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智数学教学的生活化

2024-09-11

培智数学教学的生活化(精选11篇)

培智数学教学的生活化 篇1

——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出发点,使得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逐步理解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规律和思想方法,尤其是对于培智学校的学生来说,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更是重中之重,下面我主要针对这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生活化教学中强调数学教学是一种数学活动,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智障儿童作为特殊儿童中的一类,他们的心理发育迟缓,智力低下,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很差,对于这些智障的学生来说,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形象化就显的尤为重要。下面谈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

一、创设生活化场景,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实际,将书本知识融入生活,对教材合理的选择加工改造。例如在进行“数的认识”的教学中,将教室布置成生日会,与小伙伴分享蛋糕的时刻,然后拿出事先准备的假“蛋糕”道具(实质可以以海绵或其他代替)在切的过程中学生自己在情景中轻松找到数学素材,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认识了“数字”,真切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学”,也同时体会了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

二、设计生活化的语言,选择生活化的教学方法。

智障儿童的数学逻辑思维较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景,创设实际操作的情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和积极的思维。我认为需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1、生活化的教学语言

2、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手段(分层教学,个别辅导,因材施教,教具辅助,复杂到简单化,无声变有声,游戏化)

三、创造生活实践机会,使数学应用生活化。

智障儿童接受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将来能够适应社会,自食其力,而数学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走出教室。课后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造运用数学知识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去分析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数学应用生活化。如学习了“数字的认识”后,可以让学生数一数教室里有多少张桌子,多少扇窗子;学习了“时”“分”后,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写一写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表,算一算自己一天的在校时间;学习了 “三角形”以后,可以让学生找一找教室里的三角形,动手做一个三角形;比一比身高,称一称体重等等。

培智数学教学的生活化 篇2

关键词:培智数学,生活化教学,创新

数学是一门需要严格逻辑推理并且应用广泛的抽象化学科, 对于多数正常学生来说, 学习数学时都会感到枯燥乏味, 更何况是对于智力方面存在不足的特殊孩子, 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更感到困难。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就需要特别重视培养培智学生的学习兴趣, 改进数学教学的方法。

培智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走出校门后能更好地融入到社会, 减轻社会负担。培智数学教育与生活化教学的有机结合不仅满足学生个体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让培智数学教育更适合学生的需要, 更健康地发展。生活化教学法在培智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对智残儿童来说是很重要的, 它可以使数学的学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是愉快的, 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用生活化教学法进行计算、应用题、图形认识的教学, 对教材中本来就生活化的内容进行教学, 使数学贴近培智学生的日常生活, 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一、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又处处蕴含着数学, 在课堂上设置更多与生活实际有关的情境, 把数学知识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体验“生活数学”的价值, 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提高学习兴趣。如在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后, 让学生寻找教室中的数, 数一数教室里有几张桌子、几把椅子等, 然后再到校园中寻找校园中的数, 数一数教学楼前有几棵树、花园中有几朵花等, 到操场看一看有几个同学在做游戏, 几个同学在踢毽子, 几个同学在跑步等等。通过看一看、数一数的教学活动, 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数学不再是枯燥乏味的书本知识, 而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这样就增强了数学的亲和力, 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还可以针对孩子对零食感兴趣的特点, 让学生轮流担任小班长分饼干, 但有要求告诉老师如果饼干多, 是多几块, 如果少, 是少几块, 只要能算对就可以多分一块饼干。学生积极性都很高, 还可以把饼干换成别的零食多练习几次。这样让学生在看得见甚至可以吃得到的实物中快乐学习, 效果很好。

二、与具体实践相结合

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应用于生活, 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对教学来说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尤其是对于培智数学来说, 与具体实践相结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如在学习“人民币的认识以及简单计算”时, 我们把课堂设置成一个小商店, 把学生分成两组, 一组扮成老板, 一组扮成顾客, 进行购物练习, 甚至走出课堂到真正的超市、商场进行实战练习, 在练习过程中还注意要使用文明用语, 这样既练习了课本内容又渗透了日常行为规范。又如, 在学习图形的认识时, 让学生用纸剪一剪、折一折, 做出各种图形, 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特征, 或者让学生说一说教室里的物品, 如柜子、黑板、窗户等是什么形状的, 课间活动时让学生说一说操场、足球等是什么形状, 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离我们这么近, 慢慢地就会亲近数学、喜欢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不应拘泥于课堂形式, 将课堂和课外结合起来, 以此贯彻生活化教学法, 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掌握知识。

三、善于运用游戏的方式

喜欢游戏是儿童的天性, 游戏能为学生创设动手、动脑、动口等多种感官参与的学习活动, 做游戏还可以满足他们爱玩好动的心理, 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将知识融入到游戏中, 使他们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身心潜能, 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例如, 在学习了“9的组成”后, 我设置了猜一猜、比一比的游戏, 教师手里拿了9根小棒藏在身后, 让学生猜一猜老师左手里有几根, 右手里有几根, 并且比一比谁回答得又快又准确, 及时奖励表现好的同学。又如, 在低年级段学习了“分类”时, “分类”的概念比较抽象, 学生理解起来很费劲, 我就找来一些玩具模型, 再利用书上的彩图设置了“小猫钓鱼、帮小白兔收萝卜、水果进果盘”等游戏, 引导学生把同一类物品放到一起, 让学生始终在游戏的氛围中学习, 初步理解分类的含义, 学会分类的方法。教师还可以进一步让学生整理好自己的小书包、自己柜子中的物品, 在实践中应用学到的知识。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学习新知识, 引导学生在“玩”中学, “趣”中练,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应用于生活, 与生活紧密相连, 在数学教学中, 渗透学生的生活, 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从而感觉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激发学习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 为将来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郭青松.学校德育工作的“四化”建设[J].素质教育大参考, 2011 (1) .

[2]覃遵君.美国品德素质教育目标——培养“良好公民”[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02 (2) .

[3]袁泉.谈聋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特殊教育, 2003 (1) .

[4]黎耀斌.提高弱智学生数学学习效果的有效方法[J].现代特殊教育, 2003 (4) .

[5]刘君侠.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素质.特殊教育[J], 2001 (3) .

培智学校数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 篇3

我校中、重度智障学生尽管在课堂上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数学生活应用知识和技能,但在社会大环境中,他们却不能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效的迁移,解决社会生活的实际问题,这势必影响到中重度智障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化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我们需要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选择学校课堂和社会课堂作为生活化进程的重要学习场所。在学校课堂,关注智障学生的学习特点,开展学生参与社会所必需的数学教学;在社会课堂,进一步落实数学学习和实践活动,有效利用社会大课堂的一切学习资源,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实践。结合反复的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应用,加大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训练密度,强化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

二、研究概况

1. 有关概念界定。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学有用的数学”、“人人掌握数学”、“不同人掌握不同层次的数学”等现代数学教育思想给我们阐明了教学要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的方向。

2. 研究对象。我校数学课成长B班的走班学生。

3. 研究目标。以《人民币的认识及使用》为突破口,重视实用数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选择学生生活必需的应用性数学知识充实课堂内容,开发数学实践活动,注重以实用数学知识解决最简单的社会生活问题的过程,构建数学生活化课堂。

三、主要研究内容

学生在数学生活化进程中涉及最多的就是人民币的使用。我从2012年3月至12月,结合“社会实践一条街”的“泡泡屋活动时间表”,每周三安排学生进行数学钱币使用的实践教学,对学生数学生活化学习作有力补充。我把人民币训练活动内容划分成数、看、选、买(付钱)、分享几个步骤,同时在每个步骤里,设置不同的阶梯目标:第一步:数。在刚开始的时候点数整元的,然后点数角,最后點数几元几角。第二步:看。在看价格标签之前先学习用小数表示价格,逐步的从认识10以内的整元、20以内的整元到100以内的整元。然后认识角的价格标签和元、角混合的价格标签。第三步:选。这一步是在平时生活中最常用而又是我们学生最缺乏的一个能力之一。在人民币的训练活动中加入这一环节,让学生学会选择自己喜欢的商品,选择优惠的、在保质期内的商品。同时也培养学生自主选择的意识。第四步:买(付钱)。首先学习整元商品的不需要找零和找零的购买。在实践操作中发现问题,再解决元角转换的问题。最后学习角的商品找零和不找零的购买。第五步:分享。通过和同学的分享,增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谊;通过与家长的分享,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学会描述一件完整的事情。

四、主要研究成果

1. 创设生活情景,激发探索欲望。在数学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数学生活情景中愉快地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在学习角的商品购买时,我就用泡泡屋推出新品引入新的价格标签,让学生观察新商品的价格和以前的商品价格有什么不一样。让学生自己体验生活中存在的数学,加深理解所学的内容,从而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

2. 家校联动,探究生活数学。学生要在家庭、社会生活中多实践、多应用课堂所学知识。因此,家庭和学校的联动开发就显得非常重要,这是学生社会化成长的关键。学生完成一个阶段的人民币使用学习后,我就会为学生布置家庭作业,要求学生为家里完成一些购物任务,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家庭和学校的双重学习,学生逐步形成责任感,主动参与社会。

五、展望和反思

数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培养他们数学实际运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但是目前运用的范围还太狭窄,今后如何更好的利用各种资源,进一步在“社会实践一条街”和社区等其他场所增加学生参与社会学习的机会,这也是我们应该继续探讨的问题。

培智数学教学的生活化 篇4

摘要:生活化是指课程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内容。主题教学指课程内容以主题单元的形式来组织教学,即课程的进程和顺序以一个个的主题单元为单位,每个主题中包含了不同的科目内容,即主题单元将不同的科目串起来,而不同的科目承担同一主题单元的不同部分的教学。所谓生活化主题教学即把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的课程内容以主题单元的形式来组织的教学。

关键词: 培智学校 生活化 主题教学

培智学校的教育对象是那些弱智儿童,对弱智儿童进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就尤为重要。但现有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很难满足学生的需求,所以,转变弱智教育工作的传统观念,突出学生本位,建立符合个体发展需要的教学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一、什么是生活化主题教学

生活化是指课程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内容。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为弱智儿童最终成为适应社会生活、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打下基础。

主题教学指课程内容以主题单元的形式来组织教学,即课程的进程和顺序以一个个的主题单元为单位,每个主题中包含了不同的科目内容,即主题单元将不同的科目串起来,而不同的科目承担同一主题单元的不同部分的教学。例如,在以“叠衣服”为主题的单元中,包括了认识各种衣服的名称(语文课),衣服的分类(常识课),用笔画出衣服的样子(美术课),学唱关于叠衣服的歌曲(音乐课),动手叠衣服(劳动课),数数自己洗了几件衣服(数学课)等。

所谓生活化主题教学即把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的课程内容以主题单元的形式来组织的教学。

二、生活化主题教学的理论基础

1.智力落后教育的目的是利用智力落后学生有限的智力资源,使他们学习尽可能多的实用知识与技能,并在将来的生活和工作中尽量做到自立或半自立。

2.“弱智学校的教学、训练和各项活动要把传授知识技能、进行思想教育和矫正学生的身心缺陷有机地结合起来,发展学生的学习潜力,使他们具有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和从事简单生产劳动的初步技能。”这是弱智学校课程的实用性与生活化的本质特点。

3.从中度智残儿童认知发展规律来看,他们不能自然地习得基本生活能力,因此中度智残儿童教育课程以基本生活能力为重点,并且其学习训练的内容主要在于生活习惯与谋生的简单技能上。

4.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做中学”观点对我们的启示,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主动活动,通过主动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做”的内容必须与社会生活相符,否则学生学到的经验就会脱离社会生活,不符合特教培养目标。

5.人本主义思想认为残疾学生也是活生生的人,也拥有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有针对性的教育训练应当成为对智力落后儿童受教育的基本需要。

6.社会学观点认为,弱智教育课程应具有实用性,直接“教导”儿童适应社会所需的能力,而非“间接地”教他学习能力。

7.新的课程理论为学校课程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要实现从小教材向大教材的扩充,学科间的横向沟通与联合,由形式课堂向非形式课堂的拓展,传统教学手段向现代教学手段的转变,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8.儿童构建智慧的重要基础是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过多的强调学科的逻辑体系而忽视学生的经验,必然违反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在教学中,应既注重根据学生的经验组织教学内容,也注重学科内在的联系。

三、生活化主题教学遵循的教学原则

(一)直观性原则

(二)补偿性原则

(三)理论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性原则

(四)统一性原则

四、生活化主题教学解析

(一)主题的确定

对中度智残儿童教育训练的最终目的是为智残儿童将来进入社会,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成为社会平等的公民打下基础,使他们学会生存、学会共处。对中度智残学生进行教育训练必须教他们学会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或将来参加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必备的能力。例如低年级侧重于个人生活方面,像认识自己的物品,认识身体各部分名称;中年级侧重于家庭生活方面,像认识、使用家庭物品,认识家庭成员,学习家务劳动;高年级则以社会生活为主,认识、使用公共场所的设施,遵守公共秩序。这样从生活中选择素材,确定主题,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与生活能力的培养,再学以致用,服务于生活,可以不断丰富中度智残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主题单元教材的组织

在确定主题之后,教师要依据主题来选择教学内容组织教材,教材要尽可能地囊括生活适应、实用语算、活动训练三个领域,同时还要根据主题的侧重点进行删减并有机组合,形成此单元的教材。单元教材要求内容符合学生认识水平,学生易于理解接受,内容涉及面广,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内容新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围绕主题组织教材,可以弱化学科界限,将学科内容进行整合,能使智残学生对事物形成完整的认识,并锻炼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类型的确定

生活化主题教学的课型有准备课、综合课、实践课三种形式。

准备课:是综合课的基础,是利用教材本身的相互联系,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某个内容的强化教学。它主要采用直观手段,通过设置情境、录像、实物、模型、示范等形式呈现学习内容,刺激智残儿童大脑皮层,增加痕迹效应,丰富其生活经验。在准备课中,要求教师把握好教学节奏,注意小步子多循环,使智残学生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

综合课:综合课不是将准备课内容进行简单地拼盘,而是联系生活实际有所侧重,突出教学的主题,体现学习的知识技能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这样的设计富于生活化,能充分调动智残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及探索精神,同时它综合了丰富的信息刺激,能促使智残学生脑功能的整合能力得到改善,促进其身心机能协同发展。另外,它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出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他们获得生活经验与能力。

实践课:是把学生带到真实的生活场景和社会场所中去,亲自尝试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去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其实践应用能力。

例如:主题单元——超市购物

准备课:参观超市,认识超市物品、货架、标牌,学习物品分类 识字:标牌上的常用字,入口、出口、存包处、收银台 计算:认识人民币、学习交费。歌曲:逛超市

综合课:在模拟超市中学习购物 实践课:去超市购物

(四)教学程序

授课中教师要遵循以下程序: 1. 创设情境,呈现问题; 2. 展开讨论,质疑解疑; 3. 尝试操作,解决问题; 4. 反思训练,实践迁移。

由于智残学生思维缺乏抽象性,因此教师通过设置情境、观看录像、演示、示范等

形式呈现学习内容,激发其解疑的欲望;在第二、三环节,教师既当参与者,又做引导者,对学生进行同质或异质分组,培养其合作学习的能力,并设计不同层次的学习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其尝试独立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第四个环节中反思训练是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和自我评价的能力,实践迁移是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师生角色与教学策略 1.教师角色与教学策略

教师由知识的传递者变为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指导者,应起到示范、点拨、辅导、组织的作用。教师需在教学中遵循以下教学策略:

(1)情境创设策略:在教学中,教师运用创设情境的方法,营造切合主题的氛围,充分利用环境的刺激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愉快教学策略:从弱智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这一特点出发,在授课过程中,不时插入一些有趣的游戏,引起弱智儿童的兴趣,从而使学生的注意力能够放在课堂上,而不是跑到课堂之外。这样便保证了教学效率。

(3)活动教学策略:寓教育于活动中。在活动中儿童的肌肉紧张度、感觉灵敏度、关节灵活度等得到锻炼,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康复作用。同时,活动自身具有的娱乐性,使学习的气氛轻松、欢快,便于儿童轻松的学习。此外有组织的团体活动有助于培养儿童的协作精神。

(4)有指导的学习策略: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探究,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充分进行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形成互动。2.学生角色与学习策略

学生由知识的接受者变为学习的探究者、评价者,他们应体现以下学习策略:(1)多思——发现问题,思考解决方法;(2)多说——充分感知理解教材;(3)多实践——尝试解决问题,寻找最佳方法,加深大脑皮层痕迹;(4)多体验——表达自己的兴趣和热情,分享成功的喜悦,促进思维与智力的发展。

五、生活化主题教学的影响

(一)促进中度智残学生全面发展

生活化主题教学的实用性与综合性为实现弱智儿童的培养目标提供了条件,使他们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协作、沟通、分析、自我管理等能力也得到提高。

(二)提高中度智残学生的社会化程度

学生入学后的社会实践与交往已摆脱了家庭的小范围,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生活化主题教学提倡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并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处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生活的发展。通过九年的学习,中度智残学生掌握了简单的家务劳动,基本能独自料理个人及家庭生活,认识邮局、车站、商店等公共场所,具备了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

(三)实现中度智残学生的人生价值

中度智残学生通过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建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态度,具有了一定的责任感和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他们随着驾驭生活能力的日益增强,自信心与成就感亦随之增长,他们热爱集体,关心他人,诚实质朴,在生活中实现并创造着自己的人生价值。参考文献:

①赵树铎:《特殊教育课程与教学法》,华夏出版社,1994 ②陈云英:《智力落后儿童教育的研究》,华夏出版社,1999 ③国家教委:《中度智力残疾儿童教育训练纲要》,1994

④肖非,刘全礼:《智力落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华夏出版社,1993

⑤全国特殊教育研究会:《培智学校教学文萃》,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培智生活适应教学设计 篇5

《第 六 册》教

授课班级:星星二班授课教师:王晓晔

第一单元脚的卫生

生活教学目标:

1、认识脚盆和脚布。 2、指导学生学会自己洗脚。

3、培养学生从小养成睡觉前洗脚和常换鞋袜的卫生习惯。 4、使学生掌握洗袜子的基本技能,教育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5、通过本单元教学,使学生懂得注意脚部卫生、保持鞋袜整洁,有益于身体健康。

第1课脚的卫生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脚盆和脚布。 2、指导学生学会自己洗脚。

3、培养学生从小养成睡觉前洗脚的卫生习惯。

4、使学生掌握洗袜子的基本技能,教育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每天睡觉前都要洗脸、刷牙还要洗什么啊?引出本课课题:脚的卫生

1、让学生观察第一单元的单元图,让学生讲讲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然后教师提问为什么每天要洗脚?一般在什么时候洗脚?

(二)新授课

1、观察单元图后,提问洗脚时需要用的用具,教师介绍洗脚盆和洗脚用的毛巾。

2、教育学生要注意卫生洗脚洗脚用的.毛巾、盆要与洗脸盆

、毛巾分开放。

3、每天晚上睡觉前要讲卫生,不仅要刷牙还要洗脚。让学生观察教科书中“想一想?”。让学生通过观察,知道要养成睡觉之前洗脚的卫生习惯。

4、想一想天天洗脚的好处有哪些?

消除臭味,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疲劳,有利于睡眠,有利于健康。 5、教会学生自己洗脚。将洗脚的过程画成简易的图(或用任务分解法示范洗脚的过程)一般步骤为:

(1)、脱袜、卷裤管、双脚在温水中湿上一、二分钟。 (2)、用洗脚毛巾带水擦小腿。 (3)、再擦脚面、脚跟、脚底脚趾。 (4)、拧干毛巾,将脚揩干。 三、课堂总结

同学们记住了洗脚的步骤吗?今天回家睡前按步骤洗洗脚吧。

课后反思:

第2课 常换鞋袜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从小养成常换鞋袜的卫生习惯。

2、通过本单元教学,使学生懂得注意脚部卫生、保持鞋袜整洁,有益于身体健康。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脚的卫生,谁能说说为什么要注意脚的卫生?

1、让学生通过观察教科书看看说说“这位同学在干什么?”为什么要常换鞋和袜子?

要养成卫生的好习惯,常换鞋袜,保护皮肤的清洁。 (二)新授课

1、教师示范洗袜子的过程。洗袜子的步骤:

(1)、袜子浸湿,然后拧掉些水在湿袜子上涂上肥皂。 (2)、轻轻揉搓。 (3)、在水中漂洗干净。

(4)、把袜子拉平整搭在绳子上或竹竿上用夹子夹住凉晒。 2、将准备好的袜子分发给学生,让学生体验自己洗袜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动手做的乐趣。

3、教学儿歌:

一天学习和活动, 脚上沾了灰和泥, 睡觉以前洗洗脚,

勤换鞋袜要牢记。

三、课堂总结

同学们,你们能说说我们应该怎样注意脚的卫生吗?

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服装整洁

生活教学目标:

1、认识衣服各部分的名称(衣领、衣袖、衣襟)。

2、能区分有领和无领,有袖和无袖,有门襟和无门襟的衣服。 3、养成爱清洁讲卫生的好习惯,穿着整齐勤换内外衣裤。

第3课 衣领、衣袖、衣襟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衣服各部分的名称(衣领、衣袖、衣襟)。

2、能区分有领和无领,有袖和无袖,有门襟和无门襟的衣服。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穿的衣服颜色各异,真好看,你们知道你们衣服各部位的名称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衣服各部位的名称。

培智二班生活教学总结 篇6

一、切实做到在生活中学习锻炼,生活中成长

生活适应是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为目的,以学生当前及未来生活中各种生活常识、技能经验为课程的内容。培养学生具有生活自理能力,简单家务劳动和社会生存能力,使之尽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公民。

比如在生活适应课《爱清洁 讲卫生》一课中,我就将这一课教学分为多个实践活动课。我利用有住校的条件,就将他们带到宿舍中进行如何洗手、洗脸、洗脚、刷牙、剪指甲,整理衣服、整理床铺等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在学生动手操作过程中,一位老师进行讲解分析,示范。一助教老师,帮辅,围绕他们进行操作指导,以满足班级中不同儿童个体需要。同时和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们在生活中多叫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特别是在自身问题的解决上多让他们自己动手,家长教导。同时我们班中的几位老师达成一致目标:天天上课前检查个人卫生,穿衣情况。让爱清洁,讲卫生在每天的生活中进行,逐渐养成习惯,真正做到适应生活,在生活中讲卫生,爱清洁。

二、重视个别化教学

培智学生由于自身的障碍,使得他们有其共性和个性。怎样对他们进行因材施教,让他们成为一个具有独立生活自理的人,真正融入社会。就要求在生活课上应以学生为中心,以他们将来进入社会遇到的生活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于是我就结合实际,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知识水平差异,为每一个学生制定不同的个别教育计划目标。

三、重视将各科教学融合进生活适应课中

使培智学生具有适应生活、适应生存的能力,是对培智学生教育训练的最终目的。而生活适应课是这一目标的起点实践课堂。所以不管是生活语文、生活数学,还是康复训练的最终目的也都是让培智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通过生活适应起点课堂去实践操作。

如教授生活适应课中《认识常用水果》一课时,出除了通过实物观察让学生认识常见水果外,还要让学生能说一说,读一读,认一认水果的名称(生活语文),知道水果的颜色,通过品尝让学生知道水果的味道(康复训练),还可以结合生活适应课目标里“会清洗水果,切水果”让学生动手洗水果,数一数你洗了几个水果(生活数学),最后进行将水果削皮,把水果切成块,分给同学品尝(待客礼仪)。通过这样一堂课,培智学生不但认识了常见水果,进行了感知觉康复训练,还锻炼生活适应能力,学生了招待客人,又学习了一些生字词语。也将各科所学知识在生活中得到了巩固运用,又为课堂教学增添了生动气息。

四、树立学生的信心

培智学生虽因大脑不同程度的损伤和障碍造成他们有不同程度的身心缺陷,表现为内向、怕生、胆小、自卑等情绪反复。怪异的行为。要使他们将来能够融入社会,走向生活,平时就要加强对他们树立自尊、自强、自立、自信的信心的培养。不能因他们缺陷而冷落和歧视他们,伤害他们自尊心,更不能漠视他们的自尊,软弱就不鼓励他们面对现在及将来生活困难和挫折的自强、自立的坚强信心。而应在生活中精心地辅育和照料他们,帮他们树立信心,塑造坚强的品格,做一个残而不废的人。

2010—2011学第二学期

生活适应教学工作总结

培智数学教学的生活化 篇7

2011年版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 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2007年颁发的《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提出:“立足于智力残疾学生的发展需求, 根据课程设置的原则, 注重以生活为核心的思路……”“以帮助学生形式和掌握与生活相关的简单的数的概念、数的运算、时空认识及数的运用, 学习运用简单的运算工具等为课程内容, 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计算技能, 初步的思维能力和应用数学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的能力。”可见, 数学知识与生活内容实际相结合对智力落后儿童学习的重要性。因此, 根据这一理念, 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知识经验出发, 让学生乐于接受, 注意把所学的知识和生活实际相联系,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背景

(一) 教材分析。宁波达敏学校 (培智学校) 的校本课程《快乐生活》。本套校本教材以主题式教学为主线, 本单元主题为《信息与生活》, 主要内容是《尺寸和鞋码》。通过对教材的反复推敲, 结合我校数学的教学理念——源于数学, 服务生活, 我将内容定为以数的认识为基础, 让学生了解衣服的尺寸, 并能根据身高选择衣服的尺寸。

(二) 学生分析。九年级, 共6名学生, 都是中重度智力障碍儿童, 其中还有1个有自闭症。我根据学生的智力残疾程度、学习能力的不同情况, 把学生分成了3组, 其中A组3人, B组2人, C组1人。这是我第一次上这个班级的数学课。

三、教学目标

四、教学设计

教法上, 主要采用新旧知识的联系, 直观教学法, 启发引导法等, 提炼出数学问题, 引出尺码表。学法上, 尊重学生的思考, 通过观察、操作帮助掌握新授知识, 为自己挑选合适的尺码。

(一) 以旧拓新, 激发学习兴趣。我通过启发式谈话方式与学生交流身高, 提炼出各种身高数据, 进行数的大小和数序及相邻数的复习, 为新授做好铺垫。从学生身上找数, 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更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二) 多种教学手段结合, 丰富学生的感知。遵循智障学生的认知规律, 通过出现生活中的场景图片等, 利用情景导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出示反差较大的着装图片, 直观地让学生感知选择正确尺寸的衣服的重要性。教学过程由直观到抽象、由浅入深。

(三) 以生为主, 探索新的知识。让学生寻找衣服上的尺寸标牌,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讨论, 让学生自己发现标牌不一样, 衣服的大小也不一样, 开展共同探讨活动。在学生活动中提炼出新课, 能更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也能更好地接受新的知识。最后形成以数的大小、相邻数为基础, 正确理解身高和衣服尺寸的关系, 能从尺码表里挑选合适的衣服。

(四) 加强本堂课的知识内容与现实生活中的联系, 做到从生活中引出, 回到生活中去。课的最后, 我要求学生为相应身高的几位老师挑选衣服, 利用刚学过知识, 回归到生活中。

五、教学反思

(一) 立足特殊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直观教学, 加深理解和记忆。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 人的认知发展依次经过四个主要阶段, 包括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一般15岁左右的青少年, 已经处于形式运算阶段, 从依赖于具体内容的抽象思维中摆脱出来, 逐渐进行脱离具体内容的抽象思维的认知发展阶段。但是智障儿童甚至到了青春期仍是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 抽象思维能力薄弱, 中、重度弱智儿童尤为明显。

在本堂课中, 我通过学生选错衣服的图片,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接着出示衣服让学生发现SMLXL等尺码标示, 让学生直接接受尺码标示的概念。这样既能培养学生自我发现的能力, 又能让学生对教学内容记忆深刻。课堂结束后, 我思考过是否可以让孩子自己到衣服店里看一看, 或者拍一段挑选衣服的视频, 在视频中出示SMLXL等尺码标示, 学生的印象就会更深刻,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 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通过多种方式展示教学内容。

(二) 教师扮演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 配合学生完成教学活动。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教学是学生与教师的统一,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在《认识和选择衣服的尺寸》这节课中, 我尽量为学生出示材料, 让学生自己观察和发现, 更好地扮演引导者的角色。例如课堂一开始我先给学生出示衣服大小穿错的图片, 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 接着我又让学生亲自为同学们挑选合适的衣服, 顺势提出为什么要这么选, 让学生自己总结出高个子穿大衣服, 矮个子穿小衣服。整堂课下来, 我较好地完成了引导和组织的任务。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 我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耐心等待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感悟, 这样知识才能更好地被掌握、理解。

(三) 抓住生活数学的特点, 体现特殊课堂生活味和数学味。

培智低年级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探析 篇8

关键词:培智;低年级;语文;生活化

教育部2007年颁发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指出:生活语文要培养智障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具有基本的生活和社会交往能力。生活化语文让智障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在实践操作中获得适应生活的经验,提高智障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在不断探索中促进智障语文教育更快更好地发展,作为培智学校的一名语文教师,怎样在教学活动中体现这种新课程思想呢?

一、创设情境,使教育内容生活化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丝毫兴趣而强制学习就会扼杀学生探求的欲望。”教师必须立足现实生活,从现实生活的需要出发,教学内容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从智障学生的生活实际发展需要出发,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培养各种基本的生存适应能力。教师在语文课堂中根据智障学生生活的实际,充分挖掘教材的生活性,创设生动、形象和活泼的情境进行教学,调动智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012年4月13日下午,鲤城区教育局暨鲤城区开智学校学生生活劳动技能比赛在我校举行,低年段学生参加系鞋帶、叠衣服和摆餐桌,这些教材都是从生活中来的,平时在教育教学中可以渗透,通过此次比赛,不仅可以提高智障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可以提高中重度智障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培智语文第四册第13课《穿鞋袜》时,上课伊始,教师先出示实物鞋子和袜子,请轻度智障学生说一说平时在家里,是不是自己穿鞋子和穿袜子?接着引入新课,智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都能认真地学习生字词,通过观看课件和课文的图片,理解“先”“后”的意思,教师边讲解边演示“轻轻”“慢慢”的意思,智障学生在学习体会这两个词的意思,突破难点“拉”“提”,理解句子的意思,通过“比一比我最棒!”激发智障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动一动、穿一穿,提高智障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再如,在教学人教版培智语文第四册14《讲卫生》时,笔者创设一个情境,让同桌互相检查牙齿、指甲、脸和衣服干不干净,然后由班长检查评出最佳干净奖两人,最后由教师确认,全班学生的目光闪出了羡慕,这时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这样智障学生学得快又学得牢固;播放喜洋洋和懒洋洋的动画片,让学生通过比较“谁讲卫生”,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同学们每天都能穿着整洁和讲究卫生。

二、再现生活,使教学课堂生活化

知识源于实践,只有实践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由于智障学生生活区域的局限性,他们的生活经验较少,积累也较贫乏,让他们走进生活,再现一些生活场景,那就需要教师将教材与学生建立一种联系,引发心灵的体验与情感的共鸣。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培智语文第四册看图学文第16课《让座》一文时,笔者播放视频《让座歌》,教师提问:“如果同学们乘坐公交车,你们会怎么做?”智障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引导智障学生理解“一位解放军叔叔把座位让给了我。”“我说:‘谢谢!’”“汽车开到了下一站,上来一位老奶奶,我把座位让给了她。”课文中的“我”从解放军叔叔的让座行为,学习懂得互相谦让的美德,这时一位老奶奶上公交车,“我”主动给老奶奶让座;智障学生就能进一步理解“这时,妈妈笑了,解放军叔叔也笑了。”通过一个智障学生扮演课文中的“我”,另外3个智障学生扮演妈妈、解放军叔叔、老奶奶,让智障学生通过扮演懂得谦让的道理及再现生活,巩固所学的知识。

三、角色游戏,使教学形式生活化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是思维活动的一种独特的方式,智障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和直观为主,运用游戏创设情境,把学习融于游戏之中,让智障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常用的方法有:

1.比赛法

根据智障学生好比心强的特点,寓说话于各种比赛活动中,如,争夺小红花比赛,可采用两人比和分组比进行语言训练,看谁说得好、听话听得正确、说话能力强把小红花奖给谁,用这种方法既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又充分肯定学生在这堂课语言训练的成绩,也让学生看到自己是很棒的。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培智语文第三册看图学文第6课《鹅》时,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感受鹅的情景,直观形象,引导智障学生正确朗读,通过比赛的形式,奖励小红花的方法,调动智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能够独立背诵古诗。

2.游戏法

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各种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如“开火车”读生字、词语、句子的游戏;“摘苹果”游戏,使教学内容生动活泼,并掌握所学的内容。

3.鼓励表扬法

鼓励和表扬,也是一种教育艺术,能提高智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他们更多是为了获得教师的奖励和学生的认可而学习,激励手段的应用正好迎合了低年级智障学生的这一特点,课堂学习中一旦获得奖励,就会产生成功感、自豪感和荣誉感。比如:你真棒!你是好样的!今天你进步真大!棒棒棒,你真棒!在日常教学中,要把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作为教学的一条原则,当智障学生在教师的直接帮助下,取得明显进步时,以使他们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强化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欲望。

4.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游戏进一步检验智障学生所学知识,把故事情境再现,复述课文内容。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培智语文第三册第10课《孔融让梨》时,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扮演爸爸、孔融、五个哥哥和一个小弟弟,把整个故事进行情境再现。这一环节充满童趣,学习孔融对人谦让的美德,提高智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巩固和内化所学的知识点。

四、活动教学,使教学结果运用于生活

陶行知的生活化教育理念认为:教育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在培智语文活动教学中,笔者平时注重培养智障学生的观察力及说话训练,鼓励学生读书看报,经常接触生活,积极参与集体生活、社会实践、参观旅游等。

如,学校组织智障学生到漳州龙佳山庄、厦门大嶝岛、开元寺等去春秋游,笔者带领智障学生游玩时,培养智障学生观察事物和说话训练,增加智障学生的词语量,提高智障学生的表达能力。

如,学校组织的运动会、学生生活技能比赛、助残日、庆祝“六一”儿童节、普小联谊会等,鼓励智障学生积极参加,不仅可以培养智障学生的团体协作精神,也可以丰富智障学生的语言,引导智障学生说一说、谈一谈活动的内容。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知识的学习与生活实践应丝丝相扣,作为培智学校的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从智障学生的生活寻找语文,才能更好地提高智障学生的语文学习,才会学得更多更广阔。

参考文献:

胡爱华.智力残疾儿童家长必读.华夏出版社,1997-11.

(作者单位 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开智学校)

培智教育一年级上生活数学比大小 篇9

教学目标:(比大小)《知识目标、情感目标、技能目标》

A层(蒋娜娜、魏椿林、江亚州、张芯铭、陈俊宏、刘如棋),能区分物品大小,进行大小配对,并用语言表达,体验乐趣

B层(李星成、刘鑫洋、周发申、蓝煜博、徐钰松、龙凤娇),能区分物品大小,进行大小配对,体验乐趣

C层(刘如棵、张艺可)能区分物品大小,体验乐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我们之前学了一首好听的儿歌,名字叫《大猫小猫》,小朋友们还记得吗? 老师: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会唱的小朋友一起来唱吧 老师:(儿歌唱完了)今天呢,它们都来到了我们班上,需要小朋友们来帮帮忙,师出示大猫小猫

生:欢呼回答

老师:它们是谁呢?我们来听它们说说吧 大猫(师用大猫遮脸):大家好,我是大猫 师:它是谁啊? 生:大猫

师:对了,它是大猫,因为它的头大大的,身体也大大的 小猫(师用小猫遮脸):大家好,我是小猫 老师:它是谁啊? 生:小猫

师:因为它的头(指头)生:小

师:它的身体(指身体)生:小

老师:哇塞,你们说得真好!那我们来看看它们今天到底有什么需要我们帮忙的吧(出示幻灯片)原来啊,大大和小小是要去参加一个舞会,想请你们来帮忙打扮一下。(出示各种衣物)

二,新授

老师:我们知道,大猫的特点是什么啊?

生:大

师:对,大猫头大大的,身体也大大的,那么它应该穿大衣服还是小衣服呢?(出示两件衣服)生:大衣服 师:哪件是大衣服呢?

师:好的,大猫穿大衣服(师帮忙把衣服穿上)

师:哇,大猫穿好衣服了,好帅啊 师:再来,小猫的特点是什么呢? 生:小

师:那么小猫应该穿大衣服还是小衣服呢? 生:小衣服

师:哪件是小衣服呢?

师:好的,小猫穿小衣服(师帮忙把衣服穿上)师:哇,小猫的衣服也穿好了,漂亮吗? 师:大猫穿大衣服,小猫穿小衣服 师:是否记住了呢? 请生回答

师:大猫穿大衣服,小猫穿小衣服,那么裤子呢? 老师:我请个小朋友来说一说吧

师:蒋娜娜(大猫穿大裤子,小猫穿小裤子)师:鞋子呢?

师:江亚州(大猫穿大鞋子,小猫穿小鞋子)

师:恩,那接下来就请小朋友们来帮大猫小猫打扮吧 师分发学具,生动手操作,师巡回指导

待生都打扮好后

师提问:你们都给大猫小猫打扮好了吗? 生:好了

师:谢谢你们,现在就请你们跟大猫小猫一起来参加舞会吧 师播放音乐《》 师生一起跳舞

分层练习: 师:(音乐停)舞会结束了,请小朋友们回到自己的座位

师:小朋友和大猫小猫一起玩得好开心啊,那老师为大猫小猫准备了一些礼物,请你们来送给大猫小猫吧

出示框子,张艺可、刘如棵 出示PPT连线,周发申、陈俊宏

师:小朋友们都回到自己座位了,大猫小猫也要回家了,(出示PPT)请小朋友来帮忙送它们回家吧(蒋娜娜)

师:大猫小猫要回家了,我们要跟它们说什么呢? 生:再见

四,总结

老师:今天我们干了什么啊? 生发言

培智数学教学的生活化 篇10

一、教材简析

1、新编全日制培智学校教科书(试用本)《语文》第一册是根据《全日制弱智学校(班)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编写的,供全日制培智学校(班)一年级教学使用。

基于轻度弱智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第一册语文教科书内容简,分量轻,插图多,色彩重,童趣浓,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教材体现教学大纲的而要求,遵循知识的科学性和弱智儿童的认知规律,内容的选编系统、直观,由浅入深。

二、学情简析

全班共有12名学生。一名聋哑,两名重听,其他多为智力残疾,个别伴有多重残疾。其中一名自闭。智力程度、自理程度、行为习惯差异显著。其中有几位学生,入学时间较长,能比较好的遵守课堂规定、学校纪律。而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以前没有接受过学校学习,或者少有接受。因此对学校生活不是很适应,不能很好的融入集体生活。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听不懂话,对于指令的理解还有待加强。学习习惯、生活能力处于逐步形成阶段。

三、教学目标要求

1、思想品德目标:引导学生认识身边的亲人、朋友,教导他们做个团结同学、尊敬师长、懂文明礼貌、讲卫生的好孩子。

2、知识能力目标:

(1)掌握正确的读书姿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掌握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握笔方法,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爱惜学习用品的习惯。

(3)认识一些常见生活用品并学会使用方法。

3、人文素质目标:初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交流表达。

四、主要措施

1、利用生动形象的卡片,吸引智障孩子的眼球,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

2、借助多媒体课件,将书中知识浅显化,便于学生掌握。

3、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

4、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反复复习,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卡片

六、教学进度安排表

第1——4周《可爱的我》 《我的名字》 4课时 《我的年龄》 4课时 《我上学了》 4课时 《单元综合活动

(一)》 4课时 第5——8周 《我爱我家》 《三口之家》 4课时 《爷爷奶奶》 4课时 《全家福》 4课时 《单元综合活动

(二)》 4课时 第9——12周 《合理膳食》 《主食》 4课时 《蔬菜》 4课时 《水果》 4课时

《单元综合活动

(三)》 4课时 第13——16周 《服装与着装个》 《上衣》 4课时 《裤子》 4课时 《鞋》

4课时

《单元综合活动

(四)》 4课时

第17——20周 《这些场所我知道》《教室》 4课时 《操场》 4课时 《厕所》 4课时

《单元综合活动

培智数学教学的生活化 篇11

智障学生生活情境学习兴趣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生活决定教育,教育必须适用于生活。”这深刻说明了教学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生活,教学的真正含义便是尽可能地贴近于学生的生活。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与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让我们的教材生活化。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培养目标中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智力残疾学生具有适应生活、社会以及自我服务的技能;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公民。智障学生的最终培养目标是使其能回归主流社会、自食其力。因此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努力帮助每一名智障儿童最终成为“适应社会生活,能自我服务的公民”。

一、整合生活化教学资源。

我所面对的是一些智力低下的儿童,因其智力上的缺陷,导致认知水平、理解能力、生活技能相对较差,因此在教学中,我依据学生(包括轻度、中度、重度)的身心特点、学习水平,编写校本教材,开展单元主题教学,强调学生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励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比如结合季节编写《春夏秋冬》;结合自然现象编写《风、雨、雷、电》;结合日常活动编写《看电视》《放风筝》《打篮球》等;结合节假日编写《中秋节》《教师节》《春节》等;结合社会实践编写《超市购物》《买菜》《吃快餐》等;同时,我把授课内容安排在相对应的季节、节日、实践活动里进行,让学生处于一种真实的生活情景中进行学习,这与老师单调乏味的讲解或是多媒体课件呈现的场景相比较来说,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增强了他们对认知事物的感知效果,丰富了他们的生活经验,而且这些经验将成为他们进行后续学习的良好基础。当然,从生活中可选取的教学资源还有很多,只要是我们生活中所需要的,便是我们的学生应该学习的。由认物到认读物品名称,到语句训练,再到实践操作,实现由认知能力到生活技能等全面培养和提高。

二、确立生活化教学目标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言是在生活中产生、发展,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的。对于智力障碍学生来说,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人际交流,满足生活需要。当教师把社会生活的真实情境纳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时,不仅是对教材资源的有力补充、扩大和加深,而且还可以用生活的真实场景去感染学生,满足学生渴望交流的愿望,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来应用所学的知识,更好地理解其意义,掌握生活必须的技能。智障儿童因其智力残损程度、家庭背景、生活环境的不同,导致其在性格、学习能力、生活认知能力、生存能力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班级的九个孩子,往往差距甚远,他们或动手能力尚可而语言能力较差;或语言能力较好而记忆力、书写能力较差;或书写能力较好而运算能力较差,有些智障儿童甚至连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因此教师在每学年、每学期、每學科、甚至每节课,都要针对每一位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等制定出个别化学目标。因为每个学生都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也就使教学活动更具有针对性,最终才能让每一位智障孩子都能够学有所获,学有所用,并逐步培养、提高他们的生活能力及本学科应有的认知能力。

三、运用生活化教学手段

我们选编的校本教材,选取的教学内容大多是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看到、听到、用到、接触到的。根据这个特点,在进行识字教学时,我们将识字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乐于学,容易记,用得上。如教“开”、“关”时,联系学生身边的事物,演示“开灯”、“关灯”“开门”、“关门”;教“走、跑、跳”时,请学生边听口令边表演,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教各种水果蔬菜时,出示实物,让学生观察外形、颜色,品尝味道等等,教学效果较好。在学习课文《吃快餐》时,我带领学生来到肯德基,认识汉堡、可乐、蛋挞、薯条,学习点餐,一起品尝用餐。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进行了实践,学会了知识,获得了快乐。在学习“秋天”一课时,我以生活实践为主,借助图片、实物通过认一认,尝一尝,让学生记住果实的名称,认识一些常见的植物,同时认读词语、朗读句子。我还专门组织了“果实品尝”活动,煮熟花生、黄豆、玉米,教学生学会怎样剥、吃哪一部分等。这样安排既对学生进行了生活常识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了秋天是一个丰收季节,又对部分学生进行了手部的康复训练。加强了对语文课的巩固与拓展。

语文教材中很多教学内容都是实际生活中的真实场景。但有些场景无法进行现场模拟,教师可在教学中将学生在生活中发生的类似场景拍摄、录制下来作为资料制作成课件,给予学生更加真实的体验。这样信息技术就成为支持和促进每个学生进行语言学习的场所。例如《银行》《医院》等这些生活气息很浓的文章时,如不便带领学生亲临现场体验,可利用课件创设真实的情境,并根据实际生活中的操作流程设计课件内容,让学生通过点击电脑演练操作步骤,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这或许就是“教学做合一”的真谛吧。

四、知识在生活中巩固运用

我们选编的语文教材内容,都从学生适应生活需要出发,教给学生一些生活常识和必要的日常用语。但是这些实用性很强的文本仅让学生诵读、记忆,学生是无法真正掌握语言交流的实际技能。只有演化为真实的情境,师生在情境中进行交际对话,学习语言交流应对策略,才能真正让学生掌握理解交际用语。例如《超市购物》《做客》《做饭》等课文展现的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片断。在了解课文内容后,教师就可带领学生进入到文本中的情境中。在教师的引领,点拨中学习招待客人的生活本领—问候、倒茶、聊天、送客;在学校模拟小超市掌握正确的购物方法—寄包、选购、算帐、付款、取包。周末要求学生回家在父母的陪伴下到商店或超市练习购物,并进行简单的价格计算,借以复习、巩固、利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劳技课上,认识各种厨具,学习做饭的步骤和方法。学习了《爱劳动》之后,周末就要求学生根据课堂上学到的内容,结合学生各自的特点,回家帮父母做一些家务劳动:扫地、倒垃圾、洗碗、叠被子等等。并请家长监督学生在做家务的同时,能够回忆课堂上学习的操作方法。课堂构建的情境与现实生活越接近,越能帮助学生形成新的认知图式,获得的实践经验也越多。

总之,学习是一种真实情境的体验,学习发生的最佳情境越贴近真实世界,学习的效率越高。对于智力障碍儿童来说,他们学习语文的目的不仅仅是背诵某些词句,而是真正学会运用所掌握语言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我们选择的教学内容越贴近于学生的生活,就能够极大地增强学习效果。只有这样才有希望把智障儿童培养成残而不废的社会公民。因此,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创设真实的情境,使学生运用自身知识结构形成新的认知图式,将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理解运用语言,提高智力障碍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名篇.

上一篇:简单版工程采购合同下一篇:和谐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