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数学每一章练习题

2024-06-23

离散数学每一章练习题(共6篇)

离散数学每一章练习题 篇1

第1章

命题逻辑 1.1 命题符号化及联结词

命题: 判断结果惟一的陈述句

命题的真值: 判断的结果

真值的取值: 真与假 真命题: 真值为真的命题 假命题: 真值为假的命题

注意: 感叹句、祈使句、疑问句都不是命题,陈述句中的悖论以及判断结果不惟一确定的也不是命题。

简单命题(原子命题):简单陈述句构成的命题

复合命题:由简单命题与联结词按一定规则复合而成的命题

简单命题符号化

用小写英文字母 p, q, r, … ,pi,qi,ri(i≥1)表示 简单命题

用“1”表示真,用“0”表示假

例如,令 p:

是有理数,则 p 的真值为 0 q:2 + 5 = 7,则 q 的真值为 1

联结词与复合命题 1.否定式与否定联结词“”

定义 设p为命题,复合命题 “非p”(或 “p的否定”)称

为p的否定式,记作p.符号称作否定联结词,并规定p 为真当且仅当p为假.2.合取式与合取联结词“∧”

定义 设p,q为二命题,复合命题“p并且q”(或“p与q”)称为p与q的合取式,记作p∧q.∧称作合取联结词,并规定 p∧q为真当且仅当p与q同时为真

注意:描述合取式的灵活性与多样性

分清简单命题与复合命题

例 将下列命题符号化.(1)王晓既用功又聪明.(2)王晓不仅聪明,而且用功.(3)王晓虽然聪明,但不用功.(4)张辉与王丽都是三好生.(5)张辉与王丽是同学.解 令

p:王晓用功,q:王晓聪明,则

(1)p∧q

(2)p∧q

(3)p∧q.令 r : 张辉是三好学生,s :王丽是三好学生

(4)r∧s.(5)令 t : 张辉与王丽是同学,t 是简单命题.说明:

(1)~(4)说明描述合取式的灵活性与多样性.(5)中“与”联结的是两个名词,整个句子是一个简单命题.3.析取式与析取联结词“∨”

定义 设 p,q为二命题,复合命题“p或q”称作p与q的析取式,记作p∨q.∨称作析取联结词,并规定p∨q为假当且仅当p与q同时为假.例

将下列命题符号化

(1)2或4是素数.(2)2或3是素数.(3)4或6是素数.(4)小元元只能拿一个苹果或一个梨.(5)王晓红生于1975年或1976年.解 令 p:2是素数, q:3是素数, r:4是素数, s:6是素数,则(1),(2),(3)均为相容或.分别符号化为: p∨r , p∨q, r∨s,它们的真值分别为 1, 1, 0.而(4),(5)为排斥或.令 t :小元元拿一个苹果,u:小元元拿一个梨,则(4)符号化为

(t∧u)∨(t∧u).令v :王晓红生于1975年,w:王晓红生于1976年,则(5)既可符号化为(v∧w)∨(v∧w), 又可符号化为 v∨w , 为什么? 4.蕴涵式与蕴涵联结词“” 定义 设 p,q为二命题,复合命题 “如果p,则q” 称作p与q的蕴涵式,记作pq,并称p是蕴涵式的前件,q为蕴涵式的后件.称作蕴涵联结词,并规定,pq为假当且仅当 p 为真 q 为假.pq 的逻辑关系:q 为 p 的必要条件

“如果 p,则 q ” 的不同表述法很多:

若 p,就 q

只要 p,就 q

p 仅当 q

只有 q 才 p

除非 q, 才 p 或

除非 q, 否则非 p.当 p 为假时,pq 为真

常出现的错误:不分充分与必要条件

5.等价式与等价联结词“”

定义 设p,q为二命题,复合命题 “p当且仅当q”称作p与q的等价式,记作pq.称作等价联结词.并规定pq为真当且仅当p与q同时为真或同时为假.说明:

(1)pq 的逻辑关系:p与q互为充分必要条件

(2)pq为真当且仅当p与q同真或同假

联结词优先级:(),, , , , 

同级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

以上给出了5个联结词:, , , , ,组成 一个联结词集合{, , , , },联结词的优先顺序为:, , , , ;如果出 现的联结词同级,又无括号时,则按从左到右 的顺序运算;若遇有括号时,应该先进行括号 中的运算.注意: 本书中使用的 括号全为园括号. 命题常项

 命题变项

1.2 命题公式及分类

 命题变项与合式公式  命题常项:简单命题

 命题变项:真值不确定的陈述句

 定义 合式公式(命题公式, 公式)递归定义如下: (1)单个命题常项或变项 p,q,r,…,pi ,qi ,ri ,…,0,1 

是合式公式

(2)若A是合式公式,则(A)也是合式公式

(3)若A, B是合式公式,则(AB),(AB),(AB),(AB)也是合式公式 (4)只有有限次地应用(1)~(3)形成的符号串才是合式公式  说明: 元语言与对象语言,外层括号可以省去

合式公式的层次 定义

(1)若公式A是单个的命题变项, 则称A为0层公式.(2)称A是n+1(n≥0)层公式是指下面情况之一:

(a)A=B, B是n层公式;

(b)A=BC, 其中B,C分别为i层和j层公式,且

n=max(i, j);

(c)A=BC, 其中B,C的层次及n同(b);

(d)A=BC, 其中B,C的层次及n同(b);

(e)A=BC, 其中B,C的层次及n同(b).例如

公式

p p

pq

(pq)r

((pq)r)(rs)

公式的赋值

定义 给公式A中的命题变项 p1, p2, … , pn指定

一组真值称为对A的一个赋值或解释

成真赋值: 使公式为真的赋值

成假赋值: 使公式为假的赋值

说明:

0层

1层

2层

3层

4层



赋值=12…n之间不加标点符号,i=0或1.

A中仅出现 p1, p2, …, pn,给A赋值12…n是  指 p1=1, p2=2, …, pn=n

A中仅出现 p, q, r, …, 给A赋值123…是指  p=1,q=2 , r=3 …

含n个变项的公式有2n个赋值. 真值表

真值表: 公式A在所有赋值下的取值情况列成的表

例 给出公式的真值表

A=(qp)qp 的真值表

B = (pq)q 的真值表

C=(pq)r 的真值表

命题的分类

重言式

矛盾式

可满足式

定义 设A为一个命题公式

(1)若A无成假赋值,则称A为重言式(也称永真式)

(2)若A无成真赋值,则称A为矛盾式(也称永假式)

(3)若A不是矛盾式,则称A为可满足式

注意:重言式是可满足式,但反之不真.上例中A为重言式,B为矛盾式,C为可满足式

A=(qp)qp,B =(pq)q,C=(pq)r

1.3 等值演算

 等值式 定义 若等价式AB是重言式,则称A与B等值,记作AB,并称AB是等值式

说明:定义中,A,B,均为元语言符号, A或B中 可能有哑元出现.例如,在(pq)((pq)(rr))中,r为左边 公式的哑元.用真值表可验证两个公式是否等值 请验证:p(qr)(pq)r

p(qr)

(pq)r

 基本等值式

双重否定律 : AA

等幂律:

AAA, AAA

交换律:

ABBA, ABBA

结合律:

(AB)CA(BC)

(AB)CA(BC)分配律:

A(BC)(AB)(AC)

A(BC)(AB)(AC)德·摩根律:

(AB)AB

(AB)AB

吸收律:

A(AB)A,A(AB)A

零律:

A11,A00 同一律:

A0A,A1A

排中律:

AA1 矛盾律:

AA0

 等值演算:

由已知的等值式推演出新的等值式的过程

置换规则:若AB, 则(B)(A)等值演算的基础:

(1)等值关系的性质:自反、对称、传递

(2)基本的等值式

(3)置换规则

应用举例——证明两个公式等值 例1 证明 p(qr)(pq)r

p(qr)

p(qr)

(蕴涵等值式,置换规则)

(pq)r

(结合律,置换规则)

(pq)r

(德摩根律,置换规则)

(pq)r

(蕴涵等值式,置换规则)说明:也可以从右边开始演算(请做一遍)

因为每一步都用置换规则,故可不写出

熟练后,基本等值式也可以不写出

应用举例——证明两个公式不等值 例2 证明: p(qr)

(pq)r

用等值演算不能直接证明两个公式不等值,证明两 个公式不等值的基本思想是找到一个赋值使一个成 真,另一个成假.方法一

真值表法(自己证)

方法二

观察赋值法.容易看出000, 010等是左边的 的成真赋值,是右边的成假赋值.方法三

用等值演算先化简两个公式,再观察.应用举例——判断公式类型

例3 用等值演算法判断下列公式的类型

(1)q(pq)解

q(pq)

 q(pq)

(蕴涵等值式)

 q(pq)

(德摩根律)

 p(qq)

(交换律,结合律)

 p0

(矛盾律)

 0

(零律)

由最后一步可知,该式为矛盾式.(2)(pq)(qp)解

(pq)(qp)

(pq)(qp)

(蕴涵等值式)

(pq)(pq)

(交换律)

 1 由最后一步可知,该式为重言式.问:最后一步为什么等值于1?

(3)((pq)(pq))r)

((pq)(pq))r)

(p(qq))r

(分配律)

 p1r

(排中律)

 pr

(同一律)

这不是矛盾式,也不是重言式,而是非重言式的可 满足式.如101是它的成真赋值,000是它的成假赋值.总结:A为矛盾式当且仅当A0 A为重言式当且仅当A1 说明:演算步骤不惟一,应尽量使演算短些

1.5 对偶与范式 对偶式与对偶原理

定义 在仅含有联结词, ∧,∨的命题公式A中,将 ∨换成∧, ∧换成∨,若A中含有0或1,就将0换成 1,1换成0,所得命题公式称为A的对偶式,记为A*.从定义不难看出,(A*)* 还原成A

定理 设A和A*互为对偶式,p1,p2,…,pn是出现在A和

A*中的全部命题变项,将A和A*写成n元函数形式,则(1) A(p1,p2,…,pn) A*( p1,  p2,…,  pn)

(2)A( p1,  p2,…,  pn)  A*(p1,p2,…,pn)定理(对偶原理)设A,B为两个命题公式,若A  B,则A*  B*.析取范式与合取范式

文字:命题变项及其否定的总称

简单析取式:有限个文字构成的析取式

如 p, q, pq, pqr, …

简单合取式:有限个文字构成的合取式

如 p, q, pq, pqr, …

析取范式:由有限个简单合取式组成的析取式

A1A2Ar, 其中A1,A2,,Ar是简单合取式

合取范式:由有限个简单析取式组成的合取式

A1A2Ar , 其中A1,A2,,Ar是简单析取式 范式:析取范式与合取范式的总称

公式A的析取范式: 与A等值的析取范式

公式A的合取范式: 与A等值的合取范式 说明:

单个文字既是简单析取式,又是简单合取式

pqr, pqr既是析取范式,又是合取范式(为什么?)

命题公式的范式

定理

任何命题公式都存在着与之等值的析取范式 与合取范式.求公式A的范式的步骤:

(1)消去A中的, (若存在)

(2)否定联结词的内移或消去

(3)使用分配律

对分配(析取范式)

对分配(合取范式)

公式的范式存在,但不惟一

求公式的范式举例

例 求下列公式的析取范式与合取范式

(1)A=(pq)r

(pq)r

(pq)r

(消去)

 pqr

(结合律)

这既是A的析取范式(由3个简单合取式组成的析 取式),又是A的合取范式(由一个简单析取式 组成的合取式)

(2)B=(pq)r

(pq)r

(pq)r

(消去第一个)

 (pq)r

(消去第二个)

(pq)r

(否定号内移——德摩根律)

这一步已为析取范式(两个简单合取式构成)

继续:

(pq)r

(pr)(qr)

(对分配律)

这一步得到合取范式(由两个简单析取式构成)

极小项与极大项

定义 在含有n个命题变项的简单合取式(简单析取式)中,若每个命题变项均以文字的形式在其中出现且仅出现一 次,而且第i(1in)个文字出现在左起第i位上,称这样 的简单合取式(简单析取式)为极小项(极大项).说明:n个命题变项产生2n个极小项和2n个极大项

2n个极小项(极大项)均互不等值

用mi表示第i个极小项,其中i是该极小项成真赋值的十进制表示.用Mi表示第i个极大项,其中i是该极大项成假赋值的十进制表示, mi(Mi)称为极小项(极大项)的名称.mi与Mi的关系:

mi  Mi ,Mi  mi

主析取范式与主合取范式

主析取范式: 由极小项构成的析取范式

主合取范式: 由极大项构成的合取范式

例如,n=3, 命题变项为p, q, r时,(pqr)(pqr) m1m3 是主析取范式

(pqr)(pqr) M1M5 是主合取范式

A的主析取范式: 与A等值的主析取范式 A的主合取范式: 与A等值的主合取范式.定理

任何命题公式都存在着与之等值的主析取范 式和主合取范式, 并且是惟一的.用等值演算法求公式的主范式的步骤:

(1)先求析取范式(合取范式)

(2)将不是极小项(极大项)的简单合取式(简

单析取式)化成与之等值的若干个极小项的析

取(极大项的合取),需要利用同一律(零

律)、排中律(矛盾律)、分配律、幂等律等.(3)极小项(极大项)用名称mi(Mi)表示,并 按角标从小到大顺序排序.求公式的主范式

例 求公式 A=(pq)r的主析取范式与主合取范式.(1)求主析取范式

(pq)r

(pq)r ,(析取范式)

(pq)

(pq)(rr)

(pqr)(pqr)

 m6m7 ,r

(pp)(qq)r

(pqr)(pqr)(pqr)(pqr)

 m1m3m5m7

②, ③代入①并排序,得

(pq)r  m1m3m5 m6m7(主析取范式)

(2)求A的主合取范式

(pq)r

(pr)(qr),(合取范式)

pr

 p(qq)r

(pqr)(pqr)

 M0M2, qr

(pp)qr

(pqr)(pqr)

 M0M4

②, ③代入①并排序,得

(pq)r  M0M2M4

(主合取范式)主范式的用途——与真值表相同(1)求公式的成真赋值和成假赋值

例如

(pq)r  m1m3m5 m6m7,其成真赋值为001, 011, 101, 110, 111,其余的赋值 000, 010, 100为成假赋值.类似地,由主合取范式也可立即求出成

②③

假赋值和成真赋值.(2)判断公式的类型

设A含n个命题变项,则

A为重言式A的主析取范式含2n个极小项

A的主合取范式为1.A为矛盾式 A的主析取范式为0

 A的主合取范式含2n个极大项

A为非重言式的可满足式

A的主析取范式中至少含一个且不含全部极小项

A的主合取范式中至少含一个且不含全部极大项

例 某公司要从赵、钱、孙、李、周五名新毕 业的大学生中选派一些人出国学习.选派必须 满足以下条件:

(1)若赵去,钱也去;

(2)李、周两人中至少有一人去;

(3)钱、孙两人中有一人去且仅去一人;

(4)孙、李两人同去或同不去;

(5)若周去,则赵、钱也去.试用主析取范式法分析该公司如何选派他们出 国?

解此类问题的步骤为:

① 将简单命题符号化

② 写出各复合命题

③ 写出由②中复合命题组成的合取式

④ 求③中所得公式的主析取范式

解 ① 设p:派赵去,q:派钱去,r:派孙去,s:派李去,u:派周去.②(1)(pq)

(2)(su)

(3)((qr)(qr))

(4)((rs)(rs))

(5)(u(pq))

③(1)~(5)构成的合取式为

A=(pq)(su)((qr)(qr))

((rs)(rs))(u(pq))④

A (pqrsu)(pqrsu)结论:由④可知,A的成真赋值为00110与11001,因而派孙、李去(赵、钱、周不去)或派赵、钱、周去(孙、李不去).A的演算过程如下:

A (pq)((qr)(qr))(su)(u(pq))

((rs)(rs))

(交换律)B1=(pq)((qr)(qr))

((pqr)(pqr)(qr))(分配律)

B2=(su)(u(pq))

((su)(pqs)(pqu))

(分配律)

B1B2 (pqrsu)(pqrsu)

(qrsu)(pqrs)(pqru)再令 B3 =((rs)(rs))得 A  B1B2B3

(pqrsu)(pqrsu)注意:在以上演算中多次用矛盾律

要求:自己演算一遍

1.6 推理理论 推理的形式结构

推理的形式结构—问题的引入

推理举例:

(1)正项级数收敛当且仅当部分和有上界.(2)若

推理: 从前提出发推出结论的思维过程 上面(1)是正确的推理,而(2)是错误的推理.证明: 描述推理正确的过程.判断推理是否正确的方法 • 真值表法

• 等值演算法

判断推理是否正确 • 主析取范式法

• 构造证明法

证明推理正确

说明:当命题变项比较少时,用前3个方法比较方 便, 此时采用形式结构“造证明时,采用“前提:

”.而在构 , 结论: B”.推理定律与推理规则 推理定律——重言蕴涵式

构造证明——直接证明法 例 构造下面推理的证明:

若明天是星期一或星期三,我就有课.若有课,今天必备课.我今天下午没备课.所以,明天不是星期一和星期三.解 设 p:明天是星期一,q:明天是星期三,r:我有课,s:我备课 推理的形式结构为

例 构造下面推理的证明:

2是素数或合数.若2是素数,则

是无理数.若

是无理数,则4不是素数.所以,如果4是

素数,则2是合数.用附加前提证明法构造证明 解 设 p:2是素数,q:2是合数,r:

是无理数,s:4是素数 推理的形式结构

前提:p∨q, pr, rs

结论:sq 证明

① s

附加前提引入

②pr

前提引入

③rs

前提引入

④ps

②③假言三段论

⑤p

①④拒取式

⑥p∨q

前提引入

⑦q

离散数学复习题 篇2

一、填空

1、命题中的否定联接词;蕴含联接词

2、一个命题公式,若在所有赋值下取值为真,则称此公式为式;若……假,则……..为 永假 式;若至少存在一组赋值,其命题为真,则…….为可满足式。

3、有限布尔代数只能有n4、R是定义在集合上的二元关系,若R满足性、性,则称R是A上的等价关系。

5、全序集(A,≤)必是,且是

6、n阶m条边无向图G是树,当且仅当G是连通点,且m=

7、若有向树G中,有一个顶点的入度为,则称G为根树。

8、有序对具有以下性质

(1)当x不等于y时,

(2)=的充要条件是x=u且y=r。

9、关系的性质五。

10、图中顶点作为边的端点的称为此顶点的度数。

11、设X是格,并对交运算时可分配的,则且 格中的交运算对并运算是可分配的。

12、有向图按连通图分为三类连通图、连通图、连通图。

13、T 为一颗根树,若T的每个分支点则称T为r元正则树。

14、设A、B是集合,求A与B之间关系(属于、不属于、包含…)如果A={1},B={1,{1,2}},则A不属于B、A不包含B15、若R是定义在集合A上的一个二元关系,若R满足、性、可传递性则称R是偏序关系。

16、设集合A={1,2,3,4},A上二元关系R={<1,1><1,3><2,1><3,3><3,4><4,3>},则逆序关系R−1。

17、在有补分配格中,每个元素(的补元)都是的。

18、在无向图中,度数为奇数的顶点个数必为数。

19、若图中通路P中所有边互不相同,则称P为通路,若通路中所有顶点互不相同,则称P为 基本 通路。

二、简述题

1、偏序关系与格

2、设R是A爱上的二元关系,如果R是自反的,反对称的,传递的二元关系,则称R是A上的偏序关系或者半序关系;

2、等价关系与集合的划分

3、握手定理

4、对偶式与对偶原理

5、正规子群

6、什么是域,有限整环是不是域,为什么?

7、集合的基本运算公式(集代数公式)有哪些?

8、群论中的拉格朗日定理

9、主析取范式与主合取范式

10、鸽巢原理与计数原理

三、判断题

1、设A,B是集合,则A⨁=

2、偶数阶循环群有且只有一个2阶元素

3、设(G,∗)是n阶群,且有k阶子群,则k丨n4、有限格必是有界格

5、偶数阶群中比存在非幺元a,使得a∗a=e6、不存在含有奇数个面且每个面上有奇数条棱的多面体

7、设(A,∗)是独异点,B是A的子集,且(B,∗)是独异点,则(B,∗)一定是(A,∗)的子独异点8、3阶群同构意义下唯一

9、(N=(0),⊗)是一个群

10、素数阶群一定没有非平凡子群

四、计算题

1、求命题公式P∧(Q→R)主析取范式。

2、写出3次对称群(S3,∗)的运算表及所有正规子群。

3、在1,2,3…….100这100个自然数中,可以被2或3整除但不能被5整除的数有多少个?

4、设, A =3,P B=64,P A⋃B=256,求 B , A⋂B , A−B , A⊕B。

5、设A={a,b,c,d},R={(a,c),(c,b),(b,a),(a,d)},求R,r R ,s R ,t(R)的关系矩阵或关系图

6、命题公式 P∧Q ∨ −P ∧(−Q)的真值表

7、写出群(N13− 0,⨂13)各元素之阶数

8、集合A={1,2,3,6,8,12},求A 上的整除关系R并画出Hasse图

9、写出((a−4b)c−(7b+d))+(c+8a)的前缀式和后缀式

10、求(N6,⨂6)群的自同态

五、证明题

1、证明(N13− 0,⨂13)是循环群

2、证明不存在含有奇数个面且每个面上有奇数个棱的多面体

3、设(A,∗)是代数系统,R是(A,∗)上的同余关系,(A R,∗)是其商代数,设f是A到A/R的函数,对于A中任意元素a,都有f a = a R

证明:f是(A,∗)到(A R,∗)的同态映射

4、设T是完全k元树,若分枝点为i,树叶数为t,证明:i=(t−1)/(k−1)

5、证明偶数阶群必有二阶子群,且必有奇数个二阶子群

6、R是集合A上的等价关系,证明:对任意x,y属于A在此处键入公式。

(1)若xRy,则 x R= y R

(2)若(x,y)∉R,则 x R∩ x R=∅

7、证明下列说法是等价的(1)A≤B(2)A−B=∅(3)A∩B=A(4)A∪B=B8、证明逻辑等价式P↔Q⟺ P⋀Q ⋁(−P⋀−Q)

《离散数学》图论部分习题 篇3

1.已知无向图G有12条边,6个3度顶点,其余顶点的度数均小于3,问G至少有几个顶点?并画出满足条件的一个图形.(24-3*6)/2 +6=9 2.是否存在7阶无向简单图G,其度序列为1、3、3、4、6、6、7.给出相应证明.不存在;7阶无向简单图G中最大度≤6 3.设d1、d2、…、dn为n个互不相同的正整数.证明:不存在以d1、d2、…、dn为度序列的无向简单图.Max{d1,d2,…,dn}≥n,n阶无向简单图G中最大度≤n-1 4.求下图的补图.5.1)试画一个具有5个顶点的自补图

2)是否存在具有6个顶点的自补图,试说明理由。

对于n阶图,原图与其补图同构,边数应相等,均为(n*(n-1)/2)/2,即n*(n-1)/4且为整 数,n=4k或n=4k+1,不存在6阶自补图。

6.设图G为n(n>2且为奇数)阶无向简单图,证明:G与G的补图中奇度顶点个数相等.n(n>2且为奇数),奇度点成对出现

7.无向图G中只有2个奇度顶点u和v,u与v是否一定连通.给出说明或证明。

只有2个奇度顶点u和v,如果不连通,在u和v在2个连通分支上,每个分支上仅有一个奇度顶点,与握手引理相矛盾。

8.图G如下图所示:

1)写出上图的一个生成子图.2)δ(G),κ(G),λ(G).δ(G)=2,κ(G)=1,λ(G)=2.说明:δ(G)=min{ d(v)| vV } ;κ(G)=min{ |V’| |V’是图G的点割集} ; λ(G)=min{ |E’| |E’是图G的边割集} 9.在什么条件下无向完全图Kn为欧拉图?

n为奇数时

10.证明:有桥的图不是欧拉图.假设是欧拉图:桥的端点是u和v,并且图各顶点度均为偶数; 桥为割边,删除桥,图不再连通,u和v应该在2各不同的连通分支上;且u和v度数变为奇数;由于其他顶点度数均为偶数,则u和v所在的连通分支上只有一个奇度顶点,与握手引理矛盾。

11.证明:有桥的图不是哈密尔顿图.若G是K2,显然不是哈密尔顿图;

否则n≥3,则桥的两个端点u和v至少有一个不是悬挂顶点(容易证明悬挂顶点不是割点);设u不是悬挂点,则u是割点,存在割点显然不是哈密尔顿图。

12.树T有2个4度顶点,3个3度顶点,其余顶点全为树叶,问T有几片树叶?

X+2*4+3*3=2*(2+3+x-1)

x=9 13.证明:最大度Δ(T)≥k的树T至少有k片树叶。

设有n个顶点,其中x片树叶

2*(n-1)≥1*K+(n-x-1)*2+x*1

x≥k 14.已知具有3个连通分支的平面图G有4个面,9条边,求G的阶数.n-9+4=3+1

n=9

15.给出全部互不同构的4阶简单无向图的平面图形。

离散数学函数复习题答案 篇4

一、选择题(每题3分)

1、设A{a,b,c},B{1,2,3},则下列关系中能构成A到B函数的是(C)

A、f1{a,1,a,2,a,3}B、f2{a,1,b,1,b,2}

C、f4{a,1,b,1,c,1}D、f1{a,1,a,2,b,2,c,3}

2、设R、Z、N分别为实数集、整数集,自然数集,则下列关系中能构成函数的是(B)

A、{x,y|(x,yN)(xy10)}B、{x,y|(x,yR)(yx2)}

C、{x,y|(x,yR)(y2x)}D、{x,y|(x,yZ)(xymod3)}

3、设Z为整数集,则二元关系f{a,baZbZb2a3}(B)

A、不能构成Z上的函数B、能构成Z上的函数

C、能构成Z上的单射D、能构成Z上的满射

4、设f为自然数集N上的函数,且f(x)

10若x为奇数若x为偶数,则f(D)

A、为单射而非满B、为满射而非单射C、为双射D、既非单射又非满射

5、设f为整数集Z上的函数,且f(x)为x除以5的余数,则f(D)

A、为单射而非满B、为满射而非单射C、为双射D、既非单射又非满射

6、设R、Z分别为实数集、整数集,则下列函数为满射而非单射的是(C)

A、f:RR,C、f:RZ,A、f:RR,C、f:RR,f(x)x6B、f:RR,f(x)[x]D、f:RR,2f(x)(x6)f(x)x6x 627、设R、R、Z分别为实数集、非负实数集、正整数集,下列函数为单射而非满射的是(B)f(x)x7x1 B、f:ZR,f(x)lnx; f(x)xD、f:RR,f(x)7x

18、设Z、N、E分别为整数集,自然数集,偶数集,则下列函数是双射的为(A)

A、f : ZE , f(x)2xB、f : ZE , f(x)8x

C、f: ZZ,f(x)8D、f : NNN,f(n)n,n1

9、设X3,Y4,则从X到Y可以生成不同的单射个数为(B).

A、12B、24C、64D、8110、设X3,Y2,则从X到Y可以生成不同的满射个数为(B).

A、6B、8C、9D、6411、设函数f:BC,g:AB都是单射,则fg:AC(A)

A、是单射B、是满射C、是双射D、既非单射又非满射

12、设函数f:BC,g:AB都是满射,则fg:AC(B)

A、是单射B、是满射C、是双射D、既非单射又非满射

13、设函数f:BC,g:AB都是双射,则fg:AC(C)

A、是单射B、是满射C、是双射D、既非单射又非满射

14、设函数f:BC,g:AB,若fg:AC是单射,则(B)

A、f是单射B、g是单射C、f是满射D、g是满射

15、设函数f:BC,g:AB,若fg:AC是满射,则(C)

A、f是单射B、g是单射C、f是满射D、g是满射

16、设函数f:BC,g:AB,若fg:AC是双射,则(D)

A、f,g都是单射 B、f,g都是满射 C、f是单射, g是满射 D、f是满射, g是单射

二、填充题(每题4分)

1、设Xm,Yn,则从X到Y有2mn 种不同的关系,有nm 种不同的函数.

2、设Xm,Yn,且mn,则从X到Y有Anm 种不同的单射.

3、在一个有n个元素的集合上,可以有2不同的双射.

1,若x为奇数

4、设f为自然数集N上的函数,且f(x)x

若x为偶数2,n

种不同的关系,有nn 种不同的函数,有n!种,则f(0)0,f[{0}]{0},f[{1,2,3}]{1},f[{0,2,4,6,}]N.

5、设f,g是自然数集N上的函数,xN,f(x)x1,则fg(x)2x1,gf(x)2(x1).

g(x)2x,三、问答计算题(每题10分)

1、设A{2,3,4},B{2,4,7,10,12},从A到B的关系

R{a,baA,bB,且a整除b},试给出R的关系图和关系矩阵,并说明此

关系R及其逆关系R1是否为函数?为什么?

解:R{2,2,2,4,2,10,2,12,3,12,4,4,4,12},则R的关系图为:

R的关系矩阵为MR

100

000

1

1 1

关系R不是A到B的函数,因为元素2,4的象不唯一

逆关系R1也不是B到A的函数 因为元素7的象不存在.

2、设Z为整数集,函数f:ZZZ,且f(x,y)xy,问f是单射还是满射? 为什么?并求f(x,x),f(x,x).

解:xZ, 0,xZZ,总有f(0,x)x,则f是满射;

对于1,2,2,1ZZ,,有f(1,2)3f(2,1),而1,22,1,则f非单射;

f(x,x)2x,f(x,x)0.

3、设A{1,2},A上所有函数的集合记为AA, “”是函数的复合运算,试给出AA上运算“”的运算表,并指出AA中是否有幺元,哪些元素有逆元? 解:因为A2,所以A上共有224个不同函数,令A

f

1(1)1,f(2)2;

A

{f1,f2,f3,f4},其中:

f(1)1,f(2)1;f(1)2,f(2)2;f(1)2,f4(2)1

A

f1为A中的幺元,f1和f4有逆元.

4、设R为实数集,函数f:RRRR,且f(x,y)xy,xy,问f是双射吗?为什么?并求其逆函数f

1(x,y)及ff(x,y).

解: x1,y1,x2,y2RR,若f(x1,y1)f(x2,y2),有x1y1,x1y1x2y2,x2y2,则x1,y1x2,y2,故f是单射;

2且f(x,y)xy,xyu,v,则f是满射,故为双射; xyxy, ; 22

ff(x,y)f(xy,xy)f(2x,2y). f

1

u,vRR,令x

uv,y

uv,则x,yRR,(x,y)

四、证明题(每题10分)

1、设函数f:AB,g:BC,g和f的复合函数gf:AC,试证明:如果gf是双射,那么f是单射,g是满射. 证明:x1,x2A且f(x1)f(x2)B,则gf(x1)g[f(x1)]g[f(x2)]gf(x2),因gf是单射,有x1x2,故f是单射;

cC,因gf是满射,aA,使cgfa()g[fa()],而f(a)B,故g是满射.

注:如果gf是单射,那么f是单射;如果gf是满射,那么g是满射.

2、设f是A上的满射,且fff,证明:fIA.

证明:因f是满射,则对aA,存在a1A,使得f(a1)a,则ff(a1)f[f(a1)]f(a),由 fff,知a1a,于是f(a)a,由a的任意性知fIA.

3、设函数f:AB,g:BA,证明:若f证明: 因f

11

g,fg

1,则gfIA,fgIB.

g,则yB,g(y)f

1

(y)xA,有g(y)x,f(x)y,于是,对yB,有fg(y)f[g(y)]f(x)yIB(y),知fgIB;

1

又fg1,则对xA,f(x)g(x)y,有f(x)y,g(y)x,于是,对xA,有gf(x)g[f(x)]g(y)xIA(x),知gfIA.

4、设函数f:AB,g:BA,证明:若gfIA,fgIB,则f

1g,fg

1

证明:因恒等函数IA是双射,则gf是A上的双射,有f是单射,g是满射; 同样,恒等函数IB是双射,则gf是B上的双射,有f是满射,g是单射; 所以,f和g都是双射函数,其反函数都存在,故有f注:设函数f:AB,g:BA,证明: f

1

1

g,fg

1

1

g,fg

 gfIA,fgIB.

5、设函数f:AB,g:B(A),对于bB,g(b){xxAf(x)b},(A)为A的幂集,证明:如果f是A到B的满射,则g是B到(A)的单射.

离散数学每一章练习题 篇5

1、设下面所有谓词的论域D={a、b、c}。试将下面命题中的量词消除,写成与之等值的命题公式。分析:本题主要是考察对全称量词、存在量词的理解,然后通过合取词、析取词把全称量词和存在量词消去。(1)xRxSx

解:R(a)R(b)R(c)S(a)S(b)S(c)(2)xPxQ(x)

解:P(a)Q(a))P(b)Q(b)P(c)Q(c)(3)x7P(x)xP(x)

解:7P(a)7P(b)7P(c))P(a)P(b)P(c)

2、指出下列命题的真值:

分析:本题主要是考察合式公式的解释的定义,已经判定给定解释下合式公式的真值。(1)xPQ(x))R(e)

其中,P:“3>2”,Q(x):“x3”,R(x):“x>5”,e:5,论域D={-2,3,6} 解:假。

(x为-2时不成立)(2)xP(x)Q(x)

其中,P(x):“x>3”,Q(x):“x4”,论域D={2}。解:真。

3、在一阶逻辑中,将下列命题符号化:

分析:本题主要是考察存在量词、全称量词已经基本的连接词的运用。(1)凡有理数均可表示为分数。

解:令:P(x): x是有理数;Q(x):x可表示为分数。

x(P(x)Q(x))

(2)有些实数是有理数。解:P(x)::x是实数,Q(x):x是有理数。

xPxQ(x)

(3)并非所有实数都是有理数。解:P(x)::x是实数,Q(x):x是有理数。

x(P(x)Q(x))

(4)如果明天天气好,有一些学生将去公园。

解:P(x): x去公园

S(x): x是学生

W:明天天气好

Wx(P(x)S(x))

(5)对任意的正实数,都存在大于该实数的实数。解:P(x): x是实数;

G(x, y)::x大于y。

x(P(x)y(P(y)G(y,x)))(6)对任意给>0,x0a,b,都在存在N,使当n>N时,有

fx0fnx解:G(x,y): x>y, Sx:xa,b

<

x0G,0Sx0Nn(Gn,NG(,f(x0)fn(x))))

4、指出下列公式中的自由变元和约束变元,并指出各量词的作用域。

分析:本题主要是考察自由边缘、约束变元的定义,以及量词的作用域的概念。(1)xPxQxxRxQz

解;自由变元z, 约束变元x, 第一个x的作用域是PxQx,第二个是R(x)。

(2)x(P(x)y(Q(y))(xP(x)Q(z))

中的Px 解:自由变元z,约束为元:x,y。第一个x的作用域为PxyQy

第二个x的作用域为第二个P(x); y的作用域为Q(y)。(3)x(P(x)Q(x))yR(y)s(z)

解:自由变元:z,约束变元:x和y;

x的作用域为(P(x)Q(x)),y的作用域为R(y)

(4)x(F(x)yH(x,y))

解:无自由变元

约束变元x,y;

x的作用域:(F(x)yH(x,y)),y的作用域:H(x,y)

(5)xF(x)G(x,y)

解:自由变元:y与G(x,y)中的x,约束变元:F(x)中的x;

x的作用域:F(x)(6)xy(R(x,y)Q(x,z))xH(x,y)

解:自由变元:Z与H(x,y)中的y;

约束变元:x,y, x和y的作用范围:(R(x,y)Q(x,z),x的作用范围:H(x,y)

5.设谓词公式x(P(x,y)Q(x,z))。判定以下改名是否正确 :

分析:本题主要是考察改名规则的定义,以及它的适用范围。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顺便了解一下代替规则情形。

(1)u(P(u,y)Q(x,z))

解:错误(2)u(P(u,y)Q(u,z))

解:正确(3)x(P(u,y)Q(u,z))

解:错误(4)u(P(x,y)Q(x,z))

解:错误(5)y(P(y,y)Q(y,z))

解:错误 6.设I是如下一个解释 :

D:a,b,P(a,a):1,P(a,b):0,P(b,a):0,P(b,b):1。

试确定下列公式在I下的真值:

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合式公式在特定解释下的真值。(1)xyP(x,y)

解:真

(2)xyP(x,y)

解:假

(3)xy(P(x,y)P(y,x))解:真(4)xP(x,x)

解:真

7.判断下列公式的恒真性和恒假性

分析:本题主要是根据已知的命题公式、合式公式的基本等值式来进行推导,看该合式公式是与1等值还是与0等值。

(1)xF(x)xF(x)

解:恒真(2)xF(x)(xyG(x,y)xF(x))

解:恒真(3)xF(x)(x(F(x)yG(y))

解:恒真(4)(F(x,y)F(x,y))

解:恒假

8.设G(x)是恰含自由变元x的谓词公式,H是不含变元x的谓词公式,证明:(1)x(G(x)H)xG(x)H(2)x(G(x)H)xG(x)H 分析:本题根据量词作用域的扩张进行证明。证明(1)

x(G(x)H)x(7G(x)H)x7G(x)H7(xG(x))HxG(x)H

证明(2)

x(G(x)H)x(7G(x)H)x7G(x)H7(xG(x))HxG(x)H

9.设G(x,y)是任意一个含x,y自由出现的谓词公式,证明:(1)xyG(x,y)yxG(x,y)

分析:本题主要是根据两个合式公式等值的定义进行证明。证:设D是论域,I是G(x,y)的一个解释。

(a)若xyG(x,y)在I下的为真,则在I下,对任意的x,yD,G(x,y)即yxG(x,y)是真命题,反之亦然。

(b)若xyG(x,y)在I下为假,则在I下必存在x0D或y0D,使得G(x0, y)或G(x, y0)为假,于是,此xo或yo亦弄假yxG(x,y),反之亦然。

(2)xyG(x,y)yxG(x,y)

分析:本题主要是根据两个合式公式等值的定义进行证明。

证:设D是论域,I是G(x, y)的一个解释。

(a)若xyG(x,y)在I下为真,则在I下存在x0D与y0D,使G(x0,y0)为真命题,于是,yxG(x,y)也是真命题,反之亦然。

(b)若xyG(x,y)在I下为假,则对任意x,yD,G(x, y)均为假,故yxG(x,y)亦为假,反之亦然。

10.将下列公式化成等价的前束范式:

分析:本题主要是根据已知的基本等值式通过消去蕴含连接词、等价连接词,依据改名规则、代替规则进行等值演算化成前束范式。

(1)xF(x)xG(x)

解:xF(x)xG(x)xF(x)xG(x)x(F(x)G(x))(2)xF(x)xG(x)解:

xF(x)xG(x)xF(x)xG(x)x(7F(x))xG(x)x(7F(x)G(x))

(3)(xF(x,y)yG(y))xH(x,y)

解:

(xF(x,y)yG(y))xH(x,y)(7(xF(x,y))yG(y))xH(x,y)(x(7F(x,y))zG(z))xH(x,y)xz(7F(x,y)G(z))xH(x,y)xz(F(x,y)7G(z))uH(u,y)xzu((F(x,y)G(z))H(u,y))

(4)x(P(x)yQ(x,y))

解:x(P(x)yQ(x,y))x(7P(x)yQ(x,y))xy(7P(x)Q(x,y))

11.给出下面公式的skolem范式:

分析:本题主要是根据已知的基本等值式通过消去蕴含连接词、等价连接词,依据改名规则、代替规则进行等值演算化成前束范式,然后根据前束范式写出对应的skolem范式。

(1)7(xP(x)yzQ(y,z))解:

7(xP(x)yzQ(y,z))(xP(x)yzQ(y,z)xyz(P(x)Q(y,z))

∴所求为:xz(P(x)Q(f(x),z))

(2)x(7E(x,o)(y(E(y,g(x))zE(z,g(x))E(y,z)))))解: 原式x(7E(x,o)(yz(E(y),g(x)E(z),g(x)E(y,z))))

x(7E(x,o)7(yz(E(y)g(x))E(y,g(x)E(y,z))))x(7E(x,o)(u7(E(y),g(x))E(,g(x)E(y,z))))

x(7E(x,o)u((7(E(u),g(x)))(7E(1g(x)))E(y,z))

xu(E(x,o)((7E(u,g(x)))(7E(,g(x)))E(y,z))

即为所求

(3)7(xP(x)yP(y))

解:7(xP(x)yP(y))7(7xP(x)yP(y)7(x7P(x)yP(y)

7(xy(7P(x)P(y)))xy(P(x)7P(y))即为所求。

12.假设xyM(x,y)是公式G的前束范式,其中M(x, y)是仅仅包含变量x,y的母式,设f是不出现在M(x, y)中的函数符号。证明:G恒真当且仅当xyM(x,f(x))恒真。

分析:本题主要是用反证法,根据解释的定义来证明结论成立。

证:设GxyM(x,y)恒真。若xM(x,f(x))不真,则存在一个解释I, 使得对任意的x0D(论域),M(x0,f(x0))为假。于是,G在I下也为假。此为矛盾。

反之,设xM(x,f(x))恒真。若xyM(x,y)不是恒真,则存在一个解释I’,使得对任意xiD,存在yiD,使M(xi,yi)为假。由于f是不出现在M(x,y)中的函数符号,故可定义函数f:使得f(xi)yi。于是,xM(x,f(x))在I’下为假。矛盾。

故结论成立。13.证明

DD,(x)(P(x)Q(x))(x)(Q(x)R(x))(x)(P(x)R(x))

分析:本题是根据基本的等值式、蕴含式、以及US、UG、ES、EG规则证明结论成立。证:(1)(x)(P(x)Q(x))(x)(Q(x)R(x))前提引入

(2)(x)(P(x)Q(x))

化简(1)

(3)P(y)Q(y)

US规则,根据(2)(4)(x)(Q(x)R(x))

化简(1)

(5)Q(y)R(y)

US规则,根据(4)

(6)P(y)R(y)

假言三段论,根据(3),(5)(7)(x)(P(x)R(x))

ES规则,根据(6)

14.构造下面推理的证明:

分析:本题是根据基本的等值式、蕴含式、以及US、UG、ES、EG规则证明结论成立。前提:x(F(x)H(x)),x(G(x)H(x))结论:xG(x)7F(x)

证:(1)x(F(x)H(x))

前提引入

(2)x(7F(x)7H(x))

等价式(1)(3)x(H(x)7F(x))

等值式(2)(4)H(y)7F(y)

US规则(3)(5)x(G(x))H(x)

前提引入(6)G(y)H(y)

US规则(5)(7)G(y)F(y)

假言三段论(4),(6)

(8)x(G(x)7F(x))

UG规则(7)

15.指出下面两个推理的错误。

分析:本题主要是考察US、UG、ES、EG规则的适用范围,也就是前提条件。(1)x(F(x)G(x))

前提引入

(2)F(y)G(y)

US规则,根据(1)(3)xF(x)

前提引入

(4)F(y)

ES,(3)(5)G(y)

假言推理,(2),(4)(6)xGx

UG,(5)

解:(4)错误。Fy中的变元y与(2)中的变元重名。

(1)xyx,y

前提引入(2)yF(z,y)

US规则,(1)(3)F(z,c)

ES规则,(2)(4)xFx,c

UG,(3)(5)yxF(x,y)

EG,(4)解:(3)错误。在yF(z,y)中变元并非只有y。

16.每个学术会的成员都是知识分子并且是专家,有些成员是青年人。证明:有的成员是青年专家。分析:本题主要是首先把明天符号化,符号化前提,结论。然后根据US、UG、ES、EG规则证明结论成立。

解:P(x):x是学术会的成员;

E(x):x是专家;

G(x):x是知识分子;

Y(x):x是青年人。

前提:x(P(x)G(x)E(x)),(x)(P(x)Y(x))结论:x(P(x)Y(x)E(x))

证明:(1)x(P(x)G(x)E(x)))

前提引入

(2)P(c)(G(x)E(c))

US,(1)

(3)x(P(x)Y(x))

前提引入(4)P(c)Y(c)

ES,(3)(5)P(c)

化简(4)

(6)G(c)E(c)

假言推理,(2),(5)(7)E(c)

化简,(6)

(8)Y(c)

化简,(4)

(9)P(c)Y(c)E(c)

合取(5)(7)(8)(10)x(P(x)Y(x)E(x))

离散数学每一章练习题 篇6

1.设xn

nn2

(n1,2,),证明limxn1,即对于任意0,求出正整数N,使得

n

当nN时有 |xn-1|,并填下表:

n

1|

2n2

,只需n

22,取

证0,不妨设1,要使|xn-1||N

n2

2

2,则当nN时,就有|xn-1|.

n

n

2.设limanl,证明lim|an||l|.证0,N,使得当nN时,|anl|,此时||an||l|||anl|,故lim|an||l|.n

3.设{an}有极限l,证明

(1)存在一个自然数N,nN|an||l|1;

(2){an}是一个有界数列,即存在一个常数M,使得|an|M(n12,).证(1)对于1,N,使得当nN时,|anl|1,此时|an||anll||anl||l||l|1.(2)令Mmax{|l|1,|a1|,,|aN|},则|an|M(n12,).4.用-N说法证明下列各极限式:

(1)lim

n

3n12n3

;(2)lim

n

n1

0;

(3)limnq0(|q|1);(4)lim

n

n

2n

n!n

n

0;

111(5)lim1;n1223(n1)n11(6)lim0.3/23/2n(n1)(2n)证(1)>0,不妨设<1,要使

3n12n3

32

112(2n3)

,只需n

112

3,取N

3n133n1311

3,当nN时,,故lim.2n2n32n322

(2)>0,要使

,由于

只需

,n

3,1

取N

3(3)|q||nq|

n

,当

nN时1

.1n

(0).n4

1n124n

n

n(n1)

(1)6n

n



n(n1)(n2)



}.

3n

(n1)(n2)n!n

n

,n1.

,Nmax{4,243

(4)

1n

,n

,N

111(5)1

(n1)n1223

111111111

1,n,N

n(n1)n1223

.

(6)

1(n1)

n

3/2



1(2n)

3/2

n(n1)

3/2

,n

,N

12.

5.设liman0,{bn}是有界数列,即存在常数M,使得|bn|M(n1,2,),证

明limanbn0.n

证0,正整数 N,使得

|an|故limanbn0.n

M,|anbn||an||bn|

M

M,6.证明lim

n

1.证0,要使1|n(1)

n

1,只需

n(1)

n

1.4n

而

1n

nn(n1)

(n1)

4n,只需1,n

,N

4

2.

7.求下列各极限的值:(1)limn

lim

n

0.22

(2)lim

n

n3n1004nn2(2n10)nn

lim

n

13/n100/n41/n2/n

.(3)lim

n

lim

n

(210/n)11/n

n

16.2

1

(4)lim1

nn

2n

1

lim1

nn

e.2

11

(5)lim1limn1

nnn11

11

n1n1

1

lim1nn11

(6)lim1

nn

n

n

n

n1

1

lim1nn1

n

n

1e

.111

lim1,取q(,1),N,当nN时,1qnnen

11

10,即lim1nnn

n

n

n

n

n

1nn

01q,limq0,lim

nnn

n

n

n

0.1111

(7)lim12lim1lim1e1.nnnnnne

8.利用单调有界序列有极限证明下列序列极限的存在性:(1)xnxn1(2)xn

11112121



1n,xn1xn2

121

n

1(n1)

xn,

1(n1)n1

1n

2.xn单调增加有上界,故有极限.,xn1xn

n1

21



1

xn,1n

111111111.xn2n12n12222222211

2xn单调增加有上界,故有极限.(3)xn

1n1

1n2



1nn

.xn1xn

12n2

1n1



12n2

0,xn1xn,xn0,xn单调减少有下界,故有极限.(4)xn11

12!

1n!

.xn1xn

1(n1)!

0,111111

xn2133.223nn1nxn单调增加有上界,故有极限.11

9.证明e=lim11.n2!n!

11n(n1)1n(n1)(nk1)1

证11n2k

nn2!nk!n

n(n1)(nn1)1

n!

n

n

n

2

1111k111n1111112!nk!nnn!nn1

n

11111.elim1lim11.nn2!n!n2!n!对于固定的正整数k,由上式,当nk时,11111k112111,n2!nk!nn

11

令n得e11,2!k!

1111

elim11lim11n.k2!k!2!n!

10.设满足下列条件:|xn1|k|xn|,n1,2,,其中是小于1的正数.证明limxn0.n

n

n1

上一篇:2010年销售主管述职报告下一篇:返还履约担保保函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