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采松果》教学反思

2024-08-20

一年级下册《采松果》教学反思(共12篇)

一年级下册《采松果》教学反思 篇1

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放手,相信学生能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有所感悟、有所发展、有所创新。课堂上比较满意的是以下几点。

1.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和谐。

本节课以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为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数学信息,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探究、去交流,教师不用刻意地去牵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也不用刻意地去调整自己的注意力,在自然平和的气氛中学会了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关注学生发展,注重学科间渗透。

由于教材主题图提供的相关数学信息相对较少(只有25和4),因此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相对就较少。于是学生在提出问题时,只能从语言的不同表述方式上与别人有所区别,才会出现了一个减法问题的三种不同的提问方法,教师给以高度评价并全部展现。这也体现当前的学科理念:学科本身并不是核心内容,它们只是一种促进学生发展的媒介。

另外如编故事、阐述自己的想法、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等,都是在关注学生的发展,已超越原来所谓“数学”学科的范畴。

3.了解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促进学生主动地、个性化地学习。

一年级下册《采松果》教学反思 篇2

全文总共400 个字, 读一遍就知道文意, 可以说是短小精悍、浅显易懂。学生可以凭自己的认知经验去阅读, 没有文字上的障碍。既然学生自己都能读懂, 那还有什么好教的呢? 40 分钟的课堂, 如果教师走上了一条“浅语文”之路, 原地踏步, 没有提升学生的认识, 那么这节课就是低效甚至无效的语文课。寓言如何浅文深教呢?笔者结合《纪昌学射》的教学, 对此谈几点看法。

一、紧扣文眼, 悟出“深”意

对于寓意的把握, 是寓言教学的重点, 在教学时很容易陷入说教的境地, 而且学生未必能心领神会。在本课的教学中, 笔者紧扣文眼“成功”, 辐射全文:通过读悟“功夫”, 引出“一万小时定律”, 感受纪昌所付出的精力和时间, 明白恒心与毅力对学习的重要性;紧接着, 聚焦飞卫的语言, 在品读鉴赏中获悉“基本功”的重要性, 从而引出“功到自然成”这一深刻哲理。课文教到此, 学生对于“成”和“功”的关系已经有所感悟, 内化于心, 一切都水到渠成。继而, 再以课文为生发点, 紧扣“成功”主题开展群文阅读, 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外阅读中去, 推荐他们大量阅读经典寓言故事、民间故事, 在同主题阅读中感悟、体会故事蕴含的哲理和情感, 从而更深地体会寓言“小故事、大道理”的魅力。

二、品析词语, 培养“深”读

精彩词语是文字作品中的珍珠, 绽放光彩, 辐射全篇。词语教学和阅读教学是水乳交融、紧密结合的。在教学中, 笔者以“抓关键词读悟”为主线展开全文的研读过程:首先紧扣关键词“功夫”, 聚焦词语群“注视”“盯”“睁大”“两年”……深入、丰富地了解人物特点, 促进学生在词语鉴赏中理解寓意;接着通过品析关键词“牢牢地”“紧盯目标”“极小的”“很大的”, 让学生明白“基本功”的重要性。然后, 紧扣关键词“成功”开展群文阅读, 将本课中习得的“抓关键词读悟”的方法迁移运用, 加以巩固。通过几个环节的练习, 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深读”的能力。

三、体味语言, 促其“深”品

关注言语形式, 学习语言表达, 是语文课堂教学重要的事情之一, 也是落实对言语作品的言语形式和言语内容全盘吸收的一个原点。本课的寓言语言特色最明显的一点, 就是使用了夸张手法:“两年以后, 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 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那只小虱子, 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 练到后来, 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课文运用极其夸张的语言, 表现纪昌下苦功夫练习眼力的效果。教学中, 笔者通过关键词语“相当到家”引出寓言“夸张”的语言特色的品读、仿说, 由体味寓言语言特色入手来引导学生与文本密切接触, 深入文本语言的深处, 使学生在读懂故事的同时能更多地去关注言语形式, 学习表达方式。

四、引发质疑, 唤起“深”思

读一则寓言故事, 能引发一段独立思考的过程, 让学生的思维从单向思维方式走向多元思维方式, 这就是寓言不同于一般文学作品的地方。课堂上, 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提出问题并组织大家讨论, 引导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在本课的教学中, 在体会“基本功”的重要性这一环节, 笔者引导学生质疑:“飞卫为什么先让纪昌练眼力, 而不先教他开弓放箭?”“假如纪昌不先练眼力, 他会百发百中吗?”“假如纪昌没跟飞卫学射, 而跟一个普通箭手学射, 会成为射箭能手吗?”……学生在质疑—释疑—再质疑的过程中深入文本, 了解寓意, 积极思维、主动探究, 不仅提高了质疑能力, 也形成了良好的逻辑思辨能力。

一年级下册《采松果》教学反思 篇3

[关键词]古典诗词 想象 体验 比较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1-078

传统教学中,古典诗词教师将诗歌大意的理解作为教学的重点,逼迫学生将意境深远的诗词进行不切实际的肢解,而忽略了隐藏在诗歌背后的诗人。通过实践研究,笔者发现,古典诗词的教学要将学生的精神与诗人的内心世界连接起来,才能使诗词教学由机械肤浅的层面逐渐走向丰厚灵动的境界。

一、在逐层诵读中明晰故事,感知词人

诵读是学习古诗词的重要策略。很多古典诗词传达情韵的不仅仅是文字本身,更是通过诵读过程中的音律、声调营造出相应的意境。因此,读得正确、流利、富有节奏是古典诗词教学的保底工程。在诵读过程中了解词人的故事,是学生读出古词韵味的重要方法。

在执教《如梦令》时,我引导学生经历了以下诵读过程。

1.在最短的时间内读正确流利,教师相机教学“兴”“藕”的读音。

2.以《人间词话》中“词之为体,要眇宜修”的论述引领学生感受宋词的精妙和韵味。

3.标出此词节奏,依托注释掌握词中的故事。

纵观以上三个步骤,学生对宋词的诵读并不只停留于篇数的累积,更不是枯燥单调地重复,而是有较强针对性、层次性、趣味性的诵读。

二、在想象体验中再现画面,揣摩诗人

每一首诗词都是一幅美轮美奂的画卷。古诗词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对诗词中的画面进行想象体验,让学生逐步朝着诗词的内蕴出发。在《如梦令》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诵读想象,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李清照笔下生动的画卷。

1.词人乘着小船,欣赏到了怎样的美景?(通过对“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等关键词进行想象)

2.组织学生交流。

“溪亭日暮”:突出溪水潺潺和黄昏的景象,引导学生借助插图描述,并激情诵读第一、第二句。

“藕花深处”:借助“深”字想象词人被各种形态的荷花所包裹的画面,体悟“人陷荷花中”的景象。

“一滩鸥鹭”:引导学生从鸥鹭齐飞的壮观景象入手,感受别样的动态画面,并想象鸥鹭齐飞、双桨划水、词人叫笑的各种声音。

经历了这样的想象过程,学生才能深刻品悟词中的语句,才能还原词人真实直观的经历。

三、在资料介入中掌握背景,体悟诗人

古诗词由于其用词的语法习惯和蕴含的情感思想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去甚远,给诗词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困难。怎样才能让天真烂漫的孩童,洞察诗歌中蕴藏着的丰富的情韵,真正感受词人独特的心境呢?笔者在执教《如梦令》一课时,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将词人的生平事迹,尤其是这首词的创作背景进行整合处理,将其运用在课堂教学的关键之处。

1.紧扣“兴尽”“沉醉”感受词人当时豪放豁达、开朗乐观的心境,从而推测感知词人是个怎样的人。

2.教师补充李清照的资料:少年家境富裕,且在父母的影响下能诗善词,生活优越自在,可在“靖康之耻”后,李清照背负着国亡家破的阴影,生活陷入孤苦凄凉之中。

3.引导学生以自己的感受朗读这首词作,特别指出由于作者年轻时的惬意悠闲已经不复存在,才用“常记”一词。

此时,词作中的语言文字已经不再是僵硬的符号,而是蕴含着作者生命气韵的有血有肉的文字,从而为学生体验诗歌内在的情韵提供了帮助。

四、在比照阅读中辨析异同,洞察诗人

对比是生命个体认知事物发展过程的思维方法,是确定事物本质属性的最佳方法。在诗词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就是让学生补充相同主题或者内容相近的诗词、同一作者不同时间的作品,在学习教材诗词的基础上,通过对这些补充诗词进行比照性学习,从而触摸诗人的情感变化,明晰诗人生命的特质,真正与词人实现精神对话的过程。在执教《如梦令》时,笔者引出了李清照的另一首词作《武陵春》。

1.教师出示《武陵春》,要求学生对比两首词不同的行数以及每行的字数,以强化学生对不同词牌名下词作的文体格式的认识。

2.扣住关键语句“载不动许多愁”引发学生对《武陵春》情韵的体验。

3.列举两首词的相同因素:舟——有乘兴之舟与载愁之舟;花——有勃发之花和败落之花;词人——一个是开朗豁达的少女,一个是愁绪满腹的老妇。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感受到同样的事物,在人物不同的背景之下,蕴藏着不同的人生故事。

古典诗词的教学应该拨开文字的藩篱,让学生直接与作者对话,实现精神的有效对接,从而更好地从诗词中汲取营养。

一年级下册《采松果》教学反思 篇4

学习

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体会加法交换率。

3、用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意识。

学习

重点 培养动手能力,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过程与方法

教师活动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小朋友,今天松鼠妈妈和小松鼠一起去采松果,松鼠妈妈说:“我已经采了25个松果。”小松鼠数了数说:“哦!我采了4个松果”你想向小松鼠提什么问题呢?

⒉师:我们今天主要解决“一共采了多少个松子?”和“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松果”这两个问题,你们自己想解决哪个就解决哪个?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⒈师;请同桌的两位小朋友扮两只小松鼠,演一演采松果的过程。想一想怎么算?xkb1.com

⒉交流汇报:通过刚才的采松果活动,你知道“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该怎么算了吗?

师问:你是怎样想的?

⒊小结: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知道,要求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只要把“松鼠妈妈采来的25个”和“小松鼠采的4个”合起来。这就是我们学习的用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4、师:谁能解决“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

师问:你是怎么想的?

三、从生活中体验

⒈师: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实际问题。

摆一摆:小红摆25根小棒再放4根,一共有多少根小棒。

小明有25根小棒拿走4根。还剩多少根?

2练一练:

师引导学生逐题解答:

总结: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活动

学生提问,(学生提的问题已经学过就口答解决。)

同桌说说。

指名学生说出自己的算法:

列出算式:25+4=29、4+25=29

同桌的同学交流演示。

指名学生列式:25-4=21

指名学生说一说。

请同学列式。

前两题要学生说出是怎么想的,并列出算式、口答问题。

第三题学生口算

板书设计

一共采了多少个松子?

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松果

教学反思

采松果教学反思 篇5

课堂上要求解决的实际问题都是一年级上册教学过的`,包括例题在内,总共有四个实际问题,其中加法计算的求和问题和减法计算的求差问题,学生的解题思路是很明确的,唯一感到生疏和困惑的可能是求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例题中要求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松果,只要让学生体会到从25个里面去掉和小松鼠一样多的4个,剩下的数就是妈妈比小松鼠多采集的,从而列出算式25-4。练习4小题也是相同的问题,只是表达的词语发生了变化,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长多少”实际就是“多多少”后,解答就很容易了。

综上所述,学生在本课的学习中,正确进行个位上的加减是一年级上册10以内加减法的内容,遇到的实际问题都是已有经验能够解决的。学生在本节课,本单元,本册教材,甚至在整个小学阶段都应牢记的一点是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学生形成了这种认识后,才能在笔算学习中不出现大的偏差。体会到口算和笔算本质上的一致性。在一年级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小棒和计数器在帮助学生理解100以内数的组成和数位概念以及数的加减运算方面有着直观的效用。而熟练进行20以内加减法的运算不仅是本册计算教学的基础,也是小学阶段计算教学的一个根基。

 

一年级下册《采松果》教学反思 篇6

教学目标:、认识“聪、活”等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并能复述这个童话。

3、认识到人类向大自然索取时,一定不要忘记回报自然,这样

才能拥有美好的家园。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及所用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的作用

一、猜谜、导入新、分析题、质疑(5分钟)

出示谜语:

脑袋圆圆,眼睛圆圆,满身绒毛,尾巴像伞。

(学生答后出示松鼠图)

出示松果图,问:这是什么?

引导学生看第一幅图,图上画了谁?它们在干什么?

板书题:松鼠和松果

问:看到松鼠和松果你有什么疑问吗?

揭示谜底:松鼠。

观图答:松果。

仔细看图,按自己的理解回答。

学生质疑。

投影图(形象、直观,吸引学生注意力很好的导入了文的学习。)

二、初读文、自主识字(10分钟)

1、让学生自读文、画出生字和标出自然段。

(老师巡视指导)

2、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认读效果。

3、让学生分段朗读。

借助拼音自读文,读文后,在文中画出生字和标出自然段。

运用识字方法,自主识字:

(1)小组内讨论识字的方法,记忆的方法。(2)全班交流汇

(3)分段朗读。

用投影显示生字,效果会好些。

三、感悟文意、指导朗读(2分钟)

1、通过初读文,你

们知道松鼠和松果有什么关系吗?

2、老师范读,(音乐与投影并用)用夸张的语气读出小松鼠的情感变化:

高高兴兴吃松果──担心以后没有松树了──很高兴想出了一个好主意──欣喜地看到自己种的松果长成了小树──对将来充满了希望。

听读感悟后贴图画(按以下排列):

高兴──动脑──担心──快乐。

3、同学们,你喜欢哪个表情的小松鼠呀?那就朗读哪部分内容。

(教师随时指导。)

4、提问:小松鼠为什么要栽松果?

引深到人类也应植树造林,维护生态平衡。

5、同学们说的非常好,让我们带着感情再来一起朗读文。

6、请你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吧。

学生按自己的看法答。

采松果教学设计 篇7

源城区雅居乐小学

杨嘉琳

教学内容:

本内容是一年级下册《采松果》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探究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计算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鼓励学生与他人积极合作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计算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加减法。教学用具

课件、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趣”中求知

师:小动物们(挥旗子),愉快的森林之旅等待着我们,让我们坐火车出发吧!咦!要拿到门票才能进入森林公园,谁来解决门票 上的问题?

(生回答)

师:同意的请举手!恭喜你答对了!你们同意吗?他说的对吗?

师:小动物你们太棒了!让我们拿着门票进入美丽的森林公园吧!森林公园里有树林、有森林客栈、有智慧河、有荷花池、还有美丽的松果园!

(二)放手操作,“做”中探知

1、找数学信息

师:小动物们,你们知道谁最喜欢吃松果吗?(松鼠)是呀!你们看,松鼠妈妈和小松鼠正在采松果呢!(板书课题)

(课件出示:松鼠妈妈采了25个松果,小松鼠采了4个松果。)

师: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看大屏幕)

生:妈妈采了25个松果,小松鼠采了4个松果。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2、提出数学问题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生1:松鼠妈妈和小松鼠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你提的问题很有价值)

生2: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松果?(这个问题提得很好)

生3:小松鼠比松鼠妈妈少采了多少个松果?(这正是我想提的问题).............3、探索加法的计算方法师:小动物们的思维真敏锐,这些问题都提得很好。那让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读一读。(齐读“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师:你是怎样列出算式呢?

生:25+4=?

师:这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加法,那你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呢?(2个学生答不出来后就提示)生1:摆小棒。(这是个好方法)生2:拨计算器。(你的方法也很不错)

生3:口算。(你真不简单,能想出这么好的方法)生4:.........师:你们想到的方法真多,请用你们喜欢的方法计算25+4,边操作边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当音乐结束就停止操作。学具袋里的一捆小棒表示一个十,请小动物们开始操作吧!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然后汇报自己的计算方法)(评比榜奖励)

师:音乐结束,请停止操作。谁坐的好?(你坐的真端正,注意力真集中,魔法的礼物喜欢你!现在是.....坐的最端正而且没有玩学具,我给你们组奖好吃的食物)师:你们要不要加油?预备起.......师:谁是用摆小棒来计算的?

生:(师:你先摆什么?)我先摆上2捆,再摆上5根,?)就是25,再在5根旁边摆上4根,5根小棒和4根小棒加起来就是9,也 就是25+4=29。(没有认真听就说:他听得最认真,会听的孩子也是会学习的孩子,老师喜欢会学习的孩子!)师:你们和他摆的一样的请举手。掌声送给他!

师:(出示课件)看!先摆2捆小棒表示2个十,旁边摆5根小棒表示5个一,就是25,加4就再摆4根小棒,5个一和4个一合起来就是9个一,所以等于29。师:谁用计数器来计算的?

生:我是拨计数器算出来的。先在十位上拨2个珠子,在个位上拨5个珠子,就是25,再在个位上拨4个珠子,个位上就有9个珠子,就是29。

师:你们同意他的拨法吗?(你表达的很清晰,真棒)

师:看!先在十位拨2个珠子,表示2个十,个位拨5个珠子表示5个一,就是25,加4就再在个位拨4个珠子,个位上就有9个珠子表示9个一,所以就是29.师:请你们仔细观察,你发现计数器哪个数位上的数改变了。哪个数位上的数没变?

生:个位改变了,十位没变。

师:个位的9是5和4怎么得来的?(比手势)生:相加得来的。

师:你们真聪明啊!那谁是用口算的?

生:我是用口算算出来的,先把个位上的5加4等于9,十位上的2不变。师:你表达能力真强!看,先把25分成20和5,先把个位上的5加4等于9,十位上的2不变。(强调写单位和答)

师:现在请小动物把学具收进学具袋放进桌箱并坐端正,看谁动作最快呢?哇!....组腰板坐的最直,眼睛最明亮,把食物给你们吃!(评比榜奖励)

师:(出示三种方法的课件)摆小棒要带小棒,计数器要带计数器,所以你们认为哪种方法更简便?(学生汇报)生:口算!

师:我也是这样认为口算最简便了,那请你用口算的方法帮松鼠妈妈摘下松果吧!比一比赛一赛,看谁算得快!(出示32+5、74+2、26+3)

师:(32+5)你是怎么算的?(好样的!)

(其他算式问学生“你同意吗?”“和他一样的请举手”)师:根据这三道式子,你发现他们有什么共同点?都是几位数加几位数?

生:都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加法。

师:你们观察力真强,而且他们的得数都不进位,那你能说说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吗?先算什么?什么不变?小组开始讨论吧。

师:讨论结束。谁坐的好?(评比棒奖励)哪个小组讨论的有结果了? 生1:我们小组讨论的结果是要个位加个位,十位上的数没有改变。生:。。。(强调用“我们小组讨论的结果是”回答,2个学生以上回答)

师:你真会思考。你发言很有条理,真棒!(齐读概念,红色字重读)

4、类推探究减法的计算方法

师:现在让我们继续解决下面的问题吧!

(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小松鼠比松鼠妈妈少采了多少个松果?)

师:(师读题)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你会怎么列式? 生:25-4.师:(师读题)小松鼠比松鼠妈妈少采了多少个松果?你又怎么列示? 生:也是25-4 师:哦!原来谁比谁多,谁比谁少用减法,而且这两个问题所列的式子都是一样的。

师:对比摆小棒、拨计数器,口算是最简便的,让我们用口算的方法试着解决25-4,谁算出来了? 生:25-4=21 师:你是怎么算的?还有谁来说说?(叫2个)生:个位上5的数相减,十位上的数不变。(板书后出示减法口算概念,并齐读)

师:哦!今天我们学习的原来就是两位数加一位数(指着25+4)和两位数减一位数(指着25-4)的计算,你能发现并归纳两位数加减一 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口算方法了吗?(贴小标题,板书)生:我发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时,先把个位上的数相加减,十位上的数不变。(强调用“我发现”回答,叫2个学生)、师:了不起的发现,再用精彩的方式介绍给大家,大家就更佩服你了!你语言组织能力真强!(齐读概念)(评比棒奖励)

(三)实践应用,“练”中巩知

师:让我们全体起立放松放松吧,跟着我一起做。(播放出发歌)

1、连一连。

师:小动物们!我们到森林客栈找到你的房间休息一下吧!(出示图连一连)

2、判一判。

师:小动物们!(挥旗子)准备去荷花池赏花咯!咦!要经过这条智慧河才能到达荷花池呢,可是哪块木板才能正确通往荷花池啊?请同学们判断一下。(不写)

师:第一块木板能通过吗?为什么?第二块可以吗?(强调错在哪里)

3、涂一涂。

师:终于来到美丽的荷花池了!让我们也来画一朵荷花吧!

4、算一算

师:这是一首关于荷花的诗,请小动物们认真听听。(师朗诵古诗)这首诗中也蕴含数学知识呢?(师读题《小池》这首诗的题目有2个字,诗文有28个字,题目比诗文少多少个字?(口头回答)生:28-2。

5、冲一冲

师:请小动物在答题纸上填一填。

(五)课堂总结,“悟”中升知

师:小动物们,森林之旅就要结束,通过这次旅程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一年级下册语文识字一教学反思 篇8

成功之处

1.借助插图,联系实际想象画面,轻松快乐识字。

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课文中的优美插图,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想象画面。学生对四季的特点有了充分的感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识字的热情。

2.教给识字方法,促进自主识字。

教材在识字的编排上,注重渗透汉字的构字方法,不断引导学生发现新的识字方法。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就抓住了汉字的构字规律,引导学生主动掌握识字方法。教学时,让学生通过观察去比较,发现异同。同时鼓励学生根据自我经验,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这样学生不但能很快记住这些字,而且会慢慢地根据这个特点去认识更多的汉字,培养了识字能力,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有趣。

不足之处

朗读教学也是本课的重点,这一环我在落实时略有些匆忙了,以为课文都是短语和字词组成的,字词会读了句子也就自然而然的能读了。其实不然,在读的时候由于没有范读,孩子们读起来出现了节奏不准确,句末拖音的现象。我马上意识到了自己的失误,范读然后同构一对一答的方式来合作朗读之后,朗读的效果就不一样了。只有在读正确的基础上,孩子们才能感悟出不同的画面所带给他们的乐趣。他们才能爱上读书。

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

1.教学本课应围绕识字这个重点,把识字和看图、字词结合起来,和生活结合起来。要注意不同学生的已有水平,根据他们的个别差异进行有重点、有针对性的指导。

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教学反思 篇9

要学习新课《语文园地一》。按照以前的教学,语文园地的内容我是不怎么讲的,比如我的发现和日积月累两大板块都是明确学习任务然后下放到小组讨论中完成,最后带着他们做总结顺带点拨一下需要注意的地方。但是考虑到还没有给这里的小屁孩进行分组学习,所以明天的课还是需要自己带着他们一起学习。

看着刘老师的课件,结合教参,觉得“我的发现”和“日积月累”两大板块主要要求掌握形声字的识记规律、词语的积累和运用,根据这一想法确定课上主要让他们发言,让他们读。总体来说上课纪律比前几天要好,估计是小屁孩们知道领导要来听课,哈哈哈哈,小小变色龙,可爱ing。

前半节课小屁孩会因为小组竞赛保持比较高的注意力,但后半节课就坚持不下去了,课堂氛围比较沉闷。

听了宋老师的点评后,把一些以后需要注意的地方记录在这,希望能警醒以后的自己。

1.朗读的形式比较单一,除了男女互读,还可以增加同桌对读,师生读,小组读等增加趣味性;

2.“我的发现”板块中,对形声字和偏旁部首的总结不够明显、到位,学生可能没有领会到老师的意思;

3.值得发扬的是讲月部时有涉及到古义,让学生知道字的意思;但后面的“艹”、“木”部不能因为你觉得简单就略略带过,对你来说很简单的事情对小朋友来说可能就是难点;

4.要强调书写,强调写字姿势;

5.预习指令要非常明确,预习到位的要及时表扬;

6.学生出错了要及时指正,教师要适当范读

除了上面宋老师提出的建议外,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我觉得以下方面也该重点抓:

1.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着力组建好得力班干队伍;

2.强制培养小屁孩的行为习惯(坐姿、排队、上课和课间纪律)

3.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尤其注意轻音和儿化音),做到不唱读、不扯嗓子、不添字漏字,逐渐培养情感朗读;

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篇10

《柳树醒了》教学反思

一年级的小朋友,天真烂漫、爱玩爱动,对自己的行为约束性差,注意力容易分散,课堂上总要玩一会儿与学习无关的东西。传统的教学把这些特征视为影响学习的特点加以约束,限制学生“动”,强制听课。而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动”起来,调动每个学生的感性经验。教师的任务则是设计富有情趣的、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情境中教学问题,组织他们参与活动、参与学习。

《柳树醒了》是一篇引人入胜的童话,课文中的插图,让人感到春天跳动着的生命力。春天是美好的,春天是迷人的,春天是催人奋进的。在教学这一课前,我先让学生回家观察观察柳树,把观察到的讲给爸爸妈妈听,并让爸爸妈妈记录下来,第二天带到学校来。这样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对柳树的生长过程已经掌握一二,在上课时学生纷纷发表意见,课堂气氛相当活跃,让施教老师感觉心头一阵喜悦。随后在让学生感悟课文大意时,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找一找是谁让柳树醒了?学生读文后能够很快地找到是春雷、春雨、春风、春燕让柳树醒了。接着我跟学生说:如果你是春雷、春雨、春风或春燕,你打算怎样让柳树醒来?你喜欢扮演谁呢?请你先仔细读一读你要扮演的那一段,读完后再请你在老师发下来的纸上画一画。于是学生兴趣十足地读起课文来了。不一会儿学生便纷纷举手要上台表现自己了。表现时学生非常地逼真,比如扮演春雷的他就在柳枝上画了几棵嫩芽,问他原因时,他便说因为春雷唤醒了柳树,柳树刚刚醒来,所以才长出几个嫩芽。多精彩的表现呀!寻其主要原因便是教师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提高后,生生动起来了,课堂效果相当不错。

通过教学的尝试,我深深体会到教学时,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他对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应该尽可能让学生有实践活动,以便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

《春雨的色彩》教学反思

《春雨的色彩》是一篇语言优美,充满诗意的课文。讲的是春雨沙沙沙的下,三只小鸟在争论一个有趣的问题: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春雨是绿色的,春雨落到草地上,草就绿了。春雨淋到柳树上,柳枝也绿了。”“春雨的是红色的,春雨洒在桃树上,桃花红了。春雨滴在杜鹃丛中,杜鹃花也红了。”“春雨是黄色的,春雨落在油菜地里,油菜花黄了。春雨落在蒲公英上,蒲公英花也黄了。”多么恬美的意境,多么令人遐想联翩呀!学完这篇课文,孩子们沉浸在那对春天的想象中,从他们的小嘴里迸发出许多优美的词句。

一、创设情境 引出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我利用一幅春雨图质疑(老师不知给图画中的春雨涂上什么颜色,你们认为春雨是什么颜色呢,让学生展开想像畅所欲言)将学生引入情境,自然引出课题。

二、自主合作 读句识字

在识字教学中,我把学习的权利充分还给孩子,采用了多种识字方法,如:自由认读、同桌互读、小老师带读、齐读。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生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认识生字,由扶到放,反复认读、巩固识字。为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利用“小动物找家”的游戏,来巩固识字,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三、朗读感悟 体会情趣

朗读是小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途径,在教学《春雨的色彩》一课时,我针对学生年龄特点,采用在情境中读、自由读、分角色读、齐读等读书方式,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春雨的颜色,春雨的形象,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引导学生边读边体会春雨的轻柔、细小,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美丽。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另外,关于春天的歌曲有很多,在学习课文的过程当中,学生们都会产生思想共鸣,我提示他们,你们谁能唱一首关于春天的歌曲呀?其中一个女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会唱春天在哪里。”下面的同学看着我,几个孩子已毫无顾及地哼唱起来。看者孩子们跃跃欲试的样子,我笑了。她的精彩表演使大家的情绪空前高涨。而后孩子们一起唱,配上动作,边歌边舞。“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这里有红花呀,这里有绿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天真稚气的歌声在教室里回荡,讲台上站满了一群手舞足蹈、兴致昂然的孩子,当然还包括我这个老师,多么欢快的时光呀!

课堂中的这一幕,是我始料未及的。虽然我的教学设计之中有这个环节。但是没有想到课堂气氛会如此热烈,是孩子们的兴之所至感染激发了我,让我感悟到,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学情纳入即兴创造的成分,甚至可以超越目标设定的要求。我想,这样的课堂会使我们的孩子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变得更加生机勃勃,充满智慧。

《邓小平爷爷植树》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的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体会到热爱祖国,绿化祖国的情感,并能将这种意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

在课文开始,我先复习了昨日所学的生字词(黑板上书写一个,学生跟读一个),再书写词语“邓小平”,当学生一起喊出这个名词,我便乘势问:有谁知道邓小平爷爷?你知道他的哪些事?这个时候很多平时爱看课外书的学生就显得相当激动,他们众说纷纭,课堂的气氛一下子就被带动起来。之后我作了一番总结,并引出要学的课文《邓小平爷爷植树》,并从课文的题目引出课文的内容,让学生通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并划出课后的生字新词,在教生字时我采用开火车、小组比赛等形式让学生在课文中巩固生字词语。

一年级下册《跳绳》教学反思 篇11

本课在教学组织上充分利用学生爱动好玩的天性,抓住其心理特征,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树立自信心。为了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巧妙地布置数跳绳的次数及谁多谁少,自然地引入本课内容。这样学生兴趣高,下面的教学自然就容易多了。

怎样使学生想算理、找方法,充分发挥其潜能呢?出于这样的考虑,我进行新的教学实验,充分利用学生的天性——好动好玩的特性,让他们根据自己收集的实际数据,在“玩”中来比多比少,然后教师收集与教学有关的数据,请他们帮忙算,以显示其聪明才智,挖掘潜力,充分利用学生的“玩”来达到教学目的,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这种轻松自在的“玩”中互相探讨,相互启发,得出算理,掌握多种计算技巧。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又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使他们的潜能被唤醒,内在的个性得到展示,发展了推理能力、想像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智慧得到充分的展现,教室里有一种热烈的交流氛围,而这一切都与“比”有关。在“比”的过程中,面对生2的“笨方法”,教师不武

断否决,而是让其他同学在比较的基础上让他明白简便方法。正是这样,学生讨论的气氛高涨,个个都抢着说,急着找方法。整个过程教师不作过多干预,也不让学生坐在凳子上沉思默

想,而是他们自己“玩”、自己“比”,试想在这种“玩”中谁能说他们没有“思考”呢?同时还尽可能让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把时间真正地还给学生。从侧面还可以看出,学生的数学知识是通过自己主动建构起来的,而这一点恰恰是教师在引导学生“玩”的基础上建立的,改变了以往的“教室安静、学生坐好、教师讲好”的教学模式,在这里学生是主体,他们自由地“比”“争”。在这种热烈的氛围中,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为今后自编应用题或应用题补条件填问题的教学埋下很好的伏笔。因此,在“玩”中学数学,既能培养学生的个性,又能发展其思维,也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我认为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教学方式。

【反思】

《跳绳》是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加减法(二)第63页——64页的内容。本课是学生在学习了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基础上来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是《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所以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以学生有所体验的容易理解的现实问题为素材,让学生在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学家知识的含义,主动构筑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

在本课教完后,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有:

第一是课前有设计一道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一道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竖式的练习,让学生回顾两位数减法的计算和竖式的基本方法,进一步提醒学生在列竖式计算的注意点。也是为这节课后面的学习做好辅垫。使学生能从旧知顺利迁移到新知。所以在本节课的新知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用竖式计算时,大多数同学都能够正确的用竖式计算。

第二是教师在展示完课本情境中的跳绳产生的数据后,让学生找完数学信息并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时,有强调学生能提出完整的数学问题,这对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第三是教材第一次向学生明确提出了估算的要求,在本节课中,学生的估计意识较差,让他们估计时很多学生直接就把得数算出来了,或者只会说出等于十几或二十几,让他说是怎么想的,根本就说不来。这时教师没有放任不管,而是将估算方法和策略教给了他们,让学生明白了什么是估计,提高了学生估算意识。

但本课教学中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一是在复习时,时间用了比较多,影响了后面的教学进度;二是在让学生讨论算法时,教师没有充分发挥好引导的作用,讨论效果不理想,流于形式;三是学生汇报竖式的计算过程时,教师为了赶时间讲解得不是很透彻,没有突出本课的重点。四是我们的估算就是为了检验我们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而本节课在计算完62-48的准确得数后没有回到估算验证计算的结果,这样学生对估算的作用不了解,认为估算是可有可无的了。五是对本课的难点100-48这种连续退位的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介绍的也不是很透彻,可能还有很多学生做不来。六是教师的课堂语言不够精练,评价激励性的语言太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不高,整个课堂学习效率不高。

我在今后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到一些细节的东西,避免出现类似错误。要加强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反思】

跳绳是发展跳跃能力的传统性运动项目。在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活跃课堂气氛是我首先要突破的难点。在跳绳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拿着绳子站着不动,有的学生将绳子放在地上跳来跳去,有的学生练习前摇双脚跳非常的吃力,有的学生原地跳的非常好,为此我就号召同学们从自己的基础练起,按基础的不同分组,设置不同的要求,6人为一组,共6组,设立小组长,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积极的练习,兴趣昂然。学生在教师的评价中充分感受到一份成功的自豪感和愉悦的情感,他们活动得愉快、轻松、自信积极。学生表现出了很高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突破本节教学重点双手交叉编花跳。我在基础部分的设计中以激情引趣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展示他们所掌握的各种不同的跳法,从而引出本节教学重点“单编跳”。当学生看到他们的同伴双手交叉编花跳得那麽好,早早已跃跃欲试。再听到教师激励性的话,学生们都迫不及待的尝试起来,但绝大多数学生失败了。此时正是提示方法的有利时机。为了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及互动、合作学习的意识。我邀请会跳单编的学生说出跳单编的技术要领。学生们听完后又纷纷尝试起来。经过多次的尝试个别学生学会了单编跳的动作要领,但大多数学生仍旧焦急的练习。这时的学生渴望有人能帮助他练习,看到他进步。于是我解决完在练习中学生们纷纷提出的各种问题后,针对学生不会双手交叉跳,不会连续跳等问题,为学生们创设了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氛围。

一节课下来,学生们的收获很大,而我的收获更大。在这节课中我的优点是:

1、在教师引导下有目的的分组练习给学生搭建了展示才能的舞台,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自我管理能力和合作精神,使他们能充分享受到学习活动的乐趣。

2、教态自然亲切,注意了教法的运用,注意了以学生学习为主体,注意了在练习中自己找寻方法与教师提示相结合。

本节课的教学也使我找到了自身的不足:

1、作为一名体育教师,专业知识的学习由为紧迫。如:教学方法、游戏方法、训练形式等。

2、在学生的训练中,如何梯进式练习,如何有针对性指导及指导方法的多样性。

一年级下册《采松果》教学反思 篇12

4.1认识图形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针对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设计各种形式的活动。第一个活动:认图形,对平面图形有一个基本了解;第二个活动:找图形,比较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第三个活动:摆图形,挖掘平面图形之间的本质区别;第四个活动:说图形,进一步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玩中学、动中悟,在自由、轻松的课堂气氛中融入到学习活动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思考探究能力。

4.2动手做(一)

我在设计本课时,按照递进的层次安排“折一折”“拼一拼”“说一说”“猜一猜”“叠一叠”等活动,让学生经历图形的分解与组合过程、从设想到实际创作的过程、由个人创作到观赏以及描述他人作品的过程、由拼组平面图形到折叠立体图形的过程,使他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真切感悟到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教学过程中的各环节过渡,我采用激发兴趣、启发诱导、悬念引领等方式,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创新思维。

问题:本节课中有些地方给学生的思维空间不足。如:“拼一拼”这一环节,为了便于展示和欣赏,我事先为每个学生准备了一张16开白纸,并且在教室里拉上线绳,要求学生先拼好一幅图,再粘到白纸上,最后用彩笔装扮好,挂在绳子上。可是在课堂中我发现这“粘--画--挂”的过程缩小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因为把拼好的图案粘在白纸上挂起来,使还想拼一拼的学生没有拼图材料了,这等于告诉学生:“你只能创作一幅图”。如果不是这样,学生利用这些材料还可以拼出一些更精彩的图案。所以,在课后,我想:如果这里用实物投影仪展示作品,既能使学生充分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又能充分满足他们的创造愿望。

4.2动手做(二)

1.如何寓教于乐,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在司空见惯的玩具中发现、探索新的知识,从而使得课堂上的数学学习活动活而不乱,是我在上课之前一直思考的问题。因此,在课堂上给七巧板--这个学生都比较熟悉的朋友“说话”的机会,大大激发学生探究、创新的兴趣,使得他们重新认识七巧板,发现七巧板与所学图形的关系,并通过独立思考及与人合作,完成各种图形的拼、摆,教师只是在其中起了协调、引导的作用。当学生个人的拼、摆活动无法独立完成时,他们自然会主动去与人合作,自然能体会到不是每一件事都是可以独立完成的,从而自动放弃或改掉封闭、固执、不善合作等性格上的弱点。2.注重学科间的渗透,关注学生的发展。新的学科理念是:学科本身并不是核心内容,它们只是一种促进学生发展的媒介。本节课中学生对于七巧板组成的叙述、问题的解答、各自想法的交流、说故事拼图形,以及对于个人或小组作品意义的阐述讲解等等,都是在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这已经完全突破了数学学科的范畴。3.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把教材上简单的模仿拼图:鱼、蜡烛、小船,设计为“出题拼图”,因为这些东西对学生来说太熟悉了,学生完全可以独立拼出来。结果正是如此,学生所拼出的图形比教材上所列出的还要形象、生动,并且种类很多。在最后的自由拼图活动中,学生的思路完全打开了,各种各样的设计令人惊叹。于是,这节课便像学生想像的翅膀,无限地伸展……

4.3动手做(三)

本节课我联系“美丽的图案”这一生活中的实例展开教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整节课通过开展欣赏、找图形、摆图形、设计图案等多种活动形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学生兴趣最浓的是最后一个环节,用所学的图形拼出美丽的图案,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自主地参与到这一活动中,充分发挥想像力,创造出许多用几何图形组成的美丽图案,几乎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我觉得不足之处是面向全体做得不够好,由于时间的原因,没能给每一位学生都提供展示的机会,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每一位学生,给他们更多展示自我的空间。

整理与复习(一)

上一篇:关于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安全运行的分析下一篇:高中立体几何证明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