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科研工作计划

2024-05-16

小学语文教科研工作计划(通用11篇)

小学语文教科研工作计划 篇1

本学期我校语文教研活动以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探寻福清市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内涵为中心,塑造“简约、开放”课堂,狠抓教学过程管理,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加强小学语文学科建设、深化课堂教学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等为重点;深化校本课程特色,构建满足差异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主动发展。

二、工作重点

1、制定应对新冠疫情防控的教学工作预案,积极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建立各项疫情防控工作机制,做好线上学习与开学的衔接工作,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2、积极深入地学习新的课程标准,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优化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素质。

3、强化常规管理,保证教学工作规范运行。以“简约、开放”课堂教学改革为中心,落实减负增效。

4、以福清市“十三五”课题《数字化学习工具支持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为抓手,带动教研组、备课组建设,推动课题研究成果在语文学科中的渗透。

5、教学常规常抓不懈,进一步完善、规范教学行为,继续落实推门听课制度,加强与备课组长的合作,促使语文教学课堂有效益,教育教学有实效。

6、健全以主题教学研究为核心的教研,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磨课活动,积极参加集团内的校际教研活动,快速提升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7、在集团化语文条线活动整合的基础上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重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主要工作:

(一)全力抗疫,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1、坚决贯彻市教育局及上级部门关于疫情防控的决策部署,制定应对新冠疫情防控的教学工作预案,积极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建立各项疫情防控的工作机制。

2、继续做好疫情防控数据的日报,万无一失。特别关注返校学生及家长的14日隔离期。

3、做好线上学习与开学后怎样衔接的相关准备工作。

(二)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效益

1、关注课堂教学,确保常态的课堂教学水平。加大“推门课”的力度与广度,关注教师的日常工作状态与研究状态,继续研究“如何促进常态课进入研究状态”。明确教研组长每周听课任务,加强对组内成员的指导督促。

2、认真落实学校的“减负”规定,根据本学科特点制订相关规则,进一步对“作业备案”进行调研跟踪,采取有效措施对每个班级的学生负担进行了解,发现问题及时与相关人员沟通,及时解决。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挖掘在减负增效方面的经验,积极宣传相关教师的做法,营造一定的舆论环境。对影响学校形象的个别案例及时处理。

3、实施后进生备案制,落实后进生的辅导措施。在此基础上实施巡课管理制度,及时了解教学动态,监控教学过程,进一步规范课堂教学行为,逐步使学校教学管理走向精细化、科学化,使学校教学常规内化为教师自己的行为。

4、继续抓教学流程六大环节(备课、上课、听课、作业、课后辅导、考查测试)的管理,健全常规管理体系。每月对教师各项教学常规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并作好登记;课程部有针对性地对组内教师常规工作进行抽查并作好登记。期初和期末,配合课程部组织两次全校性专项检查,根据一学期检查的实际情况,结合课堂教学考核作综合评定。

(三)借助多种渠道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开展课题研究,提升教师。

以福清市“十三五”课题《数字化学习工具支持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为抓手,开展课题研究,在充分利用单元学习前测、学科学习图式、深层学习这三个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2个层面进一步推进深层课题的研究。课题组每两周活动一次,按照期初定好课题研究工作计划表开展。依托课堂观察,认真落实好课例研究课,在科研实践中不断提升科研素养,不断改进教学行为,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最优化发展。拟定课堂观察量表,开展课题课的磨课、上课、观课、议课等一系列活动。

2、加强教学交流活动,为教师的成长搭建广阔的`舞台。

进一步增强学习意识,倡导多阅读名著、时文、美文、文学鉴赏作品等,丰厚学科专业素养,提高解读、把握、处理教材的能力,推动教师专业成长;通过校级及以上培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3、加强教研组建设,为实施“简约开放”课堂打下扎实基础。

通过校内培训和校外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提升教师教研能力,开展问题化学习课堂教学研究,形成优秀教研员典型案例。通过学习——设计方案——实践——改进总结的方式予以达成。

加强智慧课堂的应用与推广。要求3年内新教师继续“手备”,将自己上的汇报课和评优课的备课及上课资源上传云平台。要求3年以上45周岁以内教师全部运用平台备课,并将每一节课的教案+课件+资源等上传平台。45周岁以上的教师,每学期利用平台做一个单元的样例,包括一个单元内每一节课的教案+课件+资源,其余部分内容可自主选择。加强活动单设计,促进学生深层学习。要求每门学科、每个年级的教师通力合作,设计出一套完整的学生学习活动单。要求各备课组按人数平均分配任务,协作完成,期末汇总上传云平台。

(四)开展各类活动,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全面提高语文素质。

本学期,继续开展语文学科学生素养活动,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拓宽学生的发展空间,展示学生各方面的才华。尤其关注硬笔字的练习,争取在市级比赛中获得良好成绩。各年段结合实际情况,举办卓有成效的素养活动,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在比赛的同时配合期末复习,夯实学生语文基础。

小学语文教科研工作计划 篇2

2002年3月, 我国前总理朱镕基同志在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首次使用“弱势群体”一词, 表明弱势群体已成为政府关注的对象。从此, 弱势群体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那么, 在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缩影的课程中, 是否也相应地反映出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注, 是否也真实地反映出弱势群体的相关问题?因此, 本文旨在通过对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代表弱势群体的人物形象进行统计分析, 从而对上述问题加以验证和反思。

二、统计对象及范围界定

1. 教材范围及人物选取

本研究分析的小学教材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1年审查通过) , 小学1—6年级共12册。

本文的统计分析内容为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所出现的代表弱势群体的人物形象。所选课文为教材中所有课文和选读课文 (其中包括六年级下册的综合复习) 。人物形象的范围为12册书的课文中所描绘的主要人物, 不包括古诗词、神话和传说等课文中涉及的人物形象。同时, 一带而过的配角、小角色和群体 (如孩子们、槐乡的孩子) 也不列入统计范围。

2. 弱势群体

弱势群体 (Vulnerable groups) , 是指“由于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低下状态而难以像正常人那样去化解社会问题造成的压力, 导致其陷入困境、处于不利社会地位的人群或阶层;在社会变迁的进程中, 这个群体是社会援助的对象, 是社会福利的接收对象。”[1]我国学术界对弱势群体的分类虽无定论, 但广大学者普遍认可将弱势群体划分为生理性弱势群体和社会性弱势群体两部分。其中, 生理性弱势群体是由生理因素 (如年龄、残疾) 造成的, 基本包括老人、儿童和残疾人等, 在本文中也包括重症病人;而社会性弱势群体则主要是由社会原因造成的, 主要表现在资本实力弱、生活贫困和社会地位低下等方面。

三、统计结果及分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12册共涉及317个人物形象, 其中弱势群体的人物数量为168人, 约占其中的50%。由此可见, 这套教材对弱势群体比较关注, 塑造的弱势群体人物形象数量较大、涉及范围广泛, 人物形象相对丰富。因此, 以此教材为依据来分析弱势群体问题是非常有意义的。

注:同一人物如果具有双重身份则进行分别统计入表, 因此本表统计总人数与弱势群体总数不同, 分类百分比和总百分比均按照将重复身份相加后的总人数统计。

1. 弱势群体类型比较分析:生理性弱势群体占极大比例

(1) 在此版本的教科书中, 生理性弱势群体人物的数量占弱势群体总数量的92.7%, 社会性弱势群体的数量只占弱势群体总数量的7.3% (见表1) 。然而, 这种极不协调的比例关系所反映出的现象与社会现实并不相符。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社会出现了深刻的分化, 随着地域差距、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的扩大, 我国弱势群体的队伍也在逐渐增大。大多数学者认为, 当前我国的弱势群体从整体上看属于社会性弱势群体。[2]教科书作为学生了解社会现状的一个重要途径, 虽不要求其能够及时呈现出全部社会问题, 但还是要避免误导学生价值判断的内容出现。教材对学生隐藏了现实社会中占大部分的低收入、低身份的弱势群体, 不仅会削弱学生对社会结构的认识, 还可能减弱学生的社会竞争意识。

(2) 从生理性弱势群体的分类百分比来看, 儿童所占比例最大 (84.2%) , 其次为老人、残疾人等。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教科书对儿童的尊重和重视, 以及政府和社会对儿童的关注。同时, 大量运用儿童形象向小学生传达“弱势群体”的概念, 既可引起学生的共鸣, 又能激发起他们对同伴的关心和尊重。

2. 弱势群体城乡分布:城市比农村弱势群体数量更多

由表2可见, 在此版教科书弱势群体的城乡分布中, 不明确的人物形象所占比例最大 (47.6%) , 其次则为城镇 (33.9%) 和农村 (18.5%) 。很明显, 城镇中弱势群体的数量远大于农村弱势群体的数量, 比例约为2:1。然而, 根据全国妇联2008年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 “可以确认0~17周岁的留守儿童在全体儿童中所占的比例为21.72%。据此推断, 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 800万人, 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 000万”。[3]根据国务院2010年9月的《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白皮书可知, “截至2009年底, 有2 347.7万城镇居民和4 759.3万农村居民享受了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扶贫开发, 2009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为3597万人, 贫困发生率为3.6%”。[4]可见, 在现实社会中, 相比于城市, 弱势群体主要存在于农村。由此可见, 教科书中所突出的弱势群体的城乡分布与我国目前现存的弱势群体分布情况有较大出入。特别是教科书在大量儿童人物形象的选取中, 农村的儿童形象较少, 只有阮衡、闰土、嘎子等少量人物。与此同时, 该版教材也较少涉及农村儿童的实际生活状况, 基本上没有涉及农村留守儿童。教科书如此少地呈现真实的农村人物形象, 严重削弱了学生对农村弱势群体的了解和关注程度。

3. 弱势群体的保护与支持来源:国家、社会与个体自我不协调

为了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和支持, 我国正在积极构建一个社会安全网络, 其中主要包括三个系统, 即政府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和个体自我支持系统, 三者相互补充、相互结合。根据表3的数据, 我们发现, 在本版教材中, 涉及对弱势群体保护和支持的人物共有59人。首先, 社会支持的人数最多, 共有34人, 占57.6%。其中有形支持为14人, 无形支持为20人 (例如, 三年级上册《掌声》中的残疾女孩英子) 。其次, 个体自我支持的人数位居第二, 共有25人, 占42.4%。再次, 政府支持基本没有涉及。

不难看出, 教科书中突出了社会支持和自我支持, 而对在社会安全网中起主导地位的政府支持基本上没有提及, 这相对来说弱化了学生意识中国家救助的作用和地位。对于当前存在的弱势群体来说, 他们最需要的社会支持是摆脱生活困难、解决家庭贫困等问题, 而我国各级各类组织也在积极开展“送暖”“助学”等扶贫济困工作, 在社会支持中, 资金、物资的捐助是主要方面, 而教科书中对社会有形支持的提及次数远不如社会无形支持和个体自我支持, 这与现实稍有不符。但教材中突出了社会的无形支持, 这正是社会在精神和文化层面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尊重、理解和支持的表现, 体现了我国“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注:同一人物如果具有多重支持来源则进行分别统计入表

个体自我支持占总体的42.4%。教材较多地选取了通过自我支持解决问题的弱势群体形象。例如, 四年级上册中靠自己的努力和独立精神游历欧洲的14岁小姑娘乌塔;又如, 六年级下册中靠自己的沉着和冷静博得观众喝彩的顶碗少年等。这些人物形象均强调了个人努力和自我争取。在学生学习教材的过程中, 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正视弱势群体, 另一方面能促进学生树立自我价值、增强自我意识, 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

4.“弱势群体”究竟弱不弱?

张计兰在对苏教版小学语文12册教科书中的弱势群体进行统计分析后, 得出了弱势群体“强”而不弱的结论[5]。而笔者在对人教版小学语文12册教科书进行统计后也发现这两个版本的教科书在此方面颇为相似。

根据统计结果, 在本套教科书所呈现的代表弱势群体人物中, 通过自己的坚强、智慧、理性和大爱精神最终取得辉煌成就和显赫地位的共计20人, 占弱势群体总人数的11.9%。例如, 《不懂就要问》中的孙中山和《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中的周恩来等;通过牺牲个人利益或依靠自己力量去帮助他人的弱势群体共有50人, 占弱势群体总人数的29.8%。例如, 《别饿坏了那匹马》中的残疾青年以及《再见了, 亲人》中的大娘、小金花和大嫂等。相比之下, 经受痛苦、生活贫困和权利被剥夺的人物只有8人, 占弱势群体总人数的4.8%。例如饱受饥寒的小珊迪、卖火柴的小女孩、《梅花魂》中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等。

由此可见, 教材中这些人物虽为弱势群体, 但却充满智慧, 品德高尚, 意志坚强, 不屈不挠, 最终通过自己的力量实现自我价值或社会价值。从这个方面来看, 教科书中的弱势群体并不弱势。这样一来, 学生虽能感受到一个充满阳光、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 但却有回避问题之嫌。既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大爱精神, 也不利于学生了解弱势群体的真实状态和需要, 并在现实生活中关注和支持弱势群体。

四、结语

本研究仅限于人教版小学语文12册教材, 加之本人能力有限, 在归类、统计过程中含有较多主观因素和不严谨之处, 因此样本的统计意义可能有所下降, 某些结论的普适性也有待证实。但基于上述的统计分析, 有些问题依然值得我们深思:伴随着我国当前的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 弱势群体作为在市场经济中被剥离出的群体, 应该如何客观认识并正确对待, 在语文教科书中又该如何真实地体现?课程与教材又该如何引导学生关注并帮助弱势群体?这些都值得我们更深入地研究。

参考文献

[1]张敏杰.中国弱势群体研究[M].长春:长春出版社, 2003:21.

[2]张晓玲.社会弱势群体权利的法律保障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9:71.

[3]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EB/OL].http://www.women.org.cn/alln ews/02/1985.htm l, 2008-03-05.

[4]《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白皮书[EB/OL].http://www.scio.gov.cn/ztk/dtzt/36/3/201009/t758636_1.htm, 2010-09-10.

用好“部编本”小学语文教科书 篇3

一、“部编本”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写指导思想及总体特色

陈先云理事长在培训报告中,开宗明义点出“教材编写指导思想”,“新编义务教育语文教材,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实施《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基本精神;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遵循语文教育的基本规律,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特别是吸收语文课程改革(也包括教科书编写)的经验,大胆创新,努力超越现在同类教材的水平,争取成为高质量、有特色、广大师生满意的新教材”,努力做到让一线教师好教好用。

温儒敏教授将此套教材的总体特色概括为四个方面。

1. 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整体规划、有机渗透。温教授说:“教材编写是国家行为。有什么样的教材就有什么样的国民。”此套教材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而不是空洞说教的。“立德树人”是基本点,其“德”不只是政治,还有道德、理想、情操、习惯、法规等等,都有机地渗透到教材的方方面面,化为“血肉”。

2. 接地气,满足一线教师教学需要,对教学弊病起纠偏作用。近年来,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得到普及,深入人心,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普遍存在“两多一少”,即精读精讲多、反复操练多、读书太少;课堂活跃但思维浅表;综合性学习走过场;等等。这套教材努力使语文教学做“两个延伸”——向课外阅读延伸,向语文生活延伸,如从一年级就编排“快乐读书吧”栏目,引导“和大人一起读”,实现“课外阅读课程化”。

3. 加强教材编写的科学性,及时转化科研成果。重视学术界有关语文认知规律的研究成果,如:优先编排认识300常用字;借鉴吸收各版本教材乃至民国教材的优点,使本套教材更加符合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

4. 贴近当代学生生活,体现时代精神。包括教材体例结构、选文、单元和练习设计、插图、装帧等,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富有生活气息。

二、“部编本”语文教科书七大创新点

“部编本”语文教科书在四方面总体特色之下,具体表现为七大创新点。

1. 选文坚持四个标准,即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和时代性。语文教材以课文为载体,因此,选文的质量关乎教材质量。课文要的是经典的、美的,又能适合教学。总体看本套教材“时文”减少了,传统经典篇目、革命传统篇目和古诗文增加了,内容更丰富也更有效(针对教学而言)。一年级再次降低拼音教学的难度,一是将拼音教学往后挪,先识字后学拼音;二是更明确拼音的功能定位,即让拼音教学服务于识字阅读;三是拼音教学本身与识字、阅读更好地融合。

2. 更加灵活的单元结构体例。一是采取“双线组织单元结构”编排内容。所谓双线组织单元结构,即各单元内容由隐线“人文主题”和明线“语文要素”来组织,每个单元的若干篇课文大致体现一个主题,但不明确命名。而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写作、口语训练)分成若干个“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在各单元的“单元导读”或习题设计之中,即“语文要素”,使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等“干货”落地。二是教材提供一个“框架”,将各板块内容,如课文、识字写字、汉语拼音、口语交际等穿插进去。教学实践中可以大致依照几个板块的顺序进行,也可以灵活安排、有机融合。

3. 重视语文核心素养,重建语文知识体系。让一线教师使用这套教材时有“干货”可以把握,即在语文知识点、能力点、训练点上做到心中有数,做到“一课一得”。“一课一得”的“一得”不只是人文的,更主要的是“语文要素”。这些“语文要素”体现在:(1)单元导读;(2)思考题和拓展题;(3)综合性学习、写作、名著选读等;(4)初中阶段还有“补白”;(5)教师用书中,并努力做到有梯度、螺旋式上升。教师在备课时要梳理清楚,细化为教学行为。另外,本套教材还特别重视阅读策略、阅读技能,如朗读、默读、快读、浏览、跳读等训练,使学生有方法地阅读。

4. 阅读教学实施“三位一体”。以往课文分为“精读”和“略读”,但实际教学中,不管什么文体的课文,也不管“精读”“略读”都一个模式、一种套路。本套教材为根治这种“课型混教”的毛病,开出“药方”,采取“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编排内容。一方面,将“精读”改为“教读”,“略读”改为“自读”,从名称上反映教学理念的转变——顾名思义:“教读”课文强调教师的“教”,明确“教读,主要是教师教,一般要求讲得比较细,比较精。教读就是给例子,给方法,举一反三,激发读书的兴味”;“自读”课文强调学生自己的“读”,明确“自读,主要不是教师讲,而是学生自己读,把教读课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自读课中,很多情况下,自读课就是自主性的泛读”。另一方面,阅读教学格外注意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强化运用阅读策略方法进行阅读;二是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让学生有方法有速度地阅读,合力提高阅读质量。

5. 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系。将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系,使课外阅读课程化,“书香社会”才有真正的落点。小学一年级先识字、读儿歌童谣、听故事,再学拼音,设置“和大人一起读”;中高年级每个单元都有向课外阅读延伸,“快乐读书吧”一以贯之;初中则加强了“名著选读”,改变以往那种“赏析体”读法,注重“一书一法”,每次“名著选读”课,都引导学生重点学习某一种读书的方法。增加阅读教学的阅读量,例如,采取“1+X”的方式,教读一篇带若干篇。没有阅读量这一条,一切免谈。

6. 识字写字教学更加讲究科学性。一是降低汉语拼音教学的难度,明确拼音的功能定位——为识字、阅读服务,将拼音教学挪后并与识字、学词、阅读紧密结合;二是优先编排认识300常用字;三是强化“多认少写、先认后写”的原则,以尽快阅读。

7. 提高写作(习作)教学的效果。习作就是习作,不要要求太高。教材中编排有以习作指导为主线的独立单元,以增强习作指导的序列,提高习作教学的操作性、针对性和系统性。

三、增强“六个意识”,教好“部编本”教科书

陈先云理事长在培训报告中,亮明“一个观点”:一套好的语文教材,能够有效地指导教师教学,促进语文教学改革,让语文教师不再纠结于“教教材”与“用教材教”。他坦承“部编本”教材“好教”,但要“教好”并不容易,要“教好”这套教材,必须增强“六个意识”。

1. 国家意识。在任何一个国家,母语都在传递着某种特定的政治价值取向。“部编本”语文教材也不例外。它以语文核心素养统领,从六个方面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体现“国家意识”:(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2)革命领袖和革命传统教育;(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4)民族团结教育;(5)海洋与国家主权教育;(6)法治教育。教好这套教材,要时刻绷紧国家意识这根弦,必须怀抱对国家、对党、对社会主义的认同,责无旁贷。

2. 目标意识。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教学中,要强化目标意识,大胆传授必要的语文知识,加强语文能力训练。(1)明确一个核心概念:语文要素。语文要素要从三个维度即方法、能力和习惯来组织内容,将课程标准中的学段目标与内容细化落实到单元内容中,并且要在单元导读中明示。如,一年级的语文要素包括,朗读:读好长句子,读好对话;词句: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内容理解:找出课文中的信息,概括信息作简单推断;标点: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的不同语气等。教材采取“双线组织结构”组织单元内容:宽泛的“人文主题”是暗线,教学时不要在人文主题上钻牛角尖;明确的语文要素是明线,教学时首先要明确训练目标、语文要素是什么。为强化语文要素,教材还编排了以阅读策略(包括预测、提问、阅读速度、有目的地阅读等)为主线组织的单元内容和以习作指导为主线组织的单元内容。(2)目标系列更清晰,梯度明显,螺旋式上升。目标系列上,分为阅读系列和表达系列,加强表达系列,特别是口语交际训练。口语交际加强“功能性”交际训练,从人文主题中走出来,如商量、转述等。梯度上,教材先把“语文要素”列出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分散到各册各单元中,每册都有两个重点训练项目,对“重点训练项目”与“一般训练项目”进行区分,使教学更有“抓手”。(3)语文活动的设计体现学与用相结合,例如,一年级编排“字词句运用”训练项目。

3. 文体意识。弱化策略,淡化文体,是造成阅读教学效率低的重因。不管是什么文体,基本上是按记叙文的模式去教学,本是虚构的小说,如《桥》,却当纪实作品教学;本是神话的《普罗米修斯》,孩子却真以为人间的火是“盗来的”。树立文体意识,就是对不同文体要运用不同方法,进行不同解读,如小说关注的是人物形象、环境描写和情节发展等。这套教材编排的文学作品超过历套教材,很多单元都以文学体裁来编排。教学时关注什么、怎么教,要认真研究,要教出这一文体的特点——“这一个”。教师们要加强文学修养,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如寓言、童话、神话、民间故事、小说、诗歌、散文等等。

4. 读书意识。不读书,怎么学得好语文。引导学生大量阅读,指导学生读整本书,是此套教材的基本思想。每册教材课文篇数减少了,阅读量却增加了。怎么增加?一是课外阅读教材化。“快乐读书吧”栏目一以贯之,亲子阅读、“无压力”阅读、自主阅读、全民阅读的“读书线”贯穿始终,如一年级编排“和大人一起读”,从孩子入学开始就“倒逼”家长读书,进而实现全民阅读,为建设“书香社会”作出贡献。二是课文变长了。课文篇数少了,但长篇课文多了,到中年级就有3000字以上的课文。三是编排了若干阅读策略单元,教学生怎样阅读,进而会阅读。如:从读封面、读目录、读序言开始读整本书;从读儿歌童谣到读寓言故事再到读整本书;等等。要让学生读书,教师首先要读书。教师如果不读书,如何教得好学生读书。因此,读书应成为教师生活的“新常态”。

5. 主体意识。毫无疑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但是,这个“主人”“主”得如何,关键看教师的组织、引导、激励、点拨的功夫。如果可以离开教师的组织、引导、激励和点拨,学生为什么还要到学校?当然,学生之所以要到学校,是因为最终要离开学校。因此,教师教的最高境界是“不教”,促使自得、自悟、自能——学生会学习了,才是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便是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辩证关系。这套教材,继续倡导:(1)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努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中去,自主阅读、自主表达。该扶的扶,该放的放,扶放结合,扶放适度,是教学的基本原则。(2)不要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又回到机械繁琐训练的老路上去。训练是必要的,但训练要体现目的性、针对性、层次性、阶段性与连续性。训练面要扩大,但训练时间要缩短,效率要提高。怎么解决这对矛盾?区分重点训练与一般训练是一条路;让训练变得有趣是一条路。“语文课要有激情、有意思。下课铃声响了,学生还舍不得下课的语文课,才是好的语文课。”

6. 科研意识。怎样用好这套教材?要加大教科研的力度,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从宏观上说,(1)教材的思想性问题:①教材怎样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容易落实?②在传递核心价值观的时候遇到了什么困难?(2)教材的科学性问题:①教材的内容结构、编排方式是否科学?是否符合课标要求?②教材是否体现了课改最新的成果?在完善教学理念方面有何突破?(3)教材的适用性问题:①教材的容量和难易度是否符合当地学生的能力水平和接受程度?学生使用的感受如何?②教材是否便于教师教学的展开?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和问题?③还有哪些提升或改进的空间?从微观上说,(1)每课的识字量、写字量是否合适?每课新出现的偏旁部首、新的笔画安排是否适合?(2)每册编排的4个口语交际内容与人教版实验教材或其他版本教材有不同的,也有相同的,不同内容如何进行教学?相同内容又如何创新教学?(3)语文园地中“字词句(段)运用”栏目中的各项内容需要做哪些改进、提高?(4)新栏目“和大人一起读”,农村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如何进行操作?等等。总之,不做研究,就难以胜任教学,所以说“部编本”教材“好教”,但“教好”不容易。

四、用好“部编本”教科书的建议

“教好”教材,其实质是“用好”教材。就如何“用好”教材,笔者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教师要学习。语文教师“学习”的首要标志是读书。诚如温儒敏教授所言“哪怕一天挤出半小时读书,你就是语文教师”。读书,要成为语文教师的“通行证”。此其一。其二,要研读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读懂了课程标准,就读懂了教材(也读懂了教学)。研读课程标准是“取法乎上”。其三,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研读教材,首先,要熟读教材,做到整本教材了然于胸。其次,要读到“文字背后”去,即对编写者的意图了然于胸,大到单元导读、课文及训练栏目的设计,小到插图、练习题、栏目名称和示例,都体现着编者用心,即便是一道小小的“扩词”练习(如下图),都蕴含着“分类”等逻辑思维训练。再次,要琢磨如何把种种“用心”化为可操作的教学行为,并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教师用书会助你一臂之力,因此,研读教师用书,是必做之功课——照着教师用书去做,大抵不会偏,也能事半功倍。

第二,教师要研究。研究就是针对问题想,想明白了去做,做得有趣有效就是研究成果。前面已经罗列了陈先云理事长提出的“宏观”和“微观”研究课题,这里再补充一些更细微、更实在的问题:(1)为什么要先识字后学拼音?学习拼音干什么用?(2)为什么要“多认少写”?怎么认、怎么写?(3)反复几遍就能认识一个字、就能写对(记忆)一个字?(4)拼音四线格、汉字田字格到底做什么用、怎么用?(5)一篇课文到底要教(学)什么、怎么教(学)、怎么评价教(学)的结果?即“一课一得”的“一得”(语文要素)问题,如朗读、字词、理解(明显信息、简单推断)。(6)插图怎么用?(7)如“天地人你我他”等丰富的“文化内涵”怎么讲?(8)怎样把发展语言与发展思维结合起来?(9)说话与写话的联系与区别。等等。只有静下心来,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才是真研究,才是教师做研究之根本。

第三,评价要改变。评价是“牛鼻子”。评价不改,死路一条!不管是用“部编本”新教材,还是北师大版修订教材,抑或其他年级现行教材,评价不改革,教学改革都将功亏一篑。对于一年级:(1)不建议“纸笔测试”。即便纸笔测试,坚决不考按四线格写拼音、给汉字注音等等。(2)拼读、认字、写字、朗读(背诵),词语(扩词、近义词、反义词、说话),课文理解(找明显信息),讲故事,等等评价,都应该结合教学、落实在平时,在学习过程中完成。(3)建议建立学生“学习成长记录”,但不是一人“一袋”或一人“一(印刷)本”。(4)必须开好家长会,指导家长参与到学生的学习和评价中。

一言以蔽之,“教好”教材也罢,“用好”教材也罢,都要遵循“二八律”。如给教师一个明确的目标,即80%的教师“教教材”,努力“教好教材”;20%的教师“用教材教”,努力“用好教材”(其中5%的教师努力做到“创造性地用教材教”)。当然这两部分是流动的,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但是,退要有底线。“底线”就是“好好地教教材,努力地教好教材”。

小学语文教科研工作计划 篇4

教学目标:

(一)识字与写字

1、在阅读和语言实践活动中复习巩固已学过的汉字,继续学习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在语言环境里的意思,继续培养独立认字的能力,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继续巩固汉语拼音,能正确熟练地拼读音节,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阅读。能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回答问题,进行口语交际。

3、积累本册教材中学习的词语,按要求积累其他关键词语,部分词语能学习运用。

4、学习在方格中力量书写各种结构大字。要求认真书写,做到规范端正整洁。学习用钢笔描红,继续培养正确的执笔方法和写字姿势,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做到每一节语文课有十分钟的练字时间。

(二)阅读

1、学过的句子会读,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学习本册教材中出现的常用句式,继续积累句子,部分句子能学习运用。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和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2、听人说话能抓住主要内容。能用普通话与人交流,注意使用礼貌语言,在交谈中注意听清别人的肆意,对不明白的地方,会提出询问。

3、能清楚明白地回答老师和同学的提问,在说话练习中能说连贯的话,能具体讲述故事,能简要转述别人讲话的大意,能讲述自己的经历和见闻。

4、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做到不动唇,不出声,能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问题。能复述课文大意,能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熟记教材展示的名句,能背诵全部古诗,能背诵部分课文,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和精彩片断。

5、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6、继续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良好习惯。

(三)习作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学习观察生活,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清楚明白地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继续学写日记、观察作文、看图作文、想象作文,做到有顺序、语句较通顺,学习使用标点符号,作文练习由大作文、课内片断和课外小练笔组成。

3、能学会自己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书写规范、整洁。

(四)口语实际

1、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

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教学措施

(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二)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沟通课堂内外,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三)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四)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教科研工作计划 篇5

本册教材采用主题单元方式构建而成。每个单元分“阅读”“能说会写”和“语文七色光”三个板块。其中阅读分为“主题课文”与“快乐读书屋”;“能说会写”包括“口语交际”与“习作”。这种编写体例使全侧脉络清晰,布局合理,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融为一体,实现了听说读写的整合,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实践性与综合性的特点。

本册数共有8个单元。

单元主题分别为:

日月星辰 抗日烽火 童年趣事 无私奉献

同情弱者 奇思妙想 持之以恒 廉洁自律

“阅 读”板 块 主体课文16篇(每单元2篇);

快乐读书屋16篇(每单元2篇);

“能说会写”板块口语交际8次,习作8次;

“语文七色光”8次。

各科教学进度表3月1日

科目

进度

周次 时间 天数

1 3月1日---3月5日 5天 1—5页

2 3月8日---3月12日 5天 6—14页

3 3月15日---3月19日 5天 15—21页

4 3月22日---3月26日 5天 22—31页

5 3月27日--4月2日 5天 32—38页

6 4月5日---4月9日 5天 39—46页

7 4月12日--4月16日 5天 47—52页

8 4月19日--4月23日 5天 53—61页

9 4月26日---4月30日 5天 62—70页

10 5月3日---5月7日 5天 机动 机动

11 5月10日--5月14日 5天 71—79页

12 5月17日--5月21日 5天 80—87页

13 5月24日--5月28日 5天 88—95页

14 5月31日—6月4日 5天 96—102页

15 6月7日--6月11日 5天 103—110页

16 6月14日--6月18日 5天 111—117页

17 6月21日--6月25日 5天 118—126页

18 6月28日--7月2日 5天 期末复习期末复习

19 7月5日---7月9日 5天 期末复习期末复习

20 7月12日---7月16日 5天 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

四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20XX—20XX)学年度下学期 四年X班 执教:XXX

单 元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课时

一 1-----2语文七色光(一)掌握17个生字及相关的词语句子、段落。理解课文内容,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背诵精彩段落。熟练掌握本 理解课文内容,丰富学生的词语积累。 10课时

二 3----4语文七色光(二)掌握19个生字及相关的词语、句子段落。理解文章的观察方法,会写作。 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句,理解文章的观察方法,学会写作。 10课时

三 5----6语文七色光(三)掌握20个生字及相关的词语、句子、会(读、写、解、用),大量阅读古典名著体会写作的方法,会写作。 大量阅读古典名著体会写作的方法,学会抓住重点词语,感悟故事说明道理。 10课时

四 7----8.语文七色光(四)掌握10个生字及相关的词语、句子、会(读、写、解、用),通过读书体会不同风格文章表达上的不同特点。 注重理解课文重点的词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学会尊重科学,感恩现在的生活。 10课时

五 9---10.语文七色光(五)掌握20个生字及相关的词语、句子、会(读、写、解、用),感悟课文理解内容品味语言领悟写法。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作者把现实同幻想有机地结合的写作方法。 10课时

六 11----12.语文七色光(六)掌握14个生字及相关的词语、句子、会(读、写、解、用),体会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乐于与同学讨论疑难问题。 体会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乐于与同学们讨论疑难问题。熟练掌握本单元的基础知识。 10课时

七.13 -------14语文七色光(七)抓住重点语句体会文章思想内容。学习一心向着目标,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精神。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思想内容。学会分析课文,学习文中主人公勇往直前的精神。10课时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教科书研究 篇6

一、编写理念

第一, 以人为本。苏教版国标本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编写理念, 着眼于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质, 从孩子的心理诉求、生理特点、性格特点出发, 遵循语文教学规律, 编写出开放、自由的语文教材。譬如:国标本在写字训练中设计“小提示”“小窍门”, 给学生传授正确学习方法和习惯, 极具亲和力的设计深深吸引孩子的目光。又如:小学二年级的教材上练习题目不注汉语拼音, 这样有利于帮助孩子锻炼认字, 促进孩子主动学习。

第二, 中西、古今融合原则。语文传授的是母语, 而西方教学理念中没有母语的教学经验, 必须从传统语文教育中找寻有用的东西, 将传统文化遗憾落实到语文教材上。如:国标本上的《母亲的恩情》是根据《游子吟》 一诗改编而成的抒情散文, 字里行间渗透着浓浓的母子亲情, 这是国标本吸纳传统民族文化精华的表现。另外, 先进语文教学必须树立开放原则, 面向世界, 因而语文教材编写中要容纳时代的新内容。如:国标本中的《学会合作》《信用卡》等课文具有浓厚的现代气息, 潜移默化的向孩子传递现代生命观、价值观、合作意识、竞争意识、生存观、消费观等。

第二, 准确定位语文教材。苏教版国标本着力培养孩子的语文思想情感, 指导孩子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知识, 丰富语言积累, 培养语感和语文思维, 增强其语文能力, 提高孩子的语文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培养健康人格。比如说, 苏教版国标本课文崇尚自然生态、关注弱势群体、彰显区域文化、推进多元文化融合、渗透德育、折射价值观, 有助于形成健康人格。

二、框架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教科书包括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全部语文教科书, 共12本。一年级上册为起始册, 由汉语拼音和课文两部分组成, 全册共分为11个单元, 汉语拼音5个单元, 课文6个单元, 每个单元后面都设有综合练习板块。在汉语拼音单元, 每课均有情境图、语境歌, 帮助一年级的小朋友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认识字母, 用语境歌来记忆字母, 这样有助于培养孩子的人文素养。

国标本为解决学拼音与学汉字之间的矛盾, 将拼音、识字融合起来, 进行并进编排, 将常用的80个汉字分为5组编排进前面5个拼音单元中。在识字的编排上, 主要安排词串识字、看图识字、转转盘识字、形近偏旁识字这四种形式, 让孩子主动探寻汉字的造字规律, 激发孩子的识字兴趣。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四本教科书均采用上述编排框架。

三年级到六年级的教科书整体框架为阅读、习作和综合性实践活动, 阅读和习作为教科书的支柱, 综合性实践活动则全程贯穿于教科书式中。每册教科书分成7-8个单元, 每个单元中有2-5篇课文, 1篇习作课, 1篇综合练习课。阅读部分选取大量生动、短小精悍、文风朴实的文章, 这一部分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 帮助孩子积累语文知识, 培养语文情操。在综合训练上, 设置学用字词句、处处留心、语文与生活等板块, 构造出生活气息强、人文色彩浓郁的语文综合训练氛围。如:读读背背板块中编写成语歌、蒙学精髓、名言警句, 拓展学生的视野, 丰富语文教学。

三、特点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教科书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民族化和现代化。在12册语文教材中, 我们可以嗅到浓浓的中华文化气息, 感受中华文明的渊源流长, 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首先, 国标本中涉及到多达60多个古今历史英雄任务, 为小学生勾勒出丰富的历史事件和波澜壮阔的中华历史图景。其次, 教材中有不少课文崇尚中华传统美德, 如《师恩难忘》《司马光》《第一次抱母亲》等课文中弘扬孝道、诚实、勤俭节约、见义勇为等美德。再次, 国标本中还弘扬地域文化, 将根植于传统土壤上的生活表现出 来 , 如 : 《拉萨的天 空》《草原》《九寨沟》《安塞腰鼓》等课文讲述各地文化传统、风俗习惯, 展现地域风情。

在现代化的体现上, 主要表现在弘扬不同国度文化和多元文化交融上。国标本中与外国相关的课文有40多篇, 占全部课文的15%左右, 涉及到非洲、亚洲、美洲、欧洲的14个国家, 充分展现出其文化广度。在涉及外国的课文上, 兼顾不同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为学生搭建不同文化的交流平台, 弘扬多元化文化教育理念, 丰富小学生的精神世界。

结语

小学语文教科研工作计划 篇7

一、明确性原则

插图的设计要与教学目的和主题相吻合,并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认识,这是插图设计的关键和前提。在设计插图过程中,插图设计失误将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插图的设计必须遵循明确性原则。为什么要用插图,插图的作用是什么,如果没有使用插图会不会影响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通常情况下,我们选择插图时,可以不用的尽量不用,一旦使用,就要突出插图的实质性作用,能够明确作者意图,主题明确,学生易懂。插图必须起到正向的引导作用,否则就会造成浪费。

二、简单性原则

目的是基础,在此基础上就要思考插图的组织和安排,通过简单元素的编排,突出主题。插图一目了然,所承载的信息和功能要适中。主功能要尽可能地阐释事物特征,次功能不能喧宾夺主,要尽可能删掉繁琐的插图细节。插图元素要简洁,根据人的记忆容量,插图元素需要控制在7以内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否则就会增加人的记忆负担。在插图使用中,尽可能地删掉背景,不提倡使用照片,以有效地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和质量。

三、科学性原则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插图设计与普通的插图设计存在差异,它存在于教材的意义是为了协助学生认知世界,开阔视野。因此,教材中的插图需要给学生传递准确无误的信息,要避免插图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另外,语文教材插图对于民族、种族、性别等要给予尊重,传递正能量。插图要紧紧围绕文章主题,与文章内容契合,不可肆意发挥,随心所欲。

四、熟悉性原则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插图设计中,要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插图内容和风格的设计遵循熟悉的原则为佳。插图设计的内容需要至少20%的元素为学生所熟知,才能促进新知识的生长,才能够实现对新知识认知的建构。在教科书中,插图的风格或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风格要一致,要控制在2~3种范围之内,否则会影响学生的整体把握。插图的编排要根据学生熟悉的阅读特点来完成,采取上中下,或者左右的方式来完成,对于表格的处理要尽可能地把抬头放在上方,突出重点,引起学生的注意。同时,学生的认知随着年纪的增长而发生变化,年级越低,插图越形象。熟悉性原则是呈现新知识过程中通俗易懂、一目了然的直观性材料,是新旧知识迁移的桥梁。

小学语文教科研课题研究 篇8

课题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册语文教材是以几十篇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为主体。这些作品是学生学习祖国语言的典范,是识字的有效途径,是学习作文的范例,是了解民族文化传统、拓展知识视野、培养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锻炼思维能力的凭借。“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语文课中,阅读教学占的比重大,用的课时多。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投入的精力大,花费的时间多。因而,人们一提到语文课,往往想得较多的是阅读教学。在有关语文教学研究的论文中,“语文教学过程”往往是“阅读教学过程”的同义语;“语文教学方法”常常是“阅读教学方法”的代名词。这就不难看出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可是,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不少语文教师发出“越来越不会教了”的慨叹,这种慨叹也基本是针对阅读教学而发出的。首先是因为在语文教学课堂中集中地反映出一个教师的语文教学理念,集中地表现出一个教师驾驭教材、控制课堂、组织学生、运用教法的能力和水平。其次,阅读课是以一篇篇文章为师生课堂对话的中介。“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且每篇文章,都是一个以文字为媒介的、表达特定思想感情的、有篇章结构的统一整体。每篇文章都富有思想性、情意性和美感性;每篇文章都讲究结构完整、用语准确、表达清楚。语文教师要研究和处理好每篇文章,都要调动多方面的知识储备、全方位的理论素养,甚至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既然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为突破口。纵观我校语文阅读教学虚化现象比较普遍,热热闹闹走过场,认认真真搞形式,语言训练不到位,不落实。难认的字不多念几遍,难写的字不多写几次,该解释的词不解释,该辨析的词不辨析,该品味的句子不反复品味,该归纳的段意不归纳,至于最基本的句子,篇章知识,标点符号知识更是一溜而过,这也是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因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迫在眉睫。从我校情况看,导致阅读教学低效的因素归纳起来有:目标不明确,对年段阅读目标、课时阅读目标把握不准;不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良好的预习习惯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一讲到底,一问到底充斥课堂;泛读、滥读比比皆是,只一味的读,没有层次、没有点拨、甚至没有要求;不重视对教材进行有机整合。

基于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提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有效率的教学,即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时间、精力、努力)内带来的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是卓有成效的教学;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40分钟内教师优化教学过程,创造性地整合、使用教材,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三、课题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一)研究对象小学一至六年级学生。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该课题将紧紧围绕《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的具体要求进行研究,切实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为了提高研究的系统性与针对性,拟分学段重点进行如下研究:

低段:

1、阅读兴趣的培养;

2、预习习惯的培养;

3、随文识字能力的培养;

4、认真倾听习惯的培养。

中段:

1、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能力的培养;

2、概括能力的培养;

3、质疑能力的培养;

4、积累好词佳句习惯的培养。

高段:

1、略读、浏览等读书能力的培养;

2、深入理解重点句段,领悟文章思想感情;

3、读写结合能力的培养;

4、搜集与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

四、研究目标

1、探索出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与方法。

2、在我校小学语文教师中形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氛围,形成一支较强的语文教师队伍,提升我校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质量。

3、通过研究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4、建立一套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管理、指导和服务机制和制度体系。

五、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的思路本课题决定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以阅读教材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阅读教学效益为核心,以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升为重点,探索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与方法。

(二)研究的方法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以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文献法等为辅。

1、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把教育教学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研究,尤其注重实践者也要成为研究者,研究的结果要及时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方法。在这里,课题组成员充分调动积极性,在实践中研究中,不断反思和总结,把研究的结果及时运用于实践。

2、调查法调查法主要是通过调查,深入课堂弄清当前课堂教学现状,从中发现问题。为解决问题,为探索和改进当前课堂教学现状提供相关依据,以便有针对性地研究。以期达到最佳研究实效。

3、经验总结法经验总结法主要是通过对本课题研究过程中较有效的研究工作进行及时的总结提炼,形成成果在我校推广应用,促进本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化研究。

4、文献法文献法就是收集有关文献资料作为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实施材

料。

六、本课题条件保证 为了使该课题顺利实施,取得实效,有如下条件保证:

1、教育专家的引领。

2、教研室对各校课题的统筹、协调管理,以及竞争机制地运行,调动全校研究的积极性。

3、学校积极参与,在人员设置、硬件配备、科研经费、激励机制等方面给予有力保障。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和措施

(一)研究步骤根据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本课题研究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课题开始阶段(2012年4月至2012年6月)确立研究课题,布置研究工作,明确分工,初步拟定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12年6月至2012年12月)研究制定课题实施指南,召开课题中心组工作会,研讨课题的内涵、特点和研究措施。

第三阶段:课题巩固推广阶段(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全面开展课题研究,力求圆满完成研究任务。

第四阶段:课题总结阶段(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课题组进行结题的相关工作,解决课题中还存在的问题,完成研究报告、工作报告和相关课题成果资料的整理工作,召开结题现场会。

(二)研究措施为确保研究工作有序有效地进行,提高研究成果的信度和效度,我们拟采取以下措施进行课题研究:

1、问卷调查,了解现状由总课题研究小组设计调查问卷,组织相关研究人员对全校小学语文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对什么是有效教学,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的实施途径和策略有较为清楚的认识和了解,为研究方案的调整、研究假设的修正、研究措施的完善提供依据。

2、加强管理,指导研究聘请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丰富实践经验并且有相当理论水平的市级专家、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担任课题组顾问,定期和不定期指导课题研究。努力解决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使研究工作富有成效地进行。在课题研究推进过程中,应按研究方案认真开展研究,完成研究任务,并在每学期初制定研究计划,每学期末进行研究小结。

3、加强交流,突出实效 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教研网络,为参研人员提供学习资料,定期进行教育理论和教育科研方法的专题培训,要求课题研究教师积极参与学习、讨论,提高参研人员的理论修养和课堂教学水平。一线教师是教学的实践者,也是本课题研究的主体。教研的内容应当从教师中来,到教师中去。针对各类课型(拼音、识字、写字、阅读、作文、综合实践活动等)我们可以通过电子邮箱向全国一线教师征集教研活动优秀方案来服务我们的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科研论文 篇9

许多学生不喜欢语文,问其原因,多数还是不喜欢语文中的作文。其实分析一下学生怕习作的原因,主要有这样的一些方面:

1、学生读的好作品少,一流作品少,缺少积累。

2、命题作文多,严重束缚了学生自由表达的欲望。

3、小学生被条件所限制,生活单调枯燥,见识面窄,面对作文,真的是无话可说。

而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通常作文,胸中先有一腔积蓄,临到执笔,拿出来就是,自然得很。”《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因此,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累各方面的素材,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个丰富、庞大的“素材库”。这样,学生在习作时便不会感到无话可说,自然会下笔千言,有感而发,从而“乐于书面表达”愉快地习作。我在日常教学中便作了一些探索。

一、多阅读优秀范文

欧阳修在回答“如何写好文章”时说:“无它术,唯勤读书而且多为之,自工。”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便是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净精神、拓视野、活思想,只有积累了丰富的词汇,习作时才能游刃有余,左右逢源。而心理学认为,原型启发是顺利进行创造性想象的必要条件之一,人类的任何发明创造或改革,都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鲁班发明锯子受到小草的启示,雷达是从蝙蝠身上得到启发人类发明飞机是从蜻蜓 飞行中得到发明创造的灵感等等。可见,优秀范文也可以为学生习作的创造性想象注入无穷无尽的活力,就像一位作家不是横空出世,也同样是“饱读经书”后来才成为作家。所以,离开优秀范文,离原型,学生的创造性想象也会枯竭。

其次创造性想象需要丰富的表象作为基础,头脑中的表象愈丰富,提供创造性想象的空间也就愈广阔,服装设计师、建筑师画家都需要在生活中多观察、多积累、头脑中才会有形形色色的表象,创作是才会游刃有余。同样,学生的优秀习作也需要丰富的表象,优秀范文习作的生动,具体、新颖,会一直根植于学生的头脑中,就会成为最有生命力,最能激发创造性想象的优质表象,学生创作优秀习作就有了活水源头,想象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反之,要是没有优秀范文习作的积累和优质表象,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将成为无本之木,无米之炊。

再次在许多学生的头脑中写作方法,写作技巧只是说说而已的空洞抽象的事物,其实优秀的习作都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一旦能熟练掌握运用就是一种熟能生巧的写作技能。如:饱览了石林的奇妙景色,当我们踏上归途时,由衷地感叹道:“石林啊,大自然的杰作,你就像镶钳在祖国锦锈山河上的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这种寓情于景的写法,学生积累多了自然就懂得了,运用起来如行云流水般的顺畅。当然,写作技巧不是一朝一夕可成的,只要按教师定向指导,学生练习,反馈强化等步骤有序进行,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自已的写作技巧和风格,切不可操之过急。

教师在指导学生积累优秀范文片段描写时应注意的问题。

1、学生自身应该注意对优秀习作的积累和消化。

怎样才能积累更多的优秀习作范例:现实中,优秀习作举不胜举,涉猎的范围广泛,不仅可以从教科书中积累好词好句,还可以从生活中去积累如,作文选、报纸杂志、电视都有许多值得吸收积累的好词好句。

为了及时对所积累的材料进行消化,可以让学生把优美的句子,片段分门别类地摘抄在自已的读书手册手中,并在后面写上一点感想或模仿写上一段习作片段,制成卡片,并且要做到时时去翻阅,要写作前,针对性的看看相关的描写,这样时间久了,用得多了,就会熟记于心,最终成为自已头脑中的东西。

2、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积累和吸收优秀习作,为学生提高写作技巧打下坚实基础。

回顾我们小学教师平时作文教学历程可以发现:这一次训练是什么样的习作,如:《记暑假中的一件事》,教师就让学生查看有关的作文选没有做系统的准备,让学生简单的模仿,忽视了触类旁通的创造性阅读,忽视了让学生模仿创造。作文竞赛时更是把学生习作当成了手术台,教师成了习作的主宰者,这种连主题思想都由教师预设好了,而且全文经过手术后,充满了政治的,道德的、教化的味道,学生的童真、童趣就在教师手中被抹杀。要让学生成为作文小能手,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关注和积累优秀例文,不偏不倚的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心灵深处的语言。

二、从生活中积累经验。

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还不丰富,因此在习作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常识性的错误。例如学生在描写四季时,常常按照所接触到的文章经验来写,千篇一律地写成“春天的新枝,夏天的骄阳,秋天的落叶,冬天的白雪„„”这些和我们周围的实际情况是有很大差别的。还有,河里什么时候涨水了、各种花儿开在什么季节,平常能看到什么鸟儿等等,学生并不十分清楚,这些除了随着年级的升高会从课本中学到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世界,有计划、有目的地让学生观察周围的河流山川、花草树木,并作好详细的记载,定期交流,学生有了这些经验,才不会在习作时信口开河,张冠李戴。

三、在阅读中积累丰富的情感。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中咱们可以领会到人家的经验,接触到人家的心情。”在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流溢着真挚情感的文章。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去感悟这些感情,培养他们形成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我在教学第十册《月光启蒙》一文时,便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他让明月星光陪伴着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这句话,并且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的谈体会,说看法,及时给予正确的导向,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感悟记在积累本上。在后来写关于家庭的习作时,许多同学以《我的爸爸》、《我的妈妈》为题,感情真挚地描述了他们是如何感受爸爸妈妈的爱,以后要怎样报答他们的爱。家长们在看了孩子们的习作后感慨颇深:孩子们真的懂事了!有人说,孩子的心灵是一片肥沃、空旷的土地,往里种啥便长啥。如有可能,我们何不种下一颗情感的种子呢? 另外教师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激发学生积累范文的自觉动机。首先,让学生认识积累对写作的重要性。其次,要从实践中引导学生去体会积累的好处,利用学生的心理,组织学生优秀习作范例,选择一些优秀的有代表性的习作,如:比较有特色的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特等,让学生去品味让学生去举一反三,把积累变成创新的源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2、督促学生养成积累的良好习惯。每个人都有惰性,特别是小学生,经常会不自觉的遗忘,没有督促,明知有意义的事也会轻易放弃。为此,教师可采用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规定每位学生收集若干优秀习作,每个星期进行检查、批阅、既强化又鼓励,这样持之以恒,反复训练,积累就将成为大部分学生的自觉行为。

3、摆正优秀习作范例的地位

任何事物都存在利与弊,还是弊多利少呢?对于相对偏僻农村的小学生来说,是拓宽知识所有可缺少的,如:范例中描写到公园,动物园的景物,学生看了自然对公园,动物园有所认识,然而,有些学生会不自觉受到范文的影响,会去简单的模仿,甚至抄袭、教师要及时发现,加以引导,范例是学生走入习作之门的指引,建立“摘抄-模仿-创作”的一个过程,对于好的学生的要求要高一些,对于一些习作“困难户”教师要时时关注,以免学生陷入无范文无法习作的尴尬局面。所以,教师在引导积累,创作中发挥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切不可把它当作走过场。“语文课程标准”给习作的定位,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摆正思想、确立方向,相信积累中创作的习作思路会给学生指明一条习作之路。

作文的过程是学生学习做人的一种历练,是他们心智的反映,是人格的体现,是他们内部深藏着的情感的冲动。他们在作文中表述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能够在作文过程中不断审视自己,把握好自己的精神航向。习作中要有学生真实的生活,让学生用正确的眼光去审视生活,去体验生活的滋味,抒发自己的情感。

作文教学目标的实现就是靠一点一点扎扎实实的累积,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又有扎实的教学,相信我们的孩子一定会爱上写作文,能用笔书写属于自己的东西,在广阔的生活中放飞心灵。我们期待着。

小学语文教科研工作计划 篇10

【关键词】 插图;教科书;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8-0-01

插图是教科书中的不可或缺的组成因素,而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是便于其理解文章大体内容的工具,得到一些抽象信息的形象感知,提升学生的兴趣。笔者对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插图进行相关的研究,结合有关调查结果,对小学语文教科书插图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支出,提出一些浅见,以期能够进一步完善教科书插图设计。

一、小学语文教科书插图存在的问题分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包含有多达358篇课文,里面设置了多达324幅插图。也就是说,基本上每一篇课文都是配置了插图的,而对于低年级的语文教科书来说,其更是基本上全部设置了插图。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插图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完善,也打破了传统的画风,变得更加生动化、多元化,但是笔者仍看到了插图设计中的一些需要我们去注意的地方。现行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中,大多数的文章都配置了相关的插图,尤其是低年级的教科书,配图率更高,教师对现行教科书的插图都表示比较满意。相比较之前的小学语文教科书来说,现行教科书的插图质量及数量都得到了提升,但是其相关设计和编排还需要进行改进。

首先在绘制上,插图并没有很好地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状态,没有将插图设置的更加生动、幽默。即使是在一二年级的语文教科书中使用了大量的卡通画,但是学生仍然感觉这些卡通图片的造型并不可爱,甚至还会非常沉闷。另外,一些插图并没有与文本的内容保持一致。而一些插图的意境并不能满足课文文本的要求,无法像学生表现出准确的意思。除此之外,插图的内容还存在着不合实际的情况,一些插图严重脱离了现实生活,这样就会给小学生带来误导。而一些插图更是存在着位置不当的问题,一些插图本来应该在课文里面,可是一些课文却将其放到了文后页,这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学习和阅读造成了影响。

二、完善小学语文教科书插图的策略分析

基于我国当前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为了促进语文教科书的完善,以此来为学生学习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现提出以下几点完善的建议,希望有所帮助。

(一)进一步优化插图的结构,使其符合小学生的心理需要

设置者在设置插图时应该注重优化插图的结构,让其更加符合小学生的心理,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插图的色彩,可以将插图适当简化一些。在设置插图的数量、颜色以及位置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既不能让插图非常幼稚,更不能让出图艰涩难懂。除此之外,插图应该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想象的空间,甚至于可以在设置教科书时留出一些空白,从而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插图也可以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

(二)注意提升插图的质量,使其与课本的内容相一致,促进理解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插图对于促进语文学习有着积极的作用,如果插图的质量再高一点,那么自然会对小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小学拼音教学中,音形和插图的相互联系,能够帮助教师突破教学中的发音难点,拿韵母“o”来说,公鸡喔喔叫的形象,在小孩子的脑海中有一定的印象,能够将不易理解的问题用具体形象表达,加深学生的记忆。不过,除了形象和质量之外,还要注意孩子没得享受,但倘若仅关注美的享受也是不合理的,还需要注意插图的内容必须要与课文内容保持一致性,插图要起到对文字的补充、注解的作用。将课文的内容设计成图文并茂的模式,就好似一幅连环画。插图的内容与课文语言描写的内容吻合,教学时引导学生边看图、边学文,学生会觉得好记、易懂,且其乐无穷。

(三)重视插图的同步性,并保证插图的公平

插图内容应注意选取一些新鲜事物,保持与时代同步。同时,插图对于学生的教育作用也不容忽视,甚至于插图中女性的角色及男性的角色等问题,都会无形中给学生一种心理暗示,这不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成长。另外,城市、农村问题也是这样。正因为如此,插图编绘者在绘制插图时一定要注意这些问题并加以改进。

三、总结

相比较传统教科书中的文字等,插图对学生的吸引力是毋容置疑的,一些用文字不能够完全进行表达的内容,插图也具有更加直观的优点。教师在教学进行中,要有效借助插图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热情,能够通过插图的效用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提高课堂的实际教学效果。教科书编制者要对教科书的插图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完善,使其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进一步的帮助,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柯一冰.课本插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海峡科学.2008(05)

小学语文教科研工作计划 篇11

经过初步统计, 入选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儿童诗选文共有34篇, 占总课文篇数之比约为8% (如表1) 。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一共收录了53篇儿童诗选文, 占总课文篇数之比约为14% (如表2) 。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 儿童诗选文总数有14篇, 占总课文篇数的5% (如表3) 。

(1) 儿童诗选文总数差异较大。

在三种版本的语文教科书中, 除了北师大版教科书中儿童诗选文数量占到总课文篇数的约14%, 人教版和苏教版均未突破10%这一比例。其中, 苏教版儿童诗选文占全部课文篇数之比仅仅为5%。

一些文体, 在儿童以后的学习和成长历程中, 还会有较多的接触。但儿童诗不同, 它的接受主体有着明显的年龄阶段, 它是专为儿童和少年创作的。如果孩子们现在就没有受到儿童诗足够的熏陶, 现在不读, 不感兴趣, 成人以后就很难会再去读了, 它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对于儿童语感的培养和发展、精神世界的丰富和智力教育有着别的文体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点虽然成为大家的共识, 但却由于各种原因, 在教科书中体现不足, 难以发挥它应有的教育作用, 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2) 儿童诗选文年级分布不合理。

根据儿童身心和智力发展需要, 儿童诗在1~6年级的儿童诗选文比例应该遵循由高到低、逐步减少到保持一定比例的规律。从上表所列数据来看, 三个版本在从低段向中、高段过渡时, 教科书中儿童诗选文数量占各年级总数之比基本上是按照从高向低的规律呈现。但在比例下降的过程中, 有的梯度过大, 也有的出现断层, 总体来说, 儿童诗选文比例分布不合理。比如, 人教版二年级儿童诗选文数量占总的儿童诗选文数量之比为26%, 到三年级时, 这一比例迅速由26%下降至9%。北师大版二、三、四年级间下降比例控制在8%左右, 五年级比例和四年级比例基本持平后, 六年级又下降7个百分点, 比例为6%。苏教版在一、二年级选文比例分别为29%和36%, 在三年级时突然一篇儿童诗选文也没有, 比例降至0后, 在四年级比例又增至21%。

在小学阶段, 三年级是一个重要转折点。在心理学上, 有一个被称为“关键期”的概念, 它指的就是小学阶段, 儿童的思维与认知由具象向抽象过渡的一个时期, 在这期间, 儿童的思维发展获得飞跃或质变。一般学者认为, 这个关键期发生于小学四年级, 即儿童10岁左右, 但如果教育条件适当, 这个关键期可以提前到三年级。[1]由此, 笔者认为三年级儿童诗的选文比例多少应慎重考虑, 适度削减, 合理安排。比例下降梯度过大或出现断层, 容易造成儿童的学习负担, 缺少缓冲适应期, 不利于儿童思维的发展及转型。

(3) 低段儿童诗选文篇目分布不足。

儿童诗是专为儿童创造的诗歌, 篇幅不长, 语言亲切自然, 读起来朗朗上口, 充满童趣, 简单却又不失哲理意味, 是对低段学生进行德育和智育的有效形式和载体。但是, 为了让孩子们尽早进入到阅读状态, 教科书中增加了不少篇幅长短不一的阅读课文。这样做的出发点固然是好的, 但是仔细考虑, 好像欠妥。因为没有适当的语言熏陶做根基, 过早地进入阅读教学, 不仅不能达到让儿童通过阅读逐渐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还会影响这一目的的顺利实施。儿童诗是低段教学的有效载体, 一定数量的安排合理的儿童诗可以为孩子逐步从拼音、字词、句子的学习过渡到材料阅读、课文学习, 起到桥梁作用, 做好一定的语言积淀。从表中显示的数据分析来看, 现行这三种版本语文教科书中, 低段儿童诗选文数量还远远不够, 应该适当提高儿童诗在低段一、二年级课文总数中所占的比例, 为小学生接下来的阅读课文、学习语文打好初步的语言基础。

注:表中比例代表各年级儿童诗选文数量与选入全套教材的儿童诗总数之比。

注:表中比例代表各年级儿童诗选文数量与选入全套教材的儿童诗总数之比。

注:表中比例代表各年级儿童诗选文数量与选入全套教材的儿童诗总数之比。

二、三种版本儿童诗选文内容研究[1]

笔者将各版本教材中的儿童诗选文进行整理, 按照这些选文自身所呈现的主题划分为六大类:自然, 即以自然风景、动物、植物为主题的儿童诗选文;家庭, 即以描写家庭生活为主题的儿童诗选文;成长, 即以抒发儿童自身理想、愿望, 解决成长中的烦恼与困惑, 认识、发现自我为主题的儿童诗选文;物品, 即以描写物品为主题抒发情感的儿童诗选文;社会品德, 即以弘扬助人为乐, 尊老爱幼, 热爱祖国, 讽刺不良社会现象为主题的儿童诗选文;国际理解, 即以热爱和平, 理解并尊重其他国家文化, 保护地球, 维护全人类权益为主题的儿童诗选文。

1.家庭、成长类主题数量不足, 致使儿童现实生活的呈现欠缺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 接触社会不多, 他们生活的重心除了家庭之外, 最多的就是学校了。他们最熟悉, 也最了解, 倍感亲切的也莫过于家庭和学校发生的事情。教科书里那些远离他们生活, 无法体现他们成长过程的文字不能够激起他们学习的热情, 亦不能让他们的目光闪烁出惊喜之情。三个教材版本中, 有关成长主题的儿童诗选文都未达到三成, 除了人教版占29%, 较为接近, 北师大版和苏教版中的比例都比较低, 分别为15%和14%.此外, 以家庭为主题的儿童诗选文比例也不容乐观, 人教版、北师大版和苏教版依次为9%, 6%和7%。这些本可以呈现贴近儿童现实生活的家庭和成长类主题, 相加起来也占不到儿童诗选文的一半, 人教版不足四成, 北师大版与苏教版也分别仅占21%。这充分说明了:家庭和成长类主题的数量不足导致儿童现实生活的呈现欠缺, 不符合儿童阅读心理, 难以有效唤起小学生对儿童诗所呈现内容的认同感, 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师的教学效果。

2.多元文化表现不足, 视野不宽阔, 导致时代气息微弱

进入21世纪以后, 各个国家先后都进行了几次大的课程改革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要求, 一个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大多数国家, 比如英国、美国和日本等一些国家的教科书选文标准里, 开始强调多元文化, 让学生通过学习理解和尊重各国文化, 以加深对人类、自然、社会等问题的思考, 呼吁保护地球, 促进世界和平。我国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的教材编写建议也曾提到过“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 文质兼美, 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 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 难易适度, 适合学生学习。”富有时代气息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要是体现国家当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的就是富有时代气息的选文。放开视野, 适量增选一些体现多元文化的选文来烘托、体现选文的时代感是很有必要的。因此, 在体现儿童诗选文时代感方面, 还需要进一步拓宽视野。

3.国际理解类主题未予足够重视

现代科技与交通、通讯技术的发达, 缩短了世界上各个国家人们之间的时空距离, 使我们的地球真正地变成了一个“地球村”。各个国家之间也前所未有地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无论是经济、文化, 还是全人类所面对的问题和挑战。这使得许多国家开始思考当今人才的培养理念, 尊重并理解各国文化, 能够有效与其沟通和交际, 对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富有使命感, 是未来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这些在小学语文教科书儿童诗选文这一文体中, 亦有所体现。根据前表所列数据来看, 北师大版儿童诗选文呈现的比例约为9%, 人教版则仅为3%。由此不难看出, 有关国际理解这一主题的选文比例在各个版本教科书中出现的比例还是不均衡的, 有必要再多选取一些以国际理解为主题的儿童诗选文, 重视培养和提高儿童对人类面临的各种困难和挑战的使命感。

笔者将三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儿童诗进行整理, 根据表现手法, 总结其呈现的儿童诗种类一共有这么几种:抒情类、科学类、童话类、哲理类、讽刺类。实际上, 入选教材的儿童诗选文有时种类存在着交叉现象, 这里对其种类的划分是按照其最主要、最明显倾向的呈现方式进行划分的。

在这一组数据背后, 儿童诗选文呈现的种类囿于传统儿童诗类型——抒情与叙事。笔者认为, 传统抒情和叙事类与其他儿童诗种类之间的数量关系值得商榷。如以小学低段为例, 童话儿童诗似乎更能满足儿童的阅读和审美需要, 浅显易懂的科学儿童诗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开启儿童的心智。在中高段, 除了叙事、抒情类, 哲理、科学、讽喻类等等也是可供选择予以一定数量呈现的诗歌种类。每一个儿童都是天生的“小诗人”, 但不必都成为“诗人”。我们亦不可能把期望寄托在只着重学习一、两种儿童诗类型上。实际上, 过于单调的儿童诗种类不仅不能够充分达到儿童对于儿童诗家族这一整体感知和理解, 相反, 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对儿童诗的思考范围和审美视野。

4.经典作品不足, 整体选文质量让人担忧

经过统计, 三个版本中, 有3成儿童诗选文没有署名, 最高的达四成儿童诗作者无从考证。对于所选名家的作品和经典所占比例, 北师大版约有43%, 人教版和苏教版则分别仅为27%和21%。经典作品不足, 选文出处或作者不详, 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儿童诗选文的整体质量。我们崇尚经典作品, 但不盲目热衷于经典。并不是所有的经典都适合儿童欣赏, 只有建立在可接受与富有教育意义基础上的经典之作才可以拿来当作学习的范本。作品再经典, 但如果儿童无法或不适合在这一阶段欣赏, 也不适宜入选教科书。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 自有其经典之处, 其独具的文学和美学价值是值得人再三回味、经得起琢磨的。比如选入教材中的冰心的《雨后》、叶圣陶的《风》、金波的《信》、任溶溶的《绒毛小熊》、高洪波的《杨树之歌》等等优秀作品, 都是其中充满童真, 深刻隽永, 颇值得玩味的好作品。

5.外国优秀儿童诗稀缺

在经典作品中, 教材也选入了一些外国儿童诗佳作。经过统计, 人教版共1篇, 因六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着重介绍诗歌, 诗歌占有重要地位, 阅读材料中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白桦》可算作一篇。北师大版有4篇, 分别是俄国克雷洛夫的《天鹅、大虾和梭鱼》、美国艾迪斯·西格尔的《最美的花束》、坦桑尼亚沙班·罗伯特的《我们的错误》和美国狄金森的《神奇的书》。苏教版未选。从总体上来说, 三个版本的外国儿童诗选文是很有限的。外国也有许多优秀的儿童诗作品, 多以叙事为主, 通过简单的一件小事或社会现象给人以警示或深刻的哲理。因西方文化背景、风土人情与思维方式与我们不同, 使得这些儿童诗读起来别有一番风味, 给人以独特的感受和思考。在教科书中选取一些优秀的外国儿童诗, 可以给国内的儿童诗选文注入新的血液, 使学生们提高学习兴趣, 让他们感到耳目一新的同时, 更好地理解异域文化, 开阔视野。

三、儿童诗选文建议与展望[1]

1.合理安排儿童诗选文数量和年级分布

人教版、北师大版、苏教版三个版本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儿童诗选文数量所占教科书总课文数量的百分比差异较显著, 说明现行小学语文课本中儿童诗选文数量方面存在着不足和失衡的问题。对于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出现多少篇儿童诗选文, 多少才算合理, 目前学界尚无定论, 也缺乏与此类相关的研究与官方文件。因此, 建立一个可供参考的选文标准, 对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应出现的各种文体和篇数予以最低要求, 保障各个文体有度有效地呈现, 以避免流于形式。

在儿童诗的年级分布问题上, 除了遵循儿童的智力发展规律, 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由高至低逐渐减少儿童诗比例之外, 三年级“关键期”的儿童诗安排需要格外慎重, 避免出现断层或因数量的陡减而造成小学生学业与智力上的负担。此外, 一、二年级的分布还需要适当增加比例, 以满足这一时期儿童的智力发展需要, 最大程度上发挥儿童诗的教育教学作用。

2.儿童诗内容要“亲近”儿童生活, 真实呈现儿童生活

一首优秀的儿童诗选文, 内容就是它的灵魂, 真正可以唤起儿童学习欲望和震撼其心灵的关键也是内容。特别是对于小学生而言, 能不能在一开始就抓住他们的吸引力, 这对他们接下来继续保持学习兴趣和动力至关重要。空洞说教的儿童诗无法打动孩子们, 只有那些来自他们平时生活, 亦有所察觉和感悟的生活现象才能让学生们眼里闪烁出激动的目光, 在课堂上打开心扉, 畅所欲言。教科书中所呈现的儿童诗内容应该以呈现儿童的生活为主, 充分激起儿童的学习认同感。小学生平时接触社会较少, 他们除了在学校度过一天天紧张的学习生活外, 更多的生活阅历和体验是来自家庭和成长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事情。教科书中的儿童诗选文应该以这些生活为源泉进行合理选编。

3.开阔视野, 吸收外来优秀儿童诗, 促进多元文化理解

笔者在研究中发现, 三个版本的教科书中, 入选的外国优秀儿童诗的数量都比较稀少。现行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儿童诗选文亟待加入一些外来的优秀儿童诗和以国际理解为主题的儿童诗, 以增加儿童诗选文的时代感, 促进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因为国外的儿童文学也有我们值得吸取和借鉴之处, 在大量本土优秀儿童诗文化的基础上, 适当引入国外的一些优秀儿童诗作品, 介绍给学生们认识、了解国门之外的一些国家的风土人情和经济文化发展情况, 不仅开阔了学生们的视野, 也在一定程度上教会他们另一种思维方式, 促进了学生对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理解, 以便未来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国际社会的发展要求。

4.严格选文出处, 提高整体儿童诗选文质量

三个版本教材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经典作品不足, 选文出处、作者不详等问题, 这不能不说影响了儿童诗选文的整体质量。针对这些情况, 对儿童诗选文的出处进行严格把关, 做好学术规范, 对提高儿童诗的质量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严格选文出处, 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教材编写人员编选须谨慎的意识, 有效保证了入选教科书儿童诗选文的质量都处在一个相当的水准上, 减少或避免出现良莠不齐的局面, 而且使得每一篇选文都编选有理, 编选有据, 为教师更好、更快地检索资料, 钻研课文减轻了繁重的工作量。

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 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对不同版本教科书中儿童诗这一选文进行的比较研究, 就是为未来教科书中儿童诗选文的编纂提供借鉴, 以期构建编排更加合理、人性光芒与思想更加饱满的儿童诗选文。随着小学语文教科书的不断完善, 儿童诗选文也定会以一个全新的姿态展现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 再次获得小学生的关注和喜爱。

摘要:儿童诗篇幅适中, 语言含蓄隽永, 想象丰富奇特, 富有音乐的节奏美感, 读起来朗朗上口, 适合儿童学习和欣赏, 对儿童的身心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但实际教学中, 学生对学习儿童诗缺乏兴趣, 教师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教材中儿童诗选文编写是否合理占有一定原因。本文对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诗选文进行研究, 从儿童诗选文的数量、内容、题材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 找出、分析教材中儿童诗选文尚存的不足, 为儿童诗选文提出合理建议以及展望:合理安排儿童诗选文数量和年级分布;儿童诗内容要“亲近”儿童生活, 真实呈现儿童生活;开阔视野, 吸收外来优秀儿童诗, 促进多元文化理解;严格选文出处, 提高整体儿童诗选文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科书,儿童诗,选文

参考文献

[1]梅媛.小学语文教科书之儿童诗选文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 2011.

上一篇:私募股权基金回购协议书下一篇:描写说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