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自然之道

2024-05-26

(五)自然之道(精选8篇)

(五)自然之道 篇1

(五)自然之道

一天傍晚,在加拉巴哥群岛最南端的海岛上,我和7位旅行者由一位当地的年轻人做向导,沿着白色的沙滩前进。当时,我们正在寻找太平洋绿色海龟孵卵的巢穴。

小海龟孵出后可长至330磅。它们大多在四五月份时出世,然后拼命地爬向大海,否则就会被空中的捕食者逮去做美餐。

黄昏时,如果年幼的海龟们准备逃走,就会先有一只小海龟钻出沙面来,作一番侦察,试探一下如果它的兄弟姐妹们跟着出来是否安全。

我恰好碰到了一个很大的、碗形的巢穴。一只小海龟正把它的灰脑袋伸出沙面约有半英寸。当我的伙伴们聚过来时,我们听到身后的灌木丛中发出了瑟瑟的声响,只见一只反舌鸟飞了过来。

“别做声,注意看。”当那只反舌鸟移近小海龟的脑袋时,我们那位年轻的向导提醒说:“它马上就要进攻了。”

反舌鸟一步一步地走近巢穴的开口处,开始用嘴啄那小海龟的脑袋,企图把它拖到沙滩上面来。

伙伴们一个个紧张得连呼吸声都加重了。“你们干吗无动于衷?”一个人喊到。

向导用手压住自己的嘴唇,说:①“这是自然之道。” “我不能坐在这儿看着这种事情发生。”一位和善的落杉矶人提出了抗议。

“你为什么不听他的?”我替那位向导辩护道,“我们不应该干预她们。”

“既然你们不干,那就看我的吧!”另一个人打算去帮助小海龟。我们的争吵把那只反舌鸟惊跑了。②那位向导极不情愿地把小海龟从洞中拉了出来,帮助它向大海爬去。

然而,随后发生的一切使我们每一个人都惊呆了。不单单是那只获救的小海龟急急忙忙地奔向安全的大海,无数的幼龟由于收到一种错误的安全信号,都从巢穴中涌了出来,涉水向那高高的潮头奔去。

我们的所作所为简直是愚蠢透了。小海龟们不仅由于错误的信号而大量地涌出洞穴,而且它们这种疯狂地冲刺为时过早。黄昏时仍有余光,因此,它们无法躲避空中那些急不可耐的捕食者。

刹那间,空中就布满了惊喜万分的军舰鸟、海鹅和海鸥。一对秃鹰瞪大眼睛降落在海滩上。越来越多的反舌鸟急切地追逐它们在海滩上拼命涉水爬行的“晚餐”

“噢,上帝!”我听到身后一个人懊悔地叫道:“我们都干了些什么!” 对小海龟的屠杀正在紧张地进行着,③年轻的向导为了弥补这违背自己初衷的恶果,抓起一顶垒球帽,把小海龟装在帽子里,费力地走进海水里,将小海龟放掉,然后拼命地挥动手中的帽子,驱赶那一群接一群的海鸟。

屠杀过后,空中满是刽子手们饱餐后的庆贺声。那两只秃鹰静静地立在海滩上,希望能再逮住一只落伍的小海龟来作食物。此时所能看到的只是潮水冲击着的空荡荡的白色沙滩。

大家垂头丧气地沿着沙滩缓缓而行。这帮过于富有人情味的人此时变得沉默了。④这肃静也许包含着一种沉思。1.一句话概括本文记叙的事件。

2.该怎样理解○

1句中的“自然之道”?

3.○

2句中的“极不情愿地”表达了年轻向导怎样的思想感情?

4.品析第○

3句,说说年轻向导的“初衷”是什么,并从文中摘录出描写他为弥补这违背自己初衷的恶果而帮助小海龟奔向大海的6个动词。5.文中“它们这疯狂的冲刺为时过早”的原因是什么?

6.品析第○

4句写出大家“沉思”的内容。

(五)自然之道 篇2

当乘坐城际快车, 在瑞典南部美丽的湖光山色间穿梭时, 很难想像, 此刻正在接近全球最大家居产品零售商的营运中心。当松树、桦树、湖泊和农田在车窗边一闪而过时, 我们以为到了威斯康星州、明尼苏达州或安大略省优美的乡下。成千上万的瑞典人随着19世纪的移民浪潮在那里定居下来。如今, 从瑞典流向世界各地的是斯堪迪纳维亚人设计的家居产品。1943年, 18岁的坎普拉德在这个瑞典乡村创办了一个简单的邮购公司。到1997年, 宜家全球的年销售额超过70亿美元。人们不禁要问, 是什么样的迷人个性、什么样的市场或历史力量, 让宜家从瑞典南部森林和农庄相间的、一个被名不副实又恰到好处地称作“小土地”的乡村茁壮成长?

答案曰:自然之道, 即对大自然多一些敬畏, 用科技带动创新。

企业的自然之道:财富、生态及进化型企业

宜家文化的奠基性价值观见于坎普拉德写的、宜家员工人手一册的小本子《家居商的自白》。这些价值观包括简约、谦恭, 诚实地对待同事、供应商和客户, 敢于冒险, 敢于与众不同, 敢于承担责任, 永远质疑假设, 永远问“为什么”。因为, 宜家是在朴素的“小土地”成长的, 用最少的资源做最多的事、让钱更具价值是公司重要的基石。如今, 这种做法叫“资源效率”, 即以最低的投入获得最好的结果。在宜家, 浪费资源被视为“道德罪”。在宜家大家庭, 核心价值观是相互帮助、自由行动并承担责任。

在其创始人仍然健在的一生中, 宜家已经成功地发展为盈利能力很强的大型跨国公司。它在全球有4万名员工, 分布在28个国家的150家商场, 14个大型分销中心, 拥有来自64个国家的约2300家供应商。到1998年, 有1.68亿人访问过宜家位于全球各地的商场。显然, 宜家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公司。

1980年代中期, 宜家首次撞上了环境之墙。1981年, 丹麦发布了一条新法令, 规定了压模板中甲醇气体的最低排放量, 而压模板是宜家所有产品的核心部件。尼尔森说, 尽管当时宜家认为该法律很奇怪, 他们还是要求供应商遵守该标准。丹麦执法部门在检查新法令的执行情况中, 发现家具公司几乎没有把它当回事。由于是丹麦境内最大的家具企业, 又由于总部在丹麦, 宜家成为公众关注的对象。丹麦政府测试了宜家的产品, 发现有些产品的甲醇含量超标。一档电视节目把宜家推向公众瞩目的焦点。宜家违规并被罚款被用作反面教材。虽然罚款微不足道, 但此事严重损害了宜家的形象, 造成在丹麦市场的销售额迅速下滑20%。

甲醇问题被立即提交到宜家质量部。质量部主管罗塞尔·约翰逊开始采取行动。宜家迅速建立了一个大型实验室, 用于测试宜家的所有产品。如今, 这个实验室是斯堪迪纳维亚地区此类实验室中最先进的。他们开始测试供应商的样品, 并为供应商制定严格的新标准。为了确保供应商达标, 调查必须跟进。宜家的供应商遍布全球, 它们又从无数厂商那里采购压模板和夹板。宜家找到这些厂商, 但被告知它们无法单独解决问题, 因为它们也从无数厂商那里采购黏合剂, 黏合剂才是甲醇的源头。宜家找到黏合剂厂家, 但仍找不到满意的解决方法。最后, 宜家直接去找化工业巨头, 如英国化学工业公司和德国巴斯夫公司, 请它们想办法减少宜家产品的甲醇含量。通过这次调查, 约翰逊认为, 宜家为整个欧洲的家具和压模板制造业寻求解决之道做出了积极贡献。

除了甲醇危机, 到1980年代后期, 宜家发现, 因更广泛的环境问题, 公司经常受到公众的批评。例如, 有人开始批评它们浪费包装材料, 有人批评它们使用聚氯乙烯 (PVC) 塑料板。在德国, PVC是个大问题。PVC曾经被认为是一种极佳的材料, 但在一场大火中发现PVC燃烧能释放二恶英后, PVC的使用受到严格控制。出人意料的是, 有人对宜家著名的产品宣传册提出批评, 宜家的彩色宣传册是当时世界上流通量最大的。批评者质问每年要砍倒多少棵树才能造出用于生产宣传册纸张的纸浆, 批评宜家使用氯来漂白纸浆, 因为氯的残渣流入江河, 流入海洋, 危及了海洋生物, 尤其是波罗的海里的生物。他们还批评制作宣传册本身就是浪费, 从被大量丢弃的宣传册看更是浪费。这些新的环境问题让公司感到困惑。宜家开始认识到, 关心环境是一个新的市场特点。

接着在1992年, 宜家经历了另一个根本没有想到的甲醛危机。这次问题出现在它最大的市场德国, 肇事者是全球有名的、每年给宜家带来数百万美元收入的比利牌书架。由德国一家大型报纸和电视台组织的调查组发现, 比利书架中甲醛含量略高于法定标准。这次出事的不是压模板本身——压模板是书架的一部分, 必须符合相关法规——而是书架使用的油漆。新闻不关心法规细节, 但新闻报道却让宜家吃不消。宜家现任质量部主管格兰·本德森回忆道:“从香港到澳大利亚, 全球报纸和电视台都在说‘致命的毒书架’。我们不得不停止销售比利书架, 不得不全面停产书架。”

本德森估计, 撤回书架、处理危机造成的直接损失有600万到700万美元, 还不包括人工转产、销量下降、供应商产量下降等带来的损失, 也不包括劝说顾客继续购买宜家书架所用的花费和时间。全部加在一起处理这一危机让宜家及其供应商损失了数千万美元。宜家得到了一个重要的、昂贵的教训。宜家前任环境协调官艾里克·李南德感叹道:

在处理甲醇问题方面, 宜家是欧洲首屈一指的, 我想也是世界上最好的公司之一。但是从那天起, 我们认识到环境问题不仅仅是技术问题和法规问题, 还是一个敏感的媒体问题。我们技术上没有问题。当媒体使用醒目标题“致命的毒书架”时, 我想我们醒悟了。

“假如大家看到的宜家是一个污染环境、制造垃圾、排放毒气、浪费资源的公司, 那我们就没有完成1980年代后期和1990年代人们真正理解的公司使命。这是一个重大问题。我们每天都要面对顾客。作为一个把为大多数人提供更好日常生活当做使命的公司, 我们当然要严肃对待环境问题”。

1990年6月初, 宜家举办了第一个环境日。研讨会上展示了宜家如何获取石油、矿藏、金属等自然资源, 如何通过转运, 将资源运往四面八方, 如何在工厂里把资源转变成产品。运输过程中需要消耗燃料, 所以要排放尾气, 还需要通过破坏绿地修建的道路。生产过程还造成了其他对环境的影响, 如废料进入河水、空气和土壤, 需要消耗能源, 还会制造其他垃圾。然后, 产品又需要运输, 有的运往商场, 多数运往中心仓库。宜家的商场也消耗能源, 占用土地, 制造垃圾。在商场里, 宜家销售产品, 而顾客开车来买宜家产品, 再开车回家。来回交通再次造成污染。顾客回家的第一件事是把包装材料扔掉, 使它们立即成为垃圾。然后, 过一段时间, 产品本身迟早也会成为垃圾。

分析报告做完之后, 罗伯特介绍了他的“自然之道”框架, 为宜家就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进行重新思考、重新设计提供了一种方法。研讨会结束后, 集团领导批准了环境行动方案。行动方案首先从教育和培训开始。

作为新的环境行动方案的一部分, 宜家高层决定以“自然之道”框架为基础, 开发一个面向全体员工的环境培训课程。“自然之道”框架的基本原理被设计成三部分进行教学:第一, 用四句简单陈述总结“自然之道”框架背后的科学原理;第二, 用行动语言表述四个系统条件;第三, 提纲挈领地列举与四个系统条件有关的八个关键概念。其中的闪光点依旧值得当代人学习:

停止使用地壳资源;停止使用非自然的、不易分解的物质;给自然及自然循环足够的空间;资源的最大节约来自对资源的重复使用……

一切变得清清楚楚”。参与者能看到这些信息的功能用途, 看到它们与宜家的关系。

宜家开始制造一系列“正生态”产品, 这些产品具有一个或多个环保优势。时任宜家瑞典公司环境协调官的艾里克·李南德为此花费了大量心血。他下到基层, 在所有业务领域开展该项目。他很快发现, 这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关于如何比较不同产品的问题接踵而来, 如怎样比较沙发和玻璃杯, 比较的标准是什么?李南德开始制定标准, 希望找到超越ISO14000的标准。

在“正生态”系列开发了一半时, 宜家重新评估并改变了战略。把营销问题先放在一边, 宜家问自己如何为更好的环境作出更多的贡献。他们发现, 靠几个高标准的产品并不能作出多大贡献。最应该做的是关注已经在产的产品以及正在设计的、可能销售的产品。他们的理由是, 不管做什么, 只要能减少这些产品的环境影响, 比销售10000件生态沙发的贡献要大得多。根据新的战略, 达到最佳环境标准的产品是5%还是15%已经不再重要, 重要的是一步一步改进所有产品系列。

这一基本认识标志着宜家实现了面向真正的生态可持续性的革命性转移。环境思维必须与日常工作、与产品设计和产品规格联系起来, 与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分析联系起来, 与供应商的选择和供应商关系联系起来, 与宜家员工每天作出的成千上万个决策联系起来。提高产品环境标准不再是小范围地大踏步前进, 而是在所有日常计划和运营中一步一步慢慢向前进。每个人都需要参加进来, 因为公司各层都要踩着“绿色小步”。这样, 环境思维就能够交织在公司的每项业务活动中。

纺织品占宜家所有产品系列的15%~20%。在一个总收入达70亿美元的公司, 这个比例表明纺织品是公司的重要产品, 其整个供应链可能对环境造成重大影响。

宜家所有纺织产品接受国际认可的纺织品实验室测试, 以证明产品符合宜家的基本要求。这项措施保证了产品中没有有害成分, 顾客可以放心使用。这是所有宜家纺织产品必须达到的最低要求。所有宜家的纺织品供应商必须达到这个要求。这一绿色小步标准的意思是, 为宜家生产的所有纺织品必须满足以下最低要求:不含铅, 不含镉, 不含PCP, 没有含氮染料, 严格限制甲醇, 除非国际纺织品协会推荐, 不得使用防蛀剂。

宜家要求更严格的生产标准。这一步开始将产品生命周期考虑进去。第一步要求产品中不含可能影响顾客的有毒或有害成分。第二步推出产品生产标准, 以减少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在这一级, 宜家要求不使用氯漂白粉, 不使用PVC, 不使用有机溶剂, 重金属残留达到最低, p H值位于4.5~7.5的范围。

宜家已经迈出了或者准备迈出许许多多绿色步伐, 有大步, 也有小步。宜家在进行太阳能试验, 希望今后建造的商场使用或至少部分使用太阳能。宜家建立了已经去除的或即将去除的有害物质目录, 包括铅、PVC、镉和铬。宜家有了符合一大堆环境标准的儿童家具产品线。宜家有了“空气”系列沙发和摇椅, 填充的是取之不尽的、免费的、环境友好的材料:空气。空气沙发只使用了传统沙发六分之一的材料。宜家还开展了北美地区旧家具回收项目以及圣诞树回收项目。宜家的环境工作目录还在继续延伸。

最后的反思

宜家在发展“自然之道”这一有效运营工具方面占据了特殊地位。它是第一个应用“自然之道”的大公司, 那是1990年。它与“自然之道”合作的时间最长, 迄今已经有20多年历史。它使用“自然之道”框架培训的员工最多, 约3万人。在过去10年里, “自然之道”框架许多有效的环境管理工具、方法和理论在宜家得到应用并且沿用至今。宜家是第一个把“自然之道”引入北美, 并为了可持续发展把公司学习与“自然之道”框架联系起来的公司。最后, 宜家有一种宽容的文化, 包括企业家创新, 敢于承担冒险, 容忍过错并从错误中学习, 关怀所有利益相关者, 理解可持续性与公司的关系及其重要性。这是一块发展企业与“自然之道”关系的肥沃的土壤。

几个因素促成了宜家把可持续性整合成公司的核心价值之一。其基础是“自然之道”与宜家创始人、十分讨厌垃圾的英格瓦尔·坎普拉德的价值观不谋而合。其次, 令人激动的产品创新导致人们一方面追求满足环境标准, 一方面降低成本。可持续性与公司核心价值观的整合还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一小部分人的执著和热情, 最值得称赞的是宜家的总裁安徒生·莫伯格。此外, 公司上下许多员工在把环境问题纳入日常工作中时显示出的热情和骄傲具有重要意义。另一个重要因素是, 宜家把环境工作的重点放在公司的核心部门——产品设计与开发上, 并通过交流宜家的环境远景、价值观和计划影响供应商。

回顾10年来宜家与“自然之道”的学术交流和商业合作, 宜家至少得到了五方面的收获:

第一, “自然之道”大大帮助了宜家高级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和一般员工增进对环境问题的了解和热情。“自然之道”框架是用于培训所有宜家员工的环境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宜家今天使用的三种培训课程提供了科学基础。

第二, “自然之道”框架帮助宜家的管理人员及员工认识了公司与自然及个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认识了公司运营的各方面都影响着自然环境, 并受自然环境影响。通过环境政策、环境行动计划、环境教育, 通过用环境关键因素指导投资、选择供应商和运输商、进行产品设计和规范, 把“自然之道”框架纳入公司的战略决策和日常运营, 宜家有了一个更广阔的全球生态视野。事实上, 就环境而言, 宜家知道自己的身份, 知道自己的立场。

第三, 关于媒体就其产品和运营对环境的影响进行的批评和攻击 (有时候很有煽动性) , “自然之道”框架使宜家能够分析其产品和运营对批评作出理性的反应。宜家并不宣称自己在环境问题上是清白的, 事实上还差得很远, 但是, 与大多数公司相比, 它更清楚自己的问题, 所以它在向着最终目标一步一步前进。

第四, “自然之道”能激发创新, 能激发替他人着想的思维, 能促使各行各业的设计师为创造更好的利润、更好的人类社会、更好的地球作贡献。新的“空气”系列沙发是一个去物质化的例子, 是可持续性思想能激发创新的最新的例证。

第五, “自然之道”框架为宜家及其供应商提供了一个理性的共同语言和心智模型, 使双方在理解宜家环境愿景方面有一个共同基础, 帮助他们更好、更有效地执行宜家的采购政策。宜家及其数千供应商组成了一个非常复杂的关系、语言和文化体系。迄今为止, 北欧地区数百家宜家的供应商已经接受了受“自然之道”影响的、宜家环境政策方面的培训。

“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 篇3

无独有偶。时下普洱茶“疯狂”蹿红,更是让人懵懂。据新华社的消息:由60多人和6辆车组成的“盛迎”队伍,护送着一方出自故宫博物院的“百年普洱贡茶”,北京隆重始发,辗转各地,直至云南,声势浩大,如迎“国宝”,普洱茶热令人费解莫名。近年来,普洱茶价格狂涨了数十倍甚至百倍。膜拜者说,“世界各国医学证明普洱茶十大功效”,包括降脂、减肥、降压、抗动脉硬化、防衰老等,乃至“杀死癌细胞、抗突变、防癌功能”。给人一种感觉,“普洱茶更像灵丹妙药”。经台商的炒作,普洱茶“越陈越香”的说法几乎成为坊间的“信条”。茶肆流传普洱茶“云南产,香港卖,台湾藏”的说法,收购陈年老茶之风吹遍神州大地。一位茶专家无奈地说,“一块普洱茶放了多少年,很难说清楚,别说一般消费者了,就是我们也不是很懂普洱茶。”一位作家说,“普洱是茶,毫无疑问。可是,原本很普通的普洱茶被一通‘热炒’之后,我们还真不敢喝了。”“硬是把一个好端端的大众茶饮弄成了‘古董’,说成了‘灵芝草’,变成了‘收藏品’,这一大突破性的‘变革’,让普洱茶就不是茶了。”

比普洱茶更具神力的当属有“天下第一草”美名的冬虫夏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里,对其药用功效的记载不过是,“补肺益肾,止血,化痰。用于久咳虚喘,劳嗽咳血,阳痿遗精,腰膝酸痛。”然而,在“美食家什么都敢吃的粤人”炒作下,产于青藏高原的冬虫夏草,零售价格已每克高达269元的天价,比黄金还要贵。有记者在广东几家有代表性的商场调查,“1公斤3000条普通档次的虫草零售价在8到9万元之间,而1公斤1800条的虫草则要卖到20多万元。”可谓“炒股票炒楼盘不如炒虫草”!医家认为:冬虫夏草不是“神药”,更不能包医百病,也不是人人都适用的。更何况服用一两次虫草也达不到强身壮体的效果。“重利之下必有勇夫”。记者用凝重的笔触,描绘出一幅悲怆的“采虫草图”:每年的采挖虫草季节,整个青藏高原,到处都是成群结队的采挖大军,几十万人,浩浩荡荡。他们在高原上安寨扎营,不放过每一寸土地。于是,在人类的饕餮之下,大有竭泽而渔之势,“上个世纪70年代,在青藏高原,曾经有过每平方米挖出102条虫草的记录。时至今日,别说一平方米,就是在几百平方米的草甸内也难觅到一根冬虫夏草。呜呼!这不是“自毁家园”吗!

9自然之道 篇4

《自然之道》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作者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在南太平洋一个海岛旅游时,看到一只正离开巢穴爬向大海的幼龟被一只食肉鸟叼啄时,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赶走食肉鸟,把幼龟抱向大海。正当他们为自己保护小动物的善举而沾沾自喜时,却发生了令人震惊的一幕:原来这只幼龟是侦察兵,后面成群的幼龟得到了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美餐。他们陷入了深深的后悔和愧疚之中。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丰富学生的见识,使学生认识到要按自然规律办事,同时培养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

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了解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但要注意这是一项长期训练的内容,不能要求过高,不能急于求成;在进行精读课文时,要交流学生的自己的阅读感受,从中受到启示: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不然好事变成了坏事。

二、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难点是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过程。

1、引入“道”。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多种直观形象的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这篇课文的题目比较抽象,所以,新课伊始,我先出示一个故事,让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什么成语?同学们很快猜出这个成语是拔苗助长。我随后又问:“这个成语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学生说出了拔苗助长告诉我们不顾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会把事情弄得更糟的道理。从这我引出课题“自然之道”。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就是讲述这个道理。

为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我又让学生听课文范读。学生听范读后再进一步读,边读边思考文章每一部分讲了什么,并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对四年级的要求是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所以在此我设计了这一环节。)教师在学生概括完文章主要内容后总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课件: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先了解每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然后把各个部分的主要意思连起来,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2、感悟“道”。

为使学生进一步感悟自然之道,理解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我运用了演中促读,演中理解的方式。可爱的小海龟被我们不经意间深深地伤害了,看大屏幕,全班齐读“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这是一件什么“蠢事”呢?我们读懂了三、四、五自然段就明白了。请自由读第三、四、五自然段,等一会儿,我们来分角色表演这三个自然段叙述的情景。如果你会表演了,也就读懂了。

a.学习第三自然段。请一名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学找出描写幼龟动作的词“探”“欲出又止”“踌躇”,请两个学生扮“幼龟”,带头饰上台表演,大家边听边看。表演后评价,相机指出“欲出又止”、“踌躇不前”的意思。比较书写“幼”和“幻”字;引导学生抓住“突然”“啄”“拉”评议“嘲鸫”的表演,体会嘲鸫的心情。范写“啄”字。

b.学习第四自然段。先找出第四自然段中表示“我和同伴”及“向导”感情或表情的词语,“焦急”“若无其事”“冷淡”“极不情愿”,自由读该段,要求读出各自的表情。想想两者对话时的心理活动:他们说这句话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再分角色朗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范读、模仿读、比赛读,初步读出感情。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指名上台表演,教师采访“向导”扮演者:你说“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这是什么意思呢?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结果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了那只小龟,嘲鸫呢?并再次体会嘲鸫“颓丧”的心情。

为使学生进一步感悟自然之道,理解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我又设计了两个比较句子的题。

比较句子:下面两个句子有什么异同?

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通过比较,并联系课文明确:我们的确是弄巧成拙,好心办坏事,是“愚不可及”。

这件蠢事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呢?观察课文插图,说说图意。课文第六、七自然段就描述了这幅图的情景自由读6-7自然段。

数十只食肉鸟因为吃得饱饱的,发出欢乐的叫声, 展开想象:食肉鸟是怎样“饱餐一顿”的?而“我和同伴们”此时心情怎样?

填空:理解我和同伴此时的心情:“天啊!”同伴_____地说,“看我们做了些什么!”我也_____地说:“___________。”

再比较句子,体会“悲叹”“根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向导一边走一边说:“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伤害。”

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向导由冷淡到不情愿到补救到不得不发出悲叹,齐读最后一句。

教师总结:只有人遵循自然之道才能保护小海龟,违背自然之道只能伤害小海龟。

3、使“道”深入学生内心。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所以我让学生想像,当海滩上最后一只海龟艰难的爬进大海,看到那长长的沙滩足迹时,你最想说什么?同学们,如果你们就是当时在场的作者和他的同伴,你们一定从这件事中受到了教训,得到了启示。那么,就把你受到的启示对大家说一说吧!根据学生发言,教师适当拓展延伸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课堂走进了社会,真正体现了大语文教学观,使“道”深入学生内心。教师相机出示课件并总结:大自然有一定的规律,比如:候鸟迁徙不能挽留;山涧小鱼难以在鱼缸中生活,温室也难育参天大树,我们要尊重大自然,否则将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请看这是一只被圈养的老虎,管理者让它和一只牛关在一起,居然能和牛和睦相处,可见这只牛已失去了野性。南京著名生物专家吴琦老先生在会上直言抨击了逐年兴盛的商业类“虎牛相争”、“虎鸡相斗”行为,建议政府部门尽快放虎归山。让我们共同遵循自然之道吧!

四、说板书:

自然之道

遵循 违背

保护 伤害

小海龟

五、说课后反思:

自然之道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能清楚具体地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感悟“好心办坏事”。3.能从故事中得到启示。练点:

概括叙事性文章的主要内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情感 培养学生想象能力与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板书课题,读题,理解“道”。理解“自然之道”。

说说生活中的“自然之道”。

今天我们接着学习《自然之道》这篇课文。

二.积累四字词

初读这篇课文后,你积累了哪些四字词? 生说。

出示,齐读。

三.重点语句入手,悟“道” 1.若无其事

“若无其事”是什么意思?

在文中具体指什么呢?(出示句子)齐读。

引:当我们看到一只幼龟被潮鶇啄食时,我们的态度是怎样的?找出关键词。

向导又是什么态度?找出关键词。

联系上下文,并且进行对比,你知道“若无其事”的意思了吗?

2.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向导为什么会这样?)

相信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那请你们从书中找到语句来帮我们回答吧。(1段的“生物学家”)(生物学家应该懂得“自然之道”)(什么样的“自然之道”,在文中找到相关的描写)

(幼龟的生活方式)

4.当我们看到“生物学家”这个词时,联系下文,你又有了什么新的问题没有呢?(既然是“生物学家”,既然了解幼龟的生活方式,为什么还要放龟入海?)请从文中找依据。生答,出示句子,对比理解:

向导抱起那只幼龟,朝大海走去。

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幼龟,朝大海走去。两个句子,你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5.就在我们自以为好心救了幼龟的时候,接下来发生的事却让大家震惊!让我们震惊的是什么呢?(请生读

自然段,以读促悟)

谁能用简洁明了的话告诉大家,发生了什么事?

(巢里的幼龟以为外面很安全,鱼贯而出,引来了众多食肉鸟。我们来回奔跑救幼龟,众多的幼龟还是葬身鸟腹。)6.(出示句子,引读)对比写食肉鸟的“颓丧”与“欢呼”。

文中没有对幼龟的具体描写,幼龟的命运会怎样?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能否想象幼龟当时的惨状。拿出练笔本,写上一两句吧。

7.(请生念)接:是啊,实在是太惨了。难怪我们会低着头不说话,难怪向导会说:——(出示,齐读)换词法:把“悲叹”换为“感叹”,行吗?为什么? 你在读的时候,情感上有什么变化没有?

四.再次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

我们这个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一篇记事的文章。上节课,有的同学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出示)“我们救了一只幼龟,却让更多的幼龟丧身”,当时,老师说了,这样的归纳太笼统了,让人有很多疑问。我们在概括记事的文章主要内容的时候,记住两个“把”——把事情说清楚,把经过说具体就更好了。现在学完了课文,谁能把主要内容说清楚一点,说具体一些呢?(出示,填空练习)

五.谈启示

这个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呢?

(了解自然规律,否则会好心办坏事;做人应由原则,要坚持;应该遵循自然之道。。)六.总结

《自然之道》教案 篇6

1.在语境中掌握“鱼贯而出、愚不可及、欲出又止、若无其事”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积累表示危急和数量多的词语。

3.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创新点:

以读为线,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丰富语言积累。

教学过程:

一、听写导入,引发阅读期待。

师:同学们,听老师的提示我们来默写几个四字词语,请一个同学上黑板默写。

(1)像游鱼那样一个接一个地出去。(鱼贯而出)

(2)我们的做法十分愚蠢,好心反而办坏事。(愚不可及)

(3)形容呼吸急促的样子。(气喘吁吁)

(4)吃得特别饱。(饱餐一顿)

(生订正写错的字)

二、选择默写的词语来说说主要内容(划线部分根据课文内容自由组织语言)。

我和同伴及一个向导结队来到一个小岛旅游,观察 。当我们看到 ,不顾向导劝阻,( )地要向导把幼龟抱向大海。成群的幼龟以为 ,就从巢中( )。结果让食肉鸟( )。我们( )拯救了一些幼龟,但还是无济于事,真是令人后悔不已。

三、抓向导的话,初次感悟“道”

(1)《自然之道》讲述的就是这样一则真实的故事,请大家快速地浏览课文,找出带“自然之道”的那句话。

向导却若无其事地说:“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齐读――你刚才是带着怎样的语气在读向导的话?(理解“若无其事”)再读

(2)过渡:那沙滩上真的是没有事吗?找找向导说这句话前发生了什么事。

指读第一只幼龟遇险的文字:

突然,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欲出又止,似乎在侦探外面是否安全。正当幼龟踌躇不前时,一只嘲鸫突然飞来,它用尖嘴啄幼龟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

“欲出又止”是个新词,它的出是为了什么?那么止呢?想出来又不敢出来,这就是“欲出又止”。这段话中有一个词语的意思跟它接近(踌躇不前)

你们说小绿龟的欲出又止,小绿龟的踌躇不前,它这么担心有没有必要啊?(理解嘲鸫的凶狠)这个场面真令人紧张、揪心啊,带着这样的感受一起来读!(随机补充表示情况危急的词语:危在旦夕、为生死攸关、命悬一线等)

(3)面对这样揪心的一幕,我和同伴又有什么样的反应呢?指导读出我们的焦急来。

(4)我们的万分紧张、焦急与向导的漠然和若无其事对比,探讨缘由。(初次理解“自然之道”)

四)抓事情的结果,再次感悟“道”

1.引:也许是时间的紧迫,他不救,其他人也会救,也许是因为没有时间解释,向导极不情愿地把海龟抱向了大海,使得成群的幼龟都离巢而出。

指名读文章5-6节,作者用了很多词描写离巢幼龟之多,请你边听边画出这些词语。

2.汇报。(鱼贯而出、成群、争先恐后、结伴而出、成百上千、结队而出)说明幼龟受害的也多。这么幼龟鱼贯而出,他们当时可能在想些什么呢?

3.本来海龟可以顺利地实现入海计划,可是由于我们的干涉,这一巢的幼龟就完全改变了命运。接下来我们看到了令人震惊场面。请大家对照插图,展开想象说一说。

我仿佛看到了―――――――――――――――――――――――――――――――。

4.这时的我们才认识到“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理解“愚不可及”

你认为作者在说这句话时带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后悔、自责、痛惜、愧疚等)带着这种心情指读7、8两节。

5.介绍作者及原文

本文入选课本后,结尾一句话省略了。出示课文的结尾句:

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

五、拓展延伸,内化“道”

我们对自然之道不解和违背亲手导致了一些幼龟被害的惨剧。其实这样的故事我们曾经学习过,记得吗?(如《拔苗助长》、《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说的都是同一道理。)自然万物,有着它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规律,在大自然面前,我们人类要想不犯错误,首先就要了解自然之道,遵循自然之道。

本课设计意图及反思:

浅议陶渊明的自然养生之道 篇7

养生, 又叫“摄生”。“摄”, 即“保养”之意;“生”即生存、生长之意, 而各种延年益寿, 怡情悦性的观念和方法统称为养生之道。本文将结合陶渊明的诗文进行分析, 探讨其中蕴含的自然养生之道。

一、心系自然、融于自然

大文豪苏轼认为陶渊明的诗可以给自己治病, 读陶诗不仅需要文学素养, 更需要一种能融于自然的情怀。陶诗也曾被钟嵘评为“古今隐逸诗之宗”, 其诗文中亦有大量吟咏自然环境的作品。如:“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 依依虚里烟。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归园田居》五首其一) 短短几行诗勾勒出了一幅世外桃源式的恬静、闲适的山村乡居图。由此诗可推知陶渊明日常居住之所除了有桑、竹、榆、桃、李等各种植物环绕, 还有袅袅炊烟、悦耳狗吠相伴。与诗人而言, 这样的生活, 或许是清贫的, 却是契合内心的。自然环境的宜人、宜居让陶渊明深深地沉醉其中, 亦让其灵魂更加崇尚自然、超脱自然, 故时有传达其心曲的佳作吟咏、颂扬之, 如“孟夏草木长, 绕屋树扶桑。众鸟心有托, 吾亦爱吾庐。”试想, 在草木茂盛的孟夏时节, 树影婆娑环绕房屋, 鸟儿轻快地停在诗人的屋顶, 面对如此朴素平实却倍感清新自然、温暖窝心的场景, 诗人的内心该是如何丰盈、愉悦啊!

二、服用自然草木

尽管陶渊明因厌倦仕途倾轧, 而远离官场是非隐逸山中, 但他和那个时代的绝大多数人一样, 对养生一事寄予厚望。与他人或求仙炼丹, 或服用丹石不同, 他的养生之法带有着自己独特的印迹, 也显得更为客观、合理。辞官归隐后, 陶渊明深居山中, 经常服食自然草木以养生, 这在他的诗文中也多有记载。《读山海经十三首》云:

“丹木生何许?遒在密山阳。黄花复朱实, 食之寿命长。

白玉凝素液, 瑾瑜发奇光。岂伊君子宝?见重我轩黄。”

在此诗中, 诗人认为生于密山南坡的丹木, 其果实食之可使人延年益寿, 甚至字里行间颇有推崇之情。由此可以推知, 诗人是不反对服用自然界的草木等物的, 甚至在自己的住宅旁边种植了各种草药:“斯晨斯夕, 言息其庐。花药分列, 林竹翳如。” (《时运》)

在这些树木、草药中, 有确切记载受到陶渊明本人认可的是菊花和松木。《九日闲居》中诗人云:“余闲居, 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 而持醪糜由, 空服九华, 寄怀于言。”由此可知, 在种植的草药中, 菊花得到了诗人的高度认可, 甚至种满了整个园子。菊花虽非什么难得稀罕之物, 但奈何诗人情有独钟, 文学史上极负盛名的“酒与菊”意象大略便是诗人在饮菊花酒时灵光乍现而来。在诗人眼中, 菊不仅是高洁的象征, 更可以延缓衰老, “酒能祛百虑, 菊为制颓龄。”此外, 陶渊明还认为松树之类的津气可以养生, 有诗云:“袅袅松标崖, 婉娈柔童子。年始二五间, 乔柯何可倚。养色含津气, 粲然有心理。”陶渊明这种有意识地种植、服食自然物产的养生方式, 不仅让他自己身体康健, 也极大地影响了他的胸怀。

三、躬耕陇亩、重返自然

细读陶渊明的作品可知, 青年时代的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渴望建功立业, 实现自我价值, 但官场政治的黑暗, 人际关系的复杂, 处世之道的虚伪都让他深感“久在樊笼里”。为寻得心灵的解脱, 他愤然辞官, “复得返自然”了。这其中固然有陶渊明自身安贫乐道、不慕富贵的天性使然, 亦有其在自我人生哲学方面的探索与矫正。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生活彻底磨灭了他对仕途的留恋, 他开始听从内心本我, 顺乎天然自然。当然, 我们并不能就此妄下结论认为陶渊明的归隐便是为了养生, 但不得不承认, 归隐达到了养生的目的。

道家认为神养重于形养, 以神养为根本, 但神养必须以形养为基础, 要注重合理、科学地生活, 要适度运动, 做到动静平衡。表现在陶渊明身上, 即是放下传统士大夫的架子, 亲自躬耕隆亩。《归园田居》其三中记载道:“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 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诗人开篇便像一个老农站在田间闲话一般, 在南山下种豆子, 尽管披星戴月、早晚忙碌, 露水都沾湿了诗人的衣衫, 但诗人毫不抱怨, 以一个“愿”字表达了自己的心志—不愿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然本我。《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亦云:“开春理常业, 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 日入负耒还。”

通过这两首诗, 可以得知诗人劳作时的场景, 是平淡又温馨的。当然, 陶诗中描述、记载自己参加劳动的绝非仅此两首。那他为什么要在士大夫都不屑的事情上如此劳心劳力呢?因为这种农民式的朴素的、甚至是粗粝的劳作让诗人感受到了内心的欢愉与灵魂的宁静!《移居》其二中写道:“农务各自归, 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 言笑无厌时。”试想, 一天的劳作之后, 简单地洗漱下, 温壶小酒, 乘乘凉, 仰望星空, 该是多么的惬意!身体是疲倦的, 心神却是宁静的, 是一种灵魂深处的静谧与温馨。此时, 诗人远离了外界的喧嚣, 远离了官场的斗争, 只有最真实的本我与之相伴, 他感受到的是真诚而淋漓的畅快。

在这种自由而欢快的心情下, 陶渊明对自己的人生道路进行着反思。在《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之二、《杂诗》《饮酒》和《拟古》等中, 陶渊明在反思之余都对自己的人生选择做了充分肯定。反思的同时, 他也在探索着理想的生活方式, 在这个充斥着矛盾与纠结的过程中, 陶渊明始终没有抛弃内心最真实的自我。上文中提到, 农耕对于陶渊明而言是快乐的, 是远离是非, 释放郁结的过程, 也是陶渊明认定的理想生活方式。他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中说, “人生归有道, 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 而以求自安。”由此可知, 陶渊明认为农耕之道是关乎生命存在的大事, 是永恒的谋生正途, 官场上的尔虞我诈实在是不能与之相提并论。于是, 他做出了选择, 选择亲近自然, 顺应本我, 这一切都蕴藏着自然养生的法则。

陶渊明一生清贫, 但他在文学史上却是光芒万丈, 想必与他坚守本我的真性情, 贴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密不可分。而他将“自然之美”与“人生之妙”完美统一, 将生命的长度和人生的厚度高度融合, 也应该得益于他深谙自然养生之道。

参考文献

[1]钦立校注.陶渊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 1979.

[2]戴建业.澄明新境:陶渊明新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

[3]钱志熙.陶渊明传[M].北京:中华书局, 2012.

[4]段鸣鸣, 熊德梁.试论陶渊明的自然养生哲学[J].长江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8 (4) .

[5]贡树铭.桃花源里可耕田—论陶渊明的养生法[J].医古文知识, 2000 (1) .

[6]范子烨.陶渊明的服食养生与临终高态[J].中华文化书报, 2012 (11) .

[7]强中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悲凉意蕴[J].现代哲学, 2014 (4) .

[8]段鸣鸣, 龚勇军.试论陶渊明诗文中的道家养生观[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 (5) .

共生——自然之道 篇8

今天,研究人员发现了更多新奇的共生现象,也为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共同生存和生态与环境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

植物与脊椎动物的共生

一般人以为,自然界的物种共生大多发生在界的范围之内,即动物与动物共生,植物与植物共生,原生生物与原生生物共生等。但实际上,共生现象大量地发生在跨界物种之间,如动物与植物之间的共生。不过,过去研究人员发现,物种的跨界共生一般是在低等的原生生物与动物或植物之间发生的。现在研究人员发现,植物能与较高等的脊椎动物共生。

加拿大戴尔豪斯大学的柯尼等人发现,一种水生植物绿藻能寄生于动物蝾螈的胚胎内与之共生,而蝾螈是脊椎动物。过去人们认为,鱼、鸟、爬行类动物和哺乳动物(包括人类)等在内的脊椎动物拥有排他性的免疫系统,会对任何进入自己体内的异物都排斥,所以植物不会生长于脊椎动物的体内。

当然,此前研究人员也知道,绿藻可以寄生于低等动物,如鞭毛虫体内。绿藻富含叶绿素,进入鞭毛虫体内会使鞭毛虫呈现绿色。鞭毛虫自己没有消化道,甚至连嘴巴都没有,因此,绿藻进入鞭毛虫体内最重要的作用是,可以为鞭毛虫提供食物和能量,因为绿藻富含叶绿素,可透过鞭毛虫的皮肤吸收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合成食物,供养鞭毛虫。反过来,绿藻也可以利用鞭毛虫的排泄物作为营养物,所以,它一辈子都生长在鞭毛虫的体内。

但是,绿藻出现在星点蝾螈体内的发现改变了人们对生物共生的看法,这证明植物可以与脊椎动物共生。

生存于北美的星点蝾螈只是在捕食与繁衍后代时才会浮出水面。在繁殖时,它们产卵在池塘里,让卵子在水面漂浮,这提供了卵子与藻类紧密接触的机会,而且藻类最喜欢池塘环境,因为这种环境充满阳光又不易被其他生物干扰。

柯尼等人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这些星点蝾螈的卵子是绿色的,原来蝾螈的卵囊里有绿藻。但是,绿藻钻进蝾螈的卵子里并非是简单的寄生关系,而是卵囊里的绿藻为蝾螈胚胎提供氧气,绿藻也从胚胎排泄物中获取所需要的氮。因此,这是一种互利共生关系。

为什么绿藻会进入星点蝾螈的胚胎细胞内呢?研究人员认为,绿藻进入的是成年蝾螈的生殖细胞,这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星点蝾螈胚胎内的绿藻可能来自蝾螈的亲代,这是一种垂直传递;还有一种可能是蝾螈从环境中吸收藻类,或藻类自己钻入蝾螈体内。但不论怎样,绿藻进入蝾螈体内说明,植物与脊椎动物可以互利互惠地共生。

像夫妻那样忠诚的专性共生

从共生的形式来看,有专性共生和兼性共生。前者指的是,共生生物需要借助共生关系来维系生命;后者指的是,共生关系只是提高了共生生物的生存几率,但并不是必须的。因此,共生关系有时是不对称的,在共生关系中很可能出现一种生物是专性共生而另一种生物是兼性共生的现象。

现在研究人员在动物与植物的共生关系中发现了一种新的专性共生现象,就像人类的一夫一妻一样专一和忠诚。这种专性共生是,植物释放自己独特的化学气味来吸引动物,后者则帮助植物繁衍生存,同时这种动物也需要植物才能生存和繁衍。

研究人员早就发现,植物利用花粉气味吸引蜜蜂为其传花授粉,而榕树也是靠这一机制来吸引一种特殊的蜜蜂——榕小蜂来为其传花授粉的。但是,人们一直不清楚榕树花中什么样的物质吸引了榕小蜂。

中外科学家共同分析榕树隐头花序挥发物和检测榕小蜂对挥发物的行为反应,结果发现,榕树通过释放一种不常见的挥发性化合物,起到了对其传粉的榕小蜂的专性吸引,由此,研究人员也了解到了榕树与榕小蜂之间的专一性的共生关系。

研究人员观察的榕树是鸡嗉子榕,它拥有隐头花序,在开放期会产生一种特殊的气味来吸引榕小蜂。经过检测发现,鸡嗉子榕在开放期的隐头花序释放的是4-甲基苯甲醚。这一物质在隐头花序授粉4天后完全消失,而且4-甲基苯甲醚在鸡嗉子榕的开放期隐头花序挥发物中占94%~98%,是吸引榕小蜂的主要物质。

其他榕树的花序挥发物不存在4-甲基苯甲醚。这也意味着鸡嗉子榕释放的4-甲基苯甲醚有唯一性,它只对鸡嗉子榕小蜂具有吸引作用。其他不含4-甲基苯甲醚的榕树则对榕小蜂不具吸引作用。

4-甲基苯甲醚是一种罕见的榕树挥发性化合物,正因为其稀有性和唯一性,才确立了对鸡嗉子榕传粉者榕小蜂的专一性吸引,也建立了一种独特的榕树-榕小蜂专一性共生关系。

榕树与榕小蜂之间形成的专一性共生关系并不意味着只有榕树获利,相反,榕小蜂也会依赖这种专一性共生关系而安身立命。因为,榕小蜂为鸡嗉子榕传粉的同时,鸡嗉子榕也为榕小蜂提供繁衍后代的场所,并能为榕小蜂提供丰富的食物。

冒死也要共生

生物的共生既然是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两种共生物种之间就不应当有伤害。但是,有时候,一些物种拼死也要与那些可能危害自己的物种产生共生关系,这就需要共生的物种具有更高超的生存智慧和方式。例如,猪笼草一般是食肉性植物,它会吃掉一些昆虫和小动物,即便如此,一些小动物也要与之结成共生的战略伙伴关系。

猪笼草猎杀动物是因为它一般生长于营养元素稀缺的土壤环境中,需要捕食昆虫和小动物来获取成长和生存所需的足够的氮元素。世界上最大的猪笼草之一也是最美丽的猪笼草当属马来王猪笼草。虽然这种猪笼草的嘴大得足以吞下一整只树鼩,但是在多年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却从未在马来王猪笼草中找到一具树鼩的尸体,而树鼩这种含有更多肉的动物应当是马来王猪笼草的美味猎物,因此这种情况令研究人员十分困惑。

现在,研究人员终于明白了树鼩与猪笼草有特殊的共生关系。研究人员对马来王猪笼草内部物质检测时发现了一些刚刚排泄的粪便,这些粪便的主人就是住在猪笼草旁边的树鼩。树鼩是灵长类动物的小近亲,它们是把猪笼草的捕虫囊当作马桶来使用,而树鼩的粪便则可以营养猪笼草,因为任何动物的排泄物都含有丰富的氮,这正是植物所需要的。

尽管树鼩把猪笼草的捕虫囊当作马桶,但危险性是显而易见的,如果不慎掉入其中,就会成为猪笼草的美味大餐。但树鼩拥有高超的借猪笼草的捕虫囊当厕所的本领。树鼩的冒险只不过是在排便之时。

比较起来,猪笼草与动物更为亲密的共生关系不是树鼩把猪笼草当作排便器,而是另一种动物蝙蝠,它是把猪笼草当做自己的栖息地或卧室,长期地与杀手猪笼草共存。蝙蝠藏匿于猪笼草的捕虫囊中以便捕捉虫类食物,而蝙蝠排出的粪便又成为猪笼草很好的营养素。

但是,蝙蝠把猪笼草的捕虫囊当作卧室冒的是长期的风险,甚至是终生风险,那么蝙蝠是如何躲过被猪笼草的捕虫囊吞食的危险呢?

文莱大学的乌尔曼·格拉夫副教授及其研究小组在婆罗洲的泥沼地中发现的蝙蝠和猪笼草都各具特点。前者是小型哈氏长毛蝙蝠,后者是莱佛士猪笼草,拥有超长的捕虫囊。此前的研究发现,莱佛士猪笼草所捕食的昆虫数量,只有其他婆罗洲食肉植物的1/7,因此,不算是厉害的猪笼草。

格拉夫等人是在研究莱佛士猪笼草是如何补充氮元素摄入的时候,发现了小型哈氏长毛蝙蝠寄居在猪笼草的捕虫囊中,而且,小型哈氏长毛蝙蝠生活在莱佛士猪笼草捕虫囊中部,甚至莱佛士猪笼草的侧面还有个围挡给蝙蝠当床用,让长毛蝙蝠避开了猪笼草捕虫囊底部的消化液,从而使长毛蝙蝠免遭莱佛士猪笼草吞食消化。

由于有了莱佛士猪笼草提供居所和隐蔽处,长毛蝙蝠就能更好地捕食猎物,如蚊子、夜蛾、金龟子、尼姑虫等。当然,长毛蝙蝠排出的粪便也能滋养莱佛士猪笼草。这既是一种危险的,但也是一种典型的植物与动物的共生。

【责任编辑】张田勘

上一篇:给吴桐玉姐姐的一封信作文下一篇: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年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