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听写大会团队口号

2024-08-26

汉字听写大会团队口号(通用8篇)

汉字听写大会团队口号 篇1

2、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汉字活起来

3、横平竖直写字,方方正正做人;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汉字活跃起来

4、书写规范汉字,传承中华文明

5、规范汉字书写教育,提高师生文明素养

6、写端正子,做正直人

7、规范汉字书写,弘扬优秀文化

8、树立语言规范意识提高民族文化素质,说普通话四海同音写规范字九州一体

9、说普通话,迎四方宾客;用文明语,送一片真情!普通话同青春携手文明语和时尚并肩

10、说普通话、写规范字、读经典书、做感恩人

11、汉字英雄,非我莫属

12、弘扬传统,以字育人

13、汉字润心灵,好字伴成长

14、说魅力母语,写规范汉字

15、推广普通话,使用规范汉字

16、规范汉字书写,传承华夏文明

17、写一手漂亮的中国字,做一个正气的中国人

18、写端正字,做正直人

19、规范汉字书写,弘扬优秀文化

汉字听写大会团队口号 篇2

一、“峨眉”与“蟠螭”

有道题答案是“峨嵋”, 答题的孩子写成了“峨眉”, 我当即意识到, 这个应该是允许的, 马上跟同事商量, 得到首肯。按规则, 答题与答案不一致而裁判认可时, 裁判必须在现场给出解释, 我们的裁判就解释说:“带山字的嵋现在规范汉字表放在了8105 个规范字里了, 两者没有明显的正误之别, 二者都应算对。”

又过几轮, 遇到“蟠螭”一词, 选手写成了“盘螭”, 跟答案不一致。我心里有几分嘀咕, 因为“蟠螭”的词典释义是“盘曲的无角之龙”, “蟠”的意思就是“屈曲, 环绕, 盘伏”, 古书必定会有通假径写成“盘”的。只是现场时间紧, 来不及查阅。经过商量, 我们没有给判对。

节目播出时, 一位老同学微信上对我说:仿照“峨眉”的原则, “盘螭”不该算错。我于是陷入深思。我想, 这两个案子出在同一场, 确实有点扎眼, 太容易形成对比。我们的处理对不对呢?说“蟠”字的难度是考点, 没写出来就是让考点落了空, 这不是理由。记得2013 年预演的时候题库里有“芟除”一词, 显然“芟”字是考点, 选手若写成“删除”这道题就没意义了, 但是你却不能说人家是错。我们当即建议删掉此题。那么, “蟠螭”与“盘螭”的关系岂不又是类似?“蟠”与“盘”难度差距明显, 但, “嵋”与“眉”又怎能说没有难度差异呢?总归而言, 就像“芟除”与“删除”一样, 不管难度差距有多大, 只要选手所写的结果跟你主考官读出的字音一致, 同时意义也一致, 或许就应该算对。

进一步想, 我们把“盘螭”判错而把“峨眉”判对, 理由何在呢?“蟠”与“盘”哪个字出现更早一时难以查考;重要的是, “蟠”字一开始就是“蟠曲”义, 而且后来也只有这一意义, 可以说, 在“蟠螭”这个词里, “蟠”有点专用的意味;“盘”最早就是器皿义, 盘曲的意义是后来出现的, 器皿与盘曲意义一直共存。古人混用蟠盘二字时, 究竟是以哪个为正哪个为俗, 我们无法替古人做判断;用现代的眼光看这两个字, “蟠”是“龙蟠”意义上的专用字, “盘”则既有盘曲的意思, 又有器皿的意思, 且以后者为主。pan chi这个词在现代生活里固然已经失去生命力了, 现代人要借助字形了解其本义, “蟠”更有资格, “盘”倒像个假借字了。出题的目的在于考“蟠”, 其意义也就在提示观众注意“龙蟠”这个意义与字形。

“嵋”与“眉”的情况就有不同了。“峨眉”是古已有之的写法, “峨嵋”倒有可能是后起的, 很有可能是像有人把“包子”写成“饱子”那样类推的结果, 现在的人们, 可能觉得作为山名, 两个字都带山字旁更合理些。实话说, 命题者把“嵋”作为考点不太有意义, 因为“眉”是本字, 并非假借, 透露了“峨眉山”当初以眉毛命名的信息。写作“峨眉”可以传递这里多一层的文化信息, 并非俗写。

其实, 这样的情况在题库里应该尽量避免, 可以省去不必要的争议。但我们也知道命题者的难处, 于是遇到这样的问题就要凭我们的现场判断了。不是说这听写大会目的之一就是传播汉字里含有的文化信息吗?我们在“蟠螭”和“峨眉”的不同判断原则可以说多少表示了这种倾向。

二、如何回答选手的提问

有些不了解情况的朋友以为, 当汉字听写的裁判挺容易的, 正确与否都有标准答案在那儿。可是真的坐在那里, 面对种种意想不到的复杂情况, 才体会到裁判之不易, 每场结束后都有涉险过关、出一身冷汗的感觉。

回答选手的提问就是难题之一。赛事规则里允许“选手可以向主考官和裁判申请更进一步的解释”, 许多代表队的选手很会利用这条规则, 尽量提问, 以期获得更多的字形信息。对于我们做裁判的来说, 可以提供哪些补充信息, 不可以提供哪些, 这还真是个不好把握的事情。原则上不能提供任何与字形有关的信息, 就是偏旁部件等等。但是, 字形以外的, 哪些可以说呢?比如题目是“一绺”, 考官认认真真念了两个字的标准字音, 我们裁判席主动开口提示第二个字在口语里经常儿化, 这就给了选手很大的帮助, 而这也不算照顾, 因为我们只是更准确的传达了真实的读音信息而已。

词义方面做出补充, 就比较危险了。比如选手问“龙吟凤哕”里“哕”是什么意思, 裁判回答说“哕就是鸟的叫声”, 这虽说补充了一点词义信息, 但是也明显是可以从相应的“吟”推导出来的, 比较得体。选手问“谑而不虐”里“虐”是什么意思, 裁判回答“是残暴的意思”, 这也没太大问题, 因为“虐”几乎就没同音字。两届比赛合计近三十场里, 这样的情况比较多, 要说也是符合赛事规则的。但是分寸并不好掌握, 比如说选手听到xuɑn jie zhi ji一词, 就问xuɑn jie是什么意思, 裁判席回答说“皮肤病”, 选手一下子就写出“癣疥之疾”来了。后面还有一次, 题目是chɑnɡ honɡ huɑ bi, 选手要求进一步解释, 我想, 这个典故他知道就是知道, 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我就试着把故事讲了一半, 我说:“苌弘是个人名, 传说他死后身体发生了某种变化”, 有意没说出“血变绿色”这个关键点。我猜想我说的时候同事心都提到嗓子眼儿了, 事后裁判长说我这个节制点掌握的还好。但是在“奎蹄”这个词选手问“奎”字义时, 我考虑这个意义过偏, 就讲明了是“身体的胯部”, 结果那选手知识渊博, 一下子就写对了奎字, 不知这事该不该后悔。

后来我摸索出一种既保险又有效的办法, 就是有重点地重复原本的释义或例句。第二场“轹釜待炊”, 释义和例句都很长, 选手问“轹釜”是什么意思, 我说:“刚才主考官释义中‘刮锅有声’就是这个意思”, 选手因之得到了准确的理解。选手问“健翮”的“翮”是什么意思, 我说:“健翮, 释义里说矫健的飞禽, 两个字的意思都在里边了。”裁判长肯定了这个做法。想想也有趣, 我并没在主考官的释义文字外增加任何语素信息, 只是截取了相应的片段, 用自己的语调重说一下, 却能起到“信息增量”的效果, 倒是可以做个语用学意义上的解释的。

释义以外的全新信息可不可以提供, 也要因情况而定。选手问“勉旃”的“旃”是什么意思, 回答“之焉的合音”, 有点文言常识的学生一下子就能锁定答案了, 也许这个透露得就有点过;选手问“聿修”的“聿”什么意思, 答曰“文言里用在句子中间的一个虚词”, 就没有提供那么明确的信息。

三、古籍里的文字怎么活起来

汉字听写大会的主题宣传语“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出自习近平总书记2013 年12月关于传统文化的重要讲话:“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 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既包括汉字本身, 更指的是用汉字书写的篇章内容。如果说为了准备听写比赛狠背词典, 而不是像老一辈那样从读书中自然学会汉字知识, 只是从工具书上学, 那就有点可悲了。有几个词难住了选手, 多少反映出对文化的感受, 对“古籍里的文字”的感受能力不足。

先说“绯闻”。主持人已经明确说了是“桃色新闻”, 我相信选手是见过这个词的, 那么这里为什么强调桃色呢?那就是准确告诉了你这个“绯”是个颜色词!颜色词, 诸如红啊绿啊绛啊缟啊, 常与丝织品有关, 这个“绯”也是如此。这不是多么经典的知识, 原本是多读书就能大致概括出来的, 属于能感受出来的文化常识。可惜, 现场选手没有往色彩方面想, 只是从“传闻”的意义去推导, 写了个言字边。

其后有个“樗材”, 是拿樗树的质地不好来比喻无用之才。这个词够冷的, 令人惊奇的是, 选手竟然准确地写出了“樗”字, 更让我惊讶的是, “材”字错写成了“才”。我想, “樗材”它首先是一种木材, 后来转而指人, 也是整体上转的, 并没有“樗+才”这样的构词。这和“蠢材/蠢才”的用法并不平行, 因为“蠢才”确实是“蠢+才”, 是个以“才”为中心语的指人的词, “樗材”没有这个过程。最终这位选手因为这个难度不大的“材”字而离场, 令人扼腕:连生僻的“樗”都会写, 却失手于文化层面推导能力的欠缺。

还有一个难度不小的词:“陈师鞠旅”。这个词, 从整体难度上说, 写不出来情有可原。当主考官念出读音和释义时, 我一下反应出三个字来:“陈”“师”“旅”。因为释义里有“集合军队”的说法, 那么“师旅”是一下子能想到的, “陈师”也一样。至于“鞠”字, 如果没见过这个词那是靠猜猜不出来的。让我感到吃惊的是, 这孩子先是胡写了一个“拘”, 然后写了个“师”, 写出“师”后却憋在了“旅”, 又推测着写了一个“尘”。如果“师旅”和“陈师”这样的古代文化基本常识在头脑里意识更强些, 或许情况就会好些。

什么叫“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呢?先不说活没活起在现实生活里, 首先要活起在有文化追求的人群的头脑里, 具体说就是爱好中国文化的人的头脑里。参赛的少年们肩负着“复活”使命, 不是靠死背词典能完成的。赛会组织者这种以汉字带出文化信息的追求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同时, 也应该更多地注意导向。仅就上述三个词而言, 文化嘉宾张一清在“绯”字的解释上说到了颜色词与丝织品的关系, 后两个词嘉宾都没有意地把该知道的常识强调一下。放弃这样的机会, 殊为可惜, 而我们作为裁判, 身份又不容许开口说这个。

四、有口难言

年少时看足球, 瞧黑衣裁判整场跑来跑去, 心想他忙个什么呢?又不能亲自踢一脚。我总是觉得那角色好无聊, 甚至想:难道面对身边不断滚过的皮球, 他没有踢上一脚的冲动么?

而今当我泰然坐在汉字听写大会的裁判席上, 在别人看来, 恐怕比足球裁判无聊有加, 而我却实实地体验了一把做裁判的不为人知的甘苦:头脑之紧张运转, 注意力之毫无可松, 瞬时判断之一发千钧, 以及, 太多的无奈与尴尬。

第四场开始不久, 遇上个“晋阶”。当时我想, 写成“进阶”怎么办?肯定讲得通啊。当时我们并不知道, 在第二演播室, 此词甫一读出, 张一清就已开口, 说“晋别写作进, 前进的进就没有上升的意思了”。这正是包括裁判长在内我们五个人心照不宣的事实。但我心里当时并不能真的踏实, 我想, 古书里怕是免不了“进阶”的写法, 前进和上升两者的意义界线真的可以分明吗?虽然说当裁判一般不愿说话, 可这个时候, 倒真恨不得有个机会开口引导一下, 也许一个简单的提示, 比如说个“晋升”, 或许就可以引向标准答案, 免去纷争。

想说话的冲动时而会有, 主要是, 想说最得体的话。考到“癣疥之疾”的时候, 释义是:“比喻无关紧要的小问题和小毛病”, 当时我想, 这里光给了比喻义, 喻体并不明朗, 值得一解;但是解到什么程度, 是个问题。我想, 如果回答“癣疥是一种表面上的毛病”应该是比较得体的, 因为“表面”可以很直接的理解为人体的表面, “毛病”暗含疾病的意思, 没有直接透露“癣疥”是一种疾病的直接信息。

考到“匡诤”一词时, 谁的反应都会是“匡正”, 第三现场的代表队席甚至第一时间发出了欢呼。也难怪, 释义“指出别人的错误, 劝其改正”怎么能避免“匡正”的理解呢?我们几人意识到, 这里若不加以解释, 必然会引起轩然大波。释义里“改正”一语似有引向“正”字之嫌;但“劝其……”的意思, “匡正”是没有的, 这是“诤”字独有的意义。可惜, 没有机会让我们说出这些理据来, 我们只能一边讨论, 一边静候选手的结果。电视镜头清楚记录下了我们讨论的情景。此后, 一选手遇到了“无裨”一词, 释义是“指于事无补或无助”, 例句为李渔《闲情偶寄》:“生平所著之书, 虽无裨于人心世道, ……”, 看得出那孩子有些犯难。我想, 如果他要求进一步解释, 我只能说释义已经很清楚了, 但我很想提示一句“后面往往跟着‘于’字, 就像例句所示”。实话说, “无裨”其实不成词, 我们有义务讲出常与“于”搭配这一事实。可惜, 这句话也没有机会说出。唉, 在这种竞赛场上做裁判, 难就难在这里, 多数情况下怕的是祸从口出, 却也有时想说, 而有口难言。

五、岂能尽如人意

“饮默”这个词的判定颇具争议。赛会提供的释义是:“忍着不吭声, 隐忍沉默。”例句为司马光《再与景仁书》:“昨日得所示书, 然后释然……然其中犹有未察愚意, 而直以强辞抗之, 此所以愤愤不得饮默, 必当自伸者也。”我一看到“隐忍沉默”四个字, 心想“坏了!”这要是写成“隐默”如何是好?这几场, 几乎场场遇到这种事, 我们已经成了惊弓之鸟了。查《汉语大词典》, “隐默”还真有, 释义有三:一为安静恬退, 二为安静恬退之人, 三为沉默不出;缄默不言。选手可能也是根据释义“隐忍沉默”做的推断, 写成了“隐默”。我跟两位同事商议, 一位倾向于认可, 另一位倾向于否。来不及更多商议之时, 已到判决时刻, 我们三个裁判, 两人表态认可, 一人表态不认可。按规则, 凡出现二比一或者一比二时, 必须现场解释。于是我就开口:“刚才考官释义是‘隐忍沉默’, 她写成隐忍的隐、沉默的默, 这个词在书面文献里也有, 我觉得不能算错。”就这样, 选手以二比一的判决通过了这一轮。选手及其老师未必注意到, 我们只是表示“可以通过”, 并没表示这是一个正确的答案, 也就是说, 没有认为“隐默”是“饮默”的异形。

我们当时并不知道第二现场的嘉宾也讨论到这个词。到正式播出时我才看到, 原来, 这词刚一被考官读出, 选手还没写的时候, 张一清就已经说“她可别写成隐忍的隐啊!”另外的专家和主持人也说“这是个陷阱啊”, 张一清又解释:这个“隐”字就没有了吞咽下去的意思了。而我们在现场却做出了跟他们不一致的判决。

反思这件事, 其实技术上没有明显的失误, 说得过去。只是面对这个例子的里里外外, 反复相面的时候, 觉得我当时的判定颇有不妥。

最大的失误在, 情急之间只是看见了“隐忍沉默”四个字与“沉默不出;缄默不言”的对应, 忽略了“饮”字带来的高及物性特征。“饮默”是个动宾结构的复合词, 而“隐默”则是并列结构, 两个词的构词方式和表义强度差别很大。一般来讲, 认定异形词, 词的结构应该是一致的, 盘螭进阶皆然。像这个结构不一致的, 准确地说就不具有同一性了。那么为什么我还是觉得我们的判定不算大错呢?这是针对命题中的释义而言的。严格说来, 原词释义没有释出动宾关系来, 无论是“忍者不吭声”还是“隐忍沉默”, 都没有释出“吞咽”意义来。在这样的引导下, 选手被引向“隐默”还真不能算错。这就是问题所在:一方面, 选手不会“饮默”这个词, 理应受到惩罚, 但是, 命题上无意的误导, 难道要由选手埋单?何况, 考官现场读例句时, 没有读出“必当自伸者也”这个关键的小句 (欲自伸, 才是不饮默的最好注释) 。所以, 这个判定不能说师出无名。

“饮默”和“隐默”, 看上去是一字之差, 反映出深层次的问题是, 一些基本的语言学知识, 在汉字的学习者、汉字听写的组织者以及社会公众中的角色缺位。汉字听写大会播出以来, 人们对它的教化意义颇多赞誉, 但较多集中在汉字对传统文化的形象、韵律等方面的美感负载。我在一次面对媒体的谈话中说:我对汉字大会的高兴在于, 更多的普通公众和我们一起来感受汉语汉字的自身魅力了。有的专家着眼点侧重于汉字的艺术美, 而我们语言工作者, 常年醉心于研究, 体味的是汉字的理据美。每个汉字, 它的读音分歧是怎么形成的, 它的字形演变是什么轨迹, 它的意义古往今来是扩大了缩小了还是转移了, 我很高兴我们语言文字学者的日常关注从此也走进了寻常百姓的日常兴趣。我们语言研究者的任务就是通过我们的工作向公众传达准确的语言文字知识, 《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都是如此。

汉字听写节目本身, 既有娱乐价值, 更有文化价值, 也应该有学术价值。第二现场的嘉宾, 能兼议这三重意义最好。考到“训诂”一词的时候, 假如不仅解释说“这是一门关于汉字的学问, 清朝发展到高峰”, 而解释为“这是一门有关汉语的字形、字音和字义综合研究的传统学问”该多好。

六、语出何典

字词的难度是相对的, 大众熟悉的固然算是容易的, 多数人不熟的未必个别人不熟。考“穹庐”一词的时候, 演播室女主播不断地说:这个不应该不会呀, 不应该不会呀, 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我知道她的意思:这个是中学语文必背的课文, 每一个中学生都知道的。问题是:这是个理由么?“穹庐”的确是古书里常用的一个词, 但现在几乎没有什么场合会用到了, 于是, 它的语域色彩就更突出了:只属于那一首诗, 那首中学课文里的诗。意外的是, 这位选手竟没有写对这个从主播到我们裁判每一个人都认为必会的词。

每一个轮次, 每一位选手, 遇到什么题, 总的来说是按着从易到难的题库排序随机抽取的。穹庐排的很靠前, 大概是命题方基于自己的感觉, 相信中学生无人不会。可是这种感觉有时也会反过来捉弄出题方。比如有一回遇到了“隳突”, 出题方看来, 这词, 这字, 实在难的可以, 谁料选手高高兴兴轻松写就。盖因这是柳宗元 《捕蛇者说》里的“悍吏之来吾乡, 叫嚣乎东西, 隳突乎南北”, 也是中学生必背的。如果不熟悉这些古文在中小学课本里的分布状况, 会对眼前的景况感到摸不着头脑。

像隳突这样的词, 不是说没有推广的价值, 它毕竟也是古书中比较常用的一个有表现力的词, 但是作为考题, 对背过课文的中学生来说, 对比于社会人群, 其难易程度是天壤之别, 也难怪成人几乎没人写得上来而选手无人不会了。这是赛会不可避免的尴尬, 折射的也是中学教育的一种尴尬:为什么学完了就还给老师了呢?

考到“主一无适”时, 嘉宾说, 这词出自程颐、朱熹, 说放到二百年前, 这么大的小孩儿一定知道, 因为上学就读经, 读四书五经就都会遇到并且熟知这个词。赛场上令人遗憾的场景却出现在了这个词上, 选手不会。这个例子跟上边隳突例子结合起来看, 得出的结论就是:哪个时代基础教育里有的词, 哪个时代的孩子就会, 否则不会。不过, 仔细品味起来, 是学会隳突的意义大呢, 还是学会主一无适的意义大?前者无非是个生动形式的动词, 应用场合有限;后者却是一种行为, 一种礼义性质的行为, 传达的是一种思想, 一种精神。教化之义, 不仅是学狭义的表达法, 更主要是陶冶心灵。看来, 现在的孩子会写隳突会写分爨会写穹庐却不会主一无适, 多少是教育的一种悲哀。

其实, 这种悲哀的集中反映, 还是在成人书写上。像“折戟沉沙”, 虽多数人是中学时学自杜牧的《赤壁怀古》, 但社会生活中应用还是很普遍的, 成人书写正确率却只有14% ;汗牛充栋更是个常用成语, 成人书写正确率是20% ;时乖运蹇也是常用词, 成人书写正确率低至4% ;遑论用的很广吧, 基本不涉及特殊典故, 成人也低至4%。

用典是文人的传统, 其实, 不光文人, 百姓也爱用, 只要是自己熟知同时相信听者也熟知的词儿都可以抄起来就当典故用。这里头的关键是“共知”。当共知超出少数熟人范围, 成为大众共知, 也就是“泛语域 (pan-register) ”的时候, 它就是共同语中的一个普通词了。所以, 典故终究不是一件好事, 越是人们感觉典出不明, 越说明这个词有着跨语域的价值。考到“潋滟”的时候, 不管选手还是普通观众, 会的都马上说出这是出自苏轼诗句, 太容易, 不会的就是一头雾水。这样的词, 出典依赖性这么强, 论起来还是个死词。

汉听大会既然有普及词语的使命, 就应该都选泛语域的词考, 即便是要唤醒沉睡的旧词, 最好也是在历史上有通用价值现代仍有通用价值的。不然, 赛场上热热闹闹, 选手们征服一个个难词引来一片惊叹, 赛会过后乃至选手们长大以后, 该唤醒的词还是沉睡依旧, 那不就没意思了么?

七、释义与推断

遇上不熟悉甚至没听到过的词, 怎么办?只有靠主考官提供的释义去推断。不过, 释义终究只是一个提示, 不是能保证完全推断的。赛前, 我们把题库大致过了一遍, 对那些提示作用过于显豁的释义, 大多做了处理。比如“荷枪实弹”的释义是“扛着枪, 子弹上膛。指军队、警察等处于戒备状态。”这也是现代词典通行的释义套路, 就是尽量解释出每个单字的意思, 再说整体意义。我们对这类释义做了统一处理, 就是删去前半部分, 只保留“指军队、警察等处于戒备状态”, 这就避免了明示“枪”“弹”的机会。尤其是一些很生的词, 如“米珠薪桂”, 如果原原本本释出“米和柴的价格像珍珠和桂木一样”, 这题就毫无难度可言了, 即便是完全没听说过此词的, 也很容易正确写出来;而我们只保留“形容物价贵得出奇”, 那么你会就是会, 不会就是不会。再比如“啐啄同时”, 释义“小鸡破壳时, 母鸡小鸡从里外同时碎壳。比喻机缘相投或两相吻合。”我们也得把前半删去。

“以丰补歉”, 释义是“把年成好的时候的余粮储备起来, 留待灾年时使用”。其实听到这个释义, 前三个字就准确无误地能推出来了。问题在“歉”字, 释义没有直接把“歉收”说出来, 而是说的“灾年”。这“灾年”与“歉收”之间细究起来是个因果关系, 在农民眼里则是一回事。初中生阅历有限, 想不到歉收跟灾年之间的关系也不足为奇。遇到“夙兴夜寐”的选手看来没听说过这个词, 根据词义“早起晚睡, 形容勤劳”猜到了“夜寐”, 可是“夙兴”却是靠猜而猜不出来的。又如遇到“攻讦”一词, 释义是“揭发别人的过失或阴私而加以攻击”, 释义已经足够详细, 选手也很容易地写出了“攻”, 第二个字却凭猜测写的是“诘”, 也许是根据词义“揭发、攻击”而联想到了“诘难”吧?

可见, 释义所能提供的信息终究有限, 很多时候还真不能怪人家小孩子推断不出。有个小选手遇到“蜷曲”一词, 释义是“弯曲, 多用于人或动物的肢体”。有位嘉宾念叨:如果她没意识到是虫子的蜷曲就坏了。那孩子还真没往虫子那儿想, 写成了“踡曲”, 大家一片叹息中, 却看见我们三人同时亮了灯, 认可这个字形。因为我们查过, 踡是蜷的异体。这件事, 怪不得孩子, 实在是我们的释义存在问题:人或动物的肢体弯曲, “肢体”虽说也有全身的意思, 但优势理解是四肢, 再加上“人或动物”这个说法里又把“人”放在优势地位, 别人看到这个释义可不首先会想到人的手足?典型的“蜷曲”其实是爬虫类动物的样子, “人或动物的肢体弯曲”这个释义并不首先把人引向原型解读, 这就难怪选手想到了足字旁的“踡”了。

“雅驯”一词释义是“形容文辞典雅”, 照这个释义去猜的话, 第一反应必定是“训”, 因为是文辞嘛。果然, 选手写的是“雅训”。第二现场主持人问嘉宾:为什么是这个马字旁的驯呢?嘉宾解释说:从驯顺的意思, 引申为顺畅。但问题是:释义里哪有“顺畅”的意思?

“扬风乍毛”一词的释义是“指耀武扬威”, 选手一开始错把“风”写成了“锋”, 这显然是释义中“耀武”导向了兵器的理解。当选手得到“乍”是“张开”之意时, 一下子明白了, 不仅正确地写出了“乍”, 也顺势推导出了是“风”不是“锋”。

“津梁”一词, 词典释义是:“渡口和桥梁, 比喻用作引导的事物或过渡的方法、手段。”我们依常例删去了“渡口和桥梁”, 只剩下“比喻用作引导的事物或过渡的方法、手段”, 这就有点难为孩子了。于是, 当选手问“津”的时候, 我就特意给她强调了一下“过渡”的本义, 又加上了“跨越水流”这么个更显豁的解释。

上边这几个是现场释义有明显缺失的例子。但即便是释义足够周全, 选手在现场也难免会捕捉不全所有的准确信息, 这其中, 从视觉语言转换为听觉语言, 对理解来说, 还是有些信号折损的。这一点, 我是从选手在“昆季”读出来后那一脸疑惑中感觉到的, 他追问词义, 考官说“指兄弟”, 我当即意识到他没明白xionɡdi是什么, 连忙补上一句“兄弟姐妹的兄弟”。像这种读音给选手造成的困惑, 考官未必能意识得到。再如“煤矸石”, 释义是“在成煤过程中与煤伴生的比煤坚硬的黑灰色岩石, 含碳量较低, 不易燃烧”, 旁人看来“煤”再明白不过, 可是现场的选手却很可能因为从全句意识到是个化学过程而直接想到了“霉”, 造成了个看似不可思议的错误。

结语

审视“汉字听写大会” 篇3

然而,随着这场“汉字听写大会”的持续升温,质疑和批评的声音也从未间断。尽管多数人对这档节目的意义持肯定态度,但也有不少人担心其“过火”,会把“认知汉字”带向娱乐化的迷途。据该节目组的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样的大赛持续办下去,势必会引发大众的火热关注。正因如此,静下心来对“汉字听写大会”做一次阶段性的审视,显得十分必要。

现象:听写的是汉字,反思的是文化

“明明知道是这个字,就是写不出来。”观看“汉字听写大会”时,不少观众都这样感慨。电脑对汉字书写带来的负面影响早已引起人们的警惕,“提笔忘字“写错别字”等现象已经变得十分突出。在数字化时代,各种输入法都在以帮助人们减少打字困难为“卖点”,从最初的拼音首字母联想,到如今你不会读、只要使用部首也能顺利把字打出来。这样,大家习惯了电脑打字,时间一长,就遇到了“会打的字不会写”的问题。

听起来简单,写起来难。“汉字听写大会”让许多观众既尴尬又不服气,纷纷在节目播出时自发参与比赛。该节目官方微博经常转发观众的“答卷”,不但很少有人全部写对,而且还有许多人交了白卷。随着节目的一期期播出,看着“癞蛤蟆”“邋遢”“龋齿”“僭越”“醍醐灌顶”这些词,许多观众自嘲“我觉得我就是个文盲”,并对能正确写出这些字的小选手们膜拜不已。

正如专家指出的那样,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节目,听写的是汉字,反思的却是文化。目前,汉字的文化生态确实不容乐观,对于“提笔忘字”这样的文化危机,《咬文嚼字》名誉主编、著名文字学家郝铭鉴表示,这一切源于对汉字的敬畏之心已荡然无存。中国过去素有“一字师”的传统,如果写错了字,总会有人指出,人们对汉字怀着敬畏。然而令人痛心的是,现在这种对汉字的敬畏之心已不复存在。郝铭鉴举例说:“你看看网上那么多错别字,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不会再有人指出。还有一些名人故意写错字。在浮躁心态之下,人们对于汉字书写已相当草率。”郝铭鉴认为,教育界和评论界必须对目前这种汉字书写混乱的局面进行反思。

正因如此,“汉字听写大会”这个类似于小学课堂上“听写”的节目,可以说是达到了“以正视听”的效果。许多观众表示,这个节目“莫名戳到了自己的痛处”,唤醒了深藏在心中已逐渐淡忘了的汉字情结。许多观众不敢怠慢,“惭愧”之后,把该节目当做了一次识字、写字的课堂。

说起传承中华文化,大家都认为很重要,很必要,但在行动上,一些人似乎又成为“旁观者”:强调客观原因的多,查找自身责任的少;等待别人先做的多,自己率先做起来的少;宏观的话说得多,具体实事抓得少。要让汉字回归正确使用的传统,我们的媒体不仅有责任,而且完全有能力率先行动起来,激活汉字的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重新激发汉字所承载的传统文化魅力,让汉字在当代文化语境中获得新生。

无疑,“汉字听写大会”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其正面价值和意义不容忽视。

争议:生活中真的需要认读这些

汉字吗?

“汉字听写大会”收视率持续攀升,但质疑与批评的声音也随之而来。

不少观众觉得某些听写的汉字“太偏”“太难”,远远超出了中学生的知识范围,并且有的生僻字恐怕一辈子都不会用上,有脱离实际生活之嫌。一名观众说:“有些题很过分,很多字过于生僻,某些汉字甚至早就退出现代汉字的行列,如‘木铎’‘瘐毙’,出自《水经注》的‘滹沱河’。试问,生活中真的需要认读这些汉字吗?”

郝铭鉴一直在关注“汉字听写大会”,他对该节目使用生僻字考学生有自己的看法。他说:“有个挺聪明的小姑娘,败给了‘饾饤’,我有点为她叫屈。这个词处在现代人的语言知识结构之外,绝大多数人一辈子也碰不上!”他认为,单一依赖汉字的生僻程度来制造吸引力,就很有可能滑向一个误区:参赛的学生为了取得名次,刻意去背字典,成了‘应赛学习’,这样一来,大家对这个节目的美好期待就很可能会落空。四川师范大学训诂学教授宋子然也认为:“汉字是复杂的,其字形字义都在随着时代不断发生演变,不能将能否准确无误地书写汉字作为判断知识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

四川大学广告系副教授彭虹则指出:“这个节目只是考查参赛选手的记忆力,而不是创造力。”这与郝铭鉴的其中一个观点不谋而合,并且还有事实作为支撑。据媒体报道,在接到中央电视台的比赛邀请后,厦门市双十中学5名初二学生从6月中旬开始手捧《现代汉语词典》备战,方法很简单:背!参赛选手姜力玮的班主任说,整天就看着他抱着词典在背,每次都忍不住要拍他一下,就怕他走火入魔。每天下午6点,则是“魔鬼教练”陈秀珍老师上场的时间,她每天要进行1个多小时的听写测试。参赛选手胡雅倩说:“有时候真想把词典给扔了。”那段时间,她吃不好、睡不好,一躺下去,就“睡死过去”,因为太累了!5名学生在不到一个月时间,基本上都把1750页的词典看了4遍,陈秀珍说:“他们也成了我的老师了。”

不单是厦门队,其余的参赛代表队几乎都有“背字典”的“备战”经历,“临时抱佛脚”的问题确实十分突出,无怪乎有教育界的人士表示担心,甚至直接质疑:“如此机械的背诵,他们真正理解汉字的意义、出处和文化背景吗?这很明显就是为参赛而备战的一种手段,与应试教育无异。”面对这样的质疑,该节目组的负责人则回应:“是这些小选手们太厉害,不得不提高出题的难度。”

类似的争论还在持续,估计也不会有结论。其实,凭心而论,我们不应对任何一档电视节目过于苛责,未尝不能这样看待:让电视的归电视,学术的归学术,生活的归生活。电视节目固然不能过于脱离生活,但也不能失去了看点;学术研究不一定都得平民化,也不能要求平民都“学术”起来;强行的学习固然会影响正常的生活,但本着求知的兴趣,懂得多一点、深一点又有何妨?

nlc202309040511

启示:仅仅一个“汉字听写大会”

还不够

要振兴汉字,从书法、考试、比赛等方面入手当然能起到不错的效果,但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提笔忘字”“写错别字”等问题,还必须让人们了解汉字的内涵,不仅要了解一个字怎么写,还要了解这个字为什么这么写,其字形结构、本义、流变过程如何,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而不是简单机械地识记。

历史上,汉字本身的流变非常复杂,在“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的基础上,经过了隶变、简化等重大变革。过去语文老师教识字,都是从“字理的层面”引导学生这个字为什么这么写,学生日后写到这个字时,往往就会联想起与这个字有关的历史和传统,这对于认知汉字属于“深层记忆”。可是现在,许多老师教识字一般都是将汉字作为一个符号,“点横竖撇捺”让孩子死记硬背,这样的“浅层记忆”,显然是不牢固的。

有不少老师反映,现在的教材识字量大,但书写要求不高,容易造成“会读不会写”。小学起步阶段,不少汉字的教学要求不再是以往强调的会读、会写、会默、会用,而只需在一定语境中“会读”即可。以小学一二年级教材为例,生字有

1 600多个,但达到“会正确书写”要求的不足900个,这种“识写分离”的教学法看似扩大了小学生的识字量,但汉字书写的基本功打得并不扎实。因此,适当增加低年级“会写”汉字的数量,同时加大“字理教学”的推广力度,对于学生深刻理解、认知汉字,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此外,在应试大环境下,小学各年段的语文教学同质化倾向日趋严重,现在到了小学中高年级,教学重心就开始转移到阅读和写作上,生字教学被视为“小儿科”。有的学校甚至从一年级就开始阅读理解、看图写话,认知汉字倒成了“教学小头”。这种对认字基本功的忽视,直接导致小学生汉字学习不够精细,书写错别字现象也由此一直延续到初中、高中,高考作文中出现错别字的现象屡见不鲜、愈演愈烈,就连很多优秀作文也不能避免。

因此,如何加强青少年对汉字的理解、识记程度,提高青少年对汉字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并将其具体落实到教育教学中,需要我们的文字学家、教材编写专家和一线教师们共同努力去解决。

汉字是中国人的交流工具,也是中国人的语言文化,理应严肃对待。汉字不仅承载着文字本身的文化,更承载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不规范使用汉字、提笔忘字,有时不仅是书写常识缺失所致,也是文化常识缺失所致,例如将“吴刚伐桂”写成“吴刚罚跪”,“贵妃出浴”写成“贵妃出狱”,显然是对历史文化典故不了解。因此,要振兴汉字,根本还在于振兴中华传统文化。也就是说,仅仅一场“汉字听写大会”是不够的,该节目只是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笔者建议,还应该举办“古诗文听写、释义大会”之类的活动,以引发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让汉语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持续释放出来。

汉字听写大会 篇4

社团联合会高校校际汉字听写大会

目录

活动名称

活动主题

活动时间及相关单位

活动地点

活动目的

活动对象

活动准备

活动流程

应急预案

一.活动名称: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社团联合会高校校际汉字听写大会

二、活动背景:在各种游戏等低俗乐趣侵蚀我们生活的今天,越来越 多人忽略了汉字的书写。我们需要一个机会来唤醒当代人对于中国古老文化的重视。

三.活动时间及相关单位: 2015年 11月

主办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学生工作处 承办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社团联合会 赞助单位:

四、活动地点:各个教室

五、活动目的:通过本次活动,把当代人日益忘记的中华文化放到重要的层次上面来。让沉溺在游戏跟低俗乐趣的大学生们体会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学识是怎样的,让古老的汉字在我们的手上更好的传承下去。

六、活动人员及活动对象:

1、组织者: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社团联合会

2、参与者: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社团联合会和参加活动准备进行校际交流的高校

3、活动对象:全校师生

七 活动准备:

一、宣传阶段和准备(月日):前期宣传通过新媒体和传统媒体方式 来进行,利用微博、微信、贴吧、校报、海报、条幅等进行广泛宣传,起到预热效果,接近。宣传部负责制作手绘海报和电子海报在校园内张贴汉字听写大会的海报,并制作邀请函,邀请新闻传播学院老师来作为评委。保障部评议部借用活动场地和所需设备,购买场地布置所需的装饰品。各部门和社团准备节,微博互动和游戏的互动。八、活动流程

一、第一阶段(11月):

1.宣传方面:宣传部在两周内将迎新听写大会的海报制作并悬挂(横幅在校园的主干道上张贴),营造活动嗨的氛围提高人气(海报你能让人眼前一亮,有噱头和吸引力)。

2.统筹方面:秘书部整理社联工作人员名单,对活动工作人员进行分组,分组工作进行开会说明。具体成员通知到人。

二、第二阶段(11月):

1、活动安排:活动的成品以及听写大会所需的音响,话筒,道具,都必须要在月号前完成,并在保障部进行登记备份。

2、活动主题:活动主题以唤醒当代大学生日益忘却的古老文化为主,在不浮夸,不奢华,不低俗的三无的前提下,举办此活动,此次活动也将充分宣传学校形象,联系校与校之间的关系,对同学们之间的友谊的提升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与空间,将团结,有爱,互助,传递到每一位华传学子乃至各高校学子当中。在举行活动的同时也提升了同学之间的友情,提高校园环境的和谐度。

三、第三阶段(11月):

所有小组成员于12号中午十二点到达场地,进行会场的布置各部门的工作人员将场内所有设备安装并调试完成,主持人以及礼仪就位,为迎接听写大会人员的到来。各部门随时保持沟通,积极配合。如有问题及时汇报指挥小组。听写大会物资确认,在保障部登记。

四、第四阶段(活动开始):

各高校的参加活动的学生于操场的主席台上就坐,采用轮轮PK淘汰制的形式选出最终的获胜者并予以证书及奖品。

五、第五阶段(总结与反思):

社联各部门召开会议,讨论在本次活动中的不足之处。所有人上交活动总结,在以后的听写大会中避免这次活动出现的不足。

九、应急预案:

一、停电应急方案:

1、若在会场前停电导致听写大会无法正常进行,会场进行推迟或改期。

2、若在会场前半部分之前停电导致会场无法进行,超过15分钟后由主持人宣布听写大会改天重新举行;在会场后半部分之间停电致听写大会无法进行超过15分钟后由主持人宣布听写大会结束。

3、在停电期间,由工作人员负责道具、舞台、音箱设备、灯光设备等保管工作。

4、在停电期间由听写大会执行人根据具体情况统一对到场人员进行安排。

二、火灾应急方案:

1、由安保小组准备好完善的防火设备(灭火器),尽量消除火灾安全隐患(明火、裸露电线等)。

2、电线外围拉上警戒线,派专人看管,当会场人数已满时,禁止其他人等进入。

3、当发生火灾时,及时切断火、电源,防止事故蔓延。

4、由工作人员与秩序维护的人员有序的疏散师生至安全地点。

5、根据火场情况,安保小组将采取灭火施救措施。

6、如火情无法控制,立刻拨打“119”电话报警。

7、若有人员受伤,由后勤人员进行紧急处理,若伤势严重,立刻拨打120,送受伤人员就医。

三、受到外来人员暴力攻击应急方案:

1、迅速带领学生离开现场,同时联系保卫人员。

2、保卫人员迅速将外来人员带离听写大会现场。

3、如果情况超出学院处理范围,立刻拨打110报警。

四、学生斗殴、闹事应急方案:

1、由秩序维护人员与保卫人员联合控制住斗殴、闹事人员并带离现场。

2、由主持人进行现场情绪抚慰,稳定活动秩序。

五、现场音乐、音效应急方案:

1、在会场前期,负责音乐剪辑人员应把音乐控制流畅,反复巡查其中的问题。

2、在会场期间,若音乐进行播放错误混乱,应由主持人的随机应变能力,带动现场气氛,音乐剪辑人员应马上暂停,找出问题并进行调试。

六、畅聊会秩序应急方案:

1、应有保卫人员把守于门口,有秩序的排队入场,避免发生踩踏事故。

2、在会场期间有秩序的进行活动流程,不能进行躁动破坏秩序,若有人违反听写大会秩序,由保卫人员带出现场进行教育。

七、机动人员应急方案:

1、若在会场前期得知机动人员未能出席,即刻调动人员填补空缺。

汉字听写大会作文 篇5

来给我们听写的老师是五年级的老师,他咬字十分清楚,我听写时十分自信,每个词我都会,可我还是感觉有几个字错了。收上去后,我立刻查课本,发现果然错了两个。我把“曳”字的一撇写成了一捺,把“衷”字写成了“忠”,我听到张浩东说他自己全对时,心里想:张浩东这个捣乱鬼都比我强了,我真该反思一下了,

小学生作文大全

我失落地回到家里,把自己关在房里想了一会儿,我想通了,就算没获奖,也不会怎么样,至少我知道了我哪里错了,哪里该努力了,所以我打算忘掉这次

汉字听写大会筹备方案 篇6

筹备方案

一、活动主题:书写中华汉字,彰显安居人文

二、活动意义:提升国民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活动时间:2014年5月28日下午2:30

四、活动地点:安居育才中学学术厅

五、参加对象

1.9支代表队(育才中学代表队,安居一中代表队,明德、聚贤、会龙、保山代表队,东禅片区代表队,拦江片区代表队,白马片区代表队,横山片区代表队,三家片区代表队,西眉片区代表队)的参赛选手、领队和指导教师。

2.局领导、局机关干部。

3.各中小学校校长。

4.城区学校学生观摩团队(安居一中40人、明德学校55人、安居小学70人,育才中学60名)。

六、主办单位

活动由安居区教育局、安居区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办,安居育才中学承办,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遂宁市公司、诺亚舟优学派教育电子协办。

七、活动准备

1.主持人:王锋

主考官:罗贤慧

裁判长:朱清光

评委:邹用高、王芳、蒋华玉

2.现场布置负责人:谭丽、谢茂芳、尹代军、兰畅、罗钦

(含会标、幕布、主考官席、裁判长席、评委席、嘉宾席、观摩席、参赛队员休息区座 签;音响、话筒、投影仪、广告标语、学生号牌制作;场上参赛队坐席准备。)

3.设备调试负责人:张伟(协助安装,现场音响调试,准备话筒4支,调试系统,投影仪安装,电脑、视频现场维护)

4.主持词撰写:何志琼

5.接待组负责人:

谢茂芳、谭丽(带领局领导到指定位置就坐。)

王婷、罗静(带领各校校长到指定位置就坐)

吴秋玉、李娇(1:00到位,发放号牌,协助诺亚舟优学派工作人员作参赛培训、演练)

谌春凤、兰畅、罗钦(带领参赛学生及指导教师到指定位置就坐)

(在学术厅指导学生做)

黎术琴、杜桂英、张欢(指导观摩学生到指定位置就坐)

6.矿泉水准备:后勤处

联系并发放:刘志文、兰畅、罗钦

7.记录员:伍文雯、刘欠欠(记录赛况,统计结果)

8.学生组织调度负责人(含选手和学生听众组织):谢茂芳、尹代军

9.参赛学生:9支代表队——育才中学代表队,安居一中代表队,明德、聚贤、会龙、保山代表队,东禅片区代表队,拦江片区代表队,白马片区代表队,横山片区代表队,三家

片区代表队,西眉片区代表队。

备注:参赛学生5月28日下午1:00到达现场做参赛培训、演练;28日下午2:10前到达比赛场地坐好。(由各队领队、指导教师负责落实)

10.会场座位安排:

中间第一排(局领导及机关干部)、中间第2-6排(校长68人及其他观摩教师)、学术厅面向主席台右侧(选手加领队加指导教师72人)、中间第7--9排(安居一中学生40人)、中间第10-13排(明德学校学生55人)、学术厅面向主席台左侧第3-排(安居小学学生70人),其余座位育才中学学生。

备注:观摩学生带笔、笔记本。

11.音乐视频准备:暖场视频、音乐、课件(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封面页)

音乐(会前音乐、颁奖音乐)——高海燕

12.获奖证书准备:向志安张孟军(请老师自备书写用的笔,当场书写荣誉证书)

13.摄影摄像:杜林方毅新闻报道采写:周艳

14.礼仪组培训:谭丽、刘欠欠礼仪组:初1.23班4位学生

15.评奖:

集体奖(奖证书及奖金):设一等奖(一名,奖现金800元,证书一个)、二等奖(三名,奖现金500元,证书一个)、三等奖(五名,奖现金300元,证书一个)

个人奖(奖证书及工具书一本):设冠军(一名)、亚军(一名)、季军(一名)、优秀奖(51名)指导教师奖(奖证书及现金):共6名(奖冠军、亚军、季军的指导教师,证书一个,现金200元/人)

八、活动议程

1.主持人致开幕词

2.领导讲话

3.介绍与会领导、嘉宾

4.介绍参赛队和观摩班级

5.主考官宣读比赛规则

6.开始比赛

7.每一轮结束宣布赛况统计

8.裁判长点评

9.颁奖

安居育才中学初中部

汉字听写大会团队口号 篇7

1 我国文化教育类节目的发展现状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中央电视台的《正大综艺》节目当中,第一次设置了知识竞猜类的版块,而随后出现的《幸福52》《开心辞典》等知识竞赛类节目也在开播伊始倍受追捧。但随着节目的播出,一些问题日益暴露出来,收视率不断下滑,最终节目停止。

近几年来,大量选秀、相亲类等纯娱乐节目充斥着电视屏幕,而文化教育类节目则是凤毛麟角。如何创意文化教育类节目,已成为文化教育人和电视节目制作人共同的难题。总体而言,目前的电视节目中文化教育节目有以下四类表现形式。

1.1 知识竞赛

从《开心辞典》《幸运52》,发展到今天的《一站到底》《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更是唤醒了国人对汉文字的热爱。

1.2 读书

从《读书时间》《书苑漫步》到《子午书简》,用边朗诵、边讲解的方式,将书与人,事与理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与电视观众共同分享读书经验。

1.3 讲坛

讲坛类节目始于《开坛》,为电视观众解读文化热点,直到《百家讲坛》,在全国掀起了重温中国历史的热潮。

1.4 文化专题

文化专题类节目多以纪录片的形式出现,涉及领域广泛,涵盖了瓷文化、茶文化甚至饮食文化,《舌尖上的中国》就是这类专题纪录片的代表作。

在娱乐至上的今天,如何在泛娱乐类节目中杀出重围,更好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已成为当代电视制作人时刻关注的问题。文化教育类节目不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它要能启发电视观众的思维,易为观众理解并接受,简单的来说就是要接“地气”。但是文化作为这类节目的根本,是不可改变的。

2《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为国民敲响了警钟

在数字化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电脑打字已经逐步取代了传统意义上的书写。不论大人、小孩,会打字不会写字的现象屡见不鲜。但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的背景下,2013年8月,一档以汉字听写为主的文化教育类节目,在全国的电视选秀节目中脱颖而出。不仅如此,数以万计的电视观众更是拿起了笔和纸,跟着节目一起听写。随着节目的播出,大家纷纷自嘲,自己成了文盲。一场针对传统汉文字书写危机的讨论正式拉开帷幕。

面对全民娱乐的时代,《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成功逆袭。

3《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异军突起之因

3.1 节目优势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档文化教育类节目,既没有明星、大腕,也没有华丽的舞台,但它却深深地吸引着人们的眼球。不仅如此,在参与节目的过程中,很多电视观众都会发现一个现象,明明听出来的汉字,脑海里也有印象,可就是写不出来,或者写出半边或者写错。更出乎意料的是,像“癞蛤蟆”“僭越”“醍醐灌顶”这种常见词汇也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成年人出现拼写错误,电视观众开始进行反思,心中对汉字的热爱也被唤醒,拾起字典、拿起笔,重新开始学习汉字。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档节目增加了社会对汉字书写持久的关注与重视,以全新的节目形式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对我国汉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激活汉文字的魅力,使汉字在现代化的今天获得新生。节目传递了文化的正能量,以简单的听写+解释的节目形式进行轮赛,从简到难的过程与我们小时候,父母在旁听写极为相似,只是听写角色转变成了电视。节目又结合现在学生学习现状,无论是孩子家长对青春的怀念,还是孩子现在学习的现状都完成了观众心理与电视节目的契合。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国学娱乐赛事,节目采用质朴的制作方式,采用高科技数字展示与多屏同步合成显示的科技手段,呈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汉字。节目为我国传统文化信念的凝聚,汉字书写的美德传递,展现了无穷的魅力。专家表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重新激发了中国人对于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学习热情,在节目观看过程实现了全民的自我教育。节目的创意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现代社会人们习惯了键盘打字,手写机率严重降低,提笔忘字已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能够正确写出汉字与笔顺的人已越来越少,要保持民族汉字的手写能力,就要开创新的方式,让人自愿地学习,而不是简单地回到手写时代。

3.2 节目缺点

随着收视率的提高,节目组为了提高选手的竞赛水准,出题越来越生僻,有些字、词是听都没听说过,甚至一辈子都没有机会使用的。过于追求字的“难度”和“生僻度”,显示汉字的深度与水平,是不利于汉字文化的普及与传播的。如果电视观众互动后的结果,都只是把自己检测成文盲,不敢再参与尝试,那么这档节目就是失败的,汉文字的文化,也就不能有效传承传播。

4 汉字节目的改进方向

汉字节目要获得持久的生命力,保持电视观众的参与度,就要对节目形式进行改进,过于生僻的考核内容既不符合我国义务教育3500字的目标,也不适合节目娱乐性的发展。汉字节目改进方向有以下几点:

4.1 加强笔顺的考核

参与听写大会节目的选手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初中学生,经历了层层选拔。这些学生经过专门的汉字书写训练后,用正楷进行汉字的书写。正楷是最讲究笔顺的,笔顺是固定不变的,先后顺序不可以人为改变,在汉字的起、承、转、合书写中,都有具体的要求。但这些优秀的经过专业训练的选手,或多或少都出现了笔顺的错误,虽然在评审时增加了笔顺错误的降分,但并没有把笔顺的重要性提升到一个突出位置。

4.2 加强字迹工整的考核

中国人既要把字写出来,还要按照笔顺的要求,把字书写得工整漂亮。俗话说:“书之不靓,行之不远”,工整漂亮的汉字会让人心情愉悦。但参赛的选手有很多都存在字迹不工整的情况,这些选手是由全国各地选拔出来的优秀初中学生,他们都尚且如此,普通学生的汉字书写水平就不言而喻了。现代教育要求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节目中虽然提出了对汉字书写这方面的考核,但并没有对汉字书写做更深入的考察。在未来节目中可以在汉字的工整性、美观性方面做更多的尝试。

4.3 避免选词过于生僻

我国义务教育的目标是初中生掌握3500字以上常用汉字。但是,由于参赛选手竞争越来越激烈,节目组在汉字、词语的选择上越来越生僻,越来越难以应答。甚至出现了场外参与者没有一位书写正确的尴尬情况。有些生僻字词虽然选手能书写出来,但全国层次选拔出来的、经过训练的孩子,是不能代表两亿中小学生的。既然这种生僻的考核不具有普及性,那么也就失去了节目创办的初衷。《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不应是为了考住选手而创办,当孩子们都抱着字典抠生僻字时,汉字文化的学习便误入歧途了。

节目组要创新比赛机制,通过灵活的个人赛、团体赛等形式,培养电视机前的中学生们能产生汉字书写兴趣,使大家都能够熟练掌握3500个常用字。甚至唤醒成年人对汉字书写的回忆,并拿起笔参与到节目中,重新开始汉字的书写,这才能为文化的传承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

4.4 加强字理的解析与点评

汉文字被称为活化石,汉字的构成是有着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在汉字节目中,有些专家对个别汉字进行了分析,但却没有从字理上进行点评,既没有剖析选手书写的汉字的构成原理,也没有指明选手写错的原因。

例如,词语“天赋异禀”其中的赋字,有个选手给赋字多加了一撇,多加一撇的现象在中小学生中是常见的错误,可是,为什么不能加这一撇,专家并没有给出分析点评,大家也就不可能有深刻的印象,很可能再次发生错误。

赋的右侧是个武字,而武是由止与戈构成。武字经过两千多年的汉字演变,已把戈字的一撇移到一上方,演变成了一横,所以武字已完成了止与戈的构成,如果再加一撇明显就多了一笔。赋字,左偏旁贝字代表赋的含义,右偏旁武是声部,赋,即赋予,天赋,就是上天赋予。如果能结合字的构成原理进行如上所述的拆析与点评,就会使参赛选手和电视机前的观众对其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记忆,避免在以后的书写中出现同样的错误。

5 汉字节目教育性和娱乐性的融合

文化教育节目与泛娱乐类节目相比,本身就不具备视觉冲突力和吸引人眼球的能力。电视观众其实都知道文化教育节目是可以让人更多地获取知识,但实际上,这类节目的收视率和收视份额却往往很差,因为观众来说,打开电视,更多的是为了追求娱乐而不是学习。基于此,在文化教育节目的制作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文化内涵,也要丰富节目的可视性和娱乐性。大多数受观众喜爱的文化节目都是兼具文化性与娱乐性的。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节目中应用了听写的方式,唤醒了很多成年人小时候的回忆。节目参与方式很简单,只需要一支笔和一张纸。主持人和专家评审、选手通过开展竞赛开始节目。专家评审可以为选手解答疑难,进行互动式的知识输出。这种节目形式,可以方便电视机前的观众共同参与,并得到疑难的解答,在游戏中学到知识,实现了寓教于乐。

在电视节目制作上,无论是镜头,还是剪辑,包装都体现了电视节目的娱乐性,吸收观众一起参与到游戏中来,体会到汉文字的美。汉字节目更重视的是汉字书写的体验,而不是考试分数与结果。在《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上,实现了听写与大会的表现,这种新的节目表现形式,以娱乐为手段,以教育为目的,将娱乐与教育完美的融合,实现了新时代文化教育节目的创新。

文化教育节目要吸引更多的观众观看和参与,就要对节目进行完善与创新。汉文字背下来不难,难的却是中华几千年汉文化的传承。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些汉文字,熟练运用汉文字,才能实现书写的交流与沟通。

摘要:本文介绍了我国目前文化教育节目的发展状况,通过分析中央电视台《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热播的现象,探讨该节目为何在仅有学生参与,安静书写文字的氛围下,就能掀起全国性的汉字听写热潮并引发媒体和民众对汉字书写危机的讨论,指出我国文化教育节目的发展方向。

汉字听写大会团队口号 篇8

【关键词】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学习;语文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由河南卫视与爱奇艺网络视频联手打造的《汉字英雄》以及由中央电视台与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分别于2013年7月11日和2013年8月2日登上荧屏。自播出以来,《汉字英雄》的收视率保持在0.6%至0.8%[1],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以下简称《大会》)自第四期起收视率已突破2%,第五期更攀升至2.16%——收视观众达到了1.2亿[2]。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汉字书写也愈发依赖于各种电子产品的输入功能,而此输入功能中的拼音联想功能能让人们无需仔细思考便迅速打出想要的字,长此以往便造成了如今十分普遍的“提笔忘字”现象。“汉字像是从宇宙大爆炸的时代就诞生了一样,你永远说不清它的年龄。它的组合千变万化,那种美是无可言喻的。文化是人类的基础和灵魂,而文化需要差异性、独特性和个性。汉字是独特的,没有任何一种其他文字可以代替;中国文化是独特的,它会绵延下去,永远不会消失。”[3]《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总导演关正文如是说。汉字是中华民族语言的载体,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寄托,正因为此,《大会》打出了“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的口号,旨在呼吁人们重视汉字书写,提醒人们莫忘汉字书写基本功。

《大会》每周五晚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和科教频道(CCTV-10)播出,它的参加者是从全国各地选出的32支初中生级别(13—15岁)代表队(每队8人),担任裁判和解说的是国内语言文化专家,担任主考官并负责宣读、解释词汇的是央视著名播音员。《大会》采用三级赛制,先将初赛胜出的32支代表队(共160人)通过复赛产生8支代表队(共40人)进入半决赛,再从半决赛中产生2支代表队(共10人)进入最终的决赛。其他未能进入决赛的30支代表队中表现最优秀的一位队员将进行一场附加赛,争夺最后5个决赛名额。这5位队员将与进入决赛的2支代表队(共10人)的各位队员一同进入最终的决赛,参与《大会》冠军的角逐。《大会》在场下设置了由10人组成的来自不同行业的 “成人体验团”,他们与各队队员同步听写汉字,并由场外主持人即时宣布他们的书写正确率。如此充满趣味性的教育类节目,无疑为各种歌舞选秀节目泛滥的暑期荧屏带来一股清新之气;而如此高的收视率,也充分证明了人们对汉字学习的重要性的认可。

文字是语言的载体,我国的语文教育是有关中华民族通用语言的教育。《大会》作为以汉语言文字为主体的教育类节目,有可能会对我国中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尤其是汉字学习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将重点分析《大会》可能对中小学生汉字学习产生的影响,兼述其对中小学生语文学习可能产生的影响。

一、《大会》对中小学生汉字学习产生的积极影响

汉字是形、音、义的综合体。《大会》不仅展示了一些汉字的标准字形,推广了一些汉字的标准读音,解释了一些汉字的正确字义,也会从其他一些方面对中小学生的汉字学习和语文学习产生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首先,《大会》能强调一些易错字词的正确写法,并提醒中小学生重视汉字书写基本功。比赛中,从全国各地脱颖而出的选手们却不会写“蜈蚣”“矫健”“焦炭”等耳熟能详的词,有时也会在如何写“癞蛤蟆”“蹿红”“攥拳头”“粘稠”等常用词上犹豫不决。《大会》场下的10人“成人体验团”书写情况更是不容乐观,“戳脊梁骨”“滂沱”“捋胡须”等常用词的书写正确率只有10%。当选手写不出“耳熟能详”一词时,场外主持人也不禁调侃,这些“耳熟能详”的词真要写起来,结果却是提笔忘字。《大会》正是能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人们意识到“提笔忘字”现象的严峻性,也能提醒广大收看节目的中小学生们要勤于手写汉字,不能轻视汉字书写基本功。

其次,《大会》能有效地促进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扩充其词汇量。《大会》的词汇来源不仅是中小学生们的实际生活,也涉及自然、科学、文学、历史、地理、方言、术语等方方面面。对于参与《大会》的选手们而言,他们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真正认识并理解这些词汇,从而增加脑中的词汇储备。对于观看节目的中小学生而言,他们一方面能够通过收看节目积累词汇;另一方面,他们在看节目的过程中也会重新审视自己阅读质量和阅读范围,为以后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提高词汇积累的水平做准备。

再次,《大会》能够推广普通话,促进读音规范。节目中,来自云南的少数民族选手缤玛永宗说,因为在家里都是讲少数民族话,所以普通话的发音不是很标准。她觉得,参加这次汉字听写大会,对少数民族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而这样一场汉字盛会,无疑能为普通话在少数民族学生中的推广起到推动作用。《大会》的主考官们,都是著名的新闻主播:《新闻联播》的主播郭志坚、李梓萌、郎永淳,《新闻30分》的主播李文静、章伟秋等。由他们字正腔圆地宣读并解释词汇,不仅是能为汉字词汇的标准音做出示范,也能纠正一些经常被误读的词汇的发音,如常被读错的“三聚氰(qíng)胺(àn)”“暴殄(tiǎn)天物”等。

最后,《大会》能丰富中小学生的课外语文知识,并促进他们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喜爱和传承。《大会》上,主考官在宣读词汇的同时,也会向参赛选手和观众们解释词汇,而这些词汇中,有不少来自经典的古诗文(如“杯盘狼藉”“舴艋”“箪食瓢饮”)、成语故事(如“按图索骥”“东施效颦”“瓮中捉鳖”)、中外神话小说(如“貔貅”“清癯”“缪斯”)等,对这些词汇的了解和学习,能有效增加学生的课外语文知识积累。此外,通过观看节目,我们不难发现,《大会》比较钟爱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相关的词汇。这些词汇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语言的符号,也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这类词汇在节目中频繁出现,为中小学生们接触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增加了机会,容易引起他们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因此,《大会》不仅能引起中小学生对汉字书写的重视,帮助中小学生积累课外语文知识,也有效促进中小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历史文化的喜爱和传承。endprint

二、《大会》对中小学生汉字学习产生的消极影响

毫无疑问,《大会》能给中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尤其是汉字学习带来很多方面的积极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的有些呈现形式,也可能给学生产生一些负面作用。而这些负面作用,集中表现在汉字学习方面。

第一,《大会》只管书写结果,不管书写过程。首先,《大会》名为“大会”,实为“比赛”;其次,在书写结果的评判上,只要最终呈现的字形基本正确,即书写结果就判定为正确——这多少让我们看到了我国考试制度的影子。为了保证电视节目的收视效果而将《大会》以比赛的形式呈现,这点我们可以理解。但是只管汉字的书写结果,不管汉字的书写过程,就不可避免地会对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造成很多的负面后果。在《大会》的第一期,上场的第一位选手新疆队的王亚霁就将“光绪”的“光”的第一笔写成了“丶”,而实际上,在小学课本中,“光”的第一笔应是短“︳”。此外,还有选手将“火”字边的第二笔短“ノ”和第四笔“丶”连写为“ㄑ”,这明显是一种错误的写法。但是,不管是汉字的笔画写得是否规范,笔顺是否正确,架构是否协调,甚至忽略某些字明显的错写,只要最终呈现在评委眼前的是一个字形基本正确的汉字,选手即能过关。这样的评判方式,对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无疑是一种错误的导向,对于刚开始学习书写汉字的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其负面影响更是无法估量。

第二,《大会》只看字形正误,不管字形美丑。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金越对《大会》这样介绍道:“这不是一个浮躁、奢华的秀场,呈现出来的状态可能非常单纯、简朴,但却可以吸引最广大的观众在电视机前同步参与,在充满紧张感的游戏中学习知识、领略汉字之美。”从节目呈现的效果来看,金越对《大会》的这番评价似乎十分中肯。但是他的这一评价与我们看到的节目实况有一点不符,即节目更多地让我们领略到的是汉字所承载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之美,而汉字的字形之美,却没能得到足够的重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规定,1—2年级学生要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7—9年级的学生要能熟练地书写正楷字,要能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而节目中,参赛选手所写的汉字只要字形正确,写得是否美观不会影响到他们最终的成绩。电视机前观看节目的中小学生们可能不一定清楚一个词写得是否正确或者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但是写得是否美观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只论正误不论美丑,很有可能会让他们觉得汉字的字形之美不那么重要,将他们的汉字学习带进另一个误区。

第三,《大会》过于偏爱冷僻字词。在识字与写字方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7—9年级(初中)学生提出的要求是,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而《大会》出现了很多超出了中学生实际使用范围的字词,如“裂璺”“酆都城”“翁同龢”等,甚至有的字在电脑上都打不出来。2013年11月12日的《长江日报》发表了题为《“汉字听写大会”口水战再度开打 我们该认识多少字?》的文章,对此现象做出评论:“有些冷僻字,专家们自己也未必都会写,却正襟危坐在那儿考孩子,多少有点不厚道。”诗人杨黎更是将《大会》形容为“一场幽怨的复辟”,他认为《大会》没有为学生提供新的学习方式,却是在向学生的耳朵灌输一套在八股时代也少之又少的酸腐腔调,让学生把美好的青春浪费在了死记硬背那些僵尸般的文字上。这种评价也许有些过激,但是它确实指出了《大会》在有些选词上过于冷僻的缺点。过多的“僵尸般”的文字,很有可能给中小学生造成“汉字很难学”或“汉字很没意思”的错觉,降低他们学习汉字的积极性。

第四,《大会》过于偏爱笔画复杂字。《大会》的参赛者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出类拔萃的选手,节目导演关正文在接受采访时曾说,有的参赛选手从9个月就开始识字、3岁时已经能认识3000字,把《现代汉语词典》完整听写过3遍的也不在少数。所以,为了保证比赛的精彩,必然需要提高比赛难度。适当提高比赛难度,当然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大会》似乎将难度提高的重点放在了单个汉字的笔画的多少上,如“饕餮”二字、“卖官鬻爵”的“鬻”、“时乖命蹇”的“蹇”等。如果将时间都花在记背这些复杂的笔画上,那便可能真如杨黎所说,学生“美好的青春”要被白白浪费了。事实上,很多生活中非常常见的字组成词后学生们未必知道它的意思,如“附识”“晦朔”“神宇”等。这些词不仅字形简单,而且更加实用。对于中小学生的汉字学习而言,应该会更具有实际意义。

总的来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对中小学生的汉字认读听写和语文学习是有很多方面的积极意义的。它能推广汉字正确的形、音、义,扩充中小学生的汉语词汇量,激发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并促进他们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和喜爱。恰如《大会》宣传语,《大会》实际所体现出的大会精神,正是“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大会》也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之处。家长们看了节目后,切不可盲目跟风地要求孩子们背字典或记“僵尸”文字,而应从实际出发,与孩子们共同学习,帮助孩子们全面发展。中小学生的语文教师应该善于从《大会》汲取成功经验以辅助汉字教学。

参考文献

[1]南竺君.《汉字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思考[J].传播与版权,2013(7).

[2]滕慧群.文化教育与娱乐竞赛共舞——《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印象[J].声屏世界,2013(11).

[3] 许莎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导演接受本刊专访,关正 文:让大家都来关注我们的汉字[J].环球人物,2013(23).

作者简介:姚欣,女,1990年生,江苏连云港人,扬州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语文),导师为扬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梅尚筠老师。

上一篇:诗歌鉴赏之修辞下一篇:项目经理请假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