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规划

2024-05-16

镇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规划(精选6篇)

镇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规划 篇1

“十一五”以来,镇党委、政府在市委、政府的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和十七大及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积极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和世界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紧紧围绕 “工业强镇、农业稳镇、三产活镇、科教兴镇”的工作目标,团结带领全镇广大干部职工和人民群众、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实现了镇域经济社会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全镇经济年增长率达

% 以上,农民人均收入增长

%以上。

一、经济建设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五年来,通过全镇上下的不懈努力,2010年年完成地方生产总值

万元,比2005年增长

%,年均递增

万元;完成工业经济增加值

万元,比2005年增长

%,年均递增

万元;完成财政总收入

元,比2005年增长138.4%,年均递增

万元,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

万元、比2005增长

%,年均递增 万元;粮食总产量稳定在吨,人均占有粮食

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比2005年增长

%、年均递增

元。圆满地完成了镇党委、政府提出的预定目标,确保了机构的正常运转和重点项目的投入,有力地支持了镇域经济的发展。

二、产业升级实现突破,工业经济运行良好

五年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镇党委政府以“创业富民、就业惠民”为主线,以大招商活动为契机,强力实施“龙头带动,项目撬动,招商促动产业拉动”战略,加快工业经济建设步伐,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稳定和谐。

1、抓好招商引资。五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下达的招商引资任务,以环境创优为突破口,以项目建设为重点,真抓实干,开拓创新,认真落实招商引资责任制,在全体机关干部中间形成人人关心,人人参与招商引资氛围。带领企业先后参加了杭州中西部项目对接会、西安项目对接会,分别将陈泽红九龙木业有限公司、纪文豪林威木业有限公司、福马纺织有限公司三个独资公司引到我镇落户,并已投产。共为我镇蓝健、诚德、福瑞特等十五个企业引进资金4.5亿元,有力地推进了我镇经济和社会各业再上新台阶。

2、加快工业聚集区建设。我镇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快工业聚集区建设 的意见》,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运作的思路,对全镇大十字型工业集聚区进行了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着力建设了“板业大道”、“麻纺专区”、“档发基地”、“机械工业带”、“陶瓷精品园”等专业性区域。目前,以乔庄村和朝阳村为中心的两大工业集聚区,已容纳各类工业企业210家,固定资产总值达到8.5亿元,吸纳带动近万名劳动力就业。

三、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强化,农业生产水平明显提高

五年来,乡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工作目标,确立了“稳定农业调结构,突破发展增收入”这个核心,以新农村建设为主线,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抓手,扎实开展农业、农村工作。

1、做好支农惠农。五年来共发放良种补贴、粮食综合直补、农资补贴等各种惠农补贴资金 万元,积极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和农民工技能培训,共培训7000多人。

2、搞好水利建设。五年来共投入大型工程机械2000多台次,人工8000多人次,整修田间生产路60条总长50公里,其中水泥路面约20公里;开挖排水沟80公里,栽植桐树1.5万株,杨树3万株,埋设地埋线和管道40公里,新建以及配套机井300眼,整修桥涵80座,已初步形成沟相通、路相连、田成方、林成网的农业格局。

3、大力发展林业。实施了生态廊道工程,共栽植绿化树8000棵。完成农田林网林任务3000亩,成活率达85%以上,并与农户签订了管理协议书。完成栽植片林1500亩,4、搞好农田保护。坚决落实国家土地政策,把基本农田视为生命线,全镇可耕地面积保持在 亩以上。

四、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强化,镇容镇貌得到明显改善

五年来,镇党委政府大力推进交通、市场、教育建设,累计固定资产投资达

万元。一是建好道路。先后投入3000多万元高标准建成了环绕镇区四周的东、南、西、北四条环城路,形成了镇区基本框架010年又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对镇区1号路(彭花路口至乔庄路段)全长4.2公里按照省道标准进行了彻底整修,两侧各建设宽2米的绿化带,栽植了大叶女贞等绿化树,全线架设140盏风光电互补节能LED路灯,初步形成了“两纵两横”的大交通格局。二是建好市场。先后规划建设了商业一条街和商贸大世界,形成了农贸批发市场、家具市场、钢材市场、建筑机械交易市场、闲置设备调剂市场等专业市场5个,年成交额超亿元,镇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商贸大镇。三是搞好配套,净水厂已经正常运行五年,全镇自来水入户率达到85%以上,有线电视

入率达75%以上,中小学优化布局工作已基本完成,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以上,镇卫生院达到国家一级甲等标准,村标准化卫生室建设工作也已基本接近尾声

五、民生保障不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和谐发展

五年来,我们始终牢牢把握改善民生这个重点,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9%以上,快速处置了甲型H1N1流感病毒、手足口病等传染疫情,五保老人应保尽保,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各项优惠奖励政策,使全镇人民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党中央“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抓好这五年工作,对加快迈向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以来的各项方针政策。顺应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要求、新期待,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抓住农业、农村发展新阶段的历史机遇,突出以人为本,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富民强镇、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壮大财政实力根本出发点,以招商引资为手段,以高效农业、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工作重心,进一步加快经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步伐,加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健康协调发展,努力把头道镇建设成为一个经济繁荣、人民富强、社会文明进步的现代化新型城镇。

二、总体目标

在“十二五”期间,将我镇建设为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活力较强、环境优美、富裕文明城镇。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环境更加优美,人民生活更加富裕。

主要目标:

1、进一步增强经济实力。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农业,有效转移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

2、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所有行政村的环村路建设和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全面解决全镇人畜安全饮用水问题;城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三、采取的措施

1、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坚持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同时,提高现有产业的经营和管理水平,达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加大农业技术培训的力度,建立健全农村科技服务网络,引导农民建立多种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民抗风险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无害化、低排放、零破坏、高效益、可持续、环境优美”的要求,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推行清洁化生产。到2015年,建设2000个沼气池,无害化厕所达到85%,建设垃圾台200个,铺设污水管道8000米。

3、加强农民教育,培育现代农民。加强农民教育,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在十二五期间内,开办50期农民培训班,培训农民5000人次,增强农民就业、创业能力。到2015年,在全镇27个行政村全部实现新农村建设。

4、“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突出工业主导发展的核心地位,加大项目引进建设力度,促进镇域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环境质量的改善为前提。积极寻求工业经济发展新亮点,统筹资源开发与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做好陶瓷专业园、板材专业园的建设。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强化推进措施,搞好协调服务,围绕项目抓招商,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参与工业发展。

5、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一是积极推进“迁村并点”。通过迁村并点实现土地资源有机整合,为城镇化提供空间。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整合资源”的原则,将全镇27个行政村整合为两个社区、四个中心点,分别是南寨社区、北寨社区、花园村、乔庄村、栗庄村、大马村四个中心点,按照规划腾出耕地4900亩,实施土地流转,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二是要大力发展旅游业我们已经启动了以“白乐宫”为中心,带动李自成功德碑、班固坟、“ 遗址”等相关旅游产品开发的大旅游圈建设。三是要突出 特色,大力发展商贸业。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古以来商贸业较为发达,素有“小上海”之美称,石梁河两岸市场门店为周边许昌、禹州两个县市、7个乡镇提供商业服务。特别是多年的经商传统,培养造就了 南北寨群众的尊商、重商意识,为我们打造商贸特色小城镇提供了扎实的

基础,我们要充分利用商贸大世界的区域优势,带动市场街、西环路等传统商业门店的发展。四是搞好万亩示范方建设。东部示范方要做好土地流转,大力发展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发展特色农业、观光农业,建成为我市的菜篮子、果园子;西部万亩示范方要作为我镇的基本农田保护区,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土地经济效益,成为我镇的粮袋子。五是打造“两纵两横”的 大交通格局。2011年4月前完成岗李村至乔庄村全长5公里的张辽路 段路面两侧各加宽1米工程,两侧栽植绿化林带,安装风电互补节能LED路灯。六是建设遍布镇村的群众性文化休闲场所,镇文化站要在2011年全面投入运行。配齐健身设施,使其成为全镇“传播知识的讲台、倡导文明的平台、丰富生活的舞台”。

镇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规划 篇2

一、回眸“十一五”散装水泥工作成就

1、散装水泥供应量、散装率快速增长。

进入“十一五”以来, 市散办坚持“限制袋装, 鼓励散装”的散装水泥政策导向, 以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己任,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开拓创新, 真抓实干, 实现了本市散装水泥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散装水泥供应量、率继续保持了快速、健康的发展势头。“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散装水泥供应量150.3万吨, 比“十五”期间累计散装水泥供应量57.85万吨增长1.6倍。2010年散装率达47.43%, 比“十五”末的散装率31.75%提高了15.7个百分点, 平均每年提高3.1个百分点。

2、预拌混凝土生产发展迅猛。

“十一五”期间, 本市预拌混凝土生产实现“零”的突破, 发展迅速。“十一五”末, 全市已建成投产的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有6家 (其中:市城区3家;县域3家) , 在建的有4家。有180型预拌混凝土生产线1条、150型预拌混凝土生产线2条、120型预拌混凝土生产线7条、混凝土搅拌车98台、混凝土泵车21台, 设计生产能力达360万立方米/年, 现实际生产能力200万立方米/年。预拌混凝土实际供应量逐年提高, 从2007年的4.3万立方米/年, 增加至2010年90.3万立方米/年。“十一五”期间累计推广应用预拌混凝土139.2万立方米。

3、散装水泥综合配套能力显著增强。

“十一五”期间, 按照国家水泥工业产业发展政策, 通过政府调控和市场运作, 全市先后关闭了6条机立窑生产线, 合计淘汰落后的水泥产能60万吨, 新建100万吨粉磨生产线2条, 在建日产5000吨新型干法熟料生产线1条。结构调整在推动水泥企业向规模化发展的同时, 散装水泥设施也逐步由粗放型、简陋型向高起点、规模化发展, 综合配套能力显著增强。全市散装水泥综合配套能力由“十五”末的22万吨/年, 提高到120万吨/年。据统计, 全市可投入使用的散装水泥发放库18座, 专用汽车20辆, 散装罐78个, 实现了散装水泥装、卸、计量自动化。

4、节能减排社会综合效益显著。

“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散装水泥供应量150.3万吨, 相当于节约优质木材4.96万立方米, 节约标煤11 723吨, 电1082万千瓦小时, 烧碱3306吨, 棉纱601吨, 同时还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5 671吨, 减少二氧化硫排放2705吨, 减少粉尘排放6763吨, 节约水泥近10万吨, 创社会综合经济效益近亿元。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改善了劳动条件, 保护了劳动者的身心健康, 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突出贡献。

5、开展了市城区“禁现”工作。

继2008年5月《江西省促进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发展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颁布后, 2009年4月抚州市人民政府出台了《抚州市关于贯彻落实〈条例〉实施细则》。2009年7月1日以后, 市城区禁止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 从此, 抚州市的“禁现”工作全面展开, 为本市预拌混凝土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6、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管工作日益规范。

“十一五”期间, 市散办按照国家、省散装水泥专项资金有关规定, 强化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管工作, 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全市建立了以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征收为主、其他渠道征收为补充的专项资金征收体系。“十一五”期间, 全市累计征收散装水泥专项资金1494万元 (其中:市本级581.7万元;县级912.3万元) 。制定了“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收指南”、“散装水泥专项资金返退指南”、“申请散装水泥专项资金补贴规定和办理程序”和专项资金使用申报、评估、审核等各项管理制度, 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管工作规范有序。

7、散装水泥政策法规和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2009年4月, 抚州市政府出台了《抚州市关于贯彻落实〈条例〉实施细则》 (以下简称《实施细则》) 。这是本市继《条例》出台后, 第一部与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相关的法律、法规, 为本市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法律支持, 是本市散装水泥事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南城、广昌等县先后出台了贯彻落实《条例》实施意见。按照《条例》规定, 各县相继成立了散装水泥办公室, 其中:广昌县散装水泥办公室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乐安县散装水泥办公室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其他为工信委内设机构。配备有专 (兼) 职工作人员, 县级散装水泥队伍初步建立。散装水泥政策法规和管理体系的逐步完善, 对本市散装水泥向更高层次发展起到了有力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8、宣传工作有所增强。

“十一五”期间, 市散办以宣传贯彻《条例》和《实施细则》为契机, 加强了对散装水泥政策的宣传力度。在工作中围绕发散行政法规、环境保护法规和相关政策、措施强化宣传攻势。利用报刊、电视、网络、标语等多种媒体营造浓厚氛围, 做到“集中宣传和经常宣传相结合, 社会宣传和行业宣传相结合”, 从思想上增强各级政府和企业领导的责任意识, 生产使用单位的法规意识, 提高其发散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举办了“抚州市关于贯彻落实《条例》实施细则正式施行暨禁止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新闻发布会和2009年抚州市发展散装水泥、禁止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宣传周暨“禁现”启动仪式, 在抚州电视台《今日关注》栏目制作了15分钟的发展散装水泥、禁止施工现场搅拌宣传片。为本市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展望“十二五”散装水泥发展

1、散装水泥供应量、率同步增长。

计划到“十二五”末全市散装水泥年供应量达到100万吨, 力争110万吨;散装率达到58%, 力争达到60%。

2、预拌混凝土稳步发展。

计划到“十二五”末全市预拌混凝土年供应量达到350万立方米;生产企业增加到14家以上, 总生产能力达到550万立方米/年。

3、预拌砂浆实现“零”的突破。

“十二五”期间建成1~2家预拌砂浆生产企业, 形成30万吨生产能力, 计划到“十二五”末全市预拌砂浆年供应量达5~10万吨。

4、市城区全面“禁现”, 加快县城区“禁现”步伐。

计划到“十二五”末, 市城区全面禁止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和使用袋装水泥, 并着手开展禁止现场搅拌砂浆工作。同时, 加快县城区“禁现”步伐, 计划到“十二五”末, 全市有6个县实现禁止县城区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 逐步推行乡镇禁止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工作。

5、加快“依法治散”和“科技兴散”的步伐。

“十二五”期间, 市散办将加大“依法治散”力度, 正确使用经济、法律等必要的行政手段, 积极促进散装水泥的发展。同时, 加快“科技兴散”的步伐, 着力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散装水泥新技术、新装备, 创造条件建立现代化的散装水泥物流系统, 发展大容量、高效率、低噪音、无污染的散装水泥发放、接收、中转、运输和使用系统, 实现散装水泥管理的计算机网络化, 不断提升散装水泥设施设备综合配套能力和技术水平。

6、加强机构建设, 建立高效、稳定的散装水泥工作队伍。

“十二五”期间, 市散办当务之急是要继续争取市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一定要在2011年解决单位机构编制性质, 将市散办转为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同时, 建立健全县级散装水泥工作机构, 力争全市各县级散办有编办批文、有人员编制、有牌、有工作人员、有办公场所, 建立高效、稳定的散装水泥工作队伍。

7、加强结构调整, 优化企业发散能力。

“十二五”期间, 市散办将按照国家新的水泥产业政策, 在新一轮水泥产业结构调整中, 重点发展日产5000吨新型干法熟料生产线和大型粉磨生产线, 坚决、彻底淘汰落后的水泥产能。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 形成一批高起点、规模化的生产企业, 同时抓好散装设施设备建设, 提高发散综合能力和科技水平, 从根本上解决散装水泥发放能力弱、发散设施落后的状况, 以适应本市散装水泥持续快速发展的需要。

8、强化专项资金的征管, 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能。

“十二五”期间, 市散办将根据国家和省散装水泥专项资金政策, 强化专项资金管理, 严格依法征收, 努力拓宽专项资金征收面, 严格把关、应收尽收, 消除征收盲点, 提高专项资金的征收率。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作好专项资金的收支计划, 根据散装水泥工作特点, 建立完善的专项资金使用申报、评估、审核等制度, 加强监督检查和监管力度, 确保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真正用在散装水泥事业上。充分发挥征收专项资金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 鼓励、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设施建设, 促进发展资金多元化。规范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建设项目投入, 不断提高全市散装水泥专项资金使用效益。

9、加大宣传力度。

镇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规划 篇3

(一)十一五计划完成情况及取得的成绩

“十一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共投入市政建设管理资金1.36亿元(2006年至2009年),市政建设管理工作快速健康持续发展,各项目标均按计划完成,并取得了重大成果。

1、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我们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按照“高标准规划、高品位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的要求,相对集中资源,建成了一批市政工程和民心工程,加强了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力度,不断完善公共设施,进一步优化了城市环境。如做好人民路扩建拆迁安置工程、市区主要道路黑底化工程、内街小巷硬底化和路灯安装工程、市区交通信号灯及标志标线、护栏工程等市政重点项目;加强对道路路面和水沟的维护保养工作,保障了城区道路、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转。

2、城市环境卫生质量明显提高。环卫处在积极做好日常卫生保洁工作的同时,较好地完成了市区约125万平方米和22座公厕1600平方米的保洁任务以及市区16000多住户上门收集垃圾工作,完成了市区日处理120吨、年处理4.4万吨垃圾的清运、填埋和除“四害”工作。在节假日、市两会召开、上级领导视察我市等期间,加班加点,清理卫生死角,清洗街道,确保市区环境清洁卫生。

3、园林绿化水平不断提升。园林处坚持创新与发展,扎扎实实地做好市区绿化工作。除为城区绿化建设提供优质的花卉苗木外,还按技

术规范搞好城区绿化养护和公园广场的管理工作,在巩固城区绿化成果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城市的生态环境,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园林绿化水平不断提升。目前,连州市建成区绿化面积为412.9公顷,其中公共绿地78.2公顷、专用绿地52.6公顷、防护绿地234公顷、生产绿地30.2公顷、风景绿地17.9公顷,城市绿地率为37%,绿化覆盖面积为453.97公顷,绿化覆盖率为41%,人均公共绿地为10.23平方米,街道树9432株。

4、路灯建设和管理工作上新台阶。路灯处认真做好市区路灯的规划和维护工作:一是积极配合市政重点项目工程,精心建造了一批有特色的照明精品工程,如人民路、湟川北路等主街道的路灯改造工程、大云洲和河堤公园灯光照明工程等;二是为樟树脚、水上新村等内街小巷安装了路灯,结束了部分街巷多年来有路无灯的历史,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三是为了保证市区路灯的正常照明,做好路灯的巡查维护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亮灯率;四是搞好城市亮化美化工作,协调、管理和督促市区单位的亮化灯饰工程,为连州夜景增添光彩;五是大力支持乡镇的路灯照明工作,先后为丰阳、西江、龙坪等多个镇乡政府所在地的街道安装了路灯。至今,市区路灯共有2193杆7604盏,线路总长为144.45公里,市区亮灯率保持在95%以上。

5、城市管理日渐规范。城监大队依法行政,加大执法力度,强化内部管理,加强队伍自身建设。全体城监队员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认真履行对城市规划、市政工程、公用事业、市容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等进行监督、检查和管理职责,严

格按照有关程序和要求审批各类行政审批事项。突出抓好以违法占道经营为主要内容的市容整治,对春节、中秋商品展销档进行规范化管理。加大查处违法违章建筑力度,加强对夜宵大排档和户外广告的管理,及时发现和制止“六乱”行为,维护良好的市容秩序。几年来,严格按照有关程序和要求审批各类行政审批事项一万多宗,纠正和制止各类“六乱”违章行为7万多宗。

6、其他各项工作有新的进展。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注重提高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觉悟和业务管理水平;积极参加和配合市委市政府的各项中心工作,如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参加市委市政府计划生育统一行动等,较好地完成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各项任务;全面落实和执行规章制度,以制度管人管事;转变机关作风,突出以“公开办事程序、公开办事结果、接受群众监督”的两公开一监督为主要内容开展工作,提高透明度;党务、办公室、财务、计生、工、青、妇工作得到全面加强;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档案管理工作、安全生产工作、后勤管理工作以及招商引资等各项工作得到同步发展。

(二)十一五期间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城市管理力度仍然欠缺。一是占道经营现象仍然突出,以路为市、以街为市的情况比较普遍,乱摆乱卖、乱停乱放的现象未能得到有效根治;二是城市市政设施遭受破坏情况严重,城区水沟盖板、路牌、路灯线路等市政设施被毁被盗的现象时有发生,给群众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且存在安全隐患,影响市容市貌。

2、市政建设队伍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专业技术人员少,技术力量薄弱,导致市政工程、园林绿化队伍等专业化、知识化程度较低,制约了市政工作的快速发展。

3、资金投入相对不足。近年来,虽然市政府加大了投入的力度,但与城市建设和维护的要求仍有相当大的距离,城市维护费还有相当大的缺口,严重制约了市政建设管理事业的发展。

4、“经营城市”理念还未真正体现。公用事业社会化、市场化程度不高,重复建设,吃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情况仍然较为普遍。

二、十二五期间发展战略、主要任务及政策建议

(一)发展战略

市政局“十二五”规划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出发点,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理念,以科学、民主、依法行政为基础,高起点、高质量地开展市政建设和管理工作,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不断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市政亮点工程和民心工程,不断增强城市功能;积极探索城市管理体制的改革途径,强化行业管理的有效性和服务性,积极稳妥开展城市管理工作,促进市容市貌的根本性好转,创造卫生、文明、整洁、有序的城市环境。

(二)主要任务

以建设宜居城市为目标,加快城市建设步伐,提高城市整体功能,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质量,抓好以卫生、文明、整洁、有序为核心的城建管理。

1、市政建设方面。一是完成城西月光岭垃圾填埋场建设工程,投入约3000万元,争取3年内建成并投入使用;二是投入500万元完成城南垃圾中转站建设工程,争取2011年建成并投入使用;三是投入1130万元完成烈士陵园梯级道景观工程(含土建、园林、路灯);四是投入2300万元完成市区沿江路、兴业中路、兴贤路、南门大道、建国北路、建国南路、南津路等主要街道黑底化工程;五是投入600万元完成内街小巷硬底化和路灯安装工程;六是投入90万元在城南、番禺路、北山路各新建公厕一间,包括征地、土建、绿化;七是每年投入40万元加强市政道路、水沟等市政设施的维修养护,确保城市的街道宽阔平坦无凹凸、排水畅顺。

2、环卫保洁方面。加大管理力度,深化改革,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将城边村纳入市区保洁范围,进一步加强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分类回收再利用的改进工作,基本实现保洁机械化、管理科学化、处理无害化,切实提高环境卫生管理水平。

3、园林绿化方面。继续完善城区绿地系统规划,争取2015年建成区的绿地率达37.5以上,绿地覆盖率达41.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10.5平方米以上;坚持“建管并举”措施,切实提高绿化管护水平;以人为本,创造优良人居环境。

4、路灯照明方面。不断完善路灯照明设施和亮化工程设施,不断改革创新,照明亮灯率保持在98.5%以上,亮化工程亮灯率保持在98%以上,路灯照明耗电率比现在下降20%,路灯管理有根本的改变。

5、城建监察方面。以城乡清洁工程和创建卫生城市为契机,以“全面提升城市管理监察综合质量”为目标,重点做好占道经营、“六乱”和违章建筑的集中整治,在城建监察执法、长效管理机制、社会宣传教育、队伍建设管理等方面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三)政策建议

1、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市政建设是一个城市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的象征,直接反映当地政府的对外形象,建议市政府更加重视市政建设,按计划、进度加大市政建设投入,不断完善市政设施,强化城市功能。

2、加大组织协调力度,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搞好市政系统内外各部门、各有关单位的协调,调动全市各有关部门的积极性,共同为城市建设管理发展出谋划策,做出应有的贡献。做好市政干部职工的组织发动工作,调动各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为推动市政建设管理事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而积极努力。

3、提高市民城市素质。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加强对城市的管理,不但需要市政建设管理部门广大干部职工的努力,而且更需要全体市民的支持和参与。要在全体市民和广大干部群众中树立“城市管理,人人有责”的理念,各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宣传城市管理和城市建设的法律法规,只有不断地提高市民的综合素质,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使市政建设和管理工作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镇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规划 篇4

“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规划

一、2006年-2010年“十一五”工作总结

“十一五”期间,全市地税工作在市委、市政府和铁岭市地税局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我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牢固树立经济税收观,按照“举旗臶、建班子、抓队伍、执好法、服好务、收好税”的工作思路,团结和带领全局干部职工以组织收入为中心,加强税源管理,深化依法治税,大力开展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强化干部队伍培训,优化税收服务,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1、大力组织收入,确保税费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十一五”期间,全市地税预计累计组织各项收入254213万元,年均增幅22 %,其中2010年预计组织收入90000万元,是2006年收入的三倍。其中:

2006年,我局累计组织各项税收入库30457万元,完成年计划的131.45%;比上年增收10160万元。

2007年,我局税收累计入库35561万元,比上年增收5104万元,增长16.76%。2008年,我局全年组织税收收入42,878万元,完成计划的107.57%,比去年同期增收7,317万元,同比增长20.58%。

2009年,我局全年组织税收收入66,317万元,完成计划的124.66%,比去年同期增收23,439万元,同比增长54.66%。

2010年截至9月30日,我局已累计入库地方各税86294万元,完成计划的109.23%,提前三个月完成全年税收任务。

工作中,我们始终把“组织收入”作为中心任务,确立“均衡入库,依法征收”原则,收入任务早布臵,早落实,建立健全收入责任制和考核制,加强税源调查,拓宽收入思路,挖掘增收潜力,确保重点税源,抓紧零散税种、小税种征管,强化税收稽查,狠抓大案要案,努力做到应收尽收。严把收入质量关,禁止虚收、空转和有税不收,严肃处理侵占、截留、积压、混级、混库、挪用税款等违法行为,确保税款按规定的级次和税种及时、足额入库。探索新的税款缴库方式,进行财、税、银、库联网试点,对税款运行过程实行全程监控。

2、以贯彻落实征管法为契机,深化征管改革

(1)深入学习贯彻《征管法》、《征管法实施细则》,开展《征管法》宣传,加强与财政、审计、工商、公安、检察、法院、金融等有关部门的工作协调和联系,营造共同治税的良好环境。

(2)积极稳妥地推进征管改革。五年来,按照“建机制、打基础、抓规范、上水平”的工作思路,狠抓征管基础建设,认真落实税收执法责任制,大力开展漏征漏管户清理,全面实行“办税八公开”,做到文明办税,增强科技兴税意识,积极推行信息化建设,强化发票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努力提高征管质量,进一步加快了征管改革步伐。

(3)信息化建设突飞猛进。全局先后投入近30万元加强信息化软硬件建设,计算机拥有量由“十一五”之初的人均0.3台发展到目前的0.9台,软件开发与运用得到充分发挥。

3、搞好税法宣传,创建良好纳税环境

五年来,我局把税法宣传当作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来抓,本着形式与内容并重的原则,坚持一般宣传与重点宣传、行业宣传与社会宣传、组织宣传与群众宣传“三结合”,抓住各个有利时机,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税法宣传。在日常宣传的同时,根据形势变化,陆续开展了“个人所得税法宣传日”和“税法宣传月”活动。即突出了“点”,又扩大了面,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据统计,五年来,全局共在市级以上新闻媒体发表宣传稿件200余篇,其中省级以上50余篇。宣传群众1余万人(次),发放宣传资料10余万份。

4、抓好精神文明创建,推进“三大文明”

五年来我局“以弘扬地税人精神、人人争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全面创建最佳文明机关”为目标,“以充分调动每个人的工作积极性,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上下一心,拼搏争先”为核心内容强力推进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狠抓班子建设,促进班子建设规范化、科学化;着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积极推进地税文化建设,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同时积极参与了全省地税系统窗口行业评比和民主评议、人大执法检查评议活动,并获得优异成绩,有效地推动了全局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三大文明”建设。

5、扎实有效开展纪检监察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

五年来,我们本着“带好队伍,完成任务”的指导思想,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始终坚持了党组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检监察部门组织协调,其他部门各司其责的原则,分解目标,量化责任,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加强教育,坚持了每周二、五政治学习制度,利用古今中外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教育干部职工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关、价值观,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珍惜党和人民给予的岗位和权力,警钟长鸣,从思想上筑起反腐倡廉的防线。为做到防微杜渐和节约开支,局 2

机关设立了小食堂,来局指导工作的领导和来局办事的客人一律到小伙房就餐;机关人员下基层做到同城不吃饭,下乡不喝酒,谁违反就处理谁、追究谁;对于汽车,实行油票定额制度;经费管理,除严格按照规定执行外,局领导处处带头精打细算、紧缩开支,为干部职工树立过紧日的榜样。

回顾“十一五”工作,地税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依法治税水平需要提高,部分干部的法治观念比较淡薄,执法不规范的现象仍然存在;岗责体系还不够完善,“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征收、管理、稽查等环节之间的业务衔接不够紧密,内部管理办法需要改进;基础数据的管理还比较薄弱,信息资源共享不足,信息技术的应用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发掘;队伍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与现代税收征管的要求尚有差距,考核激励机制尚待完善,艰苦奋斗精神和开拓创新意识仍有待加强;纳税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与服务型政府、纳税人需求仍有差距。

“十一五”时期地税工作取得的显著成绩,为调兵山地税“十二五”目标任务的圆满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展望“十二五”发展,调兵山地税工作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局面。全市各级地税机关要增强忧患意识,敢于迎接挑战,勇于自我超越,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再创辉煌。

二、“十二五”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与遵循原则

(一)“十二五”时期我市地方税收工作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和谐地税为目标,树立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税收工作宗旨,坚持以组织收入为中心,以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治税能力为抓手,进一步推进依法治税,全面强化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进一步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效益,切实改进机关作风,科学构建税务文化体系,努力优化税收服务,为富民强市、促进调兵山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更加突出的贡献。

(二)“十二五”时期我市地方税收工作发展的总体目标

各项工作力争走在铁岭市地税系统前列,走在全市执法部门前列,单项工作争一流。地方税收收入随国民经济发展而稳步增长,税收法治环境进一步改善,纳税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地税行风建设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发展,征管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提高,地方税收职能作用进一步发挥,干部综合素质进一步增强,努力实现收入质量、征管水平、科技兴税、队伍素质、服务水平、地税形象“六个明显提升”。全面树立建一流班子、带一流队伍、强一流管理、创一流服务、争一流业绩、树一流形象“六个一流”的总体发展目标,以实际行动推进我市文明、繁荣、和谐社会目标的圆满实现。

——地方税收收入持续增长。在现行税收政策的基础上,全市地税收入随国民经济增长而稳步增长,力争实现年均增长20%的目标,到2015年各项收入总额要突破50亿元大关。

——税收征管质量显著提高。以加快税收信息化建设为龙头,充分运用各种现代科技手段,积极发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平台优势,进一步提高税收科学化、精细化征管水平。加强征、管、查之间的衔接,实现内部征管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建立健全科学严密的税源监控体系,重点税源的监控水平显著提高。通过税收管理员制度的有效实施,“疏于管理,淡化责任”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税收法治环境明显改善。广泛开展税法宣传活动,公民纳税意识显著增强,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明显提高。通过进一步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加大涉税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严厉打击各种形式的偷逃税行为,使涉税违法案件明显减少,暴力抗税案件基本得到杜绝。

——纳税服务满意度显著增强。以方便纳税人和提高地税形象为目标,全面开发纳税服务资源,规范纳税服务内容,完善纳税服务手段,提高纳税服务水平,在管理中提高纳税服务水平,在优化服务中提高管理水平,最终达到管理水平、效率和服务水平的共同提高,使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广大纳税人更加满意,综合满意率达到95%以上。

——服务发展职能充分显现。把强化服务发展意识,提高服务发展水平作为做好地税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处理税收与经济的关系,坚决贯彻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积极发挥税收职能,营造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好税收环境。

——干部队伍建设全面加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加强税务干部队伍建设。以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为重点,以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为手段,以建立健全完善合理的绩效考评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为平台,以加大干部培训教育力度为载体,以建立强有力的监督制约机制为保障,全面提高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为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提供坚强保证。

(三)“十二五”时期我市地税发展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地税工作全局。全市地税工作要牢牢把握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目标要求,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税收事业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税收工作的各个环节,推动调兵山地税各项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坚持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发展大局,努力做好各项税收工作,有效发挥税收筹集财政收入和调节经济、调节分配的作用,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富民强市”的伟大进程服务。坚持既抓业务又抓队伍,营造和谐的征纳关系,实现税收事业的和谐发展。

——坚持把握税收工作主题。大力推进依法治税,努力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4

违法必究。不断强化科学管理,改进和优化纳税服务,发挥信息化手段的作用,进一步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切实加强税务干部队伍建设,造就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熟练、作风优良、执法公正、服务规范的干部队伍。

——坚持抓好“两基”工作。积极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大力加强基层建设,立足基层打牢管理基础,推动税收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全面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牢固树立大局、法治、创新、效率、服务、责任观念,做到专业化与信息化结合、征管查结合、管理与服务结合、“人机”结合,夯实税收管理的基础。狠抓基层领导班子建设、组织体系建设、干部队伍建设、管理基础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切实提高基层建设水平。

——坚持弘扬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精神。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把求真务实体现到各项税收工作中去,使好思路、好政策、好措施落实到位、见诸成效。要勇于探索,敢于攻坚,善于创新,分析新情况,把握新特点,提出新思路,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开创调兵山地税工作新局面。

三、主要任务与工作措施

“十二五”时期,全市地税工作围绕“定好位、收好税、带好队、服好务、促发展”的总体要求,紧紧抓住“六条主线”;科学构建“六大体系”;努力实现“六个明显提升”;全面争创 “六个一流”的整体发展目标。

(一)紧紧抓住“六条主线”,促进地税工作全面发展 一是紧紧抓住依法治税这条主线,全面加强法治型机关建设。

1、严格执行各项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组织全系统地税干部深入学习和掌握税法及通用法律法规,不断提高依法治税、规范行政的意识,增强执法为民的自觉性。认真落实组织收入原则,正确处理规范执法与组织收入、规范执法与优化服务、规范执法与支持发展的关系。认真执行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切实规范税收执法行为。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努力营造良好的税收环境。

2、认真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牢固树立税收经济观,按照“不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就是收过头税”的要求,切实把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到位。充分发挥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投资的积极作用,促进全市招商引资工作的更好进行,努力营造亲商、富商、安商、扶商的良好投资环境,为调兵山经济发展做出更突出的贡献。

3、切实强化税收执法监督。认真执行税收执法检查规则,深入开展执法检查。大力推进税收执法责任制,强化对税收执法权的监督制约。通过人工考核与开发执法管理信息系统自动考核相结合,增强考核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全面加强税收行政复议、应诉工作,切实保护纳税人的合 5

法权益。积极完善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办法,加强对重大案件查办的监督。

4、进一步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全面实施“阳光稽查”工程,大力推进税务稽查向“执法服务型”转变。加大涉税违法案件查处力度,加强与公安机关配合,严厉打击各种涉税违法行为。进一步畅通涉税违法案件司法移送渠道,坚决杜绝以补代罚、以罚代刑。加强案例分析和专项检查总结,查找管理漏洞,完善管理办法,以查促管。严格落实稽查准入制、首查责任制、案件复查制、重大案件集体审理制、稽查反馈制、标准化工作底稿制,逐步形成一套科学、精细的稽查质量考核体系。推行稽查员业务等级制,强化稽查业务技能培训,积极探索专业化、集约化稽查精兵强队之路。加大清缴欠税力度,建立欠税档案。认真执行欠税公告制度,切实把欠税公告作为清缴欠税的一项重要措施。

5、科学构建社会综合治税(费)网络。进一步加强与涉税(费)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建立健全以“政府领导、税务主管、部门配合、社会参与、司法保障、信息化支撑”为主要特征和基本内涵的社会综合治税(费)网络,实现“政府搭台、部门唱戏、信息共享、齐抓共管”健康规范的社会综合治税新格局。畅通涉税(费)信息交换共享渠道,逐步推动社会协税(费)由信息共享向功能共享转变。积极探索扩大国地税的合作领域和合作方式,制定实施检查计划交流制、重大税案联办制、稽查资料共享制、委托协查认可制,不断加强双方在税务登记、税费代征、纳税咨询、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等各方面的合作,健全国地税工作联系制度和信息共享机制。拓展税收征管的广度和深度,提高税源监控能力,堵塞税收征管漏洞,增强征管综合效益。

6、大力开展税法宣传工作。加大日常税法宣传力度,做到常抓不懈,潜移默化。扎实开展每年一次的税收宣传月活动,集中声势,注重实效。逐步规范税法公告制度,积极开展“网送税法”、“行风热线”等活动,及时将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告知纳税人。不断加强“12366”纳税服务热线的运行管理,努力拓展“12366”纳税服务系统功能,不断加强服务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积极推行双语服务,全面提高纳税服务水平和效率。大力宣传依法诚信纳税先进典型,对涉税违法犯罪大案要案进行曝光,教育广大纳税人,震慑不法分子。充分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不断扩大税法宣传的辐射力和影响力。通过加大税法宣传力度,不断增强全社会的税收法治观念,提高税法遵从度。

二是紧紧抓住科学化、精细化征管这条主线,不断提高征收管理水平。

1、大力加强税收计划管理。改进和完善地方税收计划管理方式,积极构建我市地税计算机分析体系。密切关注和深入研究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及其对税收收入产生的影响,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税收收入风险预警机制。充分运用先进、科学的方法,提高税收收入预测水平和分析能力。积极开展经济税收相关分析、预警分析、弹性分析、税负分析、收入预测分析,改进税收 6

计划的制定和分配方法,提高税收计划的科学性,掌握组织收入工作的主动权。

2、全面强化税源管理和监控。完善以税源管理为重点的征管机制,逐步建立“户籍准确、税源清晰、税负合理、动静结合”的税源监控管理体系。进一步做好监控分析工作,建立科学实用的税收预测模型,对重点行业、税源大户实行实时动态监控管理,逐步扩大重点税源监控范围,提高重点税源监控质量。进一步完善“以票控税”功能,严厉打击各类发票违法行为。按照总局提出的“四一三”工作思路,全面强化个人所得税管理,突出抓好重点纳税人的个人所得税征管工作,逐步扩大重点纳税人的基础资料建档管理面,全面、准确地掌握重点纳税人的收入情况。全面落实代扣代缴明细申报制度,扎实做好个人所得税全员全额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反避税工作机制,强化反避税基础工作,加强对关联交易申报的管理,推进对避税嫌疑大户的联查,做好预约定价谈签及监控执行工作。集中精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不断提高管理对象、管理内容、管理手段、管理方法和评价考核等五个方面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3、扎实做好各项基金(费)的征缴工作。按照“夯实基础、规范管理、强化主体、提高效率”的要求,加强基金(费)征管工作。抓好基金(费)的源头管理,规范征管制度程序。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增强社会各界及广大缴费人对各项基金(费)征缴工作的支持。积极与有关部门配合,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做好社保费的征缴和清欠工作。

4、认真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以提高信息化应用效能为支撑,积极探索推行税收管理员制度的新途径,切实解决“淡化责任、疏于管理”的问题。将管事与管户有机结合,从监控、管理、调查、服务四个方面着手,把角色定位为“信息采集员、纳税辅导员、纳税评估员、税源监控员、税法宣传员”,把职能界定为税源监控、日常管理、调查核实、纳税服务,把措施“硬化”为台帐、清册、日志、报告。认真落实“六管”、“四不管”要求,确保对征管基础的“精耕细作”、征管过程的“精雕细刻”、征管质效的“精益求精”。

5、不断提高税收征管科学化、精细化水平。一切从税收工作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和把握征管工作规律,善于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信息化手段,不断提高管理的实效性。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规范征管工作,逐步建立健全适合调兵山地税发展实际的税收征管制度体系。按照精确、细致、深入的要求,进一步明确责任分工,优化业务流程,完善岗责体系,加强协调配合,紧紧抓住税收征管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抓紧、抓细、抓实,不断提高征管效能和质量。认真做好税控收款机的推广应用工作,计划在“十二五”前三年,在全市基本普及应用税控收款机,实现利用税控收款机强化“以票控税”的目的。在全面推广使用省局征管信息系统2.0版的基础上,深化软件应用,搭建电子税务平台,切实做到“管理一体化、业务一体化、技术一体化、应用一体化”,全面提高征管信息化水平。

6、积极推行纳税信用等级管理制度。不断加强税收信用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健全具有调兵山地税特色的纳税信用等级管理制度,不断强化纳税人诚信纳税、依法纳税意识。积极推进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工作,探索与推行对不同信用等级的纳税人采取不同管理服务办法的新路子。

7、进一步做好纳税评估工作。坚持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以提高纳税评估科技含量为手段,以信息采集为重点,逐步建立健全科学的纳税评估指标体系,努力达到“三化”目标,即:全面建立评估模型,力求纳税评估科学化;应用完善评估软件,力求纳税评估效能化;统一规范评估流程,力求纳税评估标准化。

三是紧紧抓住信息化建设这条主线,科学构建优质高效服务平台。

在“十二五”期间,要把全面加强信息化建设放在优先发展的重要位臵,继续实施“科技兴税”战略,不断提高全体税务人员对信息化的认识和应用水平。不断深化、开发、整合和有效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技术在各个环节的应用。要完善一个平台、实现两个覆盖、建设五大系统,即:建立统一规范的应用系统平台,基本覆盖所有税种和工作环节,建设以行政管理体系、政策法规体系、技术创新和标准体系、教育培训体系、征纳服务体系为主要内容,功能齐全、信息共享、监控严密、安全稳定的信息技术支持体系。

以税收征管工作为主线,把税务登记、申报缴纳、税源监控、检查稽查、统计分析运用信息技术设计成一个完整的、优化的业务流程。建立较为完善的电子政务运行服务和保障体系,对纳税人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明显增强,办税流程简便高效,纳税人满意度大幅提高。加强面向全市纳税人的外网建设,通过逐步建立网上办税、网上政务公开、网上纳税咨询查询、投诉服务、网上信息交换中心,最终建成“网上地税局”,实现与纳税人的零距离接触。

力争在“十二五”末,使我局拥有较为发达的信息处理能力、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丰富的信息资源、便捷的信息服务、畅通的电子政务系统。信息网络建设、管理和应用协调发展,网络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大大提高,网络安全得到可靠保障。努力实现全局信息化应用水平处于全省地税系统和调兵山行政执法部门的前列。

四是紧紧抓住优化纳税服务这条主线,积极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

坚持“以纳税人为关注焦点”的服务理念,按照总局提出的“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税收征管模式,整合服务资源,提高服务水平,构建全方位、立体式、多元化的纳税服务体系。不断增强全系统干部职工为纳税人服务的意识和观念,打造服务品牌,形成服务特色。

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执法、提高水平、效率优先的原则,在优化服务中规范税收执法,在规范执法中落实税收服务。围绕12366咨询服务功能,构建集纳税咨询、税案举报、投诉受理等功 8

能于一体的综合性、专业化服务平台。通过一窗式办税、一站式服务、一户式储存、一次性稽查、一网式运行等载体,进一步整合服务资源,缩短办税时间,简化业务程序。拓展地税网站的功能,强化在线涉税服务,完善税收法规库,扩大“网送税法”覆盖面,将地税网站建设成为功能齐全的网上办税服务厅。用优质便捷的税收服务、公正严明的执法行为,切实体现“文明、法治、公平、效率”的治税精神。

建立健全纳税服务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考核办法,对纳税服务工作实施量化考核。不断畅通与纳税人信息相互反馈渠道,完善纳税人对纳税服务质量的评价制度,形成以纳税人意见需求为依据的纳税服务改进机制。努力实现纳税服务由形象服务向实效服务转变,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由综合服务向特色服务转变。

力求在纳税服务体系提供的规范化服务和纳税人纳税信誉全面提高的基础上,达到税收与经济、税务与社会、征税与纳税的良性互动,使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广大纳税人更加满意,社会综合评价满意率达到95%以上,最终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机关。

五是紧紧抓住创新创优这条主线,促进地税各项工作再上新水平。

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和追求卓越的创优精神”(简称“三创”精神),创新思维理念,树立以服务对象为关注焦点的理念,过程控制的理念,精益求精、持续改进的理念,零差错管理服务的理念。

创新管理手段,以信息化为依托,积极推进公共服务现代化,通过理论创新带动机制创新、实践创新,深化改革、提高效率。致力于理念创新,抓住不同发展时期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找准发展的内在规律,揭示出发展的内涵,把握税收工作规律,揭示不同阶段税收工作的特点,消除发展中的障碍,推进调兵山地税工作不断前进。致力于科技创新,以科技带动工作效率的提高和征管环境的改善,以科技持续创新推动税收工作水平不断提高。致力于机制创新,优化组织机构,健全岗责体系,完善工作制度。努力以工作创新创优推动工作质量的全面提高。

六是紧紧抓住加强基层与队伍建设这条主线,打造一支全面过硬的坚强集体。

1、巩固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围绕税收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税收”是全市地税系统抓好党建工作的基本思路。巩固和扩大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果,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提高党员领导干部服务全局的能力、依法治税的能力、科学管理的能力、开拓创新的能力、拒腐防变的能力。全局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将继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夯实先进性建设的思想基础。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巩固先进性建设的组织基础。不断推进制度创新,为先进性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抓好党建促税收,努力从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上全面推进基层党建工作,为调兵山地 9

税事业健康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2、全面加强和谐干部队伍建设。按照“学习好、团结好、勤政好、廉洁好”的“四好”要求,以提高素质、优化结构、改进作风、增强团结为重点,扎实抓好和谐领导班子建设,使之成为创新型团队、实干型集体、廉洁型班子。深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造一个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建立和完善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形成一套制度完备、群众参与、规范、高效、科学的干部考核和监督体系,实现干部工作的程序化、制度化、民主化。坚持“有为才有位,靠能力素质和工作实绩求进步”的竞争激励机制,注重实绩用干部,注重能力素质用干部,注重发展潜质用干部,将工作能力与绩效评定、个人评优结合起来,激励干部职工不断提高学识、知识、业务能力和思想政治水平,努力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熟练,作风优良,执法公正,服务规范”的干部队伍。

3、大力加强基层建设。以“领导班子好、队伍素质好、管理机制好、执法质量好、社会形象好、党风廉政建设好”的“六好”为目标,加强监督考核,健全激励机制,狠抓工作落实,确保基层建设取得实效。集中经费,统筹规划,进一步做到人、财、物向基层倾斜,加快基层单位基础设施和现代化办公装备的建设和改造步伐,使基层单位的硬件设施与担负的工作相适应,与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相适应,与地税事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加强基层工作生活环境建设,美化、绿化、优化环境,建设文化氛围浓厚的办公场所。

4、扎实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意识,确保认识到位、领导到位、制度到位、落实到位。加强部门配合、明确责任、完善制度,形成党组统一领导、政工部门主体负责、职能部门“一岗两责”、工青妇协同配合、全体干部积极参与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培训,让干部职工牢固树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观念。深入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引导干部职工自觉遵守“爱岗敬业、公正执法、诚信服务、廉洁奉公”的职业道德规范。加强法制教育,增强法制意识,推进依法行政。

5、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扎实开展教育培训,按照“重点干部重点培训,优秀干部加强培训,年轻干部经常培训,紧缺人才抓紧培训”的要求,坚持面向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面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健全培训与使用、分级与分类、培训与考评三大机制,逐步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大规模的教育培训工作新格局。确立“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学习理念,变革组织发展理念,丰富发展创建模式。加强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将中心组理论学习办成“探索发展方向、解决发展问题、研究发展战略、统一发展思路”的领导干部研讨班。创新学习方式,建设网上思想教育基地,开设网上课堂。在“十二五”末,力争全系统45岁以下干部大专以上学历达到100%,本科以上学历达到80%,计算机中级以上水平达到100%,并熟练掌握本岗位所使用的 10

各种应用软件的操作技能。有计划地加强对青年干部的培养,建立各类人才库。在全系统努力建设一支“学历上高层次,知识上复合型,业务上过得硬,结构上多元化”的人才队伍。

6、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定不移地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各级领导干部坚持清正廉洁,自觉反腐倡廉,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抓紧建立健全适应地税特点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宣传教育工作,大力加强地税系统廉政文化建设,在全系统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风尚。不断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认真履行党章赋予纪检机关和纪检干部的重要职责,为地税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

7、大力加强税务文化建设。坚持“文化兴局”战略,坚持为纳税人服务、为税收发展服务的方向,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畅通信息交流渠道,促进干部之间、干群之间的沟通交流,营造民主、团结的氛围。丰富教育形式,开展健康高雅的文体活动,寓教于乐。通过大力开展地税文化建设,科学构建税务文化体系,培养和弘扬税务精神,打造地税干部良好的精神家园。使全体干部明确价值取向,提高精神境界,增强综合素质,把个人的价值实现与税收事业发展目标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干部队伍的凝聚力,激发干部的工作活力。

8、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坚持以“聚财为国、执法为民”为宗旨,以“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总体要求,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为主要目标,以系统“双创”为载体,积极推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大力宣传优秀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广泛开展学先进、争先进、创一流业绩的活动。善于找准切入点,因势利导,积极创新形式和载体,扎实开展主题鲜明的创建活动,逐步建立科学的测评体系,完善激励机制,使全系统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更加科学、规范,富有成效。

9、大力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努力建设“秉公执法、严守纪律、爱岗敬业、文明服务”的地税行风。认真解决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上存在的虚浮问题。大力弘扬求真务实、调查研究、创新奋进、扎实细致、认真学习的作风。切实做到深入实际、务实求效、慎重决策、明确权责、提高效率、加强监督。增强有令必行、有禁必止的有效执行意识。加强制度建设,突出重点抓落实、攻克难点抓落实、结合实际抓落实、充满激情抓落实。严肃执行纪律,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执行力。维护地税良好形象,力争经过五年的努力,民主评议行风有较大进步。

10、全面加强内部行政管理。加强税务机关政务事务管理,保持良好工作秩序,提高工作效率。规范公文处理,提高公文质量和运转效率。健全会议制度,充分利用视频会议系统,进一步精简会议、文电,严格控制会议数量、规模和经费支出。搞好新闻宣传管理,严肃新闻宣传报道 11

纪律。加强督促检查,做好政务信息工作,促进工作落实。及时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的答复。认真落实信访条例,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依法、及时、就地解决问题与疏导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花大力气做好信访工作。切实加强值班、保密和安全工作。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强化预算管理,规范预算程序,减少随意性。强化基建项目管理,严格控制基建规模。加强内部审计工作,推行审计公告制度,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维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增强资源节约意识,养成厉行节约、勤俭办事的自律行为,降低行政成本。完善后勤保障,节约管理资源,优化经费支出,建设节约型地税机关。

(二)科学构建“六大体系”,全面提高综合管理水平

一是税源监控体系。完善以税源管理为重点的征管机制,不断提高管理对象、管理内容、管理手段、管理方法和评价考核等五个方面的税源管理水平,逐步建立户籍准确、税源清晰、税负合理、动静结合的税源监控管理体系。

二是综合治税体系。建立以“政府领导、税务主管、部门配合、社会参与、司法保障、信息化支撑”为主要特征和基本内涵的社会综合治税网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拓展税收征管的广度和深度,堵塞税收征管漏洞,增强征管综合效益。

三是岗责管理体系。以对税收征管和内部管理各环节“岗、责、权”标准化、系统化过程控制为准则,以促进和调动税务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目标,科学构建适合调兵山地税发展特点的岗责管理体系。

四是纳税服务体系。按照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不断强化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手段,树立现代税收服务观,引导税务工作向管理服务型转变;坚持以纳税人为关注焦点,进一步强化服务职能,丰富服务内容,整合服务资源,提升服务水平,引导纳税遵从,科学构建全方位、立体式、多元化的纳税服务体系。

五是教育培训体系。以改善知识结构,增强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坚持面向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健全培训与使用、分级与分类、培训与考评三大机制,逐步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大规模的教育培训体系。

六是文化建设体系。坚持以创建学习型组织为牵引,以增强组织的学习力、创新力和执行力为目的,以引导广大员工对共同愿景、地税精神、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的广泛认同为内容,不断充实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打造文化精品、营造文化氛围,真正实现制度加控制与学习加激励的有机结合,用创建学习型组织铺就现代化的人本管理平台。

镇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规划 篇5

市委政法委一、十一五工作成果

这是务实创新的五年。从创立乡镇政法综治中心、创建和谐乡镇、无讼社区、推行信访“两员”制度,到构筑重点生产领域维权维稳“四道防线”、建设青少年关爱工程“五道防护林”,再到创设市法治建设中心,获得“全省政法工作创新奖”等等,系列创新举措带动了政法工作的全面突破。从建立信访工作以及平安建设责任追究制度、领导干部述职述廉述法以及评安评德制度、重大决策听证问政以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到全面加强村综治办建设,推动政法“三干警”下沉社区,再到全面推行技防监控“五必装”、治安巡防队伍“五规范”、系列创安“5+X”工程建设,政法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这是成果丰硕的五年。杀人等重大有影响案件全破,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度和对政法队伍满意度分别保持在98%、95%以上;信访案件逐年下降,是扬州市唯一没有信访工作重点管理乡镇的县(市、区);为扬州市提供“信访两员”、“农村平安建设”、“县级法治中心建设”等多个会议推广现场;我市先后荣获全省法治创建工作先进市、全省信访工作“三无”市、全省社会治安安全市等全部省级荣誉。

这是跨越发展的五年。始终坚持把政法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全力保障和促进经济发展。出台建立了政法干警“五

条绝对禁止”、政法机关服务发展“四项承诺”等系列机制,能动政法深入人心并已形成效应,“只有经济发展才有政法事业的发展”等理念已成为政法干警的共识。

二、十二五工作规划

1、以项目化建设和管理为抓手,扎实推进信访维稳主业、人口管理服务、公共安全监管、城市综合管理、公共危机处理、社会协同工作、政法队伍管理、作风效能保障等重要平台建设,努力解决我市社会管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形成我市社会管理创新的鲜明特色和先进经验。

2、不断推进平安高邮建设,深化大排查、大调解、大稳评机制,完善大防控体系。适应社会变革带来的形势变化,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特殊对象帮教以及青少年关爱,加强网络等新兴媒体的监管引导,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以及非公企业的组织建设和规范管理,夯实平安稳定基层基础。积极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做好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工作,积极开展“四创”省级双拥模范城活动,新建军休干部活动中心。

镇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规划 篇6

“十一五”即将成为历史, 相比“十五”时期, “十一五”期间能源消费的增速明显放缓, 污染物的排放由升转降, 但能源消费的增量以及污染物的排放总量依然十分巨大, 这大大压缩了未来能源消费增长和污染物排放的空间。

另一方面, 虽然近十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翻了一番, 但人均能耗水平还很低, 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 能源消费总量的刚性增长将难以改变, “十二五”节能任务仍十分艰巨, 要保证我国经济社会和能源环境之间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延续“十一五”期间的节能力度, 并采取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十一五”节能行动推动了全社会的转型和变革

1. 经济发展对能源依赖度下降

“十五”时期后半段, 我国能源消费增速超过了经济发展速度, 进入了超高速增长期, 2005年能源弹性系数达到了1.56。如延续这种发展方式, 到201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将接近40亿t标准煤。“十一五”期间的节能行动成功改变了“十五”时期后半段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耗依赖程度逐渐增高的不利趋势, 4年来以年均6.75%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11.4%的高速增长,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回落到0.59的平均水平, 经济发展方式明显好转。

2.行业内部结构调整大变

“十一五”前4年, 虽然我国第一、二、三产业结构变化并不明显, 第二产业占比上升的趋势未得到根本转变, 但行业内部的生产能力结构得到了显著优化。以几大高耗能行业为例, 在电力行业中, 300兆瓦及以上发电机组占火电装机容量比重从2006年的48.3%提升到了2008年的77%;钢铁行业中, 干熄焦和高炉煤气余压透平发电装置的普及率分别由2006年的40%和95%提升到了2008年的50%和98.6%, 连铸比由2006年的98.6%提升到了2008年的99.2%;炼焦行业中, 机焦占焦炭产量的比重由2006年的88%提升到了2008年的96.3%;电解铝行业中大型预焙槽占产量比重由2006年的82%提升到了2008年的86%;建材行业中新型干法水泥的产量在水泥总产量中的比重由2006年的50%提升到了2008年的61.8%, 浮法工艺玻璃的产量在平板玻璃总产量中的比重由2006年的82%提升到了2008年的83%, 新型墙体材料占墙材产量比重由2006年的40%提升到了2008年的50%。

3.节能技术进步提高了能效

“十一五”期间, 高耗能行业积极推广节能新工艺、新技术, 使火力发电、钢铁、水泥、乙烯等高耗能产品单耗下降显著快于“十五”时期。其中, 2006~2009年, 火力发电供电煤耗年均下降1.95%、吨钢可比能耗年均下降2.7%、水泥综合能耗年均下降4.68%、乙烯综合能耗年均下降2.03%, 分别高于“十五”期间0.85个百分点、0.8个百分点、3.08个百分点、1.13个百分点。“十一五”前四年, 火电发电、钢、电解铝、精炼铜、水泥、平板玻璃、乙烯、合成氨、烧碱、纯碱、原油加工等十余种高耗能产品能源效率的提高带来的直接节能量超过了2亿吨标准煤。

4.淘汰落后产能成效不菲

到2009年底, 我国共关停小火电6000万kw;淘汰落后炼铁产能8100万吨;淘汰落后炼钢产能6 000万t;淘汰落后水泥产能2.1亿吨;关闭小煤窑1.1万处。2010年继续淘汰落后产能, 计划关停小火电机组1 000万kw;淘汰落后炼铁产能2500万吨、炼钢600万t、水泥5000万t、电解铝33万t、平板玻璃600万重箱、造纸53万t。“十一五”期间众多落后产能的淘汰, 不仅极大减少了能源浪费, 而且使高耗能行业内部生产能力结构得以显著优化, 极大提高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5.全社会节能意识明显提高

“十一五”期间最重要的节能成效之一, 就是全社会的节能环保意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无论是国家的决策者和管理者, 基层政府官员, 还是广大民众都开始有注节能;“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低碳生活”、“绿色出行”等等名词逐渐深入人心;许多大城市也纷纷开始倡导低碳、绿色城市建设。电视、广播等媒体的大量宣传和各种机构组织的培训、论坛, 在培育了一支素质高、专业性强的节能队伍的同时, 更是激发了草根阶层参与节能的积极性。

此外, “十一五”期间, 适应市场经济的节能体系正逐渐成型;节能基础能力不断强化;家电惠民工程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同时, 使人民享受到了更多实惠。总之, 我国“十一五”期间节能成效卓著。评价“十一五”节能目标完成状况, 应该综合、全面, 不能仅从20%的完成状况去考量, 更要看到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去完成很难实现的指标, 带给全社会的变革和转型将是什么, 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关乎未来一段时间节能目标的制定是高还是低的问题。

“十二五”能源需求增长空间有限, 面临形势极为严峻

新世纪第一个十年, 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以年均近2亿t标准煤的速度累计增加了近20亿t标准煤, 超出了所有人预料, 这不禁令人深思, 十年后会不会在此基础上再增加20亿t标准煤。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和经济发展的基本面看, 这一需求是客观存在的。我国经济总量虽已跃居世界第二, 但经济发展水平很低。人均GDP不到4000美元, 城市化率不到50%, 每千人汽车保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50%、不到发达国家的10%, 人均能耗不到发达国家的50%的基本现实, 是今后经济发展、能源需求增长的根本动因。未来十年与前十年相比, 虽然工业能耗增速可能放缓, 但是交通、建筑物、民用能源的需求将迅速增长, 这一消三涨的结果是, 未来十年能源消费需求仍有可能保持在每年2亿t标准煤, 如果2010年的能源消费总量达到33亿t标准煤, 那么, 到2020年能源需求总量将达到53亿t标准煤。这一巨大的需求增量, 无论从我国能源供应能力、区域环境保护, 还是从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实现对外承诺减排指标诸多方面看都面临空前压力。

1.能源供应端将无法满足2020年53亿t标准煤的能源消费需求。我国石油年产量不到2亿t, 多年徘徊不前, 增量几乎全部依赖进口, 对外依存度已超过50%;天然气在未来十年虽有可能得到空前发展, 但到2020年总供给量达到或超过3000亿m3将非常困难;可再生能源和核电在当前已是高速发展, 不过, 受资源、技术等因素的约束, 2020年总供给量只能在7亿吨标准煤左右;最后, 能源供应增加的压力几乎全部要依靠煤炭解决, 但目前煤炭产量已达30多亿吨, 且采出率低, 矿难事故频发, 如果产量在现有基础上再增加十几亿吨, 问题可能会更严重。

2. 实现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例达到15%

的对外承诺, 无形中对能源需求增长的总量做出了限定。据有关部门测算, 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和核电的总供给量最多只有7亿t标准煤左右, 要兑现这一承诺, 就要求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届时控制在45亿t标准煤左右, 如果2020年的能源需求量达到53亿t标准煤, 意味着届时我国非化石能源的供应量将达到7.95亿t标煤, 这意味着我国可再生能源和核电将保持更快速的发展, 对我国实现承诺造成一定的压力。

3. 我国环境容量无法承受53亿吨标准煤的能

源需求。目前, 我国局部地区的环境状况有所好转, 但总体环境不良的状况并未得到根本好转。2009年, 全国七大水系中达到饮用水标准的水域仅占57.3%;26个国控重点湖泊 (水库) 中, 达到饮用水标准的水域仅占23.1%;全国近岸海域中四类和劣四类海水占21.1%, 每年直接排入海水中的污水达47.6亿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不达标的比例达到21.4%;工业产生的固体废物达20.4亿吨;水土流失面积达356.92万km3, 占国土总面积的37.2%。我国生态环境破坏日趋严重, 环境恶化已无容量。

4. 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角度看, 尽管哥本哈

根气候谈判大会未能达成具有实质意义的协议, 但是, 地球温升控制在2℃的目标已被写入哥本哈根协议, 这一域值使全球未来允许的温室气体排放空间大大压缩。虽然我国工业化过程中的人均碳排放量远低于同等时期发达国家的水平, 但就目前每年的排放总量而言, 已占到全球的20%以上, 人均CO2氧化碳排放量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在此基础上继续大幅增加二氧化碳排放, 无疑将会给我国的气候谈判带来巨大压力。

综上所述, 未来十年能源需求总量刚性增长将是难以转变的事实, 如果继续延续新世纪前十年能源需求年均约2亿t标准煤的增速, 无疑将会为我国能源可持续供应、生态环境保护、对外承诺等多方面带来巨大压力。在当前可再生能源发展规模受到诸多限制的情况下, 必须依靠节能来大幅度消减能源的需求, 任务十分艰巨。

延续“十一五”节能力度, 采取针对性举措

“十二五”期间节能目标的制定, 应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谋划未来, 遵循与2020年全面实现民主健全、科教进步、文化繁荣、生态文明、社会和谐的小康社会目标的要求相衔接、与应对气候变化的中长期目标相衔接、与确保完成2020年对外承诺目标相衔接的原则, 延续“十一五”良好的节能态势, 继续设立一个高强度的、努力去完成但很难完成的指标, 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另外, “十一五”经验表明, 仅依靠单位GDP能耗下降一个指标不能控制能源需求的过快增长。“十一五”虽然单位GDP能耗大幅下降, 但能源消费总量大大超出了预期, 大大压缩了未来能源需求增长的空间, “十二五”节能目标的制定, 除继续设定单位GDP能耗强度的相对指标以外, 还应对能源消费的总量进行调控, 只有通过相对和绝对双重目标的结合, 才能把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适当范围。

同时, 为保障“十二五”期间节能目标的顺利实现, 在相应的节能任务分配、安排之中, 要总结“十一五”的经验, 在各地方“十一五”节能完成状况的基础上, 充分考虑不同地方、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类型的情况, 予以区别对待并分类指导;继续选择若干重点, 实施重大节能行动, 对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实行重点突破;坚持实施“节能目标责任制”, 强化对政府、企业的节能考核;继续提高财税支持力度, 深化能源资源价格改革, 加大财政激励政策的实施力度;提高新建项目的能效准入门槛, 从源头上控制高耗能行业的增长速度;以提高基层政府对节能的认识水平为关键, 加强企业节能计量、节能审计和诊断的能力为核心, 不断完善能源统计基础体系, 强化节能基础能力建设;强化节能执法能力, 注重节能市场体系及产业节能服务体系的完善;努力发展绿色产业, 培育创新能力, 丰富节能产品, 为节能工作的不断发展提供创新驱动力。

如果2020年, 将我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5亿t标准煤左右, 就需要在53亿t标准煤需求的基础上削减8亿t标准煤。要实现这一总量控制的目标, 必须在充分总结“十一五”节能经验的基础上, 找出削减途径, 实施有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

1.调整经济结构, 转变经济增长, 把直接和间接出口的能源减少50%。当前, 我国经济增长高度依赖出口, 世界工厂的角色日渐浓重, 中国制造的低端产品充斥世界各地。这些产品表面看上去既不是能源也不是高耗能产品, 但产品越是终端其载能量就越高。据初步测算, 我国每年直接、间接出口的能源达6亿多吨标准煤, 占全国能源消耗总量的20%以上。目前, 我国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 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 综合国力显著增强。调整出口结构, 发展知识经济、品牌经济、创意经济, 改变世界工厂的角色已具备条件。否则, 如果继续延续世界消费我买单的发展模式, 能源消费还将和过去十年一样快速增长。如能顺利实现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的出口模式转变, 将直接和间接出口的能源总量降低一半, 就可为今后十年腾出3亿吨标准煤的空间。

2.促进技术进步, 将市场上存在的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6亿多吨节能潜力挖掘出80%, 就可节能5亿t标准煤。初步分析, 我国市场上存在的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节能潜力高达6亿多吨标准煤。目前, 国家重点推广的众多节能技术普及率不到30%。在余热回收、电力节约、可燃气回收等领域还有着巨大的节能潜力。结合前述进出口贸易的调整, 两种节能途径齐头并进, 未来十年总计可减少近8亿t标准煤的能源需求, 即可实现2020年能源需求总量控制在45亿吨标准煤左右。

3.努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减少周期性的能源浪费。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以年均接近10%的经济增长率高速发展了30多年, 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 但建设、淘汰、再建设、再淘汰, 经济发展质量之差, 财富积累率之低也是世界第一。这种重速度、轻质量的发展模式, 不仅导致了财富积累缓慢, 而且造成了巨大的周期性能源浪费。“十一五”期间, 我国共关停小火电7000万kW;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亿余吨;淘汰落后炼钢产能6 600万t;淘汰落后水泥产能2.6亿t。大量落后产能的淘汰, 虽然是政府不得不采取的“阵痛”措施, 属于“十一五”节能成效中的一部分, 但是淘汰使得大量资本沉陷、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在建筑领域, 我国是世界上年新建建筑最多的国家, 但由于规划不当等原因导致“短命建筑”层出不穷, 大量能源浪费在这“一爆”和“一建”之中。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 工业设备寿命一般在40年以上, 建筑寿命在100年以上, 而我国的工业设备平均寿命不到20年, 建筑寿命仅为30年。这些本应作为一笔宝贵财富留给子孙后代的基础设施变成了一堆堆污染环境的负担。未来十年, 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应更加注重规划的合理性、科学性, 努力减少和避免周期性能源浪费, 否则下个十年的增量就会成为将来关、停、拆的对象, 造成新一轮浪费。

上一篇:四级作文万能模板下一篇:三年三班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