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商学院北京大学

2024-07-17

哈佛商学院北京大学(精选8篇)

哈佛商学院北京大学 篇1

“哈佛大学给予学生的是一种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谈到哈佛的教学理念时,在美国哈佛大学担任校长十年、现任哈佛名誉校长的陆登庭先生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他说,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局限在学习上,也同样适用于生活中。哈佛大学有来自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的学生在一起共同学习,他们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政治观点,因此我们必须教会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他们在出现分歧时加强沟通,相互了解,达到和睦共处。

“从某种意义上说,哈佛是在做一项教育实验,强调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学习,使他们更人文的去了解对方。”陆登庭说。讲到此处,陆登庭举了一个例子,他说,在哈佛大学中有来自说阿拉伯语国家的学生,有信仰印度教的学生,也有尤太学生,去年中东局势关系紧张的时候,出于不同的政治观念和宗教信仰,哈佛中就出现了两支游行队伍,但是这些游行都是和平的,因为我们使游行的双方充分地交流思想,加强他们的沟通,知道别人是怎样想的,这是哈佛教给学生的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谈到学习知识方面,陆登庭指出,大学应该教学生一些知识、理论,作为他们研究的基础,教会学生采用怎样的学习方式解决自己的问题。他说:“在哈佛大学,昨天老师给了学生一本书,今天就会问他有什么想法,而不是采取那种简单的考试。”

他强调学生在哈佛会有很大的自由度,自由选课,从事不同的研究,使他们采用热情的方式来学习,学校提供给他的应该是研究的课题和方向,提供大量的信息资源(包括网上的和教职工共同采集的),指导学生做出自己的决定并保持足够的目标持续学习。当记者追问哈佛给学生学习如此大的自由度,如何解决学生专业划分问题时,陆登庭先生笑了笑,说:“看来你还不了解美国的大学。”“在美国,每个大学生在毕业前不在某一个固定的专业学习,实际上他们进行的是一种全面的学习。”陆登庭说。

哈佛商学院北京大学 篇2

“核心课程是学校提供给本科生的一系列基础课,学生须从中选出几门作为必修课。其目的,是让学生在进入知识的细枝末节之前,能够对其所置身的世界有一个框架性的理解和探索”。外国文化、历史学、文学和艺术、道德伦理、定量推理、科学和社会分析组成了哈佛的七大“核心课程”。以“道德伦理”课程为例,所给的课程包括《民主与平等》《正义》《自我,自由与存在》等14门课程;而“科学”课程则包括《宇宙中的物质》《爱因斯坦革命》《环境的风险与灾难》等11门课程。

刘瑜对“本科新生研讨会”的课程印象至深,在这份名单里,她感兴趣的就有37门之多。“对于一个求知欲旺盛的人来说,这些课程简直就是一场饕餮之宴,让你举着筷子,却不知该从何下手”。作者也因此发出心声:不知道我们的清华和北大,能给那些刚刚迈出人生中重要一步的18岁的青年,开出上述37门课中的几门?

我是一名高中教师,对于当前国内大学的课程设置知之甚少,但对于高中的课程改革还是略知一二的,尤其是我所任教的复旦附中。众所周知,复旦附中被誉为沪上最像大学的一所高中,“学在复旦附中”成为初中优秀毕业生的向往。我相信,不大的校区之所以有如此魅力,追求的一定不是“大楼之大”。复旦附中长期以来致力于探索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学校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实现,非常重视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个性化、特色化和多样化。建校至今,不断通过适当的途径引导学生感受复旦附中的文化积淀,学习复旦附中特色课程,进而提升着学生们的综合素养。

2010年以来,为进一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在广泛调研和深入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复旦附中的校本课程建设最终确定了八个板块的核心课程,这个涵盖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的课程框架,突出“以兴趣促进学生,以理趣启发学生,以情趣打动学生,以知识丰富学生,以能力提升学生”的课程思想。其意图是让学生在开始研究树木之前,能够先看一眼森林。最好能够把这个森林的“地图”印在脑海里,以后走到再偏僻的道路上,也不至于迷失方向。

课程建设的终极目标是完善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无论是哈佛大学的七大“核心课程”,还是复旦附中的八个板块,其差异也许仅在于层阶不同而已。对于基础教育而言,一所高中的学校精神的本质,一定不是为了让人们变得如何深奥,而恰恰是如何恢复学生的天真。天真的人,才会意犹未尽地、孜孜不倦地追问关于精彩世界的道理,关于自然和社会之奥妙。我们基础教育需要造就的,应该是康德式的天真、达尔文式的天真、爱因斯坦式的天真、雨果式的天真等。

哈佛商学院北京大学 篇3

哈佛有钱,并非什么新闻。若仅凭一个钱字,也不值得我们费笔墨。但是,这笔钱背后的理念,却值得深思。

看看咱们的名校北大、清华等也展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运动。他们口口声声要模仿美国的模式,而他们在模仿时偷工减料,放弃最关键的环节,学最皮毛的东西。像哈佛、耶鲁这种世界一流大学,和我们最大的不同是什么?人家是私立,是自己在市场中竞争出来的。而我们则是在吃皇粮,越是学人家皇粮吃的越多。

再看美国顶尖的大学,基本上全是私立。即使绝无仅有的几所州立大学,如密歇根大学等,也越来越依靠民间的财源而非州政府的经费。乃至有人说,现在的名牌州立大学也开始私立化。

那么,人家的私立大学怎么经营?人家不是靠办班、收学费过日子。要知道,这些私立大学的学费虽然高得吓人,奖学金也高得出奇,特别是对穷孩子,不仅免掉学费,而且给生活费,花钱请人家来读书。美国精英教育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让每一个才能卓著的孩子有机会接受一流的教育。这样的理念,不仅是在这些名牌大学,就是在一些私立的“贵族”高中、小学也得到贯彻。所以,如果你把一个名校收的学费和给出去的奖学金相抵,学校就剩不下几个钱了。要单靠学费,我敢说所有美国的名牌大学都会迅速破产。

不依靠政府的皇粮,又不靠学费,学校靠什么吃饭?靠捐助。

名校都有一笔巨额的捐助基金,这是学校实力的基础。那么谁来捐呢?过去的毕业生,即校友,便是一大主力。为什么校友们会这么慷慨?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校友们事业成功,挣了大钱,有实力捐款。

第二,这些校友当年在学校读书时,度过了一生最美好的时光,对校园流连忘返,对学校感恩戴德,成功以后,就像孝敬父母一样,捐款给自己的母校。

按这个逻辑一看,你就明白这些一流大学彼此在竞争什么了。他们的竞争,实际上是“产品”的竞争,不是教育硬件的竞争。他们要比的是:谁培养的毕业生日后更成功?谁的教育,给学生的心灵留下了永久的印迹、奠定了他们一生的事业和生活的基础?你到各名校看看就知道,学校对学生,就像家长对自己的孩子一样体贴备至。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以后能没有出息吗?人家有出息后,能不回来“孝敬”学校吗?

商学院不同于一般的本科生学院和研究生院,是职业学院,还属于比较依靠学费收入的。而且,美国学生毕业后最认同的是自己读本科的大学,那是唯一的母校、自己接受教育的“老家”。日后的职业学院,和自己的关系一般淡得多。这次募捐,商学院22000多名校友,即三分之一的硕士班前毕业生慷慨解囊。人家要不是在这里度过了一生难忘的时刻、对母校充满感激,能这么掏钱吗?

再看看这6亿怎么花:11400万元将花在学生的奖学金上,超过预定的1亿的目标;10020万元花在雇用教授上,也超过预定的一亿的目标;12530万元用于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超过12000万元的目标;12750万元用于全球性研究和国际交流,超过预定的1亿的目标;校园整修募集了8570万元,超出8000万的目标。另有近6000万元的机动基金。给学生的奖学金,占了总金额的将近五分之一。

按我们的看法,所谓私立学校,就是从学生身上赚钱。其实,人家一流私立学校,是向学生投资。一个一流的大学,就是一个超级的人才投资机构,能够通过这种投资,把一个一文不值的人,造就成百万富翁。所以,当你看到美国各大名校争夺优异的穷学生时,也就不足为奇了。

北大,清华这些我们曾经向往的一流大学怎么样呢?它们的钱是国家给的,是纳税人让他们用来培养学生的,我们能否查查他们的账,看看他们是否把1/5,哪怕是1/10的经费,通过奖学金的形式,分到学生手里?我们大学之间的竞争,是否体现在给学生提供的奖学金上?

我们的大学,拿到钱后,常常是用来盖大楼,也不算算一栋大楼是多少学子的奖学金。学校似乎算得很清楚,学生来来去去,最终不是学校的资产,而大楼是永远留在那里的。更有甚者,是对学生乱收费。学生还没有毕业,就觉得自己被剥了一层皮。你能指望这样的学生成功后,回来回报学校吗?

哈佛大学校训 篇4

你想过普通的生活,就会遇到普通的挫折。你想过上最好的生活,就一定会遇上最强的伤害。这世界很公平,你想要最好,就一定会给你最痛。能闯过去,你就是赢家,闯不过去,那就乖乖做普通人。所谓成功,并不是看你有多聪明,也不是要你出卖自己,而是看你能否笑着渡过难关。--李嘉诚

【人生格言】1.强者不是没有眼泪,只是可以含着眼泪向前跑。2.回避现实的人,未来将更不理想。3.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4.世界上没有比快乐更能使人美丽的化妆品。5.钟表,可以回到起点,却已不是昨天。6.人生最大的快乐不在于占有什么,而在于追求什么的过程。

9大心理暗示:1.无论做什么,记得是为自己而做2.面对困境不悲观厌世3.任何时候都不怕重来4.让自己平和豁达一点5.女孩要先经济独立再谈别的6.不要忘记进修学问,拓宽胸襟7.潇洒一点,失去的东西并未属于自己8.要保持少女般的浪漫情怀9.生命的乐趣自己寻找,没人义务讨好自己。

人生哲理:

1、人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能读懂生命

2、人人都拥有头脑,但并非每一个人都能善用头脑

3、成功不会不请自来,但我们必须走向胜利

4、智慧不会不请自来,但我们必须勤奋思索

5、快乐不会不请自来,但我们必须用心体验

6、只有热爱生命,善于动脑的人,才算得上真正拥有生命。

人的生存层次取决于解决何种矛盾。专注于个人利益的小矛盾,会成为市井凡人;能解决社会走向等中矛盾,可成就一番事业;能让思想升华为天地境界,并致力于解析生死、有无等大矛盾,才是圣人所为。人的终极价值由所解决的矛盾来决定。立志解决人间和世界的大矛盾,才有将生命锻造成巨人的可能。

改变自己会痛苦,但不改变自己会吃苦。改变很难,所以如果想改变,那肯定是一件很痛苦的事。虽然是这样,但在很多时候,我们必须要改变自己。斩断自己的退路,才能更好地赢得出路…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一种斩断自己退路的勇气。因为身后有退路,就会心存侥幸和安逸,身后无退路,才会为自己赢得出路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终的时候,他就可以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我永远相信只要永不放弃,我们还是有机会的。最后,我们还是坚信一点,这世界上只要有梦想,只要不断努力,只要不断学习,不管你长得如何,不管是这样,还是那样,男人的长相往往和他的的才华成反比。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绝对大部分是死在明天晚上,所以每个人不要放弃今天。

不求与人相比,但求超越自己,要哭就哭出激动的泪水,要笑就笑出成长的性格。

不要常常觉得自己很不幸,也不要常常觉得很委屈。不是别人使我烦恼,而是我拿别人的言行来烦恼自己。相逢一笑泯恩仇,不要因为小小的争执,远离了你至亲的好友;也不要因为小小的怨恨,忘记了别人的大恩。

【非常哲理】

1、人生最大的遗憾莫过于错误的坚持和轻易的放弃;

2、使你疲劳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里的一粒沙;

3、排队时最大的欣慰,不是前面的人越来越少,而是后面的人越来越多;

4、过错是暂时的遗憾,错过却是长久的遗憾;

5、还能冲动,说明你生活还有激情;总是冲动,说明你还不懂生活。人生感悟:

1、得意时应善待他人,因为你失意时会需要他们。

2、有些事儿,不是你努力的不够,而是不够坚定。

3、我们可以失望,但不能盲目。

4、世界上最永恒的幸福就是平凡,人生中最长久的拥有就是珍惜!

5、每一棵大树的成长都要接受阳光,也包容风雨。

6、心中有所牵挂,生命才会坚强!

一般人一生平均有十分之三的时间处于情绪不佳的状态,因此,人们常常需要与那些消极的情绪作斗争。成功者控制自己的情绪,失败者被自己的情绪所控制。所谓成功的人,就是心理障碍突破最多的人,因为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心理障碍。所以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1、牛津大学校训:信仰与科学;

2、剑桥大学校训:启蒙之所与智识之

3、哈佛大学校训:你所浪费的今天,是昨天死去的人奢望的明天;你所厌恶的现在,是未来的你回不去的曾经;

哈佛大学校长 篇5

思想说 2016-07-18 17:54:49 举报

阅读数:12740(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每年要去一个陌生的地方。这是我对自己的一个要求,也算是一个规划。这个习惯似乎从小就有,一直持续到现在。直至今日,我每年都会和孩子们一起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对我来说,用学习的方式来旅行已成为一种传统,而它的意义在于自己的成长。

“了解整个世界”

无疑是每一个旅者内心的动力

世界越来越小,我们几乎每天都在和陌生人打交道,都在熟悉各种的第一次。孩子们身处的世界已经成为了一个家庭,科技让我们的国籍变得模糊,让通讯变得快捷,让我们不得不适应各种多变的社会环境。所以,孩子们的将来必定是和各种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工作和生活,所以,了解整个世界也成为了他们的必修课。前不久,由教育界、商界领袖共同组成的“美国新劳动力技能委员会”刚颁布的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四大技能中把“了解整个世界”作为首项标准列举出来。

世界有太多的内容需要我们去熟悉和探索,绝对不仅仅局限于学习他国的语言。语言只是一种工具,比它更重要的是学习陌生的文化与历史,他国的人文与生活。所以,孩子们和我一起品尝其他国家的食物;熟悉交通路线和公共标志;欣赏形式各异的建筑;体会种类不同的宗教现象;体验和陌生人的相处;适应各种气候状况;甚至是那里的空气中弥漫的不同味道。

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总会听到孩子们这样的话,这个和我们那里不一样,这个一样,也总会比较,什么地方好,什么地方不好。我们在这样的比较中睁大了自己的眼睛,扩张了自己的毛孔,也扩展了彼此的胸怀。

当我们看到的世界大了,才能更加宽容,才能更加坦荡。实际上,接受彼此的不同,尊重相互的差异已经成为“了解世界”的重点。

了解世界的方法是每个人整体能力的提升 了解世界的方法有很多种,通过书籍、影像资料和别人聊天都能让我们了解世界,但哪一种都没有身临其境的学习更重要。古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而我们的一贯做法是“行万里路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阅人无数,行万里路后思索回顾。”

每次到一个陌生国家之前,我们都会和孩子们一起进行长达一周的培训,其中包括语言、文化、当地情况和摄影技巧。印象很深的是去意大利之前的一个月就让孩子们开始阅读相关的书籍,并且在培训中很好的让孩子们对文艺复兴有基本的了解,和孩子们一起分享了卢浮宫的神秘和拿破仑的传奇。简单的语言培训让孩子们可以自己通过海关简单的询问,可以让他们自己找到方向,而当地公交行政标志减弱了他们的陌生感。

到陌生的国家之后,孩子们开始验证之前获悉的资料是否和眼前的一切吻合,开始在陌生的城里使用那些自己熟悉的工具开始行走,开始和当地人和事之间有了碰撞和交流,开始需要借助当地人的帮助来完成一件件我们事先策划好的任务。在陌生的城市,一定要融入他们真实的社会。我还记得在慕尼黑他们使用地铁公车的运用自如;在柏林到科隆火车站转车的时候他们的忙中有序;在玛丽娅广场写毛笔字引来老外们的围观;在罗马奔波于各种喷泉之间完成城市任务;在菲森的草坪上和外国小孩们踢球。只有让他们充分自由的接触这个社会,在交流的过程中充分调动自己的沟通能力,加强团队合作,才能真正提高自己。

孩子们需要和当地的人接触,更重要的是要用当地人的方式生活,使用他们的交通工具,看他们经常去的博物馆,不仅仅是在那里走马观花,而是停留在那里,认真地欣赏,如同我们在卢浮宫整整呆了三天,相比较旅行团对于“卢浮三宝”的照相工作,我们是何等的自由。夜晚,我们在埃菲尔铁塔前草坪上的游戏,看到这个雄伟的铁质建筑夜晚的亮灯后,踩着巴黎夜晚的灯光晃晃悠悠的坐着地铁后来青年旅社。

和孩子们“浪迹”在国外的日子里,总会遇到人问:“你们是韩国人?日本人?”

因为,在他们的眼里,中国人的旅游都是大巴车里,而孩子们总是在学习语言。当我们的孩子们自豪的回答“我是中国人”的时候,我想,不仅仅以“语言”为目的的出国活动也代表孩子们成长机会的多样性和中国父母们思想的变化。在这个与世界接轨的过程中,我们的旅行也需要与世界接轨。

带着激动和疲惫、收获与成长,我们完成了旅程,但这并不是一个结束,我们离开了那里,但却把对陌生国度的思考也一并带了回来,除了留在脑子里的回忆,我们还有日记、明信片、相片,我们还有各种类型的小组讨论,这些都会让一次旅程的收获变得更长更厚重,直至我们下一段的重新开始。

“认识自己,了解世界”

每一次到陌生城市或者国家,从学习和成长入手的旅行方式都能有效的帮助孩子们在大脑里构建自己的思考模式,他们知道在陌生的地方需要向哪些机构需求帮助,他们知道如何运用自己的资源去完成任务,而当一个人处于陌生环境下,他的优点和弱点都会显示的异常清晰,这无疑给了我们一个认识自己的机会。不仅是孩子们,每次,当我和孩子们面对这样的陌生冲击时,我也在成长,我也每一次都看到了更加清晰的自己。当孩子们在成长中一次次的面对陌生的环境,那么,当他们长大后要面对的各种陌生环境都不会让他感到害怕,因为他已经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种模式。

很多人会说,孩子太小了,让他们在七八岁出国他们能记住什么?更别说在低幼的孩子了。他们什么都不懂。其实,这是我们对孩子们的误解,通常情况下,我们判断一个人是否获得什么,我们会通过他的表达或者他的改变作为判断的标准。但对于一个生理和心理成长期的孩子们来说,他们的表达能力不足以让他们清楚有效地表达他们的收获反映他们的成长,于是大人们很武断地说,他们年龄太小了,对他们来说没有用,以后都记不得。其实,也许对于一个四五岁的孩子来说,等他到十多岁的时候他不记得的,但对于他在接下来一年的成长绝对意义非凡。也许我们不用带他们出国,但是经常到不同的环境看到、听到、感受到一样和不一样,能适应各种不同的交通工具,能在陌生喧闹的人群中鼓起勇气去听去看去感受,本身就是一种成长。

哈佛大学校长致辞 篇6

In the curious custom of this venerable institution, I find myself standing before you expected to impart words of lasting wisdom.Here I am in a pulpit, dressed like a Puritan minister — an apparition that would have horrified many of my distinguished forebears and perhaps rededicated some of them to the extirpation of witches.This moment would have propelled Increase and Cotton into a true “Mather lather.” But here I am and there you are and it is the moment of and for Veritas.You have been undergraduates for four years.I have been president for not quite one.You have known three presidents;I one senior class.Where then lies the voice of experience? Maybe you should be offering the wisdom.Perhaps our roles could be reversed and I could, in Harvard Law School style, do cold calls for the next hour or so.We all do seem to have made it to this point — more or less in one piece.Though I recently learned that we have not provided you with dinner since May 22.I know we need to wean you from Harvard in a figurative sense.I never knew we took it quite so literally.But let’s return to that notion of cold calls for a moment.Let’s imagine this were a baccalaureate service in the form of Q & A, and you were asking the questions.“What is the meaning of life, President Faust? What were these four years at Harvard for? President Faust, you must have learned something since you graduated from college exactly 40 years ago?”(Forty years.I’ll say it out loud since every detail of my life — and certainly the year of my Bryn Mawr degree — now seems to be publicly available.But please remember I was young for my class.)In a way, you have been engaging me in this Q & A for the past year.On just these questions, although you have phrased them a bit more narrowly.And I have been trying to figure out how I might answer and, perhaps more intriguingly, why you were asking.Let me explain.It actually began when I met with the UC just after my appointment was announced in the winter of 2007.Then the questions continued when I had lunch at Kirkland House, dinner at Leverett, when I met with students in my office hours, even with some recent graduates I encountered abroad.The first thing you asked me about wasn’t the curriculum or advising or faculty contact or even student space.In fact, it wasn’t even alcohol policy.Instead, you repeatedly asked me: Why are so many of us going to Wall Street? Why are we going in such numbers from Harvard to finance, consulting, ibanking? There are a number of ways to think about this question and how to answer it.There is the Willie Sutton approach.You may know that when he was asked why he robbed banks, he replied, “Because that’s where the money is.” Professors Claudia Goldin and Larry Katz, whom many of you have encountered in your economics concentration, offer a not dissimilar answer based on their study of student career choices since the seventies.They find it notable that, given the very high pecuniary rewards in finance, many students nonetheless still choose to do something else.Indeed, 37 of you have signed on with Teach for America;one of you will dance tango and work in dance therapy in Argentina;another will be engaged i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Kenya;another, with an honors degree in math, will study poetry;another will train as a pilot with the USAF;another will work to combat breast cancer.Numbers of you will go to law school, medical school, and graduate school.But, consistent with the pattern Goldin and Katz have documented, a considerable number of you are selecting finance and consulting.The Crimson’s survey of last year’s class reported that 58 percent of men and 43 percent of women entering the workforce made this choice.This year, even in challenging economic times, the figure is 39 percent.High salaries, the all but irresistible recruiting juggernaut, the reassurance for many of you that you will be in New York working and living and enjoying life alongside your friends, the promise of interesting work — there are lots of ways to explain these choices.For some of you, it is a commitment for only a year or two in any case.Others believe they will best be able to do good by first doing well.Yet, you ask me why you are following this path.I find myself in some ways less interested in answering your question than in figuring out why you are posing it.If Professors Goldin and Katz have it right;if finance is indeed the “rational choice,” why do you keep raising this issue with me? Why does this seemingly rational choice strike a number of you as not understandable, as not entirely rational, as in some sense less a free choice than a compulsion or necessity? Why does this seem to be troubling so many of you?

You are asking me, I think, about the meaning of life, though you have posed your question in code — in terms of the observable and measurable phenomenon of senior career choice rather than the abstract, unfathomable and almost embarrassing realm of metaphysics.The Meaning of Life — capital M, capital L — is a cliché — easier to deal with as the ironic title of a Monty Python movie or the subject of a Simpsons episode than as a matter about which one would dare admit to harboring serious concern.But let’s for a moment abandon our Harvard savoir faire, our imperturbability, our pretense of invulnerability, and try to find the beginnings of some answers to your question.I think you are worried because you want your lives not just to be conventionally successful, but to be meaningful, and you are not sure how those two goals fit together.You are not sure if a generous starting salary at a prestigious brand name organization together with the promise of future wealth will feed your soul.But many of you are now wondering how these commitments fit with a career choice.Is it necessary to decide between remunerative work and meaningful work? If it were to be either/or, which would you choose? Is there a way to have both?

You are asking me and yourselves fundamental questions about values, about trying to reconcile potentially competing goods, about recognizing that it may not be possible to have it all.You are at a moment of transition that requires making choices.And selecting one option — a job, a career, a graduate program — means not selecting others.Every decision means loss as well as gain — possibilities foregone as well as possibilities embraced.Your question to me is partly about that — about loss of roads not taken.Finance, Wall Street, “recruiting” have become the symbol of this dilemma, representing a set of issues that is much broader and deeper than just one career path.These are issues that in one way or another will at some point face you all — as you graduate from medical school and choose a specialty — family practice or dermatology, as you decide whether to use your law degree to work for a corporate firm or as a public defender, as you decide whether to stay in teaching after your two years with TFA.You are worried because you want to have both a meaningful life and a successful one;you know you were educated to make a difference not just for yourself, for your own comfort and satisfaction, but for the world around you.And now you have to figure out the way to make that possible.I think there is a second reason you are worried — related to but not entirely distinct from the first.You want to be happy.You have flocked to courses like “Positive Psychology” — Psych 1504 — and “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in search of tips.But how do we find happiness? I can offer one encouraging answer: get older.Turns out that survey data show older people — that is, my age — report themselves happier than do younger ones.But perhaps you don’t want to wait.As I have listened to you talk about the choices ahead of you, I have heard you articulate your worrie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of success and happiness — perhaps, more accurately, how to define success so that it yields and encompasses real happiness, not just money and prestige.The most remunerative choice, you fear, may not be the most meaningful and the most satisfying.But you wonder how you would ever survive as an artist or an actor or a public servant or a high school teacher? How would you ever figure out a path by which to make your way in journalism? Would you ever find a job as an English professor after you finished who knows how many years of graduate school and dissertation writing?

哈佛商学院北京大学 篇7

国际商学院是北京外国语大学最年轻、最富有活力和发展最快的学院之一。该院组建于2001年,自成立以来,国际商学院秉承北外严谨、务实的一贯作风,在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教学领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立足于建立具有国内最强英语背景的经济和管理学科,培养能在全球化经济中大显身手的国际管理人才。国际商学院以其良好的学习氛围、注重实践的教学理念、国际化的办学模式和来自于国内外一流大学的师资队伍,吸引了来自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优秀学生。北外国际商学院正在成为国内众多商学院中的后起之秀。

国际商学院目前拥有在校本科生、硕士生上千人。目前招生的有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工商管理、会计学、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六个专业。

国际商学院会计系目前招收会计学专业学生,主要培养目标是系统地掌握经济学、管理学基本原理和现代会计学的基础理论,掌握会计、理财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与操作技能,了解现代企业的发展现状、经营过程和实际环境,熟悉我国会计领域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国际会计惯例和相关会计准则,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企业财务问题的基本能力,具有现代财会、审计综合管理能力,同时达到英语专业八级水平,毕业后能够从事注册会计师专业工作和跨国公司、政府机构、金融机构和大型企业的会计、财务管理工作。

哈佛大学在哪里 篇8

没有?哈佛大学竟沒有这样一个标识,那么它靠什么形成“哈佛大学”的概念呢?

我开始仔细回顾对我而言哈佛大学是由什么构成的。

首先出现在我脑海中的是各种不断会被谈及的哈佛的教授、毕业生及他们的思想、作为,写《正义论》的罗尔斯、当代《使民主运转起来》作者帕特南、诺贝尔奖得主、哈佛毕业的总统,还有它的著名肄业生霍华德·休斯、比尔·盖茨,以及被它拒收的巴菲特。

接下来,是在走过哈佛校园后清晰呈现出来的各种人名,带着他们各自的故事,如第一个捐助者约翰·哈佛,校长埃利奥特,捐赠图书馆的韦德纳,博物馆或艺术中心的贡献者卡彭特、雷蒙特、塞克勒、佛格,还有我周围接触到的各色各样的教授、工作人员、学生。

这些名称及其所标志的场所串起来院系、校区、图书馆、艺术馆、课堂的景象,其中呈现出丰富的活动、资料、展览、演说。

上一篇:临床实践论文下一篇:普法宣传快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