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与加强制度建设相结合

2024-07-27

坚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与加强制度建设相结合(精选8篇)

坚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与加强制度建设相结合 篇1

“物必自腐,而后虫生。”腐败行为的发生,首先是思想道德防线出了问题。因此,必须把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特别是拒腐防变教育作为第一道防线,通过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打牢廉洁从政的思想基础,把思想和行为统一到党章的要求和规定上来,自觉按党章办事。大力倡导廉政文化建设,并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部署,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反腐倡廉意识,为反腐倡廉建设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制度不完善,管理有漏洞是腐败滋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强制度建设,努力解决导致腐败滋生的深层次问题,切实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针对腐败案件多发的领域和环节,深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行政审批体制、财政体制、金融体制、投资体制、司法体制改革,最大限度地减少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的体制机制漏洞;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尽量减少规范行政审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有效发挥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认真贯彻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推进党务公开,使广大党员更多更好地了解和参与党内事务,同时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推进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实行公开办事制度,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

坚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与加强制度建设相结合 篇2

公司党委对广大干部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不懂经济的政工干部不是合格的政工干部, 不懂政工的行政干部同样也不是合格的行政干部。”同时公司通过交叉任职、岗位调整等方式有力地推动了这一工作的开展, 实现了行政干部和政工干部的双融合, 构筑了企业的大政工格局, 从而涌现出了一大批“文武双全”的好干部。

在2003年抗击非典工作中, 一大批行政干部就是通过扎实有效的思想工作取得了抗击非典的伟大胜利。非典最肆虐时, 北京公司总经理亲自到亦庄开发区的金地工地做民工的思想工作, 稳定大家的情绪;在非典时期, 公司最大的单体工程恒华国际商务中心工程正在紧张施工, 在项目经理张和平的带领下, 抗非典和抓生产两条腿一起走路, 通过有效的组织施工和思想政治工作, 使该工程提前20天结构封顶并通过了北京市结构“长城杯”的最后验收。由于公司广大干部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做的好, 河北建设集团在京的25个工地有13个受到北京市有关部门的通报表彰, 在京的广大员工和25个项目的6 000名建设大军中没有发生一名非典病人和疑似病例。

公司广大政工干部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 也积极加强经济业务学习, 转变角色, 融于企业的经济工作之中。2001年底, 河北建设集团为了适应首都建筑大市场激励竞争的需要, 积极进行了企业组织机构调整, 将原北京的三个分公司进行撤并, 成立了河北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公司, 企业的人事制度改革、分配制度改革也同时展开。为了保证这项工作的顺利实施, 公司成立了以党委副书记为首的企业改革领导小组, 面对人事制度、分配制度这些企业经济改革的难点、热点问题, 公司党委副书记没有把矛盾上交, 而是通过自身学习研究国家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企业经济形势后, 主动召开各种形式的座谈会, 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让员工首先达成共识, 从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公司工会主席注意发挥工会工作的传统优势, 每年都开展职工合理化建议活动, 三年来共收到职工合理化建议200多条, 累计为企业创效达80多万元。

二、政工重点向经营管理延伸, 服务中心工作

近几年, 集团公司为了实现政工工作向经济工作的延伸, 把每年的政工联查改为工作联查。由集团领导带领党政各部门每年进行年中、年末两次量化大检查, 思想政治工作和经济工作各占50%。并作为年终对基层单位评先推优、奖惩兑现的唯一依据, 推动了基层单位工作的全面开展。

围绕经济抓党建, 大力开展“两创建”。一是开展以创名牌、塑精品为主的争先创优活动, 大力推行名牌工程战略。面对北京建筑市场激烈的竞争, 公司的党政领导深深意识到, 公司要想在京实现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必须有过硬的品牌。因此, 公司开展了以创名牌、塑精品为主的争先创优活动, 大力推行名牌工程战略。二是开展青年突击队创建活动, 充分发挥青年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公司成立了“青年突击队”创建活动领导小组, 公司党委副书记任组长。在青年突击队建设中, 他们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即由劳动密集型向智力密集型转变, 由体力突击型向科技攻关型转变, 由单一管理型向复合管理型转变。使青年突击队建设在“复合管理型”和“质量效益型”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

三、政工内容向工程项目延伸, 夯实思想基础

建立项目思想政治工作小组, 小组成员由项目上的党员和业务骨干组成。他们结合项目施工的不同阶段, 针对不同的施工班组, 围绕项目管理开展深入的思想政治工作, 如精品意识教育、成本意识教育、竞争意识教育、现场就是市场的教育、厂规厂纪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等。

坚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与加强制度建设相结合 篇3

关键词:依法治国;以德治国;道德建设

江泽民同志指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把道德建设提高到治国的高度来认识,并与法制建设并列,倡导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如此完整明确的治国方略,这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和治理国家的历史过程中还是第一次。这一理论概括,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对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治理、建设国家进行创造性理论探索的伟大成果,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性认识的总结、升华和创新。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提出,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因此,认真学习、深入贯彻这个方略,对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特别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在全社会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正确认识德治和法治的辩证关系

正确认识、领会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精神,并在实践中正确的贯彻执行这一治国方略,首先,必须要正确认识德治和法治的关系。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在实质上是一致的。首先,他们具有共同的经济、政治和思想基础,都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都代表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而形成和发展的;它们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的主要任务是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其次,两者的一致性还体现在: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原则和内容,从实质上说也体现了不同层次的道德要求。如:我国有关国家机关组织法和诉讼中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要求就反映了鞠躬尽瘁为人民等共产主义道德的要求。我国《监狱法》中所规定的对罪犯实行惩罚和改造相结合,教育和劳动相结合,《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和《行政处罚法》中所规定的处罚与教育相合等政策和原则,就体现了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精神。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的一致性还体现在:遵纪守法也是社会生活中的一项基本的道德要求。这种一致性也表明,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律具有崇高的道德价值和极大的优越性。当然,这是就社会主义法律的整体或本性来说的,但在实际生活中是极为复杂的。如果党和国家的工作在指导方针上或其他方面有失误,因而导致某些法律不利于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广大人民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当然不能说这种法律还具有崇高的道德价值或极大的优越性。

再次,两者的一致性还体现在:法治和德治是两个互相联系不可或缺的治国方式。法律和道德都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是规范人们思想行为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不同的重要手段。法治就是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就是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虽然法治与德治的功能、作用不同,但两者却是国家治理中两种不可或缺的方式,缺一不可,不可偏废,既不能互相替代,又不能相互割裂;法治以德治为基础,德治又需要法治的保障;法治、德治在功能、作用上相辅相成,相互渗透,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同时,法治和德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不仅道德问题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法律问题,法律问题同时也就可能是道德问题。历史和现实证明:法治和德治作为两种不同的治国方略,从来都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只有把法治和德治紧密结合起来,才符合治理国家的规律,才是完善的治国之道。

当然,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之间的一致性及其相辅相成的关系决不意味着它们之间是等同的,没有差别的。一个简单的事实是:在我国,违反法律的行为一般来说也是违反最低层次道德要求的行为,特别是犯罪行为,更是严重违反道德的行为;但不能反过来说却不能由此认为,一切违反道德的行为也就是违反法律的行为。无论是现在还是在将来,制定法律的国家机关不可能也不应该将社会主义道德的一切要求都制定在法律中。道德与法律之间仅仅是不道德行为与违法行为(一般也是不道德行为)之间,道义上的义务与法律上的义务之间,毕竟是有着严格界限的。混淆它们之间的界限一般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将违法甚至是犯罪行为,错误的当做是违反道德的行为。因而放弃就有的法律制裁;另一种是将违反道德的行为,错误的扩大为违法甚至是犯罪行为,从而加以法律上的制裁,甚至是加以刑事制裁。这两种混淆不仅在理论上是错误的,而且在实践上也是对社会主义法治的被坏。

社会主义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差异还体现:法律和统治阶级的道德虽然都代表了同一阶级意志,但法律是国家意志的形式出现的,要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制定,一经产生就具有普遍遵行的效力,并可通过一定法律程序修改或废除;道德所反映的阶级意志是以群众意识、社会舆论形式出现的,其一般产生在本阶级先进分子中,然后逐步为整个阶级甚至是整个全社会所接受,其改变和消失也是较为缓慢的,不可能由个人或者组织下令修改或者废除。法律一般是体现为国家机关制定的成文法,是条文化的,比较具体;道德一般体现在人们的意识或者社会舆论中,比较原则、抽象。法律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而道德一般仅指义务而言。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而道德则由人们的内心和社会舆论保证执行。所以人们通常说,道德与法律的区别在于前者是自律,后者是他律。

二、促进公民道德建设

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所讲的:“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法治治身,德治治心,法治治近,德治治远,法治与德治两者不可偏废,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所以正确认识法治与德治在治理国家中的相互关系对于我们在实践中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社会主义法律的充分实现必然会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平,反过来,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又必然会促进社会主义法律的实现。为此,我们在实践中必须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以法治来促进公民道德水平的提高。在实践中,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实现公民道德水平的提高。

首先,切实加强国家司法机关的工作人员的道德建设,奠定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础。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即使是制定得再好的法律,也需要合适的人正确地去执行和适用,如果一个执法者或司法工作者不具备相应的思想道德水平,法律的有效实施是难以想象的。法律是概括的,它为一般人的行为提供了一个标准或方向,而实际生活却是具体的,因此,执行和适用法律只能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也正因为如此,一个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特别是司法工作人员,如果不具备相应的道德水平,又如何能正确地理解和执行与社会主义道德紧密联系的社会主义法律呢?如果一个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特别是司法机关的工作人员,如果没有相应的道德水平,就可能滥用法律,从而影响到法律的权威,甚至会导致人们对法律丧失信心,又如何能保证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呢?

其次,通过公正执法,惩治不道德行为,可以增强全社会公民的道德意识。例如:通过依法惩处家庭暴力、虐待老人的行为,可以促进家庭美德的培育;通过打击各种商业欺诈行为,可以提高经营者的职业道德和遵守诚实信用原则的自觉性;通过实行政务公开,既可以培养政府的诚信意识和公民的监督意识,又可以强化公务人员的廉政意识。此外,具有良好法律知识和道德素养的执法人员的公正执法行为,不仅会使广大人民群众心悦诚服地遵纪守法,同时,又会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平。

再次,加强普法教育,增强全民的法律意识,促进公民道德水平的提高。公民是守法的主体,也是道德的主体。“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要有计划、有步骤、有措施地在全体公民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国际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教育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道德教育。尤其要在广大党员干部中加强“三个代表”教育。形成为政者“为政以德”、“仁政爱民”、“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从商者“诚信无欺”;为民者“重德守法”的良好社会风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为了消除一切旧的、腐朽的道德对人民群众、特别是对青少年一代的影响,同时用新的、不同层次的道德要求教育他们,党要依靠各种国家、社会的组织以及家庭,并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其中之一就是社会主义法律。它将清楚的教育广大人民:国家保护什么,反对什么,什么行为是合法行为,什么行为是违法行为,什么行为是正确的,什么行为是不正确的;等等。同时它也将及时的警告,也可以说是教育社会上的不稳定分子:为非作歹的行为将会得到什么法律上的后果;同样也可以说教育违法者,甚至是犯罪者:为什么他们的行为要受到法律制裁,如果他们能改恶从善,仍是有出路的。如果每一个公民都能真正的做知法、懂法、守法、护法,那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道德水平,整个民族的素质都会得到明显的改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会取得极大的成功。

最后,加强监督检查,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制度保障。没有监督机制,就不可能使法律的实施真正落到实处,就不可能使道德建设的各项内容得到贯彻落实,也就不可能使各项规范得到社会成员共同遵守。因此,我们要依法建立健全监督机构,完善监督职能,要针对道德建设的特定任务建立一些必要的监督机构,加强监督的力度。要充分发挥以电视等为主要载体的舆论监督,及时地反映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中的各项活动的实际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对在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揭露和批评。通过大众传媒对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进行监督,是促进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的一种成效显著的方法。

当然,我们应当看到:社会主义法治和社会主义道德的建设是一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我们必须运用多种手段,把提倡与反对、引导与约束结合起来,通过教育、法律等形式,把他律、自律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促进公民的道德建设,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务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2]徐建波主编.法学家眼中的中国法治[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

[3]夏勇等主编.中国法治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坚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与加强制度建设相结合 篇4

一、对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与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关系的认识。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涉及思想、理论、作风、纪律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但核心是民主集中制建设。只有将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领导艺术水平同民主集中制有机的、高度的结合,才能完整的体现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与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工作。

(一)要坚持集体领导,深化民主基础上的集中。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新形势下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必须充分认识集体领导的重要作用,使班子成员自觉地维护集体领导。只有集体领导,才能出战斗力。实践证明,集体领导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班子成员和集体的聪明智慧,起到推动工作,约束行为,激励干劲,凝聚力量,民主监督,提高效率的作用;只有集体领导,才能出生产力。不坚持集体领导,在重大问题上就形不成合力,拿不出科学的决策;只有集体领导,才能出凝聚力。集体领导能够使班子成员思想观念在多元化中求统一,能够使领导行为在差异化中求同步,能够使集体形象在个体化中求整体,能够使领导运作机制在动态中求和协。

(二)要扩大民主范围,创造宽松的民主环境。民主和集中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矛盾统一体。没有广泛的民主就没有正确的集中。民主集中制的民主,是党员和党组织的意愿、主张的充分表达和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在领导班子建设上,一方面要扩大民主范围,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尽可能地疏通民主渠道,充分发挥教代会作用,把更多的民主对象吸收进来,广开言论,畅所欲言。另一方面要为民主创造宽松的环境,提高民主质量。班子一把手要有良好的民主作风,善于鼓励和引导领导班子成员敞开胸怀、发表不同或反面意见,然后从中吸取提炼有益的东西作为集中的补充。班子成员同样要做到真心实意,以顾全大局、关心事业的态度,实事求是、一分为二地发表意见和建议。

(三)要努力提高领导干部的政治思想素质和领导艺术水平。民主集中制的载体是领导班子。领导班子成员思想政治素质如何,关系到执行民主集中制的质量和效果。只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领导艺术水平的载体同民主集中制有机的、高度的结合,才能达到完美的效果。

从对基层学校领导班子调查考察和了解掌握的情况看,绝大多数领导班子成员思想政治素质很好,执行民主集中制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是不排除在个别班子和个别领导干部中存在着一些的问题。虽然表象是在具体事、具体问题和具体人上,但根本原因是干部思想素质和民主集中制水平不高的问题。因此,要通过提高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思想政治素质和领导艺术水平,使每个班子和每名领导干部的领导行为达到既坚持原则,又灵活自主;既严格要求,又心情舒畅;既团结协作,又能开展批评;既敢于决策,又不失民主;既广泛民主,又能科学集中;既多方听取意见,又有各自见解;既开拓创新,又实事求是;既树立威信,又不脱离教职工的效果。

(四)要正确处理好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的关系,提高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水平和质量。集体领导与分工负责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只有当二者都较好地发挥作用,实现互相推进,互相补充的情况下,才能使民主集中达到最佳效果。首先必须坚持集体领导的原则。凡是涉及集体领导的重大问题,必须由集体讨论决定,防止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其次是严明组织纪律。凡是经集体讨论决定的重大问题,班子成员必须切实负起认真贯彻执行的责任。三是强化集体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凡是职责范围内的事情,每个班子成员都要独立负责地抓好,凡是权限之内的事情,都要善于决策、敢于决策。四是要建立责任制。集体决策的每一项工作,都要明确责任,落实到位,该谁干的就由谁干,该由谁负责的就由谁负责,该什么时候完成的就什么时候完成。

(五)要加强制度建设,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增强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约束力。实践证明,富有实效的、可操作的制度,是有效地执行民主集中制的重要保证。在制度建设上应本着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的原则,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规范性的、操作性强的制度形式,从而使民主集中的形式更加灵活多样,渠道更加广泛畅通,作用更加强劲有力,效果更加明显突出。

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应加强对学校班子和于部执行民主集中制状况特别是执行制度状况的考核,增强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严肃性和约束力,提高执行民主集中制水平。

(六)教育系统在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与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工作中须要着力解决的问题。要围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注重研究学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如何提高推动科学发展、促进教育和谐的能力;注重研究各级各类学校基层党组织如何充分发挥推动教育发展、服务群众、促进教育和谐的战斗堡垒作用;注重研究广大教职工如何在我县教育教学工作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安心乐教,为民奉献。要围绕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热点问题、突出问题,注重研究新形势下如何防止和消除学生安全、师德师风安全、校舍安全、食品卫生安全、财经纪律安全;注重研究如何提高学校班子配备和干部选拔任用(聘用)的民主质量、如何把干部的德考察准和考察实,努力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二、在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方面的主要做法、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教育体育局始终把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作为增进领导班子团结、提高领导水平、促进思想政治建设的重大问题来抓,不断健全落实了党内生活、议事决策等方面的制度,保证了领导班子整体效能的发挥。

(一)主要的做法和经验:

1、严格落实党内生活制度。按照民主集中制的要求健全完善了民主生活会、领导成员互相沟通思想、党内外互相监督、定期通报情况、主动联系组织门部参加基层民主生活会等项制度。在召开民主生活会时,局领导班子都能够以查找突出问题为重点,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认真做好会前准备工作;会前班子成员之间能够开展谈心活动,互相交流思想,沟通情况,增进理解;在民主生活会上,充分发扬民主,认真全面地对照检查自己的思想作风情况,进行深刻的自我剖析,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并以解决问题为基本目的,针对性地制定整改措施,抓好落实。

2、健全领导班子集体议事制度。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研究制定了决策重大事项议事规则制度,逐步完善了领导班子的集体决策机制。局领导班子坚持重大事项集体讨论,对于重大问题的决策,决策前认真调查研究,听取各方面意见;决策中反复酝酿,充分讨论,推动了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3、认真开展和谐班子创建活动。以思想政治建设为核心,在局级领导班子中开展了创建“和谐班子”活动,创建活动中能够以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为前提,以加强班子思想政治建设为基础,以全面落实县委、县政府各项工作任务为目标,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狠抓工作任务落实,增强了领导班子的工作合力,提高了领导干部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

(二)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县高中教育规模不足,幼教、职教刚刚起步,初中(九年制)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不均衡,加之我县山大沟深、各乡镇经济发展程度不一等因素制约,因此在学生就近入学、招生政策制定、教职工配备、学校发展等方面还存在诸多矛盾。

因此在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工作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有些学校片面强调个体发展,不能很好的处理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有些班子和干强调决策的独立性、个人的权威性,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组织的关系,摆不正个人与集体的位置;有些班子搞极端分散主义,集体领导形不成合力。这些问题,虽然发生在个别班子和干部身上,但是对我县的教育事业发展还是有一定影响,损害了群众利益。这些问题的整改将是教育系统今后在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工作的重点。

三、如何通过加强干部德的考核、考察,提升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水平。

要实现对干部德的科学考评,应结合干部监督管理和考核,首先要从解决考核评价德缺乏具体尺度、难以把握、不好操作等问题入手,我们以县委组织部建立的干部德的正向、反向测评标准出发,依据组织部门规定的考核评价办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增强干部德的考核评价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按标准规范考评内容,增强针对性,形成长效性。对县委组织部确定的干部德的正向测评内容(1、对党忠诚,理想信念和政治立场坚定,在关键时刻和重大问题上能经受住考验;

2、工作勤奋努力,求真务实,勇于开拓创新,成绩比较明显;

3、顾全大局,政令畅通,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执行民主集中制,注重团结;

4、有良好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

5、慎交友、拒红包、不说情、不吃请、不谋私, 不违规插手工程、不借机敛财),教育系统严格按照满意、比较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不了解这5个等次进行测评;

对干部德的反向测评内容(1、理想信念不坚定;

2、组织纪律性差;

3、宗旨意识差;

4、事业心责任感不强;

5、关键时刻表现差;

6、缺乏职业操守;

7、社会公德意识不强;

8、法纪意识淡薄;

9、诚信缺失;

10、生活作风不端正),在上述各等次测评的基础上还结合教育系统行业特点,科学合理的对相关具体评价指标进行了细化。在考核评价的操作过程中,还结合考核对象的岗位特点,将具体指标进行细化,对具体细化指标分别赋予不同的考核权重。即形成了结合教育行业特点、教学岗位特点,有侧重点的量化考察,使考核结果更加直观、更加具体地反映每名干部德的表现,实现干部德的考核由“软项目”变为“硬指标”。在坚持进行干部德的考核评价工作的同时,我们还参照干部德的考核评价标准,制定下发了《教育中小学教职工师德师风考核方案》,规范了《中小学教职工师德师风评分表》各项评分标准,初步形成了干部德的考核评价和教职工师德师风考核评价的长效机制。

(二)健全完善考评程序,突出操作性。我们采取了述、查、评等步骤的测评,对干部的“德”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考核。同时,充分联系纪检、信访、审计、检察等部门,加强信息沟通,广泛征求意见,严格落实干部考核监督措施,保证干部德的考评的全面性。测评中,学校考核组测评教师、学生测评教师、家长委员会或家长代表测评教师、教师互相测评四项所占比例小学为:35%、20%、35%、10%;其余各级各类学校为30%、30%、30%、10%;幼儿园不含学生测评教师,其余三项比例为:40%、40%、20%。各项测评依据评分细则进行打分,按各项测评所占比例汇总得出总分。考核结果进行不少于3天的公示,充分体现了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

(三)注重考评结果运用,增强实效性。现阶段,我们已将干部德的考核评价结果、教职工师德师风考核评价结果作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职务级别调整以及教职工职称评聘、奖惩、教育培训的重要依据。同时,对干部德的考核测评结果、教职工师德师风考核评价结果,我们按照干部管理权限,也及时反馈给各级党组织,作为班子民主生活会和党组织思想政治建设、德育建设的重要依据之一,起到了鼓励、鞭策、警醒的作用。

(四)探索创新考评方式,确保准确性。今后的测评工作中将继续探索全面准确的干部德的考核评价方式,比如进行跟踪考评、关联考评、追溯考评、综合考评等,解决考评方式单

一、考评面较窄等问题。通过各种方式的走访,重点了解干部的生活方式、财产状况、家庭美德、生活作风和社会公德等情况,把干部德的评价权交给基层群众,从机制上保证干部德的考核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四、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与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意见、建议。

(一)坚持不懈地抓好理想信念教育。必须把理想信念教育贯穿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始终,教育引导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优良作风。要强化广大教职工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纪律意识,提高与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的自觉性。

(二)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各项制度。健全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严格执行议事、决策程序,凡属重大事项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与大额度资金使用,要在领导班子充分酝酿讨论的基础上作出决定。认真落实领导班子成员分工负责制,凡是会议决定事项,分管领导要积极组织落实,并承担相应责任。

领导班子和班子成员之间要沟通思想,形成共识;建立健全提醒谈话、诫勉谈话和函询制度;班子全体成员要顾全大局,珍视团结,维护稳定。班子主要负责同志要尊重班子成员的意见,调动和发挥每个成员的积极性。班子成员要增强全局观念和团队意识,自觉服从集体决定,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互相谅解、互相补台,增强领导班子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推进决策民主化、科学化。要拓宽教职工参与渠道、增加决策透明度,作出重大决策前要开展调查研究,掌握真实情况,分析论证;对涉及教育系统全局性的重大决策,要与有关方面的沟通、协商和协调,广泛听取党代会、教代会和教职员工意见;对涉及学校全局和发展的重大决策,要进行专家论证、咨询和决策评估;对与教职工、学生和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政策规定,要通过公示等方式公开听取意见;对重要决策实施情况、师生、群众关注热点问题的解决情况,要通过会议及网络等途径及时向师生通报;对违反规定程序造成重大损失的决策,要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四)完善监督制约机制,保障教职工的民主权利。充分发挥党员代表、教代会代表和群众的监督作用,落实教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完善校务公开、公示制度,凡涉及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事项,要公开办事程序和结果,接受师生员工监督。重点加强对主要领导干部、人财物管理使用和关键岗位干部的监督。严格执行领导干部述职述廉等制度,引导领导干部加强自我监督。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推行干部问责制度,加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日常管理与监督。

(五)加强和改进干部作风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健全领导干部经常性调查研究制度和联系基层制度,建立校领导接待日制度。要高度重视师生员工的合理需求,关注和支持师生员工的发展进步,认真解决师生员工普遍关心的现实问题,保证各项政策措施更好地体现师生员工的利益。注重人文关怀,把服务师生作为重要价值取向,紧紧依靠广大师生员工,坚持走民主办学之路。

(六)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强化激励约束。加大日常考核、定期考核和重大事项跟踪考核力度,提高考核工作制度化、科学化水平。要扩大考核民主,增强考核工作透明度,加大社会各界、教职工、群众评价在干部考核结果中的分量,着力形成注重品行、科学发展、崇尚实干、鼓励创新、群众公认的导向。要高度重视在关键时刻、重要工作和涉及个人利益问题上考察识别干部。

(七)弘扬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干实事的精神。要教育引导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事业观、工作观,把思想统一到干事业上,把精力集中到做实事上,把功夫下到抓落实上,营造求真务实良好氛围,努力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校园和谐等方面不断取得实效。坚持勤俭办学,加强作风建设,端正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减少会议,精简文件,厉行节约,努力建设节约型校园。

(八)坚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树立良好形象。要采取有效措施,创新教育载体,促进领导干部加强党性锻炼和道德修养,树立和弘扬优良作风,保持道德品行的纯洁性和先进性。要严格执行党的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带头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自觉接受党组织和党内外群众监督,干干净净做事,清清白白做人。

(九)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高领导干部素质能力。拓宽县外、县内,校外、校内各级各类培训范围,开展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高质量的能力培训。重点加强领导干部的培训,把干部培训与学校特色发展的办学目标结合起来,突出抓好学校发展规划、班子管理、群众工作、危机处理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和能力培训,切实提高领导干部履行岗位职责的本领。

注重多岗位培养锻炼干部,加大教育系统各职能部门之间、职能部门与教学单位之间干部双向交流力度。加大后备干部培养选拔力度,制定培养规划,完善培养机制,建立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后备干部队伍。

坚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与加强制度建设相结合 篇5

周柏青 副区长

一、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时代背景

在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优美的市容环境,整洁的生活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正在成为衡量一个地区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成为吸引资本、技术和人才的重要条件,成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在此大背景下,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1、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是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一是推进城市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战略,而我区是典型的城乡复合型城市区,随着大市区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化已成为加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加快城市化进程对我区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区的城市化率已达到55.7%,江苏省达到60.6%,从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来看,城市化率超过50%将进入加速发展期,欧美等发达国家现已超过70%。因此在这经济的加速发展期,必然对城乡面貌提出更高的要求,必将通过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来提升形象。二是体现以人为本的客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污染的加速,人类的生存环境面临着巨大考验,随着各级党委、政府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加强,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和整顿措施。特别自今年以来,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先后召开动员大会、电视电话推进会,市、区两级党委、政府也迅速召开高规格的动员会、领导小组成员会,明确责任,狠抓落实,着力解决基层群众关心的垃圾处理、河道保洁、饮用水安全、道路硬化、环境美化等实际问题,对密切干群关系、体现执政为民理念有着重大和现实的意义。三是缩小城乡差距的客观要求。当前全国各地城乡发展还有很大差距,城市普遍好于农村,主要差距体现在:农村空间布局不够合理、公共服务不够完善、资源配臵不够均衡、基础设施不够配套、管理体制不够健全。我区城乡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城乡居民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共享大市区建设的成果。少数镇村居民尚未饮用到大市区的区域供水,部分镇村尚未通公交,农村生活污水尚未得到有效处理,城郊村的占道经营、私搭乱建等不良现象严重存在,公共卫生间、垃圾池箱等环卫配套设施规划滞后、严重缺失,等等,上述问题均需要我们通过环境综合整治,认真解决,缩小差距。

2、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是提升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迫切要求。一是老城面貌亟需改善。当前,盐城在集中精力打造沿海特大城市,我区作为盐城市的主城区和中心城区,肩负着大市区的建设和管理重任,前年我区全面接管主城区6个街道1600余条后街巷道保洁、79条沟河整治和日产700吨垃圾一级清运处臵的任务。虽然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市容秩序逐步改观,居民舒适度指数明显提升,但面上的整治效果还很不平衡,新建小区的环境明显好于老旧小区,主干道周边环境明显好于支路巷道,棚户区、老旧小区还插花式地隐藏在大市区的一些角落,那里居民的生存环境与现代城市风格明显差异性太大,需要我们下大力气整治、改造。二是新城面貌亟需出新。自2005年市区实施“分片发展、合力建城”战略以来,我区加快了河东、城北两大片区建设步伐,亭湖新区7纵5横、新洋经

济区4纵9横、环保产业园7纵4横的路网框架基本形成,城北物流园区、河东光电产业园区和环保产业园区初具雏形,片区3个垃圾中转站、13个公共卫生间、2个公交回车场、1个污水处理厂等城市家俱陆续配建到位,片区的整体形象不断出新。但环境整治明显滞后于新城发展的步伐,片区主干道出摊经营、户外广告私建乱设、违法建设遏制不力等问题客观存在,道路保洁、绿化养护、楼宇亮化等管理水平亟待提高。三是镇村面貌亟需改观。集镇已连续五年逐年推进集镇“六个一”工程和绿化“五个一”工程,累计实施集镇重点工程230项,完成投入12.7亿元,新增绿化面积159公顷,旧街改造和绿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但镇村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组保洁、村收集、镇运转、区处臵”垃圾收运管理体系尚未建立,村庄环境整治不够到位,长效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多种因素仍制约着镇村环境的优化,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不相适应,需要我们下大力气解决。

3、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是党和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具体体现。市委赵书记在全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动员大会的讲话中指出,环境综合整治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受益面最广的民生幸福工程,我们宁可少上几个项目,甚至其他方面等一等、放一放,也要把这件实事办实、好事办好。说明环境综合整治意义重大,更说明市委、市政府实施环境综合整治的信心和决心。由于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涵盖范围大、参与部门多、受益群众广,事关基层群众的生产生活,是最具代表性的为民办实事工程。总体而言,实施好这民生工程,主要能解决三个方面的现实问题。一是能解决城乡容貌的整洁问题。通过深化优化生活垃圾收运处臵一体化模式,清理生活垃圾;通过加快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提升泵站等设施建设,使污

水达标排放;通过规范整治马路市场和清理乱堆放、乱搭建行为,消除乱摆乱放现象。二是能解决生态环境的改良问题。通过对工业项目的监管,坚决依法取缔、关闭未经审批的“十五小”、“新五小”企业,治理工业污染;通过加快农村沼气、秸秆气化、农户改厕等工程建设,推进生态健康畜禽养殖,治理农业污染;通过加大河道沟塘整治疏浚力度,加快全区河网生态化改造,治理河道沟塘。三是能解决公共服务的配套问题。通过“棚户区”改造,建设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等基本满足群众需要的公益性服务平台,提升公共服务水平;通过加大城乡绿化建设力度,做到见缝插绿,实施城镇亮化工程,切实提升绿化美化水平;通过实施城乡道路畅通工程,改建狭窄干道,构建城乡一体的路网体系,切实提升道路通达水平。

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目标和原则

总体目标是:按照区委、区政府提出的“五年任务三年完成”的部署要求,围绕“一年打基础、二年展新貌、三年大变样”的实施计划,突出老城、新区、镇村三大区域重点,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全区6个街道、7个镇和1152个村庄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生活污水处理率等主要环境指标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和苏北地区领先水平,全区人居环境和容貌秩序明显改观,市政等基础设施体系更加完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工作机制和长效管理机制基本健全,形成城乡容貌改观、环境管理有序、城镇品位提升、发展环境优化、居民素质提高的局面,为推进“争先苏中城市区、建设幸福新亭湖”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基本原则是: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共享和谐原则。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注重培养提高人民群众文明、卫生意

识,接受群众检验,切实让群众满意,确保人民群众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二是坚持统筹安排、标本兼治原则。综合治理城市、乡村人居环境和容貌秩序,把专项治理与长效管理、当前工作与长远目标、改善环境与提升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三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从各地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出发,区别城市、乡镇、村庄等层面,确定不同标准,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务求实效,各具特色地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三、城乡环境综合整治需要把握的关键环节

1、突出规划引领,坚持集中整治与长远建设相结合。一是重抓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按照方便出行、节点畅通、成网成环的要求,继续完善建设三大片区路网、桥梁等基础设施,重点实施东绕城及周边道路连接、黄海东路东延与沿海高速青墩接线连接、天山路北延与黄海路东延连接、跃进路南延等重大项目,进一步完善片区核心区路网骨架,切实改善片区对外交通环境。全力加快中心镇村形态拓展,力争用三年时间,确保南洋、新兴、黄尖、便仓、盐东5镇分别形成三纵三横、四纵三横、三纵三横、两纵两横、四纵四横的路网体系。同时科学编制和合理开展村庄布局规划,按村民出行2公里半径范围实施规划布点,并做深做优安臵区和居住区的建设规划,明年实施高速圈内的南洋、新兴两镇占地100亩、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容纳800户的居民安臵点,对高速圈外的盐东、便仓、黄尖三镇新建占地200亩、容纳400户的村民居住区。二是重抓公建配套设施建设规划。继续完善亭湖新区水、电、气、污水处理等市政公用设施规划建设,指导实施环保产业园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

网、新洋经济区区域供水管网改造、城北污水处理支管网接入等重点项目,配合实施老小区排水管网改造。配套完善公交设施建设,协调公交路线延伸至环保产业园区,实现三大片区公交线路全覆盖。推进童家沟、建新河等21座防洪闸站和新民河、永建河等9座排涝站建设,切实提升第四防洪区的排涝能力。加快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明年启动新区、黄尖、新兴各1座垃圾中转站及新洋2座星级公共卫生间的建设工作,重点对主城区30条后街巷道配建50座、垃圾池50座、果壳箱250只,对三大片区配建垃圾池150座、垃圾箱500只,对5个镇按10户一只垃圾箱、每村10座垃圾池的标准配建到位。三是重抓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大力推进亭湖新区、环保产业园区和新洋经济区的社会事业配套设施建设,合理布局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加快区文化艺术中心、亭湖高级中学、新洋实验学校、区人才公寓、新区医院等重大公益项目建设,明年年内确保建成街道社区服务中心3个、街道卫生服务中心7个、街道卫生服务站19个。各镇要组织力量,统筹推进地方医院、学校、党群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既解决当前实际困难,又能满足地区发展的长远需要,力争通过2-3年的努力,使全区的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区域承载能力不断提升。

2、突出整治重点,坚持分类推进与统筹发展相结合。一是明确老城区整治重点。重点加快旧城改造步伐,近期重点启动西城港湾明珠、八十间地块改造等7个保障性安居工程和旧城区改建项目的房屋征收,明年计划推进23个房屋征收项目,继续采取领导挂钩、街道包干、部门配合的工作机制,重点推进串场河沿线、酒厂路、商业大厦、双元新村、大洋城中村等重点地块的房屋征收工作。同时强化市区物业管理工作重心下移,按照“一区一策”的办法,分

三类集中推进,对首批249个新建封闭式规模商品房及单位自建规模小区,实施市场化物业管理和单位自管;对第二批176家半封闭规模商品房及零散小区和开放式小区,推行市场化管理、社区准物业管理和单位自管相结合的模式;对16家改制破产企业小区和无人管理小区,实行社区准物业管理和村民自治管理,确保明年年底前实现大市区小区管理的全覆盖。二是明确新片区整治重点。重点实施绿化、亮化、美化工程,以公共绿地、生态走廊、道路绿带、绿色水系为主题,加快城乡绿化建设步伐,对片区、集镇重大节点、重要出入口的景观地带实施全部绿化,近阶段重点建设城北公园、新丰河公园、大新河绿带、大洋湾运动休闲园区等一批绿化水景项目。启动实施331省道沿线生态走廊建设,完成24公里道路沿线两侧200米范围内的植树造林任务。采取“干道全面亮化、节点艺术亮化、公共设施节能亮化”的方式,对已建成道路及计划建设道路两旁的路灯全面配套完善,对公园绿地实施以亮衬绿、绿带亮化建设,统一片区沿街店招店牌,对沿主干道两侧的住宅和楼宇实施亮化,将道路、建筑、景观和商业照明融为一体,丰富城市夜景。同时在重点路段、区域设臵标志性建筑,增强城市景观元素,全力打造一街一景观、一路一特色、一园一风貌、一景一靓点的城市绿化亮化美化格局。三是明确卫星镇整治重点。主要围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六整治”、“六提升”的具体要求,重点整治生活垃圾、生活污水、乱堆乱放、工业污染源、农业废弃物、河道沟塘,着力提升公共设施配套、绿化美化、饮用水安全保障、道路通达、建筑风貌特色化、农村环境管理水平。切实推行“组保洁、村收集、镇运转、区处臵”垃圾收运管理体系,确保到2015年底,全面完成全区318个规划布点村庄和1027个非规划布点村庄的综合整治任务,基本达

到村容村貌更加整洁、生态环境更加优良、乡村特色更加鲜明、公共服务更加配套的要求,并建成三星级“康居乡村”10个、二星级130个、一星级141个。力争通过分类推进的办法,达到城乡统筹发展的目的。

3、突出典型引路,坚持以点带面与量力而行相结合。一是在老小区整治工作中,围绕市政府下达的重点城建工程,明年重点对列入市重点的鸿基花园、金贸小区等4个老小区,加大绿化栽植、道路硬化、煤气管道铺设、屋顶维修、墙壁刷新、围墙关闭等系统工程的实施力度,督促指导成立业主委员会,推行业主自治,并对市区面积较大的120多个小区进行摸排,分批次进行排水管道改造,切实兑现市区居民汛期不受淹的庄严承诺,确保通过老小区整治工作,切实提升老旧小区的居民的幸福指数。二是在河东新城建设中,重点围绕东环路以西约12平方公里核心区域建设,进一步深化城市设计,推进项目建设,优化人居环境。明年将全力推进“三个十”项目建设,即十个行政办公及公共配套项目、十个房地产开发项目、十个基础设施项目,重点建设河东新城CBD(中央商务中心)、绿地商务区、创想湖景观带等一批出新新区形象的重大项目。突出打造创想湖生态系统在新城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在现有创想湖轴线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建设不同于大市区其他区域的临河、临路绿化、建筑小品、城市家具等的景观特色,将滨河绿地系统的护坡绿地与河滨绿地连成一体,并配以游路、亲水系统,将创想湖生态系统打造成河东新城特色绿化生态工程。三是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中,采取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的办法,紧扣时间节点,分四步推进到位。今年年底前主要完成新兴镇联盟村联盟居住点、南洋镇新洋村新洋居住点以及步凤镇安龙村安龙一组、二组4个位于城镇主要出入口

附近试点村庄的环境整治任务。明年春节前完成高速公路(或主要干道)两侧30%村庄的整治任务,需整治村庄个数为11个。明年6月底前完成高速公路沿线两侧以及城镇、重点工业园区、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周边和其他重要窗口地带共101个村庄的环境整治任务。明年年底前完成一级公路、铁路沿线两侧共53个村庄的环境整治任务,确保创建三星级“康居乡村”2个,同时完成236个其他村庄的环境整治任务。努力通过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的策略,集中有限资源,分步骤实现区委、区政府既定的目标任务。

4、突出地方特色,坚持彰显个性与统一风格相结合。一是提升片区特色。河东新城要充分利用通榆河、新洋港等天然优势资源,完善绿地、交通和河道系统,以亭湖大桥、迎宾大桥、南洋机场等接入口为门户节点,着力打造绿地生态系统良好和人居环境优美的绿色生态新城。城北片区依托交通基础设施,优化物流业空间布局,增强盐城现代物流园区、都市工业园区承载吸附力。环保产业园应围绕建设“国家环保产业示范区”、“低碳示范区”的目标定位,着力营造生态环境优美、基础设施配套、专家人才汇聚的新型环保小镇。二是提升集镇特色。注意将特色化贯穿于集镇开发建设的全过程,南洋、新兴2镇地处大市区的东、北主出入口,应以城关镇的定位,高标准建设,快速融入大市区发展;盐东、黄尖2镇要集中精力推进奥威斯乐园和千鹤湾等重大项目建设,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区;便仓镇要注意挖掘千年古镇的文化底蕴,弘扬牡丹文化,打旅游特色牌。三是提升村庄特色。重点提升村庄建筑风貌特色化水平,引导促进农村民居建筑风格与村庄整体风格相协调,在新型城镇居民点和农民集中区,由各镇根据实际,统一规划,制订出不低于10套符合本地风格的建筑样式,供村组选择,力求建筑风格一致,努

力形成一镇一品、一村一品的特色。力争通过面上的总体控制,细节上的精确把握,真正到风格统一与个性彰显相融合,充分体现出亭湖特色。

坚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与加强制度建设相结合 篇6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和适应生存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培育形成的共同价值观体系及其表现形式的总和,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四个层面。企业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企业文化,具有内强管理、外树形象,内增凝聚力、外增竞争力的作用,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强大文化动力,对企业发展乃至成败至关重要,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相比,企业文化是一个相对新鲜的事物,它以贴近企业根本目标、贴近群众实际等特点,容易为企业领导和员工所接受。然而,在现实中,一些人认为“企业文化时髦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过时了”,还有的甚至认为企业文化可以取代思想政治工作。这些认识和做法把二者割裂开来,无形之中削弱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如何认识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作用以及加强两者的有机结合,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和创新,是摆在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及其相结合的可能性

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承的关系,两者之间有许多共同点:

1.工作对象相同。企业文化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都是企业的全体员工,企业文化强调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价值、心理的、社会的需要。而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也是人,是人的政治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行为,强调说服教育,以理服人。两者都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

2.工作目标一致。企业文化是以形成最佳经营管理为目的,以人的管理为主体,以企业精神的共识为核心,以群体行为为基础的企业管理学说。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则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及科学发展观同企业实际相结合,指导企业的振兴与发展。企业都围绕以生产经营为中心的思想,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目标上有了共达一致的前提,二者都将工作目标定位于塑造企业形象,增强企业实力,最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上,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凝聚力量,为实现企业的共同目标服务;

3.工作内容趋近。企业文化的核心层—精神层的内容,如企业目标、企业精神等都属于思想政治工作的范围,其中间层—制度层的形成和贯彻,也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的保证和促进作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功能是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道德观,进行理想、纪律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企业职工的整体素质,保证企业生产任务的完成。这些工作都是紧紧围绕生产经营这个中心,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4.手段和途径相通。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为达到目的的途径或手段是相通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经常采取的一些途径,也被企业文化建设加以广泛运用。例如,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树立典型,学习榜样等等。这些途径和手段都是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所共同使用的,几乎完全可以通用的。

另一方面,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不能混为一谈,更不能互相取代。

1.性质及其表现的形态不同。企业文化是原产于国外的一种新的管理理论,具有明显的管理性、经济性,本质上属于经济管理范畴,它的形态不仅有精神形态,而且还体现在制度、行为和物质形态之中。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具有鲜明的党性、思想性,本质上属于政治工作范畴,表现为意识形态。

2.内容侧重点及其特性不同。企业文化的基本内容是根据企业内外部条件选择经营哲学、确定管理信条、培育企业精神、确立企业目标、树立企业形象等,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是对广大群众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及公民道德等的教育,培养“四有”职工队伍;同时,对职工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思想问题进行疏导,予以及时解决。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是立足于全党思想政治上的高度统一,具有较强的共性特征。

3.运作方式及其主体不同。企业文化建设的活动主体是企业经营者。企业文化的运作特点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通过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思想政治工作的活动主体是企业党组织。即在党组织领导下,领导、群众、人民团体相结合,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体制;其运作方式是在党组织统一领导下开展系统教育、正面灌输等。

二、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的必要性及其现实意义

(一)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措施 企业文化是人本文化,强调“人格化管理”,注重营造宽松、和谐、温馨的氛围,有助于理顺、协调企业内部人财物的关系,最大限度地挖掘出企业的内部潜力。企业文化把人看作是具有多方面需要和发展能力的“文化人”,重在精神激励和职工价值的体现,有助于管理者

进一步确立职工是企业主人的观念,真正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培养人,增强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企业文化紧密结合思想政治工作,通过文化活动方式,把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些内容以更易为职工群众接受,更易得到企业行政部门支持并融入企业发展各项工作中,使职工把自己的个人追求与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崭新的时代风貌和高度的主人翁精神,为企业发展做贡献。企业文化是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是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措施,彼此在调动职工积极性、增强企业凝聚力、保证企业发展目标实现上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

(二)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是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工作相融合的需要 在过去,由于体制方面的原因,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生产经营工作经常出现“两张皮”现象,而企业文化能有效地将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全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新的载体补充。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实施文化管理中,企业管理的过程变成了用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来教育、引导员工实施企业目标的过程,企业文化建设搞得好,文化管理推进有效,那么,企业的生产经营、思想政治工作就在其中了。以企业文化为载体,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使人人参与,形成每一个员工都是思想政治工作者,也是思想政治工作对象,使思想政治工作贴近时代脉搏,把握员工心理,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富于人文精神,更具有文化内涵。使思想政治工作拓宽视野、增强活力;内容更贴近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目标更具体、内容更丰富,可以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为生产经营服务的质量和效果,为企业的改革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三)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能促进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创新

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关系,两者能够相互促进。企业文化具有灵活多样、内涵广博的特点,可以丰富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使思想政治工作由虚到实、由抽象变得更为具体。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通过文化教育、文化娱乐、文化感染等手段提高人们的文化、思想与道德素质。这种寓教于文化的方法,对于改进与丰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是十分有效的。

(四)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干部队伍素质

随着我党工作重心的转移和企业改革的深化,思想政治工作出现了时冷时热,被称为“万金油”的政工干部,也觉得“政治工作难做,政工干部难当”。其实,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改革承受能力的不足以及腐败现象,都证明了思想政治工作只能加强而不能削弱。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为政工干部拓宽职能,施展才能提供了条件和机遇,有利于提

高干部队伍素质,尤其建设精干高效的政工干部队伍。

三、探索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的途径,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与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的生命线。当前,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经济成分、物质利益、就业方式等多样化,人们的思想活动日益呈现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给新形势下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如何把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是我们今后工作实践中应该认真探索的新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要实现这个创新,必须以企业文化为载体,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一)借助制度文化建设,推动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的改革和创新。

制度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中间阶层,也叫有形文化。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属于有效载体,具有明显的目标性、稳定性和连续性,在规范执行方面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结合离不开必要的规章制度和有效的运行机制作保障。因此,借助制度建设,构建企业制度文化,确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法规制度体系将二者有机结合,更有利于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企业文化内容与生产经营密切相关,易于得到企业领导认同和支持,政工部门要抓住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的契机,积极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自身机制的创新。一是完善领导体制,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和队伍。确立并明晰企业基层党组织的地位,由党政一把手担任企业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坚持党对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发挥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这是探索二者有机结合的组织保证和基础条件,二者组织的有机结合也是企业机构改革的一种趋势。从某种意义上讲,扩大了思想工作队伍,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党政工团齐抓共管,上下一致,全方位、多角度开展工作,发挥作用,形成合力,既推动了企业文化建设,又把思想政治工作这个虚功,变成了有形有物,实实在在的具体工作,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二要营造“一岗两制”的领导机制,即思想政治工作要促进生产经营发展,生产、经营、技术、行政部门也要担负思想政治工作责职。三要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考核机制,与生产经营管理工作同步进行检查考核和奖惩兑现,从而使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由“软”变“硬”,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各有侧重又协调一致、有机结合,把“软领导”性质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具有“硬规约”性质的企业管理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公平合理的考评机制,为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一体化创造条件。

(二)借助精神文化建设,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载体上的改革与创新,把思想政治工作同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就是要善于通过多种形式,方法和手段,在内容上借企业文化的“风”行思想政治工作“船”,虚功实做,积极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着力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

一是借助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的重要内容之一。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一种人格化的企业群体的心理状态的外化,是企业群体道德水准和道德风貌的集中体现。培养企业精神,离不开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与企业文化建设的某些内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道德教育的深入发展,不仅有利于促进企业文化建设,而且加速改变员工的思想情操和道德意识。

二是借助目标教育,企业发展目标不仅是生产经营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样是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为,它是企业员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共同追求和目标所在。企业文化建设也好,思想政治工作也罢,它们共同的目的就是把企业近期和长期的发展目标与员工近期和长期的物质文化追求紧密结合起来,进行思想教育,从而促进员工形成奋发进取的思想观念,自觉为实现企业发展目标和人生价值而努力。把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同企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就是要通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构筑企业的价值体系。通过提出的企业经营目标、宗旨、精神,构成一个相互支撑的企业文化体系。

三是借助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文化建设;二是思想建设。企业文化建设既包含于精神文明的文化建设,又包含于思想建设。同样,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和内容也属于精神文明的范围。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思想建设又是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与精神文明建设有着本质的联系。二者有机结合,既有利于促进精神文明发展,又有利于带动各自发展水平。

四是借助形象工程。这里包括企业形象、企业家形象、员工形象、产品形象等,通过树立典型,宣传企业,产生感染力和震撼力,通过榜样来现身解说企业的价值观。可以说,这是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的一项战略举措。

(四)借助企业文化的物化手段,推动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一是运用文化活动。思想政治工作要充分利用企业文化建设所创造的条件把企业精神、价值观念、经营理念、道德规范等,寓教于各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包括全面而有侧重的教育,健康的娱乐,高尚的享受。从中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说服力和两个文明建设成果的凝聚力,以及文化艺术的感染力。这些将无疑起到振奋员工精神,凝聚企业力量的作用。二是领导垂范。企业领导不仅是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的倡导者,还应该是模范的实践者。在一定意义上,企业文化是经营者文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也体现了企业经营者的人格魅力。二者有机结合所产生出来的现代文化则是现代企业的灵魂,企业家则

是这一灵魂的塑造者。

三是运用企业文化增强典型思想宣传工作的信服力。通过培养、树立先进典型启发、教育、激励职工,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基本方法和手段,但由于传统思维定势的影响,我们在宣传方面往往存在着“脸谱化”的程序和现象,且偏重于思想意识、精神觉悟方面的总结宣传。在人们思想意识日益多元化的今天,这种典型宣传的感染力和信服力大为下降。通过发挥企业文化的激励功能,生动形象地宣传推广那些集中体现和代表企业精神的先进典型群体和个人,可有效地增强先进典型的信服力

(五)借助物质文化建设,推动思想政治工作手段的改革创新。

近年来,有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无所适从、软弱无为的状况,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缺乏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物化手段。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解决思想政治工作手段落后的问题。企业文化建设的“软件”和“硬件”,企业文化的“硬件”建设,如摄录设备、广播通讯器材、网络传播等,为思想教育政治工作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现代化手段。思想政治工作借助企业文化的物质条件和物化手段,使思想政治工作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看得见,摸得着。工作环境、学习环境、活动环境、生活环境与职工密切联系,是满足职工精神需要的条件,增加投资,改善环境,创造条件并从中加以引导,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文化设施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物质载体,能为顺利开展并落实思想政治工作提供物质条件。事实证明,企业文化的活动形式和健全的物质基础,一旦被思想政治工作合理利用,就能营造一个生动活泼、具有极强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坚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与加强制度建设相结合 篇7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萌芽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产生于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 (St.Thomass More) 是最早重视生产劳动教育的政治家, 在其著作《乌托邦》中, 就幻想人们从小就学习农业, 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 部分时间在城市田地里实习, 每个人至少学习一种手工业, 为就业做准备。17世纪, 约翰·贝勒斯提出要从小教育儿童学习农业和手工业技术, 凭自己的双手谋生。意大利空想社会主义者康帕内拉 (Campanella) 撰写了《太阳城》一书, 主张将城市划分为七个领域, 利用其中一个领域作为职业教育场所, 请有才干的师傅讲授生产技术, 组织学生到生产现场参观和实习。可见, 在这一时期已经产生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萌芽, 教育家们已经纷纷看到了教育内容脱离现实生产的弊端, 积极主张重视生产劳动教育, 农业手工业这些教育内容是最早的职业教育课程雏形。此外, 这一时期还提出了生产现场参观和实习这些职业教育课程实施模式。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产生

18世纪, 卢梭又提出了儿童必须学会劳动, 学会一种职业。他说:“在人类所有一切可以谋生的职业中, 最能使人接近自然状态的职业是手工劳动, 在所有一切有身份的人当中, 最不受命运和他人影响的是手工业者。”卢梭认为, 劳动教育的任务是使儿童通过劳动学会使用各种工具以及相关技术, 锻炼身体, 发展人的心灵。18~19世纪, 瑞士教育理论实践家裴斯泰洛齐提出要把学习知识和手工劳动放在一个统一的过程中结合起来的观点, 他还创办了一边学习, 一边劳动的学习与劳动相结合的实验学校。裴斯泰洛齐非常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 他说“使功课劳作合一, 提倡职业训练是提高人的工作能力, 增加实际生产量的最好途径”。他还强调劳动技术课程的开设, 倡导在普通学校中开设职业技术教育课程, 认为这是帮助儿童获得独立生活能力, 改善贫困生活状况不可缺少的手段。关于劳动教育的具体课程, 他认为应包括农业、手工业以及家政等方面内容。他还列举了这些课程的具体形式, 比如说, 指导学生在校园耕地上种植农作物或养护家禽, 带领学生参观手工作坊, 学习工匠的各种手艺。他认为这种教育既可以锻炼学生体力, 又有助于学生性格的养成。这一时期学习知识与手工劳动被置于同一重要地位,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逐渐产生并付诸实践开办了实验学校, 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从农业手工业, 拓展到家政业。职业教育课程的作用得到进一步提升。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发展

19世纪, 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主张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途径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其作品《新道德世界书》中写道:“在社会划分和与此相适应的制度下, 每个人所受的训练和教育将使他们能够用最好的方式尽量发展本人的全部才能和力量;这种发展将在外部条件新的结合下实现, 这种外部条件是专门为了使人性中完善优美的品质表现出来而创造的。这样所有的人都将在体、智、德、行方面受到良好的教育。”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提出了劳作教育思想, 从另一角度丰富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他强调把知识学习与工业劳动结合起来, 主张在国民学校中开设手工劳动课程, 在学校的实验室、缝纫室、烹饪室等对学生进行技术操作训练。他虽然主张独立开设劳作科目, 但依然认为工艺、绘画、几何、初等数学等学科同样是最适合学习的科目。凯兴斯泰纳提出的劳作教育是按照公民教育的要求培养德国资产阶级需要的新型劳动力, 既使学生掌握个人的职业技能, 又使他们形成为国家服务的思想, 因此其“劳作学校”主要有三个方面任务:第一, 对学生的职业陶冶, 即公民的职业准备;第二, 职

业陶冶伦理化, 即不仅把职业训练当成谋生的手段, 且作为培养个人道德品质的手段;第三, 团体的伦理化, 即把学生组成一个工作团体, 培养与发展学生“团结工作”的精神。从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得到了发展, 特别是凯兴斯泰纳对于职业教育课程发展的贡献尤为突出。首先, 在课程设置上, 他提出要将手工劳作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来开设;其次, 在课程内容上, 他重视体育课, 并主张在课程内容上对文学、历史、地理等学科渗透公民教育内容, 号召精简教材, 以极少的知识材料得到极多的适应力、本领及工作兴趣, 以完成国家公民教育的使命;再次, 在课程实施上, 提出教师要按照学生职业种类组织劳作教育, 可采取“分组教学”的形式, 让学生在“亲身观察”、“亲身经验”中获得知识, 这样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活动能力和创造能力;最后, 在职教课程教师上, 率先指出应在职业行业中聘请有技术的工匠担任。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升华

诸多教育家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做了精辟的论述, 但他们的说法都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马克思在新的大生产的历史条件下, 从分析现代生产、现代科学、现代教育的本性对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进行了升华, 他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思想概括为三点:第一, 具有革命性技术基础的现代工业, 决定了现代劳动者必须是受到全面教育和全面发展的劳动者。这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存在的前提。第二, 现代科学揭示了现代生产过程的秘密, 这就使现代生产知识成为易于掌握的东西。现代科学是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础。第三, 现代工业所要求生产工作者的科学知识只有在生产劳动过程之外的教育过程中才能习得, 因此, 现代学校就成了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承担者。

从马克思的《资本论》中我们可以知道, 马克思认为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有两种形式。首先, 是和工厂劳动结合起来的初等教育。英国《工厂法》中就规定, 儿童和少年工人部分时间学习文化知识, 部分时间参加工厂劳动, 这就是后来的半工半读的初等学校。其次, 是各种形式的职业技术学校和成人教育等。

马克思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论断虽没有直接提及职业教育课程问题, 但它对于职业教育课程却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马克思说:“……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的结合, 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 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人的唯一方法。”这一论断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提供了准则, 即要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 将智育、体育、生产实践等更多的纳入到职业教育课程的视野中, 充实职业教育课程内容, 增加职业教育课程类型, 以满足社会进步对于人才规格的要求。马克思认为教育可以理解为智育、体育、技术教育三件事。技术教育要使儿童和少年了解生产各个过程的基本原理, 同时使他们获得运用各种生产的最简单的工具的技能。他对于教育的理解正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真实写照, 从而明确了职业教育课程的历史地位, 为职业教育课程在教育中找到了一席之地, 为今后职业教育课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马克思还强调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的有机结合, 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各种实践活动中, 在实践中, 鼓励学生把动手、动脑、动口结合起来, 鼓励学生亲身经历、亲自参与, 这些将有利于提高学生兴趣,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总之,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发展过程为职业教育课程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单中惠.西方教育思想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2]胡金平.中外教育史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李向东, 卢双盈.职业教育学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4]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9.

坚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与加强制度建设相结合 篇8

坚持执政理念与制度创新结合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我党的执政理念是党在执政过程中对执政宗旨、执政理想、执政使命、执政价值、执政性质和执政目的等所持有的总的信念,是我们党保证自身执政的科学性、民主性、规范性的精神诉求和认知模式。

执政理念,作为我党执政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原则,集中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当今中国共产党人最根本的执政理念。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的概括,是对我党执政理念的最新发展,具体来说就是要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这一总体目标,突出了我党作为执政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必须具备的品格和素质,从根本上回答了把我党建设成为一个什么样的执政党的问题。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根本的是解决好为谁执政、靠谁执政和怎样执政的问题。只有始终坚持执政理念与制度创新的结合,才能切实解决好这些问题。要解决好为谁执政的问题,就要通过执政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等一系列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创新,保证执政党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群众观,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竭尽全力为人民掌好权,执好政。要解决好靠谁执政的问题,就要通过党与人民关系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创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广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要解决好怎样执政的问题,就要建立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和机制,坚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努力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执政理念与制度创新结合是我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的坚实基础

党的先进性是在执政理念与制度创新的结合中获得的。执政理念作为精神层面的东西,是执政党的文化价值观和灵魂。制度是执政党定型化和规范化的运作体系,有力地促进执政党内部机制的良性运转。执政理念与制度创新结合,能够从言与行、形与神、表与里相统一的高度,奠定党的先进性的坚实基础。

我党长期执政的实践已经证明,执政能力建设水平突出地归结为执政党的制度能力建设水平,执政党和其党员的先进性集中体现在能够自觉遵循制度,以制度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上。制度是人类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文明支架,在制度建设的过程中积淀为制度文明。制度设计的过程和制度设计的成就反映出制度文明的状况。政治文明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制度文明。依靠制度实施统治是政治统治过程中具有普遍性的规则和规律。制度文明反映出执政党的文明程度。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只有将先进的执政理念与自觉地维护宪法和法律的神圣性、至上性和权威性结合起来,与不断加强政治制度、民主制度和法律制度建设结合起来,并使之与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的发展相配套,才能始终保持自己的先进性。

将执政理念与制度创新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得出的科学结论。自从我党执政以来,就确立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但是,由于制度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先进的执政理念在实践中很难得到贯彻落实。邓小平同志认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可以发现在新的历史时期将执政理念与制度创新结合起来,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将执政理念与制度创新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与非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根本区别之所在。现代政党政治都追求执政的合法性问题。执政为民作为一个口号,在现代政党理论中具有相当大的普适性。但是,资产阶级政党所说的执政为民,只是为了掩盖自己的阶级属性,用来蒙骗人民的一个口号。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既是一句真实的口号,同样也是通过制度创新而体现出来的一种实实在在的行动。在执政过程中,通过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的制度创新,体现出党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宗旨;通过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的制度创新,体现出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方式;通过以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为关键的制度创新,体现出党的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作风;通过以提高党的素质和战斗力为基础的制度创新,体现出党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执政效果。

将执政理念与制度创新结合,是我党有机整合各类执政资源的重要途径。制度创新本身就是执政资源。在制度设计以及制度规范运作的全过程都能有效地动员、开发和培育出一系列的执政资源。因此,重视制度设计和制度建设就是重视执政资源的开发、整合和有效管理。建构现代民主制度和法律制度,使执政党成为创新制度和带头遵守制度的模范,就能够塑造执政党良好的执政形象,得到人民群众广泛的政治认同,增强执政党的政治权威性,提高政治影响力,开发出重要的政治资源,并且能够促使潜在的执政资源转化为现实的政治资源,促使不利的执政资源转化为有利的执政资源,将消极的执政资源转化为积极的执政源,就能够使自己在永葆先进性的过程中执掌好政权和巩固好政权。

执政理念与制度创新结合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基本路径

执政理念和制度创新结合推进先进性建设的核心是保持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党与人民的关系,是当代中国的核心政治关系,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根本所在。党的先进性不是自封的,而是在党与人民的关系中体现出来的,是由人民认可和评定出来的。政党政治的实践充分说明,政党和民众之间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博弈过程。党真正代表了人民,人民才选择党,并自觉地接受党的领导。按照唯物史观,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党是代表人民群众意志和利益的先锋队。党与人民存在着天然的血肉联系,离开了人民,党的事业就一无所成,党的执政就失去根基,就将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依法治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最重要的制度保证。只有健全民主制度、党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制度以及人民群众信访渠道畅通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才能使党在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中获得先进性。

执政理念与制度创新结合推进先进性的落脚点是践行理念和创新制度。党的价值观、利益观、执政观、权力观、群众观等观点,既是理念问题,同时也是制度问题,只有对党自身如何保持先进性问题进行制度创新,才能保证党能够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通过法制和制度建设,实现党的领导方式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是党保持先进性的重要内容。一方面,要维护党章的权威,按照党章要求,在党内逐步实现党的生活、党内民主、党内决策、党内关系和党的组织建设的制度化。民主集中制作为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只有从建立健全具体制度着手,规范议事决策权限和决策程序,完善议事决策规则,提高决策水平,才能解决党政机构设置不规范以及效率低下等问题。另一方面,要通过党内制度建设,积极探索和实践加强党内监督的有效形式和办法,通过建设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防止出现权力寻租等权力异化现象。要建立通过全委会听取常委会的工作报告制度,建立健全领导干部任职前公示、任职回避、党政领导干部辞职制度,建立健全巡回制度、全面实行对派驻机构的统一管理制度;健全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和把关、又相互配合和协调的权力结构,形成有权必有职、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的制度。建立健全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制度、谈话诫免制度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实行质询制、问责制和罢免制。要把党内监督与国家专门机关监督、民主党派监督和社会监督结合起来,形成监督的制度体系和整体合力。加强党自身建设的另一重要内容是,党必须自觉遵法和守法,在法律范围内活动,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领导人民走向法治国家。

执政理念与制度创新结合推进先进性的最终目的是始终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共产党没有自己的任何特殊利益,它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执政理念和制度创新都是属于上层建筑的活动,要通过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自己的价值。因此,党的执政理念应该落实到促进生产力发展、切实保证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人民群众的利益表现为一个内容丰富的利益系统,既有经济利益,又有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其中经济利益是基础,它对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起着直接的决定作用。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经济利益,推动发展就成了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切实保证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必须通过科学的制度安排理顺党与政府的关系、党与市场的关系、党与企业的关系、党与社会的关系,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地发展。

(执笔人方世南)

上一篇:水文水资源专业毕业生求职信下一篇:淘宝开店保证金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