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保障局工作总结及2020年重点工作

2024-05-04

医疗保障局工作总结及2020年重点工作(通用8篇)

医疗保障局工作总结及2020年重点工作 篇1

一、基本情况

2019年,全盟参加基本医疗保险138.9万人,全民参保率为96%,高于自治区95%的目标要求。其中城镇职工22.2万人,城乡居民参保116.7万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实际缴费116.5万人,其中政府代缴19.45万人,均已完成年度参保扩面任务。

1-11月份,城镇职工基本医保基金收入81,432万元,其中统筹基金68,883万元,个人账户12,549万元。统筹基金支出46,007万元,当年结余22,876万元。城乡居民全年筹集基金90,882万元,用于购买大病保险、无责意外伤害保险支出10,603万元,1-11月份,基本医保基金支出74,734.6万元。

二、2019年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一)稳步推进医疗保障制度建设

在盟委、行署的领导下,积极调整我盟医疗保障政策,持续完善医疗保障制度,稳步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医疗保障待遇水平。一是做实医保基金盟级统筹。进一步落实全盟城乡居民医保统一制度政策,医保基金实行统一预决算、盟级统收统支,并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进一步确保了全盟基金安全稳定运行。二是扩大慢病保障范围。新增强直性脊柱炎、扩张性心肌病、帕金森病、银屑病、肺动脉高压5种慢性病,纳入慢性病管理的病种达到32种;

进一步规范和加强门诊慢性病管理,建立健全准入、退出管理机制,切实保障门诊慢性病患者权益。三是提高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待遇。出台《兴安盟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实施办法》,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医疗待遇保障;

将我盟采取药物治疗的城乡居民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纳入门诊报销范畴,加强门诊用药保障,“两病”患者已享受待遇;

将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增加30元,其中15元用于购买大病保险,提高了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保障能力。四是提高传染病患者保障水平。将门诊慢性病管理的结核病中耐药结核病年度支付限额提高至5000元;

结核病、耐药结核病、布氏杆菌病门诊检查、检验的必要费用纳入门诊慢性病支付范围;

延长平均住院日至60天;

适当调整医保慢病用药目录,扩大传染病门诊用药保障范围,切实减轻了患者医疗费用负担。五是完成医疗服务项目价格目录切换。圆满完成了2018修订版医疗服务项目价格目录切换工作,全面取消了耗材加成,提升了医疗机构劳务价值,医疗机构收入结构趋向科学合理。

(二)千方百计确保基金收支平衡

面对城乡居民医保基金连续多年超支运行的严峻形势,我局自成立伊始就全力以赴紧盯医保基金运行趋势,采取调整健康扶贫政策、强化医疗服务协议管理、开展基金安全专项治理等一系列组合拳,想法设法扭转了基金超支运行的不利局面,下半年,城乡居民医保基金支出已呈明显下降趋势,基金支出快速增长势头得到有效遏制,目前基金运行基本平稳。一是分析基金运行趋势。建立了全盟医疗保障基金分析月报告制度,按月、按季、按年开展基金运行分析,运行分析重点聚焦医保基金不合理增长的分析研判,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举措。目前,已向盟行署呈报基金分析快报7期、报告10期。二是严格执行协议管理。全盟236家定点医疗机构均与各级医保经办机构签订医疗服务协议,盟本级经办机构按月按总额预算给各定点医疗机构拨付医保基金,年底清算后,对于旗县市基金超支部分,由盟旗两级按支付方式改革方案分级负担。三是严控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联合卫健部门印发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明确二三级医疗机构次均费用限额等多个通知,严控医疗机构次均费用、药占比、基本药物使用率等重点指标。四是积极开展调查研究。主要领导亲自带队多次赴各旗县市基层卫生院、二三级医疗机构及贫困患者家中进行工作调研,重点了解医保政策执行情况,听取医疗机构意见建议,共同商讨对策办法,确保了医保基金安全稳定运行。

(三)高压态势打击欺诈骗保行为

兴安盟被列为“国家级医保基金监管方式创新试点地区”,任务为期2年。今年,面对医疗机构违规服务行为日趋严重、医保基金支出居高不下的严峻局面,我局持续在堵漏洞、强监管、重处罚、严震慑上下功夫,不断创新基金监管方式,始终保持了对欺诈骗保行为打击的高压态势。一是集中力量开展专项治理。制定医疗保障基金专项治理工作方案,启动为期7个月、分四个阶段的医保基金专项治理行动。行动期间,各旗县市共自查定点医药机构1977家,暂停医保协议21家,查实医疗服务违规行为575例,追回资金70.26万元,其中医保基金15.96万元。我局和盟卫健部门组成两个联合检查组,集中对全盟二级以上定点医疗机构进行全面检查,对旗县市自查查实的违法违规案例进行抽查复查。两个检查组共检查定点医院19家,查实医疗服务违规行为140例,拒付医保基金853.39万元万元。二是努力提升监管能力。通过组建盟医疗保障信息中心提升基金监管能力、建设智能监控系统加强线上违规审核、聘请法律顾问提供基金监管法律指导等方式,不断完善医保基金监管体系建设,充实监管队伍力量,创新监管方式方法,探索出了一条符合我盟实情且行之有效的基金监管之路。三是加强基金监管培训。举办全盟医疗保障系统集中培训班,聘请自治区医疗保障局、盟党校及律师事务所4名专家对120余人进行集中授课,重点提升全盟医疗保障系统工作人员的基金监管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确保圆满完成医保基金监管方式创新试点工作。

(四)集中力量持续抓好医保扶贫

我局今年将医保扶贫作为全年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盟旗两级医疗保障部门坚决落实好党中央关于医保扶贫的各项决策部署,针对专项巡视和成效考核、督查调研反馈的各类问题,做到了立行立改,持续整改,坚决完成好各项医保扶贫任务。一是细化健康扶贫政策。我局代盟委行署起草了《进一步明确兴安盟健康扶贫相关政策》,联合有关部门出台了具体实施办法,增强了对旗县市操作的指导。此次健康扶贫新旧政策过渡比较平稳,有效缓解了基金超支运行的压力,收到了预期效果。二是完善医保系统功能。根据健康扶贫政策调整及扶贫系统人员动态管理等情况,及时调整城乡居民医保信息系统,完善软件内人员信息修改、变更等模块,更新建档立卡及农村牧区五保、低保贫困人员的身份认证、流程报销及比例,确保各项报销按照新的医保政策执行。三是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定期将贫困人员住院信息及数据按时传送扶贫办、卫健委、保险公司等业务单位,实行数据共享,助力健康扶贫政策落地落实。四是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与卫健、扶贫等部门一起组织基层工作力量,深入基层卫生院和贫困户家中面对面宣传医保新政策,有效防止出现“悬崖效应”,避免了引发质疑和误读。五是统筹推进扶贫进度。组织召开全盟医保扶贫工作现场推进会,对攻坚期的医保扶贫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强化,确保了各级医疗保障部门能以攻城拔寨的决心和意志抓好、落实好医保扶贫任务。六是全力确保应保尽保。针对盟扶贫部门7月份动态调整后出现的213名2019年建档立卡人员未参保情况,因2019年缴费期已过,我局积极与各旗县市协调,由各旗县市出资代缴,目前199人已完成缴费,进行了系统标识。其他14人如生病住院,相关旗县政府承诺出资解决药费报销问题,不会因病返贫。2019年,全盟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共计95,444人。1-11月份,建档立卡人员就诊121,372人次,医保基金支出17,457.3万元,占全部基金支出21.73%,其中:住院29,482人次,基本医保支出14,081.8万元;

门诊慢病43,699人次,基本医保支出2,860.6万元;

门诊统筹48,191人次,基本医保支出514.9万元。

(五)巩固成果完善药品集中采购

为助推我盟“三医联动”改革向纵深发展,结合我盟实际,进一步完善药品集中采购新机制,探索药品集中采购新方式,确保了百姓购药价格大幅下降,实现了打造“药采集中采购升级版”年度目标。2019年1-11月份,药品集中采购平台共采购药品金额已达6.66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2.07亿元,采购价格较原自治区平台采购价格总体下降20%,大输液采购价格总体下降11%,节约购药资金近1亿元。一是持续加大药品集中采购。积极与医疗机构协商签订药品集中采购协议,实现全盟3个三级、25个二级、95个一级医疗机构全部在盟药采平台上采购药品;

对辅助用药的使用进行重点监控,停止和限制使用55种辅助药品,同时还降低部分辅助药品价格;

与16家配送企业重新签订药品配送合同,保证药品配送时间和医疗机构用药需求;

选择我盟两家企业进行毒、麻、精、放等特殊药品、急救药品的配送,并对药品的价格进行实时动态观测和调整;

医疗机构因特殊情况,急需自治区和盟采购未挂网药品时,可以通过备案,在线下自主协商采购。进一步贯彻执行药品采购“两票制”,医疗机构、经办单位结算药款均以两票信息为准;

与药品配送企业座谈交流,梳理药品集中采购过程中的堵点、难点,研究切实可行的举措办法,打造我盟药品集中采购升级版。二是努力推进“4+7”集中药品采购。推进25种国家“4+7”集中采购药品在我盟落地,目前已完成全盟123家公立医疗机构25种药品2018年实际采购量的统计上报工作,待自治区方案印发后,及时将“4+7”药品中标生产企业纳入“兴安盟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平台”,平稳妥善地完成好“4+7”药品的集采工作。定点民营医院通过动员,目前已有2家同意参加“4+7”药品集采工作。

(六)优化环境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我局重点将提升医保经办服务能力作为落实“放管服”的一项重要举措,持续强化经办能力、简化办事流程,使民生服务更加方便快捷。一是创新医保结算方式。制作医保报销一次性告知单,推行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一站式、一窗口、一单制结算”工作模式,做到了门好进、脸好看、事也好办。二是加强机构能力建设。原盟医疗保险资金管理局更名为“盟医疗保险服务中心”,重点提升了医保经办服务能力,新增“盟医疗保障信息中心”,重点加强了医保基金监管能力。三是简化慢病备案流程。针对群众反映门诊慢性病审核、年检路程远、手续繁琐的问题,责成医保中心将门诊慢性病审批备案由患者自行备案改为由医疗机构备案,实现了“审批、备案、报销”只进一扇门办理。四是规范异地就医管理。取消了提交定点医疗机构转院审批单和长期异地居住人员单位、社区、经办机构、定点医疗机构的签字盖章等审批程序;

开通了内蒙古12333网站、手机“内蒙古12333”app等多种网上备案服务渠道,真正做到了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七)多措并举抓好城乡居民医保基金征缴

全盟2020年城乡居民医保基金征缴工作已于9月1日全面启动,确定2020年度我盟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个人缴费标准为300元,四级财政补助550元,财政补助和个人缴费比例降到1.8:1,到达了国家和自治区要求2:1以下的标准。一是统筹部署基金征缴。我局与盟税务局联合召开调度会议,统筹安排部署各职能单位基金征缴工作;

各旗县市相继召开本地区协调会,制定切实可行的基金征缴方案,多措并举推进基金征缴。二是加强医保缴费宣传。重点利用电视、广播、报纸、微信公众号、网站等多种渠道,结合实际进行线上宣传;

在人员密集场所张贴宣传海报、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进行现场宣传,扩大百姓医保政策知晓度。三是创新医保缴费举措。乌兰浩特市率先在全市推行手机自助缴纳医保费服务,科右前旗联合税务、财政、信用社等部门实行保费在“财政惠民一卡通”上一次性划转,既方便了偏远地区群众缴费,又有效提高了基金征缴速度。截至2019年11月末,全盟2020年城乡居民医保缴费200,202人,征缴基金6,006.1万元。

(八)政治引领抓好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

以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将整治医疗保障领域侵害群众利益问题作为强化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的突破口,不断加强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一是抓纪律规矩。制定《党组议事决策制度》和《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坚持严字当头、实处着手,把小节、守底线,有效防止了各种潜移默化的腐蚀。以扎赉特旗医疗保险管理中心出纳员套取国家公务员医疗补助资金进行网上赌博事件为警示,迅速开展内部资金支出管理整顿,建章立制,并对各旗县市进行督导检查,切实加强了医保基金的安全管理。二是抓学习教育。按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体安排部署,将学习、调研、检视、整改贯穿党建工作全过程,开展集中学习研讨、向社区党建活动中心捐书、参观“一馆三址”、开展“忆初心、明使命”和领导讲党课、举行“12.4”宪法宣誓、召开民主生活会等活动。三是抓学做结合。积极开展医疗保障系统扫黑除恶、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四官”问题、整治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等专项行动,制定工作方案,成立领导小组,细化责任分工,强化责任落实,切实将党风廉政建设融入到实际工作中。

三、2020年工作初步安排

(一)加强医保基金监管。按照医保基金监管方式创新试点工作总体部署,在创新工作上下功夫,重点加强全盟医保执法体系建设,大力开展医保专业知识培训,尽快提升队伍的专业监管素质;

督促医疗机构成立内部控费机构,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避免过度检查、过度诊疗;

继续保持打击欺诈骗保的高压态势,积极争取卫健、市场监管、公安等有关部门支持,推动形成多部门综合监管的有效机制,实现对所有定点医疗机构监管的全覆盖。

(二)完成好医保扶贫任务。按照国家和自治区医疗保障局《医疗保障扶贫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年)》要求,着力推动医保扶贫保障措施从多重保障向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三重保障过渡,力争到2020年底,我盟农村牧区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三重保障。

(三)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继续全面推行总额预算付费管理下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不断完善总额预算付费管理实施方案,探索建立激励与惩戒并重的有效约束机制,加强和引导定点医疗机构由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转变。同时,也要强化医保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的谈判协商机制,稳步扩大按病种付费的结算病例和结算金额。

(四)进一步推动药品集中采购。按照国家和自治区药品招标采购相关政策,不断巩固和完善我盟药品集中采购工作方案和政策,逐步扩大药品支付标准范围,继续打造药品集中采购升级版。重点要做好国家谈判“4+7”药品在我盟的平稳落地,让全盟广大人民群众尽快享受到国家药采改革的红利。

医疗保障局工作总结及2020年重点工作 篇2

会议通报了2014年全市档案系统推荐评选“最美哈尔滨档案人”活动情况, 传达了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全省档案工作会议精神, 总结了2014年全市档案工作, 部署了2015年全市档案工作任务。

哈尔滨市档案局局长、党组书记朱平同志以《主动适应全市经济发展新常态努力开创档案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为题作工作报告。报告中指出, 2014年, 全市各级档案部门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 认真推进落实市委、市政府和国家档案局、省档案局的一系列工作部署, 躬身实干, 竞进作为, 在优化档案事业科学发展环境、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民生、服务城市文化建设、档案基础业务建设和档案干部队伍素质提升等方面取得了新成效。

报告对2015年全市档案工作任务作出全面部署。提出的总体要求是: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全市改革发展的大局, 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坚持“超越自我, 服务大局, 依法治档, 创新发展”的档案工作主题, 在提升档案服务能力、夯实档案基础业务建设、提高档案信息化建设水平、确保档案安全管理上实现新突破, 全力推进档案事业科学发展。报告确定了全年重点推进落实的“一主、两翼、三保障”档案工作任务, “一主”即坚持“档案服务大局、服务民生”的工作主线。“两翼”即不断强化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和档案利用体系建设。“三保障”即完善档案法治保障、强化档案安全保障、提升档案专业人才保障。报告从六个方面对推进“一主、两翼、三保障”档案工作任务进行部署。一是主动适应全市经济发展新常态, 全面提升档案工作服务水平。要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中心工作和重大活动、服务民生三方面下功夫, 做好档案服务大局的“加法”, 增加新的档案服务内容、新的档案服务方式、新的档案服务对象, 以新状态、新作为、新举措做好各项档案服务工作。二是全面推进档案资源体系建设, 夯实档案工作基础。要强化档案接收和征集工作, 做好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的“减法”, 即减少应进馆而未进馆的档案数, 减少散落在民间的档案资料数, 建立齐全完整、丰富多样的馆藏档案资源体系。三是坚持开放服务, 加强档案利用体系建设。要加强档案服务窗口建设, 继续开发系列档案文化产品, 加快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 做好档案利用服务的“乘法”, 努力降低档案管理成本, 放大档案利用效益, 提高档案工作社会影响力和贡献力。四是坚持安全监管, 不断完善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积极构筑人防、物防、技防、联防、制度防“五位一体”的档案安全防范体系, 确保档案实体和档案信息安全, 做好档案安全工作的“除法”, 不断扩大档案安全防范体系这个“分子”, 缩小档案安全隐患这个“分母”, 确保档案绝对安全。五是坚持依法治档, 加强现代档案法治体系建设。严格依法履行档案行政监管职能, 加强档案法规与标准体系建设, 不断提升档案行政执法能力, 服务法治哈尔滨建设, 为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科学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六是强化支持保障力度, 推动全市档案工作科学发展。深入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 争创首善, 争先创优, 以昂扬向上的工作状态, 开创档案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 为推动哈尔滨振兴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省档案局副局长、党组成员梁尔东同志在讲话中对过去一年哈尔滨市档案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 哈尔滨市委、市政府对档案工作高度重视, 近几年较好地解决了档案事业发展所需经费等难点问题, 市档案局领导班子和全市档案干部队伍也是过得硬的, 思路新, 发展快, 敢打硬拼, 连续四年在全省重点档案工作目标考核中取得了优秀的好成绩, 不愧是全省档案战线上的排头兵、领头羊。尤其是哈尔滨市档案局“立足创新, 自我出题自我答”的精神值得全省档案系统学习、借鉴。对2015年哈尔滨市档案工作, 梁尔东同志提出四点意见:一是要在主动服务改革、服务社会发展上发挥引领作用, 二是要在服务法治龙江建设上发挥示范作用, 三是要在档案工作基础建设上发挥表率作用, 四是要在推进落实全省重点档案工作目标任务上发挥龙头作用。

市委副秘书长慕莹同志代表市委常委、秘书长石嘉兴对做好2015年全市档案工作提出三点意见:一是认清形势, 竞进作为, 进一步增强做好新时期档案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全面学习好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好两办《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 全面把握和主动适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需求新常态。二是围绕中心, 服务大局, 进一步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贴近服务“重点”, 在提升档案服务能力上下功夫;要聚焦社会“热点”, 在提升档案创新能力上下功夫;要找准“着力点”, 在提升档案依法行政能力上下功夫;要明确“关节点”, 在提升档案保障安全能力上下功夫。三是突出重点, 落实责任, 进一步强化工作领导和保障。要加强对档案工作的组织领导, 加大对档案工作的投入力度、加快档案人才队伍建设。

医疗保障局工作总结及2020年重点工作 篇3

(一)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得到全面推进,“全民低保”进入攻坚阶段

自1999年我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起,到2007年7月底,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累计支出145万元,人均支出水平92.49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加27.6万元和17.5元;已有2236.2万城镇居民、1041.9万城镇家庭加入城市低保,较去年底均有所扩大。至今年6月底,按省(31个省市自治区)统计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188元/月,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9个百分点。城镇低保已基本达到“应保尽保”。

全国31个省(区、市)正式开始全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截至今年7月底止,农村最低社保对象达到2311万农村贫困人口。民政事业费支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37.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1.7%;保障农村低保2311.5万人、1074.6万户,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34.7%和119.3%;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71.4元/人、月,最低生活保障人均支出28元/人、月。预计到年底前,农村低保对象将会达到3000万人左右,将实现农村低保制度基本建立、低保金发放到户的工作目标。可以说,自此,“全民低保”开始进入攻坚阶段。

(二)农民工社会保障备受关注,保障措施更趋完善

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是党和政府倍加关注的问题之一,也是目前推进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切入点。截至今年6月底,农民工参加工伤和医疗保险的人数分别增加525万人和321万人,已有2600多万农民工参加大病医保,今年计划超过3000万人。与此同时,农民工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也在部分城市中展开。最近,劳动部门已经研究制定出了农民工的社会养老保险实施方案,其基本思路是使农民工的养老保险能够在城市间或城市与农村间转移接续,以适应农民工流动性就业的特点,这对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三)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全面推进,城镇居民医保开始“破冰”

截至2007年6月底,全国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县(市、区)达到2429个,占全国总县(市、区)的84.87%,参加合作医疗人口7.2亿,占全国农业人口的82.83%。全国累计受益16719.84万人次。计划2008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将基本覆盖全国所有县(市、区)。“十一五”期间,国家财政将投入216.84亿元,对农村县、乡、村医疗机构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和改造,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国家还将在农村卫生人才培训、对口支援农村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

经过近10年建设,城镇职工基本医保制度覆盖了全国近1.7亿城镇职工和退休人员、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但包括学生儿童在内的2.4亿多城镇非从业居民缺乏医保制度安排。今年起,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制度在79个城市展开试点。财政对城镇居民基本医保试点城市所有参保居民每人每年补助不低于40元。对困难群体中的未成年人,原则上再按每年不低于人均10元给予补助;对困难群体中的成年居民,再按每年不低于人均60元给予补助。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全面铺开之后,我国将实现基本医疗保障在制度上的城乡全覆盖。

(四)社会救助力度加大,社会救助体系愈加完善

生活救助——针对今年猪肉等副食价格的上涨,各地民政部门因地制宜地采取应对措施,以确保低保家庭生活水平不因此降低。8月9日,民政部、财政部下发《关于妥善安排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生活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要求各地要确保城市低保对象的实际补助每人每月增加不低于15元,并要求各地补助资金要在8月31日前发放到低保对象手中。其中包括建立健全城镇居民基本生活消费品价格变动应急救助预案制度,实施城镇低保家庭基本生活消费品价格上涨动态补贴制度,适当提高城镇低保标准,加大分类施保力度,建立完善临时救助制度等。中央财政还下拨资金对城市低保人员和家庭经济困难的大中专学生实行生活补贴。

教育救助——按照今年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精神以及5月9日《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的要求,今年下半年提高了对贫困学生的资助保障水平。国家励志奖学金也由过去每生每年4000元,增加到5000元。高校国家助学金由过去生均每年1500元,增加到生均每年2000元。中职国家助学金由过去每生每年1000元,增加到每生每年1500元。新设立的国家励志奖学金每年将奖励资助约51万名学生,约占在校生总数的3%,是原来的10倍;新设立的高校国家助学金每年将资助约340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占在校生总数的20%,比原来提高了17个百分点;新设立的中职国家助学金,资助面达到在校生总数的90%(原5%),将覆盖所有农村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医疗救助——今年以来,城乡医疗救助的力度大幅度提高。城市医疗救助试点占全国县(市、区、旗)总数的65%,上半年支出城市医疗救助资金3.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58.3%;救助118.3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25.3%。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在全国所有含农业人口的县(市、区、旗)初步建立,上半年农村医疗救助支出4.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4.2%,农村民政部门医疗救助143.2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7.1%;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935.5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34.8%。

住房救助——今年8月,《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已正式实施。《若干意见》明确了五项基本原则:一是立足国情,满足基本居住需要;二是统筹规划,分步解决;三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四是统一政策、因地制宜;五是省级负总责,市县抓落实。这是我党解决民生问题的又一重要的新举措,我国的社会救助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五)社会保障法制建设更加完善

今年,《社会救助法》、《慈善法》被纳入国务院、全国人大的立法规划,意味着我国社会保障改革正在进入制度化建设阶段。这次立法是我国最终确立社会救助制度和规范慈善事业发展的基本依据和基本标志,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在国家发展中更加突出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并让国民合理分享发展成果的价值取向与制度安排取向,同时也是法制建设由过去偏重经济法制开始转向注重社会立法的一个标志,更是加快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标志。

(六)社会保障资金征缴和管理力度进一步增强

根据劳动保障部发布的统计数据,上半年全国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为4655.6亿元,同比增长29.9%。其中,全国养老保险基金征缴总收入达2898亿元,同比增长27%,完成全年基金征缴计划的51%。年底前全国养老保险基金征缴收入可望超过6000亿元。养老基金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上半年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总收入为970亿元,同比增加200亿元,增长26%。截至6月底,全国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累计结存1273亿元,个人账户累计结存759亿元。

今年是国务院2005年作出连续3年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决定的第3年,国务院专门召开会议研究继续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的问题,要求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国务院已经批准的方案,抓紧落实2007年提高养老金的工作,务必在8月底前将增加的养老金发放到企业退休人员手中。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尚未完全到位,覆盖面仍然偏低

覆盖人数最多的基本养老保险,其享有人数只有不到2亿人,相对于2.8亿城镇从业人员及7.6亿全社会从业人员来说,其覆盖面分别只有70%和25%左右,绝大多数农村劳动者、农民工、城镇无业人员等制度边缘人群还几乎享受不到社会养老保障。城镇社会养老保障至今仍是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两套制度并存,两套制度不仅在组织模式、筹资方式等方面大不相同,待遇水平差距也较大。

按照现行失业保险政策规定,农民、个体户和自我雇佣者,城镇单位雇用的非正式工、季节工等都不在参保范围之内。因此,农民工、大学生及城市非正规就业人员这三种当前的高危失业人群,大部分被排除在了失业保险之外。至2006年底,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仅占城镇就业人数的39.5%。

受制度设计及资金投入等因素的制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保的覆盖面仍然偏低,部分急需社会救助的人群尚未纳入保障范围。

(二)社保资金不足,支付标准偏低

由于一些制度推进仍处起步阶段,资金支持不足、配套资金不到位的问题还比较突出,特别是部分财政困难的贫困地区更是如此。资金不足,继而产生支付标准偏低,不能解决基本问题,不能覆盖应保人群,影响社保覆盖面扩大,使社保效果大打折扣。

(三)现有社会保障政策的衔接存在断层

目前,在城镇职工医疗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制度间、城乡医疗保障之间、生活低保与扶贫制度之间、社会救助与鼓励就业政策之间等等,还存在诸多制度、政策不衔接的问题,需要逐步理顺。

比较突出的是,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转移接续的障碍问题。由于目前农民工养老保险尚未实现全国统筹,多数地区实行的是“市县级统筹+省级调剂金”的养老保险制度模式。一些省份规定参保农民工要在一个地方累计缴纳养老保险个人费用15年以上才能在退休后领取养老保险金。提前易地就意味着自动放弃享受该地区社会养老统筹的权利,而转入地也普遍不愿接纳流动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关系。这种转移接续不顺畅问题的存在,导致大量农民工“退保”现象发生,损害了他们享受社会保障的对等权益。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新近研究拟定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仍有许多具体问题需要解决,方案中异地接续的具体操作办法尚不明朗;农民工若要回乡务农,在当前大多数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尚未建立的情况下,接续农村养老保险将成为空谈,反而形成新的社保真空。

(四)社保资金管理问题依然严重,资金管理制度建设滞后

我国现行社保资金管理依然是实行县乡级低统筹、管理与监督由政府或部门一手抓的体制。资金支出和使用上的随意性较大,贪污、挪用的问题时有发生。社保基金运行机制尚不成熟,投资风险制约机制不完善与投资经营渠道狭窄并存,基金运行效率较低。社保资金的管理缺陷,已成为严重制约社保制度建设的一大痼疾。

三、对2008年工作重点的建议

(一)继续积极稳妥地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真正做到“应保尽保”

社会保障覆盖面的大小,反映了一个国家社会保障的总体状况,是社会保障的核心问题。在我国现有条件下,仍应以“低水平,广覆盖”为原则来扩大社保覆盖面。2008年的社保工作,应将逐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作为一个重点来抓。

2008年社保扩面的工作重点应放在城乡社会养老保障方面。应加快城镇事业单位养老保障体制改革,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逐步衔接;研究解决城市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及其它城市边缘人群的社会养老保障问题。应将重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对前一时期的经验教训进行全面、充分地研究和总结,理清思路,统一认识,下大决心,在更大区域范围和更多重点人群上有显著地推进。

2008年,应在进一步规范保障标准、严格核准制度、全面细致摸查情况的工作基础上,继续在失业保险、城乡低保、城乡医疗救助、城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及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等方面合理扩大覆盖人群,真正做到“应保尽保”。

(二)继续加大社保的财政资金投入,合理制定支出项目,提高社保覆盖质量

2008年,应继续加大对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城乡医疗救助、教育资助等社会救助的财政资金支持力度,使贫困人群的基本生存权得到保障。同时,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险,也应保证有足够的财政配套资金支撑。对财政困难的欠发达地区,中央财政应继续加大社保资金的转移支付力度,把钱用到最需要的地方。

在加大资金投入的同时,应注意支出项目的进一步合理化,提高社保资金的使用效率和社保的覆盖质量。例如,在失业保险支出上,应侧重增加促进就业的必要支出项目,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就业再就业的作用;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支出项上,可允许有条件的地方增加门诊医疗支出,提高其保障水平;在最低生活保障尤其是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项目中,可根据当地保障水平,适当增加必要的基本生活支出项。

(三)继续加强社保资金的管理和运行,降低资金管理和运行风险,提高资金投资收益

应从健全社保监管体系入手,进一步规范社保基金的投资运营。应提升地方社保基金的统筹层次,将县市级统筹尽快向省级统筹过渡,以减少资金管理上的行政风险;对全国社保基金,应进一步健全基金托管风险评估及监督控制机制,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基金机构的进入与退出机制,逐步由政府主导型的管理体制向社会自治型管理体制转变。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推进,可选择以资金管理体系的建立为突破口,以现有国有银行覆盖全国的资金管理系统为依托,与劳动保障部门的“金保工程”信息系统相配套,实行政事分开、省级以上统筹的基金管理模式,以降低制度建设成本,扫清制度建设障碍。

应在“统账分开”、明确个人账户所有权和收益权的基础上,探索实行个人账户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可在已实行“统账分开”的地区率先实行个人账户市场化运作试点,以提高社保资金回报率、降低管理成本、提高个人投资积极性。

在现行管理体制下,仍应继续加强社会保险基金收支管理。要继续严格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将社会保险基金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专款专用,任何地区、部门、单位和个人均不得挤占挪用。加强对社保基金的审计监督。

(四)在社保制度设计和推进中重视制度衔接问题,将各项社保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全面起步、尚不成熟的阶段,尤其应重视制度的衔接问题。既要正视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低起点、多层次的现实,又要审时度势,及时整合已形成的制度与政策,使其更加完整,更加有利于在不同人群间的衔接,使社会保障的实惠真正落到实处。

2008年,应重点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的转移接续及最低生活保障救助与扶贫工作的衔接问题。

对农民工的社保转移接续问题,可制定全国统一政策法规,明确统筹部分随人转移的强制性;尽快建立农民工全国性资金管理系统(可与农村养老保险资金系统合并),以保证农民工社保资金转移和支出的顺畅进行;在有条件的地方尽快建立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有利于落实农民工的保障选择。

在城乡低保制度推进中,应注意将生活救助与已有的扶贫措施相衔接。在救助标准和扶贫标准上达成共识,据此确定农村低保救助比例和扶贫帮困对象;应将现行的扶贫措施与低保制度配套实施,注意对低保对象在就医、就学等方面给予优惠或照顾,并对有劳动能力的救助对象给予就业扶持,鼓励其通过生产劳动脱贫自救。

医疗保障局工作总结及2020年重点工作 篇4

一、重点工作进展情况。(一)实行贫困人口“一站式”结算。继续实施贫困人口综合医疗保障“一站式”结算,进一步完善系统建设,确保贫困人口在办理出院或门诊就诊时,实行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和“X”、“X”一站式结算,贫困人口只需缴纳个人自付费用。X年X-X月份,贫困人口就医综合医保总补偿X人次(含住院、门诊),总补偿比为X.X%。其中政府兜底X人次,“X”支出X.X万元;慢性病门诊补偿X人次,“X”支出X.X万元,慢性病门诊补偿比X.X%。

(二)实行贫困人口代缴参保。根据县扶贫局提供的贫困人口名单,经新农合系统信息比对,实行全额代缴参保X人,其中年初确定代缴对象X人,中期动态调整新增X人。按X元/人标准代缴贫困人口个人参合金X.X万元(其中退还新增对象个人参合金X人),确保X年底以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面代缴参保,全面及时享受综合医疗保障政策;

(三)实施健康脱贫补充医保(新农合大病“X”再补偿)。X年继续实施新农合大病“X”再补偿,补偿对象人均筹资额X元/年,“X”同步纳入新农合基本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X年X-X月份,累计完成“X”补偿X人次,兑付补偿资金X万元。

(四)优化办理贫困人口慢性病证。明确贫困人口慢性病办证对象和病种范围,优化慢性病办证程序。对贫困人口疑似慢性病患者实行定期随访监测、乡镇卫生院受理初审,组织县级医院开展集中诊断或上门服务鉴定,对符合条件且材料齐全随时办证,确保及时享受“X”门诊补偿政策。截止到X月底,累计办理X年底之后贫困人口慢性病证X人。

(五)展医疗保障扶贫突出问题大排查和“回头看”。X、组织开展贫困人口慢性病办证“回头看”。通过各乡镇再次全面摸排,于X月X日对自诉以往有慢性病未办证的以及近期新发现的慢性病患者再次组织到县级医院集中鉴定,“回头看”集中受理慢性病办证申请X人,经鉴定给予办证X人。X、结合“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问题大排查,X月份组织各乡镇开展贫困人口疑似慢性病未办证情况全面摸排,组织县级医院专家对乡镇摸排出X年底之后贫困人口自诉有慢性病X人进行集中鉴定,经鉴定给予办证X人,对无任何资料、不服药或不符合办证范围X人,及时给予书面告知,并要求各乡镇做好解释说明工作;组织各乡镇对X、X已脱贫人口未参保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排查出未参加任何医保人员X人,通知各乡镇督促补交参保后,仍有X人未参保。

二、存在主要问题。(一)贫困人口疑似慢性病情况摸排不彻底。截止到X月X日,仍有部分乡镇未全面组织开展慢性病办证“回头看”,其中

X等乡镇无贫困人口申请办证。(二)X、X已脱贫对象参保信息不准确。经各乡镇调查上报,全县X、X已脱贫对象尚有X人未参加任何医保。未参保原因主要为个人自愿不参加或无法联系确定。

(三)其他问题。X、“X”资金筹集渠道需调整。X年X月X日起执行全市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保障待遇,基本医保(新农合)基金将实行统一管理,不能再用于“X”补偿。X、健康脱贫“X”和“X”资金未到位。根据《X县财政局X县扶贫开发局关于印发〈X县财政扶贫资金使用“负面清单”〉的通知》(财农〔X〕X号)规定,X年财政扶贫专项资金不得用于医疗保障,为此县医保已向县政府提交书面申请,但截止到目前资金尚未到账,“一站式”结算补偿资金暂由新农合基金垫付,不利于基本医保基金规范管理。

医疗保障局工作总结及2020年重点工作 篇5

围绕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会和县委十四届七次全会各项决策部署,x县医保局认真总结xxxx年重点工作完成情况,统筹谋划xxxx年工作打算,现将xxxx年工作总结和xxxx年工作打算报告如下。

一、xxxx年工作总结

1.服务东部新城建设。积极向省、市医保部门推荐,全力配合做好淮州新城前沿生物研发项目,协调做好项目后期所涉药品纳入医保等相关事宜,助力医药产业生态圈建设。探索医联体医疗机构的医保总控指标,实施内部调剂支配使用,力争实现将年终总控指标结余可结转至下一年使用,助推东部新城医联体建设。探索三区联动模式,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精简大港区内医疗保险报销流程,探索医药机构检查结果互认机制,实现参保群众共享“大港区”医保资源,切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减轻看病群众就医负担,助跑“金青新大港区”建设。坚持人才先行理念,为淮州新城引进人才提供医疗保障政策支撑,积极帮助认定异地转入医疗保险缴费年限,切实消除引进人才后顾之忧,确保稳心留人,助燃淮州新城建设。

2.稳步推进机构改革。xxxx年x月县医保局挂牌成立,x月初步完成人员统筹,实现全部集中办公,围绕领导班子分工、职责机构编制划转、人员转隶等环节,启动转隶组建。x月启动医疗(生育)保险征管职责划转税务部门工作,完成民政部门医疗救助职责接收工作。截至目前,完成了人员划转及三定方案编制工作,内部重新组建配备机关科室及下设中心,进一步完善了内部管理机制,机构改革职能职责全面整合。

3.持续巩固打击欺诈骗保高压态势。依托全市“打击欺诈骗保,维护基金安全”主题宣传月活动,全方位宣传医保政策。搭建大港区医保部门打击欺诈骗保联席会议制度,通过集中宣传造势、共同组织检查、共讨典型案件等方式,强化基金监管区域协同作用,切实守好人民群众“救命钱”。

4.扎实推进药品“x+x”集采使用试点。坚持大医保格局,按“挂图作战”推进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工作。我县参加此次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的xx家定点医疗机构已全面完成“x+x”试点药品集中采购合同、货款委托预付协议签订。

5.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一是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条主线,通过“系统学+分类学”“集中学+自学”等方式,提高理论学习成效。二是聚焦构建“淮州为核、三区联动”城市发展新格局,深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工作调研,掌握全县医疗保障工作动态。三是引领全局党员干部认真对照党章党规、初心使命,认真查摆自身不足,仔细查找思想漏洞、工作短板。四是坚持抓早抓小,通过列清单、销账号,确保问题全面整改到位。

二、xxxx年工作打算

(一)总体目标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会、县委十四届七次全会精神,围绕深入落实市委“东进”战略部署,加快构建“淮州为核、三区联动”城市发展新格局,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中心,坚持“千方百计保基本,始终做到可持续,回应社会解民忧,敢于担当推改革”指导思想,坚持新发展理念,创新推动医保工作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医疗保障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工作思路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央、省委、市委、县委系列重要会议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聚焦“东进”发展,夯实基本医疗保障改革,加大医保制度政策宣传,提高医保治理能力,确保医保基金安全,通过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全面建成覆盖全县人民群众、深度实施城乡统筹、医疗保障权责清晰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在医疗保障事业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快构建“淮州为核、三区联动”城市发展新格局。

(三)重点工作举措及目标

1.持续用力强化基金监管。

一是持续开展打击欺诈骗保专项行动。加强部门联动,形成综合监管体系,深入开展专项整治行动,通过堵漏洞、强监管、重处罚、严震慑,始终保持高压态势,确保医保基金安全可控。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定点医药机构执行医保政策情况、协议签订、协议履行等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对欺诈骗保实行一票否决,加大欺诈骗保违法成本。二是创新升级医保基金集中监管方式。升级完善医保智能监控系统。探索引入生物识别技术,通过与定点医疗机构实现深度融合,做到“事前警示、事中管控、事后审核”全程智能监控,进一步提高基金监管的精准度和智能化水平。强化行政执法力度。坚持经常性的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积极组织后备人才参加执法考试,实施持证执法,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行政执法队伍;扩大协议管理效应,探索行政替代工作新模式,加大欺诈骗保通报、处罚力度,及时查处医保违规行为,提升医保基金监管水平。

2.持续推进医保改革工作。

一是充分发挥医保基础作用,协同推进“三医联动”。结合淮州新城建设实际,充分发挥医保杠杆作用,聚焦前沿生物医药产业、聚焦区域协同医保资源、聚焦聚贤引才医疗保障、聚焦高效医保服务环境,持续抓好东部新城“五个未来之城”xx条医疗保障政策的落地落实,积极助力东部新城建设。探索医联体医疗机构医保总控指标,实行总额控制下按病组分值付费方式,实施内部调剂支配使用,助推东部新城医联体建设。探索“金青新”三区联动模式,共享医保、医疗、医药资源,共同推进“金青新大港区”医疗保障事业协同发展。二是充分发挥医保服务作用,推进支付方式改革。全面推进按病组分值付费为主的支付方式改革,扩大按病组分值付费范围,进一步减轻参保群众医药负担。着力完善总额控制办法,分解预算基金支出总额,通过总额控制,提高定点医疗机构加强管理、控制成本和提高质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严格执行医保目录,做到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有效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通过风险分担和激励约束,反向激发定点医疗机构主动控制成本的内生动力。三是充分发挥医保兜底作用,抓好药品集中采购试点。持续实施带量采购、集中采购,降低药品价格,确保中标药品实时供应和及时使用,进一步净化医药行业生态,减轻看病群众医药负担。

3.持续推进“智慧医保”建设。

一是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放管服”决策,积极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以群众便利为第一原则,进一步优化经办流程,提供高效经办服务。二是推进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拓宽异地就医备案渠道,增加接入国家异地就医结算平台医药机构数量和覆盖范围,通过参保人员费用一单直接结算、定点医药机构费用一单拨付,切实方便群众就医。三是创新政务服务方式,大力推广运用“x医保”APP,完善微信公众号和经办系统建设,积极推动部分公共服务事项“网上办”、“掌上办”,提升业务办理便利化水平。四是通过人脸识别系统的试点应用,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对人员身份精准识别和住院真实性的有效监控。五是通过系统程序控制,实现医药机构运行数据实时上传,并逐步引入数据综合统计、智能分析预警、疑点数据筛查等系统功能,搭建智能监控平台。

4.持续用力落实“一岗双责”。

医疗保障局工作总结及2020年重点工作 篇6

xxxx年,x区医保局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严格按照市医保局总体部署,围绕和服务“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年”中心工作,努力做好惠民利民、依法治理、改革创新、服务大局“四篇文章”,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医疗保障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现将xxxx年工作开展情况及xxxx年工作思路报告如下:

一、xxxx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民生为本,提高医疗保障水平。一是加强部门协作,抓好医保筹资。加强与相关区级部门和乡镇(街道)协作,全力推进城乡居民筹资工作,全面落实免收重特大疾病参保费用、降低大病互助补充保险缴费基数和费率等降费减负惠民政策。二是强化救助托底,抓好医保扶贫。认真落实扶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积极开展“两不愁、三保障”回头看,医疗救助待遇“一卡通”发放于x月顺利实施,城乡困难群众在基本医疗保险报销后政策范围内费用救助比例达xx.xx%。三是做到精准施策,抓好待遇落实。积极落实基本医疗、大病保险、互助补充、重特大疾病保险待遇,认真贯彻落实药品、耗材零加价惠民政策,推进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切实提高参保群众医保待遇水平。x-xx月,全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xxxxxx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xxxxxx人,参保率达xx%以上;共有xxxxxxx人次享受城职医保待遇xxxxx.xx万元;xxxxxx人次享受城居医保待遇xxxxx.xx万元;xxxx人次享受生育保险待遇xxxx.xx万元,xxxx人次享受长照险待遇xxx.xx万元;xxxx人次享受医疗救助待遇xxx.xx万元。

(二)服务为先,提升医保服务能力。一是理清职能边界,夯实部门职责。主动与涉改部门对接,做好医疗保险费用征缴、工伤保险、医疗救助、医疗服务及药品价格等职能职责划转,以区政府名义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夯实部门职责,确保医保惠民工程顺利推进。二是推进异地联网,方便群众就医。我区已实现定点医院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全覆盖,开通门诊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定点药店和诊所扩大至xxx家,共有异地参保人员xxxx名在我区医疗机构直接结算医疗费用xx.xx万元,xxxxx人次在我区定点药店刷卡个人账户xxx.xx万元。三是搭建便民平台,提升服务水平。整合医保内部资源,实现基本、大病、补充、救助“一站式服务、一窗口办理”;深化医保业务“网上通办”服务模式,目前,已有异地就医备案、个体医疗退休、新生儿参保、个帐返还等xx项业务通过“x医保”微信平台办理,并与“天府市民云”x专区对接,已有xxx余人通过微信平台申请办理医保业务。

(三)监管为主,确保基金安全有效。一是构建监控体系,强化内控管理。研究制定了《稽核管理工作规程》和《审核管理办法》,构建以区级医保部门为主导,乡镇(社区)医保协管力量联动、相关区级部门互动、定点机构强化履约、第三方专家评审、媒体监督、社会监督员为补充的医保监督体系,打造“三岗定责、三权分离、一窗进出”审核内控体系,规范医保服务行为。二是建立监控系统,实施精准稽核。开发医保智能预警监控分析系统,对定点医药机构进销存、结算、总控等运行数据进行监控分析,建立医保审核、稽核联动机制,按月对比分析异常数据,为医保监管方向提供准确指引。三是加大检查力度,严格协议管理。建立打击骗取医疗保险基金联席会议机制,科学实施医保总额预算管理,深入推进医保医师管理,按照“日常巡查辐射全域,专项检查重点稽核”思路,开展“打击欺诈骗保集中宣传月”及基层医疗保险基金使用情况、医疗保障基金专项治理、医疗乱象专项整治、门诊血液透析专项检查等专项行动,确保医保监管“全天候、全覆盖、常态化”,全年共追回违规金额xx.xx万元,扣减保证金xx.xx万元,中止定点医药机构服务协议x家,对xxx人次存在违反服务协议的医保医师给予扣分处理,约谈定点医药机构xxx家/次。

(四)改革为重,引领医保创新发展。一是扎实推进药品集中采购与使用试点。按照国家、省、市对“x+x”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工作要求,成立工作推进小组,制定工作方案,按月细化工作任务,全面收集、及时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存在的问题。辖区xx家试点医疗机构已完成中选药品采购xx.xx万盒,占中选药品采购总量的xxx.xx%。二是深入推进长期照护保险制度试点。在全市率先建立长期照护保险评估人员管理“x+x+x”制度体系,依托微信公众号搭建“长照险论坛”评估人员学习、交流平台,切实夯实队伍建设,规范评估行为,提升评估水平。

二、经验做法及亮点

(一)推进金x“大港区”医保协同发展。一是设立“大港区医保便民服务窗口”,实现医疗费用申报、异地就医备案、城乡居民参保登记业务“大港区”“通存通兑”。二是搭建“大港区医保业务数据交换中心”,实现业务事项影像受理资料、医保审核数据等高效传输和即时办理,规范服务行为。三是建立“大港区服务事项内控管理制度”,制定《“大港区”医保便民服务“一窗办理”实施方案》,实施跨区域与本地业务事项“同质化”管理,专柜管理跨区域业务档案,严格做好业务风险防控。四是建立三地医保监管联动机制,开展“检查内容统一、检查人员联动、检查结果互认”的联合监管,组建“大港区”第三方专家库,建立专家抽调机制,解决第三方评审专家资源分布不均、技术差异和风险防控等问题。自三地签订医保事业协同发展协议以来,已开展交叉检查x家次,追回违约金额x.xx万元,扣减保证金x.x万元,暂停医保服务协议x家;开展专家交叉评审x次,审减不合理费用x.xx万元,扣减违约金xx.xx万元。

(二)推进医共体建设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试点。作为全市首个医共体建设医保改革试点区县,通过试点先行,确定了“一个总额、结余留用、超支分担、共同管理”医保总控改革工作思路,被x区委、区政府《x区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试行)》(青委发〔xxxx〕xx号)文件采纳,将改革医保支付方式作为医疗集体化改革重要运行机制,也为x市医共体建设积累了医保改革经验。

三、存在问题及困难

(一)医保行政执法问题:医保行政执法尚无具体流程和规范化执法文书,建议市局尽快出台医疗保障行政执法相关流程和文书模板并进行培训。

(二)数据共享问题:由于数据向上集中,区县自行建立的预警监控分析系统数据来源不够及时、全面、准确,不能自主运用大数据分析实现医保精准监管。建议在市级层面建立医保大数据云空间,向区县提供大数据查询和使用接口。

(三)区外医疗救助未实行联网结算问题:目前医疗救助区外住院费用仍采用参保群众全额垫付手工结算方式,程序繁琐、报费时间长,建议实行医疗救助全市联网结算,方便参保群众。

(四)门特期间住院费用联网结算问题:参保人员反映在门特期间发生的住院费用需全额垫付后到经办机构结算,办理过程不便捷,建议开通门特期间住院费用医院联网结算。

四、xxxx年重点工作安排

(一)以服务大局为引领,立足保障促发展。一是深入推进长期照护保险试点,强化照护机构监管,引导照护机构提能升级,逐步建立“康养、医疗”一体化机构;有效释放市场潜在需求,培育和发展照护市场,促进照护产业发展。二是贯彻落实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精神支持东部新城“五个未来之城”建设二十条医疗保障政策措施,重点推进定点医疗机构申请提速增效,扩大照护机构定点范围,助力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三是下好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试点这盘棋,按要求推进按病组分值付费方式改革,激发医疗集团和医疗机构内生动力,实现全区医疗服务能力水平整体提升。

(二)以基金安全为核心,立足发展促规范。一是推进医保领域法治建设,理清协议、行政、司法医保管理职能边界并建立有效衔接机制,推动医保基金监管信用体系建设,发挥联合惩戒威慑力。二是丰富医保监管手段,通过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商保机构,夯实社会监督员和基层协管员队伍等,建立横到边、纵到底的监管体系,巩固基金监管高压态势。三是按照医保智能监控示范城市建设要求,完善智能监控预警系统,提升智能监控功能,丰富智能检测维度,探索异地就医监管手段,实现基金监管关口前移、高效、精准。

(三)以创新理念为抓手,立足规范优服务。一是以“大医保”思维建立“医保+医院”协同发展服务理念,提升“前端”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后端”医疗保障水平,实现医疗和医保服务能力双提升。二是围绕x国际消费中心建设推进“医保联盟”战略部署,树立“医保+商保”协同发展服务理念,大力推进长照险商保委托经办,强化大病保险商业化运作,积极探索有效路径实现深度合作。三是贯彻落实省委、市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和成巴协同发展,深化金x“大港区”医保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全域服务和全方位监管。

医疗保障局工作总结及2020年重点工作 篇7

一、继续召开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推进会, 总结、交流各地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经验和做法, 表彰全国阳光体育先进县 (市、区) , 进一步推进中央7号文件的贯彻落实。大力推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 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公告制度和教育部直属高校新生入学体质健康测试制度, 努力实现85%的学校全面实施《标准》、85%的学生达到《标准》及格以上等级。认真组织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工作。深化体育教学改革, 加强体育骨干教师培训。采取积极措施推广“体育艺术2+1项目”的经验和做法。认真组织好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组织开展体育卫生专项督导检查。开展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工作评估、检查。制订下发2011年在包头市举办的第十一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规程, 做好各项筹备工作。

二、认真组织实施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 做好现场检测和数据汇总工作。加强学生营养改善工作, 召开学生营养工作座谈会, 研究制定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膳食营养指导意见。加强学生近视眼防治工作, 组织开展“爱眼日”宣传活动, 全面推动中小学眼保健操制度的实施。召开学校卫生设施改造座谈会, 研究制定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与卫生设施与管理规范。加大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力度, 认真做好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与预警工作。继续开展中西部地区学校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管理专项培训工作。开展学校食品卫生安全专项检查。加强学校健康促进工作, 研究制定促进学生健康中长期规划及大学生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继续推动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 组织开展12月1日“艾滋病日”宣传活动。

三、研究制定第三个学校艺术教育十年规划——《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 (2011-2020) 》, 明确今后一个时期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工作任务。召开中小学艺术教育经验交流会议, 推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意见》的贯彻落实。认真组织国家骨干艺术教师培训和组织艺术教育专家“送培到省”的艺术教师培训工作。组织开展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检查和展评活动。举办好全国第三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继续组织开展好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和全国普通高校和普通中学普及高雅艺术活动。积极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校建设工作。

医疗保障局工作总结及2020年重点工作 篇8

一、2006年新农村建设取得良好开局

(一)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指导

按照中央提出的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搞好总体规划的要求,2006年,各省(区、市)都下发了贯彻落实中发〔2006〕1号文件精神、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意见,陆续编制完成了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相关规划,并调整充实了新农村建设的领导机构,各地结合工作实际,开展了新农村建设的试点工作,全国上下形成了关心、支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一些地方还对农村干部开展了大规模的培训,宣讲中央文件精神,引导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发展。有关部门也结合自身职能,出台了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工作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印发了关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性意见,重点从抓好规划工作、加强分类指导、增加资金投入、加大投资整合力度、创新体制机制、做好试点工作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意见,对地方发展改革委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二)加大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

按照中央提出的全年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的要求,2006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预算支出达到3397亿元,比上年增加422亿元。国家发展改革委积极调整投资结构,切实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向农村,2006年全年用于农村建设的中央投资超过600亿元,所占比重较上年继续提高,其中用于粮食生产、农村饮水安全、农村公路、农村沼气、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直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投资比上年大幅度增加。地方各级政府也普遍增加了对“三农”的资金投入,据初步统计,2006年,全国约有2/3的省份省级财政预算安排用于“三农”的资金比上年增长20%以上,个别省份增幅超过了40%。

(三)着力解决农民最急需的生活设施

紧紧围绕广大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生活设施,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抓好“水、路、气、电”四件事。为确保“十一五”期间解决农村1.6亿人口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国家加大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力度,2006年用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中央投资比上年增长2倍,当年可解决近29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安排农村沼气工程中央投资比上年增加15亿元,新增农村沼气用户约260万户;加大农村公路建设投入,支持西部地区县通乡油路改造和东中部地区乡通村油路改造。国家还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无电地区电力设施建设,完善中西部地区农村电网。

(四)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继续大力支持粮食生产。2006年以来,继续加强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加快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启动了西部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加快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对中部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4省大型排涝泵站进行更新改造。继续实施种养业良种工程和植保工程,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林牧渔各业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重要进展,全年粮食总产量预计达到4.9亿吨以上,在前两年累计增产粮食5000万吨的基础上继续稳定增产。

(五)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国家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大幅增加,明确提出要用两年时间全部免除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3年内基本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截至2006年上半年,全国已有3.96亿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央和地方财政补助标准分别由10元提高到20元,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4880万学生全部享受免学杂费政策。农村社会保障力度进一步加大,有关部门积极探索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认真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有条件的地方正在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六)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

各地、各部门继续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2006年,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继续扩大。中央财政还安排125亿元资金,对种粮农民生产资料增支部分实行综合直补,补贴范围扩大到全国31个省区市。继续对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稳定农民种粮收入预期。采取多种措施,稳定农资生产和市场,继续加强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调控,深入开展化肥等农资市场检查,稳定农资价格。为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2006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对保障农民工各项合法权益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等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农民务工收入继续提高。预计全年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量有可能接近200元,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望比上年增加300元以上,实际增幅超过6%,是继2004年和2005年之后,连续第3个农民收入增幅超过6%的年份。

(七)农村各项改革稳步推进

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取消农业税,农村税费改革进入综合改革的新阶段。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会议,对下一阶段做好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做出具体部署。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国务院对进一步完善改革政策措施,健全体制机制,确保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顺利推进提出了具体意见。农村金融改革不断深入,农业保险试点稳步推进。国有林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国家对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做出重大调整。积极推进支农投资整合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了推进县级政府支农投资整合的指导性意见,明确了“规划先行、加强衔接、统筹安排、各负其责,形成合力、务求实效,突出重点、先易后难”的整合思路,并在全国确定了50个整合支农投资试点县(市),支持和鼓励试点县(市)不断总结成功经验,创新体制机制,目前各试点县(市)工作进展顺利。积极探索在新农村建设领域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的有效途径,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建后管护,落实管护责任,努力改变重建轻管现象。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新农村建设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倾向性和苗头性问题。一些地方特别是基层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性和完整性、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将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庄建设,注重形象工程,没有抓住发展农村生产力这个根本;一些地方急于求成,提出了要在3—5年内建成新农村等不切实际的口号;一些地方不注重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广大农民的参与度不够、热情不高,个别地方还借新农村建设之名,随意调整农民土地,动用农民宅基地,侵犯农民合法权益。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引导和克服。

二、2007年新农村建设工作重点

2006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明确了2007年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任务。2007年的农业和农村工作,以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为着力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提出了一系列更有针对性的强农惠农政策措施,充分体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对于保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向前推进,意义十分重大。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部署,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巩固、完善、加强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切实加大对“三农”的资金投入,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更加和谐,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取得新的更大的进展。

第一,继续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我国农业基础薄弱、主要靠天吃饭的基本状况还没有改变,城乡发展差距扩大的势头仍没有根本扭转,新农村建设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为此,要积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进一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逐步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各级政府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切实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国家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的比重。2007年,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努力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投放,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引导农民和社会各方面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要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方式,继续加大支农投资整合力度,抓紧建立支农投资规划、计划衔接和部门信息沟通工作机制,努力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率。强化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继续实行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加大良种补贴力度,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和范围,加大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力度,完善补贴方式,提高补贴效率。

第二,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区域化布局、优质化生产和专业化分工水平大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科技水平不断得到增强,但我国人多地少,农户经营规模小而分散,农业总体上仍然没有摆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投入来实现增产的外延型、粗放型的增长方式。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只有48%,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平均70—80%的水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30%多一点,比发达国家大约低了50个百分点。综合机械化水平也远远低于发达国家。2007年,要继续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和应用,大力推广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继续建设国家大型粮棉油生产基地,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优化粮食种植结构和区域布局。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支持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及中部排涝泵站建设,加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力度。继续实施种养业良种工程、植保工程、沃土工程以及旱作农业节水示范工程。继续实施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加强对农民建设现代农业的引导和示范。在促进粮食稳定发展的同时,发展健康养殖业,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推进生物质产业发展。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启动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工程。

第三,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步伐。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村公共服务滞后,是城乡发展不协调的突出表现之一,也是长期制约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要坚持从最有利于农民、最需要解决、最有条件解决的问题入手,明确农民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优先序,因地制宜地加大支持力度,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2007年,要继续抓好水、气、路、电建设。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力度,优先解决人口较少民族、水库移民、血吸虫病区和农村学校的饮水安全,确保“十一五”农村饮水安全任务如期实现。继续加大农村沼气投入,积极发展适合各地特点的农村清洁能源。支持县乡公路改造和通村道路建设,逐步建立以政府投资为主的筹资建设和养护机制。抓好中西部农村电网改造和无电地区电力建设,落实城乡同网同价政策。同时,加强生态建设,加大村容村貌治理,建设整洁、舒适、文明的农村人居新环境。

第四,继续抓紧解决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要继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加快扭转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的局面。2007年在全国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提高对中西部地区贫困家庭寄宿学生生活补助标准。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继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建立县乡村三级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加快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继续做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加快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7年要扩大到全国80%以上的县(市、区)。积极探索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农民培训和权益保护,继续实施农村劳动力阳光培训工程,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人才支撑。全面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各项政策,切实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

第五,不断创新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逐步消除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必须在体制机制上下功夫,这是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扎实推进的内在动力和根本保证。2007年,要继续按照中央关于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要求和部署,逐步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任务,加快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和政府保障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继续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业保险。加快征地制度改革,探索确保农民现实利益和长期稳定收益的有效办法,解决好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支持国有林场改革和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搞好水权制度改革,推进农垦体制改革。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充分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继续加快推进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

上一篇:火锅店经理岗位职责下一篇:我生命中的桥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