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教师良好的心理品质

2024-08-31

塑造教师良好的心理品质(共15篇)

塑造教师良好的心理品质 篇1

塑造教师良好的心理品质

教师承担着社会赋予的教书育人的重大责任.教学任务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师理想的心理品质表现在:具有理想的性格;对待学生有极大的爱心,即”师爱";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等各方面.塑造教师理想的.心理品质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他要求教师不断完善自己,终身修养,才能最终形成理想的心理品质.

作 者:何阿荣 作者单位:通辽教育学院政史系,通辽市,028045刊 名:呼伦贝尔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LUNBEIR COLLEGE年,卷(期):9(4)分类号:关键词:教师 心理品质

塑造教师良好的心理品质 篇2

一、增强学生人格构建意识, 引导学生自我完善

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提高学生人格素养, 需要外化和内化相统一, 需要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 需要学生具有强力的自我构建意识和人格自识能力。人格自识意识和自识能力, 在学生的人格塑造和培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经常和学生谈心,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孩子和我们大人一样, 也有情绪不好的时候, 需要发泄,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孩子突然和别的同学打架的主要原因。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要经常和孩子们谈心。谈话的内容也是多样性的, 包括学习、生活、与人交往等方面。谈话的时间可长可短。通过谈心, 不仅可以了解孩子的内心活动, 还可以了解班级的一些情况。

三、以活动为载体, 增强班级凝聚力, 实现情感陶冶与行为训练

孩子们在校时间比较长, 往往感到枯燥无味, 为了让孩子们各方面得到充分的锻炼, 我们要经常组织一些活动, 从不同的角度, 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锻炼, 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和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四、要高度重视言传身教, 用教师的人格去塑造学生的人格

乌申斯基说:“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直接人格方面的影响, 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的教育工作, 只有人格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实践证明:教师良好的人格会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 成为塑造学生人格的重要条件, 相反教师的不良人格也会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 成为塑造学生病态人格的潜在因素。

五、多和家长交流, 共同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

我们都知道, 学生接触的主要人群除了同学以外就是老师和家长了。我们的家长干什么工作的都有, 什么脾性的也有, 许多教师杵于和他们打交道, 因为我们的很多家长给人的第一感觉是高高在上、一副很难交往的样子。可是当我们教师迈出第一步和他们交流的时候, 看法就会转变了, 其实他们都很支持我们的工作, 只要我们真心对他的孩子好, 处处为他的孩子的发展着想, 家长都会很通情达理, 并能很好地配合我们工作的。

总之,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 很重要的一条在于教师对学生心理认识发展水平的把握, 在于寻找学生认识水平和教育需要期待的契合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教育在人格品德形成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这是一种自识性教育, 是通过学生的自识内省过程, 完善其内在品质。

利用班风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篇3

班作为学校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学习、生活、工作、娱乐的重要场所。同班的学生朝夕相处,彼此影响,由于有“多米诺骨牌效应”,所以班风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有显著影响。班风是指一个班集体的风气、作风,对外它是班集体的形象,对内它是一种氛围、一种无形的力量,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人格成长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浓厚的学习风气与学生的学习心理

这里所说的“学风”是指狭义的学风,即班集体内学生学习的风气与作风。良好的学风对于全班学生的学习心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通过思想品德教育和严格的学籍管理,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够自觉做到按时出勤、专心听讲、认真做笔记、踊跃发言;狠抓考风,使学生能够端正考试态度、遵守考试纪律;鼓励学生开展科学研究,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多看书、多思考。良好的学风可以使学生具备广泛的学习兴趣、较强的学习能力及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

二、积极要求进步的氛围与学生的价值观

发展少先队员、共青团员和共产党员的工作必须适度,不能因为强调质量而忽略数量,否则会挫伤学生要求进步的积极性;不能因为强调数量而忽略质量,否则会降低这些先进人物的先锋模范作用;不能只管发展不管培养和教育,否则会影响发展力度和速度;不能只发展学生干部不发展普通学生,否则会令普通学生感到失望。在班集体内形成一种讲正气、比学习的氛围,使学生自觉加强思想修养,积极要求进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高昂的群体士气与学生的性格士气

高昂的群体士气可以使班级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大家对班集体的目标及班干部抱肯定、支持的态度;同学之间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人人乐意遵守班集体规范,主动关心班集体的荣誉,自觉维护班集体的形象等等。拿破仑说过:军队士气与装备之比是3比1,这说明群体目标的实现、任务的完成主要靠群体士气。其实,士气在塑造人的性格方面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昂的土气可以使同学关系融洽、和谐,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同学们会表现出良好的性格品质。在荣誉面前,同学们能心态平和,实事求是地对待其他同学;在困难面前,大家能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地想办法、出主意,团结合作,战胜挫折,表现出顽强的意志品质;在行动中,他们关心集体,乐于助人,时时处处做到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表现出良好的道德品质。高昂的士气可以使同学具备诚实正直、宽容大度、谦虚自制、积极进取等性格品质。

四、机会均等的运行机制与学生的心理素质

班风还表现为班集体的管理方式。在斑集体中施行干部轮换制好,即学生轮流担任学生干部,一年改选一次,班干部一年轮换一次。这种制度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人格成长很有好处。

干部轮换制的施行使每一个学生都清楚,自己都将担任一年的学生干部。这样,每一位在任的学生干部都会抓住这短短一年的时间,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努力开展工作。而广大学生知道将来有一天自己也会担任学生干部,为了自己将来做学生干部时能有更多的支持者,在没做学生干部之前就会支持学生干部的工作。对于轮换下来的学生干部来说,他们的“下台”并不是由于自己的无能或工作失误,也不是由于同学关系不好,而是由于该项制度使然。所以,“下台”的学生干部不会产生心理压力,相反,他们会以一种成功者的心态支持后续学生干部的工作,成为班集体的骨干力量。干部轮换制可以使班集体产生一种积极和谐的心理氛围,骨干队伍一年年壮大,台上台下通力合作,班集体建设会越来越好。

学生干部开展的每一项活动、每一项工作对于自己来说都是极好的锻炼机会。在工作过程中,学生干部的决策能力、计划能力、组织能力、指挥能力、协调能力、控制能力、领导能力等都可以得到提高。学生干部要写、要说,要同同学、班主任及其他有关方面的人打交道,他们的文字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亦可以得到提高。学生干部在解决问题、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过程中,可以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力,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培养的独立意识。一年的班干部工作,要求每一位学生干部必须抓紧时间,在任期内取得良好的工作绩效,为此,他们会千方百计地想办法,尽快打开局面。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可以提高他们的创造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在工作过程中,学生干部会深切地体会到,如果没有广大同学的密切配合,任何工作和活动都是无法进行的。只有得到广大同学的支持与拥护,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所开展的活动才能顺利进行并取得成效,这种感受和体会,有利于合作意识的形成。学生干部可以感受到工作的辛苦与难度;可以检验自己的能力和工作水平;可以发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可以得到广大同学更多的关注、监督、议论与评价。通过工作实践,班干部可以更加准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促进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塑造教师良好的心理品质 篇4

塑造良好道德,培育健康心理 教案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知道心理品质、健康人格可以通过锻炼得到培养,初步掌握锻炼良好心理品质,培育健康心理的几种途径和方法。

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教材中介绍的锻炼方法,找出自己在道德品格或心理品质方面的强项和弱项,并提出转化弱项的措施。

思想觉悟目标

认识自己在道德品格和心理品质方面进行锻炼的必要性以及锻炼的重点所在。

教学重难点

锻炼道德和心理品质、加强品格修养的方法。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健康包括哪两方面?

(2)心理健康对于青少年有何意义?

导入新课

心理健康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益,而不健康心理对青少年的成长有害。每个同学都希望自己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强,个性趋于完善。然而良好的心理品质并不是天生的,除了环境和教育的因素之外,它更是个人锻炼的结果。锻炼心理品质是每个人都需要的。它可使心理不健康的`同学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水平良好的同学继续保持和进一步提高。那该如何锻炼心理品质,培育健康心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三、锻炼心理品质、培育健康心理(板书)

(一)要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板书)

“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这句话不全面。心理学家认为,自己并不完全了解自己,这是普遍的情况,只是不同的人不了解的程度有所不同而已。

不完全了解自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过高估价自己。这种人以为自己处处比别人强,一旦别人超过自己,就产生嫉妒心理,因而适应环境能力较差,易出现心情沮丧、牢骚满腹而导致身心疾病。二是过低估价自己。这种人在人际交往中常有羞怯、畏缩的表现,有自卑心理的人对外界的反应十分敏感,容易接受消极暗示。长期的不良情绪对身心健康的危害极大。

了解自己,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只有了解自己,才能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当的估计,建立起符合自身情况的抱负水准;才能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接纳自己,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不做无谓的自责;才能保持人格的完整和谐,并不断地扬长避短,完善自我。

那么,怎样才能尽可能客观地、正确地了解自己呢?

1、通过比较来了解。(板书)

(活动:当一个同学病了,你会对他采取什么态度?请每个同学结合自己平时的情况真实描述一下。)

在同一件事情上我们可以看出,同学们有各种态度。我们在情感、人际交往上各有特点。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学习上经常有意识地观察别人,并将自己的行为、心理感受与别人进行比较,从事更好地了解自己。通过比较是了解自己的重要途径,比较时不要一味以己之长比比因素,在可比因素中进行比较,才能客观地了解自己。在平时还要经常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从而摆正自己的位置。

2、通过他人的评价来了解。(板书)

(活动:与同桌同学互相评价对方的某些心理特征。)

同学们各自看一看:同学对你的评价一致吗,哪些比较符合你的情况,哪些评价使你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人常说“旁观者清”,这就告诉我们旁观者比较容易客观地看待别人,这比自己带着某种眼光看自己要准确得多。所以我们平时要多听别人的评价,结合自己情况客观地分析自己,像照镜子一样更多更科学地了解自己。

3、通过心理水平测试了解。(板书)

随着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人们不但对物体的长度、重量、温度以及时间、空间、运动等物理特性做出了越来越精确的测量,而且不断地尝试着对人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注意、情绪以及能力、气质、性格等心理特性进行测量,并摸索出了一些方法,加深了对人类心理现象的了解。根据实际的需要科学家们还编制出有关中学生心理特点的多种测量表。通过使用心理量表进行测试可粗略地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水平。使用此种方法快捷、简便。我们在教学中会采用此种方法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

我们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的目的是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面我们就来研究如何掌握正确的方法来锻炼心理品质。

(二)要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板书)

1、多读好书,优化心理品质。(板书)

(活动:请每人写出三条读书的益处。写完后交流。)

书用生动、具体、感人的艺术形象去反映生活,以潜移默化的力量去感染、鼓舞和教育人。书给我们知识,书给我们力量,书给我们享受,书与我们的心灵相通,激励人们树立进取精神。读书使人受益匪浅。在读书中要注意广读书、读好书、记笔记等。

2、参加社会活动,锻炼心理品质。(板书)

我们是学生,平时大多数时间生活在学校、家庭,不了解社会。只有走出校门,多参加社会活动,扩展视野,才能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参加社会活动中,会更多地感受到社会中的“真、善、美”,也会更痛恨“假、恶、丑”,心理承受能力会增强。所以要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锻炼心理品质。

3、参加美育活动,陶冶心理品质。(板书)

(活动:请同学思考问题:“音乐、美术、书法、棋类、体育等活动,你最喜欢哪种?它对陶冶性情起什么作用?”)

这些活动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熏陶和享受;可以修身养性,排解不良情绪,保持心理健康……今后我们要多参加美育活动,塑造健康的心理。

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人锻炼心理品质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锻炼心理品质。了解自己心理特点的方法有比较法、他人评价法、心理测试法。锻炼心理品质是了解自己心理特点的目的。锻炼心理品质的途径有读好书、参加社会活动、美育活动、亲近大自然等。每个人可针对自己的特点和具体的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了解自己,锻炼自己心理品质,成为心理健康的人。

课后复习

(1)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有哪些方法?你用过哪些?感受如何?

塑造教师良好的心理品质 篇5

在暑期我读了这样一本书:《哈佛素质教育理念精华――如何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书中围绕哈佛精神,精辟的指出中国教育的误区,从多方面,多角度,向我们介绍:如何开发孩子的智慧潜能,又如何正确的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对中国家长及幼儿教师来说,一定会受到很大的启发。

使孩子成才是中国每一位家长及老师的最大心愿,也是他们心中的神圣职责。在世界上,几乎没有人能向中国的家长这样,关心孩子的学习,关注孩子的未来。然而,究竟怎样才能使孩子健康的成长,使孩子将来成为有用之才,中国的家长和老师都未必能够明白,甚至不少家长和老师在教育方法上陷入误区。为此,我们需要学习新的教育思想,接受新的教育理念。

美国哈佛教育专家认为,中国人在子女得教育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偏差,他们往往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心理健康。美国哈佛的教育专家提出了如下意见:

――做任何事情,仅仅靠信心是不够的,必须将信心与科学的行为结合起来。只有按照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孩子的智慧潜能才会得到极大的开发。

――每位老师都应认识到心灵上的.沟通是激励和培养孩子上进的有效途径。所以要想办法消除同孩子思想方面沟通的障碍。与美国教师相比,中国教师往往不善于与孩子沟通,这样就不能很好的了解和理解孩子。心灵沟通,理解孩子是培养孩子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因此,教师应主动同孩子亲近,消除代沟,多理解孩子,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

――未来社会需要心理健康的人才,作为家长给与孩子的不能仅仅局限于物质上的丰足,还应注重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情商是做人的本领,培养孩子做人的本领要比考试得100分更重。要鼓励孩子养成快乐的性格;鼓励孩子学会与他人的交往与沟通;鼓励孩子大胆的去干自己想做的事情。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一些所谓的坏毛病。有些坏毛病是孩子在不同成长阶段的发展特性。父母对此应有正确的理解。同时也可以通过一些有效的手段来帮助孩子纠正这些不良的行为与习惯。家长要注意找出孩子产生坏毛病的行为动机,对症下药,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与习惯。为此,不能一味的批评和粗暴的斥责,不妨先指明他的优点,然后要求他改正缺点,以便做得更好。这对孩子心理得健康发展更有益。

塑造教师良好的心理品质 篇6

做合格的人民教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感到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我们只有不断学习,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塑造良好的形象,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实际,团结奋进,扎实工作,才能让人民满意,才能促进学校发展。因此我认为我们应努力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1.勤于学习

“智是进德之基”,加强学习是教师职责的要求,也是纯洁道德、追求崇高的需要,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只有在科学理论的学习中不断升华,在学习与实践的结合中逐步练就。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在教育教学中同党中央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树立优良的学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从而使自己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

2.乐于奉献

人民教师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光荣任务,应充分认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和担负责任的重大。热爱教育事业,以从教为荣,以施教为乐,不计名利,甘于奉献。做到工作尽职尽责,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思想品德,认真备课上课,不敷衍塞责,不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尊重家长,主动与家长联系,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努力使自己的工作让家长满意,社会满意,学校满意。

3.热爱学生 热爱学生是师德建设的核心,也是做好工作的基础和前提。热爱学生既是教师高尚师德品质的表现,又是一种教育手段。教师对学生高尚纯洁的爱,是师生心灵之间的通道,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是用以点亮学生心灵的火炬。所以我们必须做到从多方面关心每一个学生,不是只从学习上,而是从思想、学习、生活等多方面关心。重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强调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并且要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重视激发学生的进取心。严格要求学生,严就是爱,做到严而有度,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变相体罚学生。总之要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地发展。

4.为人师表

为人师表既是师德建设的实质和教师职业道德最基本的内容和显著特征,也是所有教师应当共同遵守的一条重要的道德规范。教师是学生行为规范的楷模,教师的思想、品德、情操乃至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我们教师必须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形象给学生树立榜样。

其一,教师要在政治思想品德修养上以身作则。要以自己正直、诚实、谦虚、谨慎、遵纪守法、热爱劳动等美好品德来影响学生,要以德培德,以智启智、以情激情。

其二,教师要在治学上以身作则。凡是知识广博、教学认真、教风活泼生动的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就高;相反,基础差、知识贫乏、不肯学习、教学呆板、上课马虎的教师无论如何也得不到学生的尊重。所以教师必须做到教学作风严谨,工作一丝不苟,这样学生才能形成一种严谨踏实的学风。学生的学风实质就是教师教风的一面镜子。

其三,教师要在文明习惯上以身作则。我们常常能在学生身上看到教师的影子,教师的语言行动,生活习惯,甚至字体学生都模仿。所以教师要遵守社会公德,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严以律己,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也就是说教师既要做到心灵美,也要注意仪表美、语言美,把内在的美与外在的美很好地统一起来,使自己的一言一行像春风化雨一般滋润着学生的心田。

塑造教师良好的心理品质 篇7

德育的基本功能在于它能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思想影响, 引导他们的行为, 培养他们的高尚品德。而品德又是人个性的核心部分, 对人的心理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特别是中学时期是学生个性形成变化的关键时期, 道德品质、个性心理品质的可塑性都很大。所以, 学校教育不但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还要在德育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就如何做好学生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工作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师应针对中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和心理健康状况, 侧重于对他们进行学习心理、情感心理、青春发育期心理的正确引导。每个班级学生都来自于不同的家庭与社会环境, 他们的气质、性格、能力等各有差异, 这就决定了他们个性心理的差异与个性心理品质的不同。作为教师, 尤其是班主任, 不但要掌握学生普遍的心理特征, 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 更要细心观察每个学生的思想、个性、品质、爱好和能力等, 然后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 采用得当、适度的教育方法, 因材施教, 努力使他们变成性格开朗、乐观向上、能力出众、意志坚强、具有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中学生。笔者曾经的学生中有名女学生, 学习刻苦踏实, 劳动积极肯干, 但行为孤僻、说话带刺, 与同学格格不入, 经常会犯一些小错误, 如不穿校服、迟到、乱扔垃圾等, 且屡教不改。我很耐心地教育她, 有时也忍不住在同学们面前批评她。有一次, 她以别人的口气给我写了一封匿名信, 其中的一句话震撼了我的心:“一个人受学生歧视, 被老师瞧不起, 家长又不关心, 活着真没意思。”没有想到我的批评让她产生了这么重的思想负担, 于是我马上找她谈心, 表明我和同学们并没有歧视她, 告诉她由于她常犯错误, 不及时改正, 批评她的, 目的只是想让她进步, 没有别的意思, 当时她感动得流下了热泪。又通过几次谈心教育, 加上我和同学们对她的悄然关怀, 她的性格也逐渐改变了, 学习上进步很快, 还担任了小组长, 带领大家打扫卫生很积极, 有心事也愿意与同学、老师交谈, 性格越来越开朗, 还被同学们推举加入了团组织。这样的结果使我倍感欣慰。

二、加强教育, 促进发展

在各项教育活动中, 教师要努力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对学生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承受挫折心理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等方面加强教育、培养与引导。另外, 由于青少年正处在心理急剧变化、心理矛盾增多的成长阶段, 在身心发展方面, 与成人有很大差异, 一般不愿意敞开心扉。因此, 教师要积极主动和他们交流沟通。我带过的一名男同学, 自幼性格倔强, 爱认死理, 经常为小事和同学打架, 学习不专心, 爱和老师顶嘴。针对他的性格特点, 我采用了以下方式:与同学打了架, 我找他谈话, 说明刚强是一个人的优秀品质, 但倔强、固执、不讲理, 不但不是优点, 甚至是愚执。我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他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粗鲁, 并向被打的同学道了歉。有次, 他母亲告诉说, 他在家里的表现也不好。于是我请他自己谈在家的表现与不足, 帮他想办法, 指明改正方法。然后又做他父母的思想工作, 告诉他们孩子在这一阶段有其自身的心理和个性特点, 处事方法与大人不同, 父母不能用大人处事的标准去衡量孩子, 应积极主动和他交流, 耐心细致指出他的不足, 帮助他纠正不足, 而不能一味地指责数落孩子。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 这个学生在性格、能力和品质等方面都有了良好的转化和发展。父母觉得孩子变得懂事多了, 同学们也感受到了他的许多可爱之处。毕业几年了, 他总给我写来充满关爱之意的信, 信中那叮嘱的细心, 常让我感动得落泪。这个倔强浮躁的孩子, 个性心理品质已经呈良性转变, 已经会用一颗诚挚的爱心对待和温暖别人了, 多么可贵。

三、关爱学生, 积极鼓励

关爱学生, 热爱教育工作, 是做好学生良好个性心理品质培养工作的基础。只要教师倾注以爱心, 辅之以耐心、细心, 多鼓励学生, 使他们有勇气、有信心, 就会使学生不怕挫折, 勇于克服困难, 快乐自强, 阳光向上。

塑造教师良好的心理品质 篇8

[关键词]体育教学 良好个性品质 情感体验

[中图分类号] G6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2-079

“性格决定命运”,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对人一生意义重大。人的个性是在生理素质基础上,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区别于他人的个体倾向和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先天的遗传因素,是个性发展的自然前提;后天因素尤其是教育在人的个性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对青少年养成良好的品行,形成好的个性品质起着重要作用。学校体育教学对学生良好个性品质塑造更是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一、体育课中严格的队列训练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集队时“快、静、齐”,列队时“横成排、竖成行”,像个军人似的笔直站立……这些是特殊于其他课堂教学的“常规要求”。体育课教学中严格的队列训练、规范的常规教育可以营造一个严谨的课堂氛围,可以创设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可以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风,对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有积极作用。“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严格的制度可以使学生逐渐形成自觉遵守纪律的好习惯,养成生活与学习积极进取、井井有条的好品行。

二、体育课中丰富的运动项目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体育课上进行各种跑、跳、投掷、体操、武术、球类等项目的教学活动,每项活动都有吸引学生之处,每个项目都有其独特的健身价值,每个项目在教学中都可以向学生渗透着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形成好的个性品质。

小学生喜欢运动、兴趣广泛、容易兴奋,教师要把握学生年龄特征,根据运动项目特点,因势利导,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训练过程中经受锻炼,培养他们具有不畏困难、勇于争先、坚忍顽强等好品质。例如,在长跑教学中渗透着对学生进行顽强意志品质的培养;在各种跨越阻碍教学中渗透着对学生进行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品质的培养;在投掷项目教学中渗透着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的培养;武术教学中则渗透着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自豪感的培养,在篮球教学中渗透着集中相互协作、相互配合意识的培养等。

教师要在课堂上适时地利用教材,在组织活动中发现思想教育的时机,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通过表扬和鼓励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进取意识,帮助每一个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三、体育课中多样的游戏比赛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体育课是学生最喜欢上的课,这是由体育课室外的教育形式,体育课内容的多样性、活动的娱乐性、比赛的竞争性等方面决定的。体育课上教师经常组织一些紧张、激励、有趣的游戏比赛活动,学生年龄越小参与的积极性越高,越容易兴奋。在比赛中教师都会强调游戏方法和规则,都会提醒学生遵守规则会被表扬和奖励,不遵守规则会被惩罚。游戏比赛是一种很好“规则”教育形式,是对学生进行规则意识培养最有效的途径。

游戏比赛中每个学生都是参与者、也是组织者,他们都主动为同学、为队友、为班(组)加油助威,他们都为争取优胜而努力。在集体比赛中,只要教师积极调动、组织有序、评比公平,学生通常会表现出你追我赶、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良好品行。

四、体育课中民主的课堂氛围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教学态度是指教师对教育工作的认识、情感、能力等各方面比较稳定的倾向。每个教师都有其自己的特点,所以每个人的教学态度和相应的教学方法、教学特色各不相同。我们要避免两种不好的教学态度和作风。一是过分严厉的“专制性”教学态度。教师大权独揽,采取专制作风,班级活动、小组活动都是教师说了算,学生没有选择权,必须严格听教师的命令。这样课堂气氛太严肃,扼杀了青少年的活泼的天性,不利于学生健康个性品质的形成。二是撒手不管的“放羊式”教学态度。教师不负责任,没有目标要求,想练就练、不练就算,不管不问,这样学生会形成放任自由,无组织、无纪律,怕苦怕累的不良个性特征。教师要以认真、负责、严谨、民主的态度,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激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课堂上力求民主、活泼,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开开心心、自觉自愿参与身体锻炼,这样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形成情绪稳定、主动参与、积极向上、群体协作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五、体育课中成功的情感体验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教育与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学生都希望和教师搞好关系,也希望得到教师的表扬和喜爱,特别是对自己尊敬的、喜欢的教师。课堂上教师表扬某个人(或小组),会对学生心理上产生正能量的传送,发挥着积极很用,如批评则相反,所以课上不要轻易批评学生,多以表扬、鼓励和希望的语气为主。这样做好处很多,首先是学生喜欢你这个教师,他们在课堂上情绪饱满、积极主动,久而久之学生会形成一种乐观、积极的行为表象和个性特征;相反经常被批评的学生会产生怕上体育课、情绪低落的现象,个别严重的还会出现被遗弃感、自卑感,这些都会影响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课堂上要保持谨慎的教学态度,要一视同仁,使每一个学生时刻都能感到教师在关注他,并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对学生流露出信任和肯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挖掘、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成功之处,尽量让全体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使学生感到心情愉快、心理放松,促使其良好个性品质形成和发展。

教师还要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对不同的学生在课堂出现的问题进行即时给予梳理和纠正,正确分析原因,对症下药。对个性品质上已形成比较明显不良特征的学生,需要教师课上、课后相结合,耐心说服教育,坚持正面教育,帮助他们明辨是非,“反复抓、抓反复”。在课堂教学实际情境中,教师要及时表扬鼓励、提醒引导,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和克服困难的品行。对比较优秀的学生,要注意培养他们养成谦虚、细心等良好品行。

六、体育课中良好的师德表现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自身良好的个性特征对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起到有益的影响。教师必须注意自我修养的提高,真正做到“为人师表”,给学生作好榜样。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好奇心很强,他们会学教师样子走路、学教师的语气说话,甚至是一个面部表情都是学生模仿的内容。学生的模仿很多时候是不分好坏的,他们模仿更多是为了好玩,我们做教师的应深知“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

在教学中,教师要多运用直观示范法,用标准、漂亮的技术示范动作吸引学生,引导学生模仿、思考。体育教师跑得快、跳得远、投得准……学生不仅看到示范动作,更看到了积极、健康、阳光的人生榜样,学生的心里在惊叹、心里在为教师竖“大拇指”,在这“无声胜有声”的时刻学生接受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给学生做个好榜样,在教学中切不能方法简单、态度粗暴。教师要强化责任意识,对学生要有爱心,要严格要求自己,无论何时何地都要给学生作出表率,不放过任何言行举止等细小的表现与动作,对学生产生的影响。

总之,教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历史重任,体育课是学生最喜爱的课,体育教师是学生最喜爱的教师。“健康第一”是体育教育工作者时刻要面对的课题,体育课上“育体更要育人”,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塑造教师良好的心理品质 篇9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有的人可能会认为:你提这样的问题“太可笑了”,谁不知道“教学啊”。可是,作为老师,你想过没有,为什么有的教师上课节数不多,却能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喜欢他的课、愿意学、爱学,当然成绩也不错;而有的教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加班加点,导致学生厌学,不喜欢他的课。为什么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结果呢?我想,原因可能是:前者,教师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而后者,教师却忽略了学生学习品质的培养。所以说,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与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培养是分不开的。

那么,一个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学习品质呢? 首先,要培养学生注意力集中的好品质。因为学习过程中,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是创造最佳学习情境,争取最佳学习效果的手段之一。

其次,要培养学生知难而进的学习品质。知难而进,就是当遇到困难时,不畏惧,不回避。解决困难时,积极主动。这一品质的培养,不是一日之功,只有教师经过不懈的努力培养,作用才能形成,学生经过众多的意志磨练才能得到加强。

塑造教师良好的心理品质 篇10

通过在学校深入开展学习“优化发展环境,提高工作作风,塑造良好形象”,使我认识到,提高自身工作作风修养,是教育效能建设的具体体现,也是提高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基础。工作作风如何,直接关系到教学活动效率的高低,必须培养和建设良好的工作作风,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执教为生,打理培养新的作,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现将结合自身实际谈几点我的体会:

1、为人师表 为人师表既是师德建设的实质和教师职业道德最基本的内容和显著特征也是所有教师应当共同遵守的一条重要的道德规范。教师是学生行为规范的楷模教师的思想、品德、情操乃至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我必须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形象给学生树立榜样。

其一在政治思想品德修养上以身作则。要以自己正直、诚实、谦虚、谨慎、遵纪守法、热爱劳动等美好品德来影响学生要以德培德以智启智、以情激情。

其二在治学上以身作则。凡是知识广博、教学认真、教风活泼生动的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就高相反基础差、知识贫乏、不肯学习、教学呆板、上课马虎的教师无论如何也得不到学生的尊重。所以我必须做到教学作风严谨工作一丝不苟这样学生才能形成一种严谨踏实的学风。学生的学风实质就是教师教风的一面镜子。

其三在文明习惯上以身作则。我们常常能在学生身上看到教师的影子教师的语言行动生活习惯甚至字体学生都模仿。所以要遵守社会公德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严以律己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也就是说既要做到心灵美也要注意仪表美、语言美把内在的美与外在的美很好地统一起来使自己的一言一行像春风化雨一般滋润着学生的心田。

2、热爱学生 热爱学生是师德建设的核心也是做好工作的基础和前提。热爱学生既是教师高尚师德品质的表现又是一种教育手段。教师对学生高尚纯洁的爱是师生心灵之间的通道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是用以点亮学生心灵的火炬。所以我必须做到从多方面关心每一个学生不是只从学习上而是从思想、学习、生活等多方面关心。重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强调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并且要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重视激发学生的进取心。严格要求学生严就是爱做到严而有度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变相体罚学生。总之要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地发展。

3、勤于学习“智是进德之基”加强学习是教师职责的要求也是纯洁道德、追求崇高的需要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只有在科学理论的学习中不断升华在学习与实践的

结合中逐步练就。

4、乐于奉献 人民教师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光荣任务应充分认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和担负责任的重大。热爱教育事业以从教为荣以施教为乐不计名利甘于奉献。做到工作尽职尽责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思想品德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不敷衍塞责不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努力使自己的工作让家长满意社会满意人民放心。

总之,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要克服自己因循守旧的思想,不断培养敢闯敢试的创新精神和攻坚克难的拼搏精神,始终做到以生为本,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努力为学校、教师、家长、学生提供快捷、优质、高效的服务,以自己良好的政治素质高尚的品德情操渊博的知识才学和完善的人格力量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塑造教师良好的心理品质 篇11

一、中学生心理素质的现状

1、有的同学学业水平差,自觉无颜见人。

有的同学学习基础较差,各门功课学的都不好,就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便破罐子破摔,与同学、老师和他人相处时,感到自卑,觉得无颜见人,变离群索居、独来独往,长期以来 ,就养成孤僻的性格,不利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2、有的同学家庭经济状况差,自觉低人一等。

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居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的使用上也开始追求档次,相互之间进行攀比,有的同学由于家庭贫困,无法在吃、穿、住、用、行等方面与其他同学相比,自我感觉低人一等,这样就势必会影响到自己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影响到自己的健康成长。

3、有的同学自认为相貌不尽如人意,在同学面前自渐形秽。

有的同学看到身边的同学一个个都很靓丽,变对自己求全责备,认为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自渐形秽,不敢与其他同学交往,久而久之,形成孤僻的性格,孤言寡语,不利于自己各方面的发展。

4、有的同学看到就业压力较大,对前途丧失信心。

有的同学看到当前竞争日益激烈,尤其是家中有人下岗人员的同学,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不能正确理解和面对,感到前途渺茫,对生活的前途丧失信心。

5、有的同学存在逆反心理,社交困难。

由于諸多因素的影响,有的同学对事事存在逆反心理,在学校不听老师的,在家不听家长的,认为老师和家长处处与自己作对,对老师和家长的教导和劝告置若罔闻,要求他这样,他偏偏那样,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思想品德的培养和智力水平的发挥。

二、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培养的心理素质是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健康,不但是指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健全与最佳状态”。可见、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内容,良好的心理素质已成为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的基本要求。根据调查发现,中学生中有心理障碍的占调查人数的20%左右,说明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合格率较低。学生中普遍存在虚荣、自卑、孤僻、离群、逆反等心理障碍,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思想品德的培养个智力水平的发挥。因此,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塑造他们的健全人格,已成为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当务之急。

2、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21世纪是全球经济、科技和人才竞争异常激烈的世纪,能否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良好的心理素质将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不仅要有强健的体魄、丰富的科学文化素质,更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而随着我国中学生阶段独生子女的普遍化,多数中学生存在着心理素质不高的问题,心理素质不高越来越成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绊脚石”。所以,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和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有着现实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三、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渗透心理教育,激发成就动机。

心里不健康,学习会受到严重影响。有的同学各门功课学的都不好,学习基础不扎实是一个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强烈的成就动机,没有下切实的功夫去学习。因此,要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将心理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以营造心理品质教育的良好氛围。教育,引导学生培养力争上游,无坚不摧的意志,增强自信心,靠勤奋努力,学习就会越来越好。

2、引导学生适度消费,不盲目攀比。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真实情况,如家庭成员的身体状况、职业状况、受教育程度等等,都影响着每个家庭的经济收入。因此,应教育、引导学生适度消费、合理消费,不要盲目攀比,尤其是家庭贫困的学生,要仔细分析自己的家庭经济结构,找出经济状况差的原因,制定切实的脱贫解困措施,尽快提高家庭收入,抑制不合理的要求,克服自卑的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心,而没有必要因此自觉低人一等。

3、加强自身修养,反对以貌取人。

每个人的相貌都是生来俱有的,我们应该正视而不应当回避这个现实。徒有一张漂亮的外表,而不是加强自身修养,没有一颗纯朴、善良、充实的内心,是不能为他人所敬重的。我们应教育、引导学生摒弃以貌取人的陈旧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以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来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贡献,就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4、增强竞争意识,正确应对挑战。

有市场必然存在竞争,竞争的结果必然是优胜劣汰。将来我们踏上工作岗位时,同样也要面临着繁重的工作任务和艰辛的工作环境,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自我的完善和提高。要做好这一切,在市场竞争的大潮中站稳脚跟,就必须教育学生,让他们懂得“技不压身”的道理。从而努力学习,从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等方面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提高综合职业能力,理智的对待生活中的挫折,从容地应对挑战。

5、培养广泛兴趣,满足学生多方面求知的需要。

青年学生正处于精力旺盛、求知欲极强的时期,凡事都想探个究竟,这就是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点,并注意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因为学生只有在学习生活中产生有兴趣的心理状态,才能导致积极地心理效果,激发顽强拼搏的精神,养成勇于进取的良好品质。

6、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心理相容。

塑造教师良好的心理品质 篇12

人们在理解学校体育教学时,总是狭义地认为只要增强学生的体质就可以了,往往忽略了对学生在心理品质和健康人格方面的培养。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增强,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严,标准越来越高,培养现代人才必备的心理素质,开始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尤其是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学校体育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品质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目标被单独提了出来,这就更加引起人们的重视,从而也给学校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是:“不仅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美状态”。最近又补充了10条标准,其中有: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学习或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应变能力强,能够较好地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这些均和心理健康有关。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支柱。这就要求学生在校就应加强应变能力和社会适应性,以及勇敢、顽强、刚毅、果断、吃苦耐苦的意志品质的锻炼,培养灵活机智、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和自我调节能力。体育教学能锻炼学生的身体,提高学生的体质,磨炼他们的意志,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正是具有健康的体魄、丰富的知识、坚强的意志品质的人才。所以,体育教学对加强学生优良品质的培养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2 心理品质的内涵

所谓心理品质是指一个人在心理过程中和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包括情感、意志、兴趣、能力、性格等,和人的认知结构、思维结构、知识结构、个性心理都有很大的关系。人们的思想与性格是动态可变的,所以心理品质也会波动。良好心理品质的培育与构建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心理品质的多元性决定了我们构建良好品质的多渠道和多样化,心理品质的动态可变性决定了我们构建良好品质需要进行长期性和连续性的教育。

3 体育教学中培养优良品质的途径与方法

3.1 通过加强动机和目的性的教育,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在体育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学习的目标,激发其内部动机,以唤起学生的积极行动,从而实现这一目标。因为明确的目标是行动的基本特征,行为目标越明确,行动的方向也就越能正确把握,对行动的推动力量也就越大。只有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掌握体育的知识、技术、技能,增强体质,将来成为社会建设的合格人才,才能激发学生自觉地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采用目标定向或目标导向的方法,在制定体育学习计划和目标时,让学生参与计划与目标的制定,明白所定计划和目标的价值及可行性,再传授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和方法,从而使他们自觉地战胜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敢于在各种不同条件下坚持锻炼,提高身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实现预定目标。

3.2 建立严格的纪律制度,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责任感和事业心是形成良好品质的重要保证,主要指一个人对其所属群体的共同活动、行为规范以及他所承担任务的负责态度,是在群体共同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社会价值观与行为规范的内化而形成的。在生活中,一个具有强烈责任感和事业心的人会克服懒惰和不良习惯,增强克服内外障碍的力量,形成坚韧和自控力等优良品质。

在体育教学中,利用各个教学主要环节,进行课堂常规教育,使课堂教学规范化、制度化。通过课堂常规的建立和贯彻,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和安全教育,达到锻炼学生的自控能力、培养意志品质的目的。高标准严要求本身就是巨大的心理压力,也是一种承受心理压力的训练。

3.3 根据教材的特点对学生进行优良品质的培养

体育教材的实践部分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属于体育运动的技术。每个技术动作都有它自己的特点,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寓于教材和教学中的各种教学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思想教育。如在基本体操队形队列的训练中着重培育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在跳高教学时着重培育进取性,攀登新的高度;在跳马教学时则着重培育学生的果断性;在障碍跑、跨栏、支撑跳跃等教学过程中培育学生勇敢果断的性格;在拔河与接力跑的教学过程中培育团结一致的集体主义精神;在体操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相互帮助与保护,培育学生助人为乐的优良品质;篮球、排球项目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维护集体利益、自觉遵纪守法和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品质;练习中长跑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如本人在教授中长跑时,把技术动作认真讲解示范并提出了练习的要求,注重强调思想教育因素,克服紧张、畏惧和怕苦心理。运用心理暗示法,暗示自己体力好,感觉也不错,以达到稳定情绪的目的。用注意力转移法,使其把注意力转移到调整呼吸的节奏上来。这样既促进了他们充满信心地去完成任务,也使他们在努力完成任务时进一步磨炼意志品质。

3.4 课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

首先,利用竞赛法。众所周知,人类正处在两个千年交替的关键时刻,21世纪的压力和挑战都落在跨世纪的青少年身上,树立竞争意识、勇敢面对挑战是现在的学生必备的心理品质之一。而竞赛法是在比赛的条件下进行的一种方法,它能使学生在竞争条件下进行学习,凡是比赛都要争取胜利,都包含一定的超越自我的对抗精神,因而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还能使他们通过竞争和拼搏而获得的成功体验。

其次,可利用合作法,即通过小组合作和协同达到学习目的。在小组中,学生担任不同的角色,是学生,也是教师,是练习者,也是帮助者、评议者。通过角色的变换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团队精神、团结、守纪、公正、助人等良好的社会行为和善于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创造一些复杂和困难的环境,让学生在不利的条件下训练,如:限制完成任务的时间和场地;一对一、一对多的对抗练习;在疲劳状态下完成新的任务;天气变化时仍必须完成原任务等等。这些都可以使学生学会克服困难的本领和形成克服困难的习惯,有助于心理承受能力和调节能力的提高。

3.5 进行榜样教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青少年易接受英雄行为的感染,多向他们介绍一些体育健儿刻苦训练、比赛时努力拼搏、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为祖国争得荣誉的事迹,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会有很大的触动,使他们在平时锻炼及学习中能够以这些体育健儿为榜样,不怕苦、不怕累,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关键在于体育教师的言传身教,而身教尤其重要,教师的思想品行和业务水平,包括文化素养、教学风格、言行仪表、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品质都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应当品行端正,勇于吃苦耐劳,工作认真负责,练习时积极为同学们当陪练,耐心帮助后进的同学等。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先做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激励同学。当学生意识到从教师身上看到了他们所希望的形象时,就产生了积极的榜样教育的效果,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教师还应该多观察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多鼓励多表扬,树立学生的榜样,精心制造一个你追我赶,人人争当先进的良好学习环境。

3.6 针对突发事件进行教育

在备课时,教师往往根据教材特点定出具体教育任务,注意处理正常情况下出现的问题,这是不全面的,还应当重视突发事件的处理。一旦事件发生了,思想预先有了准备,就能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由被动变主动,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良好的心理品质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出来的,也不是几堂课所能解决的。但是,只要我们思想重视,诚心、热心、耐心地教育他们,有计划地采取积极的有效的措施,做到管教管导,持之以恒,就一定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全面的合格人才。

摘要:体育教学中应重视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经过教学实践发现,在体育教学中通过加强目的性教育、建立严格的纪律制度、根据教材的特点、利用课堂教学手段、针对突发事件和树立榜样等等途径与方法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方面均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体育教学,心理品质,素质

参考文献

[1]冯燕.试论体育运动对培养青少年良好心理品质的作用[J].体育科技,2001,22(2):44-46

[2]邱欣.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精神影响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4

[3]丁瑞飞.加强心理疏导培养良好心理品质[J].教育导刊,1995(Z1):77

[4]洪治国.学校体育教学中学生勇敢品质的构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22(6):93-95

教师健康心理对学生的良好影响 篇13

在教师的素质修养中,教师的心理素质占有重要位置。一个理想、合格的教师,除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外,还必须具有热爱、合作、活泼、愉快、乐观、幽默等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影响学生的成长。1.建立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师首先要用心去关爱每一个学生,关爱学生有利于教师新教育目标的实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其次新型的师生关系必须满足学生心理需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师的一句话、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表扬、一个赞扬,都会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从而提高学习质量。第三,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不挖苦讽刺学生,多看学生的优点、闪光点,对学生有一点进步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激励学生向上。

心理健康的教师往往能够尊重、理解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开放、宽松的学习气氛,会促进学生生理、心理、行为全面、协调地健康发展,能在宽松的气氛中使悲观的学生变得快乐,受挫折的学生建立信心,懒散的学生变得勤奋,内向的学生变得活泼,固执的学生变得灵活,从而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还会影响师生关系,从而导致学生心理失调,学生的害怕、说慌、缺乏礼貌、违抗、挑衅等心理失调都是由于教师心理不健康造成的。2.教师具有健康的心理有助于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

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够很好地设计促使学生健康发展的良好的心理环境,一方面,教师可以依据学生所遇到的矛盾和冲突设计人工心理环境,指导学生解决冲突;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自我设计,自己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一种教育资源。教师的言谈举止和教师的心境、情绪是构成整个教育环境的组成部分,如果教师的心理不健康,必然会影响教育环境,影响到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而心理失调的教师不但在学习上不能建设性地帮助学生学习好,而且必然对学生的心理不健康的发展起着刺激和作用。3.教师心理健康是学生观察模仿的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的学习同样包括学习做人,学生的社会经历有限,需要具体可感的样板,学生容易从模仿教师的行为开始。所以教师要做学生的表率,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4.教师心理健康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心理健康水平高的教师,在智力、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方面都得到正常、健康的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并能自如地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应对客观环境和发生的一切,使自己的心理倾向和行为与社会现实要求相互协调,与环境取得积极的平衡,这样便会有利于学习和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能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矛盾和处理问题,因而能尽快地化解矛盾、解决冲突,有效、及时地处理好各类问题,其工作效率必然高于心理不健康的人。教师工作效率高,学生具有较强的摸仿性,学生学习效率也会随之提高,学习质量自然就高。5.教师心理健康有助于促进学生身体健康

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之中,人的躯体性疾病、生理缺陷都能影响人的心理特点和心理状态,使人产生焦虑、忧愁、烦恼、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人的情感、意志、性格,乃至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只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培养健康的心理,例如喜爱、愉快、自信、平和的心态有助于提高人的免疫能力,促进身体健康。但心理上的不健康,如长期的过度焦虑、忧愁、烦恼、抑郁、愤怒,会导致生理上的异常或病变,如高血压,神经官能症,失眠、偏头痛、胃痛等。如果教师的心理不健康,使学生心理受阻,从而导致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疾病,影响学生正常发展。

教师心理健康标准

一、愉快地接受自己的职业角色。对教师角色认同,勤于教育工作,热爱教育工作。

至从你决定当老师的那一刻起,你实际上就选择了你的职业特点,效益周期长,花费时间多,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而且,需要的就是你要有能力,改变培育对象(对现在的社会来说,已经不再是一个对象——学生了,还包含家长,一般是一个孩子有对应的六个家长,如果家长有离异的话,还要增加。)让培育对象走上“正道”,由于要服务的对象增多了,你还要无条件,不分时间地服务,也是说,你的工作性质,已经决定为不分白天黑夜,随时有问题,随时解答。

对于这个问题,有以下有趣的选择题:

你如果想挣钱,请不要选择做教师;你如果只想每天工作八小时,请别选择做教师;如果你不想起早,你别选择做老师;如果你不想熬夜,你别选择做老师;你如果每周只想工作五天,请别选择做教师;你如果懒得与品行差的人打交道,请别选择做老师;你如果不想抽空了解政治形势科技动态,请别选择做教师„„

二、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每天,每节课,我们不应该被情绪感染,应该跳出三界外,学生犯了错,受了委屈,你不能再发火,要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迎接各种挑战、责难,哪怕是家长、学生与你发火,你要有能力调控自己,并且同情弱者,春风般化解暴戾情绪,才能说明你的成熟,说明你的教育艺术成熟。

三、独创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你每天有同一种方法上课的话,你自己也会累的,听者更累,千万别以为,你的教育教学方法独到,其实可能真的是陈词滥调的催眠曲,只有经常的更换口味,才能让学生不疲劳,也就是独创适合你的徒弟的教育教学方法,有成效地拔高成绩,你才能在短期内被认可。这是为教者的重要能力,当然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了。

四、良好的人际关系。前面已经说了,你不止是与一个班的学生打交道,还与他们的家长——两代人打交道,甚至,作为独生子女的一代,还要与他们的亲戚打交道,还要与他们的好朋友打交道(尤其有些他们的朋友可能是你的领导,或者是领导的朋友),还要与班级的任课老师打交道,还要与其他的也许一年后又要打交道的非现任班级老师的老师打交道,还要与竞争对手打交道,还要与学校各个部门打交道,还要与校长打交道,„„。复杂的圈圈,你没有驾驭能力,你做教师将非常被动,你当然郁闷而心理不健康了。

五、积极适应和改造教育环境。以上都能轻松应对的话,这个能力就显得很简单了。否则,这是一个高不可攀的心理健康的要素。

六、防止教师心理枯竭。树立成功的信念:永远对自己抱有信心,喜欢自己、悦纳自己,能力是可塑的、变化的、发展的,清醒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压力是进步的动力,专注自己的事,不要总是与别人比较。

七、注意心理调适。客观评价自我、克服错误思维方式,经常保持自得其乐、笑口常开、助认为乐,选择合理宣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实行目标转移法。建立开放的、协调的自我。

八、克服非理性信念—ABC理论。

A活动事件——B信念——C情感和行为结果。决定人的情绪反应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件的态度。我们可以通过改变人的非理性想法,进而改变其情绪和行为反应。不要退缩、回避,不要过分追求完美,强迫倾向。

九、采用自我防御法。将具有威胁性或痛苦的念头与感情排除以外,来克服压抑。将不愉快的实践当作没有发生,以求得心理平衡。用其他方式弥补自己的过失与内疚等等方法进行自我防御。

一般而言,健康的教师心理须达到如下标准和要求。

良好的教育认知水平:主要是指在教师认识过程中的智力或智力活动方面的内容。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应能正确认识和对待周围的事物和客观环境,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要求,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保持相对平衡,并能在教育岗位上表现自己的能力,如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等。悦纳教师职业:主要是指对教师角色的认识和接纳等。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应该承认自己的职业身份,并愉快地接纳这一职业的要求,还要了解自身作为教师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等。

稳定积极的教育心境:主要表现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能保持稳定的情绪,而且情绪反应适时、适度,情绪自控力强,能承受来自学生、家长、社会等方面的压力,始终保持乐观和积极的心境。

健全的教育意志:教师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具有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坚持性的意志品质。

良好的教育人际关系:教师的教育人际关系,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领导的关系和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心理健康的教师一般都乐于与人交往,并能够正确处理好各种教育人际关系。他能为学生、家长、同事、领导等所理解和接受,能与他人相互沟通和交往,人际关系和谐。教育环境的适应与改造: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对教育环境有客观的认识和判断,能接受教育事业的各种新事物,能适应教育变革、发展的要求,并能主动迎接各种困难与挑战。

我国心理学者从六个方面提出了教师心理健康的指标:

1、教师角色的认识,即对自己了解恰当并能愉快地接受自身职业,这是教师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标准之一。一名心理健康的教师应该承认教师这种专业身份,并愉快地接纳这一职业。

2、健康的教育心理环境。这种环境是指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内心活动背景。教师的教育心理环境是否稳定、是否乐观和积极,将影响教师整个心理状态及行为,也关系到教育教学工作效果。

3、抗教育焦虑。

4、教育独创性。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进行独立的创造性活动,必须具有健康的心理基础,反过来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独创性也成为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

5、心理良好的教育人际关系。健康的教师能够正确处理学生领导、家长以及与其他教师之间的教育人际关系。

6、教育环境的适应与改造。能够适应发展、革新的教育环境,接受教育事业的新事物,积极改造不良环境,是心理健康的表现

能积极地悦纳自我——即真正了解、正确评价、乐于接受并喜欢自己。承认人是有个体差异的,允许自己不如别人。

有良好的教育认知水平——能面对现实并积极地去适应环境与教育工作要求。例如,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及客观了解学生的能力;具有获取信息、适宜地传递信息和有效运用信息的能力;具有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

热爱教师职业,积极地爱学生——能从爱的教育中获得自我安慰与自我实现,从有成效的教育教学中得到成就感。

具有稳定而积极的教育心境——教师的教育心理环境是否稳定、乐观、积极,将影响教师整个心理状态及行为,也关系到教育教学的工作效果。

能自我控制各种情绪与情感——繁重艰巨的教育工作要求教师有良好的、坚强的意志品质,即教学工作中明确目的性和坚定性;处理问题时决策的果断性和坚持性;面对矛盾沉着冷静的自制力,以及给予爱和接受爱的能力。

和谐的教育人际关系——有健全的人格,在交往中能与他人和谐相处,积极态度(如尊重、真诚、羡慕、信任、赞美等)多于消极态度(如畏惧、多疑、嫉妒、憎恶等)。

塑造教师良好的心理品质 篇14

通过对教师教学行为调查研究,发现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良的教学行为。这些不良的行为阻碍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

1.教师单以追求教学质量为目的的教学行为会影响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的态度。当前应试教育仍占主导地位,升学率仍是社会、家长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标准,仍是衡量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优劣的标准。因此教师期望通过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证实自我能力,实现自我价值。同时,应试教育不可能更多地关注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在教学中,有些教师只关心那些自己心目中优秀的学生;在升学率“指挥棒”的“统治下”,偏向成绩好的学生,对成绩好的鼓励表扬,对成绩差的学生冷嘲热讽。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时,成绩差的受责罚更多,对优秀学生给予“适当照顾”。教师的这种教学行为只能使这些学生越来越不爱学习,学习的积极性越来越低,成绩越来越差。受到教师冷落的学生会心理不平衡,觉得世道不公平,厌恨老师,厌恨周围的人与事,产生自卑感和攻击行为,对生活也失去信心,最终可能导致学生偏激、自卑、怯懦等不良品质的形成。而被老师偏爱的学生容易骄傲自大,不融入群体,少关心同学等不利于他们品质发展因素。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消极的情绪影响学生个性品质的健康发展。无数的研究表明,压力、愤怒和抑郁等消极情绪会伤害人的身心健康,80%的疾病都源于压力和消极情绪。教师在工作、学习、生活上也会有不如意、不顺心的时候,有时还会遇到更严重的挫折,这些都会导致情绪消沉,心情烦躁。当出现这些消极情绪时,有些教师不是理智地控制,合理地化解,而是把这种消极的情绪带入课堂。有个别教师把心里的怨气发泄在无辜的学生身上,学生成了出气筒。教师的这种情绪化的表现带给学生的不仅是一时的伤害,而且会严重地影响学生长期的甚至一生的健康发展。

3.教师不恰当的教学管理行为影响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贝克斯特的研究发现,在一个能体谅他人的教师的影响下,学生会表现出体谅的态度;在一个不为常规和个人偏见所约束的教师的影响下,学生也会富于创造性;一个厌倦而失望的教师,他的学生也往往是没有生气和无精打采的。一般来说,师生关系紧张来自于教师不良的教学行为,最有利于学生成长或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管理方式是民主型的,民主型的管理方式容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和行为,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越高,越有利于学生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然而现实的状况是,不少的学生认为与教师交往很少有平等、民主、尊重、理解的体验,更多的感受是被压抑、拘束。这显然对学生人格成长不利。有的教师对学生严厉,作风专制,猜疑心重,课堂上学生的情绪比较紧张,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对任课教师没有亲近感,产生心理问题的较多。这类学生惧怕进教室,待人接物表现自卑,考试焦虑等,个性强的学生对教师反感,还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有的教师对学生和气,性格善良,办事民主负责,学生表现为课堂学习气氛活跃,学生情绪稳定,与教师、同学合作,集体荣誉感强;有的教师不负责任,放任,对自己要求不严,学生表现为随意性强,学生成绩平均分低,两极分化严重。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无论教师是否意识到自己对学生的影响,但他时刻在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态度、性格以及心理健康状况。

二、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学生心理品质健康发展

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品质健康发展。要切实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就要改变教师的现行教学行为,把学生的潜力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以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学习情感、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遇到许多困难、挫折,这就需要教师要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教师具有怎样的品质,就会产生怎样的教学行为,怎样的教学行为就会培养怎样的学生。假如我们教师具有鲜明、独特而又合理的道德意识,心理品质足够硬,就能够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品质,促进学生心理更好地发展。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在教育教学中,许多事实证明,冷淡、无情、情感上有缺陷的教师往往是不受学生的`欢迎和爱戴的。而优秀的教师通常都是充满情感的人。教师用以影响学生的是他们的知识技能、道德品质以及他们对学生的关怀爱护的情感,这种情感主要表现在他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和对所教学科的热爱。同时也包括乐观向上的情感,即朝气蓬勃地进行工作和乐观地充满信心地对待工作中的困难和挫折。在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过程中,教师是个什么样的人就可能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来。因此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不要因为自己的情绪而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3.教师的教学行为要更具创新性和反思性。我们知道,要想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那是需要足够的耐心和爱心的。只有善于在工作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教师要树立起鲜明的是非对错的观念,为达到与学生心理沟通的目的而不断地调整教育教学行为使之更加具体化,不断地对预设的方式方法进行创造性的处理。在与学生“谈心”为中心的牵引下,与学生一起分析、查找问题的原因,并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

4.教师要具有强烈的探索兴趣,永不自满。最好的教师永远是学生。广泛而丰富的求知兴趣是优秀教师的品质,一个醉心于各种书籍,乐于参加各种有益的教育活动,追求新知识,捕捉新信息的教师,必定是一个非常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教师的这种强烈的探究兴趣,也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感染着学生、影响着学生。学生也会表现出广泛而强烈的探究兴趣和执著的追求精神。

展望未来,未来的教育不应该是精英教育,也不应该是群体教育,而应该是人本个体教育。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个体为本进行人格与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和文化素质从而以良好的人格去影响学生,使学生得到熏陶,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学生只有达到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才能更好地适应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高明书《教师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2.文 萍《心理学理论与教育》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 198月

3.冯华。试论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J].学术论坛,(3)[4]张建伟。

4.鲁洁。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体育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情感品质 篇15

一、热爱之情

爱是对人或事物的最深的情感, 可表现为一种倾向, 形成一种动力。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之不能没有爱, 犹如池溏之不能没有水。”爱的情感是体育教师首先必须具备的情感品质。它表现在二个方面:

1、对体育教育事业深切的热爱。

体育教学是一项艰辛的劳动, 教师在付出复杂的脑力劳动的同时还要付出繁重的体力劳动。教师只有对教育事业深切的热爱、执着的追求, 才能具备吃苦耐劳、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 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 克服重重困难, 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2、对学生真挚的热爱。

教师关心热爱学生, 可以产生巨大的感染力, 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果, 也是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的根本保证, 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巨大动力。它最能激起教师对教育工作的强烈愿望, 最能激励教师千方百计地去教育好学生。这种情感驱使教师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 对学生诲人不倦。使教师以更大的耐心和韧劲克服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障碍, 挖掘出自身最大潜能, 创造最好的教育方法,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学生也是一种巨大的学习动力。有了这种爱, 学生才会把教师当成亲人、知心朋友, 师生之间才能建立起感情, 才能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亲近感和仰慕心理, 从而把这种情感迁移到教师所教授的知识上。心理学关于模仿的研究表明了这一点:“人们总是趋向于模仿他所爱的人, 而不愿模仿他所嫌弃的人。”可见教师这种爱的情感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 使之渴望获得知识, 主动模仿教师所教授的动作, 提高教学效果。如果教师缺乏这种爱, 对学生冷漠无情, 甚至对他们感到厌烦, 动不动就严加训斥, 学生就会紧闭心灵的大门, 势必造成师生关系紧张, 使教育活动受阻甚至中断, 给学生造成心灵上的创伤, 最终导致教学的失败。乌申斯基说得好:“如果你厌恶学生, 那么, 教育工作刚刚开始时就已经结束了。”教师的教育只有溶解在爱的情感里, 才能转化为学生自身需要, 引起学生积极反应。

二、期待之情

教师对学生深切的期待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 是学生上进的动力。

学生最信赖老师的判断力, 对自己学习情况、能力水平的认识往往依赖于教师的看法, 这样教师的期待之情对学生便尤为重要。它是对学生心灵上的支持, 学生从中看到希望, 获得自信、勇气和力量。体育教学活动多变, 动作复杂, 难度较大。学生在学习动作时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时学生心中往往产生消极情绪、退缩心理。对原本有能力完成的动作丧失信心, 自认为做不下来, 而不愿继续努力。此时, 教师若能用期待的目光来鼓励学生:“一定能成功!你大有实力完成这个动作!来, 再来一次!”学生会被这种深切真挚的期待之情所感染, 认为自己真的能行, 从而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 消除退缩心理, 重新充满希望, 鼓足勇气, 克服困难, 最终完成动作。若教师首先失去信心, 流露出无望、厌烦的感觉, 学生得到老师这样的情感信号, 自然彻底绝望, 认为自己果真不行, 而放弃对动作的继续尝试。可见教师在任何时候, 对任何学生都要饱含期待之情, 学生不能没有教师的支持、鼓励和期望, 他们常常是按照老师给设定的模式来认识自己、要求自己的。这种期待情感能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增添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 是学生上进的动力。

三、愉悦之情

教师带着愉悦情感走进课堂并自始至终保持愉悦心情, 能将学生带进一个和谐、轻松、友爱的学习环境, 对课堂气氛、教育效果有重要意义。

要持之以恒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再优秀的教师也是平凡普通的人, 也会经常遇到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种冲击和干扰, 时常出现忧愁、烦恼、悲伤、激动等情绪。若把这种情绪带到课堂, 势必影响教学质量。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有博大胸怀包容工作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 养成走进课堂之前迅速排遣心理干扰的能力, 带着愉悦之情来面对学生。

教师在愉悦情感的支配下进行教学工作, 思维敏捷, 语言丰富有情感, 动作优美自如, 面部表情自然丰富。从而创设出轻松、欢快、无忧无虑的教学情境, 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心, 增添他们的学习兴趣, 使之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 可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特别是由于体育教师与学生直接接触的机会较多, 加之体育教学本身特点, 能够触发激情的刺激源较多, 如学生在投掷教学中不注意安全, 违纪现象屡屡发生。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愉悦的心境会使之平静理智地来处理问题, 使突发事件转化为新的契机, 不至于因发怒而影响原有的良好的教学气氛。反之, 教师本来心情烦燥、压抑, 遇到这种情况便怒火中烧, 失去理智, 向学生发泄出来。结果往往是, 说话走火, 刺伤学生的自尊心, 导致师生关系紧张, 整个教学情境随之变得沉闷、压抑起来。这样, 会严重地影响教学效果。因此, 体育教师应注意培养稳定的愉悦情感品质, 要带着欢笑走进课堂, 以愉悦之情唤起学生愉悦情感,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感环境中接受教育。

四、宽容之情

宽容是缩短师生心理距离、消除师生间隔阂的良药。体育教学活动复杂多变, 学生又活泼好动, 比较难于组织, 学生经常违犯纪律, 要求体育教师要豁达大度, 对学生有宽容之情, 采取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这种宽容之情能卸去学生的心理负担, 给其改正错误的机会, 使其有勇气纠正错误, 教育效果明显。对待学生的错误应采取冷静的态度, 不应横加指责, 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替他们想一想, 采取恰当、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改正。这种豁达大度的宽容之情使学生感到教师富有人情味, 对教师产生一种既崇敬又敢于接近, 友好相处的心理相容的亲近感, 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反省自己的行为, 唤起学习激情。

对学生有宽容之情, 不但能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 还能使教师本身从严要求自己, 在教学中根据出现的各种问题不断探索适宜的教学方法。

教师充分体谅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障碍, 对学生怀有宽容之情能驱使自身探索出更新、更好的教学方法, 对教学效果有重要意义。

上一篇:课文《紫藤萝瀑布》教案设计专题下一篇:公司老板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