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诚信教育结题报告

2024-05-31

小学生诚信教育结题报告(精选8篇)

小学生诚信教育结题报告 篇1

一、课题的提出: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其要求与国际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要求是一致的。可是在社会经济日益飞速发展的今天,部分人群为了追逐自己的利益而使诚信丧失如:食品安全、贪污腐败、造假制假.....时刻发生充斥着人们的价值观也影响着正在形成价值观的小学生;家庭方面由于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执行,这一代的儿童少年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做错了事闯了祸面对责任和担当时往往是逃避、推脱如说假话、找替身、拿父母当挡箭牌.......他们缺的不是爱,而是责任和诚信;在学校教育方面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德育这一块仍处于被忽视或被轻视状态对于小学生诚信习惯的养成有一定的影响.......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小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诚信状况如何,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兴衰成败,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地发展,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诚信教育已是学校非智力教育的一项重要德育教育,是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的主要职责之一。

大多数小学生对“诚信”的含义和“诚信”的价值已经有着清醒的认识,但是由于小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形成而且还不成熟,所以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来帮助孩子达到全面的知、情、意的发展。

二、理论依据:

诚信教育是指教育者按照教育规律,利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受教育者诚信品格所进行的教育,包括三层内涵:首先,指培养诚信之人的教育,即使受教育者成为富有理念和诚信品质的教育。其二,指教育本身是诚信的,即教育自身对受教育者、社会和国家是诚信的。其三,指教学自身的诚信,即在自觉和自在中教学诚信的教育。

本课题将以《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基本内容,从学习、生活、礼仪等方面实施养成教育。特别是作为诚信教育重要内容的言行一致和学会负责的教育,包括说和做相一致,对自己、对家庭和社会负责的意识,做一个负责任的人。真诚待人和乐于助人的教育。真诚待人、乐于助人是诚信在人际交往中的表现,包括真诚地理解、对待他人,人际交往中要信守承诺,富于爱心和同情心,力所能及、主动地帮助他人等。通过教育,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关心他人的能力,提高个人的社会亲和力。学校继续开展以“我做合格小公民”的“五小”实践活动为主的系列活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小学生文明素质提升行动和“三爱三节”教育活动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社会道德习惯,在参与社会活动中学做文明人、学做社会人等等。

三、研究目标

研究的目标放在学生对诚信的落实行动上。不要求学生有多么伟大的诚信事例,但是要求学生能够主动判断事情的错与对,并能正确选择有意义的解决办法。在生活中对同学、朋友、老师、家长,甚至是善良的陌生人,能够以诚挚的心来对待。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使学生了解诚信的基本内容,懂得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增强学生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提高守法、守规的自觉性,牢固树立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道德观念,从小立志做讲诚信、讲道德的人。

四、研究内容

1、培养学生诚实待人、助人为乐的好习惯;

2、培养学生遵守承诺、言行一致的好习惯;

3、培养学生勇于负责、知错能改的好习惯;

4、培养学生作业认真、考试不作弊的好习惯。

5、在诚实守信教育的同时,还要加强遵守法律法规、校规校纪和社会公德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

五、研究的途径与方法

运用讨论法、榜样激励法、调查法、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构建育人网络,在教师的指导与家长的大力配合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做到说话算数、不说谎话,对别人交代的事情不敷衍了事,自己做错了事情主动承认,借了别人的东西及时归还,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的人格修养。

1、讨论法

让师生分析目前诚实守信方面存在的问题,指出存在问题的根源。

2、榜样激励法

开展“诚信银行”实践活动,每月评选出“诚信之星”在学生中树立学习好榜样。

3、调查法 本课题以探究学生诚实守纪习惯培养为出发点,在全校师生及家长中展开调查,收集比较客观的信息,通过对资料的处理,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念,形成新理论,提高教育实效性。

4、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是本课题主要采用的研究法。结合我校教学和德育工作,把诚实守信的良好习惯的教育渗透到学校教学教育工作中,并结合个案做好案例分析。通过定期开展评价活动,有效地在行为习惯的培养中构建学生主体地位。

5、定期召开学生交流会、家长学生座谈会,及时总结经验,反馈研究信息。调整试验方案,定时定期完成研究部署。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经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成立课题组,确立研究的目标。

(2)收集相关资料,为课题研究进行可行性论证。(3)制定具体的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1)召开课题开题会,邀请专家进行课题研究指导。

(2)通过调查、测试,对小学生诚信现状和小学诚信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形成调查报告,为后面的研究工作提供依据。(3)设计初步的实践措施及方法。a、诚信每一天。

诚信每一天是诚信教育环节中的一小部分,可以让学生们搜集关于诚信的名言警句,或者阅读相关的小故事,每天在黑板上写一条诚信名言,或者是课前讲一个诚信小故事,同学听了故事有什么感想可以说一说、写一写。b、诚信对待学生。人的交往是相互的,小学生的道德品质等都在发展期,在成长的过程中有一个良师益友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诚信待学生,学生也会耳濡目染的学习,渐渐内化为自己的品质。

c、与语文课程的课堂教育紧密联系。

在课堂教学的内容中,有很多是可以作为诚信教育的素材的,在进行课堂教授的同时,把握好的教育素材对学生进行教育。d、与课后诚信活动整合。

理论的东西讲的再多,学生也不见得会懂,要在具体的事情当中让学生亲身体验、理解诚信的含义与意义。

(4)在实践中继续完善研究措施与方法。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全面达到方案制定的研究实践目标,总结出可供推广的小学生诚信教育和诚信品质培养的途径、方法、实践活动,形成论文及课题研究报告。

七、课题研究的过程

1、充分挖掘教育资源,实现课题实验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课堂教学是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本次实验中我们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寓德于教的作用,将课题实验的内容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之中。采用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办法。显性教育即挖掘教材中的教育点,将诚信教育有机地融入其中。而隐性教育则是本次教育的重点,特别倡导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诚信品质的过程。可以说,寓德于教无处不在。

2、坚持常规教育,坚守道德教育阵地。

(1)、召开“诚信从我做起”动员大会。号召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并向全体同学发出诚信倡议书。

(2)、对学生开展诚信调查问卷。然后根据收回的问卷进行整理、统计、分析,写出调查报告,为课题研究提供有力的数据。

(3)、课题研究和读书活动结合,让有关诚信的优秀书籍浸润学生的心灵,做到用优秀的文化塑造人。

a、让学生收集并背诵有关诚信的名言警句。

b、编辑绘制《诚信名言警句集》。内容均由学生搜集整理,搜集整理的过程就是诚信思想渗透的过程。

c、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故事会。

八、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小学生诚信教育调查报告

为了了解及梳理我校学生诚实守信的现状,我们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设计的问题以学生的学校主活为圆心、家庭和社会生活为半径展开,主要涉及对同学的诚信,对家长的诚信,对老师的诚信,在金钱面前的诚信,对自己学业报告的诚信。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凡涉及到学生的自身利益或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密切的事物,学生的诚信度就比较低,且与眼前利益关系越密切,学生诚信缺失的状况就越严重。比如:向家长报告自己的在校情况通常是报喜不报忧,成绩考得不理想时不告诉家长,和自己要好的同学犯错误时不如实向老师汇报,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等等。第一次调查表的数据统计出来后,我们课题组对这些数据进行了专门的分析与研究,并请各班班主任老师协助课题组对自己班级的数据情况作了进一步详细的分析,召开了学生座谈会,找一些学生进行了个别交流,还走访了部分学生家长。在调研中,我们得出结论,造成这些现状的原因是:

1、社会原因:商品经济社会中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及整个社会诚信道德的缺失。商品流通过程中的短斤缺两,假冒伪劣,以次充好,尔虞我诈,人才市场上的假文凭,文艺界、体育界的假唱、假球、假哨,学术界的剽窃等等现象给了孩子们巨大的负面影响。“老实人吃亏”,“不讲假话,办不成大事”这些言论似毒蛇一样吞噬着孩子们纯洁的心灵。

2、家庭原因:家长的一些不正确的教育行为以及自身的一些不诚信行为影响了年幼的孩子。孩子涉世之初,父母亲往往“谆谆教诲”:“社会很复杂,老实人要吃亏的,你的脑子可要活络点。”父母亲在给孩子言传时,又往往辅以身教,部分学生家长经常采用先哄骗孩子说出实情,应允孩子绝不责怪,待孩子诚实相告后立即破口大骂,动手就打的“教育方法”,造成孩子撒谎,不愿说出实情,报喜不报忧。这也是当今学生诚信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3、学校原因:学校教育中某些弄虚作假现象,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欺骗。像公开课前的反复操练,甚至连回答问题的同学都事先指定,考试前故意让成绩差的学生坐在成绩好的学生旁边,让学生“互相帮助”等等。教育工作者的不当言行,“熏陶”着涉世不深的学生们稚嫩的心灵,加深了学生对诚信教育的困惑。在他们看来,只要是对学校、对班级、对个人有好处,说谎是没有过错的。认知发展到这种程度,在行为上当然要体现出来。这也是学生诚信缺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4、学生的自我抵御力不够导致诚信缺失。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是非观念淡薄,意志品德不坚,敌不过外来的不良引诱,例如:作业抄袭、考试作弊等现象。

(二)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课题组成员经过研究,撰写了论文《浅谈学校教育中的诚信教育有效策略》《浅谈社会对小学生诚信教育的影响》《浅谈家庭教育中的诚信教育》,论文从学校中的诚信教育,家庭中的诚信教育,社会中的诚信教育三个层面进行了阐述。

九、收获与反思:

小学生诚信教育结题报告 篇2

小学时期是儿童思维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新的学习活动、集体活动等对儿童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而引起儿童思维发展的种种新的需要, 并和儿童已达到的原有心理结构、思维水平之间产生矛盾, 构成儿童思维发展的动力。

(一) 童年期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第一, 整个儿童期, 儿童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

第二, 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存在“关键年龄” (四年级) 。

第三, 思维形式逐渐完整。

第四, 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发展中, 存在不平衡性。

(二) 童年期儿童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

抽象逻辑思维:是正确地掌握概念, 并运用概念组成恰当的判断, 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的思维活动。

推理:是由一个判断或许多判断推出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过程。

(三) 思维品质的发展

思维品质是思维发生和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

二、课题目标、内容

(一) 课题研究目标

学生层面——通过思维品质训练, 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都能得到更好的提升。教师层面——编写思维训练课、指导书写数学小日记;转变教学的思维方式, 在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同时, 变线性的、平面的、孤立静止的思维模式为主体的、网状的、全息动态的思维模式。

(二) 课题的研究内容

思维品质的培养贯穿于数学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和知识点中。在日常教学中要随时注意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把握时机, 创造条件, 通过联想加强思维训练, 将知识的传授与思维品质的培养融为一体, 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优良的数学思维品质。

三、课题研究过程

(一) 课题阶段

第一阶段:2009年7月申报课题, 2009年12月课题立项, 2010年3月课题开题论证。

第二阶段:课题主持人利用业务时间对数学教师进行专题培训, 明确思维品质的概念界定、思维品质培养的重要性及实践研究的抓手。

1.制订子课题计划、总结。

2.沙龙研讨。

3.案例分析。

4.思维训练课。每个班级双周一节思维训练课 (专门的备课本) , 要求课题组成员整合题目, 从各种教学资料、网上寻找富有思维含量的题目, 鼓励自己创编智力冲浪题, 多以题组形式出现, 设计一题多解、一题多问、多余条件、少条件的思维题, 教师的提问注重启迪学生思维, 有思考价值。

5.指导学生写数学小日记。通过几个学期的实践研究, 我们总结指导学生写数学日记的策略如下:

(1) 写生活中的数学。用一双数学眼, 多观察生活中的数学, 记录下来。

(2) 写数学实验。配合教材上相应内容, 适时组织学生做数学实验, 记录下实验数据, 写成一篇数学小论文。

(3) 写巧妙的解题思路。在学生出现巧妙解题思路时, 鼓励他把今天的想法记录下来。

(4) 写数学课堂。在某一次数学课堂数学思维特别活跃时, 让学生把这次有趣的数学课记录下来。

(5) 写反思。主要记录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发展变化的情况, 反思自己一段时间以来学习态度, 做作业、考试中的经验教训。

(6) 写数学童话。把一个或几个数学题目巧妙地融入一个数学情境, 配上孩子们喜欢的童话人物, 用他们的嘴说出解题思路, 多种解法。

第三阶段:准备结题、整理资料、写结题报告、申请鉴定、开结题鉴定会。

(二) 实验课堂模式

本课题实验的总模式是:以思维训练课为抓手, 整合有思维含量的题目进行有计划的训练, 提升思维品质, 创立了如下两个阶段的思维训练课的基本模型。

低段:情境激发, 以学生熟悉、喜爱的情境为主线, 把一系列数学问题串起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的数学思维向灵活性和深刻性发展。

高段: 以思维含量较高的题组形式出现, 运用比赛的形式,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思维训练中, 结合小组合作的方式, 在对比、思辩中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 共同提高思维品质。

四、实验成果

从市级教研课题的研究过程中, 课题组全体成员感受颇深, 并在取得的成果中深受鼓舞。

1.在实践成果方面, 开展课题研究以来, 课题以行动研究为导向, 以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解决为立足点, 有效地推进学校整体发展、教师队伍发展和学生的发展。

(1) 通过课题的研究, 使课题组成员的教学理论和教科研水平均有了较大的提高, 同时带动了数学学科教科研氛围。课题组每学期至少进行一次课题沙龙、案例评析、论文撰写、口算王、解题王比赛, 80%的学生会写数学小日记。

(2) 课题组成员积极撰写课题论文, 其中获省级论文评比一等奖1篇, 二等奖7篇;在全国性刊物上发表的有3篇, 省级刊物发表的有15篇, 市级3篇, 使全校数学教科研水平及质量得到提高。

农村小学养成教育研究结题报告 篇3

小学生养成教育的现状与教育形势的发展我们认为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究其主要因素归纳起来有以下三方面:

首先由于农村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长过多包办孩子的一切,减少了孩子为达到自己相应的自理能力所必须进行的学习、实践及体验的机会。

其次,学校教育中一味回避、抵制或阻止各种社会变革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凭着老师良好的愿望,在校内建立一个纯净的“理想空间”。结果学生在“真空世界”所获得的道德认识与现实世界挂不上钩,于是学生出现了双重人格。

再次,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发生偏差,“偏”在对书本知识的灌输上,“重”在知识型单一人才的培养上。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1.目的和意义

(1)养成良好习惯是学生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对后世养成教育产生了长远影响。明清之际的王夫之有“习子童蒙,圣功也”的论点,进一步主张把养成教育作为儿童德育的有效途径。

(2)抓好养成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精神的时代要求

少年儿童道德素质的发展状况,是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从长远看,公民道德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少年儿童道德教育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3)抓好养成教育,这是从当前学生的实际出发而提出的

就普遍的学生状况来说,他们的文明道德习惯、学习习惯、卫生健身习惯的现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造成的原因有家庭、社会等外来的不良影响,但更重要的是我们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如,我们德育工作调子很高,但脱离学生实际;有的教育活动只重形式,不求实效;还有我们对养成教育在落实素质教育中所起的作用认识不足等。

2.研究内容:

对少年儿童在做人、做事和学习三大方面良好习惯养成的研究是通过他们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实践来进行培养的。在做人方面,强调的核心理念是“培养爱心”,体现为“有真爱,负责任,明礼诚信和乐观豁达”;在做事方面,强调的核心理念是“规则意识”,体现为“遵守规则,做事有计划,善于合作,毅力顽强,求新求异,追求效益”;在学习方面,强调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体现为“基础扎实,掌握信息,学用结合,善于思考,科学用脑”。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和方法

1.研究过程

自2006年9月立项以来,我们分以下几个阶段,开展研究工作。

(1)研究的准备阶段(2006年9月~2007年2月)

①强化课题组织管理,成立了由校长挂帅、分管副校长主持,吸收优秀教师、教学骨干参加的课题研究小组。制定课题实施计划和步骤,研究负责人推进落实。

②为了更好地开展课题研究活动,把我校学生培养成在做人方面是有爱心的人,在做事方面是有规则意识的人,在学习方面是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利用调查问卷对5个班的学生进行调查研究,了解现状,写出调查报告以便更好地推进课题研究的进展。

(2)研究的实践阶段(2007年3月~2008年2月)

①注重实效,探索机制。根据《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我们分解各年级段养成教育的内容和目标;建立小学生日常行为养成教育系列制度;制定小学生一日常规(重在学习行为);构建小学生日常养成教育评价体系。

②家校配合,形成合力。“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建立家校联系手册的方式,指导和督促家长从自身做起,配合学校共同抓好孩子的教育,形成家校合力,齐抓共管的共同局面。学校开展了“争当文明学生”评比,每月的文明学生评比,先由家长对其子女进行评定,评定其子女在家是否是好孩子。

③注重体验,激励带动。加强与校外机构的联系,带领学生参观部队,通过军操表演、内务整理等,给学生心灵以震撼,在东螺厂参观中感受到规则意识、诚信教育,在陶瓷学院参观,感受了学习的气氛等。同时学校组织开展“学、比、评、查、奖”文明学生评比活动,树立典型,激励全体学生赶超先进。

(3)研究的总结阶段

在这一阶段,课题组从两个方面对课题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其间,先后对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各项资料进行了细致的整理、归纳和提炼,形成了自身特色的结题相关资料。

2.研究方法

根据课题的性质,本课题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实践法: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考评和达标的评比为手段,在全校进一步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同时加以理论指导。

个案研究法:本课题组拟选取一些典型个案进行跟踪研究。

调查法:本课题组调查了一些家庭,了解他们在习惯培养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文献研究法:本课题组对有关理论做了综合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良好效果

1.学生综合素质得到了发展。首先每个学生在做人方面有真心、负责任、明礼诚信、乐观豁达。其次在做事方面,能“遵守规则、做事有计划、善于合作、毅力顽强、求新求异、追求效益”。还有在学习方面,做到“基础扎实、掌握信息、学用结合、善于思考、科学用脑”。

2.学校的整体形象得以提升。学校以课题实验为龙头,带动全校整体工作发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赞誉,提升了学校在社会的整体形象。

五、存在问题及今后设想

存在问题:1.社会环境对学生的道德判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时是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学生的道德判断。

2.家庭教育是影响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主要因素,有些家长不注重子女的养成教育。

今后设想:在今后的课题研究中更好地开展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迫切问题,我们思索最多的是如何在学校工作中将养成教育与我们平时的教学、日常管理有机结合起来,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挑战。◆(作者单位:江西省浮梁县湘湖镇中心小学)

小学生诚信教育结题报告 篇4

作者:彭慧勇 发表时间:2004年06月08日 05:42 阅读次数:18

5玉溪市“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属云南省2000年立项课题,由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于2000年10月批准立项并同意开展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时间为两年。该课题的实验研究于2000年3月开始准备,于2000年10月启动,经过整整两年的实验研究,现已按计划完成了实验研究任务,取得了预期的结论和成果,特提请结题鉴定。

一、实验研究提出的背景

当前,世界正向“经济全球化”方向发展,世界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竞争日趋激烈。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国际的交流、合作日益增加,社会发展步伐日益加快,“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已全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特别是“城市化”发展迅速,城市生活中节奏快、压力大、竞争激烈、人口稠密等特征日益明显;另外,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在城市成效最为明显,独生子女占少年儿童的90%左右。在这种特殊的社会高速发展阶段,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纽带、人们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道德标准、社会形态、家庭结构及成员关系等都不同程度地发生着变化。社会的发展变化又通过家庭的折射、缩小或放大然后作用于学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小学生存在着过早受“升学”——“就业”——“生存”的驱使而陷入失去童真、失去快乐的学习竞争中的现象;存在着直接或间接受离异家庭的打击或不良影响,生活信心不足、情感体验不健全、逆反心理异常强烈;存在着独生子女由于长期处在特殊的养尊处优的地位上,独立生活能力差,意志薄弱、胆怯、自我中心、不合群、不会正常的人际交往;存在着受社会环境的某些消极影响,心理平衡失调、精神空虚、道德品质下降,甚至发生心理障碍及自杀的现象。

近年来,我国的心理学专家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研究表明,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着较多的问题。据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学校要“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和方法”,“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改善人际关系,提高思想认识,而且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人格健全打下良好、长久、全面的基础。对小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为了实现这一要求,特提出本课题研究。

二、实验研究的目的意义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国内外专家研究提出,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容主要包括:正常的智力、积极的自我意识、良好的心境、和谐的人际关系、较强的意志品质、完整的人格。为了主动适应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改变仅仅依靠学校学科教学和德育对学生施以影响的局面,积极探索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探索适应玉溪市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主要包括:a、小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b、小学生心理辅导的内容。c、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手段和方法。d、小学生心理咨询。e、指导家长培养孩子健康心理的方法。

2、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在对实验班小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不断

完善心理品质,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3、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培养和形成一批具有一定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研究能力的教师。

三、实验研究的具体目标

1、实验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分析、研究。

2、小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与应用。

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材料建设与使用。

4、小学生心理咨询实验研究。

5、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手段和方法研究与应用。

6、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个案研究。

四、实验研究的步骤、方法和内容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0年3月——2000年8月)

多次邀请了玉溪师范学院教育系、玉溪师范学校教心学组的专家参与共同论证本课题研究的价值和可行性,并多次专程到昆明请教了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系和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心理学专家,以求得理论上的有力支持,保证了课题研究方向正确、理论基础扎实、起点合理。根据本课题研究理论性强、技术含量高、专业性强等特点,确定了以高校和教育科研单位为依托,以实验小学为基地;以市教科所为中心,上联省教科院,横联玉溪师院和玉溪师校,下联实验学校;以云南省教科院、玉溪市教科、玉溪师校、玉溪第一小学四方合作;以心理学教师、专职教研员、小学校领导、小学教师(班主任)四类人员结合组成课题实验研究小组。

认真确立了本课题研究的目标,规划了本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和步骤,制定了本课题研究和实验的具体实施方案。在课题组内外多次专题组织进行讨论和征求意见,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完善,最终定稿。填写课题申报的有关表册,完成本课题的申报工作。于2000年10月由云南省教育科学课题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立项并同意开展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时间为两年,属云南省2000年立项课题。

组织了实验前的学生心理测量分析,由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系有关专家对玉溪一小三年级以上学生,运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量表》(16PF)(修订量表)进行测量、统计和分析,建立起了玉溪一小三年级及以上学生的心理档案,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和实验做好了前期准备。

第二阶段:基础研究阶段(2000年9月——2001年2月)

多次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研究、落实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方案。进一步明确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具体内容、研究和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对研究和实验的重点任务(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的开设)和难点任务(心理测量和个案研究)进行了重点研究和布置。

对实验研究的具体任务进行了进一步的分工,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以保证课题研究和实验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组长彭慧勇全面主持课题研究和实验,负责协调四方工作,负责完成课题结题报告;副组长王春雷主要负责心理测量和个案研究;副组长陶琳主要负责心理咨询和家长辅导;副组长王云华主要负责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的开设和实验工作;其他成员分别具体负责课题的各项组织、实施、研究、实验、测量、统计和分析工作。

搜集、购买国内外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著、资料和研究成果,并多次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学习。学习采取以自学为主,辅导为辅的方式,并多次由王春雷、陶琳、聂建萍、付荣华在课题研讨会上作专题发言、专题辅导和专题讲座。

通过学习、分析和研究,初步提出了学校、社会、家庭“三教统一”,全员心理辅导课、自主心理咨询、个体心理指导“三导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立体交叉网络。并初步筛选、确定

了心理辅导课的教材和心理测量的工具;初步完成了有关论文。

第三阶段:实验研究阶段(2001年3月——2002年10月)

在玉溪第一小学的三、四两个年级的四个实验班开设心理辅导课,每两周开课1节,由实验班班主任承担教学任务。开课前首先组织课题组的全体成员对科学出版社出版,由林崇德任名誉主编,沃建中任主编的《小学生心理导向》教材及教学参考书进行集体研究,分析了该教材的编排体系、特点及优势,共同研究了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并由陶琳为实验教师上示范课两节,作教学设计指导多次。在实验教师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后,组织了一次校内的心理辅导课教学研讨活动,组织了一次对外开放的心理辅导课教学研讨活动,两次活动共上公开研究课8节,其中2节被评为市级一等奖,2节被评为市级二等奖。

在实验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由陶琳、聂建萍、付荣华主持,每周在星期四的下午定期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指导。通过学校领导、班主任等在学生和学生家长中作了大量的宣传、发动和解释工作,打消了学生和学生家长对心理咨询的恐惧心理,实现了学生自主、积极、主动进行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室建立后,每次均能接待到不少学生的咨询,自今共接待了近200名学生的心理咨询。

为了实现学校、社会、家庭“三教统一”,全员心理辅导课、自主心理咨询、个体心理指导“三导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立体交叉网络建设,加强家庭心理辅导与学校心理辅导的结合,每学期组织对实验班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辅导,由陶琳、聂建萍、王云华向学生家长进行有关专题讲座。先后组织了3次家长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辅导,参加培训的学生家长近1000人次。增强了学生家长与学校配合教育的意识,增强了学生家长对孩了进行心理辅导的意识,提高了辅导的能力和水平。

正处在身心快速发展中的小学生(6-13岁),心理变化大、变化快,发展性心理问题较多,可塑性极大。虽然从整体上看没有表现出突出的心理问题,但每个实验班中还是有个别学生存在较明显的心理问题发展趋势,如不及时给予必要的关注和指导,就会发展成为心理问题,从而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所以在王春雷的指导下,各实验班认真分析学生心理档案,在长期跟踪观察的基础上,确定研究和指导对象进行心理个案研究。从而加强了对个别学生的心理指导力度,提高了实验教师有针对性、有重点、有计划进行心理辅导的能力和水平。

为了进一步掌握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以便进一步修正课题研究的重点和突破口,进一步增强课题研究的针对性,组织进行了两次实验中期心理测量。使用日本铃木清编制,周步成主持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试》“MHT”对实验班学生进行了以“学习焦虑情绪”为重点的心理测量、统计,并对照全国常模进行分析。使用中国人性格量表编制组编制的《学生性格量表(11-18岁)》对实验班学生进行较全面的性格测量、统计,并对照云南省常模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和研究,确定在研究实验的最后阶段,以培养学生的“优秀性格品质”为研究实验的重点。为了最终检验课题研究实验的成效和实验班学生的“性格特点和优秀性格品质”发展水平,组织进行了实验后期心理测量。使用由本课题组副组长王春雷编制的《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对实验班和对比班学生进行测量、统计,并进行对比分析。在全面研究和实验的过程中,把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紧密地接合在一起,坚持在理论研究的指导下进行实践运用,在充分实验运用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研究。完成了有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手段和方法”、“心理咨询的策略”、“心理辅导课的教学策略”、“家长心理辅导培训”、“心理辅导个案研究分析”、“心理测量分析报告”等论文。

第四阶段:总结验收阶段(2002年11月——2002年12月)

召开课题结题工作会,对课题研究过程及有关情况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对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了讨论、分析和总结。统一安排了课题结题的准备工作日程和具体分工,之后,全课题组成员按计划和分工全面进入课题结题的准备工作。

全面整理课题研究的档案资料,进行分类和归档。共分为16类档案,分别装袋归档,并建立了“玉溪市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档案室”(设在课题实验学校——玉溪第一小学)。

对所完成的关于课题研究和实验的有关资料和数据进行全面检查和核对,在此基础上,课题组成员共同协作,由课题组组长执笔完成了课题结题报告的撰写。之后,向云南省教育科学课题规划领导小组提出申请,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鉴定验收。

五、研究实验的结论和成果

1、完成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结题报告》。

2、完成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相关论文。

3、构建了“三教统一、三导结合”的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4、完成了“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个案研究”的案例分析。

5、完成了“玉溪一小学生性格测试总体情况分析报告”。

6、完成了“玉溪一小学生焦虑情绪调查研究报告”。

7、完成了“玉溪第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班学生问卷调查分析报告”。

8、筛选并在教学实践中运用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材料——《小学生心理导向》。

9、初步建立了“玉溪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10、组织展评了“小学生心理教康教育优秀辅导课”。

11、经过培训和参加课题实验研究有效提高了教师的心理辅导水平和能力。

12、经过培训和参与进行家庭辅导有效提高了家长的心理辅导水平和能力。

13、经过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与云南省城市学生常模相比,实验班学生情绪特征总体比较平和,女生在生活旨趣、意志品质、认知风格和态度倾向等方面更具有社会性意义特征,男生在意志品质方面表现出更好的素质;与非实验班学生相比,实验班学生在自我意识的发展和人际交往方式的改善等方面有显著提高。

14、在该课题实验研究促进下,玉溪一小现已把“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校本课程”进行开发和运用,并把“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进行发展和完善。

15、该课题实验研究已在我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该课题实验研究的成果,在市区小学及各县城区小学都具有广泛的推广运用价值。

附:

一、主要参考书目

1、《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丛书》(全国九五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成果主编陈永胜山东教育出版社)

2、《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编张承芬 孙雍胜警官教育出版社)

3、《小学生心理导向(教学参考)》(名誉主编林崇德主编沃建中科学出版社)

二、主要教学材料

《小学生心理导向》(名誉主编林崇德主编沃建中科学出版社)

三、主要测量工具

1、《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量表》(16PF)(修订量表)

2、《学生性格量表(11-18岁)》(中国人性格量表编制组)

3、《心理健康诊断测试》“MHT”(日本铃木清编制周步成主持修订)

4、《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调查问卷》(本课题组王春雷编制)

本课题研究成果,已于2003年1月通过了省教育科学课题规划办组织的专家组的结题鉴定验收,同时被玉溪市科技局评为玉溪市2003年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玉溪市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课题组

小学生诚信教育结题报告 篇5

尤溪五中 肖淑斌(执笔)

前 言

为了把文明礼仪教育工作做到实处,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受到教育,进而养成良好习惯,为了让同学们在平时自己的语言中时刻注意说好文明用语。我充分利用班队会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学生礼仪读本》。结合平时的生活实际总结、归纳常用的文明礼貌用语,并且以互动问答、情境表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学习使用文明礼貌用语。现报告如下:

一、问题的提出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崇尚礼仪,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在科技高速发达,经济日趋全球化的今天,人们的意识形态中的“礼仪”,逐渐在淡薄、缺失。现在的学生从小就受到百般呵护甚至溺爱,不少孩子在家庭及社会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关心、体谅他人,“不懂礼貌,做事不计后果,自私任性,不善于和同伴合作”等现象普遍存在,在少数孩子身上还较为严重。纵观我校教育中,学生也有一些不良的习气存在:在校园内、楼梯上总能见到与我们美丽的校园极不和谐的纸屑、食品袋„„甚至有的同学认为:反正有值日生和清洁工打扫,扔了又何妨;再例如有的同学在教学楼走廊上追逐打闹,推推搡搡习以为常;还有部分同学相互之间讲脏话、粗话,在学校,言行不能礼让他人,随心所欲地追 求自我的空间,不懂得尊敬老师;在家中,习惯于惟我独尊,不懂得尊敬长辈;在社会上,缺乏公德,不能与他人愉快地交往。而学校教育的形式较单一,收效甚微,学生虽然会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但不能自觉以此规范自己的言行。对于学生礼仪的行为方面,更是缺少监督的力度和实践的平台。结合我校创建“明理”特色校,通过学校礼仪教育的洗礼,要求学生把礼仪内涵深化在心里,把礼仪当作一种习惯,自觉地表现在学习、生活的各个角落,由他律变为自律,真正切实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的素养,提高整个学校的道德风貌。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的目标

1.开辟有时效性的文明礼仪教育新途径,优化育人环境。

2.构建有特色的校本课程,编写相应的校本教材。

3.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

(二)研究的内容

中学生文明礼仪习惯的培养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积极营造各种礼仪教育的氛围,开发传统美德教育资源,并赋予新的内涵,开发学校礼仪教育校本课程,开设礼仪活动课,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培养学生现代文明 意识和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礼仪素养,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这一教育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培养和提高学生文明素质,为少年儿童的健康发展打下终身受益的基础。同时积极探索礼仪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形成学校礼仪教育特色。使中学生懂得一些必要的礼仪常识,在学校、家庭和公共场所三种场合,在衣、食、住、行四种生活内容的多维领域中习得和运用礼仪智慧,成长为一个精神饱满的、情绪愉快、人际关系协调、言谈举止受人欢迎,讲文明、懂礼貌、有教养的人。

三、研究方法和阶段

课题经县级立项后,我们立即着手制定课题的研究方案,选定了高三(1)和(2)班两个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开展课题的实践研究。

(一)本课题以行动研究为主,辅以调查、文献等方法。1.基本研究方法:“实践—反思”式行动研究法。研究过程中,边实践、边反思,不断修正研究方案,改进研究方法,提高研究实效。学校课题组将结合我校教育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培养中学生礼仪习惯的教育,渗透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2.调查研究法。从课题立项之前到研究的各个阶段,分别用问卷、访谈等形式进行不同内容的调查研究,提高研究的可行性。

3.文献研究法。查阅文本资料及相关教育信息网,搜集资料,进行先期的文献研究,分析研究的时代背景,构建研究的理论框架,为课题实施奠定基础。

4.经验总结法。由具体经验总结,上升到科学经验总结,提高研究水平。

(二)根据计划安排,本课题研究过程,按照准备、研究、实施以及总结分为三个阶段开展,各阶段的研究情况如下: 1.课题准备阶段(2013.9)(1)组建课题研究小组,进行任务分工;

(2)确定课题研究目标,制定课题实施方案,为课题研究全面开展奠定扎实基础。

2.全面启动阶段(2013.10-2014.1)(1)展开调查,开题论证,完善方案,展开课题研究。

(2)结合学校、学生实际,确立具体的礼仪规范,组织有关文明礼仪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

(3)结合主题教育,增强学生的体验,促进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

3.深入研究阶段(2014.2-2014.5)(1)加强课题的规范管理,做好阶段性总结,对操作效果进行评价,找出问题及症结,调整实施方案,进一步深化实验研究。

4(2)开设文明礼仪活动课,利用研究中探索的文明礼仪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指导教学,形成学校礼仪教育特色。

(3)形成一套具有较强的操作性的礼仪养成教育的方案。

4.总结提高阶段(2014.6)全面总结课题研究情况,完成课题研究报告,形成各种研究成果,接受领导或专家对课题研究进行鉴定。

四、研究成果

(一)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文明礼仪操作体系。

通过近三年时间的研究,构建了一套适合农村学生特点,操作性较强的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文明礼仪操作体系。并将“中学生文明礼仪操作细则”编入了《学校管理规程》一书中。我们将文明礼仪教育分为三个阶段来推进:

第一阶段为宣传发动初见成效阶段,本阶段以“校园礼仪”为重点,以中学德育纲要、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为依据,根据农村中学生的现状和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点,构建了不同年段,不同要求的文明礼仪教育内容体系和评价体系,比较系统地梳理出了中学阶段学生应具备的礼仪素质要求和礼仪行为准则,让全班学生按照礼仪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第二阶段为家校结合,深化推进阶段。在校园礼仪的基础上,推出了中学生庭文明礼仪”评比标准,继续深入地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家校结合,使文明礼仪深入到每一户家 庭。

第三阶段为走向社会,细化延伸阶段。将文明礼仪在校园与进家庭,走向社会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并不断细化、深化,制定了“中学生社会文明礼仪”实施细则,并开展系列活动。根据农村中学生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推出了文明礼仪“四项十六条”和“两要两不要”来细化此项教育活动,将文明礼仪要求落实在每一个行为细节中,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明素养。

(二)开发了中学生“文明礼仪”校本课程。

我们以校本课程开发为契机,在实践的基础上,根据中华传统礼仪的内涵,借鉴兄弟学校的经验,编写了一套符合农村实际的低年级“文明礼仪”口语交际校本教材。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及接受水平,教材依照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顺序对教材进行编排。内容主要涵盖:接待礼仪、就餐礼仪、观看礼仪、集会礼仪、上课礼仪、出行礼仪、交际礼仪等。本书突出形式上的生动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的科学化和序列化。开设了中学生“文明礼仪”校本课程,并将此课程纳入学校校本课程体系,每周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教学活动。教师通过课堂主阵地,对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科学地施加积极的影响,使“文明礼仪”教育更具科学性和系统性,避免了随意性,构建了一个较为理想、较有系统的文明礼仪教育体系。

(三)促进了学生文明素养的明显提高

三年多来的文明礼仪教育实践,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中,学生的礼仪素养有了明显的提

高。我们欣喜地发现,整个学生群体在礼仪行为上有了较为明显的变化:“我要做一个文明人”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大多数学生已养成在家庭、校园、公共场所的基本礼仪行为,文明礼仪教育取得了明显成效。

1、校园文明礼仪改善:碰见老师热情地向老师问好,师生亲切招呼,已成了我校一道亮丽的风景。“文明礼貌”用语不绝于耳,“请”“谢谢”“对不起”成了我校学生使用频率最高的语言。课间活动文明守纪,做到轻言轻语,不高声喊叫,轻手轻脚,不追逐奔跑。中午就餐做到用餐无声音,盘内无剩菜,桌面无饭粒,场地无残汤。校园整洁美丽,赏心悦目。学生举止文明,说话彬彬礼仪,相互谦让,同学友好互助等方面有了可观的进步。

2、家庭文明礼仪改善:礼仪教育获得了家长的高度认同,和睦了亲子关系。在家长的反馈中,在孩子的文明礼仪体验日记中,我们看到了礼仪教育给家庭带来的越来越多的和谐的音符。孩子们孝敬父母,不再跟父母顶嘴;尊敬长辈,家中吃饭请长辈先就座;平时主动为父母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事。

3、社会文明礼仪改善:每次外出综合实践活动,都让我们 做领导和做老师感到安慰和光彩。外出看电影,队伍整齐,自觉遵守交通规则;观看电影文明守纪。外出春游,同学们良好的文明言行受到了景点工作人员的交口称赞。我校的学生经常参加公益活动,如:护绿、敬老等。参与活动时,从孩子们的谈吐和举止中体现出较强文明意识,他们爱护环境自觉遵守公共秩序;举止文明;受到了社区领导和居民们的高度评价。学生良好的文明言行为学校塑造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得到了社会的赞扬。

(四)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我们精心浇灌的文明礼仪之花,也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文明礼仪教育活动的开展,使我班在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探索素质教育的道路上迈开了坚实有力的一步。文明礼仪教育已成了我班德育工作的一个亮点。因学校十分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文明礼仪教育取得了成效,上学期被评为文明班级荣誉称号。

五、研究效果

经过三年的研究与实践,较好地促进了研究对象的个人成长,以及课题组教师的成长。

(一)学生层面:

形成了制度,养成了校园文明礼仪文化我们根据每一阶段的文明礼仪教育内容和评价标准,经过提炼,形成符合学校实际的操作制度,用制度来规范文明行为,用制度来保障活动 的有效开展。学校每学期都扎实地开展“文明礼仪示范班”和“文明礼仪标兵”评选活动。通过上光荣榜,颁发荣誉证书,拍照上墙等多种形式大力表彰先进,树立模范榜样作用,以点带面,实现全校同学文明素质的提高,使全校上下形成了班班争创“文明礼仪示范班”,个个争当“文明礼仪标兵”的良好局面。在学生的文明养成过程中,也形成了学校特有的文明礼仪文化。另外,我们发现,学生行为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教师群体、家长群体的行为变化。在学生的文明素养提高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家长的文明素养的提高。在以学校为圆心的一定范围内,已初步形成了一种礼仪文化。

(二)教师层面:

1、教师课堂中渗透文明礼仪的知识,切合时机地进行文明行为礼仪的引导与教育。充分挖潜教材中的礼仪教育因素,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资源,引导学生和同伴合作时、参加各种学习讨论时、回答问题时要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同时也和师德建设相结合,要求教师保持应有的教学礼仪,不体罚、变相体罚、谩骂侮辱学生,注重教学中教师文明礼仪的诱导作用。

2、课题研究锻炼了教师,提高了课题组成员的科研能力,提高了课题组教师的自身素养。从个人的自学相关理论,集体学习交流,到外出培训学习;认真做好读书笔记,培训记录。教师在课题开展中认真学习,勤奋耕耘,及时进行反思 和总结。

六、讨论与思考

在两年多来的文明礼仪教育实践中,我们产生了几点不成熟的思考,借此提出,就教于方家。

(一)文明礼仪教育应该家校协同据了解,一部分学生在学校表现很好,在家却是另一番样子。中学生的礼仪表现反映了家校教育的不平衡。由于我校地处农村,家长的文明素质相对落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教育的效果。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礼仪行为有着巨大的影响。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长的言谈举止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直接在孩子身上发生作用。家长良好的礼仪形象、家庭的文明气氛是十分重要的。如何促使家长不断提高自身的礼仪修养,以自己良好的言行影响孩子,与学校的教育一致起来,这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二)文明礼仪教育应该持之以恒文明礼仪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学生可塑性大,有好模仿和从众的心理特点,强化礼仪训练是比较容易取得效果的。但由于受家庭、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学生的礼仪表现具有时好时差的反复性特点。有的学生懂礼仪,知规范,但不能始终如一地坚持;再有常规训练的松懈、负面环境的影响等也使学生的礼仪表现产生反复。因此对中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与训练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持之以恒。

七、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编著:《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6月

[2]袁振国编著:《教育新理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7月

小学生诚信教育结题报告 篇6

吉林省公主岭市陶家一中 李云瑞

一、内容提要: 研究的目的: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社会生活,培养健康个性,预防、克服各种心理障碍,促使他们心理健康发展。研究的内容:

1、对某中学(系农村初级中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

2、某中学学生不健康心理现状;

3、某中学学生不健康心理形成的原因;

4、对农村中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研究的方法:

观察研究法、问卷调查研究法、个案研究法、个别访谈法、文献研究法。研究结果及价值:

1、能针对农村初中学生的特点,了解不健康心理的成因,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2、动员各方力量对学生进行思想、行为矫正。

3、教师自身教研能力有所提升。我撰写的教学案例《公开课上的偶然事件引发的思考》发表于《金陵陶研》;1 篇论文获2008年省教育学会三等奖;2 篇教育案例分别获2009年南京市教育学会一、三等奖;一项个人课题通过区第二期“个人课题”立项。

二、课题界定:

1、“农村初中学生”。指在农村中学就读的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处于青春期发展阶段,从小学到中学,环境改变、课程增多、难度增大,导致学生内心发生变化,产生许多烦恼、困惑,存在一些不健康心理。

2、“心理健康教育”。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是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当代健康概念已突破了只注重生理健康的局限,健康包括了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健康。

“心理健康”指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以及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心理健康”可理解为:①无心理疾病(没有心理障碍),无心理或行为异常情形。②具有积极心理状态,指人们能经常保持和促进良好心理健康状态,努力消除一切不健康的心理倾向,使心理处于最佳发展状态。

三、课题的政策、理论依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制定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2、新课标的要求。《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新课程的指导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个性,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4、主体教育理论。把学生当成教育的主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教育者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5、人本教育理论。教育的本质在于“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一位学生健康地、积极地、主动地、活泼地发展。教育者必须眼中有人、脑中有人、心中有人。

6、世界心理卫生协会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是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心理健康是健康的一个主要部分。

四、课题研究需解决的问题:

1、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心理训练,让学生正确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学会自我调节,自我控制,抑制冲动。从积极方面进行引导和帮助,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预防和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促使他们心理健康发展的过程。

2、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指导教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真正关心、爱护学生,以适当的方式增进师生感情,掌握学生心态,提出合理要求,指导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帮助学生克服的心理障碍。

3、通过多种渠道来帮助家长提高认识,帮助家长掌握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指导家长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的心理素养、良好的家庭环境影响孩子,转变教子的观念,不断地提高孩子对环境的辨识和适应能力。

五、课题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主要过程:

课题采用下列研究方法:

1、观察研究法。了解不健康心理的学生数量、心理状况以及研究前后的变化。

2、调查研究法。了解不健康心理学生的家庭、社会背景,了解其不健康心理的原因。

3、个案研究法。通过对个别不健康心理学生进行了解,制定措施,实施教育,观察结果,探索规律。

4、文献研究法。通过《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文献的研究,为课题奠定理论基础;了解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借鉴。

我先后采取和问卷调查、个案研究、个别访谈等方式,同时查阅有关文献资料,收集信息、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有关理论,针对农村初中学生的特点,深入了解学生不健康心理的形成原因及引导对策,制定出培养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一)、对某中学(系农村中学)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

为确保调查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我们对初

一、初

二、初三的学生164人进行问卷式调查。问卷采用书面指导语,并对个别不理解的题目进行讲解。当堂发放问卷,当堂收回。对全部有效问卷,采用统计学原理进行分析处理。具体分析如下:

1、身体感觉(对身体状况的自我评价)。调查结果(有效问卷143份)表明农村中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倾向,学生的身体状况生理因素表现较好的有119 人,占83.2%。低年级好于高年级,尤其是女生,调查中还反映出一些不良倾向,如61人占42.6%的学生感觉视力在逐渐下降,有12人占8.39%的学生失眠或做恶梦。

2、学习兴趣和方法。调查结果(有效问卷143份)表明,92人占64.3%的学生学习兴趣较高。102人占71.3%的学生,尤其是女生认为没什么学习方法,只是“跟着感觉走”。

3、人际关系。调查结果(有效问卷143份)表明农村中学生与父母的关系良好占90%,这些人都能感到在父母的关心中。同时女生与父母的关系整体上比男生要好一些。调查中还发现有一家长打骂学生的现象较严重。

本调查所得到的中学生与同学的关系总体上是好的。说明广大中学生与同龄人相处能力较强。与同学关系相比较,师生关系令人担优,调查表明70%的学生认为很少得到老师的表扬,56%的学生认为自己不敢在老师面前表明自己的想法。41%的学生认为老师一点也不了解自己,10.5%的学生认为师生之间是敌对关系。这些不排除学生认识上的误差,但也反映出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4、价值观念。调查表明,农村中学生具有良好的价值观念,在有效问卷(143份)中,有78.1%的人对“未来充满信心”,有47.2%的人认为将来能为祖国做出贡献。但36%的学生认为“社会因素”决定他们未来的事业是否成功。

5、对学校的看法。调查结果(有效问卷143份)表明学校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方面还存在着不足,如:学校没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或心理健康咨询等方面的活动。有57.2%的学生认为学校管得太严,心情不能放松;62%的学生认为一进学校就感到紧张有余。50.1%的学生认为学校开展的活动太少,课余生活不丰富。

(二)、某中学(系农村中学)农村初中学生不健康心理:

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发展阶段,是身心发展的一个突变期,从小学到中学,环境改变、课程增多、难度增大,导致学生内心发生变化,产生许多烦恼、困惑,造成一定不健康心理。这些学生年龄小,由于地域的文化局限、家长文化水平、教育条件的局限,呈现胆量小、见识少、能力弱、陌生感强等特点。我通过个别访谈、课堂观察和问卷调查,发现农村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如下表现:

1、骄傲自负心理:部分学生在小学时学习成绩好,或长期担任班干部,或经常参加比赛并获奖,或自恃父母有钱有权而骄蛮无理等。进入中学后不能正确对待以往的成绩和外在的条件,不习惯中学的学习生活方式,又没有继续学习的决心和行动,他们就产生失落、怨恨心理,总认为自己“失宠”被“冷落”没有人“关心”等。

2、自卑孤僻心理:有的学生由于生理素质弱,学习成绩差,家庭经济状况不如人家等原因,产生了自卑孤僻的心理,不愿与同学、老师交往,尤其不愿与条件比自己好的同学或是学习好的同学交往,他们心理压抑、行为孤僻,有时甚至有古怪异常的行为。

3、贪图享受心理:现在的农村生活好过了,家境较好的学生,家长宠爱有加,不愿让孩子吃一点苦,使他们逐渐变得行为懒散,好逸恶劳,学习上怕苦、生活上讲究吃穿、抗挫能力差。

4、过分依赖心理: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学习上过于被动,遇到难题就等老师讲解,考不好就闹情绪;生活上自理能力差,往往容易造成流生。

5、任性自私心理:很大部分学生有这种不健康心理,他们在家中完全以自我为中心,顶撞父母,不孝敬长辈,在学校里吃不得一点亏,不礼让同学,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6、虚荣妒忌心理:有的学生无法正确对待比自己强的同学,对比自己强的同学、对被老师表扬的同学总是心存忌妒。

7、盲目从众心理:有些学生无法正确看待其他同学的违纪行为,总认为“别人可以抄作业,我也可以抄”、“你敢抽烟、我也敢”等。

(三)、某中学(系农村中学)农村初中学生不健康心理形成的原因:

1、生理上的原因:初中生处理发育高峰期,身高体重剧增,性开始成熟,生理上的急剧变化使得许多学生意识到自己不是孩子了。但是青少年身体成熟速度存在着很大的个性差异性,同性别和不同性别之间都存着差异。

2、心理的原因:随着学生生理变化,“成人感”出现,在心理上也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感”,总想摆脱对大人的依赖,师长在他们心中的权威降低,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增强,学生存在着逆反心理,情绪比较冲动不能克制自己,在兴趣和愿望上常有随意性、多变性,在感情上较封闭,不愿对别人敞开心扉。

3、环境的原因:心理学家认为,环境条件有利与否对个体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首先,在家庭里,父母的教育观念、方式方法、物质文化条件、人际关系等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有很大影响,一个幸福美满且教育方法得当的家庭对孩子心理健康发展起着良好作用,反之则会给孩子带来不同程度的伤害。

其次,在学校的教育环境里,如果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视,一味抓教育质量,教师的不当言行等都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最后,在社会的环境里,许多社会变化必然会影响家庭、学校、学生个人,不健康影视传媒、电子游戏、敲诈勒索、封建迷信等各种腐朽思想也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四)、对农村中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从积极方面进行引导和帮助,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发展健全的个性。根据对农村中学生不健康心理形成原因的分析,可从以下途径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1、学校要创设心理健康教育的大环境。

学校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师德建设;组建心理健康教师队伍,设置心理咨询室,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利用广播站,宣传栏开展健康宣传;定期召开不同年级的学生代表座谈会等。

2、教师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职业道德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真正关心、爱护学生,掌握学生心态,提出合理要求,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杜绝体罚或变相体罚及歧视、嘲讽、挖苦学生,树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a 实施尊重激励策略,让学生亲其师。教师要尊重学生,努力培养学生的信心、积极性,使学生的自尊得到满足、进取心得到了激发,师生之间关系更融洽。

b 实施赞美激励策略,让学生信其道。教师的赞美是一座桥,能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之河;教师的赞美是阳光、空气、土壤和水,是学生成长不可缺少的养料;教师的赞美是一种无形的催化剂,能增长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教育者不要吝啬了对学生的赞美,要努力让每一句话都充满积极的、肯定的、赞美性的字眼和语气,积极寻求和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积极的一面,不失时机的加以赞美,运用各种方法鼓励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一个满意的评价。

c 实施关爱激励策略,让学生受其教。

3、班级要营造健康的心理氛围。

班主任及科任教师要加强心理辅导知识的学习。有计划地为班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为他们建立相应的心理档案,进行跟踪辅导;积极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书刊、在黑板报上开辟心理教育专栏,便于学生更好地接受心理健康知识。

改进班级管理方法。在班内推行班干竞选、学生代表制等民主治班措施;定期召开师生座谈会等,建设优秀班集体,积极营造平等、和谐的心理环境。

以活动为载体进行潜移默化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班会对班级问题和同学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发动学生共同管理班级;宣传班级好人好事;开展“无批评日”活动;举办“我能行”演讲赛;班级“天天有歌声”活动等。

以榜样力量感染学生。用同龄人的群体效应影响学生,宣传“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兰花之星”的光荣事迹,感染学生;通过班干部的模范言行来影响同学,共同树立良好的班风。

4、帮助家长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往往在幼儿期就开始体验到心理困惑,有待于父母抚慰。倘若缺乏这种感情爱抚,幼小的心灵就会忧伤,被孤独感笼罩,易形成孤僻的个性。如果孩子在小时候心理障碍就潜伏下来,长大以后遇到困难时,就无法正确克服,甚至走上邪路。现在有的农村家长还未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普

遍认为孩子没病就是健康,在这种情况下,学校要通过多种渠道来帮助家长提高认识,帮助家长掌握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首先,要重视每学期家长会,班主任向家长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也可请一些专家、教师到会为家长们上课。

其次,学校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和渠道,让家长更多地知道如何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再次,班主任通过家访与家长进行沟通,共同商定、采取措施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

最后,班主任还可通过写书信或电话联系的方法,与家长进行更多的交流,及时地把学生有关情况反映给家长,取得家长支持,共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5、重视社会教育功能。

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视野,增长他们社会经验。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逐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关心社会,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另外,积极营造社会、学校共同教育的良好局面。可通过聘请心理医生来校开辅导课或请当地综合治理办公室人员来上法制课等方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六、课题研究的结果:

经过一年的实验,我针对农村初中学生的特点,了解学生不健康心理的成因及引导对策,制定出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归纳如下:

1、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近一年来,不少学生进步较大,对学业的态度有了转变,学习较为刻苦认真,成绩也逐步提高。人生观、价值观得到端正,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2、动员各方力量对学生进行思想、行为矫正。近一年来,不少学生有明显进步,特别是有了一定的是非、纪律观念,有了明确的人生态度和目标追求,能遵守校纪校规,团结同学,尊敬师长,学习成绩也有提高。

3、开展家访工作,利用家校联系,举办家长培训。不少家长明确了家庭的教育责任,家庭教育环境得到了改善,家长的观念和态度得到了更新,对孩子的关心、教育意识得到加强。

七、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要正确对待农村初中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不能忽视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但也不能夸大中学生存在的心理不适应问题,不能把中学生由于青春期而出现的正常身心变化和各种适应性反应与心理问题混淆对待,要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去评价中学生的心理状况。

2、农村初中学生的心理状态不是很稳定。教育者不但要给学生以知识和技能,更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要以学生的实际出发,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在完成“社会化”进程中,端正人生态度,学会排除烦恼,不安和困惑,增强战胜挫折的能力,愉快地学习和生活,不断走向成功。

小学生诚信教育结题报告 篇7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 要有启发性, 分量要适当, 不要让学生机械抄写, 以利于减轻学生负担”。肖川博士曾说:“作业是教师精心准备的送给孩子的一个礼物。”“作业给孩子综合运用知识, 发展和表现个人天赋提供机会, 使教学的影响延续到全部的生活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钢要》中对课程改革的目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要改变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这就引领我们提升了语文作业设计的理念, 要求我们更加关注人文内涵和多元化。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 目前教师都比较重视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然而, 对如何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 设计多元化的语文作业, 利用作业来培养学生正确的语文能力, 促进学生主动地探究, 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等, 却依然关注不够。目前, 相对于农村小学作业设计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首先, 农村家庭、农村社会教育资源匮乏, 农村文化教育条件差, 农村学生文化面相对狭窄, 学习能力不强;同时家长文化水平普遍不高, 家庭教育观念和意识淡薄;大量年轻父母外出打工, 出现了留守儿童现象;加之教师传统教学模式等条件的限制, 导致教师作业设计上, 客观性太强, 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过多注重知识掌握, 忽视学生能力发展, 过多考虑作业量的大小, 忽视作业质的优劣;过多的单一化、机械性作业内容, 生硬操练, 甚至重复作业。。这样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和语文能力的发展, 都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

二、本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作业:是指学生的一种活动方式, 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方式, 是学生以某一主题或某一领域的问题为主线进行的一种探究工作或活动, 是学生对事物的认知, 经过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 对材料的不断观察、筹划和思考, 寻找合适的工具, 像科学家那样自行探究达到认知的过程。

农村小学语文作业:就是立足于教育资源相对缺乏的农村, 面对小学语文学科特点和不同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现状, 对作业多元化设计进行研究。

作业多元化设计:就是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有针对性地设计多层次的弹性作业, 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作业需要。通过多元化的作业开发学生的多元潜能, 拓展学生思维训练的外延,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

作业多元化评价:即教师、学生共同参与, 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层次内容的作业多角度地进行评价,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 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的广阔性和开放性对于我们正确、全面地认识学生具有借鉴价值。多元智能理论对作业的启示:1、作业设计的尺度应该是多元的。2、作业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提供契机。3、作业设计要引导学生扩展学习的领域。4、通过作业发展他们的智力潜能。5、作业成为他们的人生履历。

(二) 现代课程评价理论

突出对学生作业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评价, 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一) 研究的目标

通过研究探索不同类型的多元化作业的设计方式、方法, 让学生通过多元化的作业及评价, 感受自己的价值, 乐于作业, 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二) 研究内容

1.语文作业现状调查及分析

(1) 调查教师对语文新课标的学习情况;调查教师对多元智能的理解;调查教师作业布置、评价情况。

(2) 调查学生对作业的态度;调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调查学生对作业的反馈情况。

2.农村小学语文作业多元化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及重点

(1) 开放化原则。 (2) 兴趣化原则。 (3) 多样化原则。 (4) 层次化原则。 (5) 实践化原则。 (6) 综合化原则。

3. 高效课堂背景下农村小学语文作业多元化设计的研 究

(1) 根据学生的语言环境、思维能力、认知表现、实践能力等多元表现, 再结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把作业设计为听、说、读、写、做、玩、观等多种类型。一二年级学生作业注重趣味性;三四年级学生作业注重综合性;五六年级学生作业注重创新性。

(2) 根据学生智能的差异, 把作业设计为趣味性作业、层次性作业、多样性作业、开放性作业、实践性作业、综合性作业。

五、总结反思

1.课题研究接近尾声, 回顾走过的历程, 一定有遗憾和不足。繁重的事务, 课务, 使少数教师不能有更充足的精力投身到教育教学研究之中, 给研究工作的深入带来困难。

2.本课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要求课题组成员能在平时的实践中, 将某些现象、想法、感受及时总结、提炼, 并能上升至理论层面, 而在这方面, 有的课题实验人员显然还达不到。

3.作业的内容丰富了, 形式多样了, 尤其是分层次作业的出现, 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 如何减轻教师的负担还需要在以后工作中解决。

总之, 本课题虽然即将结题, 但研究却不能停止。我们所有的努力只有一个目标, 全心全意为孩子的学习和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

[2]杨俊权.《浅谈小学语文作业设计》.2008年第三期

[3]肖川主编.《名师作业设计经验》

[4]王群方.《改革课外作业延伸任务型课堂教学》.《上海教科研》.2006年第6期

[5]余琼.《小学低段语文作业设计刍议》

小学生诚信教育结题报告 篇8

1.课题提出的背景。(1)课程改革背景。(2)农村小学教学现状。2.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如何从农村小学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在真实平凡的现实生活中积累素材,表达真情实感?如何激发农村孩子的写作兴趣,写出充满灵性,有生活气息的文章,提高写作水平?

二、研究内容及意义

该课题针对作文教学中学生无话可写,语言枯燥无味,文章素材堆积,缺乏灵活的写作技巧,呆板、无创新能力等现象,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以及苏霍姆林斯基的成功教育理论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描写生活。同时,启迪、熏陶孩子们对学习充满兴趣,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加以肯定、鼓励、赞赏,让他们体验成功,充满自信的投入學习。在作文教学中,通过范文引导,教给学生正确、科学的习作方法,使学生愿写、乐写,不断改进写作方法与技巧,丰富写作内容,达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本课题的研究,立足于努力提高农村小学生的语文素养,重点研究怎样在写作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唤起学生习作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掌握良好的写作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农村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形成良好的社会交际能力和健全的人格。

三、研究的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切实提高农村小学生写作的水平,为他们的进一步学习打好扎实的基础。引导学生结合农村生活经历及对周围事物的认识,丰富自己的见闻,积累习作素材,展开丰富的想象,办好本校作文期刊,选登优秀作文,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并鼓励学生参赛和向报刊杂志投稿。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提高教师作文教学的能力与水平。可以将习作教学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对学生的作文教学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并把阶段性研究的成果,向上级刊物投稿参评,渗透到其他农村兄弟学校。

四、课题研究的措施

1.加强课题研究队伍建设。成立课题研究中心组,组织主研人员进行相关的理论学习,探讨研究中碰到的困难,及时总结研究中的经验、策略,逐步调整研究计划,修改研究方案,保证研究的实效性。2.优化课堂教学。课堂是培养学生习作能力的主战场,因此,我们把研究重点放在优化课堂教学上,力求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各项能力不断发展的过程。几年来,我们每星期都有中、高段语文教师在课题主研人员一起商讨的基础上,在学校公开执教习作研讨课:《熟悉的一个人》、《编童话故事》、《难忘的一件事》、《家乡巨变》、《我喜欢的家乡菜》等,并认真组织评课活动,提出优缺点及改进方案,全面提高全校语文教师习作教学能力。3.加强现代教育理论学习。课题的实施需要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可操作的方法,这些都需要课题组成员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因此,我们加强对新课标的学习,探讨直至内化,促进研究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及行为的跟进,以新课程理念来引领课题研究,组织研究成员学习了现代语文教学理论及《四川教育》、《人民教育》、《小学语文教学》、《教育导报》上关于作文教学的理论知识,查阅《中小学教研与科研》等书刊,并鼓励教师通过网络学习有关理论,认真做好笔记,把先进的理论知识融入教学实践。4.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课题组成员借助远程教育的东风,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借助现代教学手段开展研究工作,网上查阅资料,制作课件,听名师讲课,把作文课上得丰富多彩,有声有色,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学相长。5.改革作文评改方式。把习作评改的权利还给学生,采用自评、同桌评、师生评,将所有文章划分等级并评奖,每月集结优秀习作,教师参与点评,每学期末把优秀习作进行展评,并向上级刊物投稿。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

1.通过研究实践,构建了适合农村小学生习作有效的方法。指导学生融进农村生活,不断积累习作素材,其中包括收集农村生活中优美、有趣的语言,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冬至至长,夏至至短”;“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等,学生通过收集、交流这些身边常见的、丰富的农村语言,及提高了农事作文的科技知识,又积累了写作素材。其次,学会观察农村优美的景色和巨大的变化,花草树木、鸟兽虫鱼、春夏秋冬、风霜雨雪,没有浓妆淡抹,没有人为雕饰,但生命的灵性与活力能得到凸显,天真烂漫的童趣淋漓尽致,再加上经济的发展,农村的面貌日新月异,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写作空间。同时,体验农村生活的乐趣。孩子们由于生活在农村,节假日常常要帮助家长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或田间农活,经常要求学生通过日记及片段习作。由于有了真正的亲身体验,耳濡目染劳动场景,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内容充实、丰富,感受真切,无不体现出质朴的生活气息。使学生既学到了农技知识,又扩大了写作范围。2.指导观察,教给学生写作方法,形成灵活适用的写作技巧。首先要多写多练,天天练笔。大自然是优美的,农村生活是丰富的。只要我们在平常的生活中随时随地用独到的眼光和敏锐的观察力去留心周围的事物,并记录下来,日积月累,作文的素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厚积而薄发”就是这个道理。在观察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通过视觉、嗅觉、听觉、触觉,调动不同器官来体验农村生活的乐趣。这样细致入微的观察,使学生们发现身边熟悉的事物中还没有触及到的陌生的一面,更能唤起他们对其不为所知的事物了解的欲望,一篇篇快乐的习作思路就在学生的脑海中自然地诞生了。3.教学相长,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通过几年来的探索、研究,老师们的作文教学理念有了很大的改变,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形成了新课标中以人为本的作文教学观,真正成为学生习作过程中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参与研究的教师作文课堂教学能力不断提高,作文常态课、公开课、研讨课上得轻松主任,学生习作内容丰富,充满生活气息。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加强了理论学习,教师的理论水平不断提升,科研能力不断提高。课题组多位老师撰写的作文教学论文在各级各类刊物发表或获奖。《小议下水作文》获全国“小语报杯”论文大赛三等奖。《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之我见》荣获“第七届全国中青年教师论文大赛”二等奖,并发表于《中国当代教育科学研究》教育文献。《作文批改讲原则》发表于德阳广播电视报。《浅谈作文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发表于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教育科研与实践》一书。《快乐作文》等二十余篇论文获县、市获奖。4.开启学生写作智慧之门,让学生收获成功。课题实施以来,大多数学生都能在真实平凡的农村生活中积累素材,用自己独到的视角认识周围的事物,感悟农村生活的真善美,写出充满灵性,具有时代气息言之有物的文章,不少学生养成了写日记,写片段作文的好习惯,学生的习作水平大面积提高,孩子们不再怕作文了。近两年来,我校参加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百分之七十的学生获得县级一、二、三等奖,有32名学生参加四川片区复赛成绩优异,获得小学组一、二、三等奖。有四篇文章在德阳日报登载。

六、课题研究的反思

通过近几年的实践研究,我们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也有一些问题。如习作教学面对素质参差不齐的学生该如何把握?信息不畅的偏远农村学生感受社会知识的质与量与城市学生无法相比,我们用什么途径来弥补这些缺陷,发掘这些农村孩子的潜力?

上一篇:模拟主持词下一篇:考研英语真题单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