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科工飞航技术研究院

2024-07-04

中国航天科工飞航技术研究院(精选4篇)

中国航天科工飞航技术研究院 篇1

中国航天科工飞航技术研究院

中国航天科工飞航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三院”)成立于1961年,是我国目前集预研、研制、生产、保障于一体,配套完备,门类齐全的飞航技术研究院。共有二级单位32家,包括3个总体设计设计单位,10个研究所,15家全资及控股公司(其中1个上市公司),以及4个综合保障单位,本部位于北京市丰台区云岗。专业涵盖飞航产品总体设计、动力、惯导、雷达测控、红外激光、特殊材料、计算机等领域。

三院以导弹武器研制生产为基业,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亲切关怀下,历经56年创业发展,填补了我国武器装备系统多项空白,逐步形成较为完备的飞航导弹家族,服务对象面向三军,研制生产的武器装备在我军装备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国庆60周年阅兵、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及建军90周年阅兵中,三院研制生产的导弹武器装备盛装亮相,庄严接受了党和人民的检阅,向世界展示了我国自主研发先进飞航导弹武器的能力,壮了国威军威。

三院全面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深入参与国民经济建设,形成以装备制造、光电信息技术为主导的军民融合产业格局。先后承担了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得到了国家有关方面高度认可。2013年成功收购了全球领先的汽车安全电子系统制造商IEE国际电子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开创了航天企业海外收并购的先河。2015年,三院联合合作伙伴,完成英国AC公司收购。全院现有在职职工25200余人,硕士以上学历人员5200余人,其中博士近600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3100余人,其中研究员648余人,拥有3个博士后工作站。培养出了一批有突出贡献的知名专家和学术技术带头人,先后产生了7位两院院士,3位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40余位国家级、省部级专家及学术技术带头人,460余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三院拥有国内一流的科研生产条件,拥有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防科技工业研究应用中心等一批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三院共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励1400余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6项,一等奖12项,国防科技进步特等奖8项,共申请各类专利4500余项,专利授权1700余项。2013年,三院作为企业界唯一代表荣获首批国家级技术创新团队。

科技强军,航天报国,是我们的企业使命,放飞神剑,收获和平,是我们的庄严承诺。在全新的历史时期,三院肩负着国家赋予的神圣使命,朝着国际一流飞航技术研究院的目标阔步迈进。我们召唤有志青年一同共铸伟业,在飞航的沃土上尽情挥洒青春和才智,为中国的航天事业贡献力量,为早日实现“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的航天梦,续写更加璀璨的青春篇章。

简历在线投递地址:http://zhaopin.casic.cn.联 系 人:李民 联系电话:010-68374162 地

址:北京市丰台区云岗北区西里1号院

编:100074 电子邮箱:rcyjht3@163.com 博

客:http://blog.sina.com.cn/infoht3

微信:中国航天科工三院 微博:航天三院招聘 北京机电工程研究所

北京机电工程研究所成立于1960年4月26日,是我国从事飞航武器系统总体研发、设计、试验、保障和生产等任务的核心研发单位。成立至今,累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励近300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3项、一等奖7项、首届颁发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创新团队奖1项、国防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5项。曾获载人航天贡献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等多项荣誉。先后培养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国家级专家67人次、省部级专家91人次,成为航天人才成长的沃土。

需求专业:飞行器设计、导航制导与控制、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兵器科学与技术、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电子与通信工程、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机械设计、飞行器动力工程、流体力学、工程力学、光学工程、水声等。

联 系 人:李鑫、张泓 联系电话:010-68377435

址:北京市丰台区云岗北里40号院

编:100074 电子邮箱:bjjdgc@163.com

北京空天技术研究所

北京空天技术研究所,是国家为满足航空、航天技术领域发展新需求而组建的国家研发平台,主要负责项目的大总体协调,并作为工程研究体系的核心力量,负责各项工作的技术协调、抓总,开展相关的技术研究、集成及试验验证等工作。

研究所现拥有三十余名国家级、部级突出贡献专家及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属国家事业单位,解决北京市户口。

需求专业:飞行器设计、导航制导与控制(飞行力学、飞行控制)、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力学、材料学(复合材料)、工程热物理、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气动热物理)

联 系 人:张娴 联系电话:010-68742735

址:北京市丰台区云岗北里40号院

编:100074

电子邮箱:ktjs301@126.com

北京无人机技术研究所

北京无人机技术研究所是我国从事无人机系统总体设计、应用研究、生产集成、运行维护和增值服务等任务的总体研发单位,负责中高端无人机的发展战略规划、设计、试验、生产、保障等全寿命周期的技术抓总以及民用无人机产品的市场拓展和应用服务,打造航天科工无人机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平台。研究所现有总体、结构、起降回收、飞行品质与控制、航电、测控、人机环境、任务载荷、能源管理等专业技术方向,拥有多名无人机技术领域专家,秉承“和谐、合作、诚信、精益”的企业价值观,着力打造中高端无人机品牌产品,做中高端无人机技术发展的推动者和领导者。

需求专业:飞行器设计、空气动力学、力学、机械设计、导航制导与控制(飞行力学、飞行控制)、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技术、嵌入式开发、Windows系统应用软件开发、结构设计(复合材料)、动力工程、任务载荷等专业

联 系 人:刘亚铭、任雪皎 联系电话:010-68190502

址:北京市丰台区云岗北区西里1号院 邮

编:100074 电子邮箱:casic302@163.com 6 北京动力机械研究所

北京动力机械研究所成立于1957年,现有12个研究室、4个中心,拥有1个国防重点实验室和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承担中小型涡轮喷气发动机、涡轮风扇发动机、固体火箭发动机、冲压发动机、组合发动机等动力装置的研制与生产;建有完备的科研管理、质量管理、物资、条件建设、技术安全等技术保障系统和基础管理保障体系。

历经60年的发展,北京动力机械研究所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发动机自主创新、集成制造和试验验证研发体系,发展成为集研究、设计、试验和生产为一体的综合性动力装置研究所。动力技术研究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荣获国家级及省部级奖励260余项;拥有国家级、省部级专家20人。

需求专业: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发动机控制、机械工程、材料加工工程、兵器科学与技术、发动机结构强度和力学等

联 系 人:贾鹏、苗强新 联系电话:010-68742003

址:北京市丰台区云岗西路17号院

电子邮箱:31hr@sina.com

北京自动化控制设备研究所

北京自动化控制设备研究所成立于1965年,是国内集研究、设计、试验和批量生产于一体的飞行器惯控系统专业研究单位。主要承担飞行器惯导系统、自动驾驶仪、控制系统、惯性仪表和控制部件等产品的研制生产。在小型化高精度平台惯导系统、光学捷联惯导系统、惯导系统动基座对准、组合导航、惯性仪表和控制部件的研制与应用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近年来,研究所先后荣获包括国家特等奖在内的国家级、国防级成果近50项,申请国防专利近三百项,智力成果三百余项。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中央国家机关文明单位等多项管理成果。现有国家级专家1人,国防专家2人,省部级专家10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5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6人。

需求专业:自动控制、机械工程、机械电子、物理仿真、电力电子、电子信息、精密仪器、量子传感技术、计算机、卫星导航(通信)、材料类(高分子材料、材料工程)等

联 系 人:宋洋 联系电话:010-68742344

址:北京市丰台区云岗北里1号院 邮

编:100074

电子邮箱:casic33s@163.com

北京华航无线电测量研究所

北京华航无线电测量研究所成立于1986年,是以探测导引、匹配导航技术为发展方向,集研究、设计、试验、研制、生产和服务为一体的军工科研生产单位,是当前国内从事精确制导设备研制生产的骨干专业研究所之一,形成了军民互动、协调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创造了国内武器装备领域多个第一,为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百余项,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项、一等奖6项,国家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及探月工程协作配套单位,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授予荣誉奖牌,拥有院级及以上专家30余人。

研究所诚挚欢迎有志青年加入,开发新技术、打造新利器、谱写新篇章,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需求专业:信号与信息处理、电子信息工程、电磁场与微波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嵌入式软件方向)、水下探测、雷达等

联 系 人:刘双文、秦智韬 联系电话:010-68372899 地

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南街3号

编:100013

电子邮箱:htkgjt35@163.com 9 天津津航计算技术研究所

天津津航计算技术研究所成立于1966年,是目前国内能同时研发机载、舰载、潜载、车载火控设备的主要单位,主要从事指挥与火力控制、军用计算机、通信测控、微系统集成等相关领域产品研发生产,技术水平国内领先。建所五十余年来,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先后荣获130余项国家及部级科技进步奖,以及包括“中央企业先进集体”在内的多项荣誉。

需求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等

联 系 人:孙连山、焦会超 联系电话:022-58168029

址:天津市空港经济区保税路357号

编:300308

电子邮箱:casc8357@126.com 10 天津津航技术物理研究所

天津津航技术物理研究所是我国最早从事光电技术工程应用研究与产品研发、生产的单位之一,是集光、机、电、算、控于一体的光电技术研究所,重点从事光电(红外、可见光/微光、紫外、激光)成像与探测技术研究与系统产品研发,光学系统设计与装校技术研究与产品研发,薄膜光学与红外光学材料技术研究与产品研发,精密光学加工技术研究与产品生产,特种光电器件研发,相关技术和成果广泛用于航天、国防及民用领域。现有科工集团级、院级、天津市级各类专家共20余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余人,硕士导师22人。

需求专业:光学工程、控制工程、图像处理、信息处理、软件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导航制导与控制、计算机软硬件、信息与通信工程、光电子技术等

联 系 人:高坤 联系电话:022-58168575

址:天津市空港经济区中环西路58号 邮

编:300308

电子邮箱:ht8358_zhaopin@126.com

北京特种机械研究所

北京特种机械研究所成立于1965年,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主要承担飞航导弹及无人机的发射、装填、挂接、运输、测试等装备的预研、研制、试验、生产和保障任务。现有职工近900人,工程技术人员占全所职工60%以上,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及集团公司、院级专家30余人;先后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百余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2012年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研制装备先后参加了建国35周年、50周年、60周年国庆阅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及建军90周年阅兵。

需求专业:飞行器设计、起落架设计、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电气工程(嵌入式软硬件开发、电力电子)、兵器发射技术、机械设计、机械电子、液压、工程力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等

联 系 人:姜如意、张方瑞 联系电话:010-88527112

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四环北路149号 邮

编:100143

电子邮箱:ht8359hr@126.com

北京星航机电装备有限公司

北京星航机电装备有限公司始建于1960年,是隶属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的飞航导弹研制和生产总装单位,国家重点保军单位、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总体装配、先进连接、精密成型、特种加工、表面工程和理化检测等六大核心技术专业,工业生产总值超过25亿元。先后荣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五十余项,其中多项产品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和国家突出贡献奖等荣誉。

企业真诚邀请渴望为国防事业贡献力量的强者精英与我们共铸伟业,勇当科技强军的栋梁,在飞航事业的舞台上,谱写出绚烂的人生篇章!

需求专业:机械类(工艺、设计)、航空宇航类(飞行器制造)、材料类(增材制造、焊接、检测等)、电气工程、控制工程等

联 系 人:王丽霞、杨晓龙 联系电话:010-68374413 地

址:北京市丰台区云岗东王佐北路9号 邮

编:100074 电子邮箱:ht0159zp@163.com 13 北京航星机器制造有限公司

北京航星机器制造有限公司始建于1939年,是一家集军品生产、民品研发、现代化服务业于一体的大型军品融合企业,2016年度营业收入32.5亿元,是国家大型一级企业、国家重点保军单位、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北京市百强企业。厂址横跨京冀五地,总部设在北京东城区和平里,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等五十余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

北京航星机器制造有限公司在数字化总装测试、数控精密加工、复杂件铸造、激光焊接、热成形、增材制造等专业领域技术和装备水平先进,处于行业前列。

北京航星机器制造有限公司在安防装备研制生产、自主可控计算机集成等军民融合产业实力雄厚,研制生产的安检设备应用于机场、港口、地铁及天安门广场和新疆地区的反恐安检工作,并服务于G20杭州峰会、“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等大型国际会议。

需求专业:机械类(机械工程、机电一体化)、材料类(焊接、热处理)、光学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类(模式识别、智能系统、系统工程)、电子通信类(电子电路)、计算机类(硬件、存储、软件)等。

联 系 人:李建伟 联系电话:010-88109560 地

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东街11号 电子邮箱:hrm@bjhangxing.com 北京振兴计量测试研究所

北京振兴计量测试研究所是集计量检定、元器件可靠性分析、测试设备研制生产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所,是航天三院重要的技术基础支撑单位,是国防科工局考核认可的国防二级计量技术机构、航天光学计量一级站、航天科工集团元器件可靠性三院分中心、航天科工集团职业危害评价中心、三院空天光学计量测试中心,分别通过了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和总装备部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认证,获得了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和武器装备合格承制单位资质。现有职工330余人,包括研究员12人,高级工程师50余人,专业技术人员占全所总人数的75%。目前拥有总资产近5亿元,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

需求专业: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雷达信号处理、电子对抗、光机电与热辐射、自动控制、精密仪器、微电子(电路设计方向)、元器件可靠性、测控技术与仪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

联 系 人:高凯、温晓宇 联系电话:010-68375025

址:北京市丰台区云岗北区西里1号院 邮

编:100074 电子邮箱:ht303@263.net.cn 15 北京京航计算通讯研究所

北京京航计算通讯研究所成立于1987年,始终秉承统筹、创新、发展航天信息化事业的建所宗旨,聚焦信息技术与智慧产业,大力发展“传统信息技术、新兴信息技术、国际化经营”三大业务领域,积极推进技术业务创新,先后挂牌成立了科工集团飞航软件评测中心、管理信息化技术中心、质量与可靠性信息中心,三院网络信息中心、通信中心和涉密计算机设备检测维修中心,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智慧军营联合实验室等。先后获得五十余项国防科技进步奖,多项自主研发的软件取得著作权登记证书,具备了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软件独立测评资质,获得了涉及国家秘密的计算机系统集成单位资质,是国家一极保密资格单位,取得了软件研发CMMI3级认证。

始终奉行“以人为本”理念,贯彻“人才强企”战略方针,诚邀有志之士加入我们,“筑梦飞航、共创未来”!

需求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安全、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网络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

联 系 人:闫深 联系电话:010-68192816 地

址:北京市丰台区云岗北区西里1号院 邮

编:100074 电子邮箱:ht304hrm@163.com 网

中国航天科工飞航技术研究院 篇2

历任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计财部财务一处处长, 计财部总会计师, 计财部副部长, 财务部部长, 航天科技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现兼任海鹰机电技术研究院董事长, 航天证券经纪有限责任公司副董事长, 航天科工财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等。

2011年9月1日, 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 (简称“航天三院”) 成立50周年纪念日。在这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即将到来前夕, 笔者对航天三院总会计师张恩海进行了专访, 就航天三院在财务制度建设、风险管控以及财务战略如何有效地推动航天三院整体战略实施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沟通。

通过三个多小时的采访, 笔者在领略航天三院五十年不平凡发展历程的同时, 更深切地感受到中国航天战线财会工作者的责任感、荣誉感、使命感以及为了共和国航天事业鞠躬尽瘁、励精图治的情怀与操守。

明确财务战略目标推动三院整体战略实施

《中国总会计师》:张总, 您好!首先, 我们热烈祝贺航天三院建院五十周年。您能否先简要介绍一下航天三院财务工作的基本情况。

张恩海:航天三院的财务工作一直是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整体发展战略和财务战略指导下, 紧紧围绕三院发展战略目标展开的。近年来, 一直贯彻“稳健为主、攻守平衡”的财务战略, 紧紧围绕院科研生产、经营发展中心任务, 将有限的资源向优势产品和优势产业聚集, 提高了三院整体经济运行质量。工作过程中, 坚持推进财务管理三个重大转变, 通过参与年度经济指标策划、结算计划的确定、竞标、对外投资等工作, 逐步实现了财务角色定位由决策执行型向决策支撑型的转变;通过开展政策研究运用、调配资金余缺、启动成本工程建设等工作, 逐步实现了财务管理理念由守财型向理财型的转变;通过组建总会计师队伍, 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和交流, 促进了财会队伍高管人员知识结构由单一专业型向复合专业型的转变。航天三院财务工作逐步呈现出新的局面, 取得了明显成效, 特别是在效益提升、资源重组、资金运筹、内部控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强有力地支撑和促进了航天三院又好又快发展。

“十一五”期间, 航天三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特别是近三年, 收入、利润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整体经济指标有了较大的跨跃。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有些方面存在的问题越发显得突出, 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一是经济增长面临的民品比重较低的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2010年, 航天三院民用产业收入增长较快, 民用产业占比有较大幅度增加, 但比重依然不高, 支撑航天三院未来发展的规模化支柱产业尚未形成。

二是应收账款增长较快、规模加大, 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扩大。随着民用产业收入比重的不断增加, 航天三院的应收账款也随之增加, 应收账款的管控日益艰巨。各单位需要高度重视客户信用管理, 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 积极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快速收回货款, 充分计提减值准备, 严防财务风险。

今后一段时期, 航天三院财务战略将全面落实集团公司财务战略, 继续坚持稳健发展的原则, 适度采取积极的财务策略和方法, 进一步加强全院财务资源的统一调配, 加强对资本结构的分析, 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合理利用财务杠杆。逐步实现各单位权益投资的统筹调配, 形成股权多元化, 积极支持产业发展, 特别是加大对我院三个百亿园区、三个百亿产业、三个百亿企业和一个现代服务业的投资支持力度, 进一步提升航天三院整体价值创造能力。

建立健全财务管理体系服务三院发展大局

《中国总会计师》:近年来, 航天三院在财务体系建设方面有哪些主要举措呢?航天三院财务体系建设的目标是什么?

张恩海:创造效益和价值是一个企业最根本的目的, 这需要提升企业整体发展能力。把现有的业务、资源、管理三个系统构建成为有机、和谐的整体, 实现整体效能远大于部分之和是航天三院财务工作近年来一直在努力的目标。在财务体系建设上, 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全面预算管理体系。自2002年航天三院启动全面预算管理以来, 经过不断探索和持续改进, 目前, 已基本确立了全员参与、全面覆盖、全过程跟踪控制和全面评价考核的预算管理模式, 在全院上下形成了逐级扩展、全面深入、重点突出的预算管理体系, 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已经逐步成为航天三院管理的核心业务流程之一, 有力地保障了经营目标的实现。今后, 将继续深入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建设, 进一步研究预算指标控制方法, 建立预算与计划联动机制, 提高与业务的融合, 为经营目标的实现提供决策支撑和保障。同时, 继续加强事中控制和对预算执行结果的分析, 更加注重财务信息的质量和应用, 从对财务报表数据的分析逐步深入到对企业资源配置的结果分析, 从经济的角度为业务部门提供创新的效益分析视角和分析结果, 从事后反映逐步向事前深度参与过度, 形成财务管理的循环互动, 通过全过程管控实现全程参与科研生产经营管理的目标, 切实树立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和主导地位。

二是财务内控体系。航天三院财务工作秉承“制度约束, 流程控制”的管理理念, 高度重视规范管理和内控体系建设, 确保了财务管理和经济运行健康有序开展。2008年启动了财务内部控制框架的建立工作, 制定下发了《航天三院主要经济业务内部控制指引》, 确立了内部控制体系框架, 规范了内控流程的编写, 提出了内控评价方法, 并结合航天三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进一步完善了财务业务规章制度体系, 落实了业务风险控制点, 重点关注制度、流程是否清晰、控制点是否明确、责任人是否落实。2010年, 结合会计基础规范达标活动, 进一步加强了科研经费管理、往来款管理、货币资金管理等, 规范预算管理流程、公司投资分红等经济行为, 修制订各种财务制度11份, 进一步规范了基础管理工作, 增强了风险管控能力, 促进了内控体系的不断完善。

三是资金集中管理体系。为充分实现“资金集约化”和“效益最大化”管理目标, 近年来, 航天三院在资金集中规模、融资渠道、资金调配等方面取得了突破, 做出了成绩, 为科研生产、经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节约了大量资金成本。在资金集中规模方面, 航天三院克服单位分布广、行业分散等困难, 将各级次单位全部纳入资金集中管理平台, 资金集中度由2007年的67%提高到2010年的98%以上, 利用聚集资金支持产业发展, 加大对产业发展前景好的企业投资力度。在融资渠道方面, 航天三院从“十一五”初期就实现了“统贷统还”政策, 院属单位的融资全部由院统一操作, 院可根据各单位的情况调剂余缺, 避免了“存贷双高”, 节约了资金成本。在资金调配方面, 航天三院利用月度资金预算表并结合当月资金到位情况, 合理调配各单位的资金规模, 充分发挥闲置资金效益, 提高了三院整体盈利能力。

四是会计核算体系。航天三院财务工作一直牢固树立“求真、求实、求准、求新”的工作理念, 严格规范会计核算, 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近年来, 航天三院建立了从报表布置、审核到事后质量检查相衔接的工作流程, 已基本实现数据质量的全程监控, 形成了“事先培训, 事中把关, 事后检查”的全程质量控制体系, 报表编制水平逐年提高。航天三院基建、事业、企业决算报表均连续十年以上获得了集团公司评比第一名的优异成绩, 财务信息质量得到各方的充分肯定。积极配合监督审计机构开展工作, 在院内针对审计提出问题或建议, 进行落实整改和举一反三工作, 财务基础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航天三院高度重视财务会计信息的分析和利用, 以横向对标分析找差距、纵向历史分析看趋势、指标结构分析查短板、成员单位分析找问题为原则, 深入开展多方面的财务分析工作, 财务信息和分析在经营业绩考核、领导班子任期考核、薪酬体系设立等各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为单位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信息。

五是财务信息化体系。为构建一体化财务信息平台, 不断提高财务信息化水平, 在集团公司的统一部署下, 航天三院在2008年统一了财务管理核算平台, 实现了“穿透查询、实时监控”的功能, 为财务信息化工程建设的整体推进提供了一个高起点的建设平台。近年来, 航天三院持续完善财务管理核算、薪酬模块和固定资产模块, 统一了民品公司财务信息平台, 固化了财务管理核算的业务流程和业务控制点, 进一步提升了财务管理水平。今后, 还将进一步统一建立三院财务信息化体系, 固化业务流程, 固化审核点, 为推进财务工作和业务工作融合提供有效的工具和手段。

六是人才培养体系。要实现持续经营和不断发展, 建设国际一流飞航技术研究院, 关键在于提高核心竞争力, 而根本在于拥有一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航天三院历来十分重视队伍建设, 2008年启动了总会计师配备, 截止目前, 已配备16位总会计师, 总会计师已成为各单位财经工作的中坚力量, 他们在规范管理、风险防范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航天三院还积极推进领军人才队伍建设, 2008年, 有1人次入选全国会计领军人才队伍。航天三院每年都开展不同类别、不同层面的业务培训和研讨活动, 加强了沟通, 提高了技能, 交流了先进经验。今年, 还强化了人才交流机制, 共有八位同志进行了交流, 通过交流培养人才, 通过交流促进人才成长, 为航天三院财务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不断储备人才力量。

今后一段时期, 航天三院财务管理工作的主要目标可以概括为“三个一”, 即:

建设一个整体体系:构建与我院发展相适应的规范、高效、集中的三院整体式财务管控体系。整体式财务管理体系建设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信息集成方法, 将财务与业务、价值链集成起来, 追求整体效率和效益的提高。拓展财务管理功能, 创新财务管理体制, 强化集中统一管理, 以价值管理为核心, 以资金管理为中心, 以价值最大化为目标, 以信息系统为平台, 以预算管理为手段, 使财务管理与科研生产经营的各项活动相互融合, 相互支持, 以制度理财, 用指标管财, 为实现我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目标提供坚实的财务资源保障。整体式财务管控体系主要包括一个体系框架, 一个基础平台, 一套规章制度, 五个应用系统:一个体系框架指一个涵盖企业全要素、全过程、全员的整体式财务框架结构;一个基础平台指一个统一、实时动态、面向全员的财务信息化平台;一套规章制度指一套满足我院财务管理需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 统一执行的制度和规章体系;五个应用系统指全面预算管理系统、财务内控系统、资金管理系统、会计核算系统、财务分析系统。

打造一支高素质的财会队伍:建立健全流动性的人才培养体系, 提高我院财务系统人员学习、理财、融合、风险防控和沟通协调能力, 培养出一支满足当前形势需要、具备较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管理能力的财会队伍。

实现一流经营业绩:切实发挥我院财务系统决策支持、资源保障、价值创造作用, 确保我院在反映三院发展速度、运行质量、财务绩效等经济指标评价中, 始终处于集团公司一流水平。

当好航天三院“好管家”献身共和国航天财会事业

《中国总会计师》:您认为, 在企业的日常经营发展中, 总会计师 (CFO) 应该如何更好地发挥自身的重要作用?

张恩海:我认为, 总会计师要在企业的经营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应着重做好以下点。

一是自我定位。总会计师在经营班子里是行政副职, 要对CEO负责, 应该做好助手, 行使好建议权, 为CEO的决策当好参谋。作为主要的经营者和管理者之一, 分担着相应的经营责任, 应该做班子成员的好伙伴, 相互支持, 相互理解, 相互补台。

二是尽职尽责。总会计师要积极主动承担对战略的参与、支持, 对资源的确认管理、价值创造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利益协调, 建立风险控制系统并进行管理等职责, 做企业的好管家。

三是协调沟通。总会计师要处理好与股东、主管部门、监管部门等的外部关系, 也要处理好与CEO、班子成员、内部审计机构等的关系, 在和谐的氛围里发挥制衡和监督的作用。

四是队伍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企业良性快速发展的基石, 总会计师要当好财务队伍的领路人, 培养出高水平、专业的财会队伍, 为企业发展服务。

我于2007年11月任职航天三院总会计师。三年多来, 各项工作的开展得到了前任宋欣院长 (2008年) 和现任刘尔琦院长 (2009年-今) 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目前, 我作为院总会计师, 主要是以财务管理为基础, 参与经营决策, 侧重管理控制及财务运作, 协助院长负责财务、预算、资金、价格、成本工程、审计与风险管理等工作, 在航天三院有关投融资、重大经济合同、大额资金使用、担保、价格制定、新产品开发等重大事项决策上, 积极发表专业意见, 为三院经济健康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作用。同时, 积极引导财务业务融入科研生产经营业务, 促进财务人员的转型。

中国航天科工飞航技术研究院 篇3

基地导演大厅中,巨大的电子屏显示红蓝两军正在战场上进行激烈角逐。与平时常见的单兵作战不同,此次军演需要对大范围战场的展示,“多维侦查平台”就是为大规模演习的大战场量身打造的。外部接收器实时收集战场态势、人员定位、坦克炮兵火力等数据,在多维侦查平台进行展示。平台还集成了朱日和三维仿真地形图和基地中所有建筑物场景,在三维地形中实时模拟现场收集和发回的数据。为了使演示效果更逼真,平台还可以显示大型武器的三维模型和火力特效,稳坐导演部就可以清楚了解战场上的所有情况。

收集这些作战情况的“千里眼”是航天长峰设计建设的“场区视频监控网”。将基地现有的机动和分散的监控设备(包括固定摄像机、摄像车、无人机、单兵手持等设备)编入视频监控网,另外为了得到基地的全景图像,在场区建立了多处大型固定高清摄像机,这种摄像机的监控范围大、图像质量高,拥有高清和红外技术,可以进行24小时全程监控,全天提供高质量的视频信息。

航天科工军民融合战略报告 篇4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这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客观要求,是新时期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航天科工)是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和中国航天事业的骨干力量,是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国有特大型高科技企业。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加速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航天科工决定大力实施“军民融合、创新驱动、人才强企、质量制胜”四大战略,努力实现“打造国际一流航天防务公司”的战略目标。

制定并发布军民融合战略报告,旨在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任务;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进一步推动军、民用资源的统筹利用,推动军、民用产业的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协调发展。

一、发展实践的简要回顾

在推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进程中,航天科工始终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方针,全面履行“科技强军,航天报国”的企业使命,为我国国防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航天科工围绕以航天防务为核心的军用产业发展,建立了完整的科研生产和经营管理体系,积累了大量的物质资源和技术成果,出色地完成了国防武器装备建设的各项任务。与此同时,充分发挥军用产业的资源优势,积极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航天科工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部分军品任务不足的单位更是依靠军民结合技术、大力发展民用产业,拓展了业务领域,保持了队伍的稳定。实践证明,坚定不移地贯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发展理念是航天科工履行企业使命,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二)推动军民协调发展的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航天科工始终把自主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基点,坚持市场牵引,技术推动,不断完善适应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建立了军民结合、资源共享的产品研发格局。通过不断加大创新平台建设和创新团队建设的投入,大力推进自主开发、技术引进和产学研联合,促使企业产品向高科技、高附加值和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显著增强了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十多年来,航天科工科技创新工作硕果累累,先后荣获多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国家发明奖、科技创新特别奖等奖项和荣誉称号,充分展示了航天科工不断增强的科技创新能力。

(三)适应军民协调发展的产业基础不断夯实

随着国家和企业自身投入的不断加大,航天科工科研生产基础条件跃上了新的台阶,建立了多个以军民两用技术、产品开发及产业化发展为背景的高科技产业园区和产业化发展基地,一大批有发展潜力和产业化前景的军用技术成果已经成功转化为国民经济发展中急需的产品。经过十余年的艰苦努力,航天科工的军、民用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武器装备研制捷报频传,民用产业发展成效显著,航天防务、信息技术、装备制造三大业务板块逐渐壮大,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从2007年起,民用产业的营业收入超过了军用产业,并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军民两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逐步形成。

(四)支撑军民协调发展的人才队伍逐渐壮大

航天科工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注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三支队伍的统筹协调发展,在稳步推进军用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同时,大力培育和开发满足民用产业快速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源。通过自主培养、引进外部高层次人才等方式,民用产业高层次人才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一批军民产业复合型人才已经担负起了推动航天科工军民结合产业发展的历史重任。

(五)保障军民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日益健全

“十五”以来,航天科工在全面完成改革脱困任务的基础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推进战略性结构调整,不断完善促进军民结合快速发展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经营管理方式由传统的粗放型向科学的集约型转变,在建立健全制度、推动能力共享、加快成果转化、加速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软实力”。遵循“产权清晰、政企分开、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原则,航天科工积极推进公司制、股份制改造,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经营管理,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并日趋完善。

二、实施军民融合战略的重要意义

(一)实施军民融合战略是航天科工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取得初步成效,后金融危机时代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将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矛盾和问题。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建设经济、有效的国防是新时期国防科技工业的重要任务。航天科工根据党中央做出的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的战略部署,深刻领会精神实质,积极谋划未来发展蓝图,大力实施军民融合战略,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具体体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益实践,同时也是航天科工从自身实际出发,审时度势,适应形势变化要求,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实施军民融合战略是提升航天科工持续发展能力,加快武器装备发展的有效途径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国防科技工业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武器装备采购制度改革,提高武器装备建设质量和采购效益、进一步增强国防实力,成为国防建设的迫切要求。航天科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就是要履行“科技强军、航天报国”的企业使命,积极适应武器装备采购制度改革的要求,适应军品市场不断开放、竞争不断加剧的新形势,在满足军队多种使命任务需求的同时,通过推进自主创新提高武器装备的性能和质量,通过军民融合产业化发展和加强成本控制促进装备性价比的提升,更好地服务于国防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

(三)实施军民融合战略是航天科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树立“大防务、大安全、大融合、大发展”的理念,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在大力服务国防建设的同时,积极融入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为经济发展服务是航天科工的重要任务。大力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就是要在巩固和发展航天防务、信息技术与装备制造三大业务板块的进程中,进一步发挥航天科工整体优势,适应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要求,加速推进航天科工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推进自主创新,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民经济转型升级发展服务。

(四)实施军民融合战略是增强航天科工核心竞争力,打造国际一流航天防务公司的重要方略

十年磨一剑,航天科工在过去的征程中,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方针,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取得了辉煌的成绩。面对新形势,立足新起点,航天科工正在朝着崭新的发展目标迈进,要求我们全面总结历史经验,清醒认识和不断缩短与国际一流航天防务公司的差距,努力解决制约又好又快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必须充分发挥航天高科技优势,大力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军民结合产业化发展,加快“打造国际一流航天防务公司”的步伐。

三、军民融合战略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和建立适应武器装备跨越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要求的军民融合发展模式。以建立健全军民兼容的体制机制、构建军民一体的科技创新体系、打造适应军民协调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完善军民结合产业化发展平台为着力点,进一步提升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增强军、民用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扩大航天科工的国内、国际影响力,走出一条具有航天科工特色的军民融合发展之路。

(二)发展目标

到2015年,将航天科工初步建设成为体制机制基本健全、内部运转规范高效、核心能力优势突出、主业资源优化集中、人才队伍结构合理、经济效益稳步提升、风险防范基础稳固、战略地位不断加强、适应军民融合发展需要、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航天防务公司。

到2020年,全面建成军民一体、互动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产业发展体系、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和国际化经营管理体系,实现军民资源融合共享,军民两业协调发展,实现打造国际一流航天防务公司目标。

四、实施军民融合战略的主要任务

(一)建立健全军民兼容的体制机制

建立健全满足航天科工军、民用产业快速发展需要的组织体系,积极探索适应新形势的军民融合发展新途径、新模式,以航天科工为主导、院等二级单位为主体、厂所等三级单位为支撑,推进军、民用产业领域科技成果、人才、资金、信息等生产要素的交流融合,走出一条具有航天科工特色的军民融合发展道路,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大力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适应军民融合发展要求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组织结构,完善责权利相统一的运行机制,建立促进航天科工军民融合发展的监督管理与评价机制。全面提高科学决策与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管理效率和快速反应能力,增强防范和抗御风险的能力。

(二)构建军民一体的科技创新体系

按照军民融合发展的总体要求,坚定不移地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道路。统筹军民用科技资源,以现有研发体系为基础,以满足军、民用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进遵循科学技术发展客观规律的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加快军民科技发展的有机融合,着力提高航天科工的整体科技创新能力。

大力推进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认定的技术开发中心、企业军民结合产业研发中心以及其他研发能力、机构等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加快推进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搭建军民共用的科技创新平台。

着力推进国家重大科技工程、科技专项的实施,在牵引和带动基础与关键技术发展的同时,同步论证开发技术同源的民用产品。推动军、民用产业相关技术的双向转移,建立技术发展相互借鉴、科技成果相互转化、军民两业互动发展的运行机制。

(三)打造适应军民协调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

着力打造满足航天科工军民产业融合发展需要的结构合理、梯次有序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注重军民复合型人才队伍培养,加强人力资源的整体开发。建立制度完善,科学合理,机会均等,公平公正的军、民用产业人才培养与选拔机制,加速培养与造就满足军民协调发展需要的经营管理、市场开拓等人才,为军、民用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保障。

完善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军、民用产业各自发展特点要求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保证人才资源满足军、民两业发展的需要,实现人才资源对航天科工军民融合发展的有力支撑。

(四)完善军民结合产业化发展平台

围绕航天防务、信息技术、装备制造三大业务板块,以加速推进军、民用产业的融合发展为目标,全面推进航天科工内部资源的专业化整合。努力把军品的通用生产制造能力寓于民用产业发展当中,提高民品制造水平,提高军品生产效率,实现信息化条件下通用生产制造能力的军民一体化,形成军民两业发展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产业化发展格局。

加快推进一批具有航天高科技特色、符合区域经济布局和适应聚集发展需要的军民结合产业化基地和高科技产业园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军民结合的产业化发展平台。以军用技术的进步不断推动民用产业的技术升级,以民用产业的发展促进武器装备市场竞争能力的提升。

五、实施军民融合战略的主要举措

(一)加强组织领导,创新体制机制

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进一步提高对走军民融合发展道路的认识,加强对军民融合发展有关工作的组织领导,实行一把手负责制。适应军民融合快速发展的要求,以建立和完善适应军民融合发展需要的科学、合理、高效、协调的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目标,稳步实施航天科工改革与调整总体方案,完善有利于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导向。通过内部整合和收并购,吸纳外部资源,统筹军民能力配置,推动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按照国家有关政策,逐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加大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力度;强化全员业绩考核,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健全规章制度体系,提升科学化、规范化的基础管理能力。

(二)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能力建设

结合国家关于指导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的方针政策,从航天科工层面加强顶层设计,系统策划军民融合发展的总体方向和发展思路,明确政策指引,完善发展规划,合理设定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做好分工布局,落实政策措施。坚持科学统筹军民用科研、生产、试验能力条件建设,加速推进科研生产的信息化。在推进军、民用产业能力建设的同时,注重发挥军用科研设施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民用科研设施服务于国防建设的作用,加快推进能力的兼容和兼顾;提高通用制造能力的柔性化水平,既满足民用产业的发展,又保障军品通用制造的需要,努力建设军民共用且适应军、民两业发展的科研生产能力。实现信息化条件下能力资源的共享、共用,进一步提高投入产出效益,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坚持以人为本,推动自主创新

重点培养在经营管理、资本运作等方面具有较高造诣的职业化、专业化、国际化的职业经理人才队伍;努力打造一支能将先进技术转化为市场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不断造就一大批重点工种、重点工艺、重点专业的技能领军人才。逐步建立和健全以市场为导向、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相结合、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薪酬体系。完善职位晋升、荣誉激励、培训激励等多层次的激励机制。推进全员终身教育培训体系的建立,不断提高各类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全面落实创新型企业建设要求,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多渠道筹措资金,完善军民两业尤其是民用产业、军民结合产业投入与回报再投入机制,深入推进军民用技术成果的相互转化与应用。增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将知识产权工作入项目、入管理、入品牌、入标准,提升航天科工的技术实力。

(四)加强市场营销,深化战略合作

根据军用、民用产业市场的不同特点,整合相关营销资源,逐步构建航天科工一体化的市场营销体系,提高军民一体化服务保障能力。应对军用产业市场进一步开放的要求,在充分挖掘航天科工内部配套潜力的同时,加强供应商管理体系建设,完善资源共享与利益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外部协作配套能力,整体推进市场开拓进程,提高航天科工市场开拓能力。遵循互利共赢的原则,充分利用航天科工与地方政府、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科研和金融机构、大学院校的良好关系,加强市场化运作,充分利用各项政策,积极开展强强联合,深化战略合作,形成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推动产业发展融入到地方经济发展之中,推动产业发展的国际化拓展。

(五)履行社会责任,提升品牌价值

遵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依法治企,以制理事,规范经营。进一步加强与中央和各地方政府的沟通和协调,争取优惠政策支持,为航天科工军民融合发展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充分发挥央企的“顶梁柱”作用,以发展成果回馈社会。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加强航天科工品牌体系建设,进一步规范品牌使用,全方位加强品牌保护,多平台开展品牌宣传,塑造航天科工品牌形象,提升航天科工品牌价值。不断提高航天科工的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

上一篇:全年市场营销管理计划下一篇:预防自然灾害主题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