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命题作文怎么审题

2024-06-29

高考命题作文怎么审题(精选8篇)

高考命题作文怎么审题 篇1

高考命题作文审题怎么审?怎么样可以审好题?一起看看,一起阅读。

一、命题(话题)作文的审题

1.内涵外延分析法

这种方法指的是审清楚构成标题(话题)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比如的话题“语言与沟通”中的“语言”,就其内涵来说,应是指“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一定的系统。”就其外延来说,“语言”一般包括它的书面形式,但在与“文字”并举时则指口语,还可以包括哑语,即手势语言,因为哑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

的话题“雕琢心中的天使”中的“天使”一词,《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是:一指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中神的使者,现在常用来比喻天真可爱的人(多指女子或小孩子);二指皇帝的使者。

话题中的“天使”,应作广义的理解,即可以把她看作真、善、美的化身。

可以指美好的人物,也可以指美好的事物。

“雕琢”,可理解为一种方法、一种手段或行动的过程,并含有去粗取精、去恶扬善、不断完善之意,还含有用心、细心、耐心之意。

又如“牵挂”这一话题:“牵挂”就是“挂念”的意思。

弄清楚了这一内涵后,可继续往深处“审”:“牵挂”,自然就包括了双方,作为“牵挂”的一方必须是放心不下对方的思想、身体、工作、学习、生活等。

因此,如果是写对已经去世的亲人的回忆,那只能是“怀念”(作为“牵挂”的客体不存在了,因而“牵挂”就不成立了);如果只是写过去与朋友在一起时的欢乐时光,而今久未见面,很想见见对方,那只是一般的“思念”;如果写自己就处在某个集体中,却时时“牵挂”这个集体,也是不够好的,因为“牵挂”的双方最好有一定的距离。

2.结构分析法

从结构的角度看,标题(话题)的类型不外乎单个字、词语型、短语(词组)型、句子型几种,无论是哪一种,都可以从结构特点进行分析,从而准确把握题意。

(1)单个字。

适合运用内涵外延分析法。

如20上海卷的话题“忙”,它的意思是“事情多,没有空闲”,或指“急着去做(某事)”,抓住它的这个意义,可以议论,可以抒情,也可以编故事。

如江西卷的话题“脸”,可以联想到洗脸,引申出改正自己的缺点;可以联想到人造美女的脸,批判造假现象,或肯定爱美之心,等等。

(2)并列式。

并列式词语,无论是相对或相反,一般都是合成一个意思,不必拆开来分析。

如“诚信”,就是“诚实守信用”的意思;如“规则”,指的是强制的或约定俗成的规矩。

并列式短语,则要注意讲清楚两者之间的关系,如全国卷的话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年广东卷的话题“语言与沟通”,都必须写出两者之间的关系。

(3)偏正式。

中心在于“正”的方面,但也要注意“偏”的部分,因为它往往起到修饰或限制的.作用。

如全国卷的话题“心灵的选择”,“选择”指挑选,这是中心;但关键在于“心灵”,必须重点写出心理活动的具体经过。

(4)主谓式。

重心应该在“谓”的部分。

如“生活多姿多彩”,就应该重点写出“生活”是如何的“多姿多彩”。

(5)动宾式。

重心应该在“动”的部分。

如“战胜脆弱”,固然要写到怎么样“脆弱”,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具体写出“战胜(脆弱)”的过程。

如20广东卷的话题“雕琢心中的天使”,在讲“天使”的前提下应突出“雕琢”。

(6)句子型。

一般说来,如果是主谓宾式,重点应在谓语部分;如果是判断句,重点应在宾语部分。

如20辽宁卷的命题作文“今年花胜去年红”,其重心就应落在谓语部分,即要写出是怎么样的“胜去年红”。

3.修辞分析法

从近年来全国各地的作文命题情况看,有的命题(话题)采用了修辞手法,其中最常见的是比喻修辞法。

审准这一类作文题,关键在于找出喻体的特征,然后联想到与之相似的有关人生、事业、社会中的事情,找准切入的角度,确定文章的观点(主题)。

如“今年花胜去年红”就是比喻,喻指一种气象、一种生活状况或者个人的发展态势。

可以写生活的今昔变化,可以写个人的茁壮成长,可以写事业的蓬勃发展,等等。

又如年浙江卷话题“一枝一叶一世界”,联想到人生、事业和社会生活,可以写一个人的一言一行反映了他的风范与修养;可以写伟大是由于处处注意点滴的积累;可以写生活中的细节,会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或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等等。

只要我们抓住特征联想开去,就可以选好角度,不致离题。

[欢迎添加语文月刊公从号yuwenyuekan]

案例一:

命题作文“山外有山”。

审题:“山外有山”指:山外有山,一山更比一山高;比喻人外有人,强中更有强中手。

(1)以下角度符合题意:

①人不能骄傲自满。

②要追求高标准。

③要更高、更快、更强。

(2)以下角度属于基本符合题意:

①大自然中一座山之外还有一座山。

②我们克服一个困难又克服一个困难。

(3)以下角度属于偏离题意:

①李白、杜甫、苏轼各是一座高山。

(写成“山外的山”)

②既然山外有山,我们可以停下来欣赏风景。

③山外有山,所以我们要重视贫困山区的教育。

④山外有山,所以要安贫乐道,知难而退。

⑤山外有山,所以要淡泊处世,低调做人。

⑥山外没有山,我自己就是一座最高的山。

⑦山外的高山是人的欲望,欲望无止境,需要否定。

⑧不应讲“山外有山”,应该讲“有仙则灵”。

二、新材料作文的审题

1.抓实质

如果作文材料(现实材料或寓言材料)讲的是生活中的故事,那么,不要被其表面的文字所迷惑,要深入进行分析,找出隐藏在现象里的实质,然后抓住实质来确定角度。

如北京卷:

课堂上,老师说:“今天我们来做个小实验。”随后,他拿出一个装满石块的玻璃广口瓶,放在讲台上,问道:“瓶子满了吗?”所有学生答:“满了!”“真的?”老师从桌下拿出一小桶沙子,慢慢倒进去,填满石块的间隙,“满子吗?”学生们若有所思。

老师又拿来一壶水倒了进去,直到水面与瓶口持平。

“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老师问道。

课堂活跃起来。

一个学生说:“很多事情看起来到达到了极限,实际上还存在很大空间。”

一个学生说:“顺序很重要。

先放这桶沙子,有此石块肯定就放不进去了。”

一个学生说:“对,得先放石块。

有些分量重的东西就得优先安排。”

一个学生说:“也不一定,先沙子和水就一定不行么?”

……

请就以上材料,展开联想,自定角度,写一篇文章。

题目自拟,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少于800字。

材料中几个学生的回答,其实是对考生的提示,使审题难度降低了。

从不同的角度看,这则材料可以涉及到不同的实质问题:第一个学生的回答,实质上讲的是说“要敢于超越极限”“要善于挖掘潜力”的问题,第二个学生的回答实质上讲的是“要合理安排顺序”的问题,第三个学生的回答实质上讲的是“做事要先主后次”的问题。

只要抓住了问题的实质构思作文,就能写出符合题意的文章。

2.抓关键

如果作文材料中出现提示性的词句或者总结性的语言,那么,这很可能成为我们准确理解题意的关键,抓住了关键,也就能够选准角度。

如年全国卷甲卷作文题,有三处关键:一是“六年来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二是不同的人对“为什么不读书”有不同的回答,三是“与图书阅读率走低相反,网上阅读率正在迅速增长”。

这些语句在材料中均属于提示性的语言,各自提示了相关的内容。

写作时,可以任选一个自己感触最深的角度来说。

比如可以分析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的原因及其后果,可以分析网络阅读和图书阅读各自的利与弊,还可以谈如何提高国人的阅读兴趣,等等。

只要抓住了关键语句展开联想,就可以写出符合题意的文章。

3.抓中心

如果作文材料从表面上看似乎有多个侧面,多重含意,而实际上很容易偏于一隅,离开题旨,那么,为慎重起见,就要考虑以材料的中心为文章的中心来写作。

1987年,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

有人问一位诺贝尔获奖者:您在哪所学校,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出人意料,这位学者说,是在幼儿园。

“在幼儿园学到什么呢?”学者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

从根本上我学到的东西就是这些。”这位学者的话代表了科学家的普遍看法。

在这个材料中,学者的话涉及到了多方面的问题,如友爱、不贪、讲卫生、有礼貌、细心等,似乎有多个角度,多重含意。

但如果以其中任何一个角度切入来写作,都可能不够切合题意。

这时候,就要抓住材料的中心来作文。

学者在话中列举的种种事实,归根到底说明了一点:在幼儿园养成的良好品质和习惯使他取得了成功,实现了人生价值。

所以这一材料的中心就是:从小养成良好的品质和习惯使人终生受益。

以此去构思作文,必定是符合题意的。

4.抓本义

如果作文材料是比喻性的,或其中关键语句是比喻性的,那么必须找出其本义,并抓住本义生发开去记叙或议论。

如2006年全国卷乙卷作文题。

乌鸦为什么抓山羊失败?因为它不顾自身条件,盲目模仿老鹰,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这里实际上是比喻不自量力、好高骛远的一类人。

而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这一评说则表明了孩子对乌鸦的喜爱,因为它不甘心做一只普通的乌鸦,而是“见贤思齐”,敢于挑战自我,这正是其本义;由此立意,是符合题意的。

案例二: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新春,小爬山虎要长大了。

妈妈告诉他屋顶上有更美丽的风景,但要观赏到它却只能靠自己的努力,于是小爬山虎便沿着墙壁往上攀援了。

墙角的竹笋嘲笑他柔弱才疏、动作迟钝,路边的小草讽刺他胸怀野心、趋炎附势,低矮的牵牛花则羡慕他坚毅有力、能爬高墙。

在太阳伯伯和风姑娘的鼓励下,小爬山虎终于爬上了屋顶。

高考命题作文怎么审题 篇2

找出关联“对象”。这是指不要“就事论事”地审题, 而是要在几个“对象”之间“提炼”出“生成”的新“对象”, 写作的重点就在“生成”的新“对象”上。比如2008年北京 (高职) 的高考作文题《得与失》就是这样, 不可以单向度地写“得”的喜悦或“失”的痛苦, 而应该将二者紧密联系起来, 通过叙、议它们的相互关联, 写出人们对“得”与“失”应持有的正确心态与做法。

再如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也同样要按照上述思路审题。当然, 这里的“我”和“你”, 既可以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也可以指国与国的关系等。

抓住核心字词。就是题目中最能体现题旨的关键字词, 也称“题眼”。如《我忘不了他》, 其中的“忘不了”就是关键词, 应牢牢扣紧, 通过回顾往事, 重点写出“忘不了”的原因。同时要注意, “忘不了”的, 可以是对你有益的帮助, 也可以是故意的“伤害”, 只要让你刻骨铭心的都可以一一道来。

对海南2007年高考作文题《论科学家的创新与创造》, 同样要针对题目中的“题眼”:“创新”与“创造”来行文, 才不会跑题、偏题。

打破思维定势。有些作文题, 如果运用惯常思维审题, 往往让考生感到无从下手。这时, 就要换种思路, 跳出“固有”模式, 就可豁然开朗, 眼前一亮。如浙江2007年高考作文题《行走在消逝中》, 看到这个题目, 许多同学的第一反应是“找不到北”———“消逝中”如何“行走”?但静下心来, 运用突破思维定势的方法就能够化难为易———“行走在消逝中”, 可作如下理解:过去的就不再留恋, 不管是成绩还是失落;要以过去的成功为借鉴, 在此基础上力争有更大、更好的发展, 或是吸取以往失败的经验教训, 为之后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反面”教材等。经过这样的条分缕析, 写作思路瞬间即可打开。

《万籁俱寂的时刻》也要采取“反向”解读的方法进行审题, 否则, “万籁俱寂”, 一切都悄无声息, 有什么可写呢?但恰恰相反, 在这样“万籁俱寂的时刻”, 正是你思绪万千、心潮澎湃, 一个人享受“独处”之乐的惬意时刻, 抛弃所有繁杂事物, 尽情地、静静地回想往事、梳理未来……

满足条件要求。有的题目给出了写作对象的明确指向, 写作者只要满足命题者所限定的条件即可。比如, 2008年浙江的高考作文题《触摸城市与感受乡村》, 这里的“城市”与“乡村”就是限制的条件, 不可写此以外的其他东西。上海2007年高考作文题《必须跨过这道坎》和安徽2007年高考作文题《提篮春光看妈妈》也属此类情况。

结合时代背景。是指题目暗含了当年发生的国内外一些重大影响的事件。这类的作文题比较多, 几乎每年都有。如2008年安徽的高考作文题《带着感动出发》, 四川的《坚强》等, 就与当年中国发生的湖南雪灾、汶川大地震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如果考生能够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去审题, 一定是恰当的, 也会得到理想高分的。

如《宽容》《众志成城》《关注的目光》《该不该?》这些题目的审题, 就可以结合近期中、外发生的重大事情进行, 如温家宝总理在英国演讲受到德籍博士生的干扰、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中国大部分地区正在持续而罕见的干旱后中央政府的高度关注、高考文理分科是否取消的讨论……就可与以上题目“对号入座”。

增添“虚拟”成分。有的题目, 写作范围非常宽泛, 在有限的时间里很难写得“圆满”, 如《冲突》《误会》《矛盾》《纠纷》等, 可以写成几万、几十万的专著, 在考场大约只有1小时用于写作的情况下怎么应对此类题目的审题呢?那就是通过增添“虚拟”成分的办法来达成目标。

以《冲突》为例, 发生冲突的只能是人与人、国家与国家等“生命体”, 因此, 可以将冲突的双 (多) 方“虚拟”出来, 但题目不能够改变, 依然是原题, 只是作者心中有数而已。比如, 甲同学与乙老师的一次冲突, 伊朗与美国的军事冲突等等。

运用这一方法审题时, 需要注意, 所“虚拟”的成分必须和原题目的施动者保持同一性。以《误会》为例, 只有人与人、团体、组织间才会有误会, 因此按照同一性的原则, 给《误会》这个题目添加的“虚拟”成分, 只能是人或团体、组织。

高考命题作文审题有法 篇3

了解命题作文命题之“型”

(一)完全式命题作文

即题目+要求。只给命题与写作要求,没有其他文字材料加以说明,是纯命题作文的样式。

例:【2009·四川卷】作文

请以“熟悉”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

(二)材料式命题作文

即材料+题目+要求 先给出一段材料,也可以说是理解题目的导语,然后再让考生以什么为题写一篇作文。

例:【2009·江苏卷】作文

时尚表现为服饰、语言、文艺等方面的新奇事物在一定时期内的模仿和流传。各种时尚层出不穷,其间美与丑、雅与俗、好与坏,交错杂陈。创新与模仿永不停息地互动,有些时尚如过眼云烟,有些时尚会沉淀为经典。

请以“品味时尚”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这种形式与话题作文极为相似,应该说是命题作文与话题作文的嫁接,既有话题作文的开放性,又具备命题作文的限制性,这类命题很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

(三)半命题作文

即给出一个有空白的句子,考生可以自主添加词语,形成完全式命题作文,题后也有相关的写作要求。

例:【2009·湖北】作文

以《站在——的门口》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并写在答题卡上,然后作文;②立意自定;③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等;④不少于800字。

掌握命题作文审题之“法”

(一)抓“题眼”

命题作文的关键是审题,必须找准题目中最能体现题旨的关键字词,也称“题眼”。抓住“题眼”,是确立文章写作中心和采用文体的关键。词语式命题如“他们”“尝试”等,这类标题本身就是题眼。审题时,要理解词语的内涵和外延,要切入题意的深层。短语式标题往往以一个偏正、并列、动宾等结构的短语形式出现,如2008年重庆卷作文题《在自然中生活》:题眼在“自然”一词,可以联想当今随着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很多国家都提出了“人、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点,而“在自然中生活”无疑是这种论点的反映。依此思考,可以得出“人与自然”“环境保护”“诗意生活”等既有时代意识,又有现代环保观念的主题范围。

(二)挖“内涵”

要通过题目表面挖掘其内含的深层意义。所谓题目的深层意义,就是指深层义是与语言本义相关的隐含义,它或是引申义,或是象征义,或是比喻义。

审题时不能照字面意思去理解,而应该透过表面意义去挖掘内在的含义以及隐藏在背后的寓意。例如2009年北京卷作文题《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这道题中的“隐形的翅膀”就是一个比喻或象征,必须先弄清楚这个词的深层含义,才有可能写出好作文来。根据题目给出的歌词材料:“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给我希望。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飞向远方。”我们基本可以判断“隐形的翅膀”可以比喻为理想、信念、梦想、自信、执着、坚守、勇敢、无畏、毅力、恒心、智慧,也可以理解为父母的关爱、良师的教导、朋友的警醒、他人的帮助、社会的宽容、国家的强盛,也可以指真善美的力量、偶像的榜样作用、曾经许下的诺言,还可以实指个人的特长,如绘画、音乐、舞蹈、运动技能等。所有这些,都可以成为引领我“飞翔”的“翅膀”,助推我前行成长的力量。

(三)分“虚实”

有些命题比较具体实在,写作时需要化实为虚,进行提高和深化;有些命题比较抽象,写作时需要化虚为实;还有些命题虚实兼备,写作时需要虚实结合。如2009年高考湖南卷作文题《踮起脚尖》,实指是人为了提高自身高度,脚尖着地;虚指是寄寓人们要脚踏实地,全力拼搏,努力争取达到更高的标准。又如2006年上海卷作文题《我想握住你的手》:命题中的“你”既可以实指,也可以虚指。实指时,“你”就必须是一个具体的、身边的事物或人物,如“父亲”“同桌”“友人”等,来抒写动人心魄的亲情、友情乃至书写美好纯真的爱情等。虚指时,“你”就应该是一个抽象的事物,或超越时空限制的事物、人物。如由虚处着墨,写想与某位历史名人握手,想握住某部文学名著主人公的手,或是握住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甚至外星人的手;也可以想握住“节约”的手、“诚信”的手或“青春”的手等等。

(四)讲“关系”

有些高考作文命题是由两个以上的概念组成的关系型作文命题,审题的关键是在把握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找准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梳理出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的关系,如一步与一生、人与路等。一般有依存关系、条件关系、因果关系、层进关系、取舍关系等。如2006年江苏卷作文题《人与路》: “人与路”是一个思辩性话题,考生思维的第一步是要搞清楚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抓住第一条启发语“有人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考生可以谈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可以谈筚路蓝缕,以开荒荆;可以谈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勇士等。抓住第二条启发语“有人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了路”,考生可以谈人不应当因循守旧、抱残守缺,亦步亦趋、盲目模仿,而应该开拓创新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五)设“情境”

词语或短语式命题作文审题时,我们可以用“添加词语,构成语境”的办法来完成审题,即在所给定的词语前面或后面添加词语或短语,揭示自己要表达的主旨,使作文更好地紧扣中心。如2009年高考四川卷作文题《熟悉》:审题时可以在“熟悉”后面再添加内容,使命题更明确,如“熟悉的身影”“熟悉的胡同”“熟悉的笑容”等;也可以添加内容,使命题更具体,如“熟悉胡同的往事”等。又如2008年湖北卷作文题《举手投足之间》:这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题目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在审题时,可以先把它当成是半命题作文,运用“添加语素法”,增补新的信息,将这个短语补充成一个句子,在补充完善中确定中心论点。比如“透过举手投足之间进行思考”“体味举手投足之间的感情”“举手投足之间,能反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举手投足之间,反映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举手投足之间,反映一个人的品质和学问”“举手投足之间,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甚至可以改写一个民族的历史”等等,然后取其一点入题。

(六)切“小口”

“小”写起来就深刻,“实”写起来就顺手。以2007年上海卷作文题《必须跨过这道坎》为例:如果我们选择小的切口,“人生之坎”或“挫折之坎”角度就是小而实,因为我们亲身经历过,都有一些切身体会。但如果我们选择“国门之坎”或者比较大的“坎”(如“中日关系钓鱼岛”)就不好控制了。因此,如果写类似题目,就要选一个具体切实的角度,从实入手,小中见大,写起来就好调度与控制。

对命题作文审题立意时,可将以上几种方法综合灵活运用,不可孤立地去硬套。当然,命题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还远不止这几种,随着高考命题作文题的不断变化和出新,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采取应对之策,才能与时俱进。

高考作文指导:命题作文审题 篇4

②比较命题中概念的关系。

③比较题目的文体特征。通过比较,辨明评议型、引申型、考证型、感想型等命题的细微差别,如评议型要求评事议理,引申型要求借题发挥,考证型要求查核证实,感想型要求夹叙夹议。审题时如把握住这些细微的差别,议论时就能精确地体现命题意图。

④比较命题的类型。如比喻类选择能作为比喻和类比的事物命题,要求揭示比喻和类比事物所蕴含的道理。象征型则选择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命题,要求论述事物所象征的某种精神和品格,如《“绿叶”赞》、《路标》、《小草的风格》等。

⑤对相似题目的比较辨析,可以帮助我们懂得怎样排斥写那些不合题意的内容或材料,而且启发我们避开“相似题目”的雷同构思,把握住写作重点,并有可能在文章中议论出别人未觉察出的新意来。

扣题的魅力

高分作文必定是扣题行文的。扣题能力其实就是审题能力,审题能力强弱直接体现考生作文水平高低,因此,扣题行文常是高分作文一个既“普通”又重要的特点。如果你不扣题,你天马行空,你“一行白鹭上青天”,你得到的分数会让你欲哭无泪。

扣题有明扣和暗扣,有表层扣和深层扣。

所谓“明扣”,就是作文中要有材料中体现立意要求的文字,比如浙江省的高考作文题就要有“人文素养与发展”的字眼,而这些字眼需要在文中“多次显现”,多次“反射”,强化阅卷者“该考生是扣题的”印象。“明扣”大多用于议论文和夹议夹论文体。

所谓“暗扣”,就是作文中不大量出现“材料中表达立意的文字”,而是在作文“立意”上表现出来,它往往在记叙文和文学味浓的文章中应用,往往在结尾处显现。

“表层扣”是指有“表现立意”的文字,是浅层次的;而“深层扣”则是精神的,深层次的,浑然一体的。高分作文要“深层扣题”。

思想的花朵

高分作文必定有自己的思想。高考作文是国家在考你的做人的水平,考你人格的高度,思想的深度,感情的浓度。有思想了,你的文章就有份量了。

雅的情思,亲近下层;清静、同情弱小、与民同乐的思想;绿色、和平的思想;民主、自由、非暴力的思想;亲近自然,物我统一的思想;忧国忧民的思想;禅味、禅思、禅境的思想。

1.思想不要幼稚

对于学生来说,思想和情感上的幼稚虽无过错,但如果只停留在幼稚,满足于幼稚,甚而陶醉于幼稚,那是到不了理想的彼岸,走不到风光壮丽、波涛汹涌的大洋的。有些考生的思想非常幼稚,好像是一个小学生,看不到一句有份量的话,引用的材料都是“我……”,写的都是童话神话。更有甚者大谈恋爱,而且是赤裸裸的……

2.见解不要“皮相”

有些同学思想只停留在表面,看问题不具慧眼;有些只是感情用事,文章缺乏力度。

3.态度不要“嬉皮士”

高考体现国家意志,而国家意志则重在以儒立国。有些同学喜欢唱反调,所唱的反调是用调侃嘲讽的口气来写,显得很不严肃。有一次高考模拟题的作文题目是“尊严”,有位考生就用“尊严这个词有点意思”做题目,让人大跌“眼镜”,大煞风景,你跟高考开玩笑,高考也会与你开玩笑,给你一个伤心落泪的分啊。

4.立意不能反动

高考作文中出现政治上反动的已经没有了,但境界之低,思想之庸俗却时有人在,比如为希特勒唱赞歌,为恐怖分子叫冤,为小偷辩解,为尝试禁果开心,为尝试毒品叫好,等等。这些思想不仅要明避,而且要暗避。所谓暗避,即立意上也不能含蓄地体现出来。

立意的角度

1.生命角度。

文章写到生命,就在高格上走了。把自己的材料和生命联系起来,就会别具一格。有位考生用“生命的清单”作题,围绕这大做文章而得到满分。

余秋雨曾经对一篇作品写过这样的评语:有巧思,但感觉不到你身体里面青春的温度。没有温度,只是巧思,结构来结构去,像一个游戏一样,那太可惜。

写文章一定要多从生命出发,好文章,都是实实在在的生命表述。他又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写作是人类生命与生命之间地互相温暖,而不是奇巧的结构之间的一种存在。在有效的表达和生命意义的真实传达这个问题上,我们不应该本末倒置,年轻的时候本末倒置,要走出来需要几十年时间,有的人一辈子都没有走出来。

2.名著角度。

所以能成为名著,必有其含金量在。心读名著、化用名著,在有限的时间和“面积”里,用名著之“材料”,写生命之华章,文章的信息就多了。年年都有化用名著得高分的。湖北考生的满分作文便是佐证。

3.文人角度。

文人往往多愁善感,一片树叶飘下会生出许多感慨;一事不公,常会萦绕于心而挥之不去,所以他们表现得既缠绵又大气,既伤感又彻悟。说其缠绵,那就是有“梁山伯与祝英台”久唱之不衰;说其大气,那就有司马迁的《史记》“肠一日而九回”让人肃然;说其伤感,就像白居易那样,能和平民一起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无奈;说其彻悟,那就是脱离俗世的超然,便有苏轼“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潇洒。

4.心灵角度。

从心上写文,往往是感人的。心就是魂,在“灵魂”深处闹革命,常能掀起阅卷者感情的涟漪。

5.境界角度。

我始终以为人的漂亮在于气质,文的高雅在于境界,正如王国维所说:文有境界自成高格。

6.忏悔(歉疚)角度。

高考作文指导:命题作文的审题 篇5

从近年来全国各地的作文命题情况看,有的命题(话题)采用了修辞手法,其中最常见的是比喻修辞法。审准这一类作文题,关键在于找出喻体的特征,然后联想到与之相似的有关人生、事业、社会中的事情,找准切入的角度,确定文章的观点(主题)。如“今年花胜去年红”就是比喻,喻指一种气象、一种生活状况或者个人的发展态势。可以写生活的今昔变化,可以写个人的茁壮成长,可以写事业的蓬勃发展,等等。又如年浙江卷话题“一枝一叶一世界”,联想到人生、事业和社会生活,可以写一个人的一言一行反映了他的风范与修养;可以写伟大是由于处处注意点滴的积累;可以写生活中的细节,会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或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等等。只要我们抓住特征联想开去,就可以选好角度,不致离题。

高考命题作文怎么审题 篇6

一、命题作文类型:

1.观点型命题作文命题就是我们文章要表达的观点,如《今年花胜去年红》《人生处处是考场》《必须跨过这道坎》《创新需要坚持不懈》。

2.论题型命题作文命题提供的是一个观点所属的范围,具体的观点需要我们对论题进行分析和切割,如北京卷的《说“安”》《谈意气》《对春夜喜雨的不同评论》《论科学家的创新与创造》《酸甜苦辣说高考》。3.寓意型命题作文命题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既有表面的意义,更有隐含意义,如《门》《路》《考场》《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水》。4.关系型命题作文命题采用两个或三个词语,中间用间隔号或“与”“和”等词连接,这几个词语或短语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如《人与路》《树木·森林·气候》《一步与一生》。

三、命题作文审题立意方法:

1、比喻象征题目的审题——探究寓意法

【题目特点】——这类题目一般说题目本身不是论点、论题,而是要求在把握命题寓意的基础上,联系现实生活,找本质上相类似的生活现象,确定论点,展开议论。【探究寓意法】——探究其比喻义或象征义的方法。

(1)寓意性的命题作文,当然可以写它的本义,但一般不是“就事论事”地写它的本义,而是重点写出它的寓意,即便你的作文要从其本义入手,但最终还得要写出它的寓意,这样才会使主题得到开掘。

(2)寓意性的命题作文题往往是一种具体事物,因此,它的寓意就有一种开放性的特点。这就要求作者捕捉到自己最熟悉而又理解最深的一点去写作文。否则,就难以把作文写得情文并茂。【具体步骤】(1)正确理解题目的字面意义,(2)联想,无论什么题目、材料,归根结底都是写人,写人的价值、感情,因此,人是本体,题目是喻体。这是大方向、大思路。联想就是找出题目与人的内在联系,找出两者之间的相似点,首先分析题目的特性、特征,其次找出与人在哪些地方。【典例精选】

“与你为邻”——“你”可以有形也可无形,可具象也可抽象,可以以书为邻,可以与“他”为邻,可与信仰为邻。

“难题”——可指学习上遇到的难题,可指人生中遇到的难题,可指一个具体的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总之是指不易解决的或解答的问题。含义广泛。

“找回童年”——童年字典义指儿童时期,幼年。由提示语得知,童年是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百无禁忌的象征,令人神往。

“早”——字典义有:

1、早晨,2、表示事情的发生离现在已有一段时间,3、时间在先的,4、比一定的时间靠前,5、问候的话。由此我们可以展开联想:从时间的角度看,想到早读、早练、早起上班-------,想到勤奋、刻苦、责任------;想到“一日之计在于晨”,想到早准备、早打算------,从问候语看,想到祝愿、和谐、友爱-------“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比喻性极强,仰望星空是人生理想希望目标,脚踏实地是达到理想的路径。特别要讨论两者的关系。

“绿色生活”——即低碳环保的生活;绿色生活即充满活力、生命力旺盛的生活;绿色生活即科学、可持续发展的生活。绿色的比喻特点鲜明。

“肩膀”(06辽宁卷)——肩膀是用来干什么的呢?——担当、承受;是用来承担什么的?——责任、勇气等。“必须跨过这道坎”(07上海卷)——“坎”,其寓意(比喻义)为“成长、发展、前进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困难、矛盾和不合。如家庭变故、升学挫折、心理失衡等”。

“提篮春光看妈妈”(07安徽卷)——“春光”比喻(象征)“希望”“真诚的心”“浓浓的爱”等。

【类题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天,公司总经理叮嘱全体员工:“谁也不要走进8楼那个没挂牌的房间。”但他没解释为什么。在这家效益不错的公司里,员工们都习惯了服从,大家牢牢记住了领导的吩咐,谁也不去那个房间。一个月后,公司又招聘了一批年轻人,同样的话,总经理又向新员工重复了一遍。而有个年轻人偏偏想去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同事们纷纷劝他,冒这个险干吗,不听总经理的话有什么好果子吃?而小伙子执意要去看个究竟,他轻轻地叩门,没有人应声。他随手一推,门开了,不大的房间中只有一张桌子,桌子上放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拿这张条子给总经理。”小伙子很失望,但既然做了,就做到底,他拿着纸条去了总经理办公室。当他从总经理办公室出来时,不但没有被解雇,反而被任命为销售经理。

请以“虚掩着的门”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自定立意,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命题作文题“虚掩着的门”是一个偏正式短语,“门”是中心词,它的本义是指房屋、车辆等的出入口,它的比喻义(寓意)是指人生、事业等的出入口。“虚掩着”是修饰语,点明了“门”的特点——只要去推,便可打开。如果你的写作选择了本义实指的“门”,那么这扇“虚掩着的门”在文中就可以作为一个意象、一个道具、一个细节等,由此来生发出为文、为事、为人之道,最后文章的中心可能还要升华到“门”的比喻义、象征义、双关义上。如果你的写作选择了比喻义的“门”,那么这扇“虚掩着的门”在文中就可以作为主旨的凝结点——知识的大门是虚掩着的,只等“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的人去推开;生活的大门是虚掩着的,只等“能体味爱心,而又能付出爱心”的人去推开;事业的大门是虚掩着的,只等“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人去推开等等。

2、增补信息法

有一些命题作文题比较宽泛,有时让人摸不着边际,可以采用“增补信息法”,即在理解命题作文题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在题目的前或后或中间加上限制词,增补新的信息或新的因素,从而达到缩小外延、化大为小、明确范围、方便入题旨的目的。

【典例精选】2008年高考作文(湖北卷):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你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你是随手把树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长了癣的流浪狗走近你,你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你是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推人?一个盲人和你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你会搀那盲者一把吗?你与别人如何擦身而过?你怎么从小贩手中接过找来的零钱?你如何低头系上自己松了的鞋带?你,独处时如何与自己相处?

请根据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展开联想,思考如何对待自然,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自选角度,以“举手投足之间”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自定立意,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举手投足之间”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题目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在审题时,可以先把它当成是半命题作文,运用“增补信息法”,增补新的信息,将短语补充成一个句子,在补充完善中确定中心论点。比如“透过举手投足之间进行思考”“体味举手投足之间的感情”“举手投足之间,能反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举手投足之间,反映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举手投足之间,反映一个人的品质和学问”“举手投足之间,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甚至可以改写一个民族的历史”等等。然后取其一点入题。

【类题训练】 题目:担当,在词典里的意思是“接受并负起责任”。担当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行动。担当可以为自己、他人,也可以为国家、民族„„你对“担当”有着怎样的体验或感悟,请以“担当”为题,写一篇文章。

【审题指导】 运用“增补信息法”补充成分,一是可以补充宾语,回答出“担当”的对象,如“担当责任”“担当义务”“担当道义”等;二是可以补充主语,回答谁“担当”,如“我担当责任”“每个人担当义务”“教师担当道义”等。这样选择其中自己最熟悉而又理解最深的一点去写即可。

3、明确重心法

所谓“重心”是指命题作文题目中最能体现题旨的关键字词,也就是写作的重点。偏正结构的题型,其表意重心往往在“偏”的部分。考生在审题时要重点对表修饰或限制的“偏”的部分进行深入思考,才可能使自己的立意不走偏。

【典例精选】 2007年高考作文(湖南卷)

题目: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与感受,以“诗意地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注:(1)注意题目中的“地”字。(2)不得抄袭。【审题指导】“诗意地生活”其表意重心在“诗意”上,所以审题时就要紧扣“诗意”二字,“诗意”是什么?“诗意”不仅是诗情画意,更是一种心灵的和谐,是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是一种乐观豁达的精神等。那么,“诗意地生活”就是用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或乐观豁达的精神去面对生活。如果考生眼睛只盯着中心词“生活”,而没有仔细思考修饰语(重心)“诗意”的含义,立意就会走偏。

【类题训练】题目:以“世界因你而精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指导】本题是一句完整的句子,有三个因素“世界”“精彩”“你”,那么哪个是审题立意的重心呢?句子主干是“世界精彩”,状语是“因你”,我们说题目的表意重心往往在“偏”的部分,也就是说审题立意的重心在“因你”上,认真审题后发现,这里的“你”既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既可以指某个人,也可以指一个群体。行文的重点应是“你”,如我的人生(世界)因母亲(你)而精彩,社会(世界)因你(助人为乐者、富有爱心者、默默耕耘者等)而精彩,我的世界因你(李白、苏轼、李清照等)而精彩等。从以上几个立意看,出彩点在于“你”这个“偏”的部分。

4、以问领想法

“以问领想法”就是通过对题目进行不同角度的提问来打开思路的方法。一般可针对题目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并自问自答。“以问领想法”可使考生多角度地审视题目,发散思维,最终使中心论点周密而深入。

【典例精选】 2008年高考作文(重庆卷)题目:《现代汉语词典》对“自然”的释义有:(1)自然界。(2)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3)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

请以“在自然中生活”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审题指导】对于这个题目,可以运用“以问领想法”,例如:“自然”指什么?“自然”不仅指大自然,还有“自由发展”“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等义,如果从这个角度立意,可以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说,我们要按照自己的个性来发展,成长中不能勉强自己,要顺其自然。我们还可接着自问自答: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在“在自然中生活”?在自然中生活,必须不雕饰,不矫揉,不虚伪,不做作;在自然中生活,必须始终保持一颗闲适淡泊的自然的心。我们为什么要“在自然中生活”呢?因为我们离不开自然,我们要关心自然,回归自然,享受自然,自然不仅是我们的生存环境,也是我们的精神依托。这样立意就明显了。【类题训练】题目:请以“走出这个圈子”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此题可通过“以问领想法”来打开思维的闸门。自问:这个圈子是一个怎样 3 的圈子?自答:题目中的圈子,指的是一个现实的环境、一种生活的状态。自问:为什么要走出这个圈子?自答: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这个圈子于人们而言,更多时候是一种困扰,一种束缚,制约、阻碍着人们的发展。自问:怎样走出这个圈子?自答:看清这个圈子,认识自己,须要理智的抉择。自问:走出这个圈子以后将会怎样?自答:走出这个圈子,是绝境后的柳暗花明;走出这个圈子,是迷惘时的茅塞顿开;走出这个圈子,将有另一片艳阳天空。“以问领想法”不仅解决了审题立意问题,有时也解决了行文的结构问题,如此例。

5、化意为象法

有些命题作文题目或题目中的某个词语仅仅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这时,我们如果仅从抽象的概念出发来审题立意的话,就很难找到突破口。只要我们化抽象的概念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或事物或事例就容易多了。此法称为“化意为象法”。

【典例精选】 2006年高考作文(湖南卷)题目:“意气”一词,《现代汉语词典》列有三个义项:(1)意志和气概,如意气风发;(2)志趣和性格,如意气相投;(3)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意气用事。请联系你自己的感受和认识,以“谈意气”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审题指导】 “意气”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虽然题目中的提示已经给出了三个义项,但考生依然较难把握其立意。是肯定还是否定“意气”呢?我们可采用“化意为象法”进行审题立意,将“意气”这个抽象的概念转化成许多具体可感的形象或事物或事例等。例如:为朋友两肋插刀是意气,勇斗歹徒是意气;苏武牧羊是意气,张骞出使西域是意气,项羽乌江自刎是意气;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意气,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意气,毛泽东的“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粪土当年万户侯”是意气等。如此,我们下笔就有方向,同时,也便于行文。“化意为象法”其实是一种联想发散思维法。

【类题训练】题目:请以“考验”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审题指导】“考验”是个抽象的概念,我们可运用“化意为象法”,将“考验”转化成许多具体可感的形象或事物或事例,例如:苏武牧羊是考验;司马迁受宫刑是考验;屈原终不屈于浑浊的现实,自身选择高洁,是考验;邓小平三起三落是考验,我们高考是考验等。从这些形象的事例中,我们得出中心:“人要经受得起各种考验,考验是对人的毅力、人格、精神的检验,是我们成功的通行证。”“化意为象法”采用的是一种先发散后聚合的思维过程。

6、一分为二法

“一分为二法”是辩证法的一种,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对立的两个方面,分析研究问题,既要看到它的这一个方面,又要看到它的另一个方面;既要看到正面,又要看到反面。只有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才能正确地认识问题,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这就是“一分为二法”。

【典例精选】 2008年高考作文(江苏卷)题目:有些人只是在童年有过好奇心,有些人一生都保持好奇心。质疑、发现、智慧、高尚、惊喜、欢乐、烦恼、平庸„„这中间的每一个词都有可能像影子一样跟在好奇心的后面。请以“好奇心”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指导】 对“好奇心”这个题目,我们要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进行分析:既要看到“好奇心”的正面,又要看到“好奇心”的反面。例如:是好奇心,让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是好奇心,让爱迪生不懈探索点亮世界的灯芯;是好奇心,让“嫦娥一号”遨游太空等。这是“好奇心”的正面: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另一方面,是好奇心,让鲁迅笔下的那些“竭力伸长脖子”的看客丧失人格,甚至丧失了民族意识;是好奇心,让哥伦布打开了欧洲通往美洲的航路,人类的杀戮从此更疯狂等。这是“好奇心”的反面:让人平庸,甚至酿成人类悲剧。综合立意:好奇心是把双刃剑,它在推动人类世界或个人进步的同时,也给人类世界或个人蒙上一层阴影,我们要学会使用这把双刃剑,趋利避害。

【类题训练】题目:请以“弯曲”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指导】对“弯曲”这个题目,我们要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进行分析:既要看到“弯曲”的正面,又要看到“弯曲”的反面。一方面,人生道路是弯曲的,人的处世态度也要“能屈能伸”,典型的例子有勾践卧薪尝胆、韩信忍胯下之辱等;另一方面,有的“弯曲”不可取,如卑躬屈膝、奴颜婢膝、溜须拍马等,这时,我们要像方孝孺、李白、屈原等一样正直。这样我们的思维才具有思辨性,深刻性。

初中命题作文审题指导 篇7

一命题作文的分类

第一, 全命题题型。 (1) 直接式命题。这类文题直接点明叙说的人和事, 或明确提示议论的中心, 或清晰地显现说明的对象。如《老师的眼神》《校园一角》。 (2) 含蓄式命题。此类文题一般有比喻义, 如《路》《冬日阳光》。 (3) 设想式命题。这类文题是让学生想象写作, 如《二十年后的我》《火星之旅》。 (4) 副标题式命题。即一个是正标题, 一个是副标题。正标题往往着眼于文章的表达意义, 副标题往往着眼于文章的内容, 如《微笑——毕业班老师素描》。

第二, 半命题题型。半命题作文是将一个完整的命题省去一部分, 变为一个不完整的命题, 省去的部分由作者补充。这种题目从本质上讲, 只是划定了一个写作范围, 而把选材立意的自由留给了作者, 如《我美丽, 因为我》。

二命题作文的出现形式

第一, 直接出现题目及要求。如请你以“难忘的眼神”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 (1) 不少于600字; (2) 感情真挚, 不得抄袭; (3) 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第二, 通过一段引语引出题目, 然后提出写作要求。如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不一定鲜花满地, 也许会有学业上的困惑, 生活中的失意, 情感上的烦恼……它们就像横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道坎, 需要我们去跨越。请以“迈过那道坎”为题目, 写一篇文章。要求: (1) 除诗歌外, 文体不限; (2) 书写规范、美观; (3) 600字以上。

三命题作文的审题内容

1. 审附加要求

出题者在命题后, 往往有些明确要求, 如体裁选择、表达方式、字数下限、人称选用、选材范围等。这些要求一般是写作的最基本要求, 违背这些要求, 可能不会影响到文章的立意, 但写作成绩肯定会受到影响。

2. 审写作内容

即弄清文题要求的写作的主要内容, 也就是弄清文章是侧重于叙事还是记人, 侧重于写景还是状物, 侧重于说理还是抒情的问题。如有位学生写《一次不寻常的经历》作文, 内容是写在暑假里与父母亲去上海水族馆看海洋动物的事情。文章的主体部分是一段描写一个海洋动物, 表现这些海洋动物的可爱有趣。显然, 这位学生在审题上出现了错误, 将本该叙事的文章写成了状物的文章。

3. 审写作重点

有些文题是有“题眼”的, “题眼”即文题中能揭示意义、体现中心、点明重点或表明感情色彩的词语, 抓住了题眼, 也就抓住了文章的写作重点。如同是叙事文章《一件有意义的事》和《一件难忘的事》的写作重点是明显不同的:前者“题眼”是“有意义”, 写作重点是要突出事情的“意义”所在, 而后者的“题眼”是“难忘”, 写作重点则是要突出内心的感受。找准了文题的重点, 也就把握住了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 选材也就有了范围, 组材也就有了目标。

4. 审文题限制

很多文题对时间、空间、数量、人称、内容等提出限制, 规定范围, 作者必须严格地在规定的范围内作文,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

弄清文题的时间限制。有的作文题目在时间上有一定的限制, 审题时要把握住时间上的限制。如《元旦纪事》, 文题限定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元旦, 而元旦当天是可以发生很多事的, 如读书、做饭等, 问题是读书、做饭这些事情平时也会发生, 并非元旦才有。文章如果仅写读书、做饭这类事, 那就是作者没弄清文题中“元旦”这个时间限制语, 不清楚所写之事应与“元旦”这个特殊节日所具有的特定意义有某种联系。

弄清文题的处所限制。有的作文题目规定了处所范围, 审题时要明确其中处所的限制。如《放学路上》这个题目, 就限制了所写的人、事、物、景只能是在“放学”之后的“路上”呈现出来的, 而不是可以在任何时候得到呈现;事情所体现出来的意义也必须与“放学”所具有的特定氛围、意义有所关联。只有把握准题意, 所写的内容才有依托和基础。

弄清文题的数量限制。如《一件小事》和《生活点滴》, 前者只要求写一件事, 而后者却不止一件, 可以两三件, 甚至更多。应该写一件事却写成了两三件事, 应该写两三件事却写成了一件事, 这些都属于文不对题。

5. 审文题含义

有的题目有比喻义或象征义或引申义, 如《花儿朵朵开》《船》之类的文题。遇到这类题目, 就不能就题论题, 而要透过字面义, 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 去揭示题目包含的比喻义或象征义或引申义, 这样立意才会有高度、主题才会有深度。

高考命题作文怎么审题 篇8

命题就是命制作文的题目,命题作文是根据所出示题目进行写作的一种作文方式。命题作文是我国传统的作文方式,至今仍有特殊的价值。它有利于直接体现作文学习的意图,避免写作偏向某一方面;有利于写作者思想迅速集中,在短时间内朝着一个目标思考;有利于作文批改和讲评;有利于密切配合阅读,巩固和发展阅读收获。

二、命题作文高考回顾及趋势

在最近几年的全国高考作文题中可看到一种趋势,就是命题作文越来越多。2005年,有4份高考卷的作文是命题作文;2006年,有7份;2007年高考语文共18套试卷,命题作文9个(其中,6个纯命题作文;3个给材料命题作文),占了50%。

命题作文吸收了话题作文的一些优点,强化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许多命题作文的题目有深刻的意蕴,很灵活,也很开放。如天津市的《有句话常挂嘴边》;上海市的《必须跨过这道坎》;辽宁省的《我能》等。

因此,高考复习中要强化命题作文的审题和立意,加强命题作文训练是势在必行。

三、命题类型

(一)从结构上来说,命题作文有三种类型:

1. 词语式命题

这种作文命题是一个词或者是词语。如《习惯》、《尝试》、《包容》、《肩膀》、《愿景》、《意气》等等。词语式命题,审题时要对题目“咬文嚼字”,特别要注意词语包含的意义范围,即明含义。

例:命题作文《对手》的审题和立意:

(1)首先要界定“对手”的含义,对手不是敌人、仇人,对手不是对立关系,“对手”是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伙伴。

(2)明确“对手”的意义:对手的存在是一种客观现实,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对手是竞争对象,有竞争,就有目标;有竞争,就有激励;有竞争,就有发展。

(3)如何对待对手:承认对手,欢迎对手,尊重对手,善待对手,感谢对手,敬慕对手,敬畏对手,挑战对手,战胜对手,自己也充当对手、对手让我成功等。

2. 短语式命题

这种作文命题是一个短语,该短语可能是主谓式、动宾式、偏正式或并列式等等,如《北京的符号》、《留给明天》、《看家乡》。

在主谓短语的题目中,谓语部分常常是写作的重点,也往往是题眼。如《我看课外阅读》,“看课外阅读”就是题眼,意为“对课外阅读的看法”。因此,写出来的应该是自己对某种课外阅读现象的探讨,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在动宾短语的题目中,宾语一般规定了写作的范围、对象,而动词一般是写作的重点所在,也往往是题眼。如《看家乡》,题眼就是“看”,“看”是视觉的感受,题目规定了是从视觉角度写家乡,写出来的应该是自己眼中家乡独特的风土人情,或家乡的变迁。文章中当然能写思索,但一定要是由“看”而引发的思索。

在偏正短语的题目中,中心词往往就是写作的对象,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往往体现了题目的特殊要求,也往往是题眼。如《我心中的歌》,题眼是“心中”,心中之歌珍藏在主人的心里,构成了主人生命的旋律,所以写出来的一定是一段埋藏在心底的具有感人情怀的事情。

3. 句子式命题

这种作文命题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如《我想握住你的手》。

(二)从形式上来说,命题作文有两种类型:

1. 完全式命题作文

只给命题与写作要求,没有其他文字材料加以说明,是纯命题作文的样式。

2. 材料式命题作文

这是“材料+命题”形式的命题作文,在命题前有文字材料加以引导。如2006年江苏卷作文《人与路》:有人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有人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有了路。还有人说……请以“人与路”为题写一篇文章。

(三)从内涵上来说,命题作文有三种类型:

1. 观点型命题作文

命题就是我们文章要表达的观点,如《今年花胜去年红》。

2. 论题型命题作文

命题提供的是一个观点所属的范围,具体的观点需要我们对论题进行分析和切割,如北京卷的《说“安”》、《谈意气》。

3. 关系型命题作文

命题采用两个或三个词语,中间用间隔号或“与”、“和”等词连接,这几个词语或短语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如《人与路》。

四、审题思路

(一)添加语素,构成语境

有些命题,如词语或短语式命题,审题时,我们可以通过“添加语素,构成语境”的办法来完成审题,即在所给定的词语前或后添加词语或短语,丰满所给的词语,来显示自己要表达的主旨。要尽可能多角度添加,以便自己有筛选的余地。

例如《尝试》:可以在词语前面添加一定的内容:危险的尝试、成功的尝试、失败的尝试、一次有意义的尝试、一次难忘的尝试……可以在词语后面添加一定的内容:尝试投稿、尝试游泳、尝试自立等等。

(二)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有些命题比较具体实在,我们需要化实为虚,抽象概括;有些命题比较抽象,我们需要化虚为实,找到抓手;还有些命题可能虚实兼备,我们则需要虚实结合。

如《我想握住你的手》:命题中的“你”既可以实指,也可以虚指。实指时,“你”就必须是一个具体的、身边的事物或人物,写“我”想握住身边人物的手,如“父亲”“同桌”“友人”等,来抒写动人心魄的亲情、友情乃至书写美好纯真的爱情等。虚指时,“你”就应该是一个抽象的事物,或超越时空限制的事物、人物。写“我”想握住当代知名人士或弱势群体的手,表达景仰、尊敬之情或同情、体恤之意;跨越时空,由虚处着墨,写想与某位历史名人握手;还可展开更为灵动的联想、想象,比如写想握住某部文学名著主人公的手,或是握住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甚至外星人的手,借虚写实,抒情论理。 还有《我想握住你的手》这个题目,题眼在于一个“想”字(表示一种与他人亲近、友好的愿望),这道题与“我握住了你的手”是有明显区别的。

(三)把握内涵,梳理关系

对于关系型命题作文,审题的关键是要在把握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找准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梳理出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的关系。

江苏卷《人与路》的命题前有三句提示语。第一句“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很好理解,它告诉我们:路(包括“革命之路”“改革之路”“个人发展之路”等)是人走出来的;“走的人多了”可以无路开路,开创出道路。“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了路”,这第二句就耐人寻味了。为什么“人多”会导致“无路”?不妨。多角度思考,比如“千军万马”都往“独木桥”上挤,自然会造成“此路不通”的尴尬状况;大家都固守着原有的套路不思开拓,必然会产生前途被“堵”的弊端……在这种情况下,须“排除堵塞”或“另辟蹊径”。由前两句提示语不难发现,命题意图在于鼓励开拓、创新、敢为天下先。再看第三句“还有人说,……”这里的省略号可谓意味无穷。它暗示考生:关于“人与路”的关系,还可以有其他种种个性化的思考:

1. 顺着前两句的思路,把提示语补下去。比如,补作“有人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少了,仍然没有路”“有人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少了,也便没了路”,如此一来,写作范围扩大了许多。

2. 谈“人”与“路”有着惊人的相似点,你可写如路一样的人生,或者如人生一样的路。

3. 赋予“路”以象征意义和比喻色彩,这是常规思路;如果将“人与路”往实处理解,不也能避免与大多数考生在立意、选材上“撞车”吗?

4. 虚实结合,专谈“人造路”。比如,从“造路”需要科学的规划、“造路”需要拼搏的精神、“造路”需要健全的体制(这最后一个“造路”,虚指加强廉政建设、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三个方面逐层论述。

(四)由表及里,揭示寓意

有些命题采用比喻、象征手法,审题时不能照字面意思去理解,而应该抛开表面意义去挖掘隐藏在背后的寓意。

例如《过河小卒》:这道题很显然是不能够照“过河小卒”的表面去理解、构思的,必须准确揭示出它的真正的指向,也就是寓意。俗话说:“过河小卒胜过车。”由此我们可以明白:未过河的小卒微不足道,但过河小卒力量强大,因此,小可以变大。

上一篇:6月英语六级写作高分经验总结下一篇:微博媒体特性及用户使用状况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