置“首问责任”窗口和“服务接待”窗口。全县各级机关及事业单位设臵设立“首问责任”窗口167个、“服务接待”窗口236个。至目前,全县各“首问责任”和“服务接待”窗口接受咨询5250人次,提供指导3944人次,办理审批事项2216件切,实做到让办事群众“找得到门、见得到人、办得了事”。

四、与“九运会”火炬传递活动相结合,扎实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

把转变职能、服务群众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扎实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一是建立健全群众工作机制。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群众工作的意见》、《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信访工作的意见》《关于将群众工作纳入乡科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双考双评双挂钩”动态跟踪考核管理的意见》等群众工作机制,对矛盾纠纷和积案排查化解、初信初访、办案质量、规范信访秩序、人员稳控、督办考核和责任追究等方面进行了安排部署。二是着力化解信访积案。按照“一个案件、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思路,严格按照今明两年要基本化解信访积案的要求,对全县信访积案进行彻底排查清理,逐一明确责任主体、承办人员、化解措施、办结时限,因案施策,逐案化解。上半年清理积案26件,化解息诉22件,化解率为84.6%。三是强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坚持常规排查和重要节庆前排查相结合的制度,把各种可能引发信访问题的矛盾纠纷、苗头隐患和进京非访、重复非访全部纳入排查化解工作范围。尤其在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前期,威宁作为第九届全国少数民 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火炬传递点,县委高度重视,切实制定方案,落实责任、实行层层包保,开展矛盾纠纷专项排查,力求实现“九运会”及其火炬期间“四个不发生”。今年以来共开展矛盾纠纷排查11次,排查出矛盾纠纷63件,协调化解息访49件,息诉息访率75%。四是认真落实领导班干部开门接访、下访。在抓好三级视频接访和常规接访的同时,认真落实周一、二、四部门领导定期到信访大厅接访研判信访事项制度和领导干部开门接访下访制度。截至目前,参与开门接访的县领导12人次,接待群众36批184人次,受理群众诉求32件,办结率68%下访21人次,接待群众44批238人次,办结率73%。乡科级领导干部参与开门接访136人次,接待群众126批396人次,办结率70.4%。

除上述工作以外,我县还采取“党政干部到难村、政法干部到乱村、经济干部到穷村、农业干部到专业村、离职干部回原村”的方式,选派了315名县乡机关干部到经济发展缓慢、村情复杂、基础薄弱村担任村干部第一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助理,探索设臵了片区党的工作委员会,建立健全了村干部绩效考核机制等等,有效解决了*****村多面广、基础薄弱、村级组织活力不足等问题,有力推进了全县农村经济发展。上半年,全县实现 生产总值27.75亿元,同比增长19.87%。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7亿元,同比增长135.81%。财政总收入达4.6亿元,同比增长57.36%,为年初预算的55.43%。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48.8亿元,同比增长17.7%。

上一篇:实习优秀典型案例下一篇:2023年南京中考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