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研究论文

2024-09-12

高职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研究论文(精选9篇)

高职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研究论文 篇1

伴着兔年岁尾的脚步,带着龙岁年初的激情,又一个学期在繁忙之中悄然而过。回首往昔,我校写字课题组一路走来,细细碎碎,大大小小,收获满满。我们细加盘点,竟发现:汗水中,绽开朵朵笑颜;足迹里,飘洒阵阵芳香。写字课题研究的各项工作,在我校开展得有板有眼,如火如荼。本学期,写字课题组老师在课题组组长赵昌勇校长、王雅芬书记的带领下齐心协力,深入研究,共同完成了如下工作:

一、加强课题常规管理,夯实课题研究过程

本学期的课题研究工作注重课题的常规管理,夯实了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学习最新写字教育理论,提高课题组教师业务水平新学期开始,由课题组组长赵校长亲自深入课题研究小组,带领课题组教师学习教育部下发的《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

“意见指出,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电脑、手机的普及,人们的交流方式以及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有所削弱,为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提高国民素质,有必要在中小学加强书法教育。”

“意见要求,中小学校主要通过有关课程及活动开展书法教育。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本地区中小学校书法教育的实际情况,对书法教育的课程安排、教学管理、教师任职条件及资源配置等进行规划,稳妥推进书法教育。”

“意见提出,书法教育基础较好的地区和有条件开设书法课的地区,应争取在今年秋季开设书法课。尚不具备条件的地区,要做好开课的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书法教育工作的指导和管理,教育督导部门要把书法课开设情况纳入教育督导的专项内容。”

赵校指出该“意见”为我校的写字特色学校的创建进一步奠定了基础,为我校写字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扎实的理论依据。在这样大背景下,我校写字课题研究更有作用和意义。

(二)制定详细而具体的课题组计划,加强课题过程管理

开学初,写字课题组老师在课题组组长赵校长得带领下,相互讨论,一起制定了课题组总计划,要求低、中、高各段的课题组组长围绕这个总计划,制定相应的各段计划。并紧紧围绕这个计划,开展具体而扎实地课题研究。

(三)加强课题常规检查,及时发现问题、修正研究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核心成员与教导处配合,经常检查各年段的老师写字教案、作业批改、个案分析等资料。在检查中发现问题,及时修正研究方案。

二、优化写字教学,提高教师写字教学水平在课题研究中,一直重视写字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因为唯有高水平的写字教师才能培育出写字能力强的学生。

在今年的教学月中,写字课题组的核心成员朱景峰老师又为我们呈现了一节精彩的书法课《“白、日”的书写要领》。这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对“白、日”字的书写,掌握“白、日”字的整体结构、行笔方向、角度、力度和幅度的掌握。教学中,朱老师采取“指导观察”、“示范引导”的方式进行,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进行练写。整节课朱老师不仅是教学生写字,更关注学生书法好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写字中形成温文尔雅的气质。正如朱老师在课后反思中,写到:“书法养性。这里的性,指的是性情,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心态,就是说学习书法可以培养人良好的心态。有了良好的心态,我们在人生之路中,就会有一盏明亮的路灯指引着我们前进,就不会迷失方向。”这就是书法课给学生带来的美得享受,产生的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将写字育人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同样,这也是书法课达到的最高境界,更是我们课题研究所期望的。

三、书法社团提供交流平台,学生写字能力快速提高 今年暑期,“向山镇乡村学校少年书法社团”的正式授牌,将我校的写字书法兴趣班班提升了一个新的平台。在这个新的平台上,我校学生与外面的学生一起学习书法,争先创优,个个赛着学习、练习书法,极大地提高我校学生的写字水平。在每周三的下午,由我校4名专业而资深的书法教师亲自辅导,从最初的点、横、捺、竖等基本笔画的细心教授,到整个字的间架结构的指导,到最后一幅书法作品的布局谋划,书法社团的老师都毫无保留地传授,让学生受益匪浅,且学生的写字能力得到快速提高。

在课题研究中,课题组联合学校各部门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正是这样不断地研究,我校学生的写字能力不断地提高,在各级各类书法大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2011年7月,学校结合“建党90周年”、“四城同创”开展了“建党90周年师生书法作品展”、“四城同创师生书法作品展”。师生在这种具有特色的活动中,一方面写字能力得到提高,另一方面感受到中国的文化底蕴,并对师生进行了爱国、爱市的民族精神教育。建党90周年教师书法作品

四城同创师生作品

学生作品

2011年7月,由我市主办的“全国中学生千字文”书法大赛中,我校共有30多人参赛,均获得“入围奖”。同时我校在这次“千字文”活动中,因表现出色,被评为“优秀组织奖”。

仁里集镇中心小学“千字文”学生书法作品

2011年9月,由大队部开展的“弘扬传统文化 感谢崇高师恩”书画大赛,通过组织学生书写“教师节、中秋”我国传统节日中的名诗名句,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营造了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书画艺术的魅力,让学生在回顾传统文化的同时,感受到书法艺术的悠远。

2011年10月,在市“我与中华经典共成长”古诗文书法比赛中,我校组织10人参赛,有8人分别活动市一、二、三等奖,其中陈冬、方蕾、朱智博3人获市一等奖;王云飞、宋楚琪、陶鑫3人获市二等奖;夏维杰、晏贤伟2人获市三等奖。“我与中华经典共成长”古诗文书法比赛一等奖学生作品

2011年11月,我校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区书法大赛,共选送了硬笔、软笔书法作品几十幅。这些书法作品形式多样,既有端庄厚重的楷书作品,又有挥洒自如的行书作品,还有别具特色的隶书。

向山小学参加区中小学教师书法比赛作品

2011年12月,我校成功举办了课题研究中期成果汇报会。将这一年来的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和研究成果一一展现在市、区教科研专家面前,尤其是课题组汇编的中期成果册,得到专家的肯定和赞赏。

高职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研究论文 篇2

随着经济的发展, 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必须进行产业升级和改造, 进行技术革新, 工艺提高, 这必将需要大批具备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而大范围的技能型人才短缺无疑会制约整个国家经济的增长[1], 因此, 培养出符合行业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现代使命。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技术学院整合相关专业, 组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实施教育资源和实践资源共享, 加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 在实践过程中, 使学生逐步具备方案设计、材料选择和采购、零件加工、装配调试等相应工程实践能力。

1 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内涵

1.1 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定位分析高职院校是培养面向生产、 建设和管理第一线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所培养的学生能够胜任行业、企业里所对应的岗位, 并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满足社会发展和技术革新的需要, 为以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内涵以就业为导向, 根据企业岗位能力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 设置人才培养方案, 把岗位知识、先进技术、技术能力、职业素质的内容融入到教学全过程, 培养出满足企业需求和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人才要求的对接。

以岗位技术技能培养为主线, 做到“ 三个结合, 五个对接”。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用理论指导实践教学, 通过实践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使学生在生产实践过程中,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问题, 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学习和工作相结合, 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 为了培养出适合产业、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在培养过程中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 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具备岗位知识和岗位技能。

工学交替, 教、学、做相统一, 学生前两年半在校内系统进行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 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综合技能, 最后半年到企业顶岗实习, 实现知识运用、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 三位一体”综合培养和训练, 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2 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2.1 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构建原则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应基于学生全面提高, 协调发展, 在培养过程中, 要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的培养, 也要注重素质教育的渗透;在教学过程中, 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优化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 采用现代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并注重学生工程能力的训练, 通过校内、校外实训、校企的联合培养, 以及各类技术技能竞赛提高学生工程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随着经济发展、技术创新, 对人才技术技能要求也就越高, 培养体系必须不断完善和改进, 从而适应经济和技术的发展。

2.2 构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2.2.1 工学结合, 课证融通整合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实训资源和教育资源, 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 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合理衔接。 如图1 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针对工作岗位设置的培养体系, 学生学习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后进行维修电工实训, 掌握基本控制电路设计, 熟知各类电器元件, 同时开设电机与拖动技术课程, 学生对控制类知识掌握一定程度后, 学习可编程控制器应用课程, 然后进行可编程控制器考证实训, 其内容、培训过程、考核标准严格按照职业资格证书考证要求进行, 同学期开展液压与气动和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课程, 此外, 机械制图与实训、机械设计理论与实训也同期进行, 使学生熟知机械传动装置, 并能选择传动机构, 最后开展综合性实训-简单机电系统制作, 综合训练学生机构设计、传动装置选择、执行部件选取以及控制系统的设计等能力, 初步具备机电一体化技术员岗位技能和专业素质, 在最后一学期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 在实际的工作岗位锻炼, 整体提升学生专业素质和技术技能。学生在毕业资格也与职业资格证书挂钩, 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考取2 个专业职业资格证书, 如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 在校期间可考取普通车工初级证书、 可编程控制系统设计师中级证书、ProE/UG设计工程师证书、CAD中级证书和可编程控制系统设计师高级证书等, 且要求学生在毕业前必须获得2 个以上职业资格证书, 方可顺利毕业, 这样也促进“ 三个结合, 五个对接”有效开展和实施。

2.2.2 校企合作, 共育人才校企合作能够有效解决高职学校教育、实训资源的匮乏等问题, 能够为高职院校提供优质的实训场所和良好的师资, 能够共同制订符合企业行业对人才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共同编写教材和实验实训指导书;校企合作可根据实际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 如采取“ 订单班”、“ 现代学徒班”等形式联合培养学生, 学校老师和企业有经验工程师共同指导学生学习和生产实践, 教学资源相互补充, 师资力量相互支持, 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对人要求相一致, 才能培养出企业、行业需求的, 受社会欢迎的人才[2,3,4]。

2.2.3 课外科技活动课外科技活动是课堂教学有效延伸和补充, 是学生成才的重要渠道和手段, 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之一[5]。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近几年在学生课外活动上加强引导和投入, 鼓励学生根据兴趣组建专业协会, 如现代制造专业协会, 机电产品营销协会等, 协会为成员讨论专业知识、解决专业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也利于老生和新生之间的沟通, 便于开展传帮带活动, 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和相互赶超的良性竞争, 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厌学弃学的老大难问题[6];对创新设计有兴趣的同学组建创新班, 课外开展创新知识专题讲座、组建创新团队参加各类技能竞赛;依托江苏省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发明杯以及挑战杯等赛事设置院级竞赛, 鼓励学生参加校级技能竞赛, 并在资金上给予一定支持, 配备专业指导老师。 学生参加课外活动过程中, 只有在碰到自己团队不能解决的问题才向指导老师寻求帮助, 这样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提高学生创新意识, 扩大学生知识视野。

3 实践成效

3.1 专业建设2013 年机电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成功申报无锡市职业院校重点专业群,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 新增电火花线切割实训室、3D打印快速成型实训室、自动化生产线实训室, 可编程控制器考证实训室等, 也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合理有序安排提供了物质基础, 也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根据麦可思《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 近三年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在毕业半年后就业率均高于江苏省高职院校同专业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 且2013 届就业率不降反升, 就业率达到100%, 比江苏省高职院校同专业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高9 个百分点。第三方的调研报告较为客观的显示出通过校企合作、实践体系构建等有效提升了学生岗位技术技能, 深得社会和企业的认可。

3.2 校企合作机电技术学院与多家企业进行了有效合作, 如与无锡市信捷电气有限公司 ( 以下简称无锡信捷) 持续有效的合作, 根据培养目标和岗位能力要求共同编写了项目驱动式校本教材《 机电控制理论及实训》 和《 电气控制与PLC技术实验指导书》 , 共建可编程控制器实验室, 联合培养学生, 学生经过系统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技能训练后, 考取了可编程控制器设计师职业资格证书, 证书的获取也作为毕业资格一个重要条件, 每年学校都和无锡信捷联合举办专业技能竞赛, 对成绩优异的学生给予奖励, 鼓舞学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锻炼, 每年都有部分学生进行无锡信捷工作, 得到无锡信捷公司的肯定。 此外, 与无锡市五金机电商会合作成立“ 无锡市五金机电学院”, 与金鑫美莱克有限公司开展了“ 现代学徒班”, 取得了学校、企业、学生多方的好评。

3.3 科技创新近几年, 机电一体化专业群在课外科技活动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如学生完成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9 项; 在全国高职高专“ 发明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一等奖5 项、二等奖2 项、三等奖2 项;学生在校获得专利20 多项;在江苏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上获二等奖4 项, 三等奖3 项;在“ 挑战杯”竞赛获江苏省二等奖1 项, 三等奖1 项。 这些足以说明通过课外科技活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 结束语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 学生素质及技能的培养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但也存在不足, 一是需要进一步加强实训室建设,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二是建立“ 互惠共赢”长效持久的校企合作机制, 保证合作持续有效, 真正成为双方发展的推进剂;三是结合人才培养方案, 逐步完善课外科技活动, 扩大学生受众面。

摘要:针对高职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较低的现状, 通过组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 整合优化各专业教育、实践资源, 实行“工学交替, 课证融通”教学模式, 依托校企合作和开展各类技能竞赛等, 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高职教育

参考文献

[1]张祖明.高职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浅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1 (14) :92-44.

[2]葛俊杰, 吴旭军, 杨旭.基于信息资源共享的校企合作服务平台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13 (8) :36-38.

[3]陈达美;邓秀芬;李正义, 等.民办高职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探索[J].教育探索, 2014, 279 (9) :84-85.

[4]李焱斌, 黄玮, 赵恒华, 等.地方高校提升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3, 30 (9) :165-169.

[5]郑志军, 陈松茂, 胡青春.结合课外创新活动提高本科生工程实践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4, 31 (8) :25-27.

高职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研究论文 篇3

一、职业能力概念界定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就明确提出“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然而,究竟什么是职业能力?关于职业能力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概念。蒋乃平(2005)认为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一般指专门知识、专项能力、专业技能等与职业直接相关的基础能力,是职业活动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包括工作方式方法、对劳动生产工具的认识和使用等。方法能力包括思维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分析能力、决策能力、继续学习能力、判断能力、独立制定计划能力等。社会能力包括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

二、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现状分析

据2012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状况研究报告》中一项名为“现在工作岗位最需要能力及职业态度与素养”的调查显示,行业企业人员认为高职学生最应具备的能力:排名第一的是社会能力,排名第二的是认识方法能力,排名第三的是职业态度与修养。而行业企业人员认为高职学生最缺乏的能力排序是: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以及职业态度和素养。其中方法能力包括“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决策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继续学习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独立制定计划能力等”;社会能力包括“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由于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与专门的职业技能知识无直接联系,当职业发生变更或者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劳动者所具备的这一能力依然存在。因此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是一种“可迁移的跨岗位、跨职业的工作能力”,是一种跨职业的能力,对学生提高个人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语文实践教学的内涵

语文是集人文性和工具性一体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管我们将来从事什么职业,我们都离不开语文。传统的语文教学只停留在对文章的阅读与赏析方面,没能对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提供很好的平台。随着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社会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视,笔者认为在高职类的学校中,应强化语文的实践教学,努力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为自己的职业生涯、个性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语文的实践教学课程主要有两大类:一、表达与交流;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

其中表达和交流主要是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和写作能力。这类课程主要是训练学生的社会能力。

在现代社会里,话语得体,口述准确清晰,会说良言,是任何一类人才都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善于言说,就是一种促使事业成功的得力之“器”。作为现代化人才骨干的大学生,不论攻文攻理,不先“利”口语这个“器”,就不能很好地“善”未来之“事”。纵有“经纶”满腹,遇到问询不能迅速准确解答,公开场合不能准确精辟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在现代这个合作竞争的社会就很难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才。此外,口语交际的即时性还决定了交际主体必须具有敏捷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现代高职学生注重口语交际,常说良言也可以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这两种能力也是现代人才的基本能力,是社会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另一类重要的语文实践课,是写作训练,即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升其职场适应力。新教材有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传统的作文训练方式有所减少,但增加了不少实用性强的应用文,如条据类、申请书、启事、说明书、广告词、创业策划书、求职应聘信等。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就业需要,结合专业特色,设置更为合理、有用的命题,着力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升其职场适应力。

另一类重要的语文实践课程,即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指将已有的语文知识技能在实践中应用,又在应用中获得新知提高能力的过程。笔者认为这种训练应该有三个关键词:一是语文,这是目的;二是综合,这是方式,不是单一的,是多种语文要素的结合,又是师与生、生与生、学校与社会多个主体合作进行的;三是实践活动,这是手段,以区别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它不是教学层面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而是课程层面的一种具有独立形态的课程。

四、语文实践教学活动案例分享

笔者曾在某高职学校学生中开展了一次“分享我的创业策划”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班级44名同学,分为7个小组开展活动。具体活动如下:

1.以自愿组合为主,教师是当调配,6-7名同学一组,组成若干创业团队。

2.每个创业团队结合所学专业,通过市场调查和创业环境分析,选择一个合适的创业项目,并根据创业策划的要求开展活动,编制创业策划书。每个创业团队自选队长,队长要做好创业项目筹划、创业策划书编制和创业策划汇报交流的分工。(调研能力、写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

3.创业团队上交创业策划书,并根据教师的指导意见作适当修改。(写作能力)

4.由教师指派或大家推选一名同学担任分享活动主持人;分享活动主持人阅读各个团队的创业策划书,准备主持词。(口语能力、沟通能力)

5.每个创业团队推选一名评委;要请班主任、相关课程及企业人士担任特邀评委。

6.由教师指派或各创业团队推选分享活动工作人员2-3名。(沟通能力)

7.各创作团队根据创业策划书制作演示文稿,用于汇报和分享。每个创业团队的汇报时间为8分钟,答辩时间不超过4分钟,合计不超过12分钟。(演示文稿能力)

在这个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调研能力、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使用演示文稿的能力。综合实践的目的得以实现。

目前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专语文教材,其教材组元还是比较合理的,每单元分为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三个部分。但就目前的高职语文教学来看,后两类的内容训练并未真正引起老师的重视,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所占比例很小,甚至都未能把此类训练纳入正常的教学过程,即使有正常的教学训练,也没有相应的考察,这是教材和教学的脱节,也是需要引起重视的。

五、结论

笔者认为,应在高职语文的教学中加大此类口语交际的教学力度,以人为本,为学生将来的就业、生活提供更大的帮助。

如每单元需要三周教学时间,那就必须有一周(约4课时)的时间来完成表达与交流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训练,并体现在授课计划中,期中、期末考试中也必须有相应内容的考察。至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笔者认为一学期大概4个月,每月实践一次即可。因为准备一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所花的时间和精力比较多,一月进行一次训练,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也能得到提高。对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选择,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民主决定。

学生的就业与人才市场的需要息息相关,学生在校期间所接受教育的成果是否有效将由社会需求检验,所以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以就业为导向。现在的用人单位除了对学生专业能力有所要求外,更多的是对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提出了高要求,希望学生具有较高的个人素养和道德修养,有较强的心理素质,能够独立完成工作,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企业忠诚度等。学生只有具备这些良好的职业能力,才能在就业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语文实践课,就像蒲公英的根,应深深的扎根在整个语文的教学中,它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为高职学生将来的就业提供了很好的能力保障,使高职学生更能从容应对将来的职业需要。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徐国庆.解读职业能力[J].职教论坛,2005,(12期下).

[3]吴晓义.“情境一达标”式职业能力开发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4]匡瑛.究竟什么是职业能力——基于比较分析的角度[J].江苏高教,2010,(1).

[5]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6]徐国庆.职业能力现实化视野中的我国职教课程改革基本命题[J].职教论坛,2010,(12).

[7]石伟平.职业能力与职业标准[J].外国教育资料,1997,(8).

[8]施福新.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理论、现实与价值取向[J].高职研究,2011,(34).

[9]韦志文.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J].教育与职业,2009,(32).

高职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研究论文 篇4

摘 要:高等职业院校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人才的使命,也是高职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其中,校外实训基地是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必备条件,因此,应当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全面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才能够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校外实训基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职业教育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实现这一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是关键,因为,教师是技能的传授者,教师自己的实践能力和职业实践经历都直接关系到对学生技能水平的培养,然而遗憾的是,“我们的青年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从课堂到课堂,缺乏丰富的实践经历,讲授课程内容时缺少实践案例背景,他们的实践能力有待提高”,山东大学校长如是说。

一、提高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的途径

从本校教师队伍构成来源看,大致由三部分组成:高职院校的前身,原来干部进修学校的教师,这部分教师有的现在是学校各级的领导和教育教学骨干;从高校毕业的本科、硕士以上学历的年轻教师,他们带来了普通高校新的专业知识;从企事业单位引进的技术人员,他们有较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和技能。这三部分不同来源组成的教师队伍,虽然可以互相取长补短,但从建设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的要求来看还有不足之处,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尤其是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显得极为重要。提高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途径有以下几种。

1.准入制度是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前提保证

在专业教师接收上,要完善相关人事制度,制定并实施专业教师准入制度,注重学历,但更应注重实践能力。尽量聘任(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教师,满足新进专业教师一般应具有2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要求。如对已经接入的应届大学毕业生的新职教师,必须保证到行业、企业进行生产、管理第一线实习锻炼半年以上,经试讲合格后方可承担专业教学任务。

2.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是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最佳途径

加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或“校中厂”建设,不单是提升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水平的需要,也是提高专业教师实践技能的需要。专业教师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践锻炼一是比深入企业便捷、方便,不影响企业生产;二是可以解决企业无法满足的实训项目;三是不受特定时间限制,专业教师可以反复多次随时进行实践,直至达标。

3.校外实训基地锻炼是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必备条件

高职院校要在优秀企事业单位建立专业教师实践基地,完善教师到对口企事业单位定期实践制度,为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创造有利条件。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可以了解企业的真实环境,通过参与企业的生产过程、工艺流程、技术开发、科技攻关及管理工作,全面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在具体安排上,一是可以利用寒暑假时间,全面安排所有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二是合理调整授课任务,安排无课教师到企业有针对性的挂职锻炼;三是借助担任学生顶岗实习指导教师之机,边指导管理学生边进行实践锻炼,做到在“教中学”、在“学中教”,把教和学融为一体。

4.培训进修是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方法

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加大专业教师培养的培训力度。一是有计划安排专业教师参加各种培训机构或高校组织的业务培训班学习,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二是积极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三是支持骨干教师海外研修培训,学习先进的职教理念和实践教学方法。

二、高职院校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对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意义

以本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一家校外实训基地为例——珠海港控股集团有限公司,3月派出2位教师下企业顶岗实习,经过半年时间的锻炼,2位教师了解了香洲港和九洲港的头程船整箱出口订舱业务、提单签发业务、提货业务;了解了船边理货和仓库理货业务。总的来说,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1.提高了专业教师的动手操作能力

半年的顶岗实习培养了专业教师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如订舱业务能力、提单签发业务能力、提货业务能力等,这些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将实践教学融入到课程教学中来。

2.提高了专业教师的工具使用能力

教师在企业顶岗实习过程中,培养了其工具使用能力,如叉车操作能力、集装箱配积载系统操作能力等,对这些工具的`熟练使用能够使学生真正得到技术专家的指导,不再凭空想象,大大提高了学生听课学习的兴趣。

3.提高了专业教师的实训指导能力

教师在顶岗实习中积累了很多企业中的真实项目,将课堂实训中的虚拟业务转变为真实业务。以前在课堂教学中使用项目化教学手段时,由于没有实际的业务材料,只好使用按照教材上描述的流程让学生分组进行虚拟业务演练,演练过程及结果正确性如何没有具体参考,而挂职后在海运业务的项目教学中使用了真实的业务资料,引导学生以模拟演练的方式再现实际业务过程,演练的经过及结果有了参考依据。

4.提高了专业教师的科研能力

教师在企业顶岗实习中对实际工作流程进行调研,有企业的真实运作数据,进行建模及分析之后可以帮助企业获得最优化策略,而这些也是教师做科学研究的核心所在,因此,在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大大提高了自己的科研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以上四项能力是高职教师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专业实践能力。

三、校外实训基地培养教师实践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依靠个人关系建立起来的校外实训基地问题凸显

据了解,高职院校校外实训基地大多是靠私人关系或学校的名人效应建立起来的,尤其是民办院校。应该承认,“关系”也是生产力,靠“关系”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的效果十分明显。但由于校企双方无互惠利益机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合作模式逐步由“蜜月”期进入“休眠”期。对企业而言,“关系”是暂时的,而利益是永恒的,对企业无利可图的合作必定是“短命”的。

依靠私人关系或学校的名人效应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在我国十分普遍,学校应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局面。实训基地一旦建立起来,学校应该立即追求校企之间更深层次的合作,确保实训基地的健康发展。首先,学校应参与企业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技术革新,成立服务于企业的研究机构,为企业排忧解难,不断地为企业出谋划策,解决生产实践中出现的难题,并协助企业管理人员完成实习生的培训管理以及考核工作,以带动学校专业实践教学发展,提高实践教学的水平。其次,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到企业去学习和实践,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能力。通过校企之间的进一步合作,既能提高学校的教学和创新水平,也能密切校企之间的感情,以此来巩固和发展现有的实训基地。

2.校外实训基地的利用率不高,对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

从人才培养规格上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存在明显区别,职业院校强调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而职业技能的培养必须提供相应的真实的实训环境,从而教学成本更高。而目前许多职业院校虽已建立一些校外实训基地,但因缺乏资金及政策的支持,使得已建立的一些校外实训基地处于“休眠”状态。另外一些职业院校根据专业建设及教学实施的要求,建设了一批校外实训基地,但由于种种原因,后续管理及使用措施没能跟上,明显存在“重建轻用”现象,这样造成校外实训基地资源的严重浪费。

学校在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的时候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利用企业专家、技术骨干熟悉行业发展趋势及特点,了解经济发展走向,对人才的需求和能力要求把握较准的优势,通过引进企业专家和技术骨干成为学校兼职教师,选派学校优秀教师深入企业一线挂职锻炼的方式,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要通过科研立项,与企业共同完成工程改造和开发科技产品,并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

总之,通过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来加强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其关键就是要抓落实、抓执行,只要坚持,必定会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苏茜,李华川。对高职院校高学历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科技信息,(06)。

孙国淮。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可持续发展思考。中国电力,2011(8)。

提升高职专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初探 篇5

英语阅读技能是最重要的`语言技能之一,是发展其他语言技能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学习技能之一.本文剖析了影响高职高专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因素以及应对策略,以便于在教学中针对薄弱环节有的放矢,加强阅读技能的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作 者:槐以生  作者单位: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昆明,650101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2007 “”(9) 分类号:H3 关键词:英语学习  阅读能力   影响因素   培养方法  

★ 怎样培养中学生英语交际能力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 论文: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 如何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

★ 培养学生交际能力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论文

★ [小学英语]侧重听说能力,培养交际意识

★ 提高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探索和实践

★ 关于常用的交际英语句子

★ 中考常用英语交际语

★ 考研英语强化指导 综合提升应用能力

高职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研究论文 篇6

[关键词]应用型;

学科竞赛;

开放性实验室;

实践创新能力

一、引言

近年来,大学生出现的结构性失业揭示了高校人才培养仍存在实践能力不足、创新意识不够、创新思维不强的深层次问题[1]。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要。目前,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性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2]。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不仅需要一线的教师积极探索传统课堂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做好第一课堂的教学工作,而且还需要学校、学院等各方面大力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如参加学术活动以及学科竞赛等[3]。各类科技竞赛活动在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4]。针对湖南文理学院(以下简称“本校”)应用型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突出应用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我们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依托学科竞赛,建立学科竞赛指导机制,加强以学科竞赛为主的第二课堂建设,强化第二课堂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将第二课堂作为人才培养途径之一融入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以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二、学科竞赛对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积极作用

为了适应日益发展的工业化对人才的需求,很多工科院校都鼓励、支持大学生参加学科活动,扩展专业视野,以达到培育创新型人才的目的。如文献[5]以机器人比赛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文献[6]以数学建模竞赛为载体培养应用型人才实践创新能力;

文献[7]基于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探索了机械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文献[8]依托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等。学科竞赛是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选定竞赛题目及制定相关规则,在规定时间内以竞赛的方式,单独或以团队协作来完成竞赛要求任务的活动。学科竞赛具有探索性、创造性和科学性,能够激发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工作的能力,能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大学生的意志力、进取心、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经过竞赛的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对知识的认知能力、独立思考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都得到很大的提高[9]。在机械类专业性的学科竞赛中,如机器人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和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不仅考查学生的专业知识,同时也检验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学科竞赛会对学生提出如下一些要求[10]。1.应能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设计方案具有创新性,具备独立完成一项科学(工程)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2.运用所学的原理、定理、定义、法则等知识进行设计、计算和绘图,必要的时候会使用工具软件进行模拟仿真;3.了解所需器材的市场供应情况,应熟练使用传统机械加工设备和现代数控加工设备;

4.在作品制作过程中学习团队协作的方法,体会团队精神,形成善于与他人合作的行为方式;5.熟悉技术文档的写作规范,撰写技术总结报告、设计计算说明书和加工工艺说明书等技术文档,熟练使用工具软件设计ppt、海报和视频等。从学科竞赛的设置及竞赛规则要求方面来看,将学科竞赛融入应用型机械类专业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十分有利且非常有必要的。

三、学科竞赛融入实践教学体系

(一)学科竞赛引导学科竞赛引导、指导机制构建。通过第二课堂鼓励和培养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活动,基于本科四年课程体系的承接关系,结合各类学科竞赛要求的专业基础素养和课程知识,我们构建了“分年级引导,各年级参与”和“双向选择,全程指导”的学科竞赛引导指导机制,即针对各类学科竞赛对专业知识的要求,分年级进行引导和鼓励,由专任教师指导,一至四年级均对应相关的学科竞赛,如表1所示。(二)学科竞赛融入实践教学体系。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专业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我们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实验和集中实践环节进行了相应的教学内容改革,其中课程实验以增加综合性和创新性的实验项目开设,减少验证性实验项目的开设;

集中实践环节加大实践项目的综合性,强化专业能力提升。即使这样,课堂教学和集中实践两个平台仍然不能强有力地支撑本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鉴于此,在课程实践体系的优化建设中,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第二课堂中的学科竞赛活动的建设和开展,融合“课堂教学、集中实践环节、第二课堂”三个培养平台为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从第二课堂强化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升,实践教学体系结构的优化示意图如图1所示。(三)多学多学科开放性实验室共享平台。开放性实验室既适应现代企业对人才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工作,也为学生自主学习、学科竞赛备赛和科研训练提供了平台[11]。但是,学科竞赛的主题及要求是随着经济和社会需求发展而变化的,有的学科竞赛涉及学科的交叉融合。为更好地以开放性实验室支撑学科竞赛活动开展,促进学科竞赛对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本学院与相关学院协同,建立多学科开放性实验室共享平台,开放性实验室与其他交叉学科专业共享,以支撑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开放性实验室共享平台包括本学院建成的6个学生创新创业实验室(工作室),电气学院、计算机学院、土建学院的相关开放性实验室和工程基础训练中心,多学科开放性实验室共享平台包含实验室见表2。

四、成效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主要参加的学科竞赛

如表1所示,学生可在不同年级阶段选择参加各学科竞赛。为了便于统计分析,以本专业学生参加机械设计创新设计大赛情况及毕业设计质量情况来看培养效果。通过对学生普及学科竞赛内容及其对自身能力和素质提高的促进作用,开展新老生交流活动,让学生了解到学科竞赛对其自身实践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性,结合学科竞赛引导、指导机制的执行,统计近三届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报名的情况如图2所示。从近三届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报名的情况来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对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参与度明显提高,第九届学生报名人数几乎是第八届学生报名人数的一倍。另外通过分析报名学生所在的年级,其分布情况如图3所示。况的原因在于第七、第八届参赛报名是在比赛当年的前一年下半年组织宣传和启动选拔赛报名,此时新生已入学,只有少数大一学生参加。第九届比赛在总结前面几届竞赛的情况后,将组织宣传和启动选拔赛报名时间提前了将近半年,以增加学生的备赛时间,提高参赛作品的质量。此时新生还未入学,故出现大一学生较多且大四学生较少的情况。到实际的比赛时间,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主力仍然是二、三年级,这说明前述学科竞赛引导、指导机制的建立是合理的,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只是由于增加备赛时间的关系,需要调整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引导主要参与年级为一、二、三年级。毕业设计是高校毕业生毕业前最重要的综合性实践环节,相对于课程设计其更能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12-13]。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之前的实践创新能力基础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毕业设计质量来分析学科竞赛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是合理的。本院2018年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优秀毕业设计统计情况如图4所示。2018年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获得优秀的学生中,71.42%的学生曾参加过学科竞赛并获得良好的成绩。从毕业设计环节的考核情况来看,参加学科竞赛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良好的效果。

五、结语

高职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研究论文 篇7

关键词:职业关键能力,高职院校,物流管理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动手能力较强, 喜欢参加课外活动, 不愿意坐在教室里啃书本, 基于这几个特点, 笔者研究出“二轨四层四类”的校园活动方案, 以此来全面培养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与素质。“二轨四层四类”中的“二轨”指的是课上、课下活动, 两条轨道并行, 全方位组织、开展学生活动, 它是活动的总路线;“四层”指的是系统设计寝室、班级、专业、校企合作等层面的学生活动, 四个层面渐进, 全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四类”指的是系统设计文体活动、拓展训练、公益活动、创业实战等课外活动, 四类活动并做, 使学生在各类活动的践行中全面提升职业关键能力与素质。下面, 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二轨四层四类”的校园活动体系:

1 整体设计

指导思想:根据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与素质, 因地制宜地利用本院校的各种优势, 对活动的具体内容、形式、方法进行整体设计。设计方案要立足学生当下的能力素质状况, 放眼未来学生实习就业择业能力, 力求创新, 并具有物流管理专业特色。具体要求:首先要对目前在校生的思想状况进行问卷调查, 注意探索工作中的空白点、教育的薄弱点、大学生的兴奋点, 这些往往是我们创造性设计一项活动的宗旨, 在设计中最好要有两个以上方案, 以便于比较研究, 选择最佳方案。衡量标准:活动设计的优劣要以教育性、创新性、可持续发展性、智能性、娱乐性五个特征加以衡量。

2 活动内容设计

2.1 深入理解物流管理专业, 走访物流企业参观交流。

高职大学生在选择专业上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从众心理, 学生选择了物流管理专业不代表他 (她) 了解该专业的特点及所学内容、今后的就业方向, 再加之高职学生厌烦课堂讲授这种教学方式, 所以应多安排在校学生到物流企业学习, 从实践中感受专业的特点及工作实际情况并学习到新知识。目前我院物流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单位多达几十家, 哈尔滨市的也有十几家, 如哈尔滨德邦货物运输有限公司、佳吉快运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博望物流有限公司、北大荒物流集团、海安现代物流有限责任公司、百世快递、汇通快运等等, 我们可以组织学生每月两次到企业去参观学习, 参观学习后将自己的疑问总结归纳为几个方面, 在课堂上向专业老师提问, 老师亦可在课堂上结合学生参观企业实际情况进行讲解。这样来理解专业、学习知识针对性很强, 学生对专业理解比较透, 知识掌握情况也很好。

2.2 理论应用实践强化技能, 快递进入校园提供机会。

只做不学, 头脑简单;只学不做, 思维僵化。因此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只有应用于实践才能发挥作用。目前几乎所有的快递都进驻了校园这一领域, 在物流管理教研室与学院领导班子充分沟通的基础上, 安排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负责校园快递日常事务的管理及收发件、问题件处理工作。由于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人数较多, 所以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 模拟企业排班制度, 在不影响学生上课的前提下, 保证校园快递营业时间至少14个小时。

2.3 锻炼体能素质吃苦在先, 参加公益活动献出爱心。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物流工作都比较辛苦, 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胜任不了繁重的工作任务, 就业的同学最终离开原有单位90%以上是因为吃不了辛苦, 因此开展一些拓展训练活动、生存能力考验活动在培养学生职业关键能力方面是非常必要的。我院长期与诺达拓展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有业务往来, 借助这一优势我们可以为学生设计许多体验活动来帮助学生锻炼吃苦能力。善良、诚恳、乐于助人的品行能够帮助学生乐观、积极、上进的工作态度, 锻炼学生这方面的素质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公益活动。目前香港、台湾的高职院校非常注重学生的爱心教育, 他们定期带学生到福利院、养老院去服务小孩、老人及残疾人群, 为他们展示才艺、陪他们聊天、玩耍,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了服务于人的快乐, 大大的增强了学生们的自信心。我院也与海员医院疗养中心、哈尔滨市儿童福利院进行了沟通、联系, 建立了“献爱心”公益活动日, 在每月的固定一天就去服务需要帮助的人群, 为他们带去欢声笑语。

2.4 班级教室设置读书一角, 寝室文化大胆进入校园。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多读书有利于陶冶情操、丰富内涵, 在校期间教师能做到的就是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我们可以在物流管理专业涉及到的每个教室班级设置读书角, 专业教师向学生推荐书目, 班级干部用班费采购;举办“读好书、会读书、多读书”“市场经济条件下我的读书观”等专题演讲;同时, 还可创办“书友联谊会”“书友沙龙”, 不断在校园掀起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中心的“学好本专业, 多读有益书报”的热潮, 使大学校园真正成为大学生读书、学习实践的基地。寝室文化应当以“健康”“环境保护”“友谊”为主题, 将自己寝室的故事、趣闻、生活情况以文字、照片的形式张贴在物流管理专业教研室设置的展板上。

3 组织保障

任何活动都离不开组织保障。活动要搞得热烈、活跃、健康、有序, 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3.1 前期准备。

3.1.1通过部门信息、班级QQ群、班级微信群等通讯方式进行必要的宣传、通知。3.1.2召开活动推进会, 讲解活动的方法和规则。3.1.3安排辅导员老师及专业教师进行活动的组织与统筹协调。3.1.4确定活动的评价、考核标准。与专业知识学习有关要记录课程总评成绩中, 如果是课下的活动要记录在学生的德育成绩中。3.1.5进行必要的工具准备。如到企业参观学习, 到养老院、福利院献爱心, 到诺达拓展进行训练等活动应提前与学院办公室联系好车辆。3.1.6活动完毕要进行总结。以适当的方式奖励表现优秀的同学, 并指出活动的不足, 以利今后活动的开展。在学院办公网上发表简报, 告知全院活动的目的、意义及成功之处, 有利于推广交流。

3.2 培训班级干部, 提高活动质量。

对于一些活动, 尤其是第一次参加, 还要注意事前排练及培训班级干部, 除辅导具体内容外, 还要使他们掌握该项活动的正确原则和方法, 使之在活动中起骨干作用, 以提高活动的质量, 达到预期目的。五彩缤纷的活动把常规的大学校园赋予新鲜的动态内容和富有时代气息的多色彩活动场景, 展示给大学生的是一个生机勃勃、变幻无穷、具有无限魅力的崭新世界, 为其职业关键能力与素质的全面提高, 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使他们在读书、知理的活动中, 懂得真善美与假恶丑, 思想境界由此得到逐步的成熟、飞跃、升华, 从而一步步迈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巨灿.基于分层分类引导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体系构建[J].科技经济市场, 2014.

[1]董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 2010.

[1]段丹东.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的设计[J].大家, 2012.

高职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研究论文 篇8

摘要:包装工程专业是综合性跨学科的工科专业,培养的人才应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如何通过教学内容设置提高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通过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使所传授的知识与时俱进,符合新生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性格特点、如何通过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竞赛使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这对于提升包装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关键词:包装工程;教学改革;科技竞赛;实践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TB48-4

1 引言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包装工程专业是新兴的综合性、跨学科的综合性工科专业[1],如何借鉴国外大学包装工程专业的先进办学经验,构建面向行业和社会发展的“即用型”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其保障机制,结合包装工程专业特点,改革建设以实践创新能力、工程应用能力为培养目标,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夯实基础、注重实践、引导创新的包装工程实践创新教学体系、如何深化改革,构建创新性人才的平台,培养学生创新兴趣、科学思维、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值得思索的问题[2]。

2 提升包装工程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改革与实践

2.1 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

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是实践创新教育实施的突破口,真正意义上的实践创新教育必须以课程为背景。结合包装工程专业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坚持贯彻“厚基础、宽口径”的基本原则,注重素质、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借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的契机,及时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相呼应的人才培养模式[3]。

在理论教学方案改革方面:以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创造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为目标,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积极推行弹性学制,按照有利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目标设计大学生的课程体系,使学生的潜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培养思辨能力;同时可以积极推进大学生国际交流的能力,加强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坚持开展学生科技作品大赛及创新大赛等活动,使实践创新教育贯穿于大学学习的全过程[4]。

在实践教学环节改革方面:以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及毕业设计为主要环节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实验教学应根据我校包装工程专业的特点统筹安排实验内容,合理选择实验项目,按照理论课程教学计划,由浅入深地开展验证性实验、综合型实验和设计(创新)型实验。

其次,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也是学生锻炼实践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目前,包装工程专业学生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选题比较陈旧,变化较少,与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实际差距较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无法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提高,应适当加大学生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能够充分锻炼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实践环节的力度,增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选题的灵活性,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环节的时间,真正地锻炼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另外,实习环节也是学生获取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的一个主要来源。目前,专业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流于形式、存在着针对性不强、引导性不够、时间较短、走马观花等问题,,学生并不能真正地通过实习对本专业的知识更深入地了解,更加无法提高学生对本专业学习的兴趣学生获得的知识较少,印象不深,效果不是非常理想;同时,专业教师本身也存在着实践经验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一方面是由于实习经费不足限制了实习的地点和时间;另外学校及学院与包装企业沟通不足,提供的机会较少。结合我国包装企业的特点以及包装工程专业学生较少的特点,学校及学院应积极与包装企业沟通,增加专业实习时间和机会,并配备实践经验充足的专业指导教师,使学生在企业能够充分的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甚至是创新能力。

2.2 教学模式和手段的改革与实践

2.2.1 教学模式的改革

改变传统理论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提倡和鼓励开展讨论式、问题式、自主性、参与学习性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试一试”,使他们拥有讨论和发表自己想法的机会,以此来发展和挖掘自身的潜能,培养学生发现、创造、沟通、表达、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为了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强的专业技术人才,我们必须使学生从传统的“吸取—储存—再现”的学习过程中解放出来,转向“探索—转化—创造”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有充分的“试一试”的机会,积极营造一种生动活泼、宽松自由的民主气氛,鼓励学生自由探索,标新立异[5]。在专业课讲授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独立查找资料、了解某一包装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动态,并撰写小论文,以提高科研能力;也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引入设计方法学,确定特定任务,利用学生的发散思维,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来实现特定任务的功能;或针对某一特定产品,设计合理的包装结构和实际产品,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设计兴趣。

2.2.2 实践环节的改革

加强实践环节教学力度,达到实践教学在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过程中应起的作用。

首先,在实验设置方面,从包装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根据包装工程专业特点,选择合理地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合并内容重复或类似的实验题目,由浅入深地构建具有内在联系的、层次分明又能够形成系统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特别是对于设计型实验项目的确定,应既具有综合性,又具有探索性和创新性,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完成从文献资料查阅到实验方案设计、确定,到实验操作及实验结果分析并得出结论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

其次,提高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并鼓励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学生在进入大四的后期,主要任务就是完成毕业设计任务,而以往的毕业设计课题几乎都是老师拟定,学生选择,这就导致有很多学生的很多特长无法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因此,在毕业设計前期,甚至是学生刚刚进入大二的时候,可以尽早地使学生进入专业课的学习状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术活动,对于不同领域的知识有一个简单地了解和涉猎,进行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提高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创新,在毕业设计方向选择时,可以让学生自拟题目,或者让他们参与到老师的科研课题中,通过知道老师的定期检查和鉴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责任心,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有效地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6]。学生通过科研创新实践的磨练,实践创新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

2.2.3 科技竞赛辅助提升创新能力

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科技竞赛,坚持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实践环节的开展,将创新训练项目的效果发挥到极致。科技竞赛是驱动大学生发挥自身潜能和创新能力锻炼的有效途径。在完成科技竞赛内容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将所学习的专业知识综合地进行运用,这不仅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能够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在对参赛作品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更是变被动为主动,在指导教师的不断激励下,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实践兴趣。

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又一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创新实验和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提炼出创新项目的研究方向,围绕着确定的研究方向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确定项目研究方案,直至项目实施乃至项目结题,整个过程学生都处于主导地位,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创新能力等,同時也促进了指导教师对专业改革和建设的思考,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3 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在完成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内容和手段改进的基础上,构建有效的教学体系,以达到提升和锻炼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目的,如图1所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①整合现有实验及实训课程,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为依据,对实验及实训课程设置进行优化。开发综合性,创新设计型实验项目突出学生设计能力,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培养。同时,对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题目进行修改,特别是一些传统题目,已达到锻炼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目的。

②整合整体资源,重点突出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利用自身优势和现有产学研平台,充分挖掘、整合教育资源,优化、共享实验室、先进科研设备等,构建知识创新基础教育平台;利用校内实验实习中心和校外教学实践基地,构建“高校实习实验中心—企业公司—校企共建研发中心”相结合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创新训练平台。

图1所示为包装工程专业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教学体系示意图。

3 结论

通过对教学和实践环节的改革,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结合工程技术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及校外实习基地的客观条件,整合实习资源,将学生的理论教学与实验、实习、实训相结合,结合包装发展及包装工程专业课程特点,将多个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整合,开展综合性的课程设计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郑华明,吴江渝,刘治田,等. 包装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包装,2011,(02):54-58

[2]卢立新.包装工程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包装世界,2011,(09):21-23

[3]王芳,赵美宁.包装工程专业模块化动态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J].中国包装,2011,(02):44-47

[4]赵美宁.完善包装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实践[J].包装世界,2011,(09):36-38

[5]孙聚杰.新形势下包装工程专业高等教育发展探索[J].中国印刷与包装研究,2011,3(06):64-67

高职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研究论文 篇9

——《高职高专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课题综合报告择要

徐 铭,柏 林

(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江苏镇江 212003)

摘要:高职高专学生就业能力受择业观念、教育教学工作、就业指导和用人单位观念等诸多因素影响,高职高专院校必须在深化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引导,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科学的就业观;加强就业指导,健全就业指导工作机制;以及形成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合力等方面采取措施,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7.38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8-8148-(2006)03-0005-04

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情况一直不容乐观。尽管从统计数据看,就业率似乎呈稳步上升的趋势,但是,且不说前一时期媒体对该统计数据真实性的争论,其就业竞争力不强、就业质量不高,就业应聘技能缺乏应该说是不争的事实。这里固然有高校连年扩招带来的毕业生基数增加、造成“洪峰”的因素,也有宏观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导致区域性差异和岗位不足的影响;但就学校层面来看,这与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实际适应能力不强、综合素质不高,以及所学专业不对口、自身择业观念错位等等因素,同样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对影响高职高专学生就业能力的诸多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并就能力提升提出对策,十分必要。

一、高职高专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影响因素分析

(一)毕业生择业观念新情况的影响。目前,高职高专毕业生择业观念较前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一是犹豫不决型。主要表现为患得患失、把握不定,既想自己掌握择业决定权,想“自主”地干自己想干的事;同时又太理想化,择业时犹豫不决,高不成低不就,导致良机错失。二是盲目高攀型。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好高骛远,以“天之骄子”自居,挑剔用人单位的待遇、福利等问题,将“工作稳定”、“坐科室”作为择业的首选因素;有的因为不愿到乡镇、个体和私营企业去,甚至“有业不就”。三是仓促上阵型。表现为毕业前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就业目标不明确。在求职过程中对行业知识、企业知识、求职技巧等方面缺乏足够的认识,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能做什么工作,面对就业市场的严峻形势,心中一片茫然,遇到挫折则满腹牢骚,怨天尤人。四是消极等待型。随着现代就业压力的增大,许多学生选择了在继续深造(理想)和寻找工作(现实)之间,来回摆动的生活状态,做起了“袋鼠族”。这些现象的存在,成为影响高职高专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重要的主观因素。

(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缺陷的影响。据调查发现,凡是与企业结合紧密的学校,学生就业情况就好。其成功的“法宝”,不外乎及时应对市场需求变化,灵活调整人才培养的专业结构,大力推行“订单式”培养模式等。而有些学校,由于没有解决好高职的定位问题,专业设置没有充分调研论证,培养目标与实际需要脱节,难以适应企业和市场的需要,其学生就业就往往不够理想。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

真正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按照规范,哪些岗位应该由接受过高等职业教育的人去干?学生需要具备哪些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学校并不很清楚,自然就会形成供需不适、来去不畅,影响学生就业能力提高,造成毕业生就业困难。此外,不少高职高专由于长期投入不足,教学设施比较差,实验实训条件严重缺失,再加上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设置不合理,办学特色不明显,教学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导致学生综合素质不高,综合能力不强。这样的毕业生要想高质量就业,确实不易。

(三)学校就业与创业指导不到位的影响。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弱化,往往与学校就业与创业指导工作不到位有直接关系。目前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还存在不少急需解决的问题。突出表现为:一是就业与创业指导的师资数量不足、水平不高,根本谈不上专业化。在许多学校,就业指导教师主要是由学生政工干部、班主任等兼职,他们大都没有受过专门的就业指导训练,全靠临阵磨枪、现买现卖。二是课程建设不到位,课时严重不足。就业指导课没有教学大纲,未能形成规范与体系。不少学校仅在毕业班开设少量讲座,讲一些大概要求和常规工作程序,很难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与指导。三是就业指导没有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由于教师、课时的紧缺,在就业指导上往往偏重于突击性、强化性指导,影响了指导效果。因此,毕业生初涉求职市场,就带着择业经验不足,择业目的不明,择业方向不稳定等一系列毛病,加上各种复杂社会因素的作用,就业能力不高也就不奇怪了。

(四)社会客观需要与用人单位观念差异的影响。目前社会上仍然存在着人才高消费现象,有的企业用人一味追求高学历,人才结构不够合理。有的企业一味追求毕业生的以往工作经历,不愿意招收应届毕业生。这里,一方面是因为一些学生虽然通过努力获得了就业机会,但由于缺乏应有的基础职业素质,难以适应职场要求,致使许多用人单位心存顾虑;另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出于自身发展的考虑,有了经验就跳槽,与用人单位形成了冲突,这样既加大了企业的培训费用,也由于人员的高流动率打乱了企业的人事计划,致使企业无法原谅,为此有的企业招聘便刻意回避或明确表示不愿意招收应届毕业生,使得毕业生由于能力失当而更难就业。据调查,大学生初次就业跳槽主要集中在一些中小型民营企业,而其中专科类毕业生相对更甚。这些情况的存在,无疑也在客观上影响了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提升高职高专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一)明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前提。

让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成才,是保证毕业生顺利就业的根本保证。学生就业能力强不强,关键是看他的综合素质高不高。作为高职高专院校,其学生来源、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名牌效应等等,当然不能与本科院校相比,学生也不能与其他高校毕业生比学历、学位,在基础理论知识方面,无论是面宽还是纵深也都无法相比。那么高职高专学生究竟能比什么?我们觉得可以比敬业精神、比工作态度、比吃苦精神、比动手能力,这是高职高专的优势。一句话,就是要培养学生较强的综合素质和特殊的竞争能力。定位不科学、不准确,找不准市场的切入点,培养出来的人才没有自己的特色,是造成学生就业能力不高、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因此,学校必须把培养合格、有用的人才放在第一位,要着眼学校、学生的特殊情况,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同时,注重特色立校、特色育才。一是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灵活务实地设置和调整专业方向。要认真开展市场调研,准确把握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情况,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其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需要为依据,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纠正只注重现有师资,忽视市场需要的倾向。同时,要将就业状况作为专业设置及其结构调整的依据,对连续3年毕业生就业率低于全省平均就业率的专业应中断或停止安排招生计划,对不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应予调整。要把重点放在专业建设上,转变过去那种把专业理解为固定化课程、规格统一、批量培养的观念,强化其作为课程组合或课程模块的概念,更多地体现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多适性、灵活性、务实性等特点。二是加强与企业合作办学,倡导“订单式”培养,大力推进弹性学制和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要积极探索校企全程合作培养人才的途径和方式,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实行“订单式”对口培养,加强针对性和适应性。要根据企业和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适时修改教学计划,恰当安排教学、实习实训等活动,促进学校与企业和用人单位形成合作培养人才的有效机制。此外,学校还应根据职业技术与职业岗位的特点,以实际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为标准,积极推行弹性学制,实行多种学制并举的教学管理制度。三是根据高职教育的教学规律和特点改革教学。要积极运用现代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重视现场教学和案例教学。要按照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及时调整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在教学中,要强调以能力为本,以应用为目的,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通。教材建设、教学内容要紧密结合生产实际,注意及时跟踪先进技术的发展,补充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相关内容。四是大力推行高职高专毕业生“双证书”制度,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必须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促进学生技能的培养。要采取特殊措施,加强就业所需要的针对性教学,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对就业形势不好的专业,要在学生毕业前采取紧急措施及时调整、补充相关课程,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做好应急准备,促进学生就业。要培养学生的广适性能力,积极尝试开设“第二专业”、“辅修专业”或系列实用课程、考证课程等方式,鼓励学生选择相关职业领域或职业资格证书等课程组合模块进行自主学习,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职业技术人才;要主动与劳动、人事部门联系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顺利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就业竞争能力。

(二)加强教育引导,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科学的就业观,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措施。一是引导学生转变观念,适应社会。学生就业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己是大势所趋。因此,必须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形势的变化,转变观念,接受“自主择业”的挑战。要通过扎扎实实的就业指导工作,灵活务实的就业指导方式,积极建立融“早”(时间)、“实”(内容)、“新”(观念)要求为一体的、全方位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诚信敬业、沟通能力、发展潜力等各方面进行教育,使他们及早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增强求职的竞争能力和实际效果。二是引导学生面对现实,准确定位。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逐步实现,大学毕业生就业同普通老百姓找工作一样,不存在照顾、包统的问题。因此,要引导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准确认识社会职位要求,正

确对待高职高专学生就是要面向基层和生产第一线的客观现实,根据所处的择业环境,调整自己的期望值,进行切合实际的选择,从一些基础的工作做起,积累一些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特别是要把眼光放到非公有制经济单位、乡镇企业、社区。现在我国中小企业已超过8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0%,它提供了大约75%的城镇就业机会,是中国目前最大的市场。三是引导学生勇于竞争,自主择业。要让学生懂得,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就是竞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唯有通过双方的选择,优胜劣汰才能实现人才资源的有效配置。“狭路相逢勇者胜”。要养成风险、自信、自主、进取的良好意识,消除惰性心理和自我封闭、害怕风险等不良心态,克服依赖心理,掌握择业主动权,敢于和善于推销自己。四是引导学生调整心态,正视挫折。由于我国正处在改革的关键阶段,毕业生在求职、择业的竞争中,遇到干扰和障碍,碰到挫折和失败在所难免。对于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来说,及容易产生急躁心理和心态失衡。因此,在平时就应该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求职心态,确立“是金子总会闪光”的观念,增强抵御挫折的能力。五是引导学生迎接挑战,积极创业。当前,学生自主创业已成为重要的就业方式。大力培育学生的创业意识、能力和人格,使学生树立创业观念,掌握创业理论,学到创业技能,提高创业能力,才能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创业,高质量地解决社会就业问题。

(三)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建立健全就业指导工作机制,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保证。

重视和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制度化建设,以有序、高效为目标,构建就业工作的运行机制,是促进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保证措施。为此,要健全和完善四项机制。一是建立健全组织机制。强有力的组织指挥机构是加强就业工作的关键。要保证机构到位,建立健全校、系两级工作就业工作班子,加大管理和指挥力度,提升就业工作的协调能力,形成分工负责、协调配合的良好运行机制。同时要保证人员、工作经费到位。二是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机制。要进一步明确就业指导的内容要求,实行全程性指导。同时要重视加强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充实就业指导师资队伍,明确就业指导教师的任职资格,加强培训、考核,逐步实现就业指导人员队伍的专业化。还要加强就业指导教材建设,认真编制适合高职高专就业指导实际的就业指导教学大纲和就业指导教材。三是建立多维立体的就业工作信息机制。学校要与生源地人才市场、与本校毕业生就业热点区建立长期、稳固的信息联系渠道;及时双向发布就业需求信息;同时加强就业基地建设,加强学校人才培养与就业基地的对接。四是建立就业工作考核奖惩机制。将就业工作纳入年终考核体系,考核结果与津贴发放、工作评优、职务职称晋升挂钩。定期公布毕业生就业率,评比表彰先进集体和个人。

(四)通过多种教育途径和方法,形成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合力,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环节。一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从根本上坚定学生的理想和信念,引导学生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命运同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增强振兴中华、建设祖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敬业精神,倡导诚实守信。要以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为切入点,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为他们的素质拓展提供服务,通过各种活动加强学生个人气质、能力、品格等各种要素的训练,提高人文素养。二是加强就业心理素质教育。高职高专学生的求职心态正确与否决定着他们的就业机遇,就业心理素质对学生能否被录用和录用后的工作成败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针对高职高专学生就业中存在的依赖、焦虑、自卑、自傲和攀比等心理问题,学校更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健康、自信、耐挫等心理素质,将就业指导与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相互融合,为提升高职生的就业能力打下基础。为此,首先要加强全程就业心理素质教育,为高职生求职时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做准备。要尽早地、系统地进行就业心理素质教育,使学生尽早树立良好就业心态、完美就业心理素质。及时辅导毕业生应聘、面试的心理技巧,提高其应聘和面试的成功率。其次要以人才质量作为提高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根本。实行就业心理素质教育的人本化,帮助其正确进行自我认识与评价(对所在学校、所学专业和自我综合素质进行评价),正确定位,进行自我设计,增加从容就业、竞争成功的机率,形成稳定良好的就业心理。三是重视学生社团建设,加强社会实践教育。社团是带动学生走向社会的桥梁,它在配合学校实施能力本位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营造职业氛围、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培养职业能力的重要载体。要体现团组织在帮助大学生成才工作中的综合效益和完整价值,以培养优秀大学生作为工作的重点,从而带动一大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大学生群体茁壮成长。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了解社会、增长才干、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要以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和勤工助学活动为重点,深化学生课外活动,推动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发展,引导学生面向社会需要,完善知识、技能结构。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面向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社会适应、克服困难、公关技巧等能力,以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参考文献:

[1]柏林.共青团在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中的作为 [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2):

[2]戴光辉.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运行机制探索 [J].镇江高专学报,2005,(3):

[3]蓝艳..加强高职生就业心理素质教育提升就业能力.[J].镇江高专学报,2005,(4):

[4]吴建强.对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思考.[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2003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指导性项目(项目批准号: 03SJD840002)作者简介:徐铭(1959-),男,江苏江阴人,高级政工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和教育管理研究。柏林(1968-),男,江苏盱眙人,讲师)

上一篇:供应链管理公司的作用下一篇:学农社会调查报告