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菱角作文

2024-09-12

家乡的菱角作文(共9篇)

家乡的菱角作文 篇1

每到金秋十月,大街小巷里,总能听到河农的吆喝:“老菱买肥,刚摘上岸的老菱,猴新鲜的咯……”循着声音望去,那大大小小的菱角,被置于箩筐中。定睛细瞧,通身黑紫,状似元宝,只不过两只角要比元宝更加尖锐。用手一摸黑乎乎的表皮,手指便染上了一层。细细抚摩,还能感触到凹凸不平的“小疙瘩”。撕去那一层黑色的表皮,里面似乎还藏有一些小条纹呢,真是稀奇!

听河农讲,菱角又名腰菱、水栗、菱实,有四角菱、两角菱和馄饨菱等种类,原产地在欧洲,它可是漂洋过海才到中国安家落户的。江南可是首选之地!每年三月至四月间,紫红色的茎就开出四瓣黄色小花,从外面看,就是一个菱形。这可能就是菱角名字的由来吧!

当医生的妈妈告诉我,菱角可是一样好东西,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可健脾益气。说话间,我用力咬下,菱角却毫发未损,牙齿“咯咯”直响。用刀切成两半后,雪白的果肉就滑进口中,十分酥软松脆,你一定不忍心咬下去,因为它在你的嘴里“跳舞”呢!顺着食道,进入腹中,顿时有一种沁人心脾的感觉直往外延伸……

其实,菱角的优点绝不仅只这些,用菱角做成的美味佳肴更是不计其数,像香菇焖菱角、彩椒菱角牛肉粒、菱角烧排骨、荷塘三宝等,深受人们的喜爱!

菱角的味道作文 篇2

姐姐从嘉兴旅游回来,送来一大袋馄饨菱。我迫不及待地嚷着妈妈去煮,还未熟,早有一股清香扑鼻而来,惹得馋虫蠢蠢欲动。待入口中,又香又糯,甚是好吃。接二连三往嘴里送的当儿,思绪却飘得很远很远,而这菱角的味道也渐渐多了起来。

一说起菱,便想起了江南水乡。入了秋便是吃菱的大好时节。市场上总是有卖的:皮肤黑黝黝的农妇、白发苍苍的老婆婆,一担担,一篮篮,新鲜着呢!而生长在北方的我,却很少见到。偶尔摆在水果店里,但也如芦荟之到北京,美其名曰“龙舌兰”了。思绪不禁回到从前,记得小时候回老家,老姥姥不知从哪儿得来的菱,煮熟,晾干,再串上或红或白的珠穗,悬挂起来,竟是那么古朴可爱。转眼已过去了十余年,昔日替我一个个穿珠穗的老姥姥早已作古,自己也已将那些童年的温馨片段锁在心底。今日忆起,虽少不了物是人非的感慨,但口中的菱角却也多了几分甜蜜与温馨。

思绪又飘到江南。在江南,红菱和馄饨菱是最常见的`,那红菱甘甜多汁,是可以当水果生吃的。而这绿油油的馄饨菱须煮熟了才好吃。另外,还听说有其他的种类:乌菱、四角菱……然而只是听说而已,并未亲见,更别说品尝了。记得朱庆馀的一首《南湖》中提及“湖上微风小槛凉,翻翻菱荇满回塘。”大概写的就是江南的菱塘吧。生活中,似乎一提到江南,一提到水,便不由自主地将其融入到古老的文明中。而这本产于欧洲的菱,也在悠久的历史中愈发多样,终演变成土生土长的国粹。这时的菱角又添了几分古朴厚重的滋味。

总觉得采菱的乐趣远远大于吃菱。想着江浙一带的姑娘们,三五成群相约去采菱,各自拿个大木盆往水中一放,人坐在盆中,以手充桨,嬉戏玩笑,边采边吃,那入口的自然是最最新鲜的吧?其中的乐趣又岂是我们这些自小生在长在北方城市的孩子可以体会的。但也许她们已经习以为常,并不自知吧?慢慢闭眼,仿佛踏入了秀美的江南菱塘,菱角的清香也恰到好处地层层溢开。

忽然想起那首《南湖》的另外几句“芦叶有声疑露雨,浪花无际似潇湘。 飘然蓬艇东归客,尽日相看忆楚乡。”漫漫菱塘竟能使诗人触景生情,大发“似潇湘”的感慨,想必这菱的产地未必仅仅局限于江浙,也如诗人一般是个四海为家的“游子”吧?没想到这菱角尝到最后竟有几分淡淡的苦涩了。

菱角的作文300字 篇3

农历八月十五,我们大家一起来到一个偏僻的小村庄,这就是爸爸小时候生活的地方,名叫云林。它的风景可美了,有水稻、野花、菱角、黄豆。一阵微风吹过,它们发出了响声,好像在说:‘我们成熟了,我们成熟了’。

一吃过午饭,我和姐姐带了一根长长的竹竿,来到了水塘边,开始捞菱角。一开始我还不认识菱角,看了半天也只看见上面的叶子,我皱着眉头对姐姐说:‘姐姐,你看这么多叶子,我怎么看不见菱角’。姐姐笑嘻嘻的说:‘菱角长在叶子下边呢!’。我们开始才菱角了,姐姐先将竹竿放入水中,再把竹竿往岸边的方向拖,我急忙抓住叶子拉上岸,可是叶子太嫩,很快就被我拉破了。我灵机一动,‘叶子太嫩,我抓牢固的,不就没事了’。于是我抓住了菱角根,很快就采到了菱角。采过的菱角的根,一半在水里,一半被放在岸边,这时爷爷走过来对我说:‘我们要将它们放回水妈妈的怀抱,它们明年就能结出更多的菱角了’。很快我们就采了满满一篮子的菱角。回到家,我吃着自己和姐姐的劳动成果,心里乐开了花。

啊!生活中处处都有学问。这真是令人开心和充实的一天!

摘菱角作文 篇4

十一放假期间,正是采摘菱角的好时候。今天下午,我和爸爸一起来到外婆家摘菱角。

来到外婆家的小河边,看到的只是密密麻麻的叶子,连个菱角的影儿也没有。我连忙问爸爸:“不都是叶子嘛!哪有菱角啊?”“哈哈!”爸爸神秘地笑了起来。“菱角是长在叶子下面的,你哪看得见啊!”“啊?”爸爸不说,我还真不知道呢!说着,我怀着好奇,换好鞋,跟爸爸一起上了小船,准备去摘菱角。爸爸划船的本领真高,一下就把这条小船横架在了菱角蓬中,这样更方便摘菱角。我急忙挽起袖子,拽起一丛菱角叶子,侧过来一看,果然被我看到了。那红红的,大大的一定就是菱角了!它的形状像牛魔王头上的角,威风凛凛,怪不得叫“菱角”呢!我小心翼翼地摘下菱角,生怕被那锋利的“针”给刺到。突然,我发现爸爸摘菱角的.速度比我快多了,我仔细一观察,才发现我摘菱角的方法不对。爸爸是左右开工,左手拿着叶子,右手用大拇指和食指掐住菱角柄,稍稍一拽,就扔进了小船。我照着爸爸的样子,继续摘了起来,果然比刚才快多了。看来,做事情都得讲究方法。不一会儿,我和爸爸就摘了满满一盆菱角。望着自己亲手摘的菱角,我心里美滋滋的!

摘菱角不仅带给了我收获和快乐,更让我明白了做任何事情都要掌握巧门。

中秋节摘菱角趣事作文500字 篇5

我拿出一个菱角仔细观察起来:菱角有四个又长又尖的角,穿着一件水灵灵的深绿色外衣。它们像怪物,像海豚,像海狮……

“甜甜,帮我剥一下菱角好吗?”妈妈问。“当然可以!”我高兴地答应了。说完,我就迫不及待地开工了。我用牙齿咬了其中的一个角,角上的壳便裂开了,我使劲一扳,那壳便脱落了。我用舌头舔了舔刚才咬菱角的牙齿,有点涩。我又试了试其他办法:用手扳、用尺切……可是都没有显著的效果。“呸,苦死了!”“好涩呀!”“……”我不停地嚷嚷着。

过了好久,我才把菱角的一个小角剥开,急死我了!一阵冥思苦想后,我决定用我好不容易留长的大拇指指甲把硬壳掐开。最后,事实证明:我的方法十分明智,因为它看上去十分完整。

这时,妈妈拿了一把刨子出来,对我说:“菱角这样剥更方便。”说完,便右手拿着刨子,左手拿着菱角,用刨子对准菱角的嘴,向对角线撬了起来。不久,一个非常完整的菱米出现在我眼前。菱米雪白雪白的,活像一个元宝!“妈妈,你真聪明呀!”我夸赞道。

菱角的谜语 篇6

谜面:模样似元宝,头尾两边翘,皮脆轻轻咬,肉美好佳肴。(打一植物)

谜底:菱角

谜面:样子像个元宝,角儿两头翘,硬皮包白肉,要吃湖里找。(打一植物)

谜底:菱角

谜面:头戴破凉帽,身穿绿夹袄,腰里挂元宝,脚踏破蒲包。(打一植物)

谜底:菱角

谜面:样子像小船,角儿两头翘,骨头在外面,肉儿里头包。(打一植物)

谜底:菱角

谜面:一根草,河边绕,水上开白花,水下结元宝。(打一植物)

谜底:菱角

谜面:样子象小船,骨头露外边,头尾两头翘,嫩肉藏里面。(打一植物)

谜底:菱角

谜面:小小船儿两头尖,水里生长不露脸。骨头黑黑镶在外,白色元宝藏里面。(打一植物)

谜底:菱角

谜面:一根红绳,跌落河沿,无处可寻,开个白花,结个镋杈。(打一植物)

家乡的菱角作文 篇7

广东版必修2:《菱角的喜剧》精品教案

《菱角的喜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学习本文由日常生活写起、悟出哲理,并展开想象,广征博引,来进一步说明这一道理的写作方法。 2. 过程和方法目标:注重应用,学会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关注学生创造的能力,注重学习探究的方法,使本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对自然、社会等进行更深刻的思考和的认识,从而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境界和哲学理论水平,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是怎样通过菱角的“喜剧”一步步引入正题的,学习作者运用事例和事理进行正反论证深化论点的方法。 2.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经历,来讨论 “复杂性、多样性,总是贯穿于一切事物之间”这个问题。 教学难点: 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经历,来讨论 “复杂性、多样性,总是贯穿于一切事物之间”这个问题,并掌握这样一种解决问题的道理和方法。 教学设想: 本文文字明快晓畅,具有趣味性,基本上无文字理解障碍,方法上准备采取“自读理解,引导体会”模式来学习本文。教学时数:一课时 课前准备: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研究作者,并为作者设置简历表。 2.思考课文后面的练习,完成本课学案。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采菱曲》创设情境 一、导入 老船工故事导入(略) 二、走近作者 学生展示研究成果和作出个人评价。(提问学习小组,教师补充) 三、整体感知,初步探究。 1.速读课文,以小组合作形式探讨分析:作者从认识菱角的过程中,悟到了什么道理? 明确:事物具有复杂性、多样性。 2.文章论证的层次是什么?请填写提纲表: 第一部分(1~6):叙述对菱角的认识过程,提出观点: 。 第1层( ): 。 第2层( ): 。 第二部分(7~12):讲述怎样认识复杂多样的事物。 第1层( ) 论述认识事物的两种不同方法 。 第2层( ) 证明认识事物胜利与失败的.原因 。 第3层( )认识复杂多样的事物方法: 一是 。 二是 。 四、自主研讨,深层探究。 1.这是一篇议论性散文,其实秦牧最初发表这篇文章时所定的题目是《复杂》,大家认为与《菱角的喜剧》相比那个题目更好一些,为什么? 明确:《菱角的喜剧》更加好一些,因为这个题目更有针对性,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物入题,赋于新的情感体验,也与哲理性散文的文体和笔调更一致,“喜剧”一说也让人充满阅读期待。而“复杂”这个题目看起来很公式化,宽泛抽象,很乏味,容易使人觉得文章可能要说教什么大道理。 (作文拟题借鉴:文题是文章的窗户,拟题应注意题目与文章内容、主题、笔调以及阅读吸引力的关系。) 2.本文的开头很有特点:先从自己认识菱角的亲身经历谈起,从中引出论点。大家想想,这样开头好不好?为什么不先提出观点,再写经历呢? 明确:开头作者巧妙地写了一个真切而发人深思的的事例,显得别开生面,既生动形象,又蕴含深刻的哲理,体现了哲理散文的艺术性。这种用事例开头的写法,就叫做“故事开头法”,它特别适合于提出新的、人们不易接受的观点。 3.深化论点的论证技巧研讨:作者用了哪些材料来论证自己的这个观点?围绕着这个观点作者用什么方法将道理讲得如此浅显又令人折服的? 明确:(1)事例 (2) 聪明人认识事物的方法(合理、科学的) 正面论证 对 自己认识菱角甚至蝴蝶、蝗虫的方法(片面性) 反面论证 比 农民掌握下雨的条件“黑云、风势、昆虫动态” 正面论证 良种变劣、养猪不活 反面论证 (作文写作借鉴:事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五、走进文本,再读置疑。(自主、合作、探究) 略 六、延伸拓展探究 引入: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观点,用课文中的话来来分析老船工故事中人们错在哪里? 1.讨论:在你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也一定存在着对事物的复杂性、多样性的认识缺乏问题,请你们谈谈。 教师示例“苏轼续诗”例引入 2.下面几则精彩事例,请大家试着将事例放到课文中去,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好?为什么? ①苏轼续诗例 ②老船工例 ③战国年间公孙龙白马非马例 ④商人常被认为奸诈,有“无奸不商”之说 ⑤“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 ――《淮南子》 六、教师小结 本文主要通过对菱角的认识等事例说明一切事物是复杂性,多样性。我们要正确认识事物就必须掌握事物的一般性,更要掌握事物的特殊性,避免绝对化简单化地认识事物。作者通过从个人生活的体验和延伸中提炼论点,从事例和事理的正反对比中深化论证的方法,值得我们在写作实践中去学习和借鉴。 七、布置作业:完成资料“优化设计”中与课文有关题目.

秋天摸菱角散文 篇8

夏末秋初,每当看到蜻蜓与蝴蝶悠闲地相伴相舞,便是游泳戏水摸菱角时候了。秋天的空气荡漾着清新,天空是那样的湛蓝和高远,就让我找回童年时甜甜地回味。

少年时到了中秋、国庆前夕,我们便成群结队到水库、河沟、堰塘或金沙江、岷江河边众多湖泊水洼里去摸菱角,放牛摸菱角便是我们的拿手戏。伙伴们骑上牛背,背篓里放上大澡盆、镰刀、口袋,把五六头牛赶到河坝里就不管了,叫那个不想下水洗澡的同伴看管,只要牛不吃庄稼就行。那个年代娃娃一律裸泳,衣服丢在岸边,光溜溜的下水,两手划着清波,倘佯在碧波绿浪里,这是很多年前摸菱角的往事。

在我记忆中,每当夏末秋初,便进入正是采菱角的时候。那时的河面、水库、堰塘早已被菱角如盘状的绿叶覆盖。菱角藤长绿叶子,茎为紫红色,开鲜艳的黄色小花,天热的时候,有红蜻蜓、蝴蝶在小黄花上飞舞,也会有些鱼儿用嘴拱动浮在水上的菱角叶子。结满果实的菱茎已不在伏于水面,仅有菱角叶子在水上荡漾,菱叶下它们一个挨着一个,菱叶则争相挺立而起,翘首等待人们的到来。

水中的草草叶叶,因摘采的路过留下清晰的痕迹,我们经常要游到没有人采摘的深水处去摸菱角。采菱角的工具很简单,只需一条船便可。我们没有船,下河采菱角通常都是用澡盆、洗脸盒来装。人一只手将澡盆推在前头,另一头高高翘起,手脚就是拨动澡盆前行的浆。一般用不着游多远,人和盆便被密密匝匝的菱盘包围得水泄不通了,这时只要轻轻地提起菱盘,便可发现它的周身错落有致地排列着三三两两的菱角,多的也有四五个。它们靠一根类似“脐带”的海绵状软茎与菱盘的主干相连,这时只需用手轻轻一掐,菱角便乖乖落入手中。菱角的品种大致有圆菱也叫“乌菱”、“二角菱”和“四角菱”三种,它们都长着尖如针的角,采摘时一不留神就有被扎的危险,不过这种危险早已被游走于菱盘间采菱的乐趣给湮没了。

菱角是一年生蔓性水生草本植物,又叫做菱角、龙角、水栗,古名菱、芰。菱原产欧洲和亚洲的温暖地区,只有中国和印度进行了改良和栽培利用。中国早有三千多年种植菱角的历史。长江流域均有栽培,河北境内的白洋淀内有大量的野生菱。菱按果实外观的角数分为三类:四角菱、两角菱和圆角菱。夏末秋初开花,花单生于叶腋,白、浅黄或淡红色。菱花受粉后,没入水中,长成果实,即一般所称的菱角,秋季收果。带壳菱角用水洗干净后,表皮黑亮,剥壳后的菱角米呈灰白色。

菱角米中含有如铁、锌、钙、磷等大量的营养元素以及蛋白质、脂肪等营养成份。因而菱角是当前时新的绿色保健食品,常食菱角,可键身强体,预防疾病,同时菱角米经加工成菱角米粉以后,其用途更加广泛,可做婴儿食品添加剂,还可作为生产面包、膨化食品、麦片、饼干、馅饼等食品的添加剂。雪糕、冰淇淋、等饮料加入菱角米粉,味道也特别的好。

《本草纲目》中说:菱角能补脾胃,强股膝,健力益气,菱粉粥有益胃肠,可解内热。事实上,菱角的营养成分很丰富,它含有大量的淀粉,在过去的荒岁歉年,人们都采来充饥。近代医药专家提出菱角具有抗癌作用,对食道癌、子宫癌患者有益。另据记载,菱角若与各种动物肉类共炖食,则有补元气、强筋健骨、益髓添精的作用。

素有江城之称的古戎州到了秋日的餐桌上,菱角成了人们舌尖上的时令蔬果,可是这已成为三十年前的事了,城市化进程和人们追求经济规律,普遍的塘、库及江河边湖泊养鱼或鸭,不在种植菱角了,仅有很少偏僻地方才有野生菱。菱角去皮切成片素炒清脆爽口,菱米与鸡块红烧则是风味独特。不过我还是喜欢把菱当成水果生吃,特别是刚采上来的红菱,剥去外衣,露出银锭子似的菱米儿,撕掉那层略带苦涩的膜衣,鲜嫩嫩、脆生生、甜津津的,细细咀嚼,似乎还夹带了河水的清新气息,让人回味无穷。

自古以来,采菱的大都是女子。她们手拿小木板、端坐着在浅木盆里,贴在水面旋转、飘游,女子旖旎的面影,蔓妙的歌声引得无数文人为之赋诗作曲,在民间经久传唱。有梁简文帝的“荷丝傍绕腕,菱角远牵衣”;乐府齐明王的“荆姬采菱曲,越女江南讴”;唐代王建的“水面细风生,菱歌慢慢声”;宋代赵孟頫的“采菱谁家女,歌声起暮鸥”;明代张元凯的“菱角何纤纤,菱叶何田田”等等。一首首的采菱词曲,赋予菱这个水生植物高雅的风情;使采菱这件事儿充满趣味、变得诗意浪漫……

童年时的家乡通常都是以“二角菱”和“四角菱”为主。它质嫩味甜,生吃生津止渴,可与水果媲美;熟吃,唇齿留香,令人垂涎,有水中板栗之美誉。也因此,每次满载而归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分拣菱角。分拣的过程相当简单,就是将菱角倒进篮子里,然后再将篮子置入水中,把浮于水面的菱角捞出,这些被捞出的菱角被称为“嫩菱”,一般当作水果生吃;或被剥壳后用糖水煮;亦或用来与荤菜一起炖,味道是极其鲜美的。沉于篮子底部的自然被称作“老菱”了,它生吃时口感不及“嫩菱”脆甜,故一般将它用大锅煮熟后吃。刚刚煮熟的菱角香气四溢,剥一粒放入口中,满口喷香,令你不忍罢手,常常吃到口干胃胀才作休。

如今,随着宜宾经济建设范围的不断扩大,环境的改变以及人们不在以农耕为主的生活方式的变迁,导致现在鲜有人家还在栽种菱角,偶尔回趟老家,河面上当年的生机已不再重现。好在市场经济带给了能够满足各种人需求的丰盛的物品,如今只要你愿意随时到街上都可以买上一大箩筐的菱角,然而却再也品味不出当年的滋味。

国庆节第二天,回老家除草植树。回到了乡下的`家,午间,邻里叔伯哥家两个侄儿和侄孙一起高喊着去钓鱼和摸菱角!来到离目的地大河沟水库,不象以前那样,抬眼看去满河沟都铺展着菱角叶,只是在河沟的尽头生长-些稀疏的野生菱。水库的水再也没有从前那样的充盈和清澈,田头地角满溢着水的情景,只会在梦里时常浮现。时下中秋,更不可能寻到青山绿水了。把钓竿挂上诱钓饵,侄孙守着,三个人便直奔河沟叉口,脱下长裤,我们就可直接跳进水里。水不深,略过膝盖。自带的塑料脸盆漂浮尾随,两手欢快地翻着菱角叶,一只只菱角展现在眼前。有两角的,还有四角的。一只只菱角落入的声音,可比一般的音乐好听多了!或许是时间略晚了些,两角菱的叶稍显枯萎,许多菱角已落入水中或正要下落。采摘时眼睛可要集中,不经意它就回归水底。四角菱正采当时,叶茂菱实,翻一下,四脚朝天,向我们致意。四角菱的茎,粗壮鲜嫩,是上好的绿色食品,回家用辣椒小炒,一想,口水直冒。顺手就摘了一些。脚随菱叶的翻转而前行,虽有点泥浆,好在不是塘泥的感觉,略夹些砂泥,有些许小刺,这些因为兴奋而没有阻挡脚步的移动。

放眼,水中的漂浮和不知道名字的水生植物,静静地候着我们,乡下人普遍称它为“水花生”,是外来物种,除草剂都除之不死,已侵占着江河流域和良田沃土。我们一一伸出拥抱的姿势,与有灵性的河水接纳亲密!时不时探探深浅,又深深地扑入水中,我们张开嘴,贪婪地咀嚼着河水中的空气,也同样欣赏着各种昆虫的舞姿。脚下不时地触摸到田螺的亲吻,又一念头在大家心里不约而同地冒出:摸田螺!约一个半小时,我们每人都有了满意的收获。我们采菱角的河,是活水,水中没有水蛭和乱七八糟的虫子,只有欢笑,没有尖叫。

缓缓流淌的水温顺清洁,时常还有几只小鱼把我们当作猎物,我们感受到被侵袭的快感。菱角收获后,就开始摸田螺,摸田螺是有秘诀的:田螺隐藏在水下不足一米的浅水区,沿河岸或塘的周边摸,就会有收获,不用来来回回去找,只要到水下岩石上或缝隙里面,伸手去摸,满满地全是。什么叫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震撼,就是这种感觉。不到三十分钟,近百斤的田螺装入蛇皮口袋,满载而归。

走进苗乡菱角塘美文 篇9

这是一个久远的民族,偏安一隅,这是美丽的乡村,注入现代的时尚。冒着骄阳,顶着酷暑,我们来到了大方县兴隆乡六寨苗乡菱角塘。

这里没有诱人的古楼,也没有热火朝天的人流街道,安静的山,静绿的水,清清的荷塘,特色彰显的苗族人家,散落在菱角塘周围,这才激发笔者乡愁的地方。

记得很多年前,笔者曾经来过这里,那时没有乡村公路,也没有如今的乡村音乐广场。在菱角塘周围,有的只是穿着苗族服饰的男男女女,共同守护着这里看不到希望的丘陵和土坡。

特别是享誉四方的菱角,人们都只是听其名,无法欣赏其形。这是一种遗憾,也是一种品牌的浪费。

这里世代居住着苗族同胞,他们千百年一直守护着这片荷塘。面对着美丽的大山,面对着清澈的溪水,他们的心静谧而安宁,他们守护着家园,美好而向往。

为什么这里叫做菱角塘?因为这种植物只有这里才有,只有苗寨门前的这个塘中才能长出。换一个地方,就不会看到。菱角结出的果不仅独特,而且还是美味佳肴。这是苗族同胞的骄傲,也是他们对生活充满向往与期待的理由。

如今,这里变化极大,在多彩贵州打响品牌的今天,菱角塘依然享受到了属于自己的美好。现在,菱角塘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更是无独有偶,跟着时代矫健的步伐,打造出了民族独有的幸福。

菱角塘周围美丽的石山,如今变成了旅游景点,菱角塘周围的平地,一个个广场,彰显了苗族独有的性格。特别这里还是五月端五“跳花节”的集散地,更是拉近了周围人们到这里旅游休闲,享受苗族水花酒、大碗肉的乡村风光。

从八堡乡的陈家寨,乡村公路直通菱角塘苗乡,政府的关怀,不仅让这里翻天翻地的变化,欣赏苗族风情,也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因为这条乡村公路上,不仅一路稻花飘香,如今打造的荷塘风光,更是充满着诗意的美好。

如果说,过去的菱角塘是一个沉睡的婴儿,而今便是一个可爱伶俐的孩子。面对着他的慢慢长大,生活在这里的苗族人民,切身的感受着变化的每一天。

很多时候,我们在生活里游走,记得的都是城市高楼,闪耀霓虹,往往会把乡村当成一种失落的地方。面对着乡村的山水,谁又会知道诗意倍出?一杯酒,一壶茶,一个热腾腾腾的玉米棒子,一个微笑,那种透着热情与渴望,清晰与淳朴的乡村发展。生活的美好不仅历历在目,而且变化的节奏,无不让人痴情向往。

车行一路,我们都没有闲着,几位同仁的话题,无不透露着感概。因为一路上,我们都看到了农村的变化, 它们与苗族的文化与历史,一样写进了每个人的眼帘,深深烙进心灵深处。

如今,菱角塘正在发展,基础设施已经全部休憩一新,下一步,农家旅游,也正式成为这里的发展主题。按照地方的思路,那就是深厚的苗族文化,未来将是挖掘的主要方向,加上这里热情的`苗乡风情,一个完美的苗族旅游地,即将在这里唱响。

多彩贵州发展的今天,大贵州的旅游已经拉开了大幕。从南到北,从西到东,体验贵州的人们无不看到贵州的美好未来。

一个个美丽的乡村诞生,也在多彩的贵州历史上,无不写下一个个向往的景致。这就是贵州,多彩的贵州,不仅乡愁满满,也是经济、文化繁荣的一个个缩影。

走进菱角塘苗乡,整整体验了一天,吃、住、行不仅让大家收获满满,特别属于地方的发展、地方的文化、地方的民族民风,更加让同行一干人,有数不尽的记忆。

突然,笔者想起了陆游的几句诗:“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形容贵州的乡村,真的是太形象不过了,如今的菱角村,绝对不是一个纯粹的独立,用在发展的贵州,感受多彩贵州的美好,无不说明一切。

来到贵州,感受这种田园的美丽,这种时光一样的情愫,一个地方,一个微笑,一片风情、一段生活,都会带你进入一种生命的向往与思考。

上一篇:装饰公司经典广告词下一篇:我们的十年之约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