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厂工程地质勘探事故案例分析

2024-08-06

某厂工程地质勘探事故案例分析(通用3篇)

某厂工程地质勘探事故案例分析 篇1

车德庆 060130

1.案例背景

有一建于海海滨的工厂,由于规模较大,工艺较新,对地基基础的要求也较高。该厂由两套同样的装置组成,两个主厂房共用全套辅助设施,总平面而已比较紧凑,厨房之间的工艺关系比较密切。整个工厂设计成满堂片筏基础,用沉降缝区分开。厂房地下部分深过10m,地上部分高达60余米,所以对地基的要求极严,厂址选择条件甚为苛刻,分阶段进行的工程地质勘探工作自然是极其慎重的。选定的厂址靠山临海,需推平山丘,筑堤填海,凿岩成基。基岩为粗粒花岗岩(或角砾岩)覆盖,下覆石灰变质岩(白云岩、大理岩),岩层似较深厚纯一。但当第1号主厂房基础已经开始浇灌混凝土,并全面展开各工号施工时,发现第2号主厂房基坑内出现溶洞(喀斯特)。实际上,2号主厂房的整个基础基本上落在一个大破碎带上,该破碎带由5个小构造组成,大理岩与角砾岩互相渗透,杂乱交替,岩层倾角65度到80度,局部达90度,甚为陡峻。层理和节理均发充,碎裂程度极为严重,软弱裂隙为方解石所填充。似此情况,作为一般新建工程的地基,理应尽量回避。对于重大项目的要害工程部位,更宜慎重。只因问题发现太晚,总平面布局已经构成体系,工程进展已经到了易放难收的地步,再也没有移动或调整的余地,只能作为事故来处理。

2.事故原因分析

1)设计指导思想麻痹

鉴于厂址的区域性工程地质条件甚为理想,为非地震区,岩层厚,岩体稳定,工程地质图上很少见到不良地质现象,因而放松了厂址工程地质勘探工作中应有的警惕性,满足于摸清覆盖层土质,了解基岩面埋置深度。事实上,滨海、沿湖或河谷地质,正是地质构造最发育的地段。地质人员有一条经验,叫做“逢沟必断”。山脉与海洋的形成,正是地壳在剧烈的造山运动中上升、下降的结果。而海岸线又正是这两个变区的接触地带,岂可掉以轻心!在初勘阶段,由于覆盖层的掩蔽,可能难于察觉地质缺陷,但在场地平整过程中,甚至在基坑开凿以后,整个岩体已剥露无遗,全面展现了岩层走向错综、倾角陡峻、节理发育、碎裂严重的接触断裂带清晰轮廓,方解石充填的大裂隙和溶洞的存在是必然的了。如果能在这一阶段加强勘探,措施,则为时尚不晚,只须将总平面整体向北移动少许,就可避免主厂房跨越破碎带。但由于设计指导思想上的麻痹,放松了对勘探工作的指导和要求,以致坐失良机。

2)总平面布局不合理

将新建的生活和生产用水的水库放在紧邻厂址的坎上,从工程地质观点看,也是一大忌讳。3)勘探工作失误

抛开设计对勘探工作的指导和要求,单纯从常规的工程地质勘探角度考虑,经过前后三个阶段的工作,竟没有对揭露的地质现象加以注意,没有事先探明地下存在的异常构造情况,应该认为是勘探工作的失误。

3.事故性质评述

任何恶劣的工程地质条件均有可能为人们所征服。但要使处理措施安全可靠,同时比较经济合理,就必须对事故性质作正确评价,主动排除一切不得因素。这里最主要的因素是关于断裂破碎带的稳定问题。白云质石灰岩或大理岩岩体的稳定与岩溶现象有着密切关系。而岩溶现象的前提条件除了可溶性岩体的存在外,就是水、水的流速和水的温度,以及游离二氧化碳气体的含量。断裂破碎带的存在给水的流动创造了条件。本工程破碎带与海岸线平行,倾角大,层理和节理面均较发育,走向则与海岸线垂直,再加上离厂址不远的山坡下新建有一大型生产和生活用水水库,水位高,水压大,为地下水的补给和渗流创造了良好条件。工程投产以后,还因高温生产用水的排放和渗漏而导致地温和水温上升,必然加剧岩溶现象,促进恶性循环,这是失稳的一个因素。另外,在大满园内对厂址进行了场地平整,削平了山丘,形成大面积卸荷,而水库内又大师蓄水,等于大面积加载,使区域内地应力失去了本来的平衡状态,也是活动的因素。况且即使在正常条件下,由于海浪和潮汐等动力作用成年累月的影响,海岸地层的上升、下降活动也是比较频繁的。以上不得因素,不能不一一予以考虑。

4.事故处理措施设想

要确保工程安全,必须排除一切不得因素。只简单地在二号主厂房基坑内进行局部浅层钻孔、灌浆处理,本人认为沿嫌不足。

1)鉴于该工程整个筏板基础的覆盖面积大,地应力的扩散范围和影响深度也必然大,所以必须将详勘面积扩大,并增加钻孔深度。为了节约钻孔进尺量,当然也可畏以一些物探措施,以确切查明地基范围内的构造和溶洞,以及已为方解石充填的裂隙分布情况。须知对于岩层倾角大的断裂破碎带,岩溶洞穴很有可能发展到深部。只有确切查明了分布情况,采取针对性的充填补救措施,才是有效的。

2)密切关注水库渗漏程度和地下水位变化规律。确切地掌握水库和坝址附近的地质构造。必要时,宜在坝前筑防渗帷幕。

3)对生产用水系统,尤其是高温废水排放的沟渠、管道;应严格保证设计和施工质量确保不渗漏,不使区域内水温和地温上升。4)控制废水中游离二氧化碳的含量。

某厂工程地质勘探事故案例分析 篇2

一、保护装置动作行为

(一) 中心变。

13:14:58:000, 中心变小电流接地选线装置报II段联络线1203接地 (见图1) ;

13:14:59 秒, 中心变II段联络线1203保护装置定时限过电流保护动作跳开1203开关, 电流值Ia=79.83, 事故类型为AC相短路 (见图2) 。

(二) 主控 (第一次事故) 。

6#机差动保护接连动作4次 (见图3、图4) 。

6#机复压过流II段, 动作电流值为20.22A (见图5) 。

(三) 主控 (第二次事故) 。

3#机并网过后5分钟左右, 发生第二次事故, 事故现象为102开关跳闸, 经检查发现振解装置动作, 解除振解装置后再进行并网操作, 又发生低电压保护连续动作现象, 对低电压继电器1YJ进行敲打处理后, 低电压保护连续动作现象消失, 供电恢复正常。见图6。

二、事故现场

从事故现场观察, 6#机出口开关三相真空管均发生爆裂, 甲刀闸下侧A相引流排融化, 三相刀闸口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开关柜断路器室内有多处拉弧痕迹 (见图7、图8、图9、图10) 。

三、检查试验结果

事故发生后, 在车间的安排下, 电气试验班立即对6#发电机本体、小间设备和电缆进行了检查试验, 检查结果一切均正常, 表明故障点不在差动保护范围内。

四、事故过程分析

从保护装置的动作行为、试验检查结果和事故现场等多方面迹象 (见图11) , 现做出事故分析如下:

第一次故障发生导致低电压继电器动作, 接点发生卡涩, 低电压继电器无法返回;重新送电后, 运行人员在恢复投入低电压保护压板时, 发生保护装置误动, 主控102开关跳闸, 形成了第二次停电的局面。在运行人员调整发电机的过程中, 由于有电压的波动, 导致了震荡解裂装置的动作。

五、结果及讨论

差动保护连续动作、柜内电流互感器安装处有多处明显的拉弧痕迹和电气试验结果表明, 间歇性弧光进入差动保护区内, 导致差动保护随着弧光的燃起和熄灭多次启动和返回, 最后由6#机复压过流保护完成跳闸。

本次事故发生后, 事故分析人员根据保护装置记录下来的故障电流值及事故发生时的运行方式, 进行了故障发生时的短路电流计算, 得出结论如下:从6#机送出的短路电流为3345.6A, 从3#机送出的短路电流为1875A, 从系统送出的短路电流为5009.6A, 总的短路电流为1875+3345.6+5009.6=10230.2A。即10.23KA。而6#机出口开关的遮断容量为31.5KA。由此可见, 短路电流远远小于开关的遮断容量, 因此, 此次开关的真空管的爆裂应为开关自身的质量问题。

在事故分析的过程中, 事故分析人员检查了主控10KV高压室所有的真空开关, 发现在10KV-II段上, 有一些开关的遮断容量为20KA, 而经过去年该厂的2#主变由20000KVA增容至40000KVA后, 该厂10KV-II段母线的最大短路电流为20.75KA, 可见遮断容量为20KA的开关已无法满足运行要求。

六、排除故障的对策建议

(一) 更换所有10KV-II段遮断容量为20KA的真空断路器。

电站主控室及高压室自1981年建成投产后, 至今已运行30年, 配电设施老化严重, 各类事故时有发生。供电的可靠性已无法得到保证。随着直配线的迁移, 电站的不断扩建, 主控高压室已不是全厂的配电中心;电站的厂用电已经成为主控高压室最大的用电负荷, 更是工厂最重要的用电负荷。站用电能否得到可靠的保证直接关系到工厂蒸汽系统、空气系统的稳定。

(二) 对主控及主控高压室进行重新定位和改造。

本次分析事故原因的过程中, 由于中心变保护装置记录的动作时间和主控6#机保护装置记录的时间不相同, 造成无法对事件发生进行排序, 给事故分析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应对所有电气系统时钟进行统一校时。鉴于本次事故的起因是由于A相隔离开关下端套管与铝排联接处局部过热形成弧光引起, 应加强对系统内所有类似的连接点的监测。

摘要:本文以一起某厂自备电厂发电机出口开关短路事故现场情况及保护动作行为对事故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发电机,出口开关,短路,自备电厂

参考文献

[1].王振声, 王玉卿主编.35~6/0.4KV配变电系统短路电流计算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崔家佩, 孟庆炎, 陈永芳, 熊炳耀著.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安全自动装置整定计算[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某厂工程地质勘探事故案例分析 篇3

1、煤矿地质测量所有技术工作,都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技术政策和原煤炭部颁发的有关规程执行。凡不符合规程、规定要求的,都必须重做或补做。如发生地测事故,要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的态度出发,实事求是,认真追查落实。

2、地测组对向设计、施工、采掘等部门提供的地质、测量资料的质量全面负责,如出现与实际情况有出入时,负责重解释或重新调查。

3、每个掘进工作面,都要实际及时编录、整理,如发现疑难问题,及时向总工程师汇报,共同分析、研究,提出处理意见,使生产正常进行。

4、经常分析研究周围已采工作面资料,结合现工作面的地质情况,预报未开拓区的地质变化,每季度末对该季度内的地质预报的准确程度做一次全面总结,为下一季度地质预报提供借鉴。

5、每一工作面回采结束后,都要认真进行采后总结工作,对提供的掘进、回采地质说明书的准确程度做出评价。

6、送巷过程中,如发现所送巷道与地质变化不相适应,将要造成废巷时,应及时向生产部门技术人员和总工程师反映,及时纠正错误。

7、掌握工作面的地质变化规律,经常分析研究工作面有无影响回采的各种地质隐患,若有应及时提出补救措施。

8、根据巷道设计方案和工作面的地质情况,结合通风、运输、排水采煤方法等,分析设计方案是否有利于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并提出修改意见。

9、地质人员要从地质角度分析全部需要贯通的巷道在贯通范围内有无构造等变化,防止贯通事故发生。

10、测量外业观测、内业资料计算从起始数据、原始资料、成果计算到填图、绘图必须经过严格的校核或对算,未经校核的资料图纸不准使用。

11、测量原始资料与成果计算,必须严格按《煤矿测量规程》239条、240条规定执行。

12、所有测量记录薄和成果台帐均应有校核签字,取消或重算部分要加以说明,在备注栏绘出必要的草图。

13、施工测量前,应熟悉设计图纸,验算与测量有关的数据,核对图上的坐标系统,高程系统、几何关系及设计与现场是否相否等。当对设计图纸有疑问时,应及时向有关部门联系解决,同时对标定工作所需要的测点及其成果也进行检查。

14、次要巷道的是常测量可用罗盘和半圆仪进行,但应以经纬仪点为起始点。巷道每掘30——200米必须用经纬仪跟测,主要巷道开口后4—8米左右,应用经纬仪标定,测出开口给线的方位角,并计算出给线的偏差值,当偏差值超限时,应及时纠正。

15、单位工程结束后,实际标定值都应与设计资料比较,计算偏差是否在误差允许范围内,若误差较大,要查找原因,总结经验教

训,为以后工作提供借鉴。各单位工程完工后要提交书面总结。

上一篇:《拔苗助长》文言文翻译下一篇:观《幽灵公主》有感10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