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考研试题

2024-07-03

东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考研试题(精选12篇)

东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考研试题 篇1

1、名词解释 古诗源 词综

古文观止

“一人永占”四种曲 醒世姻缘 随园诗话

2、简答

散曲前后期的变化 楚辞

3、论述

唐宋以文入诗的发展脉络 田园诗的发展脉络

东南大学2012年941中外文学批评考研试题(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5个,每个10分)

1.《毛诗大序》

2.钟嵘《诗品序》

3.白居易《与元九书》

4.王夫之“现量”说

5.《抒情歌谣集》第二版《序言》

二、问答题(3个,每个20分)1.简述汉代楚辞批评情况

2.严羽《沧浪诗话.诗辩》主要内容

3.欧洲唯美主义代表人物及主张

三、论述题(1个,40分)

试论述刘勰《文心雕龙》理论体系及主要内容

东南大学2011年中国文学史专业研究生试题 古代文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 5*8=40 诗六艺;古诗十九首;点铁成金;《折桂儿》;南戏;玉茗堂四梦;变文;同光体

二、简答题 6*10=60

1、简述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发展历程

2、简述正始文学的两位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作品

3、为何一位学者说“老杜近似孟子”?

4、陆游诗歌不同题材诗的艺术风格?

5、散曲与词的异同?

6、梅村体的艺术特征

三、论述 2*25=50

1、对香草美人传统的简要介绍及评述?

2、一位学者说“诗到中唐尽”,你是怎么看的? 中外文学批评试题

一、名词解释

3*10 《典论*论文》

《姜斋诗话》

《悲剧的诞生》

二、给一段文字加标点,并表明其包含的主要文学理论观点 30分 大约是“咸丘蒙。。。。”在课本上都有,主要有关孟子的“以意逆志”说的观点

三、论述 3*30

1、论述刘勰《文心雕龙》主要的文学理论思想

2、论述严羽《沧浪诗话*诗辨》的文学理论思想

3、论述亚里斯多德《诗学》的主要文学理论观点

2010中国文学史

一、名词解释:

1.赋比兴。

2.建安风骨

3.永明体

4.边塞诗派

5.婉约词

6.南戏

7.吴江派

8.桐城派

二、简答:(完整题干不记得了,但是范围都记得,只列出考察点吧)

1.古诗十九首

2.汉赋代表作及作家 3.长恨歌主题的复杂性 4.苏轼对词史的贡献

5.牡丹亭的文学特点

三、论述题:

1、结合杜甫生平论述其沉郁顿挫的风格的形成。

2、论述风骚的文学影响。

中外文学批评:

一、名词解释

1、言不尽意说

2、兴趣说

3、崇高

二、为下列文章点标点,并论述其中的文学理论

具体段落不记得了,应该是钟嵘的《诗品序》里的一段(参考书里有的)

主要内容是说“滋味说”

三、论述

1、王夫之的文学思想

2、意境说的发展过程

东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考研试题 篇2

中国古代的小说是座丰富多彩的宝库, 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 对世界文学, 特别是对东亚小说曾经产生过至深至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小说, 曾经对世界文学, 特别是对东亚国家的小说, 产生过直接而巨大的影响。比如, 古代的朝鲜半岛在罗末丽初之所以产生《调信梦生》、《崔致远》、《虎愿》等稗说, 就与中国古代的传奇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后来, 如中国的《太平广记》、《剪灯新话》等文言小说, 对朝鲜半岛小说的发展, 更起着明显的作用。当《三国志演义》、《水浒传》等通俗小说在中国流行之后, 很快就传播到日本、越南与朝鲜半岛等周边国家。今就韩国而言, 崔溶澈、朴在渊的《韩国所见中国通俗小说书目》、闵宽东的《国内中国古代小说的版本出版翻译状况》、郑炳昱主编的《乐善斋文库藏书目录》与不久前出版的全寅初主编的《韩国所藏中国汉籍总目》等, 就从版本流布的角度有力证明了中国古代小说对韩国小说的形成与发展所起的历史作用。这种情况, 在日本、越南等国也十分相近。如日本现代著名学者增田涉在说到江户时期大量引进中国的白话小说时说:“这些中国小说刺激京阪、江户的读本作家, 开拓出了至此我国从未见到过的新的小说世界。”在越南, 如中国的一部《金云翘传》小说, 被移植为喃传后成为名著, 不但在越南家喻户晓, 而且享誉世界文坛, 被译成多国文字。至于在西方, 中国古代小说的影响当然相对较晚也较弱, 但也不断地产生过积极的作用。有名的如德国大诗人歌德读了《好逑传》、《花笺记》、《玉娇梨》等清代小说之后, 大受启发, 认为人类的感情是相同之点超过了异国之情, 乃至提出“世界文学”的概念。

二、面对当今世界

时至当今21世纪, 中国古代小说的生命力究竟如何?是将渐渐被人淡忘, 还是仍然在世界文学发展的长河中魅力常在?

诚然, 目前的世界, 在经济上越来越呈现出全球化趋向, 在文化上也有不少人在探讨全球化问题。然而, 文化毕竟不同于经济, 不可能形成“全球统一市场”, 不可能像规范全球经济行为规则一样来规范世界的文化。世界各国的文化是有着相通之点, 但同时也有着不同之处。西方国家凭借经济上的强势, 常常在文化上也是以“欧洲中心”自居。东方的一些文学家, 也往往不分青红皂白, 认同西方霸权话语, 把一些肤浅、庸俗、末流的东西奉若神明, 热衷于走“西化”道路。与此同时, 现在的世界还有一种暗流, 就是越来越重物质, 重实利, 这对整个高品位的文化生产也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总之, 面对21世纪的世界, 有两股风, 对作为东方文化之一的中国古代小说的传播是不利的, 这就是:一股是崇西化、远东方的风;另一股是重实利、轻人文的风。但是, 不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 还是有一些有识之士, 重视真正的文艺精品与学术研究, 拒绝全球化就是西方化, 主张东西方文化多元发展, 相互交融, 携手并进。事实上, 在文化上的真正全球化, 就是这种相互交流、互补互利的全球化。在这种全球化的过程中, 作为东方文化的源头和代表, 中国的文化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份量。她不仅深深扎根在东方国家的土地上, 而且越来越对西方具有吸引力。更何况, 近年来, 中国经济的崛起也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刮目相看, 即使是出于实用的目的, 也吸引了更多的人来学习汉语, 关注中国的文化。21世纪的世界, 正是以这样的情势, 为中国古代小说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敞开着大门, 创造了条件。

三、让中国古代小说更好地走向世界

中国古代小说在新的时代中仍然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只不过, 这种生命力在新时代经受着严峻考验。

我们作为专业的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者, 有责任为全世界有更多的人来了解、欣赏中国古代小说而多出点力。为此, 我觉得当前除了本身加强研究之外, 有三项工作特别要注意。

第一项工作是加强各方面的合作与交流。这包括中国的专业研究者与国外的同行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以及各国专业的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者与各国的“国文学”研究者、“汉文学”研究者, 乃至同各种文化工作者之间的合作与联系。由于历史原因, 有关资料往往分散在世界各地。相互交流, 可以互通有无。同时, 由于国别差异, 各国研究者的知识结构、文化心理、研究方法往往也多有不同, 相互交流, 可以优势互补。目前这方面的形势很好, 比之20多年前已不可同日而语。

第二项工作是加强中国古代小说与小说理论的译介。中国古代小说要走向世界, 最主要的无疑是要使世界上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普通大众能阅读, 这个道理是最容易理解的。这个工作就需要各国的文学、语言工作者合力来做。过去已做过不少工作, 有的就做得比较好, 如1939年伦敦出版的克莱门特·伊杰顿翻译的《金瓶梅》 (英译本名《金莲记》) , 因为得到了老舍的指导, 就翻译得比较好。但总体上这方面的工作还很不够。在重视小说翻译的同时, 还要加强译介中国化、东方化的小说理论批评著作。中国古代的小说理论批评是有着与西方不同的体系与批评机制。我们在传播中国古代小说的同时, 也有必要让西方人领会与认同东方式的小说理论思维, 才能更好地促进他们接受中国古代的小说, 认识中国的古代文化、审美观念和民族风尚。

第三项工作是加强中国古代小说信息化、数字化工程的建设。就文学研究而言, 在全球化格局下, 运用电脑、电子网络和数码技术逐渐成为一种重要手段。包括小说在内的古代文学作品以及文化典籍的电子文本的出现和广泛运用、各种电子书库、期刊检索网站和专门的文学研究网站的纷纷建立并不断更新完善等等, 都为我们的文学研究尤其是小说研究带来了重大变化。据有的学者统计, 目前至少有七百余种中国古典小说实现了数字化存储。但是目前的小说电子文本, 大多只有一般性的阅读功能, 不仅缺少相关的附加功能, 更缺乏综合性、系统性的小说研究资料。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美国、台湾、大陆的学者都尝试对《红楼梦》做一些数字化工作, 但其工作的细致性与应用性都有一些问题。近年来, 对于《三国演义》数字化工作比较引人注目。围绕着《三国演义》数字化的问题, 中、韩、日三国学者已开过了多次学术研讨会。中国的周文业先生与日本的上田望先生等, 都做出了一定的实绩。我期待着在这方面有更大的收获。同时, 期待着其他小说的数字化也能乘势跟上。我相信, 在新世纪, 中国古代小说名著的数字化工程迟早会完成, 以促进中国古代小说的研究与传播。21世纪无疑是一个更加全球化的时代, 也是一个更加信息化与数字化的时代。我们必须紧跟全球资讯时代小说研究的新趋势, 促进中国古代小说更好地走向全世界。

最后要说明的是, 中国古代小说在不断走向世界, 同样, 世界各国的文学也在不断地走进中国。文学的交流是双向的。只有在这种双向、平等、互补的全球化潮流中, 世界文学才能繁荣, 各国的文化事业才能兴旺。让我们携起手来, 共同去迎接世界文学灿烂的明天。

摘要:中国古代小说对世界文学的影响, 要从大众文化的接受中得到检验。只有不断地唤起大众的记忆和热情, 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可和接受, 才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所以, 要让中国古代小说在全世界广为传播, 除了依靠翻译、讲解, 让普通百姓直接阅读、欣赏和接受之外, 用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人物、故事、精神来诠释当今现实的一些问题以及扩大到形成各种文化产品, 似乎也有它的必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 我们应该用开放的、现实的、大众的眼光来看待中国古代小说的传播与接受。这不仅是指面向世界, 即使是面对中国的读者, 也是这样。

中国古代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 篇3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 日本文学 《红楼梦》 《源氏物语》

日本古代文学的最大特点是受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全面而深刻。这种影响,首先使日本人创造了一个体裁丰富、风格多样,随中国古代文学风格的演进而不断发展、变化的汉文学系统。所谓日本汉文学,就是指日本人直接用中文创作的诗词文赋等文学作品,它与日本人用日文创作的文学共同构成了日本文学的两大支脉。

《红楼梦》是中国最伟大的一部小说,气魄的布局,细腻的人物刻画,对社会无情揭露和深刻剖析,还有从作者到作品的很多不解之谜,都使得这部作品极为耐读、历久弥新。《源氏物语》是日本文学中一部伟大的古典名著,成书比《红楼梦》还要早900年,被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它刻画了以源氏家族为代表的贵族阶层的爱情生活。《源氏物语》和《红楼梦》从写作背景——所展示的场景均为本国的贵族阶层,及人物性格——两个主人公贾宝玉和源氏公子多情的性格以及对他们爱情生活的着墨点染,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源氏物语》被称为日本的“《红楼梦》”。一位大师曾言道日本文化深义的特质是“苦涩”与“闲寂”,而从《红楼梦》开篇“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四句诗中,读者是否也体会到这文字后面掩藏的苦涩呢?

一、作者背景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满州贵族,祖父、父亲、叔父连续担任江宁织造四十四年。康熙皇帝六次南游,五次就住在曹家,充分显示了曹家的财富和排场,曹雪芹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大概在曹雪芹二十岁左右,曹家因为贪污案发而破产,曹雪芹开始贫穷潦倒。对一个从富贵中长大的人来说,从衣食无忧到衣食无着,这是一种难以承受的巨变。于是,他以过去的生活为蓝图,开始创作《红楼梦》。《源氏物语》的作者紫式部出身于充满书香气息的中等贵族家庭,是一位极富才情的女子。其祖父等辈及兄长都是当时有名的歌人,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不仅对白居易的诗有很深的造诣,而且还十分了解佛经和音乐。后来,家道中落,在丈夫去世后,她曾做过皇后的女官,这期间宫廷生活的直接体验为她后来创作《源氏物语》储备了大量的现实素材。

从以上叙述我们不难看出,这是出身和经历都颇为相似的两位作者,在他们的笔下诞生出两部颇为相似的文学巨著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两个女主人公

《红楼梦》中的潇湘才女林黛玉是一个才华横溢、品性高洁、有时善解人意但又经常拈酸使小性的女子。宝玉于众多美女而不顾,独衷情黛玉,就是从黛玉身上找到了一种自己也一直追求的不加伪饰、未经世俗沾染的“纯真”。她有着追求自己幸福的勇气,不相信所谓的金玉良缘,她要用自己的爱情跟那个社会抗争。她虽然征服了宝玉的心,但在那样的社会和大家族制度中她所追求的爱情注定不会有美好的结局。在当时的社会里,爱情不仅不是婚姻基础,还是离经叛道的另一种表现,所以,这一场爱情与家族制度的战争中,她最终以痛苦而死做为对自己爱情的最后的捍卫。

《源氏物语》中的紫姬是源氏公子众多姬妾中的一个,她是一个名门子弟的私生女,这样错综的命运,使她一方面出身名门,一方面难以见人。于是,当源氏公子在她十岁左右把她偷接到自己府中时,就决定了她一生的命运,她这一生的职业是做源氏公子的姬妾,她这一生的追求是让源氏公子喜欢、不被厌倦。这不仅仅是她一个人的命运,还是当时日本所有待嫁或已嫁女人的命运,她们必须要成功地依附上一个男人,只有男人才能保障她的生活和荣耀。相对来说,紫姬是成功的,虽然源氏公子一生都在不停地追逐着一个又一个女人,但紫姬永远是他心灵的港湾。他一手将她养大,她是他的女儿也是他的妻子,这种既是亲情又是爱情的复杂情感使他的心一直停驻在她身旁。虽是这样,紫姬的一生也是痛苦多于幸福、等待多于相聚。

黛玉和紫姬虽然爱情的结局各有不同,但两个女人的悲剧命运却是相同的。因为,在那样的社会,女人一生的爱情、幸福、理想、追求都只能依附在男人的身上。

三、两个男主人公

光源氏为《源氏物语》中的浊世浪子,贾宝玉则是《红楼梦》中的秽士叛逆。两人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不同国度,却有着共同的命运:终生为情所苦,最终遁入空门。耐人寻味的是,紫氏部和曹雪芹在塑造他们各自心爱的主人公时,都为他们的身世遭际串上一条佛教色空观念的主线。《红楼梦》第一回云:“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由空空道人这一《石头记》第一阅读者的反应,道出“空空”与“情僧”实为一体,在“空—色—情—色—空”的流转中,情是参悟的媒介和对象。“情僧就是情之真觉者,是对情的神识彻悟,葆有情的慧性灵根,达到情的涅磐境界。”这不仅适用于“绝代情痴”贾宝玉,也是对多情的源氏公子一生的形象概括。可以说,他们两人的生命便是一个由情悟空的过程。

四、语言风格

《红楼梦》用纯北京话写就,北京方言音调悦耳、词汇丰富等特点在红楼梦里充分发挥出来,宝玉的丫头小红回答凤姐的那一段话,把一群身份和关系互不相同的人的一些凌乱言语,用极快的速度、极精练的语言表达得非常清楚,这无不得益于北京方言的特点。

《源氏物语》大量引用汉诗及中国古籍中的史实和典故,使读者读起来经常能感受到一种浓郁的中国古典文学的气氛。紫式部在书中152个情节发展的关键之处,布设了131节选自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文句和诗句,作者仅引用的“白诗”即达90余处。尤其是作为《源氏物语》情节发展基础的第一帖《桐壶》,基本上是套用了白居易的《长恨歌》的框架,使《长恨歌》的主题几乎贯穿全书始终。

无论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多么巨大、强烈和持久,日本民族出于自身的实际需要,都会对其进行认真地鉴别、甄选,最后再谨慎地取舍。因此,这种日本化的过程,加之日本岛国民族固有的审美特点,便使中日两国文学产生诸多差异。

中国文学特别注重文学与时代、与政教的关系,强调“诗言志”、“文以载道”等重大社会功用,强调政治与艺术的统一;日本文学则游离于政治,不主张将富有重大社会意义的主题引入文学,具有较强的超政治性倾向。《红楼梦》的总体艺术风格是文词奇巧,悲喜映照,表面温和、委婉,而内含刚劲悲壮,写人叙事,笔含春秋,真假互见,把本能的色欲净化、雅化,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慷慨悲歌的艺术风格,给人一种悲怆之美感。日本文学重视内心的感受,强调“以心而求情”,属于主情主义文学,追求的是优雅沉静、细腻纤弱的文风。《源氏物语》的总体艺术风格是通俗优美、文词高雅,全书无一秽笔,充满诗情雅趣。女性心理明显,感情丰富,写人叙事缜密细致,行文流畅、舒缓,体现出日本传统文化温柔典雅的艺术风格,清新恬淡,温柔委婉,给人一种柔婉之美感。

总之,中国古代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是异常深刻的:一是促进了日本书面文学的萌发和诞生。日本最初没有文字,只有口头流传的神话、传说等。中国典籍东传之后,日本人才借用汉字创作了日本本民族的文字——平假名和片假名。可以想见,如果没有中国典籍的东传,日本书面文学的诞生肯定要推迟许多年。二是丰富了日本古代文学的体裁和创作技巧。日本古代歌谣的音拍是不规则的,从两音到九音,长短不一。日本古人似乎从五、七言汉诗的音律中,找到了和歌的最佳途径,最终使和歌得以以“五七五七”七音相间的形式构成。也就是说,中国的汉诗对日本和歌的定型发挥了一定作用。三是中国古代文学影响了日本文学的风格。日本《源氏物语》的作者就从白居易的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长诗《长恨歌》中,汲取了大量的滋养。江户时代,中国的志怪、传奇小说的怪诞离奇、飘逸而富有想象的文风,以及《三国演义》、《水浒传》等长篇巨制中的人物形象、创作技巧等,有效地促进了日本的假名草子、浮世草子、读本等通俗小说的流行,使日本这类作品更具有魅力。四是中国古代文学促进了日本文学理论的建立和发展。日本首部歌论《歌经标式》为日本文学理论的建立打下了基础。这部歌论从批评标准到和歌创作的方法、论歌病、歌体等理论体系,基本上都以中国的诗论为依归。至江户时代,我国明、清时期的诗论“格调说”、“性灵说”、“神韵说”等,对丰富日本文学理论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五是中国古代文学为日本文学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如日本《古声记》、《日本书纪》里的神话以及《今昔物语》等书中的佛教故事,有不少取自中国典籍。日本传奇故事《竹取物语》的情节,与我国的民间传说《斑竹姑娘》十分相似等等。

参考文献:

[1][清]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2][日]紫式部.源氏物语[M].丰子恺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3][日]西乡信纲等著.日本文学史[M].佩珊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4]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东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考研试题 篇4

1.《庄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有什么独特风格?它对以后文学产生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2.曹植的五言诗对中国诗史的贡献。

3.唐代古文运动与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异同。

4.辛弃疾悲剧创作概论。

5.梁启超在小说界革命中的重要成果。

元明清文学

一、简答题(30分)

1.《麓堂诗话》

2.《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3.《京本通俗小说》

二、标点下面的话,并写读后感(20分)

关于“师古”的理论主张

三、论述题(50分)

1.阳湖派与桐城派的关系,比较它们古文理论的异同。

东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考研试题 篇5

山东大学中国古代文学2013年考研之初试复习经验

2013年山东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终于落下帷幕。我经常说的一句话“考研就是一件虐心的事,虐自己,被人虐。虐完了初试,虐复试。”但是也只有经历过这层层磨难之后才能取得真经,才能换来会心一笑,才能拨开迷雾见彩虹。复试结束后我将自己考研的一些心得与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对考山大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同学所帮助。

山东大学中国古代文学2013年考研之初试复习经验

【选学校选专业】

“独吟孤坐劳伤神,谁伴考研纠结人。转来思去无奈久,时间如水悄逝走。”

三月份至四月份是每个考研人最迷茫的时期,这个时候大多数人的心是比较浮躁的。因为不清楚自己的实际水平,不知道到底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学校,甚至有的同学还不确定自己要考文学的什么专业。看到别人报名校自己很生羡慕,但是又害怕自己考不上会调剂。其实真心想说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就我个人而言首先要考虑的是地理因素,就是你所报考院校所处的位置。我想研究生阶段学习的不仅仅是知识,环境会影响一个人的眼界、交际。

再就是本专业在全国的排名情况。如果你只是想获取名校研究生的文凭,完全可以考虑排名好但是文学实力稍弱的工科学校。但是如果你想好好充实自己,不想打酱油,那还是选择一个专业实力强一点的高校。定好学校之后就是选专业。好多同学说是不是报古代文学的人都要有多深多深的内涵,其实你想多了。报专业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喜好,有兴趣才能愿意去研究学习。

【准备】

定好学校专业之后就赶紧下手吧。如果说你三月四月还是着急迷茫,那么五月份你就必须静下心来开始复习了。即使你的学校没定好,那也没关系。开始看书吧,开始疯狂地做笔记吧。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学习方法,但是好的学习方法与好的资料会让你轻松上阵。我的建议是买乐学考研网的《山东大学中国文学史考研复习精编》这本复习资料,涵盖了历年真题,对于考研来说帮助特别大。顺便弄一下小书签可以随时插页补充。而且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潜移默化中你就会养成写字规范化,成行排列,就是像是考试中手中拿到的答题纸一样。

首先,你要理清这本书的脉络,然后再就是这个单元的结构。我的笔记是按照大括号来的,很是详细、明了,给人一种简洁清晰的感觉。同时我也参考了齐鲁书社编写的中国古代文学辅导书,万献初编写的古代文学试题集,尽可能的不落下每一个会考到的知识点。有一套好的笔记不光是要应对初试,复试也会对你大有帮助。还要把例子补充好,因为不可能光有理论没有依据。虽然这是个大工程,但是到最后你会发现磨刀不误砍柴工。你要坐的住,要有耐心与毅力。最好能占到一个固定自习室固定的座位,再贴个励志小卡片,如果你有幸遇上一群发愤图强互相支撑还能轮流买水果的研友那就再好不过了。

万事俱备,你就开始埋头苦干吧。我相信今天你所洒下的汗水将来都会变成你笑出的泪水。千万不要抱着打酱油的心态来对待考研,此时你非常努力才会看起来毫不费力。全国一百多万的考生,如果你不拼命你拿什么和别人竞争。

及时掌握一些动态信息也很关键。

我首先联系到考山大中国古代文学成绩优异的师兄师姐将他们的资料买来,我不一定要直接拿来背,但是我会从中吸取他们的思路。我先做古代文学的笔记,因为有的时候很多学校的参考书目都是一样的。因为古代的书多做完了四本古代文学的笔记你就离成功近了一步。做笔记的时候大家最好用两种颜色的笔,可以用蓝色写标题与框架,用黑色写内容,红色与圆珠笔可以随时补充。最好在做笔记的时候将历年考过的真题答案也整理到上面,因为重点依然是重点。

当然古代我是有自己的两套复试笔记的,一套是按照四本的朝代顺序顺藤摸瓜来的,比较详细,这样子第一遍复习的时候比较顺心顺眼。第二套我是按照诗歌、词曲、戏剧、小说这样的脉络来的,但是比第一套要简略详细一些。这套是应对一个朝代的某种文体的发展历程来的。个人

感觉这样的形式比较不错。

从五月份开始到七月底用三个月的时间做完了古代文学的笔记。做完了古代就可以着手现当代了,方法也是和古代一样。我也参考了齐鲁书社编写的现当代文学试题集。将名词解释单独整理,每天会背几个。现当代的东西很细很琐碎,这是你便要耐住性子。刚刚做完古代看到现当代完全不知道从哪里下手,我便参考师兄师姐的方法笔记一步步来。但是书本一定不能落下,要反复阅读,因为山东大学还要考文学评论写作。这也是重头戏。好在我们学校很重视评论写作,老师会开一些相关的课程。考前集体练习诗歌、小说、散文的评论,老师会讲评,我觉得效果还是很好地。现代大家可以详细一些,当代陈思和的书写的特别好。当然我也是参考了当代的资料,自己把脉络划清。

做完了现当代基本上用了一个月的时间。以前上课的时候真后悔没有把外国文学史好好利用起来,现在觉得书写的很是精彩。外国文学就可以不用参考什么习题了,也是自己按照习惯将其框架列好,答案补充上。我觉得考外国文学、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方向的同学一定要把这些重头戏准备好。对于文学理论、语言、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这些可以有所侧重。文学理论我完全是用师兄师姐买的资料笔记,同学把书也仔细阅读一遍。以前山大的参考书里会列一本刘安海、孙文宪编的华中师范大学编的文学理论,现在已经没有要求了,只剩童庆炳版本的。文学理论需要理解,只要你理解了那么就很容易理清思路。填空及一些评论性的名人名言千万要重视,比如布封提出“风格即人”。

对于现代汉语可以不用讲书本读的太细,自己以前的笔记也可以拿来用。但是书上的黑色加粗字体最好能将其整理下来,一些小的知识点也不可遗漏。语言学纲要书本来就不厚,你就可以拿出时间好好通读一遍,顺便也做好笔记,一份好的笔记真的很是重要,在最后的冲刺阶段你会发现根本就没有时间再去翻课本了,那时的心情也是比较焦躁的。从你想考研开始便在你的书上写上“坚持”吧。当然你的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大家便将笔记分为四套,古代、现当代、外国、文艺理论语言等为一本。

做完笔记相当于你已经进行完了一轮复习。我的建议下手要趁早,不要想着时间还多。在十月至一月考研至少要进行三轮复习。所以大家自己可以算一下,时间还是很紧张地。论坛里已经有很多过来人介绍了自己的经验,都非常宝贵,大家真的可以经常去看一下。在我准备考研这一年中,时常感到迷茫,我也会经常去搜一些师哥师姐的经验帖,看了之后就会觉得找到了方向。其实考研也挺好的,每天早上的早起都会看到不同的朝阳。每天一样的路线,同一个梦想,不同的风景。考研人经历了学校的春夏秋冬,这段日子你会非常怀念的。考研过后,回首来时的路,即使再累再痛你都是带着笑意的。

还有关于报乐学山大考研网辅导班,其实有用的。对于政治还是建议大家报的,也不用特别贵的,只要自己想学,面不面授是没有多大影响的。英语我本人去听了几节,特别是冲刺班,老师会总结一些阅读理解答题的技巧。其实这些小技巧,你真题做的遍数多了是可以自己摸索出来的。如果与老师说的不谋而合,你的信心指数也会上升的。特别是基础底子薄弱的同学一定要重视起来,毕竟我们花了钱就要有价值。当然炎炎夏日,在拥挤的教室里,大家看着政治视频会有打退堂鼓的,但是即使听不进去也要培养自己自律的习惯。大家可以根据夏季的冬季的时间自己做一个考研时间表,精确到早上几点睡,晚上几点睡,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但是也不必搞得太累,可以每周五晚上适当的放松一下。还有一个问题我想和大家说,如果本校有考同一所学校研究生的同学千万不要把对方当成对手。要先互相讨论,你会发现自己在哪方面有欠缺,或者学习累的时候大家一起憧憬一下考上的美好时光。

【考试】报名---考试。

九月份师网上报名时间,希望大家千万不要把报考学校与自己本科学校搞混了,这样子你就只能靠自己本校了。或者大家有的人将英语不小心报成西班牙语,悲剧的是自己辛辛苦苦复习了等打印了准考证才发现自己报错了。大家千万要重视,这种事情还真的发生过。考试的时候状态

非常重要。考研包车、订房也都是大工程。只有这些都解决了才能安心备考。

关于政治,审题非常重要。特别是选择题,一定要慎重。可能客观题有的同学非常擅长,分数相差不会太大,但是选择题可能是某些同学的软肋。英语非常很重要。特别是做题的顺序。先做作文不一定是好事。有的同学先写作文,大作文小作文就浪费了好长时间。一看时间来不及了心里就发毛,如果你一转头刚好瞥见一个哥们阅读理解都快做完第四篇了,那时候肯定紧张到不行,会影响下面题目的发挥。所以你要好好想想,自己到底是适合先写作文还是先把阅读理解的分数拿下。有些同学第一天下午的英语考得不好就像放弃,万万不可。你都坚持到最后了,再怎么不好,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走完。

至于第二天的专业课考试,可能前一天晚上因为英语或是其他一些原因,没关系,不要去想已经无能为力的事情。静下心来,能看多少算多少。功夫还是出在平时的,只要平时功夫深了,那就放心吧,记载脑子里呢。这时你就闭上眼睛想一想,或者干脆睡一觉。今年题目的形式是选择,我感觉只要平时数看的细,零碎的知识也能掌握,那么这十分就应该是全被拿下。名词解释不要浪费太多时间,简答要有条理性,论述记得加例子。

下午的专业课二,个人感觉一定要字写得规范整洁。特别是赏析的题目很重要,因为题目就像是给人的第一印象,一定要紧扣你的论题还要新颖,让人眼前一亮。

这两天结束,你可以先放松一下,静候佳音吧,不过等成绩真的超级虐心的。

这次去山大复试,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济南美丽的花花草草。我觉得人只有坚持梦想,只有行走在路上才是真正感觉到自己的存在。不要畏惧,不要退缩,认准了就勇敢前行。不要在成绩出来之后你对自己说“为什么当时我不再多努力一些”,只有努力过你才有资格说“要是当时我也像别人那样潇洒的玩一下”。

东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考研试题 篇6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史

适用专业:中国古代文学

一、名词解释(40分)

《战国策》

乐府

建安风骨

古文运动

西昆体

元曲

公安派

“四大奇书”

二、问答题(60分,任选3题)

1、试述《离骚》的艺术成就。

2、结合陶渊明生平分析其《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句的涵义。

3、《诗》云杜甫诗“沉郁雄深”,请予以分析。

4、试分析苏轼词的主要特征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

5、试分析王实甫《西厢记》的戏剧冲突。

6、你对高鹗所续《红楼梦》后40回作何评价?为什么? 扬州大学1997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国古代文学试题 内容介绍>>

学科:中国古代文学

考试科目:中国文学史

一、简答题(每题8分)。

1.试释“楚辞”

2.建安风骨

3.唐宋古文运动

4.江西诗派

5.《桃花扇》的主题是什么?

6.什么叫章回小说?

二、问答题(第1、2题每题16分,第3题20分)

1.试述汉乐府的影响。

2.试论李煜在词史上的贡献和影响。

3.什么是戏曲中临川派与吴江派?它们的戏曲理论有什么不同? 扬州大学199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国古代文学试题

内容介绍>>

专业:中国古代文学

考试科目:中国文学史

一、简答题(第1、2题每题8分,第3—6题每题6分。)

1.略述《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2.《庄子》的主要艺术特点是什么?

3.王国维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人间词话》)。就此谈谈李煜词的成就和影响。

4.试述欧阳修对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主要贡献。

5.关汉卿杂剧反映了元代哪些突出的社会问题?

6.长篇小说《西游记》有没有童话色彩?为什么?

二、详答题(每题20分):

1.清人沈德潜说:“借古乐府写时事,始于曹公”(《古诗源》)。根据这段话,简要论述曹操的乐府诗及其影响。

2.简述唐诗繁荣的原因。

3.《桃花扇》是如何“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

扬州大学2007年 古代文学史试题

一、名词解释:在下列名词中任选5个进行解释,每词6分。

风雅颂左思风力盛唐气象古文运动话本花间词派元诗四大家

二、问答题:在下列问题中任选四题回答,每题30分。1、2、3、4、5、6、7、扬州大学1999年 古代文学史试题

一、填空题。每题2—5分

1、儒家经典中的“四书”指、、、。

2、司马迁的《史记》包括、、、、、五部分。

3、初唐四杰是指、、、。

4、西昆体以编的一书而得名。

5、冯梦龙的三言指、、。

6、桐城文派的主要作家有、、。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

风雅颂建安风骨敦煌变文花间派散曲南社

论唐诗兴盛的原因及其表现。简述陶渊明作品的艺术特色及其影响。试以《逍遥游》为例,说明《庄子》散文的简要特点。杜甫诗歌为什么有“诗史”之称。《西游记》人物形象具有动物性、神性、人性有机统一的特色,为什么说《四声猿》是明代杂剧发展的关键 论述章回小说的产生及其文体特征 请加以具体分析。

2008 扬大考的是文综 608 下面是古代文学部分的。

初唐四杰、荆刘拜杀、公案侠义小说

A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价值及其影响B结合作品分析苏轼词的思想艺术成就

扬州大学2009古代文学史试题

一、名词解释:在下列名词中任选五个进行解释,每词6分,共30分。

《文心雕龙》;《乐府诗集》;长庆体;诚斋体;四大奇书;董西厢;神魔小说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谈玄言诗的产生和特点。

2,高明《琵琶记》怎样把一个“弃亲背妇”的蔡伯喈改写成“全忠全孝”的蔡伯喈的?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90分

1、试论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影响。

2、试论苏轼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3、试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2009文学阅读与评论试题

《三国演义》毛宗岗评本的开场为《临江仙》词一首。词云: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1、请结合这首词的意蕴,谈谈你阅读长篇小说《三国演义》后的体会,写一篇1500字以上的评论性文章。

2、题目统一为:“从《三国演义》开篇词谈起” 要求内容充实,表述流畅,自己清楚。

扬州大学

2000年攻读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中国古代文学

一、名词解释(40分):

1、《战国策》

2、乐府

3、建安风骨

4、古文运动

5、西昆体

6、元曲

7、公安派

8、“四大奇书”

二、问答题(60分,任选三题)

1、试述《离骚》的艺术成就。

2、结合陶渊明生平分析其《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句的涵义。

3、《诗薮》云杜甫诗“沉郁雄深”,请予以分析。

4、试分析苏轼词的主要特征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

5、试分析王实甫《西厢记》的戏剧冲突。

中国古代文学梧桐意象研究 篇7

一、梧桐象征着高洁

古典文学作品中有很多意象是高洁的象征, 比如, 梅花, 雪, 青松, 梧桐。梧桐象征着人品的高洁。在许多作品中, 文人都喜欢梧桐这个意象, 梧桐笔直, 伟岸, 常被用来象征人品的高洁, 无私, 正直。比如我国古典文学有凤凰非梧桐不栖的说法, 昔郑玄云“凤凰之性, 非梧桐不栖”, 又如北宋陈翥在《桐谱·斜源第一》中云:“夫凤凰, 仁瑞之禽也, 不止强恶之木。梧桐柔弱之木也, 皮理细腻而脆, 枝杆扶疏而软, 故凤凰非梧桐而不栖。”凤凰是一种传说中的神鸟, 它喜欢在梧桐树上, 以此说明梧桐树的独特之处, 是一种佳木。后来人们就用梧桐比如人, 称赞人的人品的高洁。比如, 唐人李伯鱼的《桐竹赠张燕公》:“凤栖桐不愧, 凤食竹何惭。”这里就用梧桐修竹喻人, 称赞唐一代贤相张悦。又如:“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咏蝉》) 在这首诗歌中也是借助梧桐象征人品的高洁。古人用梧桐象征人品的高洁的文学作品很多, 梧桐在古典文学作品中之所以能够被用来象征人品的高洁, 与梧桐外在的气质有一定的联系, 梧桐伟岸, 挺拔, 给人一种刚直不阿之美, 用来象征人品的高洁可谓贴切之至。

二、梧桐象征希望

梧桐在古典文学作品中可以象征希望。古人有栽下梧桐树, 引来金凤凰的说法, 这里梧桐就寄予了古人对美好的生活愿望。自古以来, 凤凰都被人们称之为百鸟之王, 是一种神鸟吉祥之鸟, 凤凰是真、善、美的化身, 梧桐作为凤凰的唯一栖身之地, 被平添了无尽的魅力,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 就是说梧桐树是一种祥瑞之树, 种植梧桐树可以为自己带来好运, 带来希望。这里梧桐就象征了希望。在中国的, 人们都有种植梧桐树的习惯, 房前屋后, 都喜欢种植梧桐, 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宁知凤凰意, 寄托梧桐前”也是借助梧桐表现希望, 梧桐这个意象, 这种树种深受古人喜爱, 也与它蕴含希望有着密切联系。

三、梧桐比喻爱情

爱情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笔下永不退却的主体, 在古典文学作品和现代文学作品中歌唱爱情的比比皆是。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爱情更为含蓄, 不像现代人这么直白, 多用各种意象表达自己的情感, 有着独特的意蕴。在古典文学作品中文人表达情感尤其是爱情都相当的含蓄委婉, 常见的表达爱情的意象有鸳鸯、鹧鸪、画眉、燕子、凤凰、红豆、比翼鸟、连理枝和梧桐等。但这些客观物象进入到文人的眼中, 文人在灵感的作用下对这些物象进行加工, 使之能够传达自己的爱情, 这时的物象也就成为文学作品中的意象, 具有了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在古文学中用梧桐表达爱情的作品很多, 文人常用青干绿叶、枝干扶疏的梧桐来象征伉俪好合, 象征爱情的甜蜜。相传梧桐雌雄异株, 梧为雄, 桐为雌。这种特性被文人利用, 比喻爱人之间同声同老, 同生同死。在我国民间就常用梧桐暗示男女之间海枯石烂的爱情。梧桐被赋予了更深层的含义。在古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就有这样的诗句“两家求合葬, 合葬华山旁。东西植松柏, 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 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 自名为鸳鸯。”诗人在这里借助梧桐, 借助梧桐枝繁叶茂, 相互交通的外在形象, 来寄托对爱情的祝福, 象征男女主人公至死不渝的爱情, 在这种凄美的文学叙述中, 梧桐意象鲜活地呈现出一种爱情的凄美与甜蜜。

四、梧桐象征凄凉悲伤的离愁之苦。

在古典文学中, 梧桐更多的象征的是凄凉悲伤的离愁之苦。世间情感就是这样:有万家灯火的美满团圆, 亦有凄清惨淡的离愁别绪。而离愁别绪, 更能打动人们的心理。在古代, 我们人们对生活很苦, 造成百姓生活艰难困苦的原因很多, 自然灾害, 战争, 疾病时刻威胁着人们, 乐少悲多。而古人多借助梧桐这个意象表达自己内心的悲苦, 象征离愁别绪。这种悲情有离别之愁, 离乡之愁在古文化中很常见, 比如, 李白《赠别舍人弟台卿之江南》:“去国行客远, 还山秋梦长。梧桐落进井, 一叶飞银河。”就借助梧桐抒发自己的离愁, 又如李煜《采桑子·辘轳金井梧桐晚》:“辘轳金井梧桐晚, 几树惊秋。”张先《虞美人》:“亭亭残照上梧桐, 一时弹泪与东风, 恨重重。”柳永《戚氏·晚秋天》:“槛拘萧疏, 井梧零乱, 惹残烟。”等等, 梧桐都被诗人用来抒发各种悲愁。具体而言, 这种离愁别绪主要表现以下两方面:

1、孤寂之愁

这种孤寂之愁在宫廷诗歌中很常见。古代帝王为了满足个人的享乐, 把无数的情仇少女囚禁在皇宫, 多少少女的幸福被扼杀, 繁华的宫廷生活留给她们的惟有幽怨和寂寞。在王昌龄〈〈长信宫词〉〉就有这样的记载:“金井梧桐秋叶黄, 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 卧听南宫清漏长。”这首闺怨诗写的是被帝王遗忘的少女, 寂寞无聊的宫廷生活。这种情感就是借助梧桐表现的, 文认为我们呈现了在桐叶飘落、寒霜侵帘的深宫里形影单只, 卧听宫漏的寂寞情景。少女无边的孤寂之愁借助意象得以传达。

2、思乡之愁

古代交通不便, 漂泊在外的游子很难与家人团圆, 不免常会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愁。思乡之愁多借助月亮, 借助梧桐意象来表达。比如, 苏轼在《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一词中便用缺月疏桐构成了一副萧瑟凄清的秋夜图:借此景象表达词人无尽的思乡之愁。

总之, 梧桐意象内涵丰富, 在古典文学作品中很常见, 我们欣赏古典文学作品就要能够了解梧桐意象丰富的意蕴, 这样, 才能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

摘要:意象是古典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古典文学都是借助意象传达情感的, 古代文学不能缺少, 尤其是古诗词, 更是由意象有规律的排列构成的。所谓的意象是融入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 具有形象鲜明的特征。本文研究了我国古典文学中的梧桐意象, 梧桐在古典文化中经常出现, 了解这种意象特征, 对学习古典文化意义重大。

关键词:古典文学,梧桐,意象

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文学的体裁特点 篇8

我国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三大类。诗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包括四言古诗如《诗经》、曹操《步出夏门行四章》,五言古诗如《古诗十九首》、《短歌行》,七言古诗如《春江花月夜》、《蜀道难》、《将进酒》、《长恨歌》等;乐府诗(包括文人用乐府旧题创作的诗歌和模拟乐府创造的新乐府诗)作为一个特殊门类,都属于古体诗,如《长歌行》、《敕勒歌》、《木兰诗》、《孔雀东南飞》等。相对近体诗而言,古体诗在平仄、对仗、押韵等方面要宽松得多。

近体诗也称“今体诗”,由唐人最终创制,字数句数严格限定,且在平仄、对仗、押韵等方面有着严格的格律要求。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两大类:律诗分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和排律,五律和七律都是八句,由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构成,其中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而排律则是十句以上,而且从开始到结束必须两两对仗且要一韵到底,所以除杜甫有较多排律外,一般人少有此类作品。所以,一般说近体诗,都不涉及排律。一般说来,律诗和绝句有这样一些具体要求:①句数字数一定。绝句四句,五绝20字,七绝28字;律诗八句,五律40字,七律56字。②平仄要求严格。一句之内,平仄相间(两个字一个平仄单位,原则上前一个字可平可仄,后一个字不得改变);一联之内,平则相对;两联之间,平仄相粘(相粘,通俗一点说就是相同);一篇之内,平仄相等。③偶句押平声韵,不得换韵。如杜甫《望岳》因不押平声韵,就是一首古诗,而不是五律,《唐诗三百首》正是将它收在五言古体中的。有两点需注意:一是在实际操作中,首句也常常押韵;二是绝句偶尔有押仄声韵的,如《江雪》,但这种情况极为罕见。④律诗严格对仗。律诗的颔联(第二联)和颈联(第三联)须严格对仗,首尾对仗不作要求;绝句不作要求,作者自己要对仗,亦无不可。如杜甫《登高》诗一首典型的七律,就符合以上所有要求。如果同学们学写近体诗,就应该按上述要求并按照常见定式去写。

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原称曲子词、曲词,简称“词”,又称诗馀、长短句、乐府、乐章等。词原本是配以燕乐曲调用来歌唱的歌辞,后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词起源于中唐,成熟于晚唐五代,盛于两宋,成为宋朝的“一代之文学”。每首词都有词牌,如“浣溪沙”“念奴娇”“声声慢”等,它们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成为词体格式的名称。每个词牌对其句数、字数、韵律都有特定的要求,创作时不能更改,只能“依谱填词”或“倚声填词”。同学们若想填词,就应该找到词谱,按不同词牌的格式去填写。词的题目,揭示词的相关内容,可有可无。不同词牌规定的各种词调和词体,都有特定的句数、字数和格律。词按字数多少一般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比如李清照的《醉花阴》就是小令,苏轼的《定风波》就是中调,而柳永的《望海潮》就是长调;按段的多少分为单调(一片)、双调(两片)、三叠(三片)等,以双调为主要形式,必修4的八首宋词双调。

作为诗歌的曲是“散曲”的简称,切不可和元杂剧的“曲”混为一谈。散曲分为小令、带过曲和套数三类,带过曲较少见,故我们一般只提小令和套数。散曲中的小令,就是单支的曲子,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等。散曲中的套数也称“套曲”或“散套”,是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子组成,且一韵到底,如睢景臣的《高祖还乡》。散曲都有宫调,也就是表示音乐调式的名称,如《天净沙•秋思》就属于〔越调〕,《山坡羊•潼关怀古》属于〔中吕〕。散曲也有曲牌,如“天净沙”“山坡羊”“得胜令”“醉太平”等,它是散曲的韵谱格式,不同的曲牌在句数、字数、平仄、押韵上都不相同。和词一样,散曲的题目可有可无,但有题目的比例比词要大一些。

我国古代散文较复杂,我国古代把与韵文、骈体文相对的散体文章称为“散文”,即除诗、词、曲、赋(按现代标准来看,赋也应该纳入散文范畴)之外,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非文学作品,都一概称之为“散文”。既包括“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张岱、袁宏道、归有光、“桐城三祖”等人写的正儿八经的散文,如《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项脊轩志》、《病梅馆记》等,也包括赋、论、序、说、奏议、箴铭、哀祭、碑志等,如《赤壁赋》、《兰亭集序》、《滕王阁序》、《归去来兮辞》、《过秦论》、《師说》、《陈情表》等;既包括诸子散文,如《寡人之于国也》、《劝学》、《逍遥游》等,也包括历史散文,如《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等。我国古代散文,不论是叙事散文、写景散文,还是抒情散文、哲理散文,共同的特点是言之有物、情真意切、谋篇自然、行文简洁、语言优美,这其实也是散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关于古代小说,先秦、两汉是其酝酿萌生阶段,主要形式是寓言和神话,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等。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阶段,主要形式是笔记小说,如干宝的志怪小说《搜神记》、刘义庆的志人小说(也称轶事小说)《世说新语》。唐朝是我国古代文言小说的成熟期,其形式主要是传奇,如《柳毅传》。宋元两朝,是我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成熟时期,以话本为其主要形式,分为“讲史”和“小说”两类。前者一般称为“平话”,如《全相三国志平话》;后者一般称为“话本”,如明嘉靖年间洪楩编刊的《清平山堂话本》。明清两代,是我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巅峰期,出现了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为代表的四大古典名著,出现了代表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最高成就的“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明•冯梦龙编著)“二拍”(即《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明•凌濛初撰),也出现了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聊斋志异》(清•蒲松龄撰)等。中国古代小说有这样一些特点,阅读欣赏时应特别留意:①叙事追求情节的完整性和曲折性。②刻写人物多动态描写少静态刻画。③描写环境时是写意式的,很少有精描细绘的长篇幅刻画,但却极讲究表情传神。④结局往往是大团圆式的。

中国古代戏剧特殊,以演唱为主,道白为辅,故称为戏曲。中国古代戏曲包括元杂剧、宋元南戏和明清传奇三大部分。元杂剧结构上一般为四折一楔,第三折是戏剧高潮部分,这正是选本往往选第三折的原因。主要角色有旦、末、净、杂几类,女主角称“旦”,男主角称“正末”。元杂剧只能由主角一人演唱,女主角主唱的剧本称为“旦本”,男主角唱的剧本称为“末本”。剧本文字内容由唱词、宾白和科介构成,唱词就是套曲,宾白(包括对白、独白和旁白)就是说话,科介是动作等提示语,相当于现代戏剧的舞台说明。元杂剧的代表作家是“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郑光祖(《倩女离魂》)、白朴(《梧桐雨》),以及王实甫(《西厢记》)。宋元南戏和明清传奇结构上改“折”为“出”,容量加大,从十几出到四五十出不等,角色名称变化不大,角色演唱灵活,不限于主角。南戏以高明《琵琶记》成就最高,明清传奇剧成就以洪昇《长生殿》和孔尚任《桃花扇》为最。其中,《窦娥冤》、《西厢记》、《长生殿》和《桃花扇》被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剧”。

东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考研试题 篇9

一、名词解释(14*5)兴观群怨;2 太史公书;3诗缘情而绮靡; 4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5 三教合一;6郊寒岛瘦;7苏门四学士;8清空;9清真词;10元曲四大家;11四声猿;12竟陵派;13立主脑; 14红学

二、论述(4*20)

1、你是怎样看待《庄子》的思想特征的?

2、你是怎样看待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的?

3、“易安体”的艺术特征是什么?

4、你是怎样看待《儒林外史》的艺术特色的?

200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初试试题(作品阅读与评论)

一、翻译

1.汉阳诸姬,楚实尽之。(《左传•城濮之战》)

2.以票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孟子•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

3.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李斯《谏逐客书》)

4.惧瓠瓜之徒悬兮,畏井藻之莫食。(王粲《登楼赋》)

5.赐浴皆长缨,与晏非短褐。(杜甫《咏怀五百字》)

6.公诚以都虞侯命某者,能为公已乱。(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7.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苏轼《方山子传》)

8.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归有光《项脊轩志》)

9.前所谓权门者,自岁时伏腊一刺之外,即经年不往也。(宗且《报刘一丈书》)

10.越道避之,因犯鹵薄,为前马所执。(蒲松龄《席方平》)

二、名句填空

__今我来思,雨雪霏霏;__杂花生树,群莺乱飞;__为谁流下潇湘去;念桥边红药_;峰峦如聚,波涛如怒,_;

三、简答

1.《史记•项羽本纪》中霸王别姬一段描写,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思想性格?

2.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请解释“怀旧”一联的典故。

3、杨万里《初入淮河》“船离洪泽岸头沙,人到淮河意不佳。何必桑干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作者何故说“初到淮河意不佳”?

4、顾炎武《寄次耕时被荐在燕中》是有二句曰:“转盼复秋风,当随张季鹰。”此二句的意思是:(1)期盼潘次耕于高秋时节,如年青之雄鹰,一展宏图;(2)希望潘次耕于秋季随张季鹰入朝;(3)希望潘次耕辞官归隐。你认为哪一种解释是正确的?为什么?

四、论述

1、鲁迅说陶渊明“并非浑身静穆,所以他伟大”。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你对鲁迅此语的理解。

2、结合具体作品,谈谈李清照词善用白描的艺术特点。

五,评论写作各400字

1、陈铎《水仙子•瓦匠》

东家壁土恰塗交,西舍厅堂初了。南邻屋宇重修造。弄泥浆直到老,数十年用尽勤劳。金张第游麋鹿,王谢宅长野蒿,都不如手镘坚牢。

2、袁枚《马嵬》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2006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初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

骚体苏李诗 游仙诗文章四友 郊寒岛瘦末本 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明代四大奇书 公安派 清空南洪北孔 花间鼻祖临川集 水浒传七十回本

二论述

1、谈谈《左传》的文学特点

2、杜甫叙事诗有什么特色?

3、你是怎样认识《牡丹亭》的艺术特色的?

东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考研试题 篇10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一)文学批评史的梳理与归纳。约50%

(二)批评理论的理解、运用。约50%

4)题型结构

a:简答题: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b:分析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考试目标

1.通过掌握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来旁通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规律。

2.了解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决定作用。

3.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学批评理论之民族传统与风格意义。

考试内容

(一)先秦文学批评与诸子学说。

(二)两汉文学批评与儒家经学。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与老庄玄学。

(四)隋唐五代文学批评与佛禅学说。

(五)两宋文学批评与程朱理学。

(六)元明文学批评与陆王心学。

(七)清代文学批评与考据朴学。

(八)进代文学批评与西方科学。

三、主要参考书目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刍议 篇11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高校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教学内容包括从先秦到晚清社会近三千年的作家、作品以及文学思潮、流派等。学好这门课程,对传承与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对古代文学课程不够重视

在当今社会实用主义思潮泛滥的背景下,许多学生认为古代文学缺乏实用价值,而不加以重视。古代文学的教学内容以古代的作家作品为主,能够培养的实际技能确实有限。另外,古代社会跟现代社会有巨大的时代差异,九零后的大学生都有这样的疑问——我为什么要钻进故纸堆呢?学了什么用呢?思想上对古代文学这门课不重视,学习上就动力不足。

在课程设置上,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古代文学教学课时被大幅度缩减。古代文学课程是有大量的教学内容的,包括各个时间段的各种文体的学习与研讨,但随着课时量的锐减,原定的教学任务不能完成,教学要求也只好随之降低了。古代文学这门课的重要地位不但没有加强,反而削弱了。

(二)教学方式陈旧、单一

虽然各层次、各年级的教学改革在全国展开,各种教学改革理论充斥着人们的视野,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却运用得很少。古代文学作为中文专业的一门传统课程,现已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教学模式,被戏称为“三部曲”。如讲解一篇散文或诗词,首先是介绍时代背景与作者生平事迹,接着是疏通文中字、词、句,分析其中的古今异义与特殊句式,最后是总结作品主旨与艺术特色。这种老套、单调的教学方式很容易让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产生审美疲劳,无法让学生领悟古代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深邃传统哲理与丰富思想感情,也就很难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探求欲望与学习兴趣。

(三)学习方法不当,以致学习兴趣不浓

相对于教师陈旧的教学方式,学生们也有所谓的“三部曲”:有些学生上课时就睡觉、玩手机;考试之前,从网上下载各篇文言文的注释、翻译或赏析,开始死记硬背;考完之后,很快就将各个知识点都忘记了。当然,这种情况一般只出现在部分学习不够认真的学生中。对于那些勤奋的学生而言,他们有较强的求知欲望与较好的学习习惯,但由于古代文学年代久远,容易使人产生隔膜与疏离之感,如果教师不进行适当引导,一味地强调背诵与默写,那么他们是难以真正理解古人的遭际与情感的。久而久之,必将对古代文学的学习产生厌倦情绪,以致学习兴趣下降。

另外,由于评价体系的缺失,也会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现在很多高校评优、晋升以及评职称,仍以科研成果作为主要评判标准。教师们多将主要精力放在自己的科研项目上,对于教学任务则采取敷衍的态度。责任心一旦缺失,提高教学效果就无从谈起。这种重视科研轻视教学的现象,不是个别的例子,而是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亟需政府与教育研究机构研讨解决。

二、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策略

(一)革新古代文学的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是教学过程中的灵魂,指导教学方法的实施,教学效果的评估等。针对部分高校出现的轻视古代文学教学的现象,必须革新古代文学的教学观念,明确古代文学学习的重要性。古代文学内容博大精深,学习古代文学,对学生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培育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文化自觉自信等都能发挥积极作用。

学习古代文学虽然不能获得立竿见影的实用操作技能,但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与品德修养的提升都能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古代文学中蕴含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社会关爱,正心笃志、崇德弘毅的人格修养,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引导学生去明辨是非、理解他人、尊老爱幼、扶危济困,形成坚韧豁达、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都能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改进古代文学的教学方法

1.教学内容的更新

针对当今社会浅俗之气弥漫与人文关怀缺失的现象,教育界更应该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古代文学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是以传承古代人文精神,“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为教学目的”。[1]其教学内容不能只是介绍作家作品背景,注释翻译字词句,在指导学生赏析作品时,还应引导学生开展审美体验、情感熏陶、品性磨砺等深层次的心理活动,让学生在品读经典时去体会古人的所思所想,感受他们的忧伤与寂寞,并领悟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内容更新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应注重挖掘古代文学作品的当代价值与现实意义。古代经典著作意蕴深厚,且常读常新。一般地,教学时所使用的教材和参考资料都有一定的滞后性,与最新的时代主题有差距。这就要求教师关注时事变化,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如当前社会正在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二十四个字。这二十四字是当今社会的主旋律,如果仔细寻找其中彰显的本民族特色,我们从古代文学优秀作家作品中就能发现其的思想根源:国家的富强、文明,社会的和谐、自由、平等,人民的安居乐业等一直就是中国古代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奋斗的目标;在人际关系上,中国人自古就以“诚信”为安身立命之本。由此可见,教师授课时,如果能做到谈古论今、古为今用,不仅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而且能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更新教学内容,还应鼓励各地各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古代著名作家作品、文学流派等教育资源,组织各校与各级教育研究机构骨干力量编写地方教材与校本教材,作为古代文学课程的辅助读本。这项工程的开展,既能充实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又有利于传承地域文化。

2.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高校古代文学课堂单调、陈旧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了。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是十分必要的。古代文学这门课内容丰富多彩,又最讲究感性化、生动性与独特性,其实是教师发挥教学艺术的极好舞台。高超的教学艺术应该是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技能。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必须去除那种“填鸭式”、“布道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去体验、领悟,采取多种教学法开展教学,例如:

问题研讨法:老师在课前预习时就布置阅读任务,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上课时,先让学生自由发言,总结出由问题产生的几种观点,并在全班展开争辩。老师在争辩过程中先保持中立,最后再作点评。思想的火花,只有在碰撞中才能产生。这种方法,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课堂气氛活跃,深受学生欢迎。

品读感悟法:品,意为品尝、体味。古代文学中的各种文体,如诗、词、文、赋、小说、戏曲,都不乏优秀之作。品读经典,就像品尝名茶一样,愈沉浸愈能感受其味之甘醇。因此,品读感悟法是“学生走进作品,体会情感,感悟哲理”[2]不可或缺的方法。

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在古代文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可以应用。如文本中字、词、句的疏通时,可以比较古今异义或古今句式的差异。作品内容、作家风格、文学流派以及传播接受等方面的异同,都可以采取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既能使问题更明白,又能培养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

另外,如情境创设法、直观演示法、案例分析法等教学方法,都有其合理性。在具体教学中,只有根据教学目的、内容的需要加以适当运用,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广,教学实践活动发生了巨大变化。现代信息技术带来了大量的教学资源,教师在备课时,只要打开网络,就能收集到与授课内容有关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尤其是高校网络平台与数字图书馆的建设,给高校师生科研教学都提供了方便。但是过分依赖网络则会适得其反。教学活动既是知识的传授过程,又是思想碰撞、知识创新的过程。如果一味收集网络信息,缺乏个体思考,又会使课堂缺乏生机与活力了,而且古代文学教学注重个体的领悟与体验,这是不能用信息的堆积来替代的。

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能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利用电脑制作精美的课件,运用表格叙述繁杂的事情,收集插图、视频介绍作品创作背景与作家生平,既能使教学内容更加清晰明了,又能节省教学时间。但“多媒体只能是教学辅助工具,不能代替教师的讲授”,[3]古代文学教学需要用教师的学养、才情、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

(三)培养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兴趣

更新教学内容,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及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改革要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个体是千差万别的,每位学生有其独特性,提升学生学习古代文学兴趣的关键是“因材施教”。古代文学中的作家作品数以千计,每位作家有其独特的人生际遇与艺术风格,可以断言,每位学生都可以找到自己心仪的古代作家与作品。教师在授课时,先尝试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鼓励每位成员评论自己喜欢的作家作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相似风格的作品,以点带线,以线带面,从而全面掌握各个知识点。而且,古代文学的学习有这样的特点,即钻研得越深越广,兴趣就越浓。万事开头难,教师只要引领学生走进了古代文学这一艺术殿堂,学生必定会对这辉煌的艺术宝库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因材施教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极佳方法。

(四)改革教学的评价体系

高校教学改革难以实施开展,一个重要原因是现有的评价体系不健全。由于评职称、晋职的需要,许多高校教师只关心自己的科研成果,而在教学方面则应付了事。教师按照现有的教材、讲义上课十分轻松,真正要改革教学模式是要付出大量时间与精力的。为了应对课堂讨论时学生提出的尖锐问题,教师需要全面阅读相关文献,才能给出中肯的答案。又由于研究的方向不同,教师不一定对相关知识点熟悉,所以教学时要做到游刃有余,还必须花时间来读书。但是,教师在教学上的付出与努力,很难反映到自身的科研成绩上,所以未必情愿去做。因此,只有改变现有的评价体系,增加教学成果在教师业绩考核中的比重,才能有效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总之,在古代文学课程改革中,革新教学观念是改革的前提,改进教学方法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改革的关键,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改革的保障。提高古代文学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将有助于抵御社会上日益明显的精神庸俗化倾向,有助于改变学生群体的精神面貌。

(基金资助: 1.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青年专项),编号:XJK014QFZ002,名称:基于湖湘文化的中小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实证研究;2.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一般),编号:14C0089,名称:清中期湖南诗人群体交游考证及其现实意义)

注释:

[1]孙小力.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改革设想[J].中国大学教育,2007,(6).

[2]彭红霞.五年制大专层次小学教师教育专业文言文教学改革初探[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2,(1).

[3]李新宇.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反思[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09,(8).

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方式探讨 篇12

一、语言传播方式

(一)口头相传

我国古代文学的口头传播历史相当久远,属于一种方便、快捷的古老传播方式。追溯至上古时期,当时的人类社会还未发明出文字,所有的文学信息都是通过集体口头创作形式来完成,然后世代口耳相传。古代部落的祭祀者在祈福驱灾时所念的“咒语”就是通过口头方式进行传承的。[1]即便是出现文字之后,这种口头传播方式也并未彻底消失,人们通过对原有口头文学的再加工,逐步诞生出了“传奇”、“歌谣”、“戏曲”以及“志怪”等多种形式。其中,人们尤其喜欢采用歌谣形式抒发情感,或者对美好事物进行描绘,比如汉朝时期十分流行的《木兰诗》、《孔雀东南飞》等,不但简洁易懂,而且生动形象,特别是有利于口头传播。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口头传播形式为我国古代文学的后期创作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原始素材。

(二)演唱文学

演唱文学就是把诗、词、曲等文学作品配之于乐谱,然后通过演唱或者乐器演奏的方式进行传播,演唱文学是我国古代诗词的重要传播方式之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歌妓演唱与人文创作的风气极其流行,为满足当时人们的吟诗作赋以及娱乐需求,诞生出的演唱文学的作品内容日渐世俗化,并表现出浮华与艳丽的文学创作风格。其中,自魏晋六朝时期开始,乐妓与歌妓逐渐开始参与到文学活动之中,尤其是唐宋时期之后,文人和乐妓的交往更加频繁,部分歌妓为招揽生意,以及提升自己的身价,便开始主动向一些文人索要诗、词等,而作词人通过“增词”,也可以更好的传扬自己的声名,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诗人柳永,如时人所讲的“凡有井水饮处,既能歌柳词”。这种互惠互利的传播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古代文学的传承与发展。

(三)唱和文学

唱和文学的传播方式主要流行于文人群体和上层社会内部,也是社会交往与文学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古代文学的这种传播方式,通常以每个韵脚或者某个题目为限制,然后采用自由创作或者竞赛的方式作诗或词。我国古代文学中相当一部分优秀诗词作品都是在唱和环境下创作出来的,如元稹和白居易的唱和诗《和乐天赠樊著作》与《赠樊著作》。这种在文人雅士的谈论过程中诞生的名篇佳作,经过名人志士的赞颂与传扬更易于传播与流传。所以,唱和文学在我国古代文学的传播中应用较为广泛,且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二、文字传播方式

(一)题壁传播

题壁传播主要是指在文物名胜古迹上刻写诗、词、歌、赋,以此便于人们观赏与游玩,并起到传承发扬古代文学的作用。题壁传播方式主要在唐代的南北朝时期兴起,在题壁传播的最初阶段,最为常用的题壁介质有驿馆、庭院、山壁以及墙壁等,目的在于方便人们阅读与浏览。[2]与此同时,题壁传播还有助于完整保存我国的古代文学作品,如我国著名的南宋诗人陆游所创作的《钗头凤》,其将这首诗题写在了墙壁之上,以此表达自己对爱人的深深思念,以及对爱情的感叹,这首《钗头凤》因题壁方式而得以久为流传。

(二)抄写传播

殷商之前就出现了抄写传播方式,到秦汉时期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自汉代惠文帝将挟书令废除之后,就开始大兴文学名著的整理,大规模的文学抄录成为主流,我国古代文学也开始真正步入到抄写传播时代。然而,由于秦汉时代的传抄介质主要以绢帛和简牍为主,因此,在经济方面与便捷方面受到很大的限制,使得古代文学难以实现大范围的传播。直至纸张的发明与应用,为古代文学的抄写传播创造了良好的机遇,纸张以其自身成本低、便于书写、携带方便等特点,迅速取代了其他抄写介质,有力推动了文学作品的传播速度。尤其是后来诞生的以抄书为专职的“佣书”,进一步加速了文学作品的传承与发展。随着传播介质的不断进步,古代文学的传播活动对文学发展产生了更深的影响。特别是纸张的诞生,在打破上层阶级垄断文化的同时,大大促进了中国文学的普及性与自觉性,也大幅提升了国民的文化水平。

三、文本传播

(一)文学选本

在我国古代文学传播过程中,选辑属于一种效果明显、历史悠久的文学传播方式。其中,由孔子组织册定编选的文学作品“诗三百”,是我国首部诗歌总集,也可以说是我国诗歌选辑的开端;还有《文选》的诞生,更是树立了文学选辑的代表与典范。通过文学编辑选本,学者文人可以借此阐明自己的作品思想,并有效传播创作出的文学作品。同时,选本不但可以选择自己的诗,还可以选择其他文人的诗,其中前者多用于行卷,后者则是为了宣传所选诗的风格与规范,发挥文学传播与导向的功能。

(二)文学评点

文学评点是以文本为基的鉴赏式、随感式的评论,其带有很强的传播者的观念与思想倾向,对传播对象有着更深的影响。其中,小说戏剧的文学评点,主要源于诗文评注的深刻影响。汉代的文人学者通过对儒家经典进行品评与注释,诞生了所谓的诗文评注,如朱熹评注的《四书》、王逸评注的《楚辞》、《史记》三家注等等。同时,还有对词作品的评点,经典的词作也会吸引诸多文人学者对其进行品评,一旦评价都较高,则该词作就会出现许多仿作。另外,品评还会影响到词作的风格、形式与题材等,比如,咏物词的出现与兴盛就深受文学评点的影响。[3]

(三)雕版印刷

在历经纸张的质量与规模的大幅提升之后,国家对书籍开始进行系统化的整理,甚至出现了一系列的定本经典之作,加之科举制度的广泛普及,更使得传抄书籍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总之,多种原因推动了调班印刷术的诞生与不断更新。从一定角度去看,雕版印刷术对古代文学的传播带来了革命性的发展。同时,大量书籍的诞生还带动我国社会形成了良好的藏书风气,并促进了佣书业的发达与兴旺,也为我国古代文学文本的广范围、大规模复制等打下了坚实基础。尤其是唐朝时期中外交流的频繁,使得唐朝极度昌明与先进的文化对周边产生了巨大的辐射带动作用,如对朝鲜、日本、印度等国家的影响。[4]经过唐朝以前的长期发展,已经趋于成熟的文化形态与雕版印刷使得唐朝文学传播达到了新的高度与广度。据有关史料记载,唐中期的民间已经逐渐形成了具有一定数量与规模的印书作坊。从中可以发现,雕版印刷形式的文学传播在唐朝得到了更好地传播与创新。

总而言之,我国古代文学的传播涉及范围十分广泛,如古代文学史、出版史学、传播学、文学史料史以及版本学等多种学科。我国古代文学的传播历经了多个历史阶段,并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式,直至清朝中期都保持着别具一格的文学传播方式,且在各种新兴传播媒介的推动下,其传播形式与传播内容等不断变化,所影响的范围与深度也在不断扩大,对促进中国古代文学向现代化文学的转变,对提高中国文学的世界影响力等,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次第.略论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目的与方式[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2).

[2]杨雪梅,肖红.中国古代文学传播方式的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04).

[3]焦宝,何珊.论中国古代文学传播方式的嬗变过程[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5).

上一篇:西游记第71回读后感下一篇:甲型H1N1流感预防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