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类说明文教学

2024-07-14

科普类说明文教学(通用12篇)

科普类说明文教学 篇1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科普说明文承载着传播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爱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科普说明文能力的功能。科普说明文凭借生动活泼的文字给学生讲述了一个个科学故事,让他们了解科普知识、增长见识,感受科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注意恰当、合理地选择科普说明文教学内容,还要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弄懂文中涉及的科学知识,理顺文章的写作思路,领悟作者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一、咬文嚼字——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强调语言的准确性,要求如实地反映客观事实。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往往体现在文中一些表时间、表数量、表程度、表范围的词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教材中的科普说明文,体会文中说明事物形态、性质、成因、功能的关键字词,有助于学生感知和理解。例如,《恐龙》是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说明文,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形态和生活习性等。笔者在教学第一节时,首先引导学生抓住“到处漫游”“足迹遍及”等词句体会恐龙的多,接着引导学生分别找出描写各种恐龙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的句子,体会作者如何通过准确的语言描绘不同种类恐龙的特点。在反馈环节,笔者让学生在课文中分别找出最能概括各种恐龙特点的一个词语,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准确、生动。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咬文嚼字,把握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二、理解探究——感悟说明方法的运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版)》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在小学科普说明文教学中,学生要把握说明文严谨的文章结构、多样的说明方法,并感悟这些方法的运用,形成自己的语文学习技能。例如,在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秦兵马俑》的教学中,笔者先请学生们通读课文,找出文中最具有概括性的一句话。学生很容易就找到句子:“秦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笔者接着请学生们结合整篇课文对这句话进行探究性学习,思考这句话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学生们相互研究得出结论:“这句话出现在两部分之间,前半句写的是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后半句写的是兵马俑的类型众多和个性鲜明,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结合第二节表现兵马俑规模宏大的句子,笔者启发学生思考:“你从这一节的哪些地方看出了兵马俑的规模宏大?”有的学生找到了相关数字,有的找到了“两个半足球场”等,体会列数字、作比较这两种说明方法使用的妙处。这样教学,教师充分利用说明文的文章结构和说明方法,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文章内容,还让学生在探究中感知说明方法的运用。

三、学以致用——掌握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学以致用是学生将语文学习由知识转化为技能的过程。在小学科普说明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咬文嚼字、理解探究,把握说明文语言的精准和说明方法的妙用,并试着自己写一写说明文。执教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文《海底世界》时,笔者先通过课文学习让学生体会文中每一节中心句的妙用后提出一个问题:“我们的校园有哪些景?它们各自又有什么特点呢?”对于这个有趣的话题,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议论开了,有的说:“我们有雄伟的教学楼。”有的说:“我们学校的小池塘清澈见底。”有的说:“我们的操场很热闹。”有的说:“校园的主干道打扫得很干净。”还有的说:“花园里的花开得很茂盛。”……根据学生的回答,笔者选择了三个最具有代表性的场景写在黑板上,并提示道:“同学们,你们能分别以这三个句子作为中心句介绍一下我们的校园吗?”学生们根据笔者的要求立刻动笔写了起来。虽然三年级学生的文笔很稚嫩,但他们大都学会围绕中心句展开描写。由此可见,学生在赏析文本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迁移运用了已掌握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和形式的有机融合。

科普类说明文教学 篇2

一.整体把握, 纲举目张

当前的阅读考查和教学理念均把整体阅读和整体感受位列第一。科普类说明文阅读尤甚。因为科普类说明文通常是以读者的认知习惯、思维逻 辑顺序来安排写作层次的, 一般都能做到说明的对象凸显、说明的层次分明、说明的条理清晰。教学时如果随意肢解文章内容, 对课文条分缕析等, 学生往往无法感知文章所要说明的对象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因而无法顺利阅读、理解文本。所以, 教学时,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通篇阅读、整体感知、全面把握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对文本获得清晰的整体认知。

比如, 教学《新型玻璃》这篇课文时, 我是这样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 说说文章中依次写了哪几种新型玻璃?它们各有什么特点?”这样, 就把这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整体和盘托出来了, 学生在阅读课文的时候就会留意和依次画出文中对五种新型玻璃名称、性能、实用功能等的介绍了。事实证明:学生对课文只浏览了一遍, 就能够毫无遗漏地找到并流畅地说出课文中对五种新型玻璃介绍的全部信息了。

可见, 如此引导学生整体阅读课文, 学生对《新型玻璃》的感受是整体的、系统的, 学生对课文所介绍的五种新型玻璃也会记忆犹新。而教师要培养学生整体阅读、整体感知科普类说明文的能力, 设计的问题就要具有“包容性”和“全局性”的特点, 提出的问题也要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 唯有如此, 学生才会关注课文说明对象的整体性。

二.筛选信息, 重点把握

筛选信息、重点把握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激活与维持阅读、探究文本的兴趣, 将注意力始终集中在收集、整理、筛选、记忆、运用有关学习信息或重要信息上, 对学习对象保持高度的注意力、识别能力和接受能力等。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教学科普类说明文, 必须严格训练学生掌握上述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因为, 唯有如此, 学生才能正确把握作者在文中所要说明的事物或者事物的最主要的本质特征, 并在阅读科普类说明文中主动发现、主动认识、主动获取重要信息, 深刻体味说明文的艺术风格和写作技巧。

比如, 教学《新型玻璃》, 我们应该把教学重点设置在这些新型玻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为人类造福的实用功能上。所以教学时,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学会筛选与上述内容相关的信息:引导学生自学第二到第五自然段, 找出介绍每种新型玻璃特点和用途的字、词、语句、段落等, 然后, 用列表的方式归纳概括并小组讨论后, 教师再引导学生对同学们找出来的信息加以比较分析、分类筛选等, 之后, 再引导学生联系刚才寻找、筛选重要信息的过程, 总结归纳“重要信息”的涵义和寻找、筛选重要信息的途径等。

三.妙引练说, 读写结合

学习是为了运用。任何一门学科如此, 小学语文科普类说明文教学亦然。因为这样, 既可以巩固新知, 又可以举一反三;既可以巧妙地激发学生说话和写作的兴趣, 激活学生自觉学习科普类说明文的意识, 又可以引导学生把知识内化后表达出来, 求得口头表达能力或写作水平的提高, 可谓一箭双雕。

科普类说明文教学 篇3

一、情境再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的力量是巨大的。作为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兴趣因素和艺术魅力,而运用多媒体软件进行教学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在教学《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这篇课文时,通过谈话先让学生弄明白“孪生兄弟”的含义,接着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直接展示地球与火星的真实图像,让学生对地球与火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随后提问:课文为什么把火星与地球称为“孪生兄弟”?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点燃起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强烈愿望。有了这一直观的演示,对于小学生来说,那原本高深莫测的有关火星的知识,就显得生动形象多了,从而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

二、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夯实朗读训练

“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精华,是帮助学生品味语言,培养语言功底的最佳方法之一。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曾就语文课堂的语文味说道,语文味的其中一个表现就是“动情诵读,静心默读”。新课标中,阅读教学的第一任务也是读。但现在在科普说明文的教学中,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对说明方法的理解,科学知识的渗透,课堂缺乏饱含激情的诵读。

虽然科普说明文的文体简洁通俗,但作为一篇文章,哪怕叙述再客观,文字再严谨,也不可能不包含作者的情感。因此,教师应力求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

例如,教学《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时,为了让学生感受火星和地球的密切关系,教师借助各种形式的读来进行突破。首先,教师让学生通过默读,找出二者关系密切的几个方面;再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把它们的密切关系通过朗读的形式表现出来;最后,教师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比较读和引读。

三、训练学生抓住要点、概括内容的能力

说明文一般都纲举目张,条理清晰。《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围绕为什么说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这一中心来安排材料,开头通过比较,开宗明义地提出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接着主要写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兄弟俩水的来源,二是火星上水没能留住的原因。概括是阅读的一种基本能力,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说明文行文表达上的这一显著特点,来训练学生概括文意的能力。

四、训练学生品析词语、理解语言的能力——品味语言精妙

说明文的语言往往都简洁、准确,是训练学生理解、品析词语的好例子。《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中,多处用到了“可能”“也许”表示推测的词语。在教学时,可以通过删词比较的形式,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小学阶段的说明文因为阅读对象的特殊性,语言表达又大都表现出生动有趣的一面。如《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家常便饭”“集体大逃亡”“裹挟”等词就需要引起关注,借此来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五、训练学生关注形式、运用语言的能力——注重语言迁移

说明文因其体裁特点,所以了解其说明事物的方法也是教学的一个重点。像《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通篇采用了对比的方法,在火星与地球的比较中,让学生逐步建构、明晰“孪生兄弟”这一概念。注意到课文表达形式上的这一特点,在教学时就可从火星、地球两个角度,围绕说明的要点,引导学生理解内容,并体会这样说明的好处。另外,为了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课文较多采用了拟人化的写法,可以让学生找出这样的句子,通过朗读、比较等形式来体会拟人手法运用的表达效果。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这里的“举一反三”就是指知识的迁移。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也曾说:“语文的本体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

那么,学生在学习说明文时,要掌握的就是其准确、简洁的语言特点和严谨的表达方式,以及严密的逻辑推理。例如,教学完《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模仿文本语言介绍火星,或让学生扮演某火星来进行自述。这样,学生在介绍时,就会把文本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真正做到语言的内化。

科普说明文 篇4

范文一:达尔文之岛

达尔文岛是一座杳无人烟,且天然环境优美的岛屿。一位美国人在某一天踏上了这片未开发的土地,开始进研究,他就是闻名遐迩的生物学家—达尔文。

达尔文乘着“小猎犬号”来到这座岛屿,就被这里深深吸引住。研究了许多年,达尔文带着许多重要的数据和观察结果,发表了一篇影响世界的论文“进化论”,提出有名的理论为“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想法。

在几十年后的今天,又有一批科学家前往这座因达尔文而闻名的达尔文之岛。他们拥有着高科技的潜水设备,可以捕捉许多人类前所未见的海洋生物,几乎每天 都有一种海洋生物在进化,让科学家兴奋不已!但是现在却因为参观的人太多,造成环境破坏,许多珍贵的生物资源因此消失殆尽。

其实中国也是一座美丽的岛屿,在人类尚未积极开发前都非常完美,直到我们人类来了,有些动物遭滥捕滥杀,而造成许多生物因此绝迹。希望达尔文之岛的危机,能够警惕我们身为中国的一份子,多想想我们的美丽岛屿吧!

范文二:八大行星

北回归线太阳馆的陈老师与蔡老师带来天文魔法宅急便,为我们上了四堂八大行星的课程,打开天文的知识之窗,带领我们进入奥妙的天文瀚海中。

水星在古代称做辰星,绕太阳一圈只要八十八天,没有自然卫星,也是八大行星中最小的一颗。它离太阳最近,温差最大,最高温有六百度,最低温是零下一百七十三度,因为没有大气层的保护,所以容易受到陨石撞击。

金星在古代称为太白,是八大行星中自转最慢的行星,而且太阳是从它的西边升上来,东边落下去,跟地球相反。第三颗行星是地球,唯一目前有生命的星球。火星古代称为荧惑,上面有大峡谷及太阳系中最高的山----奥林帕斯山,它有二万多公尺,是圣母峰的三倍高,它的卫星像马铃薯,真有趣呢!

木星像穿着木条纹衣,古时候称为岁星,有六十四颗卫星和一个大红斑。土星被称为镇星,泰坦卫星是六十颗的卫星中最大的一颗,目前在北回归线太阳馆中有一架泰坦火箭喔!

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都是由气体组成,土星有一个游泳圈,天王星是躺着转动,而海王星竟然是由数学家计算出来的,并非实际观测发现的,和木星不一样,它拥有一个大黑斑。

天文知识好玩又有趣,谢谢老师为我们安排与课本不一样的课程,也谢谢陈老师和蔡老师详细的解说,希望下学期还能邀请她们来为我们上课。

范文三:南州六月荔枝丹

幼年时只知道荔枝干的壳和肉都是棕褐色的。上了小学。老师讲授白居易的《荔枝图序》,读到“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实在无法理解,荔枝哪里会是红色的!荔枝肉像冰雪那样洁白,不是更可怪吗?向老师提出疑问,老师也没有见过鲜荔枝,无法说明白,只好不了了之。假如是现在,老师纵然没有见过鲜荔枝,也可以找出科学的资料,给有点钻牛角尖的小学生解释明白吧。

白居易用比喻的笔法来描写荔枝的形态,的确也有不足之处。缯是丝织物,丝织物滑润,荔枝壳却是粗糙的。用果树学的术语来说,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决状裂片,好象龟甲,特称龟裂片。裂片中央有突起部分,有的尖锐如刺,这叫做片峰。裂片大小疏密,片峰尖平,都因品种的不同而各异。

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生在树头,从远处当然看不清它壳面的构造,只有红色映入眼帘,因而把它比做”绛囊“、”红星“、”珊瑚珠“,都很逼真。至于整株树以至成片树林,那就成为”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的绚丽景色了。荔枝的成熟,广东是四月下旬到七月,福建是六月下旬到八月,都以七月为盛期,”南州六月荔枝丹“指的是阴历六月,正当阳历七月。荔枝也有淡红色的,如广东产的`”三月红“和”桂绿“等。又有黄荔,淡黄色而略带淡红。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通常蒂部大,顶端稍小。蒂部周围微微突起,称为果肩;有的一边高,一边低。顶端叫果顶,浑圆或尖圆。两侧从果顶到蒂部有一条沟,叫做缝合线,显隐随品种而不同。旧记载中还有一些稀奇的品种,如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因为缺少经济价值,现在已经绝种了。

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六十年代,广东调查得知,有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还有四川合江产的”楠木叶“,《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十九克左右,《中国果树栽培学》则说大的重六十克。所谓”膜如紫绡“,是指壳内紧贴壳的内壁的白色薄膜。说它”如紫绡“,是把壳内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明代徐勃有一首《咏荔枝膜》诗,描写吃荔枝时把壳和膜扔在地上,好似”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是夸张的说法。

荔枝的肉大多数白色半透明,说它”莹白如冰雪“,完全正确。有的则微带黄色。从植物学的观点看,它不是果肉,而是种子外面的层膜发育而成的,应称做假种皮。真正的果肉倒是前面说的连同果壳扔掉的那一层膜。荔枝肉的细胞壁特别薄,所以入口一般都不留渣滓。味甜微酸,适宜于生食。有的纯甜。早熟品种则酸味较强。荔枝晒干或烘干,肉就成红褐色,完全失去洁白的面貌。

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现经研究证实,温度保持在1℃到5℃,可贮藏三十天左右。还应进一步设法延长贮藏期,以利于长途运输,因为荔枝不耐贮藏,古代宫延想吃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远送长安或洛阳,给人民造成许多痛苦。唐明皇为了宠幸杨贵妃,就干过这样的事,唐代杜牧诗云:”长安回望诱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对这件事的嘲讽。

荔枝的核就是种子,长圆形,表面光滑,棕褐色,少数品种为绿色。优良的荔枝,种子发育不全,形状很小,有似丁香,也叫焦核。现在海南岛骨无核荔枝,核就更加退化了。

荔枝花期是二月初到四月初,早晚随品种而不同。广东有双季荔枝,一年开花两次。又有四季荔枝,一年开花四次之多。花形小,绿白色或淡黄色,不耀眼。花分雌雄,仅极少数品种有完全花。雌雄花往往不同时开放,宜选择适当的品种混栽在一起,以增加授粉的机会。一个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但结实总在一百以下,所以有”荔枝十花一子“的谚语。荔枝花多,花期又长,是一种重要的蜜源植物。

荔枝原产于我国,是我国的特产。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可为我国是原产地的明证。据记载,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足见当时广东已有荔枝。它的栽培历史,就从那个时候算起,也已在二千年以上了。唐代对四川荔枝多有记述。自从蔡襄的《荔枝谱》(1059)成书以后,福建荔枝也为所重视。广西和云南也产荔枝,却有少有人说起。

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襄的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十三种,以记福建所产的为多,尚存八种;记载广东所产的仅存一种。清初陈鼎一谱,则对川、粤、闽三省所产都有记载。蔡谱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的果树志中,著作年代最早的一部。内容包括荔枝的产地、生态、功用、加工、运销以及有关荔枝的史事,并记载了荔枝的三十二个品种。其中”陈紫“一种现在在仍然广为栽培。”宋公荔枝“现名”宋家香“,有老树一株,尚生长在莆田宋氏祠堂里,依然每年开花结实。这株千年古树更足珍惜。

荔枝是亚热带果树,性喜温暖,成都、福州是它生长的北限。汉武帝曾筑扶荔宫,把荔枝移植到长安,没有栽活,迁怒于养护的人,竟然对他们施以极刑。宋微宗时,福建”以小株结实者置瓦器中,航海至阙下,移植宣和殿“。微宗写诗吹嘘说:”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实际上不过当年成熟一次而已。明代文征明有《新荔篇》诗,说常熟顾氏种活了几株,”仙人本是海山姿,从此江乡亦萌蘖。“但究竟活了多少年,并无下文。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有的事。

科普说明文 篇5

这本书讲述了卷毛老师带着自己的学生们乘坐校车寻找慈母龙的故事,由于校车太陈旧,在坐的过程中总是早停或晚停,结果他们去了很多不同的时代,见到了很多不同类型的恐龙。他们走的太远了,一下子来到了三叠纪晚期。在这里,他们看见了正在觅食的腔骨龙,腔骨龙长了一口非常适合吃肉的牙齿,牙齿边缘有锯齿,就像牛排餐刀一样,所以腔骨龙是十足的肉食动物;更让他们惊奇的是看到了像鳄鱼一样的爬行动物,原来它是植龙,和鳄鱼长的非常像。卷毛老师还带领同学们认识了三叠纪时代的植物,有的很多都叫不上名字,比如木贼类植物,苏铁等等,不过银杏倒真是亿万年前就有了,怪不得被称为”活化石“。

第二次,他们来到了侏罗纪晚期,这个时期是巨型恐龙最多的时代。大家刚下车,就看到了迷惑龙,它还有一个名字,叫雷龙,它的腿比大树还要粗,真是庞然大物啊!同学们还发现了许多蜥脚类恐龙,这些恐龙中,脖子最长的是地震龙,脖子最短的就是迷惑龙了。

接着,他们到了白垩纪晚期,这里是一片汪洋大海,要不是他们逃得快,早就被海水淹没了。

最后,卷毛老师和孩子们终于到了慈母龙生活的时代,同学们都在全神贯注地观察植食龙咀嚼食物的样子,突然有几只霸王龙悄悄地向他们靠拢,同学们吓坏了,真是祸不单行啊,这时另外一边一大群伤齿龙在校车旁边转圈,想弄清楚这黄色的坚硬物体到底是什么,同学们见势不妙,拔腿就跑,想赶快逃离恐怖的霸王龙和伤齿龙,他们一直跑,然后跑上了一个小山坡,结果却意外发现了慈母龙的巢穴,慈母龙们正在给恐龙宝宝喂食,他们的巢穴简直就是一个恐龙托儿所,可是发现慈母龙的不光有同学们,还有伤齿龙,他们也一起跟来了,成群的伤齿龙扑向慈母龙的巢穴,开始了一场恶战。忽然一阵汹涌的沙尘暴袭来,所有的恐龙都被厚厚的沙土掩埋了。这下子,所有的恐龙都变成了化石。

于是,卷毛老师带着同学们迅速坐上校车,回到了学校,也终于结束了他们的一场龙空时代之旅!

科普说明文介绍 篇6

科学小品既有别于一般小品文,又和其它科普说明文不同,具有自己的特点.⑴亦小亦新

科学小品不仅篇幅短小,还要内容新鲜独特.能尺幅千里,寸镜万菌.它紧跟科技的发展和时事的变化,及时普及新的知识.⑵亦俗亦雅

科学小品用语通俗,浅显易懂,既能引发众人的兴趣,又能准确地说明科学知识.⑶亦诗亦哲亦知

科学小品融科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性于一体.因此凭添的诗、哲、知合一的风味,使人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启发了思想,陶冶了情操.2.科学小品的写作要求

⑴必须准确地说明科学知识或科学道理.⑵要活用各种说明方法,如比喻法、拟人法等,增强说明的形象感和趣味性.⑶要从科学中发掘美,开人心智,陶冶性情.三、一般科学说明文的特点和写作要求 1.一般科学说明文的特点 ⑴说明性

科普说明文的写作目的在于介绍科学知识.是科普说明文,就要介绍科学知识.⑵单一性

一篇科普说明文,一般只说明一个科学现象,介绍一种科学知识.⑶通俗性

科普说明文介绍的知识多是普及性的,所以要求用通俗有趣的浯言,深入浅出地进行说明.2.一般科学说明文的写作要求

浅谈小学语文科普类课文教学 篇7

一、读——读懂知识, 读出情味

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 当然科普类课文也不例外, 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的科普类课文一般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 对于小学生来说, 抽象思维能力不够, 他们更多地是对感性的知识比较容易理解, 对于有认知难度的科普知识的理解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 如果教师此时一味的灌输, 只能把学生搞的稀里糊涂。只有充分阅读才能让学生真正地感知内容, 获得知识, 习得方法, 拓展思维。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理解比盲目灌输的效果要来的明显。通常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解决上述问题。

1. 任务驱动。

任何知识都要通过学生的大脑加工整理才能消化、吸收。语文科普类课文的教学, 不仅要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知识, 而且要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 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要从传授科学知识和学习表达两个方面入手,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学情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 调动学生积极性, 强化内驱力。

2. 触发情感。

科普类课文基本上都没有情节, 且语言简练, 相对比较枯燥。语文老师当着力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 带领学生与文本对话。

二、品——品析语言, 悟出方法

阅读说明性文章须抓住要点, 且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因此在说明文教学中, 渗透一些说明方法是完全必要的。教说明文的最高境界是“老师不刻意讲说明方法”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悟得、习得说明方法”, 教学科普类课文切勿上成科学课, 要上成语文课, 即通过对语言文字进行详细的分析, 帮助学生领悟其中内容, 并形成听说读写能力。当然也要突出科普类课文的特点, 不同的文体可设计相应的教法, 特别是其中说明文一类要重点探究。

1. 品析词语, 加强语言生动性的训练。

小学阶段的科普类课文, 大多利用客观事物的介绍来向学生渗透科学知识, 这类课文在语言方面的最大特点是选词考究, 表义准确。教学中, 抓住重点词语, 引导学生阅读、品析, 感悟讲述的客观性, 领悟文章用词的精妙。

2. 明确关系, 加强语言逻辑性的训练。

科普类课文有很多是借助事物间的联系来渗透科学知识的。教学中可抓住相关的内容, 引导学生懂得事物间的联系, 把思维的逻辑性训练与语言的逻辑性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3. 探究写法, 加强语言具体性的训练。

教材中的科普类课文, 都是根据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 通过细致的叙述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枯燥的常识形象化。

三、拓——有效拓展, 学会表达

教师要根据文本特点, 适度拓展, 创造性地设计语言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活用说明方法, 内化语言。

1. 拓之有度。

一篇课文所涉及的知识都是有限的, 为加深对该事物的了解, 适度的拓展是必要的, 教师在上课前, 要对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 适当地去搜索相关资料, 要求这些资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通过对课文的适当拓展, 丰富了课文内容, 让课堂更多深度。在拓展的过程中, 往往我们搜索的资料过多, 一节课的大部分时间用在拓展的资料上, 把语文课变成了科学课, 所以要谨记不要将语文课上成科学课。课堂上课外知识的拓展主要是为了:激发兴趣, 以读促写。

2. 拓之有法。

(1) 写作型拓展。仿写:就是模仿某一典型段落或句子, 运用一种或几种说明方法写一写。如《鲸》的第1自然段用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的方法介绍了鲸的重、长、大三个形体特点, 课后可以让学生进行仿写, 介绍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的形体特征。 (2) 活动型拓展。科普类课文的教学要引导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感受乐趣, “在揣摩课文知识理趣的同时提高阅读课文的兴趣, 实现课内外沟通, 落实语文教学观”如教学课文《太阳》可带学生参观银河系模型, 给他们讲讲天文知识, 推荐课外阅读书目, 召开“我们爱科学”主题班会。

总之科普类课文的教学应重视语言形式, 切实进行语言训练, 充分体现出科普类课文姓“语”而不姓“科”。

摘要:教学文章时要让学生读懂知识, 读出情味, 品析语言, 悟出方法, 学会表达;通过课文拓展学生知识面, 让学生学习作者介绍这些知识所运用的方法,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实现语言、知识和精神的有机统一。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行形式的变换, 让学生把知识, 语言及表达方法进行重新组合、加工, 转化为新的语言, 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科普,品读,训练

参考文献

[1]李争平, 丁志鹏.小学新课标资源库.语文卷[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9) .

[2]余文森, 郑金洲.新课程语文教与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5) .

试论小学语文科普说明文的教学 篇8

科普类说明文如此重要,其教学现状究竟如何呢?曾有人就这个问题作过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只有19.1%的教师喜欢教科普说明文;18.2%的学生喜欢学科普说明文。相对于有故事情节的记叙性文章喜歡程度的62%和70%,这个比例显然是太低了。是什么原因使得科普类说明文如此被师、生冷落呢?纵观我们现在的科普说明文教学,要不成了科普知识的讲座课,要不成了科教片的放映课。在这样的课上,知识,成了课堂最核心的东西,而承载知识的语言与表达方式,则似乎成了附庸之物。这样的语文课堂也就只是学生课外收集资料的简单呈现,这样的语文课应有的语文味又在哪里?学生的能力培养又从何说起呢?

如何才能正确处理好传授科学知识与语言文字训练的关系?如何以科学常识的渗透为凭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如何让说明文也能上出浓浓的语文味来呢?以下我结合自己执教的人教版第七册《31飞向蓝天的恐龙》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发掘“风趣”,展现语言文字的趣味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由此看来,将课上得有情又有趣,科普说明文才会焕发其独有的魅力。在执教《飞向蓝天的恐龙》这一课时,我在课前,组织学生观看央视《探秘》节目的有关恐龙的视频;在课堂上,我利用优雅唯美的鸟儿图片配上了轻灵的音乐与笨重迟钝的大象形成对比;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扮演小小考古学家,学生不仅能马上提出许多具有价值的问题,更是将他们学习探究的兴趣一下子激昂起来。

二、品味文字,领悟语言文字的生动

在《飞向蓝天的恐龙》这堂课上,我的教学活动一直围绕着“哪些词语准确地写出了恐龙这一阶段演化的过程?从这些词语中你读出了什么?”这样一个问题展开教学,使得这堂课上语文的味道浓郁而深远。如,在让学生领会作者语言的条理性和生动及灵活性的时候,我紧扣文中的三个“则”来进行操作:

师:这么多种恐龙,作者用了6个“有些”,你们读起来觉得啰嗦吗?繁琐吗?

生:不会,因为他不能够不是使用的6个完全一模一样的“有些”,而是还夹着使用了“有些……则”

出示3个红色“则”,齐读:“则”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找到原因了吗?

生:每个“则”字前后的两种恐龙有些相同的特点,但又不完全相同。

教师点拨:一个“则”字,既把两种不同的恐龙连在一起,又非常明显的使之前后两种恐龙形成对比,交代的清楚明白,充分感受到作者对语言的灵活妙用。

三、融入情感,激活语言文字的魅力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总结自己的教学思想的时候,把自己教学成功的首要原因,归结为“有情有趣”。他说:“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尤其缺的是情趣。我说的情是什么?是情感,或者说感情。它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对学生有情,二是对语文教学有情,上课有情。”反思我们的科普类说明文教学,有多少老师千方百计地着力于让学生带着浓烈的感情在学呢?

在《飞向蓝天的恐龙》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师生合作训练朗读:

师引:两亿三千万年前,为了飞翔,恐龙的一支体形开始发生变化,它们……

生齐:骨骼中空,身体轻盈;脑颅膨大,行动敏捷;前肢越来越长,能像鸟翼样拍打;它们的体表长出了美丽的羽毛,不再披着鳞片或鳞甲。

师引:两亿三千万年前,地面上,各种恐龙开始了激烈的生存斗争,为了生存的需要……

生齐:它们中的一些种类可能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而转移到树上生存。

师引:两亿三千万年前,被驱逐到树上生存的一部分恐龙开始……

生齐:在树木之间跳跃、降落,慢慢具备了滑翔能力,并最终能够主动飞行。

……

学生在朗读中进一步感受到了作者徐星用词的准确生动,也深刻感受到这位考古学家执着追求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有学生在课堂上说道:“学完这篇课文我觉得太让人惊叹了,这么多年前的事物都被这些科学家推理出来,他们一定进行了很长时间的考察,付出了很多艰辛的劳动,这种精神真让人敬佩!”是啊,文章不是无情物,优秀的科普作品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在弘扬科学和人文精神。我们阅读这些作品时,要重视科学精神的熏陶,关注科学探索的过程,领悟科学家追求真理所体现出的人格魅力。只有在科普说明文的教学中,充分而灵活地运用好感情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才能使我们的说明文课堂渗透着丰盈的语文味。

四、引导自我阅读,内化语言文字的运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根据科普说明文具有条理清楚、结构严谨的特点,我感受到科普说明文的语感教学,要致力于引导学生从整体和局部上梳理、把握说明的内在逻辑结构。美国缅因州的一个实验机构对此所作的研究表明,在分析内容较深、结构复杂的文章时,如果利用捕捉要点、梳理层次、编写概要和制作图表的方法,其学习效率也会成倍提高。运用图表作为辅助手段进行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引导他们对科普说明文进行自我阅读、品悟领会,再到实践运用这一过程中最好的拐杖!

科普说明文作文 篇9

蚊子这个坏东西,它不但会传染疟疾、脑炎、登革热等疾病让我们生病;有时我们更得忍受它在夜间像轰炸机般在耳边呼呼作响,冷不防还会留下几个红肿灾区,让我们痒到无法忍受,不抓会痒,抓了会更痒,还真令人火冒三丈,却又无可奈何。

我认为要避免以上这种情形,可以这样做:

一、家中安装纱窗、纱门。

二、清理家中及居家附近的积水容器。

三、睡觉时要挂蚊帐。

四、天黑后,不要到户外活动,以免让蚊子有机可趁。

五、户外活动时,应穿上长袖、长裤,甚至喷防蚊液防蚊虫叮咬。

六、用电蚊拍或捕蚊灯帮忙“杀蚊”,以减少双手挑战蚊子的不便。

另外,弟弟有一项独门秘笈——找个空罐子,瓶口对准蚊子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盖下,让它慢慢缺氧而死,既不用弄脏手,尸体还可以让鱼缸内的鱼儿饱餐一顿呢!

科普说明文作文 篇10

噢!古镇变了,变得那么靓丽、那么壮观。这里,桥美、水美、田园美,构成了一幅幅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和谐的美不胜收的画卷。那浪漫、潇洒、恬静、幽雅的神韵,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多姿小桥,是这里一大奇异景观。可多少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泽国水乡,那时,人际间的交往,冬天,要走独木桥、上小摆渡;夏季,小伙子们为了走捷径,常常赤着身子涉水过河。近些年来,居民们先后筹资架设了大小桥梁115座。这一座座桥小巧玲珑,造型别致,有月牙桥,有双曲拱桥、也有桥下通船的高卧桥和平板桥;有水泥桥、有红砖桥、也有石垒桥。这一座座桥啊,在阳光的折射下,映衬着碧水、蓝天、白云、绿荫,分外妖娆。更让合利人引为自豪的是那长257米宽8米的合利大桥,犹如一条出水巨龙,横跨在射阳河上。举目远眺,气势恢宏,它为蓝天添了彩,为大地增了辉,也为经济腾飞插上了翅膀。“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一改过去那行路难、过河难、运物难的历史。

美丽家园,是这里一道亮丽风景线。君不见那居民中心点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排排瓦房平地而上,还有那别墅式的洋楼一展风采,让人刮目相看。尤其令人瞩目的是屹立在射阳河畔的巍巍盘龙古寺,是一座展示民族风格的建筑,更丰厚了古镇的传统文化底蕴,给游人平添了典雅的旅游景点。再看那一马平川的镇东,一望无际的梨园、桃园、银杏园,环绕在居民点的四周,每当清明时节,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那梨花、那桃花、那银杏花竞相绽放,远远望去恰似一片绚丽的世界,在万里睛空下,时而出现白云与梨花一色、蝴蝶同蜜蜂共舞的动人景象,居民们就是在这花花世界里过日子。这戴上花、挂上红、披上绿的神奇大地,就连那野兔、野鸡、野鸽、野鸟,也纷纷到这里筑巢落户、栖息繁衍,与人和谐相处,共享美的生活。美丽芬芳的生态,焕发了当地人乐守田园的.情趣,常常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天蓝蓝、水绿绿、花灼灼、炊烟袅袅的自然风光,让许多到这里观光的游人,情不自禁地迸发出“别有天地非人间”的感叹。

科普性说明文语言训练的三个层面 篇11

一、 指向愿意表达的层面

好的课堂导入是师生间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往往会产生先声夺人的效果。在科普性说明文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课文特点,设计灵活多样的课堂导入,激发学生思维与表达的积极性。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果园机器人》这篇科普文时,笔者是这样导入的:

(走进教室跳了一段机器人舞)

师:老师跳的是——

生:机器人舞。

师:你知道机器人吗?在生活中,你了解到的机器人是怎样的?

……

精彩的导入在教师、学生及文本三者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这座桥梁为这三者间的互相了解、互相沟通打开了第一条通道。在这一片段中,教师以一段别样的舞蹈化沉闷为活跃、化紧张为轻松,让课堂情绪瞬间高涨,接下来的话题“在生活中,你了解到的机器人是怎样的?”使沉睡在学生脑海中的关于机器人的记忆全被唤醒,课堂气氛顿时热烈起来。他们兴奋地叫着“会打扫卫生!”“会洗衣服!”“还有机器人警察呢!”……对于机器人,他们侃侃而谈,显得积极而踊跃。

二、 指向如何表达的层面

1.品读比较,体会语言准确性

科普性说明文不同于其他文章,它的用词比较准确。在上这类课文时,如果仅仅停留在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那么品味语言文字的准确性就会受到削弱,如何让学生感受说明文中语言的准确性呢?在教学《果园机器人》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比较句子:

a,它们能把成熟的果子从树上摘下来,整齐地装进纸箱,然后运到指定的地方。

b.它们能把果子从树上摘下来,装进纸箱,然后运到地方。

师:请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

师:可以去掉这加点的三个词语吗?为什么?

生1:不能,如果去掉“成熟的”,他们可能会把不成熟的也摘了。

生2:我也认为不能。如果去掉“整齐地”“指定的”,感觉他们可能会乱放。

师:是呀,作者在表达方面注意用词的准确、行文的严谨,这一点特别值得我们学习。

上面片段中,教师通过引领学生比较鉴赏,感受到了说明文语言的一个主要特点——准确性。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品评,是体现语文味的有效策略。学生在对语言的比较和品味中,感知到语言的精妙,领悟到文本中的用语用词不能随意取舍。学生只有在不同词语、不同句式的比较中,才能发现科普文语言运用的精妙所在,从而对语言和语境有所感悟。长此以往,就可以增强学生语言的敏感性,培养学生准确运用语言的能力。

2.走进文本,感悟语言趣味性

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中说:“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带一点风趣。”对于语言简练、相对比较枯燥的科普说明文,语文教师也可以适度挖掘课文中的情感因素,带领学生与文本对话,读出情趣,经历情感和智慧的旅程。小学教材中,科普类课文一般都会通过细致的叙述、生动的语言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常识形象化。在这类科普文章中,我们依然能带领着学生徜徉在生动的语言中,品读语言的精妙。还是来看教学《机器人果园》片段:

师:快速朗读课文3~5自然段,划出你觉得有趣的语句。

(1)聚焦“罢工”。

出示句子:

如果没有电,他们是要“罢工”的,果园那么大,到处是果树,不可能让机器人拖着长长的电线走来走去。

师:想象一下,机器人集体“罢工”是怎样的情景?

师:用上“罢工”一词,机器人就不是冰冷的机器了,而是像我们一样有点小脾气的大活人啦!这么一写,读起来就非常有趣!

师:你们能读出有趣的味道吗?(教师指名读)

师:你“罢工”时,眉毛都皱起来了,看来情绪不小呢!像这样有趣的句子还有吗?你们还找到哪些?

(2)略学“饿倒”“吃”。

师:真有意思,果园机器人“饿倒”和“吃”果子也写得特别有意思,读着这些句子,你仿佛又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想象说话)

“趣”从何来?很多时候需要教师以儿童的视角审视文本,从有限的资源中提取最具价值的“趣处”,让学生在有滋有味的品读中,绘声绘色的表演中,达到语言训练的目的。

3.梳理文脉,注意语言逻辑性

科普性说明文具有条理清楚、结构严谨的特点,对科学知识的解说,是按层次或序列层层展开的。因此,科普性说明文的语言训练,要致力于梳理和把握说明文的内在逻辑结构。这对培养学生有条理性地说话、写文章都是大有裨益的。以教学《果园机器人》为例:

合作交流:发明家是怎么一步步发明果园机器人的?填写表格。

发明果园机器人的过程

课文是怎样一步一步把果园机器人的发明过程介绍清楚的呢?你能试着用上这些句子,把发明的过程说得更连贯些吗?

你会想,可以让机器人来帮忙呀!

你会想,可以用电池呀!

能不能让机器人自己充电呢?

课文正是用上了三个过渡句把各部分的内容巧妙地联系在一起。教师在学生完成学习单后,再次回顾课文,找到了这条逻辑线,让学生有条有理地复述了机器人的发明过程。

三、 指向自主表达的层面

当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一种新知识的时候,他们便会体验到一种愉悦感和自豪感。因此,课堂上教师要明确教学的任务和指向。科普性说明文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文本的特点,适度拓展,创造性地设计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学会加工整理,然后再消化、理解、吸收,提升语言的表达能力。以教学《果园机器人》为例:

出示句子:

它们能把成熟的果子从树上摘下来,整齐地装进纸箱,然后运到指定的地方。

师:这句话告诉我们果园机器人能——“帮助果农干农活”[板书]

师:如果你就是果农,你想怎么夸夸你的这个果园机器人呢?课文中也用到了一个词语来夸这个机器人,那就是——“聪明能干”[板书]

师:果园机器人的聪明能干还不止这些呢?果园机器人还能干什么?——“自己充电、不停工作”[板书]

师:谁能用上板书上所有的词语,来说说果园机器人是怎样的?

师:如果你能用上“不但……而且……”这样的关联词来说就更棒了。

(果园机器人不但____、____;而且____、_____。)

良好的情镜创设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小学阶段,那些形象生动、带实际操作的内容,最容易引发学生的认识动机。继续以教学《果园机器人》为例:

师:(品读机器人“有趣”之后)作者把果园机器人写得真有趣。老师这也有几个像这样有趣的词语,你们猜猜,这几个词其实是在说果园机器人怎么了?一一呈现,学生竞猜,自由表达:

“睡觉” “体检” “退休”

师:用上这些词,让人感觉机器人就像人一样,下回向别人介绍机器人时,你也可以用上这些词。

教学中,教师将语言训练的内容情境化,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自主说话的情境,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此同时,想象和联想又唤起了学生对已掌握知识的回顾。可谓一举两得。

又如教学《飞向蓝天的恐龙》一课:

(1)对比朗读:

有些恐龙像它们的祖先一样两足奔跑,

有些恐龙则用四足行走;

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

有些恐龙则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斤;

有些恐龙凶猛异常,是茹毛饮血的食肉动物,

有些恐龙则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

师:你发现这段话在表达上有哪些特点?(对比)

师:这么一比较,恐龙家族就庞大起来了。

(2)选择一到两句写一写,说一说。

有些恐龙生活在海洋里,

有些恐龙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些恐龙喜欢单独生活,享受着大自然带来的快乐,

有些恐龙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些恐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些恐龙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你觉得哪一种恐龙最有可能进化成鸟类?说说你的依据。

教学中,在学生二度感知文本的同时进行个性化创造,学生既可以掌握知识,又能在充满语文味的写、说课堂中轻松穿行。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语文基本功,而且有利于教师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既适度拓展了课文内容,又以语言训练为落脚点,在语言的迁移运用中,学生深切地感悟到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奥妙。

科普类说明文教学 篇12

科普阅读,简单地说就是对科普作品的阅读。科普作品,就是向一般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介绍科普知识的作品,有科普书籍、文章、图画和影视片、Flash动画等形式。由于科普作品具有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实时性和实用性,所以科普阅读具有大众化和普及性的特点。本文论述的科普阅读,是指在中职学校语文教师的引导与指导下,让中职学生树立科普阅读意识,激发科普阅读兴趣,掌握科普阅读方法,培养科普阅读习惯,形成科普阅读机制,促进中职学生语文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共同发展。

二、科普阅读的意义

阅读是人类获得知识最重要的方法,是人类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科普阅读是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增长科学知识、了解科学发展、丰富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的阅读活动,对人类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中职学校的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基本上没有很好地进行科普阅读活动。一方面是因为不少学校和教师没有认识到科普阅读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没有重视对科普阅读的全面组织和科学指导,尤其是初中阶段的教师,还面临着升学率压力,更多的精力还是放在应试教育上,这样就限制甚至压制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尤其是科普阅读;另一方面,这些学生受阅读习惯、阅读能力和阅读平台的限制,也很少自觉进行科普阅读。

因此,相对而言,中职学生科普作品阅读量小,科学知识贫乏,科普素养不高,科学意识欠缺,这些将严重地影响他们在中职阶段的阅读活动,影响他们形成科学而全面的语文素养,也将影响他们今后的成长和发展。

中职学校是以培养合格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为办学目标,中职学校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同样,中职学校各学科的教学也应该“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因此,中职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丰富的人文与科学素养和综合的语文能力。由于中职学生毕业后将立即走上工作岗位,而现代社会的各个生产岗位都对劳动者有着高度的要求;劳动者不仅要有丰富的科学知识,要有娴熟的技术能力,更要有严密的科学思想和强烈的科学创新意识,这样的劳动者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才能进行技术革新和科技创新。

因此,中职学校开展科普阅读活动是激发学生科学热情和意识,培养科学思维和素养的重要途径;是激励学生热爱职业、献身职业的决心,激发学生开展科学创新、促进职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中职语文科普阅读的内容和途径

中职语文科普阅读的内容和形式有:科普书籍、文章,科普影片、电视专题片,科普图画(文)册,科普展览以及与所学专业有关的新产品介绍文字(如说明书)和科普新闻等。

根据中职语文课程设置及教学特点,中职语文科普阅读教学可以有以下几种途径:

1. 以课本中的科普作品为例,进行科普阅读方法指导

现行中职语文教材中都编有一定量的科普作品,如:《种瓜得豆》(《语文》基础版第一册,语文出版社2005年6月第2版),《说不尽的布达拉宫》、《意大利的蟋蟀》、《如何理解互联网》、《人类诞生和未来》(《语文》基础版第二册,高教社2001年12月第1版),《菊花》(《语文》基础版第二册,高教社2006年7月第2版)。这些文章中的大部分都介绍了新近科技成果,语言通俗生动,具有可读性。

课文就是例子。教师就是要用好这些“例子”,教给学生阅读科普作品的方法。科普作品的阅读与文学作品的阅读在方法上是有很大区别的。前者多是形象的、感性的,后者多是抽象的、理性的。学生在阅读科普作品时,首先要读“懂”文章,明晰事“理”;其次,根据文体特点,运用比较分析、例证分析、归纳总结等逻辑方法进行阅读;第三,要联系实际进行思考,尤其是要与所学专业和未来职业中可能涉及的知识联系起来思考;最后,提倡写读书笔记。

2. 定期编印科普阅读文选

课本中的科普文章毕竟有限,而且由于教材的使用周期,不少文章已经陈旧,所介绍的科学知识早已有了新的发展。因此,教师可以从最近的报刊、网站上选录一些科普文章,编成科普阅读文选。选编的科普作品要是最新的科学成果,文章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为中职学生喜闻乐见;选编的时间最好能固定,比如:每学期或每学年一本。如果能在读本上编入一些指导阅读方法的文章,当然更好。

3. 定期推荐课外科普阅读书目

科普文章短小、灵活,为学生喜欢,但由于单一性、简单化,很难让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某一方面的科学知识。为了让学生掌握与学习专业和未来职业有密切关系的科学知识,教师可以推荐一些科普专著。比如: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硬件课程阶段,可以推荐他们阅读《走进计算机之家》(叶敏著);电子技术及应用专业学生在学习光电技术阶段,可以推荐阅读《在光学的世界里》(李殿奎著);城市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城市园林设计阶段,可推荐阅读《中国园林史》(安怀起著);而护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人体结构阶段,可推荐阅读《细胞生命的礼赞》(托马斯著)等。中职学生通过课外科普专著的阅读,能够对所学习的专业知识有更加全面、系统、深入的了解;既能提高语文能力,又能提升专业知识素养。

4. 开展科普影视观看和虚拟技术参与活动

影视业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传统的阅读更新了内容和方式。当今的阅读已不仅局限于纸质阅读,图片、影视、数字化阅读已让人们进入一个快速阅读时代。科普影视、动画等新颖的阅读形式,不仅能调动中职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能提高阅读效率。影视、图片以及Flash动画等的直观性、形象性、简明性特点和动感色彩,能让中职学生乐于观看、易于接受;多媒体技术的互动性,可以让中职学生不仅用眼看,还能动手做,能身临其境,亲自体验,真切感受科学技术的神奇与魅力。比如,在数控技术方面,可以让学生进入某一虚拟程序,亲身体会某个产品生产流程,让学生在了解知识与技术基础上亲自实践,或发现自己的不足,或创造出合格的“产品”,获得成功感。

5. 开设科普讲座,组织参观科普展览

阅读的形式,不仅是文字的,也可以是图画的,还可以是多媒体的;不仅是平面的、已经成型的,也可以是立体的、有生成过程的。开设科普讲座,让专家与学生面对面交流,“零距离”接触,既增加真实感,又让学生对科普知识去“神秘感”,从而认识到科学知识运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组织参观科普展览,让中职学生从实物中看科技发展,从亲手操作中理解科学原理,既可以深化科普阅读的成果,又能激发学生热爱科学、运用科学和献身科学的热情。

6. 写科普阅读笔记、办科普小报、开设科普网站、建立个人(或班级)科普博客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能力发展的两翼,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中职学生的科普阅读也要与写作紧密结合。

在阅读过程中,要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首先是做摘录,对于一些知识性的内容,要学会分类整理,方便查考利用;其次要记录阅读的收获和体会,将科普阅读与所学习的专业课内容结合起来,把科普阅读与未来的职业技术运用结合起来。

阅读笔记只是阅读个体的成果,大部分是单一的内容,信息量非常有限。要鼓励中职学生有“交换苹果”意识,即交流阅读收获,共享阅读成果。办科普小报,开设科普网站,建立个人或班组科普博客等活动都可以强化中职学生的科普阅读效果,可以将科普知识分类整理、系统归档,有利于资源共享。

四、中职语文科普阅读中应注意的问题

当前,中职学生语文阅读有两种突出现象:一是轻视阅读。大部分学生(也有少量教师)认为,中职学生主要是培养职业技能,语文学习对于他们来说仅仅是认识文字,读懂说明书之类就可以了;这样就形成了对语文学习尤其是语文阅读轻视的现象。二是“浅阅读”。有少量对语文学习感兴趣的同学也乐于课外阅读,但他们的阅读只是一些自由状态的随意性阅读,在选择读物上,多是一些青春言情类、生活故事类、轻松幽默类的流行报刊、图文并茂的口袋图书等。这些“浅阅读”现象,只能让中职学生获得感官上的快乐,少有知识的积累,更谈不上情感熏陶和审美愉悦。因此,中职学生语文阅读一定要找到“突破口”,既让学生有兴趣参与,又让他们认识到这是与他们今天的学习和明天的工作有密切关系的;科普阅读既可以深化今天的学习效果,又可以为今后职业作知识储备。

为了让中职语文科普阅读顺利开展,扎实有效,我们要高度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 科普阅读要“贴近社会、贴近岗位、贴近学生”

中职学生的科普阅读一定要与中职学生现在的学习生活和将来生产工作的实际紧密结合。中职学生是处在一定群体中的社会人,他们的社会身份决定着他们有着一定的科学需求。比如,在中职学习时期,他们需要了解学习规律,了解生长规律,了解专业学习与生活中的科技;在实习阶段,他们需要了解某种生产、实验中的科技原理,了解某种新型机器的产品性能、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他们急需了解自己未来职业中的科学知识和科学发展预期,了解自己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是否适应将来的工作,了解自己必须学习哪些科学知识和技术。所以,中职语文科普阅读一定要强化职业需要,一定要与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紧密结合,一定要符合中职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和兴趣需求的实际。

2. 科普作品的内容要新颖、有趣、实用

中职语文科普阅读内容应该是某学科最新成果。在知识爆炸的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过去的知识现在也许已经落后,过去的技术现在也许已经被更为先进更为科学的技术所更新。所以,向学生推介的科普读物一定要有新颖性、时效性。否则,不仅会让学生浪费时间,还会获得不准确的信息,这是十分有害的。

科普书籍、文章还要有趣味性。中职学生课外阅读习惯正在形成,阅读中缺乏耐心和耐力,容易半途而废。所以,一开始,我们要尽量选择篇幅短小、内容有趣、通俗易懂的作品,也可以从“读图”阅读、网络阅读起步。当学生尝到科普阅读的“甜头”,进入阅读境界时,再适时推荐科普专著或专题阅读。

科普阅读的内容要有实用性。我们可以让学生读一些宏观知识作品,如生物技术、航天工程,以激发学生科普阅读兴趣。但主要还是要让学生读一些有实用价值的科普作品,这可以从了解生活中小常识开始,从了解人类自己开始,再进入所学专业范围,继而发展到了解与未来职业技能有关的知识。“实用”才能让中职学生读得有信心,有恒心,有效果。

3. 科普阅读指导要以激发兴趣、培养习惯、提高能力为主要目标

中职学生语文科普阅读,不一定在于读了多少,而在于是否“乐读”,是否“会读”,是否“读会”。因此,语文教师在阅读指导上,一定要有授之以“渔”而非“鱼”的指导思想。在阅读内容的选择上,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要多与学生商量确定,不能强行指定;在阅读方法的运用上,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表现,只要能读,就是最好的方法;在阅读效果上,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必要求一致。教师的工作重点是让学生形成爱好,养成习惯,只要学生坚持下去,阅读能力就一定会大大提高。

4. 要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敢于且善于识别“伪科学”

科学知识是人类在认识客观世界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由于人类的认识水平和能力有限,会出现失误或错误;也有少数人,或由于态度不严谨,或因为急功近利,或为了沽名钓誉,制造了科学“谎言”。所以,在科普阅读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认真思考,细致求证,大胆质疑;要善于识别“伪科学”,要敢于怀疑,大胆揭露“假科学”。对于阅读中的疑惑要多与老师同学探讨,不要盲从。

5. 要鼓励和培养学生科学创新精神

科学的价值在于创新。中职学生未来的工作除了熟练运用现成的科学知识与科学技术,更高的价值是创新科技水平。也许他们将从事一项普通的工作或工艺,但每一个节约原材料的方法,每一个节省时间的做法,都将是“金点子”,都是科技创新。所以,在中职语文阅读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实验,勇于探索和敢于创新,并把它作为科普阅读的最高目的和至高境界。

上一篇:2020年春学校办公室工作总结下一篇:快乐升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