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新评估方案的评估重点

2024-09-12

高职院校新评估方案的评估重点(通用8篇)

高职院校新评估方案的评估重点 篇1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4-033-02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高等职业教育呈现蓬勃发展之势。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然而由于高职办学时间普遍较短、办学经验不足,教学质量较低等问题的存在,迫切需要新的高职办学思路、办学理念作为指导,办好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独立于本科之外的具有自身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为规范办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突出高职办学特色,教育部2008年4月9日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教高[2008]5号)新评估方案,该评估方案在借鉴、吸收旧评估方案即《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教高厅[2004]16号)优点的基础上,抛弃其不合理的地方,及时纠正、调整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指导各高职院营建特色,提升内涵,以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新评估指标共有7个一级指标,22个关键指标,从整个指标体系看,新方案将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高职课程建设与改革、“双证书”获取率与获取质量、职业素质养成、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顶岗实习落实情况等方面作为重要考核指标。根据教育部新评估方案,各地教育部门已全面开展对各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进行评估。笔者认为新方案评估的重点有以下几点。

一、新方案中对师资队伍建设的评估

不管是在旧评估方案还是在新评估方案,师资队伍建设是考察、衡量、评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新评估方案对教师数量的要求依然是1:18的师生比,师生比须达到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所规定标准并符合“核算教师总数时,兼职教师等非专任教师数按每年授课160学时为1名教师计算,专兼教师之比无限制”的要求。师资队伍的数量是评估的硬指标,这也是评估的基础。评估的核查工作主要是核查学校办学基本条件,而在正式评估过程中,评估专家则对学院师资的建设进行考察。新评估方案中师资队伍建设的评估重点有: 第一,兼职教师。在新评估方案中,高职院校可按每年授课160学时为1名专任教师计算的方法,聘请校外兼职教师。按照新评估方案中的说明,校外兼职教师专指聘请来校兼课的一线管理、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高职院校要保持少而精的专职的专业老师、加强和扩大兼职的专业课教师,要加强一点基础课的老师。兼职教师要找社会要,要找企业要。”6兼职教师的聘请不仅可以充实高职院校中的师资力量,而且能够让企业、生产一线中具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纳入教育之中,加强校企合作,兼职教师能够随时把企业中的新产品、新技术带到学校中,学校不仅可以减少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训任务,也可以减少设备的投入。因此,在评估中,专家会对学校的兼职教师进行重点的考察。兼职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培训,学校对兼职教师的管理等都是评估考察的重点。第二,双师型教师。旧的评估方案规定双师素质教师的认定标准为具有讲师以上教师资格,同时具备的一项标准为有本专业中级以上技术职务。而新方案将双师素质教师的认定标准调整为具有教师资格的校内专任教师和校内兼课教师,同时将必须要具备的另一标准由四项合并为三项,即具有本专业中级以上技术职务和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合并为一项。双师素质教师的认定标准调整后,淡化了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等次,但同时提升了专业职业能力的标准,从过去重视证书调整为有在证书的前提下,必须有相应的实践工作业绩,在职业、行业中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成果。这样确保了双师素质具有实际的职业能力。学校师资队伍中应具有一定比例的双师型教师,既能授教理论课,又能指导学生的实践、操作。

第三,师资结构。在师资队伍这一关键评估要素中,师资结构也是考察的重点。在新评估方案中,师资结构不仅强调师资的年龄、职称、学历、性别等结构,同时还重点考察具有企业一线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具有职业资格证书教师的比例。然而许多高职院校为在数量上达到评估要求,大量招聘一些刚毕业的研究生,在师资结构上显得过于年轻化,而且都是学校到学校的老师,在双师型教师比例上也比较少。

二、新方案中对课程建设与改革的评估

新评估方案是根据教育部16号文中的办学方向、以及落实“若干意见”的措施和方法,成系统地设计评估指标体系。从广东新方案试评学校的结果看“新方案是贯彻与落实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的一个重要途径,有利于引导高职院校和评估专家真正把注意力集中到内涵建设上来。”716号文的核心则是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核心的办学方向和课程建设与改革。课程是联系教学思想和教学实践的桥梁,因此,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与改革则成了评估的重点。高职专业课程应明确以培养工作岗位一线需要的高级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高职专业课程目标的工作过程导向要求高职专业课程的设置要体现出高级技能性特征,要区别于普通本科和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特点。

新方案强调学校要根据技术领导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设置课程体系和选择内容,把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所必须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作为人才培养的规格。这实际上是把课程目标内容化,加强了高职教育与社会职业群的内在联系以及教学过程与职业活动过程的内在联系,也使得职业教育过程有利于企业、社会的参与。

在教学方法上,学校要结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的特点采取“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方法,要求与企业合作开发实训教材、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实训基地等。课程教学要能体现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要根据职业、岗位(群)的能力和技术要求,建设好与各专业对应的真实或仿真的职业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评估专家可通过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师座谈、专业剖析、说课、听课、校企合作开发的课程、教材等考察学校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情况。评估专家一般以重点专业或特色专业为窗口,从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课程目标、教学方法的使用、实验实训室的建设与使用、校企合作情况等方面展开考察。

三、新方案中与职业性教育相关的评估

职业性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特性。通过职业教育习得一项技能、学会一门手艺、从事一个职业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功能。8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也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要根据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情况,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辐射服务面向的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高职院校应当面向职业岗位(或某种行业、某类技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帮助他们很快适应职业岗位的需要。

高职教育的职业性从课程构建、实验(实训)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都要求与之相匹配。高职的课程由两个系统构成,“一是基础教学要成系统;二是实践环节要成系统。另外,两个成系统之间还要交叉融合。基础课程在高职学习中占多大比例,哪些课程比较适合等等问题,都要根据各校的特点和特色确定。”9高职教育是一种非传统、非学术型的新的高等教育类型,是培养学生具有某种职业的知识、技能和素养,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开设,各高职院校可根据需要而定。根据高职教育的职业性,新评估指标要求理论与实训、实习紧密联系起来,学校应有实践教学大纲和指导书,理论与实践课时的比例至少要达到1:1,同时毕业生实习时间原则上不少于半年,顶岗实习的学生人数要占毕业生年级学生的50%以上。

高职高专教育中强调实践教育,强调其职业性,而双证书获取是对学校实践教育结果的一种反映。因此,在新评估指标中明确规定有相应职业资格证的毕业生获取双证书的人数应达到毕业生的80%以上。

从评估指标体中的实践教学、课程建设等具体指标可以看出,新指标注重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知识的培养,明确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倡导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特别强调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和课程建设与改革,指标的内涵反映了高职教育的职业性。职业性不仅是新方案体现出业的评估要点,也是高职院校在加强内涵建设中的一个指导方向。

四、新方案对教学管理的评估

新方案中对学校教学管理的评估主要是体现在评估的过程性,真实性,客观性。在以往的评估中,被评学校准备很多的资料,学校的管理变成是一盒盒资料的堆砌,专家进校评估时大部分时间花在查看资料上。

新评估方案摒弃了旧方案中学校为评估制作大量资料这一不合理的做法,评估专家组通过查看学院日常的教学、管理资料,通过现场考察、深度访谈等方式,了解学院,找出问题,从而尽可能的做到评估的真实性、客观性。数据采集平台是新评估方案的一个亮点,各高职院校自下而上采集的基本数据,数据平台是专家进行评估的一个基本窗口。“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是新方案评估的主要信息来源。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强调‘原始、即时、公开、独立’原则,这也是现代质量管理念所强调的。”10以数据平台为基点查阅原始的教学、管理资料,从原始资料中发现学校存在的问题,避免学校为评估而弄虚作假的制造许多资料,尽量做到评估的真实性、客观性和过程性。

评估专家除了查阅原始资料之外,还通过深度访谈、老师说课、专家剖析等与老师、学生交流的方式,深入了解学校的发展,找出问题。“新方案评估办法是以深度访谈为主,即请专业教师谈谈如何授课、如何改革、如何实现培养,其办学模式、教学模式、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又是怎么样等。专家通过与专业教师一系列的访谈,然后再就访谈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互动探讨。”11对学校的评估尽可能做到静态与动态相结合,做到了既要考察人才培养效果,又要注重人才培养工作过程,还要关注学校发展潜力。

新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实施,有力推动教育部16号文精神的全面落实,进一步强化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色,新指标体系“突出内涵建设的要求,引导评与被评双方把注意力集中到深化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上来,由此带动师资队伍、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等的建设与改革,并促进管理理念、水平的提高。”12在评估过程中,围绕着16号文精神的师资队伍、课程改革、高职教育的职业化以及全新的管理理念和方式都成为评估的重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评估机制的逐步完善与成熟,是全现提升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小宗师提醒您本文地址:

高职院校新评估方案的评估重点 篇2

1 新评估方案对高职课程建设提出了四项考察内容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更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切入点与落脚点。鉴于此,新评估方案突出了课程建设在整个评估方案中的地位,从四个方面明确了考察内容:一是“课程内容”突出强调要以技术领域(工作过程)、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和相关职业资格标准为设置课程体系和选择教学内容的依据。考核的重点是课程教学目标和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二是“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出了“教、学、做”为一体的情境教学方法,考核方式要灵活、恰当,要包含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实现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三是对“主讲教师”的要求,基础课程以具有专业背景的校内专任教师讲授为主;实践性课程主要由企业、行业技术技能骨干担任的校外兼职教师讲授为主。四是要求“教学资料”要选用优秀新版教材,与企业行业合作开发实训教材,教辅资料充足、手段要先进。

以上四项内容可以说是新评估方案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切实引导和推动高等职业院校与社会及行业企业深度融合,加强内涵建设,办出特色的具体体现,是我们高职学院在一段时间内进行课程建设的指针。

2 新评估方案对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启示

对照新评估方案对高职课程建设内涵的要求,不少学院在课程建设方面还存在差距。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提升教学质量和工作水平的原动力,因此我们必须给予高度重视,现阶段应突出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2.1 以深入开展人才需求调研为出发点,找准课程建设的源头

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领域层出不穷,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是与企业联系最紧密的教育类型,它的功能定位就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为此定期做好专业人才需求调研、职业岗位群能力分析是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最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我们办好高职教育的先决条件。做好这项基础性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我院开设的九个专业都是紧贴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而设置。而当务之急是区域经济社会对各专业人才的需求规格、学生未来就业岗位能力要求等方面的调研工作还存在不足,直接影响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及专业教学改革等一系列工作。因此我们以立项课题的形式,专门对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重构、课程重组、基于工作过程开发课程进行了前期调研工作,以期找准课程建设与改革的逻辑起点,能更准确、全面地了解区域内用人单位对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业务规格要求,最大限度地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2.2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工学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

开发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不是要学生学什么,而是将来能干什么。因此要站在人才市场需求的高度,依据产业需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工学结合、能力本位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以满足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要求。基于这样的思考,我院先后聘请了著名的职教专家赵志群博士和戴士弘教授来院讲学作报告,结合我院目前的情况,我们借鉴了世界上先进的课程开发技术手段—工作过程导向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法”,通过整体化的职业资格研究,按照“从初学者到专家”的职业成长逻辑规律,重新构建了学习领域模式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依据戴士弘教授对高职课程改革提出的“工学结合,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突出能力目标;课程内容以项目任务为载体;能力实训;学生主体;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六项原则,我们进行了全院教师参加的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把课程改革的落脚点放在“增强学生职业能力”这一着眼点上。

2.3 以企业需求为根本,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内容

企业的需求就是我们课程内容开发的出发点,融入企业标准,校企合作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内容是我们职业教育的特色。

为此学院各专业在深入企业、行业进行调研的基础上,适时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以学生未来职业岗位群需要,进行典型岗位能力分析,进而设定课程和教学内容。如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将商务礼仪调整为社交礼仪,新增设了消费心理学、汽车文化、汽车配件营销、大学生实用口才与演讲、辩论与演讲实训。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视觉传达设计)增加了绘画实训周,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增加了社区工作调查实训、会展专业增加了综合实训等课程。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技能性,更加有利于各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凸显职业教育的特色。

学院以每年一次的“职业技能大赛”为契机,聘请来自企业的技术能手、行业专家全程参与,随时听取、征询他们的意见并结合现代社会和行业发展的趋势加以论证,由此确定课程内容。在制定课程标准时坚持将行业标准和职业岗位要求融入课程中,使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职业资格证书、与生产实际、行业标准融通。

2.4 以实施行动导向教学为措施,贯彻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

职业院校的学生不是来泛泛地接受知识、积累知识的,而是来学习实用就业能力的,要能在未来职业岗位上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职业教育的课程必须突出能力目标。而能力不能传授,只能训练,用做学生未来职业岗位上的事来训练,用完成任务的过程来训练。也就是通过以学习任务为依托的教学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或模拟的工作环境中,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习工作过程知识,这正是学做合一,在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实施行动导向的教学策略可以使这一理念变为现实。

行动导向教学是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一种职业教育教学指导思想和策略。根据市场调研结果,我们不难发现,实际工作岗位对学生职业技能有着很高的要求,企业选择员工的首要标准是职业技能掌握情况。所以,我们的教学项目要定位于以岗位职业技能为基础,将企业中应用广泛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转换,形成多个教学工作任务。一个个教学任务由浅入深,相互联系,使学生在完成一个个由简单到复杂的任务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对教学任务的实操和训练,形成了以任务驱动、行动导向的转换联系,同时也使理论与技能知识贯穿在任务当中,实现理论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学生才是教与学活动的主体。行动导向教学最终的目的是学生通过主动、整体化和合作式学习,使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有效融合,学做合一,提高综合职业能力。

2.5 以完善实践教学条件、培养“双师型”教学团队为保障,确保课程建设顺利实施

“要实施以真实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为载体的教学方法,贯彻学做合一,在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评估要求对高职学院的实训教学条件和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训基地要努力营造现代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真实的或仿真的职业环境;教师既要熟悉职业岗位要求,又要懂得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具备良好的教学设计能力和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这样才能保证课程建设与改革目标的实现。

因此,开发建设以就业为导向,模拟企业环境,建立新型的仿真实训基地,实现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多功能实训基地已成为高职学院培养人才的共同追求。按照这样的标准,我院于2010年已完成了“汽车实训基地项目”“数控实训基地项目”“物流实训基地项目”“计算机实训基地项目”“电子电工实训基地项目”五个市级专项资金项目的立项,共计立项金额1800余万元,培养出的学生供不应求,700多名2012年7月准备毕业的学生早已以与区域企业联合开设“订单班”的形式预订一空。而就师资力量来讲,目前我院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数量还不多,大部分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还比较弱,因此我们通过培养个体教师“双师型”与整体教学团队“双师型”有机结合,实现教学团队内专、兼职教师合理搭配,使人才培养由一个“双师型”教学团队整体来完成。

课程建设是教学建设与改革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各高职院校为在新一轮评估中获得优秀成绩,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并施以改革实践,而受益最大的还是我们高职学院的学生,还有我们为之服务的企业社会。

摘要: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为此新评估方案更加突出了课程建设在整个评估方案中的地位,从四个方面具体阐述了考察内容。高职学院应从人才需求调研入手,构建工学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内容,贯彻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完善实践教学条件、培养“双师型”教学团队,确保课程建设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新评估方案,高职教育,课程建设,启示

参考文献

[1]京教函(2009)573号.北京市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操作规程(试行)[EB/OL].http://www.bjedu.gov.cn/publish/main/19/2009/20090716154116654525073/20090716154116654525073_.html

[2]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点击核心—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李学峰.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浅论高职院校新评估方案的变化 篇3

【关键词】评估;变化;应对策略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试行)>的通知》(教高[2008]5号)文件的下发,标志着新一轮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将正式启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以下简称新方案)相较于2004年教育部实施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以下简称旧方案)而言,发生了许多变化,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一项重大创新。了解这些变化的内容,把握这些变化的实质,研究这些变化所带来的影响,这对于各高职院校推动自身的建设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方案的几个变化

1. 性质的改变

旧方案从性质而言可以说是一种鉴定性、奖惩性的评估。新方案则是一种发展性、奖励性的评估。

按照旧评估方案,评估结束后,专家组要对受评院校给出“优秀”、“良好”、“合格”或“不合格”等鉴定性的结论,定下一个等次;而等次的高低,又在很大程度上与受评院校诸多方面的现实利益相关联。因此,这样用同一标尺来测量不同院校办学水平的定等次方式,容易忽视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客观上造成受评院校盲目追求等次,急功近利,不利于真正发挥评估工作“以评促建”的作用。新方案在这方面做出了大幅的调整,淡化了等次,将评估的重心放在发现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通过分析现状,找出原因,帮助学校提出改进工作的途径、方法和措施。将鉴定性、奖惩性评估一变而为发展性、奖励性评估。这样做,大大有利于将高职院校的工作真正引导到加强内涵建设上来。

2.方向的改变

开展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是国家教育部推进国家高职教育的一项既定政策。评估方案的导向如何对于各高职院校的工作,影响重大。旧方案的评估等所谓36项硬指标,它更多地强调受评院校的硬件建设,更多地注重对各种结果性数据和材料的核查。新方案对此也做出了较大的调整。国家教育部评估委员会主任委员杨应崧教授在解读新方案时,用两句话来概括这种变化:重软不重硬;重动不重静。我的理解,新方案是旧方案的升华,而不是旧方案的否定。因此,“重软不重硬”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硬件建设。实际上,新方案恰恰是把基本的硬件建设作为申请评估的前提和条件。这些硬件建设的量化标准主要来自《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教发[2004]2号)和《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教发[2000]41号)等文件,如生师比、生均图书等。在此基础上,新方案更强调受评院校“软实力”方面的建设。通过评估手段引导学校把工作重心放到内涵建设上来,促进学校形成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机制,从而提高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

另一方面,新方案也更强调过程性的数据和材料。新方案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建立了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新方案规定:全国所有高职院校每年均要通过此平台向教育部上报一次相关数据。每一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开展得如何,取得哪些成绩,整个学院的发展是否呈上升良性发展的态势等等,都可以通过平台来呈现,体现出一种鲜明地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的特征。

3.评估主体的改变

旧方案评估的主体是两个:一个是政府主管部门,另一个是评估专家,评估结果由政府决断,由评估专家决断。新评估方案对主体做了比较大的调整,评估主体发生很大变化,一个主要的趋势就是评估主体的多元化。由原来的单一主体(专家和主管部门实际上是一体的)变为以学生、家长、老师、 用人单位、主管部门、专家等作为主体,而且,是以学生、家长、老师、 用人单位等作为主要的评估主体。一所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开展得好不好,首先是要由学生说了算,由家长、老师和用人单位说了算,因为他们是与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好坏利益最为攸关的人。

新方案的评估结论不再是教育行政部门、专家组单方面的做出决断,而是要在上述这些主体发表意见之后,最后再确定评估结论。而从评估主体来讲,涉及到受评院校方方面面的工作,涉及面非常广泛,可以想见,评估主体的这种变化对于一所想取得好的评估结论的受评院校而言,压力是相当大的,所需要开展的工作和所需付出的努力都不是旧方案能够相提并论的。因此,任何一所受评院校都应把评估工作看成是事关学院全局的战略性工作,是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委和行政都要齐抓共管,各部门通力合作,全体师生员工齐心协力一起行动,这样才能把评估工作做好。

4.形式的改变

在进行评估的形式上,新方案也有很大变化。为了解教师的情况,旧方案采取的是教师座谈会和听课等方式,为了解学生的情况,旧方案采取的是学生座谈会和技能测试的方式。无论哪种方式,都是按照事先定好的套路完成“规定动作”。在这种方式下,受评院校的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根据要求,事前有针对性地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这使得专家组入校评估时,受评院校“临时表演”的成分很大,实际上没有起到评估应有的效果,也一定程度上背离了评估的初衷。新方案改变了原有的方式,不再进行座谈会,而是进行深度访谈;不再进行听课,而是进行说课。这其中,根本性的变化在于,原来可以突击准备、临时表演的工作,现在都必须要有长期的积淀才行。无论是深度访谈还是说课,如果受评院校的教学管理团队和一线教师平时对高职教育如何开展没有思考,对教高【2006】16号文等指导性文件没有深入地学习与研究,对课程建设、实训教学等具体工作没有参与、没有体会,要想通过是不可能的。新方案中这种方式上的改变带来的其实是整个理念和行为模式的深层冲击。

二、万变不离其宗——新方案的基本点

新方案相对于旧方案而言,尽管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但是,新方案不是对旧方案的否定,而是对旧方案的升华。深入研究新、旧方案不难发现,新、旧方案的基本点是不变的。评估评什么?我以为,就是评价一所学院在办学方向、办学基础和办学效果三个方面的“符合度”问题,这一点,新、旧方案是一以贯之的。

第一个“符合度”,是考核受评院校的办学目标定位与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与社会需求、学生需要、国家规定以及学校自身的实际之间符合度如何。这一个符合度,指的是学院的办学方向和目标。受评院校应该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准确的找到适合二者的办学定位,并据此制定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

第二个“符合度”,是考核受评院校的实际工作状态与学校的办学目标、质量标准之间符合度如何。这一个符合度,指的是学院的办学基础。办学方向和目标确定之后,学院要确保自身的工作状态能满足达成既定目标的需要。所谓工作状态包含两个层次的含义,一个是指办学条件,教学设施设备等,这是硬件方面的;一个是指整个学院办学运行状态,这是软件方面的。受评学院应当始终关注自身的实际工作状态,是否能够满足办学目标、质量标准的需要。

第三个“符合度”,是人才培养质量以及社会服务的状况,与学校确立的办学目标、与要达到的质量标准之间符合的程度如何。这一个符合度,指的是学院的办学效果。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开展得如何,最终是要落实到学院的办学效果上来的。而办学效果的好坏,则是看学院最终的人才培养质量以及社会服务的状况,是否符合既定的办学目标及要达到的质量标准。

这三个符合度,从人才培养工作的目标设定,到工作过程,再到工作结果。给受评院校提出了明确的方向性的要求。可以说,评估的基本点,就是考察受评学院的三个符合度。

总之,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对旧有的方案进行了大幅的调整。评估,由此事务走向精神、从普查走向重点、从封闭走向开放。这种调整,对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必将产生巨大的影响。高等职业院校应充分认识新评估方案中的调整,深刻理解这种调整带来的变化,并根据学院实际,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加强人才培养工作的三个符合度,真正使人才培养的质量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2]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教高(2008)5号.

高职院校新评估方案的评估重点 篇4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思路

第一节 发展形势与面临的问题

第二节 基本理论与认识

第三节 主要观点与思路

第二章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内涵

第一节 教学、质量与教学质量

第二节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第三章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体系及其结构分析

第一节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体系

第二节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体系的结构分析

第四章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标准体系

第一节 共性标准——高等职业教育合格标准

第二节 个性标准——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标准

第五章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第一节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保证

第二节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执行保证

第三节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反馈保证

第六章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第一节 教学评估与教学质量评估

第二节 教学质量评估的意义

第三节 教学质量评估的分类

第四节 教学质量评估的功能和作用

第五节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估方案的设计

第六节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估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七章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应用

第一节 高职院校院(系)教学质量管理评估

第二节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评估

第三节 高职院校课程建设评估

第四节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工作评估

参考文献

高职院校新评估方案的评估重点 篇5

转发关于印发《广西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

中期考核评估方案》的通知

市卫生局、盐务局,县卫生局:

现将自治区防治地方病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广西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中期考核评估方案>的通知‣(桂地办„2007‟2号)转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本通知请登陆南宁市卫生信息网公告栏下载(或222.216.5.238)

南宁市防治地方病领导小组办公室

(南宁市卫生局代章)

二〇一三年四月二十日

抄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广 西 壮 族 自 治 区

防治地方病领导小组办公室文件桂地办„2007‟2号

关于印发《广西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

中期考核评估方案》的通知

根据•关于印发<全国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2004—2010年)自治区卫生厅,盐务管理局、水利厅、农业厅: 中期考核评估方案>的通知‣(卫办疾控发[2007]119号)精神,为迎接中期考核评估,指导各地区切实加强重点地方病防治工作,结合我区实际情况,特制定•广西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中期考核评估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〇一三年四月二十日

抄送:各市卫生局、盐务局、水利局、农业局,自治区及各市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广西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

中期考核评估方案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卫生部等部门†全国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2004-2010年)‡的通知‣(国办发[2004]75号)以及卫生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印发<全国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2004-2010年)中期考核评估方案>的通知‣(卫办疾控[2007]119号).为切实做好迎评工作,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一、考评目的(一)考评、了解各市、县落实•规划‣的进展情况,总结经验、查找问题。

(二)为迎接国家中期考核评估做好准备。

(三)促进地方病防治工作的有序开展,确保按期完成•规划‣目标。

二、考评范围

1、碘缺乏病:全区各市县。

2、地方性氟中毒:

(1)饮水型:钦州市:钦南区、钦北区、浦北县、灵山县桂林市:资源县、平乐县、恭城县贺州市:八步区、钟山县

梧州市:岑溪市

北海市:合浦县

柳州市:融水县

玉林市:博白县

(2)燃煤型:河池市:罗城县

来宾市:合山市

三、考评内容与方法

各市、县依照本方案制定考评实施计划,在规定时限内按要求完成自查工作,并于2007年8月15日前将自查报告报送自治

区。根据自查情况,自治区卫生厅将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抽取部分市县进行考评复核。

(一)碘缺乏病

1、资料准备。包括:

(1)相关文件:上级或本级政府、卫生、盐业及其他相关部门下发的文件。

(2)人员培训资料。

(3)历年监测资料:2004~2007年碘盐监测资料、2002年、2005年碘缺乏病监测资料等。

(4)检查督导资料:开展碘缺乏病督导工作的方案、总结报告等。

(5)部门协作相关资料:会议纪要、通报资料等。

(6)宣传资料:每年“5.15”碘缺乏病宣传日宣传资料及总结等。

2、填写相关表格。各市必须于8月15日前汇总辖区各县数据报送自治区疾控中心。

(1)县级卫生部门填写表1、2、5、9、10。

(2)市级卫生部门填写表1、2、5、9、10,并将辖区各县上报数据汇总后填写表11。

(3)表6、7、8由盐业部门填报。

(4)表3、4为学生和家庭主妇健康教育现况调查表,各县组织五年级小学生和家庭主妇完成问卷后将得分情况统计后填入表10。

3、现场调查

(1)卫生部门:各县(区)随机抽查2个乡,每个乡调查1所乡中心小学,每个小学抽查50名8-10岁学生的甲肿率及30人尿碘,另对30名五年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问卷调查;在同一地区,入户调查10户食用盐及家庭主妇对碘缺乏病防治知识(重点为食用碘盐知识与行为)的认知情况。

(2)盐业部门:负责调查碘盐生产加工单位的环境条件、工艺流程(自动化程度)、仓储条件、质量标准、质量监管、碘盐

均匀度(含碘变异系数)及宣传工作等。每个省(区、市)随机检查1个碘盐生产加工厂(无生产加工厂时改查分装批发站),2个碘盐分装批发站,查看2004年以来有关资料。每个县随机抽查5家食盐销售点,重点查看食盐种类、销售碘盐常识和是否持证销售等。

4、碘缺乏病消除标准

(1)碘盐合格率:> 90%;

(2)甲状腺检查:8~10岁在校学生甲肿率

——触诊法 < 5%(本次自查要求< 10%)——B 超法 < 5%(本次自查要求< 10%)

(3)生化指标(尿碘)

——8~10岁在校学生尿碘 ≥ 100ug/L

——小于20 ug/L 的样品数 < 10%。

(二)地方性氟中毒

1、资料准备。

(1)相关文件:上级或本级政府、卫生、盐业及其他相关部门下发的文件。

(2)人员培训资料。

(3)历年监测资料。

(4)检查督导资料:开展地方性氟中毒督导工作的方案、总结报告等。

(5)部门协作相关资料:会议纪要、通报资料等。

2、填报数据。各市必须于8月15日前汇总辖区各县数据报送自治区疾控中心。

(1)市、县级卫生部门填报表12、13、14。

(2)表15为地方性氟中毒健康教育调查问卷,各县将调查者得分统计后报市级。

3、现场调查

(1)燃煤型地方性氟中毒综合防治工作情况。在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县调查了解燃煤型地氟病的综合防治进展情况。

农业部门:总结2004年以来政府投入、改炉改灶数量、健康

教育和已完成改炉灶工作的后期管理等情况。每个县抽查2个乡,每个乡抽查1个村,每个村抽查10户,逐级查看已改炉灶的质量、管理和使用等情况。

卫生部门:对上述抽查的居民户进行健康教育问卷调查。

(2)饮水型地氟病防治工作现场调查。每个病区县调查了解改水降氟、降砷工程的进展情况。

水利部门:总结2004年以来的政府投入、改水工程数量及受益人口数,改水工程使用、管理及水质等情况。每个县抽查3所改水工程(若改水工程数不足3个,则全部调查),重点查看改水工程质量和使用等情况。

卫生部门:对改水工程所在村的小学5年级学生30人和10户居民进行健康教育问卷调查。

四、市级督导检查、自治区级抽查复核

1、各县(区)自查自评工作结束后,调查数据及自查报告逐级上报。

2、各市卫生、水利、农业等相关部门派专员到现场指导、督导辖区县开展自查自评工作,汇总各县的数据上报自治区。

3、各市、县自查自评工作结束后,自治区抽查1~2个市,每个市抽查1~2个县(区)进行复核。自治区督导组及时向各地政府有关部门反馈督导意见,并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指导性建议。

高职院校新评估方案的评估重点 篇6

对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水平进行评估,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原国家教委高等教育司在对高等专科教育的性质、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进行大量深入研究之后,为加强宏观管理,规范办学标准,形成专科特色,当时设计了两个评价方案,即《普通高等专科学校教学工作合格评价方案》和《普通高等专科学校教学工作优秀评价方案》,并在1996和1997年在湖南等四省市开展了合格评价试点,在沈阳电力专科学校进行了优秀评价试点。1998年后,教育部在管理体制上作了调整,高等职业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的管理并入高教司,与原高教司管理的高等专科教育实行三教统筹,统称高职高专教育。1999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高职高专教育推入了大力发展的快车道,从此,高职高专教育的规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0年,教育部提出《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越是在事业规模快速发展的时期,越要更加重视培养质量。要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教学评价制度。为此,在这之后组织实施的《21世纪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与建设计划》中又设立了教学评价研究课题,并于2001年提出了初步的研究成果。2002年,为了加强对各级各类高等教育的质量监控工作,教育部党组决定,从2003年开始,在高等学校中建立五年‘轮的高校教学工作评估制度。从此对高职高专教育妁’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工作正式拉开帷幕,成为推动高职高专教育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宏观管理手段。如何科学客观地建立评估方案,将是能否成功实现上述目的的重要前提。

评估的目的和性质

进行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工作的根本目的和总目标是,落实人才培养工作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全面提高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并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

因此,就本评估性质而言,一是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不是学校全面评估,不是学校综合实力评估,关注的是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和教学效果。二是促进办学特色的形成性评估。整个方案贯穿始终的是创新和特色,重在如何通过改革和建设,开拓创新,形成特色。三是条件、过程和结:果评估相结合,属于诊断性评估。不仅控制输入和输出,还进行全过程质量控制。对培养过程中各主要环节达到或偏离目标的程度进行诊断,找到原因以达到优化培养过程的目的。四是强调学校自我评估。要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评估工作指导思想,由被评学校全体师生对照评估方案各项指标,全面检查本校人才培养工作,找出存在的差距和不足,提出自我整改措施,并加快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从而推动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是实现评估目的的前提和最终落脚点。五是注重专家实地评估。“纸上得来终觉浅”,不身临其境地深入感受学校的一切,包括校园环境、图书馆、教室、教学实践场所和设备,与校长、教师、学生面对面交流,特别是体会那些无形的积淀下来的特有的东西如氛围、所谓校风、学风等等,就对学校给出怎么样的评估结果,简直是不可想象的、轻浮的和不负责任的。

综上所述,该评估的性质有别于许多社会和教育研究机构对高校的评价性质。不同的评估,由于设计思想不同,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角度和重点不同,导致其结果也大相径庭。可以说,有什么样的评估指导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评估结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该评估的公正性、科学性、客观性究竟如何,有赖于评估者对该类教育的研究深度、该研究得到大众认可的程度和不受商业利益左右始终科学的负责任的评估态度。

评估目标(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忠实地贯彻本评估的根本目的、实现总目标是制定评估目标体系的核心原则。总目标的实现是通过由若干分目标及其子周标组成的目标体系来实现的。评估的实施过程就是通过将这个目标体系转化为指标体系,并对各个指标达标程度进行测定,最后综合给出评估结论的过程。因此,如何科学客观地将总目标分解为具体目标,并按其对总目标实现的重要性,给予权重系数,是实现评估目的的重要环节。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在制订中遵循了以下几项重要原肘,首先,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要遵循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及21世纪对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要求,在符合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力求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的特有规律,反映现阶段我周高职高专教育改革的基本经验与发展趋势,并鼓励学校从买际出发办出特色。

其次,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要推动高职高专学校以就业为导向,正确定位。评估方案的设计要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高专教育办学方针。要考察学校是否把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全面贯穿在高职高专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全过程中,并最终落实在就业率上。就业率虽然未列为重要指标,但要作为确定评价结论的主要依据。例如,有较高的就业率应该是优秀学校的必要条件;当就业率低于平均水平时不能评为良好学校。通过评估,引导学校的办学方向逐步转到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为导向,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和培养实用人才的方向上来。学校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学校管理机制,努力探索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

第三,注重规范与建设。在所有1000多所高职高专院校中,大部分是近十年新建或新升格的学校,特别是近几年新升格学校,规范和建设的任务更加繁重。通过把评估重点放在教学建设和建立规范标准上,也充分体现了“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评估工作指导思想。

评估指标体系的指标构成

该指标体系由三级组成,一级指标6项,二级指标15项,三级为观测点36个。

其主要内容是:

办学指导思想。包括学校定位与发展规划,教育思想观念,教学中心地位和产学研结合。

师资队伍建设。包括学生与教师比例,双师型教师比例和专任教师结构,兼职教师数量与结构,师资质量,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

教学条件与利用。包括教学用房及辅助用房状况,教学仪器设备状况,图书馆及校园网状况,体育运动设施,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职业技能鉴定,教学经费保证,学费收入用于教学经费比例。

教学建设与改革。包括专业设置,教学计划,专业教学改革试点,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教材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实践训练体系,职业能力考核,素质教育。

教学管理。包括教学管理、学生管理队伍,教学规章制度与执行,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教学效果。包括学生专业技能和能力,学生必备理论知识掌握,学生素质,就业率和社会对毕业生综合评价。

为了鼓励创新和特色,特设一个附加指标,特色与创新项目。

该体系没有对15个二级指标给予权重,但设计了重要指标。将其中体现高职高专特色的8个指标定义为重要指标,实际上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权重安排。

高职高专评估强调的这八个重要方面是:

产学研结合——这是高职高专教育的办学理念、指导思想和必由之路,应体现在人才培养工作的各个方面和环节中。

双师素质教师和兼职教师建设——前者是关键,没有技术应用能力强、职业技能熟练的教师,培养;不出技术应用能力强、职业技能熟练的学生;后者是必要的补充,建设一支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要两条腿走路,仅靠学校自己培养和引进是不够的,还要尽可能利用社会资源,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真正实现产学合作培养人才。

实训基地——各专业应基本均有实训基地(校内为主,校外为辅,鼓励共建),具有良好的实践环境和条件,并和劳动部门合作,建有职业资格鉴定站或培训点

专业设置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的设置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面向市场需求的首要环节,是社会需求与高职高专教学目标的结合点。依据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能力及就业要求为主线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至关重要。

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这是高职教育改革能否向纵深推进,并一举突破本科压缩型、形成自身特色体系的关键所在。理论知识的学习要突破以学科系统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一本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强调在做中学,练中学,理论更多的通过与实践相结合而习得,能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相接轨,要结合起来做,力争实现“双证书教育制度”。

职业能力训练——职业技能和能力训练要安排较多的时间,探索建立更科学、更系统、更成熟、更具效率的和理论教学相融合的实践训练体系。

学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变他控为自控,是评估的终极目标。

学生专业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体现校内教学效果。检验对人才培养全过程质量控制后的产品质量与原定人才目标的一致性。检验所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效性。

评估的具体实施

为保证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工作的顺利实施,建立权威、公正的专家队伍,制订科学、严谨的评估工作规程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专家组成员不仅应熟悉高职高专的教育规律,还应在高等教育评估方面有一定造诣,和具有清正廉洁的工作作风,能够公正、客观地给出判断。其次,对专家进行培训是做好评估工作的重要环节。培训的目的是,能使专家们全面准确深刻地认识各项评估指标的内涵,并在给分时能按照统一的尺度把握,从而保证评估的公正性。为此,培训的安排除了举办培训班外,还将各专家组长组成专家组对第一所学校进行了评估试点,统一思想、标准和尺度。

为使评估实施有章可循,教育部着手制定并公布了包括评估原则、评估程序、学校自评、学校应准备的各项信息等多种材料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工作指南》、《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专家工作细则》等文件,使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评估工作规程更加科学、严谨。

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工作指南(试行)

一、评估的目的和意义

1.开展高职高专院校评估工作,是通过系统总结人才培养工作,肯定成绩,找出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并实施整改方案;进一步明确办学目标和定位,规范办学标准,自觉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自我保障和监控机制;总结优秀学校的办学经验,树立典型,不断增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声誉的内在动力;发挥评估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规范、导向作用。

2.通过评估工作的实施,逐步建立国家、省级高职高专教育评估制度、质量保障机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认可制度;积极探索中国高职高专教育评估理论和制度体系;改善与加强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对高职高专院校的宏观管理,促进全国高职高专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3.通过评估工作的实施和评估结果的公布,发挥社会对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支持与监督作用,为用人单位择人用人提供信息依据;促进学校主动服务社会,把满足用人单位、家庭、学生的社会需求作为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的基本依据。4.应对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我国加入WTO的挑战,推进高职高专院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二、评估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关于教育要“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新时期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依法治校、以德治校的统一,以能否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作为评价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的基本标准,引导学校从实际出发,准确定位,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办出自己的特色。

三、评估的工作方针

评估工作要始终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通过评估,加强学校的教学基本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各项工作的规范化管理,使人才培养工作上一个新水平。评估要抓住重点,边评边改。要防止在评估过程中作表面文章和形式主义的做法。

四、评估的基本任务

评估的本质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和标准,运用一定的途径和方法,对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进行的一种价值判断,即对学校教育目标和标准适应社会需要的程度和人才培养工作达到教育目标和质量标准的程度作出价值判断。

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基本任务是,根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和标准(办学标准和质量标准),按照《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通过系统地搜集学校的主要信息,准确地了解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分析,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作出判断,形成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评估结论。

评估的核心是建立标准(办学标准和质量标准),评估指标体系是标准的分解,指标是标准某一方面要求的具体化或行为化的体现。由于现行方案是一个试行方案,需要通过评估实践不断加以完善。

评估的关键是通过系统地搜集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信息,在准确地了解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进行科学分析,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评估的结果是形成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对学校具有规范、激励、导向作用,体现社会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满意程度的具有一定权威性的评估结论。

五、评估的依据

1.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依据:主要指《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新时期教育方针、《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育部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暂行)》、《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

2.教育科学依据:遵循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和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规律,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

3.管理科学依据:遵循高等教育管理、评估理论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管理、评估理论,重视全面质量管理和系统方法在高职高专教育管理实践中的应用。4.工作依据:教育部制定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工作指南(试行)》、《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工作细则(试行)》等文件,是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和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的现实状况制订的评估指导性文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开展评估时,可从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坚持《评估方案》标准的前提下,制定本地区的评估实施方案。

六、评估的原则

1.学校内部自评与外部专家评估相结合。专家评估与被评学校学生和教师对本校评估相结合。通过内外结合的评估,有效地促进学校的持续发展。

2.条件、过程、目标、结果相结合。既要重视“硬件” 条件,更要注重“软件” 建设;既要重视过程,更要重视结果,即更加重视学校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工作的结果是否符合社会需要和国家法律法规要求。

3.全面评估和重点评估相结合。评估一定要抓住重点,对重要指标要予以特殊控制。

4.静态评估和动态评估相结合。既重视学校的现实状态,更要重视其与时俱进的状况,重视其发展过程的进步程度与今后的改革发展趋势。

5.符合性与多样性相结合。评估工作关注的基本要点是三个“符合度”,即学校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符合社会、学生需要和国家规定的程度;学校实际工作状态符合学校确定的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的程度;学校人才培养结果(毕业生)符合学校确定的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的程度。抓住三个“符合度”,有助于实现学校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防止千校一面的趋同倾向。6.规范性和创造性相结合。在遵循高职教育规律和国家有关规定的前提下,强调学校开拓创新,办出特色。

7.注重客观、科学、民主、公正、效率和效益相结合。

七、评估的程序

被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列为当年评估对象的学校按如下程序开展评估工作: 1.学校自评,并向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交自评报告及相关材料一式10份。2.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组成员对被评学校上报的文件材料进行审核。3.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组到学校进行现场考察评估,形成专家组与被评院校及其上级主管部门交换意见的考察评估反馈意见以及向省级评估委员会提交的评估结论建议和评估工作报告。

4.省级评估委员会审议专家组评估结论建议,向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结论建议,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审定后, 向社会公布评估结论。

5.学校根据公布的评估结论和专家组的考察评估意见制定并实施整改方案。6.教育部将组织专家组不定期对省级评估结论进行抽查,并公布抽查结果。同时,教育部将适时组织开展示范性高职院校的评估工作,达到标准者由教育部正式确定为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八、学校自评工作

参评学校要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和评估方案要求,切实做好自评工作。自评工作要与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有机结合,不应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自评工作重点要放在加强学校的教学基本建设、深化教学改革、严格教学管理、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

1.组织干部、教师认真学习教育部有关评估的文件,准确理解《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的基本精神,掌握各评估指标及观测点的内涵与等级标准,以及学校特色或创新项目要求。

2.认真回顾总结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管理发展的成果、经验和特色,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解决的对策,制订整改的方案和措施,把“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落到实处。

3.按评估指标、观测点的等级标准和特色或创新项目要求,系统地搜集、整理、提供主要信息。提供的资料可分两类:一是各评估指标的依据材料,需单独成卷供专家组审阅;二是其它背景材料和原始材料需列出目录备查。

4.组织校内专家和干部、教师,按评估指标和观测点的权重系数进行分项自评赋分,并提出各二级指标的自评等级建议。必要时,组织专门小组,系统总结学校改革创新成果,确定学校特色或创新项目,撰写特色或创新项目的论证报告。5.填写学校自评结果汇总表和学校分项自评结果一览表(内容包括指标名称、自评等级、评定该等级的依据说明、证据或佐证资料目录四个方面)。6.在民主讨论的基础上,由学校党政领导审定,最终形成学校的《自评报告》。自评报告一般可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学校概况(沿革与现状);(2)自我评估(包括在改革、建设、管理、发展总体上取得的成果和自评结果);(3)特色或创新项目的简要说明;(4)存在的主要问题;(5)整改方案、思路及措施。

7.自评材料和数据的准备应本着实事求是、少而精的原则,充分体现针对性、原始性、真实性,不允许临时突击修改原始材料和数据。对于修改原始材料和数据的,一经发现并核实,将严肃处理。

九、学校搜集整理提供的主要信息 1.学校基本状态信息

(1)学校党政领导班子组成人员基本状况一览表(姓名、性别、年龄、学历、学位、职务、职称、任职日期、分管工作)。(2)学校党政机构设置一览表。

(3)全校按部门排列的党政中层干部一览表(姓名、性别、年龄、学历、学位、职务、职称、任职时间、分管工作、兼课周学时)。

(4)全校有教师任职资格的专任教师名单(按系部分专业填写,含姓名、性别、年龄、学历、学位或在读学位、职称;承担的教学任务,分公共课与基础课、专业基础与专业课、实践课教学三类,任课周学时,是否具有双师素质,教学或科研成果等)。

(5)全校分专业、年级、班级、带学号的学生名单。(6)全校现行课程表(含实践环节)。

(7)近二年学校上报的《普通高等学校基层报表》(复印件)。(8)近二年学校上报的《教育事业费决算》(复印件)。

(9)全校非专任教师名单(按双兼挑、返聘及外聘的公共与基础课教师、从企事业单位聘用的从事专业课和实践教学的教师分类分专业填写)。(10)学校内部管理制度一览。

2.按评估指标要求提供的主要信息(主要提供原始材料)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主 要 信 息 1.办学指导思想 1.1学校定位与办学思路

1.学校教育事业“十五”发展规划 2.近二年学校工作计划与总结 3.近二年学校制订的重大改革方案

4.近二年学校制订的向教学倾斜的政策文件

5.近二年开展教育思想学习研讨的情况和效果原始资料

1.2产学研结合

1.学校(专业)建立产学研合作教育(专业指导)体(机)制的文件 2.近二年产学研合作教育工作计划与总结 3.近二年学校产学研结合主要成果的原始资料 4.学校在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的协议书 2.师资队伍建设 2.1结构

1.青年教师按专业(含专业基础)、基础、公共课分类的学历学位结构统计表 2.学校专任教师按专业(含专业基础)、基础、公共课分类的职称结构统计表 3.全校分专业的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专任教师名单(标明是否具有双师素质,双师素质教师须标明专业实践经历、承担实践教学任务与工作量、参与企业科研培训状况)

2.2质量与建设

1.“十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2.分专业的专业带头人、教学与科研骨干教师名单 3.教师工作规范

4.校内教师教学检查与评价(含学生评教)的原始资料 5.教师科研(含教学研究)立项及获奖情况一览表 6.教师参加业务进修、学位进修、实践进修情况一览表 3.教学条件与利用 3.1教学基础设施

1.全校教学仪器设备一览表(注明使用专业、功能、购入时间、技术水平、价值和利用率)

2.全校语音教室一览表(含数量、座位数、利用率)

3.全校计算机装备状况一览表(按用于教学和管理分类统计,标明牌号型号)4.近二年图书馆的分科类藏书与流通量及其适用状况统计表 5.图书馆管理制度

6.全校体育器材实物与价值的统计表

3.2实践教学条件

1.分专业配置的校内实验、实训基地一览表(标明实训项目和利用率)2.分专业建立的校外实训基地一览表(标明实训项目、实训时间、效果)和校企协议

3.劳动部门批准设置的职业技能鉴定站或培训点一览表及批准文件

3.3教学经费

1.学校当年的教学经费预算及执行情况

2.学校近二年教育事业费、专项资金拨款文件 3.学校自筹经费情况及资料 4.教学建设与改革

4.1专业

1.全校专业设置一览表(含专业名称、设置时间、分年级的学生数)2.近二年人才需求与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及其原始资料 3.学校各专业现行教学计划,理论与实践课程必备的教学文件

4.国家、省、校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一览表(注明批准时间和试点实施起始时间)及批文复印件

5.各试点专业的教改试点方案与实施计划 6.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工作阶段总结

4.2课程

1.全校分专业的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大纲与本学期授课计划

2.近二年学校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考试模式改革的相关资料 3.全校按专业、课程分类的使用教材一览表,标明选用或自编、出版单位与、是否为高职高专教材(规划教材)和获奖教材(发奖单位)4.各专业应用多媒体教学的课程及其学时数统计表

5.近二年已开出选修课一览表(含课程名称、学时数、选修人数及其专业、年级)

4.3职业能力训练

1.近二年学生实验报告、实习报告、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训成果 2.全校分专业的实验课、实训课程开出率统计表

3.全校分专业实践课程指导教师名单(姓名、性别、年龄、专业、职称或工种等级、所在单位、专长)4.全校分专业的综合实践训练项目一览表(含项目名称、训练任务、内容、方法、学时数、开设学期、训练效果)

5.近二年学生参加社会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考试的学生名单、成绩和证书复印件

6.近二年学生参加计算机、英语等级考试状况统计表(含主考单位、参考人数、通过率)

7.学校建立的职业技能测试试题库

4.4素质教育

1.近二年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阶段工作计划和总结 2.近二年“两课”教学部门的工作总结

3.近二年文化素质教育必修课与选修课开设状况一览表(含课程名称、学时数、分专业和年级的学习人数)

4.心理咨询机构、人员及近二年的工作总结等相关文件和材料

5.近二年学生课外文化、科技、体育活动组织工作的工作总结等相关文件 6.近二年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工作总结等相关文件 7.学生管理规章制度一览(汇编)5.教学管理 5.1管理队伍

1.校、系两级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组织系统及管理队伍统计表 2.就业指导与服务机构设置与人员一览

3.近二年分的就业服务指导工作总结等相关文件和材料

5.2质量控制 1.教学与学生管理制度汇编

2.教学与学生管理采用现代管理技术的相关材料

3.学校颁发的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方面的文件及实施总结

4.教学督导组成人员一览表(含姓名、性别、年龄、学历、职称、专业、曾任课程教学和管理工作年限、督导工作任务)

5.近二年分开展教师教学评估(含教师评教、学生评教、教师评学工作)的总结等相关文件和原始资料

6.学校制定的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文件 7.建立教学信息反馈系统与适时调控工作的原始资料 6.教学效果

6.1知识能力素质

1.近二年学生参加省或社会英语应用能力、计算机等级测试状态统计表 2.近二年各专业学生各门理论与实践课程的考试 成绩统计分析表 3.近二年学生期末考试试卷

4.近二年毕业实践环节的有关规定及原始资料 5.近二年学生分的素质教育工作总结 6.近二年实施《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状况的资料 7.近二年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通过状况统计表 8.近二年学生科技文化作品获奖情况

6.2就业与社会声誉

1.近三年分专业的招生计划、录取人数、报到人数统计表 2.近三年分专业的毕业生人数、年底前就业人数、就业率统计表 3.近三年分专业的毕业生及其就业单位一览

4.近三年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和社会对毕业生称职状况评价的原始资料 5.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公布的就业率排名顺序的相关文件 特色或创新项目

1.省内同类学校相关工作成果排序或获奖的原始资料 2.同类学校对学校特色或创新项目认同的佐证材料 3.学校对各特色或创新项目分别提供佐证材料目录

十、专家组评估工作 1.专家组的组成

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以下简称专家组)由教育部高教司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受教育部高教司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与派遣,承担赴被评高职高专院校进行实地考察评估或抽查的任务。

教育部委托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委员会为各地评估工作提供咨询和帮助。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在组织评估时,可充分发挥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专家库中专家的作用。

专家组由学术水平高、工作经验丰富的教学管理干部、教师和比较熟悉教育评估、教学评估理论与方法的人员 7至8人组成,从专家库中选调,设组长、副组长各1人。专家组成员的条件是:对高职高专教育与管理理论有较深的造诣,熟悉高职高专教育管理或教学工作;对教学评估工作比较了解,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分析能力,责任心强,作风正派。2.专家组的工作职责和任务

(1)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对学校提供的主要信息和自评结果进行现场检查和复核,准确掌握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实际情况。

(2)以掌握的学校实际情况为基础,通过科学分析和民主讨论,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按评估方案分项赋分、评定等级(每个专家赋分到小数点后2位,专家组综合赋分到小数点后1位),并提出评估结论建议。(3)对学校申报的特色或创新项目,在现场复核、准确掌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通过民主讨论投票确认,必要时也可进行咨询或答辩。

(4)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进行系统分析,肯定成绩,指出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形成考察评估反馈意见,并与被评学校及其主管部门交换意见。(5)向评估委员会提交评估工作报告、评估结论建议和相关材料。3.现场评估工作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现场评估时间为四天。评估工作的具体内容和方法包括:听取学校领导自评报告、参观教学基础设施和实验实训条件、查阅资料、实地观察、问卷调查、听课、座谈会、专题研讨会、个别访谈、技能测试、专业剖析等。4.注意的问题

(1)专家组要严格按照评估方案和教育部有关规定进行考察评估。考察工作要抓住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特点和主要环节,有重点地进行。(2)评估考察意见要客观、准确、公正、针对性强,重点突出,要真正反映参评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特点。

(3)进一步严肃评估考察纪律,树立良好的评估考察风气,不准受聘赴被评估学校作关于如何进行评估准备的讲座,要杜绝受礼、借机旅游等影响评估工作正常进行的不良现象发生。

高职院校评估回访制度探讨 篇7

当前, 回访制度已运用在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评估体系中。教育评估工作是一个连续的, 需要不断完善的过程。每一轮的教育评估不是相互独立的, 相反, 它是在改进前轮评估工作基础上不断循环、反复建构的过程, 是需要对已完成的教育评估工作进行经验总结和去杂存精, 不断完善教育评估体系, 以促进新一轮教育评估工作更有效的展开。教育回访制度则正处于这样的“承上启下”位置:审核本轮工作、收集工作反馈信息、改进评估工作并准备新一轮评估工作。可见, 教育回访制度对教育评估体制的重要性。教育评估体系的完善需要教育回访中的多元价值的全面参与反复构建的过程。一个成熟的教育回访体制无论是在我国高职院校评估还是本科院校评估中, 都会发挥出重要的作用。教育回访制度引入当前本科教学评估体系并不是不可能的。

一、评估回访制度的作用

随着近年回访制度被引入到高等职业院校教育评估体制中, 成为了教育评估程序中重要的一部分, 对高等学校的教学评估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回访制度不仅能够保证教学评估工作的周期严谨性, 健全对评估工作的评估结果以及评估成效反馈的机制;同时定期对评估的工作进行审查、总结评估经验、吸取本轮工作中教训、改进本轮评估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对教育评估体系不断构建, 不断完善评估理论体系, 确保下一轮评估的有效性, 加强评估工作的公正、公平。由此可见, 回访体制是建立评估长效机制中不可缺少的一环。除此之外, 回访制度是体现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制度设计方面“四个发挥”的突破口。“四个发挥”即发挥高等学校的主体作用, 促进高校内部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和现代大学制度的创建;发挥中央政府对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的宏观指导和调控作用, 促进政府转变职能, 加强宏观管理, 实施分类指导;发挥地方政府的统筹管理作用, 促进区域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地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发挥各类评估机构和社会力量的咨询与监督作用, 促进高校面向社会依法办学, 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二、评估回访制度尚存的问题

但是, 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评估制度自身起步较晚, 本身还在探索和逐步完善之中, 评估工作所带动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也不可能完备。而评估回访制度做为从其他行业引入教育的一种制度, 也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尚未完善。首轮高等职业院校教育评估工作所存在的问题——评估后的整改工作和成果巩固以及经验推广工作相对薄弱, 很好的就说明了教育评估的回访制度尚不完善, 亟待改革。

通过对首轮的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评估工作总结, 发现回访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回访的目的单一。

当前评估回访制度的目的主要是:深入贯彻教育部"以评促建, 以评促改, 以评促管, 评建结合, 重在建设"的评估指导方针, 检查已评院校评估整改情况, 督促已评院校进一步落实评估整改方案, 固化评估成果, 建立评估长效机制。简单而言, 只是为了审核高校的整改情况。抛弃了回访制度在其他行业的共有的、最为基础的目的——通过对服务对象的回访, 吸收社会多元价值的建议, 加强回访主体自身的建设。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评估的回访制度忽略了这一点。我国的评估制度的发展还不完善, 需要吸收学校、社会对评估工作发展的有利建议, 高校评估制度才能逐步走向完善。而回访制度最初的设立就是出于收集服务对象对服务或是产品的信息所建立的信息反馈制度。在教育回访中, 通过检验本轮评估的工作, 如指标体系的完善性、专家进行评估工作方法的有效性等, 同时吸收社会的多元价值对教育评估制度本身进行反复的思考和改进。但在教育评估领域, 我们却更倾向了回访制度的另一目的——监察。

重视回访制度对评估工作本身的反馈, 不仅可以促进教育评估制度及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也可以最大程度发挥高等学校的主体作用, 逐步转变高校在教育评估中被动地位和被动心理, 这也是新一轮本科评估设计思路的要求。

2、回访的主体单一。

首轮评估回访过程中, 回访的主体基本采用从实地考察的专家中选派。在评估程序中, 评估回访与专家进校实地考察相比较, 目的更为明确, 工作更具有弹性。而且, 努力建设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我们评估工作的目标, 其中的社会参与, 虽然我们很早就提出了思路, 但一直无法在评估实际操作过程中有效的执行。相对评估程序中的其他工作而言, 评估回访制度是体现评估工作中社会参与的一个突破口。通过将学生家长、用人单位或是学校周围社区引入到评估回访的主体中, 不仅丰富了回访制度的主体, 加强了学校和社会的联系, 引导社会不断重视自身在教育评估中作用, 社会的参与对教育评估将后的改革奠定基础;还能通过社会分担政府的在评估工作中的财政等压力, 促使中央政府更多的发挥对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的宏观指导和调控作用, 促进政府逐步转变职能。通过丰富回访的主体, 社会多元价值的参与, 回访工作的时间、方式将会变得更为灵活多样, 回访工作的效率能够得到更有效的提高。

3、回访结果的处理。

回访制度一直未引起学校或是社会的足够重视, 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回访的结果对被评学校最终的结果所占的影响比例和作用一直未做出明确的说明。这就促使回访工作可能流于形式, 未能引导学校正确认识到回访制度的重要性。回访的结果是同回访的目的保持一致的。回访的结果不仅应包括对院校整改做出回访后的结果;也应该包括对在回访过程中社会多元价值的建议做出处理结果。做为评估程序的最后一道环节, 回访结果的处理情况代表着我们在回访过程中的反复建构的结果, 会对整个评估工作的周期严谨产生影响。同时, 教育回访工作的开展, 也意味着新一轮评估工作已准备拉开序幕。回访结果的处理体现了我们对本轮评估工作的态度, 也意味着对新一轮评估工作的开展方向。因此, 只有明确指明回访结果价值, 才能确保回访工作的有效展开, 才能保证评估工作的周期严谨性。

三、评估回访制度的完善

评估回访制度不同于专家进校实地考查评估, 也不是专家进校实地考察评估的压缩版。在评估工作中, 它更多的发挥的是信息反馈和监察指导的作用。在回访过程中多元价值的全面参与反复构建的过程, 对教育评估体系的发展意味深远。它更多的能反映出新一轮高校教学评估设计的新思路中社会多元价值共同参与的构想。在《教育部2009年工作要点》就已明确要求规划并启动新一轮评估, 构建专家评估、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布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评估工作机制。回访制度的改革应更多的体现社会多元价值共同参与的特点。

1、加强回访制度自身的建设, 改变以往回访目的单一化, 促使回访主体多元化, 回访方式多样化。

发挥高校的主体作用, 重视高校对评估工作的反馈信息, 改变回访制度仅停留在审核学校整改情况的状态层面上, 并逐步转变高校在评估过程中的被动心理;最大程度的体现评估工作的社会参与特点, 鼓励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公众对评估工作的监督, 这也将成为新一轮评估的最新特点、最大看点。通过完善回访制度, 逐步推进多元主体参与的教学评估组织架构, 建立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保障的长效机制。努力建设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2、吸收国外的先进教育评估制度和经验, 推进国内与回访制度的相关制度的建设。

回访制度做为教学评估程序中的一环, 回访工作不是独立于其它评估程序中。回访制度的完备建立在相关健全的制度上。我们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教学评估的新闻发布制度、评估结果公示和评估申诉制度等, 只有建立这些制度, 与信息反馈和监察制度——回访制度很好的结合, 才能引导社会最大程度的参与, 发挥社会参与在回访制度中的作用, 保证评估工作的公平性和透明性。

3、加强元评估建设, 通过元评估不断丰富评估回访制度的理论建设。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 又由于各个时代特征的影响, 我国的教育评估理念包括评估回访理念也需要不断的发展, 满足各个时期赋予高等教育评估的要求。

元评估是对评估活动自身的再评估。元评估具有两个重要的作用, 第一、元评估通过对评估活动的思考和再评估, 可以不断提高我省评估活动的科学性, 完善我省的教育评估体系, 而完善的、科学化的评估体系又可以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第二、通过元评估, 我们可以发现评估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明确指出评估的优劣所在。如, 目前我省高职高专评估制度中的回访制度、申诉机制尚待建立和完善。元评估对我们目前的评估制度而言, 是一个新的概念。虽然目前很多人都对此做了理论研究, 但元评估仍然还未引入我们的评估制度中。因此, 我们不仅要重视元评估的理论意义, 也需要研究元评估的实践意义。通过元评估理论不断的深化和创新, 丰富回访制度的理论, 指导回访制度的有效实行。

参考文献

[1]宛晓春、方明:《对本课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元评估”》, 《高等农业教育》, 2006 (7) 。

[2]王冀生:《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基本点》, 《高等教育研究》, 1994 (1) 。

[3]沈玉顺:《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反思与改进》, 《教育发展研究》, 2006。

[4]闵建杰:《关于高职院校评估工作的思考》, 《高教发展与评估》, 2008 (5) 。

高职院校教学评估与档案工作 篇8

1.1教学评估增强了教职工的档案意识。通过教学评估工作,高职院校档案得到了充分利用,无论从入围省示范性重点高职院校创建的评估,还是已经通过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院校评估来看。档案都在评估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得到了高校领导的充分肯定。通过评估从部门领导到广大师生的档案意识普遍得到了增强。如在我校的迎接评估的准备过程中,把评估指标各项内容所需的文件、档案材料细化,并层层落实到从教师到机关干部的每一个人。随着人们的档案意识不断增强,专(兼)职档案员归档的热情也日益提高,归档的自觉性也越来越强。

1.2评估产生了大量重要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

各被评估的高校,在为迎接评估的准备以及在评估过程中,形成了大量重要而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它对各评估高校今后的教学、党政管理等各项工作具有很重要的依据和参考作用,是学校宝贵的财富,是多少人日夜辛劳的汗水结晶。评估利用了档案,同时又产生了新的档案,增加了档案馆(室)的库藏,促进了高校档案事业的发展。

1.3评估促进了高校档案馆(室)软、硬件的发展。评估的准备工作需要高校档案部门提供大量的原始文件材料,这就要求高校档案部门努力实现档案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以适应评估工作的需要,档案部门要以评估为契机,促使学校领导加大对档案建设的投入,配备足够数量的档案柜架、微机、复印机、打字机等必备设备,要建立健全便于利用档案的制度,档案人员也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业务培训,全面提高政治、业务素质,加大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积极主动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服务,充分发挥高校档案应有的作用。

2教学评估促进高职院校档案工作的地位提高

2.1档案工作得到了领导的重视。以往许多高职院校领导对档案工作缺乏认识,没有给予档案工作足够的重视和支持,档案工作机构的设立、人员的配备和设备的购置等难以得到保证。在许多人眼中,档案部门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岗位,档案人员基本上是一些“老、弱、病、残”人员。档案存储检索设备也非常陈旧,这些都严重影响档案部门的信息服务能力。现在通过评估,校领导站在一个全新的角度,充分认识到高职院校档案工作是办好学校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学校必须把档案资源建设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增加投入,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和管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三纳入”、“四同步”,即纳入学校计划和规划,纳入管理制度,纳入有关人员的职责范围:档案工作的布置、检查、总结、验收,与学校各项工作的布置、检查、总结、验收同时进行。档案管理只有在高职院校管理中得到重视,才能保证档案工作能更好地为教学、科研以及学校的各项工作服务,才能在学校接受评估时发挥应有的作用。

2.2教师的档案意识得到了提高。平时在工作中,档案人员经常遇到的问题是档案材料收集难,一些反映本单位主要的教学、科研、管理活动的原始材料不能及时归档,案卷材料不齐全、不完整,从而造成案卷质量达不到要求。究其原因,主要是教职员工的档案意识薄弱。群体档案意识要得到普遍提高,就必须使学校全体成员普遍具有参与档案工作的经历,尝到重视档案工作的甜头,这样才能让大家真正从思想上和行动上自觉配合档案部门的工作。

3教学评估促进高职院校档案资源建设普遍加强

教学档案是高等学校在教学、科研、管理等实践过程中逐步积累并形成的一系列原始资料,它是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的缩影,直接或间接地展现了学校教学工作的全过程,是衡量学校教学质量、学术水平、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虽然“教学档案”在评估指标体系中没有单独设立条目,但评估指标体系中的每一项条目的评分标准,都是以教学档案作为评估依据的,每个条目的内容都是教学档案的具体体现。因此,无论教学评估的工作程序、指标体系、组织机构如何确定,最终都要在对大量档案材料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对被评单位形成一个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

上一篇:正阳县委组织部下一篇:仲裁代理人推荐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