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和建议

2024-06-04

县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和建议(精选9篇)

县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和建议 篇1

及加快发展畜牧业的对策与建议

为了促进我县畜牧业发展,加快我县畜牧业发展步伐,更好地发挥畜牧业在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作用。近日,我们对全县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快发展畜牧业的对策与建议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我县畜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化水平低。主要表现为畜牧业工业化、工厂化、规模化水平低。特别是能形成一定规模和带动效应的加工龙头企业数量少,畜产品生产、精深加工的产业链条还没有很好地形成,企业与农户利益联接不紧密,不能有效形成“企业+基地+农户”的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造成市场竞争乏力,产销衔接不畅,直接影响了畜产品的附加值和综合效益,制约了畜牧业的快速长远发展。

(二)资金严重缺乏。从调查的情况得知,很多农民对奶牛、肉牛和小尾寒羊的养殖愿望非常迫切,已有养殖场的还想再扩大规模,但苦于资金短缺。每年信用社发放的支农贷款期仅为6个月,没有畜牧业专项贷款。

(三)科学饲养水平有待提高。在农村,沿用传统习惯饲养畜禽的现象还很普遍。饲养各阶段,不是根据畜禽需要什么喂什么,而是有什么就喂什么,运用生物技术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还很少。粗放经营、品种更新换代不及时,都影响了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四)发展畜牧业的环境尚需进一步改善。受国家政策的影响,目前,土地已成为制约我县畜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用地短缺、用地手续过于繁琐,导致畜牧企业很难扩大规模,限制了企业进一步发展。

加快我县畜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一是政府部门要经常组织科技人员和养殖大户代表,深入到各乡镇进行专题讲座、科技培训和经验介绍,提高广大农民科技水平。二是充分发挥县职业中专、县劳动力培训基地、县广播电视等作用,积极开展“阳光工程”培训,让农民学会1-2门畜牧养殖技术。三是适时邀请专家分析国内外畜牧业发展的趋势,灌输知识,开阔视野,增强信心,鼓励发展畜牧业。

(二)抓好畜牧业基地建设,向专业化、规模化经营迈进。一要在良种繁育、技术推广上下功夫。我县除奶牛配种已实现冻精生产外,生猪、绵羊等良种繁育水平还不高,需政府牵头,建立基层冻配站(点),推广实用技术,提高改良繁育水平。二要在技术调新、规模调大、示范作用调强上下功夫。建立标准化、规模化,科技含量高的示范基地,通过绿色、安全、优质、高效的基地带动农户。三要以市场为导向,在品种调优、效益调高上下功夫。适度培育和发展狐狸、貉等特种养殖,获取较高利润。

(三)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在龙头,要以加强龙头企业建设为重点,引导、扶持绿源、雪牛、雪鸟等龙头企业进行技改和扩建,加速龙头企业发展。要利用我县各种有利条件和自然优势,引进一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扩大畜牧企业群体规模。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的有效组织形式,健全利益

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共同抗御市场风险。

(四)加速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一要进一步完善疫病防治服务体系及县、乡(镇)、村三级防疫网络体系,健全动物疫病控制体系及动物疫情测报和信息管理体系,制定重大疫病的防治预案,增强对动物疫病的快速反应和控制能力。二要健全信息网络系统和管理体系,直接为畜牧业的生产提供供需和市场前景预测等项服务。通过信息网定期提供与畜牧业生产有关的各方面的信息情况,以达到调整生产、稳定价格、减少风险的目的。三要运用市场化运作的方法加快发展专业合作组织、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积极创办各类协会,为农民提供直接有效的服务。四要加强对畜牧企业建设用地的规划和管理,确保畜牧企业用地指标的审批和土地使用费用的最大优惠。

县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和建议 篇2

1 畜牧业生产现状

截至2015年上半年,全县大小家畜存栏806314头匹只,其中:大牲畜存栏153959头、生猪存栏280287头、羊存栏372068只;家禽存笼458821羽;大小家畜出栏101963头匹只,其中:生猪出栏62232头、肉羊出栏35329只、肉牛出栏4402头;家禽出笼234038羽;肉类总产5735.6t,禽蛋产量122.2t,奶产量29.1t,绵羊毛产量40.1t。

2 畜牧业生产发展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2.1 人文因素

宁蒗县属多种少数民族聚居、高寒、边远的国家级贫困县之一,由于受传统意识的束缚及各种风俗的影响,全县大多养殖户科技意识、经济意识淡薄,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差,观念落后,畜牧业基础设施差,现代化农业生产发展缓慢。

2.2 产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

虽然近几年来,国家、省、市和县不断加大了对宁蒗畜牧产业的投入扶持,但鉴于宁蒗一些地方政策影响,如深度扶贫攻坚大会战等,致使部分产业扶持资金用于支持政策性安排,没能充分发挥好畜牧产业建设;另外当地养殖户自身经济实力薄弱,可用于养殖业发展的资金有限,从而导致产业的发展缓慢,如养殖场(户)的水、电、路、无害化处理、厩舍等基础设施难以按照标准化配套,基层科技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各种动物疫病的防控经费不足和物质手段落后等,均给宁蒗畜牧产业的发展壮大带来困难。

2.3 产业发展规模化程度低

当前,以家庭饲养为基础,养殖技术含量低,生产方式传统落后等仍然是产业发展中的主要特点,虽然近年来我们加大了养殖的规模化扶持力度,扶持和培育了一大批养殖大户、养殖小区、养殖专业合作社及养殖企业,但就整体行业来看,它们所占的比重尚轻,其所发挥的带动和主体生产效益不大,因此,尚难以形成“主力军”式的效果。

2.4 产业发展弱势

畜牧业生产在行业生产中均属弱势产业,发展养殖业存在着较大的市场风险和疫病风险,近几年来,饲料价格不断上涨,肉食品市场价格波动大,周边地区疫情、疫病形势严峻,宁蒗县养殖大户对不利因素的综合抵御能力差,养殖经济效益低,各养殖大户(场)积极性受到影响,没有外来企业(公司)进行大规模养殖投资,畜牧养殖产业招商引资困难。

2.5 草场建设力度弱

人工草场建设投入不足,建设难度越来越大。一是由于异地搬迁、劳务输出等原因,适合人工种草的山区人口锐减,劳动力严重不足,使人工劳动力成本剧增;二是其他经济作物与人工草场争地现象突出,相应项目的收益及补助资金差距大,使老草场难以巩固,新的人工草场推广建设越来越困难;三是缺乏后续补助资金,老的草场难以补播、施肥、除杂、围栏修复等,使老草场难以巩固提高,退化十分严重。

2.6 畜产品精深加工不足

当前,宁蒗县的畜产品生产尚停留在活畜屠宰和活畜交易的初浅阶段,目前尚无一家从事畜产品精深加工的企业,以最初级的原料方式投入市场,从而不能很好地体现出产业的质量和效益。

3 畜牧产业发展的意见及建议

立足畜牧业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依托,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全面实施五大战略,狠抓七大工程和实现五个突破(“五七五”工程)。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养殖方式的转变,不断提升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畜牧产业高产、优质、高效、集约、生态、安全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3.1 五大战略

①产业跨越战略;②天然草原生态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战略;③扶大、扶优和扶强战略;④精品战略和动物健康;⑤食品安全保障战略。

3.2 七大工程

①万亩连片草原开发工程;②天然草原保护与人工草地建设工程;③标准化规模养殖大户联合体和龙头企业建设工程;④天然草原利用、秸秆开发和高产牧草种植三位一体的饲草饲料保障工程;⑤地方特色畜禽遗传资源品种保护及开发利用工程;⑥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及畜产品安全监管工程;⑦人才培训及科技支撑工程。

3.3 五个突破

①在山地畜牧业跨越发展上取得突破;②在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上取得突破;③在饲草饲料开发保障上取得突破;④在畜产品品牌打造和精、深加工上取得突破;⑤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上取得突破。

摘要:对当前宁蒗县畜牧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养殖方式,提升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县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和建议 篇3

关键词:阜阳市;畜牧业;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F31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33-0020-02

阜阳市地处安徽省西北部,是全省畜牧生产大市,近年来,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畜牧业取得了较快发展,为本市和省内外其他地区居民提供了丰富的畜禽产品。当然,由于多方面的制约,阜阳市畜牧业生产经营还存在诸多不足,需要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社会和畜牧业从业者更大的努力。

1 阜阳市畜牧业的发展现状

在国家惠农政策和各级政府的支持下,阜阳市畜牧业稳步发展,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畜牧业生产势头良好

1.1.1 主要畜禽产品稳定增长

近几年,阜阳市畜牧业发展势头良好,几种主要畜禽产品持续增长,近六年阜阳市几种主要畜禽产品的产量,见表1,可以看出各种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

1.1.2 规模养殖比重不断提升

在畜牧业生产中,近几年来,规模养殖比重不断攀升,截至2015年底,全市规模养殖比重达76%,规模养殖场数量发展到35035家。其中,拥有万头以上猪场23家,千头牛场15家,百头奶牛场9家,千只羊场50家,十万只肉鸡场37家,五万只蛋鸡场17家。

1.1.3 畜产品质量持续向好

全市养殖业和畜产品加工业齐头并进,注重畜产品质量,使得畜产品质量持续向好。2015年,全市畜产品抽检全部合格,未发生有一起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持续提高。

1.2 政府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畜牧业金融得到发展

国家对畜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2015年全市共争取省市两级项目资金8 365万元,其中生猪良种补贴549万元、生猪调出大县奖励2 166万元、奶牛标准化130万元、现代农业生猪项目1 600万元、基础母牛扩群2 200万元、现代农业科技推广430万元、健康养殖790万元、畜禽标准化养殖和畜牧业以奖代补500万元。

各县市区财政投入大幅度增加,政府对养殖户信贷提供利息补贴,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对农村养殖户的信贷发放,促进了畜牧金融的发展。

1.3 畜牧业现代水平不断提高

伴随着畜牧业规模养殖比重的提高,阜阳市畜牧业正在实现从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畜牧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全市创建了多个畜禽规模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实现了规模标准化养殖、生态健康化养殖、科学管理化养殖。通过树立畜禽养殖示范典型,扩大辐射带动,实施动态监管,提高畜禽养殖企业标准化、规模化、生态化、科学化水平,大大地提高畜牧业现代化水平。

1.4 畜牧业重点项目不断推进

近年来,阜阳市作为皖西北的重点城市,积极推进招商工作,为畜牧业引入一批重点项目。

2015年,通过招商引资,引入了总投资15亿元的立华牧业百万头生猪项目、总投资18亿元的首农畜牧发展有限公司项目、合肥正大有限公司100万头安全猪源项目等几个重点项目,这些项目已经有的已经建成上马,其余几个也已经进入规划设计阶段。

2 阜阳市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阜阳市畜牧业发展总体情况良好,但当前畜牧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没有完全达成发展现代畜牧业的社会共识

当前,还没有在全社会形成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的社会共识。

有些地方领导认为养殖业不提供税收,占用耕地,带来污染,还要承担重大动物疫情和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责任,对发展现代畜牧业的积极性不高、重视不够、扶持力度不大。

2.2 缺乏带动能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

虽然畜牧产业化进程不断深入,规模养殖比重不断提高,但当前阜阳市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龙头企业整体实力不强、产业链不全、品牌影响力小,带动能力不大。

尤其是肉鸡和鸡蛋的精深加工几乎空白,奶业发展的短板态势还没有扭转。

2.3 畜牧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阜阳市内目前从事养殖业以当地农户为主,外来大型养殖场所占比重较小,从业人员以农村劳动力为主,这些人员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总体素质较差,各种能力相对较差,影响了畜牧业现代化发展进程。

2.4 畜产品特色不明显,品牌化意识不强

阜阳市虽然是畜牧大市,畜产品占全省的1/7,但特种畜禽养殖不多,畜产品精加工不发达,畜产品特色不明显,再加上从业者各方面的限制,品牌意识不强,导致阜阳市畜牧业大而不强。

3 阜阳市畜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作为农业大市的阜阳市畜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阜阳市要抓住国家政策支持的良好机遇,不断深化改革创新,更好地发展现代畜牧业。

3.1 围绕增量提质,深化供给结构调整

3.1.1 发展适度规模养殖

引导已经发展起来的大中型畜牧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形成集饲料生产、规模饲养、肉品加工、废弃物利用于一体的产业链。依靠龙头企业的带动,推进畜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

强化标准化示范创建。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全面推进标准化生产。

深入开展国家、省级和市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认定和创建活动,建设标准化示范推广培训基地,推广先进畜牧实用技术,逐步带动养殖户向着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的方向发展。

3.1.2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阜阳市要积极宣传畜牧业的产业基础优势和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加大推介力度。

对招商引资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在土地租金、厂房建设、税收减免等方面给予更大的扶持,争取全国性的畜牧龙头加工企业来投资建厂,鼓励支持全产业链开发,并做好全程跟踪服务,放大畜牧企业发展龙头作用。

3.1.3 促进农牧融合

推广种养结合模式,鼓励规模养殖场流转土地,发展种植业,鼓励种植大户从事畜牧养殖,走农牧结合、种养一体化的路子。

积极发展饲草料种植,加强饲草基地建设,扩大优质牧草、青贮玉米等优质高产饲料作物面积。推动粮食、经济作物二元结构向粮食、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结构转变。大力发展沿淮适应性农业,发展草食性家畜和特色水禽。

3.1.4 培育畜产品品牌

通过政策引导、培育主体、整合资源等手段,充分挖掘畜产品精深加工潜力,壮大一批现有的、引进一批知名的、发展一批外向的畜产品深加工企业,加快培育知名品牌,积极申请阜阳黄牛、白山羊、皖北黑猪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品牌,对获得驰名和著名商标的企业加大奖补力度。

3.2 加强依法监管,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

3.2.1 完善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

建立市级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县级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吸引有能力的企业参与畜产品质量监测室建设,开展经常性的畜产品质量检测。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和信息发布制度。

对畜禽规模养殖场落实备案制度,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

3.2.2 推进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建设

贯彻落实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加快病死畜禽无害化综合处理场建设,各县区要积极协调,落实处理场建设用地,全面建成病死畜禽无害化集中处理场。

3.2.3 强化畜禽屠宰监管能力建设

规范屠宰检疫,强化痕迹化管理,开展屠宰从业者培训,落实第一责任人责任;

健全屠宰检验体系,提高屠宰企业质量自控能力,强化屠宰环节“瘦肉精”监督抽检;

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政策,加强对屠宰企业的监督和管理。在政府的领导下,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完善畜禽屠宰监管区域联合执法机制。

3.2.4 加强动物卫生监督执法能力建设

大力加强兽医体系能力建设,推动县市区落实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法人主体资格,加大执法人员培训力度,强化基层检疫队伍管理,积极落实绩效考核,切实加强队伍行风建设,坚决查处乱收费、不作为、慢作为行为;

开展基层检疫标兵评选活动,做好正能量宣传,切实树立基层动物检疫队伍良好形象。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切实提升动物卫生监督执行力。

3.3 坚持依法防控,促进产业稳定发展

畜牧业生产面临着畜禽疫病的威胁,为了保持畜牧业的健康发展,要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做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尤其要做好人畜共患病的防控。

要严格做好春秋两季疫病防控,做好重大疫病防控的技术准备,落实到人,建立受益人考核制度,并对相关防疫管理人员进行考核,该奖的奖,该罚的罚。

发挥基层动物防疫员和疫情监测点的作用,加大定点定时监测力度,做好疫情监测工作,并建立重大动物重大疫情应急防控机制,规范应急工作程序,增加应急处置能力,防止疫情扩散。

3.4 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服务水平

优秀的人才是畜牧业发展的外部动力。阜阳市县两级畜牧管理部门要通过多种途径引进和培养一批优秀技术人员,提高畜牧业管理和服务水平。

3.5 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

另外,要通过各种培训,来提高畜牧业各类企业相关人员和养殖户的基本能力、市场意识和法律观念等,以促进阜阳市畜牧业更加健康地发展。

4 结 语

总之,作为畜牧大市的安徽省阜阳市,畜牧业一直发展稳健,在省内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也暴露出了一定的问题,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地解决制约阜阳市畜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促进阜阳市畜牧业更好更快更强地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 侯磊,甘国夫.我国畜牧业发展现状、趋势分析[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12(10),6-7.

[2] 马德元.畜牧业规模养殖的风险与控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

版),2012(17),43-46.

县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和建议 篇4

中国电器工业协会

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是近年来特别是“十一五”末以及“十二五”开局以来被提及最多、最普遍的热门话题。就机械行业的情况而言,已经把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作为重要内容纳入了《机械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在前不久召开的中机联三届四次会员大会的《工作报告》中又一次提出了“经营结构要按照构建现代产业业态的发展理念,强化效率、成本与风险防范意识,加快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并按照国际化市场事业发展主业延伸产业链,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特别是开拓装备工业高技术服务业,制造服务业收入占比力争达到15%以上”的明确目标。作为机械工业主要支柱之一,电工行业也根据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和《机械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思路,提出了在“十二五”期间要“大力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促进企业在生产服务体系方面建设,提高服务增加值在工业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要求。可见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已经成为机械工业在“十二五”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调结构、转方式”,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途径。

一.电工行业发展制造服务业的现状

“十一五”以来,电工行业也和机械工业的其他行业一样,在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一是从制造企业的一项“功能”经过拓展、演变,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介于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的“交叉型”产业。现代制造服务业是对制造业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为提高市场竞争力和获得更高的利润,围绕制造业生产制造过程的各种业务,开展为客户提供的以知识密集、附加值高为特征的专业服务活动,以及制造企业派生出来的与原有的核心业务密切相关的独立的专业服务的总称。同时,随着 “称谓”上的逐步统一,也推动了产业地位的确立。尽管还留有“边缘产业”的痕迹,但基本已经形成了相对独立的行业。

二是产业规模正在逐步做大,特别是在一些行业排头兵企业中,现代制造服务业发展的情况更为显著,现代制造服务业在企业总产值中的比重逐年增加。以发电设备龙头企业中的上海电气电站集团为例,在2011年的400亿元产值中,专门从事制造服务业的服务公司实现产值为25亿元,占比为6.25%,如果把工程总承包实现的产值计算进去,整个制造服务业实现的产值比重已接近15%。上海电气集团及其旗下的上海电气电站设备有限公司是目前电工行业在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方面成绩最突出、具有示范作用的的企业之一。

从目前电工行业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的一些做法看,主要有:(1)工程总承包,从工程设计、土建施工、装备制造、安装调试及人员培训,实行“一揽子”服务,也就是“交钥匙”工程;(2)售前售中售后“一条龙”服务,包括前期咨询、“168”后服务(即试运行168小时后的服务如机组运行维护、维修保养等)、备件供应、发电机组主机设备改造(如汽轮机通流改造)、辅机脱硫脱硝改造和电厂其他设

备改造;(3)再制造,即产品生命周期结束后的回收再制造。“再制造”就是废旧产品修复、改造的产业化。再制造的重要特征是修复,但不是简单的修复;再制造的内核是采用制造业的模式搞维修,是一种高技术的修复过程,而且是一种产业化的修复,既属于绿色维修发展的高级阶段,又属于制造范畴,是先进制造的新模式。由于我国的再制造主要基于先进的寿命评估预测技术、纳米表面工程技术和自动化表面工程技术等,近两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正在成为朝阳产业。目前内燃发电设备行业已经认识到再制造的广阔发展前途,正把注意力放在本行业产品主要配套件发动机和发电机的再制造上。(4)在拓展产业领域及向产业链两端延伸方面,特别是在供应链管理、采购、物流、仓储方面也有不少举措。(5)在电子商务领域也有成果。(6)为用户提供卖方贷款的金融服务等。

我会认为,就目前的情况看,发展重点应放在前三项内容上。

二.存在的问题

1.规模尚小,产值占比还很低

尽管经过前几年的培育和发展,目前电工企业在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就行业总体而言,由于电工行业近些年来的发展主要依赖于传统加工制造业,而使现代制造服务业的发展比较缓慢,现代制造服务业产值在行业实现的总产值中的占比还很小,甚至不足5%,和机械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2.发展不够平衡

现代制造服务业在电工行业的各分行业以及各企业中的发展水平不平衡,仍然是当前最突出的问题。

从分行业层面看,发电设备制造业、输变电设备制造业发展得比较快,服务种类和服务方式比较多,服务内容比较丰富,服务领域和服务对象也在不断拓宽。在电站主机制造业,特别是上海电气电站集团、东方电气集团和哈尔滨电气集团等,在印度、越南、印尼等南亚、东南亚国家,近些年来以工程总承包方式承接的合同项目越来越多,这些企业以优良的全方位服务出色完成了工程项目,扩大了在国际电力建设市场上的份额,仅2011年我国发电设备出口量就达到了3000万千瓦;内燃发电设备行业在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方面,正在把利用纳米技术内燃发电机组(包括发动机和发电机)旧部件修复。相对于整机制造行业来说,而其他如电线电缆、绝缘材料等只从事基础材料或元器件制造,不提供或很少提供成套设备和装置的一些分行业,可能是由于产品本身技术含量不高以及使用过程中对服务的要求较少等原因,在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方面则进展比较缓慢。

从企业层面看,发电设备行业除了上面提及的上海电气电站、东方电气和哈电这三大动力之外,其他还有南汽、湘电等企业;输变电设备行业的特变电工、西电、许继等企业,最近几年在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上的成绩也比较显著。这些企业主要是以工程总承包方式,使自己从设备制造商转变为成套供应商、服务商。

对上述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成果比较显著的企业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三个显著的共同点:即一是这些企业都是规模比较大、实力比较

强的行业内的大型龙头企业;二是这些企业的产品基本属于整机产品或成套设备;三是这些企业自身产品之间的成套性强。

因此,行业内规模不大、实力相对较弱的中小企业,尤其是那些主要从事零部件等非整机生产的配套企业,在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上的举动就比较少,成果有限。

3.激励现代制造服务业发展的政策还不到位

从目前情况看,虽然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已经被列入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国务院办公厅于2011年12月12日还以国办发【2011】58号文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一些鼓励支持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但由于其特定对象为高技术服务业,所以针对制造领域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的各类股励性配套政策(包括财政、税收、投资、金融、信贷及资源配置等方面的鼓励优惠政策)还没有到位,这就从政策环境方面制约了制造服务业的发展,也影响了制造业企业发展制造服务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发展途径和政策建议

1.发展途径:从制造服务业的发展途径上看,一要内涵式发展,即不能单纯依靠不断扩大规模的外延式发展,而应该通过发展方式上的转变,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二要坚持发挥自身优势前提下的多元化发展方式,要因企而异,避免发展模式上的雷同。在发展制造服务业方面,整机产品制造企业主要应把努力方向放在产品成套化和工程总承包上;从事材料生产和零部件配套的企业的努力方向主要是从专业化角度做好两个方面的服务,一是通过提供质量稳定可靠的产品

为绝大多数用户进行一般性服务,二是通过提供特殊性能产品对少数用户进行个性化服务;科研院所则更应该在研究开发、设计、试验和技术培训方面发展。三要处理好两个“关系”,即一是处理好“主”与“辅”的关系,二是处理好“专 ”与“全”的关系。“主”与“辅”问题上,在企业母体与由其派生的“制造服务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上,既要保证服务于母体主业发展的大目标,又要使为主业服务的派生产业(辅业)的发展有足够的空间;“专”与“全”问题上,“专”而不拘泥于“单一”,不能因强调专业化而造成企业的功能缺失;“全”却不丢“专业特长”,“全”是在发挥专业化优势基础上的服务领域、服务手段和服务功能全面扩展和提升。

2.政策建议

一是建议国家财政和税务部门根据目前制造服务业在服务内容、经营范围和经营方式上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出台差异化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现代制造服务业的多元化发展。

二是建议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出台对鼓励再制造的产业政策,促进国家循环经济的发展。

县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和建议 篇5

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质量效益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全力在调优结构、调特品种、调壮产业、调高效益上求突破,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现就××县产业结构现状及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发展对策做以粗浅的分析。

一、结构现状

××县位于××市东南部陇东高原沟壑区,属季风半湿润气候,全年降雨量600毫米左右,蒸发量1500毫米左右。耕地53.79万亩,农业人口21.43万人,占到全县总人口的90%,是一个典型的旱作雨养农业县。改革开放前,××县主要是以粮食种植为主,仅有的经济作物也是自产自用的一点油料和蔬菜。改革开放后,××县把农业产业开发做为提高农民收入,富民强县的头等大事来抓,坚持区域统筹,分类指导,举产业旗,打绿色牌,走特色路,通过三十年来不断调整和优化,在保证基本粮田面积的前提下,“塬面苹果、烤烟,川区蔬菜,林区缘边草畜,全县劳务输转”的农业产业格局更趋成形,产业效益已逐年显现。2009年全县粮食种植28.94万亩,比1978年减少9.15万亩,下降24%;烤烟种植3万亩,比文秘杂烩网1978年增加2.71万亩,增长9倍多;

1978年和2009年主要农作物种植结构对比(万亩)

粮食

经济

作物

果园

粮经

①小麦

②秋粮

①烤烟

②油料

③药材

④蔬菜

比例

1978年

38.09

21.36

16.7

2.9

10.29

1.46

0.17

0.9

1.9

284:16

2009年

28.9

412.0

516.89

23.82

39.34

2.49

7.65

19.82

55:45

增减±

-9.15

-9.31

0.19

20.91

2.71

7.88

2.32

6.75

17.9

油料种植9.34万亩,比1978年增加7.88万亩,增长6倍多;药材种植2.49万亩,比1978年增加2.32万亩,增长近15倍;蔬菜种植7.65万亩,比1978年增加6.75万亩,增长8.5倍;果园面积达到19.82万亩,增加17.9万亩,增长10倍多;粮食单产水平提高到311公斤,比1978年净增141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88元,提高到3000元;粮经比例由1978年的84:16,调整到55:45。

1.粮油产业。按照“稳面积、优结构、靠科技、攻单产、提质量、增效益、保安全”的发展思路,立足资源优势,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全县粮食生产稳步发展。通过大力实施推广玉米、洋芋、豆类等作物综合高产栽培技术,粮食单产水平再创历史新高。2009年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28.94万亩,和上年相比下减5%,总产量达到90032吨,和上年基本持平。亩产达到311公斤,同比增长5.2%,创历史最好水平。冬小麦生产积极整合粮食创高产、科技入户、良种补贴等项目资源,落实小麦示范田10000亩,辐射带动全县冬小麦播种面积达到12.09万亩,总产量达到28896吨,比上年增长26.26%。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在25个行政村推广4.15万亩,全县玉米播种面积达到8.7万亩,总产量39792吨。

油料生产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优化区域布局,在不与粮食争地的前提下,通过向优势区集中,扩大套种、复种等途径,适度扩大油料种植面积,积极调整品种品质结构,大力发展“双低”优质油菜和麦后荏(紫苏)移栽。2009年油料种植面积达9.34万亩,总产达到1.13万吨。其中油菜籽1.31万亩,荏7.61万亩。同时,大力发展种子、地膜洋芋、中草药等特色高效经济作物,年制种面积1万多亩,种植地膜洋芋2.8万亩、中草药种植2.49万亩,培养了一批重点村和专业户。

2.苹果产业。按照种植结构化、结构产业化、产业规模化思路,积极引导果品产业上新台阶,坚持新栽和补植一齐抓,不断扩大全县果园栽植面积,大力推广果实套袋、果品深加工等提质增效措施,发展壮大果品营销协会等中介服务组织,2007年10月被国务院授予“中国优质果品基地重点县”,近年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年均新栽苹果5万亩,建成苗木繁育基地2000亩,果园面积累计达到19.82万亩,2009年果品总产

量达到5.2万吨,产值7100万元。力争到“十一五”末实现全县人均一亩果目标。

3.烤烟产业。紧扣创建全国优质烟叶填充料生产基地的目标定位,烤烟产业开发稳步推进,规范措施有效落实,现代烟草农业有序推进,烤烟测土配方施肥、榆林子标准化烟站建设等项目顺利实施,全面完成了烤烟基地县8000多万元的烟水配套项目基础设施建设任务。新打机井、蓄水池各12座,新建密集式烤房700座。2009年全县规范种植烤烟3万亩,占全市种植面积的96.2%。和往年相比,种植面积在量上尽管有所减少,但由于烤烟单价的提升和市场需求量的加大,烤烟种植效益明显提高。全年烤烟产量达到5700吨,烤烟均价从去年的6000元/吨提高到今年的9500元/吨,仅此一项,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多增加近百元。全县累计收购烤烟9万多担,实现税收1000多万元,达到了“规模种植、优化布局、提高质量、增加收入”的目标。

4.蔬菜产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创新,把发展蔬菜产业作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突破口和振兴××县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重点产业来抓。围绕建设服务煤田开发的“菜篮子”基地,坚持一手抓旧棚生产,一手抓新棚建设,在稳固提升四郎河川区万亩无公害设施蔬菜基地的基础上,采取政府投资扶持、整合项目资金、农户自愿建设的办法,筹措投入资金526万元,新建永和罗川、宫河王录等示范点4个,新建永和罗川半地下式日光温室50座,新建山河解川、永正樊湾子、佛堂大棚瓜菜示范点3处,拱架大棚300座,建成榆林子中巷、周家芦堡城郊百亩蔬菜基地2个,竹架拱棚300座,修复因灾毁损菜棚257座,发展中小拱棚3.2万个,7840亩,及时栽植了辣椒、西红柿、黄瓜等名优品种,单棚最高收入达到1.5万元。通过示范推动,整体推进,全力抓促,2009年落实瓜菜种植面积7.65万亩,其中设施种菜1.08万亩、瓜类0.82万亩、大葱3万亩、常规种菜2.75万亩。蔬菜总产量10.48万吨,产值1.8亿元。

5.养殖产业。坚持小群体、大规模,以子午岭林缘乡镇为重点,积极扶持规模化养殖,加强品种改良和疫病防控,发展规模养殖乡镇5个,专业村12个,永盛标准化、山河王阁、榆林子乐安坊、山河西关等养猪小区4个,规模户累计达到4336户。2009年全县大牲畜存栏1.4万头,较上年同期增长11%。牛、猪、羊存栏为1.36万头、2.23万头和1.52万只,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1.5%、12%和13.4%;三畜出栏0.59万头、2.05万头和0.8万只,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1.3%、14%和11%。畜牧业总产值完成5866万元。

6.龙头产业。坚持把龙头企业建设作为加快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按照“扬起一个龙头、带动一项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要求,围绕果、烟、菜、畜等支柱产业,采取招商引资、启动民资、能人带动、集资入股等方式,积极鼓励兴办“农”字号产业化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实现加工增值增收,建成了以绿源公司、金牛公司为代表的果品加工企业,以奥神洲公司、大地、聚源果业公司为代表的苹果贮藏运销企业,以高星农产品加工公司、鹏达薯业公司为代表的蔬菜加工运销企业,以康达肉食品加工公司、甘肃永盛标准化养殖示范区为代表草畜开发加工企业。坚持以高产优质、生态安全为方向,积极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完成大葱、紫苏、辣椒无公害农产品www.栽培技术规程,“宫河”牌大葱、“陇蜜”牌苹果、“惠尔灵”牌紫苏油等名优产品商标已经注册和绿色认证,培育开发“个丁个”牌小杂粮、“良创天下”牌小米、“醉杨妃”牌果脯、“保全”牌酱牛肉、“三禾”牌米醋等农业新产品10个,实现了“企业联基地、基地带产业、产业富农户”的良性发展。目前,全县共建办产业化龙头企业27户,其中省级1户、市级3户,奥神洲、金牛公司等7户企业获得了自营出口权,其中奥神洲果业公司已累计出口苹果4000多吨,创汇600万美元;金牛公司出口紫苏油90吨,创汇13万美元。

7.劳务输转。始终把劳务输转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大项目、大产业来抓,按照“缩小分母、扩大分子”的要求,坚持城镇农村统筹、培训服务齐抓、就业创业并举,努力扩大劳务输出规模,组建成立劳务中介机构2个,巩固创建环勃海湾、长三角等劳务基地30个,实现了劳务输转由季节型、苦力型、自发型向长期型、技能型、组织型的转变。2009年共输转劳务人员4.8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6亿元,农民人均收入850元。

8.服务体系建设。健全了县乡科研推广机构和农民技术员队伍,大力推广普及农业实用新技术,良种覆盖率、科技覆盖率、农业科技贡献率分别达到98%、95%和50%以上。加大市场建设和产品营销力度,共建成各类农产品经销市场17处,年交易额达到9000多万元,发展农村营销服务企业350户。农村第三产业比重提高到45.7%,农村经济结构正在由第一产业主导型向一、二、三产业均衡型发展。

二、存在问题

从总体上看,经过多年持续不懈地调整,全县粮经种植配置趋于合理,多种产业、多种经营得到迅速发展,与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水平基本相适应,符合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的总趋势,基本满足了城乡居民生活和社会发展需要。但是,和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比,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调整步伐缓慢,主导产业规模不大。受国家烟草“双控”政策制约,烤烟产业严重萎缩,种植面积由2006年的11.9万亩,大幅压减到2009年的3万亩,早日争取到国家烤烟种植基地县任重道远。南塬苹果主产乡镇果树填平补齐空间很大,北塬果业拓展举步维艰,稳烟扩果任务十分繁重。

二是产品质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在结构调整中,区域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区域性农作物结构不同程度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问题,精品意识不强,栽培技术和品种更新滞后,市场竞争力不强;优质农作物发展不快,种植面积小,专用品种少,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农业标准化生产相对滞后,与绿色无公害产品标准差距较大,大路产品、原料型产品多,专用产品、深加工产品少,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难以抵御外来产品冲击。

三是龙头企业发展滞后,产销衔接不够紧密。目前仅有的龙头企业规模小、数量少、范围窄,没有把市场和农民很好地联结起来,未形成较稳定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全县缺乏有实力、带动力强、科技含量高的龙头企业,难以实现农产品的加工转化增值。在运作方式上,还没有真正形成“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分散经营与市场经济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矛盾越来越尖锐。农产品市场建设规模小、层次低,龙头企业少且处于发展初期,市场开拓力弱,80%的农副产品以低级原料和初级产品的形式出售,缺乏深度和广度的开发利用,品牌优势不够明显。

四是农业基础薄弱,农民科技素质较低。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差、技术装备比较落后的现状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还相对脆弱。农业科技转化率低,农业信息和技术服务仍以产中指导为主,加之作为结构调整主体的农民,年轻的、有文化的外出打工或从事二、三产业,留守农村劳力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小农思想严重,市场观念淡薄,获取农业信息的手段落后,接受新技术、新品种、新观念的能力低,短期内很难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运行规律。

五是开发资金短缺,调控能力不强。县乡财政困难,向上争取资金数量有限,银行信贷渠道不畅,农业结构调整资金无法足额投入,结构调整方式单

一、手段不灵,仍依赖于政府计划的单向调整。

三、发展思路

从××实际来看,要实现产业调优、布局调新、质量调高、效益调活的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目标,必须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一是实现效益最大化,促进调整思路由适应型向战略型转变。按照“突出主导产业、优化区域布局、强化龙头带动、完善开发机制、规模集约经营”的调整路子,持续发展“两带两片一区”(南塬优质苹果基地带、北塬优质烤烟、苹果带、三嘉瓜果套种片、林缘种草养畜片、四郎河川高效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等特色优势产业片带,集中建设具有竞争实力的产业带、产业群、产业园。

二是实现布局区域化,促进主导产业由传统型向高效型转变。加强烤烟产业规范化生产步伐,积极顺应政策、市场变化,严格实行订单种植、合同管理,使烤烟生产逐步走上规范化生产管理的轨道。果品产业在提升品质和效益上下功夫,坚持新栽、补植、管护“三结合”,重点建设北塬6个优质苹果基地,力争经过多年努力使我县成为陇东果业大县、果业强县。草畜产业以牛、羊养殖为主,猪、鸡、兔养殖为补充,大力发展人畜分离的规模养殖场、养殖示范区,每年种植优质牧草3万亩以上,力争草畜产业对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率达到20%以上。蔬菜产业以设施拱棚种菜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大葱及常规露地种菜,力争 “十一五”末全县蔬菜面积达到8万亩,其中设施瓜菜面积突破2万亩。

三是实现经营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由单一型向多元型转变。以建办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攻方向,大力推进以龙头企业、营销组织、行业协会为主的产业化经营,做大做强以奥神洲公司、天宏果业公司为代表的果蔬贮藏保鲜和精深加工型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拓展增收空间。鼓励支持农村营销大户和经纪人成立各种类型的中介组织,引导农民发展订单农业,创立名牌产品和拳头产品,使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每年提高5个百分点,带动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个百分点以上。

四是实现生产科技化,促进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科技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是新产品的“孵化器”,产品科技含量越高,市场空间就越大。可以说产品的竞争、市场的竞争实际上就是科技的竞争。因此,必须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围绕实施科技兴农,把示范园区建设作为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开发新产品的有效载体,坚持立足县情、突出效益、创新发展的思路,充分体现前瞻性、实用性、高效性,集中技术、资金、人员,抓好千亩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园区和烟、果、畜、菜等特色产业示范园,创新机制、创新体制,努力构建整县产业园,培育开发有市场、有竞争力的新产品,争创品牌、占领市场、创税增收、提高效益;充分发挥××工业污染小、生态环境好的优势,实施种子、苗木和畜禽繁育改良工程,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抓好农产品绿色认证,创建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从改革耕作制度、经营方式入手,积极推广多元化立体种植技术,探索瓜果间作、麦葱套种、麦后移栽荏、林草间套等种植模式,持续推进山、水、田、林、路等农业生态建设,努力克服制约农业结构调整的“旱、薄、粗、低”等因素,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有效转变。

县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和建议 篇6

一、我县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农业农村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农区畜牧业、林果业、特色产业在大农业和人均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过低,南部山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方式落后,尤其是传统畜牧业仍然占主导地位。二是农民的传统农业的生产观念和生产模式根深蒂固,习惯于小而全、多而杂和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机械化水平较低。三是农业科技支撑能力薄弱,农业科技人员数量少,服务机制僵化,科技服务水平不高,良种程度、单产水平还明显低于周边团场,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困难;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农村缺乏能够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较高素质的劳动者。四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不大,产业链条短,农产品附加值不高,有些产业还没有龙头企业带动。工业反哺农业和带动产业发展的能力弱,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十分紧密,多数合作经济组织运作不规范,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牵引作用发挥不充分。五是以水利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管养滞后,农业抗风险机制不健全,致使农业抗御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的能力较差,农业生产盲目性、短期性、脆弱性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六是土地流转机制建设滞后,土地难以向优势产业和大户集中,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规模集约发展。七是农产品营销体系建设还不完善,外销平台建设滞后,农产品品牌意识不 1

强,市场竞争力弱。

二、加快推进农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突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一是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和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实施沃土工程,改善土壤生态环境。突出灌区配套建设、水库除险加固等重点,结合项目建设,引导和鼓励农民通过“一事一议”,搞好投入资金少、建设周期短、见效受益快的小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的抗灾防灾能力。二是抓好农村道路建设。积极争取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充分调动农民修路积极性,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切实改善农业农村生产公路交通条件,加快农村商贸流通。三是积极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加速推进乡村清洁工程,推广普及沼气等洁净能源,搞好人畜粪便、农作物秸秆、生活垃圾的综合治理和转化利用。四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荒山造林、生态公益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有效保护农业农村生态环境,防止水土质量退化恶化,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突出经营方式转变,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水平。一是建设特色基地,夯实产业基础。在稳定粮食生产基础上,围绕棉花、番茄、辣椒、无公害蔬菜、设施农业、经济林果等农业特色产业,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沿国道经济区主要依托区位交通优势,扩大番茄、辣椒、蔬菜、林果种植,大力发展牛羊育肥、奶牛养殖业;老沙湾经济区主要依托水土光热资源,着力建设棉花生产、加工、转化基地;

沿天山经济区主要依托绿色生态优势,重点发展粮食产业、草原畜牧业、特色旅游业。二是立足优势,加大招商力度。坚持“一个产业、一个龙头、一套班子”的思路,充分利用资源、区位优势,认真落实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着力引进一批竞争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的龙头企业;积极支持企业申报国家和自治区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围绕县域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开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带动农民增收。三是培育和壮大中介组织,搞活市场流通。认真贯彻执行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关法律法规,引导现有农村专业协会向合作社方向发展,重点培育一批品牌响亮、制度健全、管理规范、运作良好、社会经济效益明显的农村专业合作社,搞活农产品流通。积极探索和推广“支部+协会+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协会+农户”等运行模式,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县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和建议 篇7

一、发展成效

2005年全市实施封山禁牧以来, 安定区以肉羊生产为主, 转变饲养方式, 全区初步形成了以北部肉羊、南部肉牛、内官凤翔中心城镇瘦肉猪和蛋鸡、城郊奶牛的区域化商品畜牧业生产格局。

㈠基础条件改善重点依靠项目支持建成牛羊标准化圈舍4.8万间, 可饲养量达到106.2万头只, 建成永久性青贮氨化池15 526座, 购进各类加工机械13983台, 引进萨福克等肉用良种公羊1 800只、小尾寒羊母羊36 800只、秦川牛等良种肉牛3 600多头、长白等优良母猪1 200头、种公猪300多头。全区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积每年稳定在3.67万hm2以上, 改良优质牧草0.34万hm2以上, 以高粱、燕麦为主的一年生牧草种植稳定在0.39万hm2, 林间种草2.29万hm2, 饲用玉米种植面积达2万hm2, 饲草年产草量80万t, 理论载畜量达到50个羊单位以上。同时, 引洮工程也将使畜禽用水短缺问题大为缓解。

㈡规模化养殖小区 (场) 增加安定区把规模化养殖小区 (场) 作为转变生产方式的重中之重, 建成规模化养殖小区 (场) 136个, 其中200只以上规模肉羊场119个。部级标准化示范场2家、省级标准化示范场2家。培育适度规模养殖户4 540户, 饲养各类畜禽43.4万头只, 建成60个专业养殖村。

㈢产业总量增加2012年底, 全区畜牧业产值达4.1亿元, 人均畜牧业收入达640元。畜禽饲养量达312.49万头 (只) , 肉蛋奶总产量达3.24万t。2009年被省上确定为“肉羊产业大县”, 草食畜牧业产值达1.72亿元, 较2008年增长79.17%, 占畜牧业总产值的57.9%以上。全区牛羊养殖人均年收入350元以上, 占人均收入的14%以上。畜草产业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㈣科技水平提高推广良舍、良种、良法、良料、良医为基础的设施养殖技术, 秸秆加工利用率达到50%, 区内主要畜禽品种良种化程度均达到80%以上, 规模养殖户的良种化程度达到100%。省级种畜禽生产场达到13家, 市级种羊场10家。羊常温人工授精改良点达到13个, 牛冻配改良点22个, 猪人工授精改良点达到5个。猪、牛、羊、鸡因病死亡率均控制在3%、1%、3%、13%的标准以内。在19个乡镇确定120名以上畜牧科技推广人员, 292个行政村选聘村级动物防疫员296人, 并将其工作报酬纳入了区级财政预算, 逐步形成了区、乡、村三级畜牧发展服务体系, 对养殖户进行团块式小范围培训, 每年培训4 000人 (次) 以上。

㈤产业链条延伸发展加工企业5家, 年加工能力达到1.8万t, 工业增加值达1亿元以上。2012年通过招商引资, 6个养殖加工龙头企业落户安定, 打造“西部地鲜”羊肉、“黄河源”牧草、“永丰”配合饲料、“金羚”肉制品、“鲁太缘”禽蛋等品牌, 2012年实现加工业产值2亿元以上, 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

二、主要经验及存在问题

㈠基本经验主要表现为养殖大户增收, 规模育肥场赚钱。

1.探索发展之路。安定区自2005年实施封山禁牧后, 自觉进入舍饲养殖, 整体推进规模化养殖。2009年以来, 随着实施巩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项目, 特别是甘肃省草食畜行动计划将安定确定为全省养羊大县, 规模养殖步入发展的快车道。安定养羊业具有深厚的历史传统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养羊投入少、成本低、污染小、饲草资源充足、气候条件好、政策环境优惠、劳动强度比较低等优势。在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老幼妇孺留守农村的情况下, 发展养羊业是解决目前农村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条较好的路子。

2.突出项目建设。近几年完成政府畜牧业投资14662.39万元, 大大改善了全区畜牧业生产条件。世界银行贷款牧业发展项目和全球环境基金项目投资4 416万元, 建成4个百头奶牛场、894户肉羊养殖户、2个挤奶站、1个收奶站。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完成投资2780万元, 建成112个养殖场 (小区) 、12 348座青贮氨化池, 42 000间圈舍, 引进4 580头良种牛, 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户4 230户, 购进各类加工机械13 983台 (套) 。标准化养殖场建设项目完成投资4 500万元, 建成6个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 4个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中央现代农业发展资金肉羊产业项目完成投资1 040万元, 建成3个良种繁育场、10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 引进投放良种公羊360只。整村推进项目建成标准化圈舍8 160间, 投放肉羊13 720只、肉牛3729头。动物防疫体系建设项目完成投资391.39万元, 改造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及动物卫生监督所业务用房, 改建新建19个基层畜牧兽医站, 建设办公用房和实验室155间共4 513.37 m2, 配备仪器设备1 600台 (套) 。2011年和2012年草原生态保护补偿奖励机制政策共下达资金1 535万元, 承包天然草原7.26万hm2, 划定基本草原12.66万hm2, 新种植优质牧草3 834.14 hm2。另外, 招商引资项目引进企业10家, 完成投资3亿元。每年财政担保贷款5 000万元, 落实妇女小额贷款支持规模养殖发放贷款6500万元。

㈡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规模养羊场空圈、猪场鸡场缺乏资金、加工企业原料短缺等。

1.规模养殖场效益上不去。目前安定区有设计规模200只以上的肉羊养殖场119个, 调查的6家养殖场全部没有达到设计生产能力, 圈舍空置率较高。6家养殖场中有2家常年养羊的养殖场经营亏损, 大多数已建成的羊场处于同样情形, 养殖场很大程度上依赖项目支撑, 难以通过自身经营继续扩大生产规模。2家贩运兼短期育肥的牛羊养殖场盈利, 1家是鲁家沟镇吊沟村宏达养殖场, 1家是宁远镇红土村肉牛育肥场。规模养殖场效益上不去是由饲草料、劳动力用工等生产要素成本高, 生产效率难以提高, 生产过程难以控制以及市场等方面的客观原因, 抑或是经营不善等主观原因造成的, 需要进一步探讨。

2.对发展养殖大户的政策支持不够。调查的5户养殖大户都有养羊的传统习惯, 他们除了自己的土地外, 还免费代种外出农户的土地, 一般饲草料种植面积都在3.34 hm2左右。饲养20~30只基础母羊, 年饲养量100只左右, 年收入5万~6万元, 可以取得与外出打工相当的收入, 而且要比外出打工稳定、自主。根据调查, 一个村子200户人, 实留150户, 大小不等养羊户在100户左右, 将以上养羊户培养成有基础母羊20只以上, 饲养量100只左右的养羊大户不需要多少投资, 圈舍因陋就简基本是现成的, 饲草料地有的是, 只需要在购进基础母羊上给予支持, 技术服务上及时跟进即可, 发展空间很大, 但缺乏相应的配套支持办法。

3.养殖企业融资难。部分规模化养殖小区 (场) 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前期投入过大, 加之饲料及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 后续扩大生产的资金赶不上, 严重制约做大做强。

三、今后发展建议

㈠总体定位问题在畜种选择上应突出重点主攻肉羊产业, 采取开放式全局定位法, 放眼向外, 在全省、全国乃至在国际上寻找自己的位置, 在破解定西贫困这一难题上大做文章。干旱也是一种资源, 干旱气候好养羊, 学习借鉴山西朔州南小寨村经验, 吸收马铃薯产业的一些做法, 作为与安定资源条件结合最深广、创业空间最大的黄金产业, 把肉羊产业打造成为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资本利润率、土地产出率较高的扶贫开发的首选产业、小康社会的支撑产业、现代农业的中轴产业、转型升级的生物产业、富民强区的主导产业。

㈡切入点问题从现有小规模养羊户入手培育养羊大户, 组建专业合作社, 建设养羊专业村。为规模羊场小区大发展奠定基础, 为加工企业供应原料。要充分利用妇女小额贷款和“双联”贷款, 支持有能力、有愿望、有技术的农户发展为养殖大户。结合联村联户行动, 建设水电路基础设施, 帮助解决基础母羊资金, 跟进技术指导服务, 全区实施“111”养羊工程, 每个村培育100户养羊大户, 每个养羊大户饲养量100只, 每个专业村饲养量达到1万只以上。每户饲养量在100只需饲养基础母羊20~30只, 配套3.34 hm2饲草地, 是一个微型养殖企业。到2016年全区建设标准化的养羊专业村150~200个, 快速完成扩量任务。

㈢利益连接问题养殖大户是现代畜牧业的基本单元, 是迅速扩大饲养总量的主力军。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 并进一步制定鼓励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的优惠政策, 全面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技术服务能力、品牌营销能力、土地流转能力和资金互助合作能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是现代畜牧业的核心。发展专业村, 培植养殖大户, 要由规模化标准化企业引领。每个专业养殖村, 至少要发展一个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企业, 使之成为产业化龙头企业, 并依据产业化龙头企业, 使全村养殖户在生产合作、供销合作和信用合作方面形成三位一体的合作机制。按照山区发展大户养殖, 川区发展规模场育肥, 重点良种场供种, 控制外销型草产品加工企业以保障区内饲草需求, 集中大型龙头企业加工销售的格局引导企业、合作组织、协会、农户形成互利共赢的利益链条。

㈣工作重心问题紧紧围绕农民增收, 企业盈利这个中心开展工作, 明确层级分工, 突出侧重点, 按照村级抓大户, 乡级抓规模场小区, 县级抓良种场建设, 市级抓加工销售的层级分工构架安排任务, 落实工作责任。

㈤发展阶段问题安定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资本积累还远远没有形成, 而人才积累更可以说是匮乏。现阶段, 农村从事养殖业的主要是留守人群, 主体是50岁左右的人, 要实现养殖业的迅速扩张, 主要还要靠这些人去完成。再到2020年要以返乡农民工和非农行业转入人员为主体把大户培养成养殖企业。进一步通过加强现代畜牧业生产经营技能的职能培训和全面实行免费就读农业大中专院校的畜草技术和管理专业, 使他们成为现代畜牧业的合格生产经营者, 承担起发展现代畜牧业的重任。要发展现代畜牧业, 就必须依靠有财力、有能力、有体力的新型职业农民。实行集约化生产, 完成质的提升。

县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和建议 篇8

【关键词】农村;合作组织;问题;对策和建议

0.引言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一些农村在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了一批以农民为本、以利益为纽带、以服务为手段、以增收为目的的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适应农民的致富愿望,自我服务,推广技术,开拓市场,为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农民利益发挥了重大作用,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实行农村家庭承包联产责任制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第一次飞跃,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将会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二次腾飞。但是,由于目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发展正处在起步探索阶段,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因此,我就我们莱芜农村合作社现状进行研究和探讨。

1.当前农村合作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农民参加专业合作组织的意识不够强。从调查情况看,由于缺少经费,宣传教育工作力度不大,部分干部、群众对专业合作组织缺乏足够的认识,主动参与和支持合作组织的热情不高,动力不足,导致合作组织经营规模总体偏小,区域发展不平衡。

二是规模较小、带动能力弱。现有的专业合作组织相对于88万农民而言,总体数量少、规模小,多数在村组或本镇范围内组建,服务功能较弱,组织化程度较低,带动力有限;较多的集中在生产、销售环节,向加工业延伸的不多;资金缺乏仍然是限制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瓶颈。

三是内部运行机制不健全。全市近70%的合作组织成立时间较短,还没有完全按照合作组织原则运行,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不能充分履行职责,部分合作组织没有形成组织成员控制的决策机制、管理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社员相互约束力不强,承担市场风险的意识不强,只能利益共享而不能风险共担。专业大户、营销大户牵头领办的合作组织,往往由主要发起人一人控制合作组织,普通社员参与度低,合作组织与社员的利益联结不紧密,有的则是管理水平不高,经济效益有限;基层农技部门和供销合作组织牵头办的合作组织,往往牵头单位事务多,经办人员兼职,与自身利益不直接挂钩,投入精力有限;龙头企业组建的合作组织,往往考虑企业自身利益多,对社员利益照顾有限。

四是财务管理不规范。由于一些合作组织在成立初期,很少有经营活动和收入来源,承担不起专门聘请会计人员而产生的财务管理成本,再加上一些社会观念比较落后,监督意识比较薄弱,财务知识比较欠缺,甚至有些合作社只注册了名称,没有开展业务,因此多数合作组织没有独立建账和进行会计核算。

五是经营管理人才匮乏。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负责人大多是土生土长的农民,经营管理能力普遍较弱;真正懂技术、会经营、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更缺乏,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长远发展。有些合作组织理事长不了解国家的《合作社法》,不按合作制精神办事,影响了合作组织规范化建设。

六是扶持政策难落实。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一些扶持和优惠政策,从财政、税收、信贷、供水、供电、用地、运输等不同方面给予合作组织支持,但从实际情况看,优惠政策的幅度相对较小,部分优惠政策还无法落实到位。

2.促进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是坚持量与质并举的发展原则。既抓量的扩张,又抓质的提高。对已建的专业合作组织,要切实加强指导和服务,按照规范化建设标准,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发展中逐步规范、提高;新发展的专业合作组织要从源头抓起,在组建阶段就加以规范、指导和扶持,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规范一个”,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规范中快速发展。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适应合作组织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强业务指导,开展技术培训,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保驾护航。

二是搞好宣传培训,提高成员素质。按照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委的要求,把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员的培训纳入培训规划,安排专门培训经费,分层次对基层干部、合作组织负责人和财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同时,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推介先进典型,在全市形成鼓励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良好氛围和舆论环境。

三是健全各项制度,规范内部管理。规范组织机构和内部管理制度。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要求,加强财务管理,规范会计核算,做到会计资料完整、会计账目健全,定期向农经部门报送财务会计报表,接受审计监督,定期向社员公布财务状况;兼顾投资者与生产者双方的利益,健全收益分配制度,实行按资分红和按交易量返还相结合。按照《章程》规定建立成员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制度,充分发挥“三会”的职能作用。

县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和建议 篇9

及对策建议思考

村镇银行自成立以来,在完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丰富金融服务供给,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支付业务整体发展水平滞后,支付服务和产品创新乏力,迫切需要开拓便捷、高效的非现金支付业务,以更好地服务农村和县域经济发展。

一、村镇银行支付业务发展现状

(一)以间接参与者身份接入主要支付系统。

目前,村镇银行主要通过发起行或其他银行代理等方式接入大小额支付系统。加入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银联系统、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等支付系统的村镇银行数量较少。

(二)线下业务为主,电子支付业务发展较快。

因结算网络和功能尚不健全,村镇银行支付服务多以柜台业务为主,非现金支付业务处于起步发展阶段。随着村镇银行自主发行银行卡节奏的加快,基于银行卡业务的网上支付、移动支付也呈现快速发展趋势。

(三)银行结算账户数量较少。

村镇银行因成立时间晚,提供的支付业务单一,金融服务竞争力不强,导致银行结算账户存量较小,单位账户和个人账户在全部银行机构中所占比例极低。

二、村镇银行支付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定位不清晰,农村支付服务延伸不够。

从现有网点布局看,村镇银行主要在县城设立营业网点,只有少部分村镇银行选择在乡镇地区设置服务网点,而且村镇银行基本都没有参加助农取款点建设。村镇银行经营的主要方向依然是资产负债业务,精力多投放在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上,支付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支付服务对城镇和农村地区辐射能力较弱,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职能定位相冲突,农村地区认知度低,在打通农村基础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工程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二)支付业务种类较少,支付服务趋向同质化。

传统的支付工具和手段居于村镇银行支付业务主导地位,且相对集中和单一。在支票、银行汇票、商业汇票、本票四种业务中,村镇银行主要以办理支票业务为主。从电子支付业务看,村镇银行在所在地区布放的ATM数量不多,且多数没有申请银行卡收单资质,无法拓展商户和布放POS机,银行卡受理环境有待改善。手机银行和网上银行业务主要功能局限于查询和转账汇款,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银行卡的申请和使用。此外,村镇银行主要由城商行和农商行发起建立,运行方式、内部管理、业务模式、服务手段相差无几,且互相参照借鉴产品服务,导致业务同质化现象严重,差异化、个性化服务不突出。村镇银行在深化支付结算服务,开拓非现金支付产品方面急需加强。

(三)系统建设滞后,清算渠道有待畅通。

目前村镇银行主要使用发起行核心系统,但系统更新完善一般滞后于发起行,导致系统功能不适合村镇银行自身特点和发展需求,系统使用也需要支付较高的运行维护费用。在现代化支付系统建设方面,虽然村镇银行接入了大小额支付系统,但是以间接参与者身份接入导致资金汇划效率低下,而且村镇银行未接入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便捷高效的网上跨行支付业务面临屏障。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能力薄弱阻碍了村镇银行提升支付业务竞争水平,在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大型银行纷纷推出线上支付服务,而村镇银行没有足够能力提供相应的产品和业务。

(四)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风险防控能力偏弱的村镇银行支付从业人员整体学历偏低,而且很多员工是应届毕业生或非银行从业人员,经验丰富的支付岗位员工占比少,原有知识储备不足,现有工作经验积累不够,接受新业务、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弱,缺少系统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对支付结算领域规章制度不能熟练掌握,办理支付业务的合规意识不足。尤其是业务处理不断向电子化、网络化、信息化方向发展,传统的手工业务逐渐被替代,这些都对员工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近几年执法检查结果来看,村镇银行在支付结算领域都存在着一定问题,相关业务潜藏着风险,如果出现问题,应急处置措施不力,会影响支付业务的安全稳定运行。

三、村镇银行支付业务发展建议

(一)明确市场定位,提升服务“三农”发展能力。

XX年,银监会发文提出村镇银行要坚持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的市场定位,强化支农支小战略定力,防止业务发展“离农脱小”。村镇银行应把县域农村作为蓝海市场,充分利用区域优势,深度挖掘长尾客户资源,立足“三农”实际需求,发展个性化差异化的支付服务,围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种养大户、庭院经济经营者等有潜力的客户,加大营销力度,结合客户需求,提供特色支付产品,积极参加助农取款点建设,完善农村地区银行卡受理网络,提升支付市场份额。在支持普惠金融发展、投身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中,利用各种渠道,加强自身优势宣传,不断树立良好形象,提高社会认知度。

(二)丰富支付业务种类,增强突发事件下支付服务能力。

非现金支付结算业务是现阶段村镇银行各项业务发展的短板,村镇银行应发挥“小、快、活”的优势,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原则上,增加业务种类和创新开办新业务。一是改善银行卡受理环境,增加县域自助网点和ATM的布设,扩大银行卡受理渠道。二是创造条件开通银行汇票、商业汇票业务,丰富票据业务种类,引导客户办理票据业务。三是加强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合作,开展扫码收款业务,拓展县域农村地区商户,扩展服务空间,提高服务速度和效率。四是创新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积极推进网银、掌银建设,加快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增加线上产品供给,提升突发事件下“零接触”支付服务能力,增强支付服务竞争力。

(三)加强系统建设,畅通资金支付渠道。

支付系统的建设是增强金融服务能力、提高资金清算效率的基础,村镇银行应根据自身发展和财务实际,逐步加大科技力量投入,畅通支付渠道。一是加强沟通合作,自主接入农信银系统。通过农信银系统在全国县域的广大网络,促使相关支付业务得到延伸拓展。二是借鉴城商行资金清算中心和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的经验,组建村镇银行联盟。构建村镇银行清算中心,集中解决第二代支付系统接入问题。三是村镇银行要建立健全灾备体系。按照相关标准建设机房,确保网络系统安全,为各支付系统稳定运行提供技术保障。

(四)强化风险防控能力建设,实现支付业务规范发展。

村镇银行应平衡业务创新和稳健经营的关系,结合地区发展实际和经营环境背景,健全完善科学有效的风险防控体系。一是健全内控机制。资金运营风险会随着不断创新的支付服务增加,要针对新业务新产品出台相应操作规程,尤其是票据、账户等易发生风险的业务,使内控机制覆盖所有业务环节,规范各项支付业务发展,从整体上预防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二是完善应急预案。确保应急机制可靠有效,避免或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并保障业务快速恢复运行。三是明确岗位职责,加强教育培训。建立业务培训长效机制,打造高素质支付服务队伍。

上一篇:测绘工程系学生自我评价下一篇:母亲节演讲稿:献给母亲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