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数学优质说课稿及《比长短》及教学反思

2024-07-31

幼儿园小班数学优质说课稿及《比长短》及教学反思(共10篇)

幼儿园小班数学优质说课稿及《比长短》及教学反思 篇1

活动目标

1、在尝试中能用目测和一一对应的方式比较长短,体验自己发现结果的成功感。

2、学习按照游戏规则进行活动。

3、通过让对同类物体进行长短比较,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

4、能够比较和区别物体的长短。

5、学习用并置的方法区别物体的长短。

活动准备

1.篮子(人手一只)、吸管、彩带、(每人两件,一件长的,一件短的)

2.录音机、音乐《小鸟飞》《娃哈哈》《小兔跳》

3.小兔、小猴头饰(都带上尾巴,其中小兔是短的尾巴,小猴是长的尾巴)

活动过程

1、出示物品,引起幼儿兴趣今天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很多好玩的东西,但是请你们玩之前呢,老师有个要求,就是你们在玩的时候仔细看看这些东西有什么特点,你觉得它们是怎样的?

2、每人一个袋子,里面装着准备好的物品,幼儿自由尝试发现问题。

3、2分钟后请幼儿讨论发现的问题。

4、提出要求,引导幼儿再次尝试现在请小朋友从你们的袋子里拿出相同的东西,<来.源快思教.案网>玩一玩,比一比,看看这次聪明的你们又能发现什么?

5、幼儿把发现结果说出来。

出示带子刚才小朋友都很聪明,说出了自己发现的问题。现在看看老师袋子里面又有什么东西呢?。

看棍子,幼儿说出自己看到的情况。

教师小结:多出来的这里是长的,出示字:长。幼儿唱读。

这边没有的是短,出示字:短。幼儿唱读。

结束

1、游戏:听信号做动作教师说长,幼儿用两只手比长,开始时带着幼儿做。教师说短,幼儿用手比短。

2、游戏:看表演现在呢,有两只小动物要给小朋友表演,大家一起去看,好吗?幼儿听音乐《娃哈哈》离开位置,到前面。

老师有个要求,就是要看清楚等下出来的小动物谁的尾巴是短的?现在请小朋友准备好啦,小动物要表演了。

教师带上头饰扮演小兔小猴。

幼儿回答是小兔后,放音乐《小兔跳》带领幼儿学小兔跳。

小朋友都很棒,现在我们一起做小兔去拔萝卜啦。

课后反思:

整个活动下来,发现幼儿之间在能力上还是有差异的,大部分幼儿能很好地进行比较,但在表达方面上就有所欠缺,部分幼儿不能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在这点上还需要进一步思考,思考如何在数学活动中引导他们大胆讲出自己的想法,并帮助他们梳理总结。

在活动之前也看过一些关于“比长短”的文章,和同行的教学反思,所以在准备学具和提要求时更谨慎了。引出“一端对齐法”的概念,对幼儿能较快地理解还是有帮助的。相信对将来三个以上的物体进行比较有一定的帮助。

整个活动让幼儿在魔术中开始、游戏中结束,整体感觉孩子们能尽快地融入整个活动的氛围,都还挺开心的。

幼儿园小班数学优质说课稿及《比长短》及教学反思 篇2

一、设计意图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数学活动内容的选择,要以幼儿的生活经验、发展能力为基础。本班幼儿已经已有5的分解和组成的经验,是以点数和游戏的方式获得的,但只是两个数字的分解和组成,且比较零散,而本次数学活动是在此基础之上学习5的多种方式的分解和组成,这是在本班幼儿最近发展区之内,能够对他们现有的经验进行进一步的梳理和提升。《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明确提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本次数学活动借助了晒鱼的操作情景,来体验学习5的多种组成,将抽象的数概念在一个具体可操作的情境下转化,让幼儿充分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有用和有趣,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利用生活和游戏中的实际情景,引导幼儿理解数概念,是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具体贯彻实施。

二、活动目标及重难点:

《纲要》提出“教师要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在对本班幼儿有了一定了解之后,我们经过不断的修订,从认知、情感、技能三个方面确定了如下的活动目标:

1、学会用多种方法组成“5”。

2、能认识重量和数量间的关系:在总重量一定的情况下,单位重量越小数量越多,单位重量越大数量越少。

3、在游戏中体验合作以及数学活动的乐趣。

4、使幼儿懂得歌曲的诙谐幽默之处。

5、借助图谱、动作、游戏情景理解记忆歌词并学唱歌曲。

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大班幼儿已经有了逻辑思维的萌芽,在认识事物方面,不仅能够感知事物的特点,而且能够进行初步的归纳和推理。因此,本次活动的重点:学会用多种方法组成“5”。难点:能认识重量和数量间的关系:在总重量一定的情况下,单位重量越小数量越多,单位重量越大数量越少。

三、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于数概念教学,对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说比较难理解,为了帮助幼儿更好的掌握教学重点,突破难点,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本次活动在教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根据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利用生活和游戏中的实际情景,引导幼儿理解数概念。

2、鼓励幼儿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已成为幼儿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让幼儿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3、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由于幼儿的生活背景和知识水平不同,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个别进行加强辅导。

指南中指出,要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快思 )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要最大限度的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那么,在本次数学活动中,幼儿的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幼儿亲自学会解决问题,体验探索的成功、学习的快乐。

2、在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和全班交流活动,通过互助,让幼儿构建学习方法。

3、通过灵活、有趣的游戏,巩固新旧知识,提高计算技能。

四、活动过程。

1、导入:教师展示鱼架,让幼儿认识点数和斤数对应的三种鱼(一斤鱼、两斤鱼、三斤鱼)

将点数和斤数对应起来,让幼儿有更直观的认识,将符号与实物小鱼结合起来,这是符合本班幼儿点数的经验的,这是提升幼儿数经验发展的关键点

2、教师让幼儿自由晒5斤鱼,即把鱼上的回形针夹到麻绳上。

在这个环节中,请幼儿自由晒5斤鱼,给幼儿充分的自主操作体验的机会,感受。

3、展示并让幼儿自主表达5斤鱼的不同晒法,在师幼互动中在展示板上呈现4种晒法。

通过点数的方式让幼儿体会物体的数量不会因为排列形式、空间位置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如本次活动中,让幼儿从小中大三类鱼中自由晒五斤鱼,并让幼儿自主表达。请幼儿在自主表达5斤??的不同晒法,让幼儿初步体会重量一定,4、教师让幼儿晒5斤鱼,要求条数最多,并把晒法和条数记录在展示板上。

5、教师让幼儿晒5斤鱼,要求条数最少,并把晒法和条数记录在展示板上。

在这两个环节中,教师对幼儿的任务提出了不同层级的要求,从自由的晒五斤鱼,到具体有条数的要求,让幼儿感知在总量一定的情况下,由于基数的不同(一斤鱼、二斤鱼、三斤鱼),数量相应的变化,但是这种组合是有规律的,让幼儿在这个环节中感知到这一总量一定,数量的有规律的变化。

6、幼儿以小组合作方式快速晒出10斤鱼,串成鱼干项链送给客人老师。

最后的任务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晒10斤鱼,串成鱼干项链。从晒五斤鱼到晒十斤鱼,这是对于幼儿的数概念的更高要求,在个体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借助于同伴合作的形式,在同伴互助交流中,对于幼儿的数经验有进一步的提升。

教学反思

数学来源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幼儿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教育活动的内容选择应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充分利用幼儿现实生活中的资源,通过作用于幼儿的活动对幼儿发生实质性的影响,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大班数学优质课教案说课稿《晒斤鱼》含反思这篇文章共6490字。

相关文章

《大班教案《认识整点》含反思》:大班教案《认识整点》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数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初步了解时钟的表面结构及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学会看整点,养成按时作息、珍惜时间的好习惯,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认识整点》含反思教案吧。

《扇形统计图》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篇3

一、说教材:

《扇形统计图》一课是北师大版第五单元《数据处理》第一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特点和作用,能利用这些统计图表示数据及变化态势;而且,在第四单元已经认识了百分数,知道了百分数的意义,并会解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实例进行教学的,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的实用价值。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能读懂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得有效信息,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合作、交流,在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学会相互交流,相互倾听。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认识扇形统计图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2、难点:能读懂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得有效信息。

四、说教具准备:本节课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发挥了多媒体直观、形象、快捷的作用,将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清晰地呈现在屏幕上,便于组织教学,便于学生观察扇形统计图,从中读取有用的信息,增加了课堂容量,提高了课堂效率。

五、说教学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时,注重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本节课主要采用了情境法、直观法、引导法、归纳法等教学方法,以及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观察发现等学习方法。

六、说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温故而知新。课前,我让学生简单回顾已经学过哪两种统计图?言简意赅,顺利导入新课学习――认识扇形统计图,让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在课堂上。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新课标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首先,我用课件出示我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图,让学生观察宝塔图,明确健康饮食的重要性。其次,出示笑笑家一天各类食物的摄入量统计表,先出示统计表前两列,再增加第三列,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引入扇形统计图的必要性。另外,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接着用课件出示绘制好的扇形统计图,以及问题串,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先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再和组员进行讨论、交流,读懂扇形统计图。然后引导学生归纳概括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亲自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轻松、愉悦、平等的教学环境中快乐学习,较好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培养了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三)巩固与应用

教是为了不教。在认识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后,我紧扣本节课重难点,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试试我能行”部分,第一题填空和第二题观察统计图,说说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主要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从统计图中获得有效性信息。“比比我最棒”部分,让学生读懂统计图,说出自己的想法,利用百分数的知识学会解决问题,让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人人用有用的数学,体会统计与生活的联系。

(四)课堂总结

在课堂总结环节,让同学们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既整理了本节课主要的知识点,又培养了学生语言归纳概括的能力。然后让学生用星级评价自己,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学习自信心。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是对本节课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和延伸,是对本课知识的检测。本着减负高效的原则,我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58页“练一练”第2题,观察一年级和六年级学生作息安排扇形统计图,回答问题,并结合计算提出合理化建议,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六)板书设计

板书力求简明扼要,突出重点,因此,板书里主要体现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让学生一目了然,直观形象,便于记忆。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注重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正确地从统计图中获取有用信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之中,亲自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和合作意识,以及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另外,课堂上,发挥了多媒体的直观形象、方便快捷的作用,辅助自己的教学。课堂练习设计由浅入深,紧扣本节重难点,较好的巩固了本节所学内容。

幼儿园小班数学优质说课稿及《比长短》及教学反思 篇4

活动目标

1.知道物体有长有短。

2.学习比较长短的方法,并能比较物体的长短。

3.能从周围环境中的物品学习比较长短,感受长短认知的乐趣。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活动重难点

重点:认识长短,知道物体有长有短。

难点:学习比较长短的方法,并能比较物体的长短。

活动准备

巧虎玩偶、多媒体PPT课件、两根长短不一的红绳

活动过程

1.故事导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师:今天啊,巧虎妈妈要带着我们的好朋友巧虎去超市买东西,他们在超市里看见了很多有趣的东西,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他们看见了什么有趣的东西吗?

2.出示图片,引出主题

(1)利用出现的长短不一的金箍棒、铅笔、直尺、勺子等物品,让幼儿知道物体有长有短师:哪个物品长?哪个物品短?

(2)通过谈话法,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环境中还有什么长短不一的物体,<来.源快思教.案网>进一步巩固知识,让幼儿知道物体有长有短师: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我们教室中还有哪些物品有长的,也有短的?请你们找出来,说一说。

(3)通过观察、比较、谈话等方法,让幼儿学会比较长短师:你是用什么方法比较出来长短的呢?

(让幼儿根据以往的经验,说一说如何比较长短)

3.小结:知道物体有长有短,比较长短时,要使物体的一端对齐(利用并置比较的方法比较长短)边说边操作:两个朋友比长短,先躺下,左对齐;眼睛向着右边看,就能比出长和短。

活动延伸

1.利用两根长短不一的红绳,进一步巩固知识,让幼儿学会比较长短。

2.请小朋友们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寻找生活中熟悉的物品学习比较长短,体验长短认知的乐趣。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让我了解了孩子对数学都很薄弱,为了能够使他们对数学感兴趣,我准备在以后的数学活动中多加游戏,做到让幼儿在玩中乐、玩中学的目的。真正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提升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

幼儿园小班数学优质说课稿及《比长短》及教学反思 篇5

商丹高新学校

王秋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掌握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面积,并运用到生活中。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同时渗透“重合、旋转、平移”等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梯形面积的计算,关键是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利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教学难点: 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关键是运用学生操作拼图和课件探索、归纳公式。

教学方法:迁移类推、操作、探索归纳。

教具学具:梯形纸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同学们!请你们回忆一下,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平面图形?你会计算这些图形的面积吗?

2、除了上面这四种图形,你还认识过什么平面图形?

3、周围哪些地方有梯形?什么叫做梯形?关于梯形,你知道它各部分的名称吗?你见过那些特殊的梯形?

4、如果要求车窗玻璃的面积,就是求什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梯形的面积。(板书课题)你想怎样来学习梯形的面积?(引出“转化”)

二、出示学习目标。(指名读)

三、出示自学指导。(学生默读)

(一).请同学们把书翻到95页,看一看95-96页。思考:

1、怎样把梯形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

2、转化后的图形和梯形有什么关系?

3、梯形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4分钟后比一比看谁的发现最多。(二)实践与探索。

1、标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

2、拼一拼。用你手中完全相同的两个梯形,试试能拼成一个什么图形?带着这三个问题与同桌互相说一说。

(1)梯形的面积和拼成的平面图形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2)拼成的图形的底(长)和梯形的底有什么关系?高(宽)和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

(3)梯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四、后教。

1、学生动手拼摆之后,每组选出代表,为大家演示。

师: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将梯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利用这些方法都可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大家真厉害,竟然和数学家们想的一样,请看大屏幕。(课件演示)

3、通过以上演示,我们又一次验证了、、、。(共同总结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板书:梯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 =(上底+下底)×高÷2 师:梯形的面积公式中“(上底+下底)×高”求的是什么? 为什么要除以2?

字母表示公式。如果用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b和h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怎样用字母表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S=(a+b)h÷2”。

4、师:我们已经学会求梯形的面积了,你能用梯形的面积公式接受挑战吗?试一试,课件出示我国三峡水电站大坝图的横截面。

五、巩固应用。

1、运用梯形的面积公式我们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课件出示例题。指名读题,理解“横截面”。演示渠口宽就是梯形的上底,渠底宽就是梯形的下底,渠深就是梯形的高,明确求横截面的面积就是求这个梯形的面积。

2、学生试做后集体订正。

3、课件出示96页做一做。分组完成,指名回答。

六、总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

2、质疑: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

3、自己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高兴吗?经常动手操作、动脑分析,你会有更大的收获。

六、堂堂清练习。

1、判断。

2、选择。

3、解决问题。

《梯形的面积》说课稿

一、说教材.《梯形面积》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P88—89教学内容,本节课《梯形面积推导》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求导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经历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掌握梯形面积计算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教学活动过程,能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能用字母正确表达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克服困难,并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在实际情境中,认识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能力确定教学重点为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为理解梯形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

对于本课时的教学我需要准备梯形的模型,包括一般梯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三种,PPT课件和梯形纸片。

二、说教法学法。

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我确定的教法为: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和以教师引导为辅相结合,合作学习,探究验证;学法与教学相结合,通过旧知回顾——新知牵引——探索验证——巩固提高过程,运用旧知探究新知。

三、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知做准备。

(1)复习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

(2)复习梯形各部分的名称。

(3)你想怎样来学习梯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让学生联想到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求法,进而为

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迁移、类推推导梯形面积的求法,利用切割图形自然引出梯形,从而导入课题。)

(二)导入课题,探究新知。1.出示学习目标,指名读。2.出示自学指导,学生默读。3.学生自学。

4.小组合作探究梯形面积。

①学生拿出提前准备的梯形纸片,要求学生动手拼、切割、填补梯形,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梯形面积的求法,想出多种计算梯形面积的方法,并记录下来,由小组代表上讲台汇报小组的讨论结果。

学生积极讨论,说自己的想法,初步探索到基本的两种计算方法:分割法和拼接法。

(设计意图: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推到梯形的面积公式。)

②待自主探索活动结束,我会让运用分割和拼接方法的学生站起来讲解他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③引出分割和拼接两种方法。

说出分割法的原理就是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然后求两个三角形的面积,从而得到梯形的面积;说出拼接法的原理就是把两个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求得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从而得到梯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在这里要着重强调直角梯形拼接后图形的特殊性使学生可以灵活运用这两种方法。)5.推导公式。

梯形的面积公式就是:(上底+下底)×高÷2,即S=(a+b)×h÷2。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索讨论,最终理解这个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运用分割和拼接两种方法列出算式:

若用分割法列得的算式是:S=(b×h÷2)+(a×h÷2)

若用拼接法列得的算式是:S=(a+b)×h÷2 组织学生小组间互相讨论,这两个算式说明了什么?

通过小组间讨论这两个公式,使学生发现这两个算式最后可以转化成一个算式S=(a+b)×h÷2。3.总结:

(1)巩固拓展

在课堂练习模块,我设置了4道习题。

首先,在PPT上,我会展示三道较为基础的习题,告诉学生长、宽、高,让学生能快速熟练的求出梯形的面积。接着,我会让学生完成课本第90页的练习三,练习三是变式题,并非直接告知所需条件,需要学生动一动脑子,灵活运用。最后,我会让学生继续完成练习4和5,因为练习4和5是应用题,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精神。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95-96页《梯形的面积》是多边形面积计算中的一部分,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梯形的特征,并且学会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通过复习—自学-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公式—应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构建知识体系完成教学目标。梯形的面积计算的推导方法是对前面所学的几种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方法的拓展和延伸。通过本课时的学习,能加深学生对图形特征以及各种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认识,领会转化的数学思想,为今后学好几何图形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学生已经经历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他们完全有能力利用的所学的方法进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因此,我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完成这一探索过程。对于个别学困生,我则通过参与他们的讨论,引导他们自己去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供给学生几种不同形状的梯形去探究,目的是让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有了操作和讨论作铺垫,公式的推导也就水到渠成了,所以,让他们自己归纳公式。在“操作、观察、分析、讨论、概括、归纳”这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学生亲历了一个知识再创造的过程,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具体操作时,因我理念不到位,素质有待提高,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失败的环节。分析如下:

突出体现了两个亮点:

1、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允许学生任意选择不同的梯形,或拼摆、或割补成已学图形,让学生自己在操作的过程中去观察、探索、发现、领悟转化的数学思想,获取数学知识。

2、设计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想、说、拼、议、评等过程中复习旧知,学习新知。这些都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不足地方:

1、由于学生个体间发展的不平衡。因此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去积极地思考、讨论。

2、在自学部分对学生的估计过高,导致在交流时出现障碍及学生的不自信。

《网上呼救》教案、说课稿及反思 篇6

沙沟中心学校

王得莲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会自主阅读,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句子读得自然、流畅,注意停顿。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互联网的作用与神奇,知道它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了解桑恩在苏珊旧病复发的危急情况下,利用互联网拯救她的生命,并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爱是可以超越国界和种族的。

教学准备:世界地图、卡片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看地图,直接感知“距离的遥远”

1.我们来看看美国与芬兰的位置,两国之间相隔几万里,可是有一种东西却可以让两地的人就像近在咫尺,这就是互联网。(出示:世界地图和互联网的介绍)

2.教师简介互联网:

互联网是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互联网络,它连接了全球不计其数的网络与电脑,也是世界上最为开放的系统。它也是一个实用而且有趣的巨大信息资源库,允许世界上数以亿计的人们进行通讯和共享信息。

今天,我们学习的《网上呼救》讲述的正是发生在互联网上的感人故事。板书课题:网上 呼救(齐读课题)3.理解“呼救”的意思

网上呼救是什么意思?你能换个词解释一下“呼救”吗? 板书:求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提示”

(1)快速阅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说一说,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浏览课文。想一想,苏珊为什么要网上呼救呢?最终获救的原因是什么?你是从文中哪儿体会到的?

2.带着问题自己轻声读课文

三、自学

1、自读课文,把文章读准确、流利,概括文章大意。

2、默读或浏览课文,找出苏珊在网上呼救的原因以及获救的原因,认真进行圈点批划,将自己的学习收获做梳理、归纳。

四、交流展示

1、开火车读课文,纠错。

2、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共同梳理:(本文写了一个帮助人的故事,美国男孩桑恩凭借小小的屏幕和神奇的网络挽救了芬兰大学生的性命。)

板书:芬兰的苏珊

3、理解苏珊在网上呼救的原因

(1)联系生活经验,了解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求救? ①通常我们通过什么途径呼救?

②苏珊为什么要在网上呼救呢?快速默读,找找课文哪一段写了苏珊只 能在网上呼救的理由。

(2)精读课文的第7自然段,指名读。思考:你能从中找到几个理由?

理由:①整个楼面只有她一个人

②电话无法拿到

正因为如此,所以苏珊现在仅仅能做的就是上网发出求救信息。

4、一个美国男孩桑恩竟让远在芬兰的女孩苏珊及时获救,这太神奇了!那么,最终苏珊能够获救,原因是什么呢? 预设:(1)桑恩的爱心

(2)科学的发达,网络的方便、快捷

(从桑恩看到苏珊的呼救到苏珊获救,可见时间之短)

补充:芬兰位于北欧地区的一个发达国家,而美国位于北美洲中部的一个国家,两国之间如果使用飞机组织救援,需九个小时,然而桑恩利用网络仅用了短短半小时左右,使救援行动变得快而及时。

板书:快及时

(3)当地急救人员的及时救助。梳理:苏珊最终获救是桑恩、美国急救中心、当地急救人员共同协作的结果。板书:桑恩、美国急救中心、当地急救人员

5、小结

桑恩在苏珊旧病复发的情况下利用互联网拯救她的生命,人与人的爱是可以超越国界和种族的,只要人人心中都有爱,那我们就永远生活在幸福之中。

6、延伸 网络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我们不仅要赞美桑恩的爱心,工作人员的负责,更令我们赞叹的是互联网的神奇作用,同学们想一想,我们除了上网玩游戏,网络还给人们带来了哪些方便?(小练笔)

五、总结全文

引读全文,感受人间的真情。总结:帮助人与被帮助人远隔千山万水,一个身在美国,一个却身处芬兰,两个不曾谋面的人,只是通过小小的屏幕,靠电脑网络联系在了一起。桑恩的爱心、互联网的快捷拯救了苏珊的命,我们真要为现代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而喝彩。希望同学们要在享受科技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更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将来能够推动科技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更便利。板书设计:

网上

呼救

(快及时)(求救)

芬兰的苏珊 ← 桑恩、美国紧急救援中心、芬兰紧急救援中心

救援

(热心爱心)

得救

《网上呼救》说课稿

沙沟中心学校

王得莲

尊敬的各位老师,上午好!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六组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的第4篇阅读材料《网上呼救》。《网上呼救》这篇课文让我们认识了一个充满爱心的小男孩桑恩,领略了网络的方便和快捷。课文描写了美国男孩桑恩靠小小的荧屏,利用神奇的网络挽救了远在大洋彼岸的芬兰女孩苏珊的生命。阅读这篇文章,我们会深深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也为互联网的方便、快捷而创造的奇迹心生感叹!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会自主阅读,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句子读得自然、流畅,注意停顿。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互联网的作用与神奇,知道它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了解桑恩在苏珊旧病复发的危急情况下,利用互联网拯救她的生命,并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爱是可以超越国界和种族的。

四、说教法、学法

1、引导和启发法: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2、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法: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五、说教学用具

世界地图、卡片

六、说教学过程 结合《课标》要求,我设计了以下授课程序:

(一)导

以谈话及问答的形式创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学

回忆阅读方法,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三)议

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独立思考,自主解决问题。

(四)说

同桌交流学习收获,对自主解决的问题进行梳理和归纳,并进行拓展思维练习。

(五)结

盘点本节课的收获。

七、说板书设计

网上

呼救

(快及时)(求救)

苏珊 ← 麦克、美国紧急救援中心、芬兰紧急救援中心

救援

(热心爱心)

得救

八、说教学反思

这个故事显现了互联网的方便、快捷。我在教学时,帮助学生感受了网络的快速、便捷,又领悟了网络故事折射出的人性光辉。

教学时,先让学生了解美国和芬兰所处的位置和时差现象,知道芬兰已是凌晨两点,就是美国傍晚六点多钟,在这“漫长”的一个多小时里,面对死亡的威胁,苏珊强忍疼痛,不仅不断借助互联网发出求助信息,还经受住了疾病的折磨与痛苦的煎熬,一直坚持下来了。同时,桑恩在短短的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抓紧分分秒秒,通过互联网为苏珊做了许许多多的事情,让孩子们了解到他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乐于助人的、勇敢的小男孩。

不仅如此,孩子们通过学习还感受到,正是网络的快捷,才为苏珊战胜病魔,才为人们的爱心救助赢得了时间,自然为互联网创造的生命奇迹惊叹不已。

凡卡说课稿及课后反思 篇7

一、说教材

《凡卡》这篇小说由俄国著名作家契珂夫写于1886年,当时正是俄国沙皇统治最黑暗的时期,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无数破产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契珂夫在父亲的杂货店里,亲眼目睹了父亲对小学徒的虐待,十分同情小学徒的命运。

《凡卡》这篇课文通过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件事,反映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本文表达上的特点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作者的叙述、凡卡的信和凡卡的回忆三部分内容穿插起来,互相辉映。一是采用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

本学期提出了两项阅读的新要求,一是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二是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通过前几组课文的学习,学生已有了一定基础,本组课文应该进行较为综合的练习,而《凡卡》则是难得的例文。由于在第一课时中已经完成了初读感知、整体建构、略读“回忆”和学习生字的教学目标,因此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生活遭遇,体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2、初步领悟文章所采用的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凡卡》一文篇幅较长,内容和形式都比较复杂,要提高教学效率,教学必须突出重点和难点,本文内容很丰富,其中反映文章主旨的核心内容是凡卡写的信,而信中最能集中地反映凡卡生活悲惨和内心痛苦的是第8、10、15自然段,因此,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第八、十、十五自然段的理解感受凡卡生活的悲惨和内心的痛苦。

本文的表达方法比较独特,学生初次接触,学生领悟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本文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初步领悟文章所采用的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

二、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主要的教学方法是:

1、在教学中采用扣主线、弃枝叶,确定教学的重点。抓住文中的重点段——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遭遇,让学生讨论凡卡受尽哪些折磨?为什么挨打?怎么挨打的?进而体会凡卡的非人生活。

2、抓住文中的重点句让学生体会,借助反复的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进入语言描绘的感情氛围,体验作者的内心世界,达到情感的贯通,把教学推向高潮,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想象。凡卡给爷爷写的信断断续续,信中出现了许多省略号。在此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把静止的省略号变成实在的生活内容。如:凡卡还受了哪些折磨?为什么?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替凡卡说下去。用这样的设计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增添悲剧感人的力量。

学法:质疑、探究、感悟、朗读四结合学习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任务

(二)情境导读,直奔重点

(三)进行对比,突破难点

(四)小结练笔

(五)布置作业

《凡卡》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词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生活遭遇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插叙的反衬作用,对比写法和含蓄结尾对突出中心的作用。领悟文章将作者叙述、信的内容和回忆插叙结合在一起的表达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读自悟和动手标记,理清文章条理;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凡卡写信的内容以及描写他的神态、动作、联想的段落,了解他的内心,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精读,学习文章表达手法。

3、情感与态度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皇统治下穷孩子的悲惨生活,激发学生痛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培养爱国之情。

二、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凡卡写信的内容,了解凡卡遭受的苦难。

三、教学难点:理解凡卡写信过程中的联想和文章结尾的含义,领悟文章将作者叙述、信的内容和回忆插叙结合在一起的表达方法。

四、教学时间:3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任务

大家接触过哪些外国文学?上节课同学们初步自学了这篇课文,按写信前、写信、写信后的顺序理清了文章的层次,并从凡卡写信前的动作、神态中体会出他当时的心情是十分害怕的。这节课我们继续运用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联想来了解人物内心的方法学习写信这部分内容。

二.情境导读,直奔重点

1.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写信这一部分内容包括信文和凡卡的回忆。下面先请同学们看看凡卡写给爷爷的信(师范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想一想:凡卡在信中所写的内容中什么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板书:学徒生活苦)

2.课文哪几自然段集中体现了凡卡学徒生活的苦?(尤其是第8自然段)

3.自由朗读这几段8、10、15,尤其第8自然段,想一想: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凡卡在城里学徒生活的悲惨?把感触最深的词句划上记号,然后谈体会。(着重从挨打、挨冻、挨饿三方面进行引导归纳)

①(描写凡卡挨打的句子),引导学生运用正确学习方法体会:

抓住重点词语:抓住“拖”、“揪”、“揍”等动词认真加以体会,再想象凡卡挨打时的惨状,并结合凡卡挨打的原因深入体会凡卡生活的苦。

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挨打?怎样打?打成什么样?

联系下文:打昏了,连狗都不如

②引导学生从“睡在过道里”、“简直没有”、“一点儿”、“稀”等描写凡卡挨冻、挨饿的词句中进一步体会他生活的苦。

③综合老板、老板娘、伙计们对凡卡的态度,从“直戳”、“捉弄”等词中体会凡卡生活的孤独。

小结:课文就是这样从几个方面写出了凡卡生活的悲惨痛苦。

4.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进一步体会凡卡生活的苦。(着重从语气、重音、停顿、心情几方面进行引导)

①如果你就是可怜的凡卡,你会用什幺样的语气跟爷爷说?(乞求)指名朗读第8自然段的后四句话。

②自由朗读,体会一下把哪些词读成重音更好一些?(“再也”、“发发”、“跪下”等)说说为什幺?再指名朗读。

③在这短短的四句话中,作者用了两个省略号,在这里表示什么意思?(因难过而写不下去)

④小结:此时此刻,凡卡正赤着双脚,跪在冰冷的地上,向爷爷诉说着自己的种种不幸,求爷爷尽快地带他离开这个火坑。这点点省略号就像是辛酸的泪珠。(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境,从而懂得朗读带省略号的地方时,停顿的时间要长一些)

⑤体会描写凡卡写信时的动作的句子,引导学生从“撇撇嘴”、“抽噎了一下”这些带点的词语中体会凡卡极度痛苦的心情。

⑥全班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前面的四句话。

三、进行对比,突破难点

1.过渡:如果说在凡卡眼里,莫斯科的学徒生活是苦的,那么同样在他眼里,什么生活是快乐的呢?(和爷爷一起在乡下生活的情景)。(板书:守夜砍树乐)

2.指名把凡卡和爷爷一起砍圣诞树这件事快快乐乐地朗读出来。

3.乡下生活真的就那么美好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引导学生从“爷爷冷得吭吭地咳”、“缩成一团儿”、“冻僵”等词句中得出结论――乡下生活实际痛苦)

4.乡下生活既然很苦,为什么在凡卡的回忆中却是那么美好呢?

(引导学生把乡下生活和莫斯科生活进行对比,进而弄懂作者写乡下生活“乐”是主了衬托学徒生活的苦)

5.小结写作方法:对比,衬托

通过读和同学们自己的分析,我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凡卡无论在乡村还是在城里他都没有好日子过;无论到了哪里他的命是运都悲惨的。作者采用的这种把乡村的贫穷、无耐和城里的悲惨、孤独放在一起写,让人读完之后更加同情、一目了然凡卡的悲惨命运。这样的写法叫 对比。同时我们还能够从凡卡含泪带血呼喊中看到作者有意识地用农村生活来 衬托 城市生活的悲惨。这是本课在表达方法上又两个重要特点。

四、小结练笔

片段练习:《我和凡卡比童年》

五、布置作业

凡卡的命运为什么会这么悲惨?去查找资料了解原因。

板书设计:

21、凡 卡

学徒生活 乡村生活

挨打 挨饿 挨冻 砍圣诞树

苦对比 乐

反衬

命运悲惨

课后反思:

这篇课文是一篇传统课文。通过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件事,反映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社会制度的黑暗。本单元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增加人生阅历,激励他们从小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并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领悟文中所采用的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

在教学本课时,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巧设疑问理清文章思路;以朗读指导为主,按文章中信的内容、插叙的内容、作者的叙述内容三部分品读课文。首先读信的内容——走进凡卡的现实生活,了解一个九岁孤儿小小的、并不过分的愿望,从中体会凡卡为什么撕心裂肺地反复请求爷爷带他回乡村里去。再读插叙的内容——走进凡卡的梦幻世界,了解凡卡的内心情感,向往乡村快乐的生活,激发学生对凡卡更加强烈的同情心。

然后读作者的叙述内容——体会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匠心独运的结构安排,体会文章采用的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从而深入体会文章蕴含的深刻思想感情,把文章内容和社会大背景联系起来,进一步启发学生去探索作者契柯夫的其它作品,了解作者的写作特点,了解作者的作品特点。同时让学生把自己的童年,与凡卡对比,衬托凡卡的悲惨童年,激起对凡卡的同情,进而珍惜自己的童年。在仔细阅读信的内容的环节,以“哪些地方最能体现凡卡在城里学徒生活的悲惨?”这一问题贯穿教学,指导学生仔细阅读第8、10、15自然段,体会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在根据自己的分析和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样通过对重点段落扣住词句的分析,走进凡卡的现实生活,读懂课文,体会情感,并通过朗读将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

然后再让学生思考“乡村生活是不是会更好一些呢?”,读插叙部分,说感受,联系前文理解在冰天雪地中砍圣诞树既冷又累,但在凡卡的回忆中却是那么美好、快乐、有趣,这正更说明了凡卡在莫斯科生活的孤独和痛苦。通过读和同学们自己的分析,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凡卡无论在乡村还是在城里他都没有好日子过;无论到了哪里他的命是运都悲惨的。既而让学生感受到作者采用的这种把乡村的贫穷、无奈和城里的悲惨、孤独放在一起写,让人读完之后更加同情、一目了然凡卡的悲惨命运,这样的写法叫对比;同时还能够从凡卡含泪带血呼喊中看到作者有意识地用农村生活来衬托城市生活的悲惨。领悟本课在表达方法上又两个重要特点。

果实和种子说课稿及反思 篇8

《果实和种子》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果实和种子》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植物的一生》单元的第一课时。本单元的教学内容由四部分组成:(1)认识什么是果实,通过解剖常见的果实,找出植物的种子,知道植物的种子外部特征;(2)通过观看教学课件,进一步了解种子的传播方式;(3)通过浸泡、解剖种子,了解种子的内部结构。(4)通过对比实验分析种子萌发的条件。这条思路的展开,循序渐进地安排了“研究在果实的内部有种子的活动、种子传播途径的方式活动、种子内部结构的活动、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的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了什么是果实,会区分果实,了解种子传播的途径,体验到只有通过观察和实验才能验证自己的想法。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我对这一单元教材进行了整合,在《果实和种子》的第一课时安排了:认识什么是果实,果实的内外部特征;种子传播的途径,两部分教学内容。

二、学情分析

对于初次接触《科学》科目的三年级学生,最需要的就是教会他们一种科学的,有条理的思维方法。为了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并使他们在日后的科学探究道路上形成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本课的教学注意培养他们积极的探索精神和正确的思维活动。所以教学设计时,我在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上既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又要符合班级学生实际,符合学生心理及思维发展规律,进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认识果实和种子

2)了解种子传播的途径。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在预测的基础上对植物的果实进行解剖和观察并描述果实的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到要细致观察才能得到更准确的信息。激

发学

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解剖并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

难点: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这节课主要采用观察实验法。将教师的演示实验设计为学生的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带着问题,动手操作,从观察现象中思考、质疑、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在教的过程中,关键是教学生学法。这节课要教给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科学学习习惯;教给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作出推测,并进行探究、验证的科学学习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一些带种子的植物、浸泡过的蚕豆等种子、镊子.放大镜

四、说教学过程:

此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拓展运用和种子

设疑自探:

1、激情导入: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位水果朋友,它被誉为“水果之王”知道它是谁吗?”

“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个苹果?”

“同学用观察的方法分别从大小、形状、颜色等方面进行了描述,苹果是不是果实呢,这节课我们继续用观察的方法学习新课《果实和种子》。

板书课题:果实和种子

(设计意图:开课伊始,采用谜语导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用观察的方法学习新课。)

2、“看到课题你有哪些问题?”

学生提问,梳理问题。

出示课件:

自探提示:1)什么是果实?什么是种子?

2)果实有什么特征?

自探方法:1)读书,从书中体会。

2)可以结合自己带来的实物学习。

3、讨论方法:

“你想用什么方法打开你带来的实物,又想怎么观察呢?”

学生讨论。

提醒学生使用刀时注意安全,并进行个别指导。

(设计意图:《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并向他们提供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这个设疑自探环节,既能了解学生想要学习的问题,又能掌握学生的知识基础。)

二、解疑合探:

1、汇报学习成果:

“通过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解决了哪些问题?”

学生回答。

2、开果实展览会,小组交流自己带的实物的果皮和种子在哪里,有什么特征。用观察的方法还观察到了什么?

3、小结:“的确果实的外部都有一层皮,这是果皮;内部都有种子。” 外部有果皮,内部有种子是判断果实的依据。

板书: 果皮

种子

三、质疑再探:

1、“同学们能确定自己带来的一定是果实吗?”

学生会提出一些问题,如:我带的xx中怎么没有种子?它是果实吗?

小组讨论后班级交流。

2、小结:外部有果皮,内部没有种子的不是果实。

出示课件:萝卜、马铃薯、红薯等不是果实的解剖图。

3、学生质疑:香蕉内部没有种子,它是不是果实呢?

小结:一些果实的种子已经退化了,现在,人们运用先进的技术培育出的许多新品种也找不到种子了。

出示课件:香蕉、菠萝等退化了种子的果实解剖图

无籽西瓜、无籽葡萄等解剖图。

(设计意图:《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本课开展果实展览会的活动,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探索身边的科学奥秘,在探究过程中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在合作学习中提升自我的科学素养。)

四、种子的旅行:

1、“大自然中有各种各样的果实,当果实成熟后,植物妈妈就会向外传播种子,种子开始了快乐的旅行,你知道它们是怎样旅行的吗?”

学生回答。

2、出示课件:《种子传播的方式》视频

3、归纳总结,板书:借助风力

借助水力

借助动物

借助弹力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充分尊重学生的知识基础,通过多媒体恰到好处的演示,使学生对种子的旅行产生了很大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五、拓展运用:

“种子成熟后,为什么不直接从植株上方垂直落到地上,而要进行不同行程的‘旅行’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

让学生明白为了不争夺同一片土地、水和阳光。为了寻找更好的生存机会,种子才要旅行。

总结:一颗小小的种子,最终会发育成一颗茁壮的幼苗,给我们带来无限的力量,下节课让我们一起领略“种子神奇的力量”!

(此课的学习学生亲历搜集、观察、比较、分类等活动,既经历探索了奥秘的过程又养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热爱自然界的情感,达到对自然现象和事物的理解,形成科学观点和认识的目的。)

板书:

果实和种子

板书:

果实和种子

1、果实有什么特征?

果皮 种子

2、种子是怎样旅行的呢?

借助风力 借助水力

借助动物 借助弹力 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课教改目的:就是不仅要指导学生认识身边事物,获得必要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每个小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能尝试应用于其它科学探究活动,因此平时教学尤其要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幼儿园小班数学优质说课稿及《比长短》及教学反思 篇9

导读:

健康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拥有健康的心理和强壮的身体才是一个健康的孩子,而幼儿龋齿已非常普遍,严重影响了幼儿的生活,教育幼儿养成早晚刷牙的良好卫生习惯是预防龋齿的关键。

我说课的题目是中班综合活动《天天来刷牙》,它选自明天出版社出版的《山东省幼儿园教育活动教材》(上册)中主题网络教育“健康的孩子”主题活动中的一个活动。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健康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拥有健康的心理和强壮的身体才是一个健康的孩子,而幼儿龋齿已非常普遍,严重影响了幼儿的生活,教育幼儿养成早晚刷牙的良好卫生习惯是预防龋齿的关键。本次活动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通过动画、歌曲和儿歌来教育幼儿养成早晚刷牙的好习惯及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使幼儿成为一个讲卫生的好娃娃。

新《纲要》中明确要求:“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既要满足幼儿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需要,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本活动有效地满足了幼儿的独立需要,培养了幼儿的自理能力,使幼儿拥有健康的身体。

2、目标定位

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主题网络的活动目标是在生活中体验快乐,知道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很重要,了解一些常见疾病的预防知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在主题目标的向导下,我制定

本次活动目标如下:

①激发幼儿学习歌曲的兴趣,体验自我服务的乐趣。

②培养幼儿初步的自我服务的能力。

③引导幼儿学习听歌曲间奏,较自如演唱歌曲并能创编简单动作,知道保护牙齿的重要性,学习正确的刷牙方法。

3、活动重点、难点

本活动注重健康、艺术领域的发展,所以我把重点放在引导幼儿听歌曲间奏,自如地演唱歌曲,幼儿知道保护牙齿的重要性及正确的刷牙方法。难点是歌曲中的八分休止符及听间奏演唱。

4、活动准备

寓教于乐是幼儿掌握知识、学习技能的关键,如何使活动呈现出趣味性、科学性、活动性、综合性,我做了如下活动准备:

①活动前的准备

家长工作:请幼儿在家中观察大人是如何刷牙的,请家长配合教师正确引导幼儿刷牙。

环境创设:请每位幼儿从家中带来牙刷、牙膏、牙缸一套,摆放在活动室。

资料收集:准备动画表演《哎哟,牙疼》一段及搜集相关资料。

物质准备:课件制作《刷牙》乐谱、节奏谱及《刷牙》的儿歌。

②活动中的准备:牙齿模型、牙刷及多媒体。

二、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努力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教师的角色定位是活动的核心问题,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幼儿,时时有教育,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我采用的教法有:

1、示范讲解法

是指将抽象的知识内容用直观、生动的形式来示范讲解,从而激发幼儿学习兴趣,达到活动目的。如何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是本活动的重点。“本,文来源:屈;老.师教;案网”在活动中,我结合牙齿模型,示范讲解刷牙的方法,激发幼儿尝试的欲望,让幼儿在模拟刷牙的基础上,按刷牙程序实际操作,教师随时纠正幼儿不正确的方法,真正做到了教师为主导,幼儿为主体。

2、默唱法

在歌曲《刷牙》的教学中,幼儿要听间奏演唱,而中班幼儿往往习惯于一句接一句的演唱,我创新的默唱游戏法恰恰符合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即让幼儿在间奏时心中默唱一遍前一小节的歌曲,从而使幼儿轻松攻克了本活动的难点。

3、媒体演示法

活动中我把故事、歌曲、乐谱、节奏谱及儿歌制成课件,从而激发幼儿兴趣,直观生动的将活动内容展示出来没,使幼儿始终沉浸在活动的愉悦中。

此外,我还采用了交流讨论法、分合演唱法、即兴创编法等对活动加以整合,使幼儿获得对此活动的理解和体验。

三、说学法

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我根据教材内容和幼儿年龄特点,让幼儿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探究活动,采用了如下方法:

1、讨论法

分组讨论观看动画《哎呀,牙疼》和欣赏儿歌《刷牙》的感受,提高幼儿对事物的分析能力,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2、模唱法

在歌曲教学活动中,我发挥了弹唱的特长,以优美的声音、欢快的伴奏音型吸引幼儿,使幼儿不由自主的模唱,这样既学会了歌曲又带着欢快的情绪去掌握刷牙方法。正所谓“艺术教育是教育领域之间联系的纽带,艺术的各方面内容都能带给幼儿愉悦,音乐相当于兴奋的语言,它对年幼儿童的愉悦功能又是其他任何艺术形式都不能与之相比的。”

3、即兴创编法

幼儿学习歌曲后,通过自由探讨变换多种演唱形式,而一改以往幼儿先安静再听从安排,真正做到了幼教的互动原则,同时也增进了师幼的感情,使活动得到升华。

其间,还通过幼儿间的互补学习、师幼合作共长的方法,体现“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

四、说活动程序

1、观看动画,激发兴趣

兴趣是一切活动的动力,抓住幼儿心理,贴近幼儿生活是激发幼儿兴趣的关键。在活动开始先请幼儿观看动画《哎哟,牙疼》,幼儿自然而然地将自己融入故事中,初步了解保护牙齿重要性,并说出自己保护牙齿的方法。本环节采用提问、讨论等多种形式,既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能力,又拓展了幼儿的思维,从而巧妙地导入了本次活动的主题--刷牙。

2、结合模型示范讲解

本次综合活动的主题“天天来刷牙”主要告诉幼儿为什么爱护牙齿,如何保护牙齿,为此我采用了最直观的方式,用牙齿模型来示范刷牙方法(展示牙齿模型),教育幼儿上牙从上向下刷,下牙从下向上刷等,使幼儿轻松、快速地掌握了正确刷牙方法。在模拟基础上,让幼儿动手实践,这一环节大大激发了幼儿的表现欲、尝试欲。在这一活动中,教师要及时纠正幼儿的不正确方法。

3、即兴创编,兴趣盎然

“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是《纲要·艺术》的重大突破之一。

教学反思:

幼儿学习《刷牙》这首歌曲是本活动的一个重点环节,如何训练幼儿正确听间奏演唱及唱准八分休止符,我采用的节奏训练法及默唱法把难点在学习歌曲前一一突破,使幼儿既掌握了新的技能又以饱满欢快的情绪演唱,在歌曲表演中引导幼儿创编动作及采用多种演唱形式,使每个幼儿都发挥其独特的才华,适时赏识又使每个孩子体验到了创造的乐趣,较好的将艺术融入了健康,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幼儿园小班数学优质说课稿及《比长短》及教学反思 篇10

活动目标

1、探索斜坡高度与汽车下滑速度的关系。

2、乐意与同伴交流自己在实验中的发现。

3、积极参与活动,体验与同伴分工合作带来的快乐。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过程

活动开始前,我在教室里让幼儿自主玩小车,在此基础上,幼儿能说出许多玩小车的方法,知道我们用了力小车就会开动。接着导入设疑:假如不用力,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小车自己开动?可能多数幼儿回答不出,这时我出示跑道和积木,引导和帮助幼儿解决这一难题。幼儿会根据我提供的材料搭出高的斜坡和低的斜坡,而后让幼儿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操作交流演示,分享成功。这一活动,主要在于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解决不要力气让小车自然下滑的方法,引出斜坡。

第二个环节就是探讨、感受汽车下滑速度与斜坡高度的关系。南京师范大学张俊教授曾说过:科学思维是一种实证的思维方式,即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理性思考。幼儿有了思考就得让他去实践,凡事都要试一试。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就是通过猜想“小车从不同高度的斜坡上滑下来速度怎么样”,而后付诸于实践操作,最后讨论交流自己的发现去验证猜测。在幼儿操作中,我所做的就是观察与倾听,必要时和孩子们一起玩,做幼儿探究活动的支持者和鼓励者,最大限度地放手让幼儿通过亲身经历去发现,让幼儿体验发现的乐趣,成功的快乐。通过这个游戏,幼儿会发现小车从高的斜坡上滑下来速度快,斜坡越高,汽车下滑的速度越快。同时证明有时候猜想不一定正确,一定要通过实验才能知道答案。

最后就是斜坡在生活中的运用,科学活动来自于生活,为生活所服务,从而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的斜坡。同时出示毛糙的跑道,引导幼儿探讨比较小车从光滑的斜坡和毛糙的斜坡上滑下来速度的不一样。

根据《纲要》中“科学活动是培养孩子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索问题”,要求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实际操作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1、活动设计着眼于幼儿发展水平、经验与需要。

我班幼儿正处于大班上学期,他们善于探索,喜欢研究新鲜事物,乐于合作,表达能力强,无论在科学活动中还是区域活动中,总是能看到他们钻研、探索的身影。

2、活动内容源于幼儿生活。

本次活动是从幼儿生活经历中引发出来的。在幼儿户外活动时,在幼儿自主玩小车的过程中我触发灵感,形成了一个在不同坡度上开汽车的实验设想,并利用简单的生活用品,如:搭建斜坡用的kt板和积木,这些都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的东西,让幼儿更多体会到科学的真实,为他们剥去科学的神秘外衣。

幼儿生活中的随机经验是最自然、最能使幼儿对科学产生一种切身的体会与认识,有益于萌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3、以探索方式进行科学实验

本次探索活动,实际上是幼儿一次自我学习、自我成长的过程。在实践中,幼儿将根据材料的提供,变化坡面高度、反复实验比较不同高度对汽车滑行速度的影响。活动中是两两合作进行的,我主要是以引导方式,启发幼儿解决问题,从而给幼儿自主探索实践留了足够的时间与空间。

反思

本次活动来源于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较为熟悉的事物,是以科学领域的关键经验为基本目标的探究式科学活动,也是高结构化的科学活动。活动前,教师引导幼儿自己玩小车,并以此为载体开展探究活动,充分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活动中,教师首先紧紧围绕活动目标,设计了具有观察性、开放性和层次性的提问,诱发了幼儿的积极思维、大胆操作和自主表达。其次,通过“做中学”活动的重要环节,让幼儿通过猜想与验证、分析与总结、交流与表达来获取知识,并在此过程中习得学习的方法。最后,生成新的问题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幼儿始终是主体,我只是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充分体现了《纲要》理念以及科学教育“做中学”、“玩中学”的思想。

同时,通过这节课,让我明白了要上好一节课,不仅要在上课的时候全身心投入,对教案的理解也尤其重要,只有老师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才是上好课的前提条件,在做好前提条件的情况下才能更有信心。还有就是,科学的严谨性,许多事,我们不仅仅是预设,想想就好了,而是要去实践。还有就是通过几次的科学活动,让我明白了科学活动应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在主动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重探索后的交流,因为操作=探索。

上一篇:普通话推普周的活动总结下一篇:退休入职仪式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