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语文教案

2024-06-08

《琵琶行》语文教案(精选8篇)

《琵琶行》语文教案 篇1

理解积累如“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名句,背诵全文;

分析白居易的性格

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形象;

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感受“声中之情” 。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长恨歌》缠绵悱恻 ,《琵琶行》沧海桑田。

二、解题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三、背景

白居易的一生以44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兼济天下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白居易贞元二十六年(800)29岁时中进士,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盩至尉、翰林学士,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写了大量讽喻诗,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这些诗使权贵切齿、扼腕、变色。元和六年,白居易母亲因患神经失常病死在长安,白居易按当时的规矩,回故乡守孝三年,服孝结束后回到长安,皇帝安排他做了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被藩镇李师道派人刺杀。白居易情急之中上疏请捕刺客,触犯了权贵的利益,被指责越职奏事,贬为江州刺史;又进而诬陷他作《赏花》《新井》诗“甚伤名教”,再贬江州司马。江州当时被看成是“蛮瘴之地”,加之州司马虽然名义上是刺史的佐史,实际上是一种闲散职务,这对白居易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嘲弄。他的被贬其实是一桩冤案,他连遭打击,心境凄凉,满怀郁愤。次年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创作出这首传世名篇——《琵琶行》。

四、字词

予(yú) 倡(chāng)女 贾(gǔ)人

荻(dí) 铮(zhēng) 悯然(mǐn)

转徙(xǐ) 浔阳(xún) 捻(niǎn)

抹(mǒ) 挑(tiǎo) 六幺(yāo)

舫(fǎng) 教坊(fáng) 红绡(xiāo)

谪居(zhé) 还独倾(huán) 间关(jiān)

呕哑(ōu yā) 嘲哳(zhāo zhā)

霓裳(nícháng) 钿头银篦(diàn bì)

五.学习“序”

1、快速阅读,疏通字词

2、思考“序”中交代了什么内容?

(1)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经过;(2)概述琵琶女的身世;

(3)点明写作动机;(4)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凄切伤怀

六.录音范读 ,整体感知

思考:1、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2、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

3、是什么把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4、全诗共写了几次音乐?(连带诗歌结构)是怎样写的?

第一次 诗人送客闻琴 (暗写、侧面烘托)

第二次 邀见、弹奏《霓裳》《六幺》(明写、详写)

第三次 感我此言“却坐促弦”(明写、略写、侧面烘托)

5、哪一次音乐写得最精彩?(转入精读)

五.精读音乐段

(一)诗中关于音乐的描写(第二自然段划分层次)

1、找出第二段中描写音乐的八个比喻句(板书)

音乐 特征 情感

转轴拨弦 和缓低沉 (序曲) 先有情

低眉信手 声声思

轻拢慢捻抹复挑 (过渡) 无限事

1、如急雨 粗重急骤

2、如私语 轻微委婉

3、珠玉落盘 清脆圆润

4、莺语花底 宛转流畅

5、冰泉冷涩 阻塞压抑 幽愁暗恨

6、银瓶乍破 激越奔涌(高潮)

7、铁骑突出 高亢雄壮

8、如裂帛 短促急迫(曲终)、余韵悠悠

2、八个比喻句分别描摹了音乐的哪些特征?音乐的旋律有什么变化?

(1)以声喻声,使用大家熟悉的、类似的声音作为比喻,写出了音乐的五彩缤纷和疾徐抑扬的变化,使人有亲耳聆听之感。(视觉、听觉融通——通感)

(2)、以形摹声(视觉角度)

(3)、听者与弹者情感交织

(4)、景特描写烘托气氛

描写特色:

A、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

B、巧用拟声词和叠词;

C、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

D、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

分析鉴赏诗文的技巧:咀嚼语言,分析手法

整体感知,品味感情

4总结文学家写音乐的技巧变化:

博喻(多个比喻的使用,以声写声)——通感(以形、色、光、味觉、触觉写声音)——联想、想象意境画面(朱自清由零星的比喻发展到完整的音乐场景的描画)

六、人物形象分析

《琵琶行》语文教案 篇2

一.诗人对黎民苍生的人文关怀

关注人生, 关注社会, 关注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 关注社会上被污辱被损害的人以及其它弱势群体, 自觉肩负维护社会正义和良知的责任, 这是封建社会绝大多数知识分子共同的理想人格。只要他是深受儒家文化浸染的知识分子,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善天下”的思想, 就会自然而然地主导这些知识分子的为人处事的方方面面, 这是封建社会多数知识分子代代遗传的道德思想基因。这一基因密码当然地“遗传”给了白居易, 左右着他的政冶态度, 也自然而然地支配着白居易的创作方向。

身居庙堂之高的时候, 自然就有“为民请命”的必要, 因而他对百姓就寄予了深深的关怀和同情, 诗文中也就闪现出儒家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的光辉。当然, 白居易总的说来还是摆脱不了时代的阶级局限与文化视野的歧见, 但其能把视角目光下移, 抛弃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的固有成见, 通过赏曲品歌互诉心事, 在完全平等的基础上, 走进千百万被侮辱被损害的劳动人民的典型代表“琵琶女”的情感世界里, 这种执着的人文关怀本身还是相当值得称道的, 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民间情怀。刘征说:“白居易能够冲破封建的等级观念, 平等地看待一个地位卑贱的琵琶女, 将自己的仕途坎坷, 同他的昔为娼家女, 今为商人妇的遭遇作类比, 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我国古代诗人虽有自比美人芳草的传统, 但大都比的是纯洁的少女或者高尚的贵妇, 自比妓女是较少见的。” (《文征文集》第一卷,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 这句话显然可以看成是白居易人文关怀的最好注脚。

这就是白居易, 这就是摆脱了士大夫架子后的白居易, 这就是战胜了偏见而由上层精英文化走向了下层市民文化的白居易。他们互诉心曲, 互换“技艺” (莫辞更坐弹一曲, 为群翻作琵琶行) , 白居易也就在这诗人与娼女心理互动的过程中, 达到了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对弱势群体黎民苍生的关怀之后的一种真情流露。有了这种民间情怀,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的情感主旨已是呼之欲出, “怀胎”已久就等适当时机分娩了。

二.诗人贬谪浔阳时的精神需求

根据马斯洛的关于需要的学说, 人有五种需要: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感情的需要、受人尊敬的需要、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前四种需要的得到或满足, 对于封建政府官员来说没有多大问题或难度, 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这一最高等级需要的实现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它需要社会为其提供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合理合适的工作环境和机会。

而这些对于白居易来说, 日渐腐朽的中唐社会, 已不太可能为其提供了。白居易本来是怀抱大干一番事业的理想和才华。无奈现实政冶毕竟不如他读书作诗这么轻车熟路、驾驭自如。人一旦进入了官场就意味着进入了身不由己的游戏世界, 谁不守游戏规则谁就会淘汰出局。明哲保身, 奉承吹拍, 左右逢源, 暗结朋党, 察颜观色, 见风使舵, 媚上欺下, 阳奉阴违,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这些是封建官场人生心照不宣、永处上风的规则和法宝。而他偏偏逆这些官场游戏规则而行事, 仿佛天生就是和官场游戏规则作对的人, 他利用讽喻诗 (如《秦中吟》、《新乐府》等) 这把带盐的利刃深深刺向了权贵们的心脏, 权贵们终于发现这位敢于傲视权势的才德兼备的读书人不是自己的同路人, 普遍认为他是异己异类, 于是借其“越职上事” (元和十年, 盗杀宰相武元衡, 其积极上书捕贼, 而他当时并没有此项权利) 巧做文章, 捏造罪名, 终于把白居易贬谪到了荒僻之地江洲去做司马。区区司马是一个无法施展才华的闲适之职。很显然合理合适才尽其用的工作机会与环境没有了, 其“志存兼济”、“为民请命”的更高更大层面上的自我价值实现需要的环境条件也就同时意味着丧失。因此他惨淡经营的精神家园和孜孜追求的理想人格也就轰然被摧毁。

通往高高庙堂的道路被无情切断, 理想人格可以附丽的政冶条件也灰飞烟灭, 高层次自我价值需要的实现就必然地渐行渐远。面对突如其来的这种人生打击, 处于焦灼而空虚心理状态下的白居易, 就迫切地需要寻求其他的方式来填补和满足业已形成的精神空白。对白居易来说, 此时, 欣赏音乐尤其是欣赏来自唐朝流行音乐之乡长安的“京都声”就是再好不过的精神抚慰方式了。而白居易的出身地位、人生经历、学识涵养又决定了他的音乐欣赏是带有很强的挑剔性的, 浔阳之地未必没有音乐, 只是没有他钟爱的音乐罢了。即便有“山歌和村笛”这种极其本真发自天然的率真音乐, 在他看来也是“呕哑嘲哳”而“难为听”。他精神的家园里, 只有“丝竹之声”、“京都声”, 才是他音乐欣赏的至爱。

白居易有音乐欣赏的偏嗜, 更有欣赏音乐的善听耳朵和卓越的文字表达能力。如果没有像白居易这样的音乐鉴赏高手, 听出了音乐中的“无限事”, 琵琶女再高超的演出也只能是自娱自乐的小夜曲。一个是琵琶演奏高手, 一个是音乐欣赏大家。两人在特定的场合里, 非常默契地形成了精神搭档。俗话说得好“酒逢知己千杯少, 不是知音莫与弹”, 伯牙和钟子期那段关于知音的美丽故事, 就活生生地出现在他俩的现实生活中。琵琶女只有在得遇知音时才会使出浑身解数把琴弹奏得出神入化、上天入地, 白居易只有在高水平的演奏中才会如痴如醉、激动万分, 这样处于极度音乐饥渴状态中的白居易终于大饱耳福, 也触动了他那根因失意政治而带来的伤感心弦, 由音乐的欣赏进而发出命运遭遇的感叹, 这就为“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情感主旨句的出现提供了内在的心理动因。

三.诗人与琵琶发女人生遭际的暗合

通过音乐也只有音乐, 琵琶女与白居易感情世界里架起了一座桥梁。在深沉缠绵的音乐世界里, 白居易识悟出了琵琶女波澜壮阔的感情律动和命运幽怨, “弦弦掩抑声声思, 似诉平生不得志”, 并由人及己, 联想到了自身的宦海浮沉政治苦闷。在枫叶荻花秋瑟瑟的浔阳江头, 一为失意文人一为卖笑歌女, 地位身份殊异却又同是黑暗时代的弃儿, 他们之所以在心灵世界能找到一个精神的契合点, 这种天涯沦落流转湖海的人生遭际的暗合无疑是最主要的原因。的确, 琵琶女和白居易是有许多相似暗合之处的。

暗合的具体表现之一, 两人年轻时都风光无限好。白居易的早期生活一帆风顺, 一路凯歌, 二十岁进士及第, 先后经历了校书郎、翰林学士、左拾遗等官场角色, 人臣之贵, 可见一斑, 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十年之间, 三登科第, 名入众耳, 迹升清贵”。而“琵琶女”的早期生活同样是春风无限, 时光欢乐的, “名属教坊第一部”, “善才服”, “秋娘妒”, “争缠头”, “红绡不知数”, 其大红大紫, 歌坛威名也非他人能比的, 毫无争议的艺术圈天王级的人物。暗合的表现之二, 表现在两人命运转折的原因和结果方面。白居易源于性格, 源于讽谕诗缘起“越职言事”, 权贵们捏造罪名, 把他贬黜到了江洲, 命运社会对他明显是不公的, 但他却无法改变无法抗拒。而琵琶女从她发迹的原因, 所处的时代阶级, 也已经预示了晚年的悲剧命运, 常言道好花不常开, 好景不常有, 仅靠色艺来取悦他人, 年老色衰的结果就是被岁月无情的抛弃, 更何况她生活在妇女被普遍侮辱和损害的社会歧见中, 其“老大嫁作商人妇”, “转涉江湖间”的无法逆转的命运归宿, 就成为必然。

一人被黑暗的官僚集团所抛弃, 一人被势利的社会歧见所抛弃, 两人都是时代社会的弃儿, 就在这不可抗拒的命运遭际面前, 失意文人与卖笑歌女之间拆除了因职业身份不同而形成的天然樊篱, 达到了心灵的契合, 双方的感情之弦发出了共鸣的声音。两人就这样素味平生萍水相逢, 却一见如故相见恨晚, 于是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便水到渠成瓜熟而蒂落。

《琵琶行》课件赏析 篇3

涉及学科:高中语文

开发平台:Authorware 6.0

课件大小:5600K

下载网址:http://218.22.166.101:8088/infor/jsp/source/1152.rar

联系方式:chenjie7918@163.com

本文是一篇自读赏析课文,培养学生在懂得读诗的同时仔细品味诗中的意境,鉴赏诗中对音乐的描写,领悟诗人与琵琶女思想感情的共鸣点。在制作课件的时候就要把这一点突出,课件中通过播放视频材料展现了琵琶女的演奏,这段视频在听觉、视觉上给学生的冲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去鉴赏诗中对于音乐的描写,更好地品味诗中的意境。

本课件设计了作家作品、课文朗读、课文讲解、知识拓展和课堂练习五个部分,其中课文讲解是本课件的重点,而课文讲解部分对音乐的描写和分析既是课文重点也是难点,要求学生在鉴赏音乐的同时能够从失意者的互相同情、慰藉之情中受到悲剧美的陶冶,从而认识封建社会(压制人才)的黑暗,激发学生珍视今朝的成才环境。

课件设计

素材准备

经Photoshop处理好的琵琶女素材图片、琵琶演奏曲(打开课件时播放)、课文朗诵以及视频材料,分别存放在PICTURE、SOUND和MPEG文件夹下。

结构布局

课件分为作家作品、课文朗读、课文讲解、知识拓展和课堂练习五个部分来完成。课文讲解部分又包括:课文解题、写作背景、音乐描写、课文结构和主题思想。在课件的布局上,笔者采用了“目录—内容”的格式,让目录和内容在同一个界面出现,方便操作者在不同内容间的切换。

设计思路

运行课件后,出现课件制作工作室的名称,如同软件的飞屏,体现制作的专业性(关于飞屏详细制作步骤见2004年第11期P71)。以一幅琵琶女的图片作为课件的封面,并伴随着琵琶演奏曲,如图1所示,把学生引入到课文的意境中。点击“Enter”按钮进入课件目录内容部分;点击“About”退出课件。

点击相对应的目录按钮可进入相关学习内容。鉴赏音乐是本文的重点,如何才能够更好地让学生鉴赏文中对音乐的描写呢?设计如下:先观看视频材料,然后让学生自己先去分析,最后给出鉴赏分析的结果。这里通过“播放”和“分析”按钮,实现视频材料的播放和对文中音乐描写的鉴赏分析,如图2所示。

课件的结构层次是以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为线索,制作的时候就以三幅图作为热区响应的对象,如图3所示。分别点击不同的图片就可以进入具体的结构中对其进行分析,单击界面上“返回”按钮返回到该层面上。这样设计既让学生对结构一目了然,又方便教师的切换。

课堂练习部分是对上课学习的内容进行复习巩固。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功能设计:学生选择相应的答案,课件可以给出相对应的判定,学生也可以自己查看正确答案。此部分用到了MSAGENT。在输入答案以后按“回车键”确定后,会出现对你所选答案的判定。如果答对,出现“答对了”信息,同时卡通人物也会作出恭喜的动作;如果答错了,出现“答错了”信息,卡通人物作出鼓励的动作。这样设计让我们的课件更“人性化”,学生也不再是机械地回答问题,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课件实现

课件总体的流程如图4所示,整体上采用的是“显示—交互—群组”这样一种结构,并且在其内部又实现了这种结构的嵌套使用。这里采用的是“热区域”响应的交互方式,读者可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改变。

程序的整体结构确定下来后,下一步就是如何实现程序中各部分的跳转,这里使用的是GoTo函数,其使用的形式是GoTo(IconID@"IconTitle")。例如在“作家作品”这个群组内部流程,在流程底部加上一个计算图标,采用按钮交互方式。计算图标中的程序如下:GoTo(IconID@"背景"),由“作家作品”这个层次跳转到“主体”层次中的背景,其他各层次结构都类似。这种结构形式如果大家能够灵活运用,可以说用Authorware来制作一个课件是非常简单的事情,其余的工作就是对于具体内容的安排了。

技巧心得

首先是前期结合课文对课件的分析和结构设计,以及课件中所用到素材的准备,这为后面制作课件奠定了基础。只有结合课文分析之后才能去确定课件的结构,因为课件是为课文服务的。至于课件中的素材,如果在制作以前准备好,就避免了在制作过程中去找素材的局面,减少制作的周期。

其次就是在制作技术上而言,一是要掌握上面的这种程序结构;二是作家作品、课文朗读和知识拓展这几部分的结构大致相同,我们只要做好一个,其他的复制再修改名称和相应程序图标中的内容,一切就OK,这样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制作的效率。

教学反馈

《琵琶行(并序)》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 指导学生顺畅地诵读全诗并背诵第二节;

2. 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 3. 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教学设想

1. 重点与难点:

感受悲剧美,鉴赏音乐描写是重点;

通过描写音乐艺术沟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是理解诗意的难点。2. 学法指导:强化预习,正音顺句,对照注释,初解文本; 诵读入境,感知诗意;潜心涵泳,体味情感。3. 教具准备:投影片。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

谁能说出一些古代与音乐有关的故事?《诗经》:“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高渐离易水送别荆轲。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的故事。司马相如向卓文君求爱弹奏《凤求凰》:“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求其皇,有一艳女在此堂,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由交接为鸳鸯。”稽康悲奏《广陵散》。《西厢记》莺莺听张生弹琴:“其声壮,似铁骑刀枪冗冗;其声幽,似落花流水溶溶;其声高,似风清月朗鹤唳空;其声低,似听儿女语,小窗中,喁喁。他那里思不穷,我这里意已通,娇鸾雏凤失雌雄。他曲未终,我意转浓,争奈伯劳飞燕各西东,尽在不言。”《红楼梦》第八十六回“寄闲情淑女解琴书”黛玉论琴:“琴者,禁也。古人制下,原以治身,涵养性情,抑其淫荡,去其奢侈。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气血和平,才能与神合灵,与道合妙。所以古人说‘知音难遇’。若无知音,宁可独对着那清风明月,苍松怪石,野猿老鹤,抚弄一番,以寄兴趣,方为不负了这琴。„„”《三国演义》诸葛亮演空城计时焚香弹琴以示其闲静而惑乱司马懿。金庸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中也有刘正风与魔教长老琴箫合奏而为知己的故事。马志远曾据《琵琶行》作《江州司马青衫泪》杂居。叙述白居易和裴兴奴恋爱故事。

二、诵读鉴赏:

(一)范读全诗,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二)讨论精讲,点拨要点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 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共同点? 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

3.“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引导学生用原诗文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

1)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京倡 商妇 怨

2)读P53注释②、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京官 谪官 恨

4.“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 枫叶四弦秋,枨(chéng,触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句(gōu,勾)留江上别离情。

5.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

三个回合: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再闻琵琶(第二节)诉沦落,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湿。

6.是什么样的琵琶声竟然有如此吸引力和感染力呢?

1)一闻琵琶是什么样的声音,不知道,但可以从两人当前的心境中猜想到它的基调:悲凉哀怨。理由有二:琵琶女在“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显然是借弹琵琶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 “醉不成欢惨将别”的主、客的情绪受到触动,加重了离愁,以至“主人忘归客不发”。2)一闻琵琶闻声不见人,二闻琵琶见人再闻声。第二节是重点精彩诗节,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弹奏情形和乐声变化。(分层导读,达到背诵)① 找出描写琵琶女出场的名句,体会琵琶女的形象特征。琵琶女出场,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心事。② 诵读描写弹奏情形的诗句,分析描写内容和表现力。

调弦定音,非同凡响,声中含情;信手续弹,声声含悲,心事无限;弹奏名曲,技艺高超。虽没有具体描写乐声,却为下面具体描写乐声做好了铺垫。③ 鉴赏具体描写乐声的诗句: 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来描写乐声的?

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声,兼用比喻、通感加强其形象性。对照注释,结合作比事物特点,体会比喻所表现的乐声特点;

依据乐声特点体会乐曲的发展变化和琵琶女的感情。(试画曲线图示乐曲发展变化)旋律变化,心潮起伏。

乐声造像:琵琶女身怀绝艺,心怀哀怨。

3)三闻琵琶,为何 “凄凄不似向前声”,诗人“泪湿青衫”?

琵琶女听到诗人倾诉后,既悲自己的漂流沦落,又悲诗人的被贬遭际,所以乐声更凄悲;诗人由琵琶女的倾诉,想到自己的被贬,既悲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悲自己的谪居荒僻之地,所以泪湿青衫。两人感情更加相通,达到了相融。

三、整合小结,强化感受

全篇写音乐三个回合:一闻乐,闻声不见人,情相触;再闻乐,见人再闻声,情相通;三闻乐,知人重闻声,情相融。琵琶声中塑造出诗人自身横遭贬谪、抑郁寡欢的形象,琵琶女漂流沦落、凄苦哀怨的形象;青衫泪中表现出诗人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平等心情。(“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在天涯。作者与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白诗高处在此,不在他处。”——毛泽东《读注释唐诗三百首》批语)

读《琵琶行》有感: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板书设计

琵 琶 行(并序)

琵琶女 白居易 京倡 京官

商妇——音乐——谪官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行(并序)》教案

[目的意图]

对本诗的教学,一般是在学生朗读、背诵的基础上,先简要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再逐字逐句逐段详细分析,然后引导学生体会音乐描写的高妙,分析诗歌双线交织的结构特点,最后归纳诗歌的主旨。这样的讲析内容基本照抄教学参考书,没有创意,比较平庸。本设计拟突破此模式,设置带有独特视点和角度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树立全新的诗歌鉴赏观,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总体思路]

本设计是问题式,由三个问题组成。即:

1、谁解琵琶声;

2、谁解青衫泪;

3、谁解风物意。[实施步骤]

1、谁解琵琶声

[提问]读了本诗,我们恐怕更多的是对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确实,琵琶女的命运令世人感叹。但是,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

[明确]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进入第二部分“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所以旋律又进入第三部分“沉思曲”:“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最后一部分是“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

[板书]琵琶声——尽诉心中悲悱情 [说明]这一问使学生从全新的角度去体味音乐的艺术魅力。音乐的描写已经超出了艺术欣赏的范畴,蕴含着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人物命运的揭示。让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能够大大调动学生的情趣,激发他们的兴趣。

2、谁解青衫泪

[提问]“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明确]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①伤琵琶女: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②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人悲,己怜,“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板书]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说明]通过这样一个问题,能够使学生了解“泪”的深沉含义,从而进一步把握本诗思想感情的另一侧面。

3、谁解风物意

[提问]诗歌往往少不了风物的描写,同样,本诗歌前后贯穿了几处风物描写的文字。这些风物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篇首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曲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别时茫茫奖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

“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另外如“绕船明月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哀人。[板书]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

[说明]设计这样一问,能够使学生明确,鉴赏诗歌一定不能忽视诗中风物描写的文字,它们也是诗歌思想感情的载体。[总体评说]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著名的诗歌,笔者在引导学生鉴赏时,没有常式的词句翻译、结构梳理等,有意识地从新的角度设置问题,激发兴趣,使学生读得深入,读得兴浓。学生在获得情感愉悦的同时,鉴赏力也确有明显的提高。

附板书设计:

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琵琶声——尽诉心中悲悱情

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琵琶行》(节选)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孩子们,老师特别喜欢古典诗歌,刚才大家课前背诵了几首古诗,老师听得意犹未尽,还想听!

2.我想听一首抒发离别之情的送别诗(生背)

我想听一首描写景物的山水诗(生背)

我想听一首描写军旅生涯或战争的边塞诗(生背)

3.真棒!看来你们积累的诗歌真不少,这个还会吗?(课件出示)乐器 4.生读并欣赏乐器图片,最后一张图引入琵琶,生介绍这种乐器。5.生讲到指法、曲目(课件),那么,琵琶这种乐器会弹奏出怎样的声音呢?让我们一起来赏析《琵琶行》(节选)。

二、学文

1.生初读诗歌(齐读)

2.那么如何鉴赏诗歌呢?(出示课件,介绍鉴赏诗歌的方法)3.生自学(同桌之间互相帮助,结合资料完成)4.生按顺序汇报 a.题目“行” b.作者

C.了解题目和作者,还要细读注释 D.修辞

E.对诗句的理解和修辞方法结合起来就是对诗歌的赏析 5.诗意、修辞

6.请同学们再读这4句诗,感受音乐的变化

三、拓展

1.在全是忠描写音乐的不仅仅是这4句,还想理解更多的话,请看屏幕(出示课件)

2.师放音乐朗诵

3.琵琶女弹奏的乐曲所表现出的旋律时而如急雨般急促沉重,时而如私语般轻柔尖细,当两种声音交错惨杂是,又如斟酌落玉盘般的清脆圆润,这旋律一会变得如莺语般婉转流利,一会变得如冰泉般冷涩凝结,一会又变得如银瓶乍破、刀枪铮鸣般低沉雄壮,而当一曲弹奏完,却是像布帛撕裂声一样戛然而止。4.从琵琶女弹奏出的这些变化万千的旋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琵琶行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并背诵诗歌第二段。2.欣赏诗中运用描写音乐的语言。

3.品味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赏析诗中的音乐描写。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主旨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用PPT播放“高山流水”音乐(配一组意境与高山流水音乐相符的图片,自动播放),营造气氛。

(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伯牙的人擅长弹琴、作曲,他在汉阳江口弹琴时碰到子期在岸边细细倾听,并赞叹不绝。伯牙十分惊叹,这样一位樵夫打扮的人,怎么会欣赏我的琴声呢?他请子期上船,并问他;你喜欢听我弹琴,我现在谈一曲,请你说出曲子内容。说吧,伯牙弹了起来。子期听后说:妙极了!你弹出的琴声像巍峨的高山一样,像流动的江水一样。伯牙惊叹不已。从此,他们成了知心朋友,后人因此用“高山流水”来称呼知音。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将他们联系了起来,于是世上便流传着知音的佳话;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时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的精湛技艺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著名的《琵琶行(并序)》由此写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魔”“诗王”之称。代表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忆江南·江南好》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长恨歌》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三、解题:

行——古诗的一种体裁

“歌、行、引”是古代诗歌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四、课文探究:

1. 自读事前小序,疏通文意。思考:诗前小序有些什么内容?对全诗有何作用?

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2. 想一想:白居易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下这首琵琶名篇的?

《琵琶行》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时白居易四十五岁,任江州司马。白居易在元和十年以前先是任左拾遗,后又任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藩镇势力在朝中的代言人又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的“反侧”之心。这时白居易挺身而出,坚决主张讨贼,认为否则国将不国。白居易这种主张本来是对的,但因为他平素写讽喻诗得罪了许多朝廷的权贵,于是有人就说他官小位卑,擅越职分。再加上有人给他罗织罪名,于是贬之为江州司马。江州的州治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听起来也像是不错,但实际上在中唐时期这个职位是专门安置“犯罪”官员的,是变相发配到某地去接受监督看管的。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销磨,消极情绪日渐其多。白居易得罪权贵,遭贬江州司马,满怀抑郁,无处宣泄。

3. 自由读课文,诗文按什么顺序写?给每一小段加一个小标题。

时间顺序

浔阳江边闻琵琶; 江心聆听琵琶曲; 舟中各诉身世苦; 同病相怜感慨多; 重闻琵琶青衫湿。

4. 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

明确: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5. 分组讨论: 找出全文三次对演奏的描写。

① 暗写:诗人送客闻琵琶。

② 明写:江心聆听琵琶曲。

③ 明写:感言促弦湿青衫。

五、品味意境美:

A.请找出描写景物、环境的句子。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

“绕船明月江水寒”、“黄芦苦竹绕宅生”

想一想:这些景色分别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描写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 意象:江水、枫叶、荻花、秋月。• “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

——暗示沦落,一个“惨”字点出了心境的凄凉。

•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感情的意象,令人顿感凄凉愁惨。• “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

——茫茫月色中无不弥漫着作者的离愁别绪,点染出忧伤之别。

六、体会人物形象:

找出描写人物形象的句子。

琵琶女形象 :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诗人形象:

“醉不成欢惨将别”;“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 想一想:为什么白居易会发出这样一声哀叹——“同是天涯沦落人”?

• 写一写:

上联 “同是天涯沦落人”

• 参考下联:

A、异地相逢泪涟涟 B、共怀世间愁郁情 C、共奏人间悲凉曲 D、共享高山流水情

七、体会情意,品味音乐美。

读一读:朗读本诗集中描写音乐的段落——第二段。

品一品:品味旋律美。第一曲:前奏曲 第二曲:欢快曲 第三曲:沉思曲 第四曲:悲愤曲

八、课外拓展

1.听一听,写一写:

2.赏析写音乐的名诗词,谈体会,写感受。(1)惊天地的琵琶声 水调歌头 苏轼

(2)泣鬼神的箜篌乐 李凭箜篌引 李 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琵琶行》语文教案 篇7

一、教学准备

通过对诗歌多次的鉴赏, 总结出在讲授时应该把重点放在诗歌当中关于音乐描写的部分。首先, 在讲授前要制作与此诗相匹配的课件, 这是上好这堂课的关键;其次, 要用一堂课的时间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他的诗歌的特点, 让学生朗读诗歌, 简要了解诗歌的内容, 目的是为第二堂课诗歌的鉴赏做好充分的铺垫;最后, 事先要设计优美的导语, 把学生带入幽雅的意境之中。在优美的音乐背景之下, 让学生们感觉到似乎来到了浔阳江畔, 一起感受了这个凄美的故事。

二、教学过程

正式上诗歌鉴赏课时, 先找同学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诗歌的内容。对上堂课的内容做了简单的复习。为了更好的让学生体会诗歌当中的情感, 可以让同学讨论诗人和琵琶女的相似之处。总结有如下两点:“1.都来自京都 (自言本是京城女/我从去年辞帝京) ”京城:在中国文人那里, 无不具有一种深刻的生命意识, 他们不仅重视生命的心理时间, 而且重视生命的现实时间, 诗人远离了熟悉的文化环境和社会政治活动中心, 贬所任官有职无权, 大好的生命浪费在穷山恶水之中, 前景渺茫, 努力的挣扎如石沉大海取而代之的是惊心的白发和衰老的心境, 对于生命的沉沦, 怎能不痛心疾首, 怎能不生发出生命荒原的人生苦叹。2.二者的经历坎坷 (暮去朝来颜色故/直言相谏遭贬谪) 。白居易经历长达六年的贬谪生涯, 元和十年八月贬江州。十四年春离开江州赴忠州, 十五年夏返朝, 历时六年, 正如诗人自己所云:“我身何所似, 似彼孤生蓬。”这是一种被抛弃后的痛苦情感的潜流, 一种孤独屈辱悲伤和近乎绝望的苦闷, 是生命价值落差下的泣血心灵的深深颤栗。给贬谪诗人的人生造成了创伤深痛的心理烙印, 岂能轻易忘记, 诗中云“江州司马青衫湿”。

正式鉴赏诗歌, 首先要找一名朗诵比较好的同学在背景音乐的衬托下有感情的朗诵关于音乐描写的部分。教师可以适当的点评音乐不仅是凄伤入心的语脚, 更是一种震忭不宁的心情, 音乐如散乱的玉珠, 更是人生事件的集结, 急促忙乱的滑落。

乐为心声, 诗者云:“可使寸寸折, 不能绕指柔”不欲碌碌自滞, 刚直狷介不得通, 现实中折断羽翼时的凝滞不前, 怎不让人欲语凝噎。另外, “所谓‘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无声是音乐中情感的最高境界, 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不是‘有’, 而是‘无’, 同时无声也是一种思考。”而且, 这是一种生命踔厉风发的滟潋精采, 生命最后一刻不顾一切的融我投入。如同当年项羽垓下突围的悲壮场面。那是对生命的最后一个寄托, 至少他是一个英雄。有感于现实的凄清悲怆却逃避, 不愿正视现实残酷的温情有如一件华美的外衣。最后, “江水荡涤一切, 永远无情, 秋月白水, 秋的萧瑟之中又有了月白的风消凄冷, 更给人一种肝肠寸断的感觉。”

接下来对诗歌当中个别句子鉴赏:诗者曰“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前部分已经体会到了“言与声”现在要鉴赏的是“情与义”。“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学生对这部分的鉴赏只要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理由即可。

进行迁移训练, 首选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要给学生简单的总结李诗着重强调音乐惊天地, 泣鬼神的效果, 借助于具体的艺术形象, 浪漫主义的艺术方法, 用四个神话传说, 大胆的想象, 极力的夸张, 浓艳的色彩, 再现了箜篌美妙的音乐和强烈的艺术效果, 通过幻想境界的反应, 侧面烘托箜篌声。

最后可以在一副楹联中结束此课:“枫叶四弦秋, 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 句流江上别离情。”

三、教学反思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授课时体现“新课程评价改革”的精神。此课对于教师来讲,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要注意:

第一,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通过白居易与琵琶女命运与心境的对比, 以此为切入点, 引导学生体会贬谪诗人悲苦的心境与盛年不在韶华已逝用世之心不得实现的凄苦。

对此, 教师可以先设置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有目的的阅读文本, “琶女的弹奏和讲述触动了诗人最深处情怀, 为什么呢因为两人有太多的相似之处, 他们的相似之处具体有哪些呢”通过这个问题, 为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究文本提供了一个阶梯。将琵琶女与诗人命运的对比分析过程中, 对于“京城官员外放”的文化现象进行了阐释, 使学生可以理解白居易的遭遇之悲苦。同时, 通过“白居易贬谪时间长达6年”的考据, 引导学生更加充分的理解白居易这个身在江湖之上心存魏阙之下之人的爱恨悲凉, 从而使学生在品读文本的过程中获得了一种人生体验, 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

第二, 课堂设计要合理, 重点要突出。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中关于音乐的描写并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并且能进一步总结音乐描写中运用的方法。这一环节重在引导学生品读音乐的描写, 通过对形象、音韵、手法的鉴赏, 读出了诗歌“以音乐写情怀”的内涵。不仅读出了“天涯沦落之恨”, 也读出了高山流水之慰。同时。对音乐描写方法的归纳, 也没有使学生的发言流于表面, 很注重方法的引导和归纳。

第三, 教师要注意以下问题的产生。

首先, 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诵读的指导。对于诗歌教学, 诵读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诵读中可以品味、鉴赏、体会诗人的情感。而能否在诵读中恰倒好处的把握情感, 也是教师应该注意并加以指导的。不能匆匆带过, 如果学生没能读好, 应该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再读;其次, 教师语言不能过多。例如, 学生鉴赏“相逢何必曾相识”时, 教师不应该用过多语言讲授, 而应该多留时间让学生在读中品读品悟, 这样学生才能理解得更深刻;最后, 每名学生都应该充分诵读。对于诗歌教学, 应该留给学生充分的诵读时间, 引导学生充分体会古体诗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 诗歌是教学难度较大的一种文体。一些传世佳作, 由于经过教师的分析、讲解失去了原有的光彩和神韵。而本文中的教学, 通过对诗歌的音乐鉴赏, 更新了中学诗歌教学的观念、方法, 特别是诗歌教学的思维特征, 这对当前的教学改革诗有所裨益的。

摘要:中学语文教学要求学生对诗歌具有想象、鉴赏、运用与表达的能力, 通过总结对《琵琶行》的教学, 反思教学过程, 提出对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几点建议, 希望能对教师的诗歌鉴赏教学能力有所裨益。

《琵琶行》的悲剧理解 篇8

【关键词】《琵琶行》;悲剧理解

起初教读《琵琶行》,对“琵琶女是一个封建社会被玩弄、被侮辱的悲剧形象”这句话我总是理解不透。琵琶女年轻时貌美如花,及其年长色衰,门前冷落,风光不再。爱美之心,喜新厌旧,本是人之常情,“侮辱”“玩弄”从何说起?到后来,我从“艺人”的角度思考,似乎才触及问题的实质。

琵琶女的悲剧其实是“艺人”的悲剧。想想《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年轻貌美,多才多艺,虽然是被休还家,求婚者仍络绎不绝。而琵琶女“曲罢常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红遍京城,却为何无人提媒问娶呢?因为她是歌妓,身份低下,名声不佳。“五陵年少”争相献媚,无非是把她当作一个娱乐的工具而已,并无迎娶之意。所以当年长色衰,失去“审美”价值,便“无人问津”了。

“老大嫁作商人妇”并不同于当今社会的“傍大款”,一个“重利”的商人娶她并非欣赏其才艺,当然也不会是欣赏其容貌,比较合理的解释只能是把她当作“传宗接代”的工具。从“商人重利轻别离”可以看到琵琶女的婚后生活并不幸福。

琵琶女虽然颜色已故,但对自己的琵琶弹奏技艺应该还是很“自赏”的,这也是她自认为的“存在的价值”。可惜在当时,无论是重色的“五陵年少”,还是“重利轻别离”的丈夫,都不赏识她的才艺。到头来只得独守空船,“自娱自乐”,苦诉衷肠,犹如明珠暗弃、衣锦夜行。艺人落魄到如此地步,可悲可怜!艺术沦落到如此境地,可惜可叹!

幸运的是,她遇见了被贬江州的白居易,白居易能从艺术角度肯定她、欣赏她、同情她,这也是琵琶女为何“感我此言良久立”的原因了。

假设,琵琶女生活在当今社会,凭其技艺,成为音乐家应该不是难事。在如今这样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背景下,即使她年长色衰,同样会受到社会的尊重和众人的敬仰,何愁没有善终?说到底,琵琶女的悲惨命运是社会因素造成的。这样想来,今天的艺人们可真是“幸甚至哉”!

上一篇:12—13学年学校家长委员会工作计划下一篇:感觉现代经典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