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校本主题教研活动案例

2024-08-05

小学数学校本主题教研活动案例(共13篇)

小学数学校本主题教研活动案例 篇1

葛兰镇中心校:郑小华本次的校本教研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市级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开放性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为载体,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经过实践,校本教研给我们带来了可喜的变化:一是唤醒了教师的教研主体意识。我校开展的专题式校本教研活动,要求教师以研究的眼光审视教学过程,彻底摆脱指令性课程模式下的消极情绪和被动心态,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讨论问题的思维习惯。二是培养了教师的教研对话交流精神。校本教研的三个要素是个人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自我反思,是教师与自我的对话,促进了教师个体教育智慧的生成;同伴互助,是教师与同行的对话,激活了教师群体的教育智慧;专业引领,是教师把实践与理论进行对话,与优秀教师对话,与专家对话,促进了教师教育智慧的可持续发展。下面记叙我们数学学科的一次主题式校本教研活动案例,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教研活动概况。

◆教研主题: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开放性(计算题)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活动成员:小学数学教研组全体成员

◆活动目标:

1、培养学生计算的多样性、灵活性,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开放性,进而改善课堂教学质量。

3、提高教研组成员的互助能力,实现教师专业成长。

二、教研具体流程与评析。

步骤一:发现教学问题、确立教研主题。

·对象:全体参与主题教研的老师

研究始于问题。校本教研的问题如何发现,主题如何确定?我们认为,它是来自对新课标的理解,来自教学中的困惑,优秀教师的启发,以及教育科研的需要。我们这次活动的主题就是这样产生的。

1、新课标要求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育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关注人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给学生

充分发展的空间。于是一种新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开放性教学就应运而生了。目前,开放性教学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和研究的热点,2、教学困惑

召集全体教研组成员讨论数学学科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下面教学问题:曾多次开展了计算教学研讨活动,很多老师在计算教学有效性方面做了各种尝试,但总是有多数学生计算正确率不高,计算方法单一和死板,不会用不同的方法验算。这个问题一直让我们教研组成员颇感困惑。

3、课题研究需要

开放式教学有利于发掘学生的潜能;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克服传统“封闭式”教学的不足,适应开放的社会教育的要求。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要重视开放教育思想,实现教育观念的现代化;重视开放教学目标,着眼学生整体的素质化;重视开放师生关系,体现教学气氛的民主化;重视开放教学内容,力求教学内容的生活化;重视开放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灵活化;重视开放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思维的发散化。因此,我们以市级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开放性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为载体,进行校本教研,以期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同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小学数学校本主题教研活动案例 篇2

一、存在问题与相应分析

由于学校之间存在客观差异,校本教研的水平也相差很大,因此,其存在的问题也会大相径庭。但从总体上说,主要有以下三个问题:

(一)复杂性认识不足,成效期望过高

一个学校数学教师群体的情况常常是复杂的。如果是18个教学班规模的学校,数学教师的数量在10个左右。但这10个人的情况也相当复杂,他们的年龄、教龄、学历、职称等往往不同。更为重要的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对学校开展教研活动的态度也不同。有积极主动参与的,也有应付了事的,还有消极对待的。如果学校规模超过18个教学班,数学教师人数还会增多,教师之间的差异可能就更大。而规模比较小的学校,又常常缺少同年级同伴交流与研讨的教研氛围。而对于校本教研的成效,人们常常期望比较高。比如,有希望通过校本教研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也有希望通过校本教研能够出研究成果并可以获奖的;还有希望能够解决学校中老年教师职业倦怠的等等。许多教师对所在学校的教研活动的满意度不高,这与他们对校本教研成效有着较高的期望值密切相关。

(二)思考性启发不强,问题意识匮乏

培养有思考力的下一代是教育的重要使命,教师自己具有思考力自然就显得十分的重要。事实上,教师的思考是教学工作的迫切需要,教师的思考也是自身成长的一个过程,我们希望思考的是教师职业的一种状态。一个有成效的校本教研活动应该提升教师对教育教学的思考力。理想的教研活动,不仅能使教师获得某些具体的操作技能,而且能够启发他们对教学问题的思考。目前许多校本教研活动在教师思考方面显得启发性不强。一个比较鲜明的现象就是有些教师在教学工作过程中问题意识匮乏,甚至于没有问题。而教育研究是从问题出发的,一个不能发现、提出问题的教师,不可能进入研究的状态,也不可能增加自己的“学问”。因为,学必始于问,问必增于学。校本教研需要在增强教师问题意识、提高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化大力气。

(三)过程性强调不够,全员参与度低

强调过程是现代教育的一大特点,校本教研活动从本质上说是教师教育活动。这种活动也应该强调过程,而不应该只关注结果,也不应该只关注开展活动时的那一段“过程”,应该十分重视活动的准备过程。目前,比较常见的校本教研活动形式是听课评课,这样的活动以课例为载体展开,突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这是这类活动的优点。但常常是上公开课的一个或几个教师比较投入地经历了课前“研究一节课”的过程,如认真研读《标准》与教材,进行教材比较研究,做已有教学设计综述等等。而其他教师听课前投入比较少,甚至没有投入,有些可能在开始听课后,才知道这次教研活动研究的课例,对于这部分教师来说开课前“没有过程”,校本教研活动是从开始听课这一刻开始的。而上公开课的教师总是少数,这样就整个活动来说,全员参与程度就比较低。由于听课前对研究的课例没有多少思考,因此,听课后的交流就显得相对肤浅,交流的深度不够,这样的教研活动有效性较低。

二、策略思考

笔者认为,小学数学校本教研活动应该在秉持“只有不断投入,才能不断发展”的理念下,以课例为载体,建立“阅读·思考·交流·发展”为主题的校本教研新范式,建立这样的范式是希望通过系列活动解决上述问题,从而较好地促进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精心选择教学课例

精心选择教学课例并进行研究,既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又可以对同类课的教学提供参考。以课例为载体进行校本教研活动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活动的设计者要精心选择典型课例,力求以点带面,触类旁通。例如,通过对“圆的认识”这节课的研究,不但让教师们明确如何进行“圆的认识”这节课的教学,而且能够提升对于图形与几何领域中概念课的教学能力。同时,还能提高教师的研究素养。在具体操作中,选择不同的课例进行研究时,会有一些共性,可能会涉及到同一个研究的范畴,如课例长方形认识、与圆的认识都属于概念教学,在讨论与交流时,在内容上会有一些重复,这是正常的,参与校本教研的教师也需要不断复习,以达到真正把握一类课的教学方法。

(二)适时提供阅读资料

阅读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就目前的多数教师而言,真正有阅读习惯的人并不多,有阅读数学教学专业期刊或书籍习惯的教师则更少。有些学校也布置教师读书并写出读后感,这些都是好的做法,但仅有这样远远不够。要促进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校本教研活动的设计者应该围绕典型课例,提供资料让教师阅读。资料的提供可以从几句话开始,逐步过渡到一篇文章,再过渡到专业书籍。不要一开始就提供数学教育的专业书,否则,教师可能因为阅读困难、没有兴趣而不读。校本教研的组织引导者要先行阅读,并有选择地进行提供。如对“圆的认识”教学的课可以有不同的开头,组织者可以在杂志上摘录不同的开头方式提供给教师阅读。这样的短文可读性相对好一些。每次提供给教师阅读的资料,一共多少个字可以有一个统计,以便每个数学教师都清楚一个月的阅读量,这样可以不断强化“阅读数量”的观念,虽然阅读量大的人不一定比阅读量少的人聪明,但对于个体而言,阅读量的大小与他的发展速度自然紧密相关。

(三)恰当设计思考的问题

就目前的多数教师来说,要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还有一定的困难。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校本教研活动的设计者,在围绕课例提供阅读资料的同时,还十分需要紧密结合阅读的资料提出问题。也就是说,在提供阅读资料的同时也要提供给教师思考的问题。而设计者提供的这些问题应是教师通过阅读及思考可以得到解决的。问题可以是选择题、是非判断题、论述题等等。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数学、数学教学以及本校教师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可以多一点,以便供教师选择部分解答。问题的设计要能适应不同水平的教师,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都能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提供给教师思考的问题,不仅可以要求他们想一想,还可以要求他们写一写,这样,参与数学校本教研活动的每一个人,在集中交流前都已经有了书面的准备,效率也就能提高了。同时也可以要求教师平时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提供给全数学组的教师思考。但要提出恰到好处、难度合适的问题,又是一件困难的事,因此,不断实践反思每一次校本教研的情况,会对后续的活动提供有益的经验,以便能够真正实现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专业水平的提高。

(四)有效创建交流平台

由于每一个参与活动的教师都事先进行了准备,并对问题进行了书面解答,因此,教师集中进行教研活动时,可以从书面语言开始,也就是可以先让他们交换资料,阅读其他教师是怎样解答这些问题的。书面语言的交流是进一步阅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读到同伴对这些问题的看法,读到自己的同伴怎样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阅读同伴写出的文字可能会更亲切。在书面阅读的基础上,再进行口头交流。可以根据问题的顺序逐一交流,也可以选择部分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对话。如果学校规模比较大,数学组的人数比较多,也可以先分年级组进行口头交流,再大组集中交流;还可以让不同的年级组准备不同的问题,在大组交流时,年级组就报告他们组重点准备的几个问题的解答。在口头交流开始前,要指定一两个人对交流进行记录并随时归纳观点与问题,到活动的最后,记录人要对这次活动进行综述,归纳形成的共性、存在的分歧和可以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在进行面对面交流时,不但每个教师的观点要明确,而且还要能够欣赏同伴的不同观点。如果在交流过程中有争议,那么这种争鸣的学术氛围教师都要加以珍惜与呵护。唯有这样,学术才能繁荣,教师才能发展。

在阅读、思考、交流的基础上,也可以围绕所研究的课例进行开课与评课。在整个活动结束后,要指定专人整理资料,并进行归档,作为永久性档案进行保存。这样系列地展开教研活动,可以为学校积淀数学教学的校本课程资料,为学校的进一步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小学数学校本主题教研活动案例 篇3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的必要性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保证国家和地方课程基本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对本地学校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发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而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在符合国家核心课程标准的情况下,对学校的某些课程进行校本化建设。

1.综合实践课程校本化有利于解决“课程悬缺、候补”现象

学校在设计、开发、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过程中,需要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这有利于学校、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了解。通过对校本课程设计,教师能够更好地把握综合实践活动与本校资源的有效结合,使课程内容更适合本校的条件和本校的学生发展,很好地解决了课程悬缺和候补现象的出现。

2.综合实践课程校本化有利于解决“低效、片面”现象

学校根据教材统一计划实施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然有不符合学校自身条件的内容,这些因素不仅影响了课程实施的质量,还会影响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损伤学生的兴趣,不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走校本化的道路不仅能够避免出现由于统一计划带来的活动形式呆板、整齐划一,还有利于激发教师的创作热情,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校本课程克服了课程内容与学生学习、生活联系不紧密的问题。有利于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在学习中积累经验、丰富知识技能,更有利于学生养成科学研究和探索的方法与态度,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资源与课程的有效结合,有利于提高课程效益,提高学校资源的利用率。

3.综合实践课程校本化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和学生成长

未来社会要求全面发展的学生不仅需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多学科知识内容,具有多种能力。只有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真正成为未来社会的有用人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让学生从单一的知识转向综合性知识,掌握丰富的知识,学习多种知识和技能。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学生的发展,只有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学生,学校才能有所发展。因此,学生的发展就是学校未来的发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长,都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综合实践活动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了空间。当今社会发展迅猛,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环境问题、道德问题、国际理解问题、信息科技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具有跨学科的性质,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参与、探究、理解这些新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机会。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校本化对策

综合实践是以主题活动为组织方式,以任务为取向,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标的活动课形态课程。因此,将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校本化是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的根本途径,在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上就是要让实践活动与学生、老师、学校实际结合起来。

1.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来源于生活

源于生活的原则是指确立的课题应来源于他们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这里的主题是总主题的确定,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探究的问题或课题,或者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到真实的世界中进行各种体验,灵活地适应实际生活的需要。只有着眼生活,学生才能有更多的机会自己去活动、体验和创造,才能享受探究的乐趣、活动的愉悦,才能获得并增强社会责任感。在选题时教师应注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小题大做,从实际生活中获得适合学生特点、能力的探究题目。

2.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内容设计要有较高的指向性和可行性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确定要考虑活动的现实指向性、可行性。在确定活动主题时要注意选择一些对学生自身、家庭、学校及所在地区具有实际意义的,值得研究,内容积极,对学生的成长有利的活动及课题。如很多地方学校综合实践活动以名胜古迹为主题内容,通过对我国名胜古迹的介绍,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自己身边的名胜古迹,旨在引导学生走进历史,体悟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引发学生对家乡的关注、理解和热爱。这个主题容易激发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社会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综合实践活动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经费为基础,活动是否可行,也是选题时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有的主题虽然很有研究意义和价值,但是如果条件不允许,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调整方案。另外活动主题要小,要选择一些切入点较小、容易操作的主题。

3.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上要尊重学生自主性

尊重学生自主性就是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自主性的发挥提供广阔的空间。让他们自己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以及学习成果呈现方式。指导教师要在尊重学生自主性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活动主题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儿童生理、心理协调等因素,具有新奇性、启发性、趣味性和实践性,使学生感到自由、民主和宽松,有一定的难度和可接受性。首先要考虑的是学生年龄的大小,因为学生年龄不同,思维发展水平也不一样。低年级的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高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已有了一定的发展,能对各种自然现象和生活实际进行思考,并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可以选择一些综合性较强的主题。

4.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着眼于学科交叉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取向就是课程综合化。综合实践活动不再是单纯以某门课程的知识为主要知识体系的课程,它是各学科交叉结合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在综合实践活动整体设计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综合、延伸、重组学科知识,将综合实践活动与某些学科打通进行,从而拓宽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领域。这样的课程内容与形式符合当前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大有好处的。

5.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要充分体现学校特色

综合实践活动是学校文化的有机构成,集中体现了学校的特色,要求活动主题在选择时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本校、本地的实际情况,立足于学校的特色,反映学校所在地区的特色。作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与开发主体的教师,在学生、家长、社区力量的积极参与和配合下,挖掘学校资源,选择有学校自身特色的主题。

小学数学校本主题教研活动案例 篇4

(2012学年)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校教育教学工作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困惑,为全面开展主题教研工作,切实推动我校教育教学工作、带动全校教师专业化成长,结合我校教育教学工作实际,特制定此主题教研方案。

“主题式校本教研”,即以推进新课程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为学校教学研究的主题,学校学科教研组的教师围绕主题开展的一系列教学研究活动。

一、指导思想

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探索有效课堂教学途径”为突破口,以学科教研组为基本研究单位,有序开展主题教研活动。

二、工作思路

主题式教研活动的基本思路:一是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以解决教师工作中的困难和疑惑为目标;二是为了突出教研活动的目的性、针对性与系统性,从教师最困惑的问题入手,寻找并确定教研活动的主题;三是活动过程中设计的操作策略,使教师带着任务参与活动,促使教师带着课题研究的眼睛和头脑去看、去想。

三、工作目标

1理论提升。

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组织广大教师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用新理念武装头脑,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和提高。使广大教师端正教育思想,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新的有效学习方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关注学生。

主题教研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合于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探索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的课堂教学途径,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能力提高。

以教学实践为载体,通过教师与教师的互动与交流,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和研究教学能力。

4、组织机制。

构建教研长效机制,进一步落实各项教研制度,使日常教学工作和主题研究,教师专业(梯级教师队伍建设)成长融为一体,形成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创新的内在机制,形成在研究状态下的职业生活方式。

5、总结成果,创新方法。

通过主题教研解决新课程改革中存在问题和困惑,总结有效课堂教学的成功 1

经验,形成不同课型的不同教学方法,总结出有效教学模式,锻造一批名师,培养一批优生。

四、实施策略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为使我校主题教研活动扎实有序的开展,学校建立以业务校长为组长,教导主任、学科组长、骨干教师为成员的主题教研工作小组和教师梯级队伍评审小组(由校长、主任和教研组长组成)。

1、主题教研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李惠忠;副组长:黄其荣钱奉励;组 员:各学科教研组长。

2、具体分工。

(二)强化管理,有效实施。

1、认真制定可行的教研组主题教研活动方案和个人方案。

教导处要组织学科教研组及教师认真填写“主题教研活动手册”。各教研组和教师个人在学校主题教研领导组指导下,认真实施工作方案,落实活动计划,完成教研任务。

2、建章立制,严控过程。

在主题教研工作中,教研组负责人及参研教师必须在主题教研过程中严格执行下列规定。

(1)、各教研组按时完成主题选题和主题填表。

(2)、严格按照主题教研工作实施步骤,组织教师围绕主题开展听评课活动,认真填写主题教研过程手册。

(3)、各教研组长要组织本组教师进行集体备课、讲课、评课、反思、交流等一系列教研活动。并负责组织督促教师撰写整理相关材料及材料的收集上交。

(4)主题教研领导小组成员,要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参与到主题教研活动各个环节中去,组织备课、听课、研讨、反思交流等一系列活动,严格把关,加强督导,切实把主题教研工作落到实处。

五、实施步骤

主题教研的过程采用“六段式”进行。

1.发现问题,确定主题。

研究始于问题,只有选择一个好的问题作为研究主题,主题教研才能有效实施。各教研组在教研组长带领下搜集一线教学出现的“问题”,提炼出教研的基本“主题”,为课堂教学服务,杜绝教研活动的形式化。

2、明确任务,确定目标。

确定主题后,教研组要使各位组员明确研究的任务,确定研究的目标,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3、专题学习,提高认识。

教研组利用教研组活动时间,针对问题学习理论,提高教师的认识。

4、课堂实践,印证预设。

教研组利用教研组活动时间,进行教研组课堂研究上研究课,在课堂实践中印证预设。

5、主题研讨,反思教学。

通过专题学习和课堂实践,教研组组织教师进行主题研讨和自主探索,并认真针对主题进行反思和后记。

6、及时总结,生成问题,继续研究。

通过主题教研解决新课程改革中存在问题和困惑,总结有效课堂教学的成功经验,形成不同课型的不同教学方法,总结出有效教学模式。对同时生成的问题,继续进行研究。

嘉善县杨庙小学教导处

小学数学组校本教研活动记录1 篇5

[活动主题]:制定小学数学教研计划

[教研组名称]:小学数学组

[活动时间]:2013年3月6日

[地点]:文楼小学

[学科]:数学

[年级]:各年级

[主持人]:李艇

[活动流程]:

主持人:各位老师,我们现在讨论一下本学期的教

研计划,希望各位老师积极发言。

耿广仲:我们大家要认真上好常规课,开展优质课展示活动,提高教学水平。

钱敏:每位教师要注重教学反思,形成反思的习惯。

靳继留:要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好。赵体文:要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李学峰:对学习中的难点开展讨论,以便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数学校本主题教研活动案例 篇6

活动记录

地点:六合中心小学

时间:11月23日

参加人员:全镇小学教师及部分中心校领导

主题:小学数学“同课异构”校本教研

为了交流和展现教师不同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探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和策略,优化课堂教学行为,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11月23日午,福堪镇小学数学“同课异构”校本教研现场会在六合小学开举办。

小学数学校本主题教研活动案例 篇7

我国课程改革也逐步重视活动课程的开发和完善, 经历了从课外活动至活动课程的逐步演变。1992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 第一次把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共同纳入课程体系;再到2000年颁布实施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 (修订版) 》, 则明确要求“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 每学期至少安排一次数学实践活动”。“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课是国际数学课程改革的潮流, 强调数学应用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当前国际上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特征。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 新增“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一内容领域, “实践与综合应用”以独立的内容领域进入小学数学课堂, 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

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和新教材的实验与推广, 加大了教学改革的力度, 也为教学改革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新教材无论从内容设计上还是呈现形式上, 都给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冲击, 也给从事教育事业的教师们带来了一个新课题──如何搞好数学实践活动课。

虽然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在每册中安排了“实践与综合应用”内容, 考虑了数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 让学生懂得将数学知识学以致用, 但是在教材中这部分内容还没有形成完整体系, 更没有具体实施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有效的教学途径与教学方法, 给广大一线教师在具体实践中带来了一定难度。经调查,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 虽然不少教师进行了大量的教学改革尝试, 但在一定程度上, 他们的教学仍存在着重书本知识、轻实践能力;重学习结果, 轻学习过程;重间接知识的学习, 轻直接经验的获得等弊端。因为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能以卷面形式考查“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内容, 受应试教育影响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对这部分内容轻描淡写, 甚至不教;不重视活动课程的评价;不重视活动课程的开发和资源的利用等等, 这些都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 学业负担加重, 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萎缩, 极大的妨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所以, 小学数学“实践和综合应用”的有效性教学必需要受到重视。

鉴于现阶段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程存在的不足, 而目前国内关于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缺乏系统性:更多的是一线教师经验式的总结, 没有对课程的有效性做深入研究, 没有真正对在数学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进行过调查、实验、分析和总结, 更没有构建出行之有效、有特色的教学模式。为了更好地把握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程的实际教学, 取得更好的研究效益, 我校数学科组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研发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校本课程, 促进我校的数学实践活动课形成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具体教学内容、具体教学目标和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

二、构建促进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程发展的信息技术环境

我校整合学校多媒体室、电脑教室和校园网等现有资源, 充分应用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构建出多个信息平台, 提高了数学活动课教学的实效。

1. 致力营造信息技术环境

(1) 建设数学实践活动资源库:为了方便学生开展数学实践活动, 我校建设了FTP网作这数学实践活动资源库, 里面储存有大量的数学实践活动素材、案例供师生参考。

(2) 创建学习专题网站:创建专题学习网站, 学生可根据它给出的“脚手架”开展数学实践探究活动。我们利用专题学习网站的自由开放的环境、智能化交互性的特点远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协作交流等探究性活动。我们创建的专题学习网站主要由七部分构成:引言、任务、学习指南、过程、评价、结论。各部分的作用如下:

引言:这部分的目的是吸引读者、为学习做准备。

任务:这部分清晰的描述学生通过学习活动, 将会取得怎样的最终成果。

学习指南:这部分指导学生采取什么方法进行对本学习内容进行有效学习。

过程:这一部分勾画了学习者将如何完成学习任务, 为学习者设置的“脚手架”, 学习者在“脚手架”的指引下经历预习过程。

评价:这部分储存有检测试卷文档, 学习者完成预习后可以下载试卷进行预习测验。

结论:学生在这里可以谈谈自己的收获。

(3) 开通“校讯通”:“校讯通”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家庭与学校快捷、实时沟通的教育网络平台。我校做好发动宣传工作, 有98%的家长成功申请加入“校讯通”, 它可以让家长都能了解到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 也可以让家长随时、随地地向老师提出建义或反映孩子在家里的表现, 形成了学校、家庭共育的局面。有利于家长参与到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建中去。

(4) 创建QQ群:我们各班创建自己的“家长·老师”QQ群、“学生·老师”QQ群。“家长·老师”QQ群用于家长与老师的互动, 与“校讯通”有异曲同工之妙。“学生·老师”QQ群用于师生交流、生生交流,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可以通过QQ群及时向才老师请教, 或与其他同学进行协作学习。

(5) 创建数学实践活动论坛:我们在校园网上壁出空间, 创建了数学实践活动论坛, 由一个展示专栏与一个论坛区。学生可以通过展示专栏展示自己的活动成果, 读者可以通过讨论区对同学的成果进行中肯评价。

2. 优化整合信息技术工具

我校对资源库、校讯通、QQ群以及主题学习网等信息平台有机地结合起来, 分别构建出家校互动网络环境、协作学习网络环境和多元评价网络环境。

(1) 构建家校互动网络环境

我校利用校讯通、腾讯QQ构建家校互动网络环境, 让家长也参与到我校校本课程建设中来。我们发动师生开通“校讯通”, 并创建了“家长·学校”QQ群, 加强家校联动, 不仅发挥好家长的监督作用保证学生进行有效学习, 还方便于收集到家长们宝贵的建议和意见。

(2) 构建协作学习网络环境

学生可以利用网络, 通过资源库中的实验素材、实验课件以及主题学习网进行自主学习;也可以通过QQ群、讨坛区和E-mail等形式, 从他人那里获取有关事实, 听取意见, 也能发表意见, 为他人提供帮助, 进行人机协作、生生协作、师生协作, 实现学习者之间的互动。

(3) 构建多元评价网络环境

我们利用校讯通、QQ群和讨坛区引领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进行评价, 学生对同学的学习进行评价, 学生对自己学习进行评价, 构建出一个多元评价的网络环境。

三、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确立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程的课型

数学活动课的课型具有灵活性, 可以根据活动的内容、要求以及活动的组织形式以及教育资源的局限性来设计实际的课型。在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校本课程研制的过程中, 我们把小学数学活动课程与信息技术有机地整合起来, 确立了下面四种有效课型:

(1) 数学实验型:实施数学实验的手段除了利用教具、实验室工具进实操性试验外, 还可以利用数学软件 (如几何画板等) 和实验课件进行模拟性实验, 活动过程如下图。

例如, 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时, 教材中提供了一个“把圆形转化为长方形, 利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数学小实验, 操作时大多学生只能把一个圆形平均分成8份或16份, 这时拼出来的图形根本不似长方形。如果再细分成32份或更多的话, 在“平均分”时会出现较大的误差, 也难以拼成一个与长方形相似的图形。这样, 容易让小学生产生错误的认识, 形成错误的概念。于是, 我把全班学生领进了电脑教室, 让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实验能准确地把一个圆分成64份或128份, 甚至更多份, 精确地展现知识的产生过程。

(2) 数学游戏型:好动、爱玩是孩子的天性, 数学游戏能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学习是“妙趣横生、其乐无穷”。我们一般的做法就是把数学实践活动内容设计成一个电玩游戏, 让学生通过游戏形式完成学习。其教学模型简单概括为:创设情境——提出游戏规则——游戏——归纳总结。

例如, 五年级下册中的《粉刷围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并不能随时为学生提供真实可粉刷的围墙和可购漆料的商店, 如果“纸上淡兵”, 容易陷进“教数学实践活动课”的“窟窿”里。我们运用信息技术, 化腐朽为神奇, 利用Flash软件设计一套《我是小小工程师》的电子游戏, 让学生走进虚拟情境学习, 学生通过点击鼠标进行人机交互来完成“选择工人”和“选购漆料”的任务, 并根据画面的提示完成数据处理 (指“计算”) 和输入数据 (输入“计算结果”) , 最后环节是程序对学生的活动结果进行粗略评价。这样凭借信息技术以生活情境为原形创设有趣的数学电子游戏, 引导学生展开活动, 深入探究。

(3) 调查研究型:因为安全问题, 给予学生实地调查的机会不多。我们可以借助网络开展调查研究活动,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收集, 数据整理、分析等等。其教学模式可以简单概括为:提出调查的主题——小组探索调查的方式——小组合作——完成调查报告。这种课型主要应用在《统计》知识的巩固和应用, 其教学模式如图7:

(4) 制作设计型:利用画图软件进行平面图设计, 例如四年级下册的《图形拼组》, 通过拼、摆、画等活动, 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与区别。其教学模式简单概括为:发现已有事物的共同点——尝试设计——交流体验。活动过程如下图:

四、基于信息技术环境开发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程资源

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对于转变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 可以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 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 让教学“活”起来;另一方面, 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 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 还可以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 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更好地激发教师的创造性智慧。

1. 以教材内容为载体实施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

新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教材在每册都新增了“实践与综合应用”内容, 要求学生依据内容提要展开实践活动。本文在上面“问题提出”部分曾提过, 教材中这部分内容还没有形成完整体系, 更没有具体的有效的教学模式作指导, 给广大一线教师在具体实践中带来了一定难度。笔者曾分析过小学1——6年级共12册数学教材中的“实践与综合应用”内容, 有部分内容因真实资源的局限造成实操性不强, 难以引领学生操作。例如, 上文所述的五年级下册中的《粉刷围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并不能随时为学生提供真实可粉刷的围墙和可购漆料的商店, 我们就利用Flash软件设计一套《我是小小工程师》的电子游戏, 让学生走进虚拟情境学习。

2. 以网络素材为载体实施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

我们都会注意到, 新人教课标版数学的每章节都引入大量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主题图, 不少教师误以为这只是为了激趣导入, 其实除此之外主题图还蕴含着数学建模的思想, 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数学建模是一个“观察——抽象——应用”的实践活动过程, 建模过程中需要大量具有相同特征的生活原形。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历有限, 数学建模所需的真实可信的感性材料十分贫乏, 并不利于学生对实际问题的简化和抽象, 而广袤的生活我们又不可能带着孩子去一一体验的, 幸好网络技术能“突破”学校的围墙, 为我们提供大量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素材, 其教育资源的大容量能让我们的数学活动教学游刃有余。利用网络素材进行数学实践活动教学的数学建模过程, 大致可用如下框图来说明:

例如, 在学习轴对称图形的内容时, 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网页上的图形进行分析、理解, 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然后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用计算机所提供的各种工具, 创造出各种各样的轴对称图形, 有简单的, 也有复杂的, 这是传统学习工具无法比拟的。

3. 以生活素材为载体实施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

对学生生活内容进行数学实践活动课内容的开发方法是选择大部分学生都熟悉的生活素材实施数学实践活动课资源开发。对这类型内容的开发是以专题的形式去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研究, 课内课外结合, 以阶段性进行, 影响力增大。在探究活动中, 我们需要引领学生利用网络技术搜集相关资料和开展网络问卷调查, 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数据收集和处理, 还会运用多媒体技术把研究成果制作成电子报刊发布在校园网上供同学们交流学习。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与综合实践活动课课型保持一致, 每项专题包括四种不同的课型:开题活动课型 (主题生成课、方法指导课、方案设计课、开题报告课) , 实践活动课型 (问题讨论课、专题辩论课、探究活动课) , 交流活动课型 (专题交流课、中期交流课、成果设计课) , 展示活动课课型 (活动展示课、成果展示课、结题报告课) 。

五、基于信息技术环境改善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方式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学习评价及时地提出了新的理念。该理念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 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 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因此, 对数学实践活动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 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数学学习的水平, 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这种评价强调发展性评价, 强调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关注学生发展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文章的第二部分说过, 利用利用校讯通、QQ群和讨论区等信息交流平台, 能实现评价方式多元化 (如图2-3所示) 。借助QQ群、讨论区等信息交流平台引领学生谈收获、做比较和做反思, 没有面对面的尴尬, 学生的讨论是热烈的, 有时还是针锋相对的争论, 这样的评价更有利于学生在别的表扬中认识自己, 也有利于学生判断能力、思辩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信息技术环境下, 对于数学实践活动课程学习的评价, 我们倡导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学生互评和自我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总之, 我们应用信息技术, 通过挖掘教材可探索发现的成份, 对其进行加工、整理、二次开发、精心组织设计, 开发出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有效课型, 初步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模式。本研究对于改善数学学习方式, 提高数学实践活动课教学效率和质量以及整合学校、教师、教材、数学知识等各种资源具有现实意义, 对教师如何有效实施数学活动课具有指导作用。

摘要:近两年来我校数学科组致力于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研发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研究, 本文主要阐述问题的提出、如何构建有效的信息环境、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改善数学实践活动课程的方法与策略, 从而促进数学实践活动课形成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具体教学内容、具体教学目标和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

小学数学校本主题教研活动案例 篇8

一、关注实际问题,将教师卷入校本教研

学校的教研活动主要是针对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所遇到的疑惑,产生的心理困境和迷惑,这些都是教师在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并无法回避的实际问题。结合这点,将校本教研的研究课题重点放在教师在工作实践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方面。例如,“实践和综合”课题,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会一带而过,甚至是完全省略。让教师结合自己教学中所遇到困惑提出问题,然后才筛选出比较集中的问题进行探讨。因为这样的研究问题来源于教师实际的教学工作,和工作实际紧密相连,校本教研具有实际意义,使教师积极地参与到校本教研中。

二、依托课题,开展卷入式研讨

课例研究是以“课例”为依托,围绕着课堂优化而展开,能够将多种教研类型整合,体现教研一体化的核心理念。为了促进教师不断地改进自己惯有的思维和教学模式,提高专业能力,加强彼此之间的协作,经验共享,共同发展,可尝试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全员参与,互帮互助

每次的教研开始之前,先通知每个参与者研究的课例,让所有教师在活动之前都有所准备。在教学观摩的过程中对自己的问题进行思考,以获得解决问题的启发。最终对教师的问题进行汇总选择,挑选受到普遍重视的问题进行全体的讨论,每位参与者分享自己的经验、想法。例如,以“邮票中的数学问题”一课为课例,课例准备的过程是参与的教师共同完成的,集体合作,精心准备;课堂反应良好,不再是教师单独的表演,满足了学生差异性的要求。教研活动不再只是关注活动结果,而更加重视活动全员的准备过程。

2.全程参与,落实到每个环节

在固定的时间进行校本教研,可以先观摩两节专题课,然后对刚才的专题课深入的探讨。例如,“‘数与代数领域的应用研究”,从课题研究的选择到课题的背景,到课题开展的设计,教师都参与了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分工协作,不再和以往旁观旁听一样,对于课题背后一系列的工作了如指掌。在课题的共同协作过程中,教师能够坦诚地面对自己的缺点,在课题完成的总结会上可以毫无芥蒂地接受他人的意见,而其他教师也能在参与中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畅所欲言。

在这种高效的讨论中每个教师都能从思辨中获得独自一人学习的时候学习不到的东西,从其他人分享的经验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对自己在校本教研中的价值进行重新的定位。

三、有效发挥卷入式校本教研的作用

卷入式校本教研主要是为了促进教师之间教学经验和教学理念的交流,把零碎散落的教师个体心得和经验进行总结形成可以集体共享的专业的教学系统知识资源。每次的教研活动,都会安排一些骨干教师或者学科带头人参加,进行点评和分析,专业人员参与校本教研是促进研究向纵深发展的重要部分。对于教师们对课程理念的领会,对教学意图的理解和教学策略的感悟都有着极大的帮助。

校本教研中会有很多新颖的观点涌现,为了保证对于教研成果的有效利用,最好对每次的课例进行录像,并做好文字记录,以方便回顾,还可以将资源上传互联网,给更多教育工作者共享,形成校本教研的资源库。利用这些丰富的真实教研材料进行反思,践行于教学,寻找出行之有效的教研成果。使学校真正地成为知识传播和升华的场所。

四、反思和完善

卷入式校本教研不仅仅只是一个提供多方参与的共同学习的活动,还需要坚持对后续行为进行反思和跟进的持续机制。教师的教学研讨活动主要的成效反映在两个方面:其一,对教研活动认识上的进步,其二,教研活动的行为方式上的改进。把教学研究共识转化为教学建议,把教研成果运用到教学中,这才是教研的目的所在。教研活动不是随着一次活动的开展结束而结束的,还需要教研组的教师不断地反思和跟进,将教研成果进行实践,对实践进行观察分析,以检验教研结果。在实践的过程中,进行反思,寻找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的解决答案,同时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教学现象和问题的思考,提高教师在教学工作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传统的校本教研中一直存在着研究的问题空泛、缺乏主体意识和团队意识等问题。卷入式校本教研模式,能够让校本教研如同磁场一般吸引教师积极参与,让教师为了自身的发展提高有主动参加校本教研的要求。关注教学实际问题,让教师主动参与教研;选取课题,开展卷入式研讨,不断发展,才能让校本教研工作真正对教师教学、进修起到促进的作用。

小学数学教研组校本教研工作计划 篇9

2010第二学期

在上学期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我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如:开展了每周一次的教学公开课活动,使我校广大教师尤其是中老年教师得到了很大的收益;培养了青年教师人才,在原中心校及县教育局举行的教学比赛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回望过去的一学期所取得的成绩,联系今年所面临的任务,依据学校工作计划及教导处工作计划,我们本学期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开学预备周内,教师要在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教学大纲》),通读并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初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制定好数学学科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的内容要包括一下方面:(1)基本情况分析;(2)教学目的和要求;(3)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4)教学进度安排表。

二、各教师的备课,要在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写好教学初步设计方案。教学设计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使教学适应学生。

三、教案的基本结构是: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准备和教材、学情分析;教学步骤(含电教手段或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运用);学法指导;作业内容;板书设计。教师应及时撰写教学后记或教学反思,以利于今后教学的改进和提高。

四、教学的语言要力求言简意明,准确精炼,文明规范,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课堂上,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课堂要精讲精练,课间教师讲解应控制在20~25分钟内,留出时间给学生思考、探究、活动及训练。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依据课堂反馈的信息对教学任务加以数量上或难度上的调节,依据教案但不拘泥于教案,着力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五、本组各教师要注意更新教学手段。要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设备和现代化教育技术,努力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六、作业的目的要明确;作业题要精选,题型要多样化,难易要有一定的梯度。提倡根据学生学习基础,兼顾学生个体认知差异,布置分层次作业、选择性作业。

七、控制作业量,减少机械训练。作业批改要认真及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作业批改之后,要督促学生自己订正、修改、养成自我检查和订正的习惯。

八、对学生的辅导要多样化。既要有课内辅导,又要有课外辅导;既要有集体辅导,又要有个别辅导;既要对学生进行知识性的辅导,又要对学生进行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心理,社会活动等方面的辅导。

九、切实有效地开展教学公开课。教导处将本学期的教学公开课安排到周、到人,我组的各位教师要合理安排好时间积极听课、评课,也要积极听评语文组的教学公开课,听完课后,要积极从所授课中寻找自己的不足,总结别人的经验,吸取别人的教训,争取使自己能从这项活动中得到实际的进步。

十、扎实开展县教育局组织的教师业务培训活动,把活动落实到实处:组织教师观看网络上的专家讲座视频;每位教师上好一节公开课,并做好点评及记录;每位教师写一份个人小结;对教师的业务培训进行一次考核。并且将这些活动深入地开展下去,使我组的每位教师都能得到业务水平的提高。

小学校本课程教研组教研计划

一、指导思想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人员包括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及社区代表等学校共同体(主要是

教师)来决策,采用“实践——评估——开发”模式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的立足点是学校特色和教师个性,立足于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教育取向,强调教育的人性化、个性化,内容上注重课程功能,有利于解决学校乃至学生个别差异的适应性问题。校本课程把学生个性的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其最终目标是充分发挥个性潜能优势,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为了有效推进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本学期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将从突出年段特点、尊重学生差异为突破口,采用学校开发的课程和教师、学生自主开发课程两结合的方式,形成我校校本课程开发渠道多样化、内容层次化、学生教师自主化的特点,并呈现显著的效果,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重点

1、强化教学过程研究。

校本课程教研依然要以课堂教学研究和指导为重点,以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为突破口,突出课程活动化的特点,科学合理的利用好学生的经验,课程的资源,灵活的处理好课堂的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构建起“民主、平等、互动、高效、和谐”的新型课堂文化。

2、加强教学评价研究。

评价更多地关注对象的发展,通过评价,使学生逐步形成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对于教师教学常规要规范管理,要发挥评价的指导、监控和激励作用,形成学校校本开发实施的特色。

3、抓好活动资料的收集整理。

所有校本课程教师要做有心人,善于利用和收集身边的、学生的、课堂上的、课外的有效资源及活动资料,展示活动过程和方法,把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落到实处。

4、推出活动成果。

各校本课程老师要收集好平时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案例加以整理,学生训练的成果教师要组织评比及展示活动,激发学生参与课程开发及学习的兴趣。

三、具体措施

1、集中校本课程教师力量,努力优化教学过程,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利用手抄报、黑板报、作品展览、故事会、辩论会、新闻发布等多种媒体及形式,丰富校本课程内容及活动,充分展示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的成果。

3、搞好活动资料的收集整理,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校本课程优秀案例征集活动,积极申报优秀校本课程成果。

四、活动安排

1、学校制定校本课程实施计划

2、组织召开校本课程教师培训会

3、任课教师制定教学计划及活动安排

4、校本课程课堂教学研究活动

5、校本课程成果展示活动

6、校本课程活动资料整理上交

7、校本课程优秀案例评比及特色活动申报

小学数学校本主题教研活动案例 篇10

工作计划

——2017-2018学年下学期

六年级数学校本教研工作计划

为扎实而有效地推动六年级组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更好地提高教研组教师教学研究工作的实效性,促进课程改革目标的全面落实,结合我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组校本教研活动方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研组工作计划。

一:教研组工作分析

本学期我们六年级数学教研组根据学校的工作安排,结合毕业班的实际情况,开学初我们反复酝酿制订出了行之有效教研组计划。这学期我们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基本能按计划进行活动。

我们教研组由5名老师组成,其中有连续多年带毕业班的老师(刘淑娟,王爱敏),也有一直教新教材历年较先进的老师(郭晓敏,郑淑一,王松丽)。她们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优良的工作作风。我们充分利用这些优秀的教师资源,充分发挥集体智慧,互帮互助,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教研活动。

二、教研策略:

1、以校本教研工作为中心,采取“先学后研、三位一体”的教研形式,将校本教研与网络教研、科研课题相结合,增强教师的教科研意识,加速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

2、继续加强教学“六认真”,规范教学行为。严格按照学校教学工作中的“六认真”,加大备课的力度,深入钻研教材,及时做教学反思。认真批改作业。上好每星期的研究课,每课及时进行教学点评。

3、以组本教研为基础开展集体备课:在个人备课的前提下,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资源,以集体备课为基础,电子备课为形式,网络校本教研为载体的备课方式,集体钻研教材,确定教学目标,商讨教学方法,反思交流、合作共享,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重视形成性测试,提高毕业班教学质量,为毕业作准备。(1)学期初,进一步学习单元形成性测试操作规范。每位教研组内老师还是应该把好上课关,坚持课堂出效益,同时注重培优补差,力争在原有基础上有明显提高。单元形成性测试的批卷保持以前良好的习惯规范,严肃、认真。⑵每位教师在考试后应及时作出反思,综合分析试卷情况,寻找教学中的不足,以求教学进一步提高。⑶教研组内定期对学生的概念、计算、应用题、图形知识、综合实践运用等进行专项质量检测,以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相应调整教育教学措施,确保教育教学质量。

5.互帮互学,开展毕业班教学工作经验交流,提高年级整体教学水平。组织本组教师学习教育理论,互帮互学,提高教学水平。

6、做好毕业班培优补差工作。有针对性的加强对学生的训练,对本班本年级学习困难的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早发现,早预防,早落实,及时解答疑难,补习指导。紧紧抓住培优补差两大环节,一方面加强双基训练,对学困生个别辅导,另一方面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充分吃饱。缩小差距,夯实双基。

三.教研工作安排表:

1、校本教研。三月份

1、认真学习新课标,钻研教材,理清教学思路,把握全册教材,制定教学计划。

2、做好教研组工作计划、集体备课计划。明确教研工作重点,落实集体备课具体任务及分工。

3、进行第一、二单元集体备课。

四月份:

1、进行第二、三单元集体备课。2.组内成员交流探讨,推广组内好的教学经验,毕业班教学工作经验交流,互帮互学,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3、参加学校数学大组教研。

五月份:1.进行第四、五单元集体备课。

2、参加学校数学大组教研。3.进行教学理论学习。

4、做好毕业班培优补差工作,探讨具体措施和方法,交流经验。六月份:

1、进行第六单元集体备课。

2、参加学校数学大教研。

3、教学常规检查。

4、总复习综合测试。

5、期末成绩评定、教学质量分析工作。

6、积极撰写数学教学论文、案例。

7、整理教研组材料,归档上交。

2.集体备课,实施策略及步骤:

(1)

1、坚持教研组长负责下的集体备课制,保障教研活动定时定期开展。坚持每周一次教研活动,切实利用好教研时间,开展集体备课,做到内容提前准备,教材人人研讨,人人参与,人人提高……

2、坚持“主题研讨+课例研究”的“同课异构”的教研模式,以主题为引导,以课例为载体,对教材和课堂教学进行深入研究。

3、坚持“先自主学习后组内交流”的理论学习方式,丰富教师的教学理论知识,并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4、坚持“中心”发言人制度,保障教研活动的有效度。(2)、备课流程:备课组分工→个人单元备课→集体单元备课→个性化修改→教后反思修改。教研形式:“先学后研、三位一体”

1、理论学习:围绕专题,教师们读书或上网学习理论。

2、研讨讲座:由一位骨干教师作专题小讲座。

3、上课听课:年级组推选一名老师上课,全体教师听课。

4、评课反思:全体教师评课,以研讨的结论去衡量课的成败,反思课堂设计是不是落实了研讨的结论。(3)各单元集体备课流程:1.解读课标,深钻教材。2.分头备课,人人参与。组内的每位老师各自研究本单元教材,备研讨课。执教老师写出初稿教案。3.集体备课,统一意见。每个单元的第一次集体教研,先由中心发言人介绍教材,再由组内老师们各自发表自己的教学设想并阐述理论依据,经过“争鸣”,形成比较一致的意见和实施教案。执教老师写出第二稿教案。4.试教评课,改进教学。执教老师试教,其他老师听课后,提出改进意见。执教老师根据老师们提出的意见改进教案。5.上研究课,展示风采。每个单元的第二次集体教研,老师集中听课、评课,找出课的特色,执教者进行教后反思。6.推广应用,提高升华。课堂组内的其他老师学习研究课的精华,结合自己的班级情况进行个性修改,应用到各人的课堂教学中。3.数学教研工作安排 教研课

王松丽 郑淑一说课 课题研究

郑淑一 王爱敏嵩阳教育投稿

刘淑娟 郭晓敏

小学数学校本主题教研活动案例 篇11

一、同题同构

(一)什么是“同题同构”,“同题同构”的基本教研形式

“同题同构”是指同一个教学内容,备课组几位教师采用同一个课堂结构,同一种教学思路,轮流在自己班上进行教学的校本教研形式。

“同题同构”是集体备课和集体教研的最佳呈现形式。一般流程为:课题组集体定课题——集体备课——个人设计教案——上课——课题组教师听课——评课反思改进——形成新的执行方案——再由课题组另一位教师到自己班上,直到课题组教师全部上完为止。

“同题同构”这种教学模式、关键在于教师的互动和问题的跟进。第一个教师上完课,第二个教师针对第一个教师课堂上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改,然后上第二次课,第三个教师针对第二个教师课堂上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改,然后上第三次课……每次上课的方案都同伴集体共同参与讨论,相同的课多个教师上,每次都有新的问题,每次都有新的进步,经过集体的共同努力,一节精品课出来了,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集体智慧的结晶。当然,真正的价值不在于这一节精品课,而在于这一活动让教师切实感受到课例研究、同伴互助的魅力和意义。

(二)“同题同构”这种教研形式的意义

“同题同构”是备课组集体智慧的结晶,有利于好的课堂设计的推广,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位教师都积极参与其中,通过备课——上课——评课——说课——反思……换来了个人和群体专业水平的提升。

这个教研模式尤其适合年轻教师的迅速成长。(1)“同题同构”活动,让年轻教师在有经验教师的引领下,完整经历“备课——上课——反思”的过程,能尽快掌握基本课堂教学常规,能独立分析教材、备课,并能顺利地实施课堂教学,学会根据学生学情适时调整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我摸索的基础上,从“模仿”起步,可以说这对于新教师的成长这是一条“捷径”,有效地缩短了新教师的入门时间。如这次二年级数学同体同构,王晓平是一位有丰厚经验的教师,而陈莎莎是一位刚毕业两年多的年轻教师,通过这种校本教研,就是为了让年轻教师较快地成长起来。(2)同样的设计,不同的课堂,有经验的教师能根据学情适时调整,及时把握生成资源,捕捉不曾预约的精彩,而新教师因为缺乏经验,不易把握学情,往往容易按部就班。通过“同题同构”教研活动,年轻教师能从“同”中见到“异”,从“异”中看到“相同”设计背后体现的不同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工夫”,并从中领悟教学的真谛。

二、同题异构

(一)什么是“同题异构”,“同题异构”的基本教研形式

“同题异构”就是相同的教学内容,不同教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不同理解,不同的策略选择,不同的资源选用,进行独具个性的教学设计,所备所上课的结构、风格及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各有不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切入点和教学主线也完全不一样。相同的课,在不同教师手中有着不同的诠释,展示不同的教学风格,语言素养和调控课堂的能力。

简单地说,“同题同构”就是教学的设计即教师执行的上课教案的各个环节几乎相同,或者说大同小异;而“同题异构”就是整堂课教学的切入点,组织教学的主线是完全不一样的。一般流程为:首先也是备课组商定出相同的教学内容——备课(由不同的教师根据对教材的不同理解,设计出体现个人教学风格的课)——上课——集体听课——评课——反思——改进——提炼经典案例。

(二)“同题异构”这种教研形式的意义

“同题异构”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并由此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了教师教学个性,便于互相学习。从教研的角度来看,“异构”具有“同构”无法取代的研究深度和广度。长期“同构”会抹杀个性。一个成熟的教师,应体现出自己的教学个性,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所以新教师在入了门,掌握了教学常规之后,应追求自己的教学个性。我们高唱“集体备课”,我们欢呼“资源共享”,但我们不能失去个性。独立钻研文本、预设教案、实施课堂、反思教学,这是一个成熟教师必备的基本功,所以我校在“同题同构”的基础上又开展了“同题异构”活动,现在我们每个备课组一学期是“同构”,另一学期就是“异构”。

通过校本教研这个教研模式,我校教师之间已经建立起了关怀、信赖和有共同目的的关系群体,同事之间的对话、讨论、交流和合作精神已经体现于每天的教学生活中,同伴互助带来了教师精神面貌和学校文化的变化,教师办公室不再是教师埋头改作业、抄教案的场所,教师办公室经常变成了“教研室”,教师们已习惯课前课后很自然地在办公室就某一个教学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教研已真正日常化。通过“同题同构、同题异构”这种教研模式,真正实现了校本教研的三大要素之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教研水平得到了迅速提升。具体体现在:(1)善于研——能融合集体智慧,从教学实践出发,有效地设计“同构”“异构”教案;(2)善于教——能灵活实施教案,及时把握生成,能以学定教,有一定的课堂驾驭能力;(3)善于思——能针对不同的课堂教学行为,敏锐发现教学问题,并进行有效反思;(4)善于说——能运用一定的理论进行点评,与同伴会心交流;(5)善于写——能总结教学的得失,写出有一定质量的教学思考并回馈于课堂。同时,在这种教研过程中,提炼了许多经典案例,高质量的论文。以往对于教师们遥不可及的CN刊物上发表论文案例,也因为有了真实的教学研究,现在已屡见不鲜了。更重要的是这种教研模式不断把教师个人的智慧、经验和思想转化为教师集体的财富,而教师们又在学校的这种文化、机制的积淀、感染、熏陶中与学校共同发展,许多教师在这种教研中取得了显著成效。教师的发展推进了学校的发展,教师们身上都有学校的烙印,从而形成了学校的品牌和特色。

小学数学校本主题教研活动案例 篇12

一、提出问题提炼主题

“提出问题、提炼主题”是指通过提炼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确定教研主题。教研的问题应是教师能研究且应该研究的问题, 是通过教师的行为跟进能够解决的问题, 其追求的价值是满足教师的内在需求, 提高教师群体的专业素养。

在确立教研主题时, 我们到底应以怎样的主题来引领校本教研呢?经过学习和讨论, 大家把问题的焦点集中在“如何准确确定与把握课堂教学目标”“如何进行课堂板书”“减少课堂教学无效教学环节的研究”“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探讨与研究”等这些教师能研究且应该研究的问题上, 提高了校本教研的有效性。

二、课堂实践深化主题

教研主题确立后, 校本教研一定要紧密围绕主题, 立足课堂, 通过连环跟进式策略, 从教师个体和群体两个层面推进, 不断深化, 把主题研深、研透。主题教研要使教研的方法以教学反思为主。

在教研主题的引领下, 学校教研将呈现出一群有着共同研究目标的教师围绕着教研主题各抒己见这样的图景, 这种行为跟进、深化主题的教研策略, 是解决教学问题、加强教研组建设、构建专业学习共同体的重要途径之一, 它是落实教育理念、改革课堂模式的有效手段。

三、提升需求拓展主题

“提升需求、拓展主题”就是让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 便于指导教学行为, 学会从实践中捕捉智慧, 理性地思考问题, 用自己熟悉的方式展示教研成果, 从而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主题教研不能只满足于选题和研题, 还必须拓展主题, 以不断地提升教师的素质和需求。

从“教学问题”到“教研主题”的发展, 有助于培养教师的科研素养和创造力, 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 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及教育观念的转变, 激发教师的学习热情和参与研究的兴趣, 增强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和运用现代化教育理论的意识, 使教师能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和课堂教学的优化。

摘要:主题教研是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动力。研究基于学校, 研究的问题来自学校, 目的又是为了学校。本文通过对校本教研的新视觉, 发现主题教研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改进课堂教学;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 实现教研与科研的有机结合。

小学数学有效教研活动案例 篇13

——让学生在练习课中全面发展

一、活动背景

本校的校本教研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下面记叙了我们数学学科的一次主题式校本教研活动案例与大家一起探讨。

二、策划安排

教研主题:让学生在练习课中全面发展

活动时间:2011年3—4月

组织负责:江凤彩

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

课例执教:俞丽英

活动成员:数学科组全体成员

活动目标:优化练习课堂,改善课堂教学质量。

三、实施过程

1、分析现状,提出主题。

在期初的教研会议上,要求全体成员提出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师A: 我认为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是: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我们每天都让学生做了大量的练习,也认真批改了学生的每一次作业,并一个一个题目地评讲了,可是学生们考出来的成绩还是很不理想。

师B:我上课时,学生总是不愿听,我讲我的,他玩他的,你喊他们停下来,不到两分钟又是一样,一节课下来,疲惫不堪,经常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或是收效甚微。

师C:我也有同感,只是我当本班的班主任,他们有些忌惮,所以没人敢在课堂上吵闹,但仍是没几个人听,他们坐是坐着,就是望着你上课,听不进去,有时,甚至把答案写在黑板上了也不知道。

组织者:从老师们所反应的情况来看,用一句话概括:课堂上老师认真地教,学生没心去学。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问题。那我们应该怎样去改变现状呢?只有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教学策略,让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动起来,让他们忙得无暇开小差,无暇做自己的事。在不知不觉中,跟着老师的脚步,走完每一节课,特别是枯燥无味的练习课。真正做到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因此,本学期我们的教研主题就是“让学生在练习课中全面发展”。每个老师在汇报课时,都要体现这一主题。

2、课例示范,因地制宜。

当然,一节课要真正落实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他们多种感官都调动起来,说起来似乎很容易,但做起来就没那么简单了。为了让老师们能真正融入教研的氛围中,本人自告奋勇地担起了一节题为“让全体学生都练起来并得到发展”的示范课,课题是“圆柱体积的练习”。

课例:《圆柱体积的练习》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圆柱体积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2、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能积极的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分析、和推理的能力。教学重点:灵活地运用圆柱体积的相关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求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鹅卵石、检测题试卷等。

教学过程:

(一)、铺垫复习

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过什么内容吗?(生回答。)师:那下面我要考考你们了。(出示课件1)

(1)把圆柱体切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后,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因为长方体的体积=,所以圆柱的体积=,用字母表示是。

(2)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求圆柱的体积公式是。

(指名回答,全班交流,师进行评价)

师:今天,我们进一步针对圆柱的体积来进行相关的练习。

(板书:圆柱体积的练习)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1、基本练习:

师:让我先来看一看同学们的计算能力,准备好了吗?

(出示课件2第1题)你能口算出结果吗?

① S=0.5cm2h=10cmv=?(生回答。)

师:第2、3道老师要求大家用笔算,看谁又快又好。(出示课件2第2、3题)② r=2cmh=5cmv=?③ d=4cmh=2cmv=?

师:通过这几道题我们可以看出,求圆柱的体积最基本的条件是:底面积或半径或直径和高。

师:接下来我要考一考同学们的判断能力了,准备好了吗?(出示课件3)()① 一个长方体容器和一个圆柱形容器,从里面量,底面积和高分别相等,那么它们的容积相等。

()② 一个圆柱形药瓶能装药液2L,这个药瓶的体积是2dm3。

()③一个圆柱的底面积和高都扩大到原来的2倍,它的容积扩大到原来的4倍。

()④一个圆柱的高缩小2倍,底面半径扩大2倍,体积不变。

()⑤一张长40厘米,宽15厘米的长方形卡纸,围成一个圆柱纸筒,它的侧面积是600平方厘米。

2、综合练习:

在生活中,也有很多关于圆柱的体积的问题,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看生活中的体积问题吧。(只列式,不计算)(出示课件4)

① 有一个圆柱形无盖的牛奶桶,底面直径是40厘米,高是50厘米,这个牛奶桶的容积是多少升?

② 一根圆柱形钢材,如果沿着底面平行的方向截成三段,表面积增加了12.56cm2,它的体积是多少?

③ 一个柴油桶的底面直径是8分米,高10分米,内装油占全桶的4,桶内有柴油多少升?

④ 一个圆柱形粮囤,从里面量得底面半径是1.5m,高2m。如果每立方米玉米约重750kg,这个粮囤能装多少玉米?

3、提高练习:

师:请同学们看我这(出示鹅卵石),要想求出(鹅卵石的体积,你有什么好办法?

学生互相交流,师小结并展示实验过程。

师:拿出圆柱形的容器里面装有小量的水。请同学们观察里面水的高度并记录下来。然后把那块鹅卵石放进容器里,请同学们把水的高度又记录下来,最后请同学们根据信息求出石头的体积。(四人小组合作完成)

学生解决问题,全班交流。

(三)、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刚才同学们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相信你们每个人都有了许多新的收获。老师还为每个同学准备了一组测试题,请同学们独立完成。

(预先准备好每生一份,如果时间不允许堂上完成,就作为课后练习。)选择题:

1、求一段圆柱形钢材重多少,先要求出这段钢材的()。① 侧面积② 表面积③ 体积

2、体积单位和面积单位相比较()。

① 体积单位大 ② 面积单位大③ 一样大 ④ 不能相比

3、等底等高的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的体积相比较()。①正方体体积大 ②长方体体积大③圆柱体体积大 ④一样大

4、一个圆柱体的底面半径为r,侧面展开是一个正方形,圆柱的高是()。

① 2r② 2∏r③ ∏r5、用两张长都是6分米,宽都是5分米的长方形纸卷成两个不同的圆柱体,甲的底面周长是6分米,乙的底面周长是5分米,则()。

① 甲的体积大② 乙的体积大③ 一样大

(四)、归纳小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主要练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在课后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用硬纸皮制作一个圆柱形的学具(如:笔筒等),并要计算出它的体积。

四、课后反思,达成共识

课后,教者谈设计理念和教后感,全体听课老师,根据我们研究的课题对本节课进行评价,重点从以下几个问题出发:

1、本节课学生的参与度怎样?

2、学生的练习层次分开几层?

3、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掌握如何?

4、我从这节课中学到了什么?平时自己哪些方面做得不够。

5、这节课还有什么不足之处?你建议怎样改进?

在评课的过程中,老师们畅所欲言,气氛热烈,归纳如下:

让学生全体积极齐参与,确实行之有效,学习的效果好。整节课学生人人都参与了有价值的练习,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练习,使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练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从而逐步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其次,本节课的教材取之于生活,来源于生活,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来自于生活、也要回归生活。我们的身边处处都有数学的影子。还有自主检测,既可以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信心,又能使学困生反映出存在问题,有助于以后的教学改进。最重要是最后的课外延伸,真正地把课堂延伸到课外。逐步培养学生在生活的海洋中扬帆远航的能力。

疑惑1:你的学生大,懂事、听话,低年级学生不一定听老师的指挥。

疑惑2:本来很简单的东西,干嘛要搞这么多名堂?我没时间,也没这个课件制作的能力。

教师的疑惑不无道理,所以我们要在尽可能满足大家要求的前提下,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老师们在课堂上做到:学生能做的事,老师不做,学生能说的话,老师不说,学生说不出的话老师不代言,要想办法引导学生说出来。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学会借力省力——借学生之力省老师之力。常此以往,很快就会尝到甜头的。

五、自我实践、共同提高

通过观摩课例和自我的反思,各位教师在某一方面都有所感悟,再根据自己的实际在教学中进行实践。从而真正意义上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为了让老师自觉投入到课题研究中来,要求每个老师本学期的汇报课最好是以练习课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每节课,教师积极主动地做好课前准备,先个人备课,再集体备课,再由主讲老师执教,课后还要集体评课。科组长做好资料存档。

上一篇:金川中学新课程实验阶段性总结下一篇:对你说声对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