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十二五心得体会

2024-05-23

教师十二五心得体会(共9篇)

教师十二五心得体会 篇1

‚十二五‛时期(2011年至2015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促进我国经济长期平稳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十二五‛规划了未来五年我国的发展方式、发展方向,发展的重点。它是根据十一五规划的发展成果和发展趋势,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而制定的,它涉及了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其为我国未来五年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保障。它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基础。很大一部分涉及到了民生问题。而民生问题历来是我国任何时期规划的重点,它涉及到人民的切身利益,是围绕着人民平常生活而存在的问题。十二五规划对民生问题的重视和规划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基础。它也是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环节,是未来我过五年发展的基础和方向,一旦出现偏差,就会导致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滞后,社会生活水平滞后,或许会影响到我国未来的发展,也将会引起社会的不稳定。因此,十二五规划是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环节。

十二五规划的内容也可以大概归纳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速度。

通过对‚十二五‛规划的学习,首先了解了‚十一五‛期间中国取得的成绩,以及‚十二五‛开始面临的环境和条件。十二五规划尤其提到了农村建设,提出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十二五‛规划与此前的规划有着本质差别,因为过去的规划追求‚国强‛,然而‚十二五‛规划则追求‚民富‛。‚国富‛到‚民富‛的转变成为公众关注十七届五中全会的最大亮点。‚国富‛到‚民富‛的转变,让中国的富民之路又见曙光。

民生方面,我们在发展中取得的进展都是以民生为关注点,这会让社会各个层面得到实际的好处。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成为‚十一五‛期间突出的亮点。政府也进一步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型,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解决民生问题中。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多地兼顾保障和改善民生,‚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要让每一个中国人活得幸福而有尊严‛,成为中国社会经济未来五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经济发展方式方面,为适应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的新变化,保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和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的整体转型。因此,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是我国在‚十二五‛期间所面临的最重大的任务。我们知道过去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一些专家认为,‚十一五‛期间,党和国家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背景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自然灾害、处臵突发事件能力大幅提升,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高度重视民生、以人为本、保障人民的切身利益,取得了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新胜利。从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2020年完成这个目标,目前已经‘赛程过半’,‘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通过学习,使我深受鼓舞,感受颇深。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为了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适应国内外发展的新形势,适应人们群众对教育的新期盼,国家制定了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未来十二五教育改革作出全面规划和部署,一要优先发展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培养创新行人才、提高教育服务社会发展等方面,提出符合国家战略和群众要求、反映教育规律和发展趋势的指导方针。二是要贯彻科学发展观,体现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立足国情,改革创新。三要以提高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为核心,科学确定到下一个五年计划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总体任务和重大部署,对教育规模、结构、质量以及分阶段和分地区的目标提出具体要求。四是要综合考虑人口变化、学龄人口结构、就

业结构和社会发展的特点,对各级各类的就业改革与发展做出专题性规划。五是要系统研究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体制改革和教学改革、教师培养、教育发展保障等重大问题,找准症结,提出思路,使规划纲要具有战略性、前瞻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再一次感到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人民对教育的期盼。规划纲要指明了教育发展的方向,下面我谈谈自己的点滴学习体会:

一、把育人为本做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做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教育规律,为每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劳动者、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型人才。我做为一名普通普通教育工作者,更加坚了做好为教学服务的决心和信心,为学院教学改革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二、把改革创新做为发展的强大动力。

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要以体制改革、机制改革为重点,鼓励基础薄弱校大胆试验,加快改革步伐。改革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

三、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

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臵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四、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做为重中之重。

教师十二五心得体会 篇2

“十二五”期间,我省教师队伍师德师风显著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明显提高,结构进一步优化,骨干教师队伍进一步壮大,农村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基本解决,教师地位、待遇不断提高,管理体制机制科学规范,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越来越浓。

师德师风建设成果显著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必须重视思想政治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过去的五年,我省持续将师德师风、立德树人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来抓。

从2013年起,我省在全省教育系统开展了师德师风建设活动。通过实施教师人文素养提升工程,实行新教师宣誓制度,将师德教育摆在教师培训工作的首位,保证课时、记入学分。创新师德教育的内容、模式和方法,采取理论学习、实践反思、案例分析、专题论坛等丰富的教育形式,把教书育人楷模、一线优秀教师等请进课堂,用优秀教师的感人事迹诠释师德内涵。

2015年,甘肃省教育厅按照教育部师德建设工作的总体要求,组织专家研究制定印发了《甘肃省教育厅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起草了《关于贯彻落实<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的实施方案》,“三纳入两渗透一否决”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基本形成。

近年来,我省以乡村教师为重点,抓住庆祝教师节等契机,大力宣传全省广大乡村教师扎根乡村、甘于奉献、默默无闻、为人师表的优秀业绩和先进事迹,动员和鼓励社会力量支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2015年9月7日,省委、省政府在兰州召开甘肃省庆祝第31个教师节暨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省委书记王三运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会上表彰了在乡村从教30年的教师代表和9家长期支持我省乡村教育发展的基金会,进一步在全社会营造了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

“十二五”期间,针对全省农村学校布局分散、教师结构性矛盾突出的现实,我省坚持以“农村中小学补短板,学前教育补数量,按岗按需招聘”为原则,统筹实施教育部和省政府教师招考项目,完善中小学教师补充机制,破解教师年龄老化、学科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提升教师队伍质量,通过政策引导,着力解决“下得去”的问题,为农村教师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增强教师队伍活力。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精神,2012年,省政府召开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暨教师工作大会,出台了《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对全省教师队伍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努力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培养一支业务精湛、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提供政策支持,推动全省教师队伍建设快速健康发展。

过去的五年,我省通过实施“特岗教师”计划、省政府民生实事教师招考计划、免费师范生等项目,为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不断输送新鲜血液。

2011—2013年,有900多名免费师范生补充到我省中小学和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当中。2015年,通过国家“特岗计划”招聘、国家免费师范生引进、省政府民生实事教师招考等项目共新招聘教师7231人。其中,招聘中小学教师2911名,幼儿园教师4320名。特别是为农村中小学补充音体美教师558人,有效缓解了农村音体美教师短缺问题。同时,我省一些地区还积极探索实施音体美教师走教,通过学生不动老师动的方式着力破解教师编制紧缺、音体美等小学科教师补充困难的问题。

五年来,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教育部特岗计划等实施效果明显,共招录农村中小学教师32344名,其中幼儿教师10603名,为“三区”农村地区4475所学校补充了新鲜血液。

为了贯彻落实省政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搭建“教学新秀——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陇原名师”层级梯度攀升的“金字塔”名优教师梯队,“十二五”以来,甘肃省教育厅组织开展了陇原名师、省级学科带头人、省级骨干教师和省级农村骨干教师评选工作。

2011年,省教育厅启动了“陇原名师工程”。计划用十年的时间,在全省中小学专任教师中遴选产生200名左右“陇原名师工程”人选,围绕师德修养、教育思想、专业知识、教学能力、学术研究等内容,通过集中培训与高级研修、教育教学研究与交流、名师工作室等方式,对名师人选进行重点培养。使名师人选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具有所教学科系统、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形成鲜明的个性教学特色,在全省和学科专业领域有较大影响和声望,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发挥引领、示范、辐射和激励作用。

截至2015年底,全省共有陇原名师94名,特级教师1272名,省级学科带头人355名,省级骨干教师3586名,农村骨干教师3709名。基本形成了覆盖基础教育全学段、全学科的名优教师队伍。

教师专业成长不断加速

要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就必须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十二五”以来,我省教师培训工作紧抓“国培计划”契机,大力开展教师全员培训工作。

据统计,2010年我省教职工总数为31.1万人,全省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8.9%;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7.53%;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89.15%。经过五年的发展,全省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不断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全面提升。

自2010年“国培计划”项目实施以来,我省教师培训经费逐年增加。仅2015年,省级教师培训经费就达到2500万元。2010年—2014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经费1.86亿元(2010年1700万元,2011年2200万元,2012年3700万元,2013年4600万元,2014年6400万元),共为我省培训中小学教师31万余人次。

2014年,我省启动实施了“三计划和两工程”(陇原名师助力贫困县优秀青年教师成长计划、百千万乡村教师素质提升计划、万名乡村校长能力提升计划和教师人文素养提升工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全年通过“国培计划”项目、省培项目和各类基金会项目等,共培训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校长、园长、教育管理人员等共计14.3万人次。

2015年,甘肃省教育厅按照《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统筹国培、省培和外援基金会项目,完成了全年教师培训项目整体设计,扎实推进“三计划两工程”和“精准扶贫教师培训三行动”,重点加强乡村教师培训,全力打好乡村教师培训“组合拳”,提升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能力。采取送培下乡、专家指导、校本与网络研修等形式,切实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015年,累计培训教师13.93万人次,其中乡村教师占85%。

在培训项目的设计上,紧扣乡村教师实际,紧密结合教育精准扶贫战略,在“三计划两工程”基础上,开拓创新、精心设计实施了“精准扶贫国培计划三行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薪火网研行动”,乡村50人以下微规模学校教师全员访名校培训“微访行动”,乡村学前教育教师素质提升“千千树行动”。让最基层岗位乡村教师开阔视野,着力提升他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教育教学技能,以及为乡村教育服务的能力、水平。

在管理方面,重心进一步下移,采取以县为单位,自愿申报、分批推进、自主规划、联合实施的方式。培训更加重视本土培训团队建设,以遴选“金色教苑”和“金种子导师”为抓手,重点支持培训基础好、热情高的地区进行本土团队建设和教师培训工作,变“输血”为“造血”。同时,严格组织招标工作,精心遴选培训机构,确保培训质量;加强评估监测,实行第三方绩效评估。

2015年11月28日,甘肃省2015“国培计划”———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省级研修班暨启动仪式在兰州举行。

通过教师培训“三计划两工程”、精准扶贫教师培训“三行动”等,五年来,我省累计培训教师55.9万人次。

实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健全教师管理体制,严格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举措。

2015年,甘肃省被列入全国试点省份。2015年5月,省教育厅印发了《甘肃省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工作实施细则》和《甘肃省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实施细则》。8月,召开了全省教师资格考试与定期注册制度改革工作启动会,正式启动“国考”和注册试点工作。2015年首次国考,甘肃省14个市(州)设立18个考点,报名考生10196名,报考23483科次。首次定期注册工作也在兰州市城关区和榆中县试行。

此外,2015年,我省还投入2.6亿元,在贫困地区中小学建设班班通教室1.62万个,全省96%的中小学教师利用我省基础教育资源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参与率全国第一。

补齐农村教师队伍短板

补齐农村教师队伍短板是甘肃省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十二五”期间,我省以改善农村教育为重点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及薄弱学校倾斜。通过在评优选先、职称晋升、绩效考核、工资待遇等方面大力优先倾斜农村教师,增强农村教师服务农村教育事业的信心和决心,增加农村教师职业的吸引力,鼓励和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交流、任教,保证农村教师队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稳定性,促使他们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贡献力量。

为了解决乡村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短缺问题,吸引优秀人才到乡村学校任教,稳定乡村教师队伍,让每一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2015年10月,我省出台了《甘肃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实施办法》,力争到2020年努力培育一支“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师队伍。

2015年6月8日,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甘肃省把制定本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办法工作列入省委推进社会事业改革的重点任务。

为精准把握我省乡村教师的实际困难与困惑问题,省教育厅围绕《计划》的八项主要举措拟定调研提纲,重点针对“留不住、教不好、下不去”三个突出问题,聚焦革命老区、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坚持问题导向,在全省14个市(州)开展广泛调研。通过走访乡村学校、访谈一线乡村教师、召开教育行政人员、乡村中小学校(园)长、老中青乡村教师代表座谈会,多渠道听取广大一线乡村教师的真实心声,收集到了大量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同时以问题为导向起草我省实施办法。

实施办法制定过程中,大力借鉴和吸收了一些地方(临夏阳光工程、天水市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的创新经验和成功举措,广泛征求了省直有关部门、市(州)、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高等院校专家、城镇和乡村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教师、村民代表、村委会负责人的意见。

《甘肃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实施办法》提出,严格践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有效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大力提高乡村教师各项待遇、切实改善乡村教师工作生活条件、重新核定乡村教师岗位编制、稳步推进乡村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有序推动城乡教师合理流动、全面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着力加强乡村学前教师队伍建设、逐级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等十项支持任务,“到2017年,力争使全省乡村中小学校和幼儿园优质教师来源得到多渠道扩充,乡村教师资源配置得到明显改善,教育教学能力水平稳步提升,各方面合理待遇依法得到较好保障,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逐步形成‘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良好局面。到2020年,努力培育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为我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为改善乡村教师工作生活条件,我省把改善乡村教师住宿、办公条件等与实施“全面改薄”、建设周转宿舍等工程相结合,整体推进。在修建食堂、宿舍的同时,建活动中心、设立心理健康教育室,重视乡村教师的心理健康。同时,为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省政府将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工作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

自2013年启动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工作,2015年,我省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的县区,覆盖全省所有集中连片特困县(市、区)。截至2015年12月底,甘肃省共为58个集中连片特困县(市、区)10788所学校的14.14万名乡村教师发放生活补助金额1.03亿元。

2015年,我省还实施了《甘肃省精准扶贫乡村教师队伍专项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完善“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到2017年,通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师人才培养和在各类教师培训计划中向58个贫困县(市、区)和17个插花型贫困县(市、区)倾斜、进一步完善教师补充机制和教师职业准入制度、落实国家有关教师的各项待遇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重点围绕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适应贫困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到2020年,力争使我省58个贫困县(市、区)和17个插花型贫困县(市、区)学校,特别是乡村学校优秀教师得到多渠道补充,教育教学水平稳步提升,各方面待遇保障依法得到较好落实,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逐步形成贫困地区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良好局面。

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是加强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校长教师补充配备,破解择校难题,补齐农村薄弱校短板,促进教育公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又一重要举措。

对此,省教育厅高度重视,组织专家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和征求意见工作,多次召开专家会讨论修改,数易其稿。2015年7月,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社厅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实施意见》。

《实施意见》提出,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进”的原则有序、有力、有效地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2015年各市(州)要制定实施办法,并确定试点县(区)进行试点,2016年各市(州)全面实施。希望通过建立科学、规范、有序的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机制,合理优化配置教师资源,力争逐步实现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化、常态化,为办好每一所义务教育学校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

链接

《关于深入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实施意见》(节选)

教师交流轮岗的人员范围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在岗教师,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凡男50周岁、女45周岁以下,且在同一所学校连续任教满6年的专任教师均应交流。各县(区)要根据当地教师队伍实际情况合理确定每学年教师交流的比例,一般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0%,其中各级各类名优骨干教师应不低于交流教师总数的30%。

教师十二五心得体会 篇3

关键词:特岗教师 职业归宿 “十二五”时期 农村地区

归宿指的是人或事物最终的着落,职业归宿即个体在职业方面的最终发展方向或落脚点,它是职业发展的期望和寄托,具有指向性和引导性。职业归宿的核心由职业认同感、职业幸福感及职业期望值构成。对于一位农村特岗教师来说,能否在这份职业上找到自己的归宿感,决定了他的工作状态和工作效率,从而也影响着学校教育质量。当前,国家发展即将跨过“十二五”,进入“十三五”规划时期,在此新的历史时期,从职业归宿视角研究农村特岗教师群体,总结前一个时期存在的问题,对农村教育质量问题的审视与解决具有积极意义。

一、十二五时期农村特岗教师职业归宿问题所在

“特岗计划”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一项伟大的改革举措,从2006年国家实施“特岗计划”至今,已近十年。特岗工程为中西部农村地区补充了大批合格师资,为农村教育发展注入了生命的活力。[1]然而综合近五年(即“十二五”时期)的情况来看,农村特岗教师这个特殊的群体,面临着职业归宿感缺失的困境。

1.职业认同感不容乐观

农村特岗教师职业归宿感缺失的第一个表现,就是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偏低。很多特岗教师认识不到这份职业的特殊意义,认识不到特岗计划在农村教育中的作用和价值,也认识不到农村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中的地位和意义,于是看轻了这份职业,也迷茫了自己。有专家将职业认同分解为职业认识、职业情感、职业待遇、职业预期、职业胜任感、职业体验及职业技能等多个维度,以此对农村特岗教师进行抽样调查,结果发现除了职业技能和职业胜任感分数稍高以外,其他各维度分值都偏低。[2]这从一定程度上印证了特岗教师缺乏职业认同感的事实。职业认同感低下,导致特岗教师陷入迷茫之中,找不到努力的方向,于是工作就变成了敷衍与消磨时光,专业成长停滞不前,曾经的斗志了无影踪,职业归宿也就无从谈起了。

2.职业幸福感较为低下

经研究者调查,特岗教师队伍中,有近80%的教师对职业表现出情感衰竭,约半数教师觉得缺乏人性化,相当一部分教师觉得个人成就感低。[3]另据调查,部分特岗教师由于诸多原因没能从自己的教学生活中体验到幸福,相反他们感到压力和痛苦,甚至在计划期间或者任期满时“脱离”了特岗教师的岗位,另谋他业。[4]一方面,农村特岗教师觉得潜能难以发挥,专业成长艰难,英雄无用武之地;另一方面,他们时常背负沉重的工作压力,身心疲惫,积极性全无。职业幸福感是个体的一种主观感受,是在职业中需要得到满足、潜能得到开发及能力得以提升时所获得的持续的愉快体验。特岗教师如果长期怀着郁闷的心情,背着沉重的工作与心理负担在勉强地坚持,是无法体验到工作带来的快乐的,更是无法找到职业归宿感的。

3.职业期望值普遍不高

职业期望是个体对所从事职业未来发展趋势的期盼及预测,是个体职业生涯的动力源泉。职业期望值偏低是当前农村特岗教师缺乏职业归宿感的又一表现。首先,他们对这份职业未来发展趋势的认识是朦胧的,未来特岗教师的处境是否会改善,特岗教师的社会地位是否会有所提升,难以预测;其次,他们对自己的前程是迷茫的,特岗期满后是离开还是留守,不得而知;再次,在农村的艰苦环境中,他们对自身能力的提升及专业的发展没有信心,找不到突破点,也找不到努力的精神支柱;最后,他们认识不到自己在农村教育事业中所处的地位,对自己的职业缺乏一种使命感。当他们在特岗职业中遭遇的一系列现实问题与当初的预期发生冲突时,他们变得焦躁与沮丧。

二、农村特岗教师职业归宿问题原因分析

农村特岗教师职业归宿感的缺乏,将降低其职业效能,产生职业倦怠,从而影响师资队伍的稳定,最终影响农村教育发展。导致农村特岗教师缺乏职业归属感的原因很多,归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严峻的生存环境

特岗教师工作在中西部欠发达省份的农村地区,这些地区的特点是地理位置偏远,资源环境恶劣,交通不便利,信息不畅通,社会、经济发展落后,学校工作条件简陋,人们思想观念保守。

特岗教师反映,在西部某些农村,赶往学校的途中,往往要先后转乘汽车、摩托车,再骑马前行,最后还要步行很长一段山路才能抵达目的地。贵州大学副校长金道超也呼吁:“住房困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特岗教师队伍的稳定,‘特岗教师或者住在‘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的临时住所,或者三五个人合租一间十几平方米的民房,或者栖身在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的老宅。”[5]有些特岗教师还反映,学校的老教师们缺乏进取心,风气不太好,工作中得过且过,闲暇时又沉溺在麻将桌上,不小心就会有被同化的危险。

如此严峻的生存与工作环境,对于刚从城市走出来的新教师来说,无论在工作方面、生活方面,还是在心灵方面,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恶劣的环境既不能满足特岗教师们的工作需求,也不能满足他们的生活所需,更不能为他们提供发展的机会,从而使他们找不到职业认同感,体会不到职业幸福感。

2.错误的职业观念

从某种程度上看,大部分特岗教师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这归于他们骨子里始终存在着错误的职业观念。其一,受过高等教育的他们主体意识强烈,崇尚自我价值,存在着唯“我”的职业观念,从而缺乏集体主义、服务精神和奉献精神。[6]其二,由于他们受西方存在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影响,在职业选择与发展中过于注重眼前利益和物质利益,存在唯“物”的职业观念,从而缺乏长远目光。其三,大部分特岗教师的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好,在成长过程中少有磨难,加之受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冲击,在职业观念上存在唯“乐”倾向,从而缺乏吃苦受累的精神。[7]当错误的职业观念遭遇特岗冷酷的现实,他们的职业心理随即失衡,迷失在寻找职业归宿的途中。

3.粗暴的管理方式

教学安排方面,特岗教师面临教学任务繁重和专业不匹配的双重烦恼。有调查显示:每周课时在16节以上的“特岗教师”占63.2%,每周课时在20节以上的占25.1%;有38.4%的“特岗教师”担任班主任;有27.0%的“特岗教师”担负着班额在50人以上的班级的教育教学任务。[3]甚至出现了一位教师承担多个年级甚至多个学科教学任务的现象。类似的调查显示:被试者在问及所上课程数量时,1门、2门、3门课程的比例分别占20.00%、27.00%、24.10%、平均值为2.74门,尤其是小学课程有教师全部上过,是名副其实全科教师。[8]绩效评估方面,因评估体系不健全,特岗教师面临绩效评估和工资分配不公平、不合理的困扰。一是评估指标比例失衡,对特岗教师不利;二是评估过程及结果缺乏反馈,不能很好促进和引导特岗教师的教学工作;三是特岗教师参与评估程度偏低,无法体现民主性,也不能凸显有效性。[9]此外,在特岗教师生活、专业成长及其他方面,相关教育部门缺乏有效的关怀与激励措施。

教学与绩效评估等管理的不当,严重挫伤了特岗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的职业认同感更低,职业幸福感丧失殆尽,职业期望值降到冰点。

4.落后的教育观念

特岗教师们基本具备了现代教育理念,然而到了农村学校,理想照进现实,自身的教育理念与当地人群落后的教育观念之间发生剧烈的碰撞,顿时让他们无所适从。

首先,老领导和老教师教育理念落后,教学方式原始,思想观念保守。在他们看来,教学质量高低无所谓,保证学生的生命安全才是第一要务。这是导致农村学校教育质量低下的原因之一,也是横在特岗教师面前的一大拦路虎。其次,农村的家长普遍不开化,新“读书无用论”盛行。他们既不配合学校的教学工作,也不给孩子灌输积极的思想、施加正确的引导。这对司空见惯的老教师们来说无所谓,但对满怀一腔热血的特岗教师来说,乃一大考验。最后,农村的学生们由于长期受到消极和错误的思想观念引导,梦想渐渐磨灭了,对新知识的获取毫无兴趣,学校对他们来说不过是一个玩乐园,他们要做的就是混日子等毕业,之后随父母外出打工挣钱。如何挽救这些无辜的孩子,成了特岗教师面临的最大挑战。

陷入落后教育观念包围圈的特岗教师们,欲突出重围而不能,四周弥漫着无奈、压抑、失落和忧伤,找不到职业归属感。

三、新时期农村特岗教师职业归宿前景展望

农村特岗教师的职业归宿问题不容小视,处理不慎会对农村的教育发展带来不良的后果。可喜的是随着国家“十三五”规划的启动,随着政策越来越多地向农村地区倾斜,展望未来的农村教育,展望未来农村特岗教师的职业归宿,道路是漫长的,前景却是光明的。

1.城乡一体化的进展改变职业环境

“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到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可见新农村建设在国家战略发展中地位之重要。当前农村信息化、城镇化及农业现代化建设力度正逐步加大,城乡一体化迅速推进,农村的经济、社会、教育、医疗、信息、交通及相关服务业飞速发展,互联网也正加速对农村的覆盖,农村与城市的差别日益缩小。

在此背景之下,农村特岗教师的生存与工作环境问题也将迎刃而解,他们也将跟城市的教师一样,享受同等的生存与工作待遇。有了生存保障,少了后顾之忧,农村特岗教师就可以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与思考之中,职业归宿也就有了物质基础。

2.选择的日益多元化改变职业观念

当今时代,社会多维度飞速发展,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以业取人”的现象已不复存在,是否在一份职业上做出真正业绩才是人们认可的标准。而互联网的发展,让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交通网络的延伸,慢慢磨灭了城镇与农村的差别,职业的地域差别也渐渐淡化。

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在多元化的价值观和择业观的影响下,职业观念也不断地在改变着。一方面,在职的特岗教师面对如此的压力,也会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观念,改变原来“先就业再择业”和“将特岗视为跳板”的想法,转而更加珍惜自己的岗位,安心工作。另一方面,随着更多年轻的血液融入农村学校,教育面貌将焕然一新,教学质量将更上一层。农村特岗教师的职业观念将越加成熟,职业归宿感也越强。

3.政策和管理的调整促进职业幸福

随着城镇化的大力推进,农村的面貌日新月异,农村的未来正变得越来越好。这将吸引大批优秀人才与年轻干部进入农村,相应的配套政策和管理水平也将从根本上得到优化和提高。

相关教育政策的优化将惠及农村特岗教师群体,使他们的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得到应有的提升,他们将能挺直腰板工作,不用再去羡慕别人的高薪与休闲,不用再去理会别人的冷嘲热讽;相关学校及教育部门管理水平的提高,合理的工作分配,将使特岗教师从繁重的教学工作中解放出来,每一位教师都能在愉快的工作、学习及生活中各司其职、各尽所能,从而提升农村教育质量,也促进了自己的专业发展;相关评估体系的健全,将使相关部门的评估更加透明、公正和公平,评估方式更加科学、合理而富人性化,从而让特岗教师能心无旁骛,安心工作。农村特岗教师工作有了激情,生活有了乐趣,职业就有了归宿。

参考文献

[1] 蔺海沣,金东海.民族地区特岗计划的现实困境与破解路径——基于2012年甘肃省新任特岗教师的调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4).

[2] 高闰青.“特岗教师”职业认同调查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3).

[3] 单永花.河南省特岗教师职业倦怠状况调查研究[J].黑河学刊,2014(4).

[4] 常攀攀,罗丹丹.特岗教师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3(2).

[5] 金道超.改善特岗教师工作生活条件[N].中国青年报,2010-03-14.

[6] 朱美燕.当代青年矛盾统一文化人格[J].中国青年研究,2005(5).

[7] 管小青.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职大学生的职业观念[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

[8] 马静,王浩.贵州特岗教师职业现状与长效机制研究——基于300名特岗教师的调查[J].现代教育论丛,2014(6).

[9] 张旭.特岗教师职业认同偏低的原因分析与改善对策——以滇、桂、黔石漠化片区A、G、L三县为例[J].基础教育研究,2013(9).

教师十二五心得体会 篇4

平塘民族中学周金顺 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面对新教材、新课程,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都跟从前有很大不同,可以说新的理念和实际的有效教学之间仍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在新课程背景,如何将崭新的理念落实到课堂上,落实到每个学生的身上,这确实值得大家深刻反思,潜心研究。但我觉得只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备课就能上好公开课。

一、备教:

一节课的教法设计是由它的教学内容所决定的。教师根据自己的特点备课。这样备课及上起课来都得心应手,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听众。无论教学内容如何千变万化,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先了解该课的重点、难点及教学目的,作到心中有数。然后注意在备课过程中设法由浅入深,把难点解释清楚。同时突出重点,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对重点内容进行操练及运用。学生在掌握知识重点后,其它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二、备教法:

一节课能否吸引学生及听众,取决于它的设计是否灵活,教法是否新颖。教师应在备课时注重创新,力求上出一节有自己风格特色的好课。

(1)启发与交流相结合。平铺直叙的讲述剥夺了学生在通过思考后获得知

识的成功感,并容易使学生失去参与的热情,课堂变得沉闷。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中善用启发式,由浅入深,层层诱引,最后让正确的答案或结论从学生的口中得出。既牢牢地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也由于人人参与的讨论或交流活动,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对知识的印象特别深刻,有更强的活用能力,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2)注重师生间的互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与学生间的交流,发现他

们的疑难困惑,及时解释清楚。同时也抓住他们感兴趣的活动或事物,调动其积极性。师生默契配合,共同把课堂活动推向高潮。

(3)教学环节要过渡自然。一节课总是由好几个环节构成,讲解某个知识点

也要经过几个步骤。教师备课时应注意这些环节或步骤间的自然衔接,力求做到水到渠成,不露痕迹。这样,一节课的思路就显得非常清晰,而学生的思维也不会因某个教学环节的突然中断或突兀转折而打断,从而顺畅流动,思维非常活跃,听众也就感到整节课是一个完美的整体。

三、备学生:

课堂是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学生是这项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他们的状态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兴趣及爱好,尽量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走近他们的生活,经常用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或话题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也应考虑到

不同学生的成绩状况及理解能力的差异,设置不同梯度的问题供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有些有经验的教师甚至在备课时便想好:这个稍易的问题要让成绩略差的XX同学回答;这个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到时让XX同学总结一下„„这样让每个同学都有份参与到你设计的课堂中,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积极性有极大的帮助。同时,也能使整节课在师生的默契配合中顺利进行。

四、备突出事件: 在课堂当中有时会有些偶发的小事故阻碍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就要考虑得特别周详,尽量把这些偶发事件的发生率控制为零,或事先作好思想准备:假如事故真的发生了,如何处理?如:上课前先去检查要使用的电教设备是否已经安装或调试好,以免到上课时出差错;上课要用的图片、练习题或其它的教具有否准备就绪,并统一放好;万一时间充裕,完成了教学任务却仍未到下课时间,应临时增加哪些活动;又万一时间紧,差不多下课了还未完成准备好的教学内容,该删掉哪些环节等。有了多方面的准备就保证了你的公开课能如你所设计的步骤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收到预期的效果。总之,只有做好万全的准备,才能上好一堂漂漂亮亮的公开课。相信每一堂公开课都会带给老师不一样的收获。

“十二五”教师个人总结 篇5

继续教育培训,使我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及业务能力等方面都受益颇多。现将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根据十二五继续教育的精神,认真参加了继续教育培训。

二、学习内容:

1、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通过“课堂教学能力研究”、“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整合性教学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开放性教学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教会学生‘愿学’、‘会学’能力的培养与训练”等方面的学习,我受益匪浅。

在以前的教学中,使用的教学方式都比较单一,虽然有效果,但总感觉效果没有达到最好,通过培训,我学会了更多的思维理念和教学方式,对我今后的教学生涯有很大的帮助。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标志,它的大小决定了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教学能力是教师职业特有的一种能力,它更是区别于其他职业的本质标志。而我们如今所提的“课堂教学能力”是教师的基本素养,是教师能力结构中的核心要素。即课堂是实施新课程的主要场所,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最重要场所,课堂教学的排列是有序的。

通过教师的教学设计、师生的积极互动,学生在学习本课教学内容的过程中能够自觉养成“愿学”、“会学”、“乐学”、“快学”的能力。

2、有效上课

我个人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实施有效教学,教师首先要从以下几方面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一)教学理念。要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指导教学行为的思想观念。

(二)知识储备。教师要储备更多的知识,课堂上,作为新课程直接实施者的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

(三)教学反思。教师要善于不断反思,应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循环过程中,实现专业成长。

(四)课前的有效准备。凡是成功的课必定是充分准备的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有效的备课必须体现出:目标有效、内容有效、教法有效。

(五)课堂的有效组织。教师要做到语言组织准确、简练,语言表达要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准确性,做到清晰精炼、重点突出、逻辑性强。

(六)课后的有效练习。课后练习不在多,贵在精,提高练习的有效性就是要充分了解学情,因课设计练习,让学生在训练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总之,每个学生都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应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广阔的自主学习环境,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选择满足学生需要的教学,给知识注入生命,还学生充满灵性的世界,已成为我们每一位教师的梦想。而

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要教师能够采取灵活的教学技能,并通过各种途径的学习、实践,让教学技能不断创新、不断提升,就能给予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提升做人的品质,这是新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所有老师的毕生追求!

总之,通过继续教育的培训和学习,我受益非浅,进一步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进一步掌握了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的先进策略和方法,并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地落实,逐步提高了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十二五 ” 教师个人总结

官秀娟

大学教师个人十二五计划 篇6

一.学历方面:

有机会可以读一个在职博士,根据学校的要求。

二.职称方面

2012年,讲师资格证就能评定下来。同时我会从2012年开始报考英语三级笔译证书的考试,如果顺利通过,报考二级笔译。一定在2015年之前成为双师型教师

三.进修方面

听从学校以及系部领导的安排,我愿意参加任何提高自身素质的培训,比如参加某一课程的进修,或者是进企业进行锻炼。

四.科研、教学方面

2011年的课题:高职新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调查研究。预计在2012年7月之前结题,届时会发表出至少一篇论文。之后我还要申请省级科研项目,争取未来的5年每年都能发表一篇论文。

我希望能把听力作为自己的主讲专业课程,现在对2011级的学生进行听力教学,感觉自己能学到很多知识,还懂得一些教学设备的用法,还能提高自己的电脑知识水平。一定会用心的专研听力教学方法,听取同事们的建议,汲取他们的教学经验,争取能把听力课程上申报为校级精品课程。

五.争当优秀方面

教师十二五心得体会 篇7

一、课题介绍

主管单位: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管理办公室

课题名称:全国创新教学方法与创新型教师培养行动研究

课题编号:CTF120573

类型:全国重点

二、申报条件、方式

1. 申报条件:

(1) 子课题负责人需具备中级职称, 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一定的科研能力, 所教学科5年以上; (2) 参与教师需具备初级职称, 所教学科3年以上; (3) 有时间参与课题的具体工作, 能积极配合课题的申报、参与和研究。

2. 参与方式:

(1) 以学校为单位, 由参与人员根据所教学科共同确定课题实验研究的方向、内容; (2) 每个子课题实验学校申报人数为6~20人, 其中普通实验学校参与人数为10人以内, 重点实验学校参与人数为20人以内。

三、申报时间

自2012年4月1日开始受理, 截止日期为2014年12月31日。各单位在规定时间集中送报, 逾期不予受理。

四、申报程序、过程

详细阅读《课题实施方案》→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课题实验研究方向、内容, 填写《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申请表·评审书》, 校领导签字盖章, 一式三份邮寄至总课题组审批→总课题组批复后, 向子课题实验学校颁发课题立项证书、铜牌, 并根据学校要求组织实验教师的培训工作→实验学校制定实验方案, 并组织实验研究→实验教师做好实验记录, 积极参加教研活动, 及时反馈教学问题, 实施过程中的亮点、难点问题记录整理报告, 总结出相应的成果→实验学校根据实验情况提出结题申请, 总课题组审定上报的总结材料和课题研究成果后, 组织专家进行评审, 给予子课题结题, 并颁发科研成果证书。

特别说明:课题实施方案、课题申请表·评审书, 请登陆“名师教学研究网”下载。

总课题组秘书处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010-88909559 18611137972传真:010-88909677

电子邮箱:cmedu@163.com网址:www.msyjchina.com (名师教学研究网) 邮寄地址:北京市清华大学84-84信箱《全国创新型教师培养》总课题组

邮编:100084

起锚“十二五” 篇8

10月27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后文简称《建议》)全文公布,“十二五”序幕正式拉开。

十七届五中全会召开以前,外界一直把目光投注在胡锦涛总书记前期首次公开场合提出的“包容性增长”概念上。然而,《建议》中并没有明确的重述这个概念。

“包容性增长其实就是五个统筹,我认为它其实叫均衡性发展更恰当。”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说。

这个在内容上并未超出科学发展观的概念也因此没有在《建议》中独另拎出并前后替代。

不过,如外界所预期的,相比于十一五规划的平稳运行宏观结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此次规划以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向转变为核心,以发展为主题的定调,通盘强调一个“变”。

变GDP增长计量为更广泛,包容的增长模式,寻求协调发展,全力改善民生。叶青认为,概括十二五规划的核心可为“民生第一,发展第二”。

“扩大内需、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产业结构竞争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动文化大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二五规划的十大任务,“扩大内需”被放至首位。

作为经济发展本该并驾齐驱的三大马车之一,消费水平长期滞后甚至持续下降,与大众生存必须面对的高CPI,高房价,教育医疗困局息息相关。可以说,“内需”与民生间有着一体两面的关系。叶青提出,“经济发展到这个程度,如果消费上不去,难以扩大内需。而消费又需要改善民生。我们所谓的拉动内需是以保障民生为目的,比如:提供廉租房,义务教育的免费。这种情况下,十二五规划以民生和内需为首位。”

“整个十二五规划延续了近两年,即十一五规划后期,对国际金融危机所引发问题的思考,民生和内需的问题也是在近年来突出的。”叶青补充道。

在叶青看来,分配是头等的问题。分配不公使得包括制造业在内的行业出现的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缓解。分配不公直接导致消费的不足,缺乏分配优化和消费扩大,生产和消费间不配比。

就此,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徐宪平在11月2日发改委“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活动启动中强调,《建议》对“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五大目标,其中居民收入较快增加是一个重要的目标。

换言之,十二五规划的最高要旨是围绕包容性增长的民生诠释。

湖北前瞻

“两型社会建设依然会是全省的主调,持续地抓,关闭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叶青向本刊记者透露未来湖北的基调。

事实上,湖北在两型社会中取得的效果已有彰显。目前全国许多省都在做“限电停产”的工作,而湖北省没有做,这是由于湖北在更早的时候完成了这些工作。

至于武汉,把握中部崛起政策支持,做好城市圈示范是其一。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强调的自主创新,是叶青更为看重的,“武汉应进一步发挥潜力,把高校科教实力发挥出来。”

从近期武汉相继公布的部分行业十二五规划来看,如叶青所述,“我看到的省里和武汉市的规划,并不是追求增长率要达到多少,而是注重实事。在目前比较好的形势下如何做实。湖北在整个十二五执行中最大的变化会是民生、科教、基础设施建设,他们中很多可能在十二五规划都可以完成,如地铁、桥梁及湖北的新农村建设。”

十二五规划还将粮食安全放在了重要位置,作为中部重要粮食生产基地,湖北担负着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对此叶青认为,只有通过提高生产率,规模耕种来解决。而目前的规模过小取决于土地流转的不到位。只有发展乡镇经济,让过剩的劳动力往乡镇集中,才能真正使集中小规模土地为大规模。为乡镇经济发展,国家已经在局部作出调整。一些乡镇的改革,按乡镇的实际总量定成正处或者副处,把镇变成一个城市,拥有自主经济权力,这种镇级市在叶青看来是一个突破。

十二五教师继续教育领导小组 篇9

“十二五”(2011-2015年)中小学教师

继续教育工程领导小组

根据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大坪镇中心完小关于 “十二五”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实施意见的精神,为确保《务川自治县“十二五”(2011-2015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实施意见》的贯彻落实,决定成立大坪镇龙潭小学“十二五”(2011-2015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领导小组,其组成人员如下:

组 长:龚尚泽(龙潭小学校长)

副组长:申学凤(龙潭小学教务主任)

成 员:饶倩(龙潭小学少先队辅导员)

申学齐(龙潭小学语文教研组长)

邹江容(龙潭小学数学教研组长)

具体职责如下:

组长职责:对教师继续教育工程负总责。对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作出总体要求,负责做好继续教育培训经费的落实、人员的调配,对继续教育推进、检查及验收工作负总责。

副组长职责:对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具体负责。组织领导小组制定教师继续教育各种工作方案、计划、规章制度,传达上级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会议、文件精神,直接指导开展全体教师的各种培训工作,组织对各阶段继续教育工作督导检查、评估,及时向领导汇报工作推进中取得的成绩和出现的问题,及时总结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实施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落实方案。对继续教育工作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归档。

成员职责:积极支持配合继续教育检查、验收等工作。负责完成各校工作对应的教师培训任务并提供相关资料。

上一篇:传播模式,选《功夫熊猫》还是《赤壁》下一篇:环保产业园区管理办公室前半年工作总结及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